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2018-01-03進度:皈依三寶六

48A08:49 48B28:37


【題綱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最少之力,得到廣大的資糧?48A(0849~2837)手抄P256L07~P259L03
③ 稍用功力即可圓滿資糧差別
<第四組>
【◎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為什麼我們在受用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喏!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的話,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這個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 (p257) 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這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哎呀,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呢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
我現在才看見,真正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他到……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他,就是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喔,那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真正的如果你了解了,你去觀察,你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地了解了,他們這種啊,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
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彩的喲,看他的怎麼行。譬如說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的「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喔!這個我們要有這個認識喔!我隨便說一個笑話,那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 (p258) 各樣的怪招。然後呢,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喔!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受的什麼?哪,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是這樣的!就是這個道理,就這樣。
給他吃的東西,不管生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啊無分別住,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還有呢,人家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欸,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的話,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啊,那我們想起來的話,好可笑的一件事情喔!這個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啊!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啊?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喔!所以真正地有修行的人,他任何的很多的小動作裡邊,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那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哎呀,我程度太差啊!」你程度太差還 (p259) 不努力啊?這機會擺在這個地方呀!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的話,嘿!不要怕、不要怕。所以現在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那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的!下面供的時候呢,

④ 不清淨供物者
【◎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另外,在供養時,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把好的。現在我們常常:啊,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啊,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大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得來,送得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那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啊,在他們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以後告訴真正信佛的那種信眾,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什麼?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好了,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 (p260) 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
還有呢,我們現在廟裡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然後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喔,原來你這樣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去這樣地供養。那麼我們拿來了以後,就真正地供養。那個水果拿來了,先擺在那三寶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然後呢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了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欸,那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說供養,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那兒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地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p261) 上面我們看見了說,喔,那麼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就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地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他下面告訴我們。

【題綱2】培植自己福德最好的方法?(皈依學處為何要提到「隨念大恩恆勤供養」之因)48A(1711~2316)手抄P261L06~P264L09
⑤ 殷重供養之理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啊,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啊!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哎呀,他努力去開墾,這樣。現在我們啊,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啊,忙著去爭,而現在供養這個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卻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癡啊,愚癡啊!
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怎麼告訴清清楚楚?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還來得大,對不對?現在就是不現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它侍 (p262) 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地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哎呀,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怎麼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那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

上面所說的啊,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地培植的話,能夠生現在的、能夠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啊,是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種。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種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啊,一年四季,每季啊,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卻我們卻不去供養啊,是可惜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p. 112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p263)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

假定是我們不能做的話,太可惜啊!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埋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啊!那個遍地黃金啊,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
尤其這個,說人家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是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
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慢法經》,《佛說慢法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啊,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皈依的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皈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足,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哎呀,可惜 (p264) 啊!這個我為什麼不努力啊?好好地努力啊!
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癡,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舫」等。欸,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哎喲,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啊,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嗯,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啊?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嘛!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題綱3】能一切時精進供養三寶,有何好處?(學好廣論的訣竅)48A(2429~2851)手抄P265L04~P267L10
<第五組>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所以,應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樣的沒有邊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一個比喻,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呢,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 (p265) 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啊,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地無量無邊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地,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⑥ 捨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還不如庸俗之田!外面一點小小的好處啊,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就不管啊!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在正是病當中啊!喔,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哎,你覺得這個人幫忙你忙啊!你啊就很要跟他好好地聯絡了吧!嗯,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少少地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啊,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啊!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之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⑦ 如此供養能得增上生及事業等
(p266)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斷地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呢,善根增長啊,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啊,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呢,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又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啊?依福田力。喏!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了。「教授」喔!注意喔!佛菩薩祖師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
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啊、修行啊!喏喏喏喏,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啊! (p267) 現在我們這個不行啊,說我們要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要打坐啊,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
所以大家說:「哎呀,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地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對,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是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整個扭過來!你同樣地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屈屈,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啊,這個正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啊!這個別人是找都找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啊!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欸,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 (p268) 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癡啊?就是—喏,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

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得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地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敬、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啊,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流、流,都流得快乾了。欸,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地、慢慢地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⑧ 供養大小等觀待用心差別
<第一組>
p. 112 (6)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馬鳴菩薩又說:「供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你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p270)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若是具足信心,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喔唷,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地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拿起來,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他用七寶;最差的就用米啊、麥啊,他就然後拿一把,觀念:這個中間啊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喔!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地供養,哪怕一盞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啊,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喔!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啊?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 (p271) 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哎呀,我很窮啊!我其他都沒有啊!」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樣的話,就如同敦巴尊者的弟子博朶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不說,還要明眼人。

