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2017-06-14進度:P056L05 - P057L12 修持軌理十一

28B 20:10 ~ 29A 17:35


智慧小語: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重要概念: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

觀想:依照上師的教授:將某個法(包括佛菩薩的外型等)在心中清楚地呈現出來,這當中包含止修和觀修。
略修:按照偈頌或儀軌字面的意思,概略地思維某些法義。
觀修:細微地觀察,思維其法義。止修:再觀察後,設法讓心全神貫注在某一法的整體上,不做個別思維。

⑤ 一切功德皆依賴以智慧觀修而來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若能多加了知三寶等功德差別,信心亦會倍加增長。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涵、細緻的內涵,能夠了解得越多,那麼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啊!歸依,為什麼要歸依啊?說「好的。」啊,那麼就好的,歸依了!現在大部分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呀多子多孫、長壽、健康。「啊,那去去去!」到底內容什麼,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了解了更多,他越來越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不要說佛法。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它有一套內容的,它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罡風落地」怎麼怎麼,哎呀,恐怖得不得了;然後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得越多,啊!你這個信心就越強。都是靠這個東西啊!那麼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
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理狀態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麼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麼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麼個修法?這是對啟發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若對生死過患多加瞭解,則會數數生起厭患出離之心。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得越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兒大家談佛法。在我現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的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後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只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地,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分同學跟我差不多。唉,所以我想起代大家心裡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若由多方面能見解脫之殊勝利益,譬如,了知或見聞大德們如何自在安住於萬法本性,心不為森羅萬象的顯現法所縛累等解脫之勝利,以此對解脫能生猛利希求。

同樣地,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淨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哎呀,又要上課了!」為什麼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後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後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若多瞭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稀有菩薩諸行,則於此等的不退轉信、欲樂及精進,皆會逐漸增上廣大。
如是一切功德皆依靠以觀慧觀察經中義理之修習而得生起,故諸智者應對此理引生定解,而不為他緣所轉變。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麼?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麼?「經」。為什麼要經啊?經是聖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裡聽了有道理,跑到那裡,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地研習,還要討論,然後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喔!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啊!
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滿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啊,好像是這個樣啊,你就轉掉了。結果呢,跑到這裡聽了一點哪,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啊,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好了,莫奈何,就這麼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絕對不要人家動搖。
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麼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麼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後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於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
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淨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淨土的條件是什麼?簡單!信願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的話,請問這個信願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啊,這些人真可憐哪!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麼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裡。更進一層都做得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啊!不但是淨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哪裡,就哪裡通!就是這樣。繼續:

③ 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分二: ① 宣說他宗 ② 對彼遮破

① 宣說他宗

【◎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諸修行道理見解極狹隘者,如是說:“若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 這個要分別的清楚。

上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現在下面有一種呢,他錯倒不一定錯,但是見解太狹窄、狹窄。那麼這種人怎麼說?他就說,你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要學定的話,專心一注貫注在這個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那麼他下面說,「此當宣說」,是的,這個要下面詳細,你要分別得清楚。

② 對彼遮破分二: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的這樣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

是說,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這樣的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沒錯,千真萬確,眼前狀態。下面這一段重要哦!下面這一段是極端重要!真的要學定。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若認為在引發如是禪定之前,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這是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則全未理解大車軌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言引發三摩地之修軌。(喻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

剛才說你正修的時候,那麼正修的時候,還有前面的基礎是什麼?要的!說「若謂引發如是定前」,你為了得到這樣的殊勝的三摩地—定,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這個要什麼?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對不起!那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什麼?就是兩個大軌,不管是性宗龍樹菩薩那個,相宗無著菩薩那個,他們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傳承都告訴我們,你學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礎。這個基礎要經過思惟觀察,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呢,拿這個東西來安住在上面,這樣的。所以假定像你這樣的說法的話,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這解釋看一看就明白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輭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如聰敏靈慧的鍛師先將金銀反覆以火燒,再三用水洗,如是淨除金銀一切雜質,令其體性變得極柔軟、堪能隨順之後,再打鑄成耳環等莊嚴飾品,即可如自心所想製成任何物品。
就像一個銀樓當中的技師一樣,他在正式做那個東西之前,先把那個粗胚,當然我們現在做的那個金器已經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個是指什麼?就是說它一個金沙或者礦沙,得到了這個以後,第一件事情要不斷地燒、不斷地洗,把這個裡面的雜質統統淨除,能夠純一,達到了純金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再來做你要的這個首飾。那這樣去做的話,你要怎麼,就能夠完成什麼。現在同樣地,我們修學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如是首先對根本煩惱、隨煩惱與諸惡行,應當如修習不善業果與生死過患等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生起熱惱或厭離。以如是之作意即如猛火煉金般,能令自心厭背棄捨諸惡業,清淨此等垢染。

