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05-03進度:P049L09 - P050L02 未修中間應如何-飲食知量

智慧小語:聰明才智不要變成世智聰辯。
重要概念:到這裡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肯學,想做,就對了!然後從當中,把我們的習氣,嚴格要求,慢慢地去升上。


③    飲食知量分三: ① 正說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
①    正說分四:① 非太少食 ② 非太多食 ③ 相宜消化而食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①    非太少食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其中,非太少食,即飲食不應過於少量,所食過少會導致身體饑餓、虛弱,無力修持善法,故飲食之量,應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如是身心安穩,方有力修善。

說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後這個體力不夠,所以吃的那個能夠維持到明天吃的時候。那個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們真正的肚子餓啊,它不是真的餓、真的不夠,不是的!你習慣了。譬如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吃三餐,如果你忽然減得兩餐,到了晚上那時候自然而然覺得:欸,沒東西進去。它就有感覺,這個感覺不一定真的餓。所以那一天我們老和尚告訴我,我也曉得這個事情。在早一些時候,在三十年以前,整個的大陸上面,廣大的地區只吃兩餐,上午、下午就這樣,好好的,沒問題。我們現在三餐,還要營養,還要這麼多東西,還嫌不夠,憑良心說,太多、太多了!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就是不要說別人,你自己在你沒出家之前,然後自己量一下,我們兩餐吃下來的東西啊,比一般人三餐有餘,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哪裡去看好了,乃至於仔細看的,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時候啊,那個飯碗只是淺淺的一碗最多,後來我就持午了,一餐這個飯可以吃下三碗來!一餐哦,兩餐還不算,那個菜,你不妨去看看,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講營養,真正講營養,世界上最營養的是美國這個區域。這裡有人到過美國的,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國你們諸位都有機會去。美國人極大部分早晨起來,很多人根本不吃東西,這樣。有的人最多喝一點什麼,或者是吃一個水果,或者跑得去街上面買一(p50)杯咖啡,然後一個熱狗,或者是一個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認真地吃一下。我們現在把這個早晨跟中午的兩個熱狗、那個兩杯咖啡,我們一餐就吃那麼一點點嗎?不止耶!那我們還覺得不夠,所以論營養是絕對夠了,這我們要了解。實際上我所以特別強調這點,這概念你們要認識。我們消化這個東西,花掉的體力,花掉的體力啊,花了很多,吃多了你要消化它,要消化它呀!這樣。所以我們吃很多實際上呢,實在是對自己最大的浪費,就在這地方。
你怎麼樣衡量自己呢?就這樣,你不妨吃了以後保持一個時間,然後你保持一個時間,如果瘦了那的確是不夠,如果說稍微有一點點瘦,那不算,這個是一個正確地衡量的標準。你持午了也許過了十天以後,那時候如果還覺得不對,那個時候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感覺是一定這樣,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廣大的群眾那時在大陸上面都是這樣啊!他生活得好好的。然後呢大陸上面開放了,我們回去,我自己也看見。還有一個老太太到美國來,她今年八十七歲了,她自己敘述她,她八十七歲當然不做事情了,她前幾年八十歲的時候啊,她還自己一個挑擔子。問她吃些什麼啊?唉!你們有人去過,有人沒去過,我現在告訴你們,她大陸上面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真是苦得啊,那個哪有什麼現在我們這麼吃東西啊!那個譬如說我們現(p51)在菜黃了以後,那都是丟掉了;她們還有黃菜吃啊?我的天啊!唉!那個撿到隨便一點點,那一點都捨不得。那個蘿蔔拔出來那鬚鬚掉在地下,一定拿出來洗洗乾淨,一樣就把它吃了,就這樣的!那個粗糠拿來,那個細糠也拿來吃,就吃這些!還有什麼營養?還有什麼維他命?還有什麼蛋白質?但是她今年八十歲囉!她還跑得去挑一百多斤的東西,這個老人家我親眼看見。她的兒子就是在洛杉磯頂好超級市場的有一個老板。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眼……哦,她跑得精神好得很!我母親今年多少?今年我母親是八十六不曉得八十七了,那以前我回去的時候,她牙齒也沒有了,偶爾給她弄點菜她不要,吃點豆腐乳,天天這樣,我說怎麼行啊?欸,來得個好耶!
我自己的經驗我也告訴過你們,所以啊,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見煩惱,見取見,你還沒弄就覺得:唉呀,營養不夠!那的確地營養就是不夠。為什麼啊?我們在無明的意識當中輪轉,你就是會受這個東西的支配。就好像平常說,你看見這兩個人說話,好端端地跟你無關緊要,你想:這兩個傢伙在那兒說我!你就心裡煩惱得要命,他跟你了不相干哪,你就煩惱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現在我們還沒吃,先就覺得:唉,今天營養不夠了!的確,那個營養就是不夠,會影響你的心情。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樣顛倒,說修行,修什麼行!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倒絕對不是說太過分的,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策勵(p52)大家呀,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啊,好好地從這裡提起來啊!這個正知見,我不逼著大家,可是這地方有一點啊,你們應該策勵你們自己說:是的,行可以慢一點,這個正知見一定要先建立起來。太重要、太重要的一個概念啊!那麼太少固然不可以,也不要太多。

