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A 05:45 - 006A 06:00
<第一組>回答題綱
本論以何為藍圖?
又本論具足哪三個殊勝特徵?
p. 8 (7)
<第三組>
【◎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如何顯示本論所宣說的法是殊勝的呢?這當中的「法」是本論的基礎(或根本),它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p135)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①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p136)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②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菩提道炬論》所指導的修行次第最殊勝圓滿,所以很容易照著所說的方法修行。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
【③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尊者已經通達善巧深見和廣行兩大車軌的內容,因此能把龍樹和無著兩位菩薩的教授圓滿地介紹出來。綜合以上三點,我們知道菩提道炬勝過其他的論典,其法是最殊勝的。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軌統統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哦!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併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他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至於說殊勝的內涵,分成功下面的幾點: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第四組>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本論法殊勝的內容,分四方面介紹
這個本論的內容,本論的精要的內容,它好的、特別殊勝的地方,分四部分來說明它:
<第二組>回答題綱
本論分為哪四個殊勝內涵?
又師父以何角度闡述本論『通達聖教無違』之殊勝內涵?
(p137)【①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②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③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④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①是本論通達一切佛法的內涵,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沒有違背的地方。
②是本論介紹的佛法,都是正確無誤的聖教,所以是最殊勝的教授。
③是如果能按照本論的教授修習,很容易就通達了經論的扼要。
④是只要依本論所說,遮除謗法等重罪,一切惡行自然息滅。
分成功這個四部分,那麼這個四部分,現在我們先大致地來了解、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它這個論,我們現在所要學的這個論,它通達所有的聖教,這第一個。就它的整個內涵來說,包含了一切佛的圓滿的教法。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了解的這個教法,往往彼此之間好像有差別,乃至於有牴觸,乃至於有牴觸。說性宗講空,相宗講有,這個不對;小乘講的跟大乘講的,往往又是各說各的,互相不能容納對方。他現在說,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間絕不違背,這個不違背,擺在一塊兒的話,產生的卻是相輔相成。
平常我們學佛法,最感到困擾的一點事情,就是這個。說我們要學圓滿的,結果這個法師嘛,這個講這個,那個講那個,不一樣;等到你看經嘛,經上面又是說有各各差別,你不知道如何取捨。乃至於再退下來,說我們現在看看那個佛教當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這個的,那一派修這個,彼此之間又各說各的,你不曉得如何取捨。更進一層,總之我們看,乃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團體當中,也是大家呀,哎呀這個你沒有辦法把那些事情擺平。現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間相輔相成。
(p138)就是說就它的真正的意義來說,是指深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不是講這個大道理,現在講完了以後,我們下了課了做別的事情。不是!這個佛法本身,正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心上面種種煩惱,換句話說不調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這樣深遠的,當然同樣地,深遠的地方尚且調伏,何況是我們現在很粗猛的呢?從這個上面說,佛法也一定是把我們眼前的這種不調伏的事情,也一樣地調伏。如果這一點不是的話,那這個就是戲論,佛不會這樣說的。
我們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利用的話,因為我們對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來說,它這個通達聖教無違,它能夠運用在我們眼前日常生活當中,就把我們各各不能調和的,就能夠調和起來。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然後你能夠步步上升。要不然我們這麼粗猛的、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調伏,你說我要調伏三界一切眾生的煩惱,那不是空話嗎?那不是開玩笑嗎?
反過來說,現在這個是很難調伏呀,那麼我關起門來一個人去修行了,這個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呢對不起,這個情況之下,只有,說只有一點點,你這一點點上面,一點點當然沒有什麼違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這個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夠說,通達一切,包含所有聖教無違的話,不但是說深遠的理論,而且一定是(p139)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反過來說,它一定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才能夠一步步上升,通達最高深的地方,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話,你說了半天佛法,那是一個戲論。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懂得這個,學這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這個實際上眼前隨便一個例子,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們去念書,你剛進幼稚園,你說幼稚園學的東西馬上用來,那是沒有辦法用的,對吧?我們做任何東西,學任何東西,你剛開始對這東西,你對這個工具或者什麼,那個都沒有認識之前的話,因為你還沒有把握住這個中心。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這樣!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的話,那個佛法就派上真實用場,就不是戲論。而且不但不是戲論,不但能夠派上真實用場,而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第二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說他歡喜這個,就不接受那個;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這個。尤其這種情況最特殊的,在禪宗當中。這個禪宗現在有它的特殊的價值,可是發展到後來的禪宗,他總覺得那個佛經好像沒有用的,好像沒有用的。那就是祖師的那一句話,給你一個「瞬目揚眉」,這個就是對。它有它的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先說一(p140)下。就是說,本來這個佛法的目標,這個佛經的原意是幹什麼?如「標月指」,那就像指給你這個月亮,看那個手指一樣,它的的確確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認得這個月亮,還一定要根據他的手指,指給你看,這個佛經的功效。
或者我們這麼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他給你看一個地圖,這個地圖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地方,譬如說台中市哪一條路,當然地圖是一張紙,怎麼能代表那個路?但是你把那個地圖認得了清楚以後,你就可以照著地圖上面所告訴你的這個走法,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有它這樣。等到你認得了那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是不要這張地圖。那麼有一些人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由於他的習性,或者有這個特別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這張地圖,說台中就是這個,就是那個地圖。譬如說我現在手上面這個是台中的地圖,說它現在本來這一張地圖,是告訴他怎麼到台中去走,他現在說這個就是台中。那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那個地圖拿出來,把它撕掉。「這個什麼是個台中?這是告訴你那個地圖。」萬一說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這是祖師的一番苦心方便。
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兒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p141)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撿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
師父提到: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偏向性的現象,結果就產生了不要經教的過失,如何改善?
