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2017-06-21進度:P057L13 - P059L01 修持軌理十二

28A 17:36 ~ 30A 11:32

智慧小語: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
重要概念: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了解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要靠聞
思,啟發好樂的信心。

② 觀察修為遣除障礙之殊勝修行分二:① 認定違緣 ② 以觀察修遣除

① 認定違緣
【◎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
堪能令心堅固安住一緣的殊勝三摩地-學定之違緣。歸納而言主要有二,即沉沒與掉舉。

說,對於這個三摩地,就是定,我們通常說的得定、得定,或者等持、等至、三摩地等等。這個三摩地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安住在我們所一心緣的這個對象上面,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不動搖,不受影響,不受影響,那麼這個就是得到堅固安住的殊勝三摩地。所以真正得了定了以後,你把他抬走了,放到別的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再冷,他也不知道;再熱,他也不知道;再吵,他也不知道。他的心安住在他所緣的境界上面,你怎麼動他,他都不知道,這樣啊!這樣啊!這種殊勝的狀態。
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個東西它有兩種障礙、違緣,跟它違背的,主要的「要有二種」,最主要的,有哪兩種呢?沈跟掉。「沈」通常我們叫昏沈,「掉」叫掉舉。那麼昏沈是什麼呢?掉舉是什麼呢?昏沈就是他那個心裡邊這個力量慢慢、慢慢地就差了,叫「心不堪能性」。平常譬如說你看一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你要想聽的話,精神貫注在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一個時候這個它心裡面就不一定聽你招呼了,這個就是沈相。
這個沈相不一定是說你坐在這裡,等到你打瞌睡就是沈相。當你看書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非常利,看到後來儘管你眼睛還在那兒、腦筋還在動,它那個書上說的什麼東西,你迷迷糊糊了,那時候已經沈了。我們要曉得這個沈,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察覺不到。實際上就是學定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還是覺得很好,安住在這裡,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沈相了。所以經常正式學打坐的眼睛不必閉,眼睛微微地張開,但是你會覺得這個眼睛好像要閉下來,覺得閉下來才舒服,那個時候實際上那個心已經開始沈相了。這個細微的沈相我們根本就察覺不到,等到你察覺到了已經來不及了,這樣。所以我們往往在那種昏沈當中,自己還覺得很好,至於說等到要打瞌睡的話,那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所以這個沈相很難能夠鑑別得出來。
另外一種呢,掉舉,掉舉就是一種散亂,不過它那個散亂是什麼呢?實際上呢,就是它那個心裡面不能寂靜的一種心理行相。有的嘛說「貪分所攝」的,為什麼叫貪分所攝的呢?就是在心裡面,你因為以前想這個,想的以前這種對自己好樂歡喜的事情,那時候心裡面使得你不能夠寧靜下來,這一種狀態叫作掉舉,使得我們得不到寧靜的。總之一句話,換句話說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叫掉,向下沈的時候,就是向下跌的時候—沈,所以沒辦法得到平等的這種所謂等持,這個是它最大的障礙。關於真實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奢摩他那一章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這地方就指出這個學定的大障礙,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我們有了這個概念,然後照著下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學,我們就會非常歡喜的。為什麼?原來下面告訴我們每一部分,正是幫助我們怎麼樣一步一步達到學定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還急急忙忙:哎呀,學定啊,這個都不要。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既然沒有學定的基礎,你忙了半天,白浪費!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要解釋的重點,在這地方說明這個基礎的重要。那麼我們肯照基礎上面下手,然後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上去,等基礎有了、認識了,最後講到學定的時候,只要把你沈、掉的行相一指出來,你馬上就可以照著去做,很快地就得定。繼續下去:

②    以觀察修遣除
對治沈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舉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
在沉掉時,若具猛利恒時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力量),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因沉沒之對治即是由見功德而策舉其心,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

那麼現在我們分開來談,怎麼樣對治這個沈跟掉兩個主要的毛病呢?說,假定是你有下面這個力量,什麼力量呀?見三寶的功德,見到這個三寶有殊勝的功德。那麼這個見到三寶的這種功德的心裡面還要什麼?「猛利無間」,猛利是心裡面力量很強,無間是中間沒有間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沈沒就很容易把它淨除掉。我們眼前馬上用一樣東西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是非常歡喜的,對我們一直很深的一個嗜好,在這種狀態當中,也許有的時候你坐在那兒覺得沒精打采,乃至於昏昏欲睡。欸!忽然之間這個境界現起了,於是你心裡面很快地就會向上面揚起來。這個你們隨你們自己的嗜好,你們去思惟觀察一下,立刻可以體會得到,立刻可以體會得到。
在世間上面有很多人有特別嗜好的人,他一談到他這個嗜好,哇!他馬上精神百倍,乃至於一點點小小的病,牙痛、頭痛,那時候牙痛、頭痛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笑話:那小孩子歡喜吃糖的,他那個牙齒痛呀,牙痛啊,看見糖了,牙齒不痛了。實際上這個心理狀態是通於我們一切的,為什麼?就是看見他所喜好的這個東西的殊勝的好處,那麼這種好處心裡面還要強、要猛利。無間的話,就是當這個力量很強或者你經常薰習的話,別的力量就進不來了,就是這種力量。
那麼現在我們要做的什麼呢?就是做這個。為什麼前面一步一步按著次第,我們雖然說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什麼好處?說實在的啊,絕大部分人並不一定能夠真實地體會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你真正地體會到了以後,那個心裡面會非常強有力的一種心情提起來的。那麼這個強有力的心情一提起來的,本來你要昏昏欲睡的,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掉了。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這個對治,沈的這個對治,正確地針對著治療這個沈相,是什麼呀?能夠心裡面見到了他的好處,一見到這個好處,他這種心理真實的一種策勵,馬上把那個心就揚起來了、舉起來了,這個是說這個道理。
下面這裡兩句話,「定量諸師」的話,就是所謂「定量」的話—作意確實無誤,那些大德們他們都這麼說。所以所謂「定量諸師」這一種人指什麼呢?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根據這個理路修行如實驗證。換句話說,他們這個經驗報告是千真萬確的,那些有修有證的人都這麼說的。理路是這樣,實際上呢,證明確實無誤,這個是對治沈。下面呢,對治掉。

對治掉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同樣的,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因掉舉是貪分所攝的散亂心,現在看見他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嘆說明。

同樣地,假定我們能夠有猛利而無間的,下面這個認識什麼呀?看見無常、苦,這個人世間的種種的患害、過失,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掉舉,就很容易除掉了。為什麼呀?掉舉之所以掉舉的話,你看見這個東西呀,這個好,這個好!所以貪分所攝,你胡思亂想。現在見到這個東西,原來是一無是處,原來有這麼大的過患的話,叫你不除,你也去不掉。所以說這一個東西的正確的對治是什麼?厭離。而「無常、苦」那的的確確就是修厭離的最好辦法。你所以不能厭離就是看見它的好處,現在看見它有這麼大缺點的,當然你會厭離。所以,這個諸經論當中處處地方讚歎、說明。經論實際上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凡是有經驗的人,都共同有這個認識。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你只要把前面這兩個修好的話,那自然而然到時候,你修的時候,沈生起來了,欸,一觀這個,馬上心就舉起來了。等到掉生起來了,換過來觀那個,馬上把那個心就壓下去,壓平掉了,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

④ 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分三:①結合上文明一切聖言修持軌理 ②廣說引導鈍根之註解 ③珍重觀修道理

①    結合上文明一切聖言修持軌理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因此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的努力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的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一個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努力的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地能夠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又非但安住修,即便是觀察修亦須遠離掉舉與沉沒二種過失而護持修習。故對安住修與觀察修而言,觀察修是遣除障礙之方便。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個觀修也同樣地要遠離這個沈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地深入止觀,我們眼前卻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譬如說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哎呀,這個滿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欸,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沈。所以你有掉沈的時候,一樣地,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
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的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沈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地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理的話,很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啊?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哪,然後你根據這個病開我的藥,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藥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藥。」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藥。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藥,你就給我這個藥!」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啊,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哎呀,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就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地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
當然,譬如說像一般的,如果說這個老師的條件不夠,那個倒是可能的。實際上呢,在這種地方我們也許說:「是嘛!因為現在老師不夠,所以我們會這樣做啊!」你從表面上去看沒有錯,你如果深一層去看的話,為什麼你不能感得圓滿的老師?為什麼你的業力感得這樣莫名其妙的環境?世間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有沒有偶然來的?沒有。我們信佛的人了解沒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我宿生的因地當中,沒有下那個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
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不努力地反省,淨化自己去尊師重道,還在那兒說,噢!張開眼睛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可以教你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是越走越遠。是,在我們剛才進去的時候受了很多錯誤的影響,的的確確會有這種概念的。但是我們正式進一步進入佛法薰習了以後,真實認識的就應該認識這個,然後呢,自己淨化自己的錯誤,這個才是重要的。否則你把持著這個,你不能改過這種自己錯誤的認識的話,沒有辦法,越走越遠,越走越遠。所以這個地方要這麼說一下,順便提到這裡提一下,讓我們心安理得,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繼續下去。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於此道次第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上師不論傳授何種相應時機之所緣,皆是為令學人於所緣法類要使得我們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故由上師教授,引述諸經論中相合所傳內容之法義,更以古德語錄開顯,如是直接圍繞學人內心,圓滿講說。

