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6-20進度:下士道-異熟功德(三)

61A10:50 - 62A20:08

<第一組>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了解了這個,那麼我們怎麼照著去做了,怎麼照著去做。

(p155) 【① 總示,②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今初,】
了解了以後,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

① 總示分八:

① 一切日夜恒生起修心之理 
② 修習業果唯一須按佛語而獲定解
③ 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④ 不思惟業果僅了知少法亦無利益 
⑤ 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⑥ 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⑦ 何取何捨 
⑧ 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第一個呢?了解了以後,整個地告訴我們,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平常我們懺悔,中國平常一般講的,不管天台、賢首,是用十個次第,十門來說,現在他用四門來說,開合雖然不同,內容是徹底圓滿,這個講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它。現在先看一看,「總示」,說了解了這個,現在該怎麼辦。

① 一切日夜恒生起修心之理

【◎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寂天菩薩《入行論》說: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所以我們晝夜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

哦!現在曉得了,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要想,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他沒說快樂,實際上,苦透脫出來嘛就是快樂了嘛,對吧?所以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事情包括了的全部。我們現在真正要求的什麼?要求的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晝夜 (p156) 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呀!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入行論》又說:“佛說如果能夠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是一切善品的根本,因為深信業果,就能積極地行善,而這個善品的根本,是從恆常地思惟修習異熟果來的。” 

