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6-27進度:下士道-異熟功德(四)

62A20:08 - 63A15:10

⑥ 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第一組>
(p193) 【◎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
像這樣的了解、思惟觀察,有了標準,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

像這樣地了解、思惟觀察了,那時有了標準了:哦,原來我們心裡是這個樣啊!啊,要求好,必定要這樣,要去掉惡,必定要這樣!那麼那個時候你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下面這個道理說:欸,了解以後,你要遮止惡行,怎麼辦呢?

【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如《諦者品》所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呀!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不僅不能殺,即使殺生之念也永遠不要生起。」

這個經上面,佛就告訴我們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啊!為什麼?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他下面他不強調那個殺,他就告訴我們什麼?「意中永莫思殺生」,你意念當中永遠不要這樣想,你意念當中沒有的話,自然你的身、口就沒有。所以從最細微的地方你防起的話,自然而然其他的地方都沒有了。
所以現在我們……相都是防行相,所以說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很難,騙不過的,騙自己騙不過的,騙因果更是絕無可能!說實在我們現在真正要騙自己倒不會,我們實在是什麼?我們被愚癡所騙,所以叫作顛倒,所以叫愚癡啊!所以他後面講到無明的時候,它無明叫什麼?那個才是我們的冤家。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殺是這樣,其他呢?

(p194)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這是說,對十不善業及上述其餘種種罪惡,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

不但殺,其他的每樣東西都是,就像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惡的罪行,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也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現行就是讓它生起。因為我們凡夫位上面那個種子還在,你現行千萬不要讓它生起,要曉得你現行生起了,那個種子又繼續增長了,業又增長了。如果說你這個現行不現起的,請問那個時候現起的什麼?善業嘛!白業嘛!淨業嘛!所以只要這個遮止了,自然而然生起的就是白淨之業。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要生天也做不到,如果你回向的話,你回向淨土的話,到那時候不到淨土也不行,因為你的業就是這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明白。所以現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啊,居然不要學這個的,唉!我實在覺得……他有大善根,當然!可是他偏偏又不行,又不肯學這個,要去念佛,怎麼念?然後學教也是如此,持戒也是如此,學哪一個都是如此,這個基本教理不都在這個地方嗎?這一個上面說的道理,應該怎麼辦啊?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
而且應多修習止息罪惡之心,並從意念上根本斷除。

他這個地方強調這個才是我們要修的,應該習的喔!他為什麼把它拆開來、強調?說我們這個地方才真正要「應多修習」啊!現在我們真正開始修行的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p195) 就是這個—靜息這個十惡業。靜息當下本身什麼?就是十善業、白業。假定你不修,你就沒有辦法遮止,所以說,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假定沒有這樣的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你就沒辦法遮止惡行,無法遮止惡行,就一定感得惡果,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你假定沒有這樣地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的話,你就沒辦法遮止這個惡行。沒辦法遮止惡行的時候一定感得惡果,這個惡果雖然你不希望的,對不起,你不希望也沒有用,你非受不可!你還是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⑦ 何取何捨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流淚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因此,眼前好像是少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報成熟時,雖然不想接受,也必須淚流滿面地忍受,像這種業就不應造作。

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一切時處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因地當中注意這個業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你不如理去做、如理修行—修行本身是一件苦事哦!不過苦雖然苦,心理上卻是快樂的。我們常常那個比喻:就像打勝仗一樣,打仗總歸是苦的,但是打勝了真快樂;不管做任何事情,做生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反過來呢?對不起,啊,你眼前是覺得滿安樂,唉呀,這個說起話來說得好聽,站在人家前面,做起事情來,偷偷摸摸站在人家後面;好吃的東西總想多吃一點,壞吃的東西就推給別人去。眼前好像是少 (p196) 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熟的時候,這個雖然不是你希望的,對不起,這個要你「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像這樣的業,趁早不要做,趁早不要做啊!
所以這個地方真妙極了!他不是教你受苦,他處處地方還是教你,喏,那你要快樂,對嘛!就是給你快樂嘛!那那個快樂是這樣的,你懂嗎?這個地方真正,所以佛法真正美,真正好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它不是講個空話,就這麼眼前,就這麼實在,正是我們人人所需求的,正是我們人人所希望的。這個是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對於在受果報時,能感得喜樂的善業,這樣的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需要努力的,如受持戒律,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