②    非太多食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非太多食,即飲食不應過多,若所食過多,會令身體沉重,如擔負重擔般,呼吸困難,導致增長昏睡,心識不堪能,由此對斷煩惱全無勢力。

我們現在出家的目的幹什麼?「斷惑」。結果跑得去為了這張嘴巴,為了那個肚子,唉!前面嘛是餓了不行;吃過了以後呢昏沈又不行!等到昏沈過了以後,還要忙這些事情(p53)又不行;忙過了,等一下肚子又餓了又不行!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行?這個事情我們雖然是說笑話,我就記得一個祖師說一句話:「我這個笑裡有痛!」是這樣,一點都沒錯,笑裡有痛!

③    相宜消化而食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相宜、消化而食,即相宜自己體質、病情等,安排堪能消化的飲食。

這一點,是吃相宜的東西,不要不相宜的東西。我昨天為什麼晚上會躺一下就是這樣。這前幾天說起來,他們說,唉呀,你飲食……他們注意得不好。實際上我自己曉得,還是我自己不小心,還是自己不小心。那兩天有這個木瓜,我覺得大家這樣多嘛,好就多吃一點,多吃一點就不舒服。平常我正常狀態也不大會這樣,已經有一點不大舒服了。所以早晨哪,早晨嘛辣,中午嘛太鹹。唉!我這是吃了……我覺得大眾嘛,就馬馬虎虎,下(p54)午就不舒服,到那時候實在沒辦法,所以我就躺一下。後來那一個同學買了藥啊,什麼弄啊!還滿好!這個地方就告訴你們,這樣,告訴你們這飲食我們還是滿重要的。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非染汙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以非染汙心知量而食,即不染罪業,安樂而住,飲食成為無罪淨行。

