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11-27 進度: 解脫正道(五)

85A 21:04 - 85A 21:04

⑤ 宣說戒學分三:① 護戒的功德 ② 不護戒的過患 ③ 如何學修

1. 為何要數思惟尸羅勝利?為何要如理思惟?
<第一組>
(p146) 【◎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說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① 護戒的功德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最初學戒時,應當數數思惟尸羅的利益,讓自己至心增長對持戒的歡喜心。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這個腦筋,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唉,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丟掉了太可惜啊!
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說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欸,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地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 (p147) 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哎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哎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哎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你就無法忍耐了,啊!那拼命只想求去了。
那眼前無不都是如此,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同樣地。不過世間這個叫貪欲,現在我們叫「善法欲」:哦,這個真的好的喲!這個方法哦!得到種種好處的喲!所以透過這一個,引發你的強有力的善法欲,所以「欲為信依,信為勤依」啊!(編者按:疑師口誤,師父應是要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然後呢精勤就來了,你有了精進的話,什麼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進的根本是什麼?就在這裡,所謂「勝解」嘛,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就靠如理思惟。經上面說:

【如《大涅樂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 (p148) 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正如大涅槃經中所說十種殊勝:「1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2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的根本;3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有如大商主是一切商人的前導;4戒律是一切法幢,就像帝釋天的法幢;5戒律能畢竟斷除一切罪惡、惡趣;6戒律有如藥樹,有效地治療一切罪惡病,7戒律是置身險惡三界中最殊勝的道糧;8戒律是盔甲利劍,能摧破煩惱怨敵;9戒律是大明咒、滅除貪瞋癡等三毒煩惱;10戒律是能度一切罪惡河的橋樑。」

他用種種不同的比喻,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建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的「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呢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我們沒見過,可是國旗我曉得,說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呢不但是如此,而且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三有險惡道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如「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欸,你有這個。「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第二組>
(p149) 【龍猛菩薩亦云:】
龍猛菩薩也說:“戒是一切功德的依處,如同一切情世界與器世界都依靠大地才能存在一般。”

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又怎麼說呢?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妙臂請問經》說:“一切莊稼都是依靠大地,沒有災患時就會生長得很好。同樣,殊勝的善法依靠戒律,再以大悲水澆灌,就能增長廣大。” 應當如是反覆思惟。

《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穫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個地方。

【應如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② 不護戒的過患

<第三組>
(p150)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如果受戒之後不守護,過患極為嚴重。

你受了以後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地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得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欸,弄得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如《比丘珍愛經》所說:“有些人受了戒是安樂,有些人受了戒是痛苦,具有戒則能安樂,毀壞戒則成痛苦。”這是說受學戒律,以守護和毀壞,有勝利和過患兩種結果。受戒是成為安樂還是痛苦,完全取決於自己是不是守戒。因此,除了思惟護戒功德之外,也要好好思惟破戒的過患,恭敬尊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有的人有了戒而樂,有的人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喏,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哎喲,想到就害怕了!」它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哎喲!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你拼命上前。後面有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有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懂得它的善巧。

③ 如何學修分八:
① 教誡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② 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③ 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④ 如果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⑤ 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⑥ 不應起念云可悔之心 
⑦ 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 
⑧ 個別教誡煩惱的對治

① 教誡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2. 如何修學之理者,大師為何先說犯因?犯因有哪四個?無知如何對治?
(p151) 【◎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麼戒怎麼修哪!

戒怎麼修?它不講正面,先講四樣東西,叫

【四犯因中,】
我們犯罪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四種犯因當中,如何來對治因為無知而犯戒的過失?

看見沒有?它先防,漏洞先防止。換句話說,你先把它弄乾淨,弄乾淨了以後,再上面好的東西弄上去。現在我們看,為什麼我們在犯罪? 它主要的有四樣東西─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四樣,那我們一樣一樣說。

