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2017 讚頌觀摩會

永和覺苑寺 竹林路225巷39號6F09:30 - 17:00

福智廣論學員:心轉,境就轉
如英法師、教室長、各位師兄師姐,感謝我們114班的宥琪班長給我這個機會分享學習廣論的心得

一開始來上幸福十堂課感覺不錯,後來才知道有「廣論」
廣論學習心得就是都聽不懂啦!不過,或許就因為聽不懂,所以就不敢翹課,怕之後的課會更聽不懂。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廣論厚厚一本,別說看,用翻的,從沒想過認真一唸,今天有師父跟這麼多師兄姐的堅持與傳承, 

湘涵師姐為了學習廣論寧願被扣薪水
瑞卿師姐精進學習
淑燕師姐會在Line分。享「如定法師」語錄
和合師姐在雙和醫院做義工

就因為班上有這麼多善知識,才能讓我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廣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修正與收攝自己的心,了解很多事情與預設立場,也都是自己內心造出的境界。
自己可以欺騙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認清自己病得很重,並接受善知識的教悔,才有進步與成長的空間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我的毛病啊—好為人師,好為人師!」

學習到要如何認識善知識,與善知識學習正知正念,
己過如山積不見,
師過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應實由此,
勤加懺悔常憶念。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
持地菩薩:「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非為善類,與其他人總有些距離,最近研讀楞嚴經讀到上面一段話,總不能理解何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昨天聽到曉菁師姊分享善知識,早上送女兒上學後回家途中,忽然有些許領悟,原來是我自己先將距離與牆把自己的心先封閉起來,別人看到的當然就是一個封閉的自己。「我執」原來是這麼回事。

常常都是班長再講一次,才會久久有懂到某一次的一小段內容
不過有聽懂一點點(真的很少很少)我就很開心了
畢竟每位初學者都是這麼開始的
讀廣論到現在,我通常只有分配到消文才會認真聽那段要消文的內容, 
然後在課堂上把功課"交待"過去, 
不過很奇妙的是
有時消文的內容好像在反應自己煩惱的解決之道, 
讓我知道師姐們一直跟我說的
消文有殊勝功德
因為消文的當時,也是在解決自己內心的煩惱!
上了半年多了
我這才知道勇於面對自己有多困難, 
廣論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認識陌生的自己, 
這是我愈來愈喜愛之後很深刻的感受
我也看到了別人因為害怕踏不出第一步, 
其實那都是自己在跟自己掙札, 
很多事情與預設立場,也都是自己編造出來的假相, 
自己可以欺騙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 
誠實面對自己,並接受他,才有進步與成長的空間!
我也漸漸看到了別人的痛苦, 
其實我自己也有自己的痛苦與煩惱
但往往看別人都一清二楚,也知道問題所在, 
我好希望我的親朋好友都來學廣論, 
因為學了廣論後~思緒不再只是一條窄路, 
而是有更多更寬廣的路做選擇
思維的變化,讓我感受很深, 
只是真要做到還是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剛來上課時,班長說一輪要上三年,當時覺也太久了吧
現在則覺得,三年還學不到什麼吧
所以一直有人不斷重覆學習~
其實廣論在日常生活中起的變化很微小, 
但自己還是感受的到,也覺不可思議
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事, 
但也受益良多呢!

我還不敢相信我已研讀了幾十頁的內容, 
雖然還是完全看不懂的文言文, 
就像不懂的語言那樣難, 
但因為我自己一開始的堅持來上課, 
到如今,非不得已,我一堂也不想缺席, 
每一堂課當中只要學得一句話,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受用的!
最近和同學們也開始有了一點互動, 
可以和社會上不同行業別又不同年紀的朋友一起學習廣論, 
對我這個宅媽來說也是無比重要的體驗
接下來,我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在聽師父錄音帶上, 
對我的學習會有更大的幫助與影響!

記得上週下課時看到公佈欄上一則問答, 
自己在學廣論時,看到身邊好友或家人因某狀況做了錯事, 
那個學廣論的同修就急著想改正對方行為, 
但對方往往聽不進去也改變不了, 
此時師父回答他說, 
你管別人做什麼,管好自己就好了嘛
看完~內心突然會心一笑, 
真的是如此耶, 
我們懂了一點就會想去影響別人或改正別人, 
但我們只是剛在學,也還沒有真正的能力去改變別人, 
唯有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功課
且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佛法的緣份, 
不是我們能去左右的!
學習廣論!真的太有趣啦!
1BE23811-AC14-4668-96B2-5955B7749FA2-1-2048x1536-oriented.png

2017-05-03進度:P049L09 - P050L02 未修中間應如何-飲食知量

智慧小語:聰明才智不要變成世智聰辯。
重要概念:到這裡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肯學,想做,就對了!然後從當中,把我們的習氣,嚴格要求,慢慢地去升上。


③    飲食知量分三: ① 正說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
①    正說分四:① 非太少食 ② 非太多食 ③ 相宜消化而食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①    非太少食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其中,非太少食,即飲食不應過於少量,所食過少會導致身體饑餓、虛弱,無力修持善法,故飲食之量,應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如是身心安穩,方有力修善。

說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後這個體力不夠,所以吃的那個能夠維持到明天吃的時候。那個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們真正的肚子餓啊,它不是真的餓、真的不夠,不是的!你習慣了。譬如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吃三餐,如果你忽然減得兩餐,到了晚上那時候自然而然覺得:欸,沒東西進去。它就有感覺,這個感覺不一定真的餓。所以那一天我們老和尚告訴我,我也曉得這個事情。在早一些時候,在三十年以前,整個的大陸上面,廣大的地區只吃兩餐,上午、下午就這樣,好好的,沒問題。我們現在三餐,還要營養,還要這麼多東西,還嫌不夠,憑良心說,太多、太多了!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就是不要說別人,你自己在你沒出家之前,然後自己量一下,我們兩餐吃下來的東西啊,比一般人三餐有餘,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哪裡去看好了,乃至於仔細看的,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時候啊,那個飯碗只是淺淺的一碗最多,後來我就持午了,一餐這個飯可以吃下三碗來!一餐哦,兩餐還不算,那個菜,你不妨去看看,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講營養,真正講營養,世界上最營養的是美國這個區域。這裡有人到過美國的,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國你們諸位都有機會去。美國人極大部分早晨起來,很多人根本不吃東西,這樣。有的人最多喝一點什麼,或者是吃一個水果,或者跑得去街上面買一(p50)杯咖啡,然後一個熱狗,或者是一個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認真地吃一下。我們現在把這個早晨跟中午的兩個熱狗、那個兩杯咖啡,我們一餐就吃那麼一點點嗎?不止耶!那我們還覺得不夠,所以論營養是絕對夠了,這我們要了解。實際上我所以特別強調這點,這概念你們要認識。我們消化這個東西,花掉的體力,花掉的體力啊,花了很多,吃多了你要消化它,要消化它呀!這樣。所以我們吃很多實際上呢,實在是對自己最大的浪費,就在這地方。
你怎麼樣衡量自己呢?就這樣,你不妨吃了以後保持一個時間,然後你保持一個時間,如果瘦了那的確是不夠,如果說稍微有一點點瘦,那不算,這個是一個正確地衡量的標準。你持午了也許過了十天以後,那時候如果還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感覺是一定這樣,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廣大的群眾那時在大陸上面都是這樣啊!他生活得好好的。然後呢大陸上面開放了,我們回去,我自己也看見。還有一個老太太到美國來,她今年八十七歲了,她自己敘述她,她八十七歲當然不做事情了,她前幾年八十歲的時候啊,她還自己一個挑擔子。問她吃些什麼啊?唉!你們有人去過,有人沒去過,我現在告訴你們,她大陸上面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真是苦得啊,那個哪有什麼現在我們這麼吃東西啊!那個譬如說我們現(p51)在菜黃了以後,那都是丟掉了;她們還有黃菜吃啊?我的天啊!唉!那個撿到隨便一點點,那一點都捨不得。那個蘿蔔拔出來那鬚鬚掉在地下,一定拿出來洗洗乾淨,一樣就把它吃了,就這樣的!那個粗糠拿來,那個細糠也拿來吃,就吃這些!還有什麼營養?還有什麼維他命?還有什麼蛋白質?但是她今年八十歲囉!她還跑得去挑一百多斤的東西,這個老人家我親眼看見。她的兒子就是在洛杉磯頂好超級市場的有一個老板。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眼……哦,她跑得精神好得很!我母親今年多少?今年我母親是八十六不曉得八十七了,那以前我回去的時候,她牙齒也沒有了,偶爾給她弄點菜她不要,吃點豆腐乳,天天這樣,我說怎麼行啊?欸,來得個好耶!
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告訴過你們,所以啊,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見煩惱,見取見,你還沒弄就覺得:唉呀,營養不夠!那的確地營養就是不夠。為什麼啊?我們在無明的意識當中輪轉,你就是會受這個東西的支配。就好像平常說,你看見這兩個人說話,好端端地跟你無關緊要,你想:這兩個傢伙在那兒說我!你就心裡煩惱得要命,他跟你了不相干哪,你就煩惱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現在我們還沒吃,先就覺得:唉,今天營養不夠了!的確,那個營養就是不夠,會影響你的心情。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樣顛倒,說修行,修什麼行!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倒絕對不是說太過分的,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策勵(p52)大家呀,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啊,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啊!這個正知見,我不逼著大家,可是這地方有一點啊,你們應該策勵你們自己說:是的,行可以慢一點,這個正知見一定要先建立起來。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個概念啊!那麼太少固然不可以,也不要太多。

②    非太多食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非太多食,即飲食不應過多,若所食過多,會令身體沉重,如擔負重擔般,呼吸困難,導致增長昏睡,心識不堪能,由此對斷煩惱全無勢力。

我們現在出家的目的幹什麼?「斷惑」。結果跑得去為了這張嘴巴,為了那個肚子,唉!前面嘛是餓了不行;吃過了以後呢昏沈又不行!等到昏沈過了以後,還要忙這些事情(p53)又不行;忙過了,等一下肚子又餓了又不行!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行?這個事情我們雖然是說笑話,我就記得一個祖師說一句話:「我這個笑裡有痛!」是這樣,一點都沒錯,笑裡有痛!

