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10-17進度:中士道-集業之理-死緣

75B 11:28 - 76B 15:11

子二、死心 分三:
① 善心死 
② 不善心死 
③ 無記心想

<第一組>
【◎ 第二,死心】
欸,看看,這個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善心死 分五:
① 以善心死 
② 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③ 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④ 彼時善終之相 
⑤ 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① 以善心死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在臨死的時候,由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提醒,心中生起了善念而死。由於這時心中現起的是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因此稱為善心死。這是在人死前,在呼出最後的三口粗氣以後,屬於粗分心狀態。

(p94) 這是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
「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他心裡想,哎呀,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說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啊—你千萬生病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要好啊!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
不善心,

② 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就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這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③ 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倘若生前善法和惡法的串習力相同,就看他臨終前那個先現起,若是現起的是善念(或者惡念),其他的惡念(或者善念)就隱而不現。

(p95)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心業力現起了。這個心業力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它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啊!你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地就養成功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做的時候,或者比如說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做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得浮浮泛泛,儘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唉,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
[老和尚念佛]
還有呢你做得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一看就曉得了。譬如說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時他在,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噢,後來某某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 (p96) 面想:「唉呀,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啊!」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哎呀!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哎呀!聊起天來,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欸,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嗯,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
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哎呀,沒關係啦!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身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啊!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僧團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哎呀!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啊!」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
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 (p97) 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了。然後那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啊!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地「嘎!」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地,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啊!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
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滿老實,他也告訴我,喔唷!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天七,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分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這個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啊,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啊!「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用。所以這裡我們要了解,要了解啊!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
(p98) 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滿好玩、滿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切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它也仍舊是下一念,就這麼簡單。所以平常我們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麼呢?就是修這個。那麼上一念怎麼來的呢?等流。所以說你了解了之後,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麼來,那麼緊跟著這麼走啊!就是這個樣啊,所以這個叫無明。了解了上一念這麼來,到這地方曉得:啊,不對!所以我們懺悔當中大家還記得吧?懺悔當中說「我無始以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心跟著這個煩惱,哪裡跟起啊?沒有別的,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等流。它又來了,欸,你認得它,那時候我不跟它,所以「諸罪皆懺悔」呀!
所以說到這裡,你們不要把它看成功……現在我也不忙著告訴你們,現在只是你把那個儀軌學會。真正你儀軌學會了以後,將來你慢慢地自己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認識了以後,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你會痛切,啊,說我以前怎麼做這麼樣錯的事情啊!你會對以前不理想的,深深地感覺痛切、追悔,那個就是「破現行力」。因為你對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產生了。既然眼前破現行、依止,你願意將來還造嗎?當然後面的「遮止 (p99) 力」也就行了。這個每一個地方都在這裡呀!所以必須要懂得了道理以後,下面的其他的問題都解決了,就在這裡。清楚嗎?這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是了解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心如功曹:功曹古之官名,職居主位,掾屬行止,皆聽其命。以之喻心,為百體之主。心動則百體動,心止則百體止。

④ 彼時善終之相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安祥地去世。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闇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⑤ 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造善業的人臨終時身體沒有很重的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解肢節苦也極其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比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欸,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欸!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 (p100) 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不善心死 分六:
① 以不善心死 
② 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③ 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④ 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⑤ 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⑥ 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① 以不善心死

<第二組>
【◎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不善心死,是說在臨終時,由自己想起,或者由其他人的提醒,在進入粗分心時,心中就現起貪等惡念,因此而死。臨終時,身體遭受極重大的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怎麼辦呢?他也同樣地,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的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是「重苦受」,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一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始終沒停。欸,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叫「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地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② 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p101)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凡是造惡業多的,在臨終時必先領受生前所造惡業的果報。所有曾經造下惡業的景象,都會呈現在眼前,彷彿置身夢中,所見到的全是恐怖、怪異的影像。這時就像是從光明處墮入了黑暗的深淵。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欸,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像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哦,他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欸,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臨終有這個相。
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哦!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 (p102) 細地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地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癡癡闇闇;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准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淨罪之相,《准提陀羅尼》中說有以下諸相:
一、夢見吐惡食;
二、夢見飲牛奶、酸奶等及吐酪等;
三、夢見日出、月出;
四、夢見在虛空中遊行;
五、夢見自己的身體或衣服燃火;
六、夢見水牛;
七、夢見制伏黑人;
八、夢見比丘僧與比丘尼僧;
九、夢見樹出牛奶(或者夢見白檀香樹、紅檀香樹);
十、夢見象、牛王、大山、獅子座;
十一、夢見登微妙宮殿;
十二、夢見聽法。