【無知對治者,】
第一個是無知,對這個戒沒有正確地了知。那麼怎麼對治它呢?對治就是說正對著它,能夠治療它的。

【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就是聽聞所有戒律的內容,知道如何檢查以及防範。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受學學處啊!我們真正的要想不犯戒,要想持戒,最重要的要對正確的了解。所以現在很多人出了家不要學的,我不曉得出家幹什麼?啊!所以大家常常記牢這個公案,你不要說:「哎呀!這個老婆婆念佛就行。」你不要說:「那麼六祖大 (p152) 師就這麼開悟。」我已經一再說了,你們要學這些,你太沒出息了!你們應該學佛,跑到那個地方,抬頭一看,啊!證了果了,假如你們從這個上面去看的話。你們必定要懂─如此因如此果,你觀察你的自心。如果說你現在就覺得生下來的時候,你已經自己曉得了清清楚楚,啊,跑上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的,你這一些東西可以不必。你有嗎?那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說學這個,金山活佛那樣,我們自己檢查一下。
所以我們第一個了解:我們內心認識得如何。如果現在自己不知道的話,不要害怕,好好地去學呀!對呀,現在作世間一般的人尚且努力,現在我們要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說不學,有這個事情嗎?第一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應當學。學的話還要善知識,否則的話,他說他的,你說你的,萬一你學錯了以後,你完了!萬一你學錯了,你就完了!為什麼呀?你曉得的是錯的,因地當中你一直忙這個東西,請問:你有好的結果嗎?這個第一個重要。那麼第二個呢,雖然你知道了,但是你不認真去做,沒用,所以第二個叫放逸。不可以放逸,要戰戰兢兢。

3. 放逸如何對治?
<第四組>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
放逸的對治有二方面:一、不忘記、憶念取捨的所緣行相,時時銘記於心;二、以正知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是在趣向善、還是在趣向惡。

(p153) 你了解了,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啊,那麼說什麼是該做的,要取;什麼是不該做的,要捨。對於你心裡面應該捨的、應該取的這種「所緣」,就是說這個心理狀態,以及你身、口的行為。要保持一樣東西,什麼?「憶念正知」。大家記得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第一個,以委重,什麼?憶念正知,大家還記得吧,「以何防護」。換句話說,你拿什麼東西防護?就是說要很殷切地、恆常地─正念正知,那就這個。現在你了解了,然後把那正念正知提起來。「率爾、率爾」,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要了解我們的身、口、意,欸,現在怎麼個動法。
所以我剛才說啊,當小小戒要注意的,已經講過了。我們現在不觀察還覺得滿好,一觀察,我們發現我們剎那、剎那在幹什麼?無記當中浪費生命,只有一句話。而這個是什麼?就是無始以來的染污習氣養成功的等流心識。如果是不作意對治的話,它永遠沒有希望解脫,注定這個就是「行」,這個就是啊,真正我們要了解的五蘊,正對治的中心。所以現在要想學,下腳第一步─戒!第一個應該認識的,認識這個。認識了以後,努力地,所以不要放逸,那個時候叫率爾、率爾─你起心動念看見沒有?所以這個學啊,的的確確這地方說得清清楚楚啊!不,絕對不是浮浮泛泛哪!不要以為說:「唉呀,我現在啊一天就拜幾下拜。」拜佛的時候啊,頭又縮著個脖子裡邊,這樣。然後拜完了以後, (p154) 唉呀,覺得拜得很累,就休息一下。我不是說你不要休息哦!當然要休息。欸!你拜的時候,拿起精神來─全部;拜完了以後,你心裡說:「啊!好,我現在精進了,要休息。」你心裡這樣作的話,你還在精進,這就對了!
這主要的就是你的心裡邊的行相,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的。了解我們現在的心裡面,是什麼個狀態?「若善若惡」。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切時處使得我們的心緣「善、無記」,只有兩樣東西。什麼叫無記啊?這是無覆無記哦,就是你走路的時候,規規矩矩;坐的時候端端正正,這個是無記狀態,可以的。否則的話呢,你心裡面就善心,「啊!我要努力。」哪怕你要睡覺,「努力了半天哪,等一下這個後力不濟啊!所以我要睡覺。」你這個念頭,哪怕你想的睡覺,這也是善念,你睡在那兒還在善,還在善法增長。靠什麼?就靠這個,哪!憶念、正知,率爾、率爾呀是觀察自己。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一定做得到;反之,你不能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一定犯。犯了以後啊,具了這個戒啊,就注定你倒楣。那麼這種情況還要─這是內在的,還有呢,整個我們行持的時候,

【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
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以自覺羞恥的慚心(依自力)、或者怕遭他人譏毀的愧心(依他力)、由於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心裡害怕嚴厲的因果等(依法力),應當這樣以“正知正念”、“知慚有愧”、“常懷恐懼”來對治放逸。

