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2018-05-30進度:下士道-深信業果(十一)

58B17:05 - 59AB30:00

① 善惡趣之引滿業
<第一組>
【◎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
業的分類,有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

那麼除了上面說的這個以外,其他的業的相關的一些道理,主要的在這裡說一說。普通講業的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分類,不曉得說多少種,那麼在這個地方最主要的,重要的幾點,跟我們修行最有關係的。

(p64) 【引滿差別者。】
這種業的分類,有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善業呢?引導你到善趣去,惡業呢?引導你到不善、三惡道當中去,不會有以不善法引善趣、以善法引惡趣的情況。

什麼叫引業呢?就是這個業能夠引導你下一生到哪裡去的,這個業叫引業。善業呢,引導你到善趣去、樂趣去,說人天當中;惡業呢,引導你到不善、三惡道當中去,這個叫引業。滿業,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
滿業,則不一定。滿業,是圓滿領受所造善惡果報的業。

滿業就沒有一定的,那麼下面說這個道理。

【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壽短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
譬如:善趣人天之中,也有肢體、關節殘缺,眼耳等根殘缺以及容貌醜陋、短命、多病、貧乏等,這些是以不善業所圓滿。

說樂趣當中,他的引業是引的樂趣,但是在樂趣當中,對不起,他又斷手、瞎眼,長得又醜陋,壽又短命,又窮,這個都是非常糟糕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造的不善業,這個不善業是什麼?滿業。所以他引業是善的,是滿業卻不善。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根本因跟圓滿因,大家還記得吧?根本因就是引,圓滿因就是說你到了這個地方是否圓滿。假定說 (p65) 你的引業是根本因是善業,然後所以引導你到了善道當中去,然後呢你也以善業來圓滿,那麼你不但生在善道,而且你這個善道當中是樣樣圓滿。反過來,雖然你引業根本是善的,但是呢你這個圓滿業是惡的,結果你到了善道啊,你這個一生當中充滿著惡的、痛苦的。這引、滿二業的不同,引、滿二業的不同。
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要修行,哎呀,你很努力地修行。你修行是修行,可是平常這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得很好,平常要向他捨一點東西幫忙別人他可不願意,只管自己的。對,到那個時候你還是修行,修行是修行,可是你得不到人家幫助。要飯哪,他就肚子餓;你跑得去找人家幫忙,遭人家白眼,諸如此類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這個我們隨舉一例。你分辨得越清楚,那麼將來助我們行持當中越好。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哪,唉呀,我反正不管它呀,我只要念佛。是,你假定真的什麼都放下來,一心一意,的的確確能夠提起來,好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告訴你。然後我一心一意學定,什麼都不管,好啊!你得了定以後,生了天;可是生了天也不一定保險哦!可是你現在做得到嗎?對不起,做不到。你想修啊,提不起;想不修啊,又捨不得,那怎麼辦呢?毛病就在這裡。現在有太多人,哎呀,要想修行的,怎麼修法?喏,這個關鍵都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凡是這種例,你了解得越透徹,到那時候你心 (p66) 裡面行相非常清楚,那自然而然一步一步走上去。
不但如此,而且當你了解得透徹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發現非修行不可。這個話怎麼講?你為什麼不修行啊?要想討一點便宜!結果你發現所有的便宜哪裡來的?只有修行來呀!所以你知見越正確,那個時候修行是越容易,越容易。假定你得到完整的這個正知見的話,叫你不修行,是絕對辦不到,這麼個好法,這麼個好法!所以現在我們這裡主要的都是講這些道理,繼續下去。那麼上面說,這個是善引是惡滿,現在呢,說:

【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雖生於畜生、餓鬼等惡趣中,也有受用豐饒等善業所感的果報,是引業不善而滿業善。

這個是惡引是善滿,引業是惡的,因為引業是惡的,所以掉到旁生、餓鬼當中。嘿,但是啊,他的滿業可是不錯喲,所以他也有富樂,很圓滿—善所作。

② 引滿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因為這樣的關係成四句,就是引業善,然後呢滿業善跟不善;還有呢?引業惡,是滿業是善跟不善,有這麼樣的四種。

