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2019-10-30 進度: 解脫正道(一)

82A 21:04 - 83A 21:04

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分二:① 連結 ② 抉擇道性

<第五組>
【◎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這個地方就來說明一下,什麼是我們該走的路,走這條路達到最後解脫這個目的。

① 連結分四:
① 對輪迴痛苦生起厭惡之理 
② 今後仍須輪迴故當勵力摧伏之理 
③ 唯有出離心還不夠,必須摧毀輪迴之因—煩惱 
④ 珍愛摧伏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① 對輪迴痛苦生起厭惡之理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
如室利勝逝友所說:「我們現在是怎麼個狀態呢?眾生沉溺在三有的苦海當中,雖然眾苦無邊,卻耽著其中,不知要厭離,也不知要怖畏生死,居然還去歡喜它。世間貧窮的人難獲財富,富貴的人,又苦於守護財富,不願見到的怨家要常常碰面,親愛難捨的人,卻偏偏要分離,還有病老衰等苦,就像恒常置身在大火當中,但是眾生非但不覺得苦,反倒認為安樂,這不是很癡狂顛倒嗎?」

他說,先提醒我們一下,說我們現在是怎麼個狀態呢?在「沉溺」,就是溺在那個水當中、大海當中。那個大海什麼?「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欲界一無可取,人間、天上,乃至於色界、無色界天,這麼大快樂,實際上這個還在輪迴當 (p51) 中,這個還是苦海。既無邊、也無底,說明它的深跟廣都是無法測量的,換句話,這個苦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樣的大苦的無窮無盡的這個環境之下,我們不了解、不厭惡,居然還去歡喜它。「掉」,掉是通常說掉舉或者掉散,就算是我現在學習了,心裡面還是散散亂亂,不認真地努力。對於這一個「世間真相無非是苦」不認識,也不怕、也不厭。唉!是什麼東西在我心裡面把我蒙蔽了呀?這樣。第一說明這個。
下面呢告訴我們,這個三有當中貧乏,實在是要求的都難得到呀!所以「難求」。你沒有什麼東西真正來保護你,處處地方、樣樣東西來失壞。「離」就是最後,它三有一切的根本體性,就是別離自性,最後總歸要死。死了之前病哪、老啊、衰呀,無非是這種大苦。這個大苦說從來不停的,所以「熾然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居然覺得快樂,唉!這個豈不是我們顛倒了、瘋啦,我們真是這個樣啊!

【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又說:「唉!世間愚癡的眾生,就好像開眼瞎子一樣,眾苦雖然常常親眼看見,卻仍然不用心稍作思惟,難道眾生的心,真的像金剛一樣了不動心,這個實在是我們的愚痴?」

世間人,雖然我們有眼睛,但是我們像瞎子,我們是開眼瞎子,開眼瞎子。為什麼這樣說呢?說上面這種大苦的道理呀,眼前經常出現,這事實明明擺在這裡,但是我們居然不去用功地思惟、觀察。[082B] 但是我們居然不去用功地思惟、觀察。乃至於少少地思惟、觀察都不能做到,我們的心裡是什麼呀?我們的心裡,我們常常說這個心裡像個畜生,像個木頭,木頭表示木木粗粗的。我們現在呢像「金剛」,唉!這麼大的痛苦,居然了不動心啊!這個實在是我們的愚癡。所以要有這種心情啊,

p. 190 (5)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現在我們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不斷的去思惟觀察這生死當中,種種的禍害、過失。

現在我們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鞭策自己、鼓勵自己,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這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點好的地方,種種的禍害、過失。下面,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遍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如《七童女因緣論》中所說:「受生於三界當中,無常虛幻,就好像水中的月影一般,每一剎那都在變幻、生滅。這外在的五欲就像瞋恚的毒蛇正盤身舉頭的影像一樣。見到三有眾生到處都在被苦火焚燒,父王啊!我們一心嚮往出離紅塵,前往寂靜處尸陀林(墳場)修習解脫道。」

(p54) 看見那個世間情況「動搖」,這個就是指無常、虛幻,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樣,它本來就是虛假的。水裡邊的月影,看看像有,實際上沒有,而且還是動搖不定,一直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我們要認識這個。那麼這個實際上就是見解上面,我們要認識我們目前的狀態。然後呢我們貪著難捨這個,這個是什麼?「觀欲」,我們一切的欲望像瞋蛇,「盤身舉頭影」。這個毒蛇身體盤了、頭舉了,這是什麼狀態?攻擊的狀態。蛇在那兒遊的時候,正在那兒遊的時候,牠不危險。盤起了身,頭舉起來的時候,你不小心跑過去,牠「叭!」一下竄上來,就把你一口咬死。這個欲就這麼個厲害法,隨時待機而動,你一念欲心起來了,就完了,就害了它。我們剛剛講過十二因緣,十二因緣這個能引位當中,能引位當中這個因位識怎麼會感果的?就因為愛、取。愛、取什麼?就是欲好、貪欲,就是這樣。所以你一起這個愛取、這個欲貪的話,馬上就把這個惡因就引發,所以這個生死這樣可怕法。
「見此諸眾生,苦火徧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然後呢自己也見到,然後也見到眾生,真正一切的眾生,都在這一個狀態當中─就在這一個惑、業、苦,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保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避,這樣在熾然無常大火當中啊!所以說我啊、我們現在,唉!看見了這一點,真是一無可取,深深厭患。要到哪裡 (p55) 去?「出離」,求出離,一心跳出來。那麼到哪裡去?「往尸林」,尸林就是尸陀林─墳場,這個佛一再讚歎那個地方。
我們現在人真是顛倒,人真是顛倒,大家都說進步、進步啦,當年我也一直覺得進步。後來看見那個善知識,他就告訴我:唉!這個人真是顛倒,這邪見增上的時候,前面說,明明是顛倒的事情,他還覺得進步咧!本來我們以前,他說以前譬如說住家,這個、這個很多東西不大方便,現在大家覺得方便了,把這個世間的真正的醜相掩蓋住。就像以前這個我們中國有一個故事,好像出在《儒林外史》上面什麼,說有一個人生了一個病,生了一個瘡,那麼請一個大夫。那這個大夫是個蒙古大夫,他看見生了一個瘡以後,他:「好、好,這個簡單。」然後呢,是調一點麵粉水,把那個瘡塗著糊糊,看看也滿好看,「好、好、好,他這個病治好了。」現在我們都犯這個毛病,把這個表面把它瞞住自己,說病治好了,有這種事情嗎?
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就是現在我們都在這個上面,形相上面轉。譬如說,我們這個廁所,現在感覺:哎呀!好乾淨,一點味道都沒有。那樣樣東西都方便,讓你明明不理想的地方,種種的方式來騙你,讓你覺得是安樂。乃至於人死了,唉,那個跑到殯儀館裡面去的話,哇!你覺得那個地方簡直是……。在這個地方我倒還沒有注意到過,但是那個美 (p56) 國那個殯儀館,你一進去,那個肅靜,那個場面,你簡直感覺到,好像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享受去一樣。假定是你不是那個死人的親人,你沒有這個悲切的心情的話,你還覺得赴一場宴會一樣咧,就這樣啊!所以沒有一點點地方來引發我們,說這個世間明明苦的,還騙我們。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是的欸,幹什麼?到尸陀林。古來的尸陀林,人死了就丟在那個地方,你看看它,唉呀,又可怕、又髒、又臭、又爛。然後你一看,覺得人死原來這樣,到頭我也這個樣,忙了個半天哪,是一無意思!那個時候心裡面就策發了。當然修行之前已經策發了,可是剛開始必定這種心念不強。啊!一股勁,等一下過了一下,你這也就忘記掉了。欸,一看覺得:哎呀,不可以呀!策發我們努力呀!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弄錯啊!這是為什麼我們前面一再說,我們來了以後,還要講究那個、講究這個,你完全錯了。愈是跑到這地方愈苦,那麼時時很多地方來策勵你們。所以說你要學佛,還是學你自己啊?學你自己用不著到這個地方來,你儘可以賺了大錢去享受,要學佛的話是另外一回事情啊!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

【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
不管我們的身體也好─這是正報,以及我們所住的這個世間─依報也好,這個剎那、剎那在變壞當中,就像水當中的月一樣。