一個是知慚,一個是知愧,

【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p155) 你這個心裡面,這個憶念正知觀察,若善、若惡,那個時候就靠你自己的心力提起來,或者以法的力量。所以你平常了解了,哦!你呀現在起心動念造業,造了善業嘛,是得到了好報;造了惡業嘛,得到了惡報。哎呀!那個時候啊,這是自己努力,自己如法,這個就是自力增上、法力增上。啊!說:「我這樣的一個人,居然還做這種事情!啊,不值得、不值得,我要努力!」然後呢自己就慚愧。然後你看看別人,「哦!別人這麼好,我這麼差!」你知愧。所以「慚」心情的行相是相同的,但是由於自己內發而引起的,這個叫慚;同樣的行相,由於外在的對境界,別人看見的引起的叫愧。所以經上面說慚、愧兩個是最佳的白法,你時時懷著這個心念,處處覺得不對,你就努力增上了。而且害怕惡行的這個感得異熟的恐怖啊!那你這樣的話,你努力學了,這個是第二。第三,

4. (1).不敬如何對治?(2).煩惱熾盛如何對治?
【不敬對治者,】
應該如何對治不敬,就是對於佛以及佛所制定的戒律,還有能清淨持戒的僧眾,都生起敬重的心。

不恭敬。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第三個,不恭敬的對治。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哦!非常重要的!對不恭敬,一定要致力這個恭敬這件事情。這個不恭敬哪,有很大的禍害,有很大的禍害。就是說不管是, (p156) 「大師」就是佛;佛所、「師所制立」就是法;「同梵行所」就是僧。就是佛、法、僧三寶一定要恭敬,那麼跟它相順相應的,一切時處都是恭敬。所以我們同學當中,我常常提的有一位同學啊,他進步特別快。我現在慢慢地曉得了,他就是說,他還沒來的之前,以前很早以前聽見人家說,哎呀,跑過任何地方,只要有三寶之所,他一定要敬禮磕頭。欸!我心裡就馬上警惕,我自己覺得真慚愧啊!我講那個道理,我就做不到,所以我現在也是一樣。其實論上面,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
所以不但你對佛,對經、對僧也是如此,你真正地能夠提起來的話,啊,自己是增長無比的功德,然後那個團體啊也是和樂無比。因為我們的同學都是僧,你不會看到「喔!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怎麼會看到他呢?「喔喲!這個人把清淨幢相被起來了!」你對他無比地恭敬。然後呢,你曉得你恭敬他,得到你的好處。幸好他撐起來了,你對他感激無比啊!自然而然哪,你又恭敬、又感激、又得到好處。是的,他也許行為不好,他下了地獄,你更感激啊!他不惜下地獄的這樣的代價,讓你得到生天的果報,讓你得到淨土的果報,讓你得到成佛的果報,你還要說他是非嗎?你這個人有心、無心?你想到這地方,你說談人家是非這個問題,還有嗎?所以現在往往說:「哎喲,不要說是非,這個道理是懂啊,做起來真難啊!」喏、喏、喏、喏,這麼個簡單法呀!所以你只要得到 (p157) 了正知見,妙極了!美極了!現在問題在哪裡啊?你聽見了這個法,要去如理思惟。最後一個,

【煩惱熾盛對治者,】
煩惱熾盛的對治,即應當觀察自心何種煩惱熾盛,時常針對這種煩惱努力對治。

如果煩惱盛,怎麼樣呢?這第一個:

【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的確有的人啊,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非常厲害,那個時候,你應該觀察自己的內心哪一個盛,你要努力對治。所以我們初心修學的要「五停心觀」,為什麼?就是說,這一個特別強盛的煩惱在哪裡?你只要把這個制伏了,以下的問題就根本解決了。

② 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第五組>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如果不能依以上的對治努力修學,而心想:違越這一條罪過很輕吧!對佛所制定的學處三門放縱而轉,結果只有獲得痛苦而已。