好,說現在關於這個前面的基本的已經說清楚了,正確的方法應該如何?錯誤在什麼地方?正反兩方面都說得清楚的話,那一無遺漏,一無遺漏。關於正反兩方面這個道理我上次已說過了,這個以後在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我們太多的毛病就是這樣:正的既沒有學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麼這種狀態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缺點,我在這裡說一下。好處也可以說方便,告訴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這個倒是的確好處,不要你花太多時間去摸索、去探討,方便是方便極了,極大部分人就是走這個路。有沒有效?絕對有效!最後也絕對成佛。但這條遠路,這個路之遠的話,你無法想像地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
試想你念一聲南無佛,到最後都要成佛的,何況我們現在都不只這個一聲南無佛耶!但這條路是絕對遠路,然後呢,我們一步一步地觀察上去的話,我自覺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這個遠路。同時,我看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乎沒有例外,也都走這個遠路,對自己學的這個東西執著得很哪,這樣。這個就是它的可以說它的好處。缺點呢?就是說剛才這個遠路。
那麼你該怎麼辦呢?眼前第一步先應該把它那個正面的全貌認識,夠不夠?不夠,還有它錯誤的反面,也應該了解得圓滿透徹,然後呢,在這個裡邊走你應該走的路,那個時候一定是不會配你胃口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所以為凡夫的就是兩樣東西—見惑、思惑,這個根本就是塵沙、無明。平常我們的見解—顛倒的,平常我們的習性、喜好—顛倒的,否則的話佛就用不著說法,佛就不成其為佛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整個在大無明當中。所以絕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避開的時候,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首先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呢,進一步了解,那這個真正說起來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對。   
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講一個機器,那個機器你說可以了、好了,但是呢很多漏洞你沒有真正地把它都把握得住,把握得住。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機器不動,嘿,你還很幸運,因為它不動,不動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費一點。萬一這機器動了,而這個裡邊的毛病你又沒有摸到的話,到那時候動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來,你就拿它莫奈何,因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車的話,開在馬路上面,最多耽擱一下,停下來或者什麼;假定說這個汽車爆炸一下,那麼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話,那就很危險了,那就很危險了。如果是飛機的話,非死不可。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擺在心裡面。
譬如說我們隨便說吧,剛才講那個,你說:「欸,怎麼會?假定說它有漏洞的話怎麼可以發得動呢?應該發不動啊?」對!是,大毛病是發不動,小毛病卻不一定。我現在隨便來舉一個,說現在那個汽車的引擎是用內燃機,用汽缸,結果它那個汽缸要的材料應該這樣的,你這個地方沒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夠標準。所以剛開始是滿好,等到燒了一會兒慢慢熱了,熱了以後,那個汽缸變形了,受不了了,實際上這個狀態已經動了,對不對?已經飛在半空當中,結果那個汽缸變了形了,那個時候請問發生什麼?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太多這種情況,這個道理一定要你們自己去思惟觀察,而眼前我看見這種情況的話,大抵如此,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經驗。所以關於真正地指出這個行相來,我們留著溫習的時候,我一一指出來,但願我們大家心裡上認得它,那我們這一生是大幸。   
所以他下面說,以我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他前面這個傳承當中「諸大善巧」,凡是對這個所謂大善巧的話,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實驗證,不但如實驗證而且確定無誤。那些前輩的菩薩祖師們,他不管—「授」是講什麼,跟我們相應的,跟我們相應的,對我們所要學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們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絕對不會隨便動搖。那麼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他怎麼個講法?「由師教授,引諸經論」,第一個先說出這個主要的內涵,然後引種種大經大論。還有,進一步跟眼前相應的這些祖師們的語錄,祖師的語錄就是經驗。所以這個道理先說明,說明了以後,拿經論上面來證明這個道理,進一步拿這些祖師菩薩的行持,來作為這個經論說明的一個實際的榜樣。這樣啊!
然後拿這個東西幹什麼?來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這個才是我們內心上面真有的認識,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跟貪瞋癡三毒相應的這種垃圾把它淨化。現在我們心裡面莊嚴的東西是什麼?那些垃圾。把這個東西來圓滿地告訴我們,圓滿地告訴我們,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確定不移。說起來這個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絕端重要、絕端重要!你的成就與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還是走的歪路,每一個地方主要的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我們做這種事情,跑到店裡邊去,我去買東西,我要這個東西,乃至於像現在的普通一般的人,還跟那個店裡弄得不好還發脾氣。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曾經聽見過一個話,那種都是商場當中流行的,這個人就跑到店裡去買東西,這個挑、這個挑剔了半天,最後還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對店裡的老闆就說:「你曉得不曉得,買主就是你的老子!」這個我們的方言,這個「子」兩個是一樣的,就是說顧客就是買主,說買主跑到這地方來,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屬於你的老子,把他罵一頓,就這樣。
現在我們很多來修學佛法的人也是害了這個毛病,這世間上就是這樣的。那個學生跑到那個學校裡邊,以前尊師重道,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尊師重道,就這樣。現在的人都不講了,這個東西講自由、講開放,然後呢,跑到這裡來這個學生都是這樣:「我要什麼你乖乖地給我什麼!不聽我什麼嘛,然後呢就把他罵一頓,我不來買你這個東西,你就沒得飯吃啊!」大家以這個概念來的話,啊!那佛法還期望些什麼?
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經驗,你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學?假定你沒有經驗的話,用這種方式你能學些什麼?這個道理不是簡單極了嗎!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所以碰到這個地方,不要大家說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錯了。我以及我的胃口,這個兩樣東西就是什麼?見、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來說:哎呀,我要這樣,希望要這樣修啊!當然眼前剛開始的時候是,我覺得我痛苦的經驗,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總是心平氣和地好、好、好!然後呢,引用種種善巧隨順著你們,將來慢慢、慢慢地會改變的。你們現在漸漸了解這個原因何在,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一下。這個就是當講到破除邪執的時候,我們要認識我們現在心裡面的錯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們學這個東西就學對了。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又比如有說:“若善巧說法者(善巧的老師)為善聽者(具相的弟子)宣講演說正法,如是在一次法會中轉心效果,非暗中獨自思惟所能生起。” 

那麼,這個就是他們那裡的祖師等等常常說的一個話。說,真正的一個善巧的老師,這個叫「善說者」;以及「善聽者」—這是具相的弟子,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喔!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兩者當中不具足的話,事情就不圓滿,事情就不圓滿。如果在這兩個都圓滿了,能夠認真地這樣地講的話,這個法會就很成功,然後這個法會一定產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們大家有這經驗,今天在這個地方講,哎呀,這個講啊!固然是講得非常精彩,聽也聽得非常動聽,聽完了以後,大家心裡面還是有餘音裊裊繞樑三日之感。就像聽音樂會,聽完了覺得:啊,這個美極了!整個的三天在你耳朵當中就會圍繞不去,有這樣殊勝的。那麼這種力量如果你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要想弄的話,是弄不出來。

【善哉,誠然。】
對呀!一點都沒錯,這是千真萬確的。

他下面說:對呀!一點都沒錯啊,一點都沒錯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上面那個都是祖師菩薩,都是這樣經驗過來的。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師菩薩都是再來人,尚且這樣過來的,我們現在一個初機的人居然不走這個路,請問你到哪一年、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們往往說:唉呀,我是個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呀!那些祖師菩薩再來人尚且這樣走的,你這個凡夫還不作這樣的努力,你能學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真正警惕的地方啊!
所以以後我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學學我,這一點我以前也這樣說:「哎呀,法師呀!我還是個凡夫啊!」欸,現在我覺得這個概念改了,這句話本身沒錯,我是個凡夫啊!以前我說這個凡夫啊,我覺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這麼嚴啊,讓我馬馬虎虎啊!這句話的後面是剩下的那兩句。現在呢,我改在什麼地方呢?說我是凡夫啊,他聖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勵我自己趕快努力啊!所以法師但願你能幫忙我,萬一我懶惰你要策勵我。我這個凡夫這句話是一樣的,可是後面這個緊跟著來的不太一樣,所以這一點我願意提出來,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大家勉勵。繼續下去。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之邪分別故。】
故不應認為此是修行的階段才稍加策勵,因為如“聞思之時與修行之時無關”之說法,實乃將宣說眾多法義與正修行此二階段執為相違的顛倒分別之故。

