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9-11-13 進度: 解脫正道(三)

84A 21:04 - 84B 21:04

④ 成為佛法所緣

<第三組>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伽喀巴說:「如果能夠以釋迦牟尼佛的修行為榜樣,住在山間修種種的苦行,才是釋迦文佛真正的佛子。」

能夠照著大仙,「大仙」就是我們佛陀,就是勝者,真正地住在山當中行苦行。我們剛才不是說了這麼多快樂嗎?欸,要曉得這個快樂對世間人來說,對世間人來說這就是苦事情。實際上呢,也的的確確你真正去做的時候,要克服你的很多習慣嘛!平常的時候你住的時候住得安安樂樂,吃的時候吃得舒舒服服,那些朋友……到那時候你都要克服那些惡習,那個倒的確是苦的。但是呢它產生的結果啊,那是無比的樂。所以真正地出家,我們要了解這一點,要做這一種努力精進地去。你能這樣做的話,那個才是我們佛陀的真正的兒子。

(p106)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霞惹瓦也說:「若是在家眾正為謀衣食辛勤忙碌時,就應該披上袈裟前往他的住所,使他能憶念起出家身的種種安樂,同時也為他種下未來能欣樂出家的善妙習氣。」

嘿!你出了家以後,不但自己好,而且對於那個在家人忙的時候,你就披了這身衣服,嗯!跑得去讓他看看,喔,說:「哎呀!這個我在這兒忙,看那出家人多好啊!」讓他種個習氣,讓他種個習氣。這個時候,哪怕你到在家人家裡面去,這也是無量的功德。不過這個注意喲,你要如理地披起這件衣服來喔!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多在家同修還在這地方,所以我想出家同學都曉得的,這是出家的戒律上面,乃至穿衣服,一舉一動都要有它的威儀。為什麼呢?哪!從這個形象上面,讓他立刻感受到你的真實的內容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現在我們出家了,好像這不是我們的事情,完全錯了!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出家的事情就是這些!這千真萬確的,你牢牢記住這句話。現在有太多的人,我一再地強調,太多的人不認識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真相,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你必定要了解這一個特質。
剛才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遇見馬勝比丘的公案。以前我們也一再提過,宋朝的大儒程頤、程顥,何等了不起啊!不但宋朝,宋、明以後,始終執儒家的所謂牛耳的,就是他們幾個了不起的大儒。以這麼樣一個世間了不起的德行修相的人,跑到廟裡去一 (p107) 看,一個普通的和尚,啊!佩服得五體投地,說:「啊!我們所宗仰的聖人的風格全在這裡。」我們要有這樣;你這樣,然後呢你跑到人家家裡去。所以我們在這裡有一位同修,我真是歡喜,他有機會能把出家人的真實的形象,幫忙我們整理起來,慢慢、慢慢地我們都有這個機會的,都有這個機會的。再繼續下去。那麼他這樣地看見了以後,他一念看見的歡喜,就種下了未來出家的習氣。像平常我們看廣告,你討厭它都種下一個習氣,何況他看見了以後這麼歡喜。他種下一個習氣,對不起,你的功德也就增長了,這個功德無時無地不在增長呀,一直在增長。你馬路上面跑,人家看見你:咦!這個人樣子不一樣,這個人走出來很有威儀。哪怕他這個人覺得很奇怪,你能夠這樣如理如法的話,欸!代人家種下一個善根。人家只要種下一個善根,你的功德就增長了,有這樣殊勝的好處啊!在家人可能嗎?絕無可能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但是要注意哦!始終要注意,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穿了這身衣服就夠了。如果你剃了個頭,穿了這身衣服,叫人家一看就討厭的話,是!人家是種子是種下來了,可是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下地獄哦,這個事情是非常划不來的事情哦!然後人家看了你討厭的話,他也是受害,他受的害你還要代他還哦!這個業感、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必定 (p108) 要了解。你同樣地像我們剛才說的,以前你做過的事情,苦也好、樂也好,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夢,可是眼前這個感受是真實的呀,向後的感受就是等在那個地方啊!既然如此的話,為什麼我不努力一點呢?過去的事情都像夢一樣,所以你努力一點,到現在是感覺不到什麼壞,可是現在跟以後得到這樣大的報酬─啊!美不可言哪!我們想到這裡,自然不知不覺心裡面好樂、踴躍之心生起來了,踴躍之心生起來了。