③    相宜消化而食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相宜、消化而食,即相宜自己體質、病情等,安排堪能消化的飲食。

這一點,是吃相宜的東西,不要不相宜的東西。我昨天為什麼晚上會躺一下就是這樣。這前幾天說起來,他們說,唉呀,你飲食……他們注意得不好。實際上我自己曉得,還是我自己不小心,還是自己不小心。那兩天有這個木瓜,我覺得大家這樣多嘛,好就多吃一點,多吃一點就不舒服。平常我正常狀態也不大會這樣,已經有一點不大舒服了。所以早晨哪,早晨嘛辣,中午嘛太鹹。唉!我這是吃了……我覺得大眾嘛,就馬馬虎虎,下(p54)午就不舒服,到那時候實在沒辦法,所以我就躺一下。後來那一個同學買了藥啊,什麼弄啊!還滿好!這個地方就告訴你們,這樣,告訴你們這飲食我們還是滿重要的。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非染汙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以非染汙心知量而食,即不染罪業,安樂而住,飲食成為無罪淨行。

這個兩方面:吃的時候心裡邊,注意!「非染污心」,這話好難哦!但是我們一定要擺在心裡面,作為我們的目標去做。我自己的經驗,我告訴你,它問題不是說這個事情怎麼難,問題在不得其巧,以及得到了巧你不肯去做。這個我想說不定在座的很多同修有共同的經驗,就像我那天說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同修跟我說:「唉呀,我現在出了家了,什麼都放下了,就是那個嘴巴放不下。」雖然我現在想起來,唉,這個話,這也不去談它了。至少是個事實,那這個嘴巴是很難放,我花了很大的勁,那時想吃一餐;結果想不到吃了一餐,唉!吃的東西更多,吃過了更難伺候。不、不、不!還是兩餐,問題還是不得解決!多少年來。一直到後來,對這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我就曉得,你在事前一定要先什麼,把那個正念現起。
(p55)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候,這個早課作完了,下面的有一段重要地作,早課作什麼呢?就是把那飲食的過患,以及我所以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幹什麼,把它念一下,念了以後坐在那邊細細、細細地想。有的時候念的時候匆匆忙忙念過了,因為唉喲,這個廚房等著我,那一定沒有效。有的時候念的時候就心情很寧靜,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然後呢很歡喜。不管念得快、念得慢,心裡就緣想這件事情,很穩地跑到廚房裡面去。欸!馬上有效,千真萬確地。然後有效了,我就試,把最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啊!平常看見啦,總歸是想辦法佔為己有,那時候心裡面就會不一樣—那這麼好的東西,布施,布施,然後,我就把最好的那個東西去布施給鳥吃,鳥要不吃,給螞蟻吃,螞蟻不吃,我說:「成就我的捨心,丟到垃圾桶裡我也不吃它!」做完了,好歡喜,我從來沒有歡喜過。因為我覺得,我花了十幾年功夫擋不住的,欸,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擋住了!
但是不是我一直做得到哦!我以後曉得,你只要真正那個正念擺在這裡的話,千真萬確地有效。而且等到你真正有效的時候,妙咧!其他相應的這種情況都來了。所以這不是難耶,不是難耶!難在你得不到正確的認識,以及得到了正確的認識你不肯做。你還沒做心裡面先打了退堂鼓:唉呀,我就是個凡夫嘛!那注定你,你沒辦法,永遠沒辦法!這一點我在這地方。
(p56)你有了這個經驗的時候,你真正地感覺到什麼?你不會煩惱所困的這個快樂,那是法樂。到那時候人家看見,以前我也是這樣的—唉喲,好東西看見人家多吃了,眼睛……現在不了。唉!說起來好可憐,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幫忙他?他幫忙我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吃掉,我擺到第二天又引發我的貪心,真感謝他!這心情就完全不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耶!你有了這個,那那你才可以說向上去,進一步的調伏,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是這個染污心。
然後呢你有了這個染污心,你才能夠中量食;不過反過來,假如說硬是把住你這個中量食,雖然你染污心,它也有好處的。因為至少你中量食,吃過了以後,你不會再去腦筋裡老想。也許第一天你覺得今天怎麼少一點,少了三天你也就習慣了,於是下面你保持身心的,比較不會像前面的沈重,那時候你用功就比較更好,大家想想看對不對?
所以這個地方啊,為什麼我常常提起一個事情來,就是這個樣。雖然曉得剛開始不習慣,你過了幾天也就習慣了。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剛開始的大家覺得這個羅漢菜,唉呀,不曉得多困難,結果我們現在吃了幾天,大家還來得個高興耶!就是這樣嘛!所以注意!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要講口味啊,講那東西啊!就是我們能夠做到「非染污心」而「中量食」這是最上等,但是平常我們,我也自己曉得,我們不是這種(p57)條件的人,我們條件什麼呢?宿生的善根都能夠放棄世間走的路,肯來,這個是非常可貴的,現在。那怎麼辦呢?接受它那個條件,心裡先曉得:這個條件幫忙我的,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委曲,那麼做了些時候,欸,慢慢地相應了。這個就是順便一提。這樣的話「不起眾罪」,不起眾罪則「安樂而住」,這個是我們的最後目的就達到啦!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分三: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

這個是,就是說要有個修行了,要曉得這個飲食的害處。了解這個害處以後,還要有一個正確修習的辦法,這個修習的辦法就是思惟。下面會正確告訴我們的,所以關於那個如何修習思惟啊,暫時不提。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修習由受用因所生過患,即當思惟:任何色香味精妙之美食,一經牙齒咀嚼,再為唾液濕潤,即如嘔吐之物,令人厭惡。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修習由食物消化所引生之過患,即當思惟:所食之物至中夜分或後夜分,經消化後將成兩類,一類生長血、肉、脈、皮、骨髓等,剩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等不淨物,住於身體下分。每日又須排泄此等不淨物,且由飲食還會引生各種疾病,如食物中毒等。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分五: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④ 無自在之過患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

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所謂由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即為成辦飲食以及其因,冬遭寒逼,夏感熱惱,於此過程中,須付諸辛勞。倘若如此勤作仍不能成辦,心中苦楚可想而知,一方面為未來生計擔憂,另一方面又為失敗憾恨。即便成辦,又恐懼盜竊、劫奪、損失等,由此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感受各種痛苦。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親友失壞之過患,即由人心貪求飲食之故,即便父子至親等,亦會相互鬥諍,何況他人?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不知滿足之過患,是由於飲食愛著增長之故,各國各部落等互相陣戰,感受眾多大苦。

④ 無自在之過患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無自在之過失,即若食他人薪俸、受人雇傭等,須要被迫為主人效力而與他人競爭,受諸多苦楚。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即為飲食以及飲食之因的緣故,身口意三門造作罪業,死亡來臨時,憶起一生為飲食所造的罪業,追悔莫及而死,死後還將墮入三惡道,感受無量痛苦。此等皆為以追求飲食,三門造惡所生之果。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炸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貪求飲食雖具如是過患,然飲食亦略有少許殊勝利益,即由飲食可令身體安住。倘若僅為養身而依止飲食,則不合道理。故應首先善思惟,而後受用,即當思惟:由身體安住,我應當善修清淨梵行;施主供養我,亦是為求殊勝果報,方榨取自己皮肉而惠施,故我應以此身成辦彼等所願,令其獲得壽、康、福等大果報;又應按《集學論》所說,心中作意:以我受用飲食而饒益施主,以及對體內八萬四千蟲,現在以食攝受,將來應當以法攝持。又應思惟:我為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用飲食。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親友書》亦云:“應當了知飲食如同藥物,受用時須要依止無貪無嗔無癡之善心,應作是想:我受用飲食之目的,非為炫耀自己,非為凌駕他人,非為令身體壯大,唯一是為住持此身。”

修習軌理五
026B-P50L13~P52L9-修習軌理
https://youtu.be/-YjHiCAIKa

引發止觀之因第四④ 精進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分六: ① 睡時 ② 睡眠善妙之利益 ③ 正說睡眠行為 ④ 以何種意樂睡眠 ⑤ 珍重教誡 ⑥ 一切修法座間加行道理
① 睡時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中龍樹菩薩教誡樂行王:“真正具足善根的修行人,不僅整個白晝,初夜、後夜時分都應以努力修善度過,於中夜睡眠時,當具足善法正念,不要讓他空空浪費了。” 此段顯示白晝與初夜、後夜二分,不論正修或未修中間,皆須如法行持。任何時候,應當從五蓋中淨治自心,勿令空耗,應按前面所說行持。這裡悎寤瑜伽與密護根門、正知而行,皆具正修時與正修後二法,此處所說的悎寤瑜伽是指正修之後的事。雖非正修,也應莫令其空無果利。

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何時睡眠?即於整個白晝,以及夜間三分之初分當中,皆須投入修習善法,初夜分過後至中夜分時,應當睡眠休息,因為以睡眠長養之四大種(地水火風),須要由睡眠而增長。