等到你受果的時候,那個時候它是喜樂,這個喜樂無罪。為什麼叫「無罪喜樂」呢?這個要注意哦!平常我們造了很多這個喜樂—三世怨。哦,那三世怨的喜樂眼前得到了一點,最後又害了。這眼前太多這種大富翁、大財閥,那個喜樂是有罪的。他有了錢以後造罪,完了,最後又墮地獄。現在我們這個喜樂是無罪的,這個受果的時候能夠感得這個,那這樣的業我們要做,這一種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努力的。
你了解了這個,那個持戒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那個 (p197) 地方防止了,不讓我做畜生;那個地方防止了,可以不墮餓鬼。你是越想越高興耶!哪有說對這個戒覺得會厭惡的呢?所以這個是自然而然你會這樣認真做,不管任何事情。平常我們說「公事辦、公事辦,辦了公事辦私事」就很難,到那個時候叫你辦私事你實在也不想辦!因為你曉得辦了半天,身體養了胖胖的,到死的時候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柴費,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自然而然一天到晚就忙這個,這個道理都在這裡。所以,

<第二組>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
《集法句經》說:「如果你害怕痛苦、不喜歡痛苦,那麼眼前(明處)或者不眼前(暗處)的,不管任何時候,不要造任何惡業。

經上告訴我們:你現在是怕苦,對啊!問我怕不怕?當然怕!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大家都跟我有同感吧?苦的確怕,你不愛苦,如果你不愛苦、不想苦的話,那麼眼前或者不眼前的,不管任何時候,那個時候不要造惡業。眼前是不要造,

p. 144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如果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

如果說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那個苦你沒辦法逃。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不論你藏匿在何處,決定沒有業所不能到的地方,非空不能到,非海不能到,也非山中不能到。」 

沒有一個地方逃得掉,這個業是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經中又說:「眼前智慧不夠的人,愚癡幼稚,對待自己就如同對怨敵一樣地損害。現在造種種的惡業,將來一定感得惡果,這個「辛楚」果,痛苦得不得了。令你淚流滿面地領受它的異熟果報,這種業那千萬不要做。

(p200) 眼前那些智慧不夠的人、缺少的人,愚癡幼稚,幼稚—我們在佛法上面的確是很幼稚,的確,但是總算我們已經進入佛法了,雖然幼稚啊,慢慢地會長大的,這個還是我們要自己慶幸的。愚癡,那麼這一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於自如怨敵」,這個話就是眼前我們的狀態。我們處處地方覺得為我,實際上呢是害我,旁人沒辦法害你,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什麼?無明。無明顯出來的行相什麼?就是個貪瞋癡,就是見煩惱,就是癡煩惱,不是,就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喔唷!講起來聰明得很,世智聰辯,這個是見煩惱;然後呢習性很重,唉呀,覺得要這個樣,覺得要那個樣,這個是思煩惱,這個是思煩惱,這個都是自己害自己。
所以我們眼前,因為我們什麼?愚癡,所以不認識這個,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為愚癡,因為這樣,所以現在造種種的惡業,那個時候這個惡業造下了,一定將來感得惡果,這個果「辛楚」啊,痛苦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啊!所以假定造了什麼樣能夠感得這種痛苦逼惱,這種業會感得這樣的異熟苦報的,那千萬不要做,千萬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另外那種,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不會苦惱,而且歡喜的,能令身心歡喜欣悅的善業,應該要多作。

欸,另外那個,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它不會苦惱,不會壓逼,心理上面 (p201) 嘛不苦惱,生理上面嘛不會逼惱,那麼而且歡喜的。關於這個,這一種異熟果的業,現在去造,對啦!好的!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卻在散亂之中造作身口意的惡業。這個惡業的異熟果,將來自己是要哭著領受的。」

那最後、最後這一句話,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於是怎麼辦哪?「掉舉作惡業」,這個掉舉就是什麼?跟貪相應的散亂之心。實際上掉舉呢,總說起來就是心裡面散散亂亂,特別的是跟貪相應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瞋呢?就是說,當你貪,貪不到了,被人家障礙住了,你就發脾氣了嘛!所以這個貪跟瞋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哪!總之一句話,凡是你心散亂照著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造了這個惡業的異熟,對不起,雖然你現在是要安樂,到那個時候領受的時候就痛苦無比啊!到那時候來不及啦!「又云」哪,下面又告訴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