勝解的內涵
佛就告訴我們,說「勝解」—什麼叫勝解啊?就是殊勝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不是平平常常,平常我們的一種見解被人家一說,「對啊!」我本來想這樣,被人家一說,「對呀!」這樣,心裡面就動搖了。有人告訴你,這個地方好,你就到這個地方;有人告訴你,那個地方好,你就到那裡去;有人說念佛好,你就念佛;等一下告訴你參禪好,你又參禪;到那時候告訴你學教好,你又學教,那你完了!不曉得弄了半天是一無是處。什麼叫勝解呢?就是你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不管他說什麼,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
這是個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對善法也有勝解,對惡法也有勝解的。世間也有很多人喔,世間也有很多人,譬如說科學家,科學家他這種見解很強的,這個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識的那個事情,都不僅僅說人家告訴他,而且他告訴他的這個理論,他了解得很透徹,不但理論很透徹,經過實驗,驗證這個理論的確實性,所以那個時候,他堅定不移的信心。
(p157) 那我們說起來,那這樣科學對了嗎?對相對的狀態當中,對的,因為他研究的時候,所研究的範圍,是在他那個範圍之內。所以科學所觀察的那個範圍之內,對的。超過這個範圍對不對?對不起,他沒有觀察到,科學之真正缺點在這裡。所以科學那個方法本身是正確的,這個跟佛學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學的真正可貴,是用的方法本質上面完全一樣,但是它的內涵卻有絕大的不一樣—深、廣,完全不同、完全不同。這科學就像大海裡邊,丟一顆網下去,這個大海這麼大,你丟一顆網你能夠撈到多少?佛法不是,佛法像太虛空,把那個大海—不要說大海,把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擺在太虛空當中,一點點哪!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在這個量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不明白,那何況一個大海,何況一個地球,何況太陽系,何況銀河系!
所以《楞嚴經》上面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我們說十方虛空,這個十方的虛空是不得了啊!現在我們抬頭天空一看,說這個銀河系,這個銀河系,啊!可是在虛空當中,你只見到一點點,小得一點點對不對?所以那個虛空多大!可是在那個大覺海當中,這個覺性當中,這個空,在這個裡邊只是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喏,佛法的深廣的程度是這個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有幸而認識了佛法以後,哇!那這個時候對它產生的勝解,絕不動搖,這樣。
(p158) 可是佛法運用的時候,是有兩個面,一個是勝義諦,這個就是它最深的那一方面,另一個是世俗諦,世俗跟勝義分不開的喔!這個到後面再講。那麼它這個世俗,眼前我們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從世俗諦上面引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那個勝義。那個世俗有兩個,一個叫正的這個世俗,有一個呢……所謂世俗共同無錯識所承認的世俗,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我眼睛好的,你眼睛好的,這個大家都看見,這個共同承認的,佛法講的世俗諦是根據這個來講的。然後呢我眼睛有毛病,那什麼色盲,你看見這個黃的,我看見那個青的,你們大家看見的都是青的,我看見黃的,那個對不起!我這個就是錯誤的,這個不對的。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以後慢慢地去講,慢慢地去講。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什麼?我們真正信解認識的道理,對它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不被其他一切動搖。現在這個地方要勝解的是什麼?業感緣起,如此業因感如此果報,彼此之間種種關鍵,這是前面整個的所講的。
你了解了這個,什麼?「一切善品本」,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有的善法根本。因為你要求好嘛!然後呢因為你得到了勝解,你曉得這個好怎麼來的啊?有這樣的因嘛!你看得很清楚。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叫你討一點便宜,你絕不要討,「哎呀!不要討,討它幹什麼?我討到了一塊錢的便宜,賠出了一萬塊錢,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啊?」反 (p159) 過來說,人人願意去盡力,你很清楚明白,今天我盡了三分的力,或者說是付出了三塊錢的代價,將來進來三億塊錢,大家拼命去爭都來不及。現在那個商場當中稍微有一點的好處,大家打開頭了,現在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哪,那自然人人好啊!
不過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說:「喔唷,這個樣的話,大家打開頭的話,怎麼辦哪?」你不要怕,佛法的妙是妙在這個上頭,你布施的話,人家也得到好處,你也得到好處,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事情,你得到了好處,人家沒有的,這樣。所以這個非常簡單,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做的話,一定是自他共同越來越圓滿。儘管說這個布施讓給你了,那我得不到了,我隨喜呀,這不是一樣嗎?反過來說,我做了,你隨喜呀!那的的確確,絕對是沒有一點點虧欠,你做也好是你不做也好。所以他說,心清淨、是田清淨、是加行清淨,而清淨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嗎?
所以這個地方說,佛告訴我們勝解是一切善品本哪!那這個勝解怎麼來的?嘿!「此之根本」是「恆修異熟果」。哦,就是這個,就告訴我們不斷地去修習這個道理。異熟果是什麼?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就是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恆修」。現在我們才了解了:噢,原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啊!所以一天到晚思惟觀察,起心動念無非是如此,這樣。哪怕你休息了,他後面告訴我們的,休息了,你想了一下:「咳!我已經想了 (p160) 半天了,精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現在呢想過了休息一下,這個是精進當中必須要的。」所以你腦筋停下來的時候,它還在精進當中。然後停下來,緊跟著又再修行,還在精進當中。所以一天到晚在修習,所以這個進步是自然神速。到那個時候,你說你腦筋裡一天到晚這麼思惟,一天到晚歡喜,還會有苦惱嗎?當然沒有啊!
所以我們現在所以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沒有這個。不要說勝解沒有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那你怎麼去想些什麼?空打妄想,打得無聊,然後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害了。然後呢,張三長,李四短,專門說那種事情,難得得到的這個人身,說完了下地獄,唉,這是最可惜的是莫大於此啊!現在我們好高興喔,懂得了,現在就步步可以上升。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由上文可知,了知黑白業果之後,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數數修習。因為業果是非常微細深奧而又不易觀察的事,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很難獲得定解的緣故。

