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2019-01-23進度:教授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7B 14:30 - 008A 15:32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008)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p.011)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p.014)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p.014)

<第五組>
〝勝者至言〞為何是最勝教授?宗大師怎麼說?師父怎麼說?
(p220)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一切聖言則可視為所有的三藏教典教授。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是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唉,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那沒辦法啦,你只好啦是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個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內之四聖言義,謂一、言不見為不見;二、言不聞為不聞;三、言不覺為不覺;四、言不知為不知。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總體而言,追求解脫的人們,要想要在每個修行階段都能有所領悟、甚至獲得究竟的利樂解脫,只有依循佛陀的教誨才是唯一的辦法。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它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那麼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地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 (p221) 生」。這個增上生就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已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地向上。
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裡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它那個是它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這種大尊者,乃至於這個那洛巴尊者等等都是啊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分,家世這麼圓滿,天分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個就是增上生。
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 (p222) 伸不曉得哪裡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地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乃至於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使得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地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的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下面說:

p. 12
【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佛陀的教法。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一個人—佛。

宗大師引何經典,成立〝諸大經續即勝教授〞?師父如何詮釋?我們的真正問題在哪?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 (p223) 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這一點如同《寶性論》所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佛的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因此對於佛陀所說的任何一部經典,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你要曉得,佛立的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相續本母》為慈氏菩薩所造《寶性論》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那個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的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的,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哎呀!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呀!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那個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的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
假定你覺得:「這個佛啊,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是在潛 (p224) 意識裡面你有一種什麼,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應為「他錯你對」。)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啊!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諍論,這個因地當中就從小小的地方,總覺得:「我這個這樣,他這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上慢慢地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譭謗法。
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種大的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所知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個也正應了什麼?應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啊!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作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
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出在哪裡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這個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 (p225) 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個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個東西沒辦法好想的,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這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我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地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由此可見,珍貴的經典及密續這些佛陀的傳承,都是最殊勝的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呀,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就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哪裡呢?說:

<第一組>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雖然如此,由於末法時代的眾生天資不足,若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造論的三個條件)以及善知識的教導,要憑一己之力去參悟佛陀的教誨,是無法了解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

那個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 (p226) 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哪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兩個字,它有它的必然的條件,就是簡單地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個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的、深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沒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這個公案,很容易地,我們同樣地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這個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欸,那個地方,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他就當下就體會到這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這個教授—善巧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造論需要三種條件(P7L4):
一、善所知五種明處;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
二、具備圓滿教授;
三、獲得本尊開許。

【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 (p227) 信解。】
所以這兩個大乘(深見、廣行)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地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並以這個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的教授教導我們,使我們對諸大經典產生決定的信解。

下面這段話,所以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它兩個大派。這兩個大乘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地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如果說它這些東西是清淨的教授,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08A] 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也就是沒有錯誤的話,它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質。
什麼特質啊?所以對大經大論,告訴你,喏,這個大經大論說的內容是什麼,產生決定的信解。你會曉得:「啊,千真萬確!」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告訴我們,真正修持的重要的關鍵都在這裡;現在我們哪,修行不要經論的,那就是針對的這一點。看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不但我們現在這裡是這樣,當年印度也有這種毛病,這個東西歷來已久,歷來已久。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他下面繼續下去。

p. 12 (5)
【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
如果對授道教法者所傳講的內容,雖然經過反覆的熟練學習,但是卻對於廣泛而博大的佛語,以及菩薩高僧大德著述的論典等所有內容之意義,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甚至反過來還認為這些著述的論典與修行的方法有相違的情形,甚至認為修行者應該捨棄這些論典的教授。

<第二組>
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 (p232) 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另外,若是認為:諸大教典只是上課的講義或文稿,其中關鍵之處都沒有提及、以至於推測另有隱藏的關鍵秘密、進而誤以為佛法分成兩大類:用來講說道理的與實修的兩種差異的法門,應該要認知到這會使學習者輕視珍貴的經典以及釋論、並且會想:「這些經論都沒有提到內心修行的法要,只不過是剖析許多表面的知識。」然後輕率以對,最後累積的謗法業障。