這個兩方面:吃的時候心裡邊,注意!「非染污心」,這話好難哦!但是我們一定要擺在心裡面,作為我們的目標去做。我自己的經驗,我告訴你,它問題不是說這個事情怎麼難,問題在不得其巧,以及得到了巧你不肯去做。這個我想說不定在座的很多同修有共同的經驗,就像我那天說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有一個同修跟我說:「唉呀,我現在出了家了,什麼都放下了,就是那個嘴巴放不下。」雖然我現在想起來,唉,這個話,這也不去談它了。至少是個事實,那這個嘴巴是很難放,我花了很大的勁,那時想吃一餐;結果想不到吃了一餐,唉!吃的東西更多,吃過了更難伺候。不、不、不!還是兩餐,問題還是不得解決!多少年來。一直到後來,對這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時候我就曉得,你在事前一定要先什麼,把那個正念現起。
(p55)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候,這個早課作完了,下面的有一段重要地作,早課作什麼呢?就是把那飲食的過患,以及我所以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幹什麼,把它念一下,念了以後坐在那邊細細、細細地想。有的時候念的時候匆匆忙忙念過了,因為唉喲,這個廚房等著我,那一定沒有效。有的時候念的時候就心情很寧靜,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然後呢很歡喜。不管念得快、念得慢,心裡就緣想這件事情,很穩地跑到廚房裡面去。欸!馬上有效,千真萬確地。然後有效了,我就試,把最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啊!平常看見啦,總歸是想辦法佔為己有,那時候心裡面就會不一樣—那這麼好的東西,布施,布施,然後,我就把最好的那個東西去布施給鳥吃,鳥要不吃,給螞蟻吃,螞蟻不吃,我說:「成就我的捨心,丟到垃圾桶裡我也不吃它!」做完了,好歡喜,我從來沒有歡喜過。因為我覺得,我花了十幾年功夫擋不住的,欸,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法擋住了!
但是不是我一直做得到哦!我以後曉得,你只要真正那個正念擺在這裡的話,千真萬確地有效。而且等到你真正有效的時候,妙咧!其他相應的這種情況都來了。所以這不是難耶,不是難耶!難在你得不到正確的認識,以及得到了正確的認識你不肯做。你還沒做心裡面先打了退堂鼓:唉呀,我就是個凡夫嘛!那注定你,你沒辦法,永遠沒辦法!這一點我在這地方。
(p56)你有了這個經驗的時候,你真正地感覺到什麼?你不會煩惱所困的這個快樂,那是法樂。到那時候人家看見,以前我也是這樣的—唉喲,好東西看見人家多吃了,眼睛……現在不了。唉!說起來好可憐,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幫忙他?他幫忙我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吃掉,我擺到第二天又引發我的貪心,真感謝他!這心情就完全不一樣,這千真萬確的事實耶!你有了這個,那那你才可以說向上去,進一步的調伏,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是這個染污心。
然後呢你有了這個染污心,你才能夠中量食;不過反過來,假如說硬是把住你這個中量食,雖然你染污心,它也有好處的。因為至少你中量食,吃過了以後,你不會再去腦筋裡老想。也許第一天你覺得今天怎麼少一點,少了三天你也就習慣了,於是下面你保持身心的,比較不會像前面的沈重,那時候你用功就比較更好,大家想想看對不對?
所以這個地方啊,為什麼我常常提起一個事情來,就是這個樣。雖然曉得剛開始不習慣,你過了幾天也就習慣了。就拿我們這裡來說,剛開始的大家覺得這個羅漢菜,唉呀,不曉得多困難,結果我們現在吃了幾天,大家還來得個高興耶!就是這樣嘛!所以注意!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我告訴你們,千萬不要講口味啊,講那東西啊!就是我們能夠做到「非染污心」而「中量食」這是最上等,但是平常我們,我也自己曉得,我們不是這種(p57)條件的人,我們條件什麼呢?宿生的善根都能夠放棄世間走的路,肯來,這個是非常可貴的,現在。那怎麼辦呢?接受它那個條件,心裡先曉得:這個條件幫忙我的,雖然剛開始不習慣、委曲,那麼做了些時候,欸,慢慢地相應了。這個就是順便一提。這樣的話「不起眾罪」,不起眾罪則「安樂而住」,這個是我們的最後目的就達到啦!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分三: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

這個是,就是說要有個修行了,要曉得這個飲食的害處。了解這個害處以後,還要有一個正確修習的辦法,這個修習的辦法就是思惟。下面會正確告訴我們的,所以關於那個如何修習思惟啊,暫時不提。

① 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
修習由受用因所生過患,即當思惟:任何色香味精妙之美食,一經牙齒咀嚼,再為唾液濕潤,即如嘔吐之物,令人厭惡。

② 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修習由食物消化所引生之過患,即當思惟:所食之物至中夜分或後夜分,經消化後將成兩類,一類生長血、肉、脈、皮、骨髓等,剩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等不淨物,住於身體下分。每日又須排泄此等不淨物,且由飲食還會引生各種疾病,如食物中毒等。

③ 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分五: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④ 無自在之過患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

①    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
所謂由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即為成辦飲食以及其因,冬遭寒逼,夏感熱惱,於此過程中,須付諸辛勞。倘若如此勤作仍不能成辦,心中苦楚可想而知,一方面為未來生計擔憂,另一方面又為失敗憾恨。即便成辦,又恐懼盜竊、劫奪、損失等,由此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感受各種痛苦。

② 親友失壞之過患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親友失壞之過患,即由人心貪求飲食之故,即便父子至親等,亦會相互鬥諍,何況他人?

③ 不知滿足之過患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不知滿足之過患,是由於飲食愛著增長之故,各國各部落等互相陣戰,感受眾多大苦。

④ 無自在之過患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無自在之過失,即若食他人薪俸、受人雇傭等,須要被迫為主人效力而與他人競爭,受諸多苦楚。

⑤ 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即為飲食以及飲食之因的緣故,身口意三門造作罪業,死亡來臨時,憶起一生為飲食所造的罪業,追悔莫及而死,死後還將墮入三惡道,感受無量痛苦。此等皆為以追求飲食,三門造惡所生之果。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炸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貪求飲食雖具如是過患,然飲食亦略有少許殊勝利益,即由飲食可令身體安住。倘若僅為養身而依止飲食,則不合道理。故應首先善思惟,而後受用,即當思惟:由身體安住,我應當善修清淨梵行;施主供養我,亦是為求殊勝果報,方榨取自己皮肉而惠施,故我應以此身成辦彼等所願,令其獲得壽、康、福等大果報;又應按《集學論》所說,心中作意:以我受用飲食而饒益施主,以及對體內八萬四千蟲,現在以食攝受,將來應當以法攝持。又應思惟:我為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用飲食。

