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2019-11-27 進度: 解脫正道(五)

85A 21:04 - 85A 21:04

⑤ 宣說戒學分三:① 護戒的功德 ② 不護戒的過患 ③ 如何學修

1. 為何要數思惟尸羅勝利?為何要如理思惟?
<第一組>
(p146) 【◎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說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① 護戒的功德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最初學戒時,應當數數思惟尸羅的利益,讓自己至心增長對持戒的歡喜心。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這個腦筋,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唉,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丟掉了太可惜啊!
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說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欸,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地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 (p147) 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哎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哎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哎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你就無法忍耐了,啊!那拼命只想求去了。
那眼前無不都是如此,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同樣地。不過世間這個叫貪欲,現在我們叫「善法欲」:哦,這個真的好的喲!這個方法哦!得到種種好處的喲!所以透過這一個,引發你的強有力的善法欲,所以「欲為信依,信為勤依」啊!(編者按:疑師口誤,師父應是要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然後呢精勤就來了,你有了精進的話,什麼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進的根本是什麼?就在這裡,所謂「勝解」嘛,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就靠如理思惟。經上面說:

【如《大涅樂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 (p148) 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正如大涅槃經中所說十種殊勝:「1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2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的根本;3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有如大商主是一切商人的前導;4戒律是一切法幢,就像帝釋天的法幢;5戒律能畢竟斷除一切罪惡、惡趣;6戒律有如藥樹,有效地治療一切罪惡病,7戒律是置身險惡三界中最殊勝的道糧;8戒律是盔甲利劍,能摧破煩惱怨敵;9戒律是大明咒、滅除貪瞋癡等三毒煩惱;10戒律是能度一切罪惡河的橋樑。」

他用種種不同的比喻,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建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的「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呢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我們沒見過,可是國旗我曉得,說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呢不但是如此,而且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三有險惡道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如「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欸,你有這個。「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第二組>
(p149) 【龍猛菩薩亦云:】
龍猛菩薩也說:“戒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如同一切情世界與器世界都依靠大地才能存在一般。”

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又怎麼說呢?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妙臂請問經》說:“一切莊稼都是依靠大地,沒有災患時就會生長得很好。同樣,殊勝的善法依靠戒律,再以大悲水澆灌,就能增長廣大。” 應當如是反覆思惟。

《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穫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個地方。

【應如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② 不護戒的過患

<第三組>
(p150)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如果受戒之後不守護,過患極為嚴重。

你受了以後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地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得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欸,弄得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如《比丘珍愛經》所說:“有些人受了戒是安樂,有些人受了戒是痛苦,具有戒則能安樂,毀壞戒則成痛苦。”這是說受學戒律,以守護和毀壞,有勝利和過患兩種結果。受戒是成為安樂還是痛苦,完全取決於自己是不是守戒。因此,除了思惟護戒功德之外,也要好好思惟破戒的過患,恭敬尊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有的人有了戒而樂,有的人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喏,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哎喲,想到就害怕了!」它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哎喲!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你拼命上前。後面有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有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懂得它的善巧。

③ 如何學修分八:
① 教誡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② 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③ 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④ 如果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⑤ 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⑥ 不應起念云可悔之心 
⑦ 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 
⑧ 個別教誡煩惱的對治

① 教誡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2. 如何修學之理者,大師為何先說犯因?犯因有哪四個?無知如何對治?
(p151) 【◎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麼戒怎麼修哪!

戒怎麼修?它不講正面,先講四樣東西,叫

【四犯因中,】
我們犯罪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四種犯因當中,如何來對治因為無知而犯戒的過失?

看見沒有?它先防,漏洞先防止。換句話說,你先把它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再上面好的東西弄上去。現在我們看,為什麼我們在犯罪? 它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那我們一樣一樣說。

【無知對治者,】
第一個是無知,對這個戒沒有正確地了知。那麼怎麼對治它呢?對治就是說正對著它,能夠治療它的。

【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就是聽聞所有戒律的內容,知道如何檢查以及防範。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受學學處啊!我們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對正確的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學的,我不曉得出家幹什麼?啊!所以大家常常記牢這個公案,你不要說:「哎呀!這個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說:「那麼六祖大 (p152) 師就這麼開悟。」我已經一再說了,你們要學這些,你太沒出息了!你們應該學佛,跑到那個地方,抬頭一看,啊!證了果了,假如你們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你們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觀察你的自心。如果說你現在就覺得生下來的時候,你已經自己曉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的,你這一些東西可以不必。你有嗎?那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說學這個,金山活佛那樣,我們自己檢查一下。
所以我們第一個了解:我們內心認識得如何。如果現在自己不知道的話,不要害怕,好好地去學呀!對呀,現在作世間一般的人尚且努力,現在我們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說不學,有這個事情嗎?第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應當學。學的話還要善知識,否則的話,他說他的,你說你的,萬一你學錯了以後,你完了!萬一你學錯了,你就完了!為什麼呀?你曉得的是錯的,因地當中你一直忙這個東西,請問:你有好的結果嗎?這個第一個重要。那麼第二個呢,雖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認真去做,沒用,所以第二個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戰戰兢兢。

3. 放逸如何對治?
<第四組>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放逸的對治有二方面:一、不忘記、憶念取捨的所緣行相,時時銘記於心;二、以正知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是在趣向善、還是在趣向惡。

(p153) 你了解了,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啊,那麼說什麼是該做的,要取;什麼是不該做的,要捨。對於你心裡面應該捨的、應該取的這種「所緣」,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以及你身、口的行為。要保持一樣東西,什麼?「憶念正知」。大家記得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第一個,以委重,什麼?憶念正知,大家還記得吧,「以何防護」。換句話說,你拿什麼東西防護?就是說要很殷切地、恆常地─正念正知,那就這個。現在你了解了,然後把那正念正知提起來。「率爾、率爾」,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們的身、口、意,欸,現在怎麼個動法。
所以我剛才說啊,當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不觀察還覺得滿好,一觀察,我們發現我們剎那、剎那在幹什麼?無記當中浪費生命,只有一句話。而這個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的染污習氣養成功的等流心識。如果是不作意對治的話,它永遠沒有希望解脫,注定這個就是「行」,這個就是啊,真正我們要了解的五蘊,正對治的中心。所以現在要想學,下腳第一步─戒!第一個應該認識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努力地,所以不要放逸,那個時候叫率爾、率爾─你起心動念看見沒有?所以這個學啊,的的確確這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啊!不,絕對不是浮浮泛泛哪!不要以為說:「唉呀,我現在啊一天就拜幾下拜。」拜佛的時候啊,頭又縮著個脖子裡邊,這樣。然後拜完了以後, (p154) 唉呀,覺得拜得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說你不要休息哦!當然要休息。欸!你拜的時候,拿起精神來─全部;拜完了以後,你心裡說:「啊!好,我現在精進了,要休息。」你心裡這樣作的話,你還在精進,這就對了!
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裡邊的行相,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是什麼個狀態?「若善若惡」。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切時處使得我們的心緣「善、無記」,只有兩樣東西。什麼叫無記啊?這是無覆無記哦,就是你走路的時候,規規矩矩;坐的時候端端正正,這個是無記狀態,可以的。否則的話呢,你心裡面就善心,「啊!我要努力。」哪怕你要睡覺,「努力了半天哪,等一下這個後力不濟啊!所以我要睡覺。」你這個念頭,哪怕你想的睡覺,這也是善念,你睡在那兒還在善,還在善法增長。靠什麼?就靠這個,哪!憶念、正知,率爾、率爾呀是觀察自己。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一定做得到;反之,你不能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一定犯。犯了以後啊,具了這個戒啊,就注定你倒楣。那麼這種情況還要─這是內在的,還有呢,整個我們行持的時候,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
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以自覺羞恥的慚心(依自力)、或者怕遭他人譏毀的愧心(依他力)、由於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心裡害怕嚴厲的因果等(依法力),應當這樣以“正知正念”、“知慚有愧”、“常懷恐懼”來對治放逸。

一個是知慚,一個是知愧,

【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p155) 你這個心裡面,這個憶念正知觀察,若善、若惡,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呀現在起心動念造業,造了善業嘛,是得到了好報;造了惡業嘛,得到了惡報。哎呀!那個時候啊,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這個就是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說:「我這樣的一個人,居然還做這種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然後呢自己就慚愧。然後你看看別人,「哦!別人這麼好,我這麼差!」你知愧。所以「慚」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由於自己內發而引起的,這個叫慚;同樣的行相,由於外在的對境界,別人看見的引起的叫愧。所以經上面說慚、愧兩個是最佳的白法,你時時懷著這個心念,處處覺得不對,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害怕惡行的這個感得異熟的恐怖啊!那你這樣的話,你努力學了,這個是第二。第三,

