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1-03進度:皈依三寶六

48A08:49 48B28:37


【題綱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最少之力,得到廣大的資糧?48A(0849~2837)手抄P256L07~P259L03
③ 稍用功力即可圓滿資糧差別
<第四組>
【◎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為什麼我們在受用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喏!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的話,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這個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 (p257) 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這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哎呀,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呢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
我現在才看見,真正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他到……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他,就是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喔,那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真正的如果你了解了,你去觀察,你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地了解了,他們這種啊,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
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彩的喲,看他的怎麼行。譬如說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的「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喔!這個我們要有這個認識喔!我隨便說一個笑話,那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 (p258) 各樣的怪招。然後呢,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喔!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受的什麼?哪,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是這樣的!就是這個道理,就這樣。
給他吃的東西,不管生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啊無分別住,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還有呢,人家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欸,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的話,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啊,那我們想起來的話,好可笑的一件事情喔!這個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啊!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啊?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喔!所以真正地有修行的人,他任何的很多的小動作裡邊,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那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哎呀,我程度太差啊!」你程度太差還 (p259) 不努力啊?這機會擺在這個地方呀!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的話,嘿!不要怕、不要怕。所以現在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那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的!下面供的時候呢,

④ 不清淨供物者
【◎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另外,在供養時,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把好的。現在我們常常:啊,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啊,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大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得來,送得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那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啊,在他們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以後告訴真正信佛的那種信眾,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什麼?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好了,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 (p260) 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
還有呢,我們現在廟裡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然後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喔,原來你這樣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去這樣地供養。那麼我們拿來了以後,就真正地供養。那個水果拿來了,先擺在那三寶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然後呢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了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欸,那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說供養,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那兒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地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p261) 上面我們看見了說,喔,那麼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就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地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他下面告訴我們。

【題綱2】培植自己福德最好的方法?(皈依學處為何要提到「隨念大恩恆勤供養」之因)48A(1711~2316)手抄P261L06~P264L09
⑤ 殷重供養之理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啊,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啊!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哎呀,他努力去開墾,這樣。現在我們啊,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啊,忙著去爭,而現在供養這個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卻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癡啊,愚癡啊!
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怎麼告訴清清楚楚?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還來得大,對不對?現在就是不現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它侍 (p262) 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地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哎呀,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怎麼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那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

上面所說的啊,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地培植的話,能夠生現在的、能夠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啊,是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種。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種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啊,一年四季,每季啊,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卻我們卻不去供養啊,是可惜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p. 112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p263)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

假定是我們不能做的話,太可惜啊!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埋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啊!那個遍地黃金啊,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
尤其這個,說人家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是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
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慢法經》,《佛說慢法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啊,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皈依的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皈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足,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哎呀,可惜 (p264) 啊!這個我為什麼不努力啊?好好地努力啊!
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癡,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舫」等。欸,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哎喲,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啊,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嗯,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啊?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嘛!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題綱3】能一切時精進供養三寶,有何好處?(學好廣論的訣竅)48A(2429~2851)手抄P265L04~P267L10
<第五組>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所以,應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樣的沒有邊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一個比喻,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呢,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 (p265) 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啊,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地無量無邊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地,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⑥ 捨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還不如庸俗之田!外面一點小小的好處啊,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就不管啊!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在正是病當中啊!喔,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哎,你覺得這個人幫忙你忙啊!你啊就很要跟他好好地聯絡了吧!嗯,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少少地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啊,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啊!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之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⑦ 如此供養能得增上生及事業等
(p266)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斷地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呢,善根增長啊,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啊,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呢,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又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啊?依福田力。喏!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了。「教授」喔!注意喔!佛菩薩祖師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
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啊、修行啊!喏喏喏喏,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啊! (p267) 現在我們這個不行啊,說我們要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要打坐啊,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
所以大家說:「哎呀,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地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對,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是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整個扭過來!你同樣地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屈屈,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啊,這個正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啊!這個別人是找都找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啊!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欸,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 (p268) 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癡啊?就是—喏,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

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得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地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敬、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啊,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流、流,都流得快乾了。欸,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地、慢慢地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⑧ 供養大小等觀待用心差別
<第一組>
p. 112 (6)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馬鳴菩薩又說:「供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你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p270)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若是具足信心,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喔唷,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地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拿起來,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他用七寶;最差的就用米啊、麥啊,他就然後拿一把,觀念:這個中間啊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喔!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地供養,哪怕一盞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啊,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喔!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啊?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 (p271) 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哎呀,我很窮啊!我其他都沒有啊!」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樣的話,就如同敦巴尊者的弟子博朶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不說,還要明眼人。