所以這個大師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哦!我們現在前面了解了,這個黑業白業感這樣的果啊,但是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怎麼樣?數數修習。這個地方講的修習,怎麼修習法,你們現在了解了吧!所以說凡是前面沒有補聽的人,非聽不可,要不 (p161) 然你還不曉得什麼修行。他前面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嗎?這是我為什麼上一堂我特別告訴你們的,你們趕快把它聽。你們不想學的人,那沒關係,反正是意思、意思,如果你們想學的,前面這個根本沒有的話,根本談佛法始終在門外,這個要注意。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的修習,什麼條件,什麼程度應該修的,說聞的階段如何,思的階段是如何,聞又是怎麼樣從聞得聞慧,從思得思慧,它那個次第是一點都不可亂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呀?以這個事情「極不現事」,它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不是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其實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不要說佛法上面的確,這科學上頭的事情,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值得我們的讚歎?他就是能夠把不眼前—眼前看不到的事情,他能夠看得見,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大家透氣,空氣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看見了,所以讓你服服貼貼喔!你生了病,他說有細菌,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有,他看見了,所以那個藥給你吃進去,那個針打進去,弄好了,你就對他服服貼貼,對不對?只是看見這麼小一點點哦!他為什麼得到?數數修習呀!
你們沒有看見那個世間真正念書的人,實際上所以啊……其實我們還是看見了,說現在這個地方很競爭,我們常常說:「哎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競爭啊……!」就好像只有我們這裡的,其實你們沒有到國外去,你如果一去的話,你曉得:啊!這個紐約, (p162) 那個時候我頭上那個時候,一段時候在紐約。我雖然沒念書,後來我看見了,我聽他們說,他們那個競爭的劇烈是不得了地厲害啊!
所以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你們大家聽說過對不對?他發明了相對論以後,他自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覺得猶太人最怕的—中國人,這個有道理的。的的確確千萬有道理的,不但人口多,而且聰明才智之士非常多。這個話,愛因斯坦我也不認識他,我也沒有看見過他,但是我在紐約那一段時候,那兒有很多信徒,有的中國人,有幾個非常用功的念書的人,他就說在學校裡面的競爭最強烈的對手,都是那些猶太人,猶太人最怕的是中國人。他說那美國大佬通常都是不大用功的,然後他告訴我,我一聽他們用功的情況,我真是嚇了一大跳,我已經覺得在我們這地方這是用功的情況。他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信佛的佛弟子,他每兩個禮拜還要到廟裡來一趟,他廟裡來了以後,一定還拿了幾本書,弄完了以後,他自己一定跑到閣樓上去忙看著這個書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這樣分秒必爭的人,就是這樣,然後他就告訴我那地方的競爭的情況。
以後有一次我到波士頓去,這個麻省理工學院,不曉得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最精彩的第一流學府,在座的如果念過書的人,或者尤其是理工的大家都曉得。那一次,我去的時候,住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裡邊,隔壁房間裡邊有一個中國人,我難得的看見一 (p163) 個中國人,我倒想去打一個招呼,後來始終不敢進去。他的門開在那裡,我偶然跑過去看看他。他一個人,他們那個設備很好,那個學生一個人一個大房間,幾張桌子,他那個桌子上也攤滿了圖,他拿了筆……我在那兒住了個一天一夜,我就是除了吃飯以外,我沒有一個時候看見他不在那用功。他忙累了,然後呢跑出去,他們是運動,奔啊、忙啊,這樣花這麼大的精力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哦,原來世間樣樣東西的成功有它的條件哪!
各位都是作在家人過來的,你們不妨現在看看那個在家人忙得什麼程度。現在我們出了家了,說將來我們要做人天師範,然後呢,我們說起來,說:「喔唷,我們早晨一大早起來!」然後起來了吃過了早飯,在那裡睡大覺,不睡大覺在那兒說閒話。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啊!這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所以說世間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要他發明的時候,尚且要花這麼大的努力,何況是佛法的三世因果,它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地現起的,所以它要不斷地數數思惟修習。你能夠這樣的話,你一定能夠獲得決定的見解,這個你不要怕,這個都是經驗,這個都是經驗。所以,馬上下面會告訴我們就懺悔。它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為以前的習性,留在這個地方,它那個習性、慣性它有一種力量,這樣。你一定要努力去把它那個慣性的力量對治,擋住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扭得過來。真正扭過來的時候還很有意思,你前面自己覺得好 (p164) 辛苦喔,不曉得什麼時候;但是你一旦真正淨化的時候,它會有豁然、豁然開朗之感,那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這幾句話,大家牢牢記在心裡面,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包含兩樣東西:第一個如理,第二個思惟。不如理你還是少想為妙,想的都是打的妄想,越想越錯,你還覺得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一天到晚在想那些念頭,你是越想越糟,你增長這個業都是可怕的墮落的業。雖然你不想的,含含糊糊,將來像墮落畜生一樣,豬、像蚌一樣,但是比下地獄還要好一點。所以這個裡邊要兩樣東西—如理、思惟,而如理是根本因,然後呢不斷地思惟是圓滿因,這兩樣東西,那就成了,你就可以對於這個產生決定的勝解。

