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B00:00 - 61A10:50 < 第一組 > ②思別業果分二:① 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② 修學所依之因 ① 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第二思惟別者,】 我應該思惟怎麼做才使得我生生增進,而能夠達到圓滿佛地,在整個佛法的中心當中,我們特別需要的哪一部分?這個是思惟別的意思。 說我們現在對於整個的由業感果的道理是了解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來學這個呢?那麼我們現在了解,回想到是因為我們了解世間的痛苦,世間的究竟狀態就是一個苦;說唯一的救濟就是三寶,說佛陀,所以於是歸依佛陀。而歸依了佛陀他所以能夠救護我們的原因,原來在這個上頭,你結果找到了,那麼這個道理也各別地認識清楚了。認識了清楚了,下面你又進一步說:「對!那麼在這個情況裡面,我了解了,我應該怎麼做才使得我生生增進,而能夠達到圓滿佛地呢?這一個特點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個地方現在告訴我們「思惟別者」,喏,這個就是你要的,這個就是你要的!在這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中心當中,我們特別需要的哪一部分?這裡。這個是思惟別的意思。 所以,換句話說,等到你把整個的問題弄清楚了以後,現在在這個問題當中,那就是我要的,我要下腳的那個地方。一方面你了解了這個整個,一方面你了解了進入的次第,然後你走進去的話是步步上升,了解嗎?所以這個他這個層次的安排這麼個嚴密。所以 (p95) 他前面告訴我們,這裡不但說明的時候是把一切的佛語都在裡頭;而且傳承下來的兩個主要的主流;不但如此,而且他這個次第是按照著我們調心的方法,所以他每一個部分就給我們安排得這麼好。所以現在我們進一步怎麼辦?說不是我們要遠離苦、得到樂嗎?那曉得了,什麼是苦的因,什麼是樂的因,如此的因感如此的果,那麼我們現在曉得了。所以由這個地方說: 【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 你能夠遠離了這個十惡修這個十善,一定可以獲得這個所謂妙善所依的暇滿人身。但如果要想能夠有個圓具各種德相,要能修無上佛道「種智」,必然要依靠有能力堪修一切種智的所依身,那麼修道的進程便不是以其他身所能相比,所以應當努力成辦此種所依身。 欸,說我們是的,你能夠遠離了這個十惡,修這個十善,是!一定可以獲得這個「妙善所依」的人身,所謂暇滿人身。那麼但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