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7-25進度:下士道

64A 19:09 - 65A 18:33

③ 定業可清淨與其定義不相違
<第一組>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
對於諸經所說“諸業雖百劫”等,應當知道這是針對不修習四力對治的情況而說的。

經上面說,百劫造了絕對不亡的,要曉得這是沒有修對治,如果修了對治,一定不會的。

四力
能破壞現行(拔除力)、對治現行(對治力)、遮止罪惡(防護力)及依止力。

【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否則,這種說法就與正理和眾多經典的說法相違。

他假定說經上面說造了一定不亡,那麼你修習了以後它也存在的話,這樣一來的話,很多經上面講的道理就有違背了。這個經前面、後面一定不違背的,所以前面所以說造了不亡,是因為你沒對治,對治了以後它就消失掉了,經上面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說。可是這個理論它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現在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跟你們說明一下,你們就很容易很清楚明白了。如果是在座的諸位,尤其是學理工的,那個概念特別清楚,或者我們把中 (p265) 學的物理現象,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就很清楚。
現在呢,或者我們不要說物理現象的,因為畢竟學「力」的人比較少。世間一般大家的量則,我欠了你十塊錢,他欠了我十塊錢,結果呢?對我來說,我不欠不虧,我自己本身來說,我身上的這個負債來說,不欠不虧。儘管這樣,可是對不起,我碰見他,他是我的債主;然後呢我碰見這個人,我是他的債主,對不起,這個債還在,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另外一種,我欠了他十塊錢,我還了他十塊錢,結果呢我有沒有債?沒有。然後呢我碰見他的時候,他是不是我的債主啊?不再是了,清楚不清楚?懂不懂?有疑問的請提出來現在,一點沒有疑問。
然後呢我再進一步用「力」來告訴我們,用力來告訴我們,然後我用一個力,比如說推我前面這東西,我如果推這東西,這東西就向那邊推動,對不對?然後呢旁邊如果有一個人,要擋住這個推動的話,他也要推住,怎麼辦呢?就是在這個反方向,反方向用同樣的力來推。如果說他反方向推的話,他的力小,我還是推過去一點,但是呢並沒有原來這麼快了,也沒有原來這麼遠。他假定力慢慢地加強,加到跟我一樣的話,對不起,那個就不動了。如果他的力量超過我的話,它又反回來了,對不對?還有一種情況,我是這個力這樣推,結果他也用一個力那樣推,請問這個力跟我這個力有沒有關係啊?是了不相關,了不相關,所以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物理上面就講這個道理。
(p266) 如果你們懂得力學,然後講佛法的話,美極了。為什麼呀?這物理上面,儘管講力是世間的萬有引力,樣樣有力,但是力的來源哪來的?他找不到,只曉得任何一樣東西有它的力,以前說這物質有力,現在發現原來沒有物質,本來就是一個力場,真正說起來,根本找不到物質,就是那地方有一種能力存在,這能力哪來的?找不到。佛法上面告訴我們,妙極了,這能力哪來的,業力,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現在大家說科學,說了科學去反對佛法,這種人不信佛的當然,信了佛居然拿科學來反對佛法,那個人佛法在門外,真正的世間一切的量質,你懂得了佛法,任何一樣東西解釋的徹底圓滿,尤其是科學,醫學,不管是理工、醫農任何一樣東西,那今天我在這告訴你們。
諸經說云:「諸業縱百劫不亡」與四力懺悔淨罪,有無矛盾?
所以當你造業的時候,你什麼,以你的心去造,現在我們把這個剛才那個比喻,馬上用到事實上面。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怎麼個造法的?你看見這個東西,啊!歡喜它,你起個貪心,這樣去。是不是這樣?就是用你的心,對這個東西這樣來。現在呢,他前面告訴我們怎麼對治啊?你看見這個是「起過患欲」。以前是曉得什麼?曉得它有種種的好處,你要執取它,現在你恰恰相反,要曉得它有種種的過失患害,於是你排斥它。所以這兩個東 (p267) 西是行相相同,是力用相反。心理的狀態,完全是依靠你的心理狀態,還是這個欲,前面那個欲叫貪欲,現在的欲叫什麼?善法欲。為什麼貪欲?你無明,不知道,邪妄地分別;為什麼善法欲?你正知見。它那個正跟邪之間,像黑跟明一樣,恰恰相反哪!完全相反。因為這個無明,無明故行,行是什麼?力嘛!現在呢同樣地,你因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產生一個力,那個力跟它相反,完全相反。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修對治的時候,為什麼要四力圓滿?就是你造的時候就這樣造的,現在你對治的時候,也在哪一方面都顧慮到了。這個方式都顧慮到了,質都對了,下面的力那量也對了,你只要完全做對了,徹底消除、一點不剩,清楚不清楚?
正因為如此,所以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諸業縱百劫,它絕對不亡失的道理,業一定不會亡失的!以前你造的業是造這個業,所以它一定推著這邊走;現在你造的業是這個業,它一定也推著這個走。所以那個在同樣一件事情上頭,發生有什麼效果?這兩個業也都沒有亡失,對不對?絕對不亡失的。所以這個力因為這樣不亡失,所以向那邊走;這個力向那邊也不亡失,向那邊走,結果碰到最後那個不動。實際上動是不動?那個力呢,兩個力都沒有亡失,對不對?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啊,那個佛經真美呀!它絕對不會有一點矛盾之處,所以有矛盾問題都在你自己,清楚不清楚?
(p268) 所以常常有人問:「有人什麼這樣說,有人這麼說,你到底怎麼講?」那你告訴他,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管你是用經說,乃至世間的理則。說到這裡,同樣你們也曉得了,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世間的量則,說明這個最深刻的道理。其他的宗教他一定要說:欸!這個是神講的、這個佛講的。是,我們也是佛講的,佛是什麼?覺悟了世間的量則,所以他用那個世間的共同接受的量則,來說明這個正確的道理。但是有一點不行,就是如果世間的量則你不懂,是個大愚癡蛋,那沒辦法好想,那沒辦法好想,所以這個修學佛法是智慧之學啊!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說:哎呀,我在這修行了,好像這癡癡呆呆呀!那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你已經走到錯誤的這條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覺得:啊,你很聰明啊!這個聰明要注意哦!千萬不要變成世智聰辯,佛法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喲!然後呢你談起來,說起來說得頭頭是道,對治不了煩惱,還增長煩惱,這個不是佛法的智慧哦!提一下。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喔!原來這個樣。那以後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當你正修對治的時候,有人說:「那麼我不要發露這個,可以不可以?」請問你不發露能懺悔得乾淨嗎?你造的時候針對著這件事情,你現在要懺悔,是把它掩飾著這件事情,你真的在懺悔嗎?假定你真懺悔的話,你還會掩飾嗎?所以這個掩飾這件事情是懺 (p269) 悔嗎?所以當你對剛才這種道理正確了解了以後,你會必然產生一個結果,以前不知道去造,現在知道了以後,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這是必然的現象,對不對?
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所以你每一個地方它就這麼細緻,一點不錯。所以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這個根在哪裡?正知見。從哪裡知見?就起心動念。所以佛法叫做內明,妙極了,是一點都沒錯,你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曉得了:啊!原來我們常常說,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
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就是這樣。進一步,你騙得了自己,是騙不了因果啊!我們倒不是有意騙自己,我們愚癡。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唉呀!不要相信「我」呀,「我」這個東西的話,是真正我的生死大冤家,這個無明的根本,後面會告訴我們的,就在這裡,就在這裡。那麼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p. 146 (12)
【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
所謂順定受,應知也是如上所說。