② 修習業果唯一須按佛語而獲定解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三摩地王經》中說:“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星都可以墮落,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可以徹底的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

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都可以墮落,然後呢,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它可以徹底地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話,那千真萬確,任何東西可變,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變,我們要信得過。

<第二組>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我們對於一切諸佛的妙智,應該生起決定的信心。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記得前面這句話 (p166) 嗎?我們現在對於諸佛的妙智,一切諸佛的妙智啊,在我們的感受上面,不如一個醫卜星象的人哪!哦,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你這樣的,我相信得過他;這個醫生怎麼說的,我信得過他;然後世間的科學家,信得過他;乃至於普通人告訴你,你不要這樣,我信得過他。佛講的話,說:「唉呀!現在這個時候時代不同啦,不要這個樣啦!」所以我把上面這個話,連唸三聲就是這個道理。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認識,那麼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都不可能獲得佛所歡喜的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這個最重要喔—正確而實在的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還要決定的認識。正確、實在這是如理,經過了思惟觀察的產生決定不移動的信解。你如果得不到這個的話,那麼,「任於何法」,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為什麼?心情沒有深忍,一碰、碰一點事情就動搖了,聽的時候滿好,下了課等一下耳朵一聽見別的,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有用,這個我們要主要注意的!

③ 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比如,有一種人說自己對空性已獲得決定,但他對業果並沒有決定的信解,也不注重業果的取捨,那麼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

空性與業果
下面舉個例子,像下面這一類人,說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已獲決定的……他獲得決定,乃 (p167) 至於說:「噢喲!見到了空性了。」他見到了空性,但是對於業果卻沒有決定信,而因為對業果沒有決定信,所以不去認真地去做,「不慎重」,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
上一次我們說過田雞和尚的公案,大家還記得對不對?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他要吃田雞。所以人家說他:「你樣樣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其實他只是歡喜吃田雞,如果歡喜別的,他樣樣不空耶!現在這個人兩腳一盤樣樣都空掉了,請問我們自己問問:你兩腳一盤你空得掉嗎?你兩腳一盤是胡思亂想,腰也痠,背也痛,腦筋裡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他到了這個程度,還不可以,我們連他皮毛都沒有的就不管了,請問你修學佛法,怎麼修起啊?所以他舉這個道理,是對我們是最大的警惕的。
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空了、空了!什麼都不管。」他越空,那是越管,為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的確確是因果緣起,沒有本質的自性,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緣起,你有什麼因什麼緣,感什麼果呀!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都是看你的什麼因,什麼……沒有天生來的這樣的東西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他越了解是越謹慎啊,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

田雞和尚
印順長老在重慶,曾與太虛大師談及:一般學佛者談悟證, 每以為悟得清淨解脫,於因果事相,視為無所謂,陷於「不落因果」的邪見。大 師說道: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極用功禪觀,而每天必吃田雞。別人責他不 該殺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但田雞和尚到底是錯的,一切皆 空,為何吃田雞的惡習不能空?我說:依阿含經意:「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修行取證性空解脫,必需依世俗而入於勝義,也即龍樹菩薩所說:「若不依 世俗,不得第一義」。田雞和尚對緣起因果缺乏正確的勝解,所以不能即緣起而 觀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緣起,墮於邪見。他那裏能正見空,不過是落空的邪 見。大師以為:確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觀,因為生死輪迴的因果道 理,不容易了解。如有相當禪定的體驗,即使不能正確,也可以使之於因果緣起 深信不疑。不過,弊從利生,一般從空而入,每每忽略緣起,流弊極大。關於這 ,佛法的正常道,應先於緣起的因果善惡得善巧,再依緣起而觀空;或先觀性空 不礙緣起,即緣起而觀性空。總之,「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所以這個空性,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助伴,互相相輔相成。