③ 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造作最深重不善業的人,由於看見各種恐怖的不可愛景象,嚇得身體汗毛豎立,手腳亂動,大小便失禁,並且手抓虛空,雙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臨終時會顯現這類見變怪相所引起的惡相。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啊!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得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啊!眼睛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利,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④ 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生前造的是中品惡業,應當墮畜生道或餓鬼道的眾生,這種種恐怖的景象,有些會出現,有些不會,或者完全不出現,而是顯現其他不同的紛亂現象。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⑤ 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p103)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生前造惡的人解肢節苦最為慘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這種解肢節苦除了天趣和地獄這兩類有情之外,其他人、鬼、旁生等生處都須要感受。

就是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生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啊!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哎呀,那個無邊的痛苦喔!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啊!這個到地獄,總之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⑥ 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第三組>
[076A]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他心裡覺得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至於得道的聖人,是否還有「我愛」呢?那就要看所證的果位來決定了。

告訴我們了,告訴我們了!喏,這一個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這個集諦當中的「生、集、因、緣」,前後相續的這個觀念,第一次先點出來。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無始以來的習慣,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增長了。他心裡覺得:唉呀,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換句話這個就是惑,這個就是惑。
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點病了,那 (p108) 一點……為什麼你會心裡生煩惱,為什麼?今天人家瞪你一眼,「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一眼!」還是為了這個我,對不對?今天少吃一點,「我又少吃一點!」風吹了一下又涼了感覺得,熱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都是為什麼?長夜以來的這個我這個東西的習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話,你又想了:唉呀,我哪一個事情沒有了,這個事情也沒有了,那個事情也沒有,一大堆不曉得多多少少都來了。年輕的時候不是想那個,哎喲,我趕快去找這個醫生,年老了以後想那些事情,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當等到你真正的這一生壽命一結束的話,它這個東西繼續地延續下去,這個就是中有生起之因。
前面說集諦的時候,能集的業,所集的能引的業,聖者為什麼不集啊?原因是這樣:真正的聖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於小乘,「見諦」的時候見到什麼?原來見到我講的,結果「我」沒有的。所以平常我們說參禪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地見到,說「大地無塵土」,一樣東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麼會找不到呢?欸,它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見的這個我沒有了,就是這樣,那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既然見道了,但是他的習性還在,然後修,修到後來呢,這個連它習性也沒有了。所以到那個身體結束了,結束嘛就結束了,他並沒有這個東西,並沒有這個東西,「後有」就沒有東西引發,他就生 (p109) 死就到此為止。這個現在第一次指出這個概念來,後面不斷地,就把這個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一次比一次加深。
現在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呢?也就是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又忙這個,這個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現在我們生前已經了解了:唉呀,這些東西都是騙我們的,要丟都丟不掉,現在唯一的趕快丟掉它,趕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時候已經一直厭,厭極了!然後呢你在生的時候一直忙的「欣極樂」,所以臨終的時候什麼?還是這個,還是這個。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嘛,所以這個世間的一切牽你不住,然後呢你造的業是一心往這個地方去,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簡單極了。所以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去念佛,這無有不去者,了解嗎?就是這樣,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所以起心動念之間,隨便一檢查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呢繼續看下去:

p. 177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只證得初果和二果的羅漢,還有「我愛」,但是因為已經見道,所以可用見「無我」的空性智慧,來制伏對「我愛」習氣的執著,使它不致產生愛著。這種情況,就像使用強大的勢力,可以制伏羸劣的力量一樣。