這句話,如果你不自己這樣努力地策發、努力地修學,覺得:「哎,沒關係啦!這個呀,一點點啦!」那時候你心裡面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輕微」,把佛所制的放縱的話,對不起,你只有一條路─純苦。這個「純苦」有兩種解釋,可以說:這個純苦,只有苦沒有好的;然後呢,只有一個地方純苦啊,什麼地方?地獄。人間不是純苦,畜生不是 (p158) 純苦,餓鬼不是純苦哦!所以心裡面不要覺得,唉呀,浮浮泛泛,啊,覺得大概沒關係!其實我們倒不會想大概沒關係,就無始以來的習氣啊,它不會提起這個警惕來的。這一點哪,我們必定要認識!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085B]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95頁,關於這地方我們講戒,就是修行最基本、最基礎。前面那個是準備工作,然後呢,有了這個準備工作,正式開始的是戒。而這個戒,不管是人天,聲聞、緣覺,然後呢大乘顯密二教,這個是根本,就像大地,什麼東西都依它。十方一切諸佛,任何講修行,這個必須要的。在這裡呢,他首先告訴我們,修學的時候,我們所以不能如理相應的最主要的原因,先指出來,先指出來。在這個地方啊,大家應該感到慶幸、應該難得,了解了以後啊,要怎麼樣去如理思惟、如理觀察。
戒的特質在哪裡?破煩惱,這個才是戒的中心。所以前面告訴我們,你要解脫生死,要了解生死本質是什麼。就是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有一個東西綁住了,誰在綁著你?綁住的是什麼?這樣。綁住我們的就是業跟煩惱,而這個煩惱為主。假定把那個煩惱拿掉 (p160) 了,剩下來,就是有業,它不會感得那種苦果。所以找到了病根,現在說對著這個病根,對症下藥是什麼─戒。所以戒是破煩惱,注意哦,這是重要的!現在我們非常難得,大家都很重視、了解,如果說那根本因把握不住,儘管你一番的好心,這好心弄了半天哪,結果往往轉了個大圈子,吃了冤枉苦頭,所以這是我們首先要把握得住的。
煩惱的行相是什麼?換句話煩惱的體相,然後呢,煩惱的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生起的次第是什麼,它的過患是什麼,這個都已經講過了。這個要一而再地從文字上面認識,而觀察到自己的內心上頭去。你這個病相認識了,然後那個地方才用得著藥。要不然的話,你病根本不認識啊,那就是沒什麼大效果。我們常常說種一個種子,現在學了十二因緣了解了,這個種子,你沒有善法欲去啟發的話,它不會結善果;惡種子,沒有貪愛,無明相應的貪愛,愛、欲取去啟發,同樣地不結果,一樣的道理,這樣。那麼在你沒結善果之前,已經結的惡果,換句話說你雖然要持戒,持,不能持,原因哪裡?他也告訴你,最主要的四個。那個戒律上面,有的地方講四個,有的地方講五個,不管它講四個、講五個,主要的就是這些。
第一個是「無知」,第一個是無知。所以啊,在我們事前一定要曉得我們是在無知當中。前面也說,我們明明無知,還覺得很聰明呢,這個那就無藥可救、無藥可救!還有一 (p161) 種呢,叫世智聰辯,是八難中人。什麼叫世智聰辯?這世間上面很聰明,不但腦筋靈活,啊!是口才又好,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呢?卻是不能修學佛法,八難中人。為什麼啊?它真正講的道理,是要讓你去認識,哪!你要認識的對象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懂得再多是沒有用。現在我們曉得,不但沒有用啊,反而還傷害我們!所以這地方所講的無知,多聽聞的話,應該從這個上頭。
那麼想,講到那個聽聞的時候,前面那個聽聞的軌理等等,我們一定要了解。要不然你不了解這個的話,哎,聽的不是當作耳邊風嘛,你聽的以後你還心裡想:「這個傢伙這樣講,我不相信他,我有我的想法。」如果你有你的想法的話,你不必來聽。往往這樣,就是這個樣。所以聽的時候,必定要具足聽的條件;然後呢,要跟什麼樣的人,如何狀態,那我們重新在腦筋裡面,作個溫習一下。關於這一方面不懂的人,趕快回過頭去,再去檢查,再去檢查。要不然的話呢,你跑得去說:「唉呀,這個不配我胃口!」所以你不是來學呀,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是來學哦!往往覺得他怎麼這樣講的,好像你是要這樣的─它不是跟你們買東西一樣!所以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啊!這是我們學的之前,應該有什麼條件,那個時候才能夠用得上聽聞這個。那懂了以後呢,懂儘管懂了,嗯!聽過了,也讓它耳邊風,這個還是非常可惜。喔!講起來啊,就講得好像很有道 (p162) 理,這個。這個第二個「放逸」,不行!
這個裡邊還有一個,特別的有一點叫「不恭敬」,就是我們心裡面生不起那個恭敬心來。這個有它的特別的意義在,特別的意義在。所以我們現在不能進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障礙重,資糧缺,沒有、不夠的資糧。譬如我們現在隨便做一件事情,到哪裡去,你的路費不夠;你要上學,學費沒有;要買東西,錢不夠,這都是不夠資糧啊!那麼積聚資糧最好的是什麼呢?就是供養,而供養裡邊最重要的啊─法供養,那個恭敬心。你以恭敬虔誠的心,哪怕你喝一口水,你至誠恭敬地供養,就積無邊的福德。如果眼前沒有東西,能夠心裡面至誠相應的話,這個就有無邊的功德,就這樣。反過來呢,法沉沒的因,就是不恭敬,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愚癡的因。現在我們癡癡呆呆,正是什麼?正是不恭敬。如果說再加上自己還以為懂得很多的話,世智聰辯,那是八難中人,更可惜!一樣、一樣。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最後理由呢,就是他的煩惱,那習性特別重。他這個每樣東西告訴我們了,了解了這個,然後呢,要努力修學。那麼,昨天就講到這裡,這段話重說一遍,因為它有特別重要性。所以195頁最後一行。