為什麼呢?要曉得真正修行啊,還要靠那個四大的身。那個四大的身,的的確確需要不同的種種的方法去保護、長養它。睡眠是保護長養的必須要的,所以要睡覺的!我們現在剛開始學不倒單,這是一個錯誤。你修到了某一個程度的時候,自然不要倒,那個時候才可以。正規地說,到什麼時候才是不要的?得了定以後。因為定,那個是根本定了以後,身心都轉化了。那個你的四大轉化了以後,跟這個境界相應的時候,你不要睡。我們現在剛開始,硬來的話,始終犯了這個,什麼毛病啊?你學那個樣子,繡花枕頭一個,裡邊啊,是不堪一看!這個,就是在這個地方。不過呢禪堂裡邊要這樣去做,它有它的理由的。真正的禪堂裡面是有它的特殊的理由的。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我想起有一個祖師,一個大祖師啊,他就是不倒。啊!然後呢,弄了個不曉得幾年,我忘記掉了,那個睏得啊不曉得怎麼樣,在任何情況下就想睡覺。後來他說:「實在不行了!」換一個地方,跑到這個地方,一睡,他大睡一通啊,結果睡起來了以後,精神百倍。他說:「啊!原來學這個東西還是要睡覺的。」然後就起來打起精神來,成就了!這個蓮池大師所集的,這本叫什麼?嗯,我一下記不起來了。他那個公案(p64)提起來,你們真正要想學不倒單,好好看它一下,好好看它一下!他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要了解,這個睡覺需要的,不過呢,不要貪、不要縱,一縱你就完了!那麼這個是說中夜。

② 睡眠善妙之利益
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若能於中夜分眠息長養身體,則於修善極有勢力,堪能修持恒常精進與恭敬精進,有如是善妙利益。

喏,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因為經過睡眠長養的這個四大之身,保護得好好的。然後呢精神很旺,那個時候你才提得起力量來去修。這個時候修的話,力量很大,所以「極有堪能」,因為有這個力量,所以有很大的利益。我就看見太多這種學不倒單的人,晚上不睡覺,白天打瞌睡,做什麼事情提不起來。唉!做什麼事情……這樣,就站在那裡癡癡呆呆還勉強可以,你叫他用一點勁啊,一聽經啊或者一試什麼,就打瞌睡了,那個不倒單跟它幹什麼啊?真是!所以很大的一個錯誤。這一點我們開始的時候,要了解的。
這是他告訴我們精進,後面談到精進一度當中,他會有非常詳細地說明。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你不要縱它,這第一個。第二個呢,睡眠的時候,還有正確的方法,所以絕不浪費。像前面那個不得善巧,那個學不倒單哪,不要說晚上浪費掉了,白天也完全浪費掉了!叫你該睡的時候嘛你不睡,浪費掉了,你也沒有在正念當中;白天該做事情提不(p65)起來,你也不能做,這麼個錯法!所以不得善巧,你單單從行相上面去學啊,怎麼學,怎麼錯,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告訴我們正式睡覺了。

③ 正說睡眠行為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臨睡休息時,當至房外,於屋外洗足後再入內,以右脅寢臥,將左腳疊於右腳上,如獅子般睡眠。(吉祥臥)

第一個,現在睡覺的時候,應洗個腳。我們現在這裡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赤腳的,所以他當然睡覺的時候要洗一下。我們這裡穿了鞋子的,當然,夏天要洗澡,冬天如果不那個,可以不必。那麼,然後呢去睡,睡的時候要這樣睡,這我們大家曉得的,是吉祥臥。為什麼要這樣呢?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傍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所謂如獅子臥,因為一切傍生中,獅子力量最大,像獅子的臥法心識高而穩固,不低沉,能摧伏其他野獸。因此修習悎寤瑜伽亦應學獅子般,以大勢力等摧伏煩惱而睡臥。餓鬼(覆睡)、諸天(仰睡)以及貪欲人(左脅而臥)的睡臥姿勢,則不能如此勇悍堅猛,伏他而住,此三類眾生皆具懈怠,精進微劣,難以勝伏他者之故。

所以要這樣去做的話,獅子就這樣臥的,那個時候,那個「心高」。它這個心高,不是這個心的擺得高低,就那個時候的心裡面哪,它不像平常沉得很厲害,沉得厲害的時候,那個時候用心用不起來,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地方要保持得這個能夠用心的程度,而且很穩。這有什麼好處呢?不被他所摧伏,能夠「摧伏於他」。我們現在被什麼?被煩惱摧伏。你能夠這樣去做的,就是睡眠的時候你還能摧伏煩惱,這是它的特質。
現在我們修學這個睡眠那個的方法,也要讓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這樣大的勢力,能夠摧伏,所以要學這個。
喏,除了這個獅子以外,其他都不那樣的。
因為其他的都是什麼?在懈怠當中。不過懈怠有一個好處啊—舒服。啊,那真是舒服啊!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跑到這地方來,不要為眼前的小舒服付大代價。我們要求大舒服,無比地圓滿的舒服,那個時候就要付出一點點的本錢來,這個才是我們的究竟目的。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普通的世間人都貪小便宜,現在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自己害自己,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別人也沒辦法救,佛沒有辦法救我們。我們只看見小的地方,並不是不講利害,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貪小便宜墮落懈怠,要為了求大利益策發精進,眼前雖然苦,將來畢竟好。

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又有一種說法,猶如獅子右脅而臥,具有四種利益:① “令身能不緩散”,這種姿勢可令身體不鬆散掉亂; ② “雖睡沉已亦不忘念”,沉睡之後亦不忘失正念; ③ “睡不濃厚”,即不會睡得太深; ④ “無諸惡夢”。反之,若不以獅子臥而眠,則與上述四種相違的一切過失皆會生起。

除了這個以外,這個獅子臥,還有它本身法爾它就是這個,特性就是這樣。它令我們的身體不放鬆,一放鬆,懈怠等等跟著都來了,這樣。那個時候它能夠保持,保持什麼?保持精進的餘勢,它有它的特質。所以的的確確舒服,談舒服是不舒服的,談修行的話卻是最好。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飲食也是一樣,任舒服啊,最好向你的味口,你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就這樣,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個!然後呢睡的時候會睡得不深,然後呢忘念比較減少,然後呢睡不濃厚,沒有惡夢。這個都是平常作世間的人不需要的,可是修行人都必須要的。

④ 以何種意樂睡眠分四:① 光明想 ② 正念 ③ 正知 ④ 起想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① 光明想
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光明想者,即當善巧作意光明之相,以此光心而睡眠。

這第一個,你心裡先想光明。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想黑一點才好。黑一點就昏、沈、癡,現在想光明。你能夠真的想的話,哦,這個妙不可言,將來你真正修行到某一個時候的話,你會發現,嘿,妙極了!這心性本身的光明就這個樣。所以上次我跟你們提過那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人家背後「叭!」抱著他:「你幹什麼?」「看月亮。」就是這個意思—心性本身的光明。在我們因地當中就要這樣做上去,到那時有種種好處,這個不必去說它。

② 正念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正念,即由聞思修法義所成就的正念,乃至尚未進入熟睡時,一直於心中繼續思惟。由此能令沉睡時等同未睡,心能常常隨順彼法而轉,總之,於睡眠時亦能修習善行。

這個心裡面那個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啊,第二個就是,前面是個光明想,第二個呢,你那個心念。平常我們睡下去,放掉了,什麼都不念。它現在不是,還要再繼續地聞思修,繼續地思惟,念我們白天所念的種種的善法,然後呢,那個時候正念保持。你能夠這樣的話,欸,它有一個狀態,如果說我們真的能夠這樣的話,平常我們來說的話,我們會睡不著的,你躺下來你還在那兒想的話,會睡不著,是必然。但是它有一個好處,你不妨去試試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想想想想,到後來它還是睡著。睡著了以後,妙的境界,它那個正念還在,非常清楚。你們去試試看!
不過那個試啊,像現在我們這個環境之下試不大合適。最好的什麼時候呢?譬如說,我們或者是有假期,或者是什麼時候,你自己告一天假試試看。有的時候告一天假不夠的,這是我的經驗,我告訴你。我經常每年有一段時候,有一段時候我就試這個辦法,躺在床上,頭上兩天,左思右想,說睡不著,不管,我不要去想它。慢慢、慢慢地心提起來了,不管怎樣,我要這麼想,然後躺下去想,想想想想……。胡思亂想不行喔!胡思亂想這個對你沒幫助的,因為胡思亂想這個神識散亂,這個身體也弄不好。你正念凝聚起來了以後啊,那個身心本身是很穩的狀態,就這樣,所以身心是種安穩狀態。然後呢,睡不著也不管它,你心裡一點都不著急,結果睡著了。睡著了以後啊,這個心裡這種念頭還在,(p70)很有意思!如果說你念佛的話,那千真萬確,你在臨睡之前,先猛利地念一下,猛利念完了以後,躺下去就放鬆。然後呢你扶著那個念:好!讓它去。掉掉了把它拿起來,掉掉了把它拿起來,輕輕鬆鬆地,這樣,等一下你自己覺得睡著了。不是……睡著了你才感覺到睡著了,可是那個時候睡著,佛號一直在,就是這麼清楚明明白白地在,這樣的好法。等到你第二天起來,嗨,那個精神啊,比整個的濃睡也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告訴你。
所以這種地方,你單單看看那文字是沒有用,你要真正修行的話,就得這樣地下苦功,下了苦功這個好處都來了,到那時候你會發現。唉,所以我常常感覺得,再十倍的苦我也願意,這算什麼!那個時候真正的法樂,才真正啊,那才是一點點,很少一點點,我告訴你。這個還有個好處,你付出代價體會到的,啊,覺得收穫原來這麼好啊!你這個時候意志越來越強,同樣地你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到那意志越強,力量越強,修更難的方法,你就不會難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做,一點點事情都做不到,唉,一看這個學佛菩薩這麼難!哎呀,南無阿彌陀佛!你怎麼能修啊?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一提,雖然難,你們願意的去試。到那時候你所感覺到,啊!好。
「正知者」,這個下面「念」,換句話說,正念。第一個是光明想,第二個是要怎麼(p73)正念。