(p168) 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欸,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它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存在,所以它是空。你說你現在能夠找得到一樣東西天生來的嗎?沒有,這張桌子怎麼做的?喏!樹,你把它拿下來,這是木頭做的;鋼鐵,是鋼鐵做的;你想要一張桌子,有一個人會做,弄、弄、弄成功了。眼前那一樣東西不是?就是這樣。所以他見空正是見緣起,見緣起正是見空啊!所以這一個空性,是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什麼?欸,「助伴」,那互相相輔相成,這個是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關於這個概念,記住啊!記住!記住什麼?「此是極不現事」,這一個道理是絕端不那麼簡單,不是眼前我們憑空所能夠了解看得到的,你一定要如理地了解,然後呢如法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才產生決定的勝解。有了這個勝解,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由此而來,得到了這個根本的話,苦自然盡除,樂自然得到。今天就到這裡為止。
我們前天講的那個等流這個事情,那有的人說念佛的好像他也不講這個,參禪的也不講這個,我為什麼寫在這個上頭呢?那就是念佛的人講講一心念佛,他也從來不跟你講什麼是等流不等流,對吧?那麼參禪的人,或者看一個趙州還有……噢!趙州的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現在日本人主要的是流行這個。中國人呢?參這個「念佛是 (p169) 誰?」看一個誰,我們中國現在的禪是看這個,禪宗是看這個。然後呢,持戒的人呢,主要的是,身莫作,口莫作,還要自淨其意,他也不跟你講這個。乃至於普通人,拿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虛妄分別。」對不對?現在人家一般講的修行是不是主要的就是這幾點,是不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只要你們提出來,但願你們提出來,我都可以解答。
請問:現在這個地方,不管是你哪一點……當你平常他教你念佛的時候,他教你怎麼念哪?你眼前一切都不管,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說?對呀!參禪的人,也是教你什麼都不管;持戒的人,說對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要內心淨那個意,是不是這個樣?這個是說明什麼?前面境界來的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異熟等流跑到我這地方來。他,如果有條件,他會源源本本告訴你,現在沒有條件了,說:「現在這個時候你只有念佛啦!你不要去管啦!」你聽得進,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儘管道理沒有講清楚,但是用的是不是這樣?就是前面那個等流,前面來的,前面這樣來的你不管,到時候一刀斬斷,我一心念佛,參禪的亦復如是。自淨其意呢,前面來的是染污的,現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去管它,你要淨它的意呀!清楚嗎?
所以你不懂的時候,有人說:「他為什麼這樣講?你為什麼這樣講?」對呀!要真正要學,要好好地善學。然後你道理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既然了解得非常清楚,你要去用的 (p170) 時候,得心應手嘛,這麼好法。就像你開車子一樣,是,你只要學會了開車,你就不管去開,可是萬一到那時候車子出了毛病,對不起!半路上拋錨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時候你曉得什麼毛病怎麼弄,那就好啦!所以這個簡單說明一下,加強大家的信心。  
什麼是深忍信的行相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 (p171) 的-貪,反過來-瞋,不屬於這兩種-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 (p172) 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從業果談持戒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 (p173) 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 (p174) 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 (p175) 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得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

