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2018-08-01進度:下士道-深信因果

65A 18:33 - 67A 24:03

⑥ 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宗大師如何策勵我們:臨終無恐無怖?師父如何舉例?
<第一組>
【◎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
了解整個業果的道理之後,就應該勵力地防惡修善。就像《集法論》中所說:「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種具足惡業的人,死的時候一定充滿怖畏,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隨時都有破散、沈沒的危險。」 

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樣的造惡業的人,死的時候就恐怖,為什麼呀?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如果一生中已經勤修福德而未造惡業,所行都是善士們的妙法正軌,那麼,依靠這樣的妙業之力,無論何時也不會有死亡的恐怖,就像乘坐堅固的航船,將會安穩地登上彼岸一樣。」

反過來,你造了種種的福業,而惡業呢沒有造。然後你所有的行為都是什麼?「妙法軌」,這個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這樣情況之下,你對死亡你就不會恐怖。就像什麼?乘一個堅固的船,在海裡不會出毛病,第一個。而且這個船幹什麼?到彼岸去,本來這個地方是一無是處,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興快樂,哪裡會恐怖?不會 (p14) 恐怖,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臨死不用怕
你看古人這種狀態,古人這種狀態,他到死了以後,他高高興興地到處去告別:「某人啊,再過幾天我要走了!」他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歡喜?再過幾天,他不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哪有不歡喜的事情?不但古人,這個說「古人」的話,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還是有這種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你們不妨去自己試試看,你們只要如法去試的話,你們自己心裡面也會生起這個量來,我告訴你。就這麼千真萬確!
我可以立刻舉個例子來告訴你,業—感果,所以我們不必看果是什麼,我們看業是什麼。業是哪裡造起?你心裡造起。如果你現在懂得了以後,那麼人家來罵你了,以前是罵你的時候,照你平常的知見: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怎麼跑得來罵我?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那簡單得很啊!你有道理,他又偏偏罵你的話,「我前面欠了他的債。啊!好,今天還了他,高興!無債一身輕。」更進一步啊:欸,以前不知道,輾轉地來,他罵我,我再罵他;他再罵我,我再罵他……永遠在地獄裡面滾。偶然跑到人世間,人世間才得到一……這個罪剛輕一點點,偶然跑到人世間又造了大罪,下去!我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間把他還債了,得到了這個機會還掉了,啊,真高興!這第一個高興。
(p15) 第二個呢,我現在不但是還了債,而且還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喔,你正更高興啊!假定沒有這個人來罵你,請問你能忍辱嗎?請問你能持戒嗎?請問你能精進嗎?從這個地方說起來,所有的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都靠他讓你完成的,那個時候你想到你歡喜,啊呀,你這歡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簡單一件事情,他罵你嘛,你也歡喜,然後你生病嘛,你也歡喜。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呀,對心上面他是罵你,對身上面就是病痛嘛!一樣的道理。啊,那現在好極了,正好因為那個病策勵你說,那以前為什麼生病?那以前造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生病;現在呢,我了解了,那個病是還以前的惡業,可是現在我要造善業啊!而且病是死因,喔唷,趕快多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曉得每一句話,拼命念。
如果說你以前已經造了「重」的業的話,那是一定去;如果說你的業力不夠重的話,你拼命地念,這是「近」,對不對?我們業在生死當中的行相是什麼?第一個是重,第二個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現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現在拼命念,嘎啦、嘎啦念,一直保持這個念。如果念到死的話,到那個時候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當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對不對?理路現在清楚了,你們只要去試,你真正地試到相應的時候,一一會現起。所以說古人、古人哪,所以真正地說起來,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現在這個人人做不到的差別,你只要去做,就是這樣,所以死的時候你也不會怕。

⑦ 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宗大師如何叮囑我們:於所聞法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
(p16)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
所以按《集法論》所說,不可依前者的作法,而應如後者行持。另外,如果只是樂於談論許多應該如何如何行的佛理言辭,而行為卻隨著放逸轉,他所獲得的義利非常的微少

下面再叮囑我們一下,雖然你說了很多如理的,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是你的行為不相應啊,這個義利很少;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假定說你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他、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的行持,該取的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

假定說你隨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它,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地行持,該取的是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不過在這個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勵我們哪—那我們聽了這個話,哎呀,那我們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點點就夠了。他這個地方不是鼓勵我們不要懂得多,要鼓勵我們懂得了以後,要能夠如法地行持,這個是重要的。 這個是行持,欸,這個是重要的!
所以我要馬上把一個道理,這也是我們同修之間,因為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談,哎呀,他說,他現在越學越高興啊!我們每次講完了以後,他就用這個道理去觀察,哎呀,觀察得很歡喜。他來告訴我,我覺得:是啊!然後呢我再給他補充。「哎呀!那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我說:「對啊!」然後呢,你真正地能夠去想的話,這想得越多是越高興。這 (p17) 個為什麼高興?因為他如法地思惟的話,這個罪惡擋住了。罪惡擋住了,煩惱消除了,功德增長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心裡苦苦惱惱嘛!你擋住了當然開開心心嘛!就這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就說前面所說的,所知法義放逸轉的話,就像我們現在,哎呀,聽的時候聽懂了,講的時候可以,等到了聽完了、講完了書本一合,你腦筋裡還是老樣子。那個是什麼?放逸轉,你沒有真正去想啊!
現在才告訴我們的,哪怕你是懂得一點點,你能夠隨著它去做,懂得一點點隨著它去做,都有義利;懂得更多隨著它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產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來說:比如說你懂得一點點,他來罵你,你只是覺得,啊,我前面欠了他的,還債啊!那你的快樂只有還債,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想,他罵你啊,總有他心裡不痛快的事情,「我讓他罵罵的話,他消掉一點氣的話,我布施,施於無畏,好啊!」就這樣。所以布施有了,然後呢,經上面告訴我們持戒,持戒的時候是什麼?欸,不管他外面怎麼樣,我裡面觀我們的身行啊,我可要照著這個戒去做啊,我在持戒。然後呢我忍辱、我精進。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功德豈不是越大,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知道這個法義不要放逸,如理取捨,這個要懂得哦!
(p18) 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的確確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然後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的話,你倒不如少知一點,是這樣的意思。你千萬不要誤解了說:「啊,那、那、那我不要知道得很多。」那你就誤解了這個經義了。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集法句》云:如果一個人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就是這樣,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給人家,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相反,雖然很少宣說如理之語,但能真正法隨法行、能遠離貪瞋癡,這個人決定能獲得沙門果位。

這反過來,就對了。那麼正式的行持是什麼?「遠離貪瞋癡」,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這一個,真正懺悔,說來說去就這個。如果說我們對於這個三有這個,是不能認識它的真相,生不起厭離心來的話,你什麼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檢查自己最簡單,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
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如果不是這個,你真的利益他的心,你把它增長它,對了。但這個地方很細緻喔!我們到現在為止,說實在的,教法沒有正確認識之前,檢點不出來的。所以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對我們諸位住在這裡,我也是如此,我也不敢出去。儘管我跟你們講,但是我不敢出去的原因哪,我曉得,到現在為止,還沒辦法如真實的認識,還沒有辦法檢點自己的內心。一出去,儘管我說弘法,對不起,不知不覺當中在損法,跟這個東西相應了。跟這個東西一相應的話,你就完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p. 149 (10)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比丘喜歡謹慎防護三門,對於各種放逸的行為深懷恐懼,因此努力地引導自己走出惡趣,就像大象走出淤泥一樣。

我們真正的出家人,應該努力地去防護,謹慎地防護。還有一個「樂」,欸,妙咧! (p20) 你剛開始防的時候滿苦的,等到你真的防出味道來是越作越快樂,啊,越作越快樂!在座的同修當中已經有幾位,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的確鼓勵你們哪,不要說你們,下面那個正覺寺的女眾,她們聽見了以後,她們一再說。哎,我真讚歎!我們這裡,上面沒有自修,她們自己就開始自修起來了。你只要肯如法地去做,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嗯,覺得不是味道,慢慢、慢慢地快樂來了,到後來是越來越快樂,到後來教你不走這個路是辦不到!人人都是這個經驗,所以這是快樂的事情。
深畏諸放逸,你體會到了這個味道,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放逸原來這麼可怕。可是現在我們沒有懂得道理,最好信得過佛語,喔,這個放逸這個事情啊,很糟糕、很糟糕!你只有這樣地努力啊,那麼自然你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所以要想跳出惡趣,還是你自己把自己引導出來,那個時候就把我們從淤泥當中救出來了。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比丘喜歡謹慎防護三門,對於各種放逸之行深懷恐懼,因此能抖落身心的一切罪惡,很輕鬆像風吹樹葉,惡業馬上就消的乾乾淨淨的。”

前面是象出淤泥,噢,這個很辛苦哦!到後面哪,「風吹樹葉」,啊,那個很輕鬆哦!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難的,到後來很輕鬆,風一吹,那個樹葉是紛紛都掉下來,這個惡業馬上就消得乾乾淨淨。

⑧ 讚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第二組>
(p21)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引《親友書》一頌,如果希求暫時獲得善趣、究竟獲得解脫。應當好好串習業果正見,對善惡業及其果報眾生信解。如果眾生具邪見的話,不管做什麼妙行,由於善根力被邪見摧毀,一切都只能感召痛苦的異熟。

前面是經,下面是論。那麼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為什麼叫《親友書》啊?這個才是真正你的好朋友欸,這個才是你的親人欸!平常我們,我、我、我,我這個東西,我們的冤家欸!這個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親人怎麼告訴我們哪?說你如果要求善趣、要求解脫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哪?這一句話,「願多修習於正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了正見哪,下面樣樣都來了,有了正見是下面樣樣都來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說「哎呀,我要學一學定啊!」「我們要學一學什麼呀?」「哎喲,我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哪!」不要!你得到了正見以後,去念佛的話,一心不亂一定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三昧都可以,如果你壽命稍微長一點的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若人邪見雖妙行」,哦,如果邪見的話,他儘管他行持很妙,不管做什麼,「具苦異熟」。這不要說世間人哦,就是出家人,儘管他的行持非常好,身口七支防護得非常好,知見不正,結果還是苦的,何況是普通的人,何況是普通的人!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 (p22) 本依處。】
對於緣起黑白二業的因果如理觀見,是能成就一切諸乘及成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可少的根本依處。

好!到這裡說,這個對於「緣起」—緣起的空的道理這裡還沒講,因為是共下士—由於因果的法則,然後呢苦樂的因果,你能夠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見到這個道理。這一件事情是什麼?一切諸乘—人天、聲聞、緣覺、大乘,以及一切士夫,所有的好處,這是「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根本因!必不可少的。所以現在我們目前真正要修學的第一件事情,這個、這個!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因為正見是白法的根本,故應勤修之。修習方法:我們應該照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反覆閱讀《正法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毗奈耶經》、《阿笈摩》等中所說諸多因緣,以及其他教典中的相關內容,通過數數思惟令心裡的念頭確定不疑,作為我們修持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應該照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還要《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還有很多哦,像《雜寶藏經》、本生,然後呢這個本事啊,都是這些。乃至於「諸餘典」,諸餘典就是我現在給你們看的《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德育古鑑》啊,這些都是。你看得越多,你的印象越深,一直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令起猛利恆常定解」,這個心裡的念頭確定不疑,而且這種確 (p23) 定不疑地繼續保持,不但繼續保持而且力量恆常,應該把這個作為我們修持最重要的,修持最重要的。
所以印光大師也告訴我們說,因果是律宗綱骨。我們講戒律,真正的這個戒律的這個綱骨,什麼?因果!整個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因為它有因果,所以才講戒定慧,這個都建立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共下士的基礎-求後世

②發此意樂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此〞所指為何?如何檢查其質量?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生起下士意樂之量,

這個檢查一下哦!質就是它對不對,那麼這個質要到什麼程度及內容的狀態?

【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
就是以往是真正一心一意希求現世,所謂“希求後世”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我們檢查、檢查看,假定你現在心裡邊有「無偽」,什麼叫無偽?硬是不錯的。不錯,什麼不錯?「求現世」,你那心裡面求現世的。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所謂的求的後世就是空話。這個地方共下士哦,共下士告訴我們的真正的下士基礎什麼?就是求後世。為什麼要求後世?因為我們看得很清楚嘛!到臨終的時候,現世是什麼啊?現世是什 (p24) 麼啊?一堆灰!灰以外,惡業!灰是一點帶不去,然後呢,惡業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現世是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的。你要檢查的話,很簡單,不要說道理已經懂了、已經懂了!你真的懂得道理的時候,你一看腦筋裡面覺得,喔唷,我現在忙的還是忙這個!對不起,那不算。
所以你如果真正能夠如理如法去檢點的話,那個攀緣心是硬是一點找不到。你為什麼要攀?攀什麼?都是攀現在的這種事情。對外面既不攀,也裡邊、眼前也不攀。喔,你一跑到廚房裡,看見那個的好東西,你一看覺得這個大冤家,生生世世把我害得這樣苦啊!你排斥都來不及啊!這個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還要講營養,這個又不夠,那個也不好,味道也不好;啊,又要吃淡的,又要吃鹹的,又要吃甜的!所以自然而然啊,不要說味精哪等等,醬油等等統統送掉了,一點鹽巴已經千真萬確已經足足夠了。沒有鹽巴,沒有鹽巴有什麼關係?那一把骨頭都要燒掉啦,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現在才從這裡地方,注意,現在我們與其忙這些事情,應該真正忙的是忙在這裡。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下面的自然解決了。所以,

【即換其位,】
而現在主次交換了位置,

(p25) 好極了,把它換一換。

【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
變成以希求後世為主,以希求現世為次,這就是下士意樂已經生起。

嗯,要求後世—主,現在是次要的,那麼生起來了。「現在」不是忽視喔!現在還要。為什麼?你要修要拿什麼?要拿這個東西來修嘛,所以要的。所以佛告訴我們飲食還是要的,這像什麼?塗車的油,還是要的。所以他講的,你吃飽,吃飽就好了,就這樣。我們現在常常講營養,其實真正營養—心裡面,我告訴你們。前面已經說了太多、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了,所以假定你心裡真正提起來的話,都不是問題。尤其是我們現在了解的,你的所以真正的強弱等等的,這個眼前這個營養有沒有關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宿生的業力最主要的。所以說吃水也是胖,千真萬確的事實。生起了以後還要什麼?

