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2018-03-28進度:業果(十惡業)

53B19:05 - 54B01:05

<第二組>
【◎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瞋恚心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
一、事。指瞋恚的對象。和粗惡語相同,只要能引發有情恚惱的,都屬於瞋恚。
二、意樂。指瞋恚時的心態。分想、煩惱、等起。想,須不錯想。煩惱,是指心起瞋恚時,和貪瞋癡三者那一個相應?若是因關愛而生的瞋恚,屬貪行。若是因為忿、恨、惱怒而生的瞋恚,屬瞋行。莫名的煩悶,屬癡行。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粗惡語一樣。 (p179) 這個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其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了,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地廣泛,這是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它們前面一樣。

【等起者,樂打等欲,】
瞋恚心的等起,就是樂意打罵等的欲,

就是你心裡面哪,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即心想:如何讓對方遭受殺害、繫縛等,或者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霉什麼等等。

就是說,你想:「唉呀,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哼,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楣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瞋心的加行,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的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p180)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地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之量 ③ 非圓滿瞋心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瞋心究竟,是對於打罵等,心裡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欸,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欸,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去了,然後跑得去,哎呀!他正如你所想的,或者跑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這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p. 128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若是具足以下五相,是為瞋心圓滿,如果有所缺少,瞋心就不圓滿。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瞋心圓滿有五種心:第一,有憎惡心,就是有討厭、嫌惡、不滿意、不痛快等情緒產生,隨不同情況而有所差別。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第二,有不堪耐心,是指對於不喜歡、不高興、不如意的事情,因為無法忍耐,而發生一種憤慨的心理。

(p181)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它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地這樣,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第三,有怨恨心,是對於已經發生的埋怨、不舒服、討厭等憤慨心理,不但沒有想辦法去平復它,反而繼續用錯誤的想法,使這種情緒慢慢地增廣累積,以致形成了怨恨心。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第三組>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第四,有謀略心,由於對怨恨的心,積壓在內,無法排遣,於是就想要損害他人,就作意: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捶打他?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殺害他?

就是這樣的心理。

【五有覆蔽心,】
第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理的層次。如果說粗粗地說我們不大清楚,你細細地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了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唉,這個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 (p182) 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是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嗯,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哪!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地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理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就是瞋,就是這樣。還有如果既沒有前兩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理,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
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所以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彩好的地方,它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具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喏!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

師父教誡如何對治瞋心
粗的障礙不拿掉,細的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去碰到它,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
說到這覆蔽心,有一點要特別……。現在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慢慢地了解了,所以在我們,所以真正好的,不管師長也好,共同的同學之友也好,在真正的共同增上的,師長一定隨時告訴你,說你錯了,說你錯了,然後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呵斥你。有人說:「欸,前面那個呵斥,不是個粗惡語嗎?」對!從形相來看,它是一個粗惡語,一樣的。可是粗惡語的內容有幾樣: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什麼意樂?意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樂、煩惱。所以說,假定你說你懷著瞋心去罵人家,這個就是粗惡語;假定你是懷著悲心幫助別人的話,這個就不是。懂不懂?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喔!所以前幾天我跟你們說:你們看見別人不對,你就告訴別人,你先檢查、檢查你心裡什麼心?說你幫助別人, (p186) 對不起,那個對的,那個可以;如果說你不是幫助別人,為了你心裡想,這一種想法,隨順你的胃口才對的話,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很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的的確確地,處處地方表面上面看起來,很多地方這樣地相似,或者是勸諫,畢竟不行的話就呵斥。因為有的時候的確,隨便跟你說,勸,勸了十趟、八趟他不行,大聲地呵斥一下,喔唷!他記得很牢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師長不得已用的一個方法。我們同學當中,說真正的大家的善友不是說,哎呀!你今天被罵了,他跑得來安慰、安慰你。其實他為什麼安慰你啊?因為他自己跟你犯了同樣毛病,兩個人同病相憐,你還覺得很好咧,結果大家兩人一起下地獄,最嚴重的現在莫過於此。大家希望偷懶,然後你也嘀咕說,這個地方要求這麼嚴,他也要求你,你們兩個還覺得很好呢,完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同修之間就應該這樣,互相諫勸:「啊!我們現在無始的習氣,現在這個好環境,要策勵我們,我們總要咬緊牙關努力啊!」應該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
為什麼前面不了解?為什麼後面呢?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所以修學佛法最難做的、最難深入的、最難突破的,就是無知;而不是無知本身,在無知而不曉得自己無知,還自己覺得很對,這個是一個最可怕,也最難弄的東西,最難弄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 (p187) 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跟他說了以後,他一犯再犯、一犯再犯。不過不管他怎麼一犯再犯,我還是非常歡喜地總是告訴他,因為我了解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可是他至少他肯想學啊,我們在座的確有好幾位同學,就是這個樣。這一點我心裡面,是,有的時候只是說,唉!這個東西實在不曉得什麼方法幫助他快點改過來,這個心理有的。但是我很少說對他起這種厭惡的心情,沒有。
另外一種,他也許做得滿好了,但是他心裡面就這樣的話,唉!我心裡想只是覺得,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有了能力,再去幫助他。這種人只好跟他遠離,免得等一下我也沾上,這個注意。所以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為無明所蔽覆,我們處處地方,要找到我們的病根什麼地方。雖然改不過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起大慚愧,說我要想辦法怎麼努力啊!那麼「覆蔽心」呢,是說:

p. 128 (3)
【謂於瞋恚不覺羞恥。】
就是由於被瞋恚煩惱覆蔽的緣故,而不覺得羞恥,

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那就完了,你一有這個心,就完了!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的話,你趕快脫掉這件袈裟回家去,懺悔。等到你自己有力量再來,那還可以,要不然穿下去的話這好危險、 (p188) 好危險!下面是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也不了知瞋恚的過患以及應從瞋恚之中出離。

那更進一步地曉得它的禍害,曉得了禍害以後,策發了厭離心,這個是瞋恚的五相。下面又告訴我們,這種瞋恚的零零碎碎的一般狀態,讓我們用這個來檢點、觀察。

對逆境觀功念恩的道理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
如果不具足瞋恚心圓滿的五相,就僅僅成為損害心。譬如以牙還牙的心理,想到他對我已經作、或者正作了那些事,所以我也同樣對他作這些事。

有一種並不是圓滿的瞋相,他在心裡想:欸,這個傢伙怎麼來傷害我,嗯,這個傢伙背後說我壞話,這個傢伙什麼樣等等,那我也要怎麼樣去對他。那你這個心裡面生起來的話,就害了!人家對你怎麼樣,不管,不要說他不一定對你,你自己又胡思亂想;就是他真的對你怎麼樣的話,你應該怎麼辦啊?忍辱嘛!欸,他可是犯罪下地獄,對我來說成就我的忍辱啊!因為我成就了忍辱啊,我才是成佛啊!所以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今天使你成佛,你感激都來不及嘛,對不對?假定說沒有這種暴惡眾生,就沒辦法成就你的忍辱;你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話,你就成不了佛,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說:「喔唷!他傷害我,所以我們要報復他。」世間的人是對的, (p189) 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這樣的話,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也許你說啊,我這是小乘,小乘的你拼命忙你自己,解決你的問題都來不及,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不管入小乘、入大乘,絕對沒有你要給他講道理的地方,那何況是發瞋心啊!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包括報復心理、幸災樂禍的心理等,所有這樣的想法都屬於損害心。

不管你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想多少,那都是損惱之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叫應該講道理,「他沒道理,我有道理!」對不起,這個道理你都錯了,不管你這個道理多大。你真正如果跟佛法相應的道理的話,完全不是這樣的,完全不是這樣的。最基本的道理,他之所以來給你這樣,你要找到原因在何處。他之所以今天傷害你,對不起,那很簡單,緣起嘛!你什麼時候傷害他了,這個才是真的道理。更進一步,你說你真正要修行的,那麼正好,現在一方面要感到抱歉,我怎麼以前傷了他;一方面現在正好,現在成就我的忍辱,你還有什麼要跟人家爭道理的事情?這個就很清楚了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個瞋恚心就很容易平復了。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後面講到六度忍辱,他會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時再講。