因為這樣的關係成四句,就是引業善,然後呢滿業善跟不善;還有呢,引業惡,是滿業是善跟不善,有這麼樣的四種,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因果公案
記得這個故事嗎?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期的譯經大師—朱士行(編者按:似應為安士 (p67) 高),他是一個修行人,結果到中國來,這壠庭湖神(編者按:「壠」音洪,坑也),這個公案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西域的人,他宿生是個修行人,然後呢他結果最早把佛法傳到中國來,而且翻譯了很多最早期的經典,這個人非常精彩的,翻譯的經也非常好。
那麼那個時候,中國有一個地方叫壠庭湖,那個湖邊上有一個湖神,那個神非常靈異喔!你只要祈禱的話,只要祈禱的話,他一定有感應。感應到什麼程度?譬如說你祈禱他,他一定幫你一陣風。結果呢一個船向那邊開,一個船向那邊開,對開,照理說,有了東風就沒有西風,有了西風就沒有東風。欸,妙咧!他你只要去祈禱的話,向東開的有西風幫助,向西方開的有東風幫助,兩個船互不影響,這麼個神奇法!喔唷,所以這個廟裡的香火是非常盛、非常盛!
結果那個朱士行大師來的時候,那一天晚上,那個廟祝就夢見那個廟神就告訴他,說明天來這兒有一位高僧,你請求他超渡,我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家供養我的財物,你就交給他,讓他超渡我。那麼這個廟祝醒過來了以後,第二天盼望,說照著那個廟神所指示的,果然來個船,一看,有一個和尚。那麼就請那個和尚上來,告訴他。告訴他了以後呢,那個朱士行大師就超渡,那個大師是已經有成就的喲,他的本地風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的確有成就的。因為他……我想你們在座的已經聽說過他的故事,等一下我還會 (p68) 再多說一點,說明這個人的成就,那麼現在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於是他就超渡,超渡完了以後他就說了,那過兩天你們會發現這個裡邊有條大蟒蛇,那個大蟒蛇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壠庭湖廟的神,牠因為經過超渡了以後,得脫惡趣。果然沒有錯,朱士行大師走了以後就發現一條大蟒蛇,幾個山頭,哇,不得了!我們不要說那個大山,要我們那個後山,一個山頭,要多少長,不得了地大,死在那個地方。那麼什麼原因呢?他是宿生他們兩個一起修行,都是修行人,都是修行人。結果呢,朱士行大師是福慧並行,那個人他福是修了,這慧可沒有,慧可沒有。於是他的引業是造惡業,慧就是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所以結果引業很可怕,掉了,墮落旁生當中;但是滿業,他也做了很多喔,於是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說,哎呀,你布施、你行善哪!欸,到那個時候你會象身掛瓔珞。
我現在尤其是在西方,你常常看見宿生那種好好……這個沒有正知見的修行人。什麼人哪?狗。你去看好了,啊呀!那個西方人的狗,那個主人天天給牠洗澡,然後呢還要做了衣服給牠穿,這個出去的時候,一定捧在那個汽車裡邊,那個超級市場裡邊一定有一行,是專門賣這個寵愛動物的食品罐頭的。現在當然我們台幣升值了,以前買起來這比我們人吃的還要貴。像我們現在隨便給牠吃一點,那牠絕對不要吃。我剛去的時候不知道, (p69) 有一次剩下來一點點飯給牠吃,牠跑得去看了一下,不吃,這樣啊!這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拿這個東西跑到印度去的話,哇,那個乞丐搶來打架,那是豐富得不得了。這是什麼?前者就是引業是惡的,滿業是善的;後者引業是善的,滿業是惡的,這一點我們現在辨別得清楚。
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在修行喔,你一定要檢查檢查,正知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一點!反過來說,雖然你得到了正知見了,你不要說,哎,我只要修行就算了,其他的供養什麼等等都不要管了。那個時候就算你成就,你成就個羅漢果,倒也說起來可憐得很哪!這個概念,是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引、滿二業,引、滿二業。下面繼續:

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約西元二世紀),安息國人,名清,字世高。係安息國(今依朗)太子,博學多聞,信仰佛教,後讓位給督父,出家修道。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 148 年),行經西域諸國,而來到我國洛陽,從事譯經的工作,至東漢靈帝建寧三年(西元 170 年)共二十餘年。其翻譯的經典,義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也是將禪觀帶入我國的第一人。
安息國太子傳奇
  安世高年幼時,即以孝行聞名全國,稟性聰敏仁慈,又勤奮好學,因此,精通各國的典籍,對於天文、地理、醫藥、異術,沒有不通達,甚至還擅長飛禽走獸的語言。
  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頭看見一群飛翔的燕子,忽然轉身告訴同伴說:「燕子說,等會兒一定有送食物的人來。」不久,他的話果真應驗了,眾人都感到非常奇異,一傳十、十傳百,安世高俊逸的美名,遍傳整個西域。
  安息國王逝世後,安世高更深深地思惟人間苦空無常的道理,更厭惡色身的繫縛,以及世界國土的危脆,對於榮華富貴,都視為敝屣。服孝之後,就讓王位給叔父,專心致志出家修道。
   安世高出家之後,精進不懈,於是博通經藏,尤其擅長阿毗曇學,並常常諷誦修行禪經,能窮盡其中的奧妙。不久,便四處雲遊,度化有緣,歷經許多國家,最後 來到我國。他的才華、悟性高人一籌,凡是聽聞過的事物,皆能通達,居住在我國,很快即通曉華語。於是,他展開翻譯佛經的工作。
千里跋涉償宿債
   安世高的前生是出家人,當時有一個同學,瞋恨心特強,托缽乞食時,若施主不稱合自己的心意,往往心懷瞋恨。安世高(前生)常常對他訶責和勸諫,但是同學總是本性難移,依然我行我素。經過二十多年,安世高(前生)向同學告辭:「我必須到廣州,了結宿世的業力。你於明達經藏和精進不懈兩方面,都遠超過我,但是你的本性容易發怒瞋恨,死後一定會投生為醜惡的形體。如果我得道成就,一定來度你。」
   安世高(前生)剛到廣州,正是寇賊作亂的時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唾手拔刀說:「真逮到你了!」安世高(前生)微笑著說:「我過去生虧欠你一命, 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來償還宿債。你現在非常地忿怒不平,這本來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於是,安世高(前生)伸長脖子挨刀,沒有絲毫恐懼的樣子。那位少年揮動快刀,也沒有絲毫遲疑,迅速地殺了安世高(前生)。
   街道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沒有不心驚肉跳的。
   安世高(前生)的神識,回到安息國,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此時,即安世高。
共亭神廟美少年
  安世高遊化中國,完成譯經的工作,已經是東漢靈帝末年,此時關雒的局勢紛擾不安,於是安世高決定到江南,臨行時說:「我應當途經盧山,去度化昔日的同學。」
   共亭湖旁有一座神廟,廟裡香火鼎盛,神祇具有強大的靈感和威力。經商的船隻,只要向廟神祈求平安,在煙波浩瀚的湖面,都能夠獲得神祐。曾經有些人向廟神祈求翠竹,但廟神沒有允許,那些人竟然隨意盜取,船隻方才開航,馬上翻船,而竹子飄回原處。從此,凡是在共亭湖航行的船隻,沒有不敬畏廟神,每每具足供養禮拜一番。
  安世高來到共亭湖,同行的三十餘艘船隻,他們全部備禮到神廟祈求福祉。共亭湖廟神藉著廟祝宣說旨意:「船上有一位修行的沙門,你們延請他到廟裡來。」眾人非常驚愕,慌慌忙忙到船上請來安世高。
   廟神對安世高說:「我與你前生都是出家學道,我喜好布施,但是生性常發怒瞋恨。今世成為共亭廟神,周圍方圓千里,都是我所統治。因為前生布施的功德,所以今世奇珍寶玩非常豐厚;也因為前生瞋恨的罪業,所以今世墮落為神靈。我現在看到曾經是同學的你,實在悲欣交集。我的壽命已經快要結束,假如在共亭湖死亡,那麼我龐大醜陋的形體,必定將污染清澈的湖水,因此我決定在山西的草澤間待死。然而我深怕死後難免會墮入地獄,現在我有絹布千匹,還有許多珍奇寶物,希望你代我立壇修法、營造塔寺,使我能夠投生到善道!」
  安世高說:「我特地前來超度你,為什麼你不顯現原形呢?」
  廟神說:「我的形體非常醜陋,如果現身,眾人一定很恐懼。」
  安世高說:「你儘管現身,眾人不會責怪你的!」
  於是,廟神從床座後面,探出頭顱。原來是一隻大蟒蛇,龐大的身軀,令人無法測察牠究竟有多長?大蟒蛇游行到安世高的膝邊,安世高對牠念誦梵語讚唄,大蟒蛇悲淚如雨,須臾間隱身不見。
  安世高取得絹布寶物,向廟神辭別而去。當舟楫颺帆出發,大蟒蛇又現身在高山上眺望,眾人向牠揮手,牠方才黯自離去。
  安世高所搭乘的船隻,一帆風順到達豫章(今江西省),立即取出廟神的絹布寶物,來建造佛寺。
  自從安世高離開後,不久廟神大蟒蛇便死亡。黃昏時,有一位美少年,登上船板,長跪在安世高面前,並接受安世高的祝願,剎那消失無蹤。安世高告訴同船的人說:「剛才出現的美少年,正是共亭廟神,他已經捨離醜惡的蟒形了!」
  從此,共亭神廟不再有靈驗的事跡。後來人們在山西草澤中,發現一隻巨大的死蟒蛇,頭尾全身合計數里之長,傳說那地方即今江西潯陽郡的蛇村。
因果報應不虛假
  安世高超薦大蟒蛇以後,又到達廣州,尋找前生殺害自己的少年。
  當時的少年,已經是白髮皤皤的老人,乍見安世高,有著似曾相識的感受,但總想不起來。安世高對老人述說數十年前償命的事,並追敘多生以前的業緣。此時,二人冤恨已消,握手言歡。
  安世高說:「我還有殘餘的罪報,現在我應當趕往會稽(今浙江省),來償還過去世的命債。」
  老人察覺安世高必定非泛泛之輩,又聆聽因果循環的道理,不覺跪下來向安世高懺悔罪業。
  老人追隨著安世高往東遊化,終於到達會稽。剛剛進入市鎮,恰巧遇到一片打殺的亂事,霎時只見滋事者誤打安世高的頭部,安世高即刻倒地身亡。
  老人親眼看到如此的業報,又憶起往日親身執刀報仇的情景,不覺毛骨悚然,深信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老人從此精進學佛,並現身說法,敘述親身的因果經歷。凡是聽到安世高的業緣故事的人,沒有不悲慟惕勵,對三世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移!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由此可知,共有四種情況:於引業善中,分滿業善及不善兩類。於引業不善中,也分滿業善及不善兩類。(引善趣業、引惡趣業、滿善趣業、滿惡趣業。)

就是分成四句,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的。

③ 引滿之相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
《阿毗達磨雜集論》中說:“應當了知,善業和惡業是能牽引和能圓滿,在善惡趣中受生的業。

這個裡邊善業跟不善業分成兩類:一個是引業的善跟不善,一個是滿業的善跟不善。

(p70) 【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
能牽引的意思,是指能引生異熟果,在那一道成熟。

就是這個引業是引你的異熟果的。

【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能圓滿的意思,是指既已受生以後,所領受的愛及非愛果。”善業得到的是可愛,否則得到不可愛。

解釋的更清楚。

p. 137 (12)
【愛與非愛。】
解釋得更清楚。滿業,就是等到你引生到這一界以後,你得到的可愛的或者是不可愛的;善業得到的是可愛,否則得到不可愛。然後呢,這個引滿當中,

<第二組>
【《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
按《俱舍論》的觀點,以能引而言,由一業只能引一生,不能由一業引多生,也不能由多業共引一生。滿業就是由很多來圓滿一生。

