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19-11-20 進度: 解脫正道(四)

84B 21:04 - 85A 21:04

②三學次第決定

<第二組>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至於三學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次第。在本地分中,就曾引梵問經來顯示這個道理:「最初先依止戒學,使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中;當心能安住在一切善法之後,就能因安樂而得寂靜,成就定學;心得定之後,才能生出智慧而成就慧學。有了智慧就能分辨是正見、還是惡見;是佛法、還是非法。」

這個是出在論上面,就《瑜伽師地論》上面。他這個話還是引經,換句話說,經、論都這麼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戒是什麼?善巧地住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釋的。其進一步一定要有了這個根本,然後呢得到定,是「樂心寂靜」。最後是「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跟聖見相應,跟惡見不相應,這個就是智慧,就解脫了。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
以上是學習三學的次第。而三學當中,又以戒學為根本。

為什麼?

(p129) 【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這是因為其他的二學,都是依於戒學才產生的。心依了戒尸羅才能夠得定,

定、慧必定要從戒上面生起的,你內心上面煩煩惱惱的話,請問你怎麼學定啊?所以現在大家忙著說:「我要學學定,哎呀,心很散亂啊!」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很清楚,戒是調伏散亂的,大家不學戒說要學定,那真是錯了,顛倒!所以這個我們應該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煩惱調伏了,那時候你兩腿一盤,如理去學,一定得到。但這個不是究竟的哦!它真正究竟的是什麼?慧。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的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羅,那麼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定,「心樂靜定」。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地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關於這個聖見、惡見,這裡不詳細解說,因為本論的最後是專門講這個,這個是佛法的中心,佛法中心,現在我們這裡隨分隨力地了解一點。到現在為止,我們只要了解前面的業情況,以及十二因緣,這個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話,目前已經足足有餘,照著這個去如理行持,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後面。如果眼前這個雖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話,儘管你到後面,懂得一點文字的話,對不起,它真實意義不可能了解,這個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③ 三學的自性分二:① 引經 ②釋義

① 引經

<第三組>
(p130)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
三學的自性,如《梵問經》所說:

這個數量也決定、次第也決定,那麼三學的內涵本身的特質是什麼?也引經上面說。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應當圓滿六支,獲得四種樂住成就,智慧恒時清淨了達四諦各自的四種行相。」

第一個是戒,戒應該圓滿六支。定的話呢有四種,「四樂住」,這個要成就。然後呢最後智慧的,有四,每一個這個內涵當中有四個行相,你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就清淨了。

②釋義分三:① 戒學的自性 ② 定學的自性 ③ 慧學的自性

① 戒學的自性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圓滿六支:一、具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

下面說。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具淨尸羅”:受戒之後,安住尸羅,沒有失壞,沒有過失。“守護別解脫律儀”:此處主要是指守護比丘戒。

第一支是「具淨尸羅」,第二支是「守護別解脫律儀」。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以這兩支的圓滿,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這個兩個說明了什麼?要跳出這個三有得到解脫的軌則,這個要清淨。那麼這個我簡 (p131) 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詳細的這個是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那麼第一個就是具淨尸羅─安住在這個清淨的戒當中,這個是總的。還有呢,安住了以後要善巧地能夠守護它,守護它。絕對不是說我現在剃了頭了,登了三壇大戒,然後呢頭上燒了幾個洞,衣服領回來。不!這個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要真正地努力,就像你現在,喔,考進學校,報了名了,下面好好地念書了。那個時候要你善巧地用功它,這是第二條。三,

<第四組>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
軌則圓滿、所行圓滿這兩支是說明一切戒律的威儀和行持。

