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2018-03-28進度:業果(十惡業)

53B19:05 - 54B01:05 < 第二組 > 【◎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瞋恚心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 一、事。指瞋恚的對象。和粗惡語相同,只要能引發有情恚惱的,都屬於瞋恚。 二、意樂。指瞋恚時的心態。分想、煩惱、等起。想,須不錯想。煩惱,是指心起瞋恚時,和貪瞋癡三者那一個相應?若是因關愛而生的瞋恚,屬貪行。若是因為忿、恨、惱怒而生的瞋恚,屬瞋行。莫名的煩悶,屬癡行。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粗惡語一樣。 (p179) 這個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其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了,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地廣泛,這是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它們前面一樣。 【等起者,樂打等欲,】 瞋恚心的等起,就是樂意打罵等的欲, 就是你心裡面哪,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即心想:如何讓對方遭受殺害、繫縛等,或者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霉什麼等等。 就是說,你想:「唉呀,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哼,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楣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瞋心的加行,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的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p180)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地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之量 ③ 非圓滿瞋心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瞋心究竟,是對於打罵等,心裡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欸,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

2018-03-14進度: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

52B17:58 - 53B19:05 < 第三組 > p. 124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欲邪行,那是卷五。那麼就是: 【◎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 邪婬的“事”大略有四種情況,從對境、部位、處所、時間四個方面認定: 【謂所不應行,】 “所不應行”,即不應行婬的對境; 不應該做的事情。 (p136) 【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非支”,即不應行婬的部位; “非處”,即不應行婬的處所; “非時”,即不應行婬的時間。 【此中初者,】 第一個,什麼是不應行的。 【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首先不應行的對象,除了自己的妻妾外,都是不應行。包括所有婦女、一切男、非男非女(如陰陽人)、出家女等。(黃門太監)。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切的男女等等。 【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對於不應行婬的女性,《攝抉擇分》說: 譬如說她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她一個保護的人;就是她是屬於,她有一定她的身分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的,都是屬於不應行淫的對象。 說凡是有人保護的,說母及母等。這個說明:譬如說她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她一個保護的人;就是她是屬於,她有一定她的身分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 (p137) 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如馬鳴阿闍黎對這個內容界定了七種情況: 一、他所攝者:他人所屬的妻妾 二、具法幢者:出家女 三、種姓護者:還未出嫁,有父母等親人,或姑婆,或主人守護者。或者雖然沒有他人守護,但為自己守護者,也屬於此類。 四、王護者:被法律判刑或監禁的人,也有監獄等為其守護。 五、他人已娶的娼妓; 六、諸親; 七、繫屬。 他下面就解釋。 【他所攝者,謂他妻妾,】 他所攝者,是指他人的妻妾。(譬如婚外戀。如果對他人所攝、尚未離婚的妻子行婬,即是邪婬。) 什麼叫「他攝」?就是所謂他人的妻妾,就是這個別人所攝持的。 【具法幢者,謂出家女,】 具法幢者,即出家具有法幢相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