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2019-01-30進度: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8A 15:32 - 008B 16:05

宗大師援引“大瑜伽師菩提寶、修寶喇嘛”等祖師教言,欲傳遞什麼內涵?又師父是如何開示?P239LL3~P243L04
<第四組>
【◎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喏,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p240)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根據大瑜伽師菩提寶說,對教授開悟而獲得信解,不是只從少許的經論就能得到,而是應該要對所有的佛語都視為教授,並且深刻而堅定的理解。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話,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喔,這個我們說起來這個人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地『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叫大開圓解),你要曉得,你要真正地這樣地認識的話,不是說:啊,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了:『啊!我確定。』(這定解是說,喔!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證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地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他的,欸,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一樣的東西,就這麼就 (p241) 這一個了!是,這種狀態,哪一宗、哪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得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

p. 13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又如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也曾經說過,當阿底峽尊者在教授任何一個法門的時候,他都能夠把修行的方法在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時候我(修寶喇嘛)才終於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地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 (p242) 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各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

【須如是知。】
所有修行者都必須有這樣的認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教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地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們還不知道咧,我們還不知道咧!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哎呀,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啊!」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 (p243) 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地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也是如此。下面又說: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證成。

【「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譬如敦巴仁波卿所說的,如果已經學習了許多的教法,到了修行的時候卻以為還需要另外學習其他的儀軌,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他就說:「喔,你學了很多了,然後就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唉!這是很錯誤的。」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雖然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習了很多教法,但是對於要如何修行卻完全不了解,以為如果想要修行的話,還需要另外學習修行的儀軌。這顯然是對於前面所講說的要義,沒有充分理解,才會產生這種過失。

同樣地,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欸!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 (p244) 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我們現在看,哎喲,這早晚課算;乃至於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唉,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得那兒去,大家在那兒徒有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
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佛說得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有這樣,三寶有這麼了不起的意義啊!我們卻輕輕鬆鬆地覺得:哎呀!沒有內容了,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一定要靠多學。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他的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甚至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了佛告訴他一句話,唉,他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 (p245) 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諍論。
實際上那個諍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個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啦,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啦!」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這一回可不聽你啦!」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
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那麼只有苦行哦!欸,不!你看另外一個人,二十億耳,大家曉得。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得不得了,富貴得不得了!所以他家裡邊,他腳底下還有這個絨絨的毛,家裡邊都是舖著厚厚的地毯,乃至於跑到別的地方去,譬如說到廟裡去啊什麼,他的父親就把那個一路上面就掃乾淨,把那地毯舖在上面,然後去。要我們可能嗎?就算以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說:「我現在要到台中火車站,把從這個地方開始,地毯一直舖到那裡去。」沒有!二十億耳就是這樣。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 (p246) 證果了。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諍論啊?是一點諍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
這個我要說明什麼?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說:「我現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別人的是沒錯,大乘要管別人是幫別人,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哪!這個要了解。這必要的時候,是!譬如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用意直的話,是!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況,呵斥的條件,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這個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這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欸,起來了,這個就不相應。平常他真正就是呵責,他心裡基於悲心,曉得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見你相應,那就用種種方法。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

<第五組>
(p247) 【此中聖教,】
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如同《俱舍論》告訴我們:「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08B] 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

2. 什麼是教正法?什麼是證正法?二法之間的關係為何? P249L04~P252L09
p. 13 (5)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什麼是教正法,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那麼我們說,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現在曉得:哦,這個是最糟糕的事 (p250) 情。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啊!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這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什麼是證正法,就是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就照著前面告訴你對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

就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 (p251) 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了:「唉呀,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啊,你這個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它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可是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那個,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這個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
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究實說來,究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了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了這個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喏,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分,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癡,而是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 (p252) 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地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也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地向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地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越來越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越來越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下面,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 (p253) 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哪裡去啊,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它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來說,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哦,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認識、了解。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怎麼可以在聽聞與思惟的時候選擇這件事,而要修行的時候,卻是修行別件事。

哪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思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

【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教授。

【「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聞慧與思慧所透徹明白的事理,也就是修慧應該修行的事理,修行的時候不應該另外轉而修行別的。就好比指示跑馬的場地之後,就應該在那個場地跑馬的道理一樣。」

