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2018-01-25進度:皈依三寶八

50A03:13 50B03:47

⑥ 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第一組>
(p37) 【◎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
「共學內容」的第六項,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應當時時刻刻守護歸依,不捨棄三寶。

真正皈依了以後,最起碼的,哪怕笑、開玩笑;最嚴重的,哪怕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就是守護這個皈依,絕對不棄捨。皈依尚且如此,所以下面你皈依做到了,下面持戒等等自然都做到。所以這個根本只要做到了,上面就都做得到。現在實際上呢,就是我們那個根本沒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啊,哎喲,希望要求個菩薩戒,乃至於要求個密宗的大灌頂。不要這麼忙,你先把皈依做好了,你皈依做好了,下面一樣一樣東西都很容易,自然都會得到。你如果這個沒有基礎的話,不要說,啊,這個菩薩戒,密宗的灌頂,佛親自跑得來,跑到你面前,給你這個東西,也沒得用;反過來,你見到了佛,也沒得用。佛世這種公案太多、太多。下面說: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
我們的生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

  我們所以捨不得的話,總有困難,現在最嚴重,哪怕那個身命,他真正皈依的人,哪怕身命可以捨掉,皈依不捨。為什麼呀?因為你那個身命以及眼前的受用,就算是你現在為了保護,捨掉了皈依,對不起,最後你能不能保護它?最後還是死欸!很多人沒有皈依 (p38) 的人,他沒有長壽欸,這很明白嘛,到時候照樣地死。於是這樣的話,你不就冤枉了嗎?不是冤枉了嗎?所以假定說,為了保護這個本來就要死的、本來就要棄捨的,而棄捨的話,太可惜啦,太可惜啦!所以你為了這個而棄捨三寶的話,那完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捨棄,絕對不要捨棄。
反過來說,當苦惱發生的時候,你能夠皈依的話,那麼這個苦惱卻是慢慢地怎麼辦?可以減輕。因為這是業嘛!由於你真實皈依了,然後知道了正確地做,這個業障漸漸淨除了,於是這個苦漸漸遠離了。而這個都從皈依開始,皈依正是要為做這個。所以當你遇見了苦,你反而棄捨皈依了,那這算什麼皈依?

【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

你了解了這個,這樣地思惟觀察以後,就下了一個立誓:啊!咬緊牙關—說這個誓是什麼?是要對自己所願求的一定要做到,這個叫做誓願—哪怕說笑話,絕不棄捨皈依。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棄捨,就是這個道理。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有些人說,如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他下面有一點,說有的一些祖師們說呀,說其中我們皈依了以後,有一個學處。現在 (p39) 他下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幾樣東西。說有一些祖師們說有一個應該學的,說不管你到什麼地方,那麼,反正比如說:噢,通常說密教吧!說東方什麼如來,南方什麼如來,寶生如來是南方啦,西方是阿彌陀如來啦等等,或者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到那個地方皈依這個佛,說這樣,有這種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大師說「未見根據」,未見根據,真正皈依,就是皈依十方三寶,就這樣,這個意思。而主要學的,就是上面〈攝分〉、教授當中所出的這幾點,關於這一點沒有根據。所以這地方順便提一下。

<第二組>
【◎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所說。

上面所說的六種共同學處,就是解釋《道炬論》當中的解釋。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很有關係哦,表示他的師承。他這樣地了不起的一位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也好,阿底峽尊者也好,你看,我們曉得在印度,阿底峽尊者被稱為、被尊為第二能仁,宗喀巴大師也是。以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們一開口,開口都有他傳承的,源源本本,說我這個傳承從哪裡來的,從這個我的老師、老師、老師,然後上去哪一個,最後推舉到佛,論是怎麼說,經是怎麼說。他們這麼樣成就的人,尚且這麼謹慎,我們現在一點樣子都沒有,自己開口就亂蓋,還說:「噢,一定要這個樣、要那個樣。」這就是我們的錯誤的地方。
(p40) 注意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要認得的—我在錯誤當中。千萬不要總是我覺得對,然後要別人照我這個樣做,那你完全錯了。單單你覺得對,那只是害你自己;你要教別人,還要害了別人,嗯,這個非常糟糕!這個雖然無關緊要的,好像;實際上這個裡面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真正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是契經中說。

那麼上面是共同學處,這個是來源。然後各別學處前面有,各別學處有三個對吧?應止、應學,說各別學處前面三個—契經當中。各別學處當中,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像這類的說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

這個就是跟前面這個別學當中的,這個應修三個一樣的內容。

p. 116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是攝決擇中所說的內容。

還有〈攝決擇分〉說也是這樣的。

(p41)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的。」

就是這個就是說他的師承。喏,他說那些師承,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親傳的主要的康地的三個大弟子之一;親從這個他的,從內隖蘇跋,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傳到宗喀巴大師,表示他這句話有出處。所有的地方,由經、論一直溯到佛。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瓏跋道次第》中。】
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道次第中。

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來源。那麼,上面就是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繼續下去。

<第三組>
【◎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

你皈依了以後,萬一有違犯了,怎麼辦?還有呢,怎麼是棄捨?這個道理說一下。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
那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

有一類、有一派這麼說:如果說你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這個當中有六種違犯了,那麼你就棄捨皈依了。哪六種?