這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啊,什麼等等啊!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啊,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
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喔!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喔,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回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者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是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 (p272) 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地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⑨ 隨學古德次第修習供養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又如樸穹瓦說:「我起先用的是比較差一點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香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氣最濃郁、上妙的。」

嘟嚕迦(turuka):乳香、兜羅香.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差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以後呢,慢慢地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唉,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修行最重要的教授?48A3(2618~2853)手抄P237L1~P239L1
(p273)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如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福田的機會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作供養,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所以,應該效法大師樸穹瓦的做法來修供養。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穹瓦那樣去。

【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傳說這位大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用掉二十二兩的黃金的上等香。

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喔!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多少,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地現起。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喔!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喔!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 (p274) 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⑩ 於供養不應喜足
<第二組>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佛。

喏!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得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為……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啊!說:

p. 1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求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這樣錯誤的知見。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覺得很喜足:「啊!得到一點點。」喔唷,念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喔唷,這個好啊!」然後呢拜了幾佛:「喔唷,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哎,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啊!」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應該

【題綱4】師父開示「寶天比丘」公案,其內涵為何?我的體會為何?48B(0927~1620)手抄P275L01~P278L09
⑪ 其餘物品供養之法
(p275)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如經中說:「應當聽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聽聞,如理地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地這個供養,而且供養的果報還回向,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那個就是供養這一點。
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的,這個我們業果當中,然後呢把這個後面的……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那個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 (p276) 然後呢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這個井裡面總出種種的寶物。
那麼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像我們相當於我們現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後呢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這個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跡象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叫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得長相圓滿,又長得絕頂聰明,非常歡喜。所以然後呢,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的話,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欸,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養了,生了一個女兒,他生了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那個寶天一樣的,而且也家裡邊有一個八尺的那個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了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這個女婿。結果碰上了,哎呀,一談居然還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啊,好高興啊!然後呢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於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然後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那麼佛就告訴他。
說那個因緣是在這個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候 (p277) 也是一樣,反正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嘛!那麼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得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麼有一天啊,她那個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哎呀!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得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那麼後來他想到這樣的話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那他太太看見了說:「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欸,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地找到,這凡是可以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欸,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啊,好歡喜喲!然後呢把那個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然後又跑得去把那個銅……他找到了一個瓶,把那個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然後呢拿了這個銅板,然後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這個鏡子,就跑得去供養。
那個時候佛正在那兒受齋,那個佛的,他們的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地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呢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啊,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一直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 (p278) 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一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一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夠如法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得清清楚楚欸!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太差啊!」我們今天應該高興說:「啊,現在了解了好高興啊!趕快努力呀!」所以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的罪過,都是造的罪過!然後呢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的話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東西都來了,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②共學分六:
① 以隨念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② 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 
③ 以大悲將眾生安置於皈依 
④ 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⑤ 由了知勝利而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⑥ 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題綱5】我會全心的仰賴,把所有的心事都向三寶啟白、請求指引嗎?48B(1910~2445)手抄P279L07~P281L03
③ 以大悲將眾生安置於皈依
<第三組>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共學內容」的第三項,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 (p279) 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④ 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是說我們皈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要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就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啊,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 (p280) 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皈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地苦、這麼地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過這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皈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皈依,等於沒有皈依!
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喔!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啊!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教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是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地,我們不想做的, (p281) 它教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得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皈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皈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啊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那麼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躲。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
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地了解,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 (p282) 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這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則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
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意義,為什麼,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地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得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地學!

====== <<< 消文 >> ==========
1.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消文]
馬鳴菩薩又說:「供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你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是具足信心,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米及清水,或者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
2.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消文]
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的話,就如同敦巴尊者的弟子博朶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不說,還要明眼人。

=============
3.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消文]
又如樸穹瓦說:「我起先用的是比較差一點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香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氣最濃郁、上妙的。」

嘟嚕迦(turuka):乳香、兜羅香.

=============
4.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消文]
如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福田的機會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
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作供養,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所以,應該效法大師樸穹瓦的做法來修供養。
傳說這位大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用掉二十二兩的黃金的上等香。

[小組消文名單]
1.
2.
3.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