下面就是說明這個,不管我們的身體也好─這是正報,以及我們所住的這個世間 (p57) ─依報也好,這個剎那、剎那在變壞當中,就像水當中的月一樣。它本來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何況還在那兒動搖。空的、假的也許你還一下看不清楚,明明動搖這個事實擺在這個地方,你居然還看不見。所以我們說雖然是具眼,雖然有眼睛,這跟瞎子一樣啊!然後呢,

【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
眾生對五塵所生起的五欲之貪,看起來好像能滿足眼前的小利益,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害處,就像那個毒蛇這樣的樣,你一碰它馬上就喪失身命。

唉呀!這個諸欲這個塵勞,眼前看看一點點小的好處,實際上害處不得了啊!就像那個毒蛇這樣的樣啊!你一碰它馬上就喪失生命。

【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反觀輪迴中的五趣,常為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所煎熬,就像置身於大火中,身心不斷地引發熱惱。由於觀見以上種種輪迴中的過失,應當發起猛烈厭捨三界的心,如同北方孩童一樣,什麼都不要,只欣樂於出離、解脫。

再進一步,我們眼前如此,而且看見整個的五趣,就算你惡道當中生到善道,生到天道,對不起,沒有用啊!仍舊在這個三苦的大火當中,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非常猛利的。所以真正修行對這個應該「厭捨」,由於了解它的可患,產生厭離,捨離這個。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前面已經說過了,下面舉個譬喻。說北方,那個是就是,大概我想指宗喀巴大師,或者是他們那個代的人。說他這個怎麼一個狀態呢?就是叫我們凡是任何世間的欲樂,不管用什麼形式出現,我們都不要,一心只求這個解脫。地獄、畜生、餓鬼固 (p58) 然不要,人也不要、天也不要,名也不要、利也不要、錢也不要,什麼樣都不要,只有一樣東西─要求解脫。那麼這個

<第一組>
【北方孩童者,】
北方孩童的比喻是說,

是怎麼呢?

【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在北方炒麵非常的稀少、珍貴,每天吃的只是蔓菁。有一天孩童肚子餓了,便向母親要炒麵吃,母親沒有炒麵,就給他生蔓菁,孩童說我不要,接著再給他乾的蔓菁,孩童也說不要,母親沒辦法就新煮了蔓菁給他,孩童還是說不要,母親再給他熟冷的蔓菁,孩童還是不要,然後很氣憤地說:這些全是蔓菁!你騙我!我不要!

就是這個。傳說當中這個,那一個地方,那個炒麵,欸,比較好。不但好,「貴」是好,而且稀有。平常吃的都是,那個是蔓菁,這個蔓菁。那麼小孩子餓了總想吃一點好的,跟他母親說要那個炒麵。那個母親沒有這個好的東西,就給他生的這個蔓菁,他這個不要。那不要的話,那這個騙騙他,給他乾的,乾的不要。那麼再給他新煮的,新煮的也不要,煮好的冷的也不要。不管它用什麼出現,我總歸不要,總歸都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也應該如此啊!

(p59) 【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同樣的,我們面對這一切世間的安樂,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還是心中所憶念的,都應當提醒自己,這是世間的安樂,那也是世間的安樂,只要是三界中的安樂,終究都是苦的,並沒有真正的安樂,而這種苦,除了解脫三界外,是沒有任何藥方可以治療的,所以應該對三界的苦發嘔吐心。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應該的,應該的。不管是我們看見、聽見,然後心當中起心動念,所有世間所求的這個,都要這樣說:唉呀!這個是世間法生死流轉,這個也是、那個也是、那個也是、那個也是,沒有一個例外都是苦啊!這個苦是一無可取,也無可治療,一碰到「發嘔吐心」,嘔吐心。實際上呢這是什麼狀態?一看見,厭惡到絕端的這種心情,就是嘔吐心。實際上這個地方講嘔吐心,它不是用一個好像很粗俗的,或者我們容易感受得到的,而是什麼?在我們真正修行第一步「五停心觀」,對治這個貪欲的方法,大家還記得吧?用什麼?不淨觀。這個不淨觀當中有好幾種,白骨觀、大不淨等等。你修這個不淨的時候,等到你修起來的時候,就會這樣。唉呀!你一看見那個食物,你就會覺得又髒、又爛、又臭,又會發嘔,硬是會嘔,這樣欸!所以你看見,凡是看見可愛的東西這個心情起來了,你還會不會執著?這個所以為什麼叫我們要修、修、修,就這個道理。
不過到了這裡大家一聽見了,那我們趕快去修吧!對不起,你前面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不相應,不相應,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前面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清清楚 (p60) 楚,我們第一個修什麼?修皈依,說皈依的時候如果你罪障未淨,資糧未聚,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管怎麼修,修不起來。你一定要怎麼樣去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就可以了。而且這個裡邊又說明了幾樣東西:淨障、積資,以戒為根本,廣發正願,這是我們下腳第一步,這是我們下腳第一步。

② 今後仍須輪迴故當勵力摧伏之理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就像這個樣的如理去思惟,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飄流在生死苦海當中,若是不能因厭患而出離,今後仍然繼續漂流在三界,受無量的大苦。要從內心深處真實生起恐懼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就像這個樣地如理去思惟,思惟什麼?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漂流在生死苦海當中。啊!對這個有種種的過患,現在認識了解了,產生無比的厭惡,一心要跳出來啊!假定你不跳出來,以後一直還在漂流在這裡。一定要到什麼程度?「發生畏懼之心」,真的對這個產生絕大的恐怖,唉呀!一想到就恐怖,讓你坐立不安,那就對了!
我們前面曾經講過好幾個公案,不管是老的也好,不管是小的也好,像難陀,佛的這個弟弟,他是王族出生,家庭又這麼富有,那個太太又這麼好。唉,叫我們那怎麼捨得呀?欸,他當然一樣地捨不得,不過他比較幸運,欸,遇見佛呀!然後帶他真正地一看這個因果緣起的事情,「哎呀,這些東西都不要了!」更進一步了解了,說你雖然能夠生了 (p61) 天了,最後還是要去。啊!那害怕得啊,還記得吧!如果他吃飯之前,先想一想所見到的,這三有當中的真實狀態的話,那這個飯根本吃不下,吃下去了馬上吐出來。這個實際上那個三有這麼可怕呀!所以我們現在睜開了眼睛,是開眼瞎子啊!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還往往說還要幫別人。你自己都幫不上忙,你還幫別人,不是顛倒到絕頂嗎?這個地方我們要痛切地反省,這一點不單單是空話。
到這個地方要提一下,是的,現在尤其在座的大家都非常精進,那是一個好現象─不過有幾位還是馬虎哦!這個不要說:「啊,好、好、好,我也馬虎了。」那幾位的的確確,也不必說他─要向他們看齊啊!大部分同學都非常精進,一精進了以後就發生一個現象,說,哎呀,自己看看一無是處,那個時候心裡面很慌張。欸,你自己能夠感覺到一無是處,那個時候你就進步了。而且我們進步的第一步就是這個現象,所以我們要注意因地上面。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了,大家記得《集法句》上面那段話嗎?這個愚癡的人曉得自己是愚癡的話,欸,這個就智者。就是我們現在愚癡的確沒有錯,但是我們見到的我們愚癡的話,那個就是智者。你為什麼見到愚癡?因為你已經見到了正確的,然後一比較、一觀照,而這個比較是一定自己回過頭來反照自己:唉呀!發現我內心一無是處,那個時候就有一個力量推動你了,那這個修行從這個地方開始的。
(p62)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的話,有的時候著急得不曉得怎麼是好。有的人說:「那我趕快關到山裡去修行去。」啊!有的時候「我趕快念到一心不亂。」趕快做什麼。實際上呢,這個是欲速不達,它有它一定的次第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們對那個次第要認識,那麼現在呢,就是照著這樣的一步一步次第地走上來,走上來。

p. 191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親友書中所說:「無論是生在天中、人中,或者是地獄、餓鬼、畜生道中,都沒有一處是好的,沒有一處不是苦的。」

那麼這個書上面也告訴我,這是龍樹菩薩說的,說生死的真實的行相,真實的體相就是這個樣,你應該知道,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不管這生死當中你生在哪裡,六道當中天、人、地獄等等,沒有一個地方好的,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就是非一苦害器,種種的痛苦就從這個上頭來的,種種的一切都是這樣來的。
所以在前面,修那個八苦、六苦、三苦當中啊,曾經說到五取蘊,說只要這個取蘊的重擔一天沒有放掉,一天執持,那麼這個時候苦永遠隨著的你,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呢我們擔著那個東西,真正的厭患厭患,厭患這個。所以不要說這個不理想、 (p63) 那個不理想,哪個都很理想,不理想就是你執著這個東西,那個是真正不理想,你根本把握不住,你不管怎麼想怎麼說,都是空話,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重點你把握得住的話,那麼進一步慢慢慢慢的順著那個根本摸上去,就很快的可以達到目的,否則你在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必定是會碰到的,但是這個畢竟是走的冤枉路。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所以只要還在生死中,就是一切損害的根本,應當努力地斷除

要曉得,這個雜染相應的這個結生在生死當中,那就是根本,這個根本要斷除。現在這個根本的因,經過前面的,不管是用四諦、十二因緣來解釋,我們己經了解了,一定要斷除它。那麼要斷除這個呢?

