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2020-03-18 進度: 複習

91A 26:44 - 92A 27:53 第十二冊

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這個不共的部分,上士道部分。那麼上士道部分,他一開頭,一開頭啊,說在 206 頁,你們注意一下啊!這個概念一開頭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他這個地方,他那個主要的題目,是說明入大乘的門是發心,入大乘的門是發心。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就特別說明一點,在 206 頁上面,第一行說「《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說關於這一件事情啊,一定要獲得確定的見解。這個確定的見解分兩部分:一部分呢,這個內涵本身你絕對不能弄錯,絕對不能弄錯!然後呢,對於這個正確無誤的這個概念,要產生確定不移的信念。
就第一點來說,說解釋,下面他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現在要種稻子。那麼種稻子的時候,他要把那個稻種出來,有幾個條件。譬如說,稻的種子啦,然後要種在這個 (p89) 田裡邊啦,而且種的時間,一定是春天暖和的時候啦,那麼還要有水啦,還要有肥料啦!這些東西加在一塊兒,那麼稻與芽長起來,乃至於稻的種子就可以收穫,這樣。這個裡邊有一個事情是特別重要,什麼?是稻種、稻種!因為你要的是稻芽,如果你這個問題不能把握得住的話,你儘管這個地方是有水、有土、天氣暖和、有肥料,可是它長出來的東西,長不出稻的芽,也結不出稻的果。

1. 宗大師在廣論P206L1,認為對華嚴經的這個內涵必須〝當獲定解〞,但為何要〝故更釋之呢〞?師父依此傳遞什麼重要的概念?
那麼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辨別這件事情?[091B] (手抄稿 第十二冊 p91)我今天特別地要說明一下。不但是發大乘,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事無大小。那麼為了針對我們目前的、一般的修行來說,是究竟我們圓滿達成的是佛果沒有錯,曉得要發菩提心,乃至於要行六度萬行。可是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說:現在末法的時候,不容易做。不要說在家人做不到,出家人也的的確確很難。所以通常我們啊,會走佛陀給我們的一條方便的法門,說「念佛」。是,這是個方便法門,它儘管是個方便法門,這個法門你還是要把握得很正確,這一個前面那個辨別也要很正確。你了解它往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在哪裡,換句話它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就像前面譬喻當中,要種稻,你要稻種出來,是一定要田 (p92) 地啊,一定要水啊、土啊、陽光啊,這是一定需要的。可是這個水、土、陽光,放在這個地方,是,沒有它的的確確長不出來,但是單單它……因為沒有它是長不出來,所以你也可以確定地說,要得到那個稻種是一定要的東西,這個是沒有錯。但是單單有這個東西的話,你缺了一樣東西的話,其他的再怎麼弄都不行,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萬一你雖然有了水、土、陽光、肥料等等,放進去的是草,長出來的是草;放進去的是麥子,長出來是麥子;放進去的是花,長出來是花,所以這個叫作共因,不是不共因─它的特質。那麼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說這個根本原因在哪裡,有了這個根本原因以後呢,然後使得根本原因圓滿。
就在我們業當中,有一個叫引業,有一個叫滿業。這個引業是確定你這一生到哪裡去的根本原因,滿業是然後把這個你所要的這個內涵,把它加圓滿。所以如果說,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求往生,你一定要把握住往生的根本因在哪裡,然後你進一步求它的圓滿因。你往生的根本因把握住了,那麼去一定去,問題只是高下問題,哪怕擠到是邊地,擠到邊地也好啊!當然我們希望是擠個上品上生,乃至有人提出了,不但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啊,還希望成佛咧!對啊,這個是圓滿因,就這樣。
那麼它的根本因在什麼地方,你首先要把握得住,如果你在這個把握不住的話,它會 (p93) 產生什麼流弊呢?產生流弊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業裡邊,它有引業、有滿業,你引業根本把握不住,如果你滿業雖然做得很圓滿的話,產生什麼效果啊?佛經裡有這個公案,叫「修慧不修福,象身帶瓔珞」(編者按:疑師口誤,或應作「修福不修慧」)。喔!他做的這個因,圓滿但是不是根本。修了很多慧啊(編者按:似應作「很多福」),結果他這人道得不到,跑到畜生道當中去,雖然那個畜生很享受,這個不是我們要的。