所以像前面所說的,不要等到說我們修的時候再去策勵一下,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你前面那個基礎,要紮實地努力把它做穩固;做穩固了然後你去修的話,一坐下來要不了多久的話就馬上成就。所以現在不要說:「我要修,法師啊,請你告訴我,我怎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啊?請你告訴我,我怎麼修學定啊?」不是,前面這個東西正是告訴你,怎麼樣幫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的必須要的基礎,這個就是告訴你怎麼樣得定的必須要的這個東西。不但我們現在要了解,了解了還要努力去做。不是說了解了以後,讓我們去做的時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沒有用!
譬如說我們現在顯教裡面固然不談,顯教裡面本來現在已經這個教法已經很衰頹了,所以談到修行,好了、好了,那念念佛啦,一句阿彌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極樂世界再說。那麼像密教,密教照理說他談即身成就的,所以他傳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個每一個法之前,他前面一定有一個基礎—前行。那他那個前行一定會每一樣、每一樣來,完整的是從善知識開始,至少有幾樣東西,厭離心、無常、菩提心一定有的。可是我們現在呢,都是把那個念一遍,就這麼念一遍,覺得這就好了。現在這上面說「略策勵」,多多少少已經,多少你懂了這個內涵來策勵自己,已經懂得了內涵去策勵自己。現在我們居然修這最上的大法,內容也不知道,就如此這般給它唸一遍,就說我在這地方修無上大法,說起來真是可憐哪!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噢,聽見了那個法,有一個什麼大仁波切來了,我們趕快去灌一個大的頂。沒有用!我想到這個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認識了。我說這個沒有用,不是說種善根沒有用喔,種善根有大用場,那個善根要種的。說你現在沒有用,指什麼呢?哎喲,這個是即身成就的法!現在你這樣去弄一下的話,想即身成就的話絕無可能,指這一個地方,這個大家要辨別得清楚的。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啊,所以前面那個錯誤的分別,說這是聞思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啊!那這個東西都是什麼?都是絕大的錯誤,絕大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說清楚了。繼續下去:

②廣說引導鈍根之註解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
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

但是真正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這個人太少、太少!那這個原因是什麼呢?這原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這個習性的的確確地,你就是這麼個執著,就是這麼見上面的執著、情上面的執著,碰到什麼東西,啊!覺得就要這個。不修的固然這個毛病,還有呢,進一步地修了,他修了一點了,哎呀,更是執著得要命!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真正可憐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還是在「教下」。那麼這樣說起來難道那個「宗下」不好嗎?不!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次第,就是說就我們從下腳第一步,到走圓滿的這個路來看起來,剛開始走最好的是應該學教。然後呢,你到了某一個程度,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教法圓滿了時候,你要去專門去講修。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就我們一生來看那個就不一定。因為在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少說嘛,是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啊,不曉得多長。裡邊隨取一段,說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當中,一生就在學定,這樣。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要了解,說對整個的那條大路來說,一開始你有一個圓滿的認識,然後走進去。這個差別在哪裡?這個地方我今天特別說一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假定說我們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去修學了,沒有修學的時候這個執著,我們權且說我們總算不錯,不會執著在世間當中,能夠破除。然後呢,我們進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參禪,你嚐到一點甜頭,自己就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就是這樣了,你就不肯轉身,就不肯轉身。不要說你這樣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這一個法愛很難拿得掉。就會使你從這個路一門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證了個果,然後呢,佛陀告訴你:「你雖然證了羅漢果了,這個不究竟啊,你還得重來啊!」欸,那時候他就重來了。
所以大家《法華經》一定要念就是這個道理,那個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你看這個大迦葉尊者,很多人他在這個會上懊悔,說以前聽見佛陀跟諸大菩薩轉那個無上的法輪的時候,我們總歸覺得沒有我們分啦,心裡懊悔,說佛陀為什麼不跟我們講啊?現在才曉得不是佛陀的過錯,原來我們自己。我覺得大家有這個經驗吧,有這個了解吧?如果看過《法華》的很容易了解,沒有看過地好好地把《法華經》看一看。這個還小喔,這個事情還小喔!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下面的,他雖然最後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麼辦呢?然後呢,你再去供養多少億,譬如舍利弗尊者來說吧,還要供養二百萬恆河沙諸佛,然後到那個時候成佛。證了果你還轉這麼個大圈子,為什麼?就一開頭它就在上面,所以我們把以前說過的重新回憶一下。
還記得小提琴,學小提琴這個公案吧?有一個人沒有學過,老師就一下接受了,付學費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學過了,老師就不接受,最後付學費說一百零五塊。一百塊幹什麼?要把你那個習性拿掉啊!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想看,對不對?然後呢,我曾經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說個比喻: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大的事業王國進去做事情,喔唷,覺得這是個大的事業王國,你想進去的時候,你就做一個,欸,哪一個部分,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後來得心應手不想動了。這一條路是一條歪路,你要曉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這個董事長的話,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分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你不了解,聽著這個上面那個董事長的指導總沒錯,你到那一部分去摸一點,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又換一個,那個時候你很容易地就快速地達到那個董事長的地位。
那麼在這種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你事先完全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要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哎呀!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

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我要這個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它招呼,它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你自己了解了這個全盤的內容以外,然後你從這一部分摸熟了、馬上換,摸熟了、馬上換,這兩條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這個以後,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有一點小小的體驗,就死死地沈在這裡。這個沈在這裡的禍害很大、很大—習性!
關於這個習性部分,以後講到業那一部分的話,我會詳細地講。等到大家了解這個習性以後,回過頭來一觀察的話,自己就曉得了,原來在這種狀態當中。那時候我們就開始,開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的樣子。現在大家自己的習性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還覺得自己很對,陷在那個習性當中,不行!那是簡單地說一下,的的確確,我們正式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好好地、認真地去學這個東西。關於要學這個東西的話,那要很詳細地說明了,所以他下面說:

【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故略攝所應修的內容,另作寫一本書。

所以儘管是講修行,簡單地說明,簡單地說明這個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寫一本書啊,不是三兩句話就可說得清楚的。總之一句話,你事前了解得越多、越清楚,將來做的時候,是越占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後的結果是越好!

③珍重觀修道理

【◎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我們眼前能不能對當下學習到的道理,都是修行的最好教授,關鍵在於你對修行的道理和了解,是否獲得定解而決定。

說我們眼前能不能現下當時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什麼道理啊?說所有的大經大論,就是我們最好的引導。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對於我們上面所說的道理好好認真地學習,不但學習,而且獲得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決定的認識,我們就會這樣去做。沒有這個決定認識啊,我們就不會。那麼會是什麼狀態呢?會的話我們就會—樣樣如是了解了,然後照著次第去進去的,一步直超。不會的時候,我們碰到什麼,唉呀,就碰到什麼就沾在這個上頭,然後自己覺得很得意、很歡喜。
說到這裡,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翻到第四十五頁,講那個正修的時候,講那個正修的時候那一段話。正修的那一段話,除了前面告訴我們正式修習以外,正式修習以外,它那一段當中的第三行。它說:「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那個已經講過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這第二點。假定說,你沒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確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又沒有產生決定勝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會照著你應該走的路子去走。那怎麼辦呢?你碰到一個,你馬上照著去修了。這個時候它不一定能夠像你所想的生得起來、修得起來。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哎呀,我趕快念得一心不亂哪!念了個半天,這麼簡單的事情,心裡面是偏偏散亂!至於說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還難!不但如此喔,「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結果反而還成大障礙,這個是一個好可惜的事情。
而這個大障礙,下面又告訴我們:「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是悉成過失。」我們就這個惡習當中,一生在這惡習當中自己還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對:「喲,我還很認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這兒可以不倒單,我在這兒一天只吃一餐。噢!這些東西,喔唷!我這個是什麼……。」自己還執著在這個相上面,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現在我們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頁,繼續下去。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不要說那些對法藏未曾修學者,即便是長久修學經續廣大教典者,至修道時,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著去修一套。