第三是「軌則」,第四是「所行」。

【此二顯示無所譏譭,尸羅清淨。】
只有在二者圓滿之後,才不會有被他人譏毀的地方。

什麼是軌則,什麼是所行?這兩樣東西的特質是什麼?沒有譏毀。「譏毀」是什麼?被別人譏笑、毀謗,這個我們一定要做得好。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軌則,就是你平常的威儀,一舉一動。站有站相,平常我們說站的時候嘛像個松,行的時候像風,就是這樣,坐的時候像鐘,是不是這樣的?臥的時候像弓,它有一定的這個儀軌的,一定的儀軌的。我曾經看見過那個老一輩的出家人,現在我們那邊根本看不見了。你在那兒一坐,他不要像 (p132) 我們這樣,人家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的一坐就是這樣,然後呢站在這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個時候一定是什麼?自然就擺在這個地方。披海青是一種,不披海青是一種;拿念珠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東張西望,那個步子就這麼隨便地穩。
1. 何謂諍友?如遇同行之勸誡,我當下的態度為何?我會覺得:得到幫助嗎? 
然後呢睡覺的時候,那是我倒沒看見,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樣東西這樣的話,他睡一定好。為什麼一定好?因為我們現在睡覺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以前哪裡有一個房間呀?就是一個長連床。然後呢你看那個禪堂裡邊,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後,睡就是床面連起來,大家呢一個一個棉被像方塊的疊在那個地方。到了晚上,你怎麼可以說伸大了腳這樣地來啊?不可以!每個人大家都是這樣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這個叫叢林,叢林,大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肯進去當然你不願意落在人家後頭了。這是為什麼大家來了以後,平常的時候,我總要提醒你們,因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處,當年我的老師就是這樣。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們說嗎?今年夏天我跑到淨律寺,我這個同修還告訴我:「欸!你這個東西忘了,你這個東西不對了。」剛開始第一次我就不大習慣,好在我以前的老師我提起,哎呀!我就好高興,我多少年來又難得地遇見又這麼一位諍友。我絕對不會說:「啊!我今天幾十年的老上座,你、你怎麼……還跑得來說跟我學,怎麼這樣說我啊!」 (p133) 我心裡面沒有這樣,之所以我是越來越尊敬他,絕對不是別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時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欸!」說:「你忘記了禮佛。」對呀、對呀!我就感到好高興啊!一直旁邊有一個人提醒我。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你們真的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只是隨順著自己習氣,又說「這個人又這麼告訴你,這個又告訴你……」你趕快回家去,跑到這裡一點意思都沒有。人家吃飽了閒飯來告訴你是幫你忙,你要千萬記得,所以你感激他都來不及。
我想起我們古代人的風格,古代這裡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日本人就保留著,禪堂裡面香板打完了以後,他還合合掌表示感謝。結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個半天,我還要感謝他,我心裡面真的發毛,後來想不錯,我在那兒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兒不打坐,來幫忙你,你不感謝他,感謝誰?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們注意,這個靠什麼,就是你得到正知見,說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的?原來要淨化我的習染。現在旁邊的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某人你錯了,高興,感激,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這種地方,這個叫做什麼?軌則。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時處,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軌則。
(p134) 這個軌則有兩個:一個,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還要隨順出世間。毘奈耶告訴我們的有它的……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就是我們的軌則。所以這個戒啊,制戒的時候的的確確也隨順著世間的。也許你說:「你這個出世法,為什麼還要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就是因果緣起之法,很簡單嘛!因果緣起之法,法爾如是。因果就是講那個相,相本來就是俗諦,世俗共同這個清淨六識所承認的;正、倒之間,正確的你從這個上面慢慢地增上,當然你不能離開這個,這個軌則是就這一點而言。不要說:「啊!我是出家人,我是三尊(編者按:三尊即三寶),你是世間的東西,不管它那一套。」也可以,現什麼?現那個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瘋瘋癲癲的。再瘋瘋癲癲沒有關係,可是人家把那個大糞「蹦!」放在你頭上的話,你毫不在乎,欸,你照樣地這麼頂了個大糞桶「蹦蹦蹦」跑到大街上面,這樣。然後呢他餓了肚子,沒東西隨地撿,撿到個鐵釘他也吃進去。你有這個本事,好啊!就怕你沒這個本事啊!
我還想起這麼一個公案來。金山活佛那時已經很有名了,然後呢上海一個很有名的人去請他,去請客。然後,哎呀,那個家庭當中就準備了很多東西,準備等師父來。他這個廚房裡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來不願意人家接,反正答應你來了嘛,他就來了。那天他就到人家家裡,他平常的時候就是那一身破爛,破破爛爛,他也不從大門進去,從後 (p135) 門進來。那後門是廚房,大家正在忙,結果破和尚他來了。來了以後,大家忙得個不得了,「唉呀,你這個破和尚幹什麼?走走走!」「欸,你們今天幹什麼?」「那我們今天哪,我們今天那個主母要請大師父。」「欸,我就是啊!」「你是大什麼師父?你在那兒一個窮和尚!」就這樣,他這個跟大家吵吵鬧鬧。「那那那那……那對不起,我肚子餓,那你……」他要一點東西吃。他們也不是忙很多東西嗎?所以那個菜根洗下來、丟下來,那個大桶就丟在那個地方,「好!你拿去吃。」就這樣。你說我們能不能吃這個東西啊?要我們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兩大桶他就拿起來咕咕咕、咕咕……統統吃下去了。
吃下去了那個廚房裡的人大驚,「欸,這個和尚怎麼一回事情?」你想我們那個餿水缸,這麼大的兩大桶,他就捧起來吃下去,大家就在那兒哇啦哇啦吵起來。啊!大家就驚訝起來了,驚訝起來了,結果那個主母在前面,說:「這個時間快到了,你們怎麼還不好好地做,還在吵啊?」結果跑到了廚房裡一看哪,一個窮和尚,一看,那個師父來了,「叭!」在個地上就磕頭,「哎呀!趕快請到前頭去。」「師父,你怎麼這個地方來?」那些廚工可呆掉了。然後呢,就說:「哎!我已經吃飽了,我已經吃飽了。」叫他去把那個好菜就說吃飽了。嗯,你可以顛倒,你有這個本事,就怕你不顛倒!哦,的的確確!所以出家人不管他順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我們沒有這個本事的話,那照著規矩來, (p136) 叫人家一看─啊!對你肅然起敬,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這個叫什麼?叫「軌則,所行」,這是軌則。「所行」呢,就是我們前面四種資糧當中說正知而行─我該怎麼做,哪裡去。這地方特別講,我們出去的有很多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說那個歌舞場所不可以,譬如說綠燈戶不可以。昨天我還聽那個同修告訴我,說如果你在泰國,下午跑到市場裡的話,人家都看你,千真萬確。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規定,你出去一定時候,到的地方一定時候。然後你這個出家人,跑到戲院裡那是算什麼名堂?這絕對不可以!它一定有幾個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達官貴人之家不應該去,那麼殺豬宰羊,非律儀家不應該去,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所行」。這個二者什麼呢?是顯示無所譏、無所毀,這個很重要的。

