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2019-01-30進度: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008A 15:32 - 008B 16:05

宗大師援引“大瑜伽師菩提寶、修寶喇嘛”等祖師教言,欲傳遞什麼內涵?又師父是如何開示?P239LL3~P243L04
<第四組>
【◎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喏,這個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當中的一個,他是康地人。那個大瑜伽師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後。這個人真了不起。

(p240) 【「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根據大瑜伽師菩提寶說,對教授開悟而獲得信解,不是只從少許的經論就能得到,而是應該要對所有的佛語都視為教授,並且深刻而堅定的理解。

不但前面引經、引論,乃至於祖師。因為這個大瑜伽師這個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們中國來說的話,那是也的確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大祖師。譬如天台來說,那個人的地位,至少不亞於「灌頂章安尊者」。喔,這個我們說起來這個人好了不起!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就這麼說:「你要曉得真正地『悟入教授』(那個悟入教授對我們來說叫大開圓解),你要曉得,你要真正地這樣地認識的話,不是說:啊,我現在對這麼一點點量如掌許(就是像你手掌大,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這得到了定解了:『啊!我確定。』(這定解是說,喔!不但認識而且有修行驗證的功夫。)這個不夠。是說『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一句話:「一經通,經經通。」有的人只通一經,餘經不通,這兩個就差別了。是,沒錯!你能夠廣博地認識了以後,它精要總是相順的幾樣東西,你從這一門深入,當深入了以後,其他的,欸,你都能夠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細部的時候,你可以處處體會,乃至廣用一切。但是另外一類的話,他就抱住這一樣的東西,就這麼就 (p241) 這一個了!是,這種狀態,哪一宗、哪一派當中都有這個現象。學得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學不好的,哪一宗、哪一派都執著在自己上頭。本來華嚴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攝一切的,結果跑到日蓮宗,到日本去了以後,他說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五個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嗎?這個我們是要了解的。

p. 13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又如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也曾經說過,當阿底峽尊者在教授任何一個法門的時候,他都能夠把修行的方法在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時候我(修寶喇嘛)才終於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地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 (p242) 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各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

【須如是知。】
所有修行者都必須有這樣的認知。

這個我們開始的時候,要這樣知道。他意思說:不是馬上教你這樣做到、修到,而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概念上面就應該這樣地認識。所以引導我們正知見,從這一個地方入手。你這個正知見下去了,什麼?因啊!因正果實。否則的話呢,我們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們還不知道咧,我們還不知道咧!這是真正可憐的地方,真正可憐的地方。
不過說到這裡,反過來我們同樣說:「哎呀,只有這個是圓滿的教授,別的都不對啊!」又錯了!又錯了、又錯了!我們必定要知道,你有了圓滿的教授,那個時候,想辦法幫助他。如果你覺得他不對的話,你怎麼想幫助他,你要懂得幫助的善巧去幫助他,那 (p243) 就對。如果你覺得,我這個對,他那個錯的話,你這個因一樣的,講是對的,做就不對了。我們真正重要的,講的要認得怎麼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你圓滿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圓滿的,何況不圓滿的。這一個地方,我們不斷地要思惟觀察。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一再強調,原因也是如此,也是如此。下面又說: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師的語錄來證成。

【「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
譬如敦巴仁波卿所說的,如果已經學習了許多的教法,到了修行的時候卻以為還需要另外學習其他的儀軌,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他就說:「喔,你學了很多了,然後就修行了,那我們不談了;現在這要修行了,另外要學一套東西了。唉!這是很錯誤的。」

【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雖然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學習了很多教法,但是對於要如何修行卻完全不了解,以為如果想要修行的話,還需要另外學習修行的儀軌。這顯然是對於前面所講說的要義,沒有充分理解,才會產生這種過失。