【然須令堅固,】
然而必須使下士意樂獲得堅固,

生起來還要堅固。

【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所以在意樂生起之後,仍然需要努力善加修習。

生起了還要努力,何況現在我們沒有生起。這個是檢查我們這個量的,檢查我們這個量的。 (p26) 下面呢?不再講下去,我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過一遍,今天再說一遍。
有關營養不營養的公案
這個我這個身體一直不好,這是你們也看見的。對呀,啊,那總是我宿生的惡業,這樣。那麼這一生加上種種的不調,所以毛病很多。那麼這幾年一直在美國,你們曉得,喔唷,這個美國的生活你們去過的人都知道的。尤其是剛去的時候,在美國佛教會,那個副會長就是聖洛克斯醫院的這個,這個老人重健部的部長。哎呀,他實在是……告訴我們很多這營養的知識,吃這個那麼多少卡洛里,吃那個多少卡洛里。然後呢我到了洛杉磯那個地方的話,那個環境又這麼個好。哎呀,所以那個現在比如說我們,像平常那些什麼,吃到或者是餅乾,或者巧克力,大家就好。那裡我們向來從來不願意吃這些東西的,就是這樣。就算你同樣那個起士,那總歸是最好的,結果我怎麼吃就怎麼瘦,怎麼弄也就弄不好。
後來我到印度去,跑到那個達隆撒拉,它那邊吃些什麼呀?早晨起來一杯茶,結果它那個奶茶,我這個胃又不好,又不能吃,然後一個大餅,就這樣。那個大餅又太大,我只能吃半個,所以我平常經常一杯白開水半個大餅。中午吃什麼呢?饅頭,喔唷,他們饅頭可以吃好幾個,那種饅頭我只能吃半個。為什麼?它其他沒有東西了嘛!然後那個菜的話呢?今天白菜就是白菜,明天洋芋就是洋芋,後天茄子就是茄子。晚上飯,然後一點湯,湯裡面就是一點鹽嘛,這樣。那時我也是一樣,剛開始晚上不吃,後來說,唔,晚上要 (p27) 吃。那我這個東西吃不來,我把早晨給我那個大餅,早晨吃半個,晚上吃半個,就這樣。你說什麼營養啊?你們說說看,什麼營養啊?結果我十年來身體最好的就是那一段時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中氣從來沒有那麼足過。然後呢磅磅那個,磅磅那個體重居然增加,走路身輕力壯,那這個胃也不出毛病。哎!這是我親身經驗。
所以你們諸位,千萬不要在那裡談哪!如果說剛開始,是、是!我絕不忽視,這我曉得的,我們凡夫就是這個樣。但是你知見千萬注意啊!你不要學了佛以後,腦筋裡還在這個上面,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要學正知見,你處處提醒自己:「哎呀,慚愧呀!我現在還是不行,所以放不下呀!」你要這種心情,你總是努力地深入,這樣的話你慢慢、慢慢、慢慢走,你自然而然一天、一天、一天天行了。當你心裡面真正的煩惱能夠把它淨化了以後,欸,這身體上面的,真正最好的健康是什麼?就是心力,將來你自然會了解的。
其實這個事情,不要說佛法,科學上面,已經得到了很多證明。說一個母親,她如果說在發脾氣的時候,那個時候發了瞋心以後,她那個奶啊,奶裡邊分泌出來的東西,我想你們可能看見過這個科學報告,給那個小孩子吃,不一定把那個小孩子毒死,可是把那個東西養給老鼠或是什麼東西,把那個老鼠會弄死的。因為一發瞋心,這個分泌的東西就對我們人體 (p28) 有害。所以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跟貪瞋癡相應的話,你怎麼個營養啊,弄了個半天也弄不好。你現在如果能夠跟法相應了以後,把那個東西拿掉的話,你不要它太多營養。
所以為什麼佛世的時候,他這個樣,但是他精神來得個旺喔!你看看我們大陸上面,虛雲老和尚活一百廿歲,他可沒講過營養哦!不但是我,我自己,我母親,我母親今年八十七歲,還有我們洛杉磯的那一個大護法,他姓談,他母親今年九十多歲了,我看見她那一次那一年八十四歲不曉得八十五歲。她還告訴我,噢,我在家裡—她那個美國待不慣,她在家裡還要做。她說一百斤的東西,叫她挑起來,照挑不誤。我曾經有一次試試看,哎喲,我拿五十斤的東西都拿不動。你說她吃什麼?我就回去看她吃什麼?很簡單,就是大白飯,然後呢,豆腐乳,如此而已。你說這個什麼營養?所以你們千萬哪,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是特別要注意!假定你對貪求現世的放不下的話,對不起,不是佛法!
不過,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啊,不是說叫我們馬上放下,這一點特別在知見上面我們一定要認識。他前面所有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訣竅,怎麼樣認識它的過患,這最重要的。你了解了這過患,努力去思惟的話,將來你很容易地就放下來了。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精采地,告訴我們—正知見!錯誤的地方怎麼辦。
業果複習
(p29) 現在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50頁,這個關於這個業的方面,業的方面,我們不妨再重新溫習一下,重新溫習一下。說由於我們了解了這個生命無常、快速,然後呢一眨眼就死。死的時候,所有生前的圓滿,像夢一樣,像夢一樣,什麼都沒有。不管你外面多大的財位,不管多麼親密的周圍的父母、妻兒、子女,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沒有一個人能隨你、肯隨你,就是他想隨你也跟不去。乃至於你自己的身體,到那個時候,燒成灰,灰也帶不走,也不是你的。唯有一樣東西,是業!這個卻是為了生前貪一點小便宜,這個業就生生世世把我們綑死。那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我們想從這個地方脫離,而找到歸依之處。
那麼找到了歸依之處,而進一步了解,哦,他歸依了所以能夠解脫問題的原因是法,如法行持。那麼法的根本在業,那麼現在業,所以我們了解業的真正的整個的內涵了解了,然後呢在這個內涵當中,我們要求的是些什麼。所以是第一個是總業果,第二個是別業果。那麼一步一步,所以我們下面了解。最後呢,了解了這個事情以後,那麼我們就說,該怎麼辦,該怎麼辦?所以最後懺悔,把以前的淨除,現在的防止。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再憂愁墮落,永遠保持暇滿人身,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生生增上、生生增上。現在雖然苦苦惱惱,那已經不錯了,比現在更好的,當然我們不必怕呀!何況你這樣增上 (p30) 的最後結果達到圓滿的佛地,那麼這一個次第我們都已經了解了。
但是這一個道理要達到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呢?所以昨天把「生此意樂之量」說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懂了這樣說,可是,是不是內涵跟它相應,你要如實地檢查一下。不是說,啊,說了一個道理就算哪!這個事實的內容如果不相應的話,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到最後的結果,還是把你送下地獄,那還是毫無意思。所以在這一個地方,我們特別要了解一個事實。什麼呢?就是,不是一個道理,而是要把這個道理如實去做;遵照這個道理如實去做,產生如實地功效,那麼這個就是,說生此意樂之量。生起來了以後,還要令這個堅固,那個時候才行,那個時候才行。
關於這個前面的事情,我們應該牢牢記在心裡面。目前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所以共下士這個是最基本的。假定說你對於現世的這個一切,放不下、看不破的話,那所謂的希求後世,那都是空話,那都是空話!而這個共下士真正要的增上生,是求下一世,這個下一世有它特別意義哦,特別意義哦!從表面上看來下一世,你真的到了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哦!這個真正的意義在這裡。到最後那個下一世什麼呢?就是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可是這個殊勝,這一點深入的意義留到下面去講。那麼第三,最後一點,看文。

③除遣此中邪執分二:① 對於圓滿之因遣除邪見 ② 對於決定勝之因遣除邪見

① 對於圓滿之因遣除邪見分二:① 安立彼欲 ② 破除彼執

① 安立彼欲
 除遣於此邪分別者中,於圓滿因之所破為何? 第一所破如何破除?
<第三組>
(p31) 【◎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說明了道理以外,有一類錯誤的,要把它排除掉。

同樣地,說明了道理以外,有一類錯誤的,他要把它排除掉。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有一類人,看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生死當中的一切圓滿,都是虛假的,我們應該曉得它的過患,應該背棄它。而這樣認為:我們眼前的受用等等,這一種屬於增上生的事情,那個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要求這一個不合理。

那麼它錯在哪裡呢?說有一類的人士,他看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說生死當中的一切的圓滿哪,那都是虛假的,我們應該曉得它的過患,應該背棄它,應該背棄它。所以他就看見經上這麼說,所以他就說:「哎呀,既然經上這麼說,所以我們眼前的受用等等,這一種屬於增上生的事情,那個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要求這個不合理,要求這個不合理。」對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對啊!千真萬確,我們不要它呀!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不,不!對於求聲聞乘來說,是!因為聲聞乘的目的,的的確確「急求解脫」,他全部的精神求解脫,根本不要別的,根本不要別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它有它特別意義,看下面:

② 破除彼執分二:① 觀待增上生而遮破 ② 觀待究竟勝而遮破

① 觀待增上生而遮破分二:① 須身圓滿等漸次受生 ② 觀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① 須身圓滿等漸次受生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
我們真正要求的增上生,一共分兩部份,有一類是求現生,為了現世的快樂;還有一種要求究竟的利益。為了要達到最圓滿的修道,進程所用的身體,一定要最好圓滿具足種種德相的身,

說我們真正要求的這個增上生哪,一共分兩部分、兩類:有一類呢就是求現生,為 (p32) 了現世的快樂;還有一種呢,為了要求究竟的利益。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也要利用這個身體,不但要這個身體,前面告訴我們,你為了要達到最圓滿的修道進程所用的身體,平常一個還不行,一定要最好、圓滿具足種種德相的身。這一個身是增上生,這是為了究意意義而要求的,分成功這個兩類。這個前者,對於現生要想求快樂,那個是的的確確,不管哪一個,五乘共法當中,統統排斥的,一有這個概念,跟佛法就不相應,完全不相應。至於後者呢,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需要的,所以下面說,

【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
這一個身是增上生,真正求解脫的人,對於這個增上生也要的,

這一個真正求解脫的人哪,對於這個增上生也要的。為什麼呀?

【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為什麼?根據這一個做為修行的工具,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決定勝。

說你必定要憑藉了這個圓滿的暇滿人身,不但得到人身哦,單單這個人身還不具足,要具足種種最圓滿德相的這一個人身。根據這個作為修行的工具,然後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決定勝」,這樣。所以說:

② 觀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於圓滿因之所破中 ,第二所破如何破除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
並不是所有的身、受用、眷屬圓滿等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輪迴所攝,

(p33) 說,不是說所有的這些事情啊,都是生死輪迴當中。是,目前它是在生死輪迴當中,但是你要跳出生死輪迴,還要藉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的暇滿之身,去修習以後。這一部分這是我們要的,這我們要認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以我們眼前來說,我們處處地方,這個飲食、受用,種種地方的呵斥不好;欸,但是它有個好處,什麼好處啊?修行還必要藉它,就是這樣。所以講究這個眼前這個,我們不需要;可是吃飽了以後讓你修行的這個,卻是我們需要的。眼前是如此,整個的生命亦復如是,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在這個裡邊,你能夠邪正分別得清清楚楚。要不然,我們到哪裡都是含含糊糊,哎呀,好像是這樣,好像是那樣,不知不覺之間,那個錯誤夾雜的東西都夾進去了!那麼繼續下去。

【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最後邊際的這個增上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你圓滿的報身,就是你圓滿的佛土,以及你圓滿的眷屬。

因為最後邊際的這個增上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以及你周圍所有圓滿的一切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你圓滿的報身,就是你圓滿的佛土,以及你圓滿的眷屬,就是這樣。所以它所求的不是眼前的,但是反過來說,你覺得既然要,然後你講究眼前,那你又完全錯了,這個裡邊的細微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分別得很清楚。理路上面分別清楚了以後,然後呢,在自己的概念上面要時時檢查、檢點。這個是我們眼前修行第一步重要的事情。要想在自己的內心、概念上面查清楚,這一點不大容易,但是這個卻是真正我們修學的中心,真正修學的中心。

<第四組>
p. 150 (8)
I【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
因此《大乘莊嚴經論》針對這個密意說:增上生?那就是這個你自己的受用的生,以及眷屬這些事情求得圓滿,為了這個,所以你要好好的努力去勤修,使他達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步。

所以這經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面它真實的意思就是說:什麼是增上生哪?那就是這個—你自己的受用的身,以及眷屬這些事情求得圓滿。為了這個,所以你要好好地努力去勤修,使它達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步。
... 
【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這是說由六度前四度如佈施等,來成辦增上生。

所以六度當中,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就是為了這個。

(p38)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
而且眾多教典都說,佛陀也是如此來成就色身,所以佛色身是究竟增上生,是所希求。

他不細講,但是說很多經論上面都說得很清楚。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所以說修佛種智,就是佛經過非常長的時間,通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並不是在這麼長時間當中隨著業在轉,是認真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就為了求這個殊勝之身,這個才是他真正增上生的意義。

喏,所以說修佛種智,就是佛經過非常長的,通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並不是在這個長時候當中隨著業在轉,是認真地修行。修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等。為什麼?就求這個殊勝之身,殊勝之身,這個才是它真正增上生的意義。那麼由於這個,然後呢達到究竟決定勝,當他究竟圓滿的時候,兩者就是一個。

② 觀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此“身”不僅能成辦增上生,而且是成辦究竟決定勝的因,如《入行論》所說:我們一定要以人身舟,這個暇滿人生就像船一樣,這個人身是使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工具。所以需要依止一個身體,超脫三有之海,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這個要經過很長時候,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種種的因緣,而這個根本是尸羅(戒),所以這個是道的根本。

引論上面,我們一定要「依人身舟」,這個暇滿人身就像船一樣,這個人身是使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寶貝、工具,船是讓我們渡脫這個生死苦海的寶筏,就是這樣,這個比喻所指的內容。 (p39) 所以需要依止一個身體,這個人,善趣人身當中超脫三有之海,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這個要經過很長時候,很長時候。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種種的因緣,前面說過,而這個根本是什麼?尸羅,所以這個是道的根本。以前我們講「尸羅」好像就是戒,現在了解了這個戒的真正的綱要、綱骨,就是業的道理,業的道理;由於是業,所以你必定要持戒。
那麼這個是關於共下士部分,前面已經簡單地說明。最後有幾句話,這個幾句話對我們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因為前面我們說是下士,說共下士,說現在所講的雖然是下士,但是呢卻是你為了達到最上圓滿的基礎,這是跟那些人共同的。跟那些人共同的基礎,對這些條件不夠的人來說,叫作共下士,共同他的;對於條件夠的人,這是他走上去必須要的基礎。所以在這一點上面,他說明了下面這兩句話,現在我們看看他說明的是什麼呀?就是你要達到最圓滿的、究竟的、圓滿的位嗎?喏!這樣的條件,這是我們需要的。

<第五組>
p. 151
【◎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芻等圓滿學處。】
如果所獲的善趣身不圓滿一切功德相,只能成就少分功德,那麼雖然依靠這種少分功德之身修行諸道,但是進步微小、進程緩慢,因此必須具有一種最圓滿的所依身。其中只護持沙彌等的不圓滿學處尚不滿足,所以必須努力守護比丘等的圓滿學處。

說雖然你得到了善趣,這個是特別指人身,暇滿的人身,但是如果這個人身,「而不。 (p40) 圓滿一切德相」,這個德相在前面思惟「別」,這個關於這個業果那一部分,教我們特別認識的那一點,就是講這個。如果你不圓滿,那麼你所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因為得到一部分,所以你用這個不圓滿的東西,那個時候去修道的話,他進步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現在你要想求的這樣的圓滿無上菩提,根據這樣的一個差的工具,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一定需要一個圓滿的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眼前樣樣事情都可以了解它,樣樣都了解它。你隨便做一件小事情,那沒關係。你不要說別的,現在你要想釘一個釘子,對不起,釘一個釘子,你就拿那個釘子,拿你的手,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釘不進去,對不對?這個很清楚。那麼簡單的一個釘子,你如果不用鐵鎚的話,對不起,你就是釘不進去。然後呢,譬如說你要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你說用腳走路;對不起,腳走路,就算你走得到,你走來走去的話,也最多只能走在這個台灣,離開台灣一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不是很簡單嗎?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我們現在做眼前的任何事情,你沒有完整的工具,就做不好這件事情。何況他現在所要求的是什麼?無上佛道,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的。那麼為了要求無上佛道,他一定要滿無邊的功德;要滿無邊的功德,一定要最圓滿的德相的工具,這個就是我們暇滿的人身。
(p41) 所以他下面說「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還沒滿足哦,就算是你出家作個沙彌,哦,這個沙彌已經是比起凡夫好得多很多,欸,不圓滿。真正要努力的,努力要保護這個比丘「等」!為什麼講等啊?比丘還不圓滿喔,不過呢這個是基礎,在這個上頭還要什麼?還要菩薩,然後乃至於密宗戒。在前面具力業門當中,大家記得不記得?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對我們外面來說,最圓滿的是這個身;對我們的裡邊意樂來說,最圓滿的是菩提心。現在你外面有一個最圓滿的這個比丘的相,裡邊是有最圓滿的大菩提意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以兩個無上圓滿的因,那你要想辦那個佛果的話,那就容易了,輕而易舉,輕而易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他下面

【◎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事(編者按:藏文版原文為「近住」,暫保留,待考)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有人說你持戒持得好的話,他可以得到人天身,那麼以在家居士八關齋戒等也能獲得,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這麼艱難,結果得到的利益是這麼少,你何必呢?

