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2-21進度:深信業果(二)

51A29:14 - 52A08:58

<第二組>

大義有二:① 由於虧損軌則、淨命、尸羅而墮落為龍;② 由於正見未失壞,故能重新轉生人天,並且畢竟以此而般涅槃。

p. 119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賢劫當中,共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是拘留孫佛,當時的在家出家眾,共有九十八俱胝。第二位佛,是金仙大師,有六十四俱胝。第三位佛,是迦葉佛,有八十俱胝。第四位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九十九俱胝。這些佛的弟子當中,由於虧損軌則、淨命、戒律的人,都已生或當生在龍中。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一個大數字。那些人哪,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啊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唉呀,我慚愧呀!我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個正見早就不曉得哪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
正見是什麼啊?見到自己啊─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 (p88) 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在生死輪迴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行種種惡行,或破戒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也生於龍中。

也是這個樣,也是這個樣。

<第三組>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這些眾生,在修種種加行時,雖然不能清淨,但由於對佛法深具信心,已有勝解的正見產生,而且善根深厚不退失,所以在龍中死後,當生人、天。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 (p89) 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喔呀,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啊,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實在沒得辦法,你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
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哪!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呀,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它處處地方的力量。欸,平常我們做過了,「哎呀!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啊!」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下面還有一個好處喔!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其中除了能發菩提心,趣入大乘外,都能在賢劫諸佛中,證得阿羅漢果。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證得羅漢果。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 (p90) 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是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個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喲!欸,不怕!到龍當中。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越強,他回來的時間是越快,而且越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於再下一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證果了。不證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最大的一個策勵。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分的同修,這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好好策勵的。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業為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於業會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

(p91)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應對業果產生決定信解?51B1(0719~0842)手抄P91L4~P91L11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呀,第一件事情要產生一個決定信解。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你去爭取;或者是習性,唉,覺得懶得動它一動。不管是那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業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個時候了解啊,這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第四組>
【如《集法句》云:】
集法句中也說:

下面經證,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p92)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飛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造惡的話,就像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那個時候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就可以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這個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啊,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對微小惡應有的態度?51B2(1003~1307)手抄P92L9~P94L3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又說: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一個很大的容器很快就集滿了。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啊,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什麼啊?從一開始,這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往往忽視,唉!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 (p93) 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
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那裡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啊?你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唉呀,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闔,你跑出去,你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啊?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復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啊!如果說你在闔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了!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了。」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這種地方。這個,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這個「作意對治」這個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
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得多,有很多人講起來:「哎喲,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反而啊,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 (p94) 這個樣了,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最可憐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一下。這個啊,所謂「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哎呀,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啊!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又說:「切莫認為小小的惡業,將來也許不會受報,如同滴落的水滴,漸漸能充滿整個容器,如此積聚一個個的小惡業,有一天也會遭受極大的苦受。同樣的,切莫認為小小的善業,不會感得好的果報,如同滴落的水滴,能充滿整個大瓶,由於這些小善的累積,也能生出極大的樂果來。」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以為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啊!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地、慢慢地就滿滿地就集起來了。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你以為小的無所謂啊,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哪,大的善業也都集起來了。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 (p95) 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極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師父教誡本生論的內涵?51B3(1504~1908)手抄P95L3~P97L5

<第五組>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本生論中也說:「由於修善不善等業,會薰習成習慣性,成為將來的種性,他生來世不須特別用心盡力,造善惡業就像在夢中所作,完全出於自然。