順定受也是這樣。

【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說不定受的話,就是你不修對治,也不一定感果。

說不定受的話,就是你不修對治,也不一定感果。關於這個定受、不定受,感果、不 (p272) 感果啊,到後面共中士道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也像今天講的一樣,它每一個地方啊非常正確,一點都絲毫不差,絲毫不差。現在到這個地方,雖然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但是我們必定要馬上開始懺悔,原因是如果說你不努力懺悔,心裡邊一直在這種煩惱的現行當中的話,它那深細的佛法你進不去的,這個是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我們一路上面一定是這樣,第一個,儘管你不一定懂,馬上遠離,然後呢跟著師父身邊,聽他,好好地念佛、拜佛。
所以我們現在從早晚課開始,每一樣東西那都是最好的,只可惜的是我們現在不懂,乃至於我們就說:「現在這樣的早晚課它徒具形式,還不如不要就罷了!」那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幸好現在還有這個形式,因為還有這個形式,至少有機會的時候,有機會會告訴你,喏,這個形式所具的內涵是什麼。你了解了,形式已經有了,然後呢內涵一用,馬上對。你一旦把那形式掃除掉了,那完了,從此以後佛法就完了!所以想到了這裡的話,不管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還是會對最起碼的形象,是都會對它產生無比地尊重,無比地恭敬。
同時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你要持戒就遠來得容易。尤其是現在戒經上面說,不要說四眾過,不要隨便說別人,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好像滿身是罪,你怎麼去不說他 (p273) 呢?欸,他就有絕大的功德,就有絕大的功德。而且你也了解了你真正所要的—你要你的功德嘛對不對?他現在他破戒,他下地獄,結果呢他卻把那個三寶的形象撐起來,讓你有機會見到,讓你有機會隨喜,讓你有機會讚歎,乃至於讓你有機會啟發悲心去救度他,他不是你成佛的資糧嗎?你不感激他,可能嗎?喔!所以你了解得越多,這個問題越簡單,這個持戒是越容易,然後呢罪障淨除,是功德增長啊!
所以昨天還有一位同修來跟我談,我聽了真歡喜呀!他說這個教法真美,他偶然有一天出去,也跑著去聽人家講法,他就隨便去一聽。唉呀,叫是他說是如果以前聽了以後,一定會覺得:這種人也在那地方講這個,實在是啊!結果呢?他因為懂得了這種教法以後,他心裡面產生無比地歡喜,他怎麼歡喜呢?就告訴我剛才這個道理。我說:「對啊!佛法就這麼好,法就這麼好!」這個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繼續下去。

④ 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報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
由此可知,罪業是經由懺悔過去,防護未來等力,才能傷損它感果的功能,因為罪業的種子已遭破壞,所以雖然遇到外緣,也不能感果。

