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05-29(皈依複習) 皈依學處 P106L4~P117L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分二
癸一、攝分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前面是告訴我們皈依,那麼現在皈依了以後,說現在我們既然皈依了,皈依了應該做些什麼呀?最後說皈依已所學。「學」是有次第的,那個次第,分兩部分,

【① 〈攝分〉中出,② 教授中出。 今初,】
〈攝分〉就是相宗所傳,無著、世親兩位大師,兩位菩薩,〈攝分〉就是相宗;那麼教授就是性宗,龍樹、聖天兩位所傳下來。

癸一、攝分中出
一、初四聚
二、第二四聚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
第一個四聚中:親近善士,

第一個四聚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現在我們一個一個看下去。

【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就是如同前文所說,善知識是一切功德的依處,現在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當然要去親近。這是第一個學處。

(p180) 這個我們皈依了以後,正式開始學的時候,有這樣的幾個次第,有這樣的幾個次第。正式修學佛法,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由於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那麼那時候我們了解,說這個善知識一切功德依處,一切功德都從這個上面來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當然要去親近,當然要去親近。
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說親近善知識,到這個地方又說親近善知識,兩個有什麼不同?這個就可以比較一下。一開始的時候就提一個綱領,現在順著這個綱領,一步一步地次第下來,那個內涵卻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裡呢?我們已經了解,說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修行,要修行一定要現在,而且馬上要修,因為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然後呢正式開始修的時候,又告訴我們這個無常的道理,然後由於無常死了以後,說兩道當中到哪裡去,由於這些原因,所以你就找到皈依處。找到皈依處,那個時候就皈依了。皈依它真正的原因,就是說你要跳出來;要跳出來嘛,要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要跟著他去學。既然要照著去學的話,當然你所學的這個親近依止的這個誰啊?這個就是善知識。遵照這個次序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對那個善知識,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頭的認識。
所以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說一下,就是我們正修的時候就要了解,照著這個次第你一步一步地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會產生不同的內心上頭相應的一種狀態。前 (p181) 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說修行第一步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過患,然後應該如何親近,善知識應該什麼行相,弟子什麼行相,乃至於最後沒有說清楚的,又總括起來說一下。現在了解了道理,你重新把那個道理,再運用到這個裡邊去的話,馬上對於前面所說親近善知識這一個修行的方法,有了一個具體內涵,有了一個可以行持的次第,有了一個下腳之處,這個道理就能夠一一地如法行持。你能如法行持,這個好處,馬上就得到。繼續,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因為皈依佛就是皈依開示正道的大師,而隨順皈依佛的正行即是親近開示圓滿正道的善知識。

說,你為什麼要皈依佛?因為這佛是指示你這一條道路的這個大師,所謂大師的話,那是圓滿無誤的。那麼你跟著這一個去做,「隨順此之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們找得到,那麼找跟佛相應的,那就是什麼?指示我們這一個圓滿道路的老師,這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要親近他?就是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如法行持。所以說,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
第二聽聞正法與第三如理作意,跟了善知識以後,然後跟我們相應的這個層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的來聽聞修學,佛說的、佛弟子所說的若經若論等等,以及種種祖師的語錄,

這個是聽聞,那麼跟了善知識以後,然後「隨其所應」,就是換句話說跟我們相應的 (p182) 這個層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地來聽聞修學,佛說的、佛弟子所說的,若經若論等等,以及種種祖師的語錄,跟這個正法相應的種種。聽完了以後,

【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照著這些道理去如理作意,去思惟觀察,淨我們的煩惱,因為皈依法之後,即應現前證悟教法與證法,而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就是它的隨順行,所以皈依法後必須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

那麼怎麼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照著這個道理這樣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在這個上面去思惟觀察。你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照著這樣的話,能淨我們煩惱。這個是法的特質,前面已經說過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清淨染污相的。染污是煩惱,現在呢這個正對治是能靜息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現在我們有幸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確無誤的,就應該照著它去做。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靜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這個時候靜息多少,你就淨除多少雜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長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財,得到多少法喜,這個才是修行,這個才是修行欸!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現在前面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前方便,做的基礎、基礎,這個都需要的。可是假定你認不清楚的話,你把那個前方便以為就是的話,那個就害了,那個就害了,這個我們千真萬 (p183) 確要了解。所以常常說,小學,那是一個前方便;如果說更進一步,小學之前還有一個前方便的—幼稚園。所以先進幼稚園,它只是吸引你,讓你生一點歡喜,覺得離開了爸爸媽媽,歡喜到學校裡;然後到小學裡,然後到中學裡。你千萬不要說:「哎喲,我要學的東西,幼稚園就是對了。」那你就完了,那你就完了。你就總不能到那個時候,學了小貓跳小狗叫,來來來去去去,跑得去到社會上去賺錢吧!你這個東西怎麼能賺錢?那是開玩笑。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啊,千萬注意。
所以現在剛剛跑到廟宇裡邊來,學到一點規矩,會念一點經咒,那個是前方便哪!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就以為對了,去衡量別人等等。學到了正法都不能衡量別人,何況這個東西!這是我們應該了解。但是反過來說,你千萬說,這個不是、不對,那又錯了,因為你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上來。所以這個概念也應清楚,前面已經說過,這裡順便一提。
特別是說,如理思惟的是思惟些什麼?說「法」。法的特質是什麼?能靜息煩惱。能靜息煩惱的法,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擺在腦筋裡想的。我之所以提剛才這個話,為什麼要提?因為平常你把握不住,腦筋裡面一天到晚轉這種事情的話,腦筋裡既然為這些事情,不相應的擺在腦筋裡,你能思惟法嗎?趕快把那個以前那個垃圾把它撤出去,能夠 (p184) 垃圾撤出去,那個乾淨東西才能夠裝得進來,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說「由歸依法」,因為你這樣地做的話,這個是真正皈依。於是呢「於教證法應當現證」,由教而證,教是告訴你怎麼做,懂得了怎麼做,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能夠證。現在這個就是「隨順行故」,如理地思惟,就隨順著這樣去做的;你能夠這樣地做的話,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所以最後的,真正修行了,叫

【法隨法行者,】
第四法隨法行,

對了,這個法,欸,你能夠跟它相應。

【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即應隨順為證涅槃果而修持正行,也就是應當勤修戒定慧精勤聞思修。

經過了前面親近善如識,他正確完整地知道,你從這地方聽聞,如理思惟,然後呢修行,對了。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因此皈依僧之後,應將趣向涅槃戒脫的補特伽羅執為助伴,而它的隨順行就是跟這群趣向解脫的行者共同修學。

那麼這個是最後皈依僧。皈依僧的話,說這個我們要修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伴,共同的伴。那麼共同的伴這個隨順行,就是我們眼前的那些人,眼前那些人。你幫我忙,我 (p185) 幫你忙,共同扶持,我有錯了,靠你來規勸,靠你看見了來告訴我,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昨天已經說過了,是的,你看見了別人的不對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要規勸,可是心理狀態完全不一樣,這個只要自己內心檢查一下就很清楚。如果說那個時候心裡面就是忍不住人家的那一些作法,他覺得不對,那個時候自己已經錯了,那第一件事情淨化自己。你做對了,發現人家不對,那個時候委曲婉轉說:「某人啊,你錯了!」然後輕輕巧巧地告訴別人,這個才對,這是眼前一例。
當然真正的僧,不僅僅是如此,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的僧的特質,在另外講到的時候,會詳細地說。眼前這個狀態,只是就我們目前生活當中所發現的,應該了解怎麼去運用這個法,來產生共同和合與法相應的增上的功德。這個是我們大家要學的,這是第一個。

【◎ 第二四聚中,】
第二個四聚中:

也分四部分,第一個是

【諸根不掉者,」】
諸根不掉,掉就是散亂,這個特別是跟貪相應的散亂。

「掉」是什麼?就是散亂,這個特別是跟貪相應的散亂。平常我們散亂,有一種散亂 (p186) 就是昏沈,糊里糊塗的;有一種東想西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想這個想這個,那就是特別的掉相。平常我們說有攀緣心,這個攀緣心就是特別的掉相。往往啊,這個東西非常厲害,我們自己絕大部分人根本就感覺不到,這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情。所以正式修行,實實在在地,前面要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的努力聽聞思惟,那時才懂得那個掉相。否則你這個掉相都不懂的話,自以為修行的話,那真是開玩笑,那真是開玩笑。現在我們下面看,

【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就是六根在六境上放逸散亂之後,第六意識也隨逐外境,在外境上掉動散亂,自己深深見到散亂的過失後,令心厭離捨棄,使諸根不掉。

這個掉的特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六根對這個六境放散,然後這個心意就跟著去了,跟著去了;所以這個「於境掉動」,這個叫做掉。對於這一個狀態,對於自己的內心,隨時跟著境界轉的這個狀態,有了認識了,有了認識了,而且認識深深地見到,這個東西有大禍害,有大禍害。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有禍害,那個時候你才生得起厭離心來。所以這是第一個,這我們應該學的。
說起來很簡單,大家不要說做做不到,認得它都不容易。為了使大家正確地認識,我再說一遍。當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這個心跟著它跑掉了。想一想看對不對?不管在 (p187) 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好吃的東西,跟它跑掉了;然後呢他來罵你,你發脾氣了。那平常的時候我們,所以常常的情況,我們上早晚殿,這個人法器敲得快一點,這個人法器敲得慢一點,或者這個人弄錯了,你心裡面怎麼想?所以很早以前我曾經說過,有個同學跑得去,鏘鈴匡亂敲,我真感謝啊!我心裡面覺得他敲錯了,然後呢我第二念就感覺:好差啊!我心裡面自己穩不住,就被它,跟著它跑掉了。大家懂得這個意思嗎?那我已經錯的,你們請問有這個心嗎?你看見了:「這個傢伙怎麼這麼搞的!」然後你越來越忍不住、越來越忍不住,恨不得跑上去幫他,乃至於有人就,居然中間跑進去、插進去,叭叭叭叭幫他做了,這個還覺得自己對,請問對嗎?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感覺到高興啊,好歡喜、好高興啊!我一點都沒責備你們,我要告訴你們,我真正在這個地方的,因為我自己有這個錯誤,我今天發現了錯誤,而看見大家同學這善根,這麼好的能夠肯學,所以我從心裡面告訴,我在這個地方,把我自己痛苦的經驗規勸你們,真正想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啊!第一個,自己覺得:「欸,不對,我心裡面又掉動了。」然後呢穩住。真實修行的人,所以的的確確的,天塌下來他就是不動,然後進一步去幫助別人,那個時候委曲婉轉的,這個才是,我這是隨便一提。
要想穩住還要有很多條件,「深見過患」。兩句話說起來是很容易,我這地方指出那 (p188) 個行相來。現在目前對於真正的過患還沒指出來,所以我並不要求大家馬上去改,我只是說指出來,碰見這情況,以後儘量地不要跟它轉,你能不跟它轉,已經很好了。不要說不跟它轉,照這個情況,這種心理上行相生起來的時候,你能認得它的話,現在你就對了。哦,這個是我們……所以學,的的確確有它的很多的層次在這裡頭。目前起來了,你就認得:「欸,不對不對,不是他不對啊,是我自己出了毛病啊。他是不對,但是我現在修學佛法,請問修誰?修我,還是修他?修我嘛!你要幫他,要幫他是你自己做對了你才能幫他,所以真正第一件事情還是我。他錯,結果責任還在我。」必然到這個結果的,對不對?
所以眼前我們修學,第一件事情就要認得這個。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好了,及格了已經,已經及格了。後面他會告訴我們,它過患在什麼地方,然後呢還要告訴我們如何去對治,每一個地方有它完整的教授在,你了解了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所以既然在下面,我們先不談,這個地方只是告訴我們修學的次第,第一個。第二呢?

【受學學處者,】
受學學處,即真實歸依了以後,

然後呢,認得它的錯,然後我們正規地要怎麼改,要有改的方法。所以我們正式皈依 (p189) 了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學習什麼?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

【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
隨自己的能力受學佛所制定的學處。(三藏十二部、戒定慧等)

這個學處,狹義地來說,指戒;廣義地來說,這三藏十二部無不是這個。是,從他的行持來說是戒,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戒為什麼要這樣做,都在經論上面,所以經律論三者,是一體的三個面。正式地皈依了,進一步就要學,有了這一個正確的了解了,你才能夠照著去學、改過呀,這個是對自己來說。進一步要

【悲愍有情者,】
悲愍有情,

要利他。但這個裡邊還有個特點哦:為什麼要悲愍有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即佛陀聖教由於大悲而與其他有所差別 ,所以皈依聖教之後,對一切有情也應當悲愍,斷除損害有情的意樂與行為。

那麼這個是悲愍。佛法的真正的,佛的聖教的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這個。佛說的聖教,或者說五乘共法,或者是三乘共法。而佛真正說的聖教,他主要的不講世間;世俗的這個染污的,要跳出這個。要跳出這個來說的話,只有三乘: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或者更分得簡明一點:自利的小乘、要利他的大乘。差別在哪裡?就在悲。而本論真正引 (p190) 導我們的,厥是大乘,實際上整個佛說的也就是這個,因為唯有這個才徹底圓滿。所以到《法華》上面,他最後開權顯實,說得清楚,佛出世只有一個目的。雖然只有一個目的,卻偏偏有不同的,那麼差別在哪裡呢?就在這個上面。所以既然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開始走的時候,第一步就應該從這個上面認識起。
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哦,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我們現在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這個是傷害別人。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啊好像現在這個地方做人情。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開人情哦,這點我們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這是沒錯,但是佛法不離開人情哦!
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說過的這個公案。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後做兒子的人跑得去證,說我父親偷了羊了。這個世間的人來看,「哎喲,這個對。」聖人看起來,不對。聖人怎麼說?孔老夫子怎麼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佛!
所以佛引導我們,也是用種種的委曲婉轉的方便法門,這個我們應該了解。不過對這一點,「損害」兩個字,我們不必講很深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人家拿這個道理來指責你 (p191) 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心服情願地接受?對不起,我想我們很少人做得到。既然我們做不到的話,我們也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人家。這個是談到這裡,我們順便一提。
總是第一件事情,我們先想辦法同情別人,他之所以這樣做,為什麼?他愚癡,哎呀!好可憐。你想到他的愚癡而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可憐的心就生起來了。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這種動物,總覺得這好可憐,然後呢你看見他得到了個人身,還這麼愚癡,說起來比那個動物更可憐!你一旦那個憐愍心生起來的話,剛才這種情況就容易解決了。一方面眼前的問題是解決了,一方面你的同情的憐愍心生起來了,你跟法就相應了,你跟法就相應了。這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自利有了,然後呢團體也和睦了,然後你要幫助別人,那時候人家就容易接受了。這是第三點,最後,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應一切時對三寶勤修供養。(即檢查自己是否每天跟法相應)。

然後呢最後,「時時」,這個時時—一切時,對三寶勤修供養,那麼下面這個很容易懂。眼前我們能做得到的供養,就是把我們眼前所了解的,能夠做多少算多少。從我們醒過來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為止,處理常住的一切事情,以及修行等等,盡我們的力量便罷。第一個要檢查,說:欸!我這個觀念正確與否?是「我」呀,還是跟法相應的?這 (p192) 個重要。你能夠一檢查,然後把「我」拿掉,跟法相應,這一天哪,大概就錯不到哪裡去了;然後呢這個念頭時時提起來,這一天就沒白過。
關於這個前面所說的,就是說皈依了以後,我們應該這樣學的。說到這裡,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再看一下,回過頭去看一下,翻到九十八頁。九十八頁這個科判,這個科判:「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就是由前面這一步一步過來了以後,我們了解了,說這一生很快就要死,死了以後不曉得到哪裡去,這樣。然後呢我們想:到哪裡去自己作不了主,由業作主,業作主是墮落,墮落又是這樣可怕,哎呀!所以趁現在我們可以修的時候,找到正確的方法。[046B] 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使得我們得到安樂的,那麼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修習的。這個裡面分兩部分:第一個皈依,第二個皈依以後怎麼辦。然後呢第一個皈依當中,分四部分,我們重新來溫習一下。「由依何事為歸依因」,大家記得嗎?為什麼原因你要皈依的?兩個原因。那麼由於這樣地怕苦—第一個原因。由於怕苦而要求出苦,找皈投之處,那個時候要想皈依,這個皈依的對象,必然要有什麼條件,所以說,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自然必然地找到這樣的一個對象。是的,那麼你怎麼皈依法,這個裡邊又告訴我們這個,下面一個一個。然後皈依以後,他為什麼能夠作你的皈依?你為什麼要皈依他?他為什麼得到?原來是他是經過了如法行持;他也告訴你,你呀既然皈依我,應該怎麼做法。所以說「既歸依已所學」,學的內容。現在我們剛才已經說了,「既歸依已所學」分成兩部分。
(p194)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一百零六頁,這個地方上面所講的,這是「〈攝分〉中出」,第一部分。第二呢,「教授中出」,現在我們講這個教授當中。換句話說,我們正式皈依了以後,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這個。所以說皈依不是說,念了一下就算。皈依當下本身,有皈依相應的心量,皈依完了以後,我們就應該學做這些事情。所以當你心裡面一心皈投依靠的,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用在淨土法門,這個叫「正行」,完了以後剩下來其他要學的就是「助行」。

