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2019-10-16 進度: 十二緣起(六)

81A 21:04 - 81B 21:04

④此等攝義分三:① 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的方便 ② 顯密教典都有宣說 ③ 以往昔傳記因緣而了知

① 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的方便

<第二組>
【◎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如同前面所說的,輪迴是由於無明,起惑造業,再加上愛取的滋潤,更增長了造業的力量,才會生出流轉生死的苦果來。如果能夠了知十二緣起,是如何的轉動三界的輪迴,而且善於思惟、修習的話,就能破除愚癡無明——這個使一切衰損的根本。

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業惑集增上力故」,那麼這樣的關係,平常我們說「惑、業」,它就是「業、惑」,這個你們懂不懂什麼道理?是不是顛倒了?不是顛倒! (p14) 所以它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顛倒。就是說你前面造的這個業,這個業的感不感果還要靠什麼?還要靠你的惑的滋潤。惑的這個滋潤的這個力量叫作「集」,由這個的力量,所以這個四諦當中因、集、緣、生,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就在這個裡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怎麼從能引因到所生支的關鍵所在─這句話裡頭,前面已經解釋得很多了,所以這裡不再提它。於是就再結生,「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
如果你對這個道理能夠如實地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地、正確地修習,那個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處─壞一切愚癡,而這個愚癡是衰損的根本。所有世間的一切的壞事情,都是從愚癡上來的,你了解這個緣起的話,那麼這個愚癡就解決了。平常我們講,說五停心觀的時候,對治貪心嘛不淨觀,對治瞋心嘛是慈悲觀,然後呢對治癡心嘛是緣起觀,觀些什麼呀?什麼呀?大家說緣起嘛,喏,這個才是真正緣起呀!現在你了解了內涵,一對比就了解了。實際上可能到現在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含含糊糊。考試完了以後,我想大家就會了解得比較清楚。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五停心觀
貪心-不淨觀
瞋心-慈悲觀
癡心-緣起觀
念佛觀
數息觀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並且能夠除遣妄執身心內外一切業果,是無因生,或者是邪因生的一切邪見。

(p15) 你正確地了解了事情從因到果的必然性,而並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叫作空緣起、緣起空。那個時候不管是執著內在、執著外在─內在是我們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說一切、一切無因生,你就不會。平常我們世間的這種想法就是「無因生」,當年稱為順世外道,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的見解都是這個!所謂「啊!這個世間嘛就是這樣嘛,生嘛就生起來了。」那倒好像是哦!「這個都是物質的流轉,跟這個沒關係。」就這套,這個就是無因,這個是錯誤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其實無因本身也是個邪因哪,也是個邪見。他所以說「邪因」的話,就是說他是講有因的,但是他講這個因,他弄錯了,是這樣,這種都是邪見。一切的衰損、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你現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這

【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如此不但能顯示佛法的珍貴,也能真正了解生死輪迴的本體和現象,

那個時候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
便能發起猛利的厭離心,

那個時候你就能夠發起猛利厭離了。

(p16) 【於解脫道策發其意,
對於解脫之道,希望儘速到達。

<第三組>
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所以十二緣起,是讓修行人,從無明當中醒覺,進而熏習成佛微妙習氣,最殊勝的方法

既然你對生死體相認識了,發起了厭離,而且猛利地厭離的話,當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厭離的方法。得到了方法,於是你拼命去努力。這樣的作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師們─那些祖師們都是已經什麼?覺醒,不再迷癡了,就是啊或者大徹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聖位的,這種微妙習氣。平常我們現在的習氣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啊!可怕極了,他這個才是好的!這樣的好處的,最殊勝的方便、善巧,就是講上面這個。那麼下面就講經上面的證明。

② 顯密教典都有宣說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密宗續部的《妙臂請問經》中說:以緣起道對治愚癡。

說我們五停心觀就從這個上頭來的。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稻稈經》說:「若能善見十二緣起的道理,就可遮止除遣緣過去、未來以及現在的一切惡見。」

如果你對緣起的這個道理能夠善巧、正確地如實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從前到現在,從現在到後在,種種過程當中的錯誤的這種概念、惡見,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龍猛菩薩云:】
龍猛菩薩說:

(p17) 佛經上這麼說,菩薩論上面也這麼說。

【「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緣起的道理,非常的深細,是佛所說的法寶中最珍貴的寶藏。」

這個緣起這個道理呀,甚深、最甚深啊!的的確確,佛整個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現在了解的,那個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實際上呢,就是進入這個甚深緣起的下腳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 了這個認識走進去的話,你可以走到究竟、無餘圓滿地步。

③ 以往昔傳記因緣而了知

<第四組>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在《律本事‧宅舍事》中,說到當年佛陀弟子中的第一雙——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二人經常到輪迴的五趣中遊觀,返回南瞻部洲之後,就以現量所見為四眾弟子宣說輪迴的眾多痛苦。

這個第一雙就是佛弟子,他們一對啊那真是了不起!為什麼讚歎他們「第一雙」啊?就是幫助我們釋迦世尊弘揚教法最好的一對,稱他「第一雙」。他們的現行,他們忙些什麼?看看!這是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於「時時中遊觀五趣」,他們也去遊喔!欸,他遊了以後,還來「為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薩,這常遊畢竟空,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也遊戲呀!他這個遊戲呀,唯恐你不去遊戲,我們這個遊戲呀就唯恐我們去,差別何在?這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正知見相應步步上昇,一個是無明覆蓋當中愚癡雜染。

(p18)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有些共住近住的弟子不樂梵行,修行懈怠,就將他們交給第一雙教育。第一雙接受之後,就給他們宣說輪迴的痛苦。

那麼如果說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說這個「共住」的話,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這是淨人們,現在我們譬如說在僧團當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關齋戒的,本來近住是指八關齋戒的這個特別的,那麼現在包括範圍廣一點。反過來說,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團來當然學佛,但是進來了以後就「不樂梵行」。唉!來是來了,心裡面就放不下,你怎麼辦呢?「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這些弟子得到教授後,認識了苦諦,心想:“生死這麼苦,今生一定要把握機會出離生死。”自然就愛樂梵行,如此就能修行證得殊勝的功德。

就這樣,那麼把那些不樂梵行的人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081B] 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前面有過這個故事,難陀這個故事,阿難那兩個侄兒那個故事都是。他出了家以後不樂梵行,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帶去一來,啊,馬上解決!就這樣。

p. 187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佛陀見到這麼好的現像,就問阿難:這些人為什麼轉變這麼大?” 阿難就向佛彙報,原來是第一雙的教育方法很好。

「大師」就是佛啦,看見他們兩個做得好,那麼就問阿難。阿難尊者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說:「噢,本來啊他們兩個,他們那些人不好好的,結果呢,讓那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給他一教化,都成就了!」佛就說:「好是好呀,但是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
佛陀說:教育方法是很好,但是不可能一切時處都有像第一雙這樣的好老師現身說法,

這個當然,你不可能啊,他們兩個只有兩個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就去叫他們哪!「現在我另外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辦哪?

(p20)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所以應當在寺門的房屋外牆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

在你們的房門上面,換句話說,你在起居的隨時看看,那生死輪迴這個樣的,「分為五分」,就是昨天那個圖,記得不記得?從最裡邊,一層、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就是這個!畫在那裡。那麼周圍呢,最外面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興生死輪」,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那麼另外呢,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以前佛世時,印度有位仙道大王,當時影勝王給他回贈禮物,送了一幅佛像,在佛像下方畫了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表示圖。這位仙道大王得度的因緣已到,他得到禮物後,在天剛破曉時,自己結跏趺坐,對著十二緣起圖思惟法義,善觀緣起如何流轉、如何還滅的兩種道理,由於他以智慧觀見此法,而證得聖果。

就是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就把它寄給他,一看,然後呢他看了以後,就了脫生死了。但願我們現在也看了它一下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不要單單為自己,這個地方要為一切眾生解決,這個是我們說共中士。
第二,前面就是先把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第一個一點說明─不是,這一個是整個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幾部分,分幾部分,我們就看看這個什麼,看那個科判在什麼地方,這個共中士道,思惟苦諦,希求解脫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頁。中士道修 (p21) 心分四個,正修意樂,那麼正修意樂當中分成功有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修法,那麼現在這兩個都說完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樂講些什麼內容,怎麼修法,質本身已經明白地了解了。那麼量呢?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彼生起之量。