《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親友書》亦云:“應當了知飲食如同藥物,受用時須要依止無貪無嗔無癡之善心,應作是想:我受用飲食之目的,非為炫耀自己,非為凌駕他人,非為令身體壯大,唯一是為住持此身。”

修習軌理五
026B-P50L13~P52L9-修習軌理
https://youtu.be/-YjHiCAIKa

引發止觀之因第四④ 精進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分六: ① 睡時 ② 睡眠善妙之利益 ③ 正說睡眠行為 ④ 以何種意樂睡眠 ⑤ 珍重教誡 ⑥ 一切修法座間加行道理
① 睡時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 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中龍樹菩薩教誡樂行王:“真正具足善根的修行人,不僅整個白晝,初夜、後夜時分都應以努力修善度過,於中夜睡眠時,當具足善法正念,不要讓他空空浪費了。” 此段顯示白晝與初夜、後夜二分,不論正修或未修中間,皆須如法行持。任何時候,應當從五蓋中淨治自心,勿令空耗,應按前面所說行持。這裡悎寤瑜伽與密護根門、正知而行,皆具正修時與正修後二法,此處所說的悎寤瑜伽是指正修之後的事。雖非正修,也應莫令其空無果利。

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何時睡眠?即於整個白晝,以及夜間三分之初分當中,皆須投入修習善法,初夜分過後至中夜分時,應當睡眠休息,因為以睡眠長養之四大種(地水火風),須要由睡眠而增長。

為什麼呢?要曉得真正修行啊,還要靠那個四大的身。那個四大的身,的的確確需要不同的種種的方法去保護、長養它。睡眠是保護長養的必須要的,所以要睡覺的!我們現在剛開始學不倒單,這是一個錯誤。你修到了某一個程度的時候,自然不要倒,那個時候才可以。正規地說,到什麼時候才是不要的?得了定以後。因為定,那個是根本定了以後,身心都轉化了。那個你的四大轉化了以後,跟這個境界相應的時候,你不要睡。我們現在剛開始,硬來的話,始終犯了這個,什麼毛病啊?你學那個樣子,繡花枕頭一個,裡邊啊,是不堪一看!這個,就是在這個地方。不過呢禪堂裡邊要這樣去做,它有它的理由的。真正的禪堂裡面是有它的特殊的理由的。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我想起有一個祖師,一個大祖師啊,他就是不倒。啊!然後呢,弄了個不曉得幾年,我忘記掉了,那個睏得啊不曉得怎麼樣,在任何情況下就想睡覺。後來他說:「實在不行了!」換一個地方,跑到這個地方,一睡,他大睡一通啊,結果睡起來了以後,精神百倍。他說:「啊!原來學這個東西還是要睡覺的。」然後就起來打起精神來,成就了!這個蓮池大師所集的,這本叫什麼?嗯,我一下記不起來了。他那個公案(p64)提起來,你們真正要想學不倒單,好好看它一下,好好看它一下!他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要了解,這個睡覺需要的,不過呢,不要貪、不要縱,一縱你就完了!那麼這個是說中夜。

② 睡眠善妙之利益
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若能於中夜分眠息長養身體,則於修善極有勢力,堪能修持恒常精進與恭敬精進,有如是善妙利益。

喏,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因為經過睡眠長養的這個四大之身,保護得好好的。然後呢精神很旺,那個時候你才提得起力量來去修。這個時候修的話,力量很大,所以「極有堪能」,因為有這個力量,所以有很大的利益。我就看見太多這種學不倒單的人,晚上不睡覺,白天打瞌睡,做什麼事情提不起來。唉!做什麼事情……這樣,就站在那裡癡癡呆呆還勉強可以,你叫他用一點勁啊,一聽經啊或者一試什麼,就打瞌睡了,那個不倒單跟它幹什麼啊?真是!所以很大的一個錯誤。這一點我們開始的時候,要了解的。
這是他告訴我們精進,後面談到精進一度當中,他會有非常詳細地說明。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你不要縱它,這第一個。第二個呢,睡眠的時候,還有正確的方法,所以絕不浪費。像前面那個不得善巧,那個學不倒單哪,不要說晚上浪費掉了,白天也完全浪費掉了!叫你該睡的時候嘛你不睡,浪費掉了,你也沒有在正念當中;白天該做事情提不(p65)起來,你也不能做,這麼個錯法!所以不得善巧,你單單從行相上面去學啊,怎麼學,怎麼錯,就是這個道理!現在告訴我們正式睡覺了。