1. 師父提到有位同學,學了本論後,總覺得做不到,師父是如何解答?
所以最近有一個同修,因為學了這個本論,覺得很歡喜、很高興,但心裡很著急,說:「學是學了,就做是做不到啊!」哪有做不到的呀?我們不要忙深的,就眼前這麼簡單的,你懂得了以後,然後呢知見上面一轉,說:我今天掃一個地,哎呀,高興啊!以前忙那些世間雜染的事情,現在在這個地方維持三寶。做任何事情欸!實際上,你說這個幹什麼?如果說,你拿修行一定限在一個範圍之內的話,那好像是苦事;實際上修行不是欸!在任何情況之下,掃一個地,然後呢點一根香,然後呢打一個板,乃至於吃飯。「以前吃飯講那個口味,現在曉得了,啊,原來不是啊!」儘管你還做不到,你心裡能這樣想的話,這功德在增長。哪怕你睡覺,說:啊,那個以前睡覺的時候家裡面這樣,現在不是了,我睡的那個床嘛是如法如理的;睡覺了以後幹什麼?明天起來還要用功。所以你只要真正善巧的話,你隨時運用這個道理,功德隨時增長,隨時在修行嘛!
(p109) 尤其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說假定說你業障重、智慧淺,那個時候最佳的辦法是什麼?供養。大家還記得吧?在皈依那個裡邊,供養當中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現在說:「哎呀!我出了家我來修行了,還要忙這些事情啊!」欸,那個時候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深的,的確還沒有學到,出家的目的已經把握住了,可是有一個基本概念認識的,什麼?業感緣起,空,因果緣起。你為什麼不能住在佛世?為什麼不在極樂世界而在娑婆世界?沒有別的,業啊!既然想到業,現在這種情況就是你以前積的業,既然你要想好的,你趕快在因上面努力啊!那就沒什麼好抱怨,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呢,假定沒有機會的話,那倒很可惜,你知道了做不到;眼前是遍地黃金俯拾即是,哪裡啊?就是這個嘛!那你這不在廟宇裡邊、寺院裡面、長老面前你供養嘛,很簡單哪!跑得去上一根香,你至誠恭敬地上一根香,抹一個桌子,我今天一定抹得乾乾淨淨,這樣去做。
所以我現在看見,我說實在的,我都是沾了你們的光,啊!是讚歎、隨喜,以至憐憫、同情。哪怕打掃廁所,儘管我跟大家說馬馬虎虎算了,同學還是很用功地去做,我還是歡喜:「啊!他是很勤力。」有的人不是,叫他洗一個毛巾,他把那個水裡面就沾一沾,那麼攪一攪,袖子也不捨得捲起來。唉!要我以前的話我也會覺得:幹那個!我現在覺得憐憫,我想:「唉,這種人真可憐啊!」那怎麼辦呢?我趕快努力啊!我要努力了以 (p110) 後想辦法,我總要幫助他,這樣。因為我自己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你真正了解了正知見的話,就是你不做,欸,我自己發現我的功德也在增長啊!這麼大的好處,哪裡有說不能修行的?你做,做也增長;你不做,不做也增長。請問:除了出家、除了學會正知見以外,你還有別的地方也能得到嗎?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在這個上頭,到那時候你自己腦筋裡清清楚楚,你就這麼歡歡喜喜欸!
隨便談起那個事情,比如說又講起剛才那位同修,那個老和尚又說了,啊!讚歎那個他:「哎呀!這個人轉過來,將來了不起,我真歡喜啊!我真歡喜啊!」完了以後呢,他又說:「你不知道那個人多固執,喔,他那個時候還跟我爭,但是我當前沒發脾氣,我心裡面只是可憐他。唉呀!我覺得你這麼一個難得的人才,學了佛還這麼固執,沒得到正知見。」當時我聽完了心裡就:「啊!老和尚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要碰見我們平常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自己也發脾氣,覺得:「這個大長老如理告訴你,你不聽!」現在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不相應的境界,他不瞋,第一個成就他的忍辱;他還引發他的憐憫、啟發他的慈悲。瞋境嘛,壞的境界增長功德,好的境界隨喜也增長功德。所以呢你做,做也好;不做,不做也好。啊,實在好啊!實在好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應該了解的。了解了以後第二件應該什麼?如法思惟。的的確確這個環境之好啊!
(p111)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在這裡,哎喲!我就怕人多,人太多了,這樣。現在慢慢、慢慢地我覺得同學這麼多,我就怕人少,越多越好嘛!你有一個人,欸,我在旁邊隨喜,隨喜功德嘛只隨喜到一個;你有十個人,我就有十個;你有一百個,那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我們同修,不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想:啊,真好啊!現在呢,他下面再引經上面告訴我們,說:

⑤ 顯密教中讚歎出家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
勇猛長者請問經中也說:

不管是前面講的道理,然後論─祖師說的,現在經─佛親口講的:

【「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
「我什麼時候能夠真正出離充滿各種痛苦的在家生活,而過著出家清淨、安樂的日子。

說我要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苦的地方跳出來啊?哪一個苦?家。在家的人固然是千萬要跳出來,出家人也注意喔!你別以為我剃了頭就是出了家了,欸,這個「家」的定義要注意,你心是不是跟它相應了,這個最重要的。而心真正重要的,就是你知見是不是改過來,這個第一個。只要這個改過來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自然而然一步一步,就這樣。

【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
我什麼時候才能受出家戒,完成出家的種種事業。如長時間的清淨持戒,若有犯戒時,也能如法的懺悔淨除。

(p112) 美極了。

【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
除了嚴格地持守一切出家的制度之外,在僧團當中,也能盡力地做到六和敬(事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成為一個和合的僧團。應當以這樣的戒行來愛護出家的心。」

出了以後怎麼辦呢?像這樣的作法,嗯!這個是如理的,能夠得到「作僧羯摩」。「羯摩」,這個是梵語,像我們現在來就是做的事情,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個該做的事情內容只有什麼呢?就是無非是增長我們的善淨之業的,「增長清淨羯摩」。「解制羯摩」,它這個種種有它的規矩,我們要立這個規矩是用什麼方法,然後改變那個規矩的時候用什麼方法,這個簡單的內涵是如此。在講到戒的時候,關於這些我們都會說得清楚。總之真正這個僧團,任何一個地方有它的規矩、法則。所以戒、律,「律」就是這個儀則,我們的行持,一舉一動都有它的特質的內涵在。
那個時候,「住和敬業」,所以這個僧團什麼?和跟敬。和是六和,理和同證,事和同修。「理」,共同的,大家一定「證」,證得法性─空、緣起,所謂真如等等。「事」呢,就是六和,這六和之首是什麼?見,見解,大家共同的見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然後呢大家共同和敬,啊,那真歡喜啊!
這個在家,拿情來繫的,這個情這個東西染污得不得了。在一塊的時候覺得好得 (p113) 不得了,但是大家碰到的時候痛苦不堪,所以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偏偏又被那個染污之情綑在那裡,跳也跳不走。跳嘛跳不走,一天到晚大家,哎呀,吵吵鬧鬧痛苦無比。出了家以後,你弄得不好的話,家世俗的這個情沒有了,可是呢法沒建立起來,然後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我看你不對,你看我不對,就出了毛病。現在不,這個地方是淨化我們這個染污的習氣,等到你淨化了以後,欸,大家彼此間就好起來了。
淨化有一個標準,一個準則,準則就是我們共同遵守的,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這個見解,見和─原來我們大家趨向這個完整的目標,然後呢共同攜手合作,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你自然會無比地和樂,無比地景仰。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我們現在不必談佛法上面,說佛他圓滿這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要捨那些東西。就世間的我們來看,像那個俞先生,像那個袁先生,袁了凡先生,他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情,送給了一點東西,結果呢本來小官變成大官,本來沒有兒子有了兒子,本來短壽變成長壽,你看這不是很明白嗎?結果那東西給了別人,他自己更多,那個佛法還是最下士,只求世間的哦!這佛法真美啊!所以你看在 (p114) 這種情況之下怎麼不和,怎麼不敬呢?
所以現在大家有這個機會還要偷懶,有這個機會讓你種福,是真是啊,我代他可惜啊!反過來我是代他歡喜啊!真正重要的,不要代別人,自己還最重要的,這個真正最好的功德還是自己。然後呢別人既歡喜,你也歡喜,你在這個團體當中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如果有不歡喜的,立刻感覺到:「欸,來了、來了、來了!就是我無始以來這個惡習。」你馬上警覺到了,靠了個正法又把它淨化,當下你也覺得清涼,好啊,好啊!那都靠什麼?都靠這個同修當中,上面尊長的教導,同修互相規勸、策勵。就是不開口,你看看別人,「喔唷,你看,他這麼用功,我趕快努力啊!」那就來了啊!所以這個是和敬之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我們要這樣做。

