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06-14進度:P056L05 - P057L12 修持軌理十一

28B 20:10 ~ 29A 17:35


智慧小語: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重要概念:你不敬重,現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

觀想:依照上師的教授:將某個法(包括佛菩薩的外型等)在心中清楚地呈現出來,這當中包含止修和觀修。
略修:按照偈頌或儀軌字面的意思,概略地思維某些法義。
觀修:細微地觀察,思維其法義。止修:再觀察後,設法讓心全神貫注在某一法的整體上,不做個別思維。

⑤ 一切功德皆依賴以智慧觀修而來

【◎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
若能多加了知三寶等功德差別,信心亦會倍加增長。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於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涵、細緻的內涵,能夠了解得越多,那麼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啊!歸依,為什麼要歸依啊?說「好的。」啊,那麼就好的,歸依了!現在大部分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呀多子多孫、長壽、健康。「啊,那去去去!」到底內容什麼,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了解了更多,他越來越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不要說佛法。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它有一套內容的,它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罡風落地」怎麼怎麼,哎呀,恐怖得不得了;然後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得越多,啊!你這個信心就越強。都是靠這個東西啊!那麼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
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理狀態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麼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麼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麼個修法?這是對啟發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若對生死過患多加瞭解,則會數數生起厭患出離之心。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得越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兒大家談佛法。在我現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的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後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只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地,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分同學跟我差不多。唉,所以我想起代大家心裡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若由多方面能見解脫之殊勝利益,譬如,了知或見聞大德們如何自在安住於萬法本性,心不為森羅萬象的顯現法所縛累等解脫之勝利,以此對解脫能生猛利希求。

同樣地,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淨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哎呀,又要上課了!」為什麼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後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後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若多瞭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稀有菩薩諸行,則於此等的不退轉信、欲樂及精進,皆會逐漸增上廣大。
如是一切功德皆依靠以觀慧觀察經中義理之修習而得生起,故諸智者應對此理引生定解,而不為他緣所轉變。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麼?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麼?「經」。為什麼要經啊?經是聖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不管人家怎麼說,環境怎麼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裡聽了有道理,跑到那裡,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地研習,還要討論,然後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喔!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啊!
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滿對,等你跑到那裡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啊,好像是這個樣啊,你就轉掉了。結果呢,跑到這裡聽了一點哪,白費;跑到那裡聽也白費!為什麼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駝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啊,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捨,好了,莫奈何,就這麼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絕對不要人家動搖。
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麼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在這個樣,戒上面、經上面怎麼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麼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後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麼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後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於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
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淨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淨土的條件是什麼?簡單!信願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的話,請問這個信願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啊,這些人真可憐哪!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麼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裡。更進一層都做得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啊!不但是淨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哪裡,就哪裡通!就是這樣。繼續:

③ 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分二: ① 宣說他宗 ② 對彼遮破

① 宣說他宗

【◎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諸修行道理見解極狹隘者,如是說:“若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 這個要分別的清楚。

上面這個是錯誤的見解,現在下面有一種呢,他錯倒不一定錯,但是見解太狹窄、狹窄。那麼這種人怎麼說?他就說,你拿這個觀慧去不斷去思惟的話,這是障礙你學定,你要學定的話,專心一注貫注在這個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面,它不一定定,那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生不起來,不能得到這個堅固的定。那麼他下面說,「此當宣說」,是的,這個要下面詳細,你要分別得清楚。

② 對彼遮破分二: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①    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
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的這樣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

是說,你現在希望安住在你所緣的,專一貫注在上頭,要想得到這樣的定,那麼要想得到這樣的根本三摩地,而這個你以前沒有學過,現在你正在修這個。既然你正在修這個,當然你心要安住在這個上面,在這個狀態當中,如果說你要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定的確是不生的,一直等到你得到定以後。所以為了你現在要學定,一心安住修,對的,對的!所以「亦是我許」,我也是這樣說,沒錯,千真萬確,眼前狀態。下面這一段重要哦!下面這一段是極端重要!真的要學定。

②    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若認為在引發如是禪定之前,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這是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則全未理解大車軌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言引發三摩地之修軌。(喻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