4. (1).不敬如何對治?(2).煩惱熾盛如何對治?
【不敬對治者,】
應該如何對治不敬,就是對於佛以及佛所制定的戒律,還有能清淨持戒的僧眾,都生起敬重的心。

不恭敬。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第三個,不恭敬的對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對不恭敬,一定要致力這個恭敬這件事情。這個不恭敬哪,有很大的禍害,有很大的禍害。就是說不管是, (p156) 「大師」就是佛;佛所、「師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就是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恭敬,那麼跟它相順相應的,一切時處都是恭敬。所以我們同學當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學啊,他進步特別快。我現在慢慢地曉得了,他就是說,他還沒來的之前,以前很早以前聽見人家說,哎呀,跑過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寶之所,他一定要敬禮磕頭。欸!我心裡就馬上警惕,我自己覺得真慚愧啊!我講那個道理,我就做不到,所以我現在也是一樣。其實論上面,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
所以不但你對佛,對經、對僧也是如此,你真正地能夠提起來的話,啊,自己是增長無比的功德,然後那個團體啊也是和樂無比。因為我們的同學都是僧,你不會看到「喔!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怎麼會看到他呢?「喔喲!這個人把清淨幢相被起來了!」你對他無比地恭敬。然後呢,你曉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處。幸好他撐起來了,你對他感激無比啊!自然而然哪,你又恭敬、又感激、又得到好處。是的,他也許行為不好,他下了地獄,你更感激啊!他不惜下地獄的這樣的代價,讓你得到生天的果報,讓你得到淨土的果報,讓你得到成佛的果報,你還要說他是非嗎?你這個人有心、無心?你想到這地方,你說談人家是非這個問題,還有嗎?所以現在往往說:「哎喲,不要說是非,這個道理是懂啊,做起來真難啊!」喏、喏、喏、喏,這麼個簡單法呀!所以你只要得到 (p157) 了正知見,妙極了!美極了!現在問題在哪裡啊?你聽見了這個法,要去如理思惟。最後一個,

【煩惱熾盛對治者,】
煩惱熾盛的對治,即應當觀察自心何種煩惱熾盛,時常針對這種煩惱努力對治。

如果煩惱盛,怎麼樣呢?這第一個: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的確有的人啊,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非常厲害,那個時候,你應該觀察自己的內心哪一個盛,你要努力對治。所以我們初心修學的要「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說,這一個特別強盛的煩惱在哪裡?你只要把這個制伏了,以下的問題就根本解決了。

② 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第五組>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如果不能依以上的對治努力修學,而心想:違越這一條罪過很輕吧!對佛所制定的學處三門放縱而轉,結果只有獲得痛苦而已。

這句話,如果你不自己這樣努力地策發、努力地修學,覺得:「哎,沒關係啦!這個呀,一點點啦!」那時候你心裡面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輕微」,把佛所制的放縱的話,對不起,你只有一條路─純苦。這個「純苦」有兩種解釋,可以說:這個純苦,只有苦沒有好的;然後呢,只有一個地方純苦啊,什麼地方?地獄。人間不是純苦,畜生不是 (p158) 純苦,餓鬼不是純苦哦!所以心裡面不要覺得,唉呀,浮浮泛泛,啊,覺得大概沒關係!其實我們倒不會想大概沒關係,就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它不會提起這個警惕來的。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認識!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085B]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95頁,關於這地方我們講戒,就是修行最基本、最基礎。前面那個是準備工作,然後呢,有了這個準備工作,正式開始的是戒。而這個戒,不管是人天,聲聞、緣覺,然後呢大乘顯密二教,這個是根本,就像大地,什麼東西都依它。十方一切諸佛,任何講修行,這個必須要的。在這裡呢,他首先告訴我們,修學的時候,我們所以不能如理相應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來,先指出來。在這個地方啊,大家應該感到慶幸、應該難得,了解了以後啊,要怎麼樣去如理思惟、如理觀察。
戒的特質在哪裡?破煩惱,這個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訴我們,你要解脫生死,要了解生死本質是什麼。就是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有一個東西綁住了,誰在綁著你?綁住的是什麼?這樣。綁住我們的就是業跟煩惱,而這個煩惱為主。假定把那個煩惱拿掉 (p160) 了,剩下來,就是有業,它不會感得那種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現在說對著這個病根,對症下藥是什麼─戒。所以戒是破煩惱,注意哦,這是重要的!現在我們非常難得,大家都很重視、了解,如果說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儘管你一番的好心,這好心弄了半天哪,結果往往轉了個大圈子,吃了冤枉苦頭,所以這是我們首先要把握得住的。
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換句話煩惱的體相,然後呢,煩惱的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生起的次第是什麼,它的過患是什麼,這個都已經講過了。這個要一而再地從文字上面認識,而觀察到自己的內心上頭去。你這個病相認識了,然後那個地方才用得著藥。要不然的話,你病根本不認識啊,那就是沒什麼大效果。我們常常說種一個種子,現在學了十二因緣了解了,這個種子,你沒有善法欲去啟發的話,它不會結善果;惡種子,沒有貪愛,無明相應的貪愛,愛、欲取去啟發,同樣地不結果,一樣的道理,這樣。那麼在你沒結善果之前,已經結的惡果,換句話說你雖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哪裡?他也告訴你,最主要的四個。那個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講四個,有的地方講五個,不管它講四個、講五個,主要的就是這些。
第一個是「無知」,第一個是無知。所以啊,在我們事前一定要曉得我們是在無知當中。前面也說,我們明明無知,還覺得很聰明呢,這個那就無藥可救、無藥可救!還有一 (p161) 種呢,叫世智聰辯,是八難中人。什麼叫世智聰辯?這世間上面很聰明,不但腦筋靈活,啊!是口才又好,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呢?卻是不能修學佛法,八難中人。為什麼啊?它真正講的道理,是要讓你去認識,哪!你要認識的對象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懂得再多是沒有用。現在我們曉得,不但沒有用啊,反而還傷害我們!所以這地方所講的無知,多聽聞的話,應該從這個上頭。
那麼想,講到那個聽聞的時候,前面那個聽聞的軌理等等,我們一定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這個的話,哎,聽的不是當作耳邊風嘛,你聽的以後你還心裡想:「這個傢伙這樣講,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話,你不必來聽。往往這樣,就是這個樣。所以聽的時候,必定要具足聽的條件;然後呢,要跟什麼樣的人,如何狀態,那我們重新在腦筋裡面,作個溫習一下。關於這一方面不懂的人,趕快回過頭去,再去檢查,再去檢查。要不然的話呢,你跑得去說:「唉呀,這個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來學呀,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是來學哦!往往覺得他怎麼這樣講的,好像你是要這樣的─它不是跟你們買東西一樣!所以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啊!這是我們學的之前,應該有什麼條件,那個時候才能夠用得上聽聞這個。那懂了以後呢,懂儘管懂了,嗯!聽過了,也讓它耳邊風,這個還是非常可惜。喔!講起來啊,就講得好像很有道 (p162) 理,這個。這個第二個「放逸」,不行!
這個裡邊還有一個,特別的有一點叫「不恭敬」,就是我們心裡面生不起那個恭敬心來。這個有它的特別的意義在,特別的意義在。所以我們現在不能進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障礙重,資糧缺,沒有、不夠的資糧。譬如我們現在隨便做一件事情,到哪裡去,你的路費不夠;你要上學,學費沒有;要買東西,錢不夠,這都是不夠資糧啊!那麼積聚資糧最好的是什麼呢?就是供養,而供養裡邊最重要的啊─法供養,那個恭敬心。你以恭敬虔誠的心,哪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誠恭敬地供養,就積無邊的福德。如果眼前沒有東西,能夠心裡面至誠相應的話,這個就有無邊的功德,就這樣。反過來呢,法沉沒的因,就是不恭敬,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愚癡的因。現在我們癡癡呆呆,正是什麼?正是不恭敬。如果說再加上自己還以為懂得很多的話,世智聰辯,那是八難中人,更可惜!一樣、一樣。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最後理由呢,就是他的煩惱,那習性特別重。他這個每樣東西告訴我們了,了解了這個,然後呢,要努力修學。那麼,昨天就講到這裡,這段話重說一遍,因為它有特別重要性。所以195頁最後一行。