嗯,上面這句話現在這裡解釋了吧!說「預流、一來」為什麼呀,他這個我愛,「我」已經見到了沒有,但是呢這個我愛,我愛、我癡這個習性還在,它還是現行的。但 (p110) 是呢,他能夠以他的智慧觀察制止它,就是他因為見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個慧觀的力量提起來的話,他可以讓它制伏。所以「譬如強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說這個話,這個強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裡還要懶懶癱癱,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的話,哦!那這個他可以制伏你,這個。至於說「不還」的呢?我愛已經不現行,所以他不再、不再來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不還果的聖者,就是到什麼呢?到五不還天,那個是聖者所住的天。還有一點點餘習未盡,到那個地方把那餘習弄完了,好了,證果了,就這樣。這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那麼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兩樣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個叫「無記心」,下面一個叫無記心,關於這個無記心這裡暫時我們就不講它。那麼說到這地方,大家已經漸漸地越來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們這裡功課,安排的功課雖然少,但是內容大家體會得到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真正要想修行這個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你越是能夠了解得多,然後呢你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然後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乃至於證得證果的力量越大,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所以反覆推敲思惟,空下來這麼多力量,不是讓我們玩的呀!你們要記住,這個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177頁,上面已經講到我們死的時候的狀態,死的時候的狀態說善心是什麼樣,不善心是什麼樣,那麼今天講「無記心死」。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無記心想 分二:
① 粗想位 
② 細想位

① 粗想位

(p111) 【◎ 無記心死者,】
以無記心去世,

這個關於善、惡、無記三樣東西要說一下。「無記」就是它沒辦法分辨—「記」就是說明—沒辦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惡的。那麼這個裡面有兩種:一種叫「有覆無記」,一個叫「無覆無記」。那麼通常所謂有覆、無覆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說:我們隨便坐、站、走,你心裡面這個無所謂,這是不但無記,本身的的確確也沒有染污在裡面。那麼這個「有覆」是什麼呢?就是說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轉的,但是並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就是說:欸,這個東西是我的,或者你隨便起關於這一類,這個念頭本身分不出善惡來,分不出善惡來,但是呢由於這個我相,我就是雜染的根本,細的我們下面去再說。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無記的話,那是沒有強烈的善惡這一種。

【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造下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或者善惡都未造,在臨終時自己未能回憶起善惡,也沒有他人使其回憶,

他臨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並沒有緣那個善念以及惡念,惡念就是不善的,這兩者都並沒有現起。自己既沒有念—心裡想,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這 (p112) 個情況我們眼前也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一般狀態,我們這種心情也就是這樣,既自己沒有強烈的善惡這種心情,然後呢也沒有外面的外境引動我們,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狀態。那麼不過呢平常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裡面很平靜。臨終的時候這個人往往說一生哪,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無始以來他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東西—我、我所,這種習性。當他臨終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這個「我」要失去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恐懼,他就會對這個東西就很執著,於是就引發起來了。這是所以為什麼你平常的時候把這種事情看得越開,那麼到臨終的時候心情越寧靜,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習慣等等都是這樣而來。那麼繼續下去: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這種無記心死亡的狀況,當然就沒有特別的苦或樂的景象現前。

那個時候既沒有善引他樂,然後呢不善的苦,這一種。那麼還有一個呢,像我們曉得,所以前面說的善心跟不善心,這粗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這個都是都不現起的。下面繼續說:

② 細想位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所謂以善心而死,僅僅是指粗想位,當細想現行時,善心也會消失,而住在一種無記心的狀態。一旦進入了無記心,

前面說的「善心死」,那個粗想現行的時候;它慢慢地這個想,慢慢地越細越細的時 (p113) 候,那個時候善惡的念頭分辨不出來了,這樣。所以「細想現行」,換句話,粗想慢慢地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候善心也就沒有了,都住在無記心當中。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生前所串習過的善心便不能再憶起,其他的人也無法使他再憶起。至於不善心死時的狀況,也大致相同。