<第四組>
【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這是說在家菩薩應當如是發願,

上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在家人應該這樣。另外一方面,就說明這個出家人有這麼多的好處啊!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此處主要是希願比丘戒。

慕近圓:羨慕近圓,近圓就是比丘,只有這個身體,能夠最靠近圓寂,就是說,能夠最靠近得到寂滅,這個結果。

這個主要的什麼?比丘,注意,這個才是圓滿德相。

(p115)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如莊嚴經論中所說:「應當知道出家一切的修行都具有無量的功德,這是任何精勤持戒的在家菩薩所不及的。」

我們必定要曉得,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這個不得了的!前面一再說過,一再說過。所以你單單出家本身,就要遠遠地超過了在家菩薩,他同樣地也是學,但是他在家。而且什麼?「勤、勝」兩個字,非常精進、非常超勝,非常超勝的精進的在家的菩薩;可是你呀這個出家的菩薩,你只要稍微做一點,功德就遠超過他。啊!所以這個出家不得了的功德,所以我們想到這裡的話,啊!那一定走這個路。所以你單單把這個幢相撐起來,就這樣的功德,再做一點點那更不得了,下面還有得講,所以我們這裡暫時打住。

2. 師父如何以〝老比丘證四果〞的公案,來讚歎修行欲證果位,以出家身為第一?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而且,不但是修習解脫道的小乘,以出家身最為殊勝;就是修習顯教和密教的大乘,也同樣讚歎出家身為第一。

不但是說「修行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指只求解脫生死的,這種情況只有出家的身最妙、最好,最妙、最好。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想起那個老比丘被人欺騙那個故事。一個老比丘被人欺騙哪,叫他坐在角落裡邊,用一個球把他頭上打一下,證了初果的。在家人你看可能不可能哪?我告訴你:不可能。為什麼?在家人平常忙的什麼?他忙的不是羨慕這個欸,對不對?他在他的圈子裡邊,在家人在忙的圈子裡─「喔,他發大財,我可 (p116) 沒有!」他要忙這個;「喔唷,他這個人等一下到了冬天來了以後,這個貂皮大衣穿在身上,我這件不是!」他也羨慕這個;「等一下人家那部汽車又換新的!」你羨慕這個,就這樣。他一天到晚羨慕這個,他忙這個,然後呢越忙下陷越深。
出了家以後,他幹什麼?他的圈子就是這樣嘛,他自己儘管做不到,他去羨慕這個:「哎呀,你看這些年輕人多認真地做。」他一心地欣樂、好樂、羨慕,儘管他自己老得一點沒有力量,他但是呢非常恭敬、非常羨慕,就這個心!欸,結果這個年輕人哪怕騙騙他,用那個球讓他身上打四下,他就證羅漢果了,就是這樣。這個裡面有兩個狀態,前面已經說過了,在這裡再說一下。第一個,出家以後他本身的環境跟心境本身,就完全不一樣!這點很重要,這個是我們現在第一個要建立起來了。不要說,哎呀,看見那個出家人,反正一吃吃現成哪,我也去啊!那你完全錯了。反過來說,你不要說現在出家了,找一個師父,那個寺院大啊,那有吃有住。你完全錯了!這什麼?欸!這個地方是如法如理的,再苦,這個是你要的,這個才是我們希望的。所以你跑到這個地方去的話,處處地方策發我:「哎呀!別人努力,我要努力,看見那個小地方千萬不可以偷懶。」這是出家本身能策發我們的;而這個最主要的,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把握得住出家的重心─正知見。
(p117) 第二點,剛才說的,一再地要記住,這個東西,換句話說袈裟─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披,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無量大功德。就像交通工具一樣,你一碰碰到的就是個火箭。你只要如理如法,換句話說,你對那個火箭的駕駛的技術,你只要一點都不出毛病,到美國什麼……一去三兩步「蹦!」一下就去了,這麼個快法。所以說這個地方,「脫離生死讚歎出家身」,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因為這兩樣的原因,所以儘管他是又老又衰,但是他心裡面有好樂出家、欣仰出家,只要如法去做,外面這些功德幫助他,欸,被打四下,就行了。我們現在乃至於大打四下都不要,你出了家以後,你說我現在如法去做,我要願求極樂世界,你就中品。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地方。然後呢,「即由波羅蜜多」,然後呢大乘……上面是說這是自己只求解脫,進一步大乘,大乘也是如此。反過來說,小乘尚且如此,何況你要更大的嘛,當然你要更圓滿,而所有的六道當中,唯一真正圓滿的,就是這個身,就是這個身。那麼: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以上顯密經續中所讚歎的出家律儀,是別解脫律儀、菩薩戒律儀、三昧耶戒律儀三者中的別解脫律儀,因此應當敬重聖教根本的別解脫戒。