<第三組>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經中又說:「雖然現前造惡業時,不一定像刀割般受苦,但這個惡業在後世決定會現起慘烈的苦果。由於眾生的惡業,也許並不是當下受報,但必會感受痛苦的異熟,所以衆生在他世才知道果報的嚴厲。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自己把鐵爛掉了,我們就是這樣。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

造業的因果
(p202) 說,對我們現前來說,這個惡業雖然現前啊,這個惡業現前,就是我們感得的這個惡果,儘管現前種種不如意,但是再怎麼,它絕對不會這麼厲害的,像刀割,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唉呀,你今天稍微這個地方不如意一點,像會刀割這麼嗎?不會呀!我們最多說,唉呀,今天這個地方飲食稍微不配點胃口,唉呀,我們覺得受不了了!一定要講得樣樣如意自己的,實在是……。我們再嚴重的惡業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個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啊!然後呢這種小小的不能忍受,應該做的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將來他世現起的時候,對不起,那個時候又去作惡業。「各受辛異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
我昨天下午出去,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板鴨店,一看,已經燒熟的一隻烤鴨二百四十元。唉呀,我一看心裡面「蹦、蹦、蹦、蹦」跳了半天!我說我現在隨便造一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塊錢,到那時候你還他!現在你呀二百四十塊錢哪裡用不掉,哪裡省不下來?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如果造了惡業的話,然後呢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他燒成這個樣,烤成這個樣,然後被人家吃,划不來呀!實在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呀!然後有的時候我跑過去跑到螞蟻,一腳踩下去,啊,一下幾十個!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到那個時候你隨隨便便任 (p203) 何情況之下,喏、喏、喏,被人家一下這樣的話……所以現在再怎麼大的苦,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對不起,絕對不會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時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是最好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喲,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惟,因為這個絕對不是—前面說是「極不現事」,它不是那麼眼前很明白讓你看得見的。我們眼前心理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修行,把這個煩惱把它淨除、懺悔,那個時候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這件事情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呢,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喏,就是我們這樣,這個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我們自己看看做了沒有做,唉呀,這個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啊,經上面處處地方這樣告訴我們。好了,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⑧ 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
康壟巴對樸穹瓦說:

祖師們他們怎麼說:

【「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 (p204) 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善知識仲敦巴曾說,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這些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而且很難修持。」樸穹瓦也說:「確實如此。」

他們兩個對說,說我們的老師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這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實際上我們學太多這樣東西,唉呀,不管是小的參禪、靜坐,有很多人說我要學打坐,我要學什麼;哦,看見一個大善知識我要去灌一個頂,哎喲,是大得不得了。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啊,而且很難修持。所以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喇嘛是什麼?最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這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專門講這個東西。你看,像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印度當年這樣的狀態,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他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個道理。結果呢?下面樸窮瓦也說:「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那祖師告訴我們的。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覺窩瓦那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阿底峽尊者傳》到他後來到西藏以後,那個藏王請他,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把這個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給大家說一下。要我們現在想起來,唉呀,最好是最高的高高大法,其實他不是,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就是,所以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他跑到哪裡跟你講這個。
(p205) 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地對這個業感緣起,這因果報應,產生了決定深刻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你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哦!講起來,不容易哦!實際上業感緣起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從這一個,這個概念上面把握住這一點,把握住這一點,所以說這個事情很重要。下面:

【又敦巴云:「覺口窩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仲敦巴仁波切說:「覺瓦是平常我們稱他菩薩,你的心不要太放逸,這個緣起是很微細的,我們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要產生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的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

這「覺口窩瓦」是平常我們稱作,哎,菩薩啊,常常對人家就是比較尊重一點的稱呼。一般說什麼:「菩薩呀,你心裡不要自己覺得寬大呀!」換一個口氣我們就了解了:我們不要這麼浮浮泛泛,自己覺得懂了就馬馬虎虎—就是我們這種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對這個事情要確定產生它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地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放逸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說寬大、寬大—欸,就覺得平常,你還說不上什麼,還覺得滿好,就這個。要曉得這個緣起的這個道理是非常細微,我們呢儘管今天講了,粗顯的地方看得見,細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啊!所以,

<第四組>
【樸窮瓦云:】
樸穹瓦說:

(p206) 樸窮瓦就是敦巴的三個心子最重要的,說:

【「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那個《賢愚因緣經》。」

看看!這樣的一位大善知識,他修行了一輩子,他說我到老了我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什麼?《賢愚因緣經》。換句話說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什麼?看那個,喏,《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舉的很多例子,說某人因地當中種了一個什麼因,感得這個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好好地看看像這種書,經上面固然我們要看,乃至於現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無非都是說明了這個。那些大善知識修了一輩子到老了還要看,我們現在啊,我覺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剛入佛門都不要看。這個當然從好的地方說都是佛菩薩再來人,那了不起;壞的地方來看的話,那表示我們現在的這個業太重。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自己檢查了然後策勵呀!
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假定說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話,你去看了以後,你認真去看的話,你一定會產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於你自己感覺得驚心動魄,就不會這麼馬馬虎虎了。到那時候你要任何時候覺得:唉呀,不可以啊!你如果那個時候覺得這不可以,你只 (p207) 覺得,唉呀,我實在太差,那時候你就開始走上修學佛法了。所以他說愚的人自己曉得自己差,對了,對了!那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走的,看看那個祖師的榜樣呀!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霞惹瓦說:「不論有何種過患,佛從不抱怨。說這是因為地方所導致的過失,或是因舍宅所感召的過失。佛都是說:這是由於自己造作如是業,所以才會遭遇如是果。」

又有一個祖師說:它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佛不會報怨。我們絕對不要說做了這個以後佛報怨,佛不會的。我們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惡,都是什麼?你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
護法護什麼
像我們常常還聽見人家說一句很有趣的話,說:「這樣做的話,那個護法,或者是韋馱菩薩,或者是伽藍聖眾,他會護持的。」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道理?這很難說!韋馱菩薩、伽藍聖眾決定是護法的,但是他護的是法哦,他護的是法哦!如果我們眾生造的業不相應的話,那個沒有用哦!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這個法要都是他們護,他們真是像我們想像當中說,都是他們護的話,現在請問:會不會是末法?現在是末法。那麼既然是末法,他們護的,他們護在哪裡啊?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很清楚嘛!你們現在想想看對不對?
我聽見太多的人,啊!說這個護法會護的。你自己不努力,叫護法去護,這不是顛倒 (p208) 嗎?你如法行,就有你這樣的業力來感得,那個時候你如法,他才護你;他護的是法耶,他可沒有護你非法,你要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這個龍蛇混雜的狀態當中,你如法、你忍,那個就是你如法,他會一直保護著你。你所以現在眼前感種種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業,等到這個業過完了以後,不但護法會護,佛菩薩會接引,到那個時候,你不到極樂世界也到天上去。對了嘛,這個才是真的呀!所以你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才會如法地護持你哦!不要我們自己不管,說:「啊,那個護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是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我們必定要認識的一個,說:對了!現在了解了以後,那從此以後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後也要防止。但是有一個問題:我這個生命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無量劫來那個時候積了不曉得多多少少,那怎麼辦,那怎麼辦?還有一個,儘管我現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還要犯,那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它有一個特別的辦法—要懺悔。以前造的一定要懺除乾淨,然後呢,以後萬一不小心你也應該把它懺除乾淨,這樣你就可以不感這個惡果,不感這個惡果。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

②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分八:

① 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懺悔 
② 墮罪還出 
③ 以四力懺悔罪業 
④ 有關惡淨之理的難答
⑤ 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⑥ 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⑦ 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⑧ 讚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① 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懺悔

【◎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

(p209) 那麼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然後這個層次還是很清楚、很明白,看見沒有?所以我們平常譬如說三皈依,皈依之前一定要先來一個懺悔,為什麼原因?先要把以前弄乾淨了,那麼然後這個上面積累上去才可以。平常舉一個例子,常常說的,譬如說你要吃,做任何東西,事前你把它洗洗乾淨。不要說煮的時候洗洗乾淨,那煮好了你那個碗還得弄弄乾淨啊!否則的話你如果不乾淨的話,煮下來,這個農藥也在上面,泥土也在上面,吃下去,不把你毒死嘛,就把你吃得不消化,那個不行啊!所以它一定要懺悔以往的,以往的固然要懺悔,將來萬一不行也要懺悔。下面看: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應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努力,還是會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假使有所違犯,也決定不能放置不管,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