(p190)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又如希望他這一世將喪失親人、財產、和一切善行功德;下一世會墮畜生、餓鬼、地獄等惡道受苦,這些也是損害心。

那個都是。最後。

學習瞋心圓滿的五種相,重在認識自心。必須抓住惡心的起點,知道最初的相是什麼,第一相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認識業從何而起。第五相也很重要,由此會認識最後將沈淪到何種狀態。中間三相是演變的過程。《金剛經》當中世尊所說:“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可見,心如果住著對方損害自己的相,就會引起瞋恚,而且隨著非理思惟的增長,業會由細而粗,由輕而重,以意推動身口,能使身心墮入惡趣。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就是能損害的相。對這種能損害相,心裡如果住著不捨,憎惡心就會不斷膨脹。

<第四組>
【◎ 邪見。事者,】
邪見之事,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

邪見是什麼呢?

【謂實有義。】
將錯誤的見解,認為確實有它的道理和意義,就是邪見。

對於實際上的,因為真正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但是空不是沒有喔!空而緣起有,就是這樣。實質上的東西,說這個本性是沒有的,可是呢緣起法相是有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邪見的人,他恰恰相反,或者是謗這個說,性空這一點他不接受;乃至於反過來,謗緣起,現在的事相的因緣的假有,就是換句話說一切事相,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他否定它的存在。就是關於佛法所說的,相反的這種。那麼,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邪見的意樂分三:
想,對於因邪見而起誹謗的內容,當作真實的來想。
煩惱,是起邪見時的心態,與貪瞋癡三毒相應。
等起,是心裡生起了要誹謗的欲想。
邪見的加行,是對所思所想策發誹謗加行。其中又有四種,

他所謗的東西,作實際上的……。關於諦實這個事情,到後面,講到最後的時候再 (p191) 來詳細地說明它,我們必定要對那個「緣起性空」清楚地認識。譬如說我們講中觀,是講這個真空俗有;相宗呢,恰恰相反,這個道理何在?你關於這個佛法所講的這個空有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世間上面的錯誤在哪裡。那麼眼前我們就把下面這幾件事相,就是粗顯的,這個性空緣起的道理了解了,那我們就判別得出來了。

【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即: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關於這件事情,他就毀謗,這個下面解釋一下。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誹謗因,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惡行等,對於因上真實有善惡業誹謗為無有。現在有的人說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這個就是謗因。

什麼叫謗因呢?佛法裡面講,一切事情都是什麼—空、緣起,並沒有天生本性如此的。說這個人本性天生就是好的,本來就是壞的,沒有!他以前造了善的業因,所以這一世感得善的、好的果報,反過來說惡果。那麼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由這樣的妙因,感得這樣的妙果。現在有的人說:「哼!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那這個就是謗因,就是謗因。還有呢,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誹謗果,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或惡行的異熟果,對善惡業實有苦樂果報誹謗為無有。譬如說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誰看得見?

(p192) 謗果的話,也同樣地,一個是從因果的因上面著眼,一個是從因果的果上面著眼。實際上,除了現在佛法所講的,其他世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說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啊?誰看得見啊?」大家都會這樣說。的的確確地,「誰看得見」這句話,很多人被它難倒了。其實這個事情非常簡單,絕對難不倒。你反過來問:「你看見你的祖先了沒有?我們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祖先,對不對?祖父我們容或看見,曾祖父容或看見,再上面我們看不見,那你一定沒有祖先的。」這個話說得通嗎?說得通嗎?絕對說不通!這不簡單極了嘛!所以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我們不能證明它有或者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證明它沒有欸!這個道理很明白,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談這一點,如果真正談,我會告訴你們。現在很多說以科學來談這個—科學上面可不是這樣講的,是最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最糊塗的事情,所以在這謗因、謗果,這兩點。

【誹謗作用分三,】
誹謗作用有三種情況: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力用,這個叫作用。

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從因到果之間,必然有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這個功效。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力用,這個叫作用。那麼哪分三種呢?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即是否認有殖種的父,和持種的母來延續生命。就是說胎兒並非由父精、母血、中陰身的神識三緣和合而成。