剛才說你正修的時候,那麼正修的時候,還有前面的基礎是什麼?要的!說「若謂引發如是定前」,你為了得到這樣的殊勝的三摩地—定,那麼這個前面的基礎,就是前面的加行,這個要什麼?觀修很多前面這個條件。假定說你把這個修定前面的基礎,認以為這是學定的障礙而不要的話,對不起!那你根本不了解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什麼?就是兩個大軌,不管是性宗龍樹菩薩那個,相宗無著菩薩那個,他們不管是哪宗、哪派,真正完整傳承都告訴我們,你學定之前一定要很多基礎。這個基礎要經過思惟觀察,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呢,拿這個東西來安住在上面,這樣的。所以假定像你這樣的說法的話,你根本不了解,那些真正成就的人告訴我們引發勝定的這個正確的道理,你不了解。下面這解釋看一看就明白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輭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如聰敏靈慧的鍛師先將金銀反覆以火燒,再三用水洗,如是淨除金銀一切雜質,令其體性變得極柔軟、堪能隨順之後,再打鑄成耳環等莊嚴飾品,即可如自心所想製成任何物品。
就像一個銀樓當中的技師一樣,他在正式做那個東西之前,先把那個粗胚,當然我們現在做的那個金器已經完全成了金了,平常那個是指什麼?就是說它一個金沙或者礦沙,得到了這個以後,第一件事情要不斷地燒、不斷地洗,把這個裡面的雜質統統淨除,能夠純一,達到了純金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再來做你要的這個首飾。那這樣去做的話,你要怎麼,就能夠完成什麼。現在同樣地,我們修學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如是首先對根本煩惱、隨煩惱與諸惡行,應當如修習不善業果與生死過患等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生起熱惱或厭離。以如是之作意即如猛火煉金般,能令自心厭背棄捨諸惡業,清淨此等垢染。

那麼同樣地,我們修行的時候,先對我們的煩惱,這個煩惱是總的,或者是根本大煩惱,或者是隨,或者是大隨、中隨、小煩惱,種種的惡行。那麼這些東西就像什麼?就像下面說的,修惡業的惡果啊,生死的過患等等啊,凡是這種東西都應該以觀察慧不斷地去看。怎麼看呢?說這個東西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禍害,等到你經過了這樣地思惟觀察了以後,你那個時候心裡面懊惱起來,唉呀,以前我不懂,上了它的當,一天到晚貪著難捨啊!那時候你就起大厭離心,你就不會被它綁住了。
這個就像什麼?這個作意就像我們這個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一樣,銀樓的技師用火來燒那個金沙,把金沙裡的雜質拿掉;我們現在修行的人,經過這樣地思惟觀察的話,使得我們對以前難捨的這種事情就厭離。所以佛法第一件事情要厭離心,把這個貪著淨除,這是第一個。其次呢,

【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應當如同在修習善知識功德、暇滿人身義大、三寶功德、諸善業果以及菩提心之殊勝利益等中所說般,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滋潤,歡喜啊!或令淨信現前。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淨,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淨,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那麼前面是厭患,說它的過患。另外一方面呢?對於善知識的種種的好處,對於我們難得的人身的重要,然後呢三寶的給你的殊勝的價值,以及你修善業以後得到多少的好的果報,以及大菩提心的最不可思議、了不起的大利益,那種……。那個是後頭講的哦,「時中所說」,那個後頭都會講。如果說你照著他那個能夠觀察,能夠不斷地修行的話,那時候你心裡面就「潤澤」—哈,歡喜呀!絕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的話,聽到上課就不歡喜。那時候你一聽到上課耳朵就豎起來,眼睛瞪大了就睡不著,就是這個東西滋潤了我們的心裡了,那個時候就產生了清淨信心,你一點都不懷疑。就像什麼?就像這個「作意」,這種的思惟作意,就像用水洗金,就像前面那個銀樓的銀匠,用水來洗金,那麼我們修行的時候呢,就把這種好的種種「白淨品」,清洗我們的染汙。

【◎ 如是成已,】
前面的那個前行基礎有了。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
如是已成為堪能隨順之法器後,隨己意願修習寂止或勝觀,無需極大功用即能令心專注於止觀。

把前面的這個基礎弄好了,那個時候啊,隨你所希望的,你要修止—止就是得定;你要修觀,乃至於觀空、觀什麼,「無大劬勞」,不要大努力,「即能成辦」,成功了!現在我們看看對不對?我們平常所以修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果肯仔細地檢查,馬上就了解了!就是這個心裡面煩煩惱惱,為什麼煩惱?放不下呀!就是這樣。然後呢,另外一點呢,提不起來呀!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見到這東西的過患、禍害,你只見到它的以前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過了修習了以後,你厭患,送給你都不要,你還有放不下的嗎?狀態起來了。還有呢,現在你提不起來,現在你見到一個特別的好處的話,唉,不叫你去還辦不到!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該睡覺啦!」「欸!沒關係,我等一下。」你就放不下,你對這個東西嚐到它的味道了,這不是很清楚明白嗎?然後呢,這個前面的障礙是一點都沒有,推動你的力量是這麼大,你去修,用正確的方法,會修不成嗎?當然成功了!
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我現在要修行喔!要住茅篷喔!然後一住十年,最好的,就在那裡睡了十年,可惜呀!道理就在這裡。不過,原則已經說明了,細則那個內部我們還不知道,你真正地學下去,你會越學越有趣,不但有趣而且慢慢、慢慢地自然每一部分的內容跟你相應。相應的結果是什麼啊?成就了,就是這樣,你要往生一定往生,成佛有餘,千真萬確的。所以為什麼你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那個時代天天都有成就的人出現,到處都是!我們現在呢?啊!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如過江之鯽,多於牛毛,真正成就的人,鮮於麟角!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問題得不到這個善巧。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原來真正修行啊,不難,正知見最主要!