有人說:你持戒持得好的話,他可以不墮落,可以得到人天身呀!乃至於我們現在說:喔唷,往生啊!對不起,這不需要出家。為什麼?近住也能獲得。「近住」是什麼?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實際上說的那一點,乃至於五戒都可以。那個五戒跟比丘戒,啊!這個難易差得天差地遠。既然五戒、八關齋戒可以做到,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這麼 (p42) 艱難,難極了!結果得到的呢,一樣得到這麼一個小小的。所以這麼難地做,而得到的利益是這麼少,你何必呢!不需要。
是,為了得到善趣的確不需要,乃至於你為了要求生淨土也不需要。你老實不客氣關起門來,自己在那兒吃飽了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念念就算了。現在這個時候要到世界上面賺一口飯吃吃,那太簡單啦!你何必出家啊!那麼進一步要什麼呢?有人說:啊!對、對、對,不單單是要人天哪!

【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
另一種人說:如果別解脫所有的要義,是為了獲得阿羅漢果位,

喏,他現在就比較高明了,說:「不是、不是,要獲得求解脫,解脫果是求阿羅漢。」阿羅漢是了不起,喔,那是真正我們人天的福田喔!嘿嘿,但是你看,他說:

【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住(編者按:藏文版原文為「近事」,暫保留,待考)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苾芻何為。】
但是比丘戒未滿二十歲就不能受,而以居士身也有能獲阿羅漢果位的,所以應讚歎居士身才對。比丘戒戒條繁多難以受持、所獲利益也不過如此,受比丘戒有何意義呢?

這個比丘啊,要曉得他很多條件啊,乃至於年不到二十是不能受。「近事」就是居士之身。這一點我就不敢肯定了,據我所了解的話,就是說獲得阿羅漢還要八關齋戒;換句 (p43) 話說他那個,這個淫一定要斷。不曉得這個是文字上的誤,還是我自己的了解不足。不管怎麼樣啦,不管是五戒也好,八關齋戒也好,的的確確是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你同樣地,何必要這麼難行的比丘呢?啊!這個比丘是比起這個八關齋戒不曉得難多少,比丘是終生奉行,一行要二百多條,比丘尼是更多!然後呢,它這個東西只要八條,加上一個過午不食,然後呢奉行只要一天一夜,就能得到了,你何必多此一舉呢!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他說:

【應當知此】

這是下面我們正確應該的,這種說法

【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
應知這是完全不了知聖教扼要的極大亂言。

他誤解了,並不了解佛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意趣。那麼真正的意趣何在呢?

【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
前者認為受持別解脫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成辦善趣,他不了知別解脫戒須以出離心攝持的扼要;後者認為受持別解脫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阿羅漢果,他不了知實際上是為了獲得究竟佛果的扼要。所以應當以下下律儀為所依,在下下律儀的基礎之上,受學上上律儀,殷重護持圓滿的學處。有關共下士道次第修心的法要已宣說完畢。

哦,說拿我們最基本的這個律儀,作為我們的基礎,然後呢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我們為了這個最究竟無上圓滿的,所以要建最穩固的基礎,從最下面 (p44) 建立起來。所以這個情況之下,要這麼認真保護、維持這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比丘的學處。這個在三界當中,只有這個最殊勝,只有這個殊勝,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其實這個道理這麼簡單,現在你要造一個房子,你要造一個什麼房子啊?你說,我造個狗窩,那根本不要基礎,要什麼基礎呀!你隨便弄兩塊木板一釘就行了!啊,我要造一個普通的茅篷,那地稍微平平就可以了;你要造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那就要了;現在你要造一個摩天大廈,對不起,你這個下面的基礎不做,你造得起來嗎?有這樣的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說:「唉呀,出家呀……」好像出了家就是貪一點便宜,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乃至於說:「唉呀,現在我出了家,我要念佛啊!」是,老年人是的,或者有他特別條件。真正的出家的因,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地方。
大家記得不記得前面在一百三十三頁上面,講業的時候,「具力業門」,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同樣地兩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個是在家人,一個是出家人,出家當然指圓滿的比丘。那個在家人發菩提心,這菩提心的意義不得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量,所有的這麼多的最美滿的東西去供養佛、供養三寶,這個功德之大是不得了地大!結果一個出家人,就跑得去點一個小小的蠟燭,欸,這個功德,就出家這個人的功德要來得大,不 (p45) 能為比。為什麼?他所依的就是這個!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在這裡、在前面、在後面,他一再地說明這一點,一再說明這一點。
出家的殊勝
所以平常我們的的確確不了解出家的真實的意義,這個東西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也可以說非常可惜,非常可惜!出家哪那麼簡單?你不是有殊勝因緣,連它名字都聽不見,也看不見,何況你有機會去被這件衣服啊!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總覺得:唉呀,修行就好了,你何必出家!這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
這個佛經裡邊有這麼一個《出家功德經》,這個我在這地方,有好幾個《出家功德經》,我只是講這裡邊的一個,講這麼一個。有一個人他叫鞞羅羨那,這個名字,這個梵文啊,西藏話,我都唸不準,那沒關係啦!嗯,他也是個貴族,所謂長者子。那麼平常跟阿難很好,阿難經常也到他家裡去乞食,總是跑過去,總是去。有一天佛就告訴阿難:「阿難哪!你這個好朋友某人哪,他還有七天的壽命就要死了。」這樣。那麼阿難聽了,喔唷,很著急,他那個好朋友就要死了,那怎麼辦哪?「死了以後怎麼辦哪?」「那很難說,就看他怎麼辦。如果像現在這樣的話,他要墮落的,現在呢你可以救他。」啊!阿難聽見了佛講的,跑得去,跑到那家人的家裡去。
(p46) 平常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看見阿難是非常歡喜,然後呢就供養他。那一天阿難到了家裡,他也非常歡喜迎接,阿難就是愁眉苦臉,一言不發跑得去在那裡。欸,他就說:「阿難哪,我今天很高興看見你,你怎麼愁眉苦臉,你有什麼心事啊?」阿難還是不開口,連問他幾次都不開口。他心裡面覺得奇怪:「什麼,我做了什麼不對啊?什麼傷害了你,得罪了你啦?」阿難愁眉苦臉說:「這倒是沒有,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為了我?為了我為什麼這樣啊?」說:「佛告訴我,說你的壽命還只有七天啦!」啊!他一聽這個話,啊!人就癱掉了。他們都曉得,佛講的話,那絕對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地可靠,「虛空可以變餘相,佛不說非諦實語」,他們都曉得這個。
啊!那聽了這個話,怎麼辦啊?求那個阿難。阿難說:「你求我是沒辦法。佛告訴我,你死了以後這個要墮落的,唯一的辦法你出家。」「對啊!好、好、好。那既然還有七天,那這樣吧!我實在捨不得,讓我痛痛快快地再玩上六天,然後再出家。」要我們想起來真可笑,欸,但是真有這種人。但是這個人也真可愛喔,因為他曉得佛講的話就這麼確實,好、好、好。然後他就在六天當中盡情享受,到了第七天,那反正是明天就要死了,啊,就出家,就這麼出家。那時候因為佛在世,心裡邊也猛。你想假定是我們想到明天要死了,你出了家,你還肯忙別的嗎?當然什麼事情都不要了。那個時候大概他還沒有聽見那個淨土法門,如果 (p47) 聽見淨土法門,他一定往生了。不過他只是說:「好、好!現在就出了家了,照著規矩就這麼來。」第二天就死了。
死了以後,那麼阿難就問佛陀了,說:「現在他到哪裡去了?」「他現在到四天王天去了。」佛就說這個功德:「然後呢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後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後到兜率天,然後再上去叫化樂天,再他化自在天。」我們曉得我們人間一般不是定福,定福是不動業,這個最高只能生到欲界天。他就這麼一天一夜的持戒功德,然後呢這麼樣。壽命多長呢?這我們就曉得的,這個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人間九百萬年。然後九百萬年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欸,再升上去啊!升到忉利天,忉利天的壽命是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忉利天完了以後再上去,是夜摩天是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年,這樣地上去。然後呢,到了這個第六天,完了以後怎麼辦?再下來,哪裡去?四天王天,再來,七返、七趟。
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那個天上的福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你不要說他化自在天,就最起碼的到這個天,一到人間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吃,你就覺得像吃大糞一樣,避得遠遠地受不了,這樣啊!你要什麼就什麼,哪有像我們現在,現在你再好,對不起,再好的東西,就算你有電扇,電扇吹了,等一下要風濕;冷氣要風濕,暖氣到那時候出去還不行。就算 (p48) 什麼都沒了,大小便沒人替代你,沒有一樣東西有這個。欸,他那個天上這樣,沒有一樣東西有這種事情的,也沒病,這樣。
完了以後,七返完了以後,最後下來了,又跑到人間。那時候跑到人間,有一個佛出世。完了以後,他也是人天當中也是最富貴,到中年以後,覺得:唉呀,沒有意思。他出家這個另外這個因緣成熟了,然後呢跑得去見佛,再去出家,證羅漢果。阿難聽了:「啊!這麼好啊!佛陀啊!他大概以前還有很多善根吧!」佛陀說:「錯了,你完全錯了,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出家的根本意義。他這樣大的福報,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你千萬不要起大邪見,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的功德。但是他之這一生所以能夠出家,這個倒是的的確確地以前有功德。如果以前沒有殊勝因緣,對不起,他絕不可能。」出家的功德這麼大!
所以諸位要了解,我們千萬不要說:「唉呀,平常都一樣的。」絕不一樣、絕不一樣!經上又告訴我們,如果人家出家,你贊成他,然後你幫助他,乃至於什麼都……,你隨喜,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經上有種種的比喻,你看看:「哎呀,這個出家人!」你無比地隨喜,比你供養什麼都好,比你供養什麼都好,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東西去供養,比不上隨喜人家出家。為什麼?你那個供養是有盡的,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限的。眼前儘 (p49) 管他是先證得小乘果,但是究竟一定會走上這條路。這個有限的東西,跟無限永遠沒辦法比的,永遠沒辦法比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才是它真正的特質。反過來說,因為出家有它這樣無比殊勝的功德。出家所代表的,為什麼有這樣它的功德呢?因為它所代表的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被這件衣服的話,你那個時候所代表的這個意義就是這樣。所以你只要認認真真地、戰戰兢兢,儘管你是個凡夫,你只要把那個清淨幢相把握住了,一天一夜就這麼大的功德。
這個道理說起來也簡單,我們世間什麼地方都可以做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做一個國旗,那個國旗大家看見了代表這個國家,人人看見了這是以國家這樣地尊敬它。這個國旗做的布沒什麼關係,綢做的也是,布做的也是,髒的、好的、壞的也是,你只要做成功這個國旗,這代表的意義這樣。他現在代表的不是國旗,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標幟喔,你想想看!所以你如果做到了,有這麼大的功德,染污了,對不起那就害了,那就害了。
所以這是我特別強調,一再鼓勵大家出家。但是萬一你們出了家,不能好好地做的話,我始終也建議你們趕快回家去,下地獄是非常划不來、非常划不來。不!你就算下了地獄,欸,妙了!這個出家功德之美啊,真是無法想像的!等到你穿了這身衣服,如果作得不好下了地獄,他也是一樣的,一層一層地來,一層一層地來,受盡了苦難,然後呢到 (p50) 畜生當中,完了還了一個債,最後遇到佛,你也還是證果,出家功德就是這麼地殊勝。不同的呢,就是你如果說好好地持,短短的幾十年的辛苦,乃至於一天一夜的辛苦的話,你就得到這麼大的好,好完了以後最後證果。如果你不好好地,貪一點小便宜的話,下去!受無量無邊的苦,苦完了以後上來,他還是解脫,這個出家功德有這麼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樣。
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的話,就算你現在沒有因緣,心裡想:「啊!我一定要出家,一定要讚歎出家!」一定心裡面要種下這個出家種子。如果出了家以後,千萬記得:這個眼前短短的幾十年,那太值得了,實在太值得啦!而且你好好地做的話,它有殊勝的種種的特別的感應,心裡歡喜,身心都歡喜,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他下面後面一再強調。
不過這個地方最後又說一句,要「護苾芻等圓滿學處」,這個「等」字告訴我們,不僅僅是這個相,還有跟「相」相應的內在的內容,這個內容是什麼?這個內容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是菩提心。為什麼說這個是它的內容呢?因為它這個相所代表的—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那麼佛是什麼?佛是以菩提心為因,圓滿了菩提果,這個是他的內涵,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一點我在這地方再特別跟大家說一下,共下士道到這地方為止。所以現在我們講那個關於懺悔一切等等,以及眼前我們所有做的、忙的這些,真正究 (p51) 竟的目的在這裡,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的。

