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5-09進度:下士道-深信業果(十)

57A24:08 - 58B17:05

③ 增上果
<第一組>
【◎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增上果,主要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以殺生的惡業,能感召外界器世間一切飲食、藥物、果實等都缺少光澤,這一切外法的勢力、功能、威力都很微劣,即使食用也難以消化,反而生長疾病。

業果復習
(p18) 就這樣,這個叫增上果,主上果,有時叫士用果。就換句話說,你忙了半天,譬如說我們忙了半天,那麼有收穫。現在我們忙了半天,這個正報情況,前面是異熟跟那個等流,那麼外面剩下來的依報,就是這個東西。因為你殺生,所以感得外面的東西就少光澤、少勢力等等,吃的東西難於消化,容易生疾病。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由這些因緣,導致無量有情壽命還沒有圓滿就中途夭折。

這個是殺。「不與取者」,我也把它唸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講。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
不與取是奪人所有,以這種惡業會感得外境的衰敗。從數量上來說,果實結果很少;

這是尠,眾果尠少,

【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從成熟上來說,果實難以滋長成熟,即便結果也多數變壞、果實不貞實,或因天時不調,遭逢旱澇之災,而使果實多數乾枯或根本不能結果。

這個就是不與取,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有的地方啊下雨下得成災,有的地方旱得個不得了,那都是這種原因。再下面的欲邪行。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五頁。上一次已經把抉擇業果的道理,頭上面幾個原則說了一下。第一個,我們首先了解的,世間任何事情都由業來決定。所謂業就是前面 (p19) 所造的因,你造的什麼業的因,那麼將來一定感得什麼果,這個因果之間,一點都不錯。其次呢,這個業會增長廣大。這兩點是我們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重心,這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然後呢,不做的碰不到;造了一定哪逃不掉。如果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修學佛法始終在門外,始終在門外。
前面是皈依。我們了解,是了解世間的苦,所以呢,要找一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於是最後找到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這一個人,具足這個條件的是佛陀。於是這樣,然後呢怎麼一步一步推上來,追根究底,最後找到,啊,歸依了以後,所以能夠解決問題的,問題在哪裡?在這裡,那個時候我們要找到這個業。假定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儘管你信佛,沒有用!信佛的目的是什麼?解決你的痛苦,解決一切問題。而這個痛苦的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你雖然學了半天,沒有什麼用場。譬如現在我們平常看見很多學了佛的人,他還始終知見上面哪跟著佛法完全不相應。他自己覺得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儘管懂得道理,是講的時候,有的,用的時候,沒有!
那麼真正信了佛應該了解,一切法無非是空緣起,它不是天生如此的,它也不是不順的因,不是說自在天,或者是什麼。所以前面曾經特別說過了,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哪,雖然學了佛了,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照著佛告訴我們的話來說。佛告訴我們:這個因 (p20) 不要造,這個因應該造,我們不一定聽他的。倒是世間一個算命先生告訴我們的,乃至於現在各式各樣都是世間的概念,都是世間的概念。現在我們講科學,各式各樣的說,啊!這個科學上怎麼講的,這樣。稍微碰見一點皮毛,大家固執得要命,總是覺得這個有……好像很對的樣子。這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應該認得,什麼?是我們以前那種概念的錯誤,我們應該認得,一切是由這個業感果的。
那麼這個業的四個行相我們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就是說:那麼什麼樣的業是善的感得善果,什麼樣的是惡的感得惡果,我們也了解了。然後呢,下面又特別地說明,有幾種業它具有特別力量的,我們了解了。那麼最後曉得由這樣的業,感得那個果,那個果分三部分: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
這個等流果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要特別解釋一下的,這個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說,「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這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因地當中,是有善心相應的,到果位當中,它還是這個。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心念是善的,後一個念頭繼續地下去,繼續地向前面的繼續不斷地流衍,繼續不斷地向前面推衍,是前念、後念輾轉相生,而這個輾轉相生的前後,它特質相同的,這叫等流因果。我們剎那剎那地延 (p22) 續,一直不會斷絕,從前一世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後一生,就這樣。
所以我們平常的一切的情況,譬如說前面說異熟,當那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啊,當我們對了這個境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種知見、感受,跟它相應的生起的。那個時候的那種知見、那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就是說我們曉得以前我們這種習氣,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由於這樣的一種心情去做,所以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相應的這個心情又現起來了。前面這個叫做異熟的因果,那麼當那個時候,跟它相應的心裡面現起的這種狀態,就是等流因果,等流因果。
所謂修行
對這個認識,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所謂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行起。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現在前面有一個境界現起了,境界現起了。以前你曾經傷害過他,所以這個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話,你同樣地是被傷害,那麼這個叫作領受等流,這個叫作領受等流,你被傷害的那個感受。但是除了這個身體相續上的領受以外,心理上面你會起一種反應:「唉,被傷害了,那我要以牙還牙去報復他!」這個時候我們心裡一定會生起這種心情來;或者他對你好的,你也對他好的。總是我們心裡面有種種的這一種,以世間上面的……平常我們常常好歡喜跟人家論辯見解什麼東西,這個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修行就從這裡。(修行斷等流)
所以我們真正要認識,認識什麼?就是認識這個。假定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就談不 (p23) 到修行,這一點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會輾轉相續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原因就是這樣。你說作不了主嗎?好像作得了主,就是前面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還覺得很有道理—欸,他來害你嘛,「我當然要報復啊!」他罵你嘛,「他說得沒有理由,我當然要跟他辯論哪!」嗯,就是這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是可以作得了主,實際上你為什麼心裏會生起這種反應來?你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樣想?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無明所覆蓋的。現在修學佛法真正要認識,就是要認識這個,大家懂不懂這個?現在這裡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後面的時候才說明了。