那個時候他在細心當中,所有的這種粗的行相都不見了,善的也是如此,惡的也是如此。所以,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的。

到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了,一樣都沒有了。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是粗分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他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所以善不善心不隨順最細死心。最後死時唯一承許相應捨受,隨順無記心,因此最後死心是無記心。

這個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是粗的時候、粗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不再現起了。它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都是這種狀態,所以這個是死的時候。那麼心理狀態,這個我們要分別。所以這個地方所謂的「無記心死」,是有兩 (p114) 個差別:第一個呢就是你沒有—粗想的時候都沒有善、惡,這樣的無記,這樣的一種狀態。還有呢,不管是你善、惡、無記三者哪一種,當那個粗想最後慢慢地消失,細想的時候都是在、都是在無記當中,都在無記當中。那麼決定到下一生,這個關鍵就是在粗想的時候,不在細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那已經不能轉變了,那個一定到那地方去的。
平常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領會一下。譬如說我們要睡覺了,當你如果睡覺的時候,在這個睡覺之前,平常我們一般的話,當然都是散亂心當中,你就是跟著那個散亂,你就這樣睡了。睡了以後,所以這個睡夢當中,繼續地把沒有睡的之前那個散亂,繼續地下去,這個現行,所以你睡當中這個業,還是跟前面的相應的。假定你在睡覺之前,你就能夠把那個善心提起來,善念提起來,不管你是緣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
那麼當然平常要一般人來說,喔唷,你念了以後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時候你不要怕,到那時候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儘管你念,念到後來,慢慢地、慢慢地那個心哪,你也不要去想得要去睡覺不睡覺這件事情,想得睡覺不睡覺的話,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這麼念的話,到後來這個念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到那時候你慢慢地就睡,也是睡著,一樣地睡而且睡得很穩。到那時睡完了以後,那個時候的細想行的時候,那 (p115) 個眼前的那個粗想一直繼續。所以那個時候的一個晚上,你一直在增長那個功德當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前面告訴我們四種資糧當中,就是睡眠的時候是怎麼的,喏,在這個地方我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詳細地到後面還要講。所以它真正每一個地方修行,都有它特別的訣竅,以及最主要的實質上的狀態,非常清楚,這裡我順便一提。
平常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如此。當你平常如果習慣了以後,到臨終的時候就這個樣。所以平常的時候,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今天跟明天,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到下一世。實際上呢,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量的不同,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們說,嗯,賺錢,現在賺的法財,你是一塊一塊地積起來,變成功,積成功幾萬幾萬,幾千萬幾千萬、幾億,都是這樣地這麼一點一點積累。所以我們第一點重要的認識那個質是什麼,然後在這個質上面去增加這個量。

子三、從何攝煖

大正藏《八識規矩》補註卷下,有一段文字如此寫著:
「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者至於心,一處同時捨。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第四組>
【◎ 第三從何攝煖者。】
第三從何處攝煖,

那麼最後呢,就是當我們命終的時候,命終的時候,有這個所謂煖跟識,到最後從哪裡捨。這個地方不是講捨,講「攝」就是說:那個識最後慢慢、慢慢地收攝到什麼地方,然後這個煖跟著也到什麼地方,最後那個煖,最後在這個地方的話,就是這個識心最後離 (p116) 開的地方。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惡者,識是從身體的上分先捨,即頂部先冷,逐漸冷至心的部位。

造惡業的人,這個識捨的時候,從上分先捨,然後呢慢慢地當他識捨的時候,那個地方識一捨了就不再攝持,不再攝持的時候,這個四大就分解了。然後呢它這個分解的時候,它還是有一個次第的哦!怎麼樣地從地大融入水大、火大、風大,這麼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們這裡先不去談它。但是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說,啊,就是這個樣,不,修行的時候,也有一個特別的一種方法以及指授。那麼普通人呢,他就這樣,那個識就捨那個,識捨的然後那個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
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從下分捨識,腳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臟。

如果造了善業呢,它從下分捨起,然後呢到最後也到心的地方。最後那個識就到心的地方,然後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從那裡。

【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這兩種情況最後都是從心臟部位捨識。

最後捨識從心的地方捨的。這個地方同時也是什麼?

