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11-14進度:序

01A 00:00 - 02A 08:14

1. 師父為何會改變說法的方式?師父提到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什麼?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那麼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地、扼要地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分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它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 (p4) 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這個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
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地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

師父是如何詮釋「菩提道次第」?菩提是覺悟,為何我得不到?如何得到?
所以現在我們用簡單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說些什麼呢?簡單地說一下。「菩提」,翻成功我們中文叫作覺,大家曉得—覺悟。這覺悟些什麼呀?平常我們說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解釋。拿我們最現實的,也最具體的說明—我們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昨天說過了,簡單地說,這樣;更 (p5) 更深一層地,或者是仔細一點講的話,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樂得到。當你把痛苦徹底解除的時候,得到的快樂是圓滿的,不會有毛病的,這樣;應該說,不會有毛病的,但是並不圓滿。而不但這個快樂沒有毛病,而且圓滿的,這樣。
那麼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們這麼努力去做,為什麼得不到呢?原因是說,我們雖然認真去做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你雖然辛苦忙了半天,卻不一定有好結果。比如說我們生了病,要去找醫生,你去找醫生,假定你對這個醫生有沒有本事,這個藥對不對,你都不知道,隨便找一個蒙古大夫,隨便弄一點藥吃吃的話,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於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樣地,世間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們雖然要求這個好的目的,但是因為並不了解怎麼去做。
那麼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徹底完全覺悟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叫作「覺」。覺悟什麼呢?任何一件事情對、錯,他完全了解了,這樣,那就是所謂這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那麼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結果的話,不但聽到那個道理就算了,還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這個方法走上去的這個步驟,叫作「道」,這麼簡單。
(p6) 那麼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這個路,一定有個次第,一定有個次第。比如說,我們爬樓梯,一定是下面一階階上來,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這個喔,不要小看它呀!實際上那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樣東西,平常我們說:質、量;質是講這個東西對不對,量是講這個夠不夠。隨便,譬如我現在說前面一杯水,我要喝水,那麼不僅僅是它水對不對,當然,不但對不對,還髒不髒,這個是就它的質純淨與否。單單這個質夠不夠?不夠,你說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決你的渴,還要什麼?量。所以質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這個對不對?還要一樣東西—次第。小事情,我們往往不大注意,忽視掉了,實際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
平常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燒飯,我們大家曉得要米、要水,然後要火,把幾樣東西要洗。這個我們不能說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塊兒來,這個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個米拿來先洗乾淨了,加了水,放下去燒。你不能說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燒完了以後再洗,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燒焦了,你怎麼可以?就算不燒焦,燒出來,髒的怎麼可以?譬如說燒菜—那是米的話,已經弄乾淨了—燒菜的話,你不能說那個菜從田裡拔出來,我燒完了再洗,這裡邊都是泥巴,然後呢,乃至於有農藥,你吃下去,本來給你營養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現在我們說,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 (p7) 一個目的,應該走這樣的路,這個路過程當中還有必然的這個次第。   
師父是如何詮釋「廣、論」?此段師父揭露了我們聽聞時的什麼現行?
那麼下面講「廣」,「廣」是詳細地來說明這件事情,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啊,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好像聽那個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喔!一種呢,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呢,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都這地方要說明,要改善的。
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謅謅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得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裡面去,哪一個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
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那麼你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心裡 (p8) 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還有一種呢,也許我們在這裡聽得滿歡喜,覺得:哎呀,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我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它,說:「唉,你看,那些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它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地深入,我們才能夠懂得。只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得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是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裡念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一下。
那麼,所謂《廣論》的「論」,最後一個,平常我們就說,詳細地來討論,詳細地來討論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題目上面,我們可以曉得說,我們現在學這個東西,就是怎麼樣從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圓滿成佛的這條路。而這條路的過程當中,不管就它內容的正確與否來說,就它應該完成的數量來說,以及走上去的次第來說,它都有一個完整詳細的說明,詳細的說明。我們從這個上面,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你照著一步一步實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高圓滿的境界,最高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本論的 (p9) 我們要學的。
宗喀巴大師學習過程的特徵為何?師父援引此特徵要傳遞什麼內涵?