狗子佛性
趙州從諗禪師是一位非常風趣的禪師,有「趙州古佛」的美稱。
有人問他:「什麼是趙州?」
趙州答道:「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是一語雙關的回答,意思是若問者是問趙州城,城有四門,這是最佳回答,若問趙州禪師,所謂東南西北門者意指他的道風,活潑而又通達,既有東南西北門,門門皆可進出。
有一位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學僧聽後不滿,說道:「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又一學僧問趙州禪師道:「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另一學僧也不滿這個答案,所以就抗辯道:「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解釋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這上面有名的公案,兩個學僧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趙州禪師兩種迥然不同的答案,時而說無,時而道有,在禪師的有無,其實只是一義,有無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萬不可把有無分開,不可把有無分作兩種解釋,《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即是此義。
是「有無」,但不可作有無會,此中道理,正如啞巴做夢,只許自知,無法向人道說,如吞了熱鐵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蕩盡凡情,才能有個轉身時。
世人對有無二字,總用二分法去了解,認為世間總是有與無的對峙,是與非的不同,善與惡的分別,此實世人不能認識回家找到本來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沒有佛性?「佛性」本來就不可用有無二字說的,趙州禪師不得已,說有說無,不知大家能體會出有無之中道義否!

<第三組>
【即彼經云:】
《三摩地王經》: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如同水月,又如幻化、水泡、陽焰、閃電。(這是說法無我) 雖然死後隨業前往他世,但在五蘊之中,絲毫也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有情存在。(這是講人無我) 雖然勝義中自性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所作的黑白業終究不會失壞,必定按黑白業的差別絲毫不爽地成熟果報。(說緣起) 性空緣起的道理非常的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如果不是遍智,決定難以照見,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說唯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 (p176) 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④ 不思惟業果僅了知少法亦無利益
(p177)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因此,應當對緣起黑白二業和各種因果發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後,應當日夜不斷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業果道理不能善巧的了解,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你身口意仍舊放逸,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祗有將來墮落的份。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p178)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第四組>
【《海問經》云:】
《海龍王請問經》中,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
世尊教導龍王:“說一切菩薩,只要把握住了一個法門,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墮落。

佛告訴龍王,就是娑羯羅龍王,說這個一切菩薩,只要有一個,他把握住了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斷除,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絕不再墮落。那麼這哪一樣東西呢?你看只要一樣東西哦!你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一樣東西何等地重要!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這裡。一法是什麼呀?

【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這一法是什麼?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善法去觀察、去思擇,心裡這樣如理作意:我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 就是要讓善法念念增長,在心心念念之中,不容許有絲毫惡念夾雜,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

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善法去觀察、去思擇,這觀察跟思擇是大有道理哦!就是說如理思惟。記得這個次第,如理思惟之前還要不要什麼?記住哦!依止善知識,聽聞 (p184) 正法。根據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觀察、去思惟,然後那個時候腦筋裡維持著這個正念,作這樣地如是念,這個就是正念。
你們還記得前面這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密護根門護的什麼?第一個,拿什麼東西來護?正念。經常、殷重的正念,喏!正知而行呢?你還是曉得你做些什麼,那還是拿那個正念呀!拿這個正念,什麼呢?如法相應,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是這樣地念:我啊,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我們只要好好地去問一下,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你會做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你就一天到晚好歡喜啊!因為你感覺很清楚:現在你下那個因,就是那個善果啊!
平常我們種田或者做生意,這一個不一定到年終的時候一定賺錢,但是看好的話,哇!你就做得很歡喜。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訴我們這樣去做法,這個結果是必定順利,而且必定賺大錢,你把一塊錢的本錢下下去,一定賺它成千上萬。所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天到晚你時時刻刻觀察:對,我又下了這個因!又下了因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快樂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啊!

⑤ 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p. 143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 (p185) 誤,全無解脫。】
如果能夠照這個辦法來觀察我們的身心,就可以照見平日三門與因果符不符順。諸先覺說:“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跟正法互相對比一下,就會發現自相續與正法完全不符順,這些就是我們的錯誤,因為我們不符順,所以得不到解脫。” 