【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這個下面我們繼續下去,繼續下去。第六卷是屬於中士道、中士道。在我們沒有說中士道之前,我們重新把前面那個共下士溫習一下。這個共下士包含了兩樣東西,這個共下士包含了兩樣東西:第一個是道前基礎,就是修道的時候,需要一個基礎;然後有了這個基礎以後,然後開始修習。修習的時候,又把這個道分成功幾個次第:下、中、上,下、中、上。現在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翻開本論頭上那個科判,頭上那個科判。那個科判當中,我們從最第一頁看起。第一頁看起,這個關於第一個,造者的根源清淨,我們回憶一下;法本身的清淨,回憶一下。然後呢根據前面所說的道理,想一下,我們學到現在為止,所講的內容,前後這樣地一觀察、對比的話,我想我們大家會生起一個認識。什麼認識?當時前面告訴我們這個總綱,現在把這個內容安進去的時候,你那時候發現:啊!原來當初前面所說這個裡邊的這個內涵,還有這樣殊勝的內容啊!那個時候你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信心增強,恭敬心增加,煩惱淨化,而這三個東西是輾轉互為因果的,輾轉互為因果的。你信心、恭敬心增強的話,這個力量增加是幫助你淨化煩惱;你煩惱淨化的話,你那個信心增強,恭敬心也自然提高。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說那個大綱?大家還記得吧?就是假定你說一開頭你不認識這個大綱,你隨便碰到一個跑進去的話,這個時候吃了一個大虧。就究竟的意義來說,你只要碰 (p54) 到,一定得到,但是走的路卻是遠路,不曉得多遠啊!不曉得吃多少冤枉苦頭!所以你一開頭先曉得這個大綱,照著這個次第走上去的話,那不曉得占多少便宜,這是唯一的正確的直路!而且是最好的、最圓滿的,這個彼此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所以我們每講到一個地方,你們一定要把這個全面的這個綱要,那個時候擺在腦筋裡提起來,提起來。
除了有它這樣一個特色以外,還有因為它這個圓滿的綱要之所以圓滿的話,走上去還有它必然的次第。當你這樣提的時候,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時候,自然而然說,啊!你現在開始慢慢地走上去了,因為你了解了最高、最圓滿的,所以它會策動你去修行。當你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入門的時候,那個入門就是最起碼的。而開始你走這個最下面路的時候,會增強你要向上努力的這個淨信之心,淨除你的障礙,然後呢增強你的能力,這個彼此之間,有這樣子的一個必然的關係,彼此間就有這樣必然的關係。所以我們一開頭,一定要把這個圓滿的綱要,有這樣的認識作為先。然後呢次第把這個內容一步一步地來說明,然後呢了解了,步步踏實地就做下去,這個是主要的概念。
現在我們重新溫習一下說,這個兩樣東西有了以後,我們然後有了這樣殊勝的聖者來指導我們,而又把最好的法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能夠跟它相應呢?哦,它還要條 (p55) 件,喔,說啊,講要怎麼講,聽要怎麼聽,講完、聽完了,要怎麼樣,那個時候才能夠跟這個殊勝的法相應,這個道理都講過了。
這個裡邊重新提一個公案,來對我們策勵一下。所以這個公案,實際上是非常多、非常多,但是所有這些公案當中,這個特質是共同的。什麼公案?佛經。你看哪!不管是大乘經、小乘經,那麼或者是佛無問自說的,或者是有人啟發的,極大部分都是有人啟發的。在這種狀態,佛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就這麼兩句話,簡單的幾個字。而這裡的幾個字,有特別的意義。他完了以後,大家認真地聽,佛就如理地去講。講完了以後,欸!多少人,大乘的,多少人得無生法忍,乃至於發大菩提心,乃至於什麼,小乘的是證羅漢果,然後,往往動不動就是人天百萬計的。就在一座當中喔!佛講一座法,聽者聽一座,就馬上證得這麼大的果喔!這個為什麼原因?在這個「如何說聞兩種殊勝相應正法」當中,說得清清楚楚。
所以諸位,如果已經認識了,而還沒有如實行持,先從那個地方努力去。如果還沒有認識的話,這一點認識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那始終非常可惜,這麼究竟圓滿的法,碰到你身上,換一點糖吃。換糖吃,多多少少還甜了你嘴巴喔,還換它一塊糖哦!我們弄得不好的,換得來是鐵丸、烊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這麼圓滿的正法,你聽了又不 (p56) 在乎,乃至於你要輕慢心毀謗它,對不起,你這下地獄哦!這麼好的東西,換糖已經是可惜了,何況是把你送到地獄去。所以關於這個部分,如果還沒有正確認識的人,這個第一點我們必定要把握住。所以怎麼樣去聽這個法,怎麼樣講這個法;老師是怎麼樣,弟子是怎麼樣。當然,原則上面在策勵我們說,我們現在修學的人,作弟子應有的態度,這一點太重要了,這一點太重要了!   
說到這裡,這個前兩天有一位同修,我非常歡喜。他跑到老和尚前面去懺悔,說:「啊,我以前錯了!」他做了一件不合法的事情,他還以為很有道理啦!說了很多道理。他現在學了那個教法,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要不然我們雖然在這個地方,我們懂得了一點點;他不是沒道理,他還是有他的道理,但是個歪理。他倒不是故意歪理,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為我們的無明所執,我們每一個人平常想的道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歪理。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法,總覺得我的對啊!就是這樣。人家來好好地告訴你,你聽不進,說了一大堆。這個就是不懂得如何講聞的道理,弟子之相沒有圓滿。
乃至於弟子之相都沒有圓滿,自己道理都不懂,要跑得去跟人家講。唉呀,天哪!你自己都不懂,你怎麼個講呀!前面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皈依的人,他自己一定要解決了。你現在自己跌在地上,半死不活,你要去救別人,你怎麼個救法!那是跌在地上救別人的 (p57) 話,還是這樣啊;現在我們照著作一個醫生,要去把那個藥開給別人吃的話,那不是活生生把人家害死嗎?所以這個地方是說,雖然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弟子是何等的行相,同樣也告訴我們,我們目前不要輕易地隨便開口講弘法。而是我們把我們的弟子做對了,這個就是弘法。為什麼?因為這個法在你身上面如實相應!它本來是一個道理,現在變成功你身上,變成功實體地、具體地表現了,那不是把那個佛法真正地弘揚了嗎?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得到功德,法就世間安住,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的。啊!那麼有了這個,那個下面才正式開始啊!說現在可以了,現在可以來教了。
這可以教了以後,那麼這個真正修學佛法,又分成功兩部分。我們修學佛法,一個自己的內因,一個是外緣,這個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外緣是什麼?善知識!然後呢自己的內緣,就是跟善知識如何相應。前面只是告訴我們,說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依止已,然後告訴我們親近。當初在依止善知識那個時候裡邊說,已經說得很清楚,善知識的行相、學的行相,應該怎麼樣依止他,依止的勝利,不依止的過患等等。這個六條,實際上我們還是要很認真地把握住,把握住那個綱要。然後那個綱要把握住了以後,那個內涵啊,再下面學的都是這樣。你慢慢、慢慢地越了解得多,你對這個綱要的內涵,越能夠認識得正確;認識了正確,到你隨便這個一提的話,那你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你能夠把握住 (p58) 重點的話,你就能夠相應。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提,當初他告訴我們依這個師軌理當中,先說依止老師的意樂,換句話說,你依止老師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情,他是以《華嚴經》上面。我們其中隨便說兩樣東西:第一個如孝子心,第二個如金剛心。什麼是以孝子心啊?那就是啊不是以自己的心,說我要怎麼樣,一切時處要觀察自己的父親。現在呢這個誰是父親啊?法身父親。世間父母長養一生尚且要這樣孝順,你能夠孝順,你得到世間最圓滿的福德;現在呢這個法身的父母,你能夠孝順,你就能夠得到跟法身相應圓滿的。法身相應圓滿的什麼?佛嘛!那麼等到學完了這個業果的道理以後,那個時候你再回過頭去一看的話,啊!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們如果真正要修學佛法,是必然要有這個心理。因為我們在無明當中,你起心動念,無非是見、思煩惱。儘管你懂得了一點點,對不起,這一點點就算對了,都是九牛一毛,何況十之八九都錯的。
所以我們平常引很多例子,不但是引佛經的例子,乃至於引世間的例子。昨天晚上引這個例子,今天不妨重說一遍,大家記得吧?喏!現在的科學這麼發達,大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欸,居然說出來的道理恰恰相反。一個醫生說:「你這個病不能吃油啊!」一個醫生恰恰相反的,他說:「現在你要拼命吃油!」昨天晚上那個周醫師還在, (p59) 他是最佳醫生,他在這兒證明,他直點頭,不曉得你們看見了沒有?如果你們不相信,你們可以專門問他。我講的,那我是外行人,那醫生,因為這是發生在我親身身上。現在一個專業人員,對世間這麼淺近東西尚且如此,現在我們才隨便聽見一點點,看到那一點點,隨便幾本書,我們就覺得以為這個就代表了全部了,你豈不是顛倒嗎?   
然後科學上面其他的以前說:啊!這物質不滅定理,然後呢質能不能互換。現在又完全推翻掉了,恰恰相反,恰恰錯誤。世間科學上面,它經過這麼百千人,然後有這麼精密的方式觀察出來的東西,尚且錯誤百出。我們現在拾人牙慧,隨便看一點報紙,聽人家耳邊風,然後執著著就是這樣—啊!愚癡,只有一句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重要的,學到這裡應該隨時提醒自己:「我是愚癡啊!」千萬不要說:我這個對。學到這裡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個不對的。那麼關於「我」這個對不對的真正的內涵,一直要講到共中士,那個時候開始提到,上士的時候是圓滿地告訴我們,圓滿地告訴我們;在共下,已經有一點點的樣子了,已經有一點樣子了。      
所以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才會曉得,你現在唯一的辦法,是要去揣摩善知識,他要告訴我們些什麼,然後你照著他去做。世間的人這樣地去揣摩,遷就別人不是好事,佛法卻是唯一的辦法。為什麼?因為佛跟世間所以不同,你所以要依止佛,他具 (p60) 足的條件,大家記得,這四個條件,對不對?說,他唯一的願望—救你們。他具有的能力,圓滿具足救我們的知識,以及救我們的力量。所以救不起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障礙。所以如果說你照著「我」去想的話,對不起,你這個藩籬擺在那裡,高高地就把那豎在那裡,他什麼東西進不來。所以經上的譬喻說,太陽光儘管亮啊,你關在屋子裡看不見,瞎子看不見。現在什麼瞎子?就是我執瞎子、法執瞎子。講「我」這個道理,啊!講了個半天的道理,對不起,那法、再有法沒有用。這是我們現在了解。你了解了這個,自然而然,所謂如孝子心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明白地呈現得出來。      
然後以這種情況,你如果去學的話,自然你能夠有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功德。因為就是你還沒學到它,可是你已經自己曉得我這個錯的。當你曉得我這個錯的時候,這個「我」的現行就破除掉了。當你曉得我的錯的,前面一定有它推動你的原因,我們了解了;你一心恭敬尊重這個善知識,那個功德就生起來了。然後你尊重禮敬三寶的這個功德,昨天我們剛講過,如果你身口意相應這種拜一拜,哇!就從你拜的地方一直下至金剛際,把那塊土挖出來磨成功粉,一粒粉一個單元,這麼多粉,就有這麼多的轉輪聖王位的殊勝的福德。我們還不懂道理喔!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哇!      
所以我們常常說:就怕你不貪,但是呢,欸,你要貪哪,就要做一個真正的貪,不要 (p61) 做一個什麼?沒出息的。現在我們真正的都是沒出息的人,眼前一點點小好處,就貪得要命,這真沒出息,真太沒出息了!你問我貪不貪?要,貪什麼?佛!這個是我要貪的。所以我是大善法欲,因為佛是這樣做的,所以我這樣去努力的!世間的一般人,稍微像樣一點,他們都是這樣,他們有他們無比的遠大的目標在。世間,他一開口,心裡想的總歸是這樣,眼前小的根本不在乎。我們這些人真是太差,就那個眼前這一點點小小的上面,然後呢損失是不曉得多多少少。      
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體會到:啊,原來是這樣的!你自然就很清楚、很明白,善巧地利用我們現有的這種狀態。你只要善巧引導它,就可以得到這麼好處。喔!所以因為你了解了這樣子,不但有孝子心,而且金剛心也跟著來了。這一直是唯一的嘛!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能破壞你。對不起,不管他怎麼說,我心卻是不動。關於這種概念,你自然一樣一樣都清楚了。這詳細的情況,我不在那裡多講。      
這是現在到這地方為止,關於共下士那個已經說過了。所以在這裡,明天正好是禮拜天,你們不妨趁那個機會,好好地溫習一下,好好地溫習一下。把這個下士上面幾個重點把握住,作為我們的行持次第,它這個前者都是後者必須要的經過的階梯,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升。知見上面是這樣,行持上面這樣。目前現在重視的就是知見,你有了 (p62) 這個認識,下面講下去的時候,啊!你會慢慢地、慢慢地這樣契入,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當你知見相應契入了,行持的時候毫不困難,毫不困難。要不然的話,這件衣服儘管這麼好,你一被,雖然究竟你還是圓滿,可是在沒有圓滿之前,你就在三惡道當中受無邊的苦,這件事情划不來。反過來,你就算沒辦法圓滿的話,一下還不能得到解脫,卻有這麼大的好處,四天王天這樣地轉、轉,那是何等地好啊!下面的,下一堂課再來說。
講中士之前,我們把下士那個基礎,重新一條一條地溫習一下,溫習一下,不了解的馬上把它補足。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那個中士,學到哪裡你就通達到哪裡。要不然你跑到那個地方,唉呀,覺得好辛苦,爬不上去。這個圓滿的教法,到那個情況是很大的損失,很大的損失。那麼前面有幾點特別重要:善知識,這個是外支,因為這個是修行必然需要的,必然需要的;你要曉得怎麼跟他相應,跟他相應的就是自己內支的條件,這個概念。那麼說到善知識,反面是惡知識什麼行相,這個我們要很清楚的。我們自己不但不能親近惡知識,尤其是我們不要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做了惡知識。我們往往並不曉得,結果我們的行為害了我們自己,這一點也是應該特別注意!
那麼然後呢,下面就要開始正式講修行。修行的時候,除了那個正修的軌理以外,前面說的那個破除修行的邪執,這一點太重要,這一點太重要!所以當我們溫習也好,或者 (p63) 你們沒有聽過,在聽的時候,那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目前教法所以亂,所以沒有結果的話,極大部分都陷在這個裡面,自己還覺得在修,但是呢實際上他已經走錯,走了錯路,走了錯路了,所以結果一生善行都成過失。眼前這個一生的過失,這個因果輾轉下去的話,不曉得什麼時候回來,那個結果都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
你有了這個基礎,然後這樣地一步一步,從暇滿人身的難得以及念死,因為怕死,所以才找皈依,找到了皈依以後,所以才曉得真正皈依之處是何在。然後呢,如何去皈依法,如何去學習,把以前沒有了解之前怎麼淨除,了解以後如何增上,以及我們在這種情況去修學,必須要具足的什麼條件。那時候你才會知道:啊!這件衣服的珍貴呀!現在被上了這件衣服,要處處好好地努力啊!
這個說起來,說來這個事情真的的確並不難哪!可最重要的什麼呢?就是你這個心理上面正知見沒轉過來。所以你還沒做的之前,心裡面已經是畏畏縮縮打了退堂鼓,「哎呀,我不行啊!」那個事情是一定不成功。你真正地能夠挺起來的話,事情無有不成功者。眼前我們同修當中,我就看見好幾個,剛開始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欸!不,最近看見他慢慢、慢慢地很有向上的這個,這個非常明顯,那個是最典型的例子。
實際上我們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不要說佛法,就世間的這種情 (p64) 況,世間的這種情況,你心裡面先有了這個—我一定咬緊牙關,要這樣子成就的心情。那個時候心理上已經準備了,當難關來的時候,你認得很清楚:對啊!我是要向上,向上爬一定要付出力量,付出力量,你做的就是你所得到的功德,就是你賺的法財,你正要忙這個嘛!這個心情就那麼簡單,像打仗一樣。否則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還沒打,唉呀,覺得辛苦,然後你背過頭來。你打仗,背了跟人家敵人打,什麼結果?只有一條路,百分之一百地死,就這麼一件事情!不是很清楚嗎?所以我們現在要戰勝三界煩惱,跟那個煩惱的敵人打,居然背了這個煩惱而打,你怎麼個打法?不要說敵人,那隨便任何一個人,你矇上了眼睛,然後跟敵人打,你豈不是只有挨他拳的份嗎?所以這心理很重要,你千萬不要:「唉呀,我這個不行啊,我那個不行啊!」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們不行,的確還是有它的很多原因在,那麼前面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淨除這些障礙,淨除這些障礙。   
前面已經說過的兩個因緣,我這地方重提一下。有一個老比丘證四果的因緣,我是在這裡講過的,對不對?那麼已經講過了,你們已經聽過了曉得,那個老比丘,人人都笑他,欸!結果他自己覺得,啊!至誠恭敬這個法而努力。跟我們現在的心情怎麼樣呢?你比較一下就曉得了。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心情?我們是不是懶懶癱癱、馬馬虎虎,唉呀,能偷懶就偷懶,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我們是年輕力壯,儘管有為的時候你是這樣;他已 (p65) 經老成這個樣的,他只是有這樣的一個心,還不是碰到佛喔,就碰見這個年輕人跟他開開玩笑喔!拿了一個皮球在他頭上敲四下,他證了個四果了。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佛經當中的公案,這個不曉得在《雜寶藏經》裡、《賢愚因緣經》,這個倒我忘記掉了,你們自己去翻。   
另外還有一個公案,我今天在這裡跟你們說一下,也是《出家功德經》的一個。有一個人,他年紀老了。年紀老了以後,反正年紀老的人是樣樣不對。在家裡邊,雖然他是一個滿有錢的人,當年年輕力壯的,人人奉承你,等到你年紀大了以後,人人討厭你,唉喲,說這個人在家裡面,只有消耗糧食,還要侍候他,這樣。他想來想去,一點意思都沒有,那麼就出家去了。他就出去了以後,家裡說:「好哇,出家去呀!你為什麼還不出家!」一天到晚就望他出家。我們現在年輕人要出家,哎喲!父母哭哭啼啼,誰都不願意你,這個道理就這樣。結果他覺得越想越沒道理,好,就出家啦!跑到寺院裡面去。
那時候佛又不在,那麼就找那個佛的弟子。通常佛的弟子當中最精采的,當然舍利弗尊者,所以他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一看說:「你這個人,年紀老了。」那個經上說快百歲了,近百歲的一個老頭子,我們可以想像。不要說近百歲,我今年只有剛剛五十九歲,虛年齡說六十歲,已經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到了七十、八十,那更不曉得什 (p66) 麼樣子啊!他快百歲的一個老人,你可以想像得到。舍利弗尊者一看說:「不行!你不能出家,出家要做三件事情:讀誦、坐禪、行福。」那佛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喔!