③ 唯有出離心還不夠,必須摧毀輪迴之因—煩惱

<第二組>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但是,應該如何斷除生死呢?首先應當滅除使眾生輪迴生死的兩種因,那就是煩惱和業。

你要想斷除那個生死的根本,怎麼辦呢?要它的原因中,原因是什麼?二樣東西,煩惱跟業。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而這兩者之中,如果沒有煩惱,就算是過去造了許多業,也不會受生。

(p64) 這個我們已經了解了。

【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
若是有煩惱,縱然沒有舊業,也很快的可以新造,

反過來如果是你有煩惱的話,就算你沒有業,他率爾就是緊跟著,只要你有煩惱,煩惱的下面馬上就造業,造了業還是要感果。所以

【故應摧壞煩惱,】
所以道的重點就是摧壞煩惱。

所以我們真正現在的修行是幹什麼?摧壞那個煩惱,所以這個最後,從前面這個苦,而最後推到要脫苦到哪那裡去,摧壞那個煩惱。要壞、摧壞那個煩惱,要破那個因,

④ 珍愛摧伏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而摧壞煩惱的方法,則有賴於修習圓滿,沒有錯謬的解脫道。

所以我們要修,但是你要修的話,要修對哦!這個很重要,要修圓滿無謬,這個裡邊有二項,第一個不錯,不錯就是質要對,還要呢?圓滿,量要夠,最圓滿的是佛,次圓滿的就是聲聞緣覺。如果是你弄錯了以後,對不起,儘管你在修行,你還在輪迴當中,就是弄得不好乃至於還要受惡報,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所以在 (p65) 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想一想《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公案,他自己還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善事,做了這麼多年,怎麼沒有好報反有惡報?他真的做了好事嗎?他沒有!他沒有!這是什麼?錯謬之道,他完全走錯了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第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那麼,好!所以現在呢我們了解了,真正的世間真象這麼個苦,要想去除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解決,而這個一步一步的追溯上去,最後找到根本的因是煩惱,那麼要修煩惱,要這樣不錯,現在我們要修了,那麼怎麼修法呢?說這個裡邊要兩個,第一個你以什麼身去修,然後呢修什麼樣的道能夠除掉它。所以

② 抉擇道性分二:
①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此中分二:①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②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今初,】
現在看一看。這個要修行,的的確確要所依靠的一樣東西,屬於資糧,我們平常說,這個就是我們的暇滿的人身,前面已經說過,現在正講到又特別提一下。

①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分二:
① 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精進斷生死 
② 所依以出家為妙之理

① 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精進斷生死

【◎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 (p66) 力斷生死。」】
如親友書中說:「執邪倒見、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生邊地、性愚癡諸根不具、以及長壽天,只要在以上其中的一個地方受生,就有無閒暇修行的過失。離開了這八種過失,才真正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是好難得好難得的寶貝,所以應當努力地來斷除生死。」

前面已經講過了,你生在這個八難當中的話,隨便一個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可以真正的修行,所以只有能夠離開這個八難,不受這個八難的遮止,那個時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是好難得好難得的寶貝,意義是這麼大,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不修行,還是忙世間的一樣,這是不如畜生!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現在忙什麼?我們也忙將跟畜生一樣的,但知水草,只管個肚子,只貪個舒服,這個畜生也有,實際上還不如畜生,牠要想飛,一下就飛掉了,我們不會飛。牠如果跟你打架,牠牙齒比你利,牠的爪子比你厲害,牠跳的比你高,一個跳蚤蹦一跳,比牠的身體要跳上幾十倍,我跳了個半天,跳不到我自己人那麼長。
我們人生是真正珍貴的地方是什麼?就在三界當中,生死輪迴當中,最初唯一可以跳出生死輪迴的就是這個,而這個人身的可貴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我們說聽聞佛法,然後還要如理思惟。注意哦!這個每一個有它的非常重要的因緣,現在我們得到了要好好的利用它,要好好的利用它。第一個一定要去找善知識,然後呢要如理地聽 (p67) 聞,千萬不要盲修瞎鍊,然後呢還要如理的思惟,哦現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在一開始的去掉虛妄分別的,我們常常說,我們不要分別,這個不要分別有他特別的意義,可是我們不了解,往往說大糊塗一片,腦筋裡面什麼都不管,完了,修行絕對不是這樣,你一定要如理思惟分別,哪一個是錯的去掉它,那一個是對的抉擇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修行,愈修愈遲鈍,愈修愈愚痴,明明已經走上錯路了,所以我們真正修道,一定要走上無謬,就是不錯的,還要圓滿。

【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必須於現在獲得暇滿人身時,斷除生死,如果今生錯過,來世轉生在無暇當中,就沒有了脫生死的機會。

這個前面已說了。

<第三組>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大瑜伽師說:「現在是應該從畜生中跳出來的時候了。」

那麼這個大瑜伽師就告訴你,這個大祖師告訴我們,要記住啊,現在是我們真正從畜生當中跳出來,他不講從三界,而講從畜生道當中跳出來,他有個道理的,這個出就是出三界,因為平常我們所以跳不出來的原因就是愚痴,這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智慧,換句話說,你不能再像那個愚痴,你得到了人身而你不善巧利用你的智慧的話,這個說實在是不如畜生,剛才說不如畜生是消極方面的,現在積極方面的,更是不 (p68) 如畜生。畜生受牠的業力支配,牠就是這樣,還不會造極大的大惡,我們人如果你不得善巧的話,造大惡的都是在人道當中,這是我們務必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得到了,利害之間一比的話,那差的實在太利害太利害,所以只要我們隨便的懇心一比較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一定會全部精神打起精神來說修行,一定要跳出來,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

【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博朶瓦說:「過去在輪迴中流轉這麼久,不能解脫生死,今後它也不會自然的解脫,所以必須自己來斷除,而斷除生死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得暇滿人身的時候。」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一直流轉生死,沒有能夠跳出,跳出是還滅,以後呢?對不起,這個跳出生死輪迴還滅這件事情,它不會自然掉下來的,你不修對治絕無可能,所以你一定要修對治來斷除它,那麼要斷除學對治,就是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這個人身上面所以稱它為暇滿,大家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083A] 回憶一下,所以如果諸位同修前面沒有聽的話,回過頭去好好的補聽、補看一下來策勵自己。

② 所依以出家為妙之理分五:
① 總說 
② 須思惟出家功德以及在家過患 
③ 當如是發願 
④ 成為佛法所緣 
⑤ 顯密教中讚歎出家

① 總說

p. 191 (10)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要修行若是在家修行,有許多的障難和造惡業的過失,出家修行,則能避免這些障難和過失,所以修習解脫道,又以出家身為最殊勝,有智慧的修行人,應當欣喜出家。