這個出家不是單單出個家,有它的一定的內容,就是這個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 (p118) 們現在的「別解脫」,就是比丘戒。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個是說我們修道的時候,要具什麼條件─所依靠的身,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樣的。那麼有了這個能修的工具以後,要修什麼樣的道?

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分二:① 認定道連結 ② 真實抉擇
① 認定道連結

3. 修學佛法之人,真正應該努力的是何事?為何?所學之道為何?
<第五組>
【◎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
要修什麼樣的道?如《親友書》所說:“即使頭上或者衣服忽然起火,尚且應放下滅火的行動,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

不管是你頭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這個東西你可以放下來、停一下。像我們說起來說,你燒了房子了還可以停一下,燒到你頭上了你還可以停一下?欸,那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這樣!應該忙的什麼?應該你真正更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滅除我們的後有。為什麼要這樣忙法?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體上面著了火了,對不起,那個身體你不救它,它最後還是死啊!還是沒有用,對吧?到最後還是一樣在輪迴當中。可是假定那個「後有」一天在的話,那個痛苦一天永遠不了。你能夠除滅掉了以後,你能夠把後有除滅掉了以後,那這個身體根本沒關係,身體根本沒關係。尤其是現在佛大慈悲,開這個大方便法門,說念佛然後可以求生,丟掉了這個臭皮囊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求之不得嘛!更是如此啊!所以現在真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千萬注 (p119) 意!強健的時候不要說:「哎呀,我還早。」趁強健趕快努力,到你病的時候來不及了。病的時候那也不必憂愁,哎呀!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現在病了嘛,快去了正好。好歡喜、好快樂,趕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聽見,我的老師當中有一個人就這麼說,他聽見他們一個修行人這麼說:他們希望得肺病。我聽了大為驚訝,幹什麼?欸!他說別的病得了以後,說不定三朝兩朝就要送命的。那個現在─現在當然,現在肺病並不是可怕的,以前那個肺病是個很難弄的,喔!得了個肺病的話,這個東西這個是非常麻煩的,通常說起來慢慢拖、拖、拖、拖,拖死掉了。那個時候他想到病啊,什麼都不忙了,趕快拼命努力念佛。正好還有幾年的念佛,念到後來他慢慢地,開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後來功夫來了,他不怕了,然後呢,「唉,越早越好,越早越好。」欸,別人一看起來他反正是病人,是嘛!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了家,這個病人的的確確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專心專意去做。我想想倒真有道理,平常你身體健在的時候,唉呀!雖然道理是講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現在當你一旦想到病的話,唉!那反正病了就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幫助我們放下。該放的是幫助我們放下,該提的又幫助我們提起,真好啊!
所以這個地方的的確確的,是,拿世間法來說跟佛法來說,因為目標的深遠不同─ (p120) 真正的目標的究竟目標是一樣的喔,大家都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可是世間人近視,說得更正確一點是顛倒。如果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這是必然結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忙的,那麼忙這個滅後有是什麼呢?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我們應該修習戒、定、慧三學,以證得寂靜、調伏、安樂的涅槃位。這樣才能永離輪迴,沒有老死,也不受地、水、火、風四大的束縛,不受日、月這些世間有為相的困擾。