5. 宗大師為何策勵我們持戒時,不能放縱而轉?師父是如何廣解?
(p163)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說:「這個沒什麼關係啦,這一點小事情哪!」就「放縱」。這個放縱,不是說怎麼,好像輕視什麼等等啊,就這麼馬馬虎虎。這樣的情況之下,「獲純苦」。實際上呢,這種小地方,我們要從小地方開始。現在我們眼前哪,所以總覺得:啊!這個小小戒可捨。這點昨天特別講過。那麼對諸位,譬如說,正式剛開始修學佛法的,譬如諸位淨人、在家居士來說,有一個最好的機會,譬如我們現在這裡,訂立了隨便的很多小小的規矩,你就把它看成怎麼,這個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這地方訂那個規矩,是原則就是根據這個的,對吧?所以說,那個重點你要把握住,這是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法,拿法來淨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這個心情本身就一直在積功德,一直在積功德。所以啊,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業從哪裡講起?從哪裡開始?就是你那個心裡嘛,這樣。
是的呀!現在我們常常說:「要做啊,心裡就提不起來!」哪,這個時候就警惕了!你為什麼提不起來?正是我們現在的煩惱重、業障重、資糧欠,這個地方如果不警覺的話,你沒有機會了。現在已經重到提不起來了,但是多少幸運,還能夠機會聽見。請問: (p164) 你有機會聽見,你不提起來,結果呢?馬馬虎虎,又每況愈下,等到那個時候連它聽都聽不見了,你就有機會提得起來了嗎?對不對?這是個很重要的實際上的概念,實際上的概念,所以你……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我一再說、一再提。這個以前人的經驗,所以佛一直說:「佛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沒有一個天生來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剛開始的時候,一滴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現在,就我們從很小的小地方。所以我看見太多這種很小的小事情啊,我所接近過的很多善知識,他往往在這很多小的地方啊,很注意。我當時就覺得:「哎呀,那何必這種小地方呢?」後來慢慢地了解了,就是你在那個小地方慢慢注意的話,這是你做得到的地方。你能夠這樣慢慢地、慢慢地注意的話,大地方就做到了。
這一點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否則大而化之的話,那永遠只是嘴巴上面講講,下一生多半是會是什麼?如果沒有做壞事,啊,人倒還是滿好的,投,很可能鸚鵡。哎喲,你看起來覺得你漂亮,叫起來聲音也滿好,但是就是個畜生。現在很多這種典型的例子,這個因果之間哪,你很明白地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當你了解了以後,我常常說,我跑得去看見鴿子,我就覺得,啊,我就覺得叫作「和平鴿」。欸,牠前生哪,這種人就是你看見的,啊,很好的,但是呢牠本身的引業就是個畜生業,就是愚愚癡癡的,這樣。我們 (p165) 眼前所以千萬隨時隨地注意,不是說表面上面做得叫人家滿歡喜就行了,你內心當中你的業是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件事情,問我們自己內心最清楚、最明白不過,最清楚、最明白!所以不要說它:「唉呀,這個小地方啊!」反過來,真正我們下腳的地方,就是這個小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p. 196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如分別阿笈摩中說:「如果對於佛陀依大悲心流露所宣說的法教,起輕微的不敬,或稍有違犯,將來都會引生大苦,就如同比丘墮生龍中的因緣故事一樣。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因為門前有一棵菴摩羅樹妨礙出入,就將樹枝折斷。雖然這個舉動,在比丘戒律中,只是輕微的遮戒,但是死後卻墮在畜生道中為醫缽龍王,頭上生出夜拉樹,每每遇到刮風的時候,樹枝就會隨風搖擺,非常痛苦。現世啊,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你會逃得掉,但是對佛法這個制的戒,你違反了以後啊!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就像那個醫羅缽龍王的例子一樣。」所以,應該盡力地防止犯戒。

這個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對於我們佛所制的這個教法,這個他完全是大悲大慈,然後呢大智慧所遺留下來,幫忙我們解決真正問題的最圓滿正確無誤的方法。你稍微起一個「輕微」,輕就是不重視,稍微一點不重視,覺得:「哎呀,這個馬馬虎虎啦!」稍微違犯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獲得「苦增上」哦!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的懂了─尤其是懂了;不懂,你根本無所謂輕、無所謂敬嘛!對不對?你根本不懂嘛!現在你懂了又不擺在心裡面,這個就是輕視。
這個我們也很容易衡量得出來,我們平常的時候心裡面重視的什麼?哎喲……然後 (p166) 呢,這個世間的,普通一般事情我們都很重視它,然後呢身體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視它,一點小小的利養都很重視它;但是對佛法的東西,一比,馬上比得出來了。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然後我們自己的概念怎麼做的?你一比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所以這個「輕微」就從這地方。
如果你要真的獲得快樂去掉苦的話,注意!那就要把佛法這東西啊,慢慢地把它這個分量提高,分量提高。你如果說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對不起,就像什麼啊?「折籬失壞菴沒林」。「菴沒」是種果,菴沒是種果,到底這個果是什麼,我不敢肯定,我想像當中可能是像芒果一類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種水果。那麼這個果啊,它有很好的保護,現在你把那個保護弄掉了以後啊,對不起,那個果園就糟蹋掉了。現在一樣,說我們現世,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你會逃得掉。但是對佛法這個制的戒,這個因果的道理,你違反了以後啊,那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
6. 依龍王公案,師父提醒我們:「平常,要注意自己心裡面心心念念!」,這點要做到,難還是容易?
就像那個醫羅缽羅龍王那個公案。 醫羅缽羅龍王是什麼一個人呢?他好像是迦葉佛時代的時候,這個哪一個佛我不能肯定,總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佛。這我的印象是迦葉佛,因為這個公案看得太久了。他是個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在這個禪觀經行─不像我們現在,喔唷!高樓大 (p167) 廈樣樣現成哦─他就在那個尸陀林裡面,坐在那個樹底下。那種樹也沒有人去修飾,那個樹葉那垂下來,那經行的時候那個樹枝老碰到他頭,「嗯!這東西很討厭哪!」後來想:「欸,這個不對!這個佛制那個戒律說這東西啊,不能折那個東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嘛是對,那個佛制那個戒是沒有意思啊!」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嗯!」心裡:「怎麼這個,這個又不能碰它,佛制那個戒幹什麼?」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個很認真的修行人了,就這麼一個念就墮落了。墮落了以後,然後呢,幸好他那個正見增上,以後後來又到了釋迦世尊乃至於,一直墮龍。牠那個龍的頭上啊,有一個醫羅缽羅樹,這個樹是臭得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蟲,專門那個龍的鱗當中,那個小蟲鑽進去,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唉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脫,就是對這個起了這麼一念不恭敬。
所以我們要注意喔!你平常,我們要心裡面心心念念,要對小小戒啊,像大戒一樣,恭敬珍重。那個時候你努力向上的話,雖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會遭到這種惡果,這我們要了解的。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本身,心業、起心動念之間,你一心恭敬,一心好樂。所以千要不要,哎呀,馬馬虎虎讓它去啊,不管它啊!就這樣。而現在的心裡面一直跟那個煩惱相應的,這個是我們特別重要的,特別重要的!
(p168) 所以在我們寺院裡面,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提醒:為什麼要到寺院?哪!就是隨時隨地,啊!跑到佛堂看見:「哎呀,佛在這個地方!」跑到教室:「法在這個地方!」看見同修:「僧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拿這個東西來提醒我們,這是有它的特別的原因的。那麼你現在看,這一位醫羅缽羅龍王啊,他是一個這麼修行的人,可是他對佛的這個教法,他起了一念輕忽之心,然後覺得:「這種真是不對勁!佛制這個真是沒道理!」就這樣害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我們現在在這樣的一個好的環境當中,你如果是覺得:「唉呀!這個討厭,這個……。」那遭到什麼果報啊?哦,這個很嚴重哦!這樣。
所以說起來呀,並不要你費吹灰之力,問題就在哪裡啊?起心動念之間。這個,你說它難是難極了,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因為你坐在這裡,閉上眼睛,躺在那裡乃至於,就是你腦筋怎麼去想它嘛!如果你恭敬、尊重、隨喜、讚歎,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睡大覺,也在增長無比的功德。
所以反過來,如果你這個腦筋是沒有的話啊,就把你磕頭念佛,這個真對不起,你還在那兒墮落,因為你腦筋裡想的不相應嘛!「唉呀!這個地方真麻煩!要這麼作這個課,要拜那個佛。」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心裡面哪,委委屈屈地拜,豈不是跟牠相應嗎?牠是個典型的公案,千萬注意!那麼碰到這種情況的話呢,是,說:「現在我聽見了這個,哎 (p169) 喲!要我相應,但是相應又做不到,那怎麼辦呢?」不要怕!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檢查到你的不相應,然後呢你說:「現在我不相應啊,我要努力啊!這是我的罪障呀!」這個對了,這個心本身就是跟法相應的心。
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第一個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資糧未集的話,雖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來。為什麼不起來?沒講理由。現在我們懂得了,原來我們煩惱的現行很重,宿生的這個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現在我第一個認得它,認得它、對治它,對治它─這不是在修行嗎?所以儘管現在是不相應,可是你認得它不相應,然後你深生慚愧,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這個就在修行了,這個本身就是隨順正見了。然後這個因,步步只要走的話,自然而然你每天一直在賺錢,賺什麼?法財之錢,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就是這個嘛!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喔!說它容易,所以容易極了,絕對容易!你有了這個概念,然後呢你去做什麼事情,啊!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教你說念書固然好,拜佛固然好,做事也好;然後有人罵你,罵你也好。對!幹什麼?「欸,淨除我的罪障啊!成就我的忍辱啊!」這不是行了嗎!
所以這個第一個重要的概念,什麼呢?就是那個時候,這個正知見。這個前面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正知見。然後呢修學佛法第一步是戒,戒當中第一個是什麼?無 (p170) 知對治。我們不是沒有能動腦筋的這個力量,而是說以前這個腦筋動到哪裡去了?動到錯路上去,叫它無明。無明的特質,根據無著、世親菩薩的解釋─對真實的意義是不了解。因為你不了解,儘管你去想,想的都是錯的。所以不是沒有想的能力,不是不會想,而是想錯了。所以現在呢,正知見,改過來;改過來呢,你還是用這個想,想對了就行了嘛!就像一把寶劍、就像鈔票一樣,做壞事也是它,做好事還是它呀!所以不要把鈔票丟掉呀,要把那個鈔票善為利用,而這個東西也只有人道才得啊!所以到這個地方的話,我們應感到慶幸、感到高興,珍重地利用它。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呀!千千萬萬不要「為罪染」!
但是煩惱太重,有的時候就是你稍微不注意呀,那麼又要誤失掉了。不要說我們哪,祖師都是這樣,我這個地方說一個公案。明末四大師,明朝末年離開我們現在四百多年,所謂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兩位禪宗的大師,兩位淨土的大師,那真了不起。紫柏大師,當年人對他尊重,不敢稱他,稱他為「尊者」。哇,那尊重到絕點!他已經大徹大悟了。他的習慣,平常吃飯之前一定先要禮佛,那麼禮完了佛以後然後吃飯。嘿嘿!那一天哪,他不曉得有點什麼事情,好像來了個信徒朋友,他談得滿起勁,吃飯了,忘記掉了!哪,你看,以這麼一個大徹大悟,已經成為一代大師,他居然還 (p171) 會忘記啊!可是他忘記了,作法跟我們不一樣喔!我們忘記了,「唉呀,今天怎麼忘記了!」我們最多這樣已經好了,說不一定還說:「唉呀,這個事,算了、算了,這麼麻煩!」後來也就不要拜了,那是更糟糕。
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話,「欸!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真如油入麵!好好地痛切……。」然後呢,自己就趴到佛面前,叫他的侍者:「來!好好地打!」先跟那個侍者說:「今天有一個人犯了規了,你要代我去罰他。」那個侍者說:「欸,對呀!」那個師父告訴他罰,那師父命令他嘛就罰。結果帶他到大殿,結果他自己把衣服褪下來,躺在地下:「打!」欸,一看,打的老師,「欸,這怎麼可以呀!」然後呢,不打又不行,就輕輕拿著個板。「不行,一定要打!」打了還不行,「還再打!」然後這個侍者實在沒辦法了,就最後,他說:「打得兩股盡黑!」換句話說,打得屁股上面那個血,統統打紫打黑,這樣啊!那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他後來說了一句話:「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如油入麵哪!」你把那個油擺在麵裡,拿得出來吧?一點拿不出來,你不把它好好地這樣去的話,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哎呀!當時我看了好感動啊!
所以我們現在啊,就是不但不去對治,還處處地方寬慰自己:「哎呀,我為了什麼呀,為了弘法呀,那為了利益眾生哪!你這樣做的話,他們不來啦,他們什麼啊……。」 (p172) 唉!這是大菩薩境界啊,我自己曉得我是個兔子,不敢跟他們走啊,只是自己反省就得。這是以前的人哪!我想到我自己的老師,我也有一個公案。那時候我們已經在,仁法師,那是在這個美國佛教會,我們這個後面那個禪堂,它因為要打坐的關係,所以平常不要穿那鞋子進去。平常我們這裡到大殿都穿鞋,不管什麼,在美國一般大家沒有脫鞋這個習慣,當然家庭都是地毯啦!不過這個裡邊哪,是因為打坐,穿了鞋子進去不好,那麼後來大家決定脫了鞋子進去。
他老人家,這個到了冬天,看書總在這個地方,搬一個凳子進去了。搬一個凳子進去呀,那一天,這決定了這個法則以後,他進去的時候忘記了,把那個鞋子穿進去了。他只有一個人哪,要我們的話,趕快出來了,我把那鞋子脫掉了嘛就算了。然後呢,他大概想起來了,事先我不知道,我就看見他老人家跑進去。然後呢跑出來,跑出來穿好鞋,穿好鞋,砰砰砰砰,再跑去,跑到門口脫掉了鞋,然後再跑進去;再跑出來、再做。「砰咚、砰咚,幹什麼呀?」我出來看,站在後頭。他一個人做得非常起勁,老做,他也不理我,一直做了幾十遍,然後做完了以後呢,磕頭。你曉得他幹什麼?因為我跟過他多少年,啊!我當時感動得啊,不得了地感動!沒有一個人看見他哦!所以我覺得,啊!原來真正所謂修行人的榜樣,就是這樣!修行人的榜樣,這樣。

