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2018-12-05進度:皈敬頌(二)

02B 23:17 - 03B 28:13 【遍視無央彿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大善知識總攝佛的一切經教,以大悲心為各種根性的賢聖之種,善巧方便地來說明走向解脫之道的方法。我向這些善知識們敬禮。 說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徧視」,這個徧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以「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 (p62) 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那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現在的修行者雖然精進,但是對於正法,大多數都見聞不廣。或者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而不善巧這個修行。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 (p63) 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

2018-11-28進度:皈敬頌(一)

02A 08:14 - 02B 25:50 為何要論前歸敬?其內容為何?本論第一個歸敬的是誰?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梵語)】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 【敬禮尊重妙音 (漢譯)】 一心恭敬地禮拜文殊師利菩薩 「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呢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那麼這個「尊重」呢,這個原來的印度,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以這個上師啊,我們平常說上師的話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 (p38) 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在這地方。那麼「妙音」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 歸敬禮讚教主之內函為何?師父是如何闡釋? 那麼這個 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 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呢就是 求加被、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 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就是我們的宗致,我們的宗致,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地淨除我們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第一個是說明這個「論」,造論,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功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的,能夠所謂 深辨名相 ,了解了以後,然後呢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這樣。那麼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歸敬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可以看它的特質而來這個歸敬,第一個。那麼下面呢就是三寶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由於造了無量的清淨妙善之業而成就了佛陀的圓滿之身,佛陀的能夠成就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的願望,佛陀能徹底如實地了解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這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 (p39)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那麼他實際上,他這樣地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後,然...

2018-11-14進度:序

01A 00:00 - 02A 08:14 1. 師父為何會改變說法的方式?師父提到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什麼?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那麼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地、扼要地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分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它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 (p4) 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這個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 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地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 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 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 師父是如何詮釋「菩提道次第」?菩提是覺悟,為何我得不到?如何得到? 所以現在我們用簡單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說些什麼呢?簡單地說一下。「菩提」,翻成功我們中文叫作覺,大家曉得—覺悟。這覺悟些什麼呀?平常我們說叫「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這個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解釋。拿我們最現實的,也最具體的說明—我們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昨天說過了,簡單地說,這樣;更 (p5) 更深一層地,或者是仔細一點講的話,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樂得到。當你把痛苦徹底解除的時候,得到的快樂是圓滿的,不會有毛病的,這樣;應該說,不會有毛病的,但是並不圓滿。而不但這個快樂沒有毛病,而且圓滿的,這樣。 那麼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們這麼努力去做,為什麼得不到呢?原因是說, 我們雖然認真去做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