這一段話。所以現在呢?如果說清淨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反過來,對於他講的那些內容而說了很多,結果對於這個佛陀的這種義理,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的話,不但是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而且反過來說:「啊,這個不合理!這應該棄捨的。」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平常一般地來講修行了,啊,這個講修行哪,不要用經教的,就這樣。講了半天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修行啦,怎麼辦啊?這個不要了,現在我們跑著去修行了,這兩件事情。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
雖然我們說的時候:「啊,我們是要行解並重啊!」結果呢?妙咧!既然行解並重的話,行在解處,依講的了解了照著去做。現在你講完了半天,說:「啊,現在好了,我們要去修行了,這個不要了。」跑到那兒去,那不是有問題嗎?所以這個地方說,假定他講那個教授,是感覺得:欸,那個經論當中,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應該棄捨,說這個用不著的。
〝執著經論不是教授〞的這個不正確認知,會產生何種過患?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變成什麼呢?這個,他為什麼要這 (p233) 樣說呢?說那些經哪、那些論哪,這個裡邊只是講講的,只是講講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無有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才開示你,這樣,別的地方才開示你。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誤解啊!說這個教外別傳,好像是跟那個教沒有關係,其實,你真正了解這個心要去看那個經教的話,那個教本身的的確確是還在包括在那個教裡面,並沒有,這樣。這個裡邊有特殊意義,我們這裡暫時不去談它。
所以因為有了前面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覺得:啊,講嘛是講,修嘛是修。所以對於那個正法啊,覺得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講的,一個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別別兩樣分開來的—講跟修兩個法。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會產生:既然這個教是講的不是修的話,那個教就沒用啦!你就不重視它啦!於是呢?就不重視,我們不一定是很輕賤它,但是那恭敬心就引不起來。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過來,法的沈沒最主要的原因哪,就是沒有恭敬。既然你現在說,修跟講是兩件事情的話,那麼你對這個恭敬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大障礙。
剛才我們已經說到這個修學佛法,恭敬是最重要,恭敬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流弊,說這個講是講,修是修,是兩件事情啊!因為是兩件事情,所以你就關於那個經論哪,那都是講講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覺 (p234) 得沒有用了,你就不去敬重它。那個東西就對我們是個障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眼前我們可能,不但可能,對我們極大部分的經論來說,眼前是用不上,這可能的。但是我們心裡面恰恰相反,要慚愧呀!說:「哎呀,你看那個善財童子,那是大善知識,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而我們現在呢?用不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感到自己慚愧。」
現在呢,我們恰恰相反,不但感受不到,還自己覺得:唉,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種下了這個惡因的話,非常可怕!所以剛才黑板上面寫的那個五點,對我們目前修行非常重要。這個習慣已經養成功了,這以後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這個。不是說我們馬上,哎呀,《華嚴》一樣,樣樣受持,這個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我們到最後這條直路,就是這樣,你現在因地上面下對的話,不久啊就可修這個路了,這個是它的差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
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你不敬重它,為什麼啊?說它呀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內涵。這「內義」的話,就是佛法的精要。而這些經論幹什麼啊?它是講講的,講講的,不關修行,無關內義的,所以叫「開闢廣大外解」。因為這樣,所以你覺得這個都是可輕可毀之處,這個時候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所以這個祖師的公案 (p235) 語錄當中,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話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學人,所謂「解黏去縛」,那個時候這個學的人心理上有這種執著,那個老師在他的心理上把那執著拿掉,是這樣啊!他絕不是毀謗經論,恰恰相反,而正是來弘揚經論。
就像我們目前一樣的,我們現在常常有一種諍論,說我這個敲法器,我這個音正,你這個不正。然後呢?上面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你:「你這個也不對!」他並不是說不對,就是去掉你心裡的執著。我們要了解,任何一個法的真正的宗要,是淨化我們的情執,結果你學會了以後,總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輕。你增長你的是非我慢,請問這是佛法嗎?所以那個時候,這一個夠條件的那個師長,他就會在那跟你相應的,想辦法幫忙你,必要的時候乃至呵斥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僅僅是古代祖師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得了這一點的話,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處處圓融,處處淨障,然後呢積資;要不然的話,你學得越多,嘿,毛病越大,毛病越大,就在這個上頭。

<第三組>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因此,必須以如下的心態來尋求教法:「對於追求解脫的人來說,最真實殊勝的方法就記載在諸大教典。

所以我們腦筋裡應該這樣地去思惟。「作如是思」,這個「思」有極重要的一個意念在、觀念在裡頭哦!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關於業的時候,這裡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平常 (p236) 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我們說受、想、行、識,「受」,受是什麼?「想」是什麼?「思」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說法相、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
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說:「喔!這個叫思心所,這個叫想心所;這樣的思心所是染污的,這樣的思心所是善的;這樣的善當中有漏,這樣是善當中無漏。」那麼,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它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說所以剛才我說「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一步、一步向上,因為我們凡夫,因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地淨化,慢慢地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
<第四組>
思考題
此殊勝教授,為何我得不到?那應以何種心態來尋求?應避免何種邪思惟?
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但是由於自己的資質不夠,單憑這些教典,並不能確定這些教言是最殊勝的。

哦,原來這個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因 (p237) 素等等—智慧嘛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唉,那個固執得不得了!而那麼再至於其他的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所以,

【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因此,必須透過善知識的口訣,去尋求確認是否正確。」

所以才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啊!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啊?我們對這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只是:唉唷!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喔唷,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地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個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這個錯誤 (p238) 的概念,下面什麼錯誤呀?

【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
相對的,絕對不能認為:「眾多經典只是表象的剖析,因此沒有包含法義的精隨,

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這樣的執著:這個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要曉得,不是經論的錯,而是說我們聽的人沒聽到;或者容許有這種可能,講說的人沒有把那精要講到,這是絕對有的,絕對可能的。就是說他講的人講到了,我們聽見了以後還要一步、一步上升。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如說,很多唱念的儀軌,這個非常好啊!非常好啊!但是我們了解那個唱念的儀軌以後,你不執著。它儘管很好,你覺得很執著:哦,它是海潮音、一個是鼓山調、一個寶華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內容。如果說,他本來的原意,說跑到這個地方,把大眾統率起來,他已經有了,那麼你正好省事,這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偏偏覺得,欸,他這個不行,你這個好。毛病出在我自己欸,這一點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隨舉一例。
當然,的的確確也有可能,他把那個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統統加進去,那個東西是人家帶進去的錯誤。有的!這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 (p239) 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所以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啦:「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我的資。」什麼叫師?什麼叫資?好嘛,我跟他學;不好的話,嘿,這個你的資—資糧。為什麼這個惡的為什麼是你的資糧啊?喏,他如果乞丐來跟你要東西,他成就你的布施;他如果一個壞蛋跑得來跟你發脾氣,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不是嗎?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絕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才能夠步步升上。所以下面說:

【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而眾多口訣中有明示許多修行的要點,所以比較優越。」


真正要曉得,這個是實實在在把這個精要的內義啊,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它是最好,最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下面繼續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