(p254) 這個修行的次第,第一個,從善知識那裡幹什麼?聽聞。聽聞了以後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你決定了解他所講的是什麼。然後呢,把你的思惟通達、決定的,照著這個去修。所以你修,就應該修你確定認識的那一個部分,這個才是道理,而不是別的。這個概念我們本身很重要,絕對,絕對不可以跑錯!就像上面所說那個跑馬那個公案。

<第三組>
3. 如何在道次第的學習中,將一切聖言都能現為教授?P254L06~P257L05
<第一組>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的經論都是,然後呢,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為親近善知識,一直到最後的止、觀修行,全部都包含在內。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p255)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在所有經論的修行方法精要當中,大致可分為捨修與舉修兩種,捨修即是修止,舉修則是修觀。應該修止的時候就要修止,應該修觀的時候,就要透過「擇慧」—觀察的慧去做正確的思惟觀察,乃至於決擇。修行方法選定之後,就要納入持續修行和護持佛法的引導方法中。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是眼前的最佳指導。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就是這個該做的,你要就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抉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唉,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抉擇,不能如理地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說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地圓滿、正確的路子,

(p256)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廣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道體的一部分是不圓滿的,然後你又沒有真實的智慧去思惟、觀察,在這種狀態下,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它還是道,可是呢?這個是一部分,而且這個一部分是不圓滿的,一部分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啊?沒有這個可能耶!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你到哪裡是個累贅呀!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
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地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這個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嘛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嘛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得個要命,冬天嘛照樣吹得個要死,夏天嘛熱得要命,就是這樣。所以你 (p257) 弄錯了呀!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第二組>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是這樣的。

【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呀!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啊!這個下面說:

p. 14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p258)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勝教授,請問:

【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不可能。這個是錯誤。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得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耶!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哪!這很清楚、很明白。在這種狀態當中,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


(p259)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那麼第三點,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2019-01-23進度:教授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7B 14:30 - 008A 15:32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008)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p.011)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p.014)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p.014)

<第五組>
〝勝者至言〞為何是最勝教授?宗大師怎麼說?師父怎麼說?
(p220)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一切聖言則可視為所有的三藏教典教授。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是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唉,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那沒辦法啦,你只好啦是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個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內之四聖言義,謂一、言不見為不見;二、言不聞為不聞;三、言不覺為不覺;四、言不知為不知。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總體而言,追求解脫的人們,要想要在每個修行階段都能有所領悟、甚至獲得究竟的利樂解脫,只有依循佛陀的教誨才是唯一的辦法。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它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那麼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地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 (p221) 生」。這個增上生就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已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地向上。
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裡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它那個是它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這種大尊者,乃至於這個那洛巴尊者等等都是啊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分,家世這麼圓滿,天分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個就是增上生。
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 (p222) 伸不曉得哪裡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地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乃至於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使得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地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的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下面說:

p. 12
【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佛陀的教法。

因為對於整個的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就只有一個人—佛。

宗大師引何經典,成立〝諸大經續即勝教授〞?師父如何詮釋?我們的真正問題在哪?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 (p223) 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這一點如同《寶性論》所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佛的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因此對於佛陀所說的任何一部經典,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你要曉得,佛立的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相續本母》為慈氏菩薩所造《寶性論》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徧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那個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得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的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的,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裡邊真正的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哎呀!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呀!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那個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的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
假定你覺得:「這個佛啊,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是在潛 (p224) 意識裡面你有一種什麼,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應為「他錯你對」。)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啊!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諍論,這個因地當中就從小小的地方,總覺得:「我這個這樣,他這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上慢慢地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地長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譭謗法。
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種大的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所知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個也正應了什麼?應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啊!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作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
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地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出在哪裡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這個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 (p225) 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個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個東西沒辦法好想的,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這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我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地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地否定它,那是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積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由此可見,珍貴的經典及密續這些佛陀的傳承,都是最殊勝的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呀,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就是佛陀的殊勝的、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哪裡呢?說:

<第一組>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雖然如此,由於末法時代的眾生天資不足,若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造論的三個條件)以及善知識的教導,要憑一己之力去參悟佛陀的教誨,是無法了解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

那個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 (p226) 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哪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兩個字,它有它的必然的條件,就是簡單地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個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的、深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這個真實的、深密的意思,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沒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
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這個公案,很容易地,我們同樣地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這個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欸,那個地方,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他就當下就體會到這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這個教授—善巧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造論需要三種條件(P7L4):
一、善所知五種明處;內明、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因明。
二、具備圓滿教授;
三、獲得本尊開許。

【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 (p227) 信解。】
所以這兩個大乘(深見、廣行)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地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並以這個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的教授教導我們,使我們對諸大經典產生決定的信解。

下面這段話,所以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它兩個大派。這兩個大乘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地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如果說它這些東西是清淨的教授,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08A] 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有修持經驗,也就是沒有錯誤的話,它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質。
什麼特質啊?所以對大經大論,告訴你,喏,這個大經大論說的內容是什麼,產生決定的信解。你會曉得:「啊,千真萬確!」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就告訴我們,真正修持的重要的關鍵都在這裡;現在我們哪,修行不要經論的,那就是針對的這一點。看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不但我們現在這裡是這樣,當年印度也有這種毛病,這個東西歷來已久,歷來已久。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他下面繼續下去。

p. 12 (5)
【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廣大佛語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
如果對授道教法者所傳講的內容,雖然經過反覆的熟練學習,但是卻對於廣泛而博大的佛語,以及菩薩高僧大德著述的論典等所有內容之意義,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甚至反過來還認為這些著述的論典與修行的方法有相違的情形,甚至認為修行者應該捨棄這些論典的教授。

<第二組>
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 (p232) 是集誹謗正法業障。】
另外,若是認為:諸大教典只是上課的講義或文稿,其中關鍵之處都沒有提及、以至於推測另有隱藏的關鍵秘密、進而誤以為佛法分成兩大類:用來講說道理的與實修的兩種差異的法門,應該要認知到這會使學習者輕視珍貴的經典以及釋論、並且會想:「這些經論都沒有提到內心修行的法要,只不過是剖析許多表面的知識。」然後輕率以對,最後累積的謗法業障。