實際上呢這三件事情,我們不妨現在檢查一下:我們出了家了,請問:你讀誦了沒有?是不是你真正努力地從戒、律、經,經律論三方面努力,你有沒有?再不然,你坐禪,你有沒有?再不然,你行事,忙公家的事情,你有沒有?我特別說一下喲!是,我們在座的有幾位,不但一樣事情,三樣同時具足,啊,我真讚歎!乃至於有病的人都在那裡這麼認真地忙,就是我們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躲在房間那個睡大覺啊!
可是這個舍利弗尊者一看說:「對不起,你出了家要做三件事情,現在三件事情你一樣都做不成,不行、不行!」唉呀,他沒辦法,他去求別的,那求別的說:「欸,你來之前,你有沒有找過別人?」「我找過。」「找誰?」「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怎麼講?」「舍利弗尊者告訴我這麼說……。」「那對不起,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他是這麼說的話,啊,那我沒辦法。」啊!這樣。然後他找遍了那個佛的弟子,統統拒絕。唉呀,他就在這個祇桓精舍門口哭啊!說心裡面‥「家裡面,家裡面人不要;要跑到去出家,出家也不要。」那只好苦苦惱惱地一心念佛。欸,他的善根到了,那個佛感應了,那就來了,現出光明來。啊!看見佛,他歡喜得啊,然後像大山崩投在佛前面。佛就問他:佛就問他:「你幹什麼在那兒哭哭啼啼呀?」他就告訴他這個因緣,「那好、好!你來出家。」就這樣,那麼就出了家了。出了家以後,任何人有他的緣的,他一看那個緣,他跟目犍連尊者有緣,他就告訴他說:「儘管舍利弗尊者,那些人都說……可是你要曉得,真正對事情的了解只有佛,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累的功德,那些沒有一個羅漢具足,所以他們不可能了解你的情形,你有善根的。」「跟誰呀?」「跟目犍連尊者。」那麼叫他交給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就帶著他了。
目犍連尊者一想:唉,這個老頭子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但是世尊說的,那一定沒有問題,好啦!好啦!那你跟,那就跟著吧!那麼他剃度了以後,然後他就跟著大家一起。跟著大家一起,雖然跟著大家一起,他畢竟是一個老頭子啊!什麼事都做不來,所以有個 (p72) 年少這個比丘啊,大家都好作弄他。哎呀!他自己覺得:我這個在家裡面已經苦惱,覺得出家可以解除苦惱,結果出了家又更苦惱。唉呀!他越想越苦惱,結果跑到恆河邊上面,算了!算了!我這一生命就送掉了。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對它恭敬頂禮,他說:「我絕不棄捨三寶!但是呢我這一生已經沒有希望修學了,所以我至心恭敬地祈求三寶加持我,然後讓我轉世,年輕就出家。」然後呢他對那件衣服脫下來掛在樹上,拜完了,噗通!跳到河裡面,他跳到河裡面自殺。
那個時候,那目犍連尊者,就因為剃了這個老比丘,這個老年人,他就觀察說:唉呀,我這個老徒弟現在在幹什麼?一看哪,他跳到恆河裡面去了!目連尊者的神通,那就把他救出來。救出來了以後,就問他說:「你幹什麼啊?」「我如此這般啊!」「噢,沒關係,你跟著我吧!」跟著他,然後呢跟著他就帶他去,說:「既然這樣子,我帶你去散散心吧!」好,然後呢散心。
結果跑出去的時候,喲,第一個就看見一個死屍,一個死屍。那個死屍長得非常漂亮的一個死屍,可是那個死屍身上有一條蟲,那個從她那個嘴巴裡面爬出來,從那個鼻子裡面鑽進去,然後鑽進去眼睛裡爬出來,在那個地方轉。看見了那麼美的人死掉了,啊!直覺得很可怕。然後呢,這個裡面一條蟲在那地方,看得真是噁心,他就問了,說:「師 (p73) 父,這個什麼?」「你現在不要問,等一下告訴你。」再跑得去,前面又看見一個人,一個女的,煮一鍋大的油鍋啊,嘩啦啦滾,滾完了,自己就蹦跳下去,把自己滾熟以後,撈出來自己吃。這個痛苦不堪,死了以後再活。他看了是毛骨聳然,「這怎麼一回事情啊?」「等一下再告訴你,再看!」。
那麼這麼一看、一看,就看到了第五個,看見了一個大山。哎呀,那個山是大得不得了地大!大極了!一個大山,就這樣。那麼到那個大山上面,他又看見了,反正是看見了各式各樣的那些恐怖的事情。完了以後,他又問,他說:「怎麼這個地方,怎麼有這麼一個大山呀?」他就說:「那個大山呀,那個大山就是你前生死下來的骨頭。」「什麼?我前生死下來的骨頭!」那好了,我把前面的前後的因緣都告訴你吧!剛才你第一個看見那個死屍,是怎麼一回事情呢?喏,就是那個某個國家的那個長者,那個長者夫婦兩個都非常地好,那麼這個長者的夫人長得非常美!那麼他們到海裡面去求寶,不幸到了海裡邊哪,遇見一陣那個黑風,那個船翻掉了,翻掉了嘛就人死掉了。那個大海是不容死屍,那個海法,所以把那個死屍漂流到岸上。那麼這個女的本身,她長得非常美,所以生前對她這個身體非常執 (p74) 著、非常愛好,所以她死了以後,因為她那個身體的愛好、執著,所以變成個蟲。
哦!他看一下,嗨,人真一點意思都沒有,原來這樣結果。眼前是變蟲,因為她前生對這個身體的執著所以變蟲,這個蟲命完了以後墮地獄,然後呢受無邊的苦。唉!他聽見了是汗毛直豎,原來對這個身體,這樣好的身體都不能執著,那何況是我這個老的一百多,近百歲,啊,一無是處!他心裡是越想越害怕。所以我們現在想到這地方,不必為營養而忙,這營養忙了以後,你也投條蟲。她是個在家人喔!如果說是個出家人的話,你做條蟲的機會都沒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第二個幹什麼?第二個是某長者家一個傭人,那個長者是一個非常信佛的佛教徒。那麼那一次是供僧,供僧的時候,就叫那個傭人煮那個供僧的東西。然後呢她每次煮的時候,總是先把好的東西,先把它吃那麼一下,吃過了,然後完了以後,再供養其他的僧眾。結果因為吃了很好的東西,哇!長得非常好。那個主人說:「欸,你長得這麼好,你吃了什麼好東西啦?你是不是認認真真地去供養那些聖者?」「我是呀!我供養。因為主人你做得非常好,他們都吃不完,剩下來給我吃,我吃了這個好東西,所以這樣。」她騙了他的主人。她因為生前騙了,所以現在就第一個先受這個,這個是花報,等到這個花報盡了,將來就下地獄,要受無量無邊劫的苦,然後出來。這麼一個、一個這樣地說。
(p75) 說到最後,他說:「那麼這個大山是怎麼一回事情?」哦!這樣:前生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國國王,那個國王是依法治國。他有一次那個國王吃醉了酒了,那麼有一個人犯了罪,犯了罪跑得去問那個國王,那個國王說:「既然犯了罪,依法治。」然後呢就把這個人殺掉。殺掉了以後,他後來酒醒了,酒醒了以後,他就想起:「欸,剛才有個人犯了罪,那個罪人現在哪裡呀?」「殺掉了。」「怎麼殺掉了?」「國王,你剛才不是說,犯了罪就依法治。」後來一想,這個人罪不致死,唉呀,他就很懊悔,懊悔已經來不及了。他是很正規的,可是因為他這樣地犯了這個罪,但他平常因為做了很多善事,所以他那個引業墮為畜生,但是他那個滿業,卻是做了這麼好事。所以完了以後,投一個大身眾生—摩羯陀魚,這個摩羯陀魚是大得不得了。平常我們說鯨魚、鯨魚,實際上比鯨魚還要不曉得大多少倍。
後來那個摩羯陀魚,還有種種苦報,這不談。嗯,牠平常的時候常常這個一張開口,就這樣,這個我也簡略一點地講。有一天這個摩羯陀魚牠睡覺,一睡睡了一百年,牠醒過來了。醒過來了以後,覺得嘴巴渴,就張開嘴巴來喝一口水。那個摩羯陀魚一張開嘴的話,海水就像這個瀑布一樣,呱啦啦直瀉下去,所以海上的所有的這種東西,統統一起灌到牠的肚子裡。那個時候正有一船的人在那個船上,就順這個海水,就 (p76) 「叭!」下去。那下去了,大家曉得:哎呀!那是摩羯陀魚。那個船上的人這可是皈依三寶的,皈依三寶的。一看見那個情況,說這一下沒命了,大家拼命念: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拼命地念。這個摩羯陀魚宿生有善根的,牠一聽見這個,「欸!這個三寶相應的,不可以!不可以!」牠馬上把那個嘴巴就閉起來。閉起來了以後,結果因為這樣的因緣,牠一念這樣的善根,牠就脫了這個魚身,這樣,然後呢又投生到人間。然後這個魚身那就是喏、喏、喏,現在你那個大山,就是你那個宿生的身。那麼現在你就是因為宿生一念的善根,現在就這樣。「啊,原來這樣啊!」他一想到這件事情,那是不得了,拼命用功。結果以這樣的一個衰的老頭子,沒有多久,證了果了,證了果了。
證了果以後,那目犍連尊者就帶他回去,帶他回去的……他神通自在。他是證了果了,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不知道,又看見這個老傢伙又回來了,又跟他開玩笑。他證了果,他根本不在乎,根本不在乎。別人還跟他開玩笑,那世尊可曉得的,反正你隨便輕視,輕視這個袈裟都不可以,何況是個證了果的聖者!那就叫那個老者,就給他說:「你現在出去作了些什呀?」他就給:「世尊哪!我的和尚告訴我這些呀……如此啊!」「是,你的生分已盡,所作已辦哪!」然後給他說法,他現神變。啊!這些年輕人一看哪,大為驚訝!所以大家就:「啊!你看,我們平常都笑他,這麼一個老的、老朽的,什麼事 (p77) 情都做不成功,他一念精進馬上成功。」這樣!
所以佛世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指鬘—那個殺人的一個人,欸,結果他也證了果了,鴦掘摩羅。然後優婆離尊者是一個下賤的人,他出了家也證了果了。還有一個我忘記掉了,是專門的除糞人,那是最下賤的人,他也出了家了。乃至於這麼個老頭子也出了家了,也證了果了。乃至於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世尊叫他唸兩個字「掃帚」,他唸了個掃,帚字忘記掉了。掃、掃、掃,掃什麼呀?不知道。掃帚,帚、帚、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說唸這麼兩個字唸了幾天,他也證了果了。我們現在總不至於這樣吧,總不至於這樣吧?注意啊!這一個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原因在哪裡?簡單極了,就是你的心裡邊,就是你的心裡邊,你心裡邊振作起來,這第一個—我一定要做成功這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做成功這一件事情!
所以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引用過幾個典型的故事,譬如福特成功的公案,乃至於近代很多這種有名人物成功的公案,他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心裡邊一心的信念:是,我一定要咬緊牙關,一定要立那個志!我們現在這裡有最好的環境,你只要這個立志,最後有最好的幫助,最好的教法,那成佛都不難哪!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到前面,最後的結論,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以最圓滿的這個德相之身—現在我們都得到了,儘管後面的幾 (p78) 位還沒有,但是我曉得你們幾位都正在做準備,步步走上去,步步走上去;然後呢要裡邊發最殊勝的意樂,到那個時候佛果是決定可辦,佛果是決定可辦。說到這個地方,然後呢因為下面剛講中士,中、上士這兩個,這個地方我也講一個故事,來比喻一下。
剛才不是講目犍連尊者嗎?他是佛弟子當中神足第一的,神足第一的,神通第一的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有一天,是白月十五,誦戒布薩的時候,佛在這個阿耨達池,那個龍王那裡,那個阿耨達池龍王在布薩的時候就來看,一看哪,說:「欸,舍利弗尊者怎麼不在?」那麼他就問,說一看舍利弗尊者不在,他佛陀就跟目犍連尊者說:「某人哪,你去把舍利弗尊者叫來,把舍利弗叫來,我們要布薩了。」當然目犍連遵者,他因為神通第一嘛,他就去找,一看哪,那個舍利弗尊者還在給孤獨園,跑得去跟他說。他說:「這個,欸,師兄啊,佛布薩,佛讓我來叫你去。」「好、好、好,那你等一下,我這個……。」那一個帶子,解下來那個帶子……他要他等一下,他說不能等啊!不能等,要拉著他。那個時候有一根帶子擺地上,「你要拉,你先拉拉那根帶子看。」然後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哦,要拉那個帶子,盡其神力是不能拉動。
舍利弗尊者,把那個帶子的那一頭,拴在這個閻浮提樹上面。因為目犍連尊者神力第一,所以他拉那個帶子,大地都在那兒跟著動,這個帶子一動都不動。啊!怎麼、怎麼、 (p79) 怎麼這麼這樣不行呀?那麼第二次,他想……這個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對,那被他那個大力拉動了不對,他不要綁在那個樹上面。他就把那個帶子的那一頭,繫在那個須彌山上面;他還在拉,結果須彌山也搖起來了!這個目犍連尊者神力是這麼大。但是儘管他神力大,這個帶子還是拉不動。不過舍利弗尊者一看,不對、不對,它帶子雖然沒有拉動,須彌山被他拉倒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他就把那個帶子那一頭,拴在世尊那個座位上面,他再去拉,一動都不動。唉,他心裡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說:「好了、好了,反正我已經盡了我的責任,世尊告訴我來叫你,你不去,你管你的,我可去了。」所以他說完了,他就走了。
他神通第一喔,當然他是神通,一下就到佛。結果他跑到佛那裡一看哪,舍利弗尊者坐得好好地坐在這個佛的前面。咦?奇怪了,他就報告世尊:「世尊,是不是我的神通退失了?你說我的神通第一。」「對啊!你神通第一。」「是不是我退失了?」「你沒退失。」「那沒退失,為什麼我跑得去叫舍利弗尊者,先拉那個帶子,拉了個半天不動,最後回來的時候,明明我先回來,結果他等到我回來,他坐得好好地坐在那裡。」「不是,不是,那不管啦!好啦,回來啦,我們就布薩吧!」那布薩。結果很多弟子,本來大家覺得目犍連尊者的神通第一,結果大家都看見了這件事情,大家心裡想:唉,這個傢伙也不 (p80) 過如此!這樣,大家就輕視他。
所以布薩完了以後回來,佛曉得,這個聖者隨便起個輕視心不可以,他就說,說:「我的弟子當中,目犍連尊者的神足第一,你表演一點給他們看看。」「好。」怎麼表演?他就一動,一個腳站在須彌山的頂上面,然後另外一個腳站在那個梵天上面。然後呢,他把那個站穩了以後,一腳踢那個須彌山,那個須彌山一踢,那個整個的大地就「匡!」天翻地覆。喔!大家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服服貼貼,發現:啊!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有這個本事。這個公案是同樣地講,同樣的佛怎麼樣,還沒有講,同樣地講兩個羅漢。可是羅漢當中,妙了!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神足第一;儘管你神足第一,敵不過智慧。說明什麼?佛法的特質在智慧,佛法的特質在智慧。那麼舍利弗尊者,儘管大家是說羅漢,他智慧第一,你這個神通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比,比不過,這第一個。第二個呢?我們跟佛來較量一下,下面是有一個公案。
有一次,佛那麼講法,他曉得佛,他有好幾個公案。佛的所謂梵音聲相,這佛的這個聲音沒有近遠的,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地點、任何人聽起來就這麼美妙悅耳,與他的根器相應,就這麼恰如其分。你一聽那個聲音啊,就全部被它貫注去了;一思惟它的內容啊,你馬上得到好處;照它的道理去做,馬上證得了聖果了,這樣地好。所以他就想: (p81) 它那個佛的聲音到底能夠多遠?他就找。結果盡他的神力一直找,怎麼找,那個聲音始終就像耳邊,始終就像這個樣子。結果走到有一個國土,那個國土名字我忘記掉了,那個佛叫作光明王佛,找到那個地方,找到那個地方它還是如此。
那個光明王佛的那個佛身非常長大,他那個長大多少?哦,是佛身高四千里,那麼那個菩薩身高是兩千里,我們現在的人身不到一丈,不到一丈。我剛才算了一下,他那個比起來,大概多少倍?一里的話,我們以前的華里是多少?一千,一百五十丈,對不對?好像是這樣。換句話說拿我們現在的比起來的話,是六十萬倍,哇!不得了。你不要說六十萬倍,這一萬倍;你不要說一萬倍,十倍,十倍一比的話,一百倍。現在一萬倍,六十萬倍,那你怎麼能比呢?所以這個目犍連尊者,那個比起那個地方的菩薩,小得那真是不能再小的,我們還找不到這麼小的小蟲。
那個菩薩那個時候正在吃飯,吃飯當中,目犍連尊者也不曉得那個是缽,他自己當然很小,他就站在那個缽的邊上面去遊行。那個菩薩正在吃飯,說:欸,怎麼一個黑點?這菩薩一看,原來一個小小的小小有情,他也不曉得這個什麼人,他就那兒看,嗯,什麼?今天那個缽的邊上,來了個小蟲。那個佛可曉得的,欸,說:「某人你注意喔!這個不是喔!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某方(這個好像東方吧),釋迦牟尼佛座下上首弟子,神足第一的 (p82) 目犍連尊者。你千萬不要傷了他,你不要把他看成小蟲哦!」「哦?有這樣的事情嗎?」他心裡,嗯,他想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概一定是……他那個弟子是神足第一,是這麼樣!他心裡就起了一個念頭。佛就告訴他:「哦,你們千萬不要起輕慢心!」所以他為了讓那些弟子們不輕慢,他就告訴他說:「某人哪,目犍連哪,你使一個神通給他們看看!」說:「是!世尊。」
然後他馬上一現,現一個無量無邊的虛空身,然後呢在虛空當中現一個大的獅子寶座,然後呢這個寶座上面有各種瓔珞,無比地莊嚴,然後呢瓔珞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蓮花,每一個蓮座上有釋迦世尊的化身在說法。啊!那個神蹟,就以他們這個地方,是從來沒有看見過。哎呀!大家無比地讚歎啊!讚歎得不得了。那個時候,菩薩的這個慢心統統降伏。那光明王佛說:「好、好,可以了,可以了。」他就恢復了。不過,他就告訴他:「欸,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呀?」他說:「我要想找那個佛的聲音,找了半天找不到。」「這個佛的聲音,豈是你可以找的,佛的梵聲音相,它跟法界相應,沒近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永遠去找,永遠就是這個樣,這是我告訴你。」這一下子目犍連尊者也服服貼貼的了。「唉!我真是起了妄心,佛一直告訴我們,這個羅漢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測佛的智的話,你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我怎麼今天會起這個妄想!好了,好了,回去吧!」 (p83) 就這樣,他要回去了。
結果他也沒辦法回去,唉呀,怎麼也沒辦法回去,他那個神力可不可到的。這一下他就慌起來了,求那個佛陀。光明王佛說:「就是以你的這個神力,不要說你現在沒有氣力,你就是有氣力的話,你都沒辦法回得去,要經過幾劫啊!」「那我怎麼來的時候,就那麼隨便聽一下就來了;怎麼回去的時候,怎麼回不去?」「那不是你的力量,是佛的力量!」「那怎麼辦啊?」他苦惱得要命。「很簡單,你一心皈投佛。」「對啊!我以前不信佛,這個絕不可以!」所以到那個時候,他就一心皈命,才心裡面一念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欸,好好地回到了佛跟前。
這個裡邊有很多特別的意義,我不說。說明了一下,二乘跟佛之間,儘管證得同樣的果,佛同樣也得到這應供果的名字;羅漢也是應供果的名字,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清楚明白。眼前這教法還沒說明之前,我們心裡邊先把這一種故事擺在心裡,等到你學完了中士,學完了上士,那個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原因何在。現在我們不妨心裡面想:啊!沒錯,對,現在既然我們得到這樣圓滿的身,然後呢只要發這樣圓滿的意樂,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實際上呢這個還是最省事、最方便、最好的路,現在走下去。看卷六,一百五十二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終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2018-07-25進度:下士道