換句話說,你雖然念佛,你念了個半天哪,欸,不能往生!結果說不定你生天了,說不定你在人間,結果弄了半天弄個三世怨。這個是為什麼我們要辨別的,這一點很重要喔!那麼究竟是……往生,什麼根本因,現在我們這裡先不深一層談。同樣地,持戒,持戒我們要把握得住,說持戒的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從那個根本上面再講圓滿。這點我們一樣的道理,所以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問題自然解決。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大乘,前面每一個地方講辨的時候,我一定把那個概念說清楚。那譬如說他本論前面辨很多,我已經舉了很多個譬喻,你們只要重新溫習一下。我簡單地說一下,為什麼事前先要把那個事情弄得這麼清楚?因為你是的的確確要學這個方法,然後能夠得到你所要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方法是什麼?從生死輪迴的苦海當中,照著這個辦法,所以「乘」不管是大小,不管是羊車、鹿車,乃至於什麼……到大乘的大白 (p94) 牛車,都是想辦法度脫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不管你用什麼交通工具,用汽車、輪船、飛機,要度脫,這個不能弄錯。有很多地方汽車可以去,有很多地方汽車不一定去。然後你同樣地,說汽車或者飛機,那麼什麼是汽車,什麼是飛機,你要把握得準,不是說講一個道理。講一個道理固然不行,你看見這個樣子,樣子也不行啊!你照那個樣子做一個,那這部汽車不會開,就算是它會開了,但是如果出了毛病也不行。
我說一個這上面比喻,比如說汽車。汽車最重要的,就是那一面來說,就是什麼?它的引擎。然後呢這個輪胎,然後呢那個車身,然後呢上面圓圓滿滿的那種車篷,裡面是講沙發、舒服等等。這個裡面你要抉擇最重要的根本因是什麼,根本因就是這個引擎最重要,這個不能出毛病,對不對?第二個呢,這個輪胎、這個車身,一定不能出毛病。這兩樣東西出了毛病的話,你如果弄得不正確的話,擺在那個地方可以,你玩玩可以,開出去的話,欸,馬上出毛病的。至於這個車身本身不圓滿一點,不舒服一點,那沒關係呀,這個概念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這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要進入上士道,萬一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的時候,這地方請大 (p95) 家注意一下!千萬你們不要說:「哎呀,我只要學念佛,學這麼多,幹什麼啊?」不幸的是,很多念佛的人,不曉得這句佛號怎麼念!所謂欣厭,欣些什麼?厭,厭些什麼?所謂信願,信應該信些什麼?應該願些什麼?不是說:哦,我信過了就算了,我願意就算了。那麼在以前,容或我們不懂,到現在從道前基礎、下士,乃至中士,那地方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了。
整個佛法,跳出生死輪迴都是講這個事情。因為生死輪迴的本質就是痛苦,我們世間人不認識它,那麼現在特別指出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的!如果不認識這一點的話,儘管你念佛,念佛也沒有用。因為念佛的目的,告訴你清清楚楚,什麼啊?這個世間是苦啊!一無是處啊!所以你現在只有要修學佛法,可是修學佛法又要這麼多條件哪,現在在五濁惡世,這個條件不具足,所以那個時候,你只有用這個方法。
條件是不具足是告訴你,修學佛法的條件不具足,所以給你最簡單的方法。給你在最簡單的方法當中,你不要忘記,這個圓滿因不具足,不是說那根本因沒有喔!如果你根本因沒有的話─剛才說的,這個就像那個種田一樣,這個土地比較瘦,然後呢,這個水分不大夠,然後肥料不大夠,那多多少少還可以長一個稻子;根本因沒有的話,不管你弄得多好,你種下去的是草,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概念我們要弄得清楚。所以他 (p96) 一定是,主要的目的是解脫生死,就是這一件事情。那麼生死的根本在哪裡?這我們要把握得清楚,就這樣。同時,為了策勵你解脫生死之前,應該有些什麼準備,這些概念都要清楚。
所以你前面越清楚,不要急,你能夠順著這個次第來做的話,將來這個結果越圓滿,這點原則特別說。當然最起碼的,念佛固然是如此,然後最圓滿的佛果還是如此。再退一步,說:「啊!我現在只希望想學袁了凡先生一樣,怎麼改善自己命運。」好啊!你只要肯做,一定達到。但是同樣地在這個裡面,你一定要把握得住兩樣東西─根本因是什麼?然後圓滿因是什麼?這個就辨、就辨在這裡,不要弄錯,不要弄錯!
為了使得我們得到正確的認識起見,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找圓滿的教授。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圓滿的教授,有的,絕對有!因為佛之所以成佛,他的條件是什麼?他要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大慈悲心。他不但有這個大慈悲心,而且大智慧,他曉得怎麼解決。不但曉得怎麼解決,徹底圓滿地曉得,而且有大威神力,他有這個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所以不是沒有善知識,不是沒有圓滿教授,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這個概念你一開頭一定要認識。
如果關於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回過頭去看一下,本論第三個大科:如何 (p97) 聽聞相應正法的軌則。這個概念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了這一點,請翻到第十七頁,翻到第十七頁。他第一個,十七頁之前面,先告訴我們,說聽聞正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個去聽。事先嘛,先要思惟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呢法師發起承事,然後正聽軌理,前面兩個我們都不在這裡溫習。
2.師父說:「不是沒有善知識,圓滿的教授,問題出在我們自己!」你承許嗎?為了對這個概念的清晰認識,師父如何引導?