那麼認識些什麼呢?認識就是說,現在我們不管你起了什麼念頭,說對於壞的境界你去報復,對於好的境界你去歡喜,或者感激什麼等等,這個無非是或瞋、或貪、或癡,不管你怎麼做,總歸在三界生死當中輪迴,三界生死當中輪迴。壞的墮落三惡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在這個地方跳不出去。因為什麼?這個是有漏的,無明相應的。是真正的整個的轉化,就從這個地方轉化起,你當下認得它—不對,這個錯的,這個錯的!
到現在為止,錯、對的內涵,我們還沒有深一層地去談它,但從這個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修行,什麼叫修行哪?就是對我們善所緣的數數憶持,然後呢不要 (p24) 讓它忘失;把無始以來所緣的惡的,把它改變過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緣那個惡的,說這個惡的不是一定做壞事,就是說凡是有漏的這種事情,我們整個地都要把它淨化。那麼這個基本概念,當時這一個道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回憶一下。   
下面又告訴我們四種資糧。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現在請你們翻到四十七頁,我們馬上可以用的,如果說你們好好地善巧的話,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四十七頁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第一種叫作密護根門,這個密護根門當中分成功五個項目,五個項目。就是說「根門」是我們曉得的,說六根門頭,為什麼要護它呢?因為我們一切有漏的善惡業,都是從這個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生起六識,造種種善惡之業。由於這個業,所以就感得種種生死果報,現在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起。
第一個叫以何防護。那麼你現在要修行就是修這個,所謂修習防護囉!那麼怎麼樣修習法呢?叫作「以正念」,這個正念要怎麼辦呢?對正確的認識,心念保持這個正確的認識,經常地,而且很認真地保持。喔唷!哪一念錯了,那你馬上不要放縱它;哪一念對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
是,對、錯的真正的內涵,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但是在座有很多修行人,譬如說他 (p25) 學禪的人,那麼當然,以前的禪我們不談,現在目前禪所流行的就是參一個說「念佛是誰?」看那個「誰」。然後呢或者你參一個是,趙州說:「這狗子有佛性也無?」參一個「無」。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總歸要把它那個根由找出來。念佛的人呢?一個念、一個心念,一直在那句阿彌陀佛上頭。為什麼呀?這因為當你平常起心動念,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這個本身都是染污的。那麼這個念頭,我們拿世俗的標準來說,容或是有善惡,可是這個世間善惡的標準,結果是什麼?在三界之內的升沈,跳不出生死輪迴,最後必定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是絕端地痛苦。這個正念是正法相應的,但是呢因為無始以來,它一直在散亂當中,所以要很努力地、經常地保持。
那麼那個念頭保持什麼呢,第二個保護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就是六根所對的境界,就是防那個六塵,這個是你歡喜的升起貪,這個你不歡喜的升起瞋,其他的你無所謂的升起癡,就是這樣。
那麼怎麼防法呢?那就是這樣,有兩種。一個呢,你曉得這個根對了境以後,一定跟著外面去轉,所以不要讓那個根去對那個境。譬如說我們為什麼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住在山林裡邊,乃至於我們為什麼說平常的時候不准出去?我們曉得,一跑出去,對不起! (p26) 你這個就亂掉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寺院裡邊,眼睛所對的,不是佛菩薩,就是經藏、師長、同學,都是三寶,就是這樣。然後使得你的意念這樣,這是一種防護的方法,所以你不縱那個根。
還有呢,這個實際上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做得到的,難免有的時候你需要這樣去做,有的是無意這樣去,那怎麼辦呢?當那個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你心裡上曉得:「欸,根對了境了。」對於所對的這個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什麼叫作「不取行相」?就是你看見了:欸,這個好看!你不去看它,曉得這個不對的。這個好聽!不去聽它。這樣的不看、不聽是離開貪。反過來說,這個不好的,然後呢你不去管它,是離開瞋。這個是行相,就是當下的這個相狀。什麼叫作「不取隨好」呢?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你剛才看過了,你心裡想:欸,剛才這東西也不錯呀!啊!這樣。或者剛才這東西很糟糕,你心裡就嘀嘀咕咕弄了個半天。這個就是不取隨好。
那麼最後它為什麼要防?防些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使得我們的意根哪,不要受著這一個塵境,而生起染污的意識。這個染污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煩惱,生死的根本,它真正的防,就是防這個。
(p27) 所以當我們心相續,前後相續的時候,一定在這個異熟的因果當中,所以我們無法離開我們這個異熟的報體,這個是正報。我們一定在那個增上因果當中,我們無法離開我們外面所對的境界,這個無法可想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真正重要的就是等流因果,當我們心裡面相應的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前面這樣來是為什麼。以前不了解正確的佛法,在無明長夜以來,這個長夜是無始以來,都在這個裡面轉,現在了解了以後曉得到此為止,切斷!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幾個條件,第一個,曉得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說起來是容易極了,做起來是難極了。儘管現在大家都在那兒聽,都在那兒講啊,碰見問題呀都在自己說我的對,啊,不曉得有多少道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人家跟我講道理我還是聽他,也原諒他,他本來不懂嘛!結果發現我們很多同修們,修學了那麼半天,他還是講那個莫名奇妙的道理。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最主要的我們應該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你那個道理是越講是越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過錯應該拿掉。然後正確的第一件應該認識什麼?應該認識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所以我們那個起心動念都是錯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最粗的,細的根本談不到,那個時候你才肯一心一意地怎麼去改善。那麼改善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
(p28) 現在這概念有沒有?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哦!平常我們必須把那個整個所講的那個次第啊,把它歸納起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了。當你這個基本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修行,為什麼修行第一步要教懺悔,懺悔如何懺法,都從這個上頭。所以今天講的那個東西特別重要,如果說你們把握得住的話,如法能夠真正去懺悔的話,那個時候你要修學的佛法都成功。如果這個概念把握不住的話,那—是,種種善根哪,總歸好的,可是你要想得到這個相應的結果的話,沒有這個可能,而且「絕無可能」,四個字!一直等到有一天,欸,等到你又轉過來,又跟這個法相應了,還是這一些!然後呢,那時候你成功了。
所以記住!我們不要讓我們轉了半天哪,那個說「半天」是形容詞哦!那個半天,可能無量阿僧祇劫,在地獄裡面去轉哪!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這個等流對我們這麼的重要。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等流的心識,念念地向前相續。所以說修行、修行就從這個地方,把前面這個東西到此為止,後面這個東西引發。所以我們在這兒聽呀!拜呀!幹什麼?就是薰習新的、跟法相應的,隨順正法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認識,把它薰習進去,然後時時刻刻地把這個增長,而不是把以前染污生死之業跟著它轉,不是!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認識的。下面再看:

業果正見
(p29)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主上果或增上果」,這個「主」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上面它還有「增上」。這個意思就是平常我們就唯識上面舉一個比喻啊,它說就好像農夫,你種了穀子以後,到了收割一樣,收割一樣。換句話說,你做了什麼事情以後,你一定跟你相關的,它有回報。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做了很多事情以後,這個正報是前面的異熟、等流。然後呢,外面這其他的回報,這個就是我們的,叫作士用果或者增上果。士用的話,士,就是你作者,用,就是你所受用的那些,那個主要的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那個文字很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感覺得這些東西不好,大家千萬不要說:「哎呀,營養不好,不要這個!」營養要的,所以我們既然感得了這個身體以後,我們不能不注意。但是假定說,你的概念都擺在這個上頭的話,你學佛完全學錯了,完全學錯了,不必來學佛。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主要的是什麼?還是我們的業這個最重要。我以前聽人家講過一 (p30) 個話,當時我還覺得笑話,現在想想千真萬確。他有一個人很胖,大家覺得胖不好,他就說:「我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喝水他也胖。」這是千真萬確的。譬如我們這裡在座的有一位同學,他現在只吃兩餐,我鼓勵他吃兩餐,他一向吃一餐,他也吃得很少,但是來得個胖,精力來得個好!別的人呢,就像我來說吧!那個不曉得多少營養,美國的標準哪,怎麼個弄,弄來弄去就瘦了個半天,這個非常明白。
現在世間人當然講那個,學佛的人還講那些,我是覺得完全顛倒,完全顛倒!我們不是說忽視,它前面說得很清楚的,凡是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用來做為我們的助伴,這我們必須要的。可是學了佛以後,居然不拿佛法來衡量,還拿這種世間來衡量的話,那錯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為什麼,就是我們宿生造了這個業,這是為什麼譬如說經論上面,乃至於戒經上面,《梵網》上面告訴我們,你遭到種種苦難的時候,你趕快跑得來讀誦、講說、書寫這個經律。那個時候我不懂,病的時候戒上面告訴我們病的時候你該休息,他為什麼跑得來讀誦、講說啊?很簡單!因為你以前不懂啊,然後你造了不相應的染污,現在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唯一的辦法從因地上面把它淨化。那時要因地上淨化怎麼辦?如法嘛!很簡單,就釜底抽薪,這是唯一的辦法呀!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曉得,現在之所以痛苦是為什麼?以前造了惡業啊!現在要趕 (p31) 快曉得,怎麼樣的惡的業因感得惡果,什麼樣的善業感得善果,從這個地方改善才可以啊!凡是現在,不管是異熟,以及主上或增上果,當我們感到的時候,我們立刻應該感受到。不必說:哎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責備人家,錯了,完全錯了!世間法,是對的;佛法不是責備人家,責備自己。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個現在你們懂得嗎?假定說你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不到的話,那就是冤枉了你們自己,冤枉了你們自己。不是說我們現在馬上做到,就是說,我們這個概念必須要認識,然後認識了努力去做。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它有一個原因的,那個後面會告訴我們,在懺悔裡邊,以及為什麼要懺悔,後面就再講。
所以關於到這一點,你們這兩天,心裡可以認真地思惟、觀察一下,講懺悔的時候詳細講。如果還有不了解的,那個時候在這裡把它提出來,我也會告訴你們。這是我們三乘的共法,下腳第一步的修行的宗要。繼續看: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那麼這個還是殺生的這個增上果、增上果,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見眼前那個世間就是這樣,哎呀,不管你科學多發達,病的人是比以前特別多,這個實在是千真萬確的。
因果公案
(p32)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那離開現在五十年以前。那鄉下去呀,因為那個時候的民風很淳厚,而且世代安居,通常一住在那裡幾百年,多則千年計,所以方方幾十里路之內都很熟。很少聽見人家說有什麼病啊,最多傷風感冒,傷風感冒也不必去看醫生,拿一點生薑,煮一點紅糖喝一喝好了,流兩天鼻涕就好了,很少有。現在啊!你跑到什麼地方去,到處都是病。以我自己本人來說,我一生啊得過各式各樣的病,胃病、肝病、肺病,那麼動過幾次手術,然後周圍的人也都是這個樣,這是基本的原因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第二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就是因為你不與取,因為你不與取,所以你感得的那個果報的話,就是這樣的果報。你在世間的財物上面損害了別人了,那麼現在的世間就是這樣的狀態。現在的人真可憐哪,大家忙著物質上的,他用種種地方,用種種欺騙,是越騙越沒有,越騙是越沒有!大家都是顛倒啊!大家都是顛倒啊!現在我們往往是,越是沒有哇,越是大家要保存起來,結果你越保存,因為那個貪心增上的結果,最後這種東西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反過 (p33) 來,你能夠布施的話,欸!這個東西慢慢、慢慢、慢慢地、慢慢地多。
我們不必說看很多因果的故事,就是眼前,你看有很多很有意思哦!最近常常有這種報導,因為花蓮慈濟功德會,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所以有很多人起而響應。響應的結果啊,你們常常可以看見這種,結果他越發心越送,欸!這個錢越來越多。   
那前幾天還有一個素食店的老闆。他來了以後,一方面素食,一方面供養,結果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我那次到台中來也是一樣,我忘記掉那個什麼地方,有兩個店,一個素食店,一個是肉食店。那個素食店裡面哪,擠得呀排這個隊,我看看裡面小小個地方,總有七、八十個人。然後呢,另外旁邊那個普通的餐館哪,進去找的話找不到十個人,桌子都空在那個地方,就這樣。然後我吃完了,出家的法師他一定要供養,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我們平常,我們要多看因果概念的書,你理論了解了以後,知見上面雖然具足了,可是習性上面哪,還是受平常的這種習性所支配。你一定要多看,多看,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眼前的故事擺在那裡,就給你很大的警惕。喏、喏、喏、喏!你就看見他了,他做了善事就得到這個善果,做了惡事得到了惡果。這麼一來,就把你原來所了解的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強烈地,活生生地現在你眼前,那個時候就變成功很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 (p34) 這樣時候,你就變成功一個真正如法的修行人。要不然講講道理是對的,講完了以後,仍舊是懶癱癱坐在那個地方,只會講道理,也就是如此而已!
這種情況有沒有果報?有,有兩種可能,這個果報。如果你真正認真地這樣地去做的話,那麼這一種,是「修慧不修福,是羅漢應供薄」。將來你生生世世會修行的,但是始終啊,哎呀,飯也吃不飽,證了果了,你還討不到飯,這是一種。還有一類,儘管你文字上面做得很好,講起道理來很好,實際上法理根本沒有進入你的心目當中。這種人變成了什麼?世智聰辯。喔!那講起來聰明得很,講起來能說善道,道理比誰都強,但是對不起,跟佛法不相應,下一世連它這個佛法都不接受,這是種典型的例子,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再下面。

