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2018-06-27進度:下士道-異熟功德(四)

62A20:08 - 63A15:10

⑥ 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第一組>
(p193) 【◎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
像這樣的了解、思惟觀察,有了標準,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

像這樣地了解、思惟觀察了,那時有了標準了:哦,原來我們心裡是這個樣啊!啊,要求好,必定要這樣,要去掉惡,必定要這樣!那麼那個時候你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下面這個道理說:欸,了解以後,你要遮止惡行,怎麼辦呢?

【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如《諦者品》所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呀!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不僅不能殺,即使殺生之念也永遠不要生起。」

這個經上面,佛就告訴我們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啊!為什麼?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他下面他不強調那個殺,他就告訴我們什麼?「意中永莫思殺生」,你意念當中永遠不要這樣想,你意念當中沒有的話,自然你的身、口就沒有。所以從最細微的地方你防起的話,自然而然其他的地方都沒有了。
所以現在我們……相都是防行相,所以說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很難,騙不過的,騙自己騙不過的,騙因果更是絕無可能!說實在我們現在真正要騙自己倒不會,我們實在是什麼?我們被愚癡所騙,所以叫作顛倒,所以叫愚癡啊!所以他後面講到無明的時候,它無明叫什麼?那個才是我們的冤家。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殺是這樣,其他呢?

(p194)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這是說,對十不善業及上述其餘種種罪惡,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

不但殺,其他的每樣東西都是,就像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惡的罪行,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也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現行就是讓它生起。因為我們凡夫位上面那個種子還在,你現行千萬不要讓它生起,要曉得你現行生起了,那個種子又繼續增長了,業又增長了。如果說你這個現行不現起的,請問那個時候現起的什麼?善業嘛!白業嘛!淨業嘛!所以只要這個遮止了,自然而然生起的就是白淨之業。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要生天也做不到,如果你回向的話,你回向淨土的話,到那時候不到淨土也不行,因為你的業就是這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明白。所以現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啊,居然不要學這個的,唉!我實在覺得……他有大善根,當然!可是他偏偏又不行,又不肯學這個,要去念佛,怎麼念?然後學教也是如此,持戒也是如此,學哪一個都是如此,這個基本教理不都在這個地方嗎?這一個上面說的道理,應該怎麼辦啊?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
而且應多修習止息罪惡之心,並從意念上根本斷除。

他這個地方強調這個才是我們要修的,應該習的喔!他為什麼把它拆開來、強調?說我們這個地方才真正要「應多修習」啊!現在我們真正開始修行的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p195) 就是這個—靜息這個十惡業。靜息當下本身什麼?就是十善業、白業。假定你不修,你就沒有辦法遮止,所以說,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假定沒有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你就沒辦法遮止惡行,無法遮止惡行,就一定感得惡果,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你假定沒有這樣地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的話,你就沒辦法遮止這個惡行。沒辦法遮止惡行的時候一定感得惡果,這個惡果雖然你不希望的,對不起,你不希望也沒有用,你非受不可!你還是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⑦ 何取何捨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流淚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因此,眼前好像是少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報成熟時,雖然不想接受,也必須淚流滿面地忍受,像這種業就不應造作。

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一切時處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因地當中注意這個業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你不如理去做、如理修行—修行本身是一件苦事哦!不過苦雖然苦,心理上卻是快樂的。我們常常那個比喻:就像打勝仗一樣,打仗總歸是苦的,但是打勝了真快樂;不管做任何事情,做生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反過來呢?對不起,啊,你眼前是覺得滿安樂,唉呀,這個說起話來說得好聽,站在人家前面,做起事情來,偷偷摸摸站在人家後面;好吃的東西總想多吃一點,壞吃的東西就推給別人去。眼前好像是少 (p196) 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熟的時候,這個雖然不是你希望的,對不起,這個要你「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像這樣的業,趁早不要做,趁早不要做啊!
所以這個地方真妙極了!他不是教你受苦,他處處地方還是教你,喏,那你要快樂,對嘛!就是給你快樂嘛!那那個快樂是這樣的,你懂嗎?這個地方真正,所以佛法真正美,真正好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它不是講個空話,就這麼眼前,就這麼實在,正是我們人人所需求的,正是我們人人所希望的。這個是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對於在受果報時,能感得喜樂的善業,這樣的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需要努力的,如受持戒律,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

等到你受果的時候,那個時候它是喜樂,這個喜樂無罪。為什麼叫「無罪喜樂」呢?這個要注意哦!平常我們造了很多這個喜樂—三世怨。哦,那三世怨的喜樂眼前得到了一點,最後又害了。這眼前太多這種大富翁、大財閥,那個喜樂是有罪的。他有了錢以後造罪,完了,最後又墮地獄。現在我們這個喜樂是無罪的,這個受果的時候能夠感得這個,那這樣的業我們要做,這一種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努力的。
你了解了這個,那個持戒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那個 (p197) 地方防止了,不讓我做畜生;那個地方防止了,可以不墮餓鬼。你是越想越高興耶!哪有說對這個戒覺得會厭惡的呢?所以這個是自然而然你會這樣認真做,不管任何事情。平常我們說「公事辦、公事辦,辦了公事辦私事」就很難,到那個時候叫你辦私事你實在也不想辦!因為你曉得辦了半天,身體養了胖胖的,到死的時候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柴費,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自然而然一天到晚就忙這個,這個道理都在這裡。所以,

<第二組>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
《集法句經》說:「如果你害怕痛苦、不喜歡痛苦,那麼眼前(明處)或者不眼前(暗處)的,不管任何時候,不要造任何惡業。

經上告訴我們:你現在是怕苦,對啊!問我怕不怕?當然怕!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大家都跟我有同感吧?苦的確怕,你不愛苦,如果你不愛苦、不想苦的話,那麼眼前或者不眼前的,不管任何時候,那個時候不要造惡業。眼前是不要造,

p. 144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如果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

如果說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那個苦你沒辦法逃。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不論你藏匿在何處,決定沒有業所不能到的地方,非空不能到,非海不能到,也非山中不能到。」 

沒有一個地方逃得掉,這個業是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經中又說:「眼前智慧不夠的人,愚癡幼稚,對待自己就如同對怨敵一樣地損害。現在造種種的惡業,將來一定感得惡果,這個「辛楚」果,痛苦得不得了。令你淚流滿面地領受它的異熟果報,這種業那千萬不要做。

(p200) 眼前那些智慧不夠的人、缺少的人,愚癡幼稚,幼稚—我們在佛法上面的確是很幼稚,的確,但是總算我們已經進入佛法了,雖然幼稚啊,慢慢地會長大的,這個還是我們要自己慶幸的。愚癡,那麼這一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於自如怨敵」,這個話就是眼前我們的狀態。我們處處地方覺得為我,實際上呢是害我,旁人沒辦法害你,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什麼?無明。無明顯出來的行相什麼?就是個貪瞋癡,就是見煩惱,就是癡煩惱,不是,就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喔唷!講起來聰明得很,世智聰辯,這個是見煩惱;然後呢習性很重,唉呀,覺得要這個樣,覺得要那個樣,這個是思煩惱,這個是思煩惱,這個都是自己害自己。
所以我們眼前,因為我們什麼?愚癡,所以不認識這個,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為愚癡,因為這樣,所以現在造種種的惡業,那個時候這個惡業造下了,一定將來感得惡果,這個果「辛楚」啊,痛苦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啊!所以假定造了什麼樣能夠感得這種痛苦逼惱,這種業會感得這樣的異熟苦報的,那千萬不要做,千萬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另外那種,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不會苦惱,而且歡喜的,能令身心歡喜欣悅的善業,應該要多作。

欸,另外那個,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它不會苦惱,不會壓逼,心理上面 (p201) 嘛不苦惱,生理上面嘛不會逼惱,那麼而且歡喜的。關於這個,這一種異熟果的業,現在去造,對啦!好的!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卻在散亂之中造作身口意的惡業。這個惡業的異熟果,將來自己是要哭著領受的。」