同樣地,修學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時候,欸!說還要另外一套,那是錯誤,那是錯誤!所以目前我們的的確確有很多脫節的地方,很多脫節的地方。真正說起 (p244) 來,二十四小時無不在修行。我們現在看,哎喲,這早晚課算;乃至於有很多,早晚課都覺得:唉,這個沒有意義,這不要它,跑得那兒去,大家在那兒徒有形式。你說這個事實對不對?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實,可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因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錯了!我是感覺怎麼樣?現在雖然末法了,總算還有個形式在,趁這個形式還沒毀掉之前,趕快把那個內容補足起來,那還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壞,完了!了解嗎?很重要,很重要哦!
所以佛說得清清楚楚,佛說得清清楚楚。儘管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個佛像擺在這裡,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還有功德。有這樣,三寶有這麼了不起的意義啊!我們卻輕輕鬆鬆地覺得:哎呀!沒有內容了,你就不要了。害了!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心裡有這種知見的,務必要曉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這個概念太重要了!那麼這一點一定要靠什麼?一定要靠多學,一定要靠多學。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好,說我現在一個參禪,就這一個;我現在念佛,就這一個,反正我見到阿彌陀佛以後,反正我見到這個本性以後就不怕!你其他的就不要管。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甚至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了佛告訴他一句話,唉,他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 (p245) 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諍論。
實際上那個諍論的因,早就已經擺在這個地方了,我不妨說一下實際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個弟子當中有各式各樣的,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大家曉得他。他那個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啦,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啦!」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這一回可不聽你啦!」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
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那麼只有苦行哦!欸,不!你看另外一個人,二十億耳,大家曉得。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得不得了,富貴得不得了!所以他家裡邊,他腳底下還有這個絨絨的毛,家裡邊都是舖著厚厚的地毯,乃至於跑到別的地方去,譬如說到廟裡去啊什麼,他的父親就把那個一路上面就掃乾淨,把那地毯舖在上面,然後去。要我們可能嗎?就算以現在這個時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說:「我現在要到台中火車站,把從這個地方開始,地毯一直舖到那裡去。」沒有!二十億耳就是這樣。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 (p246) 證果了。說明什麼?你看,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諍論啊?是一點諍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
這個我要說明什麼?倒不是說明這個行相,這所以我一再說了,你把握住這個重點,怎麼做就對。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說:「我現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別人的是沒錯,大乘要管別人是幫別人,並不是叫你去指責罵別人哪!這個要了解。這必要的時候,是!譬如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用意直的話,是!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況,呵斥的條件,你自己內心必定不能帶著瞋心,這個很重要。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覺慚愧。儘管我說,現在慢慢、慢慢地把它拿掉了,我心裡面可以把它擺得平,這是一般情況。碰見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曉得:欸,起來了,這個就不相應。平常他真正就是呵責,他心裡基於悲心,曉得你這樣的話,馬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裡面的確是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見你相應,那就用種種方法。在這種條件之下,能夠這樣做,唯恐你不管。現在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真實的內容,怎麼管就怎麼錯!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所以說,我們繼續下去。

<第五組>
(p247) 【此中聖教,】
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

那麼真正的聖人完整的教法,怎麼樣呢?他首先還是引論: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
如同《俱舍論》告訴我們:「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聖教。

引那個《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說—小乘聰明論,換句話說,小乘的最後的精華。那麼請問這個地方為什麼引小乘而不用大乘?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08B] 這個地方說明,小乘尚且這樣,何況大乘。本來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更說明這個基礎,直通到最上乘,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確的教法,分起來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教、一個證,除了這個沒別的了。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啊?

2. 什麼是教正法?什麼是證正法?二法之間的關係為何? P249L04~P252L09
p. 13 (5)
【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
什麼是教正法,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

「教」是什麼?就是來分別、說明、解釋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你該捨的,怎麼樣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為,變成功跟聖人相應的。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對的,照著去做。雖然了解了,心裡還是習性很重,那個時候你照著,這個叫作修行啊,這個才真的修行啊!那麼我們說,這樣說起來難道你這個拜佛不是修行?拜佛當然修行。為什麼拜佛?因為平常以前,你把那個我看得最大,現在曉得:哦,這個是最糟糕的事 (p250) 情。所以你把自己看得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為你平常念的都是煩惱,現在這個不相應,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們把握住這個原則,沒有一個不是修行。
固然在這種狀況下,拜佛、念佛當然是修行,離開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啊!假定你把握不住這個重點的話,對不起!你現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這祖師給我們說:「你假如真正心裡不相應的話,你頭顱磕破也徒然哪!拜佛,這個徒然沒用啊!如果你不把握住這個原則,你去念的話,你念得喉嚨喊破也徒然哪!」不是很明白嗎?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告訴我們,這個先要告訴我們,你懂得這個道理照著去做。然後呢?既然懂得了,

【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
什麼是證正法,就是你了解以前錯的,現在認識以後,就照著前面告訴你對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