③ 正知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正知,即由如是依止正念而睡眠時,隨有煩惱現起,即能及時覺察了知,速疾棄捨,心無染著。

嘿!這個睡覺的時候啊,還有一個要保持「正知」。這個東西啊跟那個念有關係的,念有關,同時你那個睡覺的時候,你心裡想說:我要這個樣,我要這個樣,要這個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睡覺的時候,它那個煩惱起來以後,要能夠斷除。嗯?這一點我們大家也許不一定了解。現在我也告訴你,平常譬如說,你睡覺的時候,到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聽見了那個板響了的話:「唉!這個板敲得這麼早幹什麼啊?再睡它幾分鐘!」你會這樣想的。那或者:「沒關係!還早,等到他敲了第三通再醒。」乃至於:「敲了鼓我起來不晚!」我們常常有這個心情的。這個為什麼?就是前面你沒有正知,後面就跟著煩惱在轉,非常清楚!那怎麼辦?你睡覺的時候先這樣想:我要精進!我要精進!以前一直為這個煩惱所轉的。單單這樣夠不夠?不夠!告訴我們的「數數思惟」—你不斷地想這個念頭。當你心裡面,睡下時,明天說我決定要這樣去做!行相很清楚哦!想過了以後,你放掉睡覺。等到你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一聽見板聲,你「咚!」一下,能夠坐得起來!你們試試看,保證有效。
(p74)乃至於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作夢。譬如說,平常我們有的時候,夢當中也會有這種煩惱現起的。然後你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欸,夢當中那個煩惱現起來的話你照樣擋得住,夢裡面你都擋得住!所以它這個睡眠,的的確確有它正確的方法在。現在我們常常想:哎啊!我現在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啊!達到它的目的,正確的方法,因,這裡都告訴你,你只要照著去做,你真正的希望的都得到。

④ 起想分三:① 不越起時之想 ② 佛所開許睡姿之想 ③ 不捨精進善法之想
起想有三。

① 不越起時之想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第一不越起時之想,即於一切情況下,自心不應被睡眠所障蔽,而應以精進所攝之心,警覺攝心而眠,猶如受傷的野鹿。

第一點,你想的時候要有這個,不要為那個睡眠所遮蔽,要「精進所攝的心」,心要這樣。像這個傷的鹿,受傷的鹿本來就是啊非常小心的。這個鹿啊,牠經常,跑到任何地(p75)方去,平常我們很多動物,看見那東西就吃;這個鹿不是,在森林當中啊,牠跑到一個地方,一定停下來,四面看。然後你看那個鹿的耳朵,四面那麼咕嚕咕嚕轉,牠一定要觀察一段時候,有沒有傷害牠的東西,再吃,正常狀態;一旦受了傷,牠更是警惕得不得了!我們的心要這個樣。你能這樣的話呢,這個睡眠不沈重,不超過了。實際上這個話怎麼講?就是在你真正想的之前,欸,平常我們睡下去的時候啊,你會想:「哎呀,這睡了,已經睡覺了,還想它幹什麼!」那時候就完了!所以說不為睡蔽的話,這個就是第一種情況。欸,你不要讓它—我要精進、要努力;然後呢策動你的這個心去行,不要隨著懈怠煩惱而轉,隨著精進而轉。

② 佛所開許睡姿之想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我學佛。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所以用種種的方法,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依著佛所開許的獅子臥睡眠,睡的時間不任意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啊?哦,我是修學佛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努力。「應大勵力,引發欲樂」,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不是馬上叫你去做,在做的之前,你先要想:欸,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所以不妨我隨時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呀!」這第一個,我學佛。哦!那麼佛告(p76)訴我們怎麼做的啊?所以種種、用種種的方法,哦!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

③ 不捨精進善法之想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第三即應如是思惟:如我今日勤修悎寤瑜伽以及諸善法,明日我亦應如是勤修。由起不捨善法之想故,能對善法之欲樂相續不斷,即使忘失正念之中,亦能為上上品成就而精勤。

嘿!這樣地思惟:說我現在這個地方的修,你看,不要說白天,晚上睡覺都修這個善法!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因為你繼續不斷地這樣的思惟,所以你這個心意—意樂,這個善法欲的意樂,繼續地相續。那個相續有個什麼好處啊?我們現在的內心當中,隨順於無明的這個心裡的相續,拿掉了,拿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啊,因為你的相續一直是善法,所以你就是忘念當中,你忘失了,還在用功。我們現在怎麼呢?這個要對比一下,那個才了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正式地修過這個內容,所以平常的時候,心裡面一直跟煩惱,隨著煩惱轉。就這麼,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事情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啊,就覺得坐立不安。那有的時候,稍微弄得好一點,哎呀,那時候覺得好得很!實際上這個「好得很」,也就是說這個粗猛煩惱不現行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正念提起來,還勉強可以,正念一掉掉了以後,它一定是這個煩惱相都在那個轉。
(p77)我們平常為什麼不相應的?就是因為我們的相續在煩惱當中。既然在煩惱當中相續的話,當然啦,不管你提起來提不起來,都是隨順著煩惱走。現在啊,你這個相續,就是你的身心已經有了善法欲,對這個善法的欲樂相續當中,所以你內心的這種心識等流,一直是跟著那個善法隨順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算你沒有提起正念,睡眠的時候,它那個善法還在那裡向前走。平常我們說求戒,得戒體,那就是這個東西,說起來。那將來正講這個東西的,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忘念當中,欸!他也精進,而且修上品的精進。請問,忘念的時候都修上品的精進,你正念的時候還有不修行的嗎?那問題解決啦!

⑤ 珍重教誡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的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的很清楚的,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此處依照聖者無著引用經典所抉擇之義而作解說。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地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得很清楚地,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這個很清楚。我們平常的睡眠、吃飯,啊!增長罪過,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一生的壽命,就這麼輕輕鬆鬆地浪費掉。能夠這樣的話,都派上用場。
所以現在照著無著菩薩引著經論,經過的抉擇,就是說,已經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明白,這個地方跟大家說明。

⑥ 一切修法座間加行道理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如是除正修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其餘加行、正行、完結,以及未修中間所應修行的內容,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毘缽舍那之間,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須按照以上論文所說而行持。未修中間所應行持之內容已解釋完畢。

好了!現在說除了正修,正修的時候,你所緣的這個行相不共的。什麼叫不共?就是你特別的—說我念阿彌陀佛,對!那麼我緣的那個就是阿彌陀佛。我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或者然後呢,我在這兒參一個「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那是個人各的,不共同的。除此以外,那麼前面的加行、正行、完結、中間,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其他的中間哪,所有一切的我們該做的事情,統統在這裡,都應該這樣去做。
現在我們想想看,如果是你能這樣做的話,你還有惡業嗎?沒有了。如果你能這樣做,善業不夠嗎?當然,現在你一直在善業當中,好了!而且這個善業產生什麼?相續的現行,一直在現行當中,一直在現行當中!將來我們會曉得的,你真正生死的時候,引發你下一生的什麼?就是到臨終的時候那個最後一念的現行,那就是這個東西帶我們到下一生去。
(p79)我們現在呢,整個的這個現行都在煩惱當中,都在煩惱當中。所以為什麼儘管你念佛,嘴巴在那念佛,心裡還在煩惱相應。精神這麼旺健,可以打起精神來都提不起,臨終的時候病苦,苦成這個樣子,你能提得起來了嗎?所以那個時候,就算你拿一個大喇叭擺在你耳朵裡面念,念佛,你也沒用。你會覺得:唉呀,我痛得要命,你們還吵我幹什麼啊!這千真萬確的哦!
不要說臨終,就現在,比如說精神好端端的,跑得來叫你去做一件事情,唉!做這個事情,這麼麻煩哪!我們都心裡這樣想耶,何況生病的時候!這樣。所以當你真正慢慢地去做的時候,到那時候就好了,那個靠什麼?就是我們靠我們現在還壯健的時候。真正重要的都在眼前哪,千萬不要現在壯健的時候的那點小聰明,害了自己啊!保護無始以來的大冤家,保護這個「我」,你錯了!你保護它,結果修了半天,這個我是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大!這個「我」就是生死的根本。那麼他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已經解釋清楚了。

正修以後,中間應該怎麼辦。好了!正助雙修,他這裡告訴我們正助雙修,美不美(p80)啊?啊,在我的感覺當中啊,實在好!這是原則。你用這個原則不管你做什麼事情,百分之百一點漏洞都沒有,就是一點漏洞都沒有。那個是告訴我們約略地解釋一下,還是約略地、大略地告訴我們哦!細緻—倒是千真萬確的,所有後面告訴我們的,就是關於這前面這個大綱的真實的內容。所以如果說大家條件夠了,你聽了前面已經會,已經能做;萬一我們不能做,對不起,聽見了那個沒有真的懂,那麼好好地學下去,他每個地方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這樣。你認識了以後啊,修行的確一定能夠成功。

【補充資料】

  1. 四大:佛教主張,色法,均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組成:本質為堅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萬物,稱為地大;本質為濕性,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本質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本質為動性,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圓覺經》則直接將“四大”指稱為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地以堅硬為性,如人身中的毛髮、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地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水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的暖氣均屬火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氣息及身體動轉均屬風大。
  2. 二精進:即恒常精進與恭敬。

2017-04-26進度:P047L03 - P049L08 修習軌理-未修中間應如何?