5. 宗大師為何策勵我們持戒時,不能放縱而轉?師父是如何廣解?
(p163)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說:「這個沒什麼關係啦,這一點小事情哪!」就「放縱」。這個放縱,不是說怎麼,好像輕視什麼等等啊,就這麼馬馬虎虎。這樣的情況之下,「獲純苦」。實際上呢,這種小地方,我們要從小地方開始。現在我們眼前哪,所以總覺得:啊!這個小小戒可捨。這點昨天特別講過。那麼對諸位,譬如說,正式剛開始修學佛法的,譬如諸位淨人、在家居士來說,有一個最好的機會,譬如我們現在這裡,訂立了隨便的很多小小的規矩,你就把它看成怎麼,這個就是佛制的戒。是,至少在這地方訂那個規矩,是原則就是根據這個的,對吧?所以說,那個重點你要把握住,這是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法,拿法來淨化情。你以非常恭敬努力的心情去做,就算做不到,這個心情本身就一直在積功德,一直在積功德。所以啊,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業從哪裡講起?從哪裡開始?就是你那個心裡嘛,這樣。
是的呀!現在我們常常說:「要做啊,心裡就提不起來!」哪,這個時候就警惕了!你為什麼提不起來?正是我們現在的煩惱重、業障重、資糧欠,這個地方如果不警覺的話,你沒有機會了。現在已經重到提不起來了,但是多少幸運,還能夠機會聽見。請問: (p164) 你有機會聽見,你不提起來,結果呢?馬馬虎虎,又每況愈下,等到那個時候連它聽都聽不見了,你就有機會提得起來了嗎?對不對?這是個很重要的實際上的概念,實際上的概念,所以你……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我一再說、一再提。這個以前人的經驗,所以佛一直說:「佛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沒有一個天生來的,沒有一個佛例外的,都是剛開始的時候,一滴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現在,就我們從很小的小地方。所以我看見太多這種很小的小事情啊,我所接近過的很多善知識,他往往在這很多小的地方啊,很注意。我當時就覺得:「哎呀,那何必這種小地方呢?」後來慢慢地了解了,就是你在那個小地方慢慢注意的話,這是你做得到的地方。你能夠這樣慢慢地、慢慢地注意的話,大地方就做到了。
這一點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否則大而化之的話,那永遠只是嘴巴上面講講,下一生多半是會是什麼?如果沒有做壞事,啊,人倒還是滿好的,投,很可能鸚鵡。哎喲,你看起來覺得你漂亮,叫起來聲音也滿好,但是就是個畜生。現在很多這種典型的例子,這個因果之間哪,你很明白地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當你了解了以後,我常常說,我跑得去看見鴿子,我就覺得,啊,我就覺得叫作「和平鴿」。欸,牠前生哪,這種人就是你看見的,啊,很好的,但是呢牠本身的引業就是個畜生業,就是愚愚癡癡的,這樣。我們 (p165) 眼前所以千萬隨時隨地注意,不是說表面上面做得叫人家滿歡喜就行了,你內心當中你的業是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件事情,問我們自己內心最清楚、最明白不過,最清楚、最明白!所以不要說它:「唉呀,這個小地方啊!」反過來,真正我們下腳的地方,就是這個小地方。現在繼續下去,