(p173) 後來他大概也曉得我了,他也說:「唉!習氣難改!啊,不痛下決心啊!」就這麼一句話,告訴我這個。他自己就這麼、這麼輕微的一件事情─穿那個鞋子跑進去了。欸!發現了,馬上起來。然後呢,跑到門口,把鞋子脫掉,再跑進去;然後呢跑進來,再跑進去,跑得個……。而且他做起事情來,這裡有人曾經聽說過他做,拿出全部精神跑得去,就做這麼一件事情。這個是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我們哪,心裡面應該依存著什麼方式,你能夠這樣去對治的話,一定問題可以解決。所以說,如果有了違犯了,莫不思慮而便棄捨。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19-11-20 進度: 解脫正道(四)

84B 21:04 - 85A 21:04

②三學次第決定

<第二組>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至於三學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次第。在本地分中,就曾引梵問經來顯示這個道理:「最初先依止戒學,使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中;當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之後,就能因安樂而得寂靜,成就定學;心得定之後,才能生出智慧而成就慧學。有了智慧就能分辨是正見、還是惡見;是佛法、還是非法。」

這個是出在論上面,就《瑜伽師地論》上面。他這個話還是引經,換句話說,經、論都這麼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戒是什麼?善巧地住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釋的。其進一步一定要有了這個根本,然後呢得到定,是「樂心寂靜」。最後是「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跟聖見相應,跟惡見不相應,這個就是智慧,就解脫了。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
以上是學習三學的次第。而三學當中,又以戒學為根本。

為什麼?

(p129) 【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這是因為其他的二學,都是依於戒學才產生的。心依了戒尸羅才能夠得定,

定、慧必定要從戒上面生起的,你內心上面煩煩惱惱的話,請問你怎麼學定啊?所以現在大家忙著說:「我要學學定,哎呀,心很散亂啊!」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很清楚,戒是調伏散亂的,大家不學戒說要學定,那真是錯了,顛倒!所以這個我們應該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煩惱調伏了,那時候你兩腿一盤,如理去學,一定得到。但這個不是究竟的哦!它真正究竟的是什麼?慧。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的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羅,那麼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定,「心樂靜定」。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地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關於這個聖見、惡見,這裡不詳細解說,因為本論的最後是專門講這個,這個是佛法的中心,佛法中心,現在我們這裡隨分隨力地了解一點。到現在為止,我們只要了解前面的業情況,以及十二因緣,這個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話,目前已經足足有餘,照著這個去如理行持,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後面。如果眼前這個雖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話,儘管你到後面,懂得一點文字的話,對不起,它真實意義不可能了解,這個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③ 三學的自性分二:① 引經 ②釋義

① 引經

<第三組>
(p130)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
三學的自性,如《梵問經》所說:

這個數量也決定、次第也決定,那麼三學的內涵本身的特質是什麼?也引經上面說。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應當圓滿六支,獲得四種樂住成就,智慧恒時清淨了達四諦各自的四種行相。」

第一個是戒,戒應該圓滿六支。定的話呢有四種,「四樂住」,這個要成就。然後呢最後智慧的,有四,每一個這個內涵當中有四個行相,你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就清淨了。

②釋義分三:① 戒學的自性 ② 定學的自性 ③ 慧學的自性

① 戒學的自性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圓滿六支:一、具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

下面說。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具淨尸羅”:受戒之後,安住尸羅,沒有失壞,沒有過失。“守護別解脫律儀”:此處主要是指守護比丘戒。

第一支是「具淨尸羅」,第二支是「守護別解脫律儀」。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以這兩支的圓滿,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這個兩個說明了什麼?要跳出這個三有得到解脫的軌則,這個要清淨。那麼這個我簡 (p131) 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詳細的這個是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那麼第一個就是具淨尸羅─安住在這個清淨的戒當中,這個是總的。還有呢,安住了以後要善巧地能夠守護它,守護它。絕對不是說我現在剃了頭了,登了三壇大戒,然後呢頭上燒了幾個洞,衣服領回來。不!這個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要真正地努力,就像你現在,喔,考進學校,報了名了,下面好好地念書了。那個時候要你善巧地用功它,這是第二條。三,

<第四組>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
軌則圓滿、所行圓滿這兩支是說明一切戒律的威儀和行持。