智慧小語: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
重要概念:初機修行的第一步引導:三合引導
1.以所緣的行相淨修其心
2.律儀戒
3.積集資糧,淨除罪障


② 正知而行分二:
① 何為所行之事 ② 於所行事行正知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① 何為所行之事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以正知所行之事有二:即五種行動業與五種受用業。(出家人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
五行動業,指身事業、眼事業、一切支節業、衣缽業與乞食業。此五種主要是出門去城市等的行動,故名行動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真的感覺得:啊,這法相之美啊!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個部分,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這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的話,啊呀,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喔,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嘛!
這個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咧!喔唷,我想了這個辦法投了個巧哦,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啊,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地擺在這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是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啊,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啊!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p29)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是說你的走路什麼等等,「受用」你的吃啊等等。下面我們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身事業,指前往其他村落、寺院等地,再從彼處返回,即身體來去往返之行動業。

就是這樣,說我們身體的行動,除了我們所住的常住這裡要做的事情,你還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啊!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邊買東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結夏、參訪、邀請等等,那麼說去、來這是一件事情。

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眼事業有二:一為略睹,二是詳瞻。略睹即無意而見種種境;詳瞻即先動念欲見,後詳細觀看種種境。故略睹為無意見,詳瞻是有意看。

那麼第二呢,眼睛,這個眼睛看有兩種:有一種呢你無意之間的,嗯,隨便看一下,這是一種;第二種呢,你認真地,你先想去,哦,要幹什麼,你要看什麼,那個時候你去看。所以我們不外乎身體,然後眼睛,還有呢?

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一切支節業,即身體各支節之彎曲或伸直。身體四肢為支,支之分節名節。

為什麼這個行動還不擺在那個身體當中?因為譬如說前面那個身業,它主要的是你到哪裡去,那麼然後我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好像……那麼這個是動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動作,把這兩樣都包括進去,都有了。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缽業,指受用及受持三衣與缽。

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乞食業,即飲水、吃飯等。此處飲、食為動詞。

五種受用業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寺院內的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有行、住、坐三種:行指去經行之處,或去同法(所行道友)處,或為法而行走於路上;住指立於行走之處,或於同法親教師、軌範師、上師,以及如上師般具德者等面前住立;坐指於蒲團、小座或床座等上結跏趺坐。

住嘛,我們就住在這裡,或者是同行哪,然後呢這個親教師、軌範師,尊重跟似尊重。除了親教、軌範以外的,譬如我們現在這裡,哦,這個請一位法師來跟我們講,或者這個上座等等。那麼有的是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換句話說,總比我們哪,他並沒有顯著的尊重的特質,但是他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上座,我們該尊重的。住以後呢,行、住、坐,這個前面那個「住」就是站在那個地方,下面是「坐」

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瞭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語事業,即請受未曾得受的十二分教,分別瞭解;以及已得受之教法,自己讀誦或為他人宣說,或為引發正精進之故,而與他人討論。凡此等言說,皆名語事業。

我們要講話,講些什麼?他就告訴我們,如果對我們沒有了解的經論道理等等,「十二分教」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那麼這個要去了解它。已經了解了,那麼自己讀誦,或者呢是幫別人,或者為了「引發正精進,與他議論所有言說」。你看他這個地方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沒有一個跟法不相應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動念無不如是。

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意事業,即身語未作時之諸默然,包括五種:① 於中夜分睡眠; ② 至靜處思惟所聞法義; ③ 以九住心修持三摩地(九心於奢摩他一章中將詳述,故不贅述); ④ 勤修勝觀; ⑤ 熱天極疲倦時,於不應睡時起睡眠欲,為速遣昏睡,而稍作睡眠,然不應久睡,此即略為消遣。

那麼意業怎麼辦呢?或者平常的時候默然,默然就是說靜默的時候那怎麼辦;還有呢就是保持內心怎麼個寧靜。「若於中夜」那麼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有呢,若赴寂靜處「思所聞義」,自己啊在那個地方真正好好地思惟,那個地方不要讓人家打擾。或者跟人家,嗯?對!沒錯。「若以九心修三摩地」這個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個止觀,那個奢摩他品會詳細說。這個「九心」就是我們修上去的次第,第一個這種心相怎麼樣,第二個怎麼樣,到了第九心那是證得三摩地的時候,這就是止。還有呢,下面就是觀。另外一種呢,就是到了很熱的時候,那雖然不該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時候,你起來的時候,怎麼樣消遣一下。他唯一讓我們消遣的就是那個時候,你把那心裡放鬆以後,都放鬆。然後呢這個是關於意業方面。

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晝夜二業,以白晝、初夜、後夜不睡眠顯示,以此亦顯示身業與語業。前述睡眠,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意業。

白天以及初後夜兩個時間,那個時候不要睡。總括的是不要睡,那不要睡幹什麼呢,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說那個不睡的時候,身業、語業做些什麼。下面呢,中夜這是十點鐘到兩點鐘,該睡眠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他下面告訴我們—睡覺,儘管睡覺,他也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這個心用功怎麼用法。
現在我們看看,到這地方,前面守護根門,但是我們有一些必須要的行動,那麼所有的這個行動,你該怎麼個做法。每一部分你該怎麼去做,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說他們南傳,他們怎麼弄、怎麼弄,好像很細緻啊!我們北傳沒有嗎?絕對有啊!現在我們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學,告訴你了也不認真地去行,主要的就這種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它都有很細緻的法則。
那個十多年以前的時候我還不懂,不大懂這個東西,雖然聽說過了不了解。曾經遇見過一個學南傳的人,他就講那個止觀,譬如說走路的時候,喔,他那個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後呢那個念頭應該怎麼個觀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我覺得這東西這麼好!後來回過頭一看哪,哎,原來我們自己的是「家寶」!我們偏偏這樣,那個家寶不去善巧地利用,羨慕別人。實際上真的別人告訴你,做得到嗎?你也做不到。實際上就是我們心(p35)裡面哪,這種懶散的心情,真的要提起起來就提不來的。欸,看見別人好的話心裡好羨慕哦!不過你不要小看它哦,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這個,就靠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就想辦法用種種方法,培植這個好樂之心,想想種種方法把那逆緣拿掉,順緣讓它加強。然後你這個好樂之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到那時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
所以我剛才這個地方,絕對不是輕毀這東西,我的重點就是這個—保護這個東西。而不是說只一味好樂之心,哎呀,總歸羨慕別人,那個時候你永遠坐在這個地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大了口,等到死也沒有用!這個概念我們要順便在這裡一提。

②    於所行事行正知分二:① 略說 ② 廣說
①    略說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所謂對於以上十事正知而行,即是隨發起行動業或受用業時,首先應於此業安住正念(聽聞思惟),然後正作的時候不放逸(沒有漏洞)。由安住正念、不放逸二者所攝持故,應以何種相而觀察,及以何種方便(處理方法)而觀察,即以如是之相、如是方便而觀察正知。

②    廣說分三:① 別別宣說 ② 攝義③ 利益
① 別別宣說分四: ① 正知依處 ② 正知方所 ③ 正知時分 ④ 正知事業
①    正知依處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正知而行之中,又有四種行相。首先對於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種相如何觀察,即對此等處,以如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身往返事業,按照戒律所說,正確了知往返行走威儀之後,在往返之時,令正知現前,按如是而行持。(譬如說:我們現在看,我要去、回來,那麼這個行相是怎麼樣的,去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走的時候不要調皮,不要什麼,這個不要作,不要東張西望等。)

②    正知方所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第二、對何種處所,應以何種相如何觀察,即對此等處所,以此種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走時,應先了知不應去之五處,即殺生處、妓院、酒肆、王宮與屠戶,此外其他處可去,於至彼處時,當安住正知。

③ 正知時分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第三、對何等時分,應以何種相如何觀察,即對此等時分,以此種相如是觀察。譬如,中午之前可至城市,中午以後不可去,如是了知後,即如是而行,且作時亦應安住正知。

④ 正知事業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
第四、對五行動業與五受用業,所有十種事業,應以何種相如何觀察,即應對此等事業,以此種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走時,應當善加防護而進入他人家中,於行走時,皆應憶念所有此等行走之學處。(譬如我們現在說,我在這個地方講說,那麼講說的時候應該怎麼樣,譬如說我在那地方聽,聽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乃至於像譬如平常我們上殿、過堂每個地方都有它一定的,做任何事情如法如理這樣去做。)

② 攝義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
總之,所有白晝、夜晚的一切行為,一切的現行通通都能夠保持憶念而不忘失,了知其中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在進止時,一切作與不作皆應安住於正知中,覺知自己現前正在如是作或不作。

③ 利益
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若凡事皆以正知而行,其利益即是:今生之中不會染上罪業,死後亦不會墮落惡趣,道之證功德尚未獲得者,由此即安住於能得證德之正因資糧。此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二者,是按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引經之解釋而真實摘錄。若能努力修習此二者,則可增長一切善行,非是其他所能等同。特別而言,尤其能令戒律清淨,且能速疾引生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對此精勤修學。
===========================================================

③    飲食知量分三: ① 正說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
①    正說分四:① 非太少食 ② 非太多食 ③ 相宜消化而食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①    非太少食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其中,非太少食,即飲食不應過於少量,所食過少會導致身體饑餓、虛弱,無力修持善法,故飲食之量,應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如是身心安穩,方有力修善。

②    非太多食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非太多食,即飲食不應過多,若所食過多,會令身體沉重,如擔負重擔般,呼吸困難,導致增長昏睡,心識不堪能,由此對斷煩惱全無勢力。

③    相宜消化而食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相宜、消化而食,即相宜自己體質、病情等,安排堪能消化的飲食。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非染汙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以非染汙心知量而食,即不染罪業,安樂而住,飲食成為無罪淨行。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分三: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修習由受用因所生過患,即當思惟:任何色香味精妙之美食,一經牙齒咀嚼,再為唾液濕潤,即如嘔吐之物,令人厭惡。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修習由食物消化所引生之過患,即當思惟:所食之物至中夜分或後夜分,經消化後將成兩類,一類生長血、肉、脈、皮、骨髓等,剩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等不淨物,住於身體下分。每日又須排泄此等不淨物,且由飲食還會引生各種疾病,如食物中毒等。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分五: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④ 無自在之過患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