<第二組>
p. 136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ㄗㄜˊ,不可愛樂。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 (p35) 其地所多諸株杌ㄨˋ,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欲邪行的業多染汙,所以感得轉生的環境也是很不清潔,有許多糞便污穢、泥糞不乾淨,發出惡臭味,或者環境狹窄壓抑,很不舒適,或者有許多不悅意的地方。造妄語惡業,你的農作、航運等事業,不會發達興盛,生意不會好,跟人合夥也不好相處。譬如同樣一塊田地,前面主人有很好的收成,後面換了一位有妄語業障的主人耕種,莊稼就長不好。行船也是如此,前面船夫行船時有很多人坐,若換成後者開船,生意就會敗落。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離間語的業相,是使人關係破裂,矛盾重重,因此感得器世間處處不通暢,外境上顯現有山丘坑坎、有山河的阻礙,路很難行走,世間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粗惡語的相,是刺傷他人、內心無有慈悲,以此所變現的器世界:大地有許多枯木、荊棘、瓦石、砂礫,處處都是令人不悅意的景象。環境枯槁、不滋潤,沒有池塘、河流、湧泉,地面龜裂或者成為鹽鹼之地,到處都是丘陵、坑險,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第三組>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綺語的特徵,是語言沒有實義。因綺語業而感得果樹不結果實、還沒到結果的時節便已結果、到了時節反而不結果、沒有成熟卻看似成熟,樹根不堅固,沒有一個穩固的結果。園林、水池之中少有悅意景象,美好的事物漸漸消失,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這個內容容易懂,不過,看這個每一個項目當中,這就我們口業四種當中,都是說,這些地方啊都是「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都是這個。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因地當中所以說那個妄語的時候,提供不實的;或者是使人家感受到痛苦的,不管是離間 (p40) 也好、惡口也好;那麼綺語呢,毫無意義的,反正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的話,至少沒有意義的話。
業果正見
這個所謂意義的本身是什麼?善、樂。既然你現在開起口來都遠離這個的話,因地當中造了這個因,果地當中都自然的一定會產生這個現象—就是遠離安樂。遠離安樂嘛就多諸恐怖了,這是因果之間是絲毫不爽啊!下面這個三樣東西,我們要好好地認識一下。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由於貪欲增盛的緣故,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只有損減,沒有增盛。

凡是貪欲心重的,這種業因感得的果報是什麼?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都在衰退。這件事情現在是特別地厲害,特別地厲害!也許有人說:「怎麼,現在在進步,怎麼個特別厲害法?」我說的這個盛事,以一個特別的眼光去看,我們要了解的,譬如說你,現在我隨便講一個吧!好像現在有高樓大廈,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我們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自己想一想看:請問你住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跑到日月潭或者溪頭去,在那個山林當中感覺得舒服?我想我們人人都會選擇後者吧!不要說跑到溪頭那種遊樂場所去,請問你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有個平房,啊!前面種一點花、草,後面有一點草皮,然後呢到了早晨,這個麻雀飛到你院裡吱吱喳喳地叫幾下,這種情況舒服, (p41) 還是這個高樓大廈悶在這裡舒服呀?不是很明白嗎,不是很明白嗎?
然後現在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交通很方便哪!」交通是方便,這個道理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那個噪音、空氣的染污,你簡直受不了!然後呢,你同樣的要達到一個目的,你平常兩隻腳跑,什麼都不要,跑完了以後身體還來得個健康。現在你坐這一部車子,一部車子要幾十萬,你為了賺那個幾十萬,不曉得要花多少功夫,你花那個多少功夫,可以做很多事情耶!我們人還說進步了。是,當然我不能說它完全不對,可是你如果把兩者當中對比一下的話,這個很難說。但是這個不在貪當中,這個真正的惡果在最後一個,在邪見當中。
真正的很多盛事是指什麼?我啊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來,以前說有一個農人,他自己種的水果,然後呢他自己種果園的。那麼有客人來了,他就接待他,他就拿出來接待那個客人的那個水果,那樣子都長得不好看,也沒有長得那麼大。那個客人心裡想:嗯,那個主人好像這麼小氣,他那個果園這麼豐收,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吃啊?他心裡有點嘀咕。然後那個主人很慎重地跑上來,告訴他,一個是果園裡面長出來,另外一個叫他嚐一嚐。他開始的時候有一點懷疑,結果仔細一看,噢,兩個馬上比較得出來了。
(p42) 這個如果說你們不注意,不會了解。注意的話,你們看,現在那個果實看起來好像很大,實際上吃起來的味道,不如以前那個老的,遠不如、遠不如!他在那個什麼,《營養與素食》這本書上面,《營養與素食》這上面,你們如果粗心的話,根本分不出來。自從我看見了這個以後,後來我仔細地體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有太多東西,好的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沒有了。我以前感受到的很多好東西,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沈香,我跟你們說過幾次,這個不再提它。現在這個時候,那個盛事慢慢、慢慢、慢慢地在減少。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瞋恚是想要傷害對方的一種惡心。如果瞋恚增盛,自然界就會失去祥和,戾氣增上便會出現許多惡相。外面種種傷害我們的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虫,裡邊是疾病,以災難來說,瘟疫流行,洪水、颱風、大火、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繁出現;會出現許多怨敵、恐怖、暴力活動或者惡賊(強盜)等等。這些都是由瞋恚心變現的惡相。

哎呀,那個外面嘛,種種的傷害我們的這個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蟲;裡邊是疾病,現在有幾樣東西非常可怕的病,說癌,然後愛滋病,啊,那簡直是……這個裡邊的。外面還有各式各樣的,這種。乃至於說蜂,有一種蜂叫殺人蜂,那個蜂非常可怕,那個台灣還沒有,台灣那個虎頭蜂還不可怕,那個殺人蜂被它叮一下的話,那個人就要送命喔,這麼個厲害法!你看一個蜂,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就是瞋心增上。
以前經上面說,當我們瞋心增上,慢慢地感到那個草啊都是像刀一樣,草都是像刀 (p43) 一樣。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自己親自碰見到,我以前還不相信,這個草怎麼像刀一樣呢?有一次,我們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出坡的。早晨去出坡的時候,拔草,一拔,哎呀,那個一手都是血,那個草邊上就把我的手指頭切碎掉,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那我才親眼體會到。然後呢乃至於那個書,我還有好幾次,不止一次,那個翻翻書,那個書邊上的頁子,居然一下子把我那個手割碎掉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碰見過?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瞋心增上的,這個世間的士用果增上的結果。這麼個嚴重法!下面,最下面那個是最糟糕—邪見增上的,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
邪見就是執持顛倒見,有謗為無,因為邪見力的緣故,真正的殊勝的、好的、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的沒有了。