哦!那我現在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啊!這個在家身對這個修法是難哪,不曉得有多難哪!不但是要正修難,反過來呢,在家身要造罪過失,實在容易得不得了。家裡邊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家裡面覺得應該做的事情,都是在造罪惡。出家恰恰相反,出家恰恰相反,所以它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所以「斷生死身」出家是最殊勝,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欣樂出家,必定要出家!
記得前面吧?前面一再說,一再說,說幾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呢,業力門當中他特別告訴我們,說你同樣地修行,同樣的一個菩薩,一個在家菩薩跟一個出家菩薩,那個在家 (p72) 菩薩供養,把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最圓滿的東西去供養,結果一個出家的菩薩點一個小小的燈燭,這個功德,啊!那個出家的菩薩,不曉得要大多少倍。然後他就說,就意樂,兩個人發的心是一樣的,那地方唯一不同的呢,為什麼?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所以不僅僅是前面說的,哦!說這個家裡邊留難很多,難以修行,實際上你同樣做一件事情,就同樣地做,就因為你被了這件袈裟,代表了這個清淨梵幢,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比的功效。這我們前後舉了多少例子,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一樣,用交通工具,說:「我有兩隻腳走。」可以啊!但是這兩隻腳不如腳踏車,腳踏車不如汽車,汽車不如飛機,現在又有火箭,請問你用哪一個?有很多地方腳還可以走得到,有一些地方腳根本走不到的,你說到美國去,你的腳倒走走看!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啊!所以特別說明那個出家的殊勝,出家的殊勝。
然後呢,後面又告訴我們,這個真正我們要想修道進程,得到普通的暇滿不理想,要最圓滿的這樣的一個工具。那麼這個圓滿的工具是幹什麼?要出家。他不是說近事,換句話說,不是五戒、不是八戒、不是沙彌,而是圓滿的比丘。他又特別分析,如果說你出了家以後,只是得到證得一個阿羅漢果的話,那沒有太大的意思。不是沒有意思,有意思的,沒有太大的意思。說這個阿羅漢這麼個難證法,實際上呢,你只要作一個近住,八關 (p73) 齋戒這樣地斷淫的話,他也可以做得到,沙彌也可以做得到。然後呢,沙彌只要持十條戒,你現在要持兩百多條戒,結果是一樣的,你何必呢?不是!這個是什麼?要修圓滿的教法。他處處地方讚歎那個出家,這個出家身之殊勝是不得了的!前面我們也說過多少功德,所以我們常常應該憶念、觀察。

② 須思惟出家功德以及在家過患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如果能經常思惟在家修行的過患,以及出家修行的功德,就能使已經出家的學人,意志更加堅定,至於還沒有出家的學人,也可以先種下出家的善妙習氣。

我們不斷地這樣思惟的話,那有什麼好處啊?哎呀,好啦!在家是種種的不如意,種種的不理想,出家是無比的功德。如果先已經出了家了,「意志堅固」,啊,歡喜啊、高興啊!欸,你不要說,就是這個歡喜高興,一方面把我們出家的意志堅固,一方面你歡喜高興本身又在隨喜功德,又在增長你的福德。所以你同樣地歡喜,在家今天歡喜,歡喜一下了,對不起!你這個隨喜這個染污,注定你在輪迴當中愈陷愈深。我同樣坐在這個地方,出了家,「哎呀,我歡喜,真高興啊!」這個隨喜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這是為什麼出家有這樣的殊勝意義,在任何情況之下,兩者是絕對不能比的。這個我們了解得越多,你思惟得越多,那個時候意志越堅固。又特別好的是,你思惟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思惟這件事情本身,又是一個最大的功德。
(p74) 比如說我們在家人,在家人想些什麼事情?唉呀,說現在這個股票又要漲、又要跌了,房子又漲了、跌了,這個生意又什麼了,那我們這個在家人的事情。這種事情在世間人順理成章,養家活口等等,無非是染污之業,所以「多有留難」,而且「多是過失」。現在我們出家人呢,即便像我們現在這樣:「唉呀,我一身都錯,還做不到!」欸,你那個心念本身已跟法相應了。你看看!所以他們在家人覺得百分之百想對的時候,都是錯到底的時候;我們覺得,唉呀,我們一無是處的時候,已經開始步上正法。你想想看怎麼能比,兩者當中!這兩者當中是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務必要知道的。
所以說,「未出家者」由於這樣地思惟觀察「安立醒覺」,如果說自己還沒有覺醒的話呢,要想辦法透過這個,使得自己覺醒這個妙善的習氣。現在先種下這個種子,總有一天這個觸發種子,欸,很快地,最好是這一生。萬一不行的話,越早越好,你只要什麼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就有成就了。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對在家過患以及出家功德的道理,以下簡略宣說。

這一點很重要,所以還是說一說。

(p75)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因為在家必須為世間的一切忙碌,富有的人辛勤地守護財物,害怕失去,因此很苦;貧窮的人又艱辛地追求財物,處心積慮希望能獲得,所以也很苦,明明世間沒有安樂可言,卻愚癡顛倒的執有安樂,應當知道這些世間所呈現的種種安樂,都是過去惡業成熟的果報。

有錢的人呢要去守護,唉呀,這個的確千辛萬苦。唉呀!要保險箱,保險箱不行,還要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不行,還是要被人家搶掉,然後要打官司,然後要弄這個、又要忙這個,沒有一件事情……實際上這個毫無意思,無非是痛苦。那麼窮人呢?唉,窮了是沒有了,要追求的痛苦,這個裡邊是無量無邊哪!不但如此,於明明是痛苦的,還愚癡地執為安樂。所以這三件東西當中,無一不是增長我們生死輪迴的染業啊!要曉得,這是惡業之果啊!以前的因,感得現在的果;現在這樣去做,又要將來感得將來的果,是一無是處啊!

<第四組>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
本生論中說:「在家就如同處在牢獄中,不要認為有安樂可言,

像監牢一樣的這個家,千萬不要以為它快樂,顛倒呀!這個「家」字真是妙極了:上面一個寶蓋頭,說一個房子,這個是一點,表示:喏!你就被牽在這裡,換句話說你自己覺得這一個是你的主;下面呢,一個豬。唉!這些愚癡的人,就把這個覺得:「啊!這個可安樂處。」這就是叫家耶!所以我們千萬要認識。古來的聖人真了不起啊!真了不起啊!那我們現在看看,現在我們這一點要千萬注意,不要說:「噢!出家了、出家了。」不是!出什麼家?要心裡認得這個出家的相,不要說剃光了頭:啊,我跑得去安享其成了。那個完了,比在家人還不如!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出家的真正的特質何在。

【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
不論富有或貧窮,在家都是大過患。

不管你窮、有錢,這個在家這是大毛病啊!大毛病!

p. 192
【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富貴者為了守護財物,因此煩惱熾盛;貧窮者為求衣食,忙碌艱辛。不管是富有或者貧乏,都沒有真實的安樂可言。

上面說過了。

【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可是愚癡的眾生,卻歡喜的置身於牢獄之中,絲毫不生厭離之心,不知這些暫時的安樂,都是過去惡業成熟所呈現的果報。」

明明這個是錯誤的、顛倒的,你居然不知道,還要歡喜。為什麼呀?那就是你惡業的果報成熟: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增上果,三者。你別以為現在,哎喲,現在有錢人,這個有錢─這個是異熟果報。等到你有了錢,更繼續地要有錢,這是等流因果。然後眼前的世間,覺得:「哎呀,進化啦!」這個是增上因果。都是邪惡業所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千萬要注意呀!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由此可見,執著、守護眾多的財富,永遠不知道滿足,是在家人的事。若是出家還精勸地守護著財富,那和在家中又有什麼差別?

(p77) 下面來了。好了,我們要出家了。出了家以後,還要「執持眾多資具」,唉呀!這個還不夠、那個不夠,這個多、這個多,越好越多。還要「求無喜足」,這個是不知出家的事情,這個跟在家人一樣。在家人憑他自己的勞力換飯吃,應該的;出家人,被了個清淨幢相的話,你憑什麼受人家?單單這個就夠你要做畜生了。然後你被了一個清淨幢相,壞了法的話,那非下地獄不可,所以這一點要特別知道啊!所以我記得虛雲老和尚的那個公案當中,他在雲居復興的時候,住一個牛棚。到後來弄好了以後,大家請到他裡面去,「欸,我滿好!我滿好!我還是住在這裡。」那這都是古德的榜樣啊!現在我們這裡住了這麼個舒服的地方,還嫌這個不夠、那個不夠。到了夏天,最好呀電風扇不夠還要冷氣。啊!所以這一點,大家千萬注意!大陸上面那是苦得啊……吃飯呢都是一點湯,然後偶然什麼撈到一塊豆腐,大家高興。現在我們天天這麼豐富的菜,等一下還要這個營養不夠,那個營養不夠,唉呀,這個水果也沒有,那個也沒有。啊!不曉得我們忙些什麼,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呀!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另外,在家所做的事,大多和佛法相違,這也是很難修習正法的原因。

前面告訴我們出家人,居家的人呢,要了解這個。

(p78)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就如前論中所說:「譬如在家從事各種行業,有時不能不說妄語,每當別人犯罪時,也不能不去處罰。若是行佛法就違背了世間法,如果顧及世間法,又往往違背了佛法,在這種經常矛盾、衝突的情況下,又如何成就佛法?