特別是十七頁上面說,正聽的這個,正式聽聞的時候,你一定要具足「斷器三過,依六種想」。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概念清楚了:哦,哪三樣過錯!這個自己好好地溫習一下。
在這個過錯當中,如果說你不能把它淨化的話,儘管佛是徹底圓滿地成了佛,他的的確確要救我們,不幸的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這個問題啊,這個佛法就是進不來。就像一個盆,倒過來擺在那裡,不管它那個甘露多好,那就是弄不進去,就是這種。你不願聽、你不想聽,這個就沒有用。為了策發我們聽,所以他前面要告訴我們,思惟聽法的殊勝利益啊!你想著:哎,它這麼好的好處啊!那個時候能夠把第一個毛病拿掉它。
然後呢你聽的時候,你內心所謂等起心啊,它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面,自己有我們自己的想法。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記住,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來學佛。這個「學佛」這兩個字,有兩個內涵:一個是學,就是我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第二呢,要學的對象是什麼?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跑到這裡來學的!所以很多人跑到那個廟裡來,總覺得我要這 (p98) 個樣、我要這樣……。你不是來學欸!這種心情是什麼?心情好像跑到店裡去買東西一樣。我以前小的時候看見人家店家吵架,那個事情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吵架,那個人跑到店裡面,就跟那店裡面吵起來了,那個買的人怎麼說?「老子有的是錢,我要什麼就要怎麼!」就這樣。「不配我的胃口的話,我就……。」這樣,就這樣跟他吵起來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都這種味道,「老子有的錢,跑到這個來,我要這個的。」對不起,那不是來學的態度,這個你們要記住喔!
學是表示什麼?就是我不知道,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千萬,尤其是出家,不要說:「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這個不行的話,那個是你做生意的方式。你好像我跑得這裡來,或者說你說付了學費─當然我們這裡不付學費。乃至有人說,自己覺得:「喔唷,我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自己好像……正因為你放棄了一切,跑得來,那你更應該認真地學呀!你放棄了一切跑到這個地方來享受,那何必跑到這地方來呢?你大可以在外面賺了大錢,然後你去享受去呀!所以這個態度你要了解喔,你是來學的,是不懂。
第二個,你學的內容是什麼?你學的是佛。佛的特質是什麼?覺。你所以要學佛,因為你迷呀,這個概念你要很清楚啊!所以你在內心當中說明了一個什麼?你在迷的當中, (p99) 這個你一定是要認得很清楚。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果說你在這種心念當中,你覺得你要這樣、你要這樣的話,這個就像那個容器,雖然朝了天了,有毒的,那個沒有用。那麼第三個,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去細講了。
下面呢,依六種想。前面這告訴我們「如病」,那個病是什麼?三毒啊、什麼啊,當初的時候曉得名詞,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學了下士跟中士。下士告訴我們:暇滿人身難得啊,這個暇滿人身的意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然後無常這件事情應該牢牢記住;由無常怎麼引發皈依,皈依的特質的內容如何。那麼再更進一步的話,進到中士道。中士道就講,是的啊,特別講那個苦。為什麼講苦?這個我們要好好地體會一下,加深這個認識,一定要了解眼前我們貪著難捨的真正的內涵是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苦,所以要策勵我們跳出來;要跳出來,那要找一找是不是有方法、可能。欸,結果找到:是的,由它的苦的因,所以才感得苦的果,你只要把那個因拿掉,那麼這個苦的果就可以解決。所以由苦諦、苦推動我們去修行,然後由集諦找到,啊!我們從哪裡去下手。
所以從這個上頭的話,我們進一步就認識到:啊,煩惱─那是繫縛我們的生死的根本。實際上我們現在在什麼?在什麼病當中?就在那煩惱病。這個就跟前面說的具六想當中的那個第一個概念就有了。當初告訴我們具六想,怎麼說?假定那個「第一個想」不起 (p100) 的話,下面都是空話;那個「第一個想」認識了以後,下面都有了。現在從中士道這個上面就讓我們認識,哎呀,說我們現在千真萬確啊,真是在那個大病當中。所以在這點,大家請翻到170頁。
p. 170 (複習)
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再看一下,看一下。前面是先告訴我們,它生死輪迴當中的主要的因,所謂集諦這就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那個是會把我們綁在生死當中的,而最主要的上首啊,是惑,就是煩惱。那麼它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正明煩惱,生起次第,煩惱之因,煩惱過患。那麼煩惱的過患的話呢,大家要好好地觀察、去思惟,因為了解了過患,所以要去斷除它。
那個煩惱是什麼行相呢?今天晚上,我重新再跟大家說一下,以及生起的次第。總相那個不講了,就是反正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來的時候,就那個心裡不寂靜。不寂靜,我們體會不到,但是那個生起來的時候,你跟著它在轉,就是這樣。實際上眼前我們一切時處,我們現在的心相就是個煩惱相。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好好的,這個煩惱相是什麼呢?可以說在癡相當中,還在集諦。雖然我們認真聽什麼等等啊,是,這隨順出生死的,但是呢仍舊是,如果一般狀態當中,今天沒有什麼特殊的狀態的話,那個是具足了癡相。