(p117)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
這個神識,在最初入胎的時候,是依托在心的部位;最後命終時,離開身體的地方,也是心的部位。這說明了最後神識捨身的地方,就是最初神識托胎的地方。

實際上這個識,最初來託生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呢?就這個地方。當在我們結生相續的時候,那這個父母的精血,跟這個新生命的這個中陰身結胎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名色」剛生起的時候。這名色剛生起的時候。最後一點的「心風」就安住在這個心識當中,它最後捨的時候也是這個。不過這個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平常我們也感受不到。來的時候這個最初來,走的時候這個最後走。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無論是從上半身處先捨,或者是從下半身處先捨,論中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神識最後都是攝持在心的部位。

那麼這個就是說,這個識捨的地方,煖是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詳細的雖然沒有說明,其他的那最主要的我們了解,這個煖所攝處就是識所捨處,這個只要了解這一點。那麼,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在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容或有一個疑惑。平常我們常常、常常說:念佛的人什麼最後走的時候,說頂上煖的。所以我們平常有一句話,「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p118) 然後呢「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就是說這個他走的時候,這個看他識從哪一個地方走,就曉得下一世到哪裡去。那麼在六趣當中從眼睛開始—頭頂上叫「頂聖」,那是聖人—那我們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脫生死輪迴的人,那一個地方,所以他臨終的時候,如果那個煖的話,那就是識從那個地方走。然後呢,天的話呢,說這個從這個地方走,所以叫「頂聖、眼生天」。「人心」,如果說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話,那最後的是這個地方。然後呢這個人心,餓鬼是腹,他是餓鬼的話,從那個腹先出去。然後呢,「畜生膝蓋離」,膝蓋上面;「地獄腳板出」。這個是指他粗細慢慢地,煖捨的時候的次第,實際上最後那個識心,細的識心最後走的時候,從那個心生的地方走。
這個「頂聖」,這個有沒有道理呢?有的,證得了聖位以後,他最後走的時候,他那個中脈,這個這裡我是簡單地說一下,他的確是從那個地方出去的,這個倒是沒錯,這個詳細的我們現在這裡暫時不去說它。同時呢這個真正的細緻的差別何在,我也不太了解,我也不太了解。這個是我一直看見了一個……這本書的名字我忘記掉了,這個英文書,這是一本英文書,就講明人臨終的時候,我們只是說,哎呀,八小時啊,有的人說馬上走,有的人說……實際上不是的!臨終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他那個捨受的時候,那個所謂地水火風以及識,一一怎麼樣一個一個到識化的時候,到最後到什麼狀態,然後如 (p119) 何,它這個裡邊是有一套大學問。修行的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會趁這個機會,有絕高的一個成就,從這個地方跳出去,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所以關於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我們不必目前妄加判斷,說哪一個是,哪一個非。我們總要有確實的根據,有完整的傳承以及經論作為根據,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把握得住究竟怎麼樣。否則的話呢,我們要了解,我們畢竟是在無明當中的一個凡夫。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那麼說這個死了以後,那個時候怎麼會現起那個中陰身來?換句話說,從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麼相續下去的。

① 從何處成辦中有

【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從何處捨離,就立刻在那裡形成中有,死與中有猶如秤的兩頭,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

說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捨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他當捨的時候,那個前面的叫死,然後呢同時的話,它那個當死的時候新的又現起來,這個叫「中有」—中間的。這就像秤一樣,你看見那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在兩個之間,不是說等到像你先低下去再高起來,當它有多少低,那個地方就高出多少來,彼此之間是絕對 (p120) 完全相等的,絕對完全相等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這個才是最主要的:

② 成辦中有之因

【依二種因,】
形成中陰身的原因不外乎兩點:

那就是告訴我們,喏,生死的因就在這個地方哦!