③ 正說睡眠行為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臨睡休息時,當至房外,於屋外洗足後再入內,以右脅寢臥,將左腳疊於右腳上,如獅子般睡眠。(吉祥臥)

第一個,現在睡覺的時候,應洗個腳。我們現在這裡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赤腳的,所以他當然睡覺的時候要洗一下。我們這裡穿了鞋子的,當然,夏天要洗澡,冬天如果不那個,可以不必。那麼,然後呢去睡,睡的時候要這樣睡,這我們大家曉得的,是吉祥臥。為什麼要這樣呢?

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傍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
所謂如獅子臥,因為一切傍生中,獅子力量最大,像獅子的臥法心識高而穩固,不低沉,能摧伏其他野獸。因此修習悎寤瑜伽亦應學獅子般,以大勢力等摧伏煩惱而睡臥。餓鬼(覆睡)、諸天(仰睡)以及貪欲人(左脅而臥)的睡臥姿勢,則不能如此勇悍堅猛,伏他而住,此三類眾生皆具懈怠,精進微劣,難以勝伏他者之故。

所以要這樣去做的話,獅子就這樣臥的,那個時候,那個「心高」。它這個心高,不是這個心的擺得高低,就那個時候的心裡面哪,它不像平常沉得很厲害,沉得厲害的時候,那個時候用心用不起來,就是這樣。所以那個地方要保持得這個能夠用心的程度,而且很穩。這有什麼好處呢?不被他所摧伏,能夠「摧伏於他」。我們現在被什麼?被煩惱摧伏。你能夠這樣去做的,就是睡眠的時候你還能摧伏煩惱,這是它的特質。
現在我們修學這個睡眠那個的方法,也要讓這個睡覺的時候還有這樣大的勢力,能夠摧伏,所以要學這個。
喏,除了這個獅子以外,其他都不那樣的。
因為其他的都是什麼?在懈怠當中。不過懈怠有一個好處啊—舒服。啊,那真是舒服啊!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跑到這地方來,不要為眼前的小舒服付大代價。我們要求大舒服,無比地圓滿的舒服,那個時候就要付出一點點的本錢來,這個才是我們的究竟目的。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普通的世間人都貪小便宜,現在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那自己害自己,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損害,莫過於此,別人也沒辦法救,佛沒有辦法救我們。我們只看見小的地方,並不是不講利害,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貪小便宜墮落懈怠,要為了求大利益策發精進,眼前雖然苦,將來畢竟好。

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又有一種說法,猶如獅子右脅而臥,具有四種利益:① “令身能不緩散”,這種姿勢可令身體不鬆散掉亂; ② “雖睡沉已亦不忘念”,沉睡之後亦不忘失正念; ③ “睡不濃厚”,即不會睡得太深; ④ “無諸惡夢”。反之,若不以獅子臥而眠,則與上述四種相違的一切過失皆會生起。

除了這個以外,這個獅子臥,還有它本身法爾它就是這個,特性就是這樣。它令我們的身體不放鬆,一放鬆,懈怠等等跟著都來了,這樣。那個時候它能夠保持,保持什麼?保持精進的餘勢,它有它的特質。所以的的確確舒服,談舒服是不舒服的,談修行的話卻是最好。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飲食也是一樣,任舒服啊,最好向你的味口,你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就這樣,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個!然後呢睡的時候會睡得不深,然後呢忘念比較減少,然後呢睡不濃厚,沒有惡夢。這個都是平常作世間的人不需要的,可是修行人都必須要的。

④ 以何種意樂睡眠分四:① 光明想 ② 正念 ③ 正知 ④ 起想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① 光明想
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光明想者,即當善巧作意光明之相,以此光心而睡眠。

這第一個,你心裡先想光明。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想黑一點才好。黑一點就昏、沈、癡,現在想光明。你能夠真的想的話,哦,這個妙不可言,將來你真正修行到某一個時候的話,你會發現,嘿,妙極了!這心性本身的光明就這個樣。所以上次我跟你們提過那虛雲老和尚那個公案,人家背後「叭!」抱著他:「你幹什麼?」「看月亮。」就是這個意思—心性本身的光明。在我們因地當中就要這樣做上去,到那時有種種好處,這個不必去說它。