p. 196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如分別阿笈摩中說:「如果對於佛陀依大悲心流露所宣說的法教,起輕微的不敬,或稍有違犯,將來都會引生大苦,就如同比丘墮生龍中的因緣故事一樣。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因為門前有一棵菴摩羅樹妨礙出入,就將樹枝折斷。雖然這個舉動,在比丘戒律中,只是輕微的遮戒,但是死後卻墮在畜生道中為醫缽龍王,頭上生出夜拉樹,每每遇到刮風的時候,樹枝就會隨風搖擺,非常痛苦。現世啊,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你會逃得掉,但是對佛法這個制的戒,你違反了以後啊!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就像那個醫羅缽龍王的例子一樣。」所以,應該盡力地防止犯戒。

這個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對於我們佛所制的這個教法,這個他完全是大悲大慈,然後呢大智慧所遺留下來,幫忙我們解決真正問題的最圓滿正確無誤的方法。你稍微起一個「輕微」,輕就是不重視,稍微一點不重視,覺得:「哎呀,這個馬馬虎虎啦!」稍微違犯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獲得「苦增上」哦!不是說我們現在這裡的懂了─尤其是懂了;不懂,你根本無所謂輕、無所謂敬嘛!對不對?你根本不懂嘛!現在你懂了又不擺在心裡面,這個就是輕視。
這個我們也很容易衡量得出來,我們平常的時候心裡面重視的什麼?哎喲……然後 (p166) 呢,這個世間的,普通一般事情我們都很重視它,然後呢身體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很重視它,一點小小的利養都很重視它;但是對佛法的東西,一比,馬上比得出來了。佛告訴我們怎麼做的?然後我們自己的概念怎麼做的?你一比啊,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這個輕重就分出來了,所以這個「輕微」就從這地方。
如果你要真的獲得快樂去掉苦的話,注意!那就要把佛法這東西啊,慢慢地把它這個分量提高,分量提高。你如果說不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對不起,就像什麼啊?「折籬失壞菴沒林」。「菴沒」是種果,菴沒是種果,到底這個果是什麼,我不敢肯定,我想像當中可能是像芒果一類的,反正非常好吃的,很好的一種水果。那麼這個果啊,它有很好的保護,現在你把那個保護弄掉了以後啊,對不起,那個果園就糟蹋掉了。現在一樣,說我們現世,如果對世間的王法有所違犯的話,可能你會逃得掉。但是對佛法這個制的戒,這個因果的道理,你違反了以後啊,那一點一滴都會感得果報,
6. 依龍王公案,師父提醒我們:「平常,要注意自己心裡面心心念念!」,這點要做到,難還是容易?
就像那個醫羅缽羅龍王那個公案。 醫羅缽羅龍王是什麼一個人呢?他好像是迦葉佛時代的時候,這個哪一個佛我不能肯定,總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佛。這我的印象是迦葉佛,因為這個公案看得太久了。他是個修行人,非常努力的修行人。那他自己在這個禪觀經行─不像我們現在,喔唷!高樓大 (p167) 廈樣樣現成哦─他就在那個尸陀林裡面,坐在那個樹底下。那種樹也沒有人去修飾,那個樹葉那垂下來,那經行的時候那個樹枝老碰到他頭,「嗯!這東西很討厭哪!」後來想:「欸,這個不對!這個佛制那個戒律說這東西啊,不能折那個東西的。」他就想:「大的戒律嘛是對,那個佛制那個戒是沒有意思啊!」他就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嗯!」心裡:「怎麼這個,這個又不能碰它,佛制那個戒幹什麼?」就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個很認真的修行人了,就這麼一個念就墮落了。墮落了以後,然後呢,幸好他那個正見增上,以後後來又到了釋迦世尊乃至於,一直墮龍。牠那個龍的頭上啊,有一個醫羅缽羅樹,這個樹是臭得不得了,而且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蟲,專門那個龍的鱗當中,那個小蟲鑽進去,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唉呀,又臭又痛苦!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解脫,就是對這個起了這麼一念不恭敬。