你在家做在家人的事情,你不能不妄語。現在尤其是明顯,現在這個世界的的確確的,這個西方人有一句話,這個話叫「white lie」。Lie,就是妄語,白的─本來這個說謊是不應該的,現在說這個說謊是應該的,應該說的謊言。喏、喏、喏、喏!這個其實大家公開,我想我們這個事情也是如此吧!這個就是居家典型的例子。對不起!你要說了這個,那一定墮落。就是啊,它逼得你非做不可。如果有了罪,你不能不去治罰。所以你要如法去做的話,如佛法去做的話,家就顧全不到;你顧全了家的話,這個法一定不成功。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佛法講求的是寂靜,世間法則又往往猛烈粗暴,在家就是有這些違背佛法的地方,誰又喜歡在家呢?」

要曉得修學佛法是非常寂靜的事情,注意這個「寂靜」兩個字喔!家事是粗猛暴惡,所以兩個完全相違背的。所以真正自愛的人,他絕不貪戀這個家。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又說:「憍慢、愚癡等煩惱,如同蛇窟裡的毒蛇,能破壞一切的寂靜喜樂。在家就像置身於蛇窟一樣,使我們經常發生猛烈的大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這些在家的過患,而發願出家。

(p79) 這我們要了解,家裡面就是這樣的─憍、慢、癡蛇的窟。這個蛇是瞋、癡、貪,一切的最糟糕惡毒的地方,在家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總覺得每個人,現在我們平常不要說高高在上,普通人總是面子,唉呀,總覺得這個要一個門面,這個門面是什麼?無非是憍慢。下面這最起碼的、應該做的尚且如此,體面嘛,那尚且都是如此,其他的不談啦!說這些事情,「壞寂靜喜樂」,真正的喜樂,真正的喜樂,只有在這個什麼,寂靜當中,寂滅之樂才是真正的。家裡面「多猛苦」,不但苦,而且猛得不得了!啊,就像洞窟,就像蛇窟一樣,誰能夠住在這裡啊!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地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已經出了家,堅固;沒有出家的,要發願出家。那個出家功德之殊勝!是,剛開始走的時候是有一點,因為你不習慣,你換了一個新環境是不習慣。但是假定你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這個意志力引導我們,克服這個困難正是進步。等到你慢慢地相應了,那時候你會體會到:啊,這個出家之美啊!出家之美啊!
所以我也聽見好幾個人,怎麼?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說:假定說眼前要選一條路讓你走的話,你走什麼路?出家!假定說沒有路選擇的?我還是出家!這個在家的的確確是一無是處,你真正地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裡邊有美不可言的事情。實際上呢,我們還是最粗淺的喔,它深入的內涵我們還沒體會到喔!假定我們也體會到, (p80) 像鞞羅羨那那樣,出了一天一夜家,然後呢,七返二十一劫這樣生天。然後最後啊,下來,證果。只有一天一夜啊!這個功德我們都看不見的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多去思惟觀察啊!這個出家真是殊勝,這個在家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怎麼弄,也絕不可能產生這樣效果的。那麼出了家,應該怎麼辦呢?哦!下面來了。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2019-10-16 進度: 十二緣起(七)

81B 21:04 - 82A 21:04

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分二:① 邪見之相 ② 遣除邪見

<第一組>
p. 188
【◎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人弄錯了,弄錯了!那麼這個錯誤在這個地方要辨別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鍊,可惜!

① 邪見之相

(p28) 【若作是云,】
有的人這樣的講法。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的修法。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菩薩要救人,你厭離的話,誰來救啊!

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到現在為止前面講的啊,都是講厭離心,講出離心。是!經過前面這個修習了以後,產生厭患,生起那個出離心,這一個情況對於聲聞二乘的人,對的!「墮寂滅邊」,因為他有了厭離心,是不樂安住在這個生死當中,所以對這個小乘人來說,這是好極了!但是菩薩不可以,不應該修此。有的人說這樣的說法:菩薩要救人,你厭離的話,誰來救啊!現在很普遍有這種誤解,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說明。看喏!大師不是憑空講喔,他都引經、引論,換句話說,這是諸佛菩薩如理的、無垢的說法,都是這個樣的。這個經上怎麼講呀?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如不可思議秘密經中所說:「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所以對於輪迴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說你證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說這個菩薩為了推己及人,要幫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攝受他。為了要幫忙 (p29) 他,他必定呀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才能夠做得到。他在這一點上面,見到這樣地在生死當中救人,有絕大的殊勝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當中,如果說你證得了涅槃以後,你就沒有辦法救人了,沒有這個利益。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又說:「菩薩如果生死的行境當中很恐怖、而樂住於涅槃,這不是菩薩所應行的途徑。」

進一步又說,真正的菩薩行者對這個生死的行境,你呀恐怖,唉呀,說:「這個生死當中很恐怖啊!」欸,那個你錯了。這句話,單單從這句話斷章取義來看的話,好像說菩薩對這個生死不應厭離呀!但是前後文義連貫的話,你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偏攝受無量生死。」】
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薄伽梵!聲聞小乘由於怖畏生死,才要入寂靜涅槃;大乘菩薩應當毫無遺漏地去攝受無量的生死。」

同樣的經上面說,這個「薄伽梵」,那個是有人跟佛來論這個事情的時候說:聲聞怖畏生死的,怕!唉呀,一心跳出來。而「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處「周」而「遍」,沒有一點遺漏地攝受生死,他要在生死當中。不過,看這兩個字,他是「攝受」生死喔!攝受生死,在生死當中,並不是說生死可愛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得十萬八千里喔!他還是看見它的不可愛,但是偏偏要攝受,為什麼呀?因為在生死當中,有大的殊勝的利益,幹什麼?喏,幫忙人家解決。所以如果這一點看不見的話,他弄 (p30) 錯了,於是覺得:唉呀,菩薩不應該厭離啊!所以下面說,這種情況

②遣除邪見分八:
① 顯示倒執不畏輪迴的經義是大錯謬 
② 破除倒執說三有見為勝利之義 
③ 雖歡喜以悲願力受生,但應怖畏以業惑轉生
④ 未如理辨別而宣說犯菩薩戒 
⑤ 自宗諸智者承許的遠離有寂二邊的行為 
⑥ 由此因相,相違《菩薩地》所說 
⑦ 愛重雖極厭離輪迴,然不墮寂邊之理 
⑧ 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為基礎

①顯示倒執不畏輪迴的經義是大錯謬

<第二組>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這是顛倒理解經文的意義,而成為大錯謬。

錯啦!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

不是這個意思!經上面說的「不厭生死」,不是說由於我們的惑業力─就是我們在煩惱當中,自己沒有辦法主宰,所以才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苦,對這個苦不應該厭離,不是這個意思!那麼應該什麼呢?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而是顯示作為菩薩為了利益眾生,乃至眾生生死的最後邊際,菩薩發誓要披上精進鎧甲修學菩薩行,即使所有眾生一切種類的大痛苦,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

那個是菩薩的真正心情。菩薩對於這個惑業這個東西,深深感覺得可怕!然後呢自己感覺得可怕,才推己及人;然後自己有力量能夠斷除,但是不徹底斷除,還要在生死輪迴當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訴別人、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他這個心, (p31) 「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最後身的菩薩一直是什麼?「擐披誓甲」,這個就是他誓願。這個精進當中第一個叫擐甲精進,他為什麼能夠精進?就是要發心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學菩薩行。他這種心情什麼?「總眾生一切大苦」,把所有眾生的一切大苦統統擺在他身上。那麼,一一剎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這個發大精進哪!在這種狀態當中,生死當中不應厭離,是這個道理。所以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也如月稱論師所說:「儘管眾生的種種苦,在每一剎那,從來沒有間斷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損害自己的身心,菩薩仍然不因此而生起恐怖的心。