這個真正的殊勝的、好的,這個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地沒有了。
佛經描訴人類的起源
在那個《起世因緣經》上面,那個經上面,最早的時候說這個人來的時候,從光音天來的。他雖然已經從天上面下來了,但是身上還有光明,他也不要吃東西,也沒有男女的慾望,都沒有!欸,那個時候地上長一種非常、非常美的東西(地肥),然後呢大家有人偶然歡喜,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他就一吃,哎呀,這個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就吃,這樣。那個時候吃得好,就吃、吃、吃,後來那個貪心轉盛了,貪心一轉盛,這個東西就沒有。然後呢一次不同、一 (p44) 次不同地生。到後來那個地味有一種,那個不要的,你就拿出來就吃就好了,就這樣。那麼到後來,大家覺得貪心增長了,就把它積聚起來,等到你一積聚,這個東西就消失掉了。後來長那個自然香粳米,那不用種的,它自然長出來,那東西也非常好。反正都是這樣,當你這個貪心增上了,這個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消失掉了。同時貪心增上了,還有一點,邪見也在增上,這個東西一定。所以很多真正勝妙的東西,都消失掉了。
我看見那個《大唐西域記》,玄奘大師到西域去的時候,還有那種叫大人米(編者按:供大人米),喔唷,這個米大得不得了!這樣。現在印度我去過好幾次,印度地方之窮啊你無法想像。我看過三百多年以前,有一個聖者的這個傳記,他到印度去朝聖,那時候還就說,哎呀,那個印度地方的富庶,怎麼怎麼富庶啊!就這樣。我這次跑過去的話,那印度地方之窮啊,那長出來那個洋芋,這個馬鈴薯這麼大,這麼大,它那個皮也不剝,也沒有辦法剝皮嘛,一口氣可以吃它三個吃進去。啊,這是為什麼原因?你如果仔細……將來你們如果說有機會去,不要說,哎呀,朝聖,馬馬虎虎,走馬看花,你去看看當地他們這種行為,他們那個思想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曉得原因何在。
喔唷!這印度有幾種典型的人,我們現在這裡不是隨便哪,不是輕易地誹謗人家,這個萬萬不可以!我們是藉人家的一個境來作為借鏡。他們有這個很有趣的習慣,他們總自 (p45) 稱為大,「喔唷,我這個……。」這個因為這個印度的確是個大國嘛,他常常說「這個東西,遠東第一」,他曉得這個比歐美是比不上的,就這樣。那我如果不從這裡過去的話,說不定聽了他們。他們常常告訴我:喔唷,這個遠東第一,它還外銷到哪裡去,蘇聯也用它,哪裡也用它。那我一想—哦,不是,亞洲第一—不要說跟日本絕對沒辦法比,那個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不曉得比它好多少,他說是他第一,這樣。真是有意思啊,那妙不可言!
然後普通人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懶的人,一天到晚去討飯,辛辛苦苦討到了五毛錢,然後一個大餅吃飽了,睡在公園裡,躺在那裡睡大覺。幾個人碰在一塊兒的話,大家講道理,家家吵,這個印度典型的樣子;再不然是乞丐。這個講起道理來,印度人這個道理的話,哇,那上至議會,下至平常的,到什麼地方他就會吵。有一次,還有一個妙咧!那個大路上面,那個大公路上面兩輛對開,開的時候,這個車子一個不小心,出了一個小小的車禍,兩個車子撞上了。那撞上了以後,然後兩個司機下來就去講道理,結果他一講,講了六個鐘頭,就沒講清楚。欸,下面這些人哪,才妙咧!那他們去講他們的道理,他們就坐在那個車子裡悠哉悠哉的,有的人去玩去了。你說這你無法想像的,他不是說我趕快把那問題解決了,做他的事情,他就有這個閒功夫去講那個。
(p46) 說明了現在這個世間,但是他講起來他有道理喔!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往往看見那些講道理的人,我一看見講道理,我就可憐他。所以學佛的人講道理的話,啊,我覺得這個是天下最可憐是莫過於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講道理,他不懂嘛,本來愚癡。所以這種什麼?都是邪見。他不是不懂啊,所以叫世智聰辯。你說他沒有嗎?他有啊!喔唷,這個講起道理來比誰都強,就是這樣。對嗎?那就另外一回事情。這是第一個,「勝妙生源悉皆隱沒」。還有呢?

起世經最勝品第十二
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訶波帝(娑訶者世界名,波帝者主也),為如是故有此名生。諸比丘!爾時復有諸餘眾生福壽盡者,從光音天捨身命已亦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悅住持以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其間,長時久住。彼諸眾生於是住時,無有男女、無有良賤,唯有此名,名曰眾生眾生也。復次,諸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諸比丘!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鑽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試復甞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齊一節,沾取地味,吮而甞之。甞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貪著。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多掬,恣意食之。時,彼眾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時,復有無量其餘諸人,見彼眾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學,競取而食。諸比丘!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澁惡,皮膚麤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諸不淨物乍似清淨,】
明明是不清淨的,看似清淨,

你們懂不懂這句話?明明是不清淨的。你這個不清淨不要看它,唉呀,一個垃圾的髒哦!那我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剛才說的,請問汽車清淨不清淨,清淨不清淨?你仔細想一想看你就曉得了。譬如說我住在這個地方,你三天不擦桌子,桌子上有灰塵,一抹,最多抹一抹,手一撣,撣掉了。我在台北,你只要到了晚上,早晨出去,到了晚上手上一抹的話,那個手上的灰,你不用肥皂洗,洗不乾淨的。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那是外物的不清淨哦!然後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我們現在這個汽車、洋房不曉得多多少少,喏,就是這些事情,就是這些事情。