像我們現在這樣地「努力」,這樣地「努力」!他是說這樣努力法啊,還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那這個地方不談了,那這個地方不談了。所以這兩個字,我們也應該擺在心裡上面衡量一下。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所以現在凡是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都有一個標準,記住!處處地方拿那個標準啊,用來檢查自己的身心相續,用來檢查身心相續。不要聽懂了這個字,然後呢跑得去到處去「亂 (p210) 蓋」。下面說,檢查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讓它去,不要讓它去,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大悲大師」就是佛—怎麼「還出」呢?就是這個罪染當中能夠還出來。那麼這個還出來分兩部分:

② 墮罪還出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
墮罪還出之理,應當按小乘別解脫律儀、菩薩乘律儀、密乘三昧耶律儀之中所說的儀軌來瞭解。(由此罪墮落於地獄,故名墮罪,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這個我們造的罪有兩種,一種叫遮罪,一種叫性罪。什麼是遮罪?就是制這個戒,制了以後這個不可以做的、遮止的,現在呢你不小心又犯了,這個叫遮罪。還有一個呢,不管它制不制,這個本身就是有罪的,是這樣,這樣。所以這一點,那麼在《戒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說:身、口兩個主要的是「遮」,然後意這一點的話,那就是「性」,特別是起心動念。這個是聲聞別解脫戒,粗的。
其實等到我們到了中國以後,就是大眾部所傳,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所判,他們三家所判不一樣的—一個是一切有部,所謂「有部」,一個呢成實宗,還有一個就是到了中國來的,所謂我們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判的。這個犯罪、不犯罪,這個有部說:那個身口才犯,起心動念不算;然後呢這個成實宗它就不是,不但是身口犯,起心動念—如果說你起心動念了以後你繼續地再想,你就犯了,所以雖然是小乘,它寬嚴 (p211) 也不同喔!等到到了中國,道宣律祖判的,就是你心裡面一念一動,那時已經犯了。將來這個道理,等到我們學這個戒法、戒體的時候他會特別說明,特別說明。
其實我們表面上面看,好像南傳的講起來說只管身口,好像心裡面不管哪!實際上真的嗎?如果真的話,佛不會說「自淨其意」;佛一定是說:「身不要犯,口不要犯,好了、好了,你們修成這樣那就成功了。」他沒這樣說哦,自淨其意。而且如果你不自淨其意的話,這個典型的公案照在這個地方,然後你生了天,再後去墮落。非常清楚,佛的真正目的不在這個上頭哦!這個是接引我們層次必然性,也就是說剛開始的,自然,你只要身口不犯,遮止了,久而久之慢慢、慢慢地你就心降伏了;心降伏了,然後你能夠深入啊!所以這不僅僅是說,哦,現在大眾部傳到我們,以及成實宗,其實真正的南傳的,它也是這個樣啊!所以如果說諸位對於南傳的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們《清淨道論》你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這是南傳的非常精彩的一本論,它就講得很清楚:你戒相儘管你持得很好啊,對不起,你心裡面如果是不相應的話,跟佛法不相應。就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
所以說分兩部分:遮罪,那我們犯了,那我們半月半月布薩的時候去把它懺悔。但是不是說嘴巴上面講一講哦!所以這個懺悔的時候,也這個長老一定說:「你見到罪嗎?」 (p212) 「我見到了!」「那你下一次不要犯!」「是。」一定要這樣見到!你拿什麼見啊?心眼去見嘛,這很簡單嘛!下次怎麼不犯呢?注意它嘛,才能不犯嘛!所以它絕對不是單單從身、口,只是說特別剛開始的時候,絕不可能了解得透徹,從心裡上面著力。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他一定在環境上面配合得很好,慢慢、慢慢地讓你走上路,這個世間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佛,當然也一定如此,這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屬於「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③ 以四力懺悔罪業

<第五組>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那個性罪真正我們懺悔時,必須以四力淨除罪業。

就是那個性罪,其他的罪
下面這個。所以真正我們懺悔的話,這兩樣東西同時具足,那麼什麼的罪都可以懺乾淨。

【《開示四法經》云:】
《開示四法經》中,

先引那個經上面證。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
佛對彌勒菩薩說:「慈氏,假使諸菩薩成就四法 ,便能遮止並淨除已造的惡業增長。

佛告訴我們彌勒菩薩,說菩薩摩訶薩—不要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他們有的 (p213) 時候還會。如果說他能夠照這四個辦法去做的話,那麼能夠把「已作增長」這個業都能夠「映覆」,就是遮止,都能夠把這種業都能夠淨除。哪四個法呢?

