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2019-01-02進度:顯示法殊勝(二)

006A 06:00 - 006B 17:45 宗大師引彌勒菩薩之教言,是為證成哪一個立宗?師父提到:「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這個地方〞所指為何? < 第一組 > 【◎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徹底了解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修持方法,就是是菩薩所要學的饒益眾生的善巧、方法。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徧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所學的內容呢,也把它分層次,這個層次所謂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說道、地,這是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路。欸,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下面引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彌勒菩薩說:「所有想要饒益眾生的人,必須透過道種智來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 智度論所說: 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 (p167) 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 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 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道種智呢? 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 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 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 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

2018-12-26進度:顯示法殊勝(一)

005A 05:45 - 006A 06:00 < 第一組 > 回答題綱 本論以何為藍圖? 又本論具足哪三個殊勝特徵? p. 8 (7) < 第三組 > 【◎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如何顯示本論所宣說的法是殊勝的呢?這當中的「法」是本論的基礎(或根本),它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 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 。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 (p135) 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 ① 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 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 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 (p136) 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 ②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菩提道炬論》所指導的...

2018-12-19進度:造者殊勝(二)-獲得功德事理

004B 14:15 - 005A 05:45 【第一輪】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分二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 第一組 >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① 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② 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本論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成就分成兩方面 ① 知識見解廣博,於教理方面的成就事蹟 ② 依照教法行持實踐,而如實體驗悟得真理方面的成就。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 (p122) 麼了不起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師父講述尊者教量圓滿的功德時,揭示出修學佛法的必然次第為何?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地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