這一段話。所以現在呢?如果說清淨的教授,這個教授,這一個告訴我們的是沒有錯誤的話,那麼他一定對那個大經大論,確定讓我們了解內容,信得過這個是修行的最佳指導,照著他去做,必然達到我們要的圓滿結果。反過來,對於他講的那些內容而說了很多,結果對於這個佛陀的這種義理,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的話,不但是沒辦法給你決定信解,而且反過來說:「啊,這個不合理!這應該棄捨的。」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我們現在平常一般地來講修行了,啊,這個講修行哪,不要用經教的,就這樣。講了半天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修行啦,怎麼辦啊?這個不要了,現在我們跑著去修行了,這兩件事情。很多地方有這個毛病。
雖然我們說的時候:「啊,我們是要行解並重啊!」結果呢?妙咧!既然行解並重的話,行在解處,依講的了解了照著去做。現在你講完了半天,說:「啊,現在好了,我們要去修行了,這個不要了。」跑到那兒去,那不是有問題嗎?所以這個地方說,假定他講那個教授,是感覺得:欸,那個經論當中,你沒辦法產生決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應該棄捨,說這個用不著的。
〝執著經論不是教授〞的這個不正確認知,會產生何種過患?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變成什麼呢?這個,他為什麼要這 (p233) 樣說呢?說那些經哪、那些論哪,這個裡邊只是講講的,只是講講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無有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才開示你,這樣,別的地方才開示你。不過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誤解啊!說這個教外別傳,好像是跟那個教沒有關係,其實,你真正了解這個心要去看那個經教的話,那個教本身的的確確是還在包括在那個教裡面,並沒有,這樣。這個裡邊有特殊意義,我們這裡暫時不去談它。
所以因為有了前面這種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覺得:啊,講嘛是講,修嘛是修。所以對於那個正法啊,覺得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講的,一個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別別兩樣分開來的—講跟修兩個法。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會產生:既然這個教是講的不是修的話,那個教就沒用啦!你就不重視它啦!於是呢?就不重視,我們不一定是很輕賤它,但是那恭敬心就引不起來。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過來,法的沈沒最主要的原因哪,就是沒有恭敬。既然你現在說,修跟講是兩件事情的話,那麼你對這個恭敬這件事情就產生了大障礙。
剛才我們已經說到這個修學佛法,恭敬是最重要,恭敬是最重要。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流弊,說這個講是講,修是修,是兩件事情啊!因為是兩件事情,所以你就關於那個經論哪,那都是講講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覺 (p234) 得沒有用了,你就不去敬重它。那個東西就對我們是個障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眼前我們可能,不但可能,對我們極大部分的經論來說,眼前是用不上,這可能的。但是我們心裡面恰恰相反,要慚愧呀!說:「哎呀,你看那個善財童子,那是大善知識,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法,而我們現在呢?用不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感到自己慚愧。」
現在呢,我們恰恰相反,不但感受不到,還自己覺得:唉,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種下了這個惡因的話,非常可怕!所以剛才黑板上面寫的那個五點,對我們目前修行非常重要。這個習慣已經養成功了,這以後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這個。不是說我們馬上,哎呀,《華嚴》一樣,樣樣受持,這個不是這個意思。要了解我們到最後這條直路,就是這樣,你現在因地上面下對的話,不久啊就可修這個路了,這個是它的差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
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你不敬重它,為什麼啊?說它呀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內涵。這「內義」的話,就是佛法的精要。而這些經論幹什麼啊?它是講講的,講講的,不關修行,無關內義的,所以叫「開闢廣大外解」。因為這樣,所以你覺得這個都是可輕可毀之處,這個時候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集了誹謗正法的業障啊!所以這個祖師的公案 (p235) 語錄當中,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話的主要的目的,是為學人,所謂「解黏去縛」,那個時候這個學的人心理上有這種執著,那個老師在他的心理上把那執著拿掉,是這樣啊!他絕不是毀謗經論,恰恰相反,而正是來弘揚經論。
就像我們目前一樣的,我們現在常常有一種諍論,說我這個敲法器,我這個音正,你這個不正。然後呢?上面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你:「你這個也不對!」他並不是說不對,就是去掉你心裡的執著。我們要了解,任何一個法的真正的宗要,是淨化我們的情執,結果你學會了以後,總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輕。你增長你的是非我慢,請問這是佛法嗎?所以那個時候,這一個夠條件的那個師長,他就會在那跟你相應的,想辦法幫忙你,必要的時候乃至呵斥你,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不僅僅是古代祖師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認得了這一點的話,那自然而然處處體會,處處圓融,處處淨障,然後呢積資;要不然的話,你學得越多,嘿,毛病越大,毛病越大,就在這個上頭。

<第三組>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因此,必須以如下的心態來尋求教法:「對於追求解脫的人來說,最真實殊勝的方法就記載在諸大教典。

所以我們腦筋裡應該這樣地去思惟。「作如是思」,這個「思」有極重要的一個意念在、觀念在裡頭哦!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關於業的時候,這裡我簡單說一下。我們平常 (p236) 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我們說受、想、行、識,「受」,受是什麼?「想」是什麼?「思」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說法相、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
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說:「喔!這個叫思心所,這個叫想心所;這樣的思心所是染污的,這樣的思心所是善的;這樣的善當中有漏,這樣是善當中無漏。」那麼,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它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這樣,說所以剛才我說「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一步、一步向上,因為我們凡夫,因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地淨化,慢慢地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
<第四組>
思考題
此殊勝教授,為何我得不到?那應以何種心態來尋求?應避免何種邪思惟?
我們應該這麼樣想,說:諸大經大論,對於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是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是一點都不錯的最殊勝的精要。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
但是由於自己的資質不夠,單憑這些教典,並不能確定這些教言是最殊勝的。

哦,原來這個原因是這樣,是我們的自己的智慧太差,太差!這個原因還有其他的因 (p237) 素等等—智慧嘛又差,再加上這執著又重,唉,那個固執得不得了!而那麼再至於其他的人,外面的人推波助瀾,有種種的惡友等等。害了!所以單單在這種狀態當中,看那個經教,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它裡邊的宗要。所以,