所以我們要注意喔!你平常,我們要心裡面心心念念,要對小小戒啊,像大戒一樣,恭敬珍重。那個時候你努力向上的話,雖然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不會遭到這種惡果,這我們要了解的。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本身,心業、起心動念之間,你一心恭敬,一心好樂。所以千要不要,哎呀,馬馬虎虎讓它去啊,不管它啊!就這樣。而現在的心裡面一直跟那個煩惱相應的,這個是我們特別重要的,特別重要的!
(p168) 所以在我們寺院裡面,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提醒:為什麼要到寺院?哪!就是隨時隨地,啊!跑到佛堂看見:「哎呀,佛在這個地方!」跑到教室:「法在這個地方!」看見同修:「僧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拿這個東西來提醒我們,這是有它的特別的原因的。那麼你現在看,這一位醫羅缽羅龍王啊,他是一個這麼修行的人,可是他對佛的這個教法,他起了一念輕忽之心,然後覺得:「這種真是不對勁!佛制這個真是沒道理!」就這樣害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我們現在在這樣的一個好的環境當中,你如果是覺得:「唉呀!這個討厭,這個……。」那遭到什麼果報啊?哦,這個很嚴重哦!這樣。
所以說起來呀,並不要你費吹灰之力,問題就在哪裡啊?起心動念之間。這個,你說它難是難極了,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因為你坐在這裡,閉上眼睛,躺在那裡乃至於,就是你腦筋怎麼去想它嘛!如果你恭敬、尊重、隨喜、讚歎,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睡大覺,也在增長無比的功德。
所以反過來,如果你這個腦筋是沒有的話啊,就把你磕頭念佛,這個真對不起,你還在那兒墮落,因為你腦筋裡想的不相應嘛!「唉呀!這個地方真麻煩!要這麼作這個課,要拜那個佛。」但是你又沒有辦法,心裡面哪,委委屈屈地拜,豈不是跟牠相應嗎?牠是個典型的公案,千萬注意!那麼碰到這種情況的話呢,是,說:「現在我聽見了這個,哎 (p169) 喲!要我相應,但是相應又做不到,那怎麼辦呢?」不要怕!那個時候你心裡面,檢查到你的不相應,然後呢你說:「現在我不相應啊,我要努力啊!這是我的罪障呀!」這個對了,這個心本身就是跟法相應的心。
大家還記得吧?前面告訴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第一個皈依。但是呢,如果你罪障未除,資糧未集的話,雖然你要皈依啊,皈依不起來。為什麼不起來?沒講理由。現在我們懂得了,原來我們煩惱的現行很重,宿生的這個等流習性很重。所以現在我第一個認得它,認得它、對治它,對治它─這不是在修行嗎?所以儘管現在是不相應,可是你認得它不相應,然後你深生慚愧,說:「我要努力!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這個就在修行了,這個本身就是隨順正見了。然後這個因,步步只要走的話,自然而然你每天一直在賺錢,賺什麼?法財之錢,跑到這裡來的目的就是這個嘛!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喔!說它容易,所以容易極了,絕對容易!你有了這個概念,然後呢你去做什麼事情,啊!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教你說念書固然好,拜佛固然好,做事也好;然後有人罵你,罵你也好。對!幹什麼?「欸,淨除我的罪障啊!成就我的忍辱啊!」這不是行了嗎!
所以這個第一個重要的概念,什麼呢?就是那個時候,這個正知見。這個前面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正知見。然後呢修學佛法第一步是戒,戒當中第一個是什麼?無 (p170) 知對治。我們不是沒有能動腦筋的這個力量,而是說以前這個腦筋動到哪裡去了?動到錯路上去,叫它無明。無明的特質,根據無著、世親菩薩的解釋─對真實的意義是不了解。因為你不了解,儘管你去想,想的都是錯的。所以不是沒有想的能力,不是不會想,而是想錯了。所以現在呢,正知見,改過來;改過來呢,你還是用這個想,想對了就行了嘛!就像一把寶劍、就像鈔票一樣,做壞事也是它,做好事還是它呀!所以不要把鈔票丟掉呀,要把那個鈔票善為利用,而這個東西也只有人道才得啊!所以到這個地方的話,我們應感到慶幸、感到高興,珍重地利用它。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呀!千千萬萬不要「為罪染」!