那麼這個作者是宗喀巴大師,作者是宗喀巴大師。這個地方,請翻開書本前面有一個彩色的照片,彩色的照片,這張照片非常莊嚴、非常莊嚴。那麼我簡單地把宗喀巴大師的他的歷史啊,介紹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寧附近的人,西寧就是青海省的省會。他生在元朝─元順帝,順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相當於西曆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從小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後到十六歲,就進西藏。因為這個青海一帶,在我們中國靠那個角,包括青海啊,然後西康啊,然後四川的一部分哪,西藏啊,那個都是藏族的區域,藏族的區域。他們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屬於佛教當中的密教一支,密教一支。那麼,在這一個藏語的佛法系統當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薩,在拉薩。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十六歲的時候,也受了他師長的影響,進拉薩去求學,以後呢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個復興,整個復興。   
那麼在這裡,我也不妨把這個藏傳一系的佛法,簡單地介紹一下。因為這個在我們國內平常是少傳聞,所以我簡單地說明一下。那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時候,是松贊岡布王,那個人,相當於我們唐朝初年,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這樣。 (p10) 那麼那個松贊岡布王就是隋、唐那個時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當中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也碰見我們所謂唐初,那是中國最盛的時候,唐太宗。所以中國歷史上,不管西藏,有這麼一段佳話: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給那個松贊岡布王,那個時候進去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進去。那個松贊岡布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夫人。那麼同樣地,那時候尼泊爾也是佛教的國家,所以從這兩個地方傳進去了大量的佛法。
那麼,這個松贊岡布王不但振興了佛法,這個西藏的文字也是那個松贊岡布王時候建立起來的,他特別派一個大臣,到別的地方去,然後學好了帶回來。最後呢,學的是印度,把印度那個母語,經過了他自己的認識以後,適應西藏,造了那個藏文。所以這個藏文雖然跟梵文是不一樣,但是脫胎於梵文,脫胎於梵文。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它翻譯過去,它有種種的方便。譬如說,拿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你這英文翻成功中文,跟英文翻成德文、法文不太一樣,他們西方語言轉變一下容易,因為他們語言相似,語言相似,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我們順便一提。
那麼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地佛法那個時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後經過了 (p11) 三傳,他傳到了他那個第三傳,一個皇帝叫持松德貞,或叫赤松德貞,這個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那麼他又大大地振興佛法,從印度請了一位大成就者,大成就者所謂靜命大論師,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正式有三寶,所謂僧伽等等,從那位大師開始的。不過當時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種土著的教,叫作苯教,我們有時候稱它為黑苯教,那個勢力很強,那是民間的鬼神哪這些。所以不但民間反對勢力很強,而且黑苯教的那個鬼神,那個東西還是很有力量的。其實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你看什麼十八王公啊,或者什麼,那種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裡邊,他們還有他們的什麼咒術啊,各式各樣的這種怪招,所以這個佛法剛進去的時候遭到了種種魔難。
那麼這個靜命大師,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說:「像這種魔難,我沒有力量克服它,現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士,如果請到他的話,那一定沒有問題。」那麼,這個藏王就努力就去請。這也是因緣成熟,那個時候那位大師也正好從印度向東方走,那麼正好到尼泊爾,於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就把他請進去。請進去了以後,這個蓮花生大士是顯密圓融的成就者,他有種種的殊勝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樣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這樣,大弘教法!