64A 19:09 - 65A 18:33

③ 定業可清淨與其定義不相違
<第一組>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
對於諸經所說“諸業雖百劫”等,應當知道這是針對不修習四力對治的情況而說的。

經上面說,百劫造了絕對不亡的,要曉得這是沒有修對治,如果修了對治,一定不會的。

四力
能破壞現行(拔除力)、對治現行(對治力)、遮止罪惡(防護力)及依止力。

【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否則,這種說法就與正理和眾多經典的說法相違。

他假定說經上面說造了一定不亡,那麼你修習了以後它也存在的話,這樣一來的話,很多經上面講的道理就有違背了。這個經前面、後面一定不違背的,所以前面所以說造了不亡,是因為你沒對治,對治了以後它就消失掉了,經上面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說。可是這個理論它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現在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跟你們說明一下,你們就很容易很清楚明白了。如果是在座的諸位,尤其是學理工的,那個概念特別清楚,或者我們把中 (p265) 學的物理現象,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就很清楚。
現在呢,或者我們不要說物理現象的,因為畢竟學「力」的人比較少。世間一般大家的量則,我欠了你十塊錢,他欠了我十塊錢,結果呢?對我來說,我不欠不虧,我自己本身來說,我身上的這個負債來說,不欠不虧。儘管這樣,可是對不起,我碰見他,他是我的債主;然後呢我碰見這個人,我是他的債主,對不起,這個債還在,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另外一種,我欠了他十塊錢,我還了他十塊錢,結果呢我有沒有債?沒有。然後呢我碰見他的時候,他是不是我的債主啊?不再是了,清楚不清楚?懂不懂?有疑問的請提出來現在,一點沒有疑問。
然後呢我再進一步用「力」來告訴我們,用力來告訴我們,然後我用一個力,比如說推我前面這東西,我如果推這東西,這東西就向那邊推動,對不對?然後呢旁邊如果有一個人,要擋住這個推動的話,他也要推住,怎麼辦呢?就是在這個反方向,反方向用同樣的力來推。如果說他反方向推的話,他的力小,我還是推過去一點,但是呢並沒有原來這麼快了,也沒有原來這麼遠。他假定力慢慢地加強,加到跟我一樣的話,對不起,那個就不動了。如果他的力量超過我的話,它又反回來了,對不對?還有一種情況,我是這個力這樣推,結果他也用一個力那樣推,請問這個力跟我這個力有沒有關係啊?是了不相關,了不相關,所以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物理上面就講這個道理。
(p266) 如果你們懂得力學,然後講佛法的話,美極了。為什麼呀?這物理上面,儘管講力是世間的萬有引力,樣樣有力,但是力的來源哪來的?他找不到,只曉得任何一樣東西有它的力,以前說這物質有力,現在發現原來沒有物質,本來就是一個力場,真正說起來,根本找不到物質,就是那地方有一種能力存在,這能力哪來的?找不到。佛法上面告訴我們,妙極了,這能力哪來的,業力,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現在大家說科學,說了科學去反對佛法,這種人不信佛的當然,信了佛居然拿科學來反對佛法,那個人佛法在門外,真正的世間一切的量質,你懂得了佛法,任何一樣東西解釋的徹底圓滿,尤其是科學,醫學,不管是理工、醫農任何一樣東西,那今天我在這告訴你們。
諸經說云:「諸業縱百劫不亡」與四力懺悔淨罪,有無矛盾?
所以當你造業的時候,你什麼,以你的心去造,現在我們把這個剛才那個比喻,馬上用到事實上面。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怎麼個造法的?你看見這個東西,啊!歡喜它,你起個貪心,這樣去。是不是這樣?就是用你的心,對這個東西這樣來。現在呢,他前面告訴我們怎麼對治啊?你看見這個是「起過患欲」。以前是曉得什麼?曉得它有種種的好處,你要執取它,現在你恰恰相反,要曉得它有種種的過失患害,於是你排斥它。所以這兩個東 (p267) 西是行相相同,是力用相反。心理的狀態,完全是依靠你的心理狀態,還是這個欲,前面那個欲叫貪欲,現在的欲叫什麼?善法欲。為什麼貪欲?你無明,不知道,邪妄地分別;為什麼善法欲?你正知見。它那個正跟邪之間,像黑跟明一樣,恰恰相反哪!完全相反。因為這個無明,無明故行,行是什麼?力嘛!現在呢同樣地,你因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產生一個力,那個力跟它相反,完全相反。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修對治的時候,為什麼要四力圓滿?就是你造的時候就這樣造的,現在你對治的時候,也在哪一方面都顧慮到了。這個方式都顧慮到了,質都對了,下面的力那量也對了,你只要完全做對了,徹底消除、一點不剩,清楚不清楚?
正因為如此,所以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諸業縱百劫,它絕對不亡失的道理,業一定不會亡失的!以前你造的業是造這個業,所以它一定推著這邊走;現在你造的業是這個業,它一定也推著這個走。所以那個在同樣一件事情上頭,發生有什麼效果?這兩個業也都沒有亡失,對不對?絕對不亡失的。所以這個力因為這樣不亡失,所以向那邊走;這個力向那邊也不亡失,向那邊走,結果碰到最後那個不動。實際上動是不動?那個力呢,兩個力都沒有亡失,對不對?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啊,那個佛經真美呀!它絕對不會有一點矛盾之處,所以有矛盾問題都在你自己,清楚不清楚?
(p268) 所以常常有人問:「有人什麼這樣說,有人這麼說,你到底怎麼講?」那你告訴他,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管你是用經說,乃至世間的理則。說到這裡,同樣你們也曉得了,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世間的量則,說明這個最深刻的道理。其他的宗教他一定要說:欸!這個是神講的、這個佛講的。是,我們也是佛講的,佛是什麼?覺悟了世間的量則,所以他用那個世間的共同接受的量則,來說明這個正確的道理。但是有一點不行,就是如果世間的量則你不懂,是個大愚癡蛋,那沒辦法好想,那沒辦法好想,所以這個修學佛法是智慧之學啊!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說:哎呀,我在這修行了,好像這癡癡呆呆呀!那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你已經走到錯誤的這條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覺得:啊,你很聰明啊!這個聰明要注意哦!千萬不要變成世智聰辯,佛法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喲!然後呢你談起來,說起來說得頭頭是道,對治不了煩惱,還增長煩惱,這個不是佛法的智慧哦!提一下。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喔!原來這個樣。那以後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當你正修對治的時候,有人說:「那麼我不要發露這個,可以不可以?」請問你不發露能懺悔得乾淨嗎?你造的時候針對著這件事情,你現在要懺悔,是把它掩飾著這件事情,你真的在懺悔嗎?假定你真懺悔的話,你還會掩飾嗎?所以這個掩飾這件事情是懺 (p269) 悔嗎?所以當你對剛才這種道理正確了解了以後,你會必然產生一個結果,以前不知道去造,現在知道了以後,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這是必然的現象,對不對?
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所以你每一個地方它就這麼細緻,一點不錯。所以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這個根在哪裡?正知見。從哪裡知見?就起心動念。所以佛法叫做內明,妙極了,是一點都沒錯,你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曉得了:啊!原來我們常常說,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
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就是這樣。進一步,你騙得了自己,是騙不了因果啊!我們倒不是有意騙自己,我們愚癡。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唉呀!不要相信「我」呀,「我」這個東西的話,是真正我的生死大冤家,這個無明的根本,後面會告訴我們的,就在這裡,就在這裡。那麼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p. 146 (12)
【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
所謂順定受,應知也是如上所說。

順定受也是這樣。

【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說不定受的話,就是你不修對治,也不一定感果。

說不定受的話,就是你不修對治,也不一定感果。關於這個定受、不定受,感果、不 (p272) 感果啊,到後面共中士道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也像今天講的一樣,它每一個地方啊非常正確,一點都絲毫不差,絲毫不差。現在到這個地方,雖然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但是我們必定要馬上開始懺悔,原因是如果說你不努力懺悔,心裡邊一直在這種煩惱的現行當中的話,它那深細的佛法你進不去的,這個是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我們一路上面一定是這樣,第一個,儘管你不一定懂,馬上遠離,然後呢跟著師父身邊,聽他,好好地念佛、拜佛。
所以我們現在從早晚課開始,每一樣東西那都是最好的,只可惜的是我們現在不懂,乃至於我們就說:「現在這樣的早晚課它徒具形式,還不如不要就罷了!」那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幸好現在還有這個形式,因為還有這個形式,至少有機會的時候,有機會會告訴你,喏,這個形式所具的內涵是什麼。你了解了,形式已經有了,然後呢內涵一用,馬上對。你一旦把那形式掃除掉了,那完了,從此以後佛法就完了!所以想到了這裡的話,不管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還是會對最起碼的形象,是都會對它產生無比地尊重,無比地恭敬。
同時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你要持戒就遠來得容易。尤其是現在戒經上面說,不要說四眾過,不要隨便說別人,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好像滿身是罪,你怎麼去不說他 (p273) 呢?欸,他就有絕大的功德,就有絕大的功德。而且你也了解了你真正所要的—你要你的功德嘛對不對?他現在他破戒,他下地獄,結果呢他卻把那個三寶的形象撐起來,讓你有機會見到,讓你有機會隨喜,讓你有機會讚歎,乃至於讓你有機會啟發悲心去救度他,他不是你成佛的資糧嗎?你不感激他,可能嗎?喔!所以你了解得越多,這個問題越簡單,這個持戒是越容易,然後呢罪障淨除,是功德增長啊!
所以昨天還有一位同修來跟我談,我聽了真歡喜呀!他說這個教法真美,他偶然有一天出去,也跑著去聽人家講法,他就隨便去一聽。唉呀,叫是他說是如果以前聽了以後,一定會覺得:這種人也在那地方講這個,實在是啊!結果呢?他因為懂得了這種教法以後,他心裡面產生無比地歡喜,他怎麼歡喜呢?就告訴我剛才這個道理。我說:「對啊!佛法就這麼好,法就這麼好!」這個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繼續下去。

④ 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報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
由此可知,罪業是經由懺悔過去,防護未來等力,才能傷損它感果的功能,因為罪業的種子已遭破壞,所以雖然遇到外緣,也不能感果。