(p47)【諸苦惱物乍似安樂,】
很多苦惱的事會看似安樂。

這個不但是不淨,而且是苦惱。

【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

業果正見
這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這個是什麼?邪見,就是我們顛倒,顛倒的關係。明明,唉呀,這個汽車、洋房是最苦惱的事情,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是安樂,拼命去追求。所以我現在總覺得這個世間的人的顛倒,世間真顛倒啊!
以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普通一般的一個家庭,你沒有兩萬塊錢是很難生活。可是問我的話,我只要說我每天有兩個饅頭、一把鹽,大概可以過日子了。兩個饅頭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大概二十塊錢夠了吧!一個月要不了幾百塊錢,就這樣。如果說你能夠自己還省一點,這個都不要。這兩萬塊錢並不說好哦,如果你要汽車、洋房的話,賺了二十萬也不一定哦!請問你要賺那個二十萬,你得花多少功夫?我只要一點點,對不起,一天假如現在出去打一個工賺到了,我剩下來的都是我的,我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們現在不是,就把那個金子做的枷鎖,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面,自己還覺得高興得要命,拼命 (p48) 地扛也扛不動。現在世間人人都是如此,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他要維持這個洋房,要維持這個車子,要維持這個電視,要維持這個……。
所以那幾年以前人家說:「哎呀,法師你這裡沒有電視?」我想了半天,電視要它幹什麼,電視要它幹什麼啊?增長你的染污之業,然後呢要把你花這麼多的時間,眼前把你的時間,牢牢牽著鼻子牽在這裡,將來把你送到惡道去。覺得這個是好的東西—喏,是「不淨之物是乍似清淨,諸苦惱物是乍似安樂。」這兩句話不要輕輕放過喔!關鍵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邪見增上的關係,所以它叫增上果啊!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你們要好好地多思惟、多觀察!   
就像我們平常,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的,很多小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穿一件衣服,啊,你馬路上撿來,那個出家人說什麼?這個叫糞掃衣。你馬路上面撿來了,然後洗洗乾淨,穿在身上,嗨,你來得個舒服,又軟哪、又好!新衣服還很硬,對不對?你買了一件新衣服,那個小偷來得了,他又看中了。你穿了這件衣服,送給小偷他也不要你,你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要擔心,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是真正安樂,但是我們卻偏偏不要,然後呢一定要這樣。
(p49) 當然我們有的時候說笑話,但是這個裡邊卻有它的特別的道理。人家常常說愛虛榮心的人,一下時興流行的,流行這個,平常我們往往歡喜譏笑,譬如說女性,實際上男女皆然,沒有一個例外的。為了加強我們這個概念起見,我們不妨這樣說一下。說,一下時興那個高領子了,啊,那個領子,那個脖子擺在那裡真難受;一下那個矮領子,這麼一點點;一下那個敞了,一下又是高跟鞋,一下又是那個東西。嗨,你簡直是,你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他還覺得很得意。
實際上呢他自己被這個東西在牽著鼻子走,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他最舒服的什麼?最舒服的就是那件糞掃衣,就是軟趴趴地穿在身上,然後坐在家裡,躺在沙發上面,最快樂是莫過於此。欸,他就偏偏要忙了個半天,一個禮拜至少到忙它五天,然後賺那個錢來,然後自己就受那個罪。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那樣。然後回來以後又馬上弄髒了,洗洗乾淨、燙燙好,掛在那個地方,下面出去的還要表演給人家看,那多可憐!忙了五天去賺這個錢,還有最後這兩天,然後最後兩天呢去幹什麼?去表演給人家去看。表演給人家看什麼?還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對不對?他一點點自己就做不得主,這完全是個奴隸!什麼奴隸?就是這個東西的奴隸。這什麼?邪見增上啊!   
但這個地方真正可怕的,因為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它不在什麼?不在前面的異熟、等 (p50) 流當中,而就士用,整個的大環境都是這樣。儘管你今天了解了,你說了解了,你在這個圈子當中,你就穿一件破爛衣服,人人眼睛這麼瞪你,你也覺得:怎麼搞的,好像不大對勁。這個情況,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當作笑話看,當作笑話看太可惜了!我從這個地方,你們自己想你們的法則,然後檢點自己。檢點了自己,就在那個起心動念當中檢察自己,說:不要跟著前面這個錯誤的念頭轉,要那個地方開始改過來,要從這個地方改過來。
那麼這個前面是關於這一部分,關於前面這一部分,業—這個果的這個第一部分。現在我們先把它看一看這個什麼。所謂思惟這個……看看前面那個什麼?總業果,分別思惟當中,抉擇這個業果當中的說明,說明這個業果的差別,說明業果的差別,這個是黑業的業果的差別,三樣東西。那麼再下面呢就講白業,白業果。關於這個方面除了我講以外,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下去,好好地把它弄清楚。這個弄清楚了以後,我們再進一步才談得上真正地修行。或者應該更正確一點地來說,真正地你們能不能說,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乃至於跳出生死,基本的概念都在這個地方開始,都在這地方開始。下面是