(p193) 那我們說這個怎麼會誹謗啊?欸,不,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真正的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啊?三樣東西—自己的識種,加上父母的和合,而有生命這個作用的存在。這個作用的存在還必須在,有這樣前面的因,感得後面這樣的果。現在說沒有,否定這一點,就是這樣。這是世間的人都不接受這個概念的,這個是叫作「謗持種作用」。說: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誹謗往來作用,即認為沒有前生後世,有情並非從前世轉到今生,也沒有從今生去往後世;

什麼叫往來?就是怎麼從前世到後一世,就是因果關連過程當中的前後的相續。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誹謗受生作用,即認為不存在中有眾生等。就是沒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受生的方式。

就是這樣,那麼這個也就是三世流轉當中的,種種的、不同的功效。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化生」,一定還有前生,他這樣的業感得。他說化生—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什麼上帝創造的;毀謗這個。凡是總之,就是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否定「空緣起」這個法則的,除了佛法,以外的所有的這種見解,都是屬於這一類。有很多人,世間糊裡糊塗的人,他不會有很強盛的知見;有很多人理智很深的,通常都在這個上面。所以現在講的科學什麼等等,究實說來,都是屬於這一類,都是屬於這一類。

<第五組>
(p194)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誹謗真實存在的事,即認為不存在阿羅漢、三寶、淨土等。

「實有事」就是,前面是生死流轉當中的三世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是因果還滅的時候,所得到的真實的果報,這個是「阿羅漢」。所以說因果的順這個流轉,他也否定,當然還滅他也否定。由於順的這個流轉的話,產生前面這種因、果、作用等等;然後呢,從還滅來說的話,證得聖果,這個他都誹謗,這種都是邪見。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③ 斷疑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邪見究竟,是確定覺得這樣的,指決定誹謗。

他確定覺得這樣的。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邪見也是由五相而圓滿,

哪五樣東西呢?

【一有愚昧心,】
第一,有愚昧心,

這就是這個心理,這個就是。這個就是普通我們都有的。

【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對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的了解。

(p195) 對他所……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地了解。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第二,由於生性暴戾,喜歡作惡,以為否定因果,就可以不受惡報,還覺得這一個是對的。

對這個東西,他還覺得不但不知道,他還覺得嗯,這個是對的,這個是好的。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第三,有越流行心,心中邪知、邪念太多,無法如理的觀察諸法現象,實際上因果的道理,非常淺顯易見,就如同麥種一定會生出麥子來,麥子是果,麥種是因,否認因果,就好像說麥子不一定從麥種生,一樣的愚癡可笑。