二、彼生起之量分四:① 真實生起之量 ② 雖已生起然須修學 ③ 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修解脫道 ④ 應取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① 真實生起之量
<第五組>
【◎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
由以上所說可以知道,生起出離心的方法,有思惟苦諦、思惟集諦、以及思惟十二緣起的道理等,在觀照自己的五蘊,詳細知道生死的體相,如果能知道生死的本質是苦,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自然會生起希求捨離痛苦以及寂滅苦因的出離心。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

第一個,像前面我們關於這個正修中士道的意樂分兩個,分兩類來說:第一個是苦集滅道的四諦,苦、集;十二緣起。了解了生死的體相以後,那個時候心裡覺得真是一無意思啊!原來這個我們認以為快樂的事情是一無是處,不要說苦啊!然後呢找到那個苦是原來有這個原因哪!那既然有這個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誰願意苦呢?那麼於是就要想得到那個去掉痛苦的寂滅等等。所以「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你只要生起一點來,這個也是出離意樂。
這個話到現在為止,對我們就變得很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了解了,你任何一個識,因位識,你只要有這個因位識,它將來只要有因緣再去滋潤它的話,它就能夠感果的,感果的第一個就是這個。不過以無始以來是無明、行、識,現在呢由於正法的了解 (p22) 了以後,跟「明」相應的「行」,所生下來的這個「識」,就是這個。所以哪怕才生起,這個意樂,這個就是識心,就對了,我們就要這個!但是夠不夠?不夠!

【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但是僅僅生起想要出離的心是不夠的,

不夠的,因為這是因位嘛!我們現在要感得的果位,因位當中不能解決問題,要感果了以後,才得到這個圓滿的。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就如六十正理論釋中所說:「想出離三界的心,要像正處在無常熾燃的大火宅當中,一刻都不能停留,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

而那個心要怎麼樣才對呢?就像我們處在這個大火,什麼大火呀?無常大火。這個大火啊燒得非常猛烈,所以「熾然的大火」。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是拼命地一定要超出。喏,我們要生的量要這樣的,那麼就對了,一定要對了!所以我們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麼?念什麼?普賢警眾四句,普賢「如救頭燃」,啊!就像這樣啊,那趕快努力啊!

【又云:「如囚欲脫獄」等。如前所引,】
又說:「也要像囚犯,急著想從牢獄中脫離。」這些例子,都是比喻出離時的心境,

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② 雖已生起然須修學

(p23) 【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如同誤入熾然的火宅及墮入牢獄,對這些地方有大厭惡,要達到這樣迫切的地步,才算是合於起出離的心量。這種心量生起之後,繼續不斷的增長。

你心裡面有多少生起來的話,就對了,你就應該像這樣的這個量,繼續不斷地增長、增長。這個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沒有別的,更沒有別的了。不管是禪、淨、律、密的根本在此。

③ 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第一組>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又如霞惹瓦說,這個出離心,若是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只像在酸酒上灑些粉麵,僅僅表面上漂浮少許而已,那對於知道煩惱是生死的根本,希望能斷煩惱,出離生死的心也只是少許。

有一個祖師說得很有趣,雖然很有趣啊,這個裡邊還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師說的話:「我這個笑,笑中有痛。」雖然這個很有趣,好像滿好玩的,但是心裡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覺。上面所說的那些道理啊,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講講的,漂浮在像酸酒上面,那個酒還發了酸哪,那是一無是處啊!然後呢還漂一點麵粉。通常我們看見那個很多東西上面浮一點點,就這麼一點點,那意思啊,一點用場都沒有!
如果你講的這個道理這樣的話,「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因為你對這個道理並不了解嘛,既然你不感到苦,當然你也不會求出離;不會求出離,你也不 (p24) 會找出離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沒有用!嘴巴上面講講啊,心裡面就生不起來。那一定要你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對那個痛苦產生深切的厭離,然後呢找到這個痛苦的因,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這個是一無可取啊!」「見不可欲」是這樣來的。所以常常有人問我,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說:「哎呀,這個貪心,明明曉得這個貪不好,經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為什麼去不掉呀?」就是這樣。你沒找到因,你沒找到因。所以沒找到因,你還覺得這個東西可欲,啊,好得很欸!你找到了因,認識了清楚,那時候你就感覺到:哎呀,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那個時候你就排斥它,那個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呀!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對於求能滅除「苦諦」、「集諦」的「滅諦」的心和求解脫三界的心,也同樣是少許。