我們應該以這個三學,戒定慧三學去證得涅槃,這個為止。這個是一點沒有雜染垢穢,這個是調伏、寂靜、安樂,沒有生老病死無窮無盡的,不受這個地、水、火、風、明、暗……這個世間有為相,都不受這個困擾。所以:

4. 三學數定有三,為什麼數量要決定?數定有三,是哪三個內容?為何令心不散亂,是須戒學?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因此,若想趣入解脫道,就應該修學寶貴的三學。”

[084B] 所以「應學寶貴三學之道」。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忙的內容就這個─戒、定、慧。

② 真實抉擇分五:① 三學數量決定②三學次第決定 ③ 三學的自性 ④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⑤ 宣說戒學

① 三學數量決定分三: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第一組>
p. 193 (12)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其中三學的數量決定為三。

他下面,為什麼要講三學呢?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內容,確定就這個三樣東西。關於這個數、次第等等前面已經講過,凡是這個裡邊安立,一定有它的絕對的標準在,這一點我們慢慢、慢慢地要開始要學。昨天我們曾經講到,那個考試當中第一個關係,說「切題」,我們往往問題沒抓到本身,就文不對題地,是亂搞一通。那麼普通的世間文不對題沒關係,你修行文不對題,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說修三學,為什麼要修三學?三學的內容是什麼?他一定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的 (p122) 判斷得絕對一點不錯。然後你因地當中走上去一點不錯,果位當中當然圓滿,這個是必然的。否則你有了漏洞了,你以為碰到一點點了─是,也沒有錯,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來呢象是最大的,你看起來這個象那麼細的一點點。你說你沒摸到嗎?你摸到了;你說你摸到了嗎?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注意的一點啊!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明這個。現在我們看: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首先是以調心的次第來說明必須學習三學的重要。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什麼?調我們的心。以前是雜染、錯誤的,現在呢要正確、清淨。這個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次第來說,這三樣東西,對了!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首先散亂的心,要如何使它不散亂,就必須學習戒學;

使你的散亂不散亂的「是須戒學」哦!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的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看看!說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內容是這個,是它的根本,是它的中心。它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形相呢?這個形相就是幫助我們隔離這個環境。如果大家的環境是這樣的話,譬如我們,據我所曉得的,以前在這個地方,正法、像法時代,大家這個很好的時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規格、風度。所以誰出家了以後,你跑出去人家都曉得這樣,所以你亂來不得,這樣。 (p123) 所以一被了以後你就不敢亂來,外面的環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裡面策發。
而現在這一點,他們南傳是保留得非常完整,喔唷,說這個出家人一點都不能錯啊!不像我們說,終究都是出了家了,在家人看見應該向你磕頭,應該供養你,哪有這樣的事情!是,他應該供養,為什麼?因為你是應供處嘛!什麼叫應供處?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謂如法而行是心裡的事情,但是呢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它的儀軌,這個儀軌就是幫助我們慢慢地、慢慢地……。我們儘管講說你念書好,可是叫你跑到那個跳舞廳,跑到戲院裡,念書念得進嗎?念不進。欸,離開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用那個環境來保護,這是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是外面行相遠離,然後呢自己內心要調伏它的散亂。所以戒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地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戒。
所以前面說四種資糧,你心裡面一起來,覺得:「欸,錯了、錯了!」把它拉回來;心裡一起來:「錯了、錯了!」《遺教經》上面佛最後走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也告訴我們「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說:「哎呀,我要禁語。」你問問你心裡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亂,這個重要的,當它心裡散亂了把它拉回來,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p124)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
進一步,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它粗猛的散亂雖然去掉了,但是呢細微的這個還在,那個時候這個力量,觀慧的力量還不在,所以你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那個是心學。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至─那個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樣的。那個是心學,那個從外面到心裡。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最後,只有慧學能夠除滅煩惱、習氣的纏縛,使我們達到究竟的解脫。