【謂初三種各別學處】
六種內容,包括了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p42) 初三種就是皈依了佛,不應該皈依其餘的大師;以及皈依了法,要離於損惱心;皈依了僧,不可以與外道共住,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共住」,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記得。除了這三樣東西以外,下面還有呢,

【及恆修歸依,】
說我們正式皈依了以後,要恆修皈依,假定說不經常去,那麼又錯了。或者,再下面第五,

【為命不捨。】
第六,

【供養三寶。】
這個六樣東西,如果說你做不到的話,那就等於捨棄了。有一派呢,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
有的主張,要違犯九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另外有一些說,要成了九樣東西違背了,那麼就是捨棄了,又加上後面三種,就是

【各別學處,】
後面的三種再加進去。就是上面這個六種,加上各別學處的後面三種。

【其餘僅成虧損之因,】
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只是差一點,虧損了,不是違背。這個是前面說。

【然作是思,】
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

那個地方告訴我們—宗喀巴大師:但是你假定說腦筋當中以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觀 (p43) 念,那麼這個就錯了。怎麼樣呢?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
若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

說,假定說你遇見了困難,乃至於是有生命危險,你就棄捨了三寶,那麼那個時候,你實際上就棄捨了皈依。這樣的話:

【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

為什麼原因呀?他說雖然真正皈依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儀軌或者什麼等等,當然你要捨的時候,你還是對著某人:「哦,我現在不皈依了,棄捨了。」實際上你那心裡面,形式上面沒有這麼做,可是心裡面已經違背了。本來皈依了三寶以後,你心裡面一定是依止,說執取這個大師是唯一的皈依處,然後所說的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的準則,而行持的助伴,共同的同伴就是僧。心裡面現在你想:「唉,這個不行、不行,這樣做的話,生命受了傷害了,哦,不要、不要!」心裡面這樣想的話,你違背了你皈依的時候的這個內涵,那個時候,心裡面並沒有真正的皈依。既然沒有真正的皈依,當然捨棄掉了。

(p44)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如果沒有違犯上面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如果你這個心裡面沒有,僅僅是對上面告訴我們,皈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那些道理,你沒有做好,稍微一點違背。那個就是因地當中不圓滿,種了一個棄捨的因,並沒有產生棄捨三寶的這個實質上的結果。

<第四組>
【◎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

所以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

【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
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假定說這個皈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內心上面真實皈依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是最安全、最殊勝、最超勝的力量。這個力量不得了的力量哦,不得了的力量哦!前面說過太多了。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為什麼是最殊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不管是若裡邊、若外面,外面是人家,不管是有情,情與無情的傷害,裡邊是種種煩惱惑業等等的,都不能傷害。

(p45)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所以皈依了以後,有皈依這個功德的差別:你皈依了以後,它生起功德很容易,而不會退轉,退轉也…… 不會退轉,就是退轉的話,它也少;現在我們功德不容易生起,退轉很容易。然後生起來以後呢?「倍轉增長」,加倍、加倍地很快地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說由此我們了解,那曉得了,是,也必定從前面所說的,由於了解三界之內的真相,無常迅速,死了以後要墮落的苦,所以怖畏這個苦,然後要找解脫,找到真正皈依之處而至心受持,然後呢努力不違背,這個是皈依的最最主要的一個內涵。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照著去做一定得到這個功德。

【◎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我們已經知道,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那麼進一步我們要想了:對啊!那麼因為我們念到死、無常的迅速,然後死了以後,要墮落惡趣,哎呀,這個又這麼恐怖!然後呢就想為了怕苦啊,要找可以歸投依靠救護的 (p46) 地方,結果你找到了三寶。然後呢皈依了三寶,他又告訴我們怎麼學。然後呢這樣去學,他怎麼救?他怎麼把我們救起來呢?欸,對啊,這個我們要了解呀!他下面說: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

欸,現在就告訴這個道理了,所以經上面現證成,然後解釋這個道理。經上面怎麼說?《集法句》上面,說這個真正能夠斷除痛苦的「有箭道」—箭,就是傷害我們—真正能夠避開傷害我們痛苦的這個道路,現在我告訴你啊,是誰?那這個是如來,「如來是大師」,這真正的一個大師,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爾等應須行」,你們應該跟從著他,聽著他、照著他去做嘛,那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

