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師父的影響-真如老師開示

1.作任何事均注重「清淨意樂」的殷重發心。
2.作任何事都佷認真,包含小事細節。重視當下的業,不要在意速度,習慣收攝我們的心。
能即時釋破放逸心,須能當下提起。養成向內觀察內心。依法照見內心。
3.最喜歡看到別人對治煩惱。對境時不要打迷糊仗。真正能降伏自己的煩惱才是最重要的。
4.尊重正法,椅眾靠眾發揚正法。如何在週遭的人散發善意,廣結善緣。 
當下提起正念,不要拖延。


真如老師開示
2016/09/28

走到今天,我特別特別感恩師父的加持,沒有他的加持,實際上在無上菩提這條路上,我們寸步難行。看了師父的行誼、聽了師父的教誨,特別感佩兩點:清淨的動機、非常認真。
一、清淨的動機
做每一件事,師父都非常在意「發心」是什麼。我們天天說「要成就無上菩提,像佛陀一樣。」現在做每一件事的發心,是否有這樣清淨的動機?
我們的習慣是「啊,就去做了!」沒有殷重發心。我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發心」這回事;就算知道了也不列為重點;就算想要列為重點,但還是會被遺忘,都是師父告訴我們、提醒我們、叮嚀我們要知道「發心」這件事極為重要,不可忘記。
師父處理團體大大小小的事,都會在佛菩薩面前殷重發心。師父 70 多歲了,是一代高僧,利樂有情有很多攝心的方便。在他的心續裡,「發心」應該是極為純熟的事,為什麼卻示現出像小學生一樣,每一件事都那麼那麼殷重發心?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

二、凡事非常認真
師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認真!擦桌子、拆信封、撕饅頭紙等生活小節都一絲不苟。吃饅頭時,有人可能會吃掉一半才發現:「喔,有紙啊!」或者把紙連饅頭皮都撕掉了。師父是沾點水慢慢撕,從來都是撕得整整齊齊一整張的。我曾經問師父:「撕信封這樣一點一點撕,會不會很浪費時間?」覺得趕快看信之後去念經,好像比較清淨?師父笑一笑,不置可否。
現在慢慢領會到,如果能在每一件事上調伏心馬,讓自己不焦灼、不一直想要達到那個結果,而是重視當下所造的業,這是不是一門很深刻的功夫?我們一開始走上第一步的時候,就想要趕快到達終點,而從始點走到終點所造作的業通常是被忽略的。我們那麼在意「速度」,卻沒有在意內心的質量!
拜讀師父的日記,益發覺得是「於小罪見大怖畏」的修行。如果做每一件事沒有很清醒、向內覺察的覺照力,怎麼能看到罪?先看到罪,然後慢慢看到所謂的小罪。看到小罪之後,會生起大怖畏,還是會忽略過去?我們可能覺得沒什麼,浮浮泛泛、漫不經心、不以為然、很麻木的這種現行,在我們生命的業流中是如此地強盛。
師父的日記平常是完全不給別人看,為什麼?力求徹底的真實性。不是為了寫給人看的,是記錄每天怎樣去鬥煩惱,這真的是太樸素、太真實、太自然的一個修行人一步一步的腳印。如此親切的腳印帶著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努力。以下跟大家分享幾則:

 一碗甜飯
緣起法會中有進茶還有甜飯的供養,師父記說:「緣起法會中的茶和甜飯之例,形式上是有了,但內容呢?其次,即使形式有了的話,形式對不對呢?應想到任何東西必須要好好地傳授才行......」下面一段寫:「感想:今吾等學無上菩提,能欠缺上下兩代之間的好好傳授嗎?!教者諄諄善誘,學者認真學習,非常認真地切磋琢磨,方乃有成。」一碗甜飯,看看師父的感悟!不會放過生命的任何細節,總是緣到自己的宗旨,考慮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師父持戒的態度是戰兢惕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種生命狀態,很多人是不習慣也不舒服的,因為整天提著心力,好像不能很開心、很放鬆。實際上這種警醒的狀態,會有另一種放鬆感,就是遠離惡業那種心靈深度的寧靜。
我們平常對到境,眼、耳、鼻、舌、身、意就迅猛地緣上去,黏成一團,完全沒有反觀內心的內照力,當下造善造惡自己無法覺察,那麼「瞥爾即犯」的菩薩戒要如何持守呢?當下的心隨逐著境在狂奔,像一條河不可控制地奔流而下,沒法停下來讓那個濁水變清。太張狂的狀態,非常妨礙內觀,必須靜一靜,當下把握內心,向內觀察自己所造作的業是朝向哪裡。