② 正念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正念,即由聞思修法義所成就的正念,乃至尚未進入熟睡時,一直於心中繼續思惟。由此能令沉睡時等同未睡,心能常常隨順彼法而轉,總之,於睡眠時亦能修習善行。

這個心裡面那個怎麼辦呢?那個時候啊,第二個就是,前面是個光明想,第二個呢,你那個心念。平常我們睡下去,放掉了,什麼都不念。它現在不是,還要再繼續地聞思修,繼續地思惟,念我們白天所念的種種的善法,然後呢,那個時候正念保持。你能夠這樣的話,欸,它有一個狀態,如果說我們真的能夠這樣的話,平常我們來說的話,我們會睡不著的,你躺下來你還在那兒想的話,會睡不著,是必然。但是它有一個好處,你不妨去試試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想想想想,到後來它還是睡著。睡著了以後,妙的境界,它那個正念還在,非常清楚。你們去試試看!
不過那個試啊,像現在我們這個環境之下試不大合適。最好的什麼時候呢?譬如說,我們或者是有假期,或者是什麼時候,你自己告一天假試試看。有的時候告一天假不夠的,這是我的經驗,我告訴你。我經常每年有一段時候,有一段時候我就試這個辦法,躺在床上,頭上兩天,左思右想,說睡不著,不管,我不要去想它。慢慢、慢慢地心提起來了,不管怎樣,我要這麼想,然後躺下去想,想想想想……。胡思亂想不行喔!胡思亂想這個對你沒幫助的,因為胡思亂想這個神識散亂,這個身體也弄不好。你正念凝聚起來了以後啊,那個身心本身是很穩的狀態,就這樣,所以身心是種安穩狀態。然後呢,睡不著也不管它,你心裡一點都不著急,結果睡著了。睡著了以後啊,這個心裡這種念頭還在,(p70)很有意思!如果說你念佛的話,那千真萬確,你在臨睡之前,先猛利地念一下,猛利念完了以後,躺下去就放鬆。然後呢你扶著那個念:好!讓它去。掉掉了把它拿起來,掉掉了把它拿起來,輕輕鬆鬆地,這樣,等一下你自己覺得睡著了。不是……睡著了你才感覺到睡著了,可是那個時候睡著,佛號一直在,就是這麼清楚明明白白地在,這樣的好法。等到你第二天起來,嗨,那個精神啊,比整個的濃睡也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告訴你。
所以這種地方,你單單看看那文字是沒有用,你要真正修行的話,就得這樣地下苦功,下了苦功這個好處都來了,到那時候你會發現。唉,所以我常常感覺得,再十倍的苦我也願意,這算什麼!那個時候真正的法樂,才真正啊,那才是一點點,很少一點點,我告訴你。這個還有個好處,你付出代價體會到的,啊,覺得收穫原來這麼好啊!你這個時候意志越來越強,同樣地你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以到那意志越強,力量越強,修更難的方法,你就不會難了。現在因為我們沒有做,一點點事情都做不到,唉,一看這個學佛菩薩這麼難!哎呀,南無阿彌陀佛!你怎麼能修啊?所以說這個地方特別一提,雖然難,你們願意的去試。到那時候你所感覺到,啊!好。
「正知者」,這個下面「念」,換句話說,正念。第一個是光明想,第二個是要怎麼(p73)正念。

③ 正知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正知,即由如是依止正念而睡眠時,隨有煩惱現起,即能及時覺察了知,速疾棄捨,心無染著。

嘿!這個睡覺的時候啊,還有一個要保持「正知」。這個東西啊跟那個念有關係的,念有關,同時你那個睡覺的時候,你心裡想說:我要這個樣,我要這個樣,要這個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睡覺的時候,它那個煩惱起來以後,要能夠斷除。嗯?這一點我們大家也許不一定了解。現在我也告訴你,平常譬如說,你睡覺的時候,到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聽見了那個板響了的話:「唉!這個板敲得這麼早幹什麼啊?再睡它幾分鐘!」你會這樣想的。那或者:「沒關係!還早,等到他敲了第三通再醒。」乃至於:「敲了鼓我起來不晚!」我們常常有這個心情的。這個為什麼?就是前面你沒有正知,後面就跟著煩惱在轉,非常清楚!那怎麼辦?你睡覺的時候先這樣想:我要精進!我要精進!以前一直為這個煩惱所轉的。單單這樣夠不夠?不夠!告訴我們的「數數思惟」—你不斷地想這個念頭。當你心裡面,睡下時,明天說我決定要這樣去做!行相很清楚哦!想過了以後,你放掉睡覺。等到你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一聽見板聲,你「咚!」一下,能夠坐得起來!你們試試看,保證有效。
(p74)乃至於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作夢。譬如說,平常我們有的時候,夢當中也會有這種煩惱現起的。然後你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欸,夢當中那個煩惱現起來的話你照樣擋得住,夢裡面你都擋得住!所以它這個睡眠,的的確確有它正確的方法在。現在我們常常想:哎啊!我現在希望怎麼樣,希望怎麼樣啊!達到它的目的,正確的方法,因,這裡都告訴你,你只要照著去做,你真正的希望的都得到。