第三是「軌則」,第四是「所行」。

【此二顯示無所譏譭,尸羅清淨。】
只有在二者圓滿之後,才不會有被他人譏毀的地方。

什麼是軌則,什麼是所行?這兩樣東西的特質是什麼?沒有譏毀。「譏毀」是什麼?被別人譏笑、毀謗,這個我們一定要做得好。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軌則,就是你平常的威儀,一舉一動。站有站相,平常我們說站的時候嘛像個松,行的時候像風,就是這樣,坐的時候像鐘,是不是這樣的?臥的時候像弓,它有一定的這個儀軌的,一定的儀軌的。我曾經看見過那個老一輩的出家人,現在我們那邊根本看不見了。你在那兒一坐,他不要像 (p132) 我們這樣,人家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的一坐就是這樣,然後呢站在這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個時候一定是什麼?自然就擺在這個地方。披海青是一種,不披海青是一種;拿念珠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東張西望,那個步子就這麼隨便地穩。
1. 何謂諍友?如遇同行之勸誡,我當下的態度為何?我會覺得:得到幫助嗎? 
然後呢睡覺的時候,那是我倒沒看見,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樣東西這樣的話,他睡一定好。為什麼一定好?因為我們現在睡覺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以前哪裡有一個房間呀?就是一個長連床。然後呢你看那個禪堂裡邊,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後,睡就是床面連起來,大家呢一個一個棉被像方塊的疊在那個地方。到了晚上,你怎麼可以說伸大了腳這樣地來啊?不可以!每個人大家都是這樣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這個叫叢林,叢林,大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肯進去當然你不願意落在人家後頭了。這是為什麼大家來了以後,平常的時候,我總要提醒你們,因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處,當年我的老師就是這樣。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們說嗎?今年夏天我跑到淨律寺,我這個同修還告訴我:「欸!你這個東西忘了,你這個東西不對了。」剛開始第一次我就不大習慣,好在我以前的老師我提起,哎呀!我就好高興,我多少年來又難得地遇見又這麼一位諍友。我絕對不會說:「啊!我今天幾十年的老上座,你、你怎麼……還跑得來說跟我學,怎麼這樣說我啊!」 (p133) 我心裡面沒有這樣,之所以我是越來越尊敬他,絕對不是別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時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欸!」說:「你忘記了禮佛。」對呀、對呀!我就感到好高興啊!一直旁邊有一個人提醒我。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你們真的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只是隨順著自己習氣,又說「這個人又這麼告訴你,這個又告訴你……」你趕快回家去,跑到這裡一點意思都沒有。人家吃飽了閒飯來告訴你是幫你忙,你要千萬記得,所以你感激他都來不及。
我想起我們古代人的風格,古代這裡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日本人就保留著,禪堂裡面香板打完了以後,他還合合掌表示感謝。結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個半天,我還要感謝他,我心裡面真的發毛,後來想不錯,我在那兒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兒不打坐,來幫忙你,你不感謝他,感謝誰?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們注意,這個靠什麼,就是你得到正知見,說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的?原來要淨化我的習染。現在旁邊的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某人你錯了,高興,感激,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這種地方,這個叫做什麼?軌則。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時處,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軌則。
(p134) 這個軌則有兩個:一個,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還要隨順出世間。毘奈耶告訴我們的有它的……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就是我們的軌則。所以這個戒啊,制戒的時候的的確確也隨順著世間的。也許你說:「你這個出世法,為什麼還要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就是因果緣起之法,很簡單嘛!因果緣起之法,法爾如是。因果就是講那個相,相本來就是俗諦,世俗共同這個清淨六識所承認的;正、倒之間,正確的你從這個上面慢慢地增上,當然你不能離開這個,這個軌則是就這一點而言。不要說:「啊!我是出家人,我是三尊(編者按:三尊即三寶),你是世間的東西,不管它那一套。」也可以,現什麼?現那個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瘋瘋癲癲的。再瘋瘋癲癲沒有關係,可是人家把那個大糞「蹦!」放在你頭上的話,你毫不在乎,欸,你照樣地這麼頂了個大糞桶「蹦蹦蹦」跑到大街上面,這樣。然後呢他餓了肚子,沒東西隨地撿,撿到個鐵釘他也吃進去。你有這個本事,好啊!就怕你沒這個本事啊!
我還想起這麼一個公案來。金山活佛那時已經很有名了,然後呢上海一個很有名的人去請他,去請客。然後,哎呀,那個家庭當中就準備了很多東西,準備等師父來。他這個廚房裡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來不願意人家接,反正答應你來了嘛,他就來了。那天他就到人家家裡,他平常的時候就是那一身破爛,破破爛爛,他也不從大門進去,從後 (p135) 門進來。那後門是廚房,大家正在忙,結果破和尚他來了。來了以後,大家忙得個不得了,「唉呀,你這個破和尚幹什麼?走走走!」「欸,你們今天幹什麼?」「那我們今天哪,我們今天那個主母要請大師父。」「欸,我就是啊!」「你是大什麼師父?你在那兒一個窮和尚!」就這樣,他這個跟大家吵吵鬧鬧。「那那那那……那對不起,我肚子餓,那你……」他要一點東西吃。他們也不是忙很多東西嗎?所以那個菜根洗下來、丟下來,那個大桶就丟在那個地方,「好!你拿去吃。」就這樣。你說我們能不能吃這個東西啊?要我們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兩大桶他就拿起來咕咕咕、咕咕……統統吃下去了。
吃下去了那個廚房裡的人大驚,「欸,這個和尚怎麼一回事情?」你想我們那個餿水缸,這麼大的兩大桶,他就捧起來吃下去,大家就在那兒哇啦哇啦吵起來。啊!大家就驚訝起來了,驚訝起來了,結果那個主母在前面,說:「這個時間快到了,你們怎麼還不好好地做,還在吵啊?」結果跑到了廚房裡一看哪,一個窮和尚,一看,那個師父來了,「叭!」在個地上就磕頭,「哎呀!趕快請到前頭去。」「師父,你怎麼這個地方來?」那些廚工可呆掉了。然後呢,就說:「哎!我已經吃飽了,我已經吃飽了。」叫他去把那個好菜就說吃飽了。嗯,你可以顛倒,你有這個本事,就怕你不顛倒!哦,的的確確!所以出家人不管他順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我們沒有這個本事的話,那照著規矩來, (p136) 叫人家一看─啊!對你肅然起敬,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這個叫什麼?叫「軌則,所行」,這是軌則。「所行」呢,就是我們前面四種資糧當中說正知而行─我該怎麼做,哪裡去。這地方特別講,我們出去的有很多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說那個歌舞場所不可以,譬如說綠燈戶不可以。昨天我還聽那個同修告訴我,說如果你在泰國,下午跑到市場裡的話,人家都看你,千真萬確。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規定,你出去一定時候,到的地方一定時候。然後你這個出家人,跑到戲院裡那是算什麼名堂?這絕對不可以!它一定有幾個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達官貴人之家不應該去,那麼殺豬宰羊,非律儀家不應該去,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所行」。這個二者什麼呢?是顯示無所譏、無所毀,這個很重要的。

2. 為什麼師父會說「於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這一支能防止戒律的缺漏。

這是第五。

【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對這個「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但是這一點非常好我告訴你。說實在的教你真 (p137) 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說實在的,那個我們說難道我們還會犯淫、犯殺、犯盜嗎?境界不現前哪!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段公案哪?我們碰見了這個很難說哦!所以記得柳下惠跟魯男子那個公案吧!這個魯男子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喔!這個柳下惠就有這個本事─坐懷不亂,一個美女坐在他懷裡面,他一動都不動心。你要有這個本事,那麼這個境界上面防住。那麼我們在現在眼前的境界什麼呢?就起心動念當中:「欸!我是個出家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懂不懂這個道理?
我現在告訴大家,你現在的心理什麼心理?先想一想,你現在的心理是什麼?無始的習染,就這麼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飄飄盪盪,對不對?哦!看見這個東西望它一眼,聽見這個東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這個境在轉,就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習慣,所以等到那時候聽見幾個人講話,腳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叭!」就去了,就這個樣。聽見那個地方好吃的東西來了,如果你歡喜的話,少了你一份的話,心裡不曉得嘀咕幾天,就這樣。你說擋得住了嗎?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這種無始相應的煩惱當中,你沒有練習過,所以儘管聽懂了道理,沒有用。那現在怎麼辦呢?很小的地方你去做,「欸!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085A] 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而這個小地方,卻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欸!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說不貪,你們如何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食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作主當中。所以因為你作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很容易,欸!作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欸,擋住了!這個小小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欸!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了 (p142) 不談,兩句話。
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著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我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啊,那大菩薩和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欸,人家怎麼辦。哦,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牠,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地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卻是這麼個大法!
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從這地方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穿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補滿了,一點都不穿,一點都不缺,那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的話,大就來不及了,大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p. 194 (10)
(p143)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受學學處,做到這一支,才能真正依正知見,而不顛倒地持戒。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地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地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地去學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
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正見、軌則、尸羅、清淨這個四條,也完全清楚,完全了解了。這個正見就在這個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正確地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② 定學的自性

<第五組>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四心住即指四靜慮或者四禪定。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

(p144) 就是四禪,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這是在現法安樂而住的緣故,稱為樂成就,這是心學。

就是指這個,這四樣東西─四禪,通常我們也叫作「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容我們不講了。最後,

③ 慧學的自性

【四謂四諦】
若是進一步通達四諦十六行相,就可以成就慧學。四諦十六行相:分別是苦中的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集中的因、集、生、緣四行相,滅中的滅、靜、妙、離四行相,道中的道、如、行、出。