實際上不只一個相,我一個一個分析的話,你們了解,在我們平常狀態當中,是我們 (p101) 什麼心理相。第一個「貪」,貪這個相是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對吧?貪這個相我們容易感受得到。但是這個貪的細微相,我們就不大容易感受到了。實際上呢,我們一切時處,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做得累了,哎呀,我疲倦得要命,要去休息一下,想去躺一下,舒服一下;或者是覺得今天什麼不好了,或者什麼,這個裡邊就有貪相在裡頭。第一個呢,你要求個舒服,喔,你貪那個舒服。第二個呢,你覺得累了,或者你有種種的理由啊,什麼……或者要睡一下啦,保護那個身體啦,或者什麼,那個還是個貪相。但是這種細微,在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世間人本來應該這樣;修學佛法的人哪,這個是我們要對治的,要去精進去對治的。所以這個貪相,若粗、若細我們都應該認得。
這個「瞋相」也容易了解,這個「癡相」本身,不說不知道,現在說了,它慢慢就知道了。我們別以為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覺得不起煩惱─在癡相當中,這樣。那麼這個「慢相」,這個就是在實際上,這個慢相也是隨時隨地都在生起,但是這個慢相啊我們不太容易發現它。總是當你人我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的話,這個慢相一定存在的,因為它這個慢的根本,是隨著「我」來轉。
這個「疑」本身,平常我們覺得:「我們沒有懷疑嘛!」欸,要曉得這個懷疑,這個煩惱當中的懷疑,是它有它的一個特質。平常你對事情不能肯定是懷疑,是,可是呢 (p102) 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什麼?對於我們所謂業感緣起的這個道理,緣於四諦啊、三寶啊……這些東西。所以這個疑,對於淨信心來說的,淨信心來說的。我們平常所以要想修學佛法,而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疑。說對於正確的道理,沒有清淨的淨信心,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明曉得,為什麼做不到啊?」你不檢查不曉得,仔細檢查的話,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是什麼啊?原來你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淨信心,這個是。那麼要怎麼產生淨信心呢?那東西的的確確,關於這些道理都要了解得很清楚。
下面這個「見」哪,我們稱為「利使」。因為這個「使」,實際上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東西非常利,一下就起來了,一下起來了,而且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轉。關於這個利使,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新說一下。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第一個叫壞聚見,壞聚見就是身見,或者叫有身見,實際上就是「我」。這個東西─根本,這個東西啊一切煩惱的根本。你在任何一件情況之下,如果說我們不要說佛法啦,你能夠推己及人,代人家想一想的話,你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會減輕很多。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學上士道當中,尤其到後面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我們對於這個我見的根本不認識它。我們只能這樣說,平常它起來的時候,你經常都是總歸覺得「我」!人家好像委屈了我,他為什麼不代我著想?我的立場是如何,我覺得什麼、什麼道理,我如何、如何……。那都是在以「我」為主的生起種種概念來,這個, (p103) 一切的根本。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退一步想,或者代別人想一想。
同樣地,好像念佛法門當中,並沒有強調這個東西耶?你不懂啦,你會感覺到沒有強調,你懂了以後,念佛法門當中也強調這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裡面哪,自然而然轉起來的,一天到晚緣著我在轉。念佛法門強調的是什麼?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皈投阿彌陀佛。當這個念頭念起來的時候,你一心一意只有皈投阿彌陀佛。那個皈投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個「我」啊,就不再重視它了。
所以說,當死的時候,平常一般人死了以後,喔唷,生了病了,趕快保護它。可是前面啊,欸,你曉得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所以我現在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救去了,這個正是我不要的。生了病嘛─死,死了嘛正好是往生的因啊!所以你生病的時候,你不會去求醫生去治那個病,只是說:「哎呀,趕快,阿彌陀佛你早些來救我,假定我能今天晚上走的話,我等不到明天啊!」你不會去想找醫生了吧!對不對?這是我們平常真正講的。所以他儘管道理沒有講的道理,可是告訴你這個方法上面,你只要信得過照著去做的話,就暗暗地吻合了這個道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今天我們有機會認識那個的話,肯根本上面把握住了,然後你去念佛的話,那事半功倍。
至於說,這個第二個,什麼叫邊執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這個邊執見,平常總是說,這個常啊、斷 (p104) 啊、常啊,要注意哦,這不是普通常、斷,這是由於什麼?由於計著這個我。所以計著這個我以後的話,他自然而然產生兩種概念。有一種概念,說這個恆常不變的。平常我們講靈魂,講靈魂就是這樣,好像一個人是從這個房子裡面,搬到那一個房子裡面,這樣。那麼有人會問了:「欸,那不是講,那個十二因緣圖當中是這樣嗎?」是,它只是個譬喻,真正佛法裡面,並沒說像靈魂有這麼一個東西跑到那裡,這個道理我們慢慢地以後再去說。如果像這種情況叫常見,這個到後面,我們再深一步去說它。
至於說普通一般念佛的人的話呢,如果不了解,你關於這個常見,也可以不必很深入的。總之,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念佛的根本因,厭惡這個生死,厭惡那這個東西,「我」這個東西,一心皈投依靠就可以。所謂「斷見」,就是斷滅見。現在世間一般的,這個所謂只講究說,科學上面大部分持的態度,就是斷滅見,就是人嘛就是這樣,死了以後就完了。要曉得這個斷,不是指這個以外的事情,這個特別的。
下面哪,兩樣東西,見─見解的見,「見取」跟「戒禁取」。在我們平常一般犯的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最容易。看看那個,它的定義是什麼?