喏,就像前面的「悔」或者「防護」,經過了這樣地努力了以後,把這個能感的異熟的功能—這個異熟的功能,唯識上面我們叫它種子,現在這地方他用這個「功能」,意思一樣的。但是呢他所以不完全用唯識法相,唯識的名字,他有他的理由,這個我們 (p274) 不去管它。就是說這一種能感得異熟的業因的這個種子,雖然遇到緣,它也不會感發異熟的果。關於這個話很容易懂—應該這麼說:這個話,我們一聽就聽清楚了,可是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一下。也同樣地剛才的情形,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得到,而且這個感受,就對我們這麼地活生生的一個感受。
怎麼對治平常養成的習慣
剛才我隨便說眼前這樣東西,平常你歡喜它的,你歡喜它的,然後一開始的時候,你為什麼歡喜它?通常有幾種原因,就是你有機會,你碰到了吃,欸,吃過了,「這個滿好吃啊!」也許不一定好吃,你天天吃、天天吃,吃慣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就覺得少了這個你就少不掉。我們有太多這個嗜好,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就很歡喜。然後呢,你只要慢慢、慢慢地養成功了習慣,於是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沒有這東西就少不了它。如果我們天天早晨起來,在家人早晨起來,跑到門口去看報紙,然後呢喝茶,然後呢做什麼,我們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慣的,所以到那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習慣什麼啊?你種下去的業因對不對?這個因,到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你每天這樣做,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起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跑到門口去看看報紙來了沒有,「欸,還沒來!」這個報紙還沒看,他就會覺得坐立不安之感。
現在我們,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習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那麼對治呢?就這樣,你 (p275) 曉得這個東西,啊!原來這個東西對我們這麼大的害處。然後呢雖然你曉得了害處,習慣還在,於是你用其他的方式去對治它,這個對治有它的種種的方法,比如讀誦甚深經典、觀罪性空、種種的念誦。現在我就用報紙這一件事情,平常的話,你雖然說這個報紙看了不好,我想你們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你要不訂報紙,過了一些時候也許你就忘記掉了,可是一旦看見了報紙,喔!你拿起來,說不定它一坐坐了一個鐘頭,二個鐘頭,你也忘記掉了。
這個當時我自己有這個經驗。那時候我跟著法師住在那個山裡面,那個山裡面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報紙的,後來很久也不看報紙,我自己覺得不看報紙覺得滿好。結果一旦跑到那個外面看見那個報紙,拿起來看了個起勁,就是這樣,怎麼弄這個就是拿不掉它,怎麼弄拿不掉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很難拿掉,師父是如何拿掉看報紙的這個習慣
後來慢慢地由於這個本論的告訴我們,喔!了解了,原來這個真正的問題。就是說,它一定要正確地見到這個東西的過患,以前是見到它的好處—實際上我們真的見到它的好處啊?不是,是習慣養成功對它的愛好。所以這個「習」這個是很難改的,你真正要對治它的唯一的辦法,你一定要見到它的害處。所以這個見道然後修道,它有它的特別的。
那時候我就想:這個報紙它有什麼好處呢?想來想去呀,這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糟 (p276) 糕!那個報紙上面很多東西你覺得,比如說常常很吸引人的這種東西,或者你歡喜看文藝的,你會看那個文藝的副刊;乃至於後來有一段是流行武俠小說,我也對這東西很入迷。到後來想想還真顛倒,它那個東西完全是憑空想像的,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想到一下那地方,一下那地方;我也會想啊,想了一套,編了一套故事去騙別人,騙得教人家瞪大了眼睛看,其實呢完全在那裡說大話,空口說白話。我想:唉,我這個人真愚癡,學佛人怎麼愚癡到這種程度!那為什麼受他騙?想了半天,慢慢慢慢找到了問題了,這個問題並不圓滿,可是已經慢慢慢找對了。那時候我想:哎呀,我真是個愚癡,就是被它騙!
然後呢我想,你是普通一般的情況,你稍微了解一點的就會這樣,就是說我懂得了這個道理;可是懂得了道理,跑著去,下面看見還是跟著它跑。以後我也進一步了解了,原來道理雖懂,力量不足。要產生力量什麼呢?他告訴我們—數數思惟。其實這個道理,前面都告訴我們過了。這個思是什麼?行。行是什麼?業,業有一種力量的。哦!那時候我懂了,我就空下來,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想著那個報紙的害處。啊,想,到後來,想、想、想、想,慢慢這個心裡的力量很強。然後呢我就自己試驗,又跑出去的時候,就想那個報紙有什麼缺點。以後當那個報紙那個東西來的時候,我拿到報紙以後就看,「啊!你這個傢伙以前專門在騙我,我現在可不上你的當了!」欸,妙咧!你以前你怎麼也擋不住要看的,現在你覺得是非常歡喜不上它當了,然後呢你高高興興地就這麼丟掉了。
(p277) 不是說今天做到了,明天馬上做到,就跟著來喔,那時候自己立刻就檢查得出來。所以你用什麼方式保護那個正念—用正見。然後呢正見是什麼,正念是什麼,你會清清楚楚,當這兩樣東西在的時候,這不管什麼東西,這東西完全防護住了。現在你同樣這東西,你現在修了對治以後,然後呢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他怎麼說?「雖遇緣」,換句話說這個東西緣又來了,對不對?但是你沒有修過對治的時候,心情是什麼?你只看見它對你的好處,就是以前的染著;你修了對治以後,你那個心裡邊「啊,原來這個東西!」它這個染著的力量生得起來嗎?生不起來了,被你這個對治的力量把它損害了,到那個時候你不會再拿起來。我剛才舉那個報紙,你就不會拿起報紙來看,清楚不清楚?是這個這麼地明白,這麼地清楚!就這樣。
所以我為什麼在這地方那麼不厭其詳地告訴你們,這有個道理在的喲,我但願你們聽見了這個話,回過頭去好好照以前告訴你們的辦法努力。要是不努力的話,你們對不起你們自己,我在這裡喊了個半天,我也覺得浪費了我的喉嚨、喉舌;但是你如果懂得了真正去做的話,那最寶貝的東西都在裡頭喔!所以他說你能夠損傷能感異熟的因,那個時候雖然遇到這個緣,它不會感果的道理就是,眼前的事情就這樣,將來的事情亦復如是。我 (p278) 們整個的相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繼續不斷地相續。所以你呀相續當中加什麼業進去,它就顯什麼樣的果,彼此之間絲毫不差。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現在回想:喔!一切由業決定、業如何增長廣大、為什麼造了一定碰、不造一定碰不到,這個道理清楚了。在146頁的最後一句。

p. 147
【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
惡業是如此,同樣由邪見、以及瞋恚心所摧壞的善根種子,也不感善果。

這地方就是說,這個如果說你造了壞的事情,然後你經過了懺悔以後,懺除了以後啊,雖然遇見那個惡緣,這個惡業不會結果;反過來,雖然你有了善根,那個善根如果你前面邪見或者瞋恚,把那個善根摧壞了,到那時候那個善根遇見善緣,它也不能結善果。不管是惡、不管是善,這個心相,就是這樣的心相。如果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是黑的,然後你懺悔了,這個黑的惡果不會結;反過來,偏那邊善的,如果你由於邪見跟瞋恚摧壞了,這善果也不結。那麼現在正、反兩樣,我們都知道了,所以壞的我們儘量地把它懺除,好的儘量防護而增長。

【《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 (p279) 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
《分別熾然論》上說:「或者是你的善法,做了種種的善業,可是到後來或者是邪見,或者是瞋恚,把這個善業損壞了,所以即使遇到餘緣,也決定不能感發安樂的異熟。反過來呢是不善,你能厭訶、防護、悔除,好好對治,就能傷損不善業種子的功能,也決定不能感發惡業的異熟。若是從惡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外緣的會合,或者沒有感果的時間因緣,或當感果的時候,這個外緣雖然現起但對治違品的力量強,肯定會消除前者安住的功能,這些難道不是從根本上拔除嗎? 」

喏,這個論上面就告訴我們,說或者是你的善法,種的種種的、做了種種的善業,可是到後來,或者是邪見,或者是瞋恚,把這個善業損壞了,把這個損壞了,這一點我們要非常小心、非常小心!反過來呢是不善,如果說你了解了,然後曉得這個壞事情的過患,你「厭訶」,厭是厭惡,訶是訶斥,然後呢防護不再犯,懺悔,就對治它了,這個是我們應該精進努力。這個兩種方式,把原來是種下去的這個善惡業損傷了以後,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它不能感發這個果,不能感發果,第一個。上一堂就是講這個道理,眼前的就是這樣,將來的也是這樣,因為理論就是這樣嘛,不管你時間用在哪裡,就這麼個道理,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這樣。
再下面呢?「由無緣合,時亦遷謝」,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當你造任何一個業的時候,它分幾部分,「異熟、等流」這是在你自己內身心上頭的,這個「士用果」是從外面境界上面的。如果是你造了這樣的業的話,這個東西同時現起,經過了你自己懺悔,或者三樣東西同時淨除,或者最主要的呢,是裡邊的等流,那是一定把它淨除的。以前的等流是什麼?你造的惡,現在我懊悔:「唉呀,我怎麼這樣錯啊!」所以當這一件事情現起來的時候,你以前歡喜那個心,現在變成功厭惡的心,對不對?所以當境界現起 (p280) 的時候你厭惡它了,當然你排斥它了。所以當感果的時候,這個外緣雖然現起,但是你排斥了,那個外緣碰不上。
就像說,現在嘛我今年種一個稻子,結了果,然後收下來了以後,到了明年春天下雨了,出太陽了,那個稻就長出來了。這個外面這個雨跟陽,這個叫外頭的外緣,現在我們不妨歸入增上果當中,那麼種子本身就是等流、異熟。現在經過我這個懺悔把那個種子弄壞了,弄壞了以後,儘管那個曬太陽、泡水,它長不出來。再過了一些時候,太陽也沒有,水也沒有了,它當然永遠沒機會了,所以下面說「時亦遷謝」,時節它也變掉了。那當然既然如此的話,是不是不會感果了?所以「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喏!這個理路這麼清楚。
哦!現在我們完全明白了,所以以後碰到這種情況,人家問你:「欸,懺悔了以後能不能淨除?」你怎麼回答他?這裡現在你不要先問能不能,你先要了解你如何懺悔,懂不懂?你把造罪的原因是什麼,懺悔的方式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那不必解答,下面自然。你做對了,絕對!做不對,儘管你在磕頭,頭顱磕破,沒有用,就這樣。
(p281) 那麼既然懺悔是如此,積累的功德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到了這個地方才曉得:啊,修行原來是這樣的!是不管是人天、小乘、大乘、密乘,沒有一個例外。因為整個佛法講的—因果,就是如此,最膚淺的,人天乘;深一層的,聲、緣,乃至於大乘,這個地方是基本。所以我們說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不管你做什麼,念佛,念佛成;參禪,參禪成;然後呢學定,學定成,哪有一個不成的事情。繼續下去。

【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
如同經中所說:「由於你這樣受持正法,本來你造的這個惡業是定受的,現在變成現法受,受了一點點就好了,下次就沒有了。又說:「你本來造了要去惡趣的惡業,但你淨除了,這個就是感得今生頭痛般的輕受。」

<第二組>
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
假設對方問:「如果還有頭痛這樣的苦果,怎麼算是從根本拔除呢?」 論中告訴我們:「你現在這個惡業的果本來要到那落迦的,現在呢你完全不要去了,只受一點輕微的苦,那豈不是根本拔除了?而且還有稍微發起頭痛等輕微的果報,也正可說明惡業本來就不可能沒有果報。」

下面就說:就像經上面說,說由於你這樣「受持正法」什麼等等,認真去做,本來你造的這個惡業是定受的,是最糟糕的,將來下一世一定要感的,因為你現在受持了正法,所以現在變成現法受,受了一點嘛,好囉!下次就沒有了。
下面又說,現在那個惡趣,本來要惡業當中的,現在就感得……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本來要去惡趣,你說淨除了,但是呢這個就是感得頭痛。假定你說還要感得頭痛 (p282) 的話,那怎麼說是從它根本拔掉了呢?」他現在告訴我們:你現在這個惡業的果啊,本來要到那落迦的,現在呢,徹底地不到那落迦去了,那落迦是何等地可怕,現在你完全不要去了,豈不是根本拔除了?但是呢畢竟你是造了,所以既然造了,跟不造不一樣,所以你還感得小小的頭痛等等,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
所以假定說我們把前面剛才所講的,這個業的力量懂得了以後的話,關於這些疑問,一點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自然而然你有什麼的業,就產生什麼樣的功效。平常我們在講力當中,這有幾個很有趣的現象,力,講力最基本的,有一個叫大小,有一個叫方向,最基本的。這個大小是講它的量,方向實際上就講它的質,那麼現在我們用在這個地方亦復如是。所以它每一地方它你要越是觀察地深入,那麼然後你認識地越正確,將來產生的效果是越圓滿。

⑤ 教誡須在違品上勤修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
雖然沒有獲得真能摧毀煩惱種子的殊勝對治(證得空性),由於這個損害了這個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緣而不感果,不管內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說像前面這樣,還沒有得到真的對治喔!什麼是真的對治?真的對治一定要把那個真正整個的功能淨除掉,那是什麼?要證得空性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對 (p283) 治了,那時候真的對治了。現在這種對治,由於這個損惱了以後,損害了這個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緣而不感。「內外因果多是如是」,不管內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內因果(眾生別業妄見),外因果(眾生同分妄見)
內因果叫異熟,就是純粹我們自己內身。外因果就是增上,就是器世間。

【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
因此雖然造了很多善法,但如果不防護瞋心等毀壞善根之因,那麼按前文所說,善根果報將會從根本上被毀壞。

所以注意哦!固然造了惡法,我們可以懺悔淨除,同樣地,你雖然造了很多善法,如果你有邪見、瞋恚等等的話,同樣地會把你的這個善根損壞喲,這是我們修行的人特別注意哦!那麼現在我們尤其容易犯的幾件事情:第一個,戒。啊,這個戒要想持得好,真難!戒要想持得好,真難!那麼戒相已經難了,所以這個略戒當中第一、第二句已經難了,第三句是尤其難哪!第三句「自淨其意」,這個是尤其難。這是我們要說,所以他告訴我們「則如前說」,像你前面說的,因為儘管你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起了這種心哪,壞掉了,壞掉了!所以要努力防護啊,

【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勸修習不善還出。】
所以,為了使善果不被毀壞以及使惡報不出生,必須努力防護能破壞善根的違品——瞋心、邪見等;在破惡方面,應當精勤修習能壞惡業功能的四種對治力。

好的嘛不要損壞,壞的努力去把它淨除。

⑥ 定業若能清淨,為何經說唯除先業異熟
既說“能盡淨有力之業”,又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 兩種說法是否矛盾
<第三組>
【◎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 (p284) 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要除開呢?經中所說:「唯一排除先業所有異熟」,意思是,一般在已經感發盲眼等異熟果的時候,現在再對治就難以淨除。如果是在因位還沒有感果的階段,就容易遮止,所謂「能盡淨有力之業」,密意就在這裡。因此,上面說法沒有過失。

他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經上面又說這個要除開,它為什麼還要除開呢?既然你能夠徹底淨除的話,還有什麼除開,能夠除開的話,它不是不能完全淨化了嗎?」他下面說,當這個業你已經感得果了,已經感得果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淨除了;在因位的時候你還可以,在因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淨修的話,可以遮止。
這個道理用一個現實來比喻,比如我們說,草我們不要讓它長,那麼當這個草的種子,還沒有結種的時候,你先把它拔掉,不結種,這一個。第二個,結了種以後,那個種子你把它拿出來把它敲敲爛是第二個。敲爛了以後,儘管到那時候泡在水裡、曬得太陽,它絕對不結;是的,它那個種子還在那裡,但是它不會感果。但是萬一那個草,你草的種子你沒有事先破壞,到了春天已經發了芽,長出來了,你要叫它再不長芽,有沒有這個可能啊?那當然沒有這個可能,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這個道理跟前面所說的仍舊完全相順,完全不違背,所以經上的意思是這個,所以它絕對沒有過失。
關於這個地方他說沒有過失這一點,以及這一段話,這地方有一個大道理哦!這個也 (p285) 就是圓滿教法殊勝之處,凡是圓滿的教法,它一點漏洞都沒有的,前面這個道理我已經跟你們講過。我們現在所以修行的時候出種種問題,為什麼呢?你不能說你不懂,你懂得了一點點。懂得了一點點,結果呢你不懂的地方是一大堆,結果呢一大堆不懂的地方,這漏洞不曉得多多少少,你還覺得做對了,結果做的時候,因為有漏洞在,所以紕漏百出。現在這個地方啊,他雖然把那個綱要告訴你,凡是綱要的地方,每一個有問題的地方,他都告訴你清清楚楚,所以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地方去做的話,百無一失。
所以他把經上面,各種不同的經典上面,彼此有矛盾的地方都提出來。所以本論一開始告訴我們說,本論的特別好處,它能夠把一切的經論內涵通達而不違背,大家記得不記得?在這地方就處處地方顯出來了。欸!小乘怎麼說,大乘怎麼說,為什麼它這樣呢?喏!告訴你它的意義為什麼,絕不違背。你在粗淺的地方去看的時候,還覺得這是因為針對著這個,因為針對著這個,如果你真更深一層去看的話,那這個問題更是徹底圓滿地解決。將來講到共中、上士的時候,我會把剛才說那個話,更進一層地告訴你們。到那時候你自然會曉得大小之間,彼此是一點沒有矛盾;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
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只是愈趨深廣,愈趨深廣。不同的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們就有一種偏執。就像我們平常人念書也是一樣,我們念書進了小學裡面,小學裡面哪,到了這個學校裡學到了一點,回來了一定是:「喔唷,這個老師講的!」喔唷,這個老師講的是天經地義。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以後,自己乃至於曉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是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是難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地,要好好地學,到那時候自己會,哎呀,執著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重要的,注意,這個執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了解這個執著有它的缺點。那麼當這種情況之下,趁這個機會要注意,說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去判斷一切,要拿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啊,趕快努力深入,這個時候就把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繼續下去。

