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B 11:28 - 76B 15:11
子二、死心 分三:
① 善心死
② 不善心死
③ 無記心想
<第一組>
【◎ 第二,死心】
欸,看看,這個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善心死 分五:
① 以善心死
② 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③ 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④ 彼時善終之相
⑤ 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① 以善心死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在臨死的時候,由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提醒,心中生起了善念而死。由於這時心中現起的是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因此稱為善心死。這是在人死前,在呼出最後的三口粗氣以後,屬於粗分心狀態。
(p94) 這是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
「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他心裡想,哎呀,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說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啊—你千萬生病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要好啊!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
不善心,
② 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已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就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這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③ 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倘若生前善法和惡法的串習力相同,就看他臨終前那個先現起,若是現起的是善念(或者惡念),其他的惡念(或者善念)就隱而不現。
(p95)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心業力現起了。這個心業力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它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啊!你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地就養成功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做的時候,或者比如說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做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得浮浮泛泛,儘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唉,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
[老和尚念佛]
還有呢你做得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一看就曉得了。譬如說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時他在,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噢,後來某某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 (p96) 面想:「唉呀,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啊!」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哎呀!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哎呀!聊起天來,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欸,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嗯,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
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哎呀,沒關係啦!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身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啊!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僧團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哎呀!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啊!」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
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 (p97) 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了。然後那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啊!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地「嘎!」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地,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啊!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
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滿老實,他也告訴我,喔唷!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天七,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分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這個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啊,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啊!「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用。所以這裡我們要了解,要了解啊!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
(p98) 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滿好玩、滿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切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它也仍舊是下一念,就這麼簡單。所以平常我們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麼呢?就是修這個。那麼上一念怎麼來的呢?等流。所以說你了解了之後,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麼來,那麼緊跟著這麼走啊!就是這個樣啊,所以這個叫無明。了解了上一念這麼來,到這地方曉得:啊,不對!所以我們懺悔當中大家還記得吧?懺悔當中說「我無始以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心跟著這個煩惱,哪裡跟起啊?沒有別的,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等流。它又來了,欸,你認得它,那時候我不跟它,所以「諸罪皆懺悔」呀!