那麼同樣地,我們修行的時候,先對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總的,或者是根本大煩惱,或者是隨,或者是大隨、中隨、小煩惱,種種的惡行。那麼這些東西就像什麼?就像下面說的,修惡業的惡果啊,生死的過患等等啊,凡是這種東西都應該以觀察慧不斷地去看。怎麼看呢?說這個東西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禍害,等到你經過了這樣地思惟觀察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裡面懊惱起來,唉呀,以前我不懂,上了它的當,一天到晚貪著難捨啊!那時候你就起大厭離心,你就不會被它綁住了。
這個就像什麼?這個作意就像我們這個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一樣,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把金沙裡的雜質拿掉;我們現在修行的人,經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的話,使得我們對以前難捨的這種事情就厭離。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把這個貪著淨除,這是第一個。其次呢,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應當如同在修習善知識功德、暇滿人身義大、三寶功德、諸善業果以及菩提心之殊勝利益等中所說般,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滋潤,歡喜啊!或令淨信現前。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淨,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淨,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那麼前面是厭患,說它的過患。另外一方面呢?對於善知識的種種的好處,對於我們難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後呢三寶的給你的殊勝的價值,以及你修善業以後得到多少的好的果報,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議、了不起的大利益,那種……。那個是後頭講的哦,「時中所說」,那個後頭都會講。如果說你照著他那個能夠觀察,能夠不斷地修行的話,那時候你心裡面就「潤澤」—哈,歡喜呀!絕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話,聽到上課就不歡喜。那時候你一聽到上課耳朵就豎起來,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就是這個東西滋潤了我們的心裡了,那個時候就產生了清淨信心,你一點都不懷疑。就像什麼?就像這個「作意」,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金,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金,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個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如是已成為堪能隨順之法器後,隨己意願修習寂止或勝觀,無需極大功用即能令心專注於止觀。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啊,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地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然後呢,另外一點呢,提不起來呀!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它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呢,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唉,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啦!」「欸!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它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然後呢,這個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
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我現在要修行喔!要住茅篷喔!然後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過,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那個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地學下去,你會越學越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地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啊!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啊,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

喔!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哪、最好的工具啊!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引經證成:如是亦如聖無著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譬如黠慧鍛師或其弟子,為淨除金銀上的一切垢染,時時以火燒水洗,令金銀柔軟隨順,結果則堪能成辦種種妙莊嚴具。黠慧鍛師或其弟子,隨自己所了知的鍛煉方法,按那種工藝方法,以各種工具隨自己所喜好的模樣打制,所欲的妙莊嚴具皆能製成。”

就是解釋那個,就像那個銀樓的技師,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首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那個雜質弄乾淨了,然後照他所知道的,要做的首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如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若令心對善法愛樂趣向,產生歡喜心,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現在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喔唷,他多吃了,他占了便宜了,我多做了!喔,這個地方怎麼樣。然後呢,他那個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的現象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的話—啊!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啊,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那些「極能隨順」,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就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喔!這地方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的歡喜,然後對下面學那個次第,自然你會認真。那麼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得清楚的話,一一如他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地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地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啊,趕快學什麼啊!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最後一行:

【補充資料】

  1. 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己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
  2. 頭陀:佛教用語,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行有以下十二項,1.阿蘭若處,居住在森林樹下,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2.常行乞食,受天、人供養,不為食而煩惱。3.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4.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5.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6.午後不得飲漿,過中午之後不得飲漿。7.著弊衲衣,又作糞掃衣,穿著用廢棄的舊衣布料製成的衣服。8.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9.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10.樹下止,在樹下修習佛法。11.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12.常坐不臥,長時間坐禪,不躺下睡覺
  3. 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
  4. 上品上生:淨土法門術語,上中下三品各有三生謂之九品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