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A08:58 - 52B17:58 < 第三組 >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分成功兩部份: (p110) 【①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② 決擇業果。 今初】 接下來分別思惟,是介紹十業道的整個內容。分二:先是說明以十業道為根本的原因。再進一步詳說十業道的差別。 因為現在這個業主要的就十樣東西,主要的就是這樣十樣東西─善的,一方面;反過來就是惡的。其次呢,決擇業果,這樣的業感果,跟業到果之間的種種的關係,我們了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些業以及業到果的這個關係,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惡的是萬萬不可以造,要斷除;這個善的要努力去修、去積累啊,就有一個行持的標準。所以這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如理地、正確地了解這些內涵。看文: 【◎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由前面所說,了知苦樂皆業所感、業能增長廣大、沒有造的業不會遇到已造的業也不會失壞。現今應當對於那些業果的內容,先產生決定的信解,以作為取捨的標準呢?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什麼樣的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認識了好照著去做呢?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p111) 總括起來說,能夠感得善惡的妙行、惡行,都從這個地方起的─三門。這個三個門,門是通達,那這個地方開始引導你,走向這個善惡業感善惡果─ 身、口、意 三樣。這個身、口、意的一切的壞的、好的,雖然業道不能完全無遺地包含,但是最粗顯的、平常的,對我們凡夫來說也只是粗顯的,這已經可以統攝無遺啦!好的是善─十善業,惡的是惡─十惡業,世尊把這個綱要說出來,說十黑業道。把這個斷除掉了,那麼得到種種的、大的好處;善業也是,反過來叫作十個白業道。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俱舍論說:「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說明,論上面告訴我們,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辨阿笈摩》亦云:】 辨阿笈摩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