上面有一部分人,實際上是大部分人,對於整個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沒有學的人,那固然不談,固然不談;現在我們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去好好地學的。啊,這真可憐哪!縱使有一些人認真去學過了,顯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縱於經咒廣大的教典,久修習者」,他說廣大的教典,就是說,他自己去在經論當中摸索,得不到教授。
教授跟教典這個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那是這個地方教典這兩個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讀誦經、論、注、釋,這樣,這叫作教典;「教授」的話,你也是在這個經、論、注釋上面,經過善知識告訴你:「喏,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差得天差地遠!你有這個教授,你聽順這個教授,決定沒有錯,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單單摸索那個教典的話,往往是弄錯,而且弄錯的十之八九,這一個地方就是指這一個。他儘管對這個教典有長久的修習,可是等到修道的時候,嘿,怎麼樣?就說:啊,現在我們要修啦!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得去修一套。這變成功什麼?「所學的經論的對方」,兩件事情拆開來了,拆開來了!那既然拆開來了,請問你前面學的要它幹什麼?就是這個。
所以一再地比喻說,就像看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看完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等到你要到哪裡去,這張地圖不要了;不但不要了,而且走反方向,那幹什麼?所以有一種人他不要經論的,他本來說我沒有學,那還至少他沒有學。現在你學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請問你學它幹什麼?那真是個大浪費呀!那真是個大浪費呀!而且這種人多半變成什麼?變成功三世怨。現在世間很多世智聰辯的人,往往有一部分這樣來的。他因為辨別這個東西,結果腦筋是非常靈活,但是呢法義並沒有入心。因為法義沒有入心,下一世跟他就不相應了,但是辨別這個力量,聰明才智在的,就變成功世智聰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等到你們對業相認識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看得清清楚楚。繼續:

【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的來說明,然恐文字繁多,故不贅述。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地來說明,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太多了,這裡也不說了。那麼這個地方,不妨也講一個故事,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這個故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阿底峽尊者三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看,兩個學生老是跟著老師,一個學生是專門自修,結果自修這個人不如另外兩個,他還沒走上錯路哦!為什麼?這個答案你們自己去找。最後兩句話: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破除對於修行道理之各種邪妄分別,已廣釋完畢。

「破於修理」,現在破除這個修行錯誤的道理,都已經說明了。

暇滿一
【◎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現在應當顯示,對於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具相上師應當如何引導菩提道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這個基礎,我們就說了:那麼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學的人,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引導他,次第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們不妨翻到前面的那個科判。那個科判分四大部分:前面那個一、二、三都已經說過了,到最後正學習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應該怎麼辦?看那個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哪,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這個分兩大部分:第一個,道的根本親近知識,現在了解了。下面,既親近已如何修心,喏,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這個親近以後的修習的次第,又分成兩部分: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第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關於將來這一個修行的綱要,你一定要記得很清楚,心裡面非常明白,然後你修的時候,等到做的時候,很多地方現出有問題來了。這問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你學過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曉得:「欸,毛病在哪裡!」然後這個時候,你從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補足,馬上整個的這個概念就現起,然後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們這個講一個機器一樣,欸,機器萬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曉得這個次第怎麼樣探索,打開來一看,曉得在哪裡,一摸就對,問題解決、機器就動!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也是這個樣。

【補充資料】

  1. 性宗:代表的經論是《楞嚴經》、《起信論》。「性宗」的思想是講「一切法因緣生」。
  2. 相宗:就是《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相宗」的緣起論,他認為有情眾生的根本是「阿賴耶」。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2017-06-14進度:P056L05 - P057L12 修持軌理十一

28B 20:10 ~ 29A 17:35


智慧小語: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重要概念: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

觀想:依照上師的教授:將某個法(包括佛菩薩的外型等)在心中清楚地呈現出來,這當中包含止修和觀修。
略修:按照偈頌或儀軌字面的意思,概略地思維某些法義。
觀修:細微地觀察,思維其法義。止修:再觀察後,設法讓心全神貫注在某一法的整體上,不做個別思維。

⑤ 一切功德皆依賴以智慧觀修而來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若能多加了知三寶等功德差別,信心亦會倍加增長。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涵、細緻的內涵,能夠了解得越多,那麼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啊!歸依,為什麼要歸依啊?說「好的。」啊,那麼就好的,歸依了!現在大部分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呀多子多孫、長壽、健康。「啊,那去去去!」到底內容什麼,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了解了更多,他越來越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不要說佛法。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它有一套內容的,它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罡風落地」怎麼怎麼,哎呀,恐怖得不得了;然後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得越多,啊!你這個信心就越強。都是靠這個東西啊!那麼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
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理狀態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麼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麼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麼個修法?這是對啟發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若對生死過患多加瞭解,則會數數生起厭患出離之心。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得越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兒大家談佛法。在我現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的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後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只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地,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分同學跟我差不多。唉,所以我想起代大家心裡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若由多方面能見解脫之殊勝利益,譬如,了知或見聞大德們如何自在安住於萬法本性,心不為森羅萬象的顯現法所縛累等解脫之勝利,以此對解脫能生猛利希求。

同樣地,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淨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哎呀,又要上課了!」為什麼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後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後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若多瞭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稀有菩薩諸行,則於此等的不退轉信、欲樂及精進,皆會逐漸增上廣大。
如是一切功德皆依靠以觀慧觀察經中義理之修習而得生起,故諸智者應對此理引生定解,而不為他緣所轉變。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麼?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麼?「經」。為什麼要經啊?經是聖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裡聽了有道理,跑到那裡,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地研習,還要討論,然後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喔!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啊!
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滿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啊,好像是這個樣啊,你就轉掉了。結果呢,跑到這裡聽了一點哪,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啊,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好了,莫奈何,就這麼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絕對不要人家動搖。
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麼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麼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後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於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
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淨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淨土的條件是什麼?簡單!信願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的話,請問這個信願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啊,這些人真可憐哪!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麼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裡。更進一層都做得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啊!不但是淨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哪裡,就哪裡通!就是這樣。繼續:

③ 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分二: ① 宣說他宗 ② 對彼遮破

① 宣說他宗

【◎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諸修行道理見解極狹隘者,如是說:“若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 這個要分別的清楚。

上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現在下面有一種呢,他錯倒不一定錯,但是見解太狹窄、狹窄。那麼這種人怎麼說?他就說,你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要學定的話,專心一注貫注在這個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那麼他下面說,「此當宣說」,是的,這個要下面詳細,你要分別得清楚。

② 對彼遮破分二: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的這樣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

是說,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這樣的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沒錯,千真萬確,眼前狀態。下面這一段重要哦!下面這一段是極端重要!真的要學定。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若認為在引發如是禪定之前,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這是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則全未理解大車軌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言引發三摩地之修軌。(喻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

剛才說你正修的時候,那麼正修的時候,還有前面的基礎是什麼?要的!說「若謂引發如是定前」,你為了得到這樣的殊勝的三摩地—定,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這個要什麼?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對不起!那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什麼?就是兩個大軌,不管是性宗龍樹菩薩那個,相宗無著菩薩那個,他們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傳承都告訴我們,你學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礎。這個基礎要經過思惟觀察,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呢,拿這個東西來安住在上面,這樣的。所以假定像你這樣的說法的話,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這解釋看一看就明白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輭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如聰敏靈慧的鍛師先將金銀反覆以火燒,再三用水洗,如是淨除金銀一切雜質,令其體性變得極柔軟、堪能隨順之後,再打鑄成耳環等莊嚴飾品,即可如自心所想製成任何物品。
就像一個銀樓當中的技師一樣,他在正式做那個東西之前,先把那個粗胚,當然我們現在做的那個金器已經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個是指什麼?就是說它一個金沙或者礦沙,得到了這個以後,第一件事情要不斷地燒、不斷地洗,把這個裡面的雜質統統淨除,能夠純一,達到了純金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再來做你要的這個首飾。那這樣去做的話,你要怎麼,就能夠完成什麼。現在同樣地,我們修學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如是首先對根本煩惱、隨煩惱與諸惡行,應當如修習不善業果與生死過患等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生起熱惱或厭離。以如是之作意即如猛火煉金般,能令自心厭背棄捨諸惡業,清淨此等垢染。

那麼同樣地,我們修行的時候,先對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總的,或者是根本大煩惱,或者是隨,或者是大隨、中隨、小煩惱,種種的惡行。那麼這些東西就像什麼?就像下面說的,修惡業的惡果啊,生死的過患等等啊,凡是這種東西都應該以觀察慧不斷地去看。怎麼看呢?說這個東西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禍害,等到你經過了這樣地思惟觀察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裡面懊惱起來,唉呀,以前我不懂,上了它的當,一天到晚貪著難捨啊!那時候你就起大厭離心,你就不會被它綁住了。
這個就像什麼?這個作意就像我們這個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一樣,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把金沙裡的雜質拿掉;我們現在修行的人,經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的話,使得我們對以前難捨的這種事情就厭離。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把這個貪著淨除,這是第一個。其次呢,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應當如同在修習善知識功德、暇滿人身義大、三寶功德、諸善業果以及菩提心之殊勝利益等中所說般,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滋潤,歡喜啊!或令淨信現前。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淨,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淨,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那麼前面是厭患,說它的過患。另外一方面呢?對於善知識的種種的好處,對於我們難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後呢三寶的給你的殊勝的價值,以及你修善業以後得到多少的好的果報,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議、了不起的大利益,那種……。那個是後頭講的哦,「時中所說」,那個後頭都會講。如果說你照著他那個能夠觀察,能夠不斷地修行的話,那時候你心裡面就「潤澤」—哈,歡喜呀!絕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話,聽到上課就不歡喜。那時候你一聽到上課耳朵就豎起來,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就是這個東西滋潤了我們的心裡了,那個時候就產生了清淨信心,你一點都不懷疑。就像什麼?就像這個「作意」,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金,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金,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個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如是已成為堪能隨順之法器後,隨己意願修習寂止或勝觀,無需極大功用即能令心專注於止觀。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啊,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地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然後呢,另外一點呢,提不起來呀!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它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呢,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唉,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啦!」「欸!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它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然後呢,這個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
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我現在要修行喔!要住茅篷喔!然後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過,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那個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地學下去,你會越學越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地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啊!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啊,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

