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0的文章

2020-03-04 進度: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91A 01:28 - 92A 00:00 第十二冊 庚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A1  從四緣發心 B3 具足發心性相中,須具足二利  1. 依宗大師教授,對於〝辦自利執惟寂滅為足之心〞,應如何滅除?為何?師父如何詮解?  <第二組> p. 209 (4)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 所以說你不對佛的功德沒有產生淨信,就無法產生這個希求佛位的這個心, 喏,這兩句話,他前面是告訴我們什麼?說這個發心是發什麼心啊?喏,對於菩提。換句話說,這個是大菩提,由於求這個心,就發求這個心。那麼你要發這個心怎麼辦呢?一定要看見為什麼你要欲得這個啊?噢,原來啊,說你要得到的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所以說,你要想求這個的話,要得到這個,一定是什麼?對佛的功德了解,了解了以後發起淨信心。因為發起淨信心啊,由於這種心理策發你,所以你一心希求證得─啊,這才是我要的,這個才是我要的!真正大菩提心的主因就是這個,真正主因就是這個。所以說你不對佛的功德……沒有淨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 【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沒有這個求佛位的這個心的話,然後你就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決問題了,覺得安住在這個寂滅就行了,你不會想到還要幫忙別人。( 念佛法門 、 一生取辦差異 ) 所以你沒有這個求佛位的這個心的話,你覺得這個痛苦你要除掉─對嘛,你自己除 (p75) 掉就行了嘛!所以只管你自己啊,自己解決問題了,安住在這個寂滅,這個就行了,你不會想到還要幫忙別人。說這一點不能滅除,說不能滅除什麼?只求自利,自己解決問題就算了,這個不能滅除。這種情況的話呢,就是聲聞乘性,二乘之心。 說到這裡,關於念佛的同修們,我特別提醒大家一下。我一再說念佛是最好法門,的的確確末法的時候,要想解決是唯一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說:「唉呀,我念佛自己去了就算了。」要怎麼辦呢?「我念佛,一定要學佛這樣!因為要學佛這樣,我所以一定要找到佛作我的老師,所以我拼命念佛就去。」你同樣地念佛,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對不對?你拿前者這種心情去了以後啊,去了以後,你自己這一方:「哎呀,我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所以這種心情到了那邊,你儘管說是大乘法門,但是呢在佛所演的教法當中,你就聽到苦、空...

2020-02-26 進度: 入大乘道(四)

90A 25:45 - 91A 01:28 第十二冊 ③ 正道分三: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此心如何發法) 分四 (p.208) ①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② 修菩提心次第  ③ 發起之量  ④ 儀軌受法 <第三組>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①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② 修菩提心次第,】 對,你要去發,因為什麼原因呢?一切都是這樣─如是 (p53) 因得如是果。反過來說,你要求這個果,那麼這個果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是怎麼生起來的呢?你有了這個,那麼好。然後呢,照著去修的時候,次第又是如何呢?所以那麼內涵也了解,修學的次第又有了,去修行的時候,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所以 【③ 發起之量。】 了解了,然後受的時候─受的方法,所以 【④ 儀軌受法。】 哦!那時候才講。一一了解了,然後如理去行持的話,以最快速的方法,得到最圓滿的結果。 【◎ 初中有三。】 這個「初」,就是以什麼原因,怎麼生起的,分三部分。第一個由 ①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分三: ① 從四緣發心  ② 從四因發心  ③ 從四力發心 ①  從四緣發心分六: ① 發心之理  ② 說明其義  ③ 具足發心性相中,須具足二利  ④ 稱歎彼二  ⑤ 從四緣發心之異門  ⑥ 辨識發心性相 ① 發心之理 第一初發心緣: 1. 四緣發心,對於初緣、二緣,師父是以何角度詮釋並引領我們去認識菩提心發心之因?  【 四緣。 】 由四種原因發心,其中第一個。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假若親自看見諸佛、諸大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或者聽見確是可信的一些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然後根據你所聽見、看見的,發這個心,然後一心一意覺得:啊,這個有這樣地不得了的好處啊!然後你修這個菩提心。 這第一個。親自看見諸佛、諸大菩薩不可...

2020-02-12 進度: 入大乘道(三)

89B 21:04 - 90A 21:04 第十二冊 ② 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分四: ① 智者菩薩讚歎發菩提心者甚為稀有  ② 由傳記瞭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  ③ 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④ 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 ① 智者菩薩讚歎發菩提心者甚為稀有 1. 宗大師以何理,勸發菩提心?師父是如何引導的? <第四組> 【◎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 對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內在的意趣,能夠不錯地、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佛子。如果說生起了這個最最寶貝的菩提心寶,那個時候,應該讚歎哪!這個才好啊!這個才是真正的無上深妙的大法啊! ( 立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 這個對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內在的意趣,能夠不錯地、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這個才是真正什麼?佛子,佛子。如果說這個有了,這樣地生起了,這個是最最寶貝的菩提心寶,那個時候,應該「執為希有」。啊,這個才讚歎哪!這個才好啊!這個才是真正的無上深妙的大法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真正修學的根本在哪裡,指出來。指 (p32) 出來了以後告訴我們,我們全部精神應該努力在這個上頭,這個才是對的。如果說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呢,就犯了一個毛病,什麼毛病?下頭說, 【若內心生愚夫所愛 微分功德 ,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一般人是怎麼呢,他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馬上見效,但是這個什麼?「微分功德」。這種微分功德是「愚夫所愛」,愚夫所愛,這個愚夫是對了這個會執的。但真正能夠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這些稱得上佛子的人,對這些微分功德,他不會覺得稀奇,不會覺得稀有,不會的。 ( 延 :拜佛,覺得心裡面很寧靜) ( 破 :愚夫所愛微分功德) 一般人是怎麼呢,他也……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馬上見效,但是這個什麼?「微分功德」。這種微分功德是「愚夫所愛」,愚夫所愛,這個愚夫是對了這個會執的。但真正能夠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這些稱得上佛子的人,對這些微分功德,他不會覺得稀奇,不會覺得稀有,不會的。這個平常啊,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一個道理:譬如說,我們不要說,哎呀,那個開悟了,不要說念佛得到三昧了,不要說這些吧!現在我們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