2. 為什麼師父會說「於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這一支能防止戒律的缺漏。

這是第五。

【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對這個「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但是這一點非常好我告訴你。說實在的教你真 (p137) 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說實在的,那個我們說難道我們還會犯淫、犯殺、犯盜嗎?境界不現前哪!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段公案哪?我們碰見了這個很難說哦!所以記得柳下惠跟魯男子那個公案吧!這個魯男子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喔!這個柳下惠就有這個本事─坐懷不亂,一個美女坐在他懷裡面,他一動都不動心。你要有這個本事,那麼這個境界上面防住。那麼我們在現在眼前的境界什麼呢?就起心動念當中:「欸!我是個出家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懂不懂這個道理?
我現在告訴大家,你現在的心理什麼心理?先想一想,你現在的心理是什麼?無始的習染,就這麼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飄飄盪盪,對不對?哦!看見這個東西望它一眼,聽見這個東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這個境在轉,就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習慣,所以等到那時候聽見幾個人講話,腳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叭!」就去了,就這個樣。聽見那個地方好吃的東西來了,如果你歡喜的話,少了你一份的話,心裡不曉得嘀咕幾天,就這樣。你說擋得住了嗎?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這種無始相應的煩惱當中,你沒有練習過,所以儘管聽懂了道理,沒有用。那現在怎麼辦呢?很小的地方你去做,「欸!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085A] 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而這個小地方,卻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欸!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說不貪,你們如何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食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作主當中。所以因為你作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很容易,欸!作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欸,擋住了!這個小小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欸!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了 (p142) 不談,兩句話。
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著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我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啊,那大菩薩和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欸,人家怎麼辦。哦,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牠,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地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卻是這麼個大法!
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從這地方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穿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補滿了,一點都不穿,一點都不缺,那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的話,大就來不及了,大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p. 194 (10)
(p143)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受學學處,做到這一支,才能真正依正知見,而不顛倒地持戒。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地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地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地去學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
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正見、軌則、尸羅、清淨這個四條,也完全清楚,完全了解了。這個正見就在這個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正確地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② 定學的自性

<第五組>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四心住即指四靜慮或者四禪定。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

(p144) 就是四禪,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這是在現法安樂而住的緣故,稱為樂成就,這是心學。

就是指這個,這四樣東西─四禪,通常我們也叫作「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容我們不講了。最後,

③ 慧學的自性

【四謂四諦】
若是進一步通達四諦十六行相,就可以成就慧學。四諦十六行相:分別是苦中的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集中的因、集、生、緣四行相,滅中的滅、靜、妙、離四行相,道中的道、如、行、出。

就是慧學,

【各四行者,】
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

【苦中無常苦空無我,】
四個,集當中,

【集中因集生緣,】
四個,滅當中,是

【滅中滅靜妙離,】
四個,道當中

【道中道如行出,】
四個。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呢,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地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地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地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
(p145) 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至於說真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那麼集諦當中因、集、生、緣哪,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代清楚。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④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第一組>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如果只是引導一般的中士道,此處應當廣大解釋在三學之中包含的引導道理,但共中士道的側重點不同,只著重於如何引入上士道,所以在上士道時再廣大解釋修習止觀的心學和慧學,此處不再贅述。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個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地講。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這裡說什麼呢?戒,特別的講一講,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