既然你對苦也不怕苦,不怕!然後呢造集苦的因,當然你也不了解這是集苦的,你還覺得快樂得很欸!既然是快樂的話,當然啦,這個滅除這苦的這個滅,你把它苦當成快樂,現在要滅除它,當然不願意嘛!當然不願意,所以說,「滅除苦集之滅」啊,是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話,得到這個苦滅的求解脫這個心也是這樣。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如此一來,說我要正修解脫道,發出離心,也只是空話。

所以說修道都是空話,都是空話!我們因為了解了這一個─苦,找到了苦的因, (p25) 啊!曉得要從這個地方斷起。斷了以後得到這個滅諦,那真是樂!然後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後要出家也好,然後要持戒、學定、修慧,然後要念佛、要參禪,然後要學教、要學密。然後自己不忍哪,再進一步才去弘法,這個次第是這樣的,必然的。所以下面說: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
若是自己都還沒有生起出離心,看見其他的眾生,還漂流在生死當中,受輪迴的眾苦,希望能夠為他們解脫輪迴之苦的悲心,也無法生起,

因為你自己看見這個生死的行相那麼痛苦啊,所以要跳出來,而推己及人,看見:哎呀,不忍他們苦啊!因為你不忍,所以那個悲。既然你現在前面這個沒有,你說悲,哪裡生起啊?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總覺得,唉呀,看見別人苦,他覺得:啊,很不忍哪!他自己苦懂不懂啊?自己苦一點都不懂!既然自己苦的一點不懂的話,怎麼所以說對人家的苦不忍呢?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問題喔!這個是我們要檢點的。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沒有世間這種,是的,看見世間這個人生了病,很痛苦啊!對!我們倒是好的,這個是好心。可是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修學佛法不是這樣的!它有它特別的內涵在,這個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
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說,唉呀,看見他生了病了,然後呢就是這樣地要去救他呀,不在這個上頭。你要找它這個根本在什麼地方,於是了解前面這個道理,然後呢從根拔起, (p26) 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要圓滿悲心,那個時候叫「上求佛道」。因為你要想圓滿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個時候要學大智,這樣,這個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現在這個悲心也沒有生起的話,

【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當然也就不能發起精勤利他真正的菩提心。

這個很明白啊!這個悲心是根本,你現在的根本都沒有的話,你說策發無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沒有菩提心,說自己是大乘行者,也只是隨口說說大乘的名稱的而已。

跟著這個名字是講講而已,說這個大乘好,每一個人都耽著這個「我」,我總歸最好的,大乘最好嘛,我當然也是個大乘囉!大乘的內容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了!這樣。這個,那就差就差在這裡,差就差在這裡。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不要管別人噢,哦,這個前面道理一再說─管我們自己的。
反過來說,我們因為是要學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見別人哪:「我要救他!」偏偏我現在也沒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講講,欸,我還高興耶!因為什麼?我要救他,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他現在嘴巴上面講一講,至少講了一個嘴巴上,落了一個影子進去。 (p27) 他那個影子種下去的話,將來我成就了,我憑他現在的因位識救他呀!所以別人嘴巴上講講,我都非常隨喜、非常歡喜,可是我自己絕不讓它擺在嘴巴上面講。了解不了解?為什麼我特別要講這句話呢?現在我們很多煩惱都是從這個上頭來的,懂得這個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別人:「你這傢伙講了個半天,說空話!」你是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如果是個大乘行者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當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講講,我歡喜得不得了,就是這個道理。清楚不清楚這個話?所以處處地方實際上幫助我們,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們每一個地方要把握住它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然後在這個上面增長、淨化自己。

④應取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因此應當取這些中士的法類,作為教授的心要。

現在我們懂了,所以它前面為什麼要下士道、中士道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說你沒有這個,說大乘的話,那的的確確是空中樓閣,所以說高不可攀,其因在此。這個發生的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