而那個時候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法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如法地去觀察,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我們世間,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大部分,尤其是做學問的科學家,喔,他很講究,他這個研究起來,研究的精密,那比起我們來,不曉得比我們要超過多少,但是這種都是什麼?不如理的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到今天佛法這麼衰,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外面的人都很認真地做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佛法是世間第一智慧,居然糊裡糊塗不要善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雖然最好的佛法擺在那裡,我們不懂;說外道他很認真地去觀察,因為他對事情的觀察深入,等到我們大家坐下來一談,他兩句話一談,你啞口無言。啊,這個真可惜啊!
這個前面具五心圓滿了,這個愚昧心,這個愚昧不了知,不如實了知。
我們應有的正知見
這個第二個 (p196) 呢,不但不如實了知,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邪見的根本。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些什麼呢?根本就是「二無我」。那麼談到這地方,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說:「哎呀!這個二無我,這個難得很欸!不要說法無我,我們談不到,人無我空了以後,要證羅漢果欸!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談不到,我們只有念念佛啦!」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說眼前叫我們破掉了這個東西,證羅漢果,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東西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第一步要認識了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你修什麼就成功什麼。
然後進一步來說,眼前我們真正所以要做的事情,修行什麼?就是認得了我們錯在哪裡,如何改過。你這個認得—了解錯誤,以及了解了錯誤了改過,就是我們修行的業因,眼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假定這個事情你不認識、不做,請問你修行修些什麼?正因為你了解了這一點,說:哎呀!從這個地方了解了,徹底根除這麼難,所以不要再聽自己的胡思亂想招呼,一心念佛,那個才是我們所謂「念佛法門」的特質。還是從這個特別的認識上面,才開出淨土的方便法門。所以信,信什麼?還是信這個,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真正「如實了知」的這個心情。
不過這個地方現在講業,講業。那麼我們退一步,這個實際上對事情的真相,又分兩 (p197) 部分,一個叫作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就是怎麼樣一件事情從因感果,造如是業因,一定感如是業的果,對這個因果關係不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所說的「不如實了知」指這一個。可是為什麼有因果啊?就因為表示一切法本身,它不是天生有實在的自性的,而實在的自性是沒有的;只是說如此因,所以有如此這樣的緣現起的現象。這個業果的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實實在在了解性空緣起,所以把這個業果更深一層探索,得到這個結果,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個。
如果我們學的只是人天乘法,那你只要了解淺的那一部分就對,可是這一部分人天乘法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三世怨,很不值得。你忙了半天同樣的修行,最後還是到地獄裡面去。現在呢你只要認識得更深一點、多一點,你修行並不要加多少,這樣的修行,你就能夠跳出輪迴,乃至於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錯就錯在那個知見上頭。所以在這地方雖然講淺的,欸,但是我們深的要了解。同時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地方所以講淺的,是引導我們達到深的、究竟圓滿的地方去,不了解的就是愚昧心。單單那個愚昧心哪,還有一個酷暴心,還要跟著它好樂歡喜做這個。
然後第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地善觀察」,剛才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你懂得了,然後如理去思惟、觀察這一切善樂的根本;然後呢不懂得的話,害了!如 (p198) 果說你不善巧去觀察,最多就是糊裡糊塗,那個世間啊,大家就是這樣的世間,還造不出大惡來;如果說不如理地這樣去觀察的話,很多大毛病都出來了。所以說世間那個大外道,進一步說,眼前的所有什麼世間的很多特別突出的,科學上的概念,也可以說屬於這一類的。不過這一點,我們不要隨便講,因為你弄得不小心的話,這個會產生種種諍論,諍論。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這樣,就是說你要把一件事情要真實地了解,不是說人家告訴你怎麼,你就聽見怎麼,這個跟佛法的精神是完全吻合,完全吻合。它細微的判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去談它,不去談它這個事情。那麼這個地方講的,就是說不但是愚昧,不但是樂作惡,而且照這個錯誤的事情,你願意深入去觀察。我們現在要如理觀察就對了。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第四,有失壞心,因為誹謗無布施、無供養、無火供等,誹謗沒有一切妙行等的緣故。

就是說你做種種的,也是前面的計畫,就是欸,你是覺得,你確定這樣的見解,誹謗那些不對的,這樣,這個邪見就圓滿了,圓滿了而也沒有對治。第五個,

【五有覆蔽心,】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沒有對治。

就是沒對治。那麼同樣地,

(p199) 【謂由邪見不覺羞恥,】
是指由於被邪見煩惱所覆蔽的緣故,而不覺羞恥,往往還義正辭嚴的大聲疾呼自己的理論,

對於邪見不覺羞恥,自己還覺得得意咧!這個真正可怕的,就在這個地方。自己明明錯了,自己還覺得得意;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有道理;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不承認,還有一百二十個藉口。這個修學佛法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千萬注意啊!所以我們第一個真正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自己—我是個凡夫,自己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就算你不懂,你常常提醒自己的話,這有很大的幫助。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不但不知邪見的過患,也不知應該如何遠離邪見。

你當然不知道,不知道嘛你當然完了!就是這樣。

<第一組>
p. 129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以上五種心隨缺一種,就不是邪見圓滿。雖然邪見還有其他種類,而此處只說這四種(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名為邪見,原因是:這四種邪見在一切邪見之中最為嚴重。為什麼是最嚴重呢?因為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因此,是一切邪見中最嚴重者。