喔!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哪、最好的工具啊!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引經證成:如是亦如聖無著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譬如黠慧鍛師或其弟子,為淨除金銀上的一切垢染,時時以火燒水洗,令金銀柔軟隨順,結果則堪能成辦種種妙莊嚴具。黠慧鍛師或其弟子,隨自己所了知的鍛煉方法,按那種工藝方法,以各種工具隨自己所喜好的模樣打制,所欲的妙莊嚴具皆能製成。”

就是解釋那個,就像那個銀樓的技師,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首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那個雜質弄乾淨了,然後照他所知道的,要做的首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如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若令心對善法愛樂趣向,產生歡喜心,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現在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喔唷,他多吃了,他占了便宜了,我多做了!喔,這個地方怎麼樣。然後呢,他那個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的現象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的話—啊!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啊,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那些「極能隨順」,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就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喔!這地方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的歡喜,然後對下面學那個次第,自然你會認真。那麼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得清楚的話,一一如他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地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地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啊,趕快學什麼啊!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最後一行:

【補充資料】

  1. 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己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
  2. 頭陀:佛教用語,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行有以下十二項,1.阿蘭若處,居住在森林樹下,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2.常行乞食,受天、人供養,不為食而煩惱。3.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4.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5.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6.午後不得飲漿,過中午之後不得飲漿。7.著弊衲衣,又作糞掃衣,穿著用廢棄的舊衣布料製成的衣服。8.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9.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10.樹下止,在樹下修習佛法。11.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12.常坐不臥,長時間坐禪,不躺下睡覺
  3. 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
  4. 上品上生:淨土法門術語,上中下三品各有三生謂之九品往生。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2017-06-07進度:P054L02 - P056L04 修持軌理-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28A 17:35 ~ 28B 20:09
智慧小語:一定要把法相、行相認識得非常清楚,你才不會走錯路。
重要概念: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

修習軌理七破邪執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分四:
①破斥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之愚者
② 破除不了知思擇修與安住修之迷亂
③ 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 
④ 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

①破斥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之愚者分二:
①說其所欲 
②破除彼執

②破除彼執分四:
①正破
②辨識說前惡說之堪布
③顯此邪說是為聖教隱沒因緣
④自宗觀修止修二者差別

②辨識說前惡說之堪布

【◎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碍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
有一種人說這個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執相,成佛要去相,要無分別的,現在你執著的話,那個都是障礙,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別,要無分別才對,要曉得這個是什麼?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別,這個最糟糕最糟糕的錯誤

有一種人說這個分別都是執著、都是執相,成佛要去相,要無分別的,現在你執著的話,那個都是障礙,所以不要它,不要它,要去掉它!「哎,你不要分別啊,要無分別才對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別,這個最糟糕、最糟糕的錯誤。這我們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個道理,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別,才能夠淨除這邪妄的分別,這個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一開始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說,哎呀,不要分別,倒果為因,那請問你不分辨得是非莫辨,你怎麼做?我們總不能說,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腦兒不去管它,那麼然後呢,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燒飯,你米、菜、油、鹽、那個泥巴等等都擺在鍋子裡面燒,行嗎?當然不行!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況是修學佛法。
那麼這個見解,在西藏有一個時候很流行。它為什麼流行?這個原因,我這個公案先簡單地說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開始的松贊岡布,到後來持松德真大宏。那麼松贊岡布他藏王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時候他娶了兩個:一個是尼泊爾的公主,一個是中國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麼跟文成公主進去,帶了很多經像,以及中國的醫學、天文、曆書等等。那麼這個佛教當中,還有一個和尚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學禪,但是呢,他對這個禪並沒有了解得透徹,並沒有了解透徹,所以他就說,什麼都不要分別的。
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說過那個田雞和尚,諸如此類的這個公案。他沒有真的透,他自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據說這個人是普陀山的,他平常歡喜吃田雞,人家說:「那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啊!」他就說:「啊,老僧兩腳一盤哪,什麼都空掉了!」他不見道。「這經上是說的,假定你真正的見了道,或者什麼成就的話,黃金萬兩也消得,何況這個田雞值幾個錢啊?再說,我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說:「老和尚,你什麼都空掉了,田雞空不掉!」他現在什麼都空掉了,只有一個田雞空不掉。啊,我們現在是沒有一樣空得掉,然後呢自己的主見,然後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貪圖的尤其特別厲害,在這個地方也照樣地說:「哎呀,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別了。」那可想知多嚴重啊!多嚴重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他下面說: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這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惡軌。

就這個,就是指這個人。「支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他們這樣稱。那個和尚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堪布,這個西藏話的堪布,就是我們這裡說的一個住持。那個就是他的錯誤的見解,那麼關於這個見解,到後來在西藏被一個蓮花戒大論師破除了,這個蓮花戒大論師是印度人。後來因為他那個概念不正確,大家討論的結果沒辦法,最後就到印度去請個大論師來,結果那個中國和尚就敗掉了,敗掉了以後就跑掉了。但是他那個遺留下來這個錯誤,一直遺留到現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間的話,你要消滅它真難哪,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在談那個正文之前,我不妨說一下,只要他那個錯誤的見解還留在世間,還有人受害的話,那麼留下這個禍害的這個人,在地獄裡面就沒得出來。注意喔!就算你出來了以後,將來還有種種的餘報。所以我們不要輕輕易易地隨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話,很多東西留下來,你這個留下來的影響輾轉無窮,所以真的這個苦報是不得了地厲害。這個地方警惕我們,隨便我們的行持、說法等等啊,實在要小心啊!要小心!

【破除此執,於止觀時,茲當廣說。】
對此執著之破斥,宣講止觀時當廣說,暫不贅述。

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到下面講到那個最後止觀的時候,他會詳細說明的,這是一點。那麼下面繼續:

③顯此邪說是為聖教隱沒因緣
【又此邪執障碍敬重諸大教典,】
又此邪執會障礙對諸大教典恭敬信重

像上面這種錯誤的執著,是產生一個大障礙,障礙什麼?障礙對於這個經教的敬重。為什麼呀?本來這個修學佛法,你在因地當中,還沒有正確之前先要有個大恭敬、大仰望。由於這樣的話淨除罪障,你能漸漸深入,就這樣。假定你不恭敬它,這個法的沈沒;法必須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為什麼現在不恭敬呢?說修的時候沒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別,經論上面都是分別。當然嘛!啊,說這些東西你弄了以後,反而「塞自悟門」。現在那個很多人都這樣,你去看這些東西,塞住了你將來自悟的門,這個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當然不恭敬它!你修學佛法你都不恭敬,請問還要誰來恭敬它?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因為實際上呢這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道理都要思惟觀察、現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觀察

因為實際上呢,這個經典上面,告訴我們道理都要思惟觀察。現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觀察,你說思惟觀察執相,障礙成佛,你不要它了,當然這個經論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結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了。

【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你說思惟觀察執相障礙成佛,你不要它了

不要說那些邪解分別的人,乃至於有很多人哪,就是說,他也曉得要去講道理,換句話,這地方講,不要說是這個上面講學禪學錯的這個人,就是很多學教的人哪,嘿!也妙了,他到修的時候,他也說修的時候這個不要的。唉!那怎麼辦?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當然這個經論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結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今天末法,聖教的真正隱沒大因緣就在這裡。

今天末法、末法,聖教的真正隱沒大因緣就在這裡。為什麼呀?你見到「諸大經論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裡不敬重。你不敬重怎麼辦?當然沒人敬重。然後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就這樣。所以為什麼這地方我們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說上面那個故事,以前說的那個故事,那小沙彌恭敬那個老和尚,那個老和尚說:「這是為你好!」這個小和尚不管他了,「這樣為我好!」就這個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處,是你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④自宗觀修止修二者差別
【◎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通過以上抉擇,即知修道包括思擇修與不思擇之安住修二種

所以正式修的時候有兩個:有一個要思惟觀察,有一個不用的。前面那個邪解說只要止,不要思,實際上呢真正講起來,兩個都要。所以在這裡,他絕對是不偏的,而是把兩個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樣才能夠圓滿的結果。

【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
然於何者須思擇修?以及對何者應安住修?