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所謂由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即為成辦飲食以及其因,冬遭寒逼,夏感熱惱,於此過程中,須付諸辛勞。倘若如此勤作仍不能成辦,心中苦楚可想而知,一方面為未來生計擔憂,另一方面又為失敗憾恨。即便成辦,又恐懼盜竊、劫奪、損失等,由此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感受各種痛苦。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親友失壞之過患,即由人心貪求飲食之故,即便父子至親等,亦會相互鬥諍,何況他人?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不知滿足之過患,是由於飲食愛著增長之故,各國各部落等互相陣戰,感受眾多大苦。

④ 無自在之過患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無自在之過失,即若食他人薪俸、受人雇傭等,須要被迫為主人效力而與他人競爭,受諸多苦楚。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即為飲食以及飲食之因的緣故,身口意三門造作罪業,死亡來臨時,憶起一生為飲食所造的罪業,追悔莫及而死,死後還將墮入三惡道,感受無量痛苦。此等皆為以追求飲食,三門造惡所生之果。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炸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貪求飲食雖具如是過患,然飲食亦略有少許殊勝利益,即由飲食可令身體安住。倘若僅為養身而依止飲食,則不合道理。故應首先善思惟,而後受用,即當思惟:由身體安住,我應當善修清淨梵行;施主供養我,亦是為求殊勝果報,方榨取自己皮肉而惠施,故我應以此身成辦彼等所願,令其獲得壽、康、福等大果報;又應按《集學論》所說,心中作意:以我受用飲食而饒益施主,以及對體內八萬四千蟲,現在以食攝受,將來應當以法攝持。又應思惟:我為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用飲食。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親友書》亦云:“應當了知飲食如同藥物,受用時須要依止無貪無嗔無癡之善心,應作是想:我受用飲食之目的,非為炫耀自己,非為凌駕他人,非為令身體壯大,唯一是為住持此身。”

【補充資料】

  1. 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極寂靜、專住一境、等持。
  2. 三摩地: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譯為「止」、「定」。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2017-04-19進度:P046L08 - P047L10 修習軌理-未修中間應如何?

智慧小語:剛開始學得慢沒關係,但要學的紮實。
重要概念:需常思維「修習」的利益與過患,多憶念師長功德而「修信、修恭敬」,要了解「正修」的基本概念。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分三:
① 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之助緣 
② 引發止觀之因 
③ 攝義

① 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之助緣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
兩個坐之間,你還是可以禮拜、繞佛、讀誦經典,有很多的安排。而現在此處真正主要者,即未修中間一切所行,皆須成為正修之助緣。換言之,若於正修時極其用功,然於座間未修時,未依正知正念保持所修行相與所緣,而任其放逸散亂,如是所生功德極其微少(進ㄧ退九)。

總之,這個兩個座之間,就是前面一座跟後面一座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是舉說禮拜啊,然後呢繞佛啊、讀誦經典哪,有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座,「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座完結了,下面一座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哪,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哎呀,辛辛苦苦弄了半天了。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
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憶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座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哪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時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座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弛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
那個鬆弛跟放逸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譬如說,我現在去拜佛、念佛,那麼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在大殿上面,站在那裡全部精神挺起來。那時候身體是全部精神挺得直直的,然後呢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念,喔,這個念了半小時,念得很累!以後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下來輕鬆一下。輕鬆,輕鬆什麼?輕鬆這個身體,身體要輕鬆一下,那時候心裡面也放得輕鬆一點,但是你不要忘掉你所緣念的,這個很重要!你可以跑得去躺在那個床上,然後呢很輕鬆的這種方式,身體在這兒休息,可是這個心哪還是跟它相應的,跟它相應的,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乃至於你可以想前面那一座有什麼缺點,有什麼錯誤,那麼後面一座怎麼去改善,這樣。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故於未修中間,應當閱讀明顯宣說所修此法的經論,(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且於心中數數憶念執持。此外,座間尚應從多方面修集能生功德順緣之資糧,亦應從多方面淨治自相續中所具有的違緣罪障。

所以在這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呢?喏,我們應該閱讀「顯說此法經論」,說明你修這個方法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那麼,這個為什麼用「顯說」呢?因為在我們修的很多法門當中,有很多它不是講個道理,譬如教你觀想,怎麼個觀法,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乃至於念咒,譬如尤其是密教當中,說三密相應,你只要照著這樣去做,那麼就對了。至於說如何的做法,為什麼要做,這種道理啊,有的時候他不跟你講,到了時候你自然相應。但是呢他前面一定有說明,跟你相關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說明的。那麼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你不斷去看,看了以後腦筋裡去思惟,這樣。做這個工作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集順緣,以及除逆緣。所以說「修集資糧生德順緣」,同樣,「淨治罪障」,「由多門」是各式各樣的,就是什麼樣跟你相應,什麼樣正確,你就照這個去做。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而且,一切修行之根本,即應按自己所知學處,努力守護以別解脫戒為主的所受律儀。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這個要曉得的。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所受的戒,要努力去守護,努力去守護。這個地方這個律儀,我們要認識,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具了這個形相,你真正受了律儀戒的話,它有律儀無作戒體,這樣。它這個戒體自然而然,任運地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功效,那東西不能壞。那如果說保持的話,你在睡覺它也在增長功德,而且一切時處都在增長功德;一破壞了,這個功效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定慧一定要建立在這個律儀戒上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談,這個真正的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我們在另外會談,談到戒的時候,尤其是我跟你們說過了,將來談那個《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時候,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特別說這一點。到那時候你們會體會到的,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那要好好地珍重,沒得到的,好好地努力,好好地努力。但是呢眼前這是就我們所知的,千萬不要任意損壞這個東西!那麼這個裡面最主要的還是正知見。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是故亦有在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律儀戒及積集資糧三種法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行人修學者。

所以也有人把它修行的這個集合起來,把一個就是所緣的行相,這個淨修它的心,這個我們曉得我們平常所緣的跟無明相應的雜染,那麼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淨化自己。條件剛開始的時候不夠,所以一定要集聚資糧,淨除罪障。那基礎呢?基礎就在那個「律儀戒」上面。所以把這個三樣東西合起來,合成功現在我們初機修行的第一步引導,這樣。
這個地方我們就有個基本的認識了。所以現在它那個修行哪,包括了兩部分:一個是前面的準備,以及事後的輔助,一個是正修,正修。那麼這個時間通於二十四小時,然後呢處理的事情包括我們各式各樣的,你從早晨張開眼睛來,到第二天張開眼睛來所有的,睡覺還在修行,吃飯也是修行,這樣。那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個文字,那時候你心裡面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不清楚的話,把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你們多多地努力。昨天晚上,曾經有一個同學提起來,說:「欸,你這個菩提心的定義到那時候還沒有說清楚,那是為什麼原因?」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這裡從修學本論的立場上來說,菩提心真正的內涵還沒有講到,只講到前面那一部分,我只是運用前面那一部分。所以說前面那一部分已經告訴他們,我們先要自己知道病,你不知道自己病的話,你還談什麼?自己還覺得很對、很得意、很好,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所以我當年自己出家了以後,遇見了各式各樣的老師,有一個老師常常以這個話來給我說,一方面他固然是自己說他自己,一方面也是給我教訓我,我現在還記得很牢。唉,他說:「我的毛病啊—好為人師,好為人師!」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這句話,啊!正確啊,正確啊!這樣。的的確確的我們哪毛病就在這「好為人師」,不曉得自己拿什麼東西教別人,自己的學生都不會做,卻要教別人,這個是一個大毛病。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那麼這地方隨便一談。下面呢,

② 引發止觀之因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我們學習資糧位當中,所有的世出世法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這四樣東西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全在這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

這下面這個東西說,我們修資糧位當中,有這個四樣東西我們要做一下。這四樣東西: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世、出世法的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定這地方就說奢摩他,慧就是毘缽舍那。那麼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就修這兩樣東西的因。那麼這個下面要告訴我們的四樣東西就是,喏,正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你這個因做對了,將來一定結的這個正確圓滿無誤的果。
分成四部分。第一個祕密地保護,以及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然後呢,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地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個。下面特別開的「飲食知量」,飲食的時候要曉得該吃多少;以及睡覺的時候,要怎麼樣地努力,還要精進去修。其實前面這兩樣東西做到了,也就對了,可是呢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啊,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飯跟睡覺,所以他把吃飯跟睡覺要特別說明。真正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修行的的確確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
關於這個四種資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一下,一直等到我們後面奢摩他部分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溫習這四種資糧,那時候你們會覺得:啊,趣味無窮!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是全在這個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不要說念佛是絕對成功,參禪也絕對成功,這樣啊!現在我們不妨把那個內容,一個一個看一看。

引發止觀之因分四:
① 密護根門 
② 正知而行 
③ 飲食知量 
④ 精進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① 密護根門分五: 
① 以何防護 
② 何所防護 
③ 從何防護 
④ 如何防護 
⑤ 何為防護

① 以何防護
初中有五: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密護根門分五,初者以何防護,又分二:
① 護持一切正念; ② 於正念起常委行。
其中,“遍護正念”指數數修習防護根門之諸法,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這是用這個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於正念起常委行”,是對正念恒常恭敬地修習。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

我們要防護的是六根門頭,那麼你用什麼東西去防護啊?就防護你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關於這個法寶,不斷地去修習,不要讓它忘失,不要讓它忘失。實際上真正地修行,這個才是,就是說這個是你防護你三毒的一個最有效的寶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對這個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麼防啊?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你對於你使用的這武器,你要善於操作,懂得怎麼操作,是不斷去摸熟了;那你摸熟了以後,然後你隨時隨地,欸,這個敵人起來的時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來把他對治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用這個,用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把這個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否則的話,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樣。我們說:「哎呀,這明明懂了,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不要說你沒有真的懂,不要說你現在懂得一點文字,只是賣賣狗皮膏藥;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沒有認真地思惟觀察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心理上現起的還是跟三毒相應的。一句話說得不對,哎呀,就在那兒瞋心起來了;稍微捧捧你,輕飄飄的,完全貪心相應的境界;剩下來的癡癡呆呆。有什麼用?所以他告訴我們要數數思惟。那個正念擺在這裡,那個時候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是第一個,就是換句話說「徧護正念」。

