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2020-04-01 進度: 修菩提心次第

93A 19:04 - 93B 20:49 第十二冊 辛一 修七種因果教授   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 、 生出菩提心 壬一 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 如次正修 壬一 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分二: 癸一 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 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癸二 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分二: A1 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   A2 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 A1 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  B1 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B2 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B3 觀有情為親人竅訣之出處 <第五組> 【◎ 癸二 第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之理。】 我們學每一樣東西,都是從因這麼感果,那麼現在這個所有的,後面那個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要發大悲。這些從每一個前一個層次,推到後一個層次,前面這個是因,到後面這個是果。然後再昇一步的話呢,上面剛才說那個果,又變成下一步更昇進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這一步一步的,各式各樣的這些道理,這 「餘因果」 是什麼? (知母、念恩、報恩、慈心) 它的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說在這裡─ 「是此因果」 ,是這個因的果,哪個因哪?下面就告訴我 (p150) 們。就是說所以現在我們要求發大菩提心, 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 ,那麼大悲從哪裡來的呢?這個 大悲的因 ─根本,下面說: B1 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初從知母乃至於慈,為因之理者,】 首先說明,從知母、念恩、報恩到慈心,是生起大悲的因。 [消文] 這個根本的因,從「知母」一步一步地升上來,這個是它的根本的因 [消] 。下面就說明,說明為什麼從知母親開始,說這個是因。而從這個知母,然後呢這個念恩,要報恩;因為曉得是母親,所以曉得母親的恩,所以曉得母親是因,要報那個母親的恩是果。為了要報她的恩,所以你要給她的快樂、去掉她痛苦,這樣地一層一層的因果上去,來現在說明這個。 Q 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 我們從這個果上面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哪裡,找到了基本的因,從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對了,果當然決定不...
最近的文章

2020-03-18 進度: 複習

91A 26:44 - 92A 27:53 第十二冊 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這個不共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麼上士道部分,他一開頭,一開頭啊,說在 206 頁,你們注意一下啊!這個概念一開頭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這個地方,他那個主要的題目,是說明入大乘的門是發心,入大乘的門是發心。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就特別說明一點,在 206 頁上面,第一行說「《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說關於這一件事情啊,一定要獲得確定的見解。這個確定的見解分兩部分:一部分呢,這個內涵本身你絕對不能弄錯,絕對不能弄錯!然後呢,對於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要產生確定不移的信念。 就第一點來說,說解釋,下面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要種稻子。那麼種稻子的時候,他要把那個稻種出來,有幾個條件。譬如說,稻的種子啦,然後要種在這個 (p89) 田裡邊啦,而且種的時間,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時候啦,那麼還要有水啦,還要有肥料啦!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兒,那麼稻與芽長起來,乃至於稻的種子就可以收穫,這樣。這個裡邊有一個事情是特別重要,什麼?是稻種、稻種!因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你這個問題不能把握得住的話,你儘管這個地方是有水、有土、天氣暖和、有肥料,可是它長出來的東西,長不出稻的芽,也結不出稻的果。 1. 宗大師在廣論P206L1,認為對華嚴經的這個內涵必須〝當獲定解〞,但為何要〝故更釋之呢〞?師父依此傳遞什麼重要的概念? 那麼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辨別這件事情? [091B] (手抄稿 第十二冊 p91) 我今天特別地要說明一下。不但是發大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事無大小。那麼為了針對我們目前的、一般的修行來說,是究竟我們圓滿達成的是佛果沒有錯,曉得要發菩提心,乃至於要行六度萬行。可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說:現在末法的時候,不容易做。不要說在家人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確確很難。所以通常我們啊,會走佛陀給我們的一條方便的法門,說「念佛」。是,這是個方便法門,它儘管是個方便法門,這個法門你還是要把握得很正確,這一個前面那個辨別也要很正確。你了解它往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在哪裡,換句話它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就像前面譬喻當中,要種稻,你要稻種出來,是一定要田 (p92) 地啊,一定要水啊、土啊、陽光啊,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這個水、土、陽光,...

2020-03-18 進度: 修菩提心次第

92B 00:00 - 93A 19:04 第十二冊 【表八】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 己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表59】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此心如何發法) 分四 (p.208)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四因、四緣、四力 庚 二 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 發起之量  庚四 儀軌受法 【表60】庚二 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 修七種因果教授  辛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手抄稿 第十二冊 p123)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10頁。 <第一組> p. 210 (11)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 從阿底峽尊者傳來有兩種傳承:第一、是修阿底峽尊者所傳,七種因果的教授,第二、是依寂天菩薩著作中所說,自他交換的教授而說。 上次我們已經把如何發生此心的道理,前面依什麼因而發,依什麼因?那麼四因、四緣、四力等。然後呢其次有了這個因,我們要發。那麼發的時候,這個 因就策勵我們要發這個心,策勵我們,推動的力量有了 ,進一步怎麼修?雖然有了這個力量,你不曉得方法去修的話,我們雖然很著急,但是不能如理地生起。現在我們平常有很多人,是宿生善根所使,他對佛法,或者修行、或者出家,非常好樂。然後呢一番的好心出了家,但是不了解出家怎麼修法,所以往往把宿生的善根平白地浪費掉了。 現在這裡 大菩提心這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所以我們現在幸運而這樣的次第來,有推動我們發的心。 進一步呢,我們想修這個菩提心,怎麼樣?他下面告訴我們─ 傳承 , (p124) 那這個 修法有這樣的完整的傳承 。這個傳承是從我們世尊,代代相傳,中間沒有斷過。兩樣東西沒斷:一個,完整的教授,說明這個道理;以及各位祖師修證的內容。所以這個完整的傳承,如果我們只要如理如量地去做,一定可以做到;做到的結果,就是圓滿佛果。這是我們確定信得過,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這個傳承先說明。 這個傳承又分兩方面,這個兩種實際上不是截然不同的,而是說兩者各有它的特別的功效。通常我學的時候,我老師就告訴我,這兩種彼此間,你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先學哪一個。學了這個做為右手,左手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