那最後、最後這一句話,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於是怎麼辦哪?「掉舉作惡業」,這個掉舉就是什麼?跟貪相應的散亂之心。實際上掉舉呢,總說起來就是心裡面散散亂亂,特別的是跟貪相應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瞋呢?就是說,當你貪,貪不到了,被人家障礙住了,你就發脾氣了嘛!所以這個貪跟瞋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哪!總之一句話,凡是你心散亂照著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造了這個惡業的異熟,對不起,雖然你現在是要安樂,到那個時候領受的時候就痛苦無比啊!到那時候來不及啦!「又云」哪,下面又告訴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

<第三組>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經中又說:「雖然現前造惡業時,不一定像刀割般受苦,但這個惡業在後世決定會現起慘烈的苦果。由於眾生的惡業,也許並不是當下受報,但必會感受痛苦的異熟,所以衆生在他世才知道果報的嚴厲。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自己把鐵爛掉了,我們就是這樣。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

造業的因果
(p202) 說,對我們現前來說,這個惡業雖然現前啊,這個惡業現前,就是我們感得的這個惡果,儘管現前種種不如意,但是再怎麼,它絕對不會這麼厲害的,像刀割,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唉呀,你今天稍微這個地方不如意一點,像會刀割這麼嗎?不會呀!我們最多說,唉呀,今天這個地方飲食稍微不配點胃口,唉呀,我們覺得受不了了!一定要講得樣樣如意自己的,實在是……。我們再嚴重的惡業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個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啊!然後呢這種小小的不能忍受,應該做的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將來他世現起的時候,對不起,那個時候又去作惡業。「各受辛異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
我昨天下午出去,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板鴨店,一看,已經燒熟的一隻烤鴨二百四十元。唉呀,我一看心裡面「蹦、蹦、蹦、蹦」跳了半天!我說我現在隨便造一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塊錢,到那時候你還他!現在你呀二百四十塊錢哪裡用不掉,哪裡省不下來?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如果造了惡業的話,然後呢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他燒成這個樣,烤成這個樣,然後被人家吃,划不來呀!實在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呀!然後有的時候我跑過去跑到螞蟻,一腳踩下去,啊,一下幾十個!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到那個時候你隨隨便便任 (p203) 何情況之下,喏、喏、喏,被人家一下這樣的話……所以現在再怎麼大的苦,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對不起,絕對不會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時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是最好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喲,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惟,因為這個絕對不是—前面說是「極不現事」,它不是那麼眼前很明白讓你看得見的。我們眼前心理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修行,把這個煩惱把它淨除、懺悔,那個時候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這件事情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呢,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喏,就是我們這樣,這個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我們自己看看做了沒有做,唉呀,這個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啊,經上面處處地方這樣告訴我們。好了,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⑧ 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
康壟巴對樸穹瓦說:

祖師們他們怎麼說:

【「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 (p204) 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善知識仲敦巴曾說,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這些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而且很難修持。」樸穹瓦也說:「確實如此。」

他們兩個對說,說我們的老師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這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實際上我們學太多這樣東西,唉呀,不管是小的參禪、靜坐,有很多人說我要學打坐,我要學什麼;哦,看見一個大善知識我要去灌一個頂,哎喲,是大得不得了。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啊,而且很難修持。所以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喇嘛是什麼?最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這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專門講這個東西。你看,像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印度當年這樣的狀態,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他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個道理。結果呢?下面樸窮瓦也說:「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那祖師告訴我們的。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覺窩瓦那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阿底峽尊者傳》到他後來到西藏以後,那個藏王請他,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把這個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給大家說一下。要我們現在想起來,唉呀,最好是最高的高高大法,其實他不是,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就是,所以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他跑到哪裡跟你講這個。
(p205) 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地對這個業感緣起,這因果報應,產生了決定深刻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你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哦!講起來,不容易哦!實際上業感緣起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從這一個,這個概念上面把握住這一點,把握住這一點,所以說這個事情很重要。下面:

【又敦巴云:「覺口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仲敦巴仁波切說:「覺瓦是平常我們稱他菩薩,你的心不要太放逸,這個緣起是很微細的,我們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要產生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的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

這「覺口窩瓦」是平常我們稱作,哎,菩薩啊,常常對人家就是比較尊重一點的稱呼。一般說什麼:「菩薩呀,你心裡不要自己覺得寬大呀!」換一個口氣我們就了解了:我們不要這麼浮浮泛泛,自己覺得懂了就馬馬虎虎—就是我們這種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對這個事情要確定產生它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地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放逸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說寬大、寬大—欸,就覺得平常,你還說不上什麼,還覺得滿好,就這個。要曉得這個緣起的這個道理是非常細微,我們呢儘管今天講了,粗顯的地方看得見,細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啊!所以,

<第四組>
【樸窮瓦云:】
樸穹瓦說:

(p206) 樸窮瓦就是敦巴的三個心子最重要的,說:

【「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那個《賢愚因緣經》。」

看看!這樣的一位大善知識,他修行了一輩子,他說我到老了我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什麼?《賢愚因緣經》。換句話說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什麼?看那個,喏,《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舉的很多例子,說某人因地當中種了一個什麼因,感得這個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好好地看看像這種書,經上面固然我們要看,乃至於現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無非都是說明了這個。那些大善知識修了一輩子到老了還要看,我們現在啊,我覺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剛入佛門都不要看。這個當然從好的地方說都是佛菩薩再來人,那了不起;壞的地方來看的話,那表示我們現在的這個業太重。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自己檢查了然後策勵呀!
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假定說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話,你去看了以後,你認真去看的話,你一定會產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於你自己感覺得驚心動魄,就不會這麼馬馬虎虎了。到那時候你要任何時候覺得:唉呀,不可以啊!你如果那個時候覺得這不可以,你只 (p207) 覺得,唉呀,我實在太差,那時候你就開始走上修學佛法了。所以他說愚的人自己曉得自己差,對了,對了!那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走的,看看那個祖師的榜樣呀!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霞惹瓦說:「不論有何種過患,佛從不抱怨。說這是因為地方所導致的過失,或是因舍宅所感召的過失。佛都是說:這是由於自己造作如是業,所以才會遭遇如是果。」

又有一個祖師說:它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佛不會報怨。我們絕對不要說做了這個以後佛報怨,佛不會的。我們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惡,都是什麼?你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
護法護什麼
像我們常常還聽見人家說一句很有趣的話,說:「這樣做的話,那個護法,或者是韋馱菩薩,或者是伽藍聖眾,他會護持的。」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道理?這很難說!韋馱菩薩、伽藍聖眾決定是護法的,但是他護的是法哦,他護的是法哦!如果我們眾生造的業不相應的話,那個沒有用哦!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這個法要都是他們護,他們真是像我們想像當中說,都是他們護的話,現在請問:會不會是末法?現在是末法。那麼既然是末法,他們護的,他們護在哪裡啊?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很清楚嘛!你們現在想想看對不對?
我聽見太多的人,啊!說這個護法會護的。你自己不努力,叫護法去護,這不是顛倒 (p208) 嗎?你如法行,就有你這樣的業力來感得,那個時候你如法,他才護你;他護的是法耶,他可沒有護你非法,你要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這個龍蛇混雜的狀態當中,你如法、你忍,那個就是你如法,他會一直保護著你。你所以現在眼前感種種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業,等到這個業過完了以後,不但護法會護,佛菩薩會接引,到那個時候,你不到極樂世界也到天上去。對了嘛,這個才是真的呀!所以你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才會如法地護持你哦!不要我們自己不管,說:「啊,那個護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是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我們必定要認識的一個,說:對了!現在了解了以後,那從此以後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後也要防止。但是有一個問題:我這個生命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無量劫來那個時候積了不曉得多多少少,那怎麼辦,那怎麼辦?還有一個,儘管我現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還要犯,那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它有一個特別的辦法—要懺悔。以前造的一定要懺除乾淨,然後呢,以後萬一不小心你也應該把它懺除乾淨,這樣你就可以不感這個惡果,不感這個惡果。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

②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分八:

① 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懺悔 
② 墮罪還出 
③ 以四力懺悔罪業 
④ 有關惡淨之理的難答
⑤ 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⑥ 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⑦ 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⑧ 讚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① 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懺悔