<第四組>
(p51) 【思惟白業果分二。① 白業,② 果。】
上面是黑業,

【◎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起勝善心,然後加行,生起種種靜息的方便。

那麼前面講黑—惡業,這裡講白—善業。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對於這個道理,你有正確地認識。因為你以前不了解,所以你一心好樂去追求它,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排斥它。那麼好樂的時候,這個欲是「貪欲」,排斥的時候,這個欲跟法相應叫「善法欲」,對於這個有它正確地認識。「起勝善心」,由於這樣的關係,然後那個生起來的這個善心,這個叫勝—超勝、殊勝的。平常世間也有善惡,現在我們從根本上面了解了,所以不是世間的。
對於業果來說,有兩點內容我們不知道,一個是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就是第一義諦。這個業感果彼此之間的究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說空,空故業感緣起,所以業感緣起是因果的道理,這個是第一層。第二層呢,因為業感緣起所以它的空,這是第二層,第二層我們稱它為第一義,叫勝義。那麼現在對於這些事情,你了解了它的 (p52) 過失、患害,慢慢地跟勝善相應,既然生了勝善相應的話,當然你要遠離它,那個時候生起種種的靜息的方便。
前面的話呢,我們起的什麼?起的是所謂意樂,這個意樂就是說跟染污相應的心理;現在那個意樂的話,勝善相應的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話,前面這個心理起殺生等加行,現在呢我們起什麼?「起靜息」,停止不再做的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我們的行為。「及於彼靜息究竟事中」,所有身業、語業,身語意三都是如此,這個反過來就是。所以這個裡邊也包含了什麼?第一個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以前是不認識,無明相應的,所以呢起種種的貪、瞋、癡相應的意樂。現在呢正確了解了,了解它的過患以後起勝善心,然後的加行,就起的靜息的方便,說以前要去貪,哦,現在不去!
那麼,這個上面我不妨作一下—假定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道理雖然懂,但是因為習氣很強,所以在境界上面是擋不住。那我們了解了:對不起,我根本就遠離,我出家,不跟在家人在一起。然後這個廟宇在山裡邊,嗯,碰不見,好囉!這個是遠離的,在開始的方便。乃至於平常的時候,儘管到了這裡,我們還難免要吃、要睡,所以廚房裡儘量不要去,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儘量地把它越簡單越好。佛告訴我們這個像塗車油,你只要塞飽肚子就算。當然我們一下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是這個情況。
(p53)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有人告訴我……出了家還要講口味,還要講什麼,我總歸告訴他,那你回家去,用不著到這裡來,用不著到這裡來。他又講很多道理,那個道理都是世俗的道理。是,你可以到世俗上面,做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不必出家,在家一樣修行。要曉得如果是出家修行的話,要為什麼?要三界人天師表。是,我們一時做不到,是的,不是說一下要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心心念念說我要努力、努力,你慢慢地做到,自然做到。所以古來那些人哪,到後來都是什麼—身貧是道不貧。我們不必說佛世,也不必說太過,那麼乞丐,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眼前看見,我小的時候,那個廟裡哪有什麼東西吃呀!喏,不妨你們問問我們老和尚。我那時候聽我們像仁法師,那個時候什麼啊?平常的時候哪有什麼菜,根本沒有的呀!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說一下。
我們必定要內心上面先有這個認識,然後呢進一步起加行的時候,什麼?就遠離的方便,這樣。慢慢、慢慢地從境上面去遠離,然後呢努力去學習內心當中跟它相應,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白業是這樣的。所以關於這本書上的,回頭我們再講,你們拿到了以後,自己先好好地看一遍,拿到了看一遍。然後呢我會找時間跟你們真正解釋,到這個下士道完的時候,整個的這個修行的宗要,整個的修行的宗要。上面我們已經講了善業;殺、然後呢 (p54) 不與取、欲邪行。下面呢,說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從初始到究竟的所有身業、語業、意業,也應如此了知。

上面是講的身三種,下面的是語業跟意業,同樣的道理: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白業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應當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我們造惡的時候,分四個部分:事—所做的對象,意樂—我們造的時候心理狀態,加行是造業的時候的所起的種種的方便,以及究竟。那麼「如應配合」,就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中,事,是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意樂,是因為見到殺生過患而發起遠離殺生的善心;加行,是發起種種止息殺害的行為,也就是受不殺生律儀之後,恐怕殺生的習氣發動,而時時防護殺生的內因外緣;究竟,是圓滿止息殺生。對其餘九種白業也應當依此理類推而了知。

那上面這個懂了,下面這就很容易懂;上面這個很容易懂。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一節、上面一堂課。大家千萬注意!這是我們修行決定的關鍵,你對這個概念能不能認識、能不能修行,上面這一堂課絕端重要!所以大家聽過了以後,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深入地去思惟、觀察一下,務必要弄懂。弄懂了之後,你心裡馬上有不同的感受,立刻可以感受得出來,非常清楚。
否則的話呢,儘管你講修行、修行,修了半天你始終在形相上面轉。是,你說,啊,我歸依啦,說我受了五戒啦,乃至於出家剃度啦,乃至於受了比丘、菩薩戒了!但是你到底是修些什麼呀?對不起,你還是含糊一片。假定說你剛才上面這個概念弄清楚的時候,你心念一動你就清楚了:欸,這又跟著老毛病,在染污當中;反過來,一對,你馬上曉得這一念對的,那個時候你就千真萬確地曉得的。如果說念佛,這一念必定念得去,如果說 (p56) 學定,這一念必定是跟它相應,這個主要的概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輔助我們加深這種概念的策勵,就是剛才說的貪心增上,以及瞋心增上以及邪見增上的時候,那個士用果,就是那個增上果的狀態。這個等流心識完全是你內心的,你只要自己的心裡面一觀察就可以;而現在那個士用果是外在的,可是這個概念還是同樣地清楚哦!假定你不清楚的話,你一定對外面的東西不要說看不破、放不下,一定為它纏得死死的、纏得牢牢的。然後呢所有世間這個道理呀,千真萬確都從這個地方講起的,這樣。始終在這個地方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你必定要了解,說原來這些東西,所以這個樣,都是什麼?邪見增上的結果,是明明這個是最惡劣的一個結果,我們偏偏把它看成好的。當你能夠有這個認識了以後,叫你放不下,可能嗎?你曉得得很清楚,那個是完全大騙子啊!害我們都從這個上面害起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雖然說要修行,叫你放,欸,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嘛,怎麼叫你放呀?你放不掉啊,這個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啊!
周利槃陀伽公案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這個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也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周利槃陀伽,大家都曉得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特別呢?因為他笨。他這個笨的情況簡直是,他哥哥要出家,他也要跟著他哥哥出家,不 (p57) 讓他出家,哭哭啼啼,因為他太笨嘛,實在笨得一塌糊塗。然後呢佛就看見了,說:「好好好!那你來出家吧!」那麼出了家了。出家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佛弟子就教他,跟了幾百個人哪,就教他一個偈子就記不住。教一個偈子,四句偈喔!就是得前忘後,實在沒有方法,最後就告訴他學「掃帚」兩個字。他就念掃帚,念了個掃,掃什麼?掃什麼?帚字忘記掉了。哦,掃帚,帚帚帚,帚了半天,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那我們無法想像說天下居然有這麼笨的人!欸,就有這麼笨的人。後來他證羅漢果了,他證了羅漢果了。
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是真正最主要的這個裡邊什麼原因呢?那麼就問佛了。那麼佛就說呀,他說在很多無量無邊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出了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後來呢王子也出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就跟著去學,去學的其中,他先跟著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告訴他很多方法,除了講那個所謂持戒什麼等等,當然講那個法理,那個佛法的法理主要的都是講空緣起,他對這個東西聽不進,他對這個就是聽不進。所以他就毀謗,心裡面就否定那個和尚所教的。可是那個阿闍黎告訴他的,他倒滿聽得進,就這樣。所以他這個人持戒的行相是持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真正深入的內涵就不相應,不相應而且還去毀謗。所以後來 (p58) 他死了以後就墮阿鼻地獄,哎呀,不曉得多苦。然後出來了以後餘報他一直笨,笨得一直多生多劫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一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個笨法。但是他畢竟還在出家當中有過這麼一段緣,所以後來證了果了,這是一個。   
另外有一個呢,他宿生當中又是,也在印度不曉得什麼地方,他是個大班智達。但是那個大班智達,他就是辯那些名相是很清楚,但是呢他本身是什麼?慢心、憍心很強,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怕人家勝過他。所以結果他講的是法,嘴巴講得相應,可是心裡邊卻不相應,心裡邊卻不相應。所以結果他死了以後就墮落,墮落了以後還是這樣笨,這麼的公案。
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在哪裡。這個上面因為前面正講到,說是貪、瞋、癡增上的狀態,產生我們種種的顛倒的現象,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以能夠認得它,正、悟,靠什麼?靠正知見。所以正知見所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叫作等流因果,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有了這個念頭固然,你拜佛、念佛作任何事情,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修行,就是你坐在這裡,就是你吃飯、你睡覺,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不是,這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上面講白業,白業的果呢?