【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哪四法呢?就是能破壞現行力、能對治現行力、能遮止罪惡力、和依止力。

這四個,這四個下面每一個再說明它:

p. 145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如前面所說,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何況其他的呢?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所謂懺悔的話,對你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需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

他前面說,有了這四個辦法,那麼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這個已作增長是定受的,真正說定受的是最嚴重的業,就下一生要受。你能夠懺悔,那個業都能夠遮止的話,何況其他的,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換句話,你只要能夠懺悔,再重的它都能夠懺悔乾淨,所以這個大乘真正的殊勝的地方的確是,的確是。那現在下面就解釋這四個,四個所謂「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以及依止力」。那麼這四個每一個加一個「力」,就是說你破壞現行有一種力量的。

廣說四力

① 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
能破壞現行力的體性,即:對於你以前所作的種種不善業,多起追悔心。

就這一句話。這個破壞,怎麼破壞法呢?對於你以前所作的,這個以前,我們現在了 (p214) 解,從無始以來,既然時間是無始的話,這個作的惡業是不曉得多多少少,不曉得多多少少。對這個,要「多起追悔」,就是懊悔。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增長業?就是作已追悔的,悔所損惱、亦對治所損,對不對?就這個。所以它不但眼前不增長,而且能夠把以前的還能夠淨除掉。這個地方呢,就是破壞現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當中。那麼要破壞它,靠什麼呢?靠這個,對於不善業追悔:唉,我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樣不理想的!
這個話,注意哦!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覺得什麼—我怎麼做得不對!你了解了這裡,你就感覺到了,為什麼前面告訴我們哪,「最極下愚」,你真正學法的人,你最愚癡的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喏!第一件事情就告訴我們: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呀!你覺得這麼差,你才肯改。你現在覺得處處地方覺得我對,我有道理;既然你有道理,你還要改嗎?你就能破壞現行了嗎?你一天到晚在這個現行當中,你這個道理就是見煩惱,然後你的習氣就是你的思煩惱,這麼粗猛的煩惱都沒辦法破,順著它,還談其他嗎?這句話。那怎麼樣才能生起來?這個道理我們懂了,怎麼樣生起來?下面:

p. 145 (2)
【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要修這個應該:反覆修習異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

(p220) 你要修這個的話,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哪!前面說的,前面說的道理,那一路上面都過來。所以說前面這個道理說過來了以後,有了這個基礎現在修這個,那很容易,這樣。所以平常我們說:「哎呀,我懺悔呀、懺悔呀!」你懺些什麼?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說我念它個四句,你真的懺了嗎?這個很簡單哪,所謂懺悔的話,對你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你一定是對跟不對衡量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衡量出來對跟不對。現在你根本不曉得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不對,你說的懺悔,懺些什麼?你能懺,這連它懺些什麼都不知道,就能懺得乾淨了嗎?
就像我們就說,哎,你去拔拔草—什麼是草不知道!所以人家說那個笑話:叫他去拔草,結果拔了半天,那個菜都拔掉了,草還在那裡。為什麼?菜長得高嘛,那個草小小的在那裡,他就拼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覺得:喔唷!他就用功了,用了半天。結果啊,糟了!菜—要種的東西統統被他弄掉了,然後呢那個東西沒有。這不是一個笑話哦!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往往覺得:我現在好用功修行喔,你看我又出了家,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然後呢,這個那一些人怎麼不供養我,跑得來也不跟我磕頭;又是個出家人。然後呢這一個人不對,那個人也不對。你做些什麼啊?你做這個就是你把菜都拔掉了,然後呢這個草都在留在這個地方。這個我絕對不是說的笑話,你仔細檢 (p221) 查、檢查看。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地方,我覺得自己一方面很不忍心,一方面看見在座的有幾位同學好了,是讚歎、歡喜啊!我都是靠了他,他做了很多善業,我沾了光,隨喜功德。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同修,偶然有幾位同修不理想,啊,我心裡直痛心,我呀真是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唯一的辦法總希望多逼逼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大家條件不夠的話,你們記住:有人來逼你,你應該感謝他;否則的話,趁早回家去,那還少造一點罪惡,至少將來不會墮地獄裡面受苦哦!這一直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下面呢,

【修持之時,】
我們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哪?