【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
因此,必須透過善知識的口訣,去尋求確認是否正確。」

所以才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從善知識的教授當中,然後把經論當中的重要的精義把握住,得到確定不疑的認識。你這一個認識了,認識了走上去,那這一條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夠增上生了以後,我們眼前什麼都不怕。為什麼呀?那很簡單啊!現在我們有沒有怕我們的人身啊?我們對這現在的人身並沒有太怕,只是:唉唷!將來死了以後墮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點的話,現在已經覺得:喔唷,滿歡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點,當然覺得更歡喜嘛!然後你這樣地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話……。所以這個真正的可怕,不是這個可怕處,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把握住這個重點。你只要把握住重點,一步步上升的話,那自然好。這詳細的概念以後說,以後說。主要的原因始終把持住:我們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所以沒有得到正確的正知見—缺乏善知識;所以沒有善知識—自己條件不夠,不認識善知識,以及沒有求善知識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這個錯誤 (p238) 的概念,下面什麼錯誤呀?

【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
相對的,絕對不能認為:「眾多經典只是表象的剖析,因此沒有包含法義的精隨,

這個見解千萬使不得,千萬不要說有這個念頭乃至這樣的執著:這個經、論都是講講說說,沒有重要的!要曉得,不是經論的錯,而是說我們聽的人沒聽到;或者容許有這種可能,講說的人沒有把那精要講到,這是絕對有的,絕對可能的。就是說他講的人講到了,我們聽見了以後還要一步、一步上升。就像我們剛才說的,譬如說,很多唱念的儀軌,這個非常好啊!非常好啊!但是我們了解那個唱念的儀軌以後,你不執著。它儘管很好,你覺得很執著:哦,它是海潮音、一個是鼓山調、一個寶華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內容。如果說,他本來的原意,說跑到這個地方,把大眾統率起來,他已經有了,那麼你正好省事,這不是很好嗎?可是你偏偏覺得,欸,他這個不行,你這個好。毛病出在我自己欸,這一點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隨舉一例。
當然,的的確確也有可能,他把那個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統統加進去,那個東西是人家帶進去的錯誤。有的!這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修學佛法,為什麼要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 (p239) 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所以說,經上面祖師菩薩都這麼說啦:「善人的啊,是我的師;惡人的啊,我的資。」什麼叫師?什麼叫資?好嘛,我跟他學;不好的話,嘿,這個你的資—資糧。為什麼這個惡的為什麼是你的資糧啊?喏,他如果乞丐來跟你要東西,他成就你的布施;他如果一個壞蛋跑得來跟你發脾氣,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不是嗎?這個理論我們要知道,絕對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才能夠步步升上。所以下面說:

【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而眾多口訣中有明示許多修行的要點,所以比較優越。」


真正要曉得,這個是實實在在把這個精要的內義啊,能夠告訴我們的,所以它是最好,最好!這一段話非常重要!下面繼續下去。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2019-01-09進度: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006B 17:45 - 007B 14:30

<第一組>
(p189) 【◎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如上所述,除了少數特殊的開遮之外,佛陀的言教都是非常相順不矛盾的。所以像三乘或者五道,要進入其中更高的位階,就必須具備下下的乘與道的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呀,彼此之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趣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

p. 11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波羅蜜多道,就如同《般若經》中所說: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

【「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共同道路,是此波羅蜜多道,而不是其他道」,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 (p190) 個路,就是六度。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好比是往趣成佛之道的主幹,所以不應該棄捨。