這個話。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功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功習慣。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就要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你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這夢當中什麼意思啊?你在夢當中夢見的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是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啊?喏,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 (p96) 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
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勤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嗯,這個人天來的,說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潔,腦筋比較聰明;畜生道來的人,這個是馬馬虎虎。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啊這個脾氣很容易大;如果那個豬啊這些東西,那個貪心特別強,是這樣;如果猴子啊,牠那個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往分別,一往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告訴,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
同樣呢,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哪,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似。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地講下去;你們嘛聽,你們繼續地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地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唉呀!看看鐘,還不下課啊,怎麼樣……。哪!就是那個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 (p97) 劫都這個樣。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哪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好好地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若未修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若是今生不修布施、持戒等善行,即使具備了高貴的出生,好的相貌,是青年才俊,有大權勢、大財富,也不能保證後世依然能享用這些福報。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的,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它總共地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哎喲,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欸,儘管如此啊,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 (p98) 起,到那下面就受苦去了。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如果出生的種性,並不是好的家世,但能具備布施、持戒等種種功德,就能如夏天的江河水,慢慢將海水填滿,後世的安樂一定能漸漸增廣。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呀,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啊,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到後來的話,哇!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所以,應該善於分辨種種善惡業,所感得的種種苦樂果,在能產生決定的信解以後,努力地斷惡修善。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呀努力地斷惡修善。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若是對整個業果的內容,無法生出堅固不移的信心,又怎能生起要行善的欲求呢?」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 (p99) 來了,有了善法欲就精進就起來了。那麼「了解」哪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地聽聞。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地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是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啊,自己傷害自己啊!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哇,結果吃了大虧呀,教你偷懶哪,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地增長廣大。所以我們哪,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地去做一點點,哎喲,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喔唷,一點小便宜啊,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第三,

<第一組>
p. 120(p100) 
【◎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業的第三個特質,是沒有造的業,不會遭受果報。若是沒有積集能感苦樂的業因,一定不會感得苦樂的果報。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佛在因地當中所修集的無數福德資糧,悉皆迴向給未來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能受用佛的種種功德,雖然還不能累積一切成佛的善業之因,但至少要能積集一分的功德,才能和佛的功德相應。所以,沒有積聚成佛的善業、功德,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啊,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啊!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集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
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唉呀!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呀!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哎喲,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的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呀!」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 (p101) 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啊!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決定要受。

【◎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業的第四個特質,是已經造的善惡業,絕對不會失壞。就是已經造的善不善業,一定會生出苦樂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拾,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如超勝讚中所說:「外道婆羅門的觀點是,善惡可以交換如同取捨。(像商品一樣可以互換。)。佛所說的卻大不相同,佛說一切所作的業都不會失壞,未造的業也不會碰到。」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是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啊,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嘛,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呀!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作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銷掉了!沒有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三摩地王經》亦云:】
三摩地王經也說: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p102)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已造的業,不會不碰到,別人所作的業,也不會報在你的身上。」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毘奈耶阿笈摩也說: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即使是經過百劫這麼長的時間,曾經所造的業,也不會失壞,只要時間因緣成熟,果報還是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啊?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啊?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欸!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地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也是由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那所以哪怕是聖者,造了絕對逃不了!

佛的金鎗馬麥之報公案?52A1(0026~0752)手抄P105L4~P109L5
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要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 (p106) 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啊!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嘛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當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了!
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得去。跑得去啊,這個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欸,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那佛就沒辦法啦!「好、好!」那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然後呢,唉,大家餓得個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啦!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者,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哪!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他的五百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那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啊!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唉呀!不忍心啊!他就跑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個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嘛就吃了。
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 (p107) 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唉呀,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的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啊!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那大家,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唉呀!不對呀!我怎麼,不是已經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
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怎麼講?他說:「唉呀!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衛佛吧?還是維衛佛?(編者按:維衛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他本來啊,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啊,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哪,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分人都皈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
(p108) 就有一天,他那個大婆羅門帶了五百個弟子出來去要飯,要飯呢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啦!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禿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話:「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所以該吃馬麥,該吃畜生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唉!這老師說,怎麼說這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他五百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個禿頭沙門該吃!」
「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哎呀,這個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哪,他這一世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唉呀,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啊!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啊!跟我一起。」欸,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啊!
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 (p109) 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啊、懺悔啊,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地想一下。他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他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地想一下,好好地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哦!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啊!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啊!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啊!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哦,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