【◎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

(p209) 那麼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然後這個層次還是很清楚、很明白,看見沒有?所以我們平常譬如說三皈依,皈依之前一定要先來一個懺悔,為什麼原因?先要把以前弄乾淨了,那麼然後這個上面積累上去才可以。平常舉一個例子,常常說的,譬如說你要吃,做任何東西,事前你把它洗洗乾淨。不要說煮的時候洗洗乾淨,那煮好了你那個碗還得弄弄乾淨啊!否則的話你如果不乾淨的話,煮下來,這個農藥也在上面,泥土也在上面,吃下去,不把你毒死嘛,就把你吃得不消化,那個不行啊!所以它一定要懺悔以往的,以往的固然要懺悔,將來萬一不行也要懺悔。下面看: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應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努力,還是會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假使有所違犯,也決定不能放置不管,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

像我們現在這樣地「努力」,這樣地「努力」!他是說這樣努力法啊,還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那這個地方不談了,那這個地方不談了。所以這兩個字,我們也應該擺在心裡上面衡量一下。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所以現在凡是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都有一個標準,記住!處處地方拿那個標準啊,用來檢查自己的身心相續,用來檢查身心相續。不要聽懂了這個字,然後呢跑得去到處去「亂 (p210) 蓋」。下面說,檢查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讓它去,不要讓它去,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大悲大師」就是佛—怎麼「還出」呢?就是這個罪染當中能夠還出來。那麼這個還出來分兩部分:

② 墮罪還出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
墮罪還出之理,應當按小乘別解脫律儀、菩薩乘律儀、密乘三昧耶律儀之中所說的儀軌來瞭解。(由此罪墮落於地獄,故名墮罪,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這個我們造的罪有兩種,一種叫遮罪,一種叫性罪。什麼是遮罪?就是制這個戒,制了以後這個不可以做的、遮止的,現在呢你不小心又犯了,這個叫遮罪。還有一個呢,不管它制不制,這個本身就是有罪的,是這樣,這樣。所以這一點,那麼在《戒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說:身、口兩個主要的是「遮」,然後意這一點的話,那就是「性」,特別是起心動念。這個是聲聞別解脫戒,粗的。
其實等到我們到了中國以後,就是大眾部所傳,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所判,他們三家所判不一樣的—一個是一切有部,所謂「有部」,一個呢成實宗,還有一個就是到了中國來的,所謂我們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判的。這個犯罪、不犯罪,這個有部說:那個身口才犯,起心動念不算;然後呢這個成實宗它就不是,不但是身口犯,起心動念—如果說你起心動念了以後你繼續地再想,你就犯了,所以雖然是小乘,它寬嚴 (p211) 也不同喔!等到到了中國,道宣律祖判的,就是你心裡面一念一動,那時已經犯了。將來這個道理,等到我們學這個戒法、戒體的時候他會特別說明,特別說明。
其實我們表面上面看,好像南傳的講起來說只管身口,好像心裡面不管哪!實際上真的嗎?如果真的話,佛不會說「自淨其意」;佛一定是說:「身不要犯,口不要犯,好了、好了,你們修成這樣那就成功了。」他沒這樣說哦,自淨其意。而且如果你不自淨其意的話,這個典型的公案照在這個地方,然後你生了天,再後去墮落。非常清楚,佛的真正目的不在這個上頭哦!這個是接引我們層次必然性,也就是說剛開始的,自然,你只要身口不犯,遮止了,久而久之慢慢、慢慢地你就心降伏了;心降伏了,然後你能夠深入啊!所以這不僅僅是說,哦,現在大眾部傳到我們,以及成實宗,其實真正的南傳的,它也是這個樣啊!所以如果說諸位對於南傳的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們《清淨道論》你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這是南傳的非常精彩的一本論,它就講得很清楚:你戒相儘管你持得很好啊,對不起,你心裡面如果是不相應的話,跟佛法不相應。就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
所以說分兩部分:遮罪,那我們犯了,那我們半月半月布薩的時候去把它懺悔。但是不是說嘴巴上面講一講哦!所以這個懺悔的時候,也這個長老一定說:「你見到罪嗎?」 (p212) 「我見到了!」「那你下一次不要犯!」「是。」一定要這樣見到!你拿什麼見啊?心眼去見嘛,這很簡單嘛!下次怎麼不犯呢?注意它嘛,才能不犯嘛!所以它絕對不是單單從身、口,只是說特別剛開始的時候,絕不可能了解得透徹,從心裡上面著力。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他一定在環境上面配合得很好,慢慢、慢慢地讓你走上路,這個世間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佛,當然也一定如此,這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屬於「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③ 以四力懺悔罪業

<第五組>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那個性罪真正我們懺悔時,必須以四力淨除罪業。

就是那個性罪,其他的罪
下面這個。所以真正我們懺悔的話,這兩樣東西同時具足,那麼什麼的罪都可以懺乾淨。

【《開示四法經》云:】
《開示四法經》中,

先引那個經上面證。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
佛對彌勒菩薩說:「慈氏,假使諸菩薩成就四法 ,便能遮止並淨除已造的惡業增長。

佛告訴我們彌勒菩薩,說菩薩摩訶薩—不要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他們有的 (p213) 時候還會。如果說他能夠照這四個辦法去做的話,那麼能夠把「已作增長」這個業都能夠「映覆」,就是遮止,都能夠把這種業都能夠淨除。哪四個法呢?

【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哪四法呢?就是能破壞現行力、能對治現行力、能遮止罪惡力、和依止力。

這四個,這四個下面每一個再說明它:

p. 145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如前面所說,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何況其他的呢?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所謂懺悔的話,對你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需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

他前面說,有了這四個辦法,那麼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這個已作增長是定受的,真正說定受的是最嚴重的業,就下一生要受。你能夠懺悔,那個業都能夠遮止的話,何況其他的,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換句話,你只要能夠懺悔,再重的它都能夠懺悔乾淨,所以這個大乘真正的殊勝的地方的確是,的確是。那現在下面就解釋這四個,四個所謂「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以及依止力」。那麼這四個每一個加一個「力」,就是說你破壞現行有一種力量的。

廣說四力

① 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
能破壞現行力的體性,即:對於你以前所作的種種不善業,多起追悔心。

就這一句話。這個破壞,怎麼破壞法呢?對於你以前所作的,這個以前,我們現在了 (p214) 解,從無始以來,既然時間是無始的話,這個作的惡業是不曉得多多少少,不曉得多多少少。對這個,要「多起追悔」,就是懊悔。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增長業?就是作已追悔的,悔所損惱、亦對治所損,對不對?就這個。所以它不但眼前不增長,而且能夠把以前的還能夠淨除掉。這個地方呢,就是破壞現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當中。那麼要破壞它,靠什麼呢?靠這個,對於不善業追悔:唉,我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樣不理想的!
這個話,注意哦!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覺得什麼—我怎麼做得不對!你了解了這裡,你就感覺到了,為什麼前面告訴我們哪,「最極下愚」,你真正學法的人,你最愚癡的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喏!第一件事情就告訴我們: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呀!你覺得這麼差,你才肯改。你現在覺得處處地方覺得我對,我有道理;既然你有道理,你還要改嗎?你就能破壞現行了嗎?你一天到晚在這個現行當中,你這個道理就是見煩惱,然後你的習氣就是你的思煩惱,這麼粗猛的煩惱都沒辦法破,順著它,還談其他嗎?這句話。那怎麼樣才能生起來?這個道理我們懂了,怎麼樣生起來?下面:

p. 145 (2)
【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要修這個應該:反覆修習異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