所以由一個引業能夠引一生,滿業就是由很多來圓滿一生。

【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
這是因為一個引業,只能引一生,不能引多生,也不是由數個引業,來共引一生,滿業當中,則可有多種。

另外一個,另外一個怎麼說呢?不是這樣的,有的是一個引一生,

p. 138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唯有一業牽引多生,頗 (p76) 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牽引多生,】
對於能引,《集論》的觀點不同,《集論》說有四種方式:
① 一引一:有些業,唯一由一業牽引一生。
② 一引多:有些業,唯一由一業牽引多生。
③ 多引一:有些業,由多業牽引一生。
④ 多引多:也有業,由多業牽引多生。

這個解釋,各說各的。

【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集論釋》當中說:“有由一剎那業只能長養一世異熟的種子(一業引一生);也有由一剎那業能長養多世異熟的種子(一業引多生);有由多剎那業只能數數長養一世異熟的種子(多業引一生,有些業的力量微弱,須數數長養一個異熟身的種子,才能引一生);也有由眾多業互相積聚之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世異熟的種子(多業引多生)。”

現在這個道理,這裡不詳細解釋,你只要看清楚就行,等到下面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解釋。這個十二因緣,平常我們總是把它看:啊,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就這麼唸過去,大家都懂。實際上,這個是我們修行的主要的關鍵,現在這裡講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將來講到十二緣起的時候,就是說前面什麼因,感得現在的果;以及現在果現起的時候,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能夠轉過來;以及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跟著它走,都在這個裡邊,清楚極了、明白極了。還有,為什麼一個業,說這個種子,現在留一個種子以及什麼時候感果,感果的狀態,感果的內容,都留到那個地方再去講。
不過,為了將來我們有正確的認識起見,眼前這一部分,你們非要把它弄熟不可。你們能夠弄熟了,講到後面,一講,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如果說真正還要修行的話, (p77) 記住,這個「四種資糧」,這個地方就那麼明白、那麼清楚了。修行的道理你懂了,相狀你了解了,方法有了,那個時候修行就很容易、很容易!那麼,這個是業的引、滿。還有呢,定、不定受,下面說,有的業是一定受,有的是不一定;什麼業是一定,什麼業是不一定。

③ 業餘差別分三:① 引滿業差別 ② 定不定受業 ③ 何果先熟之理

② 定不定受業分二:① 以作與增長宣說 ② 以時間宣說

① 以作與增長宣說

<第三組>
【◎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有的業是一定受,有的是不一定;《本地分》中說:“思就是思業,就是意業,你腦筋裡面起心動念,若作而增長,這個是一定受。

說,這一種是一定要受的—順定受,將來。這個業是什麼?「故思已」,思就是思業,就是意業,你腦筋裡面起心動念,換句話我們受、想、行、識的「行」。這個我們要了解,譬如說,你想,動這個腦筋:「唔,這個東西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去獲得它;這個東西不好,我怎麼樣去排斥它。」就這個心裡面這種狀態。故思已,然後呢,下面「若作」而還要「增長」,這個是一定受。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順不定受業是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

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那麼什麼是作,什麼是增長呢?下面: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什麼叫造業?《本地分》說:“什麼是作業?就是思業或者思惟後以身語所起的業。”

(p78) 這個叫「作業」,就是你造了。什麼叫造業?平常我們說造業、造業,大家都說造業,到底是造些什麼業?怎麼造法?現在告訴我們。就是說「思業」、「思惟已」的「身語所起」,你腦筋裡所想的,腦筋裡動腦筋的這個地方。譬如說你看見了一個東西,然後你就想:「欸,這個東西好喔!哎呀,這東西我也想怎麼歡喜獲得它!」乃至於很小的小地方。當然除了這個,譬如說你隨便看見人家有一點閒,咦,你就看:這些人幹什麼?哦,他出去玩。你想:「我也想出去玩一下。」或者你想:「這個人出去玩,我可不跟他,我在那裡好好地用心。」這個都是。所以,你起心動念隨時隨地無不是在這個上頭。你想跟著他去玩哪,等一下你就想:「想辦法,等一下怎麼……」你就跟著他,身口就跟他跑掉了。你想他不做,你在這兒努力,他去玩的時候,你在那兒好好用功。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無非都在這個地方。
還有一個,你說:「我好像很多情況之下沒有思。」那是什麼?那就是你的無記業。這個無記業怎麼來的?還是前面的等流。那麼為什麼有無記業呢?那個就是宿生,還是宿生。有很多人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他因地當中造了這個,果上面就是這個。或者餘業未了,凡是你看看那個下等動物來的,螺螄、蚌蛤這樣,那個烏龜牠那個一合,擺在那個地方的話,三天、五天、十年、八年就在那個地方,那就是平常。那麼因地當中什麼呢?就 (p79) 是平常我們,因為我們有很多啊你說他不修行嗎?他修行。說他修行嗎?他又這樣。他又滿歡喜坐著乃至於,然後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就打了瞌睡,自己還覺得:「啊,剛才坐一下,坐得很好!」睡一覺嘛,當然好啦!在這種情況之下,錯了!我這地方千千萬萬不是說笑話喔!我這地方特別點醒喔!假定你有殊勝的善的引業還可以,你沒有的話,這個都是墮落相,將來就會流落到這種狀態當中去。這個就是無記的貪,這種相貌。
還有一種呢,腦筋很聰明,聰明是聰明的,他專門在非理作意,跟你這種強辯的事情說起來,道理說得不得了,那世智聰辯。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認得得清楚,這個思的行相,這個思的行相。
然後呢有了思,「身語所起」,剛才說,這個人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所以他將來感得的,那個很多動物就是這樣。那個蚌牠根本就不會、不會爬的,就在那裡,你丟在那地方,牠就在那個地方。那烏龜還比較好一點,牠還會爬一爬,還會游一游。原因為什麼呢?就是他心裡越是遲鈍的人,他自然而然他就是這樣,就是什麼?緩慢。那每一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很清楚、很明白。我這地方不是鼓勵一定要很靈活喔,猴子很靈活也不一定好啊,對吧!所以總之,你要曉得這個正因跟邪因之間,不管任何一點小小的地方,它就會這麼清楚明白地示現顯露出來,這個是作。下面增長。