所以說到這裡,你們不要把它看成功……現在我也不忙著告訴你們,現在只是你把那個儀軌學會。真正你儀軌學會了以後,將來你慢慢地自己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認識了以後,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你會痛切,啊,說我以前怎麼做這麼樣錯的事情啊!你會對以前不理想的,深深地感覺痛切、追悔,那個就是「破現行力」。因為你對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產生了。既然眼前破現行、依止,你願意將來還造嗎?當然後面的「遮止 (p99) 力」也就行了。這個每一個地方都在這裡呀!所以必須要懂得了道理以後,下面的其他的問題都解決了,就在這裡。清楚嗎?這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是了解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心如功曹:功曹古之官名,職居主位,掾屬行止,皆聽其命。以之喻心,為百體之主。心動則百體動,心止則百體止。
④ 彼時善終之相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暗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安祥地去世。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闇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⑤ 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造善業的人臨終時身體沒有很重的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解肢節苦也極其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比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欸,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欸!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 (p100) 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不善心死 分六:
① 以不善心死
② 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③ 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④ 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⑤ 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⑥ 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① 以不善心死
<第二組>
【◎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不善心死,是說在臨終時,由自己想起,或者由其他人的提醒,在進入粗分心時,心中就現起貪等惡念,因此而死。臨終時,身體遭受極重大的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怎麼辦呢?他也同樣地,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的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是「重苦受」,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一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始終沒停。欸,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叫「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地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② 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p101)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凡是造惡業多的,在臨終時必先領受生前所造惡業的果報。所有曾經造下惡業的景象,都會呈現在眼前,彷彿置身夢中,所見到的全是恐怖、怪異的影像。這時就像是從光明處墮入了黑暗的深淵。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欸,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像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哦,他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欸,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臨終有這個相。
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哦!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 (p102) 細地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地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癡癡闇闇;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准提陀羅尼》說:「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淨罪之相,《准提陀羅尼》中說有以下諸相:
一、夢見吐惡食;
二、夢見飲牛奶、酸奶等及吐酪等;
三、夢見日出、月出;
四、夢見在虛空中遊行;
五、夢見自己的身體或衣服燃火;
六、夢見水牛;
七、夢見制伏黑人;
八、夢見比丘僧與比丘尼僧;
九、夢見樹出牛奶(或者夢見白檀香樹、紅檀香樹);
十、夢見象、牛王、大山、獅子座;
十一、夢見登微妙宮殿;
十二、夢見聽法。
③ 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造作最深重不善業的人,由於看見各種恐怖的不可愛景象,嚇得身體汗毛豎立,手腳亂動,大小便失禁,並且手抓虛空,雙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臨終時會顯現這類見變怪相所引起的惡相。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啊!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得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啊!眼睛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利,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④ 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生前造的是中品惡業,應當墮畜生道或餓鬼道的眾生,這種種恐怖的景象,有些會出現,有些不會,或者完全不出現,而是顯現其他不同的紛亂現象。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⑤ 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p103)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生前造惡的人解肢節苦最為慘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這種解肢節苦除了天趣和地獄這兩類有情之外,其他人、鬼、旁生等生處都須要感受。
就是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生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啊!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哎呀,那個無邊的痛苦喔!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啊!這個到地獄,總之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⑥ 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第三組>
[076A]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他心裡覺得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至於得道的聖人,是否還有「我愛」呢?那就要看所證的果位來決定了。