那麼什麼是要思惟觀察?什麼是不需要思惟觀察,一心安住?那麼現在認真地下面說明一下。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對此謹當解釋,以六例說明,如對善知識修習淨信,修習暇滿人身義大難得,修習死亡無常,修習業果,修習生死過患,以及修習菩提心,此等皆須思擇修。

下面這些東西要思擇修。下面這個這裡不解釋,因為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會很仔細地說明。等到你仔細地說明,就了解得非常清楚,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後面有,所以這裡不講了。那麼這些東西有什麼功效呢?下面說:

【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改變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
即對此類修習而言,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心裡面產生一個,猛利恆常改變其意,因為若無此量,則不能滅除所修之違品——不敬等。

下面就解釋,修習上面淨信、暇滿等,說你經過了修行以後,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心裡面哪,產生一個什麼效應啊?「猛利、恆常,變改其意」。在沒有改變之前,我們現在不妨想一想看,現在的狀態是什麼?換句話說,還沒有改變,現在的狀態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馬馬虎虎、輕輕鬆鬆這種狀態,做事情就是有氣無力。修行不是這樣!還有呢,改變了以後就不是!而且不是說一下改變,恆常的。我們有的時候還是很認真這樣去做一下,有的時候我們說,今天早晚課做得很好、很高興,明天就沒勁,那不行!或者早晨起來滿有勁,過了一下不靈光,這不行!他是說經常能夠這樣,把我們現在這種不相應,跟正法不相應,跟無明相應的這種狀態改變了。改變而且恆常,把這個心識改變成正確的這種心理狀態,提得很猛利。
這有什麼用呀?先不說,說假定沒有這種改變的狀態,「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那改變了以後,他有一個效應的—那個改變的心,能夠消除跟它相違的,相違的什麼?不恭敬。你對善知識有了淨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滿人身,死沒無常,你拼命地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了這個業果這個關係的話,你就不敢一點點投機取巧了,這你曉得投一點點機,討一點小便宜,結果是你自己倒了楣。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這樣啊!這種情況那自然而然你會改變,而且呢要恆常地改變,要猛利地改變。當你恆常而猛利地改變以後的話,修行就很容易了。你會時時刻刻等在那兒,這個無常隨時要死,死了以後下了地獄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說好端端的時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時候你也會,乃至於生病的時候更拼命用功。為什麼?好端端的雖然想無常還滿好,生病的時候,病是死因啊,現在你已經病了,什麼時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嗎?你更拼命啦,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他這些東西—能夠猛利改變我們現在這個悠悠泛泛的東西,都要拿前面的那個思擇修,去修的。所以,

【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上面這種消滅違品,去除那種障礙的這種心理,靠什麼啊?靠不斷不斷的思惟、觀察而生起隨順所修之心。
上面這種消滅違品的,就是淨除我們不能修的,去除那種障礙的這種心理,靠什麼啊?靠不斷不斷地思惟、觀察,這樣的。下面說: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
譬如,對所貪之境,若多次以非理作意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貪心,或於怨敵,若數數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嗔恚。

他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說一個實際上的狀態。說明什麼?我們的心理有這個能力的,有這個能力的。有什麼能力啊?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意,能夠對治這種障礙。現在呢,我們把這種能力用在煩惱上面,不用在正法上頭。我們在哪裡用在煩惱上面?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樣東西,我們以前不曉得的,現在曉得了。譬如說,我們說這個“butter”,以前這是外國東西,的確我們不知道的。現在曉得了,這是什麼?“butter”!就是你曉得了也沒關係,然後吃一吃,「欸,這滿好吃啊!」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幾天,到後天不吃,就不行了。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會強烈地對這個東西有一種愛好,是不是?
所以只要經過不斷地練習這個東西的話,你對這個,心裡面就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攀緣心。對歡喜的東西是貪,對不歡喜的東西呢?排拒,瞋!比如說這個人平常滿好,好端端的,後來有人告訴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實他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頭,都是他騙了你的。」你心裡先懷疑「真的嗎?」「當然真的,你不妨試試看!」然後你仔細地觀察,啊!結果發現哪,原來他專門在那裡跟你搗蛋,而他給你小小的甜頭,一點點,然後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經過了觀察,了解了這個事實,那個時候你是惡膽旁生:「好傢伙!這個傢伙來的時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來專門害我!」你的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說明了我們都有這個能力。
那麼現在這個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歡喜得不得了,覺得這個人專門幫忙你,就像說這個讓你營養,讓你長得白白胖胖,讓你吃得舒服。結果你現在曉得,原來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它給你的!佛告訴我們:啊,這個樂是苦因啊!你懷疑:會嗎?然後呢,就告訴你這個道理,你也這樣去思惟觀察,到時候你確定曉得,哎呀,真的是這樣啊!到那個時候啊,你也一樣地一看見它,你就無法忍受。對不對?我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嘛!所以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的,問題在哪裡呢?就要如理地聽聞,如理地思惟、觀察,你能夠猛利轉變過來的話,修行是絕對可辦!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而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如是修習信心、恭敬心、厭離心、菩提心等,皆同此理。故修習此類道時,所緣境行相明顯或不明顯皆可,但必須令心力猛利持續無間,故當觀察修。

關於這些東西,他下面說,什麼叫「境相明顯不明顯」,這句話先等一下說。真正的這種狀態的重要是什麼?就是這個心裡面非常強烈,譬如說你那個貪的心。這個貪的心不是說,你心裡面明明白白看見這種東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覺地有種強烈的心趨向它。那為什麼講境相明顯不明顯呢?譬如我們要觀佛,對不起,那個觀佛的話,你要觀起來,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它不一定是非常強烈,心量很穩定的。有一種東西呢,你心裡面並沒有看見這個東西,卻是有強烈的,這個跟……不同的情況。那麼這個靠什麼?就是靠思惟。它每一樣東西有它的特別的修學方法的,那時候你不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觀起來,你就思惟這東西對你有多大的害處,然後你就討厭它了!你思惟它對你有多大好處,然後你就喜好它了!這個就是需要思惟、觀察的,凡是這一類東西,叫思擇修。那麼另外一種呢?

【◎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為令心能如自己意願,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此時若數數觀察,則無法心住一境,故於此時即須安住修。這個道理在最後止觀那部份會詳細的說明。

另外一個,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不要動。比如說我要看那個佛像,很明顯的,瞪大了眼睛看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東去想、西去想:這個對我有多少害處,這個有多少好處,你越想越亂。那時怎樣辦呢?那個時候你所緣的,是一個明顯的佛像,為了使得你心能夠像你所希望的,「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那麼在這種狀態,如果你心裡面東想西想的話,這個心裡面,定心就定不住,這個時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這個裡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哪些是要思惟的,哪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這個道理在最後止觀那部分會詳細地說明。所以現在這裡只略說,簡單地說明,正理說明了以後,邪執破除,要不然那個邪執在這個地方的話,碰到那裡你還覺得自己很對,完了,完了!

② 破除不了知思擇修與安住修之迷亂分二:① 宣說他宗 ② 對彼遮破

① 宣說他宗
【◎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又有未解思擇修與安住修之道理者。說凡是他智慧偏重唯應觀修,凡孤薩黎(修行者)唯應止修。

還有的人不了解上面這個道理,他就說: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說智慧比較強的人,譬如我們現在說,有很多人法行人,有很多人信行人,有很多人偏重於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諸如此類。說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習智慧的時候,乃至於六度當中,現在修布施度,將來是修般若度,諸如此類。說凡是這一類人,那麼要修習,這樣地修習、觀察的。另外一個「孤薩黎」的話,只要止修。什麼叫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已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著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通常禪門當中,破了本參,然後呢全部精神不計一切的,這個就有這種類似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他這不對,這個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這兩個東西,同樣地不管是哪一個,該止的時候要止,該觀的時候要觀。

