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2019-01-30進度: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8A 15:32 - 008B 16:05 宗大師援引“大瑜伽師菩提寶、修寶喇嘛”等祖師教言,欲傳遞什麼內涵?又師父是如何開示?P239LL3~P243L04 < 第四組 > 【◎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喏,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p240)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根據大瑜伽師菩提寶說,對教授開悟而獲得信解,不是只從少許的經論就能得到,而是應該要對所有的佛語都視為教授,並且深刻而堅定的理解。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話,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喔,這個我們說起來這個人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地『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叫大開圓解),你要曉得,你要真正地這樣地認識的話,不是說:啊,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了:『啊!我確定。』(這定解是說,喔!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證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地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他的,欸,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一樣的東西,就這麼就 (p241) 這一個了!是,這種狀態,哪一宗、哪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得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 p. 13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又如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也曾經說過,當阿底峽尊者在教授任何一個...

2019-01-23進度:教授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7B 14:30 - 008A 15:32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008)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p.011)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p.014)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p.014) < 第五組 > 〝勝者至言〞為何是最勝教授?宗大師怎麼說?師父怎麼說? (p220) 【◎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一切聖言則可視為所有的三藏教典教授。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是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唉,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那沒辦法啦,你只好啦是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個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內之四 聖言 義,謂一、言不見為不見;二、言不聞為不聞;三、言不覺為不覺;四、言不知為不知。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總體而言,追求解脫的人們,要想要在每個修行階段都能有所領悟、甚至獲得究竟的利樂解脫,只有依循佛陀的教誨才是唯一的辦法。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它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那麼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 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要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地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 (p221) 生」。這個增上生就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

2019-01-09進度: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006B 17:45 - 007B 14:30 < 第一組 > (p189) 【◎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如上所述,除了少數特殊的開遮之外,佛陀的言教都是非常相順不矛盾的。所以像三乘或者五道,要進入其中更高的位階,就必須具備下下的乘與道的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呀,彼此之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趣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三乘就是 聲聞、緣覺、菩薩 ;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個道— 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 p. 11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波羅蜜多道,就如同《般若經》中所說: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 【「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共同道路,是此波羅蜜多道,而不是其他道」,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 (p190) 個路,就是六度。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好比是往趣成佛之道的主幹,所以不應該棄捨。 那個是「棟梁」,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梁是絕對不能少。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金剛乘中也多次講到這點,所以波羅蜜多道是顯密二者共通之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在這基礎上,如果再加上密咒的不共道 – 灌頂、三昧耶、律儀、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二種次第及其他相關修行的法類,才能快速到達佛位;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