(p80) 【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
下面的十種,是不增長的。逐一解釋十種不增長業:

換句話說,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業。那麼下面那個十種是不增長的。

【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
① 夢所作業:比如夢中殺人。
② 無知所作業:對所作有罪無罪,無所了知。譬如一下走過去,踩死幾個螞蟻,我根本不知道,這是無知所作。
③ 無故思所作業:你做這件事情,你並沒有先去思惟,碰到了,你這樣去做,這種情況叫無故思。
④ 不利不數所作業:雖然你去作了,但是呢?你對你做的這個事情,你不是為了求利益,你也不得已,而且你不常常做。
⑤ 狂亂所作業:錯亂狀態中所作之業。
⑥ 失念所作業:平常我們正念正知現前,但有的時候,一下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比如,某人持八關齋戒,忘失正念而誤殺蝨子。
⑦ 非樂欲所作業:作這件事情,不是你好樂的,就是造業是受人逼迫。比如,不是自願,受主人安排而做,自己沒有權力。
⑧ 自性無記業:所造業自性是無記業。比如,走路、坐在這地方,是無記狀態。
⑨ 悔所損害業:造作不善業之後,立即如法懺悔、還淨。比如,殺生之後,再再發露後悔。
⑩ 對治所損業:聖教告訴我們對治,雖然你種了種子,你針對著病根去治療。

就這幾樣。什麼是不增長的呢?「夢」裡面。所以平常我們說這個懺悔的時候,夢作的時候不增長,就是這個原因,它不會感果的、它不會感果的。那麼那夢裡面為什麼會「所作」呢?這地方順便一提。這個就是等流,這個就是等流,就這樣。或者是以前的,或者是現在的,但是它並不強烈,並不是非常強烈,這種情形。第二個「無知所作」,你作的時候你不知道,你什麼叫不知道?哦,一下走過去,踩死幾個螞蟻,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就是無知所作,這個不是增長的。
「無故思所作」,你作這件事情,你並沒有先去思惟。這個情況什麼呢?往往我們眼前一個境界對起了以後,你並沒有事前先想,欸,碰到了,你那時候這樣去作,這種情況叫無故思。不過注意喲!有很多無故思啊,很濃厚的習氣,他這個非常強有力的習氣,因為這個習氣的關係,這個還是定受。他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前面由於他的故思、數數作, (p81) 養成功了習慣,雖然現在不故思,他繼續下去。這地方就是說,單單這一個業,單單這個業,這部分他沒有故思所作,這個不增長。
下面說「不利、不數所作」,雖然你去作了,但是呢,你對你作的這個事情,你不是為了求利益,你也不得已,你實在也不想去作乃至於,對你沒有好處。但是你還要去作,而且呢,你不常常去作,不常常去作。這個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我們現在上班,那個辦公的地方教你作一個不太合理的事情。唉!這東西啊你覺得,你不為求什麼利;還有呢,不數所作。「狂亂所作」,這個我們了解的,失了心了。什麼叫「失念所作」呢?就是平常的時候,我們這個正念正知現前,有的時候,你一下就沒有注意到了,沒有注意到了,這種情況。「非欲樂所作」,就是作這件事情,不是你好樂的。
「自性無記」,自性無記的它本身就不會感這個果的。什麼叫自性無記?走路、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所以四威儀中很多,睡覺,這個不會感果的,睡覺沒有善惡之分。當然你睡的時候懶惰,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但是睡本身卻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說:「哦!睡覺是無記的,那我反正一天到晚就睡覺。」你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不行喔!這個我們分得很清楚。
(p82) 那麼第九、第十這兩個,就是我們修行用得上的。雖然你造了,前面造了增長業,但是呢你「懊悔」,說:「唉呀!我以前怎麼做這個事情啊,不對啊!」這個時候就它不增長。如果不增長的話,這個業就不一定受。還有呢「對治」,最好的,聖教裡邊告訴我們的對治,就是雖然你種了這個種子,你針對著這個病根去治療。舉個譬喻,譬如說你雖然種下去了,種是種下去了,欸,你還沒有發芽的時候,你就把它破壞掉了。乃至於雖然發了芽,你把它拔掉了,那時候它就長不起來了,這個就是對治。所以這個最後旳兩點,它是我們修行人特別用來淨除以往所造的,以往所造的所以能夠那個,就靠這兩點。