② 對彼遮破分五: 
① 二者皆須觀修與止修 
② 觀修與止修俱須之依據 
③觀修之必要性 
④ 走入錯道之相 
⑤ 一切功德皆依賴以智慧觀修而來

① 二者皆須觀修與止修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後者也還是要修猛利的信等等,就是那個時候要思惟觀察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
這個兩種,止也好、觀也好,不管是顯教、密教的經典當中,同樣地很廣泛地都說這個道理。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這句話,這句話注意一下!凡是必須要用觀察修的東西,你現在不用觀察。沒有觀察,或者雖然觀察而觀察得不多,一點點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缺陷。什麼缺陷?叫「無垢淨慧」—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叫無垢淨慧呀?慧是什麼?破煩惱的。真正破除煩惱的,正對治的藥是智慧。這個智慧分聞、思、修,只要是對了,一定能夠破煩惱,如果不對的話,那當然沒有用!現在這裡講的是叫無垢淨慧,這個無垢的淨慧靠什麼?都是靠思惟觀察。所以如果你沒有的話,這個東西生不起來;這個東西生不起來,請問你怎麼修學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對治煩惱,煩惱斷除了,業就斷除了。沒有惑、業,當然沒有這個流轉生死的,這個是勝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樣,最重要的東西。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東西,居然你現在不要了,請問你佛法從何修起?
所以這個情況是由來已久啊!因為由來已久,所以現在趨入末法,因為到了末法,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只好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到現在的的確確是對我們最好的,但是我們弄錯了,這個是留到了最後沒有辦法。我們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惡因,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就我所了解的,是!現在我們只有念佛,但是心裡面了解啊,以前我們造了惡因啊,所以現在得了惡果,現在我們只能念這個,趕快把以前的惡因轉過來。眼前我雖然不能修,但是將來一定要努力啊!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眼前還是念佛,但是感到無比的慚愧,說這個經論實在重要啊!我們絕對不會說:「哎呀,這個不要,你還管它幹什麼!」這兩種現象,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很明白。因為你現在覺得很慚愧,然後你努力修,你恭敬它。這個慚愧、恭敬本身也是個功德,不但不影響你,還能夠幫助你現在那個助行往生,這第一個眼前的好處。然後你去了以後,到那時候你修的是,因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時候有了因緣,你馬上可以修,你再回來的時候,這個因一直在這地方,對不對?
如果你不採取這個路,你現在說:哎呀,這個都不要!這本身是一個最大的謗法障礙。你辛辛苦苦念了一點佛,把它抵銷,往往啊還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無影響,這是障礙。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邊,因為你的心裡面因種就是不要它的,所以到那時候你既然不要它,眼前碰到了你還是不相應。你說好像這個經裡面沒有這個根據嘛!怎麼會沒有呢?《彌陀經》,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觀經》,淨土的三經,其他的經論上面說得很清楚啊!很多人到了那邊,他聞說了,然後就證了羅漢果了。為什麼證羅漢果?他不要那個大經大論嘛!這是一個。然後呢《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說很多這個大的弟子,聲聞弟子,坐在這個地方,他儘管佛在這兒說那個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應。為什麼?他因地當中本來就沒有種這個因,他不歡喜這個東西,聽也聽不進,這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學啊!你弄清楚了,那麼你那時知道,是啊!現在你不能修,絕不強迫,但是正因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啊!說我慚愧啊!我好好地學,將來一定要學到。概念清楚嗎?就在這地方。這個是它現在這裡的最大、最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啊!你如果現在能夠這樣做的話,即便當下不一定能夠直趣針對煩惱的慧,可是將來很容易上去,很容易上去!所以這個勝道的命根,我們要把持得住。進一步: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長,你沒有增長的因嘛,你怎麼可能得到增長的果呢?

【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唉,所以說是原地踏步,不退還是好好的呀!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
這個修道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裡面告訴我們的,慧當中什麼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噢!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這個兩個後面會解釋。拿我們現在來說,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換句話說,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無分別後得智,兩樣東西圓滿的是佛果。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夠正確無誤地抉擇一切的,就是什麼?就是如智跟徧智,這個都是智慧耶!智慧這個東西,就要你思惟觀察;所以要止修的,因為你那個思惟觀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來去觀察,這樣的!現在你一開頭的時候,居然這個不要了,那豈不是一開頭,你把那個命根都切斷掉了一樣嗎?這個概念我們現在要清楚,要清楚。

【◎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因此,於道修習多少,反爾許嚴重的忘失正念,念力暗鈍微劣,分辨取捨是非之智慧日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這句話對我們是個大警惕,這句話對我們是一個大策勵!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對道修,修了很多。修了很多,反而什麼?嘿!反而產生了反效果。是忘念是重大,念力是遲鈍,然後呢抉擇,唉,碰見這種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煩,就這種味道。這個是什麼啊?走上錯路了,走上錯路了。就是因地當中你走錯了!所以這一點大家注意,有的人一聽,不聽的時候滿好,一聽眼睛就瞪大了,那個就是他因地當中跟他相應的;有的人平常他滿好,等到一聽經,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就是跟法是不相應,而那個時候他就是什麼?障礙現起的時候。
這個的的確確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對這樣東西有嗜好的話,那個現起的時候,你眼睛瞪了個大。反過來,你跟它不相應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會直打哈欠,對不對?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所以,譬如說我們現在當然出了家了,不會了。以前在家的時候,到了夏天,然後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這個時候電視節目最好了,然後呢在這個地方冷氣又開,然後坐在這個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個時候洗澡了,「等一下,沒關係,你先去,你先去!」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勁就會提得那麼足。
反過來,這件事情大家說念書了,唉呀,到那個時候,你這個也不行,牙齒又痛了、頭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個時候硬是跑到那裡你就打瞌睡了。為什麼?為什麼啊?就是這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我們不要問他為什麼,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就是你這樣東西,跟你的心裡相應的話,到那個時候的話,精神就提起來了。叫你該做的時候,哪怕洗澡固然不願意,到時該睡覺了:「去睡啦,明天起不來!」「沒關係,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來的!」就是這個樣。乃至於你很累了,「哎喲,這個什麼節目來了!」你也不覺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嗎?這是什麼?我們的習氣,對不對?習氣是什麼?現在的果。就是你因地當中有了這個,現在這個現象。

所以如果說,我們每一位同修碰見這個情況的話,立刻檢點一下,哦,是什麼狀態。最好的辦法—那時候趕快懺悔,還來得及。懺悔淨除了以後,它不會感果,要不然這個留下去的話,那對我們是非常恐怖的一個結果!

2017-05-31進度:P053L02 - P054L03 又彼行者

27B 10:25 ~ 28A 17:34
智慧小語: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重要概念:好好地聽,好好地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的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第二種現象,即彼等修行者因未了達三慧之關要,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說這個是個過失,形成執持廢棄聞法與觀察修之惡見的下劣宗派(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 (西藏當時修行的流弊)。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一種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呀,說這個是個過失,啊,那、那現在不要講啊,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啦!就這樣。然後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於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只要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子,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後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麼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真痛心呀!
我以前也是這樣。欸,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那好,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唉呀!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啊,趕快修行啊!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唉!所以啊,佛,在這裡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你們好好地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地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捨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鬆鬆說:唉,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欸,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障很重啊,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
所以前面綱要已經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啊,那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地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說自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它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在你因地當中已經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麼啊?現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係,因緣關係,就是這個。那麼繼續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因此,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的串習,廣義的來說就是修。

所以要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就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地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地來說就是修。所以他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地來說,你這個聞跟思要不斷地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麼這是第一個,正面的成立,正面的成立。他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修,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若此相違,則諸異生(凡夫)未獲初禪未到定時,應成全無修行,因於欲界,除獲第九住心時,以此欲心一境之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其餘情況根本無修所成,以《對法論》(即《俱舍論》)中數數宣說之故。

最後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論,經論當中關於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多地方都說,那麼上面什麼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作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大毛病,產生了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地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後呢思惟,然後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麼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麼?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麼定這個樣,有什麼好處,散亂有什麼壞處,啟發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後告訴你怎麼修那個定,然後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後證得那個定,這樣。所以它必然的。
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麼一直到上面最後叫「未到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對吧!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麼?得根本定是經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儘管我們同樣地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裡有個五十億呀,他以前早就積在那裡了。換句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
那麼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在你用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麼我要買米呀,要洗、去燒、去弄呀,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地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後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麼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還有慧嗎?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啊,我要修定,這不要了。那麼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麼來呢?這裡說正面的成立,反面的駁斥。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麼當年印度的佛法這麼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麼嚴密,就這麼嚴密,擺在那裡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一些人,唉呀,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裡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裡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輕力壯好好地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百當。
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啦,說決定了,照著哪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嘿,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啊!」到那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
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兩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麼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麼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呀?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係,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嘿、嘿!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啊,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常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為什麼?為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
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麼譬如我剛才同樣地說這個,現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個正反兩取當中。
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就是,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具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你會—對!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麼,它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那麼我這地方順便一提,就是我想後面說明你們大概都懂了,至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讓我們心裡種下一個印象,是我們將來真正要學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而這個道理上面已經說過了,「對法論中數宣說故」,菩薩的論裡面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
故所謂修者,應當了知,即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所言:“所謂修,即令自意轉為所修之體性,或令自意成為所修之事。