這個邪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但是這個地方,單特別拿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原因哪?由於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由於這樣的這個邪見啊,什麼樣的惡行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個是邪見當中的最重的,最重的根本。當把因果這個法則,你一斷 (p200) 掉的話,就完了!說起來這「因果」兩個字,講起來容易,要想了解它實在是不容易喔!我們仔細想一想看。
講到現在,我們隨便談,當你一想到因果的話,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眼前我們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表示什麼?我們雖然嘴巴裡面講因果,的的確確心裡邊,對於這個「因果」兩個字並沒有如量地生起正確的認識。好的呢,至少我們在概念上面曉得有因果,接受因果,這個時候就應該下面緊跟著,就應該檢點一下:我們接受了以後,是不是派上用場了?我們能夠這樣地檢查,很快就進步了。單單接受都已經很難了,如果你不努力去檢查的話,很快就失去了。因為這個人身很容易失去,而不知不覺當中又造了很多惡業,造這個惡業,還是照著以前的老習慣走了,你又墮落,又墮落。
尤其是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一旦被了這件衣服,你不能跟它相應的話,哇!這個是可怕極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反過來呢,欸,妙了,你一被了這件衣服,你做一點善事的話,對不起,這個在家人跟出家人,你同樣做一點好事,儘管做的好事的量完全一樣,可是你一被了這件衣服,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功德之大,這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就像你走路一樣,欸,你平常走路用兩隻腳跑,你怎麼拼命地跑,能跑一點點。假定你得到一個善巧的工具,這飛機的話,你這個跑很短 (p201) 一段的時候,你就跑得很遠很遠,就這樣,所以這個戒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效。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十惡業中:殺生、粗惡語、瞋恚,最初是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瞋心圓滿;

那麼特別又檢查一下,殺、惡口、瞋心,這個煩惱都可以引起—由貪而殺,由瞋而殺,由癡而殺。但那最究竟、最厲害的是什麼?瞋心的殺最究竟。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不與取、邪婬、貪欲,最初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貪心圓滿;

盜,盜也可能有貪、有瞋、有癡,可是貪心起的盜,是最嚴重、最究竟。那麼欲邪行跟貪欲也是一樣,下面:

【妄語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妄語、離間語、綺語,最初由三毒引起,最終由三毒圓滿;

這個剩下來的幾樣東西的話呢,發起跟究竟都是一樣。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邪見由三毒引起,最終由癡心究竟。譬如:殺生,以貪著肉味而殺,是以貪發起;因仇恨冤家而殺,是以瞋發起;認為殺牛祭祀有功德,壞人可殺、鼠蠅須殺等,是以癡發起。

這是容易明白。

(p202)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身語意三業來說,意業是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屬於業而非業道。但是由思心所在先,而後造下身(三)、口(四)的七業,就屬於業和業道,因為已經成事造業了。貪瞋癡三者,屬於業道而非業,因為它的本身是以煩惱為自性,所以能起惑造業。簡言之,思心所的本身並不會造業,只是思的作用,一旦和貪瞋癡等煩惱相應,便會造作種種惡業,所以思心所是業,思心所加上和煩惱相應的身口業,就成了業和業道,貪等煩惱的本身,則是業道。

然後這個仔細分的話,這個業又分成功業道。什麼叫「業」?什麼叫「業道」?這解釋一下。「業」,換句話就是你做的事業,平常說你做什麼事情啊,就是這樣。我們真正做事情的話,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這個,就是一種行為,一種行為。
所以身固然是一種行為,然後呢,口固然是一種行為,心理的行相也是一種行—心行相,心行相。那麼「道」,就是你那個行為在這條路上走。比如說我思惟,思惟是一種心理的行相,但是這個思惟,就一定要憑藉了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思惟才產生一種功效,產生一種功效。比如說我想走,然後呢站起來走,欸,對了!那個你這個思惟就變成功一種功效,所以這個地方說「思唯是業非業道」。那麼「身語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本身又是一種做的事情,又在這個上面可以產生功效。貪瞋癡三唯是「業道非業」,這個貪瞋癡三,就是業所走的道,這個思心所經過,在這個,乘著這個貪瞋癡,就產生種種的功效。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這個業跟業道之分,業跟業道之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業」跟「業道」之分。

現在這裡我不詳細講,你們仔細的思惟觀察,將來會體會的到業跟業道之間的差別。 (p204) 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時候,也曉得它對治的正確的方法。那麼上面第一個,就是正說明了這個業主要的是哪一些,主要的是哪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