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2017-05-31進度:P053L02 - P054L03 又彼行者

27B 10:25 ~ 28A 17:34
智慧小語: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重要概念:好好地聽,好好地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的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第二種現象,即彼等修行者因未了達三慧之關要,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說這個是個過失,形成執持廢棄聞法與觀察修之惡見的下劣宗派(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 (西藏當時修行的流弊)。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一種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呀,說這個是個過失,啊,那、那現在不要講啊,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啦!就這樣。然後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於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只要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子,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後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麼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真痛心呀!
我以前也是這樣。欸,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那好,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唉呀!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啊,趕快修行啊!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唉!所以啊,佛,在這裡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你們好好地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地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捨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鬆鬆說:唉,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欸,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障很重啊,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
所以前面綱要已經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啊,那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地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說自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它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在你因地當中已經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麼啊?現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係,因緣關係,就是這個。那麼繼續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因此,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的串習,廣義的來說就是修。

所以要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就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地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地來說就是修。所以他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地來說,你這個聞跟思要不斷地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麼這是第一個,正面的成立,正面的成立。他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修,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若此相違,則諸異生(凡夫)未獲初禪未到定時,應成全無修行,因於欲界,除獲第九住心時,以此欲心一境之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其餘情況根本無修所成,以《對法論》(即《俱舍論》)中數數宣說之故。

最後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論,經論當中關於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多地方都說,那麼上面什麼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作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大毛病,產生了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地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後呢思惟,然後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麼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麼?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麼定這個樣,有什麼好處,散亂有什麼壞處,啟發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後告訴你怎麼修那個定,然後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後證得那個定,這樣。所以它必然的。
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麼一直到上面最後叫「未到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對吧!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麼?得根本定是經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儘管我們同樣地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裡有個五十億呀,他以前早就積在那裡了。換句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
那麼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在你用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麼我要買米呀,要洗、去燒、去弄呀,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地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後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麼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還有慧嗎?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啊,我要修定,這不要了。那麼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麼來呢?這裡說正面的成立,反面的駁斥。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麼當年印度的佛法這麼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麼嚴密,就這麼嚴密,擺在那裡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一些人,唉呀,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裡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裡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輕力壯好好地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百當。
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啦,說決定了,照著哪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嘿,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啊!」到那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
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兩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麼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麼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呀?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係,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嘿、嘿!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現:啊,怎麼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常現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塌掉了。為什麼?為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
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麼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麼譬如我剛才同樣地說這個,現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個正反兩取當中。
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就是,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具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你會—對!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麼,它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那麼我這地方順便一提,就是我想後面說明你們大概都懂了,至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讓我們心裡種下一個印象,是我們將來真正要學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而這個道理上面已經說過了,「對法論中數宣說故」,菩薩的論裡面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
故所謂修者,應當了知,即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所言:“所謂修,即令自意轉為所修之體性,或令自意成為所修之事。

那麼所以「所言修」,我們應該了解修的內容是什麼。就像這個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們的意,「所言修者,謂令其意」,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現在廣泛的就是整個的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這個。那麼這個我不妨把那個內涵說了一下,文字你們就懂了。先解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 例如,所謂修信心或修大悲,即須令自意成為信心或大悲之自性,餘可類推。