雖然得了定了,但是呢還沒有真正地解脫。解脫是要什麼?業跟煩惱,這個是煩惱為主。那麼進一步呢,有了定然後呢能夠真正地、深細地觀察,找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那個原來發現這個煩惱是無明啊,那時候你慧是什麼?明,明嘛正對治,好!問題解決。

p. 194
【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這第一個。所以從調心的這個內容以及次第來看的話,確實就三樣東西。再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第二組>
(p125)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
觀待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

他說你前面修行調心的時候這樣,最後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要什麼條件。

【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持戒清淨之果,可以轉生欲界人天善趣,破戒之果是墮入惡趣;

持戒而不毀,持戒清淨的話,得到什麼?欲界的兩種善趣,人、天果報。毀了戒以後呢?惡趣。要得到了這個人天的果報才可以修行啊!然後呢,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心學之果,能轉生色界和無色界的善趣;

定的這個果是什麼?色界、無色界的,這樣。實際上呢,更重要的,有了這個定心才可以觀慧。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慧學之果,就是解脫。

從得到果來說。我們要求的果是什麼?增上生、決定勝。喏,現在由於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於定、慧是得到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果也只要這個三學,而且也不能少於這個三學。

(p126)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總的來說,所生有增上生和決定勝兩種,前者又分成上界善趣和欲界善趣,故能生也有兩種,即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以上觀待調心次第以及觀待得果決定數量,此二者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

所以,總之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那麼「增上生」呢,就是上下兩界的善趣,換句話說這個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這個很清楚。所以能得到這個果的方法也是兩種,也是兩種,那麼這個兩個就是〈本地分〉當中所說的。戒是基礎,由定、慧然後呢得到這樣的兩個。或者說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究竟來說的話,決定勝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沒有定的話,絕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說,如果沒有戒的話,也絕對得不到定。這個三者之間,有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關係在,這是從果上面去看。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噶當派的先覺們觀待所斷的煩惱也承許為三種:破壞煩惱,是戒的作用;制伏煩惱現行,是定的作用;根除煩惱種子,是慧的作用,所以有戒定慧三學。

以前那個祖師們,換句話說那些已經成就的人,他另外一個觀點,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為斷除這個煩惱來說也要三樣東西:第一個「破壞煩惱」的現行,第二個「伏其現行」,第三個「斷盡種子」。破壞煩惱是戒,所以這裡看見沒有?戒的特質是什麼?破壞煩惱欸!從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哦!現在我們講 (p127) 戒,拿這個戒大家去諍論,請問你這個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長煩惱啊!所以這個戒必定要了解的,這個特質是在這個地方。
但是呢的的確確不要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都已經有人諍論,已經有人諍論了。所以佛那時候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問題不是說戒本身有問題。佛所說的是法藥,對治我們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樣,藥當然不同了。拿我們外行人看起來,說:「咦!你吃這個藥白的,我吃的藥怎麼黃的呢?你吃這個藥是這個樣,我吃這個藥……」當然嘛!你傷風嘛吃傷風藥,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藥,這個怎麼可以混在一塊兒呢?就這樣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學透之前,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拿我們的眼光去看哪!昨天第二堂課是特別說明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地方一句話,就把根本點出來了:戒是破煩惱的。現在我們煩惱的行相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學了戒以後增長了知見,「喔唷!我對,他不對。」那完全錯、完全錯!

由於這個煩惱的粗猛的行相調伏了,進一步你能夠學定,它的現行也不讓它現行。雖然不現行了,但是它種子在啊,那麼還要觀慧,最後是斷盡種子,所以也要三學。喔!這是為什麼一定要三學的,不管你站在哪一個立場─多,不需要;少,不可能。所以這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比喻當中,你絕對不是跑得去摸那個象,說摸這個毛,摸這 (p128) 個毛固然不對,摸這個鼻子一樣也不對,摸這個尾巴一樣也不對啊!你現在不是,你張開眼睛來把象整個看見了,象就是這個樣。你在象身上面加一個東西,對不起,這象身上塗的東西它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了不可以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內容就是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數量,次第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