【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
以上十種為不增長業,

那麼,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所以

【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此外的其餘業都是增長業。

<第四組>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
作了,不增長。

【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 (p83) 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
《攝抉擇分》宣說得更廣。以殺生為例而說明。第一,作殺生而非增長:
① 在無知狀態中所作;
② 夢中所作;
③ 不是故意所作;
④ 自己沒有殺生樂欲,只是受人逼迫而作;
⑤你作完了以後,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還要感到錯誤、厭離,進一步受持不殺生律儀,令殺生罪業薄弱;
⑥沒有成熟異熟果之前,便發起世間離欲之道,壓伏罪業種子,以及發起出世間的永斷之道,害彼罪業種子。

現在講,這個概念對我們很重要。〈攝決擇分〉當中說,這個也有四句分別,它每樣東西都說。作而不增長,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這個,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個業不會定受—不定受?雖然你造了,你能夠不受。那麼什麼呢?看:「無識別所作」,無識別所作,換句話說你根本不知道。「夢中所作」,這剛才已經說過了。「無故思所作」,譬如說一個蚊蟲,一叮,你那時候根本不曉得,欸,一來,把牠打死掉了。是,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不是能夠清清楚楚地曉得,你在那兒有個叮你,「欸!」這麼一來,那個時候你沒有故思,就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你不要說:「啊,這個是無故思所作!」下面這個就是故思掉了。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喔!所以這個心理的行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喔!不要說,啊,這個是、是、是……打完了以後,反正是我不故思所作,那時候你應該生起懺悔。所以後面這個心,前面的就變成功,就這個裡邊有差別了,每一個地方很細的。還有「自無樂欲他逼令作」,別人逼著你去做的,這個前面已經說過。
另外一種呢,「若有暫作」,是—下面這個,就是說你作了是增長的,但是你作完了以後,「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你懊悔,唉呀!你說你怎麼、「我怎麼做這種 (p84) 錯誤的事情啊?」還要感到錯誤、厭離,「懇責厭離」,這個對!這個就是一般世間的。進一步呢,「正受律儀」,更進一步出世,出世還同樣地,一定包括對前面這個追悔、厭患,然後呢,從此以後不再犯。不再犯呢,以前是照著世俗的標準去專門做這種壞事,現在照著出世的標準,於是這樣「令彼薄弱」,讓它那個種子的力量薄弱。為什麼?它不增長嘛,就這樣。像一個種子一樣,你收起來了以後,乾得個要命,擺在石頭上面,它就長不起來呀!
還有呢,「便起世間所有離欲」,對世間再離開,欲是增長它的一個力量,現在你離開了,「損彼種子」,使得那個種子受損害。乃至於「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永遠斷除。像那個種子一樣,前面「損」的話,你把它曬得乾得要命,擺在石頭上面,擺在那個罈裡面,欸,曬不到太陽,碰不到水,它長不起來;「永害」呢?你擺在火上燒燒焦,完了!你怎麼個要擺在水裡面泡、太陽去曬,它也長不起來,這樣。
所以平常是為什麼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說要了解這個道理啊!平常我們發生的事情,事情發生了,往往自己老覺得我有道理。噢喲,這個道理呀,還繼續不斷地想了半天,找到了機會還跟人家爭,你就完了,你就完了!那個什麼?故思啊,增長業。那麼我們難免的,剛開始難免我們會,不但是難免,尤其剛開始第一步是一定會的。所以我們 (p85) 努力地修學,了解了這個,隨時犯過了以後,曉得「唉呀,怎麼我又錯了!我就努力地……」你這樣地悔責的話,這樣的話,可以不定受,這樣可以不定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這一生你不會遭到惡劣的,乃至於少少惡劣,你不墮落。因為你不墮落,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你乃至於能夠跳出輪迴等等。要不然你惡業增上,拼命在增上,你還求生天、還求往生,那個不是南轅北轍嗎?這個基本的概念就在這裡。

【二增長而非作者,】
第二,增長而非作,

欸,妙咧!沒有作卻會增長的。下面呢,

【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
即雖然你沒有去殺,但是心裡面老是數數思惟,生起殺生的意念,但始終並未殺生。

你經常雖然你沒有去殺,但是心裡面老是去「尋伺」,尋伺。我們極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就做這個罪,這個很糟糕、很糟糕!譬如說,你遇見了一件事情,你歡喜的,雖然你沒有啊有行為上跑得去把那東西拿得來;你不歡喜的,雖然你沒有行為上面你沒有排斥他、罵他,可是你心裡面老在那兒嘀咕,就這個。這個前面所講的這個業的增長,內因果的增長,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就這個,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最重要的。
所以為什麼平常我們要多了解,經常拿那個法理擺在心裡面。平常我們大部分時間 (p86) 沒事情,癡癡呆呆,幹什麼?要嘛跑得去聊聊天,要嘛心裡面就胡思亂想,想那個什麼東西,這個都是什麼?這個都是「增長而非作」。凡是增長而非作的話,這種一定是定受的業。注意喲、注意喲!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這個毛病,平常我們坐在那個地方就想:嗯!這個怎麼動個腦筋,怎麼樣想那件事情……。就算你這件事情做不成功,這已經在增長了;做成功,那更不談!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太多的例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金貓因緣?他就送了三個銅板,然後呢,他下面增長,一路歡喜,一路想著這個好事情,他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現在我們一路腦子裡想的什麼?你自己檢點一下就曉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修行的話,如果感覺到貪相應,哦!不對,排除掉。瞋相應,不對!最難對治,還是癡相應!嗯,就是糊裡糊塗地就這麼一天,好像沒什麼做什麼錯事啊!要對治它,要對治它!這地方我們了解,第二個。