(p220) 你要修這個的話,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哪!前面說的,前面說的道理,那一路上面都過來。所以說前面這個道理說過來了以後,有了這個基礎現在修這個,那很容易,這樣。所以平常我們說:「哎呀,我懺悔呀、懺悔呀!」你懺些什麼?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說我念它個四句,你真的懺了嗎?這個很簡單哪,所謂懺悔的話,對你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你一定是對跟不對衡量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衡量出來對跟不對。現在你根本不曉得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不對,你說的懺悔,懺些什麼?你能懺,這連它懺些什麼都不知道,就能懺得乾淨了嗎?
就像我們就說,哎,你去拔拔草—什麼是草不知道!所以人家說那個笑話:叫他去拔草,結果拔了半天,那個菜都拔掉了,草還在那裡。為什麼?菜長得高嘛,那個草小小的在那裡,他就拼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覺得:喔唷!他就用功了,用了半天。結果啊,糟了!菜—要種的東西統統被他弄掉了,然後呢那個東西沒有。這不是一個笑話哦!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往往覺得:我現在好用功修行喔,你看我又出了家,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然後呢,這個那一些人怎麼不供養我,跑得來也不跟我磕頭;又是個出家人。然後呢這一個人不對,那個人也不對。你做些什麼啊?你做這個就是你把菜都拔掉了,然後呢這個草都在留在這個地方。這個我絕對不是說的笑話,你仔細檢 (p221) 查、檢查看。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地方,我覺得自己一方面很不忍心,一方面看見在座的有幾位同學好了,是讚歎、歡喜啊!我都是靠了他,他做了很多善業,我沾了光,隨喜功德。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同修,偶然有幾位同修不理想,啊,我心裡直痛心,我呀真是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唯一的辦法總希望多逼逼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大家條件不夠的話,你們記住:有人來逼你,你應該感謝他;否則的話,趁早回家去,那還少造一點罪惡,至少將來不會墮地獄裡面受苦哦!這一直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下面呢,

【修持之時,】
我們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哪?

【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正修懺悔儀軌,即依《勝金光明懺》和《三十五佛懺》。(什麼是「現行」?就是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現行檢查檢察)( 你念的佛號不全,憶念佛的功德不圓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的圓滿相。以後你必須在佛號前加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才能見到圓滿的佛身。”)( 假定我們第一個力量沒有的話,說懺悔什麼東西都是開玩笑。)

有非常正確的教誡,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勝金光明懺》是有一本經,就是《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一共有好幾個翻譯本,第一個是北涼曇無讖翻譯的,根據這個翻譯本,智者大師曾經著過疏,很多祖師們。那麼還有《金光明懺》,這個主要的因為智者大 (p222) 師著了疏以後,根據這個。這個另外一個譯本,那個是唐朝義淨三藏譯的《金光明經》十卷。如果你們真正看的話,你們應該看那個十卷那個,後來寫得非常完整。啊!那是真正好極、好極了!我這地方它有一個拷貝,實際上那個藏經裡面也有,它那地方能夠淨除我們所有一切的業障。
關於這個道理,現在我實在沒精神,有精神的時候,我晚上要跟你們講的。可是晚上,現在講起來,因為我接了這麼太多的東西,我只能這樣說了,但願你們把《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一種好好地看兩遍。然後呢看兩遍,我告訴你們的書多看,看了以後,然後你到那時一看的話,你到那時候心裡面會馬上產生正確的覺受。至少你會很認真地覺得:哎呀,我怎麼以前這麼錯呀!乃至於你會有自己感覺得,對以前的錯誤產生驚心動魄之感。對了!那個時候你就對了,你就有機會把你以前的罪惡統統懺乾淨了。還有呢,它告訴我們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處,你只要肯這樣去做的話,的的確確地,哪怕五無間罪,都可以懺得乾乾淨淨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金光明懺》。
三十五佛懺儀軌傳承
還有呢,《三十五佛懺》。《三十五佛懺》就是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當中,那個八十八佛當中的後面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分成功兩部分,一個前面的五十三佛,一個是後面的三十五佛;它各有根據的,五十三佛出在《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上面,然後三十五佛 (p223) 出在《決定毘尼母經》上頭。這兩個經裡邊,那麼現在它們傳的,這個宗喀巴大師傳的這個傳承當中,這兩個都有完整的方法,所以我現在不用那個八十八佛,本來這個八十八佛那個儀軌,還是密教的大師做的,你仔細一看的話,你就了解。那麼現在我們發給你的這個儀軌,它有它的一個特別的一個意義,我順便跟你們說一下。
宗喀巴大師當年他也是,修學都是這樣,以他這樣的老人家,這麼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懺悔。那麼懺悔乾淨了以後呢有淨罪相,到那時種種感應,欸,他親見那個三十五佛。結果見了三十五佛的時候,那三十五佛沒頭,欸,奇怪!怎麼沒頭?那麼他就問,因為見到了,然後呢就告訴他,說你那個儀軌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少。後來他去請教,然後呢那個本尊告訴他,現在還有什麼地方你不夠,補足了就對。
所謂儀軌,平常我們看起來,就像那個說一遍。實際上那個儀軌就是什麼?說,拿我們普通一點話來講的話,譬如那個汽車,汽車的什麼叫儀軌?這個輪胎是這樣子的,那個車身這個樣,門是這個樣……。請問:如果那個汽車沒有門、沒有車身、沒有輪胎,你能開得動嗎?你不能開,哪一部分少了就不行。所以它儀軌不完整,那個內容是有的,就像那汽車子是一樣,它那個引擎是有的,那個駕駛的人坐在上面,可是對不起,不能載東西,也不能載客呀!那麼經過宗喀巴大師這麼一改革,那麼這個就完整了,所以我所以採 (p224) 用這個法本的原因。
什麼叫破壞現行
其實這個內容,跟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上面所用的那個三十五佛,內容大致相同,只有一點點,就是那個觀行的方法。實際上觀行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懺悔的最重要的地方。剛才說的,平常我們說懺悔、懺悔,那嘴巴上面講,從哪裡懺呀?不知道。結果弄了半天,像那個笑話當中一樣,把菜拔掉了,草留在那裡;它現在你了解了這樣子的內容去做的話,你做對了,草都拔掉了,菜留下來了,這是我順便一提。那麼以後呢我這個《金光明懺》那一部分,我不講,只是它宗要的地方,我還是會給大家提一下。那麼主要的用的就是用那個《三十五佛懺》,現在你們已經每個人都有了,在沒有講的之前,各位好好地把它看一下,好好地看一下,以後我們每天功課當中,一樣主要的就是學修這個法。這個是破壞現行,把現行破壞。
在說下去之前,有一點我要跟大家說一下的。到現在為止,你們曉得不曉得什麼是現行?大部分人大家都知道,容或還有一、兩個人不知道,那我要告訴你們,什麼是現行?就是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現行;由於這個心理狀態,你身心狀態就是現行,就這麼簡單。你現在的現行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你一心一意在聽這個東西,法相應的,聽得個來勁;法不相應的,聽得不曉得在那個地方怎麼辦是好,但是也無法可想,直望手錶,「怎 (p225) 麼還不下課?」這就是你的現行,就是這樣。
那麼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佛法以後的話呢,曉得原來這是什麼?如果跟法不相應的話,那就是不符、不順。如果是「符」是什麼?跟空相應了,見道以後。「順」是什麼?現在就是我們前面這種狀態,順於這個道相應的,一步一步覺得,啊,心心念念覺得:我這個錯的要拿掉它,對的要上去,就是這個。所以說假定我們現在的心理就這樣的,所以前面說「寬大」,浮浮泛泛,馬馬虎虎,這個心裡面就是墮落的根。真正修行就從這地方要破掉它,如果你這地方不破的話,沒辦法!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用功,請問?為什麼?你覺得要想用功啊就提不起來。提不起來的狀態是什麼?就坐在這裡滿好嘛,欸,坐在這裡;然後呢有人跑得來聊聊天滿高興,就是這樣然後;要上街去尤其起勁。這個什麼?就是現在的現行,這麼簡單。你一旦破掉了,什麼呢?就是這心裡面沒有了嘛,所以破現行就這麼簡單!
但是呢,這一個東西就這麼實在,就這麼實在!你真的破掉了,你就會很清楚的,到那時候你如果是拜佛的話……。現在你們拜佛什麼現象,我不敢說,但是以往我的經驗以往的話,去拜佛,「是啊,出了家嘛,當然要去做這種事情啊!」可是拜是在那兒拜,拜了半天是沒味道,就這麼所以叫「追上下」,就這個樣。心裡面看看大家都拜我不拜, (p226) 我也不好意思,最好少拜幾拜;然後呢一拜拜下去,拜了個半天,然後站起來;別人拜三拜,我只拜一拜,反正我總歸在那兒拜了。就是這個現行,就是這樣,你心裡面不大相應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跟染污相應的。然後呢,你在那兒唱念的時候的話呢,「唉呀,儘量的話那最好啊……那個唱起來啊很傷氣,反正別人,有別人念,我也去不去管它了。」就這種,處處地方,這就是我們的現行,你了解了一下。
什麼樣對了呢?就是你一碰到,你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了,就這個樣,那就是跟法相應了。或者你會感到歡喜,或者你自己不覺得歡喜,但是全部精神呢就覺得跟它相應,就這樣。那麼跟善法相應的心情,我們不大多,可是跟惡法相應的事情,說起來處處皆是。譬如今天有人打齋:啊,今天要打齋!喔,這個打齋,不但打齋還有什麼,找那些東西來得個配胃口。你事先,嗯,嗯!現在心裡這個相應了,然後你吃的時候,越吃越起勁,那時你不覺得歡喜,但是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裡邊。對不對?這個什麼?惡法相應的現行。我們現在要破什麼?就破這個,就破這個!所以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喔,你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行相是什麼,這樣。如果是將來你真的一旦破了以後,你會感覺到內心當中立刻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下面一個個講下去。