喏,就像前面的「悔」或者「防護」,經過了這樣地努力了以後,把這個能感的異熟的功能—這個異熟的功能,唯識上面我們叫它種子,現在這地方他用這個「功能」,意思一樣的。但是呢他所以不完全用唯識法相,唯識的名字,他有他的理由,這個我們 (p274) 不去管它。就是說這一種能感得異熟的業因的這個種子,雖然遇到緣,它也不會感發異熟的果。關於這個話很容易懂—應該這麼說:這個話,我們一聽就聽清楚了,可是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一下。也同樣地剛才的情形,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得到,而且這個感受,就對我們這麼地活生生的一個感受。
怎麼對治平常養成的習慣
剛才我隨便說眼前這樣東西,平常你歡喜它的,你歡喜它的,然後一開始的時候,你為什麼歡喜它?通常有幾種原因,就是你有機會,你碰到了吃,欸,吃過了,「這個滿好吃啊!」也許不一定好吃,你天天吃、天天吃,吃慣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就覺得少了這個你就少不掉。我們有太多這個嗜好,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就很歡喜。然後呢,你只要慢慢、慢慢地養成功了習慣,於是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沒有這東西就少不了它。如果我們天天早晨起來,在家人早晨起來,跑到門口去看報紙,然後呢喝茶,然後呢做什麼,我們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慣的,所以到那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習慣什麼啊?你種下去的業因對不對?這個因,到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你每天這樣做,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起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跑到門口去看看報紙來了沒有,「欸,還沒來!」這個報紙還沒看,他就會覺得坐立不安之感。
現在我們,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習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那麼對治呢?就這樣,你 (p275) 曉得這個東西,啊!原來這個東西對我們這麼大的害處。然後呢雖然你曉得了害處,習慣還在,於是你用其他的方式去對治它,這個對治有它的種種的方法,比如讀誦甚深經典、觀罪性空、種種的念誦。現在我就用報紙這一件事情,平常的話,你雖然說這個報紙看了不好,我想你們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你要不訂報紙,過了一些時候也許你就忘記掉了,可是一旦看見了報紙,喔!你拿起來,說不定它一坐坐了一個鐘頭,二個鐘頭,你也忘記掉了。
這個當時我自己有這個經驗。那時候我跟著法師住在那個山裡面,那個山裡面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報紙的,後來很久也不看報紙,我自己覺得不看報紙覺得滿好。結果一旦跑到那個外面看見那個報紙,拿起來看了個起勁,就是這樣,怎麼弄這個就是拿不掉它,怎麼弄拿不掉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很難拿掉,師父是如何拿掉看報紙的這個習慣
後來慢慢地由於這個本論的告訴我們,喔!了解了,原來這個真正的問題。就是說,它一定要正確地見到這個東西的過患,以前是見到它的好處—實際上我們真的見到它的好處啊?不是,是習慣養成功對它的愛好。所以這個「習」這個是很難改的,你真正要對治它的唯一的辦法,你一定要見到它的害處。所以這個見道然後修道,它有它的特別的。
那時候我就想:這個報紙它有什麼好處呢?想來想去呀,這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糟 (p276) 糕!那個報紙上面很多東西你覺得,比如說常常很吸引人的這種東西,或者你歡喜看文藝的,你會看那個文藝的副刊;乃至於後來有一段是流行武俠小說,我也對這東西很入迷。到後來想想還真顛倒,它那個東西完全是憑空想像的,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想到一下那地方,一下那地方;我也會想啊,想了一套,編了一套故事去騙別人,騙得教人家瞪大了眼睛看,其實呢完全在那裡說大話,空口說白話。我想:唉,我這個人真愚癡,學佛人怎麼愚癡到這種程度!那為什麼受他騙?想了半天,慢慢慢慢找到了問題了,這個問題並不圓滿,可是已經慢慢慢找對了。那時候我想:哎呀,我真是個愚癡,就是被它騙!
然後呢我想,你是普通一般的情況,你稍微了解一點的就會這樣,就是說我懂得了這個道理;可是懂得了道理,跑著去,下面看見還是跟著它跑。以後我也進一步了解了,原來道理雖懂,力量不足。要產生力量什麼呢?他告訴我們—數數思惟。其實這個道理,前面都告訴我們過了。這個思是什麼?行。行是什麼?業,業有一種力量的。哦!那時候我懂了,我就空下來,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想著那個報紙的害處。啊,想,到後來,想、想、想、想,慢慢這個心裡的力量很強。然後呢我就自己試驗,又跑出去的時候,就想那個報紙有什麼缺點。以後當那個報紙那個東西來的時候,我拿到報紙以後就看,「啊!你這個傢伙以前專門在騙我,我現在可不上你的當了!」欸,妙咧!你以前你怎麼也擋不住要看的,現在你覺得是非常歡喜不上它當了,然後呢你高高興興地就這麼丟掉了。
(p277) 不是說今天做到了,明天馬上做到,就跟著來喔,那時候自己立刻就檢查得出來。所以你用什麼方式保護那個正念—用正見。然後呢正見是什麼,正念是什麼,你會清清楚楚,當這兩樣東西在的時候,這不管什麼東西,這東西完全防護住了。現在你同樣這東西,你現在修了對治以後,然後呢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他怎麼說?「雖遇緣」,換句話說這個東西緣又來了,對不對?但是你沒有修過對治的時候,心情是什麼?你只看見它對你的好處,就是以前的染著;你修了對治以後,你那個心裡邊「啊,原來這個東西!」它這個染著的力量生得起來嗎?生不起來了,被你這個對治的力量把它損害了,到那個時候你不會再拿起來。我剛才舉那個報紙,你就不會拿起報紙來看,清楚不清楚?是這個這麼地明白,這麼地清楚!就這樣。
所以我為什麼在這地方那麼不厭其詳地告訴你們,這有個道理在的喲,我但願你們聽見了這個話,回過頭去好好照以前告訴你們的辦法努力。要是不努力的話,你們對不起你們自己,我在這裡喊了個半天,我也覺得浪費了我的喉嚨、喉舌;但是你如果懂得了真正去做的話,那最寶貝的東西都在裡頭喔!所以他說你能夠損傷能感異熟的因,那個時候雖然遇到這個緣,它不會感果的道理就是,眼前的事情就這樣,將來的事情亦復如是。我 (p278) 們整個的相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繼續不斷地相續。所以你呀相續當中加什麼業進去,它就顯什麼樣的果,彼此之間絲毫不差。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現在回想:喔!一切由業決定、業如何增長廣大、為什麼造了一定碰、不造一定碰不到,這個道理清楚了。在146頁的最後一句。

p. 147
【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
惡業是如此,同樣由邪見、以及瞋恚心所摧壞的善根種子,也不感善果。