【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正修懺悔儀軌,即依《勝金光明懺》和《三十五佛懺》。(什麼是「現行」?就是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現行檢查檢察)( 你念的佛號不全,憶念佛的功德不圓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的圓滿相。以後你必須在佛號前加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才能見到圓滿的佛身。”)( 假定我們第一個力量沒有的話,說懺悔什麼東西都是開玩笑。)

有非常正確的教誡,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勝金光明懺》是有一本經,就是《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一共有好幾個翻譯本,第一個是北涼曇無讖翻譯的,根據這個翻譯本,智者大師曾經著過疏,很多祖師們。那麼還有《金光明懺》,這個主要的因為智者大 (p222) 師著了疏以後,根據這個。這個另外一個譯本,那個是唐朝義淨三藏譯的《金光明經》十卷。如果你們真正看的話,你們應該看那個十卷那個,後來寫得非常完整。啊!那是真正好極、好極了!我這地方它有一個拷貝,實際上那個藏經裡面也有,它那地方能夠淨除我們所有一切的業障。
關於這個道理,現在我實在沒精神,有精神的時候,我晚上要跟你們講的。可是晚上,現在講起來,因為我接了這麼太多的東西,我只能這樣說了,但願你們把《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一種好好地看兩遍。然後呢看兩遍,我告訴你們的書多看,看了以後,然後你到那時一看的話,你到那時候心裡面會馬上產生正確的覺受。至少你會很認真地覺得:哎呀,我怎麼以前這麼錯呀!乃至於你會有自己感覺得,對以前的錯誤產生驚心動魄之感。對了!那個時候你就對了,你就有機會把你以前的罪惡統統懺乾淨了。還有呢,它告訴我們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處,你只要肯這樣去做的話,的的確確地,哪怕五無間罪,都可以懺得乾乾淨淨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金光明懺》。
三十五佛懺儀軌傳承
還有呢,《三十五佛懺》。《三十五佛懺》就是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當中,那個八十八佛當中的後面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分成功兩部分,一個前面的五十三佛,一個是後面的三十五佛;它各有根據的,五十三佛出在《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上面,然後三十五佛 (p223) 出在《決定毘尼母經》上頭。這兩個經裡邊,那麼現在它們傳的,這個宗喀巴大師傳的這個傳承當中,這兩個都有完整的方法,所以我現在不用那個八十八佛,本來這個八十八佛那個儀軌,還是密教的大師做的,你仔細一看的話,你就了解。那麼現在我們發給你的這個儀軌,它有它的一個特別的一個意義,我順便跟你們說一下。
宗喀巴大師當年他也是,修學都是這樣,以他這樣的老人家,這麼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懺悔。那麼懺悔乾淨了以後呢有淨罪相,到那時種種感應,欸,他親見那個三十五佛。結果見了三十五佛的時候,那三十五佛沒頭,欸,奇怪!怎麼沒頭?那麼他就問,因為見到了,然後呢就告訴他,說你那個儀軌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少。後來他去請教,然後呢那個本尊告訴他,現在還有什麼地方你不夠,補足了就對。
所謂儀軌,平常我們看起來,就像那個說一遍。實際上那個儀軌就是什麼?說,拿我們普通一點話來講的話,譬如那個汽車,汽車的什麼叫儀軌?這個輪胎是這樣子的,那個車身這個樣,門是這個樣……。請問:如果那個汽車沒有門、沒有車身、沒有輪胎,你能開得動嗎?你不能開,哪一部分少了就不行。所以它儀軌不完整,那個內容是有的,就像那汽車子是一樣,它那個引擎是有的,那個駕駛的人坐在上面,可是對不起,不能載東西,也不能載客呀!那麼經過宗喀巴大師這麼一改革,那麼這個就完整了,所以我所以採 (p224) 用這個法本的原因。
什麼叫破壞現行
其實這個內容,跟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上面所用的那個三十五佛,內容大致相同,只有一點點,就是那個觀行的方法。實際上觀行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懺悔的最重要的地方。剛才說的,平常我們說懺悔、懺悔,那嘴巴上面講,從哪裡懺呀?不知道。結果弄了半天,像那個笑話當中一樣,把菜拔掉了,草留在那裡;它現在你了解了這樣子的內容去做的話,你做對了,草都拔掉了,菜留下來了,這是我順便一提。那麼以後呢我這個《金光明懺》那一部分,我不講,只是它宗要的地方,我還是會給大家提一下。那麼主要的用的就是用那個《三十五佛懺》,現在你們已經每個人都有了,在沒有講的之前,各位好好地把它看一下,好好地看一下,以後我們每天功課當中,一樣主要的就是學修這個法。這個是破壞現行,把現行破壞。