所以如果這個沒有的話,所謂的懺悔一點用場都沒有!我說的一點用場,就是眼前 (p227) 結果的用場;那個種子有的哦,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注意!只是一個種子,只是如此而已,只是個種子如此而已。那我們這裡老和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的功效,你們有機會去問問他。那肯定地,他念佛的時候,一定到那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儘管他不講那個道理,現行一定破的。那個時候的現行是什麼?一定跟法相應的,就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後要去修行的話,你們會內心當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你這個一念是什麼!如果你跟染污相應的,就是這樣。然後呢在這裡告訴你要破,就是破這個,了解了嗎?這個叫破現行「力」,這是種力量,這是種力量。什麼力量?心力,就是業力啊,業力啊,就是這個。第一個。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2018-06-20進度:下士道-異熟功德(三)

61A10:50 - 62A20:08

<第一組>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了解了這個,那麼我們怎麼照著去做了,怎麼照著去做。

(p155) 【① 總示,②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今初,】
了解了以後,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

① 總示分八:

① 一切日夜恒生起修心之理 
② 修習業果唯一須按佛語而獲定解
③ 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④ 不思惟業果僅了知少法亦無利益 
⑤ 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⑥ 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⑦ 何取何捨 
⑧ 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第一個呢?了解了以後,整個地告訴我們,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平常我們懺悔,中國平常一般講的,不管天台、賢首,是用十個次第,十門來說,現在他用四門來說,開合雖然不同,內容是徹底圓滿,這個講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它。現在先看一看,「總示」,說了解了這個,現在該怎麼辦。

① 一切日夜恒生起修心之理

【◎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寂天菩薩《入行論》說: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所以我們晝夜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

哦!現在曉得了,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要想,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他沒說快樂,實際上,苦透脫出來嘛就是快樂了嘛,對吧?所以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事情包括了的全部。我們現在真正要求的什麼?要求的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晝夜 (p156) 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呀!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入行論》又說:“佛說如果能夠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是一切善品的根本,因為深信業果,就能積極地行善,而這個善品的根本,是從恆常地思惟修習異熟果來的。” 

勝解的內涵
佛就告訴我們,說「勝解」—什麼叫勝解啊?就是殊勝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不是平平常常,平常我們的一種見解被人家一說,「對啊!」我本來想這樣,被人家一說,「對呀!」這樣,心裡面就動搖了。有人告訴你,這個地方好,你就到這個地方;有人告訴你,那個地方好,你就到那裡去;有人說念佛好,你就念佛;等一下告訴你參禪好,你又參禪;到那時候告訴你學教好,你又學教,那你完了!不曉得弄了半天是一無是處。什麼叫勝解呢?就是你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不管他說什麼,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
這是個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對善法也有勝解,對惡法也有勝解的。世間也有很多人喔,世間也有很多人,譬如說科學家,科學家他這種見解很強的,這個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識的那個事情,都不僅僅說人家告訴他,而且他告訴他的這個理論,他了解得很透徹,不但理論很透徹,經過實驗,驗證這個理論的確實性,所以那個時候,他堅定不移的信心。
(p157) 那我們說起來,那這樣科學對了嗎?對相對的狀態當中,對的,因為他研究的時候,所研究的範圍,是在他那個範圍之內。所以科學所觀察的那個範圍之內,對的。超過這個範圍對不對?對不起,他沒有觀察到,科學之真正缺點在這裡。所以科學那個方法本身是正確的,這個跟佛學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學的真正可貴,是用的方法本質上面完全一樣,但是它的內涵卻有絕大的不一樣—深、廣,完全不同、完全不同。這科學就像大海裡邊,丟一顆網下去,這個大海這麼大,你丟一顆網你能夠撈到多少?佛法不是,佛法像太虛空,把那個大海—不要說大海,把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擺在太虛空當中,一點點哪!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在這個量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不明白,那何況一個大海,何況一個地球,何況太陽系,何況銀河系!
所以《楞嚴經》上面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我們說十方虛空,這個十方的虛空是不得了啊!現在我們抬頭天空一看,說這個銀河系,這個銀河系,啊!可是在虛空當中,你只見到一點點,小得一點點對不對?所以那個虛空多大!可是在那個大覺海當中,這個覺性當中,這個空,在這個裡邊只是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喏,佛法的深廣的程度是這個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有幸而認識了佛法以後,哇!那這個時候對它產生的勝解,絕不動搖,這樣。
(p158) 可是佛法運用的時候,是有兩個面,一個是勝義諦,這個就是它最深的那一方面,另一個是世俗諦,世俗跟勝義分不開的喔!這個到後面再講。那麼它這個世俗,眼前我們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從世俗諦上面引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那個勝義。那個世俗有兩個,一個叫正的這個世俗,有一個呢……所謂世俗共同無錯識所承認的世俗,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我眼睛好的,你眼睛好的,這個大家都看見,這個共同承認的,佛法講的世俗諦是根據這個來講的。然後呢我眼睛有毛病,那什麼色盲,你看見這個黃的,我看見那個青的,你們大家看見的都是青的,我看見黃的,那個對不起!我這個就是錯誤的,這個不對的。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以後慢慢地去講,慢慢地去講。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什麼?我們真正信解認識的道理,對它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不被其他一切動搖。現在這個地方要勝解的是什麼?業感緣起,如此業因感如此果報,彼此之間種種關鍵,這是前面整個的所講的。
你了解了這個,什麼?「一切善品本」,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有的善法根本。因為你要求好嘛!然後呢因為你得到了勝解,你曉得這個好怎麼來的啊?有這樣的因嘛!你看得很清楚。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叫你討一點便宜,你絕不要討,「哎呀!不要討,討它幹什麼?我討到了一塊錢的便宜,賠出了一萬塊錢,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啊?」反 (p159) 過來說,人人願意去盡力,你很清楚明白,今天我盡了三分的力,或者說是付出了三塊錢的代價,將來進來三億塊錢,大家拼命去爭都來不及。現在那個商場當中稍微有一點的好處,大家打開頭了,現在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哪,那自然人人好啊!
不過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說:「喔唷,這個樣的話,大家打開頭的話,怎麼辦哪?」你不要怕,佛法的妙是妙在這個上頭,你布施的話,人家也得到好處,你也得到好處,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事情,你得到了好處,人家沒有的,這樣。所以這個非常簡單,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做的話,一定是自他共同越來越圓滿。儘管說這個布施讓給你了,那我得不到了,我隨喜呀,這不是一樣嗎?反過來說,我做了,你隨喜呀!那的的確確,絕對是沒有一點點虧欠,你做也好是你不做也好。所以他說,心清淨、是田清淨、是加行清淨,而清淨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嗎?
所以這個地方說,佛告訴我們勝解是一切善品本哪!那這個勝解怎麼來的?嘿!「此之根本」是「恆修異熟果」。哦,就是這個,就告訴我們不斷地去修習這個道理。異熟果是什麼?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就是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恆修」。現在我們才了解了:噢,原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啊!所以一天到晚思惟觀察,起心動念無非是如此,這樣。哪怕你休息了,他後面告訴我們的,休息了,你想了一下:「咳!我已經想了 (p160) 半天了,精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現在呢想過了休息一下,這個是精進當中必須要的。」所以你腦筋停下來的時候,它還在精進當中。然後停下來,緊跟著又再修行,還在精進當中。所以一天到晚在修習,所以這個進步是自然神速。到那個時候,你說你腦筋裡一天到晚這麼思惟,一天到晚歡喜,還會有苦惱嗎?當然沒有啊!
所以我們現在所以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沒有這個。不要說勝解沒有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那你怎麼去想些什麼?空打妄想,打得無聊,然後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害了。然後呢,張三長,李四短,專門說那種事情,難得得到的這個人身,說完了下地獄,唉,這是最可惜的是莫大於此啊!現在我們好高興喔,懂得了,現在就步步可以上升。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由上文可知,了知黑白業果之後,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數數修習。因為業果是非常微細深奧而又不易觀察的事,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很難獲得定解的緣故。