這地方就是說,這個如果說你造了壞的事情,然後你經過了懺悔以後,懺除了以後啊,雖然遇見那個惡緣,這個惡業不會結果;反過來,雖然你有了善根,那個善根如果你前面邪見或者瞋恚,把那個善根摧壞了,到那時候那個善根遇見善緣,它也不能結善果。不管是惡、不管是善,這個心相,就是這樣的心相。如果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是黑的,然後你懺悔了,這個黑的惡果不會結;反過來,偏那邊善的,如果你由於邪見跟瞋恚摧壞了,這善果也不結。那麼現在正、反兩樣,我們都知道了,所以壞的我們儘量地把它懺除,好的儘量防護而增長。

【《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 (p279) 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
《分別熾然論》上說:「或者是你的善法,做了種種的善業,可是到後來或者是邪見,或者是瞋恚,把這個善業損壞了,所以即使遇到餘緣,也決定不能感發安樂的異熟。反過來呢是不善,你能厭訶、防護、悔除,好好對治,就能傷損不善業種子的功能,也決定不能感發惡業的異熟。若是從惡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外緣的會合,或者沒有感果的時間因緣,或當感果的時候,這個外緣雖然現起但對治違品的力量強,肯定會消除前者安住的功能,這些難道不是從根本上拔除嗎? 」

喏,這個論上面就告訴我們,說或者是你的善法,種的種種的、做了種種的善業,可是到後來,或者是邪見,或者是瞋恚,把這個善業損壞了,把這個損壞了,這一點我們要非常小心、非常小心!反過來呢是不善,如果說你了解了,然後曉得這個壞事情的過患,你「厭訶」,厭是厭惡,訶是訶斥,然後呢防護不再犯,懺悔,就對治它了,這個是我們應該精進努力。這個兩種方式,把原來是種下去的這個善惡業損傷了以後,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它不能感發這個果,不能感發果,第一個。上一堂就是講這個道理,眼前的就是這樣,將來的也是這樣,因為理論就是這樣嘛,不管你時間用在哪裡,就這麼個道理,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這樣。
再下面呢?「由無緣合,時亦遷謝」,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當你造任何一個業的時候,它分幾部分,「異熟、等流」這是在你自己內身心上頭的,這個「士用果」是從外面境界上面的。如果是你造了這樣的業的話,這個東西同時現起,經過了你自己懺悔,或者三樣東西同時淨除,或者最主要的呢,是裡邊的等流,那是一定把它淨除的。以前的等流是什麼?你造的惡,現在我懊悔:「唉呀,我怎麼這樣錯啊!」所以當這一件事情現起來的時候,你以前歡喜那個心,現在變成功厭惡的心,對不對?所以當境界現起 (p280) 的時候你厭惡它了,當然你排斥它了。所以當感果的時候,這個外緣雖然現起,但是你排斥了,那個外緣碰不上。
就像說,現在嘛我今年種一個稻子,結了果,然後收下來了以後,到了明年春天下雨了,出太陽了,那個稻就長出來了。這個外面這個雨跟陽,這個叫外頭的外緣,現在我們不妨歸入增上果當中,那麼種子本身就是等流、異熟。現在經過我這個懺悔把那個種子弄壞了,弄壞了以後,儘管那個曬太陽、泡水,它長不出來。再過了一些時候,太陽也沒有,水也沒有了,它當然永遠沒機會了,所以下面說「時亦遷謝」,時節它也變掉了。那當然既然如此的話,是不是不會感果了?所以「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喏!這個理路這麼清楚。
哦!現在我們完全明白了,所以以後碰到這種情況,人家問你:「欸,懺悔了以後能不能淨除?」你怎麼回答他?這裡現在你不要先問能不能,你先要了解你如何懺悔,懂不懂?你把造罪的原因是什麼,懺悔的方式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那不必解答,下面自然。你做對了,絕對!做不對,儘管你在磕頭,頭顱磕破,沒有用,就這樣。
(p281) 那麼既然懺悔是如此,積累的功德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到了這個地方才曉得:啊,修行原來是這樣的!是不管是人天、小乘、大乘、密乘,沒有一個例外。因為整個佛法講的—因果,就是如此,最膚淺的,人天乘;深一層的,聲、緣,乃至於大乘,這個地方是基本。所以我們說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不管你做什麼,念佛,念佛成;參禪,參禪成;然後呢學定,學定成,哪有一個不成的事情。繼續下去。

【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
如同經中所說:「由於你這樣受持正法,本來你造的這個惡業是定受的,現在變成現法受,受了一點點就好了,下次就沒有了。又說:「你本來造了要去惡趣的惡業,但你淨除了,這個就是感得今生頭痛般的輕受。」

<第二組>
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
假設對方問:「如果還有頭痛這樣的苦果,怎麼算是從根本拔除呢?」 論中告訴我們:「你現在這個惡業的果本來要到那落迦的,現在呢你完全不要去了,只受一點輕微的苦,那豈不是根本拔除了?而且還有稍微發起頭痛等輕微的果報,也正可說明惡業本來就不可能沒有果報。」