[092A] (手抄稿 第十二冊 p109)
p 171 (4) (複習)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這個叫「見取」,就是說他主要的中心,一定也個原因,平常我們無緣無故,不會有什麼事情,有起來的時候,一定是為這個「我」,我是根本,我的常或者斷,邊見本身一定是離不開這個我,就是邪見本身好像跟薩迦耶見不太一樣,細來說是一定跟著他相應的,粗的來說是有不太一樣的地方。那沒關係,總之,基於我們不正確的見解,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執著。
平常我們跟人家的諍論、問題什麼等等啊,都在這上頭引起的,對不對?這個是個煩惱。所以說大家不要講道理,真正的講佛法上的道理,你要看看這個道理所講的內容是什麼。佛法上的根本因,它所以講那個道理,告訴你:喏,你這樣的話,是生死痛苦的因 (p110) 喔!這個道理指給你看這個。結果你學會了那道理,沒有把那生死的痛苦的因認得,然後呢跟人家吵,那完全是走上這一條路去,這一條死路,這我們要清楚、很明白的。
佛法的特質─智慧。智慧是什麼?就是見到事實的真相。那麼到現在為止,見到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你之所以沈淪在生死苦海當中的原因啊,就是由於這個煩惱的主因把你綁住了。煩惱的原因,就是前面那個總相;這裡的別相,就是這個別相當中─見取,你的見解,所以它叫「染慧為性」。同樣地,你認得了清楚的話呢,那個正智慧現起的話,這個煩惱就拿掉了。所以不是跟人家講道理,內明就是你懂得了道理,反照自己說:「喔,現在我懂得道理了!」你要講的這個道理,是「原來我現在起心動念,只是懂得煩惱!」那不管你所講的佛法,那一點用場都沒有,那都是騙自己的,騙人容易,騙自己,那騙不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見取的這個特質。
除了這個以外,還「所依見者之蘊」,所依見者之蘊就是我們五蘊體嘛!把它「執為最勝,染慧為性」,把它這個看得最重要,把它看得最重要。那麼五蘊當中也許你可以把五蘊的和合,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補特伽羅─我;五蘊分開來的話呢─色、受、想、行、識。就是把那個身體看得很重要,這個是色那部分,顏色的色;然後呢,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意識,最後的心識,你的心理。執它的總相也好,執它的別相也好, (p111) 在這個上頭,如果你不認得說這個東西本身是煩惱的根本的話,那你講的道理啊,那都是空話。世間的人本來都是戲論當中,佛法而在這一點認不識的話,那你就錯了。所以這一個見取這一點哪,這是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起心動念一直在這種狀態當中。如果說沒有、不起心動念呢,就是前面的癡相當中,一起心來的時候就落在這個裡頭。 而這個根本的話還是第一個,前面的說─壞聚見,就這樣。
(「見取」的定義是「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這是特別針對解脫果位的見解而言,指外道對究竟目標的認識錯誤,執著這些見解以為是最殊勝的,所以又稱「非果計果」。實際上要達到什麼果位才是正確、殊勝的呢?至少要阿羅漢果位以上。 )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另外一種呢,「戒禁取」。戒禁取的話,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壞戒、可捨之戒」。平常我們說這種,指外道的牛狗戒啊這一類東西,牛狗戒啊這一類東西。也看看它的定義,說「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這個地方啊,我們,它的特別地來講的話,還是指究竟於中士道上、究竟解脫煩惱的特質來說。那麼這個戒,一定是佛戒。除了佛的,制定的戒以外,那都錯的。可是就算是佛戒喔,它的內容我們有的時候還不真正地了解喔!他佛戒制的目的,幹什麼啊?能解煩惱、能出生死哦,這個才是戒的根本哦!所以大家不要說:「啊,我現在啊,受了這個戒啊!然後這個戒當中說這樣的,這個戒當中是那樣的……。」大家起爭執:「我是持戒啊!你不持戒啊!」那時你又犯了前面這個毛病了。所以它本來這個戒的目的是淨煩惱,結果你因為弄了這東西而增長煩惱,請問:你這個到底 (p112) 是在煩惱當中啊,還是真的在出煩惱當中啊?所以這個概念要清楚。
所以眼前哪,我們從前面剛才說根本因,然後圓滿因。持戒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要持清淨,這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究竟來說的話,大乘要到二地菩薩才能夠持清淨,那何等不容易啊!所以這個圓滿因,的的確確,我們心裡面只有一心一意說追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錯。不要說:「唉,二地菩薩才可以啦,我們現在啊做不到啦!」那你這個因已經弄錯了就不管。那麼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要一心恭敬去學,可是學的時候,那個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把握得住,這個大家重要的概念。