這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啊,什麼等等啊!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啊,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
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喔!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喔,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回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者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是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 (p272) 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地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⑨ 隨學古德次第修習供養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又如樸穹瓦說:「我起先用的是比較差一點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香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氣最濃郁、上妙的。」

嘟嚕迦(turuka):乳香、兜羅香.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差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以後呢,慢慢地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唉,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修行最重要的教授?48A3(2618~2853)手抄P237L1~P239L1
(p273)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如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福田的機會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作供養,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所以,應該效法大師樸穹瓦的做法來修供養。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穹瓦那樣去。

【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傳說這位大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用掉二十二兩的黃金的上等香。

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喔!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多少,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地現起。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喔!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喔!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 (p274) 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⑩ 於供養不應喜足
<第二組>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佛。

喏!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得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為……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啊!說:

p. 1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求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這樣錯誤的知見。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覺得很喜足:「啊!得到一點點。」喔唷,念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喔唷,這個好啊!」然後呢拜了幾佛:「喔唷,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哎,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啊!」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應該

【題綱4】師父開示「寶天比丘」公案,其內涵為何?我的體會為何?48B(0927~1620)手抄P275L01~P278L09
⑪ 其餘物品供養之法
(p275)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如經中說:「應當聽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聽聞,如理地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地這個供養,而且供養的果報還回向,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那個就是供養這一點。
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的,這個我們業果當中,然後呢把這個後面的……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那個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 (p276) 然後呢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這個井裡面總出種種的寶物。
那麼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像我們相當於我們現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後呢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這個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跡象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叫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得長相圓滿,又長得絕頂聰明,非常歡喜。所以然後呢,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的話,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欸,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養了,生了一個女兒,他生了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那個寶天一樣的,而且也家裡邊有一個八尺的那個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了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這個女婿。結果碰上了,哎呀,一談居然還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啊,好高興啊!然後呢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於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然後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那麼佛就告訴他。
說那個因緣是在這個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候 (p277) 也是一樣,反正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嘛!那麼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得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麼有一天啊,她那個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哎呀!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得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那麼後來他想到這樣的話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那他太太看見了說:「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欸,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地找到,這凡是可以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欸,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啊,好歡喜喲!然後呢把那個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然後又跑得去把那個銅……他找到了一個瓶,把那個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然後呢拿了這個銅板,然後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這個鏡子,就跑得去供養。
那個時候佛正在那兒受齋,那個佛的,他們的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地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呢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啊,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一直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 (p278) 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一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一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夠如法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得清清楚楚欸!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太差啊!」我們今天應該高興說:「啊,現在了解了好高興啊!趕快努力呀!」所以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的罪過,都是造的罪過!然後呢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的話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東西都來了,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②共學分六:
① 以隨念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② 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 
③ 以大悲將眾生安置於皈依 
④ 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⑤ 由了知勝利而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⑥ 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題綱5】我會全心的仰賴,把所有的心事都向三寶啟白、請求指引嗎?48B(1910~2445)手抄P279L07~P281L03
③ 以大悲將眾生安置於皈依
<第三組>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共學內容」的第三項,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 (p279) 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④ 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是說我們皈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要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就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啊,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 (p280) 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皈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地苦、這麼地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過這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皈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皈依,等於沒有皈依!
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喔!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啊!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教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是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地,我們不想做的, (p281) 它教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得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皈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皈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啊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那麼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躲。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
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地了解,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 (p282) 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這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則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
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意義,為什麼,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地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得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地學!

====== <<< 消文 >> ==========
1.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消文]
馬鳴菩薩又說:「供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你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是具足信心,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米及清水,或者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
2.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消文]
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的話,就如同敦巴尊者的弟子博朶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不說,還要明眼人。

=============
3.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消文]
又如樸穹瓦說:「我起先用的是比較差一點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香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氣最濃郁、上妙的。」

嘟嚕迦(turuka):乳香、兜羅香.

=============
4.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消文]
如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福田的機會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
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作供養,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所以,應該效法大師樸穹瓦的做法來修供養。
傳說這位大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用掉二十二兩的黃金的上等香。

[小組消文名單]
1.
2.
3.
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