我們剛才說的,所謂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等等,那就是下面整個的本論告訴我們的,都在下頭,那時還有一大堆,這個地方只是提個大綱。同樣地,第二個所謂諸根不掉,然後呢受學學處、悲愍有情、於三寶恆修供養,這個大綱,仔細的內容都在下頭。現在我們聽了這個大綱,已經覺得:啊!這麼歡喜、這麼好!哦,認得以前的錯誤,曉得以後該怎麼辦,真是歡喜啊!然後我們認真地學下去,自然而然你學多少,就能夠認識多少;認識多少,照著去做,就能夠改善多少;能改善多少的話,罪障就淨除多少,資糧就集聚多少。你能夠因地上面這樣努力的話,自然將來美滿的果等著你。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從這個地方下去,我們要羨慕別人,要從這個地方羨慕起,你這樣地羨慕就對了,必然得到結果;否則的話,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我們這個地方,把第二 (p195) 教授這個題目看一看,今天就看一下那題目。

癸二、教授中出 分二:
子一、別學(各別學處)
子二、共學(共同學處)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① 別學,② 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一個是別學,一個是共學,我們看下面別學學些什麼,共學學些什麼。

子一、別學(各別學處) 分二
一、遮止應學
1.皈依佛,不皈餘天。
2.皈依法,應離殺害心。
3.皈依僧,不共外道住。

二、修行應學
1.恭敬佛,乃至佛像。
2.恭敬法,乃至一四句。
3.恭敬僧,乃至碎黃布。

【初中分二,① 遮止應學,② 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是個別的,說有一些地方應該遮止的,有一些地方應該去行持的。那麼這個應該遮止的是些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簡單地說一下。就是說皈依了三寶以後,只有皈依佛,不再皈依其他的;皈依法以後,只有皈依正法相應的;皈依僧以後,只有這個,其他的不皈依;換句話說其他的不皈依,這是應遮止的部分。這個應遮止的部分對我們很重要、很重要。在沒有講正文之前,我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為什麼要遮止,這個原因說一說,讓大家了解一下。
我們目前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這個心識的本相就是雜染,它就是跑到哪裡,像猴子一樣,跑到哪裡,就呯,抓到哪裡,跑到哪裡就抓到哪裡。你碰見什 (p196) 麼環境,看見什麼東西,心就跟它相應,這樣。而且這個不是由於你能夠作得了主的,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廣告,啊!這個做廣告的時候,中間,廣告商一定買一個節目,這個節目的內容很美,然後呢中間插一個廣告進來,等到插到這個廣告,你心裡就討厭它,所以在你理智上面你排斥它。妙咧!正因為你有一個排斥的概念,那個廣告的概念就落在你腦筋裡,哪一天你想到那件事情,你就會想到: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對不對?所以你不要以為你有力量去排斥哦,不管什麼,你只要一看它,落在你影子,將來就會發生功效,你將來就會被它牽著走,這非常重要。所以修學的環境對剛開始的人,是絕端重要。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不單單只是上面帶我們的,這是共同相處的,這個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才可以談得到為什麼要遮。
皈依以後,那麼然後呢,這個已經講了「〈攝分〉中出」,今天講「教授中出」。「教授中出」,現在我們看,說分成別學、共學。那麼這個別學裡邊分成功兩部分:一個是應該遮止的,哪些不應該做的;第二應該做的,應該修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我們看文。

(p197) 【◎ 如《涅槃經》云:「若皈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餘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
如涅槃經中說:「如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這個就是引經上面的,說皈依了三寶以後,這個叫「正近事」,親近承事三寶,漸漸地漸漸地近了;這平常我們就說優婆塞、優婆夷,通常我們說居士—居家學佛之士。這個分別從什麼地方開始?說皈依三寶那個時候。如果是皈依了三寶以後,「終不應皈依諸餘天神」,這個你皈依了三寶,皈依了佛寶,就再不可以皈依其他的任何乃至於天神。前面說的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這個色界第六天—摩醯首羅天。這個摩醯首羅天有兩個:一個是外道天,一個是內道天,這個指是外道天。換句話說三界之內,無色界沒有色的看不見,是最高的那個神,尚且都不皈依,何況其他的,這個是皈依了佛寶以後。皈依法以後呢,要離殺害心,前面已經說過,其他的我們不要皈依,還有尤其是傷害別人,損害別人,不要。皈依僧,不要再共其他的外道一起共住。下面解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以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不再跟那外道共住,共住是大家在一起生活,這個時候會互相有影響的。昨天我已經簡單地說過,你在一塊兒的話,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就沾染上了,不管你歡喜他也好、 (p198) 不歡喜他也好。乃至於像廣告,那廣告來的時候,你就是討厭它,你討厭它,這個印象落在你的識田當中,它有一天會產生功效的。我們很多人的習慣,可以說極大部分人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這個家庭,不知不覺之中就養成了,沾染上了,以後一輩子就是這個。
這是為什麼我們接近的環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以我們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很多修行人他要修行,要去關起門來自己去修的,真是!他如果說已經達到相當成就的條件,一心學定,是的,應該。但是達到這個,何等地不容易!普普通通的人,渾身心都是無知、都是雜染,你在這個地方一關的話,注定你,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定要在這個好的環境當中,去慢慢地薰陶,改善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
為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

皈依了佛以後,這個佛是唯一的大師,在這種情況之下,所餘的一切,都不再是我們應該皈依的。不要說世間的龍、鬼、山神等等,就是大自在、徧入天,那就是色界頂,尚且不是。現在我們世間的那個鬼,都是統攝於閻羅王,然後呢統攝於玉皇大帝,那個都是 (p199) 欲界第二天,比起色界的這個頂—摩醯首羅,那差得不曉得多少。色界的那個頂的那個天王,尚且我們都不皈依,何況是皈依這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過下面有一個說明:

【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所憑藉的、所依賴的是三寶,這樣,而不再皈投憑藉那些,這個指這一點而言。假定說在這個條件之下,我們生活在世間,彼此之間還要互相依賴—平常我們生活當中,你要吃的、穿的、用的,大家互相這樣的,那這個沒關係,那個沒關係,乃至於生病要看醫生等等,那個沒關係。不過假定世間的那些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彼此有不同、有衝突的時候,那個時候取捨的標準一定根據這個三寶,這個才是重要的。那麼這是第一個皈依佛寶以後。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二個呢,要遠離殺害損惱心,不管他是人、畜生。或者你打他,或者傷害他種種 (p200) 的;乃至於單單令他幫助你負重,他實在載不動,你勉強,這個都不可以。這個意樂就是你的心理的,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都不要再去傷害。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最後,歸依了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所謂僧就是我們共住的人,他凡是不信三寶,然後呢他要毀謗三寶的,凡是這些,我們都不要再和他共住。昨天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佛法,那都是很公平的,然後很理智的,結果說外道的話,他有種種的什麼不如法的地方。結果在皈依的時候,卻我們跟外道一樣,我們也是只皈依我們的大師,皈依我們的教法,然後皈依這個修行的僧寶,不可以再皈依別人,外道也是這個樣。那麼他們就說,那你比他強些什麼?大家想過沒有?昨天有一個同修跑得來提這個問題,然後他因為如法地思惟,結果我相信他晚上得到了很大的歡喜,得到了很大的歡喜。你只要能夠肯這樣地如法地認真思惟觀察的話,它立刻有它相應的很多好處在,不曉得其他的同修有沒有認真地想過。
那麼今天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是,在形表上面看起來,是的,外道也是講:你皈依了我,不要再皈依別的了,我是唯一的真神,唯一的主宰,其他的都不可以;那麼我們佛法也是這個樣,從表面上面去看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從實質上面,如果你去深一層地觀察 (p201) 的話,那就有很不一樣的結果。
世間一般的人,一般的人通常我們大別為兩類:有一類人說這一種人比較理性比較強,理智一點;有一種人就是感情比較重。那感情重的人,他只重情的,哎呀!跟你好,就好得卿卿我我,他也根本辨別不出是好是壞,反正跟你好嘛,總歸跟著你來,就這樣。這兩類人,有一個絕大的不一樣。屬於理智一型的人,他做一件事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都經過了理智的抉擇,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然後這樣去走。那麼屬於感情型的人他不是,今天歡喜了就跟你,等一下不歡喜,明天就跟你翻臉,就這樣。所以他一天到晚在反反覆覆這種狀態當中,自己也不曉得到底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世間都可以體會得到的。
當這個感情很好的時候,噢喲,你跟他兩個人,他覺得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通常我們常見那個青年的男女當中,就有這種狀態,哎呀!海誓山盟,好像什麼都拆不開的樣子,明天不高興的時候,大家打得個天翻地覆,這種狀態,所以這種都是不合道理的。可是如果經過理智抉擇了以後,嚴正地抉擇採取這件事情的話,那這個,是,確定是如此,確定是如此。所以就世間來說,它也可以分兩類,可以分兩類,你同樣地說就是這樣,但是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差別在什麼地方?一個是透過理智抉擇的,這的的確確如理如法正確的。所以正規地來說,世間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來,你只要找對了正確的,當然這個是正 (p202) 確的,唯有這一條路正確的,最後一定照正確的路上去走。
現在我們在這個三界之內,要想找一個正確的路子,也必然是如此。所以前面同樣的理由,你為了……見到世間的苦,要想從這個痛苦當中透脫出來,所以你要找真實的皈投之處。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可能有兩種作法:一種就是感情的,碰到什麼,就碰到什麼了就沾上去,那個時候不一定保險。儘管說的時候哎呀好得很,但是不一定保險;另外一個呢,不是。經過你理智地抉擇,的的確確如理如法地,說這條路是能夠幫你解決,而唯有這條路,請問:你還能變嗎?如果你一變,你就整個地你的目標就失去。這兩個當中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是不是有絕大的差別?
而且這兩個的量則,不是拿宗教的標準去衡量,拿世間的理智來衡量的,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假定你是用宗教的概念去衡量,那說起來,對不起,那你以佛法來說,我可不信你這一套,你說自己的好,平常我們賣瓜的說瓜好,人人都是如此,你信你的教,我可不信你,那沒有用。現在我不是用宗教,就世間共同的量則,你承認不承認這個道理?承認。承認的話那我現在跟你比比看,我這個抉擇是這樣的,你呢?他兩個一比,對不起,兩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了解不了解?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必然應該分得出來的。
(p203) 所以我們在佛教當中,你真正進入去以後,下面的做法就不一樣了。別的宗教進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信是能入之門,這個信是能入之門,是共同的。而信了以後,然後你進去的時候,你一定要理智地抉擇,所以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後來,尤其是禪宗,他說了一個真精彩的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前面告訴你要信,後面要叫你疑,這個好像矛盾,實際上說起來不矛盾。因為前面你對這個事情的真相還沒有認識之前,他要說明白,那個時候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啟發你的信心。等到你真正有了信心,然後你要真實地一步一步深入,要把那個根柢徹底地認識、驗證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要克服重重難關,在每一個過程當中,你必定要切身深入去體驗。有很多不是說人家講,人云亦云,那個沒有用的。所以跑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是,你應該每個地方啊,如理如量地去深入。那個時候就透過你理智的觀察,當然那個時候你應該有很多問題,有關鍵的問題,然後透過你自己這樣地深入地鑽研,抉擇的最後的結果。
不但是禪宗,普遍的佛法裡面都說這樣,佛說不因為我講的你就信得過,要你自己驗證了才算。這個從小乘一直到大乘都是這樣。外道就不是了,你信,你信我,就是這樣,你這不可以不信。如果說你要問什麼問題的話,他會說:啊!對不起,你這個著了魔了,魔來了,就這樣,反正他不跟你講道理。所以到後面,這裡邊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完 (p204) 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要正確認識的,詳細的那麼在這地方不深談。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是應遮止的。

====== <<< 消文 >> ==========
【◎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我們絕對不要隨便地譏毀乃至於把那佛像隨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把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你只要一個念頭轉過來,如理觀察思惟,那個念頭就是在淨除罪障,集聚資糧的時候。
親友書中說:「對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同樣的三樣東西修,應該主要做的,對分佛、法、僧。現在佛已經涅槃了,目前唯一留在世間的就是佛像,這個佛像不管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不管是好、不管是壞,畫得容或有好壞,那個是做的那個技術人員的差別,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我們應該要這樣地認識。所以不管他是雕塑的、是畫的,畫得好是不好,我們絕對不要隨便地譏毀;乃至於把那佛像隨便放在不恭敬的地方,或者押當等等,這個絕對不是個財產。這個凡是對它不恭敬,輕,「輕」是對什麼?就是你心裡面沒有對它恭敬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輕哦!不是說你根本瞧不起它,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看重它,這個都應該斷除。
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是敬田,這是我們最恭敬的,就像大師, (p205) 就像佛一樣。這個話好像大家都會說,但是大家都做不到。現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一下,不是我們馬上要做到,至少有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什麼?認識連它這個概念我們都沒有。大家想想看,說我們真的能夠把佛像等等看成像佛那樣嗎?你們有沒有人說「我做得到,我有。」假如有的,我請他舉手,有沒有?反過來說你們的的確確說「我的確沒有。」沒有的請舉手。不錯,還有很多同修,這個倒是的確的,實際上平常我們的的確確,這個心理上面這個認識還沒有,這一點很重要。
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我倒不是說要怎樣,我就處處地方點醒我們大家,當你認識了這個情況,我們就有機會改善了。我們每天都要至少上兩堂功課—早、晚課。我們跑到大殿佛堂的時候,什麼心情?馬上就感覺得出來。那個地方是佛,假定說這一點,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你那時候就會說,一進去馬上感覺到:啊!到了佛跟前了!到了佛跟前了。不要小看這個,不要小看這個哦!在我們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幾件事情,說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斷三過,具六想」,具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想?我們自己在病當中,什麼病?無明大病,粗的地方就是貪、瞋、癡。由於這個而造業,然後輪轉生死之苦,現在救我們的—佛。佛是無所不在,那麼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就是我們的業障礙。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淨除它,就是要自己至誠恭敬去懺悔;要想懺悔等等,還必須要先 (p206) 認得自己的錯,所以說我在三毒當中。
假定說我們平常有了這個認識,心理上再這個念頭的話,你提起來,一跑到那個佛堂當中,馬上現起來:「是,我現在看見的是,不是佛,是佛像。為什麼看見的佛像?就是我業力所感的,就是我的惑業現在所集的果。」看到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就生起無比的慚愧,那個慚愧的另外一方面,那恭敬心就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要恭敬就恭敬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為你根本對這個概念沒有。或者是雖然有了以後,你沒有如理地去思惟。假定你這個概念,能夠真正認識了去如理地思惟,你常常這樣的話,你跑到什麼地方……也許在平常的時候,儘管說「毘盧遮那徧一切處」,也許我生不起來,因為這個的確凡夫啊,這煩惱很重;可是跑到當佛堂裡面去的時候,那時候莊嚴的氣氛,應該能夠提醒你,你就能夠感受得上。
所以有了這個標準,你一衡量一下,我們就曉得,現在自己的心境狀態。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我們要認識我們錯在哪裡,你認得它錯在哪裡以後,然後我們就有改善的機會了。這一點,現在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我們自己的心相,然後呢這樣地向上。假定說關於這一點你真正地提起來了以後,那個好處是無窮無盡,無窮無盡。你們自己去想。我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當你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以後,你禮敬三寶是不是就起來了?起來了。然後這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你是不是在隨煩惱當中?不隨煩惱。然後呢常隨佛學,廣修供養,然後呢心裡面是這個時候跟法相應。總之,你隨便去想,隨便去觀察的話,十大願王中,至少五、六樣東西都具足了,這樣好啊!想想看。所以這些地方,沒有第二個辦法,別人可以指出來告訴你,得不得受用,完全看你自己能不能如理觀察思惟。你只要一個念頭轉過來,如理觀察思惟,那個念頭就是在淨除罪障,集聚資糧的時候。這是上面所說的,下面又引那個菩薩的論。