【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一是「我愛」的執著已經產生。這是無始以來,一直不斷熏習「我執」的緣故,不明瞭它只不過是一種戲論而已。第二個原因是,善、不善業已經熏習成了,因此一定要隨著善、惡業,來投生善、惡趣。這就是使我們生死一直相續不斷,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說我們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繫縛生死當中,能繫縛的是什麼?兩樣東西:一個是惑,或者稱為無明,或者是煩惱;還有一個業。那麼通常我們這個惑當中,從粗、細,平常我們稱為說:利使、鈍使,無明、塵沙,或者叫作愛、見、無明、塵沙等等,那個只是就它的行相的粗細而分。總之一句話,它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對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確地認識。那麼這個事理指什麼?有它的特別所指的內涵,這個以後我們再說。
他因為無始以來對於這個五蘊,這個的內涵他不認識,而誤認以為這是一個我。為什麼會誤認呢?這個就叫無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麼因為誤認以後,有了產生了我以後,就產生這個「我愛」的這種執著,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這樣,這個叫「戲論」。這個戲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樣,一向無始以來就執著這個東西。那麼這個 (p121) 東西「已熏習」,換句話說久已習慣了,這個久已習慣就有一種力量,這是惑。然後由於這一個的關係,就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又分善跟不善。由於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當他前面要失去的時候,自然而然對於這個一向所寶愛的東西,他有一種強有力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生起中有。
就是就它的不認識的這個立場來說,這個叫作惑,叫作無明。因為它不認識,然後呢這個執著,這個種種由於執著了,而產生了種種的行為,這個叫作業。就是這個兩個力量,那麼然後呢,繼續地使它向前面流轉,這個東西它是中有。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解脫、解脫,解脫什麼?就是解脫這個,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修行的關鍵。
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這個概念你不清楚,不從這個地方去修行的話,那個都是南轅北轍,南轅北轍。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說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這個樣。是,我們平常你可以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過前人告訴你。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確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夠信得過說:哎呀,這個他這個法師,這個師父告訴我的話沒錯啊,這個世間一無可取啊!你一心一意地只有求這個。那時候這個道理雖然不懂,但是這個我執的行相,聽信了這一個法師、師父所說的,他不再執著一向我們所緣的這個對象,而反過來他能夠捨棄。所以 (p122) 告訴你:這個娑婆是苦,你要捨啊!這個極樂,你要樂啊!像這個理路不清楚,但是他聽信了這個話,他的那個心理的行相,卻是跟跳出輪迴相應的,所以到那時候才有這個機會,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必定要認識。
反過來說,你現在認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然後去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那個時候你才有。否則的話你講學佛法,去弘法,你學習什麼嘛!你弘些什麼嘛!這個是中心關鍵所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地方。所以這一點說,喏,成辦中有。再說不但是死生的時候如此,我們眼前任何一個境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076B] 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煩惱、業。為什麼?喏,還是為這個東西啊!眼前你覺得這是你的,就是我們一向習慣的這個東西,然後呢當這個東西被人損害、拿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覺得,啊,捨不得。捨不得是要執取是「貪」,然後呢為了保護這個是「瞋」,這種種的業就在這個地方。乃至於我們小的,眼前的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我們隨便檢點一下,行住坐臥等等習慣,個人的知見什麼等等—喔唷,天冷啦!覺得天冷了,這樣,畏畏縮縮。你為什麼畏畏縮縮?哦,說起來你如果是探究起來,問題還在這個上頭,為什麼?唉,我這個覺得冷了,誰在冷哪?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於「我」、「我所」,你對這個我這一個東西的不認得清楚,以及它的習慣,所以呢在那裡,哎呀,覺得累了去躺一下,餓了去吃一點。你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日常當中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
(p124) 所以這個無始,我們不要想成功:唉呀,無始以前。就是眼前一切時處,哪一時、哪一刻不在這裡頭。修行什麼?修這個。真正的戒,戒什麼?戒就是戒這個。然後呢教我們正念,正念什麼?了解它的錯。然後呢念什麼?念它對的,就這樣。禪是什麼?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誰」;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說「看一個無,無是什麼?」你要找到它。換句話說你自己去找的時候,你全部的心識,就貫注在那個最後的這個中心問題,這個就是我們心識的中心。
然後呢念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心皈依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心裡面,為什麼一定要信得過佛說的,信什麼?信這個娑婆是苦,一心厭離啊!信那個極樂是樂,一心願望啊!所以說「欣、厭」也好,「信、願」也好,現在看看,關鍵都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這一個問題,也推進一步認識它了。哦,說原來是如此啊!所以你認得了這個以後,不管你修什麼,照著這個道理去做,學哪一個,是哪一個就成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③ 中有身形等