(p12) 不過因為剛開始,初初建立,雖然剛開始建立了,等到蓮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個基礎沒有穩固,所以很快地又衰下來了,衰下來了。再加上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就發生了一個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個赤松德貞又傳了幾代以後,我一下子記不住幾代,它那個有一個皇帝叫朗達瑪,他反對佛法,反對佛法,所以皇家聽了那個黑苯教的影響,整個把佛法摧毀,整個摧毀。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的唐朝唐武宗,我們中國歷史上面也曾經說「三武一宗之難」,那幾個皇帝都是反對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廟拆掉,叫和尚還俗。那個時候朗達瑪也是這個樣,所以把它徹底地摧毀掉。摧毀掉了以後,後來那簡直是一蹶不振。在我們中國來說的話,因為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個三武雖然摧了以後,還可以恢復一點,西藏簡直是恢復以後就不成樣子。那麼就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候,那個教法是非常地亂、非常地亂。平常的時候,大家都是憑個人的想像,憑個人的想像,所以這個凌亂的情況我們可以想見。
那時候到朗達瑪再傳的下面,另外有一個藏王,朗達瑪下面那個西藏的政治,這個政治方面發生過一個政變,那我們不去談它。所以那個皇室也就分了幾支,其中有一支靠西邊的,一個國王信佛,那麼一方面是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這種擁護、輝煌,所以他心裡面非常痛心,他就發心到西藏去再去求法。結果他們祖孫兩代聚全國的精 (p13) 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候,到印度去請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當年的一個最高成就者,關於阿底峽尊者的內容,我們講到本論的傳承、師承的時候,它有一個說明,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把佛法振興起來,從阿底峽尊者振興以後的西藏的佛法,叫作新教,在這個之前叫作舊教。譬如我們現在聽見我們這裡國內也有,藏密,所謂寧瑪,就叫舊教,其他的就是白教啊,然後花教、黃教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後,經過革新以後的新興的這種,當然佛法的中心沒變,不過它的作法是比較改善了。
經過了阿底峽尊者這樣一個努力以後,它就復興。復興了以後,但是畢竟前面那個基礎並不穩固,所以阿底峽尊者復興了以後,慢慢、慢慢、慢慢地,又慢慢、慢慢地過了一些時候,又開始有一點衰頹現象,有一點衰頹現象。後來呢又經過宗喀巴大師又起來,宗喀巴大師距離阿底峽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峽尊者相當於我們宋朝初年,宋初,那麼這個宗喀巴大師是元朝末年。經過了宗喀巴大師這樣地一次徹底地改革以後,所以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師改革以前,已經是很衰;一下達到那個頂峰,而且能夠維持這個局面,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現在也慢慢地、慢慢地向下。雖然向下,但是它還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內容在,非常完整的內 (p14) 容在。這一點是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的。
那麼幸好民國初年有幾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虛大師,這個人真是個大菩薩。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倡一個口號─八宗並弘。那麼,這個我們換成現代最簡單的話,我要來說一下。平常我們個人修,譬如說他學禪、他學淨,這對我們個人來說,是沒有錯,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們個人修,也必須要走個人的特別的路子,一定是一門深入。但是對整個佛法的弘傳來說的話,這個不夠,這個不夠,一定要各方面的圓滿配合,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來造一個房子來說,或者造一個寺院來說,假定說,我今天在這地方要講修行,你說我造個小茅篷,反正是一間,那麼拜佛也在這裡,吃飯也在這裡,睡覺也在這裡,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說,你要把那個三寶的形相撐持起來的一間大廟,這個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樣的配合。那麼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像虛大師這種菩薩再來人,他有這樣的願心,結果他門下的弟子,除了我們本來有的台、賢、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謂禪、淨等等。關於密教部分,在我們中國內地,已經失傳很久;[01B] 以前有,偏於宮廷方面,元、明以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後來虛大師就為了學這個,派了幾個弟子,一部分向東去學東密,當年的時候是大勇法師什麼,還有呢,後來大勇法師也到西藏去。那麼另外呢,跟大勇法師去,是現在本論的作者—法尊法師。實際上真正到西藏去學藏密的還是有一堆人,而這個裡邊,結果對目前介紹這個藏密過來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功臣,就是那「尊法師」。
那麼,這個是順便說一下。剛才說到宗喀巴大師,把那個完整的教法提起來了,那麼現在呢,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雖然它現在已經向下了,但是的的確確把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以及現在這個配合起來的話,我的感覺,不管我們自修也好,對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無量、前途無量。那麼關於這個宗喀巴大師,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簡單地說一下,這裡。
宗喀巴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礎上面—教理,教理。所以他頭上多少年廣學各家各派的東西,各家各派的東西。他只有二十剛出頭一點,進到西藏,沒有幾年就全藏聞名,全藏聞名,換句話說,他這個教理的通達。但是他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以他這樣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到處去參訪當時的善知識,沒有一個善知識不參訪的,這樣。 (p18) 然後跟他們廣學那些善知識所通達的東西,而學的內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然後呢,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後自己有圓滿徹底的認識。
那麼說到他這個人的聰明,我講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就是發生在他身上。他那時候剛進西藏沒多久,那麼有一次生了病,去看醫生。看醫生哪,當地都是最好的醫生,就給他看,看完了以後,把完了脈以後就用藥,這用藥大家要討論一下他的病情什麼等等。結果呀,有意思,這個病人,換句話說,就是宗喀巴大師,他也在這個裡邊參加他的意見,欸,覺得這個脈相是怎麼樣,應該下什麼樣的藥等等。哈!結果所有代他看病的醫生,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非常驚訝說:「這個年輕人,了不起!不是我在這裡給他看病,而是我遇見了一個最好的,好的醫學教授,上了一課。平常我不懂的東西,被這個病人一講,都懂了!」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想像。