告訴我們了,告訴我們了!喏,這一個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這個集諦當中的「生、集、因、緣」,前後相續的這個觀念,第一次先點出來。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無始以來的習慣,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增長了。他心裡覺得:唉呀,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換句話這個就是惑,這個就是惑。
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點病了,那 (p108) 一點……為什麼你會心裡生煩惱,為什麼?今天人家瞪你一眼,「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一眼!」還是為了這個我,對不對?今天少吃一點,「我又少吃一點!」風吹了一下又涼了感覺得,熱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都是為什麼?長夜以來的這個我這個東西的習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話,你又想了:唉呀,我哪一個事情沒有了,這個事情也沒有了,那個事情也沒有,一大堆不曉得多多少少都來了。年輕的時候不是想那個,哎喲,我趕快去找這個醫生,年老了以後想那些事情,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當等到你真正的這一生壽命一結束的話,它這個東西繼續地延續下去,這個就是中有生起之因。
前面說集諦的時候,能集的業,所集的能引的業,聖者為什麼不集啊?原因是這樣:真正的聖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於小乘,「見諦」的時候見到什麼?原來見到我講的,結果「我」沒有的。所以平常我們說參禪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地見到,說「大地無塵土」,一樣東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麼會找不到呢?欸,它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見的這個我沒有了,就是這樣,那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既然見道了,但是他的習性還在,然後修,修到後來呢,這個連它習性也沒有了。所以到那個身體結束了,結束嘛就結束了,他並沒有這個東西,並沒有這個東西,「後有」就沒有東西引發,他就生 (p109) 死就到此為止。這個現在第一次指出這個概念來,後面不斷地,就把這個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一次比一次加深。
現在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呢?也就是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又忙這個,這個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現在我們生前已經了解了:唉呀,這些東西都是騙我們的,要丟都丟不掉,現在唯一的趕快丟掉它,趕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時候已經一直厭,厭極了!然後呢你在生的時候一直忙的「欣極樂」,所以臨終的時候什麼?還是這個,還是這個。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嘛,所以這個世間的一切牽你不住,然後呢你造的業是一心往這個地方去,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簡單極了。所以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去念佛,這無有不去者,了解嗎?就是這樣,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所以起心動念之間,隨便一檢查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呢繼續看下去:
p. 177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只證得初果和二果的羅漢,還有「我愛」,但是因為已經見道,所以可用見「無我」的空性智慧,來制伏對「我愛」習氣的執著,使它不致產生愛著。這種情況,就像使用強大的勢力,可以制伏羸劣的力量一樣。
嗯,上面這句話現在這裡解釋了吧!說「預流、一來」為什麼呀,他這個我愛,「我」已經見到了沒有,但是呢這個我愛,我愛、我癡這個習性還在,它還是現行的。但 (p110) 是呢,他能夠以他的智慧觀察制止它,就是他因為見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個慧觀的力量提起來的話,他可以讓它制伏。所以「譬如強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說這個話,這個強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裡還要懶懶癱癱,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的話,哦!那這個他可以制伏你,這個。至於說「不還」的呢?我愛已經不現行,所以他不再、不再來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不還果的聖者,就是到什麼呢?到五不還天,那個是聖者所住的天。還有一點點餘習未盡,到那個地方把那餘習弄完了,好了,證果了,就這樣。這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那麼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兩樣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個叫「無記心」,下面一個叫無記心,關於這個無記心這裡暫時我們就不講它。那麼說到這地方,大家已經漸漸地越來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們這裡功課,安排的功課雖然少,但是內容大家體會得到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真正要想修行這個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你越是能夠了解得多,然後呢你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然後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乃至於證得證果的力量越大,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所以反覆推敲思惟,空下來這麼多力量,不是讓我們玩的呀!你們要記住,這個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177頁,上面已經講到我們死的時候的狀態,死的時候的狀態說善心是什麼樣,不善心是什麼樣,那麼今天講「無記心死」。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無記心想 分二:
① 粗想位
② 細想位
① 粗想位
(p111) 【◎ 無記心死者,】
以無記心去世,
這個關於善、惡、無記三樣東西要說一下。「無記」就是它沒辦法分辨—「記」就是說明—沒辦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惡的。那麼這個裡面有兩種:一種叫「有覆無記」,一個叫「無覆無記」。那麼通常所謂有覆、無覆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說:我們隨便坐、站、走,你心裡面這個無所謂,這是不但無記,本身的的確確也沒有染污在裡面。那麼這個「有覆」是什麼呢?就是說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轉的,但是並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就是說:欸,這個東西是我的,或者你隨便起關於這一類,這個念頭本身分不出善惡來,分不出善惡來,但是呢由於這個我相,我就是雜染的根本,細的我們下面去再說。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無記的話,那是沒有強烈的善惡這一種。
【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就是不管一個人生前造下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或者善惡都未造,在臨終時自己未能回憶起善惡,也沒有他人使其回憶,