<第五組>p. 177 (11)
【又此中有,】
中有生起來的時候,

說那個中有現在現起來了,那麼這個中有是個什麼狀態呢?那個中有啊,

(p125) 【眼等諸根皆悉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六根都具足的。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

那就是這樣。當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到下一生去,可是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那個中有生起來的時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個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說「當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當中哪一身,那個時候你就是。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中有非常厲害,在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但是他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他那個神通是隨他的業力而現的,他看見的就是他的業所在。

那個中有非常厲害,在你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這一個東西,他具有神通的。他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一點障礙都沒有;然後呢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們要看見覺得這個人好像死了,很可憐啊!是的,對這一生來說他是完了,可是那個時候,他這個中有他那個識心的靈活的狀態,比起我們現在凡夫,那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強多少倍,不曉得要強多少倍!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千里、萬里以外,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他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他那個神通是隨他的業力而現的,他看見的就是他的業所在。

(p126) 【《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俱舍論》也說:「中有顯現如同本有的身體形相,所謂本有是指受生第一剎那之後乃至死亡之前的生命形態。只有同類的眾生,和具有清淨天眼通的聖者可以看見。這時的中陰身具備有相似的神通力,五根完具,身根沒有障礙。一旦形成了中陰身以後,就不可能藉由其他的因緣,再轉變中陰身的狀態,以氣味資養自身,尋香是中有的異名。」 

他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時候我們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剎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細分的是這樣。然後呢那個中有現起的時候,在死以前那個是生有,死完了以後是中有。那個中有現出來的這一個形相,就是他下一生的這個形相,那下一生的那個形相,同類當中有看得見的。比如說一個任何一個人死了,他如果說死了以後生天,他現起來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編者按:疑是無色界)等等的話,那麼沒有的,他一下就上去了。欲界,還有呢人間,還有呢這個餓鬼、畜生,如果地獄的話也沒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

(師父於後面經文更正此一說)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那麼這個中有身,他現了畜生身,欸,畜生會看見了,他也會看見畜生,就這樣;他人就看不見了,人就看不見了。人也就是這樣,人看見他,他也看見人,「同類淨眼見」,跟他同類的。
他這個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薩的修得、報得的,而是什麼?「具業」,這是他的業力,這他的業力,他有這種神力。「根全無障礙」,所有的這個一切的諸根都沒有障礙,沒有任何一樣障礙。比如我們眼前的五根,我們眼睛看,隔了一道牆看不見了;耳朵 (p127) 聽,到什麼地方聽不見了,他沒有這個,他沒有這個。只要他的業之所在,比如說他下一世的這個父母,有一些是遠在英國、德國,不管遠在萬八千里以外,欸,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如果要投身的地獄的話,他也看得清楚,聽得清清楚楚。「不轉為尋香」,他這個……這一句話,我有一點點疑問,現在暫時擺在這個地方。

p. 178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這是說只有同類中有以及修行所得的天眼能看見中有。

這個中有身是同類可以看見的,同類可以看見的,普通人看不見。還有一類,就是如果說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話,那個時候「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什麼是修所得離過天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是淨天眼可以看得見的。這是為什麼聖者就可以看得見,這我們普通凡夫看不見。

④ 辨識中有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為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
一旦形成了某趣中有之後,肯定無法再轉成其他趣的中有,但是《集論》中認為可以轉變。《俱舍論》中如是界定四有:一、 中有,死亡之後乃至尚未轉生之間是中有;二、生有,正受生的第一剎那就是生有;三、本有,從受生後的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之前是本有;四、死有,臨終最後一剎那是死有。