就是慧學,

【各四行者,】
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

【苦中無常苦空無我,】
四個,集當中,

【集中因集生緣,】
四個,滅當中,是

【滅中滅靜妙離,】
四個,道當中

【道中道如行出,】
四個。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呢,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地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地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地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
(p145) 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至於說真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那麼集諦當中因、集、生、緣哪,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代清楚。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④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第一組>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如果只是引導一般的中士道,此處應當廣大解釋在三學之中包含的引導道理,但共中士道的側重點不同,只著重於如何引入上士道,所以在上士道時再廣大解釋修習止觀的心學和慧學,此處不再贅述。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個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地講。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這裡說什麼呢?戒,特別的講一講,故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9-11-13 進度: 解脫正道(三)

84A 21:04 - 84B 21:04

④ 成為佛法所緣

<第三組>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伽喀巴說:「如果能夠以釋迦牟尼佛的修行為榜樣,住在山間修種種的苦行,才是釋迦文佛真正的佛子。」

能夠照著大仙,「大仙」就是我們佛陀,就是勝者,真正地住在山當中行苦行。我們剛才不是說了這麼多快樂嗎?欸,要曉得這個快樂對世間人來說,對世間人來說這就是苦事情。實際上呢,也的的確確你真正去做的時候,要克服你的很多習慣嘛!平常的時候你住的時候住得安安樂樂,吃的時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時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惡習,那個倒的確是苦的。但是呢它產生的結果啊,那是無比的樂。所以真正地出家,我們要了解這一點,要做這一種努力精進地去。你能這樣做的話,那個才是我們佛陀的真正的兒子。

(p106)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霞惹瓦也說:「若是在家眾正為謀衣食辛勤忙碌時,就應該披上袈裟前往他的住所,使他能憶念起出家身的種種安樂,同時也為他種下未來能欣樂出家的善妙習氣。」

嘿!你出了家以後,不但自己好,而且對於那個在家人忙的時候,你就披了這身衣服,嗯!跑得去讓他看看,喔,說:「哎呀!這個我在這兒忙,看那出家人多好啊!」讓他種個習氣,讓他種個習氣。這個時候,哪怕你到在家人家裡面去,這也是無量的功德。不過這個注意喲,你要如理地披起這件衣服來喔!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還在這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學都曉得的,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為什麼呢?哪!從這個形象上面,讓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實的內容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現在我們出家了,好像這不是我們的事情,完全錯了!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這千真萬確的,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現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地強調,太多的人不認識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真相,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這一個特質。
剛才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的公案。以前我們也一再提過,宋朝的大儒程頤、程顥,何等了不起啊!不但宋朝,宋、明以後,始終執儒家的所謂牛耳的,就是他們幾個了不起的大儒。以這麼樣一個世間了不起的德行修相的人,跑到廟裡去一 (p107) 看,一個普通的和尚,啊!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啊!我們所宗仰的聖人的風格全在這裡。」我們要有這樣;你這樣,然後呢你跑到人家家裡去。所以我們在這裡有一位同修,我真是歡喜,他有機會能把出家人的真實的形象,幫忙我們整理起來,慢慢、慢慢地我們都有這個機會的,都有這個機會的。再繼續下去。那麼他這樣地看見了以後,他一念看見的歡喜,就種下了未來出家的習氣。像平常我們看廣告,你討厭它都種下一個習氣,何況他看見了以後這麼歡喜。他種下一個習氣,對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長了,這個功德無時無地不在增長呀,一直在增長。你馬路上面跑,人家看見你:咦!這個人樣子不一樣,這個人走出來很有威儀。哪怕他這個人覺得很奇怪,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的話,欸!代人家種下一個善根。人家只要種下一個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長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啊!在家人可能嗎?絕無可能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但是要注意哦!始終要注意,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穿了這身衣服就夠了。如果你剃了個頭,穿了這身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討厭的話,是!人家是種子是種下來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獄哦,這個事情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哦!然後人家看了你討厭的話,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還要代他還哦!這個業感、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必定 (p108) 要了解。你同樣地像我們剛才說的,以前你做過的事情,苦也好、樂也好,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夢,可是眼前這個感受是真實的呀,向後的感受就是等在那個地方啊!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我不努力一點呢?過去的事情都像夢一樣,所以你努力一點,到現在是感覺不到什麼壞,可是現在跟以後得到這樣大的報酬─啊!美不可言哪!我們想到這裡,自然不知不覺心裡面好樂、踴躍之心生起來了,踴躍之心生起來了。
1. 師父提到有位同學,學了本論後,總覺得做不到,師父是如何解答?
所以最近有一個同修,因為學了這個本論,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但心裡很著急,說:「學是學了,就做是做不到啊!」哪有做不到的呀?我們不要忙深的,就眼前這麼簡單的,你懂得了以後,然後呢知見上面一轉,說:我今天掃一個地,哎呀,高興啊!以前忙那些世間雜染的事情,現在在這個地方維持三寶。做任何事情欸!實際上,你說這個幹什麼?如果說,你拿修行一定限在一個範圍之內的話,那好像是苦事;實際上修行不是欸!在任何情況之下,掃一個地,然後呢點一根香,然後呢打一個板,乃至於吃飯。「以前吃飯講那個口味,現在曉得了,啊,原來不是啊!」儘管你還做不到,你心裡能這樣想的話,這功德在增長。哪怕你睡覺,說:啊,那個以前睡覺的時候家裡面這樣,現在不是了,我睡的那個床嘛是如法如理的;睡覺了以後幹什麼?明天起來還要用功。所以你只要真正善巧的話,你隨時運用這個道理,功德隨時增長,隨時在修行嘛!
(p109) 尤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說假定說你業障重、智慧淺,那個時候最佳的辦法是什麼?供養。大家還記得吧?在皈依那個裡邊,供養當中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我出了家我來修行了,還要忙這些事情啊!」欸,那個時候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深的,的確還沒有學到,出家的目的已經把握住了,可是有一個基本概念認識的,什麼?業感緣起,空,因果緣起。你為什麼不能住在佛世?為什麼不在極樂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沒有別的,業啊!既然想到業,現在這種情況就是你以前積的業,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趕快在因上面努力啊!那就沒什麼好抱怨,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沒有機會的話,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哪裡啊?就是這個嘛!那你這不在廟宇裡邊、寺院裡面、長老面前你供養嘛,很簡單哪!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誠恭敬地上一根香,抹一個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乾乾淨淨,這樣去做。
所以我現在看見,我說實在的,我都是沾了你們的光,啊!是讚歎、隨喜,以至憐憫、同情。哪怕打掃廁所,儘管我跟大家說馬馬虎虎算了,同學還是很用功地去做,我還是歡喜:「啊!他是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一個毛巾,他把那個水裡面就沾一沾,那麼攪一攪,袖子也不捨得捲起來。唉!要我以前的話我也會覺得:幹那個!我現在覺得憐憫,我想:「唉,這種人真可憐啊!」那怎麼辦呢?我趕快努力啊!我要努力了以 (p110) 後想辦法,我總要幫助他,這樣。因為我自己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見的話,就是你不做,欸,我自己發現我的功德也在增長啊!這麼大的好處,哪裡有說不能修行的?你做,做也增長;你不做,不做也增長。請問:除了出家、除了學會正知見以外,你還有別的地方也能得到嗎?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這個上頭,到那時候你自己腦筋裡清清楚楚,你就這麼歡歡喜喜欸!
隨便談起那個事情,比如說又講起剛才那位同修,那個老和尚又說了,啊!讚歎那個他:「哎呀!這個人轉過來,將來了不起,我真歡喜啊!我真歡喜啊!」完了以後呢,他又說:「你不知道那個人多固執,喔,他那個時候還跟我爭,但是我當前沒發脾氣,我心裡面只是可憐他。唉呀!我覺得你這麼一個難得的人才,學了佛還這麼固執,沒得到正知見。」當時我聽完了心裡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碰見我們平常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自己也發脾氣,覺得:「這個大長老如理告訴你,你不聽!」現在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不相應的境界,他不瞋,第一個成就他的忍辱;他還引發他的憐憫、啟發他的慈悲。瞋境嘛,壞的境界增長功德,好的境界隨喜也增長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啊,實在好啊!實在好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應該了解的。了解了以後第二件應該什麼?如法思惟。的的確確這個環境之好啊!
(p111)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在這裡,哎喲!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這樣。現在慢慢、慢慢地我覺得同學這麼多,我就怕人少,越多越好嘛!你有一個人,欸,我在旁邊隨喜,隨喜功德嘛只隨喜到一個;你有十個人,我就有十個;你有一百個,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們同修,不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想:啊,真好啊!現在呢,他下面再引經上面告訴我們,說:

⑤ 顯密教中讚歎出家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
勇猛長者請問經中也說:

不管是前面講的道理,然後論─祖師說的,現在經─佛親口講的:

【「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
「我什麼時候能夠真正出離充滿各種痛苦的在家生活,而過著出家清淨、安樂的日子。

說我要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苦的地方跳出來啊?哪一個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萬要跳出來,出家人也注意喔!你別以為我剃了頭就是出了家了,欸,這個「家」的定義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它相應了,這個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知見是不是改過來,這個第一個。只要這個改過來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自然而然一步一步,就這樣。