這個菩薩發的心,真了不起啊!眾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沒有一點點餘剩的,統統來。那時間上面,「盡生死邊」,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生死最後邊際,沒有一刻停止地都損惱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發這個大精進!」現在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一定要起這個心。不要做一點小事情:「唉呀!唉呀!」這個千萬不可以。所以當我們想到這一點的話,現在生一點小病,我常常很高興:哎呀,小病好啊!真好!我這個小病可以忍受,那個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這大苦可以忍受啊!任何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說縮在那個地方的話,你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挺起來,那你這心情慢 (p32) 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強,你就力量增大。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所以念書一定也是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即使眾生一切的苦,一時之間全部都降臨到自己的身上,也要盡未來際,發大勇猛,受生於三界中利益眾生,這是由於了知,每一剎那承受眾生的苦,就等於每一剎那在積聚福智二資糧,因此才能心生歡喜,不再怖畏生死,反而願意數數在三有中百般受生而行利他事業。」為了證明此點,論中引了種種經典。

說他要代一切眾生受一切苦,然後發大勇猛,幹什麼?啊!要救一切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他集那個資糧。而要想集那個資糧,還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做啊!所以看見這個有非常了不起的殊勝的利益在,因為這樣,他再苦,願意去做。為了這樣,所以說明菩薩不厭,不厭的道理是在這個上頭。真正的關於不厭,我們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發精進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曉得,真的發精進是快樂的,不是痛苦的。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之前,唉喲,叫你做一點就苦不堪言哪!這個的確發不起來。所以說真正最重要的什麼呢?正知見。你得到了正知見,叫你不發都不可能!

②破除倒執說三有見為勝利之義

<第三組>
【◎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菩薩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而對這樣的做法可以得到安樂,

(p33) 他下面繼續地又說,他怎麼會對這個三有見到殊勝利益呢?那麼因為菩薩看見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別的好處,所以對這個事情發精進。 而對這樣的作法,哎,可以得到安樂,這不是痛苦的喲!

p. 189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因此所謂不厭患三有是了解在生死當中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而應該感到歡喜。

所以此事「不厭三有」,大乘的不厭三有是什麼?對於在生死當中,靠了這個了而能夠利益一切有情,對於這件事情不應厭患,對這件事情應該歡喜。到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菩薩心啊,是專門幫別人忙,對這個事情歡喜,那麼現在我們學菩薩,應該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現在有的時候,往往別人叫你為我做一點什麼事情,唉呀,心裡總覺得麻煩、討厭。「唉呀,你這個……」排拒別人,錯了!學大乘行者不是!學大乘行者的確地方,從因地當中處處地方廣行方便。萬一做不到,怎麼辦哪?昨天晚上我們剛學過,至少你做不到,意樂要圓滿:「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做不到啊!我一定要努力,要幫忙他,要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剛開始修行第一步。學大乘的行者,幫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養三寶,你從這地方慢慢地、慢慢地薰習起,就行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跟法相應的話,這個是佛法無有不興。
(p34) 為什麼現在佛法這麼衰頹啊?就是這樣嘛!講麼講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顧得個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幫人家一點忙,對你一點小小的損失啊又不行。不要說人哪,佛菩薩,喔,應該恭敬的對象吧!結果跑得去,如果到這個廟堂裡,叫你為常住服務一點事情,唉呀,覺得這個不行,好像損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從這個地方修行,你修什麼啊?如果你說:「我是個小乘。」欸,我贊成,好!小乘行者什麼態度啊?那我們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確確那拿了一個鉢跑出去討飯,鹹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飽了;討不到,討了七家,餓肚子也沒關係,全部精神擺在這裡。是,其他是不要嘛!所以現在我們看這個泰國,泰國有它好的好處哦,但是,是不是這個精神完全具足?這個裡邊還是值得我們應該注意的喔!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是非辨別得很清楚喔!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哪!」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讚歎頭陀,乃至於房子都是多餘的,什麼都是多餘的。人全部的精神就貫注在上面,這個生死啊,乃至火燒,頭上著了火,沒關係,等一下!我這個事情要忙。你要忙這個,那個就對。那個時候,是!你什麼都不要管,這個我們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也隨時隨地體會一下。反過來說,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不要說啊,這個才是我們修行欸!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唉呀,我業障很重啊!」[082A] 所以我們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說:「唉呀,我業障很重啊!」既然你業障很重,為什麼你不求淨障的方便呢?為什麼你不積聚資糧呢?這種東西都是最好的積聚資糧嘛,前面說得很清楚─供養三寶。然後呢,你以慈悲心去慈濟眾生,所以是「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也許你說這個人沒有病,這個人身沒有病,這個人心可有病欸,你也不妨隨順、隨順他欸!你能夠真的這樣去做的話,那是最好的淨除罪障,最好的積聚資糧。一方面事情也做了,人家也感激你,你也歡喜,資糧也積聚、也成就。這個修行的快樂,真快樂啊!真快樂啊!所以大家這樣去做的話,人,找在一起非常和合;你跑到這個寺院裡頭,啊!這個寺院弄得非常興旺,就是這樣,而且都要靠彼此之間的互相的策勵。佛法哪有不興的道理呀?這個,這個地方也順便一提,詳細的在上士道當中,會一條、一條說明它。這個才是我們該歡喜處,該歡喜處。反過來,

③雖歡喜以悲願力受生,但應怖畏以業惑轉生

p. 189
(p38)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
如果是因為煩惱造業而漂流生死,這些為眾苦所逼迫的眾生,連自利都做不到,更別說是利他,

反過來,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根本一點都談不到。這是由於自己愚癡、無明,惑、業這個力量而漂流生死。在這個情況下「眾苦逼迫」,連他自己都不能解決,還要說幫別人。

【此乃一切衰損之門,】
這就是漂流生死的一切衰損之門。

所有的一切的壞事情的根本就在這裡啊!這一種心情,

【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因此大乘行者不但要厭離生死,而且要比小乘更應厭離、更應滅除。

你不是自命為大乘嗎?是啊!小乘尚且在這個地方看見,只管自己,你現在要幫一切人解決,你能這樣嗎?所以他說嘛!如果我們自命為大乘者應該了解,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做到,至少因地上面、心地上面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我們的善願要圓滿哪!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
相反,若是以大悲力、大願力入三有來受生,則應當歡喜,這二者不同。

現在你了解這個道理了,前面已經說過了,然後推己及人策發大悲。然後那個時候說:「我不怕!」明明這是苦得要命,你願意代他們,要有這樣的心力啊!所以必定不是說,哎呀,碰見一點小苦,就受不了了。怎麼樣的大苦,代別人都可以!所以這個真正大 (p39) 乘行者,一定是非常勇悍的這種心情。那麼這樣的情況幫助別人,「則應歡喜」。

【此二不同。】
這兩種我們要分別得清楚喔!

④ 未如理辨別而宣說犯菩薩戒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如果對於這個道理不能善於分別,就像前面所說的這種邪分別。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地說,受過菩薩戒的人,如果還持這樣錯誤的見解,則犯了一惡作罪,是染違犯(染違犯:都是由煩惱心所起來的,是煩惱染污,所以是染違犯。四十五種違犯罪,若屬染違犯的話,則是下品纒。)。此處唯恐篇幅過長而沒有摘錄。

這兩個當中,你一定要分別得清清楚楚。你如果分別不清楚,像前面所說的這一種─啊!前面怎麼說?這個依生死修出離心,這個是聲聞乘的事情,大乘不要的。害了,你錯了!這樣的。所以如果你受菩薩戒的人,有這種心理的話,你犯了菩薩戒。這個地方不談,不詳細說它。

⑤ 自宗諸智者承許的遠離有寂二邊的行為

<第四組>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所以你明明看見三有當中,一無是處,那是極端的厭離,但你不離開是因為大悲牽引!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這個才是稀有難得的。

這個才是真的。所以你明明白白看見三有當中,沒有一點好的,是一無是處,那個是絕端地厭離。所以你有了這個厭離而不離開,是因為什麼?因為大悲牽引。啊!說我雖然可以跳出來,但是一切的母親都在這個裡邊,你不忍心啊!所以不忍心斷除,這個才是正 (p40) 確的,才是稀有難得的啊!反過來,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
如果見到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宛如置身微妙天宮一般的歡喜,

三有當中一切的好事,好得不得了啊!

【愛未減少,】
那個貪愛之心是一點都沒有少。

【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拿行利他的名義做藉口,說我在利他,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

只是說:「唉呀,我在利他呀!所以我不捨生死。」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的呀!