欸,現在我們能夠這樣照這個辦法來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裡邊心為主導,然後身口是隨之而行。那個時候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啊?他說「諸先覺」,就是祖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祖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是一片大無明,觀不出什麼結果來。喏!看看那些祖師修行的人他是怎麼樣的,這是我們的榜樣。
說:這個的「因果時」,那麼你「校對」,把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啊,跟這個正法互相對比一下,結果你發現:唉,全不符順!既不向法符,也不順。「符」是完全相應了,「順」呢?至少跟著它這樣地步步向上。的的確確我們全不符順!符順了什麼呀?如果符了,我們就是佛啊;如果順了,我們就是菩薩啊!那至少我們現在不會像現在這樣煩煩惱惱。因為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你心裡是非常歡喜,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的果報生生增上,哪會有現在這樣不對呀!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為什麼?跟正法不相應啊!
喏,看看我們現在的果就曉得我們的因;同樣地,看看我們的因就曉得將來的必然的果欸!這因為我們這個不符順、錯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煩惱相是什麼?心 (p186) 裡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唯一的,碰見幾個人大家聊聊天,哎呀,來得個高興,張三長、李四短。那你念書、拜佛沒有勁,跑到街上去玩,來得個起勁;明明曉得這樣不對,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這裡。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真正觀察,那立刻就找得到。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對照業果,是為了觀察自相續和法符不符順。如果以法對照自相續時,發現完全不符合,而能夠至心了知自己的現狀,這就是智者。《集法句經》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者。”

我們這樣地把這個業的道理,從因果上面去對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順、不順。那個時候拿這個道理來校正我們,來檢點我們的相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法,不是說你懂了這個法去講一個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更不是拿這個法去衡量別人。我們拿這個衡量別人的話,往往說:「我就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你們可以數出別人一百萬樣不對還數不完,自己呢?找不到!為什麼啊?就是這個。真正的法是來自己校對我們,檢點我們的相續,那你真正的修學這是必須要的,那時候你就看見既不符、又不順。如果你能夠這樣地了解,而且至心了解的,這個是智者,這個是智者。
下面引經證,《集法句》。《集法句》那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換句話說共小乘的,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曉得了可以肯改呀!所以我現在看見太多的人,他動不動一大堆道理,總說別人不對。世間人本來如此,修學了佛法,那個時候,喏,這個佛法的標準在這裡,佛法的標準在這裡!萬一不行的話,那趕快去找,總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後去做,那就對了。這是一種,反過來, (p187)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他若自己還妄希為法者,他對,他懂,他淨,這個總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

<第五組>
《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所以《集法句經》上面告訴我們,愚癡的人自以為智,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什麼叫負屍啊?什麼叫負屍啊?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行屍走肉,猶棄屍人。所以祖師常常說我們:你要修學佛法,皮下有血始得。什麼叫皮下?這個死屍,你看看那樣子像一個人,但他死掉了,沒有用。你如果刺他,如果是割開他的話,他血沒有的。我們如果說校對了法,而不能跟法相應的話,我們就是這樣。實際上死屍還好咧,他至少不做壞事呀!我們現在是校對了法你不相順,自己還覺得對的話,還做壞事,所以這死屍都不如啊!
所以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畜生,畜生都不如!」唉呀,的的確確我現在越想越對,這個真是我大善知識。我們的確畜生都不如,畜生還不會造這麼多大壞事,畜生不會 (p188) 說:「哦!我對、你錯。」這一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自己還「妄希為法者」—欸,他對、他懂、他淨!啊!這個真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啊!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愚癡的人自以為智的話,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所以最後祖師警告我們哪: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我已經懂了。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說:「我已經懂啦!我已經懂啦!」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過了,佛說得清清楚楚,說:「我講的法如爪上土,我沒有講的法是大地土啊!」現在我們隨便看了一點點就覺得懂得很多,那實在是可笑極啦!乃至於證得果的很多聖者,他尚嫌自己還太多沒地方懂,何況我們是個凡夫呀!下面祖師的語錄,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地說明。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
博朵瓦大祖師他用下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如《本生論》說:

那個大祖師他就用上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覺得:「唉呀!」怎麼呀?