【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
我什麼時候才能受出家戒,完成出家的種種事業。如長時間的清淨持戒,若有犯戒時,也能如法的懺悔淨除。

(p112) 美極了。

【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除了嚴格地持守一切出家的制度之外,在僧團當中,也能盡力地做到六和敬(事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成為一個和合的僧團。應當以這樣的戒行來愛護出家的心。」

出了以後怎麼辦呢?像這樣的作法,嗯!這個是如理的,能夠得到「作僧羯摩」。「羯摩」,這個是梵語,像我們現在來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個該做的事情內容只有什麼呢?就是無非是增長我們的善淨之業的,「增長清淨羯摩」。「解制羯摩」,它這個種種有它的規矩,我們要立這個規矩是用什麼方法,然後改變那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個簡單的內涵是如此。在講到戒的時候,關於這些我們都會說得清楚。總之真正這個僧團,任何一個地方有它的規矩、法則。所以戒、律,「律」就是這個儀則,我們的行持,一舉一動都有它的特質的內涵在。
那個時候,「住和敬業」,所以這個僧團什麼?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證,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證」,證得法性─空、緣起,所謂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這六和之首是什麼?見,見解,大家共同的見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然後呢大家共同和敬,啊,那真歡喜啊!
這個在家,拿情來繫的,這個情這個東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塊的時候覺得好得 (p113) 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時候痛苦不堪,所以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偏偏又被那個染污之情綑在那裡,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哎呀,吵吵鬧鬧痛苦無比。出了家以後,你弄得不好的話,家世俗的這個情沒有了,可是呢法沒建立起來,然後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我看你不對,你看我不對,就出了毛病。現在不,這個地方是淨化我們這個染污的習氣,等到你淨化了以後,欸,大家彼此間就好起來了。
淨化有一個標準,一個準則,準則就是我們共同遵守的,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這個見解,見和─原來我們大家趨向這個完整的目標,然後呢共同攜手合作,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你自然會無比地和樂,無比地景仰。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我們現在不必談佛法上面,說佛他圓滿這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要捨那些東西。就世間的我們來看,像那個俞先生,像那個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給了一點東西,結果呢本來小官變成大官,本來沒有兒子有了兒子,本來短壽變成長壽,你看這不是很明白嗎?結果那東西給了別人,他自己更多,那個佛法還是最下士,只求世間的哦!這佛法真美啊!所以你看在 (p114) 這種情況之下怎麼不和,怎麼不敬呢?
所以現在大家有這個機會還要偷懶,有這個機會讓你種福,是真是啊,我代他可惜啊!反過來我是代他歡喜啊!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別人,自己還最重要的,這個真正最好的功德還是自己。然後呢別人既歡喜,你也歡喜,你在這個團體當中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歡喜的,立刻感覺到:「欸,來了、來了、來了!就是我無始以來這個惡習。」你馬上警覺到了,靠了個正法又把它淨化,當下你也覺得清涼,好啊,好啊!那都靠什麼?都靠這個同修當中,上面尊長的教導,同修互相規勸、策勵。就是不開口,你看看別人,「喔唷,你看,他這麼用功,我趕快努力啊!」那就來了啊!所以這個是和敬之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我們要這樣做。

<第四組>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這是說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發願,

上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在家人應該這樣。另外一方面,就說明這個出家人有這麼多的好處啊!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此處主要是希願比丘戒。

慕近圓:羨慕近圓,近圓就是比丘,只有這個身體,能夠最靠近圓寂,就是說,能夠最靠近得到寂滅,這個結果。

這個主要的什麼?比丘,注意,這個才是圓滿德相。

(p115)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應當知道出家一切的修行都具有無量的功德,這是任何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薩所不及的。」

我們必定要曉得,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個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說過,一再說過。所以你單單出家本身,就要遠遠地超過了在家菩薩,他同樣地也是學,但是他在家。而且什麼?「勤、勝」兩個字,非常精進、非常超勝,非常超勝的精進的在家的菩薩;可是你呀這個出家的菩薩,你只要稍微做一點,功德就遠超過他。啊!所以這個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們想到這裡的話,啊!那一定走這個路。所以你單單把這個幢相撐起來,就這樣的功德,再做一點點那更不得了,下面還有得講,所以我們這裡暫時打住。

2. 師父如何以〝老比丘證四果〞的公案,來讚歎修行欲證果位,以出家身為第一?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而且,不但是修習解脫道的小乘,以出家身最為殊勝;就是修習顯教和密教的大乘,也同樣讚歎出家身為第一。

不但是說「修行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指只求解脫生死的,這種情況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最妙、最好。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那個老比丘被人欺騙那個故事。一個老比丘被人欺騙哪,叫他坐在角落裡邊,用一個球把他頭上打一下,證了初果的。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訴你:不可能。為什麼?在家人平常忙的什麼?他忙的不是羨慕這個欸,對不對?他在他的圈子裡邊,在家人在忙的圈子裡─「喔,他發大財,我可 (p116) 沒有!」他要忙這個;「喔唷,他這個人等一下到了冬天來了以後,這個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這件不是!」他也羨慕這個;「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車又換新的!」你羨慕這個,就這樣。他一天到晚羨慕這個,他忙這個,然後呢越忙下陷越深。
出了家以後,他幹什麼?他的圈子就是這樣嘛,他自己儘管做不到,他去羨慕這個:「哎呀,你看這些年輕人多認真地做。」他一心地欣樂、好樂、羨慕,儘管他自己老得一點沒有力量,他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羨慕,就這個心!欸,結果這個年輕人哪怕騙騙他,用那個球讓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證羅漢果了,就是這樣。這個裡面有兩個狀態,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再說一下。第一個,出家以後他本身的環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樣!這點很重要,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起來了。不要說,哎呀,看見那個出家人,反正一吃吃現成哪,我也去啊!那你完全錯了。反過來說,你不要說現在出家了,找一個師父,那個寺院大啊,那有吃有住。你完全錯了!這什麼?欸!這個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這個是你要的,這個才是我們希望的。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處處地方策發我:「哎呀!別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見那個小地方千萬不可以偷懶。」這是出家本身能策發我們的;而這個最主要的,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見。
(p117) 第二點,剛才說的,一再地要記住,這個東西,換句話說袈裟─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無量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樣,你一碰碰到的就是個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換句話說,你對那個火箭的駕駛的技術,你只要一點都不出毛病,到美國什麼……一去三兩步「蹦!」一下就去了,這麼個快法。所以說這個地方,「脫離生死讚歎出家身」,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因為這兩樣的原因,所以儘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裡面有好樂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這些功德幫助他,欸,被打四下,就行了。我們現在乃至於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後,你說我現在如法去做,我要願求極樂世界,你就中品。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地方。然後呢,「即由波羅蜜多」,然後呢大乘……上面是說這是自己只求解脫,進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過來說,小乘尚且如此,何況你要更大的嘛,當然你要更圓滿,而所有的六道當中,唯一真正圓滿的,就是這個身,就是這個身。那麼: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以上顯密經續中所讚歎的出家律儀,是別解脫律儀、菩薩戒律儀、三昧耶戒律儀三者中的別解脫律儀,因此應當敬重聖教根本的別解脫戒。

這個出家不是單單出個家,有它的一定的內容,就是這個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 (p118) 們現在的「別解脫」,就是比丘戒。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個是說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具什麼條件─所依靠的身,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樣的。那麼有了這個能修的工具以後,要修什麼樣的道?

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分二:① 認定道連結 ② 真實抉擇
① 認定道連結

3. 修學佛法之人,真正應該努力的是何事?為何?所學之道為何?
<第五組>
【◎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
要修什麼樣的道?如《親友書》所說:“即使頭上或者衣服忽然起火,尚且應放下滅火的行動,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

不管是你頭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這個東西你可以放下來、停一下。像我們說起來說,你燒了房子了還可以停一下,燒到你頭上了你還可以停一下?欸,那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這樣!應該忙的什麼?應該你真正更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滅除我們的後有。為什麼要這樣忙法?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體上面著了火了,對不起,那個身體你不救它,它最後還是死啊!還是沒有用,對吧?到最後還是一樣在輪迴當中。可是假定那個「後有」一天在的話,那個痛苦一天永遠不了。你能夠除滅掉了以後,你能夠把後有除滅掉了以後,那這個身體根本沒關係,身體根本沒關係。尤其是現在佛大慈悲,開這個大方便法門,說念佛然後可以求生,丟掉了這個臭皮囊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求之不得嘛!更是如此啊!所以現在真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千萬注 (p119) 意!強健的時候不要說:「哎呀,我還早。」趁強健趕快努力,到你病的時候來不及了。病的時候那也不必憂愁,哎呀!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現在病了嘛,快去了正好。好歡喜、好快樂,趕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聽見,我的老師當中有一個人就這麼說,他聽見他們一個修行人這麼說:他們希望得肺病。我聽了大為驚訝,幹什麼?欸!他說別的病得了以後,說不定三朝兩朝就要送命的。那個現在─現在當然,現在肺病並不是可怕的,以前那個肺病是個很難弄的,喔!得了個肺病的話,這個東西這個是非常麻煩的,通常說起來慢慢拖、拖、拖、拖,拖死掉了。那個時候他想到病啊,什麼都不忙了,趕快拼命努力念佛。正好還有幾年的念佛,念到後來他慢慢地,開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後來功夫來了,他不怕了,然後呢,「唉,越早越好,越早越好。」欸,別人一看起來他反正是病人,是嘛!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了家,這個病人的的確確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專心專意去做。我想想倒真有道理,平常你身體健在的時候,唉呀!雖然道理是講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現在當你一旦想到病的話,唉!那反正病了就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幫助我們放下。該放的是幫助我們放下,該提的又幫助我們提起,真好啊!
所以這個地方的的確確的,是,拿世間法來說跟佛法來說,因為目標的深遠不同─ (p120) 真正的目標的究竟目標是一樣的喔,大家都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可是世間人近視,說得更正確一點是顛倒。如果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這是必然結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忙的,那麼忙這個滅後有是什麼呢?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我們應該修習戒、定、慧三學,以證得寂靜、調伏、安樂的涅槃位。這樣才能永離輪迴,沒有老死,也不受地、水、火、風四大的束縛,不受日、月這些世間有為相的困擾。