下面一個一個慢慢地解釋下去。噢,前面的這句話,下面有解釋清楚了。說一旦你感 (p128) 得了到了中有身當中以後,他就不會再轉,不會再轉到其他的餘生當中去,這個是《俱舍釋》上面。《俱舍釋》上面說「不轉為尋香」,這一句話就是這樣,一旦你感得了這個,感得了這個中有身,換句話說這一生死了以後,他就不會再轉變了,不會再轉變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他一定就是那個中有,一直等到他進入哪一道去為止,不再轉,這個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論》當中說,說可能會改變的,可能會改變。通常說這個改變的話,並不是外面的力量啊!通常說這個改變—自己的業力。如果說有真正成就的聖者,在這個情況去超渡他的話,這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力量,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種叫「中陰超渡法」等等,乃至於平常我們一個人死,臨終的時候,不要說臨終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當中,也經過聖者的超渡以後能夠超脫的。所以這個改不改,不是指聖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業力而言,這個我們這地方說明一下。
[公案]
《憨山大師年譜》當中,就載過這麼一段公案。他經過杭州的時候,正在這兒講法,就有這麼一個鬼,換句話說這個中有,就附在一個差人身上跑得來吵,說:「今天我遇見一個菩薩,我一生都念佛應該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見到菩薩來了,要求那個菩薩。」他在那兒講法,外面一個人「呱啦、呱啦」吵,覺得這個人講的話語無倫次,有一點不倫不類。憨山大師說:「開門,讓他進來!」進來了。進來了,原來這是一個什麼?這是一 (p129) 個衙門裡的一個差役、差役,那麼然後呢他就自己說:「我是某人,」換句話說,某人已經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現在我不能去,菩薩來那裡,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這一個衙門裡的差人,他怎麼說死了念佛的呢?一聽那個口音,說,欸,是,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原來的音。
那時候憨山大師就說:「欸,你們諸位當中有沒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隨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選了幾個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訴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後呢憨山大師就念,剛開始的大家念,那個鬼啊,那個人哪,就是中有附在那個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後來這個鬼也會念,也跟著念起來了。然後呢最後念到某個程度,然後呢這個憨山大師就拿著個扇子說法:「好了!該捨掉這個世間,該得解脫。」就拿這個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個就覺得很歡喜:啊!現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後,那個鬼很高興,拜了三下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呢醒過來,那個人醒過來莫名其妙說:「欸,我怎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個《憨山大師年譜》。

這個說明什麼?聖者有力量,當然這個所轉變的話要靠、要靠什麼呢?就是靠這個聖者的這個修持,以及這個本人自己的業力。總之這個業這個東西,也可以說很不可思議,也可以說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得準準確 (p130) 確。你加持的這個修行者有多大的力量,你能夠……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過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來;如果你的力量不夠,那一定救不出來。就像我們現在提一樣東西一樣,你有幾斤,它有幾斤一比,剩下來這個正的、負的,正的向上提,負的仍舊向下拖。所以從這個地方,我之所以說明這一點的原因,主要地再再告訴我們:業、業,業決定一切!業是哪來的?所以說平常我們修行。所以現在我們平常修行,你們這一個概念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如果這個概念不清楚,談修行都是空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不管你講什麼弘法,什麼弄了個半天哪,如果在這一個上面把握不住的話,我們旁邊只是讚歎讚歎,好、好、好,他在種一點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這個我們務必在這裡要特別清楚的一點。
那麼這個是說,到了中有,至於說前面所說的這個本有、死有這是什麼呢?下面他解釋,這個《俱舍論》上面總說「死已未生為中有」,前面的已經死了,下面新的生命還沒有現起的時候,中間階段這個叫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叫作生有」,當結生的剛開始的那一剎那叫作生有。那麼從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後,這個死的之前這個叫作什麼?這個時候叫作「本有」;然後呢臨終那一剎那叫「死有」,這樣。那麼這個解釋,這個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名字認識了以後,那麼以後學的時候當他講到這個什麼,那麼我們曉得,哦,什麼是本有,什麼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