大家記一記,戒的主要的功效是幹什麼?破煩惱現行,對不對?所以假定你現在講戒,而在煩惱增長當中的話,你就錯了,根本因根本沒把握得住。這個所以在這一點哪,請大家特別注意,請大家特別注意!所以這個後面的幾位,將來你們都會出家的,那麼這一點要注意。不要我們說,哎,看見哪,比如隨便來講吧,尤其是現在啊,怎麼這個人也是那個樣、這個人也是這個樣,乃至於我們的唱念各式各樣什麼等等的話,這個不在行相上面,暫時不在這個上面注意。圓滿的時候我們一一要圓滿的,可是現在第一個要根本因,就是說當這一個所謂「智」這個特質─我們要認識煩惱,淨除我們煩惱。
你如果是把握住這一點的話,那麼你就曉得了,念佛它還在這個法則當中;參禪還 (p113) 在這個法則當中;戒,根本當然是這個。為什麼呢?念佛,請問念佛的時候,他的心裡現在是什麼狀態?真正地把那個念佛的根本因把握得住的時候,他一定是說:「南無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一心皈投阿彌陀佛,這個其他的是一無是處。這個心哪,就是真實淨化煩惱的心,對啦!他在持戒當中。所以這一句話,包括了持戒、念佛,這樣。參禪的呢,參什麼?「什麼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什麼是個無?」「念佛的是誰?」一定要找到他!當你找到了那根本就……換句話說,這根在哪裡,我要把它連根挖除。
實際上呢,這根本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你起心動念。所以它這東西妙極了,就用這個方法,全部精神以一念把所有的雜念統統擋掉。然後呢,最後的話,這一念本身就是啊,把它自己的本身,欸,找到了,破除的。所以這一念一直擺在這個地方,它是正在、說正在持戒當中,這一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人家說,啊,有的人叫乘急,有的時候說戒急,你如果把握住這一個原則─根本因─去做的話,乘急也好、戒急也好,都行。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話,那都在那兒戲論。所以這一點哪,注意哦!這個文字啊,平常我們都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說了個半天,但是呢,根本的觀念在這裡。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今天特別跟大家說明一下。當你們把這個煩惱的這個行相認識了清楚,那時候就曉得了:哎呀,一點都沒有錯啊!現在我們平常都在病當中,自己不曉 (p114) 得病,還要跟人家談!你談些什麼呢?還跟人家講道理,那個道理是越講越錯啊,那個病是越弄越深哪!如果說不學佛法,那本來就是在那兒亂搞一通;你那個學了個佛法,你還在這上面轉,那轉些什麼呀?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煩惱的相。了解了煩惱相,那麼前面說告訴我們六想當中第一想,你就對了,「啊,沒錯、沒錯、沒錯啊!」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所以至於說它煩惱的生起的因等等啊,那麼我們有了這前面這個力量,自然而然你能夠推動。那麼我們進一步,把那個煩惱的生因,在這地方也重新地溫習一下。
p 172 (複習)
煩惱的生因,這在172頁。

【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第一行就說,能生煩惱的生因六個。「所依者謂煩惱的隨眠」,現在我們曉得,這個就是煩惱的種子。前面當我們講業的時候,業感果的時候,就異熟果、等流果,現在我們可以融貫起來了。當那個異熟感的時候、現起的時候,那個等流同時一定現起的;等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心理有這種狀態,那就是以前跟著來的。所以啊,這個前面所說的異熟因果,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什麼?那煩惱的隨眠。然後在十二因緣講的是什麼呢?十二因緣當中,就是前面的觸、受,然後下面哪,這個觸、受是第一重因果,大家還記得吧?然後呢,當那個受現起的時候啊,你一定又有愛跟它相應。 (p115) 這個愛不是單單你歡喜的喔,三種愛─對你歡喜的東西,叫不捨,這個是貪相應的;對你不歡喜的,是乖離,是瞋相應的;對於另外一種東西的話,你捨,這個就是跟癡相應法。這個什麼呢?就是煩惱的隨眠。所以不管是你哪一個,用哪一個定義來解釋它,這個沒關係,你一定要認識這個心理的行相。
這個隨眠生起的時候還要有個所緣,所謂「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那麼十二因緣當中說的,所以它說得很清楚,叫「觸、受」,然後呢,下面就是跟著「愛」。這個觸的特質是什麼?三事和合生觸─根、境、識,那個地方我們就認得很清楚。
3. 煩惱生因有幾個?針對「猥雜」、「言教」,師父開示的所破、所立行相為何?