這個裡邊說明就是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是說‥「啊,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想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以後,你這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玩笑嗎?乃至揹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
(p142)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所以像那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你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說到這裡,隨便也提一下,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現在講修行的人,不要經教的;講經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處處地方現在,近年來尤其特別感受到,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毛病也都犯在這裡。平常我們常常講規矩,然後呢,因為規矩,兩個不同的規矩,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門當中講規矩,為什麼呀?它本來這個規矩是調伏你的煩惱,使你那個團體和合,結果弄了半天的話,那個規矩是越多,這個團體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煩惱越來越盛,還自己不知道,說「我這個對」,他說「我這個對」,那(p143)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糟糕的現象。在這裡,本論給我們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這裡我鼓勵也建議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個大損失。同時凡是真正看成文字,他沒辦法身體力行的話,他暫時不要學這個,先應該退一步,把他的基礎建立好,要不然對他是一個浪費,這個我順便說明。
那麼,再下面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就是指佛菩薩,真正的覺者;他這個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密意。為什麼講密意呢?就是說本來這個經論是介紹我們佛法裡面深厚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認得了,乃至於這個文字認識了,剛才說講得一大套規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這個規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幹什麼?弄不清楚,弄不清楚。那個時候,他經過這樣一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曉得‥「哦,他原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很多麻煩。說這個麻煩的話,短則幾十年,長則無量阿僧祇劫,幹什麼呀?幾十年只是浪費一點生命,長劫的話,往往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那麼現在呢,經過這樣的大善知識,最正確地說明了以後,你很快地就把握得住,哦,原來他這個話這樣說的真正的內在是什麼,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煩惱就淨化,然後你的染污之業,就轉化成淨業,生死就了!自己也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
(p144)那麼最後呢,「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個極大罪行特別指的一樣東西,平常我們愚癡凡夫一直在造罪當中,但是很少造極大的罪。這個極大的罪特別是講謗法罪,在所有的罪惡當中,譭謗正法的罪是最嚴重、最嚴重。我們說,我們修行人何至於謗法?唉,這個謗法這件事情,還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他造不起來啊!你們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見。這個很多地方他宗派之諍,大乘嘛說這個小乘不對,小乘嘛說大乘不是佛說;然後呢我說我的對,他的不行。假定說他不行的話,請問佛說它幹什麼?而你說他不行,這個就是佛說的,那不是佛說錯了嗎?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你如果說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那自然這種毛病不犯。所以因為你有前面這樣的三個層次了解以後,自然我們就不犯這個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滅」,這個太好了!
現在關於這個真實的內涵,我們一步一步地看下去。還有呢,這個四個內容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一個原則,大家看一看。我們現在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目的幹什麼?要想圓滿無上菩提。拿我們更通俗一點來說,或者使得我們很切近地馬上體會得到,說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徹底解決,把一切圓滿的功德要完全地圓成,這樣。那麼要什麼呀?那要一切的聖教。現在本論是第一點告訴我們,對,這個你要的目的、達到的方法等等,這個裡邊圓滿無缺地統統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你怎麼下手呢?我們看看‥唉呀,這個經不對、(p145)那個不對;然後乃至於像剛才說的,有很多宗派說這個經不要的,結果不是又矛盾了嗎?說,欸,不但全部包含,而且所有的經,正是眼前告訴你怎麼修行的最佳指導,這些經、論是給你最佳指導。不過雖然是最佳指導,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話,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05B] 摸不透,摸不透,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它講「無人說」,雖然有智慧,你沒有辦法「了」,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裡面宿生帶來的智慧,還是要有人教。其實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飛機、輪船等等沒人教,我們看天上飛一個東西來,我們看見‥喔唷,這個怪!當年這個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笑話,說人家在中國造了第一條鐵路,造在哪裡呢?從上海到吳淞口。結果造了個鐵路以後,欽天監,那個屬於以前那個