不管那個造佛像的這個技巧,好也好,壞也好,「巧」是善巧,「拙」是差勁;至於 (p212) 說做的是木造的、泥塑的、金銀,乃至畫的,不管!真正有智慧修學的人哪,都應該好好地供養,供養這個佛像。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有一次和一些有學和無學的僧眾辯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當長,從迦葉佛,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以生在畜生道中。)

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有學
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
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

下面是兩個故事,我唸一遍,然後講一講。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
p. 108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在雜事中,也說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

這是兩個故事。那麼這兩個故事,這個在佛經上面出的,這兩個故事我以前聽說過,但是我自己沒有看到。另外同樣的,這是我看見的,我把它說一下。這個都出在《賢愚因緣經》上面。

[鈴聲比丘]
《賢愚因緣經》上面,有一趟啊,那個波斯匿王有一點事情,然後帶了個大軍,從佛的祇桓精舍走過。那個時候那個祇桓精舍裡邊,有一個比丘在那邊讀誦,然後聲 (p213) 音的美妙,啊!不得了地美妙。凡是走過去的人聽見了以後,都被那聲音吸引了,乃至於那個馬、象,那個軍隊用的乘載的工具,這馬、象聽見了以後,也被這個美妙的聲音陶醉了,停在那邊都不動了。
那個波斯匿王在後邊說:「欸,那些人怎麼走走不動了?」問說:「幹什麼?」說:「不知道。」然後跑上去問的人,一聽見那聲音也不動了,就這樣。這一聽原來聽見那個聲音,啊!說「奇怪,是看怎麼一回事情?」那說:哦!這個祇桓精舍裡邊,有這麼一個出家的比丘,這聲音美妙,他也聽了美妙得不得了。每一個人都被他吸引住了,大家都忘記了他們去幹什麼去。他們這次去的是幹什麼呢?去捉那個鴦掘摩羅。鴦掘摩羅就是指鬘殺人,那個公案這裡不談。那就彎到佛的精舍,說:「佛陀啊,既然有這麼美妙的聲音,從來聞所未聞,希望能見一見這個人,願意供養十萬塊錢。」世尊就說:「供養十萬塊錢哪,你如果想見的話,最好你那個錢先供養了以後再看,等到你看完了以後,你就不再想供養了。」波斯匿王說:「不會的,不會的。」大家都說,哎,這個人的聲音這麼個美妙!
那後來就把那個人請出來,結果一請出來,這個人長得醜陋,大家每一個人看見了心裡直發嘔,叫他拿一個錢都不願意。固然大家心裡頭懊悔得不得了,那又問了說:「佛陀,怎麼可能呢?這聲音之美,美成這個樣,那個長相之醜啊,那實在是教人人看見了, (p214) 飯都吐出來。」那麼佛陀就告訴他說:以前哪,九十一劫以前,迦葉佛時候,那時候一個人……迦葉佛、迦葉世尊涅槃了,迦葉世尊就是於賢劫第三佛,我們釋迦世尊是賢劫第四尊佛,那是人壽二萬歲的時候。那麼這個國王為那個迦葉世尊造塔,他準備造一個大塔,很大、很大的一個大塔。但是那個很大的大塔,不知怎麼辦是好?後來感動了這個龍王,那麼這個龍王就來幫忙他。
那個龍王幫忙他,告訴他:「你那個周圍那個城,東門裡邊那個水,你只要拿出來就變成琉璃;南面那個城裡邊的水拿出來變成黃金;西門的變成功白銀;這個北門的拿出來變成白玉。」所以,啊!那是七寶塔,莊嚴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很認真地去做。這當中有一個,每一面啊派一個大臣去監督這個事情。有一個大臣監工,他馬馬虎虎沒弄好,然後呢這個國王看了就沒弄好,就把他呵斥。呵斥了以後,他就埋怨:「造這麼個大的塔,唉,這真是!」這樣埋怨了幾下。然後呢埋怨了幾下,這個他心裡面就這麼覺得很不高興的這樣子:「這麼個大塔,造得這麼困難!」就是這種味道,就好像平常叫我們做那個麻煩的事情,他心裡面厭惡、嫌它這個味道。那國王走了,國王走了以後,他還是認真地做,造好了。
哎呀!造好了以後,他看見這個塔這麼好,他就自己造了一個小金鈴,掛在塔上。就 (p215) 這麼一個因緣,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世世就長了那個醜八怪,醜得不堪。他因為厭惡,厭惡這個東西,因為你一厭惡心裡面就這樣,心貌就現出來。然後他造了一個金鈴掛在那個塔上,啊,這個塔聲音美妙得不得了!他就是這個因緣,一直到這一世,遇見釋迦世尊。所以對這個佛像一點點的、輕微的,就會產生這樣的異熟的果報,你心裡面起一念的這個不對的,你就得到這個。然後他還是懺悔哦!那完了以後,他還是掛一個金鈴哦,如果不懺悔的話,那一定要墮落的喲!那這是一個。

[劫毗羅毀謗比丘之報]
另外的呢,還是釋迦世尊同樣的一個因緣。有一天我們釋迦世尊,帶了個弟子出去,經過那個城外,跑過去的時候,跑過去的時候,那個外面有一群人在打魚。那個打魚打那個,那網有大小的,最大的大網大得很,要五百個人來拖那個大網。結果那一天網到一個大魚,哎呀,那個大魚大得不得了,那個五百個人拖就拖不動,大家喊哪,叫人家幫忙。正好旁邊有耕田人,就一個來、兩個來,就找了五百條牛,然後,呵!五百個人、五百條牛,把那條大魚就把牠拖上來。拖上來了以後,發現那條大魚生各式各樣的頭,哇!怪頭,大家覺得奇怪,這從來沒有過的。那麼那些人大家在那兒嗡嗡嗡嗡,那麼上千個人,在那個地方大家就看。
佛正好帶著那個弟子從這邊走過,大家覺得好玩也去看去了。那麼佛當然曉得那件 (p216) 事情了,就叫阿難說:「阿難哪!你去看看,那些人幹什麼跑到那裡,都跑到那河邊去啦?」結果一看,喔,原來看見那個河裡邊抓出來這麼一條大魚啊!那「嘰嘰嘎嘎」那個魚還會叫。那麼跑得來告訴那個世尊,世尊看見了以後,他自己也就笑了一笑。然後阿難就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一種怪魚吧!世尊就跑過去:「那好好好,我帶你過去。」然後就跑到那個河邊。跑到那個河邊以後,他就對著這個魚就喊:「你是劫毗羅嗎?」很慎重地問了牠:「你是劫毗羅嗎?」那個魚說:「是!」「你是劫毗羅嗎?」那說:「是!」很慎重地問了牠三遍。他然後呢第三遍,說:「以前教你罵出家人的那些人現在在哪裡?」「在阿鼻地獄。」那個魚就是流眼淚。嗯?大家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啊?
原來在以前那個迦葉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外道,有一個婆羅門。那個婆羅門有一個兒子,長得非常聰明、非常清秀,在婆羅門當中他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他雖然是婆羅門當中絕頂聰明,可是他父親就給他說:「我們是婆羅門種姓,很了不起,但是那些沙門婆羅門—那個沙門就是跟迦葉世尊那些出家人—你千千萬萬對他們敬而遠之,這些人你碰不得哦!就這樣,你要恭敬他。」那麼他因為他父親的遺命,所以他始終對他很恭敬。
後來他父親死了,他父親死了以後,那麼這個母親,印度人的習慣也是以男性為主 (p217) 的。他母親就問,說:「兒子啊!你是這地方最聰明的人。」當然父母都以子女為榮耀,他說:「是的,但是我對那些和尚們弄他不過。」「哦,為什麼啊?」他說:「我講的他們都懂,他們講的有很多我都不懂。」「嗯?那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不跟他學呢?」「跟他學要做和尚才行!我是個婆羅門怎麼可以?」「這樣,你假裝個和尚跟他學會了,不就行了嗎?」「那好。」那他心裡不大願意,但他母親的命令,他們都是有他們的各個宗教不同的習慣,你別看婆羅門,婆羅門還是有他婆羅門的很好的規矩的,也非常講孝順。那麼他母親一再要他這樣去做,那也沒辦法了,他就假裝地要去出家,跑到那個出家人當中。
結果因為他很聰明啊,學了沒多久樣樣都學會了,他想現在都學會了,他母親要叫他學了就回去了。他回去了母親很高興,「兒子,現在這一下你可行了吧!」他說:「還是不行!」她說:「為什麼你去學了還是不行呢?」他說:「這個不是講一個道理啊,這個道理我是會了,這個修證可不行耶!只講道理,我是講得過,講修證的事情的話,對不起,那我又是一樣。」她想了半天,修證可不行,那怎麼辦呢?「要去修證的話,那豈不是你要完完全全地改變那個婆羅門,要跟他和尚嗎?」他母親跟他怎麼說?「這樣,你如果下次碰見那種情況是弄不過,你根本不要跟他談,你就罵他,說:你是個畜生,你是個 (p218) 象,你是個狗,你是個牛,你懂得什麼?因為那個沙門婆羅門絕對不會跟你爭—不,那個沙門就是出家人,佛弟子絕對不會跟你爭的。」
那麼他實在不願意,他母親逼著他這樣去做,他也沒辦法。然後呢以後碰見這種情況,看見那個出家人,他就嘰哩呱啦這樣罵。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一直墮這個大魚,然後呢身上,就是他罵過的那個頭,一個個都在這個上面,哎呀,痛苦不堪。然後他的母親呢,教他的,一直在阿鼻地獄。所以當時大家聽了以後,就感覺到心裡面很難過,就問世尊說他什麼時候可以透脫出來,透脫出來?世尊說:「賢劫千佛一一出世,我見不到他有機會能夠透脫出來。」
對他這麼輕毀,就會產生這麼嚴重的果報。

所以這兩個公案。那麼上面這兩個,那個是大同小異的,當然有各式各樣類似的人。這一點我們從這一個地方要千萬注意,凡是碰見這個真正可尊敬,尤其是我們皈依了以後。剛才說那個公案當中婆羅門,他還沒有皈依哦—外道,但是不管他是外道、內道,它本身就是一個大福田、大功德田。這個大福田當中,你造一點少少的損益的業,損就是傷害,益就是供養,就會感得無量無邊的後面的異熟果報。

(p219)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嫉妒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形狀、大小等。

所以對於佛像,絕對不可以說:「啊,這個、這個……。」絕不可以批評,絕不可以批評!

那麼同樣地,對於佛像,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批評。還有別人如果造的話,我們一樣的,反正不管任何理由。現在我們常常有一種情況,固然我們壞的不可以,好的—往往我們是壞的嘛固然要批評,好的還要批評。為什麼?他不是批評這個佛像,人與人之間的嫉妒!人家造了一個好的佛像,「這有什麼了不起!」你嫉妒是嫉妒這個人,結果呢對不起,你傷害了,傷害了自己。像這種地方,要特別注意!下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祖師行持的榜樣,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 <<< 消文 >> ==========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口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口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是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有一位大瑜伽師,想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
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阿底峽尊者的這個侍者,就是大瑜伽師。人家有拿來一個文殊師利菩薩的聖像,那麼 (p220) 他就問他的老師說:「欸,這個像你看好不好啊?假定好的話,正好有一個人供了四錢的金子拿來買它。」尊者怎麼說?

喏!看見沒有?哦,這個文殊師利菩薩,「至尊」哪!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示現的菩薩身,他早就成了佛了,他這個身體哪有不善的?絕對是無上的,無上的世尊哪!但是做這個工匠的技術,那是中等。說完了以後,擺在頭頂上面,這是對我們最恭敬、最恭敬的方式,這樣。所以這個印度人當初的習慣,拿到了恭敬的三寶東西,他一定拿在頂上放一放。我現在也是,看見隨便一個什麼三寶的任何一樣東西,佛像固然是放在頂上,拿到了一個經本子放在頂上。所以我們現在捧經的時候,捧著高高的,不是隨便是拿了書,拎著這麼甩啊、甩啊,這個不可以,你拿得高高的,這樣。然後那個經本子,絕對不是說,睡覺的時候躺在那裡,丟在床上,絕不可以,放的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

(p221) 這個對於佛寶。法寶同樣的,下面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至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那麼關於法寶也是這樣,哪怕只有四句。他說的四句,實際上哪怕一個「佛」字,哪怕一個「法」字,哪怕一個「僧」字,任何情況之下,不要不恭敬,不要不恭敬。然後呢平常的時候,我們隨便處理任何事情,「等如法寶」,這個經卷等等。這個地方指諸有形的,實際上呢,我們對於無形的也應該如此。所以我跟大家說,對於這個平常的時候,這個講經說法千萬不要輕視,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千萬注意,心裡面總懷著一個很恭敬。你可以自己說:我現在正在忙我自己的,我也是跟法相應的,所以我可以不去;但是不要輕視,這個自己要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
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合掌,以表恭敬。

在傳說當中,慬哦瓦—慬哦瓦就是敦巴尊者的三個心子之一—凡是看見任何人拿 (p222) 了經典走過來,他一看見馬上站起來,合個掌,這麼個恭敬法。以後老了,站不動了,但是還是一看見,就馬上恭敬合掌。

【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那個都是大善知識的行持。那個阿底峽尊者剛剛從印度進入西藏,那個西藏的最西北邊陲,那叫哦日。剛去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學密法的一個法師,自己覺得滿了不起,也沒有去這樣去聽從他聞法。那麼有一天,他看見阿底峽尊者的時候,那阿底峽尊者正在翻一個傳記之類的。翻那個傳記的時候,看見傳記上面有一點那個齒痕,總是那個口水或什麼的沾在上面。他一看見了以後,心裡面覺得:啊,這不可以、不可以啊!平常我們翻書,常常舔一點口水來翻翻書,這個不要,不要。這個習慣一養成功……我們翻書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惡習慣,有很多人舔舔口水,那個口水是非常髒的,萬萬不可以。有很多人翻書,那個指甲「嘎!」一來。這樣有很多人,隨便一來,翻開了書隨便一折,這都不可以。凡是你碰見這個都是法寶,最恭敬的方式。
那麼阿底峽尊者就看見了這個,一看見就曉得這個人一點沒恭敬心,唉呀,心裡想: (p223) 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可以啊!他深生憐愍以及起了恭敬。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一件事情?說明他阿底峽尊者儘管以這樣的大尊者,可是平常心裡面敬法的情況。所以這個真正修行的咒師,他畢竟是個修行人,他一看曉得,欸,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於是就聽從他聞法。所以平常我們在這地方講經說法也好,自己心裡面跟法了不相應,那個的的確確這是差得遠,差得很遠哪!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只聽人家的故事。我剛開始的時候曾經說過,我們自己也可以衡量一下我們心裡恭敬不恭敬。如果你真的衡量的時候,經過這樣衡量,那個時候,你才認得我們自己心裡的心相。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去聽經書上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話,也就容易相應了。否則的話,我們聽他那個,聽的時候滿好,聽過了以後,你心裡面就覺得風馬牛不相干,這樣。如果說你們能夠進一層仔細去觀察一下,那個心情就會不一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注意,以前容或不知道,以後曉得了,總要養成習慣。不是說等到你進佛堂,進佛堂來不及了。進佛堂因為你的心裡面是什麼?是染污,很強烈的染污心在這地方,跑進去還是這個樣,還是這個樣,這個習性很厲害。
必定是你聽完了以後,馬上心裡就提起來,啊!把剛才這個道理提起來觀察一下,說我心裡面是什麼個狀態呢?然後呢經常觀察思惟;因為你經常觀察思惟,所以你跑到相 (p224) 應的地方,或者進佛堂,或者翻開經本,那時候你會認得你自己的心相。認得了自己的心相,一對比之下,然後你再一看那個公案,那個時候你就可以衡量得出來。哪!修行人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就有很不一樣的,自然的修行相應的這種行為,所以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不一樣,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始終我們只是嘴巴上講講是有的,實際上的內容—戲論,實際上的內容是戲論!
其實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佛法呀,世間也是如此,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人家說:「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一句俗話。你真的識貨的人,一動,隨便一來,他曉得是真、是假。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是一樣,也是一樣,你只要了解了,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容易能夠辨別得出來。你有了這個情況,然後你在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才有機會找到—哦,這個師父是善知識!要不然我們始終在外面空轉。現在不是沒有善知識,你怎麼認得他?問題在這裡。下面看:

【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了。

這個話,這個祖師告訴我們說……先說下面的。要了解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一切都是從什麼?從懺悔業障、集聚資糧來。我們所以差的話,就是資糧一 (p225) 點都沒有,業障很重。那麼要想做這個,怎麼做法呢?懺悔,就是以前錯了;集聚,一定要從恭敬對方開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現在假定你說你不能恭敬的話,這個是什麼?不但不是集聚,而且破壞。修學佛學最主要的慧,所以你對法跟法師不恭敬,是壞慧的因,你種了這個因,將來一定感得愚癡的果報。所以現在我們癡癡呆呆,就是已經感了這個果,你還不努力呀,還有什麼希望?而實際上我們努力嗎?不努力!什麼狀態呢?「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就把它隨隨便便,哎呀,有課可聽就聽一聽。那個課還逼著才來聽,那如果不逼的話,最好在那兒睡大覺,你怎麼可能修佛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下面又說:

像我們這樣的愚癡已經太多啦!已經太多啦!假定我們再不努力的話,你還能做什麼啊?只有一條路。我們所以現在爬不上去,就是這個惡業太重,所以真正重要的,實在要好好地努力,這一點是的的確確。就眼前最近我在這地方,一方面看見有幾位同學,還是大家懶懶散散,很可惜、很遺憾,但是大部分非常努力,我看了非常讚歎,非常歡喜!