【《中觀心論》亦云:】
中觀心論中也說:

然後引經論上面證明。

【「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菩薩見到輪迴的過患,雖然厭患三有,但是由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不急於證入涅槃,而圓滿具足菩薩戒,行利他行,安住在三界生死當中。」(具禁行:真正大乘的菩薩,已經完全遮止了自私自利和損害眾生的心念。)

因為你見到三有當中的種種過患─見到了,不是見不到哦!這見到了以後,你一 (p41) 定是產生大厭患哦!所以你呀,實際上你的心裡面不是「有」,這個「有」就是十二支中的「有」,十二支中的有是跟什麼?跟愛染無明相應的,他不會有。但是他為什麼不跳出去呢?是「悲不住涅槃」,欸,他因為有悲心,所以才不住在涅槃。那個時候他為了「利他,具禁行」,因為了要利益別人,所以有這樣的禁行。什麼叫「禁行」?為了你自利,這個不可以做的;但是你要利他,你要去做,這樣。這個就是也可以說,對小乘不應該做的事情,菩薩開許,也就是這個「禁行」就是菩薩戒應該有的行為,在這種狀態是「安住三有」。
所以《瑜伽師地》上菩薩戒說得清清楚楚:只求自了的聲聞乘人,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菩薩一樣地厭離,大厭離,而且遠超過他,但是要為了利益別人,所以明明自己看見這個東西可怕、厭惡,但是為了別人起見,他也擔起來了!所以這個菩薩基於這種心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不名為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⑥由此因相,相違《菩薩地》所說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菩薩地》中,宣說一百一十種苦,是對一切有情引發大悲的因,

喏、喏、喏!〈菩薩地〉呀,這完全講菩薩,不是不講苦欸!它恰恰相反欸!我們前面只講八苦、三苦等等,六苦,哈,〈菩薩地〉上居然說百一十種苦,不曉得多多少少 (p42) 苦。然後自己看見那個苦,產生絕大的恐怖,絕大的厭離。欸,他從這個厭離上面推己及人,變成功他「大悲之因」。所以不是不見,不是不厭離。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正是由於見到三有充滿無邊眾苦,並非安樂世界,才會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但有人卻說菩薩對生死一點也不厭患,這與《菩薩地》的觀點極其相違。

看哦!看見這樣的無邊的眾苦,所以他心裡邊發生什麼?恆常而且猛利。對這個苦的厭患是非常猛利,而且「恆」是什麼?從不斷絕的,就這樣,這樣對這個生死厭患。為了自己尚且厭患,覺得這個東西又這麼可怕,又這麼難斷,可想而知,厭患到絕點啊!現在你要幫一切人的話,那更是厭患到無比地厭患,這個是我們可想而知的。現在說對於生死不厭患,這個完全錯啦,完全錯啦!所以「極相違背」,菩薩絕對不是這個樣的。

⑦愛重雖極厭離輪迴,然不墮寂邊之理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若是說菩薩對於生死已經生起厭離心,但是見到一切有如自己往世父母、親屬的眾生,還在受種種苦,為了能夠利益他們,所以才發願入三界的苦海,這樣的說法,才合於菩薩觀行四百論中的意趣。

他真正的狀態是什麼?哪!你已經見到生死的過患,而且呢善巧了,已經能夠出離。但是你所以不出離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看見一切有情無非都是自己的父母、親屬,所以那時候明明是苦,你跳下去救他們哪!是為了利益別人哪!這個才是。「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的意趣」,所有的大經大論都這麼說的。

<第五組>
(p43)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
月稱論師在四百論釋當中,也曾詳細的說明,

月稱菩薩解釋這個,也詳細地下面這麼說。

【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如說:「為了讓那些聽了生死過患之後,心生怖畏而急欲求解脫的人,能決心趣入大乘而不墮於小乘寂滅,佛告訴他們說:比丘們!在長夜流轉的生死歷程中,沒有做過你父母、兒女、親友的一個也找不到。」

下面引,說現在了解生死當中,啊!一無是處,種種的過患,然後呢,我們產生大怖畏,一心求解脫。欸,但是為了策發你的大乘心,你一解脫,完了,只解決你自己啊!所以那個時候世尊就告訴我們:「諸比丘啊!各位啊!在這個有情當中,你要想找到極少數乃至一個、兩個,說沒有做過你父親、母親、親屬的,你找不到。整個的在這個法界有情當中,所有的有情,都是你的父母、親屬等等;不是你父母、親屬等等,找一個、兩個都找不到。」當你想到這樣的話,哎呀!對啊!既然這樣的話,我要報答他們、要救他們。那個時候不能單單求自利,所以這個是策發大乘之因,現在這個概念很清楚了。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 (p44) 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經過世尊的勸導,了達世尊的言教,菩薩提起心力,擔負起救度無量眾生的責任,發願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以來做過自己父母、親友,如今在生死苦海中無依無怙的苦難有情,以此緣故,菩薩才安然忍受輪迴,又跳入苦海的。

就是這樣。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佛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以後,學佛的那個菩薩行者,不是修小乘道,而是以大乘的這一個道,這個像一個船一樣,要把所有的父母,無依無靠的、沈淪在生死的那一些人救出來。所以安心忍受這個眾苦,跳到這個生死大海當中。

⑧ 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為基礎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至於修密教的行人,也必須具備這個厭患生死的條件,

顯教大乘是這樣,密教大乘也是這樣,這是大乘共通的,在本論一開頭已經說過了。顯密兩個根本絕對沒有一點差別,一定是這個─意樂是大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行的是六度、菩薩戒、萬行等。

p. 190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遍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如聖天攝行炬論中說:「修習密乘的人,有了這個基礎以後,才能趣入究竟無我的真實義。這其中的次第,是修行人在最初應當憶念,無始輪迴以來,所有生死大苦,而發起希求涅槃安樂的意樂,完全捨離一切世間的圓滿,即使王位的自在,本質也是苦,應修苦想,不可貪執。」