那麼所以「所言修」,我們應該了解修的內容是什麼。就像這個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們的意,「所言修者,謂令其意」,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現在廣泛的就是整個的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這個。那麼這個我不妨把那個內涵說了一下,文字你們就懂了。先解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 例如,所謂修信心或修大悲,即須令自意成為信心或大悲之自性,餘可類推。

譬如說你要修悲心、修信心。現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見一個人是:這個傢伙活該!等到你修了悲這個東西,你看見他,哎呀,你就同情憐憫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們碰見這個人說的話,你覺得這個傢伙有沒有道理啊?你修了一下—啊,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聽見了他: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懂!那個時候你不會一心一意地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內心轉過來。真正我們修的時候要了解,它有各式各樣的內涵,大別分成四個大類,分成四個大類。沒有修的之前什麼狀態,修的之後什麼狀態。換句話說,沒有修的時候這一方面;除了這個,反方面,就是這兩種狀態。那麼沒有修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狀態:起心動念、知見方面的見惑,大家吵架;然後呢情緒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貪便宜,就這個樣。或者是你貪了便宜,損害別人,這個粗的;細的呢,塵沙、無明等等,分類的不一樣。
修了以後改變了,改變不妨編成四個大類。剛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識狀態,這個我們心識狀態啊,平常都是貪著,然後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後有一種,把你的心識轉變成功所修的那樣東西。譬如平常一看見那樣東西貪著,現在呢,厭離,一看見就厭惡。啊!這些東西以前我還把它看成好東西 ,原來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厭惡。所以凡是修那個不淨觀的人,修成功了以後,以前對這種東西貪得不得了,他一看見了,那就厭惡得不得了,也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事情好像很難哪,這是你沒有學,的確的。
這個我前幾年,我忘記掉是哪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記掉了。有一次我跟他們隨便談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聽完了,眼淚直流痛哭。我曉得她總有什麼感受,我就問她,她自己就在家修那個不淨觀,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說為什麼修成功了不幸啊?她是個在家人,而是個女的,又結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後,她對這個慾,厭惡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就麻煩了,你不要,別人要啊!她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一談到那個,痛哭流涕無法忍受。這個的確不難,就是沒有如理的教授。
我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對這個飲食那個對治,花了多少年這麼吃力。後來得到了善巧以後用,到那時候,真好,清涼啊!清涼啊!解脫啊!那時候,就以前的感覺就被它綁住,你儘管說:你不要去貪,不要去貪!對不起,那個地方辣椒醬擺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綁住了,心裡面就熱惱了。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放下,清涼、解脫、調伏,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個時候怎麼?你的心裡面從原來的染著,那個心本來的現象是染著心,變作厭離。同樣的呢,本來你什麼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他,我的才算,他,不管他!那時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憐憫,一種。
還有一種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思惟了以後,對於所觀的境,應該了解它的內容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把這個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來「無我」,啊!你了解了—我一直是以為是「有我」,原來這個是「無我」,生死冤家!你就不會把它看得重要。平常我們把它「常」看做「無常」,這個就是你應該所了解的這個對境、對象,這是第二種。
第三個呢,就是你修習了以後,你的心所願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求淨土,那就是你的願的地方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是,當然到後來的話,是唯心淨土,你的心就是淨土。可是我們現在修的是這樣,哎呀,這個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個地方去,就是我所願之境。
最後一個呢,就是你應該銘記的,記住這種事情。這個大別不出這幾類,那麼我們現在經過了修習以後,使得我們的內心的意,「成彼體分」,成功這樣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講的這個。

五、須知修及串習同義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
所以那些大論師、大譯師,翻譯的時候,有的就翻成功「修」,有的人「串習」。習跟修是一個,但是修的時候,要不斷地、不斷地去做,叫串習。然後呢,

【如《現觀莊嚴論》云:】
經論上面又這麼說,《現觀莊嚴論》,就是至尊慈氏,彌勒菩薩造的。

【「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說見習諸道,這些都是同樣的,修、習是一個。

【◎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又如至尊彌勒菩薩於《現觀莊嚴論》中云:「加行道抉擇分、見道、修道三者中,皆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之修習道。」

這個上面的解釋。這至尊慈氏就是什麼?《現觀莊嚴論》,這是最完整的教授,從我們凡夫到成佛。當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學這個。現在的西藏也是,紅教也好、黃教也好,這個是必學,因為修行的整個完整的次第嘛!那個論就是慈氏,彌勒菩薩造的,說「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換句話說,前面這是見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這是前面的加行。都幹什麼啊?「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數數」,就是不斷不斷地去思惟、去稱量,觀察修習,這個通於現、比二量。就是說「比」是什麼?你思惟這個什麼道理,然後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認真地去觀察、現觀;然後呢觀了以後,這真義現起。所以說大乘的聖者啊,尚且要不斷地思惟觀察,我們居然說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此言大乘聖者修道位中,尚有不斷,不斷的去思惟、去稱量觀察。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的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

喏,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哪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地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麼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啊,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
現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說這種錯誤的執著,說這個聞思跟修的這種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實在非常可笑的。那麼下面就正式地告訴我們,哪些是怎麼修法的:

六、所言修者,不應識為太狹
【◎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心,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
誠如此,比如說修習清淨信心、修習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修習世俗菩提心、修習無常苦等,這些東西都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此類例子極多,無法計數。

就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正式將來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幾樣:「淨信」,那就是對善知識所生起的清淨的信心,以及「四無量心」,然後呢「修菩提心」,「修無常苦」,那個主要的是策發厭離心跟精進心的。這些東西都要不斷地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太多,太多,不曉得多少!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曉得上面那個淨信、菩提心、無常苦,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個好處大得不得了,詳細的內容在後面講,這裡我簡單地說一下。
我們現在所以沒辦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這個無常苦沒有修過,不曉得世間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曉得苦的話,叫你不放絕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藥砒霜,然後你雖然沒有吃,你曉得吃下去是馬上七竅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後把十斤的蜜放在這裡邊,不管是辣椒醬也好,然後呢是白脫油也好,然後叫你吃,你願意不願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為什麼?曉得這個是苦。
(p121)然後呢還有一個無常,雖然修是要修的,慢慢地來。假定你曉得我們生命無常的話,說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麼東西都不要了,說:「某人哪,銀行裡還有二百萬家財沒解決。」「什麼二百萬、二億跟我有什麼屁事!」我趕快拼命念佛的要緊。為什麼?那時候你等到無常觀真正生起來,苦諦真正了解了以後,你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去忙大法,要求這個、求這個,為什麼原因求不成哪?根柢沒有建立。他這個地方,次第都告訴我們很清楚,所以說這些東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觀察。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寂天菩薩於《入行論》及《集學論》中云:「為修自心,我造此論。」即是將二論中所說一切道次第,皆說為修,可見修之範圍極廣。

這個《入行論》,是《入菩薩行論》;《集學論》,《集菩薩學論》都是大乘行者必須要修學的,非常好的論。那麼這個裡邊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修習我自己,所以要造這個論。」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兩個論當中,說的各式各樣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修。

【《集學論》云:】
他又印證。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
《集學論》云:“以如是之故,身受用福,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此言身體、受用、福德善根三者,於每一者中,皆作施捨、守護、清淨、增長四事

下面的解說。這是說,就像因為前面的緣故,為了你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等等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你要什麼啊?要對「身體、受用、善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麼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嗎?當然不能修。如果說你得到了人身,你沒有受用的東西,窮得個要命,裡邊外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你能修嗎?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來不及,討飯都來不及,這些,然後善根不夠都來不及。凡是這種東西都要去長時地修,而這些東西修到最後究竟的時候,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那麼在這個裡邊這三樣東西,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這個真正修的時候,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時候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啊,所以這四個大綱,所有的大概都在這裡頭。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所謂修者,不應當執取過小之範圍。

所以「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很小的一個範圍,拿了一粒麥說:啊,所有的五穀就是如此了,這樣。所以說,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們都是妖魔鬼怪,等於這個話一樣,那是不通的。那麼隨便一句話,無關緊要,你修行的時候你執在這個上面,你怎麼成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補充資料】

  1. 「八不」:即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離兩邊的中道是《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智慧,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都不離生與滅,不是斷即是常,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沒有去來的中道。
  2. 二智:ㄧ、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為通後有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為萬法之俗智也。此為生於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
  3. 異生:凡夫之異名,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之果報故稱異生。
  4. 初禪未到定:上界八地各有根本定與近分定。初禪近分定又名未到定,即未至根本定之意。
  5. 欲地:即三界之一的欲界,是具婬食欲的眾生所住之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範圍。
  6. 入大地:即九住心中最後第九住心,亦名欲心一境。若恒時修習“欲心一境”,身心即得輕安,此時心極自在,如已馴服之良馬,於任何善所緣皆可自在安住,須於此時方生修所成慧。
  7. 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分別是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