所以這個大師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哦!我們現在前面了解了,這個黑業白業感這樣的果啊,但是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怎麼樣?數數修習。這個地方講的修習,怎麼修習法,你們現在了解了吧!所以說凡是前面沒有補聽的人,非聽不可,要不 (p161) 然你還不曉得什麼修行。他前面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嗎?這是我為什麼上一堂我特別告訴你們的,你們趕快把它聽。你們不想學的人,那沒關係,反正是意思、意思,如果你們想學的,前面這個根本沒有的話,根本談佛法始終在門外,這個要注意。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的修習,什麼條件,什麼程度應該修的,說聞的階段如何,思的階段是如何,聞又是怎麼樣從聞得聞慧,從思得思慧,它那個次第是一點都不可亂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呀?以這個事情「極不現事」,它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不是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其實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不要說佛法上面的確,這科學上頭的事情,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值得我們的讚歎?他就是能夠把不眼前—眼前看不到的事情,他能夠看得見,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大家透氣,空氣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看見了,所以讓你服服貼貼喔!你生了病,他說有細菌,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有,他看見了,所以那個藥給你吃進去,那個針打進去,弄好了,你就對他服服貼貼,對不對?只是看見這麼小一點點哦!他為什麼得到?數數修習呀!
你們沒有看見那個世間真正念書的人,實際上所以啊……其實我們還是看見了,說現在這個地方很競爭,我們常常說:「哎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競爭啊……!」就好像只有我們這裡的,其實你們沒有到國外去,你如果一去的話,你曉得:啊!這個紐約, (p162) 那個時候我頭上那個時候,一段時候在紐約。我雖然沒念書,後來我看見了,我聽他們說,他們那個競爭的劇烈是不得了地厲害啊!
所以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你們大家聽說過對不對?他發明了相對論以後,他自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覺得猶太人最怕的—中國人,這個有道理的。的的確確千萬有道理的,不但人口多,而且聰明才智之士非常多。這個話,愛因斯坦我也不認識他,我也沒有看見過他,但是我在紐約那一段時候,那兒有很多信徒,有的中國人,有幾個非常用功的念書的人,他就說在學校裡面的競爭最強烈的對手,都是那些猶太人,猶太人最怕的是中國人。他說那美國大佬通常都是不大用功的,然後他告訴我,我一聽他們用功的情況,我真是嚇了一大跳,我已經覺得在我們這地方這是用功的情況。他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信佛的佛弟子,他每兩個禮拜還要到廟裡來一趟,他廟裡來了以後,一定還拿了幾本書,弄完了以後,他自己一定跑到閣樓上去忙看著這個書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這樣分秒必爭的人,就是這樣,然後他就告訴我那地方的競爭的情況。
以後有一次我到波士頓去,這個麻省理工學院,不曉得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最精彩的第一流學府,在座的如果念過書的人,或者尤其是理工的大家都曉得。那一次,我去的時候,住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裡邊,隔壁房間裡邊有一個中國人,我難得的看見一 (p163) 個中國人,我倒想去打一個招呼,後來始終不敢進去。他的門開在那裡,我偶然跑過去看看他。他一個人,他們那個設備很好,那個學生一個人一個大房間,幾張桌子,他那個桌子上也攤滿了圖,他拿了筆……我在那兒住了個一天一夜,我就是除了吃飯以外,我沒有一個時候看見他不在那用功。他忙累了,然後呢跑出去,他們是運動,奔啊、忙啊,這樣花這麼大的精力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哦,原來世間樣樣東西的成功有它的條件哪!
各位都是作在家人過來的,你們不妨現在看看那個在家人忙得什麼程度。現在我們出了家了,說將來我們要做人天師範,然後呢,我們說起來,說:「喔唷,我們早晨一大早起來!」然後起來了吃過了早飯,在那裡睡大覺,不睡大覺在那兒說閒話。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啊!這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所以說世間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要他發明的時候,尚且要花這麼大的努力,何況是佛法的三世因果,它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地現起的,所以它要不斷地數數思惟修習。你能夠這樣的話,你一定能夠獲得決定的見解,這個你不要怕,這個都是經驗,這個都是經驗。所以,馬上下面會告訴我們就懺悔。它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為以前的習性,留在這個地方,它那個習性、慣性它有一種力量,這樣。你一定要努力去把它那個慣性的力量對治,擋住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扭得過來。真正扭過來的時候還很有意思,你前面自己覺得好 (p164) 辛苦喔,不曉得什麼時候;但是你一旦真正淨化的時候,它會有豁然、豁然開朗之感,那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這幾句話,大家牢牢記在心裡面,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包含兩樣東西:第一個如理,第二個思惟。不如理你還是少想為妙,想的都是打的妄想,越想越錯,你還覺得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一天到晚在想那些念頭,你是越想越糟,你增長這個業都是可怕的墮落的業。雖然你不想的,含含糊糊,將來像墮落畜生一樣,豬、像蚌一樣,但是比下地獄還要好一點。所以這個裡邊要兩樣東西—如理、思惟,而如理是根本因,然後呢不斷地思惟是圓滿因,這兩樣東西,那就成了,你就可以對於這個產生決定的勝解。

② 修習業果唯一須按佛語而獲定解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三摩地王經》中說:“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星都可以墮落,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可以徹底的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

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都可以墮落,然後呢,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它可以徹底地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話,那千真萬確,任何東西可變,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變,我們要信得過。

<第二組>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我們對於一切諸佛的妙智,應該生起決定的信心。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記得前面這句話 (p166) 嗎?我們現在對於諸佛的妙智,一切諸佛的妙智啊,在我們的感受上面,不如一個醫卜星象的人哪!哦,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你這樣的,我相信得過他;這個醫生怎麼說的,我信得過他;然後世間的科學家,信得過他;乃至於普通人告訴你,你不要這樣,我信得過他。佛講的話,說:「唉呀!現在這個時候時代不同啦,不要這個樣啦!」所以我把上面這個話,連唸三聲就是這個道理。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認識,那麼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都不可能獲得佛所歡喜的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這個最重要喔—正確而實在的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還要決定的認識。正確、實在這是如理,經過了思惟觀察的產生決定不移動的信解。你如果得不到這個的話,那麼,「任於何法」,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為什麼?心情沒有深忍,一碰、碰一點事情就動搖了,聽的時候滿好,下了課等一下耳朵一聽見別的,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有用,這個我們要主要注意的!