譬如說你要修悲心、修信心。現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見一個人是:這個傢伙活該!等到你修了悲這個東西,你看見他,哎呀,你就同情憐憫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們碰見這個人說的話,你覺得這個傢伙有沒有道理啊?你修了一下—啊,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聽見了他:這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懂!那個時候你不會一心一意地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內心轉過來。真正我們修的時候要了解,它有各式各樣的內涵,大別分成四個大類,分成四個大類。沒有修的之前什麼狀態,修的之後什麼狀態。換句話說,沒有修的時候這一方面;除了這個,反方面,就是這兩種狀態。那麼沒有修的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裡狀態:起心動念、知見方面的見惑,大家吵架;然後呢情緒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貪便宜,就這個樣。或者是你貪了便宜,損害別人,這個粗的;細的呢,塵沙、無明等等,分類的不一樣。
修了以後改變了,改變不妨編成四個大類。剛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識狀態,這個我們心識狀態啊,平常都是貪著,然後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後有一種,把你的心識轉變成功所修的那樣東西。譬如平常一看見那樣東西貪著,現在呢,厭離,一看見就厭惡。啊!這些東西以前我還把它看成好東西 ,原來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厭惡。所以凡是修那個不淨觀的人,修成功了以後,以前對這種東西貪得不得了,他一看見了,那就厭惡得不得了,也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事情好像很難哪,這是你沒有學,的確的。
這個我前幾年,我忘記掉是哪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記掉了。有一次我跟他們隨便談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聽完了,眼淚直流痛哭。我曉得她總有什麼感受,我就問她,她自己就在家修那個不淨觀,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說為什麼修成功了不幸啊?她是個在家人,而是個女的,又結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後,她對這個慾,厭惡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就麻煩了,你不要,別人要啊!她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所以一談到那個,痛哭流涕無法忍受。這個的確不難,就是沒有如理的教授。
我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對這個飲食那個對治,花了多少年這麼吃力。後來得到了善巧以後用,到那時候,真好,清涼啊!清涼啊!解脫啊!那時候,就以前的感覺就被它綁住,你儘管說:你不要去貪,不要去貪!對不起,那個地方辣椒醬擺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綁住了,心裡面就熱惱了。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放下,清涼、解脫、調伏,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個時候怎麼?你的心裡面從原來的染著,那個心本來的現象是染著心,變作厭離。同樣的呢,本來你什麼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他,我的才算,他,不管他!那時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憐憫,一種。
還有一種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思惟了以後,對於所觀的境,應該了解它的內容是什麼。譬如我們現在說,把這個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來「無我」,啊!你了解了—我一直是以為是「有我」,原來這個是「無我」,生死冤家!你就不會把它看得重要。平常我們把它「常」看做「無常」,這個就是你應該所了解的這個對境、對象,這是第二種。
第三個呢,就是你修習了以後,你的心所願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求淨土,那就是你的願的地方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是,當然到後來的話,是唯心淨土,你的心就是淨土。可是我們現在修的是這樣,哎呀,這個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個地方去,就是我所願之境。
最後一個呢,就是你應該銘記的,記住這種事情。這個大別不出這幾類,那麼我們現在經過了修習以後,使得我們的內心的意,「成彼體分」,成功這樣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講的這個。

五、須知修及串習同義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
所以那些大論師、大譯師,翻譯的時候,有的就翻成功「修」,有的人「串習」。習跟修是一個,但是修的時候,要不斷地、不斷地去做,叫串習。然後呢,

【如《現觀莊嚴論》云:】
經論上面又這麼說,《現觀莊嚴論》,就是至尊慈氏,彌勒菩薩造的。

【「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說見習諸道,這些都是同樣的,修、習是一個。

【◎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又如至尊彌勒菩薩於《現觀莊嚴論》中云:「加行道抉擇分、見道、修道三者中,皆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之修習道。」

這個上面的解釋。這至尊慈氏就是什麼?《現觀莊嚴論》,這是最完整的教授,從我們凡夫到成佛。當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學這個。現在的西藏也是,紅教也好、黃教也好,這個是必學,因為修行的整個完整的次第嘛!那個論就是慈氏,彌勒菩薩造的,說「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換句話說,前面這是見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這是前面的加行。都幹什麼啊?「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數數」,就是不斷不斷地去思惟、去稱量,觀察修習,這個通於現、比二量。就是說「比」是什麼?你思惟這個什麼道理,然後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認真地去觀察、現觀;然後呢觀了以後,這真義現起。所以說大乘的聖者啊,尚且要不斷地思惟觀察,我們居然說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此言大乘聖者修道位中,尚有不斷,不斷的去思惟、去稱量觀察。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的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

喏,想想上面這個話,那麼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哪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地弄糊塗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在了解,現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麼?果嘛!你怎麼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著、無明,經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淨除的最後的結果,它才是。現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麼!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啊,好呀!現在我們了解了。
現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們已經了解了,說這種錯誤的執著,說這個聞思跟修的這種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實在非常可笑的。那麼下面就正式地告訴我們,哪些是怎麼修法的:

六、所言修者,不應識為太狹
【◎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心,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
誠如此,比如說修習清淨信心、修習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修習世俗菩提心、修習無常苦等,這些東西都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此類例子極多,無法計數。

就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現在我們正式將來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幾樣:「淨信」,那就是對善知識所生起的清淨的信心,以及「四無量心」,然後呢「修菩提心」,「修無常苦」,那個主要的是策發厭離心跟精進心的。這些東西都要不斷地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太多,太多,不曉得多少!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曉得上面那個淨信、菩提心、無常苦,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個好處大得不得了,詳細的內容在後面講,這裡我簡單地說一下。
我們現在所以沒辦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這個無常苦沒有修過,不曉得世間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曉得苦的話,叫你不放絕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藥砒霜,然後你雖然沒有吃,你曉得吃下去是馬上七竅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後把十斤的蜜放在這裡邊,不管是辣椒醬也好,然後呢是白脫油也好,然後叫你吃,你願意不願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為什麼?曉得這個是苦。
(p121)然後呢還有一個無常,雖然修是要修的,慢慢地來。假定你曉得我們生命無常的話,說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麼東西都不要了,說:「某人哪,銀行裡還有二百萬家財沒解決。」「什麼二百萬、二億跟我有什麼屁事!」我趕快拼命念佛的要緊。為什麼?那時候你等到無常觀真正生起來,苦諦真正了解了以後,你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去忙大法,要求這個、求這個,為什麼原因求不成哪?根柢沒有建立。他這個地方,次第都告訴我們很清楚,所以說這些東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觀察。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
寂天菩薩於《入行論》及《集學論》中云:「為修自心,我造此論。」即是將二論中所說一切道次第,皆說為修,可見修之範圍極廣。

這個《入行論》,是《入菩薩行論》;《集學論》,《集菩薩學論》都是大乘行者必須要修學的,非常好的論。那麼這個裡邊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修習我自己,所以要造這個論。」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兩個論當中,說的各式各樣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修。

【《集學論》云:】
他又印證。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
《集學論》云:“以如是之故,身受用福,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此言身體、受用、福德善根三者,於每一者中,皆作施捨、守護、清淨、增長四事

下面的解說。這是說,就像因為前面的緣故,為了你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等等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你要什麼啊?要對「身體、受用、善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麼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嗎?當然不能修。如果說你得到了人身,你沒有受用的東西,窮得個要命,裡邊外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你能修嗎?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來不及,討飯都來不及,這些,然後善根不夠都來不及。凡是這種東西都要去長時地修,而這些東西修到最後究竟的時候,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那麼在這個裡邊這三樣東西,一一中都要作「捨、護、淨、長」四樣。這個真正修的時候,就是說:不該要的—捨,該捨的時候捨;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後呢?都要淨除、淨化;來增長這些。啊,所以這四個大綱,所有的大概都在這裡頭。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所謂修者,不應當執取過小之範圍。

所以「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很小的一個範圍,拿了一粒麥說:啊,所有的五穀就是如此了,這樣。所以說,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們都是妖魔鬼怪,等於這個話一樣,那是不通的。那麼隨便一句話,無關緊要,你修行的時候你執在這個上面,你怎麼成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補充資料】

  1. 「八不」:即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離兩邊的中道是《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智慧,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都不離生與滅,不是斷即是常,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沒有去來的中道。
  2. 二智:ㄧ、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為通後有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為萬法之俗智也。此為生於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
  3. 異生:凡夫之異名,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之果報故稱異生。
  4. 初禪未到定:上界八地各有根本定與近分定。初禪近分定又名未到定,即未至根本定之意。
  5. 欲地:即三界之一的欲界,是具婬食欲的眾生所住之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範圍。
  6. 入大地:即九住心中最後第九住心,亦名欲心一境。若恒時修習“欲心一境”,身心即得輕安,此時心極自在,如已馴服之良馬,於任何善所緣皆可自在安住,須於此時方生修所成慧。
  7. 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分別是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五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