他臨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並沒有緣那個善念以及惡念,惡念就是不善的,這兩者都並沒有現起。自己既沒有念—心裡想,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這 (p112) 個情況我們眼前也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一般狀態,我們這種心情也就是這樣,既自己沒有強烈的善惡這種心情,然後呢也沒有外面的外境引動我們,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狀態。那麼不過呢平常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裡面很平靜。臨終的時候這個人往往說一生哪,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無始以來他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東西—我、我所,這種習性。當他臨終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這個「我」要失去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恐懼,他就會對這個東西就很執著,於是就引發起來了。這是所以為什麼你平常的時候把這種事情看得越開,那麼到臨終的時候心情越寧靜,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習慣等等都是這樣而來。那麼繼續下去: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這種無記心死亡的狀況,當然就沒有特別的苦或樂的景象現前。
那個時候既沒有善引他樂,然後呢不善的苦,這一種。那麼還有一個呢,像我們曉得,所以前面說的善心跟不善心,這粗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這個都是都不現起的。下面繼續說:
② 細想位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所謂以善心而死,僅僅是指粗想位,當細想現行時,善心也會消失,而住在一種無記心的狀態。一旦進入了無記心,
前面說的「善心死」,那個粗想現行的時候;它慢慢地這個想,慢慢地越細越細的時 (p113) 候,那個時候善惡的念頭分辨不出來了,這樣。所以「細想現行」,換句話,粗想慢慢地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候善心也就沒有了,都住在無記心當中。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生前所串習過的善心便不能再憶起,其他的人也無法使他再憶起。至於不善心死時的狀況,也大致相同。
那個時候他在細心當中,所有的這種粗的行相都不見了,善的也是如此,惡的也是如此。所以,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的。
到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了,一樣都沒有了。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是粗分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他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所以善不善心不隨順最細死心。最後死時唯一承許相應捨受,隨順無記心,因此最後死心是無記心。
這個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是粗的時候、粗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不再現起了。它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都是這種狀態,所以這個是死的時候。那麼心理狀態,這個我們要分別。所以這個地方所謂的「無記心死」,是有兩 (p114) 個差別:第一個呢就是你沒有—粗想的時候都沒有善、惡,這樣的無記,這樣的一種狀態。還有呢,不管是你善、惡、無記三者哪一種,當那個粗想最後慢慢地消失,細想的時候都是在、都是在無記當中,都在無記當中。那麼決定到下一生,這個關鍵就是在粗想的時候,不在細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那已經不能轉變了,那個一定到那地方去的。
平常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領會一下。譬如說我們要睡覺了,當你如果睡覺的時候,在這個睡覺之前,平常我們一般的話,當然都是散亂心當中,你就是跟著那個散亂,你就這樣睡了。睡了以後,所以這個睡夢當中,繼續地把沒有睡的之前那個散亂,繼續地下去,這個現行,所以你睡當中這個業,還是跟前面的相應的。假定你在睡覺之前,你就能夠把那個善心提起來,善念提起來,不管你是緣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
那麼當然平常要一般人來說,喔唷,你念了以後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時候你不要怕,到那時候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儘管你念,念到後來,慢慢地、慢慢地那個心哪,你也不要去想得要去睡覺不睡覺這件事情,想得睡覺不睡覺的話,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這麼念的話,到後來這個念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到那時候你慢慢地就睡,也是睡著,一樣地睡而且睡得很穩。到那時睡完了以後,那個時候的細想行的時候,那 (p115) 個眼前的那個粗想一直繼續。所以那個時候的一個晚上,你一直在增長那個功德當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前面告訴我們四種資糧當中,就是睡眠的時候是怎麼的,喏,在這個地方我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詳細地到後面還要講。所以它真正每一個地方修行,都有它特別的訣竅,以及最主要的實質上的狀態,非常清楚,這裡我順便一提。
平常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如此。當你平常如果習慣了以後,到臨終的時候就這個樣。所以平常的時候,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今天跟明天,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到下一世。實際上呢,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量的不同,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們說,嗯,賺錢,現在賺的法財,你是一塊一塊地積起來,變成功,積成功幾萬幾萬,幾千萬幾千萬、幾億,都是這樣地這麼一點一點積累。所以我們第一點重要的認識那個質是什麼,然後在這個質上面去增加這個量。
子三、從何攝煖
大正藏《八識規矩》補註卷下,有一段文字如此寫著:
「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者至於心,一處同時捨。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第四組>
【◎ 第三從何攝煖者。】
第三從何處攝煖,
那麼最後呢,就是當我們命終的時候,命終的時候,有這個所謂煖跟識,到最後從哪裡捨。這個地方不是講捨,講「攝」就是說:那個識最後慢慢、慢慢地收攝到什麼地方,然後這個煖跟著也到什麼地方,最後那個煖,最後在這個地方的話,就是這個識心最後離 (p116) 開的地方。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惡者,識是從身體的上分先捨,即頂部先冷,逐漸冷至心的部位。
造惡業的人,這個識捨的時候,從上分先捨,然後呢慢慢地當他識捨的時候,那個地方識一捨了就不再攝持,不再攝持的時候,這個四大就分解了。然後呢它這個分解的時候,它還是有一個次第的哦!怎麼樣地從地大融入水大、火大、風大,這麼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們這裡先不去談它。但是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說,啊,就是這個樣,不,修行的時候,也有一個特別的一種方法以及指授。那麼普通人呢,他就這樣,那個識就捨那個,識捨的然後那個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
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從下分捨識,腳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臟。
如果造了善業呢,它從下分捨起,然後呢到最後也到心的地方。最後那個識就到心的地方,然後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從那裡。
【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這兩種情況最後都是從心臟部位捨識。
最後捨識從心的地方捨的。這個地方同時也是什麼?