(p226) 這是教斥我們哪,千萬不要再造、再集這愚癡的因啊!這愚癡的因就是什麼?輕視、不恭敬。

如果我們再愚笨、再差一點,我們還能做什麼呀?現在我們已經感覺得辛苦萬分了,對不對?已經感覺得爬不上去了,明明佛在這個地方,坐在這個佛堂裡邊,我們看見就是木頭,我們看見就是張紙,那就是我們的愚癡耶!明明這是最恭敬的大敬田,最大的大功德田,我們有了這個田,就沒有辦法在這個田裡面增長一點東西。可是至少我們現在還覺得看得見哪,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承事啊!所以一定要趁這個機會好好努力、好好努力啊!所以這句話—若更愚癡的話,那時候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啦!一旦墮落的話,啊,那一下去,是不曉得什麼時候再出來啊!這個是對於法寶。第三:

p. 108 (11)
【◎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接下來介紹,對於僧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重。

哦,看看喔!對「僧伽、出家眾」,昨天我們說了,僧有四種,僧有四種。真實僧或者是勝道沙門,這個是證果的,下面這幾個呢,好像不是,乃至於最後的啞羊、無慚愧僧等等。但他這個地方說了什麼?跟上面的不一樣。我們念那個功德的時候,念那個真實僧、勝義僧;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就是說,只要他今天那個形相是個沙門,對於這個形相你不可以罵、不可以毀。這點注意哦!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儘管他是污道沙門,儘管他是啞羊僧,儘管他是無慚愧僧,對不起,比之於人世間的轉輪聖王,乃至於天帝,也超勝不曉得多少倍。這個比喻就像那 (p228) 個金子做的一個缽盂,儘管那個缽盂今天髒,吐棄的髒東西,但是金子本身是金子哦!那個土器你做得再美,那個土就是土哦!這兩個不一樣。所以這個沙門相是很珍貴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毀罵。我們要恭敬。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道理。前面對於佛寶我們說了兩個公案,實際上對於法寶、僧寶是一樣的,一樣的。剛才說感得這個十八類異類大魚,感得百頭那個劫毗羅公案,他實際上不是罵的這個佛,他是罵的那些出家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要恭敬,我們要絕對要恭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p229) 說我們現在希求好樂功德,所以離家出家。「林藪」那就是寂靜之處,就是草木叢生的地方,通常我們祖師說水邊林下,不是在鬧市區當中,這修行人到的地方。換句話說,因為我們要求寂靜之樂,所以出了家離開這個熱鬧、憒鬧的地方。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一心自己如法修行,淨除自己罪障都來不及,你看人家幹什麼?看人家完全錯了,所以絕不應該看別人的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一方面不看別人的過失,一方面不要自己貢高我慢,我行、我強,這個不可以,你一生這個憍慢心,那什麼毛病都來了。
「此憍是諸放逸本」,這個憍慢之心、自恃之心是放逸的根本,放逸的根本,煩惱都跟著這上面來的。實際上呢,煩惱的根本就是個「我」,我的行相就是憍慢,就這樣。這個憍慢就是你把他看低,把自己看高,一來,不行!所以「永不應輕劣苾芻」,再差、再差的苾芻,你不要去輕視他。你如果說你不能做到這點,輕視的話,「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如果你對他有個輕視的心的話,對不起,一劫你都不能……這個罪障有這麼大,有這麼嚴重的罪障。我們現在出是出了家了,或者是沒有出家修學佛法了,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唉呀,那是我們到哪一年啊?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了以後,趕快好好地懺悔,第一件事情,這樣的我們有機會。看下面祖師的行持的準則:

p. 109
(p230)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寶的象徵。)

那個敦巴尊者以及大瑜伽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兩個最親近的大弟子。他們在馬路上是看見黃布—黃布是什麼意思?就是那袈裟,袈裟的顏色。他因為這個是清淨幢相,清淨幢相的顏色就是這樣的,所以一看到那個,乃至於黃顏色,他就想到:哦,這個是僧寶的清淨幢相!馬上拿出來,然後呢弄弄乾淨放在乾淨的地方,他這樣地恭敬法。那塊黃布現在做了袈裟披在身上,是人,我們還去輕視他呀!所以我們不成功。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應該照著這樣去隨分隨力地學習的。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麼樣的果報。」

你自己能夠這樣恭敬,那麼人家也這麼恭敬你,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這樣。當你能夠圓滿地達到了,你就是佛;反過來說,那個一切的痛苦就解除。所以我們正規修行,應該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呢如理如量地、隨分隨力地行持。這個是別學,三樣東西應該遮止,三樣東西應該努力地學習。別小看喔!這個三樣東西哦,如果我們現在能夠真 (p231) 正如理如量去做的話,有不得了的好處。這個道理說起來是簡單極了,然後你真正去行持的話,這個裡邊學問大得不得了,大得不得了。所以古人都是什麼?「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去做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會體會到,這個東西完全要做的,完全要做的。
現在我們平常啊,說來說去毛病在這個上頭,就是這個業障非常地重。這個業障分兩方面,一個呢就是自己的見解,總覺得自己的見解礙在這個地方;一個呢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習慣,自己的習慣。所以這兩樣東西,很厲害地障在那個地方。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要首先要認得這個東西,然後呢怎麼樣去對治它,怎麼樣去對治它。而要想把它淨治也好,要想增長功德也好,最重要的就是從這個恭敬三寶開始,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都從這個地方增長。
所以像我們眼前,我們看得見的很多同修,都是各人有各人自己善根。但是呢往往就沒有顧全到那個前提,或者偏在某一方面,就是這樣。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每一個人來了以後,一定房間裡馬上布置一個好好的地方,供一個佛像;然後呢要找這個去什麼上香、上水弄半天哪!房間裡要弄的,但是跑到大殿就不管!這個很有意思,這個很有意思。你到底是供佛,還是供你自己啊?那很清楚、很明白地你看得出來,這樣。然後呢自己修行很重視,常住的事情不管;你一個人很照顧,僧伽團體不管。佛告訴我們的什 (p232) 麼?僧伽,要你皈依的三寶啊!三寶當中,僧伽很明白—眾,如法和合之眾,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尊敬皈依之處啊!但是他為什麼自己房間裡?那就是他自己,是有一點善根,可是他那個善根,因地當中就弄錯了、做錯了,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所以我們早晨一開始敲鼓的時候,剛開始以前我還不懂,現在越想越有道理。敲那個鼓,「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當時我想,這個東西好像世間的事情嘛!啊!現在了解了,這個法則是通於共世、出世的。世間的事情辦完了,只是世間共同好;佛法裡面辦了以後,那個時候真正大家好。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提到這一點,從這個簡單的量則,衡量衡量自己。你如果能夠把這個三寶的地方,能夠如理如量恭敬做到的話,眼前本身就淨除了很多障礙,集聚了很多功德;將來你就能夠感得,你在一個正法的團體當中進去的,修學佛法你不要愁沒有善知識。這是我們眼前最起碼的地方,應該注意到的。
上面是講這個別學,這個別學的話,就是分開來各別各別的,分佛寶應該怎麼樣,法寶應該怎麼樣,僧寶應該怎麼樣,分開來講。那麼共學呢,那個就是不分佛法僧,不分佛法僧,那共同的,這樣。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共不共,這個地方指的共不共。

子二、共學(共同學處) 分六
丑一、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
丑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
丑三、隨念大悲亦安立餘有情於如是法中
丑四、凡所作事及有所須唯供養三寶而為請求離其他之世俗法
丑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丑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丑一、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

【◎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p233) 這個共學分成上面,隨念三寶的功德,那三寶整個的。那麼然後呢,因為你念的這個的功德的話,就心裡面自然而然地「數數皈依」。
第一個。

丑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

【◎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共學」內容的第二項,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前,應先供養三寶。

經常思念三寶對我們的無比的恩德,無比的恩德。為什麼對我們有種種恩呢?因為他有功德—我們供養他,結果好處是我們的;你跟他學,結果好處是我們的。實際上,他三寶一直在教化我們,所有的世、出世間一切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你只要念到他的恩哪,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很多地方都好。然後你不去念的時候,心裡念些什麼啊?唉,可憐,煩惱!因為你沒有如理如法地念,然後你就隨著煩惱,然後呢你在那裡輾轉輪迴。更糟糕的,我們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啊,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那是錯上加錯,錯上加錯!所以這個是我們應該去,怎麼照著他告訴我們去念,念三寶的恩。這個裡邊說:

(p234)乃至於你任何情況之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吃隨便什麼東西,拿起來了,吃的先供養,啊!是供養三寶的。處處地方想到:我們為什麼能夠得到?尤其是我們現為佛弟子,深深了解世、出世間一切的好處從三寶來。既然從三寶得來的話,所以拿到這東西,我們第一想它的來源,所謂飲水思源哪!古人尚且如此說,這個一絲一縷,當思來處不易啊!現在我們更應該,修學佛法的人,當然更應該超過世間。世間的人只曉得來處不易,不曉得來的源處哪裡,我們現在不但了解到來處不易,而且了解這個根本因從三寶來的。所以我們說:啊!既然來的,我們要感謝供養。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得更好的果報。

喏!經上面老是告訴我們,
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隨便舉一個飲食,所有其他的一切好處,也曉得這個都是三寶的恩。

(p235)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但是,應該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樂兩方面來說。

這個分兩部分:一個供養的事,就是我們的行為;還有第二個,供養的意樂,我們供養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也是屬於供養塔。

供養的方式一共有十點,這個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就可以。
第一個,供養身,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就是供養為佛所建的塔,現在我們的寺廟什麼等等。真正的塔就是我們的寺廟,我們現在的塔是藏的骨灰,那個不對。因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佛涅槃了以後,火燒剩下來的骨,或者是他的像,他的這些都是叫塔,這個才是真正的塔。那我們現在只看它的一點,說燒了骨灰,這骨灰還不是佛的。當然同樣的你只是講塔,不過佛經裡邊的,以及我們現在腦筋當中,三寶當中的佛塔那就是這個塔寺,塔寺。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親自設供養的。

(p236) 就是這前面東西,或者佛的色身,或者在塔廟當中。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第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這是不現前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又如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佛涅槃以後,我們造了佛像,然後呢寺院,這個都不是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眼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
若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那麼不管是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供養的時候,我們這樣的意念觀想去供養—說這個法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眼前供養這個佛跟塔,就等於供養十方三世一切的無邊。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等於現不現,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供了,這樣的供養方法功德最大。所以引論上面:

(p237)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等三較前獲最大福,】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

這一點看一看喔!我們總覺得,哎呀,最好遇見佛啊,這最好,這是現前供養。結果他告訴我們哪,「初者」,是的!現前供養是得到絕大的福報,但是第二還要大,非現前還要大哦!然後呢第三是更大哦!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現在佛不現前了!不是,現在不是佛不現前,佛不管他現前不現前,你去供的話,現前一種福,不現前是更大,第三種更大!那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就是我們能供者的心是不是真的相應。我們跑到那個廟堂裡面去,唉,今天輪到我香燈,叫我燒一根香,委委屈屈地在那個地方做,你怎麼能得到功德呢?你那個不獲罪已經是逃不了,你那心裡面完全是個輕慢心。所以也有很多人做早晚課:「唉呀,做做做,真是苦惱得不得了,如果今天那個大和尚不在那裡,最好跑得去,跑掉了才好。」那這種心情哪!
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每一個地方,自己要觀察自己的心。所以前面一再說,你觀察自己的心理,很清楚、很明白。不要說,唉呀,我現在愚癡—你現在這麼愚癡你還不恭敬,你等到哪一年去啊?正因為你現在很差呀,所以趕快這個地方努力,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他下面道理也是,然後呢祖師的榜樣都在這個地方,祖師榜樣都在這裡。

(p238)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在對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所以哪怕供一個佛,或者佛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先憶念那個法性。然後呢說法性是遍一切處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說,「極為切要」,這個很重要。
那麼說到這裡停一下,說來說去,總之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把所指的道理認識,這個道理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換句話說,指的就是我們的心裡的行相,看看我們的心裡行相是不是的的確確很恭敬。儘管我們眼前做不到說觀想的,像普賢菩薩,乃至於眼前觀想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可是你那個心裡面的確想:我在至誠恭敬地,我雖然看不見,佛就是看得見的。所以這個《止觀》上面告訴我們很清楚,那個《大乘止觀》上面也說,佛經上面也這麼說:就像瞎子一樣,在明眼人前面,這個瞎子雖然看不見明眼人,但是那個明眼人可以看得見。我們是看不見佛,佛看得見我們,你心念一動就看見了,鬼神都看得見。這一點我們了解以後,你自然而然去做的時候,啊!你心裡至誠恭敬地。你能夠這樣去做,慢慢、慢慢地,因為你做了,不斷不斷地練習,經過練習你就能力增長了。現在我們毛病就是,唉,現在不行啊!不行,停在那裡,永遠停在那裡。結果呢,停在那裡,你單 (p239) 單停在那裡,不退還好,那世間的染污卻是滾滾而來呀!這個是它要認識的地方。下面:

p. 110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第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放逸,而假手他人。

什麼是自作供養呢?就是不要說,哦,現在我們自己作了!不是的,不是這個。不單單是你的身口在那兒做,還要你的心,自己不自懈怠。懈怠要注意哦!懈怠就是你心裡邊沒有這個精進相應的,沒有如理如法地推著自己去做的話,這個叫懈怠。別人逼著你去做,你的嘛心裡面委委屈屈地做,這個是懈怠。雖然你自己做了,功德是有的,這好可惜!我們都是這樣,時間也是白白浪費了,精力也是白白浪費了,然後呢得到的功德卻是很少,乃至於往往還得到很多的罪過咧!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那個時候你只要能夠轉變,有了這個正知見,同樣地你還是做那麼多事情,就會有絕不一樣的果報,而且很多這種情況,眼前就會得到。所以空下來,與其你們聊天,不如說找那些真正用功的,你問問他看。在座的好幾位同學談論了以後,他親自體驗到,哎呀,是歡喜、快樂啊!不是一定在那地方打了一個佛七,然後呢怎麼樣,就是我們聽了法,如理思惟觀察,照著去做的。跑到廚房也好,打掃廁所也好,自然而然那個心裡面跟法相應的那個法喜生起來了。然後呢這個是眼前的,而這個真正的將來的異熟果報,那是不得了 (p240) 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鼓勵大家,好好地在這個地方努力學啊,你了解了去做的話,那這的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哪!你好好地聽聞,然後懂得了,照著去做,不要花太大的努力,生死輪迴就跳出來了。何至於像現在我們弄了個半天,就是你沒跟它相應。然後呢苦苦惱惱坐在這個地方,勉勉強強那個白天你還是去做那個事情,像機器一樣,那像畜生一樣被鞭著,這個不算。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是由於懈怠、懶惰、放逸這種力量,乃至於也不教—是自己去做!這個情況。所以這個地方,它從文字上面看,就說單單自己,不要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自己去做你這個心情也應該注意到。再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這是教他供,他這個教他供注意哦!他自己有,他也曉得供養的功德,但是呢他看見人家更差,他願意把那個功德讓給別人。不是自己小氣不願意哦,自己捨不得教別人供,這個不算!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它每一個地方的關鍵。