(p189) 【「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看看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 

唉,他說:「我看看哪!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而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哪!」那些大祖師,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他檢查的結果是如此,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啊!我們所以檢查了找不到的原因,這表示我們的愚癡到極點。假定我們不現在努力,至誠、恭敬、懺悔,然後求的話,以後沒有辦法啦!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愚癡到這地方已經夠啦,你再下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啦!所以唯一的現在的機會是趕快曉得:唉呀,現在我太差,趕快努力啊!心心念念記著「我是個大愚癡人哪!」然後呢一心恭敬這個三寶,說努力啊,不要拿著這個法老去看別人不是,要拿來檢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脫了。
所以最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具六想」是原則,那是我們信得過,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現在這裡,這個道理說得清楚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啊,千真萬確!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時候,你產生了勝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時時刻刻在進步、在上升、在淨化。

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1-病想、2-醫想、3-藥想、4-療病想、5-善士想、6-久住想。 
(p190)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的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這一頌是當年月菩薩在持善說婆羅門前,供養千兩黃金所得受的妙法。

師父勸誡應好好學習佛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唉呀,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地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何況這個東西就是那麼空洞的、那麼抽象的。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的話,你到那時候感覺得實在得不能再實在!但是如果你不經過如法地觀察的話,你覺得空空洞洞的。為什麼呀?那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種業,現在心裡就是模模糊糊那些東西,你根本碰不上那個法。碰不上那個法的話,在你心裡的感受上面跟那個法,就這麼空洞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我們的差,差就差在這裡。所以處處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勵的就是這個,這個。而上面這個是什麼?那一位月菩薩從那個婆羅門前面得到的,他得到這麼一個簡單的偈,供千兩金哦,看看哦!
啊,所以我想到這裡,我就每每自己、自己覺得深深地痛苦、懺悔呀!現在我看見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這樣,那個法不要你們一分錢,書還要買來送給你們,還要人家樣樣東西供給你們,請你們去念,哎呀,還要推三阻四。然後叫你們說那個前面沒有聽,去聽一聽,唉呀,自己找了個半天,這個也忙、那個也忙,實在是跟法不相應。我前天看見那個 (p191) 誰呀?賴居士他腳燙傷了,我曉得這個痛苦得不得了,他因為要回家休養,他跑得來,幹什麼?在那兒聽。唉呀,我聽了真感動,嗯,你看!這樣。
所以這個東西的的確確自然而然,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努力,自然會相應,你相應了自然而然會努力。現在年輕的那些朋友們,千萬不要隨便浪費掉了啊!等到那個時候你要的時候,供千兩金不一定得到哦!那萬兩黃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麼東西沒有用啊!這是趁我們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是唯一的機會。下面那個祖師,又有一個祖師,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朵壟巴也說:“假如有觀慧而真正做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和正法就像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團,是愈滾愈遠,愈滾愈遠。”

如果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的話,如法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嘿,不但這麼遠,而且妙咧!就像那個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球,越滾越遠、越滾越遠、越來越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這個就是他如法真正觀察的結果。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出來,我們現在如果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裡什麼樣的狀態呢?我想大家都會感覺得到的。我們以前說過很多,你自己很容易地感覺得出來,現在的心裡面,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那個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動,對不對?就是那個等流,所以那個等流不斷地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跟法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它一直在煩惱上面走嘛!所以我們心裡就這麼鬆鬆 (p192) 散散,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所以從很多地方我漸漸地、慢慢地感受得到。這將來自然而然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白的,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說我現在也漸漸地體會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應的時候,不管你看書也好、聽錄音帶也好、聽課也好、講說也好。你一碰到,哇!這個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貫注在裡頭。那個是你至少沒有遠,慢慢地在近了。反過來,你一碰到那個地方啊,你就直打瞌睡,唉呀,心裡面覺得:怎麼這個時間還老這麼長,還不下課?那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任何狀態之下,都是那種狀態。當你自己看書的時候,你儘管看累了,哎,就捨不得,那個時候勉強還並不是太遠的時候。這個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觀察你的內心的話,你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說忙著,唉呀,希望要什麼樣持戒、要念佛。從哪裡做起?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些,就是這些啊!如果你不了解,儘管你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你心裡面,對不起,不相應啊!這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你心裡面散亂,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顱磕破也徒然,閉關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你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續—對、不對。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