(p117)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
這個神識,在最初入胎的時候,是依托在心的部位;最後命終時,離開身體的地方,也是心的部位。這說明了最後神識捨身的地方,就是最初神識托胎的地方。
實際上這個識,最初來託生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呢?就這個地方。當在我們結生相續的時候,那這個父母的精血,跟這個新生命的這個中陰身結胎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名色」剛生起的時候。這名色剛生起的時候。最後一點的「心風」就安住在這個心識當中,它最後捨的時候也是這個。不過這個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平常我們也感受不到。來的時候這個最初來,走的時候這個最後走。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無論是從上半身處先捨,或者是從下半身處先捨,論中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神識最後都是攝持在心的部位。
那麼這個就是說,這個識捨的地方,煖是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詳細的雖然沒有說明,其他的那最主要的我們了解,這個煖所攝處就是識所捨處,這個只要了解這一點。那麼,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在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大家容或有一個疑惑。平常我們常常、常常說:念佛的人什麼最後走的時候,說頂上煖的。所以我們平常有一句話,「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p118) 然後呢「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就是說這個他走的時候,這個看他識從哪一個地方走,就曉得下一世到哪裡去。那麼在六趣當中從眼睛開始—頭頂上叫「頂聖」,那是聖人—那我們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脫生死輪迴的人,那一個地方,所以他臨終的時候,如果那個煖的話,那就是識從那個地方走。然後呢,天的話呢,說這個從這個地方走,所以叫「頂聖、眼生天」。「人心」,如果說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話,那最後的是這個地方。然後呢這個人心,餓鬼是腹,他是餓鬼的話,從那個腹先出去。然後呢,「畜生膝蓋離」,膝蓋上面;「地獄腳板出」。這個是指他粗細慢慢地,煖捨的時候的次第,實際上最後那個識心,細的識心最後走的時候,從那個心生的地方走。
這個「頂聖」,這個有沒有道理呢?有的,證得了聖位以後,他最後走的時候,他那個中脈,這個這裡我是簡單地說一下,他的確是從那個地方出去的,這個倒是沒錯,這個詳細的我們現在這裡暫時不去說它。同時呢這個真正的細緻的差別何在,我也不太了解,我也不太了解。這個是我一直看見了一個……這本書的名字我忘記掉了,這個英文書,這是一本英文書,就講明人臨終的時候,我們只是說,哎呀,八小時啊,有的人說馬上走,有的人說……實際上不是的!臨終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他那個捨受的時候,那個所謂地水火風以及識,一一怎麼樣一個一個到識化的時候,到最後到什麼狀態,然後如 (p119) 何,它這個裡邊是有一套大學問。修行的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會趁這個機會,有絕高的一個成就,從這個地方跳出去,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所以關於我們不了解的地方,我們不必目前妄加判斷,說哪一個是,哪一個非。我們總要有確實的根據,有完整的傳承以及經論作為根據,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把握得住究竟怎麼樣。否則的話呢,我們要了解,我們畢竟是在無明當中的一個凡夫。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那麼說這個死了以後,那個時候怎麼會現起那個中陰身來?換句話說,從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麼相續下去的。
① 從何處成辦中有
【如前所說識從何捨,即於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從何處捨離,就立刻在那裡形成中有,死與中有猶如秤的兩頭,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
說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煖、識捨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他當捨的時候,那個前面的叫死,然後呢同時的話,它那個當死的時候新的又現起來,這個叫「中有」—中間的。這就像秤一樣,你看見那一頭低的時候,那一頭高,在兩個之間,不是說等到像你先低下去再高起來,當它有多少低,那個地方就高出多少來,彼此之間是絕對 (p120) 完全相等的,絕對完全相等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這個才是最主要的:
② 成辦中有之因
【依二種因,】
形成中陰身的原因不外乎兩點:
那就是告訴我們,喏,生死的因就在這個地方哦!