(p241) 喏!所以這個時候所以教他供的,因為悲愍別人。明明看見這個好機會讓給別人,就像一筆好生意,明明曉得—啊,看見他太窮了!好了,讓給你做。這樣的心情。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另外,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同樣地,第一個自己供養最小;你以悲愍心讓給別人,結果還比它更大咧!這個了解哦,這是以悲愍心明曉得這樣去做。第三呢,自他一起做是更大!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看見,說你供養佛,親自佛現前供養,功德還不如我們現在事後供養哦!經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哦!我們現在往往說:「唉呀,我們不在佛世啊,可惜啊!」不在佛世,你如法做的話,得到的福德不亞於佛世,還超過佛世哦,這樣好哦!同樣供養,同樣的道理。也許我們覺得:哎呀,我自己沒錢哪!你能夠真正地如理地教別人供養的這功德,還比你自己還要好。那千真萬確的這種道理都在這上頭,如果說你能夠鼓勵自他共同供養的話是更好。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 (p242) 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第七類財敬供養,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這個就是財敬供養。這兩個字注意哦!財而恭敬,這個就是外財,供的時候是恭恭敬敬的。你這個不管是什麼,各式各樣的,以恭敬心去供養。

====== <<< 消文 >> ==========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恆常恭敬心去供養。這其中包含七項內容,供的東西多而好,現前供養、非現前供養,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歡喜—心裡面供的時候,是非常歡善;供的時候要有勝解心,確定了解你為什麼要供,以及恭敬的時候,你那個心情感恩恭敬,確定曉得這是無上的福田。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這個就是說什麼是廣大呢?像上面說的,恆常恭敬心去供養。

分七方面,謂所供的財物,供的東西多而好,現前供養、非現前供養,自作以及教他,至心歡喜—心裡面供的時候,是非常歡善;還有「猛利勝解」,這個「猛利」通於至心、歡喜、勝解三樣。就是說,你供的時候要有勝解心,這個勝解心是什麼?就是你確定了解你為什麼要供,以及恭敬的時候,你那個心情感恩恭敬,確定曉得這是無上的福田,無上的功德田,無上的恩德田,你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以這一種至誠的、歡喜的這樣。眼前我們無處不是,如果你了解了,這個地方就是塔廟,供這個功德超過供佛哦!所 (p243) 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哪怕是上一香一華,哪怕掃一個地,哪怕處理一點事情,你看見地上髒了,你能夠把它掃一下,你看到那個東西了,把它拿掉,這樣,都產生無邊廣大的果報。這是我們真不了解,真可惜啊!除了這個以外,

一定得到絕大的果報,還要把它迴向,那個是廣大供養。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
第九類非染污供養,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一定自己親手去供養,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了獲得國王等權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至誠恭敬地供養。

那麼,什麼是「非染汙」?這個雖然你供養了,如果你心裡邊「輕蔑」,如果是「放逸」,如果「懈怠」,這種情況去教別人;你雖然有錢,「拿去!拿去供供佛啦!」這個不行。當然這個是教別人,實際上呢?就是你輕蔑心,這個本身就是,最主要的重點在這個地方就是,心裡面沒有恭敬心,馬馬虎虎、含含糊糊,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要自己親手去供養,要殷重、殷切地供養,「不散漫心」。然後呢供的時候「不以貪等雜染」,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跑得去供一個佛:「哎呀,菩薩啊!我供你三斤香 (p244) 蕉,然後我這個香蕉田下年豐收啊!」這樣。這個要注意,我們處處地方幹什麼?[048A] 要迴向無上菩提,我們還是要求的,要求這個,這個才對。所以這個是「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不是人家,啊,從他們信,然後呢從這個地方得到了。「以隨順物」,跟你相應的。譬如這個平常來說呢,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我們出家人啊,不要在信徒面前讚歎那個,然後他覺得:「哎呀,對。」然後給你很多錢拿來供養。這個,這個不是,這個是染污相應。你拿了去,「隨順」,就相應的,如乞化,討到什麼就算什麼,然後你討到了,至誠恭敬地供養,那個對。

p. 110 (10)
【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局啒ㄍㄨˇ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佛身、酥油灌洗佛像、局啒ㄍㄨˇ羅薰香、遏迦花等,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淨物。
一、雌黃所塗:雌黃是一種藥用礦石,味道苦辛,用雌黃塗佛的身體等,就是不清淨。
二、酥所灌洗:以酥油灌洗佛像也是不清淨,應當用淨水浴佛,不能用酥油。三、局啒羅薰:局啒羅就是黑香,又叫安息香,是一種藥物,以局啒羅作薰香也是不清淨。 
四、遏迦花:白艾花,這種花帶有毒刺,不能用來供佛。

哪!說得很清楚,這個才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沒有染污心相應的,隨分隨力得到。你不要花了很大的勁,現在我們用種種的方式,想了心思得到了,這個不淨物,這個不淨物沒有用,這個都是三世怨。
(p250) 那麼除了這個心裡面不淨以外,外面有很多東西也不是。
然後呢這個「局啒羅」我也不曉得是什麼。
反正這種東西,不好的。
據我所了解,譬如有刺的花,通常我們不供;然後有毒的花不供;還有很多花看起來很好,可是聞起來……就有等等,反正這種東西我們就不拿來供養。

【◎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 (p251) 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
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只要對十方無量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心、具正知見來隨喜讚歎。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資糧。

妙極了!上面所說的那個財物的供養,假定說我們沒有,也無從求起。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出家,所以出家不必忙著說:哎呀,我要求多少;你能夠這一點做到,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總之,出家人要供的要清淨為主,不要說我要求多少來,這個不相應。求多少來,你就是求到了,都是只有罪過,只有罪過!
那麼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你雖然自己沒有,也求不到,那麼那個時候,你就觀想「一切世界當中」,實際上呢,十方無量無邊不曉得多少啊,不得了啊!「所有諸如來的供養具」,以歡喜俱心,以廣大勝解俱心,就是:啊!佛—十方一切如來法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天人、聖眾,去供養這個諸佛菩薩。那個時候你以歡喜俱、勝解心,「周徧思惟」;換句話說,普緣一切。隨喜!很簡單,你只要隨喜,不要你自己供啊!哎呀,好啊!看見他們這個供養諸佛,你讚歎、歡喜,就這個心情。這個時候就能夠攝集很多廣大資糧。不得了喔!你就這樣的一個隨喜的心,你就積集了廣大資糧。我們現在說集聚資糧好像難啊!喏!不要你花一分錢,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

p. 111
(p252) 【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省事啊!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平常要真、善、歡喜,這樣的心情努力去做。我們起步,從現在開始;一定做得到的,這一生就可以做得到了;很快就可以做得到。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那麼這經上面還告訴我們,無主攝持的,那比如說我們看見野花呀那些,不管是花、果、珍寶等等,也可以供養;有主的不可以。
====== <<< 消文 >> ==========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那個是財物供養。正行供養呢?是修行。我們十大願王中,第三個廣修供養,就是這樣的—以外面的財敬,然後呢裡邊這個身口的承事,而其中最好的是正法如實修行供養,就是正行供養。就是下面的:
(p253) 說這個正行供養,哪怕很短的一個時候,那個擠牛奶,那是很短的時候,那個牛奶每天要去擠的,很短的一個時候。修什麼?
努力去修,修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了解了空性,安住在這個上頭。
這些。關於這個內容,後面呢將來一一講的,就是講那些。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啊,不得了啊!這個是供養圓滿,這個是供養圓滿。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上面是說加行,我們供養的方式、行為。下面就是意樂,我們應該以哪一種心理,又 (p254) 分六種。

不管是佛、法、僧,隨一,何況是全部。你能夠恆常,不得了!這個地方「少分」,少分地思惟,就能夠生出廣大的果利喔!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大利益,結這樣的好的果報。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供養的時候要了解: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功德田。

這個一切的功德從這個地方來的,不管是佛、法、僧,你能夠恭敬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為什麼?一切世、出世間的種種好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可尊可貴之處。

(p255)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
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這個鄔曇花,相傳千年一出。這個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恩德,這麼珍貴,卻是難能可貴。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
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獨一無二的。

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出現,只有它,沒有旁的了,佛法僧這三寶。有了佛寶才有法寶,然後呢僧寶。所以這個僧也不是一個人,當然是指整個的這個團。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的根本。

所有的世間的,所有這些圓滿,根本都從從這個地方來的。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就是以這六種意樂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這個是供養的意樂。就把〈菩薩地〉當中摘出來的。(p256) 這是平常我們隨分隨力,如果遇見特別的事情的時候,那更應該好好地廣修上妙的供養。上面說過了,那麼下面有一點,下面這一點就是我們平常啊,我們說:哎呀,上面這個道理是懂,但是做起來好像,或者要去觀想,或者什麼等等,有不大方便。而下面有一點卻是我們隨時隨地,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行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能夠認識做到了以後,那就可以得到廣大的資糧。下面說的什麼啊?

【◎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為什麼我們在受用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因為我們經常要飲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飲料,乃至於吃飯等等。

喏!你能夠以這個飲食之前先去供養,然後「無間缺」,一直能夠這樣認真去做的話,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廣集圓滿資糧。所以說:

這個是我們開始學的時應該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麼,「淨水」,換句話說,哪怕是 (p257) 水,可是這個要清淨喔!哪怕喝一點水,只要這個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分兩方面:一個這個東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個這個來處是清淨的,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以染污心求得的東西,這個不對。不要說:哎呀,你到處去攀緣,然後呢弄了很多東西,不相應!這個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夠這樣去供養就對。
我現在才看見,真正看見那個大德,他平常任何東西,乃至於他到……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有幾個大法師來,跑得去供養他一杯水,他拿起來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頭我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到後來久了以後他,就是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來規規矩矩在那兒,捧在那裡念了半天,舉了一下然後喝。喔,那以後我知道了,千真萬確!現在所以不是沒有這種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識。凡是這種人,你真正的如果你了解了,你去觀察,你處處地方會見得到。凡是這種人還有一個特別的妙處,我現在慢慢地了解了,他們這種啊,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確有他絕頂超人的地方。你別看說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隨便、馬馬虎虎;馬馬虎虎的人,對不起,很難說!
但是呢馬馬虎虎的也有很精彩的喲,看他的怎麼行。譬如說金山活佛什麼等等,他是應的「瘋沾行」。但是儘管他馬馬虎虎,他馬虎當中有他不馬虎的地方喔!這個我們要有這個認識喔!我隨便說一個笑話,那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們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 (p258) 各樣的怪招。然後呢,人家給他送鈔票,送鈔票,他就把它吃進去,大家不懂他為什麼,他有他的大道理喔!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麼?受的什麼?哪,吃飽肚子。所以你給他一塊錢他也吃進去,一百塊錢他也吃進去,一萬塊錢他也吃進去,是這樣的!就是這個道理,就這樣。
給他吃的東西,不管生不生,乃至於到南傳去,有很多髒東西放進去,你送給我,我就把它吃進去。真的心裡面啊無分別住,就是這樣。好東西,他會送給別人去。還有呢,人家有的時候請尊者去拍照,欸,他不歡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的話,他就脫下褲子來屁股給你。啊,那我們想起來的話,好可笑的一件事情喔!這個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學問啊!我們拍照,要什麼?要面子,面子是什麼啊?你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懂得他那個行為是為什麼。喔!所以真正地有修行的人,他任何的很多的小動作裡邊,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頭。當然,像金山活佛這高不可攀的人,他這個意義一定是有很深遠,我只是了解這麼一點點,你們不妨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該學的,就是現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下腳第一步,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現在我們總覺得太差、太差,那給你這麼多的機會,你不努力,然後坐在那裡喊差:「哎呀,我程度太差啊!」你程度太差還 (p259) 不努力啊?這機會擺在這個地方呀!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的話,嘿!不要怕、不要怕。所以現在真正怕的,就怕不認識,以及怕什麼,怕因地上面不認真去努力。你認得了,只要因地當中去做,那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結果的!下面供的時候呢,

④ 不清淨供物者
【◎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另外,在供養時,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供的時候不要說把壞的先供養;要供,把好的。現在我們常常:啊,這個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養別人去,供養三寶去,供養什麼去。所以說到這裡,有一件事情我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那時候常常我們看見啊,在人家今天有一個什麼好的宴慶,慶祝完了以後剩下來的東西,送到廟裡去。這個是對在家人說的,我們出家人大家不大會做那件事情。當然人家送得來,送得來,我還是照吃,送給我們還是高高興興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給他什麼東西都吃了,那我們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嗎?但是對在家人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個等於什麼?這個出家人啊,在他們這個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行為當中,等於是傭人。這一點大家注意!有機會的時候,不妨以後告訴真正信佛的那種信眾,千萬不要做這個事情,他家有了宴慶,剩下來的就供到廟裡面去。平常我們什麼?也是嘛!好東西吃完了,剩下來的,「好了,拿去,你們分分。」不是這個味道嗎?所以真正要供養的 (p260) 時候,這是很多小地方,那麼我們同樣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養。
還有呢,我們現在廟裡面常常看見很有趣的習慣。今天碰見一個法會,然後油炸的炸完了以後,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後拿回來燒燒好了,然後自己來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燒燒好;那炸完了,為什麼?炸完了擺在那裡不壞。喔,原來你這樣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
所以以後凡是你自己不相應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去這樣地供養。那麼我們拿來了以後,就真正地供養。那個水果拿來了,先擺在那三寶供養完了以後,不要打開,然後呢吃的時候,自己再打開,那都是錯的!拿來了先把它打開,最好的方式,就像我們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給別人去,送給鳥獸去,這個可以。人家本來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如果說他本來是供養你的,那時候你說,欸,那我用什麼方式,可以。如果說,廣義的說供養,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說先擺在那兒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後回來去慢慢地享受;打開了,等一下要壞掉了—不可以!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他告訴我們這個真實的意義。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p261) 上面我們看見了說,喔,那麼任何情況之下我們就要先供養,所以有人就拿出來供養的時候,拿這個茶水象徵性地灑一下,拿這個彈指彈一下,這個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養。

他下面告訴我們。

【題綱2】培植自己福德最好的方法?(皈依學處為何要提到「隨念大恩恆勤供養」之因)48A(1711~2316)手抄P261L06~P264L09
⑤ 殷重供養之理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
就像有一個最好的一塊大肥沃的田,到該下種的時候,你不去種,讓它荒蕪。啊,這個我們實在不忍心啊!我們看民間老百姓,哪怕一塊小小的地方,哎呀,他努力去開墾,這樣。現在我們啊,很多地方小小的一點點的利益,我們瞪大了眼睛啊,忙著去爭,而現在供養這個三寶有這樣的大的功德擺在那裡,卻我們就不管,我們這個真是愚癡啊,愚癡啊!
前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怎麼告訴清清楚楚?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還來得大,對不對?現在就是不現前供養,這不是個塔廟嗎?所以你跑得去做,隨便給它侍 (p262) 候、親近承事,不是我們信解、修行,就是親近承事供養嗎?現在我們不是最好的親近承事嗎?在這個寺院當中,你只要努力地把這個寺院弄得好好的、莊嚴,這個不是最好嗎?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嗎?說起來自己:「哎呀,我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那這個大的功德田擺在那裡,你不下種,怎麼天上怎麼會掉下來呢?那這個是我們應該認識的。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