下面就說:就像經上面說,說由於你這樣「受持正法」什麼等等,認真去做,本來你造的這個惡業是定受的,是最糟糕的,將來下一世一定要感的,因為你現在受持了正法,所以現在變成現法受,受了一點嘛,好囉!下次就沒有了。
下面又說,現在那個惡趣,本來要惡業當中的,現在就感得……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本來要去惡趣,你說淨除了,但是呢這個就是感得頭痛。假定你說還要感得頭痛 (p282) 的話,那怎麼說是從它根本拔掉了呢?」他現在告訴我們:你現在這個惡業的果啊,本來要到那落迦的,現在呢,徹底地不到那落迦去了,那落迦是何等地可怕,現在你完全不要去了,豈不是根本拔除了?但是呢畢竟你是造了,所以既然造了,跟不造不一樣,所以你還感得小小的頭痛等等,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
所以假定說我們把前面剛才所講的,這個業的力量懂得了以後的話,關於這些疑問,一點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自然而然你有什麼的業,就產生什麼樣的功效。平常我們在講力當中,這有幾個很有趣的現象,力,講力最基本的,有一個叫大小,有一個叫方向,最基本的。這個大小是講它的量,方向實際上就講它的質,那麼現在我們用在這個地方亦復如是。所以它每一地方它你要越是觀察地深入,那麼然後你認識地越正確,將來產生的效果是越圓滿。

⑤ 教誡須在違品上勤修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
雖然沒有獲得真能摧毀煩惱種子的殊勝對治(證得空性),由於這個損害了這個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緣而不感果,不管內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說像前面這樣,還沒有得到真的對治喔!什麼是真的對治?真的對治一定要把那個真正整個的功能淨除掉,那是什麼?要證得空性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對 (p283) 治了,那時候真的對治了。現在這種對治,由於這個損惱了以後,損害了這個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緣而不感。「內外因果多是如是」,不管內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內因果(眾生別業妄見),外因果(眾生同分妄見)
內因果叫異熟,就是純粹我們自己內身。外因果就是增上,就是器世間。

【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
因此雖然造了很多善法,但如果不防護瞋心等毀壞善根之因,那麼按前文所說,善根果報將會從根本上被毀壞。

所以注意哦!固然造了惡法,我們可以懺悔淨除,同樣地,你雖然造了很多善法,如果你有邪見、瞋恚等等的話,同樣地會把你的這個善根損壞喲,這是我們修行的人特別注意哦!那麼現在我們尤其容易犯的幾件事情:第一個,戒。啊,這個戒要想持得好,真難!戒要想持得好,真難!那麼戒相已經難了,所以這個略戒當中第一、第二句已經難了,第三句是尤其難哪!第三句「自淨其意」,這個是尤其難。這是我們要說,所以他告訴我們「則如前說」,像你前面說的,因為儘管你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起了這種心哪,壞掉了,壞掉了!所以要努力防護啊,

【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勸修習不善還出。】
所以,為了使善果不被毀壞以及使惡報不出生,必須努力防護能破壞善根的違品——瞋心、邪見等;在破惡方面,應當精勤修習能壞惡業功能的四種對治力。

好的嘛不要損壞,壞的努力去把它淨除。

⑥ 定業若能清淨,為何經說唯除先業異熟
既說“能盡淨有力之業”,又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 兩種說法是否矛盾
<第三組>
【◎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 (p284) 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要除開呢?經中所說:「唯一排除先業所有異熟」,意思是,一般在已經感發盲眼等異熟果的時候,現在再對治就難以淨除。如果是在因位還沒有感果的階段,就容易遮止,所謂「能盡淨有力之業」,密意就在這裡。因此,上面說法沒有過失。

他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經上面又說這個要除開,它為什麼還要除開呢?既然你能夠徹底淨除的話,還有什麼除開,能夠除開的話,它不是不能完全淨化了嗎?」他下面說,當這個業你已經感得果了,已經感得果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淨除了;在因位的時候你還可以,在因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淨修的話,可以遮止。
這個道理用一個現實來比喻,比如我們說,草我們不要讓它長,那麼當這個草的種子,還沒有結種的時候,你先把它拔掉,不結種,這一個。第二個,結了種以後,那個種子你把它拿出來把它敲敲爛是第二個。敲爛了以後,儘管到那時候泡在水裡、曬得太陽,它絕對不結;是的,它那個種子還在那裡,但是它不會感果。但是萬一那個草,你草的種子你沒有事先破壞,到了春天已經發了芽,長出來了,你要叫它再不長芽,有沒有這個可能啊?那當然沒有這個可能,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這個道理跟前面所說的仍舊完全相順,完全不違背,所以經上的意思是這個,所以它絕對沒有過失。
關於這個地方他說沒有過失這一點,以及這一段話,這地方有一個大道理哦!這個也 (p285) 就是圓滿教法殊勝之處,凡是圓滿的教法,它一點漏洞都沒有的,前面這個道理我已經跟你們講過。我們現在所以修行的時候出種種問題,為什麼呢?你不能說你不懂,你懂得了一點點。懂得了一點點,結果呢你不懂的地方是一大堆,結果呢一大堆不懂的地方,這漏洞不曉得多多少少,你還覺得做對了,結果做的時候,因為有漏洞在,所以紕漏百出。現在這個地方啊,他雖然把那個綱要告訴你,凡是綱要的地方,每一個有問題的地方,他都告訴你清清楚楚,所以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地方去做的話,百無一失。
所以他把經上面,各種不同的經典上面,彼此有矛盾的地方都提出來。所以本論一開始告訴我們說,本論的特別好處,它能夠把一切的經論內涵通達而不違背,大家記得不記得?在這地方就處處地方顯出來了。欸!小乘怎麼說,大乘怎麼說,為什麼它這樣呢?喏!告訴你它的意義為什麼,絕不違背。你在粗淺的地方去看的時候,還覺得這是因為針對著這個,因為針對著這個,如果你真更深一層去看的話,那這個問題更是徹底圓滿地解決。將來講到共中、上士的時候,我會把剛才說那個話,更進一層地告訴你們。到那時候你自然會曉得大小之間,彼此是一點沒有矛盾;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
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只是愈趨深廣,愈趨深廣。不同的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們就有一種偏執。就像我們平常人念書也是一樣,我們念書進了小學裡面,小學裡面哪,到了這個學校裡學到了一點,回來了一定是:「喔唷,這個老師講的!」喔唷,這個老師講的是天經地義。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以後,自己乃至於曉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是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是難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地,要好好地學,到那時候自己會,哎呀,執著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重要的,注意,這個執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了解這個執著有它的缺點。那麼當這種情況之下,趁這個機會要注意,說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去判斷一切,要拿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啊,趕快努力深入,這個時候就把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繼續下去。