【謂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一是「我愛」的執著已經產生。這是無始以來,一直不斷熏習「我執」的緣故,不明瞭它只不過是一種戲論而已。第二個原因是,善、不善業已經熏習成了,因此一定要隨著善、惡業,來投生善、惡趣。這就是使我們生死一直相續不斷,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說我們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繫縛生死當中,能繫縛的是什麼?兩樣東西:一個是惑,或者稱為無明,或者是煩惱;還有一個業。那麼通常我們這個惑當中,從粗、細,平常我們稱為說:利使、鈍使,無明、塵沙,或者叫作愛、見、無明、塵沙等等,那個只是就它的行相的粗細而分。總之一句話,它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對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確地認識。那麼這個事理指什麼?有它的特別所指的內涵,這個以後我們再說。
他因為無始以來對於這個五蘊,這個的內涵他不認識,而誤認以為這是一個我。為什麼會誤認呢?這個就叫無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麼因為誤認以後,有了產生了我以後,就產生這個「我愛」的這種執著,這個東西是無始以來這樣,這個叫「戲論」。這個戲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樣,一向無始以來就執著這個東西。那麼這個 (p121) 東西「已熏習」,換句話說久已習慣了,這個久已習慣就有一種力量,這是惑。然後由於這一個的關係,就造了種種的業,這個業又分善跟不善。由於這樣的兩個力量,所以當他前面要失去的時候,自然而然對於這個一向所寶愛的東西,他有一種強有力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生起中有。
就是就它的不認識的這個立場來說,這個叫作惑,叫作無明。因為它不認識,然後呢這個執著,這個種種由於執著了,而產生了種種的行為,這個叫作業。就是這個兩個力量,那麼然後呢,繼續地使它向前面流轉,這個東西它是中有。所以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要解脫、解脫,解脫什麼?就是解脫這個,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修行的關鍵。
所以不管你怎麼修行,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這個概念你不清楚,不從這個地方去修行的話,那個都是南轅北轍,南轅北轍。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說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這個樣。是,我們平常你可以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過前人告訴你。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的確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夠信得過說:哎呀,這個他這個法師,這個師父告訴我的話沒錯啊,這個世間一無可取啊!你一心一意地只有求這個。那時候這個道理雖然不懂,但是這個我執的行相,聽信了這一個法師、師父所說的,他不再執著一向我們所緣的這個對象,而反過來他能夠捨棄。所以 (p122) 告訴你:這個娑婆是苦,你要捨啊!這個極樂,你要樂啊!像這個理路不清楚,但是他聽信了這個話,他的那個心理的行相,卻是跟跳出輪迴相應的,所以到那時候才有這個機會,這一點我們必定要認識,必定要認識。
反過來說,你現在認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然後去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那個時候你才有。否則的話你講學佛法,去弘法,你學習什麼嘛!你弘些什麼嘛!這個是中心關鍵所在,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地方。所以這一點說,喏,成辦中有。再說不但是死生的時候如此,我們眼前任何一個境況現起的時候,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076B] 你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情緒上頭的激動?煩惱、業。為什麼?喏,還是為這個東西啊!眼前你覺得這是你的,就是我們一向習慣的這個東西,然後呢當這個東西被人損害、拿去的時候,你心裡面就覺得,啊,捨不得。捨不得是要執取是「貪」,然後呢為了保護這個是「瞋」,這種種的業就在這個地方。乃至於我們小的,眼前的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我們隨便檢點一下,行住坐臥等等習慣,個人的知見什麼等等—喔唷,天冷啦!覺得天冷了,這樣,畏畏縮縮。你為什麼畏畏縮縮?哦,說起來你如果是探究起來,問題還在這個上頭,為什麼?唉,我這個覺得冷了,誰在冷哪?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於「我」、「我所」,你對這個我這一個東西的不認得清楚,以及它的習慣,所以呢在那裡,哎呀,覺得累了去躺一下,餓了去吃一點。你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日常當中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
(p124) 所以這個無始,我們不要想成功:唉呀,無始以前。就是眼前一切時處,哪一時、哪一刻不在這裡頭。修行什麼?修這個。真正的戒,戒什麼?戒就是戒這個。然後呢教我們正念,正念什麼?了解它的錯。然後呢念什麼?念它對的,就這樣。禪是什麼?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誰」;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說「看一個無,無是什麼?」你要找到它。換句話說你自己去找的時候,你全部的心識,就貫注在那個最後的這個中心問題,這個就是我們心識的中心。