上面所說的啊,這個這些最勝的福田,你如果照著去努力去勤勤懇懇地培植的話,能夠生現在的、能夠生以後的一切的好處。這個田啊,是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耕種。現在我們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對不起!耕種還有時間的,不是時間還不行的。而現在那個功德田、恩德田啊,一年四季,每季啊,沒有一個時候例外的,任何情況之下,卻我們卻不去供養啊,是可惜啊!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都能夠種善樂的種子。那麼耕的時候,去種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

p. 112
要有淨信之心去。這個才是我們福田,我們從這地方去努力。

(p263)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

假定是我們不能做的話,太可惜啊!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然後埋怨這個、埋怨這個;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啊!那個遍地黃金啊,俯拾即是,大家還不去忙,然後還去埋怨。所以這是最好的機會放棄了,還自己造罪惡。
尤其這個,說人家以前的人有一句話,叫「公門中好修行」,但是反過來說,真正世間很多好人,是不要到公門當中,為什麼?會造罪。佛門當中也是一樣,你弄得好的話,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話,墮落,都在這個上面。
所以三藏當中,有一部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另外一部經叫《慢法經》,《佛說慢法經》,這個經內容,我說一個大綱。說:「有的人侍候了三寶,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寶,不但得不到功德,墮落了。為什麼?」佛就告訴他:「簡單,你啊,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你沒有這個東西,對不起,你害了!」所以現在這裡我們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沒有淨信心。馬上就回憶一下,皈依的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前面說得很清楚,這個皈依當中,內外兩支,外支是大師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內支不足,所以我們在這裡努力修學。如果說做不到的話,那個時候才應該:哎呀,可惜 (p264) 啊!這個我為什麼不努力啊?好好地努力啊!
如果說我們現在覺得自己愚癡,覺得自己身體不好,都是因為宿生沒有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現在趕快努力的話,來得及。所以《梵網經》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生病,若遭到種種困難,若「黑風所吹船舫」等。欸,平常如果我們碰見病、碰見這個,哎喲,趕快求這個、求那個;經上告訴我們啊,你趕快來念這個。當初我不懂,嗯,忙著碰見這種事情,你為什麼要念它啊?道理很簡單,你之所以現在遇見這種不吉祥、不順利的事情,為什麼?以前你因地當中造了不順的因嘛!所以現在感到不順的果嘛!既然你感覺不順的果,覺得難受的話,你要求那個順利的果,那趕快來嘛!從這個地方去找嘛!所以從讀誦、聽聞、思惟下手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如果這樣去做,馬上就得到了。

【題綱3】能一切時精進供養三寶,有何好處?(學好廣論的訣竅)48A(2429~2851)手抄P265L04~P267L10
<第五組>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所以,應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樣的沒有邊際。」

像這個世尊這樣的—實際上三寶都是這樣—這個福田三世間絕對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們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這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這個像什麼樣呢?舉一個比喻,像虛空,不管它的橫、豎,都是無邊無際的。然後呢,你在這個三寶這個福德田當 (p265) 中,種一點點的好的種子,或者是反過來,一點的輕毀等等啊,你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就這樣地無量無邊啊!這個是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的。不幸地,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樣呢?下面這個就是不了解的這種狀態。

⑥ 捨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
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

明明這個最殊勝的田擺在這裡,結果呢,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庸俗之田,還不如庸俗之田!外面一點小小的好處啊,我們就想辦法,大家就擠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這個這麼殊勝的田,你稍微供養他一點,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就不管啊!這就是什麼?我們差啊!「無賢善相」。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認識的,我們應該認得我們自己在正是病當中啊!喔,如果有人來供養你一點錢,哎,你覺得這個人幫忙你忙啊!你啊就很要跟他好好地聯絡了吧!嗯,想辦法多得到一點。現在這個地方,你少少地供養,得到它這麼大的你卻不理它。啊,這是我們沒有賢善相,我們不認得啊!

【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了解了之後在任何情況之下,精勤供養三寶。你能夠這樣,好處呢?

⑦ 如此供養能得增上生及事業等
(p266)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斷地增長。

你能夠這樣,因為你對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種了善根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善根增長了,於是呢,善根增長啊,對於修道的那個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長。慧力增長有什麼好處?看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這段話,記在心裡!我們現在因為太差,所以聽的時候,啊,聽不懂;或者聽見了,記不住;記住了以後呢,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時候,又不了解怎麼個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義;然後呢,得到了去修習的話,修也修不出來。學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亂也得不到,深的更談不到。這種都是什麼?慧力,這個智慧太差。如果從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啊?依福田力。喏!你只要能夠依這個福田,如此努力供養的話,樣樣都生起來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沒有別的了。「教授」喔!注意喔!佛菩薩祖師的最精要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告訴你。
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要修行啊、修行啊!喏喏喏喏,最好的修行的訣竅擺在這裡啊! (p267) 現在我們這個不行啊,說我們要學習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要打坐啊,為什麼要昏沈、瞌睡;要去看書,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後,又記不住;聽的時候,又不行。毛病都在這裡,怎麼辦?就是這個。
所以大家說:「哎呀,我在這兒要想跑到那兒好好地學,還要常住忙這個、忙那個,不行啊!」對,是,如果你能夠學的能夠行,你是快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趕快忙這個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心情要整個扭過來,整個扭過來!你同樣地去做,你心情一扭過來,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以前總覺得委委屈屈,不願意去做,被別人逼迫;現在是高高興興,曉得啊,這個正是我下腳第一步,最好的機會在這地方,最肥沃的田啊!這個別人是找都找不到的,趕快努力這樣子去做啊!你能夠這樣子去做的話,欸,不久樣樣都得到了。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的語錄、論,以及祖師自己的行持,都在下頭。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這個祖師,實際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馬鳴菩薩這個大祖師,他們印度,他們都是什麼—大班智達,他們對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麼?他為什麼成 (p268) 功?為什麼我們這麼愚癡啊?就是—喏,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

他有了世間的這個根本,然後去修學,才能夠真正地深入。這種大善根哪來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說得很清楚—依三寶。你能夠如法地去,照著上面的方式去供養的話,這個供養分意樂、分加行、分財敬、分正行,一樣一樣,乃至於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於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於掃一個地,乃至於撿掉一點點垃圾,乃至於你看見這個東西排不對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夠這樣去做,「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這個夏季的江河是怎麼樣?經過一個冬天以後啊,那個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凍在那個地方,然後原來的水,流、流、流、流、流,都流得快乾了。欸,結果到了夏季。然後呢太陽來了以後,它日夜地、慢慢地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個雪融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只要肯這樣去做,就是這樣。

⑧ 供養大小等觀待用心差別
<第一組>
p. 112 (6)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馬鳴菩薩又說:「供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你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p270) 又說不僅僅是東西,而在這個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地方說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內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若是具足信心,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話,「用曼陀羅」,曼陀羅就是這個印度人當年的供法,現在西藏還保留著。所以你看《阿底峽尊者傳記》,喔唷,他萬一犯了這個自己的戒,隨時地懺悔了以後,馬上設一個曼陀羅供,換句話說就是曼達拉,拿起來,坐下來。有好的那個供的時候,他用七寶;最差的就用米啊、麥啊,他就然後拿一把,觀念:這個中間啊是須彌山,然後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八大小州,然後呢什麼七寶、八珍什麼,觀想供養。無量無邊的功德喔!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地供養,哪怕一盞水,你只要把這個淨信心—就是我觀不起來,一點點東西我就覺得:啊,一切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至誠供養,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說你沒有喔,如果說你實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喔!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話,你會不會實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後呢拿一點象徵性,這個說有沒有淨信心啊?當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東 (p271) 西供養,沒有好東西,哪怕這個,也有無量無邊的果報。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

如果說你實際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說:「哎呀,我很窮啊!我其他都沒有啊!」那東西就錯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這樣的話,就如同敦巴尊者的弟子博朶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不說,還要明眼人。

這這個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於說一個破碗,一個歪歪扭扭的一個破碗當中,隨便丟一點香草,然後唸:栴檀、冰片、妙香水啊,什麼等等啊!說這實際上的供養的詞當中,然後呢把最好的詞唸它一遍啊,這個就等於什麼?自己是瞎了眼騙那個明眼人,騙那個明眼人,這個萬萬不可以!
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說起來是不會,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呢,我們不一定不會喔!這話怎麼講?我們現在,喔,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養、唸回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應;他那個供養者就是這樣。實際上說如果你是不相應的話,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態。不 (p272) 過我們倒不是故意有意地欺,為什麼?我們就在愚癡、無明當中,所以這我們要認識的。我們時時注意到我們內心的狀態,想辦法去改善它。那麼上面是引經論、祖師的語錄,下面呢就引祖師的事實告訴我們。

⑨ 隨學古德次第修習供養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又如樸穹瓦說:「我起先用的是比較差一點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香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氣最濃郁、上妙的。」

嘟嚕迦(turuka):乳香、兜羅香.

說,我最初供養的時候雖然沒有,但是我盡我的力量,那個時候供養的香「辛辣」。那個差的香比較差一點,就是同樣的檀香,你看,那個比較差的檀香供起來比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這個。以後呢,慢慢地因為他供養了,感得的果報來了,所以他有四種好香合起來的,四種合起來的好香,它這種香就「甘美」。現在要供的話,都是沈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說起來真可惜,我們眾生的共業,真正的沈香,最近幾年來,已經十多年來,我到處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現在這種沈香都……我剛出家的時候曾經還看見過,我好像跟你們說過一次,可是這種沈香比起以前的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唉,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所以我們趕快努力,你能夠努力的話,我們還是會有機會感得這種好東西。

修行最重要的教授?48A3(2618~2853)手抄P237L1~P239L1
(p273)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
如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福田的機會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

假定我們對小的不供的話,永遠就這樣,永遠就這樣!這一生固然如此,這一生你不供,我們又白白地浪費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沒機會了。反過來

【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
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作供養,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所以,應該效法大師樸穹瓦的做法來修供養。

說:反過來就算少,少雖然少,你供的時候心卻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個時候你漸漸就得到上妙,又應該像學這個樸穹瓦那樣去。

【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傳說這位大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用掉二十二兩的黃金的上等香。

傳說他配一次,要用二十兩黃金的香。喔!現在這個經濟發達,二十兩黃金好像不太稀奇,那個時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你們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沒有?那全國國王的力量,集幾十年的,集起來的多少,只有多少金子。那個時候他一次要供這麼,為什麼?他供了以後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個果報很快地現起。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說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要看那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他們對佛法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喔!他就是馬馬虎虎地去做,像我們現在上面告訴我們道理,他們都不懂喔!他們沒有做了多久,那個命運整個地改善了,遠比原來就得到 (p274) 太好了,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實嗎?所以這種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再下面:

⑩ 於供養不應喜足
<第二組>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佛。

喏!這經上告訴我們清楚,已經證得大地菩薩,資具得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薩,他們尚且要這種方式,化身為……一身為百千萬億身,然後呢一一身要化現各式各樣的百千手,往一切剎,在無量劫的時間供養一切諸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窮成這樣,居然不要!啊!說:

p. 113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求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這樣錯誤的知見。

我們現在得到了一點點少許相似功德,便覺得很喜足:「啊!得到一點點。」喔唷,念了一點幾聲佛就覺得:「喔唷,這個好啊!」然後呢拜了幾佛:「喔唷,我這個拜的時候很好。」乃至於連他這個都沒有,自己還說:「哎,學佛不從這個地方開始啊!」這個對正法根本不認識,是亂講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啊!所以應該

【題綱4】師父開示「寶天比丘」公案,其內涵為何?我的體會為何?48B(0927~1620)手抄P275L01~P278L09
⑪ 其餘物品供養之法
(p275)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

怎麼說呀?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如經中說:「應當聽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所以說應當聽聞諸契經中,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聽聞,如理地聽聞諸大經論當中告訴我們的,廣大的供養、廣大的承事,以真實的心,增上意樂,然後不斷地這個供養,而且供養的果報還回向,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那個就是供養這一點。
這個地方我告訴你們一個公案,下面會談到的,這個我們業果當中,然後呢把這個後面的……今天告訴你們一個。佛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叫做寶天。他為什麼叫寶天呢?他自己是一個長者家的大富長者的兒子。他那個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邊忽然之間天上面雨下來七寶,把他家裡邊所有的這個庫藏什麼東西統統裝滿。 (p276) 然後呢完了以後,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長,這個井裡面總出種種的寶物。
那麼這個婆羅門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後,一定請那個婆羅門,就像我們相當於我們現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後呢去算命的時候,那個婆羅門通常就問問:除了他的這個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還有什麼跡象呢?這個長者就告訴那個婆羅門說,欸,有這麼一件事情。啊!所以這個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名字應該叫做天寶,不曉得叫天寶還是寶天?就這樣,那非常歡喜。長大了以後,又是長得長相圓滿,又長得絕頂聰明,非常歡喜。所以然後呢,到了年齡了以後,要叫他找個配偶的話,總覺得要門當戶對的,到處去找,找不到。欸,結果這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家大長者,他養了,生了一個女兒,他生了個女兒,生的時候也像那個寶天一樣的,而且也家裡邊有一個八尺的那個井。也是同樣的情況,要到處說為了這個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這個女婿。結果碰上了,哎呀,一談居然還有這麼樣的好事情啊,好高興啊!然後呢他們就成了。成了以後,於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時正好佛出世,然後聽見佛來說法,非常歡喜。以後,他們兩個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證了果了。大家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他這個因緣是這樣?那麼佛就告訴他。
說那個因緣是在這個上一個佛,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迦葉世尊出世的時候,那時候 (p277) 也是一樣,反正佛出世,他出去這個乞化,討飯嘛!那麼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國王、大長者,大家去供養。那個時候有一對窮人,窮得自己飯都沒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麼有一天啊,她那個先生出去看見供養心裡好羨慕,哎呀!他也聽見佛法,所以回來的時候傷心得不得了,說:「我本來已經窮得不得了,現在唯一能夠培植福德的是供養三寶,偏偏我又窮成這個樣,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那麼後來他想到這樣的話他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傷心掉眼淚。那他太太看見了說:「你為什麼這麼難過呀?」「我們已經窮成這樣了……。」窮中作樂,他就想起這段因緣。「欸,不,這的確是件好事情,我們家裡面找找看,說不定努力地找到,這凡是可以值錢的,我們不妨去想辦法去供養。」這兩個人到處去找,欸,居然找到一個銅板掉在地上,這個平常沒注意到的。啊,好歡喜喲!然後呢把那個銅板拿出來洗洗乾淨,然後又跑得去把那個銅……他找到了一個瓶,把那個洗淨了以後,裝了一瓶的淨水。然後呢拿了這個銅板,然後又拿了一塊好好的這個鏡子,就跑得去供養。
那個時候佛正在那兒受齋,那個佛的,他們的規矩,吃了之前要水來洗洗手,吃過了以後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歡喜地就供養了一瓶的淨水、一個明鏡,然後呢一個銅板,就這樣的因緣。啊,好歡喜!回去了。就這麼一個因緣,心裡一直很歡喜。這個裡邊注意喔! (p278) 事前心情這麼虔誠,供的時候這麼歡善,供完了這麼努力。從此以後九十一劫,完了以後,他這一生完了以後生天,九十一劫以後他一直與生俱來的,生到哪裡,那個天雨寶雨到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夠如法供養的話,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說現在佛不在世,他剛才說得清清楚楚欸!不現前供養的功德比現前供養更大,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我們太差啊!」我們今天應該高興說:「啊,現在了解了好高興啊!趕快努力呀!」所以與其我們在這兒說閒話,趕快放下這個心情來,你說閒話都是造的罪過,都是造的罪過!然後呢趕快努力,這個是我們隨時俯拾即是,這樣你去做的話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東西都來了,要的東西都來了。今天講完上面第二,供養講完了。

丑三、隨念大悲亦安立餘有情於如是法中

【題綱5】我會全心的仰賴,把所有的心事都向三寶啟白、請求指引嗎?48B(1910~2445)手抄P279L07~P281L03

<第三組>
【◎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共學內容」的第三項,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那麼這個供養,下面「隨念悲故」。這個是前面告訴我們,聖教的差別在悲心的有無。那麼既然現在我們了解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當然這個我們一開頭的時候,也是要走這個路,所以一開始也應該了解,所以學諸佛菩薩的悲。那麼由於這樣的原 (p279) 因,那麼我們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還要使一切眾生也得到這個好處,所以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為推己及人,發展大慈悲心,使所餘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實皈依之處,解決苦惱,這個是第三。
關於這個悲那一點,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論最主要的引導的就是導向這一條路。等到前面的基礎加行、共下、共中學會了,最後進入上士的時候,一開頭是特別詳細說明。那麼所以詳細的內容,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研究。下面:

④ 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是說我們皈依了三寶以後,那麼在這種狀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都應該供養三寶,應該稟告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還要呢,祈求三寶的指示該怎麼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寶為主依靠,這個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間其他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就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這個「興」字可能是「與」字啊,這個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麼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 (p280) 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無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寶,依三寶所指示我們的原則,以及隨順三寶、供養三寶,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再依止不隨順三寶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依止三寶、皈投三寶、隨順三寶呢?我們始終記牢一個原則,是說世間這麼地苦、這麼地無常,那麼為了要脫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處,在這種情況之下,然後你以理智觀察、抉擇的結果,發現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寶。當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不過這剛開始在這個正確的認識上面,以及習慣上面還沒有完全轉得過來之前,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以後,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著三寶的指示來做,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的話你儘管皈依了三寶,還是照著自己老辦法去做的話,等於沒有皈依,等於沒有皈依!
關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將來我們學習下面,尤其是講業,等我們了解了業的行相以後,那麼回過頭來再看這個道理的話,就會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說,喔!為什麼我們處處地方要照著這個三寶的道理去做。同時你也會了解:啊!這個戒的真正殊勝。它不是說給我們禁戒—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反過來,你不願意的,它偏偏教你這個要做、那個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糊不知道而受苦,現在既然找到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苦惱的地方,它指示我們這個不要做,正是防止我們造惡因、感苦果。同樣地,我們不想做的, (p281) 它教我們要去做,它正是告訴我們趕快種樂因,將來可以得到樂果,這個道理就會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在剛開始還沒有學得完全,知見沒有建立起來之前,當皈依的時候這個大原則先把握住,所以說我們皈依了以後,隨便做什麼事情,一定啊依靠著三寶的指示。   
平常在我們受皈依的時候,這個皈依師父、法師常常有一個開示,這段開示裡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說有一個人那麼犯了罪,然後呢跑到一個地方去,譬如說從那個地方犯了罪逃到這裡來,求這個地方,或者是什麼這個地方的國家,或者什麼來躲。說這個地方的人說:「好,我可以幫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實實在我這個地方,既然到我這裡來,照著我的規矩做,還有呢不要違反這裡的規矩。」如果說你能夠照著它去做,然後你在這個區域以內,這個區域的一切自然會保護你,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違犯了,這個地方也不允許你,然後呢離開那個地方,正好那個地方等著你,就把你抓去,這個世出世間情況都是這樣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在任何情況,一切時處,自然而然以三寶為至心歸憑之處,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寶不順的。
這個話我們要進一層地了解,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好像乃至於大自在天等,我們在這文字上面隨便一聽,往往疏忽了這個內容。這個內容是指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示道、指示我們的大師,那時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況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個 (p282) 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況世間那些有財有勢的那些人。不過既然我們在世間,當然世間的法則要遵守,這是絕對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會與這個世間的法則違背的。但是在普通我們一般習性上面、概念上面這種見解,一定要把世間的這種量則拿掉,而以佛、法、僧這個基本概念作為我們一切行持的準則,這個是這一點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特別告訴我們的地方。
至於說下面所有本論上面說的那些道理,都無非是把這個原則的內涵、意義,為什麼,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更深一層地告訴我們。所以眼前我們只是靠我們的信心,然後呢有了這個信心,你認真地學下去,這個理路越來越清楚,到那時候你那個信心越來越清淨,自然而然你會做得越來越圓滿,所以我們要努力好好地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① 《攝分》所出勝利,② 教授所出勝利。】
「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再下面呢,由於我們了解皈依三寶了以後的殊勝的利益,這個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我們一切時處—那麼這個一切時很籠統,現在在這個地方分為晝夜,那麼白天說晝三時,晚上又夜三時,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麼這個裡邊也可以說,不管是你在任何 (p283) 情況之下,張開眼睛來腦筋清醒固然是,睡覺的時候,心裡面還在那兒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懇懇地修習。那麼這個裡邊又分兩部分,一個是〈攝分〉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殊勝利益,一個是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的;換句話,一個是相宗,一個是性宗。

p. 113 (10)
【◎ 初中有二四聚。】
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這個〈攝分〉當中,相宗從兩方面來說,每一個地方分四個子目。

皈依的福有多大?49A1(0318~0700)手抄P4L13~P6L5
① 第一四聚:其中第一個四聚,即:獲廣大福、獲大歡喜、獲三摩地、獲大清淨。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
「歸依三寶」的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

這第一個,你皈依了三寶,可以獲到非常廣大的福德、福報。那麼引經上面說,

【「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思議。」

佛、法、僧這三樣東西,都是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呢,就它的質來說,那就不是我們現在的心識所能夠思議得到,換句話說,它的確是非 (p4) 常地深微;就它的量來說,不可思議呀,那是大得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不管就它的質,不管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那三寶的意義那真是不得了!你怎麼跟它相應呢?嘿,「諸信」,如果說你能夠相信它的話,那個信—從我們浮浮泛泛,哎,說:「我相信三寶。」哪怕你這麼浮浮泛泛,就有產生絕大的功效。這個數學上面有這麼一個公式,任何一個大小的數字,跟那個無窮大一乘,結果總是無窮大。你拿一乘無窮大也是無窮大,用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十億,不管多大的數字乘那個無窮大,還是無窮大。因為那個三寶的功德就有這麼大的不可思議,所以你沾上一點就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信心真不可思議!不過,當然就我們感受到的方面來說的話,那完全要看我們的信心的差別,我們信心越純,那麼你所得到的越純。所以三寶方面固然不可思議,然後你能信三寶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議;如果這個兩個相應的話,你得到的異熟果報,那也是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曾經舉過不少公案,都是這個,等一下下面還要說。這個是經上面,那麼論上面呢?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你假定信得過三寶而去皈依的話,這個福德大得不得了,這個福德假定有樣子、有 (p5) 形色可以衡量的話,啊!那這簡直是大得無法想像的大,無法想像的大。平常我們任何一樣東西要有容器去裝,譬如說我們一張檯子,或者一樣東西裝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我們麥子裝在我們一個袋子裡邊。現在你皈依的這個福德假定拿一樣東西裝,拿什麼?就是拿我們這個三界,換句話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器,來裝我們皈依所得到的福報—嘿!對不起,根本裝不下。啊,根本裝不下!換句話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小得一點點,皈依的福報不曉得多大,你看看,這個皈依的福有這麼大喲!就像什麼呀?說這一個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這麼多,你現在要拿這個小小的手捧一捧,那個捧能衡量這個大海的水嗎?無法去衡量它,這樣。所以這個皈依福報有這麼個大法!
說到這裡,我們容或有懷疑說:「是啊,我們都皈依了,我們怎麼好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啊?」是,我們名字上面說是皈依了,真實皈依了沒有?這個大成問題。所以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皈依也要得皈依之體。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現在又是…… 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說你皈依是皈依阿彌陀佛,一心皈投的話,你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根本就是超脫三界輪迴,啊!這個是超脫輪迴,是不得了的事情。這個福之大,你想想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怎麼能容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單單皈依就有這麼大。
(p6) 前面我們已經一路上面學過來,好幾位同修都說:「啊!原來皈依還有這個道理啊,真是聞所未聞!」喏,實際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那個同學所以說聞所未聞的話, 也說明了我們以前說皈依、皈依啊,只是開始說學步,種一點善根,慢慢地一步一步上來,真實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夠真實皈依了嗎?所以如果你正確了解,如理皈依,正得皈依之體的話,確實千真萬確,可以得到這麼大的福報。

什麼是皈依後得到的歡喜(法喜)?49A2(0805~1353)手抄P6L13~P9L3
【二獲大歡喜者,】
「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這個我們說有了福報嘛當然歡喜,不一定,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氣,又有財,子孫滿堂,又有地位名譽,他就苦苦惱惱的很,他不一定歡喜,它這個地方不但你有福還有歡喜。先引經論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人身可以做到。」

說假定我們哪,「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時處,能夠隨順著三寶,去憶念三寶—佛,了解了佛的種種的殊勝,然後你真實如法如理去皈依的話,這個好處,這就是我們人所得到的。這個話要解釋一下,我們才能了解。你要曉得,人的真正殊勝之處在什麼地方?在三界之內,為什麼初機修學唯一的只有在人道當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樣東西特別 (p7) 強盛—思,思惟、思心所。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有什麼功效?這個要說明一下。平常我們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樣具足的幾樣東西,說六根。同樣六根—當然無色界那個色法不存在,那麼上界的容或有一些東西,因為在定當中,乃至於譬如說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就一般來說起來,眼根所對—眼所見,耳所聞,然後呢鼻、舌、身種種,當對了這個境界以後,馬上緊跟著這個意識,所謂「五俱意識」跟著它一起來了。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心裡邊的,一直隨著這個五根轉,而這個情況是非常粗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那個心力啊,一直跟著外面在轉,跟著外面在轉。
那麼,因為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始終在一種被動的狀態當中,你沒有辦法從這個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層透過這個事相的表面,認識這個裡邊深一層的意義。要什麼情況之下才行呢?就是說你必定要把這個意識,從外面的五根上面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不被這個外境轉。那個時候,你這個意識能夠再集中起來,貫注在你所觀察思惟的這樣事情上頭。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很簡單。譬如叫你去念書,叫你去念書,你正要念得好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般來說,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攪你了,那個時候你念書念不好。為什麼?喏!因為耳根所對不行耶,對不對?就是這樣。還有呢,就是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樂的事情,有一樣東西很難放的事情擺在這裡,就是外面的境引著你,你必定要把這個拿掉 (p8) 了以後,然後呢你把你的意識貫注在這個地方去,然後你才能夠深入。
所以,現在關於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已經體會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麼?都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必定把這個意識,從那個外境上面要拿回來,貫注在這個裡頭去,貫注在這個裡頭去。然後你能夠如理如量地去思惟,思惟了以後,跟這個法相應的種種的內涵,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體會得到。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所謂「隨念」等等,都是這樣的。
然後你去想:啊,這個世間哪,雖然表相上面看起來是那麼快樂、這麼好,實際上,唉!這個是虛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一年又一年,天增歲月人增壽,可是實際上的內涵,天是增了歲月,人在減壽。你才能夠從那個表相上面,進入這個事相的內涵去。然後你經過了這個思惟觀察,得出來這個結果說:啊!現在你要皈依,這是唯一可靠之處。如果你能夠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什麼事實?覺得:唉呀!以前都被這個外相所騙,所以種種的痛苦由此產生。現在不!啊,現在這個外相是騙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你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產生種種的苦惱。現在呢,你當下得到解脫,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你會有一個什麼感受說:啊!本來為著環境轉是煩煩惱惱,現在呢由於這樣的話,你不被它轉,當下不再煩惱,得到清 (p9) 涼、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豈不是歡喜嗎?
所以你如果說,真正地能夠這樣的話,那內心當中的的確確,到那個時候有一種歡喜,這個歡喜叫做什麼?法喜,法喜。其實我們不必這麼深談啦!就說念佛,說:「喲!這個世間這麼可怕啊,現在到極樂世界呀,這麼快樂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想,的的確確這個內在就讓你感到太多歡喜。在座的好幾位同修,已經透過了佛法告訴我們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後,欸!發現以前這種苦苦惱惱的事情,現在整個地就轉過來了。那用這麼一點點哪,就會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他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歡喜。那你想,我們現在對這個佛法真是可以說皮毛一點點哪,已經這樣歡喜,你將來深入真正能體會到的話,這個歡喜真是無量無邊地多啊!

【於餘二寶亦如是說,】
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他法、僧也是這樣。

【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我們現在不但獲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想:哎呀,說:「好呀!以前因為不認識,一直錯了,結果是越走越錯呀!現在真 (p10) 正的這個正確的該皈依、可皈依、應皈依。啊!這實在好。」然後你能夠這樣地作意思惟的話,這個歡喜增長,這個歡喜增長!平常,就像我們以前做錯了,自己還覺得做對,忽然之間發現:「哎呀!以前上了當了。」到那時候,你覺得:「哎!我這下不上當了真好。」然後你繼續努力地,你發現不上當的好處又來了,當然你越想越走是越歡喜。那麼第三呢,

p. 114
【三獲三摩地,】
「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

三摩地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為定。新稱三摩地(Samādhi),譯作等持。謂心住於一境,維持於平等也。

還有呢能夠得定。要曉得這個因為歡喜就容易得定,為什麼原因?要曉得定這個東西,它必定要是內心很寧靜的,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煩煩躁躁,你能得定嗎?當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猛的煩惱解脫了,然後跟法相應了,在那種歡喜的狀態當中,歡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較寧靜。然後呢你在那個時候,從這個基礎上面更進入,就得定;由於定就得慧,由於慧就得解脫,得了解脫—說「清淨」,所以第四: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歸依三寶」的第四個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就是這樣,那麼這四個。那麼另外一點呢,這四個的程序我們要了解。第一個,你皈依的時候得到的福,這個就是我們的資糧。然後呢你根據著這個資糧,然後你善根增長, (p11) 如理思惟,能夠跟著它去做的話,處處地方照著去做的話,你內心上面跟它相應了。相應的正確的內涵是什麼?欸!那就是你不再跟煩惱相應,於是啊,這個時候的的確確不再造惡業、增長善業,這個是剛開始,屬於戒學範圍。所以這個情況之下,你的內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應的這種調伏粗猛煩惱,獲得煩惱息滅的清涼,得到內心上面的浮淺的歡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脫。所以這個四個,還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次第在。

<第一組>
【◎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
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明。
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將在後面教授所出的第六種勝利——“人與非人不能為難”中宣說。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或者永遠消滅。

所有的錯誤的、邪執的這種觀點,「勝解」就是以前那種觀點。這種觀點,不但是說皈依世間這種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現在我們世間,很多。其實我們極大部分,這個人都是在世間的行相當中。其實世間的相…… 前面一再說,我們並不是把世間的東西不要。而是說為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把世間的很多概念,像醫生,普通世間的貿易,由在家人作為我們存活的這個幫助,幫助的條件,這個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但是絕對不是以這個為主!所以通常情況之下,譬如說,它這個概念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概念有矛盾衝突的地方,我們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間的,不再照世間的。這一點特別注意!不是說不要它們的。
(p12) 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去看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樣不好,信了佛吃素沒營養啊!」對不起,那不管!他除了這個以外,叫你用什麼藥,你一定聽他的,怎麼個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吃了素說,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聽他。當然你還沒有持齋之前,那沒什麼關係,這個要注意啊!這個要注意。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邪勝解障」的內涵,就是凡是跟三寶不相應的、違背的所有這個東西,你自然而然信得過三寶的關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了,絕不成其為障礙。要不然你總歸會這樣的:哎喲!這個東西等一下沒有營養,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這個又是這樣,又不要去。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呢,在這麼一來的話,慢慢輕微,乃至於永遠滅盡。

晚上喝牛奶要不要供養三寶?49A3(2111~2400)手抄P12L13~P14L2 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
【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或者清淨。

以前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麼?「惡師、惡法、惡友」。師,現在轉過來,就是我們的大師—佛;法,就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們方法,現在是正法;惡友。就是由於前面這種力量造的惡業,現在因為你歸憑了三寶改過來了,漸漸輕微乃至於得清淨,乃至於得清淨。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哦!我們現在在學習當中,所以隨時要警惕自己,我們的的確確很多見解當中,對三寶還並不認識。我們 (p13) 現在的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仍舊這種惡法在腦筋裡面,仍舊這種邪勝解。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說他晚上吃牛奶供養,應該不應該供養?我說:「應該啊!」可是他有人告訴他,他說:因為昨天我們不是剛講過嘛,說這個隨便吃什麼,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養。他說他吃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你不要供養。」嗯?那為什麼?他說:「晚上那個三寶不受供養。」你們說對不對呀?好,倒現在考考你們喔,考考你們喔!對呀!我們說那我們是出家人,僧團過了午以後不食的。你現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養,是供好、還是不供好?他說對不對?這個讓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明天告訴你們。
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確確在這個概念當中,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所以沒有弄清楚,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隨便開口,不要是隨便看了一點書,聽見了一點了,隨便亂開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遇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思惟觀察一下,到底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你肯去學,你能夠慢慢、慢慢地深進。要不然的話,我們雖然哪自己在學佛,實際上弄了半天,始終在學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後,要學這個學處,要好好地學,要五年,要跟著一個非常精彩的老師努力勤學。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開遮持犯最細微的地方,行持怎麼樣行持, 為什麼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話,對不起,盡壽 (p14) 不離依止哦!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跑得去的話,就隨便這個亂蓋一通,這個很危險哪!在這個地方我是隨便一提。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你一皈依了以後,你的行為就是從此以後正,因為你的行正,所以將來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後呢你進至登到「正至善士數中」,的確所正確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這些才是三世界當中對的、不錯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說「諸上善人」,那個時候,你從皈依開始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
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