思惟正皈依是法寶的內涵?50A1(1918~)手抄P46L13~P47L15
<第五組>
【佛是歸依的大師,】
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視為歸依的大師,

真正的老師。

【僧是歸依正行的助伴,】
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

那個僧呢,是皈依了以後你修行的時候的同伴,這個很重要的。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好的說明。

(p47) 所以正確皈依的是什麼?法寶。這句話,注意!我們真正皈依的是法寶。這地方有個問題提出來了。前面告訴我們,我們正皈依的是佛寶,不是所有的一切,這地方又告訴我們正皈依的是法寶,請問:到底哪一個呀?很多經上面都說:哦!是皈依的唯一的是佛寶,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卻正皈依的是法寶。我現在請問你們:這個裡邊有沒有矛盾?你們想一想,這個答案也擺在明天再說。不過我有的時候,明天,到了明天忘記掉了。現在是記性不大好,所以希望同學當中提醒我一下,提醒我一下。剛才好像也有一個問題,我現在也忘記了剛才問什麼問題,提醒我一下,那我來告訴你們。
當然我是主要的是鼓勵你們好好地想一想,你們如果想一想的話,然後我那麼一提的話,你就得到那個宗要,得到那個宗要。不要怕想錯!真正說起來,我們是一定錯的,假定我們一定對的話,那我們何必來學呀?我們都對了嘛!實際上,正因為我們都是錯的,所以一定要學,這個道理要懂得。所以不要怕錯,怕不懂!不但是要不怕錯,而是更應該了解不懂。所以經過你思惟的話,更找出來你錯誤的地方。所以你經過了思惟提出來的話,把你的漏洞都能夠遮蓋住,這樣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好好地增上,懂不懂?這是我所以要你們思的這個原因哪!你們也應該善巧利用這個機會呀,這是對你們最佳幫助。如果說你們想著,哎,要教你們自己去想去了,這對你們自己的最大的損失,這是要注意的。 (p48) 那麼繼續下去: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

因為你真實地得到了這個法的話,那麼一切的怖畏、痛苦解脫了,解脫了。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這個法寶,所謂法寶,得到法寶是什麼?

p. 117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最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這個才是法寶。法以教、證為體,大家還記住吧?法是什麼?內涵—教、證兩樣東西。「教」是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這樣。然後呢你學會了,照著這個教去行,「驗證」了,如法如理得到這個圓滿的東西,叫作法寶。所以最起碼的,乃至於一點點,都由於如法地聽聞、理解,然後呢照著所理解的如理修持。結果經過這個修持以後,遠過、積德。遠一分過,就離開一分苦;積一分德,就得到一分樂。從「遠」方面說,叫「斷」;從「德」方面說,叫「證」。所以無非都是這樣的斷證兩件事情,這樣地繼續地倍倍增上而得到的,而得到的。就是說,不是說這個以外,其他的地方得到。所以絕對沒有天上掉下來的事情,這地方說得很清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 (p49) 面告訴我們。
如果大家不想學則已,想學這裡說得很清楚:不要等,白等,白白浪費時間!唯一的辦法,要自己去修持。要修持,你必定要懂得修持的方法;要懂得修持的方法,一定要去聽聞;要聽聞一定要找善知識,所以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得到了善知識正確的引導指授,你照著它去思惟把握住、了解了修行的特質,然後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得到了這個法寶。得到了法寶,苦惱就解決,功德就安立,一樣一樣都行了!
哦!那麼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那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證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呀!所以說:

下士道修法應對業果善巧認識,如理取捨,發深忍信?50A2(2458~0333)手抄P49L11~P54L2
【◎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是眞修行。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地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得什麼樣的好的果報,是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 (p50) 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正理正法這樣地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
如果說你這樣地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了,那個心裡面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哎呀,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兒偷偷懶,你不願意—喔唷,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呀!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哪,都在這個上面哪!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喔唷,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還縮在那個地方,那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哪,受無邊大苦;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地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地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p51) 假定說,你不努力地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呀?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地長時期地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啊!縱然你怕苦啊,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啊!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它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做深忍,深深地忍可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了道理,說:啊,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等到你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忍可在心當中。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夠深深地印在心當中呢?這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地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的時候,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地思惟這個三寶,我們的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這麼癡癡呆呆啊,就這麼癡癡呆呆,大部分當中,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一生過去了。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 (p54) 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
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然後呢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然後呢浪費信施是有餘;弄得不好的話,還要去說長弄短哪,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說你能夠真正地善巧的話,嘿,妙了!你同樣做一個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告訴我們,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來,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個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的話,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啊!

(p55) 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哦!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越找越近,越找越近了。最後這個門在哪裡呀?嘿嘿!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地思惟,使它深深地忍可在心當中。所以第二歸依以後,必然跑到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