然後呢念佛的時候也是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心皈依阿彌陀佛。那個時候心裡面,為什麼一定要信得過佛說的,信什麼?信這個娑婆是苦,一心厭離啊!信那個極樂是樂,一心願望啊!所以說「欣、厭」也好,「信、願」也好,現在看看,關鍵都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對於這一個問題,也推進一步認識它了。哦,說原來是如此啊!所以你認得了這個以後,不管你修什麼,照著這個道理去做,學哪一個,是哪一個就成就。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③ 中有身形等
<第五組>p. 177 (11)
【又此中有,】
中有生起來的時候,
說那個中有現在現起來了,那麼這個中有是個什麼狀態呢?那個中有啊,
(p125) 【眼等諸根皆悉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
六根都具足的。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
那就是這樣。當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雖然還沒有到下一生去,可是這個中有所現出來的這個形相,就是這個下一生的形相。那個中有生起來的時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個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說「當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當中哪一身,那個時候你就是。
【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中有非常厲害,在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但是他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他那個神通是隨他的業力而現的,他看見的就是他的業所在。
那個中有非常厲害,在你下一生還沒結生之前,這一個東西,他具有神通的。他眼睛像天眼一樣,什麼地方都看得見,一點障礙都沒有;然後呢身沒障礙,什麼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們要看見覺得這個人好像死了,很可憐啊!是的,對這一生來說他是完了,可是那個時候,他這個中有他那個識心的靈活的狀態,比起我們現在凡夫,那不曉得要強多少倍,強多少倍,不曉得要強多少倍!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千里、萬里以外,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他那個神通,跟平常所謂佛菩薩,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個差別,他那個神通是隨他的業力而現的,他看見的就是他的業所在。
(p126) 【《俱舍》亦云:「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俱舍論》也說:「中有顯現如同本有的身體形相,所謂本有是指受生第一剎那之後乃至死亡之前的生命形態。只有同類的眾生,和具有清淨天眼通的聖者可以看見。這時的中陰身具備有相似的神通力,五根完具,身根沒有障礙。一旦形成了中陰身以後,就不可能藉由其他的因緣,再轉變中陰身的狀態,以氣味資養自身,尋香是中有的異名。」
他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時候我們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剎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細分的是這樣。然後呢那個中有現起的時候,在死以前那個是生有,死完了以後是中有。那個中有現出來的這一個形相,就是他下一生的這個形相,那下一生的那個形相,同類當中有看得見的。比如說一個任何一個人死了,他如果說死了以後生天,他現起來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編者按:疑是無色界)等等的話,那麼沒有的,他一下就上去了。欲界,還有呢人間,還有呢這個餓鬼、畜生,如果地獄的話也沒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
(師父於後面經文更正此一說)
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於何處沒,即於其處成無色蘊。堪為根據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說餘無中有之例,故說上下無間,皆無中有。亦不應理。
那麼這個中有身,他現了畜生身,欸,畜生會看見了,他也會看見畜生,就這樣;他人就看不見了,人就看不見了。人也就是這樣,人看見他,他也看見人,「同類淨眼見」,跟他同類的。
他這個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薩的修得、報得的,而是什麼?「具業」,這是他的業力,這他的業力,他有這種神力。「根全無障礙」,所有的這個一切的諸根都沒有障礙,沒有任何一樣障礙。比如我們眼前的五根,我們眼睛看,隔了一道牆看不見了;耳朵 (p127) 聽,到什麼地方聽不見了,他沒有這個,他沒有這個。只要他的業之所在,比如說他下一世的這個父母,有一些是遠在英國、德國,不管遠在萬八千里以外,欸,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如果要投身的地獄的話,他也看得清楚,聽得清清楚楚。「不轉為尋香」,他這個……這一句話,我有一點點疑問,現在暫時擺在這個地方。
p. 178
【此說中有是同類見,及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
這是說只有同類中有以及修行所得的淨天眼能看見中有。
這個中有身是同類可以看見的,同類可以看見的,普通人看不見。還有一類,就是如果說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話,那個時候「修所得離過天眼能見」。什麼是修所得離過天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是淨天眼可以看得見的。這是為什麼聖者就可以看得見,這我們普通凡夫看不見。
④ 辨識中有
【成辦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轉趣餘生,《集論》中說容有轉改。本有者《俱舍論》中總說四有,死已未生是為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是為生有,從此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以前,是為本有,臨終最後剎那是為死有。】