所以它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一定在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境界上面生起來的,當然,前面說「猥雜」、「言教」,那個是指說對方那個人,所以生煩惱的那些人的話,就是惡知識,非善友。善知識、惡知識的判別,就在這個地方。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假定說你有很尊敬的情況,雖然你平常看見一個好看的東西在那裡,你看見:「哎喲,這個師父在那裡,這老法師在那裡……。」心裡面就沒有跟它去。反過來,這個平常的人哪,鼓勵你,大家:「哎呀,這個好的!」什麼東西,大家覺得好朋友,酒肉朋友跑在一塊的話,就對。所以你們要辨別得清楚喔,這個地方的善、惡知識,實際上呢,就是……前面這個順生煩惱的這個 (p116) 現起啊,那不!順生煩惱所緣本身哪,講它的總相,那個總相裡邊別開出來幾個內容,這個非常重要,現在我們修學第一步最重要的,這一個。
大家注意,這個惡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一天到晚打架的對頭,這個惡友就是,如果說這個人跟佛法不相應的,平常兩個人碰在一塊,哎呀,大家很好。喔唷,說這個,「跑到這個地方來啊,這個地方的這個老師啊,這個老法師,這個師父啊,老逼著你。」然後跑到這地方兩個人還可以偷一點巧,然後聊聊天,跑到你這地方,我也給你暗示一點,你也給我暗示一點─完了、完了!這個是惡知識喔!這個要了解得很清楚的。講反過來就是善知識喔!所以現在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最重要的這個概念,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他也寬慰你說:「哎呀,某人哪,你現在怎麼樣啊?對啊,我們剛是個凡夫啊,他要求的條件太高啊!」什麼、什麼啊……。你還聽得滿對:「對啊,我就是個凡夫啊,他要求我這麼高的條件,對我是不行啊!」嗯,這個是一個最危險的事情。我們應該了解:是,我因為凡夫,所以我要凡夫趕快努力啊!他那個菩薩都那麼精進,我這個凡夫再不精進,那就完了啊!
是的,精進的內容,他不是叫我們現在像學菩薩一樣地,要叫你捨頭目腦髓,這個不是。菩薩有菩薩的精進,我們有我們的精進,這個是內容裡面要分別很清楚。菩薩的精進 (p117) 是捨頭目腦髓,現在我們的精進呢?見了面就提起來。記得不記得後面那個阿底峽尊者,不管什麼人看見了,他見了面一定問你,說:「你現在生善心否?」它這個文字是這樣解,換句話說,我們碰見了以後,他會說:「哎呀,你功夫怎麼樣啊?是不是現在在緣念善法啊?是不是拿精進來策勵自己啊?」對了,這樣。或者說:「哎呀,剛才這個老師告訴我們,叫我們努力啊,這個話是對啊,可是我現在覺得摸不清楚啊!那時候心裡面怎麼樣啊?」欸,你問他,他就告訴你,這個就對了。這是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驗,所以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言教」呢,「聽聞邪法」。這個就包括很廣了,現在我們極大部分的就在這個地方。啊!這個東西實在是好可怕、好可怕的東西!這是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報紙、電視一樣東西都沒有。不要說那些報紙、電視都沒有,乃至於有很多那個佛教的雜誌等等,對我來說的,我也實在覺得這個不是根本因;等到我們慢慢地根本因摸著了,這是圓滿因,就是這樣。這個大家千萬注意一下,否則你弄錯了,那就害了!那麼還有「串習」、「非理作意」。這兩個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事情,大家特別注意!這個就是生起煩惱的幾個主要的原因。你如果能夠把這個兩樣東西認得了─這個煩惱的行相,跟那個生起煩惱的原因,你能夠認識了,然後呢,把這個平常在心裡面多去觀察、多去認得 (p118) 它的話,那我們修行那就比較好了。
此處是從煩惱的生因講,後面呢,十二因緣講,現在我們把這兩樣東西連在一塊兒。十二因緣當中,告訴我們怎麼說?說我們無始以來啊,一直隨著「無明」,由無明而「行」,行而「識」。然後呢,這個識,因位識啊無量無邊,我們現在目前的狀態,它既沒有感異熟,也沒有對治,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它一定會感生死的。但是它感生死,它有一個條件─一個俱有緣,換句話說,我們後面說的,它有一個圓滿因,那是什麼呢?就是「愛、取」。這個愛、取什麼?就是煩惱。以前由於煩惱而留下這個識種,但這個識種不一定感果;而你眼前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果啊,你把這個原來這個煩惱跟它相應滋長的話,那麼對不起,到那個時候它會感果的。現在我們既然修學佛法要跳出來的話,那時候你注意,當在這種情況之下,對境界的時候,你就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勿再以愛取滋潤它。
這裡講煩惱的生因的是說,煩惱的所依跟所緣境界現起的時候。在十二因緣當中就告訴我們更清楚,當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啊,「觸」;觸了以後呢,就「受」,你會感受;然後在這個你的感受境界當中,你要注意喔!這是十二因緣真正好的地方,就是眼前我們一切時處這個感受,這個感受,是下面緊跟著「愛」就來了。那麼然後呢,這個時候生起來的是煩惱。所以我們要曉得那個煩惱相的話,不外乎前面的什麼啊?就是五鈍 (p119) 使、五利使;通常這個裡面哪,一定有這個見解在這個裡頭,或者這個習性在裡頭,或者兩樣東西一定有,那個時候你就千萬注意!