在說下去之前,有一點我要跟大家說一下的。到現在為止,你們曉得不曉得什麼是現行?大部分人大家都知道,容或還有一、兩個人不知道,那我要告訴你們,什麼是現行?就是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現行;由於這個心理狀態,你身心狀態就是現行,就這麼簡單。你現在的現行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你一心一意在聽這個東西,法相應的,聽得個來勁;法不相應的,聽得不曉得在那個地方怎麼辦是好,但是也無法可想,直望手錶,「怎 (p225) 麼還不下課?」這就是你的現行,就是這樣。
那麼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佛法以後的話呢,曉得原來這是什麼?如果跟法不相應的話,那就是不符、不順。如果是「符」是什麼?跟空相應了,見道以後。「順」是什麼?現在就是我們前面這種狀態,順於這個道相應的,一步一步覺得,啊,心心念念覺得:我這個錯的要拿掉它,對的要上去,就是這個。所以說假定我們現在的心理就這樣的,所以前面說「寬大」,浮浮泛泛,馬馬虎虎,這個心裡面就是墮落的根。真正修行就從這地方要破掉它,如果你這地方不破的話,沒辦法!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用功,請問?為什麼?你覺得要想用功啊就提不起來。提不起來的狀態是什麼?就坐在這裡滿好嘛,欸,坐在這裡;然後呢有人跑得來聊聊天滿高興,就是這樣然後;要上街去尤其起勁。這個什麼?就是現在的現行,這麼簡單。你一旦破掉了,什麼呢?就是這心裡面沒有了嘛,所以破現行就這麼簡單!
但是呢,這一個東西就這麼實在,就這麼實在!你真的破掉了,你就會很清楚的,到那時候你如果是拜佛的話……。現在你們拜佛什麼現象,我不敢說,但是以往我的經驗以往的話,去拜佛,「是啊,出了家嘛,當然要去做這種事情啊!」可是拜是在那兒拜,拜了半天是沒味道,就這麼所以叫「追上下」,就這個樣。心裡面看看大家都拜我不拜, (p226) 我也不好意思,最好少拜幾拜;然後呢一拜拜下去,拜了個半天,然後站起來;別人拜三拜,我只拜一拜,反正我總歸在那兒拜了。就是這個現行,就是這樣,你心裡面不大相應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跟染污相應的。然後呢,你在那兒唱念的時候的話呢,「唉呀,儘量的話那最好啊……那個唱起來啊很傷氣,反正別人,有別人念,我也去不去管它了。」就這種,處處地方,這就是我們的現行,你了解了一下。
什麼樣對了呢?就是你一碰到,你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了,就這個樣,那就是跟法相應了。或者你會感到歡喜,或者你自己不覺得歡喜,但是全部精神呢就覺得跟它相應,就這樣。那麼跟善法相應的心情,我們不大多,可是跟惡法相應的事情,說起來處處皆是。譬如今天有人打齋:啊,今天要打齋!喔,這個打齋,不但打齋還有什麼,找那些東西來得個配胃口。你事先,嗯,嗯!現在心裡這個相應了,然後你吃的時候,越吃越起勁,那時你不覺得歡喜,但是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裡邊。對不對?這個什麼?惡法相應的現行。我們現在要破什麼?就破這個,就破這個!所以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喔,你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行相是什麼,這樣。如果是將來你真的一旦破了以後,你會感覺到內心當中立刻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下面一個個講下去。

所以如果這個沒有的話,所謂的懺悔一點用場都沒有!我說的一點用場,就是眼前 (p227) 結果的用場;那個種子有的哦,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注意!只是一個種子,只是如此而已,只是個種子如此而已。那我們這裡老和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的功效,你們有機會去問問他。那肯定地,他念佛的時候,一定到那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儘管他不講那個道理,現行一定破的。那個時候的現行是什麼?一定跟法相應的,就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後要去修行的話,你們會內心當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你這個一念是什麼!如果你跟染污相應的,就是這樣。然後呢在這裡告訴你要破,就是破這個,了解了嗎?這個叫破現行「力」,這是種力量,這是種力量。什麼力量?心力,就是業力啊,業力啊,就是這個。第一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