【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
第三,作而增長,就是除“作而非增長”、“增長而非作”之外的一切殺生。不但是在十種不增長業以外所作的殺生,而且事後並不懺悔,也不防護令不再造,平時不勤修對治,來損壞及斷除煩惱的種子,所以這一類是一定要受報的。

那個容易。謂「除二句」,又作又增長。

【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
第四,非作非增長,是前三者之外的情況。以上四句,舉例來說:兒童無知殺蟻,是作殺生而非增長;如想殺生,並沒有殺,或者無心所作的殺生,作後便罷,也沒有再造。

既沒有作,也沒有增長。

p. 139
(p87) 【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以上是以殺生為例,從不與取乃至綺語的六種黑業,都和殺生相同,具有這四種情況。至於意業中的貪、瞋、邪見三者,並沒有第二類(增長而非作),因為意業不必要發之於身口。在第一類(作而非增長)當中,也沒有不思惟而作,因為不思不可能起貪瞋邪見,以及他人逼迫令作兩種情況。

這意當中沒有第二句,為什麼呀?第二句是什麼?「增長而非作」。意本身哪,意本身它就沒有作;它那個作就是增長,有起心動念就是增長。所以這第二句是增長而非作,對於這個意沒有;起心動念,意這個意念貪瞋癡就在那裡造。那麼然後呢,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第一句當中是什麼呢?第一句當中就是「作而不增長」,就是「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這個容易了解。這個我們每一個地方分別清楚了以後,好,業的事情,很清楚了。
還有呢決定受,說不定跟定,了解了。

② 以時間宣說

<第五組>
【◎ 決定受中,】
決定受的種種業中,

還分出前後不同。

【依受果時分三。】
按照感果的起始時間,可以分為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三類。

第一個呢?現法就受。

【其中現法就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 有顧欲解由增上顧戀意樂, (p88) 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現法受,即某世造作具有力量的業,果在現世成熟。《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到,善、以及不善各別有四:一是由於顧戀自身以及財物等,所造作的種種不善法;

有一個呢,造了以後現在就受的。那麼〈本地分〉當中,幹什麼?「增上的顧戀意樂」,那個增上的話,就是譬如說你的顧戀意樂就是貪增上的,唉呀,那貪心非常厲害,對那個身體啊,對那個財物啊,種種放不下,這個現法受,這個現法受。所以談到這裡,通常我們一般來說,尤其是修學佛法,尤其是出了家的人,大概這一點太強的不大有。好像太強的不大有,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毛病來了!平常我們注意呀,都很注意營養,很注意身體,哎呀,動不動就忙這個,這個什麼?顧戀意樂。顧戀什麼?「顧戀其身」,這個注意喔!這樣。
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了,你真正地皈投了三寶以後,大師,誰?佛;然後呢,法,是佛告訴我們的法;僧,就是我們的同行者。我們所以出了家了以後,是,因為針對著我們眼前,我們身體要顧慮的,可是不要說:「這個醫生怎麼講的!」是,醫生講的,我們要聽他的,看看佛怎麼講的?如果醫生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的時候,聽醫生的,錯了。這個要了解喔,這個要了解喔!然後呢,這個倒還是次要的,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一天到晚還忙這個。實際上你修行修什麼?你修那個身嘛!對,結果所以你這個身體 (p89) 是會越修越堅固,逃不走,永遠在輪迴在生死當中。這個還會現法當中就受的。

無顧欲解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如果是由增上不顧戀意樂,不顧戀身體、不顧戀財物、不顧戀諸有,如此造作善法,在現法中就會改變命運。

喏!你能努力地反過來,這一生也會。布施啊、持戒啊這個也有。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 損惱欲解增上損惱 慈悲欲解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 憎害欲解增上憎害及於此所,⑥淨信欲解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⑦棄恩欲解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⑧知恩欲解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二是對於有情眾生,作種種損惱;或是對於諸有情所,增長慈悲。三是在佛法僧三寶及任何一位傳法上師等前,以增上品憎害欲解而造不善業,或者以增上品淨信勝解意樂,造作善法,必在現法感受果報。四是對父母、上師等具恩對境,以增上品背恩意樂、欺誑意樂、酷暴意樂所作一切身口意的不善業,將會在現法感受果報;相反,以增上品知恩意樂、報恩意樂所作一切善法,會在現法感受樂果。

這個像這些東西,都是現在就受的,都是現在就受的。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順生受,即今生作善惡業,第二世將受果報。順後受,即今生作善作惡,第三世、第四世或者十世、百世、無量無邊劫之後才成熟果報。

所以我們決定受的當中,也分成功三部分,一個就是現生就受,一個就是第二世受,還有一個呢,第三世以後成熟,第三世以後成熟。那麼,如果說我們真正努力修行的話,這個增上生很明白地,這一生就開始,後生還要好,後生更要好!這個就是我們能夠如法的。所以的的確確念佛也好,不管做什麼也好,最後固然是成佛,然後呢,下一世固然是往生,這一生還得到種種快樂耶!當然,所有的修行都是如此,不僅僅是念佛,廣義的, (p90) 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乃至於有很多人雖然修行了,但是好像他感到的不一定如意吧!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比如以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例子為主,欸,他就修行了以後,怎麼老是生病啊?那個就是他造了種種的善業了,現生受;他本來要,造大惡業啊,要下地獄乃至於旁生當中,生生世世被人家殺、吃、還哪,這一世一點小病就解決了。這個非常明顯的,有太多這種例子,所以對於這個概念,我們一定還同樣地要對它認識得很清楚。你認識得很清楚,對我們是一個絕大的鼓勵,然後呢你走起來覺得非常歡樂,越走越高興,越走越快樂。最後一段話說一下。