④ 起想分三:① 不越起時之想 ② 佛所開許睡姿之想 ③ 不捨精進善法之想
起想有三。

① 不越起時之想
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沈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
第一不越起時之想,即於一切情況下,自心不應被睡眠所障蔽,而應以精進所攝之心,警覺攝心而眠,猶如受傷的野鹿。

第一點,你想的時候要有這個,不要為那個睡眠所遮蔽,要「精進所攝的心」,心要這樣。像這個傷的鹿,受傷的鹿本來就是啊非常小心的。這個鹿啊,牠經常,跑到任何地(p75)方去,平常我們很多動物,看見那東西就吃;這個鹿不是,在森林當中啊,牠跑到一個地方,一定停下來,四面看。然後你看那個鹿的耳朵,四面那麼咕嚕咕嚕轉,牠一定要觀察一段時候,有沒有傷害牠的東西,再吃,正常狀態;一旦受了傷,牠更是警惕得不得了!我們的心要這個樣。你能這樣的話呢,這個睡眠不沈重,不超過了。實際上這個話怎麼講?就是在你真正想的之前,欸,平常我們睡下去的時候啊,你會想:「哎呀,這睡了,已經睡覺了,還想它幹什麼!」那時候就完了!所以說不為睡蔽的話,這個就是第一種情況。欸,你不要讓它—我要精進、要努力;然後呢策動你的這個心去行,不要隨著懈怠煩惱而轉,隨著精進而轉。

② 佛所開許睡姿之想
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我學佛。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所以用種種的方法,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依著佛所開許的獅子臥睡眠,睡的時間不任意增減。

第二個告訴自己,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啊?哦,我是修學佛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努力。「應大勵力,引發欲樂」,這個是成敗的關鍵,他不是馬上叫你去做,在做的之前,你先要想:欸,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所以不妨我隨時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呀!」這第一個,我學佛。哦!那麼佛告(p76)訴我們怎麼做的啊?所以種種、用種種的方法,哦!原來這樣做有殊勝的好處,不那樣做有這麼特殊的害處,然後由這個推動的力量,一步一步照著深入去。

③ 不捨精進善法之想
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第三即應如是思惟:如我今日勤修悎寤瑜伽以及諸善法,明日我亦應如是勤修。由起不捨善法之想故,能對善法之欲樂相續不斷,即使忘失正念之中,亦能為上上品成就而精勤。

嘿!這樣地思惟:說我現在這個地方的修,你看,不要說白天,晚上睡覺都修這個善法!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因為你繼續不斷地這樣的思惟,所以你這個心意—意樂,這個善法欲的意樂,繼續地相續。那個相續有個什麼好處啊?我們現在的內心當中,隨順於無明的這個心裡的相續,拿掉了,拿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啊,因為你的相續一直是善法,所以你就是忘念當中,你忘失了,還在用功。我們現在怎麼呢?這個要對比一下,那個才了解。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正式地修過這個內容,所以平常的時候,心裡面一直跟煩惱,隨著煩惱轉。就這麼,自己不曉得為什麼事情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啊,就覺得坐立不安。那有的時候,稍微弄得好一點,哎呀,那時候覺得好得很!實際上這個「好得很」,也就是說這個粗猛煩惱不現行的時候。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正念提起來,還勉強可以,正念一掉掉了以後,它一定是這個煩惱相都在那個轉。
(p77)我們平常為什麼不相應的?就是因為我們的相續在煩惱當中。既然在煩惱當中相續的話,當然啦,不管你提起來提不起來,都是隨順著煩惱走。現在啊,你這個相續,就是你的身心已經有了善法欲,對這個善法的欲樂相續當中,所以你內心的這種心識等流,一直是跟著那個善法隨順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算你沒有提起正念,睡眠的時候,它那個善法還在那裡向前走。平常我們說求戒,得戒體,那就是這個東西,說起來。那將來正講這個東西的,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在忘念當中,欸!他也精進,而且修上品的精進。請問,忘念的時候都修上品的精進,你正念的時候還有不修行的嗎?那問題解決啦!