我們應該以這個三學,戒定慧三學去證得涅槃,這個為止。這個是一點沒有雜染垢穢,這個是調伏、寂靜、安樂,沒有生老病死無窮無盡的,不受這個地、水、火、風、明、暗……這個世間有為相,都不受這個困擾。所以:

4. 三學數定有三,為什麼數量要決定?數定有三,是哪三個內容?為何令心不散亂,是須戒學?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因此,若想趣入解脫道,就應該修學寶貴的三學。”

[084B] 所以「應學寶貴三學之道」。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忙的內容就這個─戒、定、慧。

② 真實抉擇分五:① 三學數量決定②三學次第決定 ③ 三學的自性 ④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⑤ 宣說戒學

① 三學數量決定分三: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第一組>
p. 193 (12)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其中三學的數量決定為三。

他下面,為什麼要講三學呢?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內容,確定就這個三樣東西。關於這個數、次第等等前面已經講過,凡是這個裡邊安立,一定有它的絕對的標準在,這一點我們慢慢、慢慢地要開始要學。昨天我們曾經講到,那個考試當中第一個關係,說「切題」,我們往往問題沒抓到本身,就文不對題地,是亂搞一通。那麼普通的世間文不對題沒關係,你修行文不對題,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說修三學,為什麼要修三學?三學的內容是什麼?他一定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的 (p122) 判斷得絕對一點不錯。然後你因地當中走上去一點不錯,果位當中當然圓滿,這個是必然的。否則你有了漏洞了,你以為碰到一點點了─是,也沒有錯,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來呢象是最大的,你看起來這個象那麼細的一點點。你說你沒摸到嗎?你摸到了;你說你摸到了嗎?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注意的一點啊!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明這個。現在我們看: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首先是以調心的次第來說明必須學習三學的重要。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什麼?調我們的心。以前是雜染、錯誤的,現在呢要正確、清淨。這個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次第來說,這三樣東西,對了!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首先散亂的心,要如何使它不散亂,就必須學習戒學;

使你的散亂不散亂的「是須戒學」哦!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的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看看!說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內容是這個,是它的根本,是它的中心。它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形相呢?這個形相就是幫助我們隔離這個環境。如果大家的環境是這樣的話,譬如我們,據我所曉得的,以前在這個地方,正法、像法時代,大家這個很好的時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規格、風度。所以誰出家了以後,你跑出去人家都曉得這樣,所以你亂來不得,這樣。 (p123) 所以一被了以後你就不敢亂來,外面的環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裡面策發。
而現在這一點,他們南傳是保留得非常完整,喔唷,說這個出家人一點都不能錯啊!不像我們說,終究都是出了家了,在家人看見應該向你磕頭,應該供養你,哪有這樣的事情!是,他應該供養,為什麼?因為你是應供處嘛!什麼叫應供處?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謂如法而行是心裡的事情,但是呢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它的儀軌,這個儀軌就是幫助我們慢慢地、慢慢地……。我們儘管講說你念書好,可是叫你跑到那個跳舞廳,跑到戲院裡,念書念得進嗎?念不進。欸,離開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用那個環境來保護,這是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是外面行相遠離,然後呢自己內心要調伏它的散亂。所以戒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地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戒。
所以前面說四種資糧,你心裡面一起來,覺得:「欸,錯了、錯了!」把它拉回來;心裡一起來:「錯了、錯了!」《遺教經》上面佛最後走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也告訴我們「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說:「哎呀,我要禁語。」你問問你心裡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亂,這個重要的,當它心裡散亂了把它拉回來,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p124)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
進一步,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它粗猛的散亂雖然去掉了,但是呢細微的這個還在,那個時候這個力量,觀慧的力量還不在,所以你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那個是心學。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至─那個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樣的。那個是心學,那個從外面到心裡。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最後,只有慧學能夠除滅煩惱、習氣的纏縛,使我們達到究竟的解脫。

雖然得了定了,但是呢還沒有真正地解脫。解脫是要什麼?業跟煩惱,這個是煩惱為主。那麼進一步呢,有了定然後呢能夠真正地、深細地觀察,找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那個原來發現這個煩惱是無明啊,那時候你慧是什麼?明,明嘛正對治,好!問題解決。

p. 194
【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這第一個。所以從調心的這個內容以及次第來看的話,確實就三樣東西。再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第二組>
(p125)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
觀待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

他說你前面修行調心的時候這樣,最後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要什麼條件。

【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持戒清淨之果,可以轉生欲界人天善趣,破戒之果是墮入惡趣;

持戒而不毀,持戒清淨的話,得到什麼?欲界的兩種善趣,人、天果報。毀了戒以後呢?惡趣。要得到了這個人天的果報才可以修行啊!然後呢,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心學之果,能轉生色界和無色界的善趣;

定的這個果是什麼?色界、無色界的,這樣。實際上呢,更重要的,有了這個定心才可以觀慧。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慧學之果,就是解脫。

從得到果來說。我們要求的果是什麼?增上生、決定勝。喏,現在由於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於定、慧是得到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果也只要這個三學,而且也不能少於這個三學。

(p126)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總的來說,所生有增上生和決定勝兩種,前者又分成上界善趣和欲界善趣,故能生也有兩種,即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以上觀待調心次第以及觀待得果決定數量,此二者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

所以,總之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那麼「增上生」呢,就是上下兩界的善趣,換句話說這個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這個很清楚。所以能得到這個果的方法也是兩種,也是兩種,那麼這個兩個就是〈本地分〉當中所說的。戒是基礎,由定、慧然後呢得到這樣的兩個。或者說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究竟來說的話,決定勝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沒有定的話,絕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說,如果沒有戒的話,也絕對得不到定。這個三者之間,有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關係在,這是從果上面去看。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噶當派的先覺們觀待所斷的煩惱也承許為三種:破壞煩惱,是戒的作用;制伏煩惱現行,是定的作用;根除煩惱種子,是慧的作用,所以有戒定慧三學。

以前那個祖師們,換句話說那些已經成就的人,他另外一個觀點,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為斷除這個煩惱來說也要三樣東西:第一個「破壞煩惱」的現行,第二個「伏其現行」,第三個「斷盡種子」。破壞煩惱是戒,所以這裡看見沒有?戒的特質是什麼?破壞煩惱欸!從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哦!現在我們講 (p127) 戒,拿這個戒大家去諍論,請問你這個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長煩惱啊!所以這個戒必定要了解的,這個特質是在這個地方。
但是呢的的確確不要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都已經有人諍論,已經有人諍論了。所以佛那時候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問題不是說戒本身有問題。佛所說的是法藥,對治我們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樣,藥當然不同了。拿我們外行人看起來,說:「咦!你吃這個藥白的,我吃的藥怎麼黃的呢?你吃這個藥是這個樣,我吃這個藥……」當然嘛!你傷風嘛吃傷風藥,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藥,這個怎麼可以混在一塊兒呢?就這樣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學透之前,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拿我們的眼光去看哪!昨天第二堂課是特別說明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地方一句話,就把根本點出來了:戒是破煩惱的。現在我們煩惱的行相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學了戒以後增長了知見,「喔唷!我對,他不對。」那完全錯、完全錯!

由於這個煩惱的粗猛的行相調伏了,進一步你能夠學定,它的現行也不讓它現行。雖然不現行了,但是它種子在啊,那麼還要觀慧,最後是斷盡種子,所以也要三學。喔!這是為什麼一定要三學的,不管你站在哪一個立場─多,不需要;少,不可能。所以這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比喻當中,你絕對不是跑得去摸那個象,說摸這個毛,摸這 (p128) 個毛固然不對,摸這個鼻子一樣也不對,摸這個尾巴一樣也不對啊!你現在不是,你張開眼睛來把象整個看見了,象就是這個樣。你在象身上面加一個東西,對不起,這象身上塗的東西它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了不可以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內容就是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數量,次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