皈依了以後為「大師」— 大師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這個僧,狹義地來說就是指四眾,廣義地來說如法行持者;乃至於其他「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都是護持佛法的,他會愛念歡喜。

要得罪人還是得罪佛菩薩?49A4(2526~2618)手抄P14L13~P15L5 - 得罪人
【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
因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清淨梵行人的喜樂。

這樣,所以我常常說,平常我們常常說:「哎呀!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 (p15) 意呀!當然你能不得罪,千萬不要得罪。可是萬一,尤其是我們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了以後,很多概念、很多行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碰見這種情況之下,兩者當中,不能同時善巧處理的時候,你注意!你如果說顧全了不得罪人的話,那時候你得罪了佛菩薩跟諸天;反過來說,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薩諸天,你要得罪人。請問你們願意取哪一個?這個概念很重要!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再說一遍,當然最圓滿的辦法,你既上得諸佛菩薩諸天的歡喜,下面呢大家也歡喜,這個是最好。萬一兩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你們要想一想,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下面我們繼續看: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一類。

天為什麼歡喜啊?他們看見你這麼皈依了以後,他們就說:「哎呀,好啊!我們所以生天是因為什麼?因為照著皈依,然後呢,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離開人間跑到這裡來。他們現在這樣的話,哎,也到我這個地方來了。」他們好歡喜啊!其實我們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見有人來,大家好歡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狀態就是會如此,就是會如此。那麼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個修羅啊,他常常跟那個這 (p16) 個天上的,大家打,大家打。所以如果天眾人越來越盛的話,欸,那個打起來,比較打勝的機會遠來得多,所以他很歡喜。所以你如果說成就皈依的話,天眾熾盛,如果你破壞的話是魔眾熾盛,就這樣一個道理,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說你在世間,儘管剛才說的這個人世間也許這個規則不一樣,大家覺得:「哎呀,你這麼不相應!」但是你能夠隨順著三寶,你說:萬一我這種隨順了三寶,世間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卻使諸天歡喜。諸天歡喜的原因是什麼?你成就皈依,結果呢,你生天去了。請問:你願意走哪一個?世間最長不過是一百年,然後你如果能夠生了天,最起碼的四天王天的壽命相當於人間九百年哪(編者按:疑師口誤,九百萬年)!請問:你願意採哪一個?人間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還是願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碼可以九百年享天福啊,何況還可以上三十三天哪!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喏、喏,喏!這個地方自己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
值得每一個人,大家來反省策勵一下。下面是

<第二組>
p. 114 (7)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地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

真正地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個地方的傳承,這個師承是那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進入內道,所以說「以有皈依而為判別」。

什麼至心皈依的行相?49B1(0311~0846)手抄P18L12~P21L5
(p18)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因此,在歸依三寶後,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著哦: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慢慢地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地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 (p19) 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 (p20) 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嘛!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哎呀,這個苦啊!」然後一心皈投於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哪!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呀,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 (p21) 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你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現在的的確確地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見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地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唉呀,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
(p22) 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癡癡呆呆站在那裡,欸,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它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了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結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 (p23) 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哎喲,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欸,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說,一看:哎呀,不行!我現在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呀?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覺得:「欸!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歸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這樣。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 (p24) 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哦—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

八律:別解脫律儀此律儀有八,苾芻律儀、苾芻尼律儀、正學律儀、勤策律儀、勤策女律儀、近事律儀、近事女律儀、近住律儀等。

《俱舍論》、《歸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的開始,就是歸依。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皈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哪裡開始?皈依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 (p25) 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受的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知見,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啊!這麼個好!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的福,的的確確無法衡量地大呀!

<第三組>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完全清淨。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地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說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生豬因緣公案?49B2(1739~2119)手抄P26L2~P27L13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 (p26) 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五衰相:1.花冠萎謝 2.衣著塵埃 3.兩腋汗出 4.身體臭穢 5.不樂本座

徹底淨除。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緣經》還是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他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他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哪!墮落豬當中,唉!你不要說墮天上到豬當中,我們叫人間到你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啊,絕對受不了!不 (p27) 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的地方去,在那兒住一天,我們實在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個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那時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說:「欸!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羯摩那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
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啊!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要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我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
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呀!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 (p28) 處。實際上他那個生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的,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p 115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趣。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ㄧㄡˋ,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皈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們也…… 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 (p29) 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第四組>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

而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地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一切痛苦解決了!
(p30) 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他馬上就有護法神來護持你。哦,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啊!」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地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行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欸,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呀?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地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辦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地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個道理,應當以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

風索外道公案:
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p31)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地也成就,一樣地成就。就這麼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到龍宮裡面去應供。平常啊…… 不,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他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哎呀!他覺得龍宮這麼好啊,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地持戒,認真地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是

【八速能成佛者,】
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夠成佛。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

(p32)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話—啊!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那個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前面這個道理,你經常去憶念思惟,因為你經過了憶念思惟以後,那時候發現,啊!原來你要求的一切的好處,原來都在裡頭,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勤勤懇懇地皈依。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有個好處呀,啊,就是難捨啊!結果呢如果說你能夠如理如量思惟、觀察,你就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嘿,都要皈依三寶才得到。眼前這個好處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而且貪了這麼一點小小的便宜,這個大好處都損失了。所以他並不教你真正地捨棄,他恰恰相反,要讓你得到大好處。
所以有很多人,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我覺得這些人真沒有出息。要捨 (p36) 不得,要捨不得大的!眼前一點點小的東西覺得捨不得—我覺得不在乎,我捨不得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我捨不得淨土,我捨不得是華藏,這個才是我捨不得的地方。你有種!然後你真正能夠這樣捨不得,你一定得到。那個都得到了,這一點點,唉,送給你都不要,這個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它殊勝的好處。你得到了這麼大的好處,啊,那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沒有問題了。所以為什麼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多思惟觀察啊,就這樣。平常一點點小小的好處被人家擋住了,喔唷,大發脾氣!現在這麼大的好處,人家怎麼搶也搶不去,就等在那裡呀!所以我說真沒有出息呀,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這樣才好!
這是第五,我曉得了殊勝的利益,以後那個就容易了。所以常常說:「哎呀,這個怎麼念佛才好啊!」簡單!你只要曉得,喏,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真正曉得了以後,唉!這念佛真容易,教你不念佛都做不到。這個道理現在大家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做不到呢?這個答案,暫時停一下,你們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想。想不出來,來問我,我再來告訴你。如果你想出來,你不妨問問我看看,想對、想錯?我也不一定知道,但是至少我曉得那個經論上面,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可以把這個完整的指示教授,指出來告訴你。下面:

⑥ 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第一組>
(p37) 【◎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共學內容」的第六項,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應當時時刻刻守護歸依,不捨棄三寶。

真正皈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就是守護這個皈依,絕對不棄捨。皈依尚且如此,所以下面你皈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這個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啊,哎喲,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這個沒有基礎的話,不要說,啊,這個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的生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的話,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哪怕那個身命,他真正皈依的人,哪怕身命可以捨掉,皈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身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皈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欸!很多人沒有皈依 (p38) 的人,他沒有長壽欸,這很明白嘛,到時候照樣地死。於是這樣的話,你不就冤枉了嗎?不是冤枉了嗎?所以假定說,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的話,太可惜啦,太可惜啦!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的話,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
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的時候,你能夠皈依的話,那麼這個苦惱卻是慢慢地怎麼辦?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真實皈依了,然後知道了正確地做,這個業障漸漸淨除了,於是這個苦漸漸遠離了。而這個都從皈依開始,皈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皈依了,那這算什麼皈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地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一個立誓:啊!咬緊牙關—說這個誓是什麼?是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做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皈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有些人說,如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呀,說其中我們皈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 (p39) 他下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幾樣東西。說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說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噢,通常說密教吧!說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生如來是南方啦,西方是阿彌陀如來啦等等,或者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說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未見根據,真正皈依,就是皈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第二組>
【◎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所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哦,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地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稱為、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源源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怎麼說,經是怎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噢,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的錯誤的地方。
(p40) 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嗯,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是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各別學處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像這類的說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

這個就是跟前面這個別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p. 116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是攝決擇中所說的內容。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p41)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的。」

就是這個就是說他的師承。喏,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這個他的,從內隖蘇跋,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溯到佛。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瓏跋道次第》中。】
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道次第中。

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來源。那麼,上面就是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

<第三組>
【◎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

你皈依了以後,萬一有違犯了,怎麼辦?還有呢,怎麼是棄捨?這個道理說一下。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
那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

有一類、有一派這麼說:如果說你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當中有六種違犯了,那麼你就棄捨皈依了。哪六種?

【謂初三種各別學處】
六種內容,包括了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p42) 初三種就是皈依了佛,不應該皈依其餘的大師;以及皈依了法,要離於損惱心;皈依了僧,不可以與外道共住,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共住」,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記得。除了這三樣東西以外,下面還有呢,

【及恆修歸依,】
說我們正式皈依了以後,要恆修皈依,假定說不經常去,那麼又錯了。或者,再下面第五,

【為命不捨。】
第六,

【供養三寶。】
這個六樣東西,如果說你做不到的話,那就等於捨棄了。有一派呢,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有的主張,要違犯九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另外有一些說,要成了九樣東西違背了,那麼就是捨棄了,又加上後面三種,就是

【各別學處,】
後面的三種再加進去。就是上面這個六種,加上各別學處的後面三種。

【其餘僅成虧損之因,】
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只是差一點,虧損了,不是違背。這個是前面說。

【然作是思,】
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

那個地方告訴我們—宗喀巴大師:但是你假定說腦筋當中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 (p43) 念,那麼這個就錯了。怎麼樣呢?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若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

說,假定說你遇見了困難,乃至於是有生命危險,你就棄捨了三寶,那麼那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棄捨了皈依。這樣的話:

【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

為什麼原因呀?他說雖然真正皈依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儀軌或者什麼等等,當然你要捨的時候,你還是對著某人:「哦,我現在不皈依了,棄捨了。」實際上你那心裡面,形式上面沒有這麼做,可是心裡面已經違背了。本來皈依了三寶以後,你心裡面一定是依止,說執取這個大師是唯一的皈依處,然後所說的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的準則,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裡面現在你想:「唉,這個不行、不行,這樣做的話,生命受了傷害了,哦,不要、不要!」心裡面這樣想的話,你違背了你皈依的時候的這個內涵,那個時候,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皈依。既然沒有真正的皈依,當然捨棄掉了。

(p44)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如果沒有違犯上面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如果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僅僅是對上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那些道理,你沒有做好,稍微一點違背。那個就是因地當中不圓滿,種了一個棄捨的因,並沒有產生棄捨三寶的這個實質上的結果。

<第四組>
【◎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

所以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
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假定說這個皈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內心上面真實皈依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是最安全、最殊勝、最超勝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說過太多了。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為什麼是最殊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不管是若裡邊、若外面,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情與無情的傷害,裡邊是種種煩惱惑業等等的,都不能傷害。

(p45)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所以皈依了以後,有皈依這個功德的差別:你皈依了以後,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會退轉,退轉也…… 不會退轉,就是退轉的話,它也少;現在我們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轉很容易。然後生起來以後呢?「倍轉增長」,加倍、加倍地很快地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說由此我們了解,那曉得了,是,也必定從前面所說的,由於了解三界之內的真相,無常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的苦,所以怖畏這個苦,然後要找解脫,找到真正皈依之處而至心受持,然後呢努力不違背,這個是皈依的最最主要的一個內涵。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照著去做一定得到這個功德。

【◎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我們已經知道,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那麼進一步我們要想了:對啊!那麼因為我們念到死、無常的迅速,然後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哎呀,這個又這麼恐怖!然後呢就想為了怕苦啊,要找可以歸投依靠救護的 (p46) 地方,結果你找到了三寶。然後呢皈依了三寶,他又告訴我們怎麼學。然後呢這樣去學,他怎麼救?他怎麼把我們救起來呢?欸,對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呀!他下面說: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

欸,現在就告訴這個道理了,所以經上面現證成,然後解釋這個道理。經上面怎麼說?《集法句》上面,說這個真正能夠斷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傷害我們—真正能夠避開傷害我們痛苦的這個道路,現在我告訴你啊,是誰?那這個是如來,「如來是大師」,這真正的一個大師,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爾等應須行」,你們應該跟從著他,聽著他、照著他去做嘛,那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

思惟正皈依是法寶的內涵?50A1(1918~)手抄P46L13~P47L15
<第五組>
【佛是歸依的大師,】
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視為歸依的大師,

真正的老師。

【僧是歸依正行的助伴,】
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

那個僧呢,是皈依了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的同伴,這個很重要的。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好的說明。

(p47) 所以正確皈依的是什麼?法寶。這句話,注意!我們真正皈依的是法寶。這地方有個問題提出來了。前面告訴我們,我們正皈依的是佛寶,不是所有的一切,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法寶,請問:到底哪一個呀?很多經上面都說:哦!是皈依的唯一的是佛寶,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卻正皈依的是法寶。我現在請問你們:這個裡邊有沒有矛盾?你們想一想,這個答案也擺在明天再說。不過我有的時候,明天,到了明天忘記掉了。現在是記性不大好,所以希望同學當中提醒我一下,提醒我一下。剛才好像也有一個問題,我現在也忘記了剛才問什麼問題,提醒我一下,那我來告訴你們。
當然我是主要的是鼓勵你們好好地想一想,你們如果想一想的話,然後我那麼一提的話,你就得到那個宗要,得到那個宗要。不要怕想錯!真正說起來,我們是一定錯的,假定我們一定對的話,那我們何必來學呀?我們都對了嘛!實際上,正因為我們都是錯的,所以一定要學,這個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錯,怕不懂!不但是要不怕錯,而是更應該了解不懂。所以經過你思惟的話,更找出來你錯誤的地方。所以你經過了思惟提出來的話,把你的漏洞都能夠遮蓋住,這樣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好好地增上,懂不懂?這是我所以要你們思的這個原因哪!你們也應該善巧利用這個機會呀,這是對你們最佳幫助。如果說你們想著,哎,要教你們自己去想去了,這對你們自己的最大的損失,這是要注意的。 (p48) 那麼繼續下去: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

因為你真實地得到了這個法的話,那麼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脫了,解脫了。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這個法寶,所謂法寶,得到法寶是什麼?

p. 117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最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這個才是法寶。法以教、證為體,大家還記住吧?法是什麼?內涵—教、證兩樣東西。「教」是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這樣。然後呢你學會了,照著這個教去行,「驗證」了,如法如理得到這個圓滿的東西,叫作法寶。所以最起碼的,乃至於一點點,都由於如法地聽聞、理解,然後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結果經過這個修持以後,遠過、積德。遠一分過,就離開一分苦;積一分德,就得到一分樂。從「遠」方面說,叫「斷」;從「德」方面說,叫「證」。所以無非都是這樣的斷證兩件事情,這樣地繼續地倍倍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就是說,不是說這個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絕對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這地方說得很清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 (p49) 面告訴我們。
如果大家不想學則已,想學這裡說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費時間!唯一的辦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聽聞;要聽聞一定要找善知識,所以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得到了善知識正確的引導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得到了這個法寶。得到了法寶,苦惱就解決,功德就安立,一樣一樣都行了!
哦!那麼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那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證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呀!所以說:

下士道修法應對業果善巧認識,如理取捨,發深忍信?50A2(2458~0333)手抄P49L11~P54L2
【◎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是眞修行。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地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得什麼樣的好的果報,是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 (p50) 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正理正法這樣地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
如果說你這樣地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了,那個心裡面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哎呀,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兒偷偷懶,你不願意—喔唷,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呀!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哪,都在這個上面哪!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喔唷,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還縮在那個地方,那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哪,受無邊大苦;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地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地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p51) 假定說,你不努力地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呀?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地長時期地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啊!縱然你怕苦啊,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啊!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它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做深忍,深深地忍可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了道理,說:啊,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等到你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忍可在心當中。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夠深深地印在心當中呢?這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地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的時候,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地思惟這個三寶,我們的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這麼癡癡呆呆啊,就這麼癡癡呆呆,大部分當中,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一生過去了。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 (p54) 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
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然後呢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然後呢浪費信施是有餘;弄得不好的話,還要去說長弄短哪,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說你能夠真正地善巧的話,嘿,妙了!你同樣做一個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告訴我們,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來,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個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的話,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啊!
(p55) 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哦!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越找越近,越找越近了。最後這個門在哪裡呀?嘿嘿!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地思惟,使它深深地忍可在心當中。所以第二歸依以後,必然跑到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