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B 23:17 - 03B 28:13 【遍視無央彿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大善知識總攝佛的一切經教,以大悲心為各種根性的賢聖之種,善巧方便地來說明走向解脫之道的方法。我向這些善知識們敬禮。 說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徧視」,這個徧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以「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 (p62) 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那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現在的修行者雖然精進,但是對於正法,大多數都見聞不廣。或者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而不善巧這個修行。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 (p63) 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