那個是「棟梁」,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梁是絕對不能少。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金剛乘中也多次講到這點,所以波羅蜜多道是顯密二者共通之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在這基礎上,如果再加上密咒的不共道 – 灌頂、三昧耶、律儀、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二種次第及其他相關修行的法類,才能快速到達佛位;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它的次第。第一個先是灌頂,成熟你的身心,然後呢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後修學的時候,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還有跟它相關的,這個是最主要的相關的各種。因為你修的種種最特別的殊勝的法門,所以能夠很快地達到佛陀這個果位。
就像我們到美國去一樣,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種種方法,也可以用飛機。飛機以前 (p191) 是螺旋槳,現在是噴射機,將來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用火箭。這是說越是特別的,越是快速,不過越是快速的,越是危險。我們走路,你碰一下,跌一個筋斗,沒問題,站起來拍一拍再走,一點事情都沒有,最多跌破一點皮。然後你坐腳踏車要受傷了,坐汽車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飛機的話,對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剛乘當中說得很清楚,你結結緣沒關係,你如果正修的話,蓮花生大士說得很清楚,說我這個法像蛇在竹筒當中,不上去就下來|上去成佛,下來到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是阿鼻地獄的別名。你現在不要看,哎呀,這個我這個密法好修啊,對不起!你結結緣沒關係,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後,那就只有兩條路,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它的方法也的確殊勝,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平常輕易不要譭謗,這個這裡隨便提一提。

【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如果棄捨共道(波羅蜜多道),那是極大的錯誤。
如果說這個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錯了!

<第五組>
思考題
〝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之行相為何?師父為何會說:「啊,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啊!」?
<第二組>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假如沒有獲得這樣的領悟,對於每一種法各別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解, 就會毀謗其他的法。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譭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 (p192) 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啊,覺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地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
其實我們世間何嘗不如此呢?世間每一個人有他的習慣,有他的成見,就拿他的成見,就拿他的習慣,說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世間的爭執就這樣子來的。現在我們要修學佛法,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開始認識。世間大家你謗我、我謗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來往,沒關係!萬一吵過了以後,最多打一個官司。佛法裡不是,你越深,你這個將來造的業是越可怕,現在我們淨除都來不及,你別的東西還可以,謗法之罪重得不得了。
記住!《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為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說種種法門,而且說種種法門他是徹底了解了才說出來,要了解這個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們曉得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這樣的一個珍貴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可 (p193) 以。請問,你有這個本事嗎?你如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萬萬不敢開口啊!尤其是我們剛剛修學懂得一點,其他的都不對了。啊,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啊!因為我自己當年就是這樣。
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是念佛進去的,那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當初不讚歎念佛,如果說別的話,恨不得把那個經書拿得來把它撕掉了、燒掉,這樣啊!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而懺悔,所以我特別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告訴你們。這個因,你們如果不拔掉的話,不要說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將來去成了以後,到那時候這個種子又現起來了,那個時候在你修行過程當中是千辛萬苦。所以我們現在看有很多祖師們,我們常常說他「大權示現」,吃盡苦頭,他不是故意要這個吃苦頭啊!他已經到了某個程度,但是他因地當中,一定有這種因在這個裡邊的,這個我們要曉得。我們不懂得法相,所以總覺得他故意,故意裝,裝不起來的,如果說他沒有這個因的話,不可能出現這個果,這個以後慢慢地再說。
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因地上面那個種子,趁它還沒有成長之前,把它淨化。不過剛才說那個大權示現有沒有道理?有其絕對道理,真正你發了菩提心了以後不怕。因為你以前譭謗過,因為你以前否定過,所以那個時候,那個障礙來的時候,就跟你相關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裡,那個時候你就把他救出來,這是這個真正、真正的價值 (p194) 在這裡。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怕,你就有這個心,慢慢地會把你相關的那群人救得出來的。這個大權示現的真正意義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
到下面關於這個業,這個概念你認識了清楚了以後,我們才會對那個大權示現的這句話的真正的內涵,把握得住。否則的話,我們看起來這個大權示現,他好像騙騙我們的,不是的,他還是有他的因果相關的,以及他的真正的價值。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之下,我們可不要做,我是寧願是怎麼辦呢?先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口氣成了以後,然後呢我在那個時候廣結這個緣,這不是更好嗎?不過這個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哪一個辦法都對、都正確。那麼下面說,

【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
特別是對於上乘的人如果發起一種似是而非的信解 ,就會依序棄捨小乘法藏、顯教波羅蜜多乘;