(p4)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
《分別熾然論》說:「如果說惡罪能夠徹底消盡,為何又說唯一排除先業異熟?」 經上面說:這個「唯除先業異熟」,意思是從已經領受生盲、獨眼、缺腳、顛跛、聾啞等等自性的因果的角度,所以才這樣說,為什麼這樣認定呢?這是因為業果已轉成果報,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能,將惡業除盡。

那就是前面,就是前面剛才解釋的。

p. 148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假定還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是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經過你的對治,獲得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他前面的統統抵消,能夠徹底的淨除乾淨。

假定它還在因位當中,「思」,思就是業嘛!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者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那麼經過你的對治,「獲得所餘」,就是其他的這個思,思就是我們的造的業。這個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它前面的統統抵銷,能夠「令盡」,徹底地淨除乾淨。下面引,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ㄆㄛˊ迦,殺父及無憂等。】
比如,指鬘、未生怨王、娑迦、殺父和無憂等公案。

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幾個公案,一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叫「未生怨」,你們曉得這個公案。這個,把他父親殺死了,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道理。那麼對這個未生怨哪,既然這個地方說了,我也順便提一下。那個摩羯陀國是當年印度是一個大國,那麼他非常 (p5) 信佛,可是沒有兒子,可是沒有兒子,那麼他後來求兒子。那個時候山裡邊有一個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羅門。啊,他這樣,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說這個仙人將來會轉成他的兒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個仙人,把他害死。害死了以後呢,弄死了以後,然後這個人就投生到他家裡面,投生到家裡面。後來就告訴他:「哦,將來,因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後,將來他長大了以後,你要還報他。」就這樣。
他曉得了以後很害怕,雖然求到了兒子了,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要還報的話,倒不如把那個兒子弄死了。所以他那個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他把他丟出去,丟在那個地上。結果丟在地上沒跌死,把他那個手指跌壞掉了一個,他也不知道。後來一直長大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欸,你這個因緣是這樣啊!於是這阿闍世王起了這個惡心,所以他叫未生怨,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地方也順便說明,這個業感果是一點都不差,這樣,那麼這個下面就不去說了。那個「指鬘」就是鴦堀摩羅這個公案,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得清清楚楚。

佛陀度化指鬘證果
舍衛城有位梵志,博覽群經,為一時泰斗。門生五百,最優秀的弟子名為鴦掘摩儀表堂堂而氣宇非凡,神武矯健且聰慧過人。梵志夫人暗戀指鬘,趁梵志外出,厚顏向指鬘求歡被拒,惱怒之餘佯裝被指鬘非禮。梵志盛怒之下,本想處罰指鬘,卻擔心這學生的拔山雄力,非己所能制伏。於是想出更惡毒的計謀,就是逆行而教,慫恿指鬘犯下殺人重罪,如此便可假借王法制裁以報復,未來更將墮地獄受苦。
於是梵志拿了一把利劍給指鬘,教他顛倒謬行,「若要速成道業,必須在早上到中午殺滿百人,每殺一人截取一指串為鬘飾,掛在身上。」善良的指鬘聞言垂淚,衝突不已,但惡鬼擾亂其心,果真攔截要路殺人無數,百姓紛紛前往王宮求告,請求為民除害。比丘僧眾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旋即前往救度!
指鬘遲遲未歸,母親覺得很奇怪。擔心兒子餓著了,於是送來食物。近午時分,指鬘未殺滿百人,正想弒母以充數。佛陀洞悉指鬘若殺害生母,則重罪難赦,於是出現於其前。指鬘見另有人可殺,便放棄母親,直逼佛陀而來。佛陀緩步徐行,任指鬘跑多快都追不上,指鬘喝道「沙門且止!」佛曰:「吾止已來其日久矣。但汝根器敏銳的指鬘心有所感,佛陀進一步為之開示,則當下開悟!終究放下刀劍,長跪頂禮懺悔,隨佛出家為沙門,證得羅漢果位,號稱「賢者」。

迦因緣
往昔,在室羅筏城,有一名長者,取妻不久就生下了一名孩子。這名童子剛出生不久,父親就離家經商卻死於外地而不得復返,母親在親友的幫忙下辛苦地撫養他長大。
有一天,童子和其他童子一起到一名長者家,這名長子的女兒喜歡這名童子就將花鬘扔給他。其他的幾名童子知道這個長者非常嚴厲,怕他受到傷害,就想法守著他,不讓他和長者的女兒私會。直到日暮時分,他們偷偷地告訴這名童子的母親知道這件事,讓她好好地看守。母親就把童子關在房間裡,並且準備好所需要用的物品,不許他出去。童子要求母親讓他出門,母親寧死也不開門;童子因欲火染心而生起大瞋心,拔劍殺死了親生母親。不久之後,童子明白自己造下極重的罪業,心裡不得安寧,便到處尋求滅罪的方法。一些人告訴他要投入大火中、又有說要從高巖墜下、投身溺水、自縊其身,種種方法都要讓自己死亡,沒有出路。
直到一天,他在逝多林聽到比丘們念經:若人作惡業,修善而能滅,彼能照世間,如日出雲翳。他心想:我現在應當出家修種種善業來滅除罪業。他便向比丘請求出家,受了近圓戒。從此以後,他精勤讀誦教典,通達三藏,辯才無礙。別人問他為什麼如此精進苦行,他說是為了淨除殺母的重罪。比丘們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告訴比丘們,為了不壞佛法,殺母者應當立即擯出僧團。
比丘被擯棄之後,並沒有還俗。他前往邊境定居下來,而且收弟子、講經說法。弟子中有許多證了阿羅漢果。後來,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即將死亡,就叫弟子為他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死後,他墮入無間地獄,在地獄中被猛火逼身,他誤以為是在所造的浴室中。獄卒用杵擊打他頭部,當時他發起了善心,隨即轉生到四天王天的天宮。天人生天時都能了知宿命,同樣,他也見到自己因憑藉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的福德力而得以從無間地獄超升天宮。想到自己是因世尊的善巧方便才得以升天,他便前去拜見世尊,以報謝恩德。於是,他來到佛前,聽佛說法而證初果。