二者,謂於正念常恒委重而修習之。
把那個正念常恆,經常,不斷,委重是很殷重,很真切的來修習。

說既然你現在已經曉得,這個防護的東西就是那個正念,正確的念頭。然後把那個正念「常、恆」,這個「常」,經常,常到什麼?不斷,「恆」是不斷截的,就這樣。不斷地委重,「委重」就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這個東西來修習。所以的的確確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例外的,必須要這個。所以佛特別說這個叫什麼?就是精進,精進的特質。所以很多地方,本論也說,《大智度論》也說,各式各樣的經論上面說: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精進第一。平常我們總覺得:哎,修行這件事情好像輕輕鬆鬆的。那完全錯了!到修到後來的時候,你慢慢、慢慢地……是,心裡面哪坦然無礙,那個是得到的果欸!你現在下面進去的時候,是要大精進力量,那的的確確是一步都不能差啊!
所以我以前聽見那個禪宗的那個老師的話,啊呀,我直感覺得真佩服!他說學禪這東西,就像什麼?就像逆水行舟。這個水是個瀑布,瀑流沖下來,它每一分鐘沖下來,可以把你的船從這地方向下沖十丈,然後每分鐘你拼命用足氣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對不起,我還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撐的話,還要退下來,何況你放鬆一點。嘿,妙咧!你只要肯這樣去弄的話,弄到後來的話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說這是叫「趕羊上樹」,這羊不能爬樹的,貓才能爬樹,但是呢他卻偏偏做這種事情,就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
實際上何況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經給大家說過,那個美國的幾個什麼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怎麼成功的?都是靠這個精神,所以別人覺得不行的,他就是絕對堅強的意志,咬緊牙關。現在我們事情還沒有做啊,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然後找種種藉口,要保護自己:喔唷,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找了很多這種小心兒的事情,腦筋還很聰明欸!他那個聰明都用糊塗,用錯掉了。所以他就會想到種種理由啊,使得自己做漏網之魚。啊,以為覺得這地方摸魚了!孰不知這個真正是害了自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多看看哪,佛教的這個告訴我們,他—佛是怎麼修行成功的。
那麼這個就是說常恆地去提起精神來去做,不過提起精神這個裡邊有個訣竅的唷,如果你提得不對的話,還是不對。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哪,太緩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話,那個絃繃得太緊,也不可以。所以總之一句話: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識的巧妙的引導。

② 何所防護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

③ 從何防護
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這個六根對不同的六個境界,就產生一種順、逆不同的反應。對於順的覺得愛,不順的非愛,這個境界去防護它。

④ 如何防護分二:
① 守護諸根 ② 以六根而防護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

一、守護諸根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嗔,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守護諸根,即根境和合生起六識之後,第六意識便對六種悅意境生起貪心,或對六種不悅意境生起嗔心,故當努力依對治力,從諸境中守護諸根,不令煩惱生起。

二、以六根而防護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即若於某塵境由眼見等能生起煩惱,最初即不放縱諸根與境和合,而令煩惱不起。譬如,觀看不清淨的影片將引生貪欲,最初即應禁止眼根觀看,如是可令貪欲不起。
以上二者之差別:“守護諸根”是六根緣六塵已引生貪嗔時,無間以對治力而遮止,故是從果上對治;“以六根而防護”是禁貪嗔於未生之前,故是由因上止息。
細說守護根

現在我們防護的時候,怎麼防呢?就是說因為對這個境界,譬如說:你看見了或者你聽見了,能夠引發你的貪瞋的,你曉得了以後,這個境界就擋住它,不要放縱自己的根,不要放縱自己的根。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學院裡邊說平常不放假,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平常一跑出去的話,對不起,你不散亂也散亂。那麼我們曉得了,現在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在什麼?在防止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如果說我們在學院裡的時候,說那個隔壁房間那個電視機,我看了電視機歡喜,那我不要去!然後呢,吃了這個東西會引發我的貪心,我儘量地少吃!眼不見為淨,換句話就這個。
當然到最後的話,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剛剛初機第一步的話,絕對從境上面斷起,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為什麼修行哪,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個認識,說:我為什麼要出家。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曉得要去做的時候道理不懂,那麼選一個你信得過的這個依止的人,信得過他,他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老老實實不做。那時候他幫助我們的無非什麼?喏,就在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應該了解:這個對你不相應的,你儘量地就不要碰上它。這是我們了解的。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守護諸根之方式,即對六境不以非理作意取行相與隨好。若由忘失正念與煩惱熾盛而擋不住起罪惡心,亦以防護諸根而能止息。

如果說我們平常防止了,能夠防止了固然,萬一你忘念的時候,忘掉了,或者呢由於煩惱太盛,這是兩種狀態。忘念是你本來防,那時候忘掉了沒有防住;還有一種呢,雖然你防,但是這煩惱盛得不得了。啊!就我們很多時候,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心裡覺得:哎呀,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擋不住,那個就是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又起了。你能夠像前面這樣防護努力的話,它都能夠止息。下面就告訴我們那個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取行相,即對不應觀看之色等境界,特意觀看等;或者色等境界現前時,即以眼識等作意彼等行相,現前觀看。

所謂這個「行相」就是,喏!說我們不應該看的這種事情,現起的時候,那時候覺得:哎呀,這個東西很好。你就去看,這個行叫行相。關於這個行相—不要,斷除它!後面呢,是說隨好。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嗔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取隨好亦即六根對六境發起六識的無間,對能引發貪嗔癡之境,以第六分別意識執著;或對境雖不在根識前顯現,由聽他人說“美麗動聽”等,自己隨之分別而起貪心等。譬如雖未聽到別人罵我,然由他人告知,我即以第六意識緣惡語分別而起煩惱。

「取隨好」呢,就是當那個行相已經過去了以後,你看見了以後,隨後跟著它,引發你對這個東西好樂貪著,這樣。那個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不在前頭,這個要防,防這個東西,防這個東西。前面這個解釋容或不大清楚,把五條統統說完了,我再一一分析,大家就很清楚了。

⑤ 何為防護
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為什麼要去防呢?防些什麼呢?即根趣於六境時,須從煩惱中守護自心,令心安住於善性或無記性中。此處所安住之無記性是無覆無記(即對解脫不形成障礙的非善非惡之性),僅指行住坐臥四威儀等時,須安住無記性,非是攝心安住善所緣境之時。故於煩惱中善護自心,即於四威儀時,應令心安住無記性;其餘能攝心安住善所緣時,應令心安住於善性。

那這個就是我們防的目標,這是宗旨。那平常我們這個意根一縱,對這個境的時候,一定是雜染的,一定是雜染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就是這樣。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努力地防護的話,不讓它雜染,不讓它雜染,使它住在善性當中,最起碼的善成無記性,無記性;無記性就是不是惡的,但是也不是善的。這個時候這是我們要防護的,他特別說明這個無記是什麼?無覆無記。哪些是無覆無記呢?就是威儀,就是你行走啊、坐在那地方、做一點什麼事情啊,那個時候談不到是善是惡。因為你那時候的的確確,你不是全心貫注在上面,譬如說我禮佛,當然禮拜佛,你要走路,那個時候是另外一件事情。無記有兩種:一種有覆無記,一種無覆無記;這染污的,那是有覆,不染污的,無覆,簡單地說一下。那麼這個五條文字解釋了,我現在離開了這文字來從頭說一下。
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平常一般狀態,我們這個心念做些什麼,我們心念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的六根,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嘴巴不是講話就是吃東西,這個,那一定是這樣;身上的感觸,這個歡喜的,軟軟舒服的,涼快一點、熱的等等,就是這樣。然後呢,當這個五根對了境以後的話,它一定順著緊跟著意識就來了,然後你在這個地方就做種種的邪妄分別,這樣。這種邪妄分別都是什麼?增長雜染、染污的,都是這個染污的。
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防護它。拿什麼東西防護呢?靠前面的正知正念。一定要曉得說哪個是對的,有了這個對的,那個時候才對比出來,原來我習性當中的那個不對的,那個才可以防嘛!否則的話,你混沌一片,你什麼是哪個好、哪個不好不知道,當然無從防起,所以一定要正知正念。那麼這個正知正念就是防護的最佳的武器。
關於這一點呢,第一個,所以你在正式學習之前哪,先要數數練習這個東西;平常我們呢真正修行的第一步,真正說起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聽,聽這個,然後呢思,思這個。等到你經過了思,思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樣的?行心所。等到你思惟成了習慣了,它隨時隨地這個念頭就起來了,你不提它也起來,一提隨時就起來了。就等於說你使用的武器一樣,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拿,掏出來就是,而且你利用得很熟。
那個武器防什麼呢?就防我們的這個六根。這個六根的情況是什麼?對了境以後就生染污。這個染污有兩種:一種呢對行相的染污,一種是隨好的染污。行相的染污就說,欸,這個好看的,你去看,看了以後:啊,歡喜!隨好呢,看完了以後你心裡想:嗯,這東西這滿有味道的。啊!你心裡想明天該怎麼辦,或者你想動腦筋要去獲得它;反過來,對不歡喜的東西,那就是引發另外的瞋。現在清楚了沒有?
所以這個底下密護根門。譬如說我們現在講《遺教經》,一開頭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啊!就是這樣,從這地方防起,處處地方,所以最開始第一步我們要學這個。請問假定我們真正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修行有沒有困難哪?的的確確沒有困難,的的確確沒有困難。所以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啊!喔,但是呢做起來是不大容易;做起來雖然不大容易,這個功效不得了地大!我們所要求的東西,全部在這個裡面,你只要這點做到了,其他什麼都不怕。
那麼下面就「正知而行」,因為的的確確的,現在如果說你努力這樣去做的話,我們現在我(p27)們這個裡邊有很多事情我們要行為,要主動地去行為的時候,那時候該怎麼辦?欸,對!你如果說離開了你修行以外,當修行的時候,你全部精神緣在這上頭,然後呢剩下來的時間,你也能夠保護它。可是有很多事情,卻你沒辦法保護的,譬如他告訴我們防那個行相,叫你不要出去,結果啊常住派我一個事情,我要出去,那個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正知而行,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而前面這個密護根門當中沒有弄清楚的,他下面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知道的事情,了解怎樣是正確無誤的,照著你所了解的正確無誤的方法去做。這個時候它不但不是染污,而且是增長你的功德,那就不怕了嘛!所以下面我們看