⑤ 珍重教誡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的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的很清楚的,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此處依照聖者無著引用經典所抉擇之義而作解說。

假定說你吃飯、睡眠都能夠沒有錯誤,而又正確地如法如理的,對你有意義的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太好了!我們眼前看得很清楚地,能夠遮止很多無義的事情,這個很清楚。我們平常的睡眠、吃飯,啊!增長罪過,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一生的壽命,就這麼輕輕鬆鬆地浪費掉。能夠這樣的話,都派上用場。
所以現在照著無著菩薩引著經論,經過的抉擇,就是說,已經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明白,這個地方跟大家說明。

⑥ 一切修法座間加行道理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如是除正修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其餘加行、正行、完結,以及未修中間所應修行的內容,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毘缽舍那之間,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須按照以上論文所說而行持。未修中間所應行持之內容已解釋完畢。

好了!現在說除了正修,正修的時候,你所緣的這個行相不共的。什麼叫不共?就是你特別的—說我念阿彌陀佛,對!那麼我緣的那個就是阿彌陀佛。我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或者然後呢,我在這兒參一個「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那是個人各的,不共同的。除此以外,那麼前面的加行、正行、完結、中間,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其他的中間哪,所有一切的我們該做的事情,統統在這裡,都應該這樣去做。
現在我們想想看,如果是你能這樣做的話,你還有惡業嗎?沒有了。如果你能這樣做,善業不夠嗎?當然,現在你一直在善業當中,好了!而且這個善業產生什麼?相續的現行,一直在現行當中,一直在現行當中!將來我們會曉得的,你真正生死的時候,引發你下一生的什麼?就是到臨終的時候那個最後一念的現行,那就是這個東西帶我們到下一生去。
(p79)我們現在呢,整個的這個現行都在煩惱當中,都在煩惱當中。所以為什麼儘管你念佛,嘴巴在那念佛,心裡還在煩惱相應。精神這麼旺健,可以打起精神來都提不起,臨終的時候病苦,苦成這個樣子,你能提得起來了嗎?所以那個時候,就算你拿一個大喇叭擺在你耳朵裡面念,念佛,你也沒用。你會覺得:唉呀,我痛得要命,你們還吵我幹什麼啊!這千真萬確的哦!
不要說臨終,就現在,比如說精神好端端的,跑得來叫你去做一件事情,唉!做這個事情,這麼麻煩哪!我們都心裡這樣想耶,何況生病的時候!這樣。所以當你真正慢慢地去做的時候,到那時候就好了,那個靠什麼?就是我們靠我們現在還壯健的時候。真正重要的都在眼前哪,千萬不要現在壯健的時候的那點小聰明,害了自己啊!保護無始以來的大冤家,保護這個「我」,你錯了!你保護它,結果修了半天,這個我是越來越增長,越來越大!這個「我」就是生死的根本。那麼他前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已經解釋清楚了。

正修以後,中間應該怎麼辦。好了!正助雙修,他這裡告訴我們正助雙修,美不美(p80)啊?啊,在我的感覺當中啊,實在好!這是原則。你用這個原則不管你做什麼事情,百分之百一點漏洞都沒有,就是一點漏洞都沒有。那個是告訴我們約略地解釋一下,還是約略地、大略地告訴我們哦!細緻—倒是千真萬確的,所有後面告訴我們的,就是關於這前面這個大綱的真實的內容。所以如果說大家條件夠了,你聽了前面已經會,已經能做;萬一我們不能做,對不起,聽見了那個沒有真的懂,那麼好好地學下去,他每個地方會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就這樣。你認識了以後啊,修行的確一定能夠成功。

【補充資料】

  1. 四大:佛教主張,色法,均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組成:本質為堅性,有保持作用,能受持萬物,稱為地大;本質為濕性,有攝集作用者,稱為水大;本質為暖性,有成熟作用者,稱為火大;本質為動性,有生長作用者,稱為風大。《圓覺經》則直接將“四大”指稱為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地以堅硬為性,如人身中的毛髮、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地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的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水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的暖氣均屬火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的出入氣息及身體動轉均屬風大。
  2. 二精進:即恒常精進與恭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