⑦ 駁斥以過去公案不決定之理

<第四組>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 (p6) 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
“假使這樣問:既然未生怨王就是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無間地獄呢?” 回答:這是為了使人們對所有業果發生信解,因而顯示感生無間地獄等等果報之相,並非不能徹底消盡所有惡業。就像拍彩球,彩球落地之時立即反彈而起一樣,他們感生地獄也是隨即脫離,對地獄的火焰等苦事,連觸都沒觸到。

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這個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他—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呀?不,他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相還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懺悔了,的的確確完全懺悔乾淨了。他因為懺悔乾淨了,所以雖然墮落,所以像那個擊綵球,像拍球一樣,「通!」一下,下去,上來了。他到了無間地獄,問他無間地獄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燄他也沒有碰到,那就是這個情況。你想到這裡的話,豈不是從根本圓滿了。啊,所以想到這裡,要好好懺悔啊!現在我們唯一的事情。是將來的惡果,懺悔,現在懺悔了以後能夠功德增上,就這個道理。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由此成立懺悔可以徹底拔除諸惡業的根本,同時由感生地獄等,也說明不是惡業全無果報。

不但是惡的我們徹底淨除,但是反過來也了解,說這個業一定要感果的,至少還有這個形相。那麼下面有一點特別說明一下,這一點非常重要!

⑧ 針對某些不決定亦無過失之理

【◎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由於補特伽羅(有情、眾生)的某些差別而不決定的情況,比如《三摩地王經》中說:「勇授大王殺害了大乘菩薩華月嚴後,便生起了追悔心而為菩薩建造塔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歲的漫長時間,廣大地作供養,堅持每天三時悔除罪惡、善護戒律。但是,他壽終之後,仍然生在無間地獄,經過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感受盲眼等無邊的眾苦。」 

(p7) 欸!前面告訴我們可以永盡的,這個地方卻還有不一定的喲!什麼呢?補特伽羅—說你造的對象。引經上面,說這麼一個人哪,勇授大王殺了一個華月嚴,為什麼?華月嚴是個菩薩,他把他殺了以後就後悔了,然後呢為他建塔廟,然後去懺悔。喔唷,不得了哦!照前面所說的這個懺悔的話,他四力應該都有了。經這麼長,「九十五俱胝千歲」,而且「廣興供養」,而且一天三時地悔除罪過,而且善護尸羅,但是死了以後還生到無間當中,生到阿鼻地獄。時間經過這麼長,出來了以後,「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
雖然仍須如此受報,但懺悔罪業並不是徒勞無義。

雖然這樣哦,但他的懺悔還是沒有白費哦!

【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因為他殺的對象是菩薩,如果不努力加以懺除,則須感受比前者更為深重、恒常的極大痛苦。

他懺悔的力量還是有的,他有多少懺悔的力量就抵銷掉多少。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抵銷不掉呢?因為他所殺的那個對象,他是一個大乘的菩薩。所以如果說你傷的對象是人,這樣;如果你傷的對象是法,也是一樣。所以注意喔!這個謗大乘經典的這個罪過的難懺也是一樣,難懺悔也是一樣喔!因為這個大乘的法相是什麼?跟法界相應的。發了心的這個眾生—大菩薩跟法界相應的;你怎麼懺悔,你就是沒有辦法跟這個東西相應。這個羅 (p8) 漢,那個怎麼個弄法—所以處處地方,經上面說,哎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證了果了,對不起!你不如那個對大乘經典,乃至於隨喜的功德等等,《法華經》上面〈隨喜功德品〉有這件事情。
關於這一點,講到將來這個上士的時候,才說出這個量來,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啊!所以黑板上關於這一點,懺悔支,為什麼違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對於這個大乘的行,以及對大乘的法,傷害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以及毀謗了這個大乘的佛法之難懺。這個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特別警惕一下。但是反過來,妙咧!假定你真正地能夠發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話,欸,妙咧!因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你這個悔過的力量之大,是大得不得了!這個到後面慢慢、慢慢地再去講它,再去講它。

⑤ 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犯後悔除清淨和最初無染清淨的差別何在?
<第五組>
【◎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通過悔除和防護能使罪業清淨無餘,但與從一開始就不被罪業染汙的清淨和通過悔除而清淨這兩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別。