下乘謗上乘的人還比較少,還倒是有啊!特別是上乘的人,愈上面的人,欸,妙咧!「發起一似勝解」,他如果沒有認識的還好,如果是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修行,這個修行叫「似勝解」,似是而非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覺得別人都不對,他覺得他最好。「如其次第」地譭謗,棄捨下面那些。

【即於咒中】
就算在密乘中,

(p195)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亦當謗捨下三部等,】
他也說這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的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都不要了。

因為密教裡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他也說這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的都不要了。

【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
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五無間罪),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譭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相關的依據將在下文說明。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造了五無間罪。[07A] 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嘿,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得越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啊,那不要看書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譭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譭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啊,因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那些都不對!」你同樣地譭謗,修學佛法必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p200)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就把佛法裡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裡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佐證,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或者叫「似勝解」。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 (p201) 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譭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

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要走上去的第一步關鍵為何?
<第三組>
p. 11 (7)
【◎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因此應當依止勝妙的善知識,從而堅固地確定認知「一切佛語都是幫助一位有情成佛的因緣條件」的內涵。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 (p202) 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p203)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

依靠善知識之後,第二步真正重要的是把握住什麼?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
(p204)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對於現在就能修持的內容,便進行修持;

(p205)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未能在當下就進行取捨修持的內容,也不可因為自己還不能實踐就棄之不顧,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 (p206) 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 (p207) 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修學佛法有四個次第,對我們非常重要,哪四個?依止善知識、善巧無誤修學佛法整體、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應作是思,願以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修行者應該作這樣的思惟,心想但願有一天有能力修習這些目前還沒有能力修習的法門。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
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 (p208) 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 (p209) 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 (p210) 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 (p211) 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

【遂以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針對自己現在沒有能力趨入的原因,努力去集積資糧、淨治罪障、以及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
(p212)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

<第四組>
【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在這般努力下,不用經過很久的時問,智慧的能力便會漸漸增進,所有法義都將能夠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07B] 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這個裡邊二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滿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這個發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近」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是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地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說一下、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地如其次第,那個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下面說:

p. 11 (11)
(p214)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善知識敦巴仁波切提到 :「能通曉如何以四方道,收攝一切教法,這樣的人, 即是我的師長(阿底峽尊者)。」這番話非常值得探究。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只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裡邊很多關於這一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地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說明。
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面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遺—那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所公認,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

(p215) 【由此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此可見,本教授能夠將所有顯密奧義,都歸結成一位補特伽羅的成佛之道,從而引導後進的學人。因此本教授確實具備能令學人通達一切教授互不相違的殊勝特點。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統統—宗要是大綱—統統含攝在裡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角立」,好像兩隻角一樣地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會宗記》。各宗各派,是!它的特質、它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彩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 (p216) 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如果看見的時候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了,但是你譭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譭謗,現在你同樣地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銷。不但可以抵銷,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可以不但可以扺銷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它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主」,那個人真了不起。
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迦濕彌羅。那時候迦濕彌羅有一個叫眾賢論師,眾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哎呀!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啊!」(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啦!)說:「這某人哪,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裡面很不服氣,說:「這個老師啊,你這麼跑掉了,人家看起來好像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呀!像這個螢火蟲跟那個太陽,不必跟他諍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跟那個螢火蟲爭光榮,讓他去好 (p217) 了!」就是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眾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
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友」。他也是迦濕彌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的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眾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感慨而且心裡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你呀!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一種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是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哪,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呀!」這個無垢友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不學無術,他自己謙虛啦!「但是我總算也能夠忝陪末座。」換句話說,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地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是這樣。
他就這樣子毀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這個書上面形容叫「五舌重出」。啊!一直伸下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個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覺得不對了!唉呀,他就那個時候就懺悔,唉呀,曉得害了,他是 (p218) 譭謗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幾句話,說這個「實際上真正那個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它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了,以無知而毀謗這個大法,毀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身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裡有一個羅漢經過一看哪,嘆息:「唉!這個人真可憐哪,生身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裡。
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個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喔!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毀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毀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裡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有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學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
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 (p219) 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說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第一步是戒,這個戒法本身啊,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哦,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
那麼南傳的,它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欸,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曉得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它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的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的就整個地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心學的話,好好地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第一段。那麼進一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