 滑溜溜的死症
師父常常在日記裡會寫到:「至心感謝上師、三寶、護法之無上加持與垂賜,使弟子(「弟子」兩個字都寫得很小)於晨起修上師相應等等,能有多大多大的進步......」提到上師相應時,師父寫了這樣一段:「能即時識破一向常犯的懈怠心,此心總是拖拖拉拉,讓自心處在滑溜溜的死症中,似念非念地作功課,表面上是在做,實際上完全在浪費暇滿大寶。」
這句話有太多可用功處。「即時」,然後能不能「識得破」?識破什麼?「懈怠心」。這個懈怠心是如何現行?「常犯」,每天差不多都這樣。識破它的什麼相狀?「拖拖拉拉,讓自心處在滑溜溜死症中。」那滑溜溜的死症是怎麼樣呢?「似念非念地作功課」,我們可以朝內心裡觀察:「表面上是在做,實際上完全在浪費暇滿大寶。」
師父接著再剖析:「而且由此等流習氣,不知不覺總會陷在此死角中......如果因為體力差、心力弱(似是理由)......」就是像昨天太累了,昨天熬夜了,晚上沒睡好、多夢等等,我們總有一種理由告訴自己說早課可能可以這樣過去:「先隨口唸過,」聽這些心態,「先將形式做好,」這已經是很有正念的人,會要把形式做好,然後「等到下一次再好好做」。「應該能由正念正知識破,知道用功須當下一念提起,否則拖拖拉拉永無了期,也永無希望!唯有如此努力,即使病苦、死苦也絕不例外。這樣真正皈依持戒之心才不被境奪,才是正皈依也。」
這一段揭示了念誦時應該有的基本狀態。能夠學會在這種狀態下用功,一拿到經典就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去誦,這一生必將受用無窮。如果一拿到經典就昏昏欲睡,然後想:這次先這樣,下次再努力。當前的一念不用力提起,師父用四個字叫「永無希望」!該如何對治呢?要善於分配你的體力;另外,發現問題之後不要以各種藉口為由,不去照破這個習慣煩惱,那是永無希望,很可怕的毛病!

 對境觀功念恩
師父也有記我一些用功的狀況,表揚了一下說:「凡此種種都是真實功夫,都須在境界上歷練獲得,一點虛假不來。理論上的空言,欠真實功夫,到此都成戲論。誠如其所言,生起嫉妒心的時候,隨喜自他功德的心情就消失了,反之亦然。平時我們總說『觀功念恩』,但對境時要能如實生起此心才是,因此得到此暇滿大寶,又有傳承師長攝受,垂示加持,若仍被惑業纏死,那真是沒有心肝的人啊!」

 依法照見內心
「下午兩點的時候大家集會,其中有淨明法師、如證法師、禪聞法師、如得法師、如願法師、如旭法師、如亨法師、如偉法師等在一起談。」大家跟師父隨宜談談個人受用的狀況。師父說:「儘量設法使大家能觀察內心。依法照見內心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跨不出,學佛永無進步。平常人的業習氣,內省是件高難度事,尤其是念書人,習慣性地以文字遊戲為得到,而世間亦以此為衡準標準,所以欲求透過這一關,必須花一番努力才是!」
「依法照見內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怎樣發現作功課時、聽聞時,一直現行的不如法狀態?要用法的明燈,去照見平常看不到的東西。照了之後要照破,照破之後,馬上當下提起來,這才有希望。如果一直被這個習氣牽著走,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師父說:「永無了期,也永無希望!」

 倚眾靠眾,擋住逆流
這是浴佛法會結束之後師父寫的:「法會圓滿日特別向大家說明,以共同目標所形成團隊之重要。吾等今日依法形成法人,必須尊重法。尊重之方式——信心及智慧(所策起的力量,自己善淨業及三寶護法的加持)。若不能倚眾靠眾,處今日強大的逆流中,必被沖走,共同淪墮。所以今日以共同目標能實踐,不但自己守得住,而且能使很多有心人都聚在一起,不但可以擋住逆流,而且可以繼續擴大增長、相互扶助而救得很多人,特別可能將有可能的災難淡化掉。」
師父特別特別在意我們「一定要尊重法」,還要「倚眾靠眾」——在僧團裡、在居士廣論班裡都要倚眾靠眾。在今日強大的逆流中,如果不倚眾靠眾,自己在一個角落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對抗過度染污的外境,一定會被沖走,一起掉落。如果有共同目標所號召的一群人,不但自己守得住,還能讓很多有心人聚在一起;不但可以擋住逆流,而且可以繼續擴大增長,相互輾轉去救更多的人。
聚在一起能擋住逆流,是一種持戒的精神。如果很多人都發心好好持戒,可以防止將要發生的大災難,這在經典上有記載。如果我們這一群人聽了師父的教誡,好好守護自己的內心,認真持戒,就是祈禱世界和平,祈願所有的眾生能夠遠離災難、遠離瘟疫、遠離病苦、遠離戰爭。
這些珍貴的教誡,如果能夠放在心上不停串習,成為慣修,就是最真實地憶念師父的恩德。師父其實最最在意這個!如果有人跟他報告看到什麼煩惱了,在那個煩惱的對治上有一點進步了,師父的眼神馬上就特別燦爛。

 在自心建立師父紀念館
如何讓世界上所有的人知道有這麼一位高僧?他是一位出家人,卻關心農民怎樣種糧食,關心大地,關心土裡、水裡、天空裡很多被忽略的小生命;他住在寺院,可是心懷天下蒼生,關心教育,關心老師的痛苦、家長的痛苦、孩子的痛苦;他精勤苦修,但始終關心居士們的無限生命,創辦了研討班,讓大家竟然也學了這麼專業的一本論!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根本道場蓋一座師父紀念館,想想會迎來全世界多少參訪者、朝禮者,看一看師父貢獻了這麼多年生命的地方,看一看師父所開創出的僧俗這麼廣大的事業,乃至他對全人類、對所有生命大悲的柔情!請大家好好努力,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

對師父最深刻的懷念,就是要把他的教誨放在心上,千萬不要忘記。注意師父那句話——當下提起正念,不要拖延。用法的明鏡反照自心,斷惡修善,實際上就是在我們心中為師父建立的紀念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