一旦形成了某趣中有之後,肯定無法再轉成其他趣的中有,但是《集論》中認為可以轉變。《俱舍論》中如是界定四有:一、 中有,死亡之後乃至尚未轉生之間是中有;二、生有,正受生的第一剎那就是生有;三、本有,從受生後的第二剎那乃至死有最後剎那之前是本有;四、死有,臨終最後一剎那是死有。
下面一個一個慢慢地解釋下去。噢,前面的這句話,下面有解釋清楚了。說一旦你感 (p128) 得了到了中有身當中以後,他就不會再轉,不會再轉到其他的餘生當中去,這個是《俱舍釋》上面。《俱舍釋》上面說「不轉為尋香」,這一句話就是這樣,一旦你感得了這個,感得了這個中有身,換句話說這一生死了以後,他就不會再轉變了,不會再轉變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他一定就是那個中有,一直等到他進入哪一道去為止,不再轉,這個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論》當中說,說可能會改變的,可能會改變。通常說這個改變的話,並不是外面的力量啊!通常說這個改變—自己的業力。如果說有真正成就的聖者,在這個情況去超渡他的話,這個是可以改變的,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力量,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種叫「中陰超渡法」等等,乃至於平常我們一個人死,臨終的時候,不要說臨終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當中,也經過聖者的超渡以後能夠超脫的。所以這個改不改,不是指聖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業力而言,這個我們這地方說明一下。
[公案]
《憨山大師年譜》當中,就載過這麼一段公案。他經過杭州的時候,正在這兒講法,就有這麼一個鬼,換句話說這個中有,就附在一個差人身上跑得來吵,說:「今天我遇見一個菩薩,我一生都念佛應該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見到菩薩來了,要求那個菩薩。」他在那兒講法,外面一個人「呱啦、呱啦」吵,覺得這個人講的話語無倫次,有一點不倫不類。憨山大師說:「開門,讓他進來!」進來了。進來了,原來這是一個什麼?這是一 (p129) 個衙門裡的一個差役、差役,那麼然後呢他就自己說:「我是某人,」換句話說,某人已經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現在我不能去,菩薩來那裡,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這一個衙門裡的差人,他怎麼說死了念佛的呢?一聽那個口音,說,欸,是,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原來的音。
那時候憨山大師就說:「欸,你們諸位當中有沒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隨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選了幾個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訴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後呢憨山大師就念,剛開始的大家念,那個鬼啊,那個人哪,就是中有附在那個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後來這個鬼也會念,也跟著念起來了。然後呢最後念到某個程度,然後呢這個憨山大師就拿著個扇子說法:「好了!該捨掉這個世間,該得解脫。」就拿這個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個就覺得很歡喜:啊!現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後,那個鬼很高興,拜了三下就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呢醒過來,那個人醒過來莫名其妙說:「欸,我怎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個《憨山大師年譜》。
這個說明什麼?聖者有力量,當然這個所轉變的話要靠、要靠什麼呢?就是靠這個聖者的這個修持,以及這個本人自己的業力。總之這個業這個東西,也可以說很不可思議,也可以說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得準準確 (p130) 確。你加持的這個修行者有多大的力量,你能夠……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過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來;如果你的力量不夠,那一定救不出來。就像我們現在提一樣東西一樣,你有幾斤,它有幾斤一比,剩下來這個正的、負的,正的向上提,負的仍舊向下拖。所以從這個地方,我之所以說明這一點的原因,主要地再再告訴我們:業、業,業決定一切!業是哪來的?所以說平常我們修行。所以現在我們平常修行,你們這一個概念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如果這個概念不清楚,談修行都是空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不管你講什麼弘法,什麼弄了個半天哪,如果在這一個上面把握不住的話,我們旁邊只是讚歎讚歎,好、好、好,他在種一點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這個我們務必在這裡要特別清楚的一點。
那麼這個是說,到了中有,至於說前面所說的這個本有、死有這是什麼呢?下面他解釋,這個《俱舍論》上面總說「死已未生為中有」,前面的已經死了,下面新的生命還沒有現起的時候,中間階段這個叫中有。「當正受生初一剎那叫作生有」,當結生的剛開始的那一剎那叫作生有。那麼從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後,這個死的之前這個叫作什麼?這個時候叫作「本有」;然後呢臨終那一剎那叫「死有」,這樣。那麼這個解釋,這個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名字認識了以後,那麼以後學的時候當他講到這個什麼,那麼我們曉得,哦,什麼是本有,什麼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