以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要我們想一想呢?就是說,我們經常拿我們的自己的生活經驗所體會一下,那麼才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我們要講的特質、內容。所以我們現在不妨想,我們現在看病,跑到醫院裡去,那個醫生不要說不講,就是跟你細細地講,再詳細講,講了半天,你會不會有什麼印象啊?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醫學這個東西非常複雜。我們現在的這個病,他譬如說要看你的胸部,X光照,你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然後 (p19) 實驗報告,說你這個紅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沒有哦,就把那地方,脈這麼一把,要我們自己把,把那個脈,根本不曉得它到底是什麼,只覺得撲通、撲通跳幾下。欸,就這麼他這樣的一個年輕人,他就是能夠了解這個,而把當時的名醫,都這樣說服,這是實在絕頂聰明,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了解,這樣的聰明人,然後廣學—從小乘開始,到性、相,各宗各派。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為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地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
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地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裡來,是不是 (p20) 真的學了佛了?這是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欸,你們會想,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那麼下面我就說,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走,我要這個樣學,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說我有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
可是不幸的是,我們所以來,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根本問題─我自己不認識我是誰,所以叫作無明,所以叫作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今天我們看了一本書,佛告訴我們這樣,啊,懂了、懂了!我真的懂了嗎?沒有,沒有!然後我們是懂了一些什麼?就是懂了我們對這一個文字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給我們看的。這個內容很重要!我現在隨便來講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們常常說的:「哎呀,這個佛法裡面講空的呀!你要得看破啊!你得放下。」一點都沒錯,你只要能夠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說:「欸,對、對、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你真的看破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你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地檢 (p21) 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
我們文字是懂了,但是我們懂得這個文字,就是我們以前在世間上面所認識的這個意義,於是你認識的是這一點,真正派上用場的,也是這一點。你所看破的,世間的一個標準是看破了一點,所以比起沒有聽見這兩個字,或者沒有經過這兩個字提醒的時候,稍微好一點。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當然,看也沒有看見,你放得下嗎?根本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們偏偏自己說:「懂了、懂了!」在這一種狀態當中,於是我們自己覺得學到了,所以這個學到的,真正說起來不是佛法。想想看,對不對?我以後經常會運用這個例子。
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強調,假定說在這個地方,大家沒有辦法真正地體會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深入,不可能深入,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還是我們平常因為有這個概念,所以往往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深入。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嗯,我覺得對!你這個「對」是什麼?就是世間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現在你懂得了文字相。這個文字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說,有深刻一層的認識,這個是沒有錯,所以可以說你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 (p22) 學佛差得十萬八千里,門都沒摸到—種下一個因。第一點。
然後呢,你的感受,對不起,那了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世間的來說,人家說文人,文人的習性是什麼?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是一無是處,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婦一樣。那我們現在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大家喊這個民主,大家喊這個、喊那個,看別人的時候,喊得清清楚楚,輪到他身上的時候,做起來是一樣地莫名其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想想看!所以這個地方提示了我們什麼?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地,好好地廣學。不必說我們現在想,哎呀,學得想樣樣東西都學,你不要說,就是簡單地學念佛吧,學參禪吧!說實在地,還是不夠,這個以後再說,這個以後再說。
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我順便也提佛經上面的一個公案來說明一下。這個《法華經》,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佛出世了以後說了很多經典,在這經典當中,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兩部經典,通常說圓教經典,換句話說,最圓滿的。一部是最初說的《華嚴》,一部是最後說的《法華》。這《法華》很有意思,它最後告訴所有的弟子,你們每一個人到最後都成佛、都成佛。先開始說那些小乘的阿羅漢們,平常已經證了羅漢果了,他以為就到此為止。欸,佛告訴他:不!這是方便法門,最後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記。最後呢,乃 (p23) 至於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地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乃至於小孩子玩,拿了這個泥沙造一個塔—塔就是寺廟了—欸,覺得這樣,都會成佛!