② 正知而行分二:
① 何為所行之事 ② 於所行事行正知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① 何為所行之事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以正知所行之事有二:即五種行動業與五種受用業。(出家人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
五行動業,指身事業、眼事業、一切支節業、衣缽業與乞食業。此五種主要是出門去城市等的行動,故名行動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真的感覺得:啊,這法相之美啊!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個部分,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這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的話,啊呀,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喔,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嘛!
這個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咧!喔唷,我想了這個辦法投了個巧哦,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啊,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地擺在這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是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啊,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啊!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是說你的走路什麼等等,「受用」你的吃啊等等。下面我們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身事業,指前往其他村落、寺院等地,再從彼處返回,即身體來去往返之行動業。

就是這樣,說我們身體的行動,除了我們所住的常住這裡要做的事情,你還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啊!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邊買東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結夏、參訪、邀請等等,那麼說去、來這是一件事情。

眼事業者,一若略睹,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眼事業有二:一為略睹,二是詳瞻。略睹即無意而見種種境;詳瞻即先動念欲見,後詳細觀看種種境。故略睹為無意見,詳瞻是有意看。

那麼第二呢,眼睛,這個眼睛看有兩種:有一種呢你無意之間的,嗯,隨便看一下,這是一種;第二種呢,你認真地,你先想去,哦,要幹什麼,你要看什麼,那個時候你去看。所以我們不外乎身體,然後眼睛,還有呢?

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一切支節業,即身體各支節之彎曲或伸直。身體四肢為支,支之分節名節。

為什麼這個行動還不擺在那個身體當中?因為譬如說前面那個身業,它主要的是你到哪裡去,那麼然後我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好像……那麼這個是動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動作,把這兩樣都包括進去,都有了。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缽業,指受用及受持三衣與缽。

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乞食業,即飲水、吃飯等。此處飲、食為動詞。

五種受用業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寺院內的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有行、住、坐三種:行指去經行之處,或去同法(所行道友)處,或為法而行走於路上;住指立於行走之處,或於同法親教師、軌範師、上師,以及如上師般具德者等面前住立;坐指於蒲團、小座或床座等上結跏趺坐。

住嘛,我們就住在這裡,或者是同行哪,然後呢這個親教師、軌範師,尊重跟似尊重。除了親教、軌範以外的,譬如我們現在這裡,哦,這個請一位法師來跟我們講,或者這個上座等等。那麼有的是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換句話說,總比我們哪,他並沒有顯著的尊重的特質,但是他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上座,我們該尊重的。住以後呢,行、住、坐,這個前面那個「住」就是站在那個地方,下面是「坐」

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瞭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語事業,即請受未曾得受的十二分教,分別瞭解;以及已得受之教法,自己讀誦或為他人宣說,或為引發正精進之故,而與他人討論。凡此等言說,皆名語事業。

我們要講話,講些什麼?他就告訴我們,如果對我們沒有了解的經論道理等等,「十二分教」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那麼這個要去了解它。已經了解了,那麼自己讀誦,或者呢是幫別人,或者為了「引發正精進,與他議論所有言說」。你看他這個地方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沒有一個跟法不相應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動念無不如是。

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意事業,即身語未作時之諸默然,包括五種:① 於中夜分睡眠; ② 至靜處思惟所聞法義; ③ 以九住心修持三摩地(九心於奢摩他一章中將詳述,故不贅述); ④ 勤修勝觀; ⑤ 熱天極疲倦時,於不應睡時起睡眠欲,為速遣昏睡,而稍作睡眠,然不應久睡,此即略為消遣。

那麼意業怎麼辦呢?或者平常的時候默然,默然就是說靜默的時候那怎麼辦;還有呢就是保持內心怎麼個寧靜。「若於中夜」那麼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有呢,若赴寂靜處「思所聞義」,自己啊在那個地方真正好好地思惟,那個地方不要讓人家打擾。或者跟人家,嗯?對!沒錯。「若以九心修三摩地」這個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個止觀,那個奢摩他品會詳細說。這個「九心」就是我們修上去的次第,第一個這種心相怎麼樣,第二個怎麼樣,到了第九心那是證得三摩地的時候,這就是止。還有呢,下面就是觀。另外一種呢,就是到了很熱的時候,那雖然不該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時候,你起來的時候,怎麼樣消遣一下。他唯一讓我們消遣的就是那個時候,你把那心裡放鬆以後,都放鬆。然後呢這個是關於意業方面。

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晝夜二業,以白晝、初夜、後夜不睡眠顯示,以此亦顯示身業與語業。前述睡眠,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意業。

白天以及初後夜兩個時間,那個時候不要睡。總括的是不要睡,那不要睡幹什麼呢,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說那個不睡的時候,身業、語業做些什麼。下面呢,中夜這是十點鐘到兩點鐘,該睡眠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他下面告訴我們—睡覺,儘管睡覺,他也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這個心用功怎麼用法。
現在我們看看,到這地方,前面守護根門,但是我們有一些必須要的行動,那麼所有的這個行動,你該怎麼個做法。每一部分你該怎麼去做,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說他們南傳,他們怎麼弄、怎麼弄,好像很細緻啊!我們北傳沒有嗎?絕對有啊!現在我們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學,告訴你了也不認真地去行,主要的就這種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它都有很細緻的法則。
那個十多年以前的時候我還不懂,不大懂這個東西,雖然聽說過了不了解。曾經遇見過一個學南傳的人,他就講那個止觀,譬如說走路的時候,喔,他那個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後呢那個念頭應該怎麼個觀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我覺得這東西這麼好!後來回過頭一看哪,哎,原來我們自己的是「家寶」!我們偏偏這樣,那個家寶不去善巧地利用,羨慕別人。實際上真的別人告訴你,做得到嗎?你也做不到。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面哪,這種懶散的心情,真的要提起起來就提不來的。欸,看見別人好的話心裡好羨慕哦!不過你不要小看它哦,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這個,就靠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就想辦法用種種方法,培植這個好樂之心,想想種種方法把那逆緣拿掉,順緣讓它加強。然後你這個好樂之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到那時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
所以我剛才這個地方,絕對不是輕毀這東西,我的重點就是這個—保護這個東西。而不是說只一味好樂之心,哎呀,總歸羨慕別人,那個時候你永遠坐在這個地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大了口,等到死也沒有用!這個概念我們要順便在這裡一提。

【補充資料】
  1. 本參:禪宗除了參話頭之外,其次是破三關,破三關也是一種參究的方法,也是由參話頭的演變所形成的。三關的第一關是破本參;第二關是破重關;第三關是破牢關。
  2. 無作戒體:戒體有二、一作戒,二無作戒,作戒者,謂受戒時如法動作身口意三業,可見聞之業體。無作戒者,謂依此時作戒之緣而生於身中不可見聞之業體。此業體初發之緣,雖由身口意動作(即作戒),而一旦生了,則不假身口意之造作,恆常相續,故稱為無作。作戒於身口動作息時亦滅,而無作戒則一生之中常相續而發防非止惡之功能,是謂之無作戒體。
  3. 止觀:“奢摩他”是梵語,譯為“止”,一般指止息一切雜念,能滅一切散亂煩惱;“毘缽舍那”譯為“觀”,即由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真實義。以大乘不共禪觀而言,止即法性寂然;觀謂寂而常照。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故止與觀,實為一體不二。
  4. 善惡無記三性:一、善性,於現世來世為自他為順益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惡性,於現世來世,為自他為違損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之惡業是也。三、無記性,非善非惡為中容之法,亦為順益,亦為違損,不可記別者。此中有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二種。有覆無記:有四根本煩惱心所(癡、見、慢、愛)覆蓋,使之成為染污識,如第七識(末那耶識)。無覆無記:無四種根本煩惱心所覆蓋,即單純的無記性,即第八識(阿賴耶識)。
  5. 三衣:為出家之服,應法而作,又稱法服。此僧伽黎、鬱多羅僧、安陀會三衣,即五條、七條、九條三種納。五衣,印度叫安陀會,為作務衣。七衣,印度叫鬱多羅僧,為入眾衣。大衣,印度叫僧伽黎,說法時穿著,故稱大衣。
  6. 經行:又稱行禪或立禪,一種步行方式,佛教僧侶以這種方式來修行禪定。經行除了可以提振精神,促進消化,還可以作為禪坐的輔助,以增進僧侶的修行程度。
  7. 十二分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言教,依其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十二類 : 契經 、 祇夜 、 記別 、諷頌、自說、 因緣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法、論議。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名 
    廣錄大論三十三
  8. 結夏:結夏安居,指的是印度在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出家人集結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
  9. 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極寂靜、專住一境、等持。
  10. 三摩地: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心一境性,佛教術語,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譯為「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