<第五組>
p. 137
(p59) 【◎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白業的異熟果,就是由下品善業而感生人中,由中品善業而感生欲界天,由上品善業而感生色界和無色界天。

那麼由於你作的善業的重輕,然後分出來的果報也不同,最重大的善業感上二界,中等的是欲界,最下品的—軟品—感生人中。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善業的造作等流果、領受等流果以及增上果等,和不善業的果報相反,應當如理了知。

等流果跟增上果,跟上面相反,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一說就過去了,可是這個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說我們講等流果,就是說當年你心理上面是怎麼樣的心理相,現在心裡又現起了。有很多人看見個小蟲,他就歡喜摸牠,把牠弄死;有很多人看見那個小蟲,他就歡喜牠,會去保護牠,他要放走牠。有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牠弄死的多,但是確確實實有這種人。
不但在國內,我在美國那時候看見有一個,哦,他家裡非常好,他母親是非常信佛,然後談起來說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從來不讓他兒子到廟裡來,我說奇怪了,為什麼不讓他到廟裡來呀?後來一聽曉得了,如果讓那個兒子一到廟裡,這個兒子準做和尚。這個母親那當然,她雖然信佛,要他做和尚也不願意。問她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給他葷的東西吃,吃進去他又會吐出來,然後長大了以後叫他吃,他就不願意吃。然後長大了看見一(p60)點點小蟲,他就看見那個小蟲他一定要去保護牠,就這樣。你想像得到嗎?這是什麼?喏,很簡單,等流因果!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懂得也就罷了,我們懂得了,千萬自己不要陷在為世俗的這種道理來愚癡自己呀!我們總覺得,哎唷,好像……尤其是念了很多書的人,覺得很懂道理,錯了!你這個道理都是世間,在輪迴當中的。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善惡簡別,要從這個地方去簡別,要從這個地方簡別。所以特別地說,這一個等流果跟那個增上果這兩點,對我們的修行當中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耳目所對、起心動念無非在這個裡邊,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隨時所遇見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把惡業,把它靜息、懺悔,善業把它增長,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十地經》說:由於對生死的真象認識,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然後你就會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沒有引發那個悲心,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而成辦聲聞乘果位。

那麼,前面講的這個十惡十善這是人天的果報,經上面更深一層。由於你對於生死的真相認識得更正確,說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了天一樣地可怕,然後呢你就覺得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而沒有引發那個悲心,這是第一種情況。然後呢「隨順他言教」,已經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這個—「聲聞 (p61) 果」。進一步,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這個就是緣覺果,那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並沒有聽人家講,同樣的感到世間苦,同樣的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

這個就是緣覺果,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呢並沒有聽人家講。雖然同樣地感到世間苦,同樣地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三,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他要廣利一切有情,所以要懂得總總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終不捨棄一切有情,緣諸佛廣大智慧而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的功德。對以上一切種類的大乘法全部修習究竟,便能成辦一切佛功德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這個「廣大」有個內涵,不是說,啊,我今天我也想救人,這個不叫廣大,這個不叫廣大。他這個真正的大悲的行相是什麼?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上至無色界諸天,下至阿鼻地獄,一切有情;你最親近的人,你最厭惡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這樣的才是悲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相,往往引起那個大小乘的諍辯,說他們小乘哪裡沒悲心。有,怎麼會沒有,當然有嘛!他們也有修四無量 (p62) 心。說起來我們這個悲心還沒有他大咧!我們還樣樣地只管自己,叫代別人考慮考慮都不願意,稍微自己損失一點,自己就噘了個嘴巴,總覺得別人不對,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遠不如他們,但是他們這個算是大悲心嗎?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關於大悲的真正的行相在後頭,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個大乘跟二乘之間的差別。
那麼因為他的悲心廣大,他要廣利一切有情;要廣利一切有情,你必定要曉得怎麼樣幫別人的忙,這樣。所以要懂得種種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這樣的話,修,那個才是!所以現在呢本論是引導我們走這個路,一下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也有幸宿生的善業感到這裡。眼前我們做得到的是什麼呢?處處地方都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一點哪特別重要,這一點特別重要!
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覺得非常感慨!儘管我們在這裡大家學那個大乘的,可是一點小小的事情,要利益旁邊的一點點人哪,哎呀,大家都誰都不願意,找了種種的藉口,找了種種的藉口。這個事情實在是非常差,非常差!我們必定要從小地方慢慢地去培養,然後呢增長這個心,你才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說。說起來大乘,乃至於說密乘,喔唷,灌了什麼的個大的頂,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總之,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不但要把意義認識,而且它意義所指的真正的心理狀態你認識 (p63) 了,把這一個改變過來。那個時候,對了、修行了!結果好處是你自己的呀,這個我們應該要了解它。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以上善惡兩類的十種業道以及它們各自相應的三種果,凡是其他教典中沒有明確宣說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攝抉擇分》之意趣而宣說。


現在上面所說的兩聚、十種業道,一個就是黑的十種,一個就是善的、白的,兩聚。業以及果,凡是別的地方沒有說清楚的,那麼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跟〈攝決擇分〉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我們要了解。儘管如此,上面我們說的,主要的、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再下面,如果我們把共中士當中,十二緣起能夠了解的話,大概就不會錯到哪裡去了,主要的基本概念都能夠把握得住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