當然這個成佛的時間很遙遠,不過這裡呀,我現在要提示給大家的是說,他授記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就說:「最後你要成佛的,你還要供養兩百萬恆河沙多少諸佛,多少時間以後成佛。」看一看喔!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們看那個經論上面,已經無量劫來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這樣的因緣,這一世證了羅漢果了,到最後成佛還要轉了個大圈子,這個是圓教經典。可是另外一部圓教經典有意思咧!《華嚴》,這善財童子,他是個十信滿心,結果他最後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時間上面是一生取辦—說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兩個之間,雖然同樣成佛,這個時間,那完全無法想像,完全無法想像!那是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都無法形容。
假定說這個成佛這麼差別當中,我說沒有關係,反正你到那時候,生了天上人間,舒舒服服,到那時候,突然之間,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還是願意等一下。因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時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呀!實際上,這個無量阿僧祇劫,在這裡面大部分時間是都在受苦,受無量無邊的苦。那羅漢將來走到佛,還要 (p24) 苦,凡夫的話那更不談,大部分時間都在三惡道當中輪轉,痛苦得不得了,這第一個事情。第二個事情呢,轉了大半天你最後成佛的時候,他不是說到那時候,那個佛自然地掉在你頭上,你還是要經過這樣地努力,一點都不能少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
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果,那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真正成佛,要做兩件事情。哪兩件?一個呢,要所知障徹底地淨除,煩惱障徹底淨除,兩樣東西。那個東西你沒有淨除之前,不行!換句話說,那個債在那裡,你沒有還清之前,就是負債的;還清了,什麼時候還清了,就對。還有呢,你要做那件事情就要做那麼多,什麼時候做圓滿,什麼時候就對,這樣。結果呢,前者走這麼長的路,完了以後,同樣還要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去完成;後者一下就達到,他也達到了。這兩個比較,對我們有極重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記住!為什麼?為什麼?我想如果說我們自己肯努力在這個方面追尋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這一定願意走善財童子這一條路。喔,這個太冤枉了!走這麼長時間太冤枉,因為這個吃了冤枉苦頭嘛,對不對?這個概念在哪裡呢?看下面,這個就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真正要學本論的話,我之所以把課排得比較少的原因,你們要肯學,好好地要去找各式各樣的經論,自己證明。《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說:我 (p25) 啊,無量劫以來,就把那圓滿的教法告訴你,告訴你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聽不進我的話,總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胃口的去做,結果就因為這樣,你以為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所以它中間說了一個什麼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還有印象吧?這個〈化城喻品〉,我現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來說明最重要的意義。就像說,我們現在要去到某一個地方求寶一樣,這一條路是滿長遠的,大家一直跟著那個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們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哎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熱、又累,大家跑了個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著要退心了。那個佛陀就曉得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這個地方現一個化城:欸,到了、到了!大家覺得好歡喜。結果進了城,喝了一點水,吃飽了覺得很高興。佛陀就說:大家精神振作了,還沒到喔,下面還有路哦!那個時候,他就跑起來,就對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念過《法華》,曉得這個公案;沒有念過,好好地去看一看。
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只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的話,這條是遠路,這條是遠路。究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 (p26) 樣的感覺,哎呀!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呀,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啊!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來說一個比喻,說明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來造房子吧!這麼說,我們覺得要造個房子,那麼,夏天太熱受不了,冬天太冷,颱風的時候……造個房子。急急忙忙造一個房子,簡單一點,只要可以住得進來,只要弄個鐵皮釘一釘,是,什麼都不要。到了那個時候發現,不是的呀,這個房子不夠呀!你要真正地要想達到圓滿,不是這樣。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很苦惱,那麼我們趕快要找一個安樂的地方躲起來呀。結果我們發現,真正徹底圓滿地要躲掉這個痛苦,得到這個安樂的地方要佛,像造個房子,要造一個摩天大廈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要重新改建。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子嘛,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哎呀!現在這個一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 (p27) 到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它不是,它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情。
我想我們眼前這種感受很多,我們跑到馬路上,那是剛造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這個還沒弄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那個東西還沒弄好,我們總覺得不方便。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我們一開頭時候,先把那個基礎穩固。說我們要造一個摩天大廈,雖然現在沒有這個力量,但是沒有關係嘛,我一步一步來,我一定要從那個基礎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一開始有這個規劃的時候,你第一步,就把那基礎造得非常穩固。到那個時候,然後再一層樓,到那時候一層樓,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個摩天大廈。當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說非常辛苦,當你造了一步的時候,你可以說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樓;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樓;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樓。你這樣地層層上去,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整個的金碧輝煌那個大廈都起來了。這個裡 (p28) 邊的差別,差得天差地遠。
學了廣論之後,再選擇一門深入如念佛等,好處是什麼?