(p4)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
《分別熾然論》說:「如果說惡罪能夠徹底消盡,為何又說唯一排除先業異熟?」 經上面說:這個「唯除先業異熟」,意思是從已經領受生盲、獨眼、缺腳、顛跛、聾啞等等自性的因果的角度,所以才這樣說,為什麼這樣認定呢?這是因為業果已轉成果報,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能,將惡業除盡。

那就是前面,就是前面剛才解釋的。

p. 148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假定還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是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經過你的對治,獲得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他前面的統統抵消,能夠徹底的淨除乾淨。

假定它還在因位當中,「思」,思就是業嘛!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者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那麼經過你的對治,「獲得所餘」,就是其他的這個思,思就是我們的造的業。這個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它前面的統統抵銷,能夠「令盡」,徹底地淨除乾淨。下面引,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ㄆㄛˊ迦,殺父及無憂等。】
比如,指鬘、未生怨王、娑迦、殺父和無憂等公案。

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幾個公案,一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叫「未生怨」,你們曉得這個公案。這個,把他父親殺死了,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道理。那麼對這個未生怨哪,既然這個地方說了,我也順便提一下。那個摩羯陀國是當年印度是一個大國,那麼他非常 (p5) 信佛,可是沒有兒子,可是沒有兒子,那麼他後來求兒子。那個時候山裡邊有一個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羅門。啊,他這樣,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說這個仙人將來會轉成他的兒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個仙人,把他害死。害死了以後呢,弄死了以後,然後這個人就投生到他家裡面,投生到家裡面。後來就告訴他:「哦,將來,因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後,將來他長大了以後,你要還報他。」就這樣。
他曉得了以後很害怕,雖然求到了兒子了,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要還報的話,倒不如把那個兒子弄死了。所以他那個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他把他丟出去,丟在那個地上。結果丟在地上沒跌死,把他那個手指跌壞掉了一個,他也不知道。後來一直長大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欸,你這個因緣是這樣啊!於是這阿闍世王起了這個惡心,所以他叫未生怨,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地方也順便說明,這個業感果是一點都不差,這樣,那麼這個下面就不去說了。那個「指鬘」就是鴦堀摩羅這個公案,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得清清楚楚。

佛陀度化指鬘證果
舍衛城有位梵志,博覽群經,為一時泰斗。門生五百,最優秀的弟子名為鴦掘摩儀表堂堂而氣宇非凡,神武矯健且聰慧過人。梵志夫人暗戀指鬘,趁梵志外出,厚顏向指鬘求歡被拒,惱怒之餘佯裝被指鬘非禮。梵志盛怒之下,本想處罰指鬘,卻擔心這學生的拔山雄力,非己所能制伏。於是想出更惡毒的計謀,就是逆行而教,慫恿指鬘犯下殺人重罪,如此便可假借王法制裁以報復,未來更將墮地獄受苦。
於是梵志拿了一把利劍給指鬘,教他顛倒謬行,「若要速成道業,必須在早上到中午殺滿百人,每殺一人截取一指串為鬘飾,掛在身上。」善良的指鬘聞言垂淚,衝突不已,但惡鬼擾亂其心,果真攔截要路殺人無數,百姓紛紛前往王宮求告,請求為民除害。比丘僧眾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旋即前往救度!
指鬘遲遲未歸,母親覺得很奇怪。擔心兒子餓著了,於是送來食物。近午時分,指鬘未殺滿百人,正想弒母以充數。佛陀洞悉指鬘若殺害生母,則重罪難赦,於是出現於其前。指鬘見另有人可殺,便放棄母親,直逼佛陀而來。佛陀緩步徐行,任指鬘跑多快都追不上,指鬘喝道「沙門且止!」佛曰:「吾止已來其日久矣。但汝根器敏銳的指鬘心有所感,佛陀進一步為之開示,則當下開悟!終究放下刀劍,長跪頂禮懺悔,隨佛出家為沙門,證得羅漢果位,號稱「賢者」。

迦因緣
往昔,在室羅筏城,有一名長者,取妻不久就生下了一名孩子。這名童子剛出生不久,父親就離家經商卻死於外地而不得復返,母親在親友的幫忙下辛苦地撫養他長大。
有一天,童子和其他童子一起到一名長者家,這名長子的女兒喜歡這名童子就將花鬘扔給他。其他的幾名童子知道這個長者非常嚴厲,怕他受到傷害,就想法守著他,不讓他和長者的女兒私會。直到日暮時分,他們偷偷地告訴這名童子的母親知道這件事,讓她好好地看守。母親就把童子關在房間裡,並且準備好所需要用的物品,不許他出去。童子要求母親讓他出門,母親寧死也不開門;童子因欲火染心而生起大瞋心,拔劍殺死了親生母親。不久之後,童子明白自己造下極重的罪業,心裡不得安寧,便到處尋求滅罪的方法。一些人告訴他要投入大火中、又有說要從高巖墜下、投身溺水、自縊其身,種種方法都要讓自己死亡,沒有出路。
直到一天,他在逝多林聽到比丘們念經:若人作惡業,修善而能滅,彼能照世間,如日出雲翳。他心想:我現在應當出家修種種善業來滅除罪業。他便向比丘請求出家,受了近圓戒。從此以後,他精勤讀誦教典,通達三藏,辯才無礙。別人問他為什麼如此精進苦行,他說是為了淨除殺母的重罪。比丘們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告訴比丘們,為了不壞佛法,殺母者應當立即擯出僧團。
比丘被擯棄之後,並沒有還俗。他前往邊境定居下來,而且收弟子、講經說法。弟子中有許多證了阿羅漢果。後來,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就叫弟子為他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死後,他墮入無間地獄,在地獄中被猛火逼身,他誤以為是在所造的浴室中。獄卒用杵擊打他頭部,當時他發起了善心,隨即轉生到四天王天的天宮。天人生天時都能了知宿命,同樣,他也見到自己因憑藉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的福德力而得以從無間地獄超升天宮。想到自己是因世尊的善巧方便才得以升天,他便前去拜見世尊,以報謝恩德。於是,他來到佛前,聽佛說法而證初果。

⑦ 駁斥以過去公案不決定之理

<第四組>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 (p6) 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
“假使這樣問:既然未生怨王就是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無間地獄呢?” 回答:這是為了使人們對所有業果發生信解,因而顯示感生無間地獄等等果報之相,並非不能徹底消盡所有惡業。就像拍彩球,彩球落地之時立即反彈而起一樣,他們感生地獄也是隨即脫離,對地獄的火焰等苦事,連觸都沒觸到。

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這個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他—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呀?不,他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相還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懺悔了,的的確確完全懺悔乾淨了。他因為懺悔乾淨了,所以雖然墮落,所以像那個擊綵球,像拍球一樣,「通!」一下,下去,上來了。他到了無間地獄,問他無間地獄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燄他也沒有碰到,那就是這個情況。你想到這裡的話,豈不是從根本圓滿了。啊,所以想到這裡,要好好懺悔啊!現在我們唯一的事情。是將來的惡果,懺悔,現在懺悔了以後能夠功德增上,就這個道理。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由此成立懺悔可以徹底拔除諸惡業的根本,同時由感生地獄等,也說明不是惡業全無果報。

不但是惡的我們徹底淨除,但是反過來也了解,說這個業一定要感果的,至少還有這個形相。那麼下面有一點特別說明一下,這一點非常重要!

⑧ 針對某些不決定亦無過失之理

【◎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由於補特伽羅(有情、眾生)的某些差別而不決定的情況,比如《三摩地王經》中說:「勇授大王殺害了大乘菩薩華月嚴後,便生起了追悔心而為菩薩建造塔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歲的漫長時間,廣大地作供養,堅持每天三時悔除罪惡、善護戒律。但是,他壽終之後,仍然生在無間地獄,經過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感受盲眼等無邊的眾苦。」 

(p7) 欸!前面告訴我們可以永盡的,這個地方卻還有不一定的喲!什麼呢?補特伽羅—說你造的對象。引經上面,說這麼一個人哪,勇授大王殺了一個華月嚴,為什麼?華月嚴是個菩薩,他把他殺了以後就後悔了,然後呢為他建塔廟,然後去懺悔。喔唷,不得了哦!照前面所說的這個懺悔的話,他四力應該都有了。經這麼長,「九十五俱胝千歲」,而且「廣興供養」,而且一天三時地悔除罪過,而且善護尸羅,但是死了以後還生到無間當中,生到阿鼻地獄。時間經過這麼長,出來了以後,「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
雖然仍須如此受報,但懺悔罪業並不是徒勞無義。

雖然這樣哦,但他的懺悔還是沒有白費哦!

【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因為他殺的對象是菩薩,如果不努力加以懺除,則須感受比前者更為深重、恒常的極大痛苦。

他懺悔的力量還是有的,他有多少懺悔的力量就抵銷掉多少。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抵銷不掉呢?因為他所殺的那個對象,他是一個大乘的菩薩。所以如果說你傷的對象是人,這樣;如果你傷的對象是法,也是一樣。所以注意喔!這個謗大乘經典的這個罪過的難懺也是一樣,難懺悔也是一樣喔!因為這個大乘的法相是什麼?跟法界相應的。發了心的這個眾生—大菩薩跟法界相應的;你怎麼懺悔,你就是沒有辦法跟這個東西相應。這個羅 (p8) 漢,那個怎麼個弄法—所以處處地方,經上面說,哎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證了果了,對不起!你不如那個對大乘經典,乃至於隨喜的功德等等,《法華經》上面〈隨喜功德品〉有這件事情。
關於這一點,講到將來這個上士的時候,才說出這個量來,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啊!所以黑板上關於這一點,懺悔支,為什麼違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對於這個大乘的行,以及對大乘的法,傷害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以及毀謗了這個大乘的佛法之難懺。這個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特別警惕一下。但是反過來,妙咧!假定你真正地能夠發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話,欸,妙咧!因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你這個悔過的力量之大,是大得不得了!這個到後面慢慢、慢慢地再去講它,再去講它。

⑤ 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犯後悔除清淨和最初無染清淨的差別何在?
<第五組>
【◎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通過悔除和防護能使罪業清淨無餘,但與從一開始就不被罪業染汙的清淨和通過悔除而清淨這兩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別。

雖然可以懺乾淨,但是這個懺乾淨跟一開始沒有犯,兩樣東西有絕大的差別哦!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比如《菩薩地》中說,犯了根本罪之後,雖然可以重受菩薩律儀而使罪業還出,但是這一生你決定不能獲得菩薩金剛初地。(所以他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的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p9)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你犯了根本罪以後,唉,完全壞掉了。壞掉了以後,你雖然懺悔乾淨,重受,你還是可以得到清淨。對於得到清淨那一點來說是一樣的,但是要證得功德那一點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這一生哪,你決定不能獲得初地。以我們現在來說,因為我們末法了,我們好像總是沒有希望。實際上正法的時候—是!有這個可能。實際上一直到現在,都尚且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有這個可能。所以它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地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攝研磨經》中,文殊菩薩請問世尊:「假如有人因為親近惡友而造了此種誹謗正法的惡業。世尊,此人何時、如何才能解脫此罪業?世尊告訴文殊菩薩:假如七年之中,每天三時懺悔罪業,然後才得以清淨。在這之後至少須經過十劫才能獲得加行道的忍位。」

馬上證明經上面的。這個是文殊菩薩問世尊,那麼世尊就告訴他,說有一個人哪,他假定「誹謗正法」,前面一句話很重要哦,「由近惡友增上力故」。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從善知識來,反過來,一切的壞處是從惡友、惡知識。這個地方注意啊!他不講惡知識,他不講壞蛋,講「惡友」,這是你的好朋友哦!但是這個好朋友,他沒有正知見,欸,他還跟你滿好囉!哎呀,這個東西呀,來同情你,說:「某人哪!你這 (p10) 麼辛苦,這個常住的規定真不合理,叫你做這些事情哦!」對不起,你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知見去判別、判別。如果常住的確不如理,你應該離開,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話,那個惡友你趕快遠離。你碰著他一塊的時候,有你虧吃的,這種虧吃起來是不得了地嚴重哦!這一點,真正修學佛法最好的是莫過於善知識,反過來,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惡知識。他惡知識說的有相似,似是而非的,講起來很有道理哦!現在我們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你如果說「誹謗」啦,那麼,怎麼辦呢?佛就告訴我們,你犯了這個罪以後,七年當中,「一日三時於罪悔過」,要經過這麼長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夠「得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才能夠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這麼長的時候,喔!這個時間,還是非常嚴重啊!所以,注意啊!這個戒是千萬不能犯,尤其是謗正法戒,以及對菩薩的瞋恨心這一類。最主要的就對大乘教法,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啊,千萬不要隨意這個順著自己的知見亂來。

p. 149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以上教證是說:惡業雖然已經淨除,然而要得菩薩初地,無論如何快速,也必須經過十劫的時間。因此“無餘清淨”的意義,是指感受苦果的輕重、大小、長短,能依對治力使它淨盡無餘,並不是與最初無犯清淨相同,

(p11) 喏,這個說明了,所以「無餘清淨」是指什麼而言?就是感惡果的這個惡業,可以完全弄乾淨,對於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因此要生起修道證果的時間,仍然非常遙遠,所以應當盡力地使最初不犯,而不是以為犯了可以經由懺悔淨除,而完全的不加防護。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犯。說到這裡,為什麼我們對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它看得最大的,對我們絕定有好處,對我們絕定有好處!

雖然現沒力量做得到,但師父是如何引導我們去建立正確的認知?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證道的聖者,都是嚴加護戒,即使是最微小的罪,也寧可捨棄性命,絕不明知故犯。如果懺悔淨除和最初無犯並沒有差別,就不須如此防犯了。這中間的道理,可以顯見於世間的例子,如傷了手足等,雖然可以經過治療,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最初沒有傷損前的完全相同。

真正的聖者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對!我們要努力去學。這一點要再說一下,不是說馬上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啊,要種下這個種子,你種下這個種子,你將來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想:「哎呀,我是個凡夫啊!聖者尚且如此,我凡夫怎麼可以?我要努力啊!」你一直這樣子去想!雖然你做不到,你不會錯到哪裡去。你努力地做,慢慢、慢慢地罪障淨除了,慢慢地資糧集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
如果你不這樣想,反過來,你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啦!那個是時代啊,那個時候所處的地點跟現在不一樣啦!佛不是說那個隨方毘尼嗎?對啊! (p12) 現在時間也不同,地點也不同,這個也你不要去管它啦!」欸,講得很有道理啊!然後你還自己覺得:「欸,如果是佛在現在的話,制的戒也一定不是這樣的哦!」你講得很有道理,很容易地,你心裡面就輕棄掉了這個戒。然後呢,自己找了最大的藉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這樣一點小小的地方,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想:「是啊!沒有錯,這個時、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請問(這個所謂請問是問我自己啊),為什麼我感得現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時候啊?」你為什麼不從這個眼光去想?你一想到這裡就慚愧,然後你就懊悔,拼命都來不及,還會說:「對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現在的時候不這樣了!」你這個概念就整個改掉了,所以這個知見就差一點點哦!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哦!
並不是說一定要教你怎麼樣,然後你做的時候,我們做,仍舊是—是的,環境固然是如此嘛,我的的確確這客觀的環境就是如此啊!那我還在慢慢、慢慢地、慢慢地隨順著這個,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那個時候你用那個隨方毘尼,那就對了!你是戰戰兢兢地,心裡總覺得:唉!那沒辦法,沒辦法也只好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你念佛,沒問題,可以念得去。的的確確你能夠欣、厭之心生起來,你把持住這個,一心念佛。因為什麼?你心裡面造的業是什麼業?你感覺得:唉,這個是一無是處;然後你唯一的依靠是 (p13) 他,雖然你做不圓滿,你的業是這個嘛,到那時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沒有這個,你把持這個正見,將來你最多掉落龍當中,欸!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解脫了。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佛說的話,前面說的,虛空可以變哪,佛講的話是絕對不會一點點差的,這是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的一件事情,就在這裡。

隨方毘尼
謂隨風俗民情之需,對戒律可斟酌取捨。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開許之事等不經開許廢止之新事例,得隨順地方之風土、氣候等而斟酌開許廢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