我們平常不要說::「哎呀,現在這個煩惱很重啊!」是的,正因為煩惱很重,所以我們要修學佛法呀!然後呢,怎麼辦哪?就要認得它。這個是最重要的,第一個重要的概念!到現在為止最重要的─你要認得這個煩惱。如果這一個不認識的話,那麼說修學佛法,那都是浪費時間,都是浪費時間。當然,你說我現在種了一個種子下去,然後什麼時候感果的時候,你能夠這樣的話也好,我還是非常讚歎。那個佛也是這樣的,所以有很多人就是沒辦法,他也只能這樣,所以佛也只能給他種一個善根,就是我們當然不願意這樣做啦!這樣。所以認得,認得了以後再下面一步,應該怎麼辦呢?就曉得:啊,要跟它鬥,要跟它鬥!所以告訴我們,由各方面去觀察,如果你不鬥那個煩惱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沒辦法真正地清淨。所以我們現在所謂修行、修行,不是別的,主要的就是這一點。
關於鬥煩惱這一點哪,現在大家,請大家翻到下面第198頁,這個今天晚上溫習的最後的兩句話,我們把它看一下。
198頁上告訴我們,現在我們正在修學的時候,到這裡為止要講戒,戒的原則我們已經瞭解了,看第二段,它有一句話:

4. 持戒真正的主因為何?如何持戒?破戒四因為何?
p 198 (8) (複習) (p120)
【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現在於內」,這個「內」字啊,這個地方我們重新溫習一下。是的,是的!這個不要看別人,我們的煩惱都是看別人看出來的。現在當這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不要說他不合理、他怎麼樣。當境界現起的時候啊,尤其是說,因為以前無始相應而轉的等流因果現起來了,所以你看見的時候,你又看他,或者順眼你就愛,不順眼你就瞋,這個都在癡相當中。
現在我懂得了煩惱以後,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心上的狀態。看看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是煩惱相應的,還是出煩惱相應的?你覺得他不合理,他是不合理啊!上次講過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覺得他不合理的,對不起,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如果你要修學佛法的話,就從這個地方要把它降伏它,所以叫「現在於內」,在裡邊要鬥這個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這個戒的真正的特質。所以說,你只要真正能夠持戒,戒持好了一定往生的原因,也就在這裡,現在我們了解了。戒的真正的主因,就在這個上頭。如果我們進一層,要想學定、慧的話,那更非從這地方不可。所以這一個不能清淨的話,「畢竟漂流生死」。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至於說怎麼持戒法呢?下面一行「以念正知而防慎」,說我們現在真的重要的,一定要保持這個正知、正念,這個現在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呢,因為我們煩惱已經認 (p121) 識了,所以它只要一出來啊,你馬上我們就用矛來刺它,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修的就是這個樣。所以說真正的菩薩,菩薩要大瞋,為什麼要大瞋呢?他瞋的就是瞋這個東西。所以他前面也說、後面也說,這煩惱生起來我們不能忍受。我們現在「忍非所應」,大家還記得這句話吧?我們忍耐啊,不應該忍的我們都忍了,它貪哪、這種煩惱一大堆,我們都忍了,還歡歡喜喜。我們不應該忍的這個煩惱啊,結果我們偏偏又做不到,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真正應該重要的做的地方,而且當那個煩惱當下起的時候,都是這樣。目前,是,我們現在還不一定完全懂得了能夠跟它鬥,但是呢,正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努力,去努力這件事情。所以後面告訴我們哪,這個真實的持戒,先不講怎麼持,他告訴我們哪,我們破戒的四個原因,大家還記得吧?破戒的四個原因這個在什麼地方呢?破戒的這個四個原因,在195頁。

p 195 (9) (複習)
【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四個犯因當中,第一個是「無知對治」,你無知的話,要多聽聞、多了知。說到這地方,我們說我們又,剛才想起來,說六想當中,我們現在在大病當中,我們就是不知道!所以如果說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那時候你自己心平氣和地想一想看:怎麼辦?所以了解了這些,心裡你已經懺悔啊什麼,整個地我們繞著這個中心轉,都在繞著這個中心轉。
(p122) 目前如果大家對這概念不清楚的話,要把它弄清楚,這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好像現在有錄音帶出來了,我們照著那書本,經常可以合著去聽聞這道理,聽了道理以後注意,千萬不要拿道理去衡量別人,一衡量別人這樣就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那是無價之寶,你卻把無價之寶丟在水裡。古人有一句話叫「買櫝還珠」,他有一個無價之寶,用一個非常美的莊飾的東西裝著,有人跑去看,覺得這個裝飾用的木匣很好,就買了。買了以後打開來,看見裡面有一粒珠,不認得,就說:「我要買的是漂亮的木匣!」就把珠還給人家。那是個笑話,但是是我們現在應該注意的。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裡。(以上複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