就照著前面告訴你的道理,然後你照著這個懂得的道理,照著去做。所以,

【故彼二種,成為因果。】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

所以這兩者之中,是互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結那個證的果,結那個修的果;然後反過來,修是因,證得那個證果的果是果,這個次第必然的。必然是 (p251) 由於教理的認識,照著教理的認識去做才能夠修行。也許在這個地方大家問了:「唉呀,那你這樣說的話,你跑到廟裡就是講那個規矩,這個道理我也不懂啊,你這個先不要跟我講這個道理。」這個有它的原因在,因為等到你進來了以後,把那個規矩講清楚了再修的話,那不可能,不可能!可是至少有一個這個現象,這個很清楚,你跑到廟裡來你已經有這個心—我要修行,或者說,啊,曉得這個好的!這一個地方,因地當中已經說,那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既然世間的不好,這裡來好,當然你要拿掉世間的那個,到這裡來學。再說,等到你樣樣懂得了以後去做,做不到,那個時候太晚了。雖然你懂了,萬一兩腳一伸,完了以後,你懂了這個沒用,變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
所以進來的時候,已經有了這個認識說:我世間的認識不行的,要去聽善知識引導。這個本身就是最佳引導、最佳做法。究實說來,究實說來,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後再去做,世間沒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你懂了這個飯以後你再吃嗎?難道你懂得了空氣以後你再呼吸嗎?難道你懂得了這個媽媽以後,你再讓她來養你嗎?天下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喏,所以這個一點都沒有說亂來或者迷信的成分,是絕對合理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我們愚癡,而是我們的執著,大家想想看對不對?這麼簡單。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啊!教、證。所以儘管你還沒有懂得道理,而 (p252) 跑到廟裡說,這些廟裡你信得過的法師告訴你怎麼做,這個正是。你聽他講嘛,然後照著他去做嘛,這還不是仍舊是不外這個教證二量在裡頭,一定這個次第!然後當你行持的時候,你慢慢地從驗證當中對這個教也加深認識,當你教加深認識,你的行持也加深認識,這個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教、證不是截然的兩回事情—教,完了以後證,不是的;教多少,證多少,慢慢地向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在小學裡面,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斷地在教、證、教、證當中。我們在小學裡面老師告訴這個一,一加一等於二,你回去演習,因為你演習了以後,你可以念二年級,所以你對那個教是越來越認識,然後你這個證是越來越深入。每一個地方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繼續看文,「故彼二種,成為因果」。下面,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 (p253) 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哪裡去啊,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它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來說,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哦,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認識、了解。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怎麼可以在聽聞與思惟的時候選擇這件事,而要修行的時候,卻是修行別件事。

哪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思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

【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

就像那個《修次第》那個編上面說,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重要的教授。

【「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聞慧與思慧所透徹明白的事理,也就是修慧應該修行的事理,修行的時候不應該另外轉而修行別的。就好比指示跑馬的場地之後,就應該在那個場地跑馬的道理一樣。」

(p254) 這個修行的次第,第一個,從善知識那裡幹什麼?聽聞。聽聞了以後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你決定了解他所講的是什麼。然後呢,把你的思惟通達、決定的,照著這個去修。所以你修,就應該修你確定認識的那一個部分,這個才是道理,而不是別的。這個概念我們本身很重要,絕對,絕對不可以跑錯!就像上面所說那個跑馬那個公案。

<第三組>
3. 如何在道次第的學習中,將一切聖言都能現為教授?P254L06~P257L05
<第一組>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的經論都是,然後呢,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為親近善知識,一直到最後的止、觀修行,全部都包含在內。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p255)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在所有經論的修行方法精要當中,大致可分為捨修與舉修兩種,捨修即是修止,舉修則是修觀。應該修止的時候就要修止,應該修觀的時候,就要透過「擇慧」—觀察的慧去做正確的思惟觀察,乃至於決擇。修行方法選定之後,就要納入持續修行和護持佛法的引導方法中。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是眼前的最佳指導。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就是這個該做的,你要就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抉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唉,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抉擇,不能如理地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說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地圓滿、正確的路子,

(p256)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廣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道體的一部分是不圓滿的,然後你又沒有真實的智慧去思惟、觀察,在這種狀態下,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它還是道,可是呢?這個是一部分,而且這個一部分是不圓滿的,一部分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啊?沒有這個可能耶!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你到哪裡是個累贅呀!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
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地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這個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嘛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嘛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得個要命,冬天嘛照樣吹得個要死,夏天嘛熱得要命,就是這樣。所以你 (p257) 弄錯了呀!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第二組>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

眼前當下,極大部分的經論當中所說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觀察這個智慧,去如理地辨別邪正,是這樣的。

【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

萬一你沒有這個認識,把握不住這一點,那麼對於這個經典,你就沒辦法產生確定的認識。因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當然不會說:「啊!這個是最勝的。」根本用不著!在這種狀態之下,請問,還有誰能給你最佳指導?真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曉得最佳指導是佛,現在佛講的經論是沒有用了,請問: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嗎?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學佛,說:「我學某人啦!」這個才對呀!現在你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明白有問題在裡頭啊!這個下面說:

p. 14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
(p258) 假定說前面那個佛所說的、大菩薩說的經論不是最勝教授,請問:

【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
還有誰能夠找到比這個更好的這種大論師?沒有了。所以說不可能,不可能。這個是錯誤。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得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耶!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哪!這很清楚、很明白。在這種狀態當中,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


(p259)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棄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那麼第三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