但是煩惱太重,有的時候就是你稍微不注意呀,那麼又要誤失掉了。不要說我們哪,祖師都是這樣,我這個地方說一個公案。明末四大師,明朝末年離開我們現在四百多年,所謂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兩位禪宗的大師,兩位淨土的大師,那真了不起。紫柏大師,當年人對他尊重,不敢稱他,稱他為「尊者」。哇,那尊重到絕點!他已經大徹大悟了。他的習慣,平常吃飯之前一定先要禮佛,那麼禮完了佛以後然後吃飯。嘿嘿!那一天哪,他不曉得有點什麼事情,好像來了個信徒朋友,他談得滿起勁,吃飯了,忘記掉了!哪,你看,以這麼一個大徹大悟,已經成為一代大師,他居然還 (p171) 會忘記啊!可是他忘記了,作法跟我們不一樣喔!我們忘記了,「唉呀,今天怎麼忘記了!」我們最多這樣已經好了,說不一定還說:「唉呀,這個事,算了、算了,這麼麻煩!」後來也就不要拜了,那是更糟糕。
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話,「欸!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真如油入麵!好好地痛切……。」然後呢,自己就趴到佛面前,叫他的侍者:「來!好好地打!」先跟那個侍者說:「今天有一個人犯了規了,你要代我去罰他。」那個侍者說:「欸,對呀!」那個師父告訴他罰,那師父命令他嘛就罰。結果帶他到大殿,結果他自己把衣服褪下來,躺在地下:「打!」欸,一看,打的老師,「欸,這怎麼可以呀!」然後呢,不打又不行,就輕輕拿著個板。「不行,一定要打!」打了還不行,「還再打!」然後這個侍者實在沒辦法了,就最後,他說:「打得兩股盡黑!」換句話說,打得屁股上面那個血,統統打紫打黑,這樣啊!那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他後來說了一句話:「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如油入麵哪!」你把那個油擺在麵裡,拿得出來吧?一點拿不出來,你不把它好好地這樣去的話,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哎呀!當時我看了好感動啊!
所以我們現在啊,就是不但不去對治,還處處地方寬慰自己:「哎呀,我為了什麼呀,為了弘法呀,那為了利益眾生哪!你這樣做的話,他們不來啦,他們什麼啊……。」 (p172) 唉!這是大菩薩境界啊,我自己曉得我是個兔子,不敢跟他們走啊,只是自己反省就得。這是以前的人哪!我想到我自己的老師,我也有一個公案。那時候我們已經在,仁法師,那是在這個美國佛教會,我們這個後面那個禪堂,它因為要打坐的關係,所以平常不要穿那鞋子進去。平常我們這裡到大殿都穿鞋,不管什麼,在美國一般大家沒有脫鞋這個習慣,當然家庭都是地毯啦!不過這個裡邊哪,是因為打坐,穿了鞋子進去不好,那麼後來大家決定脫了鞋子進去。
他老人家,這個到了冬天,看書總在這個地方,搬一個凳子進去了。搬一個凳子進去呀,那一天,這決定了這個法則以後,他進去的時候忘記了,把那個鞋子穿進去了。他只有一個人哪,要我們的話,趕快出來了,我把那鞋子脫掉了嘛就算了。然後呢,他大概想起來了,事先我不知道,我就看見他老人家跑進去。然後呢跑出來,跑出來穿好鞋,穿好鞋,砰砰砰砰,再跑去,跑到門口脫掉了鞋,然後再跑進去;再跑出來、再做。「砰咚、砰咚,幹什麼呀?」我出來看,站在後頭。他一個人做得非常起勁,老做,他也不理我,一直做了幾十遍,然後做完了以後呢,磕頭。你曉得他幹什麼?因為我跟過他多少年,啊!我當時感動得啊,不得了地感動!沒有一個人看見他哦!所以我覺得,啊!原來真正所謂修行人的榜樣,就是這樣!修行人的榜樣,這樣。

(p173) 後來他大概也曉得我了,他也說:「唉!習氣難改!啊,不痛下決心啊!」就這麼一句話,告訴我這個。他自己就這麼、這麼輕微的一件事情─穿那個鞋子跑進去了。欸!發現了,馬上起來。然後呢,跑到門口,把鞋子脫掉,再跑進去;然後呢跑進來,再跑進去,跑得個……。而且他做起事情來,這裡有人曾經聽說過他做,拿出全部精神跑得去,就做這麼一件事情。這個是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我們哪,心裡面應該依存著什麼方式,你能夠這樣去對治的話,一定問題可以解決。所以說,如果有了違犯了,莫不思慮而便棄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