剛才那個比喻,雖然是好像很可笑,實際上,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地方示現給我們看,他們很多當年印度的大德,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目前,我在這地方要特別說明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這樣。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對這個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過,這個地方並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學宗喀巴大師這樣—他是一個密的,我們也是要密。不!這個意思是說,你對整個的教法有了圓滿的認識,把你的目標確定好了以後,那時候你進一步選你現在相應,應該走的路。比如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走的淨土,那時候,你才是走淨土,一門深入。
那你會說,同樣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說, (p29) 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
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求無上乘,說我要去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的,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西,很快,這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哪一個宗派,或者哪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這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地念,參禪照樣地參。
所以這個後面,他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這裡。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 (p30) 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門都沒摸到,乃至於什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是個「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
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你說怎麼會呢?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呢,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地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道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地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 (p31) 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說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先在教法上面,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下。他曾經講法,同一天講法講二十一部論,換句話說,我們在平常講法,一座、一座,他講二十一座。[02A] 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菩提道次第廣論》,昨天說到那個宗喀巴大師,他一天能夠講二十一座,最多的時候講二十九部大論,一個法會當中。他曾經有一次在一個法會上面,他這麼說啦!他說:「現在末法啦!我們不管……大家都條件差呀!」他想起世尊正法時候的盛況,他就說在他們那個時代,就是指西藏曾經有過一個很輝煌的法會,在同一個法會裡邊,有一位大善知識,能夠講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這樣講經的法會講十一座,每座講一部論,每一部論它有一個主要的一個內容,然後要旁徵博引全部的經論,這是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的!我們平常講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講十一部。
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就讚歎啊,所以就說勸請,請那個大師—宗喀巴大師。他就說:「假定我稍微用功一點的,也許可能做得到。」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們,周圍很多的善知識 (p36) 都來勸請—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地勸請。那麼大師就說:「好,那我試試看。」所以他就事先馬上就閉關,一心一意地準備。那麼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了,本來大師已經是當地出了名的,所以有許多人聽見這個消息,大家就來請求說要參加這個法會,這樣殊勝難得,末法的時候,希望稍微減緩幾天,大家要趕來聽。
所以大師剛開始的時候稍稍講,經過了又緩了幾天以後,結果一天同時開講十五部大論;實際上講完了十七部大論。啊!大家是讚歎不已,以後曾經最高的時候講二十一部大論。我們單單聽見這個數字,啊!只是讚歎、讚歎,如果我們將來真的有機會,能夠參加這種大善知識的修行道場,那時候才了解殊勝,不可思議。他不但如此,而且他自己本身的修行還一點都並沒有差脫,並沒有差脫!就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大師本身的成就。
關於這一點啊,我鼓勵你們看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應化因緣集》,佛教書局有,佛教書局有。那同樣地,我們手上已經發的這個《阿底峽尊者傳》,它不僅僅是他的傳記,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有很大的啟示。那個就是本論的作者,而大師本身的成就之高,我這裡不進一步解釋。那個是造者。那麼下面就是翻譯的法尊法師,他是民國以後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師,他是走了沒有幾年,大概才四、五年吧!那麼我想我這個只是非常簡單的說 (p37) 明啊!

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那麼其次呢正分,最後呢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這個最前面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呢,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呢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現在看那個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