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很清楚。第一個嘛對生死的行相了解,然後呢推己及人,就這樣,這個是次第。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了這個次第以後,「應當趣入」,真正 (p45) 地開始去走進去的話,「極無戲論行」。這個「戲論」兩個字要解釋一下,就是跟這個法義不相應的一切,都是戲論。儘管你今天嘴巴裡面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如果講完了以後,心裡面不相應,這個叫戲論。所以它叫「極無戲論行」,一點都不能差的。那麼現在這個次第是什麼呢?修行的人,看哪!最初第一步,當念「無始生死所有的大苦」,這是我們應該的。無始生死以來,哎呀,不得了地苦啊!這唯一的要求的「求涅槃樂」,要求的求涅槃樂。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遍捨一切猥雜」,於是在世間所有的一切雜染的,「猥」是猥穢,就是下劣的。當然現在叫我們作乞丐,欸,這個下劣的,那我要做一個上等的人。現在拿佛法來看哪,那個王位也是下等的,也是雜染的,乃至於到天上面也是。「當修苦想」啊!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啊,了解這個道理啊!
所以當年我自己出家的時候,有人就這麼說我,當時我不容易回答,現在完全了解了。人家怎麼問哪?很可能人家會問你:「欸,你們不是說學大乘行什麼等等嗎?可是你們總覺得要厭患、厭離,離開這個東西,好像太消極啦!」對!從表面上面來去看,的的確確是這樣,的的確確是這樣,但是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的話,那就完全不同、完全不同。所以儒家有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沒有這個遠大的目標的話,對不起!你眼前的透不過去;反過來,你有了遠大的目標,眼前就動搖不了你。所以我們拿一 (p46) 個最簡單的譬喻,這個譬喻是常常說的,今天再說一遍。我們如果要能賺錢,哦,小孩子十幾歲,現在這個地方到處缺工人,你跑得去馬上就可以賺錢了。欸,但是一般的家長稍微有能力、有頭腦的,絕對不讓那個小孩子馬上去賺錢。不但不讓他賺錢,還要貼錢,幹什麼?送到學校裡去念書,對不對?拿我們的眼睛觀起來:欸,你這個人真顛倒啊!別人要賺錢,你怎麼不要錢的?結果呢,欸,他卻是真的賺了大錢。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的的確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求苦的脫離,求樂的圓滿。換句話說,把苦一切徹底地淨除,不像世間人,哎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人短視、無明!所以對這種人看起來,他的確看不見你的究竟的意趣,究竟的意趣。所以我們古代,不要說佛法裡邊的,世間的那些一般的賢人,他都是這麼說。這個《莊子》上面就有一段話,說這個藩籬之雀,那像普通那個小麻雀,牠不知道鴻鵠之志,就是那個大鵬鳥。那個大鵬鳥是「一拍!」是扶搖直升幾萬里,這樣的心力,那個小麻雀飛了個半天哪,一點點,牠不了解這個心情的。的的確確我們眼前一般人都是短視,這一點我們的確要了解的。從世間而進入佛法,然後進入佛法要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深,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知道。
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嗯,沒關係!我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一開頭最重 (p47) 要的,正知見最重要。你能夠把那個正知見認得了,然後你這麼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最後,欸,人家還是要佩服你。不但佩服你,你還可以把人家救出來,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要看眼前的小事情。我們常常有的時候說:哎喲,好像人家做得很熱鬧啊!沒關係,人家熱鬧他們的。我也很熱鬧,我怎麼熱鬧法?我關起門來做,下我的因,因種當中是「極無戲論行」,極無戲論行!這是絕對重要、絕對重要的!是啊!你要弘法嘛!法從哪裡弘起啊?你先要認得法,如法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弘啊!現在這個清楚、很明白。所以那個因地當中只要真正做對的話,那個才是我們真正的極無戲論行。用不著目前忙著跟人家唱對台戲,這個一點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必然要知道的事情,必然要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處處地方要提醒哦!處處地方要提醒,我們這一個概念,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回觀我們自己,也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個初心行人。說外面這些人,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來的?這個千真萬確,對不對?所以我們看歷史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菩薩,這寒山、拾得兩位這麼了不起的人,他現一個乞丐相。這乞丐都是菩薩,何況那些人呢?他能夠做出這麼大的事業來,那真是菩薩。前天我還向老和尚請教那個事情,他就談起當年慈航菩薩的一段因緣,啊!我聽了真是感動得不得了。以前我還沒聽說過咧,這地方我跟你們說一下。
(p48) 你曉得當代慈航菩薩,那是人人曉得,他的弟子律航菩薩,那這個也好了不起,他走的時候那個淨相之美,他是念佛而走的。早幾天他已經曉得了,然後臨走的時候,那個吉相─早晨哪念佛,念了半天要叫他送,到最後說:「啊,不去了。」為什麼?說他的弟子當中,他說老么還沒有來,還要等。然後呢等到中午來了,「來了,那下午可以走了。」然後洗完了澡,說說笑笑,他還告訴大家:你看,你只要這樣去做嘛!「身無病苦」什麼,說完了,眼睛一閉,走了。這個這是他老人家親自……那些人看的周圍哦!所以他自己的修行固然好,他也覺得淨土好,他勸他的師父,他一心要勸他的師父─慈航菩薩─勸他要修淨土。慈航菩薩說:「你修你的淨土,我可不要。」這個是真是個再來菩薩,他見生死當中有大利益,他不去。然後他那個弟子一直勸他,他「好!你要勸我去,我就去!」這樣好好地就兩腿一盤,一坐,沒氣了,就走了。有這個本事!
然後很多弟子在那地方,大家都埋怨他:「你看、你看,那個、那個,你現在怎麼樣?」結果這個律老就,唉呀!害怕起來了,就在那兒磕頭,求啊、哭啊、鬧啊,一直在那兒就仆倒:「哎呀!師父你不能走啊!大家的確,現在大家都要依靠你呀!」他也不理,就是沒氣,就是死了;搞了個半天,他張開眼睛來了。是嘛!欸,你們有這個本事嗎?所以我們不要看別人哦,千萬不要看別人。這個菩薩的的確確在世間上面哪,你看不 (p49) 見他的,所以我們儘可能地看見別人都是菩薩。那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啊?喏,我自己趕快努力跟他學。所以關於前面這個道理,務必正確知道,有百利無一害。
請翻到190頁,共中士道分四個部份。第一個「正修意樂」,是中士的內涵是什麼,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彼生起之量」。正修的內涵,就是講它的質要正確;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量要足夠。第三個「除遣此邪執分別」,有很多人對於這個道理不清楚,乃至於錯誤的執著,產生種種流弊,這個把它清除,把它清除。關於第三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把錯誤的拿掉了以後,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正確的樹立起來,樹立起來。這個本論上面是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很多人把厭離心誤解以為單獨小乘的,說大乘不應該,這個概念是絕大的錯誤,根本上就錯誤了。因為它本論究竟目標,實際上就是佛陀出世的真正的原因,是引導我們走上究竟這條道路,究竟這條道路。
同時也順便一提的話,反過來我們也不要停在單單這個厭離心,策發了厭離心,還要進一步怎麼樣昇華這個厭離心。由於自己的厭離心,進一步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實際上呢,卻同樣地也真正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個是留在下面講。所以在我們初心行人,最後有一段話,就是190頁上面第一行。最初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我們務必要了解無始生死以來的這個痛苦,然後呢一心要求這個解脫大苦的涅槃之樂。要了解世間一 (p50) 切無非是苦,無非是苦。不要說世間一錢不值,乃至於王位,王位那都不值得我們流連。不但不值得,而且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是我們初心行人應該第一步認識的。有了這個,那麼整個的佛法才能建立起來。

上面有了這個條件,我們進一步就問了:是的,現在我們對於解脫的內容曉得了,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也了解了,錯誤的概念也排除掉了,那麼現在呢,說一心要想修,應該修什麼個方法?所以,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1萬善根本從師出 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善根斷 如理事師求加持
親近善士
道前基礎
2一切時處普攝護 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 並念大恩求加持
3殷重敬信為意樂 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 唯令師喜求加持
4八難既離十圓滿 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 願受心要求加持
暇滿
5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
念死無常
共下士道
6無始所集不善業 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 思苦難忍求加持
三惡趣苦
7能除眾怖作依怙 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三寶受學處 總別遵行求加持
皈依三寶
8黑白業感苦樂果 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 四力對治求加持
深信業果
9此生勤修白業因 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 願出輪迴求加持
思惟苦諦
共中士道
10有海飄流不自由 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復依於煩惱起 誓誅惑仇求加持
思惟集諦
11業惑增上成流轉 結生相續繫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 勤希解脫求加持
發出離心
12為脫有苦依三學 出家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 如護眼珠求加持
解脫正道
13但求解脫雖可得 惜於自利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 入大乘道求加持
入大乘門
共上士道
14恩怨中庸今雖現 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 勤修捨心求加持
修平等捨
七重因果教授
15生死流轉無其始 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 願生斯見求加持
知母
16今生愛我母為最 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 憶念母恩求加持
念恩
17若知有恩猶捨棄 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 並與勝樂求加持
報恩
18有恩母等乏安樂 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 一切圓具求加持
修慈
19母等眾生苦所逼 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 勤修悲心求加持
修悲
20一切世間諸有情 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 願速堪能求加持
增上意樂
21任運成辦自他利 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 願速成佛求加持
發菩提心
22自他於苦皆不欲 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 自他等視求加持
自他換教授
23愛自即成眾苦因 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 自他相換求加持
24以我善樂諸因果 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 由此發心求加持
25為令發心長不退 念其勝利日六修
斷四黑法依白法 如理勤行求加持
發心學處
26成就利他發弘誓 為速圓滿此誓願
進受大戒起大行 勤勇修學求加持
行心(受菩薩戒)
27身命資具三世善 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布施 捨心增廣求加持
布施度
六度
28別解脫等諸律儀 捨命不犯眾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 羞恥防護求加持
持戒度
29人及非人四大種 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嗔恚不與較 觀業忍受求加持
忍辱度
30既為利他求菩提 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 著精進鎧求加持
精進度
31念知堅固除沉掉 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 隨意得止求加持

靜慮度
32以分別智觀法性 即由觀力引輕安
復從輕安發深觀 願生此慧求加持
般若度
33由施攝眾成眷屬 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 四攝利他求加持
四攝法
34以修共道成法器 當求具德阿闍黎
為入秘密勝上乘 受四灌頂求加持
金剛乘
35所受真言諸密戒 若善守護易成就
不守決當墮地獄 捨命珍護求加持
36密部肝心二次第 達精要已起勇進
一日四座無間斷 依師教修求加持
37示茲妙道善知識 如理熏修同行人
願持正法久住世 內外災息求加持
發願迴向
38願我生生遇明師 飽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滿 速疾證得金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