【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最好的工具。

喔!現在懂得了,原來前面教我們的思惟觀察,正是成就我們這個無分別勝定的最善巧的方便哪、最好的工具啊!你現在這個方法、工具都不要了,請問你怎麼行?眼前這麼簡單的燒飯,你說燒飯,鍋子不要了;你鍋子不要了,你怎麼燒?你火不要了;火不要了,你怎麼燒?你水不要了;你水不要了,怎麼燒?我們現在這樣:飯是要的,要燒的,鍋子不要,水不要,火也不要。這個地方現在我們都了解了,只要照著去做,一一都如我們所欲,一定成功。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
引經證成:如是亦如聖無著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譬如黠慧鍛師或其弟子,為淨除金銀上的一切垢染,時時以火燒水洗,令金銀柔軟隨順,結果則堪能成辦種種妙莊嚴具。黠慧鍛師或其弟子,隨自己所了知的鍛煉方法,按那種工藝方法,以各種工具隨自己所喜好的模樣打制,所欲的妙莊嚴具皆能製成。”

就是解釋那個,就像那個銀樓的技師,或者是他的徒弟一樣,為了要想做一樣首飾工具,他就用種種的方式水洗、火燒,把那個雜質弄乾淨了,然後照他所知道的,要做的首飾都做起來了。

【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汙憂惱,】
“如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若令心對善法愛樂趣向,產生歡喜心,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

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假定是你能夠照著前面這個辦法去修,那麼那個時候,對於我們一向貪著的這種東西,都排除掉了,生起了厭離心;生起了厭離心,這些染汙憂惱沾不上了。平常眼前我們現在生的煩惱,你仔細看起來都是什麼?都在這裡,都在這個地方!喔唷,他多吃了,他占了便宜了,我多做了!喔,這個地方怎麼樣。然後呢,他那個法器敲錯了,他那個東西幹什麼了!假定我們真正的對世間的現象認得清楚,你的厭離心生起來的話—啊!我現在為了修學佛法,增長我的功德……。這個東西不管它怎麼弄,你心裡面動都不動,自然不會為這個染汙憂惱沾起來了,沾不到你的心,你的煩惱沒有了。然後呢?

【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
同時,現在你了解了三寶的殊勝的功德,一心一意,啊,你好歡喜!他前面的障礙又沒有,後面推動的力量又這麼強。

【次瑜伽師,】
下面一步我們修行的人。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
那時候正式的用功,用在或止、或觀。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那個時候就對於那些「極能隨順」,那完全相應了,你要安住就安住,絕不動、絕不轉,就要想做到的樣樣做到了!這個比喻清楚嗎?現在了解了,但是這裡還是一個原則喔!這地方原則先引發我們好樂歡喜,你有了這個好樂的歡喜,然後對下面學那個次第,自然你會認真。那麼現在這個是產生一個好樂的歡喜,下面次第你認識得清楚的話,一一如他所說的現象心裡現起來,慢慢就開始成就了。
請翻到五十七頁,關於修,簡單地說明修的道理。那麼這個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先說明修是什麼一回事情,簡單地說明;其次呢,破除錯誤的一種執著。這個裡邊破除邪執特別重要,以我們現在時下的一般狀態來說,太多這種錯誤,太多這種錯誤。經常有聽見這麼說,要修行啦,趕快學打坐啊,趕快學什麼啊!實際上呢,現在我們學了上面這段,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坐了半天不相應的道理,大概有個概念。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最後一行:

【補充資料】

  1. 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於修行的法門己經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後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採取苦行的態度,什麼東西都捨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
  2. 頭陀:佛教用語,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行有以下十二項,1.阿蘭若處,居住在森林樹下,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2.常行乞食,受天、人供養,不為食而煩惱。3.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4.受一食法,一日只吃一餐。5.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6.午後不得飲漿,過中午之後不得飲漿。7.著弊衲衣,又作糞掃衣,穿著用廢棄的舊衣布料製成的衣服。8.但三衣,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9.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10.樹下止,在樹下修習佛法。11.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12.常坐不臥,長時間坐禪,不躺下睡覺
  3. 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
  4. 上品上生:淨土法門術語,上中下三品各有三生謂之九品往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