③ 何果先熟之理
<自由認養>
【◎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現在我們了解定受與不定受業的差別以後,至於我們身心當中,這麼多的善惡業,到底那個先成熟呢?第一個重業,一定先成熟,假定說沒有特別重、輕重等的話,就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哪一個東西現起。若是臨終時同時現前,就依照生前數數串習的先成熟。假定這個業沒有的話,那麼先作的先成熟,你越是前面先作的,那是先成熟。如《俱舍論自釋》所引頌詞中說:相續中的種種業,在生死之中成熟果報之理,即隨重業、隨近業、隨串習業、隨先作業,四句之中,以前前業首先成熟。

那麼,現在我們相續當中有不曉得無量無邊的各式各樣的業,有善、有不善,那麼哪一個先成熟,換句話說哪一個先感果呢?喏!這個分出來了。第一個,重業一定先成熟, (p91) 這個業越重。那麼重的,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對吧!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說沒有特別重,輕重等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就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哪一個東西現起。這一點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要助念的關係。就是他如果說求往生的,固然;就是不往生的,乃至於平常不信佛的,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提醒他那個東西,他跟那個相應,他也好。
實際上呢,臨終的提醒不但如此,還告訴他:「哎呀,你一生造了很多好事啊,這一生苦不堪言,沒意思!你現在完了以後,生天去了。」你能夠提醒他,欸,他想起歡喜了。那個時候他心裡面這個相應的話,他想這個,就是最靠近臨終的時候,把這一個引起來,這是第二個,這樣。所以「西方當時」,他臨終的時候,一定用那個佛像、用長幡接引他等等,這個是有他的道理的,就是指第二點。
「此」—如果相等的話,那麼下面呢,習慣,就是你的習性、習性。所以前面說,不要說無故思喔,這個習性非常厲害。對我們極大部分來說,就是這個習性。而且這個習性哪,往往不是這一生造成,多生多劫,所以這個等流習氣的重,就是這個樣。我們現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什麼呢?把這個無始的習染改過來。那麼假定是這個也沒有的話,那麼先作的先成熟,你越是前面先作的,那是先成熟。下面就是《俱舍》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大家只要念一下。我再念一遍:「諸業」,這個業在生死當 (p92) 中,哪一個先成熟?第一個,隨重;第二個,隨近;第三個,習慣,串習就是習慣;第四個,前面上面都沒有的話,最先作的最先成熟,所以「前前成熟」。
到這地方,那麼關於這個善惡業的基本的概念都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都有了。凡是對這個道理不(編者按:錄音帶中間切斷)……清楚,整個的修行的主要的概念全部在這裡,所以下面的都從這地方一步步來的。當然這個次第很清楚,你所以今天能夠達到這個,一定還有前面的這個層次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麼來。然後呢有了這個概念以後,不管是參禪、念佛、學教乃至於世間他為什麼這樣,他為什麼感到這個惡果,然後呢你觀察自己的話,你也曉得了。起心動念的時候固然你知道,不起心動念你也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個習慣,為什麼會有這個樣,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

===================================
臨終五力

一:善力
對自己的財產進行分配,眷戀的兒女或者家人,在臨終的時候也不要出現在視線中,更不能在身邊哭哭鬧鬧。

二:願力
1.願我生生世世或者往生以後,立刻能遇到大乘佛法;
2.願我不僅能遇到大乘佛法,還能遇到給我傳授大乘佛法的善知識;
3.願我下一世立刻能夠擁有利益眾生的能力和力量。

三:摧毀力
通過死亡摧毀我執,臨終時的心態一定要淡定,要想:我這一生中,甚至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所有罪過都已經懺悔很多次了,現在差不多已經清淨了,我不會有太多的罪過。把一生中所造的所有善業放大。
告訴自己:等一會進入中陰階段,當所有的意識都消失、心的本性顯現時,我一定要認識到它,一定要安住在這個佛性中,我一定要做到。這樣,當佛性顯現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到光明或者是空性的狀態,這將是一個非常非常難得的機會。如果這個機會把握得好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毀掉所有的我執,在中陰中獲得解脫,甚至成佛都有可能。

四:引發力
當知道自己馬上要離開人世時,就要提醒自己:過一會我會進入深度昏迷,然後我會從中醒過來,當醒來看到中陰的種種現象時,一定不要害怕,一定要知道這是中陰,要把面對中陰的方法想起來。

五:串習力
如果平時經常修菩提心,就會逐漸將這樣的修行養成一種習慣。如果生前修過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臨終時也照樣修此二菩提心,其修法的能力會因此而增強,到臨終時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外,臨終時的身體姿勢也很重要。如果能坐起來,就以毘盧七法而坐;如果那時因身體原因不能坐,就學臥佛的姿勢:右側臥,頭朝北方,左手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托腮,並以右手小拇指壓住右邊鼻孔,然後從左鼻孔出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