雖然可以懺乾淨,但是這個懺乾淨跟一開始沒有犯,兩樣東西有絕大的差別哦!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比如《菩薩地》中說,犯了根本罪之後,雖然可以重受菩薩律儀而使罪業還出,但是這一生你決定不能獲得菩薩金剛初地。(所以他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的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p9)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你犯了根本罪以後,唉,完全壞掉了。壞掉了以後,你雖然懺悔乾淨,重受,你還是可以得到清淨。對於得到清淨那一點來說是一樣的,但是要證得功德那一點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這一生哪,你決定不能獲得初地。以我們現在來說,因為我們末法了,我們好像總是沒有希望。實際上正法的時候—是!有這個可能。實際上一直到現在,都尚且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有這個可能。所以它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地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攝研磨經》中,文殊菩薩請問世尊:「假如有人因為親近惡友而造了此種誹謗正法的惡業。世尊,此人何時、如何才能解脫此罪業?世尊告訴文殊菩薩:假如七年之中,每天三時懺悔罪業,然後才得以清淨。在這之後至少須經過十劫才能獲得加行道的忍位。」

馬上證明經上面的。這個是文殊菩薩問世尊,那麼世尊就告訴他,說有一個人哪,他假定「誹謗正法」,前面一句話很重要哦,「由近惡友增上力故」。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從善知識來,反過來,一切的壞處是從惡友、惡知識。這個地方注意啊!他不講惡知識,他不講壞蛋,講「惡友」,這是你的好朋友哦!但是這個好朋友,他沒有正知見,欸,他還跟你滿好囉!哎呀,這個東西呀,來同情你,說:「某人哪!你這 (p10) 麼辛苦,這個常住的規定真不合理,叫你做這些事情哦!」對不起,你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知見去判別、判別。如果常住的確不如理,你應該離開,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話,那個惡友你趕快遠離。你碰著他一塊的時候,有你虧吃的,這種虧吃起來是不得了地嚴重哦!這一點,真正修學佛法最好的是莫過於善知識,反過來,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惡知識。他惡知識說的有相似,似是而非的,講起來很有道理哦!現在我們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你如果說「誹謗」啦,那麼,怎麼辦呢?佛就告訴我們,你犯了這個罪以後,七年當中,「一日三時於罪悔過」,要經過這麼長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夠「得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才能夠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這麼長的時候,喔!這個時間,還是非常嚴重啊!所以,注意啊!這個戒是千萬不能犯,尤其是謗正法戒,以及對菩薩的瞋恨心這一類。最主要的就對大乘教法,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啊,千萬不要隨意這個順著自己的知見亂來。

p. 149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以上教證是說:惡業雖然已經淨除,然而要得菩薩初地,無論如何快速,也必須經過十劫的時間。因此“無餘清淨”的意義,是指感受苦果的輕重、大小、長短,能依對治力使它淨盡無餘,並不是與最初無犯清淨相同,

(p11) 喏,這個說明了,所以「無餘清淨」是指什麼而言?就是感惡果的這個惡業,可以完全弄乾淨,對於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因此要生起修道證果的時間,仍然非常遙遠,所以應當盡力地使最初不犯,而不是以為犯了可以經由懺悔淨除,而完全的不加防護。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犯。說到這裡,為什麼我們對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它看得最大的,對我們絕定有好處,對我們絕定有好處!

雖然現沒力量做得到,但師父是如何引導我們去建立正確的認知?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證道的聖者,都是嚴加護戒,即使是最微小的罪,也寧可捨棄性命,絕不明知故犯。如果懺悔淨除和最初無犯並沒有差別,就不須如此防犯了。這中間的道理,可以顯見於世間的例子,如傷了手足等,雖然可以經過治療,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最初沒有傷損前的完全相同。

真正的聖者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對!我們要努力去學。這一點要再說一下,不是說馬上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啊,要種下這個種子,你種下這個種子,你將來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想:「哎呀,我是個凡夫啊!聖者尚且如此,我凡夫怎麼可以?我要努力啊!」你一直這樣子去想!雖然你做不到,你不會錯到哪裡去。你努力地做,慢慢、慢慢地罪障淨除了,慢慢地資糧集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
如果你不這樣想,反過來,你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啦!那個是時代啊,那個時候所處的地點跟現在不一樣啦!佛不是說那個隨方毘尼嗎?對啊! (p12) 現在時間也不同,地點也不同,這個也你不要去管它啦!」欸,講得很有道理啊!然後你還自己覺得:「欸,如果是佛在現在的話,制的戒也一定不是這樣的哦!」你講得很有道理,很容易地,你心裡面就輕棄掉了這個戒。然後呢,自己找了最大的藉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這樣一點小小的地方,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想:「是啊!沒有錯,這個時、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請問(這個所謂請問是問我自己啊),為什麼我感得現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時候啊?」你為什麼不從這個眼光去想?你一想到這裡就慚愧,然後你就懊悔,拼命都來不及,還會說:「對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現在的時候不這樣了!」你這個概念就整個改掉了,所以這個知見就差一點點哦!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哦!
並不是說一定要教你怎麼樣,然後你做的時候,我們做,仍舊是—是的,環境固然是如此嘛,我的的確確這客觀的環境就是如此啊!那我還在慢慢、慢慢地、慢慢地隨順著這個,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那個時候你用那個隨方毘尼,那就對了!你是戰戰兢兢地,心裡總覺得:唉!那沒辦法,沒辦法也只好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你念佛,沒問題,可以念得去。的的確確你能夠欣、厭之心生起來,你把持住這個,一心念佛。因為什麼?你心裡面造的業是什麼業?你感覺得:唉,這個是一無是處;然後你唯一的依靠是 (p13) 他,雖然你做不圓滿,你的業是這個嘛,到那時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沒有這個,你把持這個正見,將來你最多掉落龍當中,欸!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解脫了。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佛說的話,前面說的,虛空可以變哪,佛講的話是絕對不會一點點差的,這是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的一件事情,就在這裡。

隨方毘尼
謂隨風俗民情之需,對戒律可斟酌取捨。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開許之事等不經開許廢止之新事例,得隨順地方之風土、氣候等而斟酌開許廢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