③ 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比如,有一種人說自己對空性已獲得決定,但他對業果並沒有決定的信解,也不注重業果的取捨,那麼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

空性與業果
下面舉個例子,像下面這一類人,說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已獲決定的……他獲得決定,乃 (p167) 至於說:「噢喲!見到了空性了。」他見到了空性,但是對於業果卻沒有決定信,而因為對業果沒有決定信,所以不去認真地去做,「不慎重」,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
上一次我們說過田雞和尚的公案,大家還記得對不對?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他要吃田雞。所以人家說他:「你樣樣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其實他只是歡喜吃田雞,如果歡喜別的,他樣樣不空耶!現在這個人兩腳一盤樣樣都空掉了,請問我們自己問問:你兩腳一盤你空得掉嗎?你兩腳一盤是胡思亂想,腰也痠,背也痛,腦筋裡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他到了這個程度,還不可以,我們連他皮毛都沒有的就不管了,請問你修學佛法,怎麼修起啊?所以他舉這個道理,是對我們是最大的警惕的。
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空了、空了!什麼都不管。」他越空,那是越管,為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的確確是因果緣起,沒有本質的自性,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緣起,你有什麼因什麼緣,感什麼果呀!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都是看你的什麼因,什麼……沒有天生來的這樣的東西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他越了解是越謹慎啊,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

田雞和尚
印順長老在重慶,曾與太虛大師談及:一般學佛者談悟證, 每以為悟得清淨解脫,於因果事相,視為無所謂,陷於「不落因果」的邪見。大 師說道: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極用功禪觀,而每天必吃田雞。別人責他不 該殺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但田雞和尚到底是錯的,一切皆 空,為何吃田雞的惡習不能空?我說:依阿含經意:「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修行取證性空解脫,必需依世俗而入於勝義,也即龍樹菩薩所說:「若不依 世俗,不得第一義」。田雞和尚對緣起因果缺乏正確的勝解,所以不能即緣起而 觀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墮於邪見。他那裏能正見空,不過是落空的邪 見。大師以為:確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觀,因為生死輪迴的因果道 理,不容易了解。如有相當禪定的體驗,即使不能正確,也可以使之於因果緣起 深信不疑。不過,弊從利生,一般從空而入,每每忽略緣起,流弊極大。關於這 ,佛法的正常道,應先於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再依緣起而觀空;或先觀性空 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總之,「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所以這個空性,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助伴,互相相輔相成。

(p168) 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欸,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它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存在,所以它是空。你說你現在能夠找得到一樣東西天生來的嗎?沒有,這張桌子怎麼做的?喏!樹,你把它拿下來,這是木頭做的;鋼鐵,是鋼鐵做的;你想要一張桌子,有一個人會做,弄、弄、弄成功了。眼前那一樣東西不是?就是這樣。所以他見空正是見緣起,見緣起正是見空啊!所以這一個空性,是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什麼?欸,「助伴」,那互相相輔相成,這個是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關於這個概念,記住啊!記住!記住什麼?「此是極不現事」,這一個道理是絕端不那麼簡單,不是眼前我們憑空所能夠了解看得到的,你一定要如理地了解,然後呢如法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才產生決定的勝解。有了這個勝解,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由此而來,得到了這個根本的話,苦自然盡除,樂自然得到。今天就到這裡為止。
我們前天講的那個等流這個事情,那有的人說念佛的好像他也不講這個,參禪的也不講這個,我為什麼寫在這個上頭呢?那就是念佛的人講講一心念佛,他也從來不跟你講什麼是等流不等流,對吧?那麼參禪的人,或者看一個趙州還有……噢!趙州的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現在日本人主要的是流行這個。中國人呢?參這個「念佛是 (p169) 誰?」看一個誰,我們中國現在的禪是看這個,禪宗是看這個。然後呢,持戒的人呢,主要的是,身莫作,口莫作,還要自淨其意,他也不跟你講這個。乃至於普通人,拿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虛妄分別。」對不對?現在人家一般講的修行是不是主要的就是這幾點,是不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只要你們提出來,但願你們提出來,我都可以解答。
請問:現在這個地方,不管是你哪一點……當你平常他教你念佛的時候,他教你怎麼念哪?你眼前一切都不管,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說?對呀!參禪的人,也是教你什麼都不管;持戒的人,說對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要內心淨那個意,是不是這個樣?這個是說明什麼?前面境界來的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異熟等流跑到我這地方來。他,如果有條件,他會源源本本告訴你,現在沒有條件了,說:「現在這個時候你只有念佛啦!你不要去管啦!」你聽得進,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儘管道理沒有講清楚,但是用的是不是這樣?就是前面那個等流,前面來的,前面這樣來的你不管,到時候一刀斬斷,我一心念佛,參禪的亦復如是。自淨其意呢,前面來的是染污的,現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去管它,你要淨它的意呀!清楚嗎?
所以你不懂的時候,有人說:「他為什麼這樣講?你為什麼這樣講?」對呀!要真正要學,要好好地善學。然後你道理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既然了解得非常清楚,你要去用的 (p170) 時候,得心應手嘛,這麼好法。就像你開車子一樣,是,你只要學會了開車,你就不管去開,可是萬一到那時候車子出了毛病,對不起!半路上拋錨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時候你曉得什麼毛病怎麼弄,那就好啦!所以這個簡單說明一下,加強大家的信心。  
什麼是深忍信的行相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 (p171) 的-貪,反過來-瞋,不屬於這兩種-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 (p172) 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從業果談持戒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 (p173) 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 (p174) 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 (p175) 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得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

狗子佛性
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有人問他:「什麼是趙州?」
趙州答道:「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問者是問趙州城,城有四門,這是最佳回答,若問趙州禪師,所謂東南西北門者意指他的道風,活潑而又通達,既有東南西北門,門門皆可進出。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第三組>
【即彼經云:】
《三摩地王經》: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如同水月,又如幻化、水泡、陽焰、閃電。(這是說法無我) 雖然死後隨業前往他世,但在五蘊之中,絲毫也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有情存在。(這是講人無我) 雖然勝義中自性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所作的黑白業終究不會失壞,必定按黑白業的差別絲毫不爽地成熟果報。(說緣起) 性空緣起的道理非常的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如果不是遍智,決定難以照見,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說唯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 (p176) 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④ 不思惟業果僅了知少法亦無利益
(p177)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因此,應當對緣起黑白二業和各種因果發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後,應當日夜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業果道理不能善巧的了解,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你身口意仍舊放逸,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祗有將來墮落的份。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p178)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第四組>
【《海問經》云:】
《海龍王請問經》中,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
世尊教導龍王:“說一切菩薩,只要把握住了一個法門,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墮落。

佛告訴龍王,就是娑羯羅龍王,說這個一切菩薩,只要有一個,他把握住了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斷除,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絕不再墮落。那麼這哪一樣東西呢?你看只要一樣東西哦!你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一樣東西何等地重要!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這裡。一法是什麼呀?

【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這一法是什麼?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善法去觀察、去思擇,心裡這樣如理作意:我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 就是要讓善法念念增長,在心心念念之中,不容許有絲毫惡念夾雜,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

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善法去觀察、去思擇,這觀察跟思擇是大有道理哦!就是說如理思惟。記得這個次第,如理思惟之前還要不要什麼?記住哦!依止善知識,聽聞 (p184) 正法。根據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觀察、去思惟,然後那個時候腦筋裡維持著這個正念,作這樣地如是念,這個就是正念。
你們還記得前面這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密護根門護的什麼?第一個,拿什麼東西來護?正念。經常、殷重的正念,喏!正知而行呢?你還是曉得你做些什麼,那還是拿那個正念呀!拿這個正念,什麼呢?如法相應,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是這樣地念:我啊,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我們只要好好地去問一下,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你會做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你就一天到晚好歡喜啊!因為你感覺很清楚:現在你下那個因,就是那個善果啊!
平常我們種田或者做生意,這一個不一定到年終的時候一定賺錢,但是看好的話,哇!你就做得很歡喜。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訴我們這樣去做法,這個結果是必定順利,而且必定賺大錢,你把一塊錢的本錢下下去,一定賺它成千上萬。所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天到晚你時時刻刻觀察:對,我又下了這個因!又下了因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快樂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啊!

⑤ 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p. 143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 (p185) 誤,全無解脫。】
如果能夠照這個辦法來觀察我們的身心,就可以照見平日三門與因果符不符順。諸先覺說:“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跟正法互相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自相續與正法完全不符順,這些就是我們的錯誤,因為我們不符順,所以得不到解脫。” 

欸,現在我們能夠這樣照這個辦法來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裡邊心為主導,然後身口是隨之而行。那個時候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啊?他說「諸先覺」,就是祖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祖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是一片大無明,觀不出什麼結果來。喏!看看那些祖師修行的人他是怎麼樣的,這是我們的榜樣。
說:這個的「因果時」,那麼你「校對」,把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啊,跟這個正法互相對比一下,結果你發現:唉,全不符順!既不向法符,也不順。「符」是完全相應了,「順」呢?至少跟著它這樣地步步向上。的的確確我們全不符順!符順了什麼呀?如果符了,我們就是佛啊;如果順了,我們就是菩薩啊!那至少我們現在不會像現在這樣煩煩惱惱。因為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你心裡是非常歡喜,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的果報生生增上,哪會有現在這樣不對呀!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為什麼?跟正法不相應啊!
喏,看看我們現在的果就曉得我們的因;同樣地,看看我們的因就曉得將來的必然的果欸!這因為我們這個不符順、錯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煩惱相是什麼?心 (p186) 裡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唯一的,碰見幾個人大家聊聊天,哎呀,來得個高興,張三長、李四短。那你念書、拜佛沒有勁,跑到街上去玩,來得個起勁;明明曉得這樣不對,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這裡。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真正觀察,那立刻就找得到。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對照業果,是為了觀察自相續和法符不符順。如果以法對照自相續時,發現完全不符合,而能夠至心了知自己的現狀,這就是智者。《集法句經》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者。”

我們這樣地把這個業的道理,從因果上面去對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順、不順。那個時候拿這個道理來校正我們,來檢點我們的相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法,不是說你懂了這個法去講一個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更不是拿這個法去衡量別人。我們拿這個衡量別人的話,往往說:「我就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你們可以數出別人一百萬樣不對還數不完,自己呢?找不到!為什麼啊?就是這個。真正的法是來自己校對我們,檢點我們的相續,那你真正的修學這是必須要的,那時候你就看見既不符、又不順。如果你能夠這樣地了解,而且至心了解的,這個是智者,這個是智者。
下面引經證,《集法句》。《集法句》那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換句話說共小乘的,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曉得了可以肯改呀!所以我現在看見太多的人,他動不動一大堆道理,總說別人不對。世間人本來如此,修學了佛法,那個時候,喏,這個佛法的標準在這裡,佛法的標準在這裡!萬一不行的話,那趕快去找,總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後去做,那就對了。這是一種,反過來, (p187)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他若自己還妄希為法者,他對,他懂,他淨,這個總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

<第五組>
《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所以《集法句經》上面告訴我們,愚癡的人自以為智,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什麼叫負屍啊?什麼叫負屍啊?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行屍走肉,猶棄屍人。所以祖師常常說我們:你要修學佛法,皮下有血始得。什麼叫皮下?這個死屍,你看看那樣子像一個人,但他死掉了,沒有用。你如果刺他,如果是割開他的話,他血沒有的。我們如果說校對了法,而不能跟法相應的話,我們就是這樣。實際上死屍還好咧,他至少不做壞事呀!我們現在是校對了法你不相順,自己還覺得對的話,還做壞事,所以這死屍都不如啊!
所以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畜生,畜生都不如!」唉呀,的的確確我現在越想越對,這個真是我大善知識。我們的確畜生都不如,畜生還不會造這麼多大壞事,畜生不會 (p188) 說:「哦!我對、你錯。」這一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自己還「妄希為法者」—欸,他對、他懂、他淨!啊!這個真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啊!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愚癡的人自以為智的話,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所以最後祖師警告我們哪: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我已經懂了。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說:「我已經懂啦!我已經懂啦!」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過了,佛說得清清楚楚,說:「我講的法如爪上土,我沒有講的法是大地土啊!」現在我們隨便看了一點點就覺得懂得很多,那實在是可笑極啦!乃至於證得果的很多聖者,他尚嫌自己還太多沒地方懂,何況我們是個凡夫呀!下面祖師的語錄,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地說明。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
博朵瓦大祖師他用下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如《本生論》說:

那個大祖師他就用上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覺得:「唉呀!」怎麼呀?

(p189) 【「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看看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 

唉,他說:「我看看哪!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而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哪!」那些大祖師,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他檢查的結果是如此,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啊!我們所以檢查了找不到的原因,這表示我們的愚癡到極點。假定我們不現在努力,至誠、恭敬、懺悔,然後求的話,以後沒有辦法啦!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愚癡到這地方已經夠啦,你再下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啦!所以唯一的現在的機會是趕快曉得:唉呀,現在我太差,趕快努力啊!心心念念記著「我是個大愚癡人哪!」然後呢一心恭敬這個三寶,說努力啊,不要拿著這個法老去看別人不是,要拿來檢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脫了。
所以最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具六想」是原則,那是我們信得過,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現在這裡,這個道理說得清楚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啊,千真萬確!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時候,你產生了勝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時時刻刻在進步、在上升、在淨化。

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1-病想、2-醫想、3-藥想、4-療病想、5-善士想、6-久住想。 
(p190)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的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這一頌是當年月菩薩在持善說婆羅門前,供養千兩黃金所得受的妙法。

師父勸誡應好好學習佛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唉呀,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地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何況這個東西就是那麼空洞的、那麼抽象的。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的話,你到那時候感覺得實在得不能再實在!但是如果你不經過如法地觀察的話,你覺得空空洞洞的。為什麼呀?那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種業,現在心裡就是模模糊糊那些東西,你根本碰不上那個法。碰不上那個法的話,在你心裡的感受上面跟那個法,就這麼空洞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我們的差,差就差在這裡。所以處處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勵的就是這個,這個。而上面這個是什麼?那一位月菩薩從那個婆羅門前面得到的,他得到這麼一個簡單的偈,供千兩金哦,看看哦!
啊,所以我想到這裡,我就每每自己、自己覺得深深地痛苦、懺悔呀!現在我看見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這樣,那個法不要你們一分錢,書還要買來送給你們,還要人家樣樣東西供給你們,請你們去念,哎呀,還要推三阻四。然後叫你們說那個前面沒有聽,去聽一聽,唉呀,自己找了個半天,這個也忙、那個也忙,實在是跟法不相應。我前天看見那個 (p191) 誰呀?賴居士他腳燙傷了,我曉得這個痛苦得不得了,他因為要回家休養,他跑得來,幹什麼?在那兒聽。唉呀,我聽了真感動,嗯,你看!這樣。
所以這個東西的的確確自然而然,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努力,自然會相應,你相應了自然而然會努力。現在年輕的那些朋友們,千萬不要隨便浪費掉了啊!等到那個時候你要的時候,供千兩金不一定得到哦!那萬兩黃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麼東西沒有用啊!這是趁我們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是唯一的機會。下面那個祖師,又有一個祖師,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朵壟巴也說:“假如有觀慧而真正做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和正法就像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團,是愈滾愈遠,愈滾愈遠。”

如果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的話,如法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嘿,不但這麼遠,而且妙咧!就像那個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球,越滾越遠、越滾越遠、越來越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這個就是他如法真正觀察的結果。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出來,我們現在如果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裡什麼樣的狀態呢?我想大家都會感覺得到的。我們以前說過很多,你自己很容易地感覺得出來,現在的心裡面,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那個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動,對不對?就是那個等流,所以那個等流不斷地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跟法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它一直在煩惱上面走嘛!所以我們心裡就這麼鬆鬆 (p192) 散散,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所以從很多地方我漸漸地、慢慢地感受得到。這將來自然而然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白的,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說我現在也漸漸地體會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應的時候,不管你看書也好、聽錄音帶也好、聽課也好、講說也好。你一碰到,哇!這個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貫注在裡頭。那個是你至少沒有遠,慢慢地在近了。反過來,你一碰到那個地方啊,你就直打瞌睡,唉呀,心裡面覺得:怎麼這個時間還老這麼長,還不下課?那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任何狀態之下,都是那種狀態。當你自己看書的時候,你儘管看累了,哎,就捨不得,那個時候勉強還並不是太遠的時候。這個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觀察你的內心的話,你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說忙著,唉呀,希望要什麼樣持戒、要念佛。從哪裡做起?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些,就是這些啊!如果你不了解,儘管你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你心裡面,對不起,不相應啊!這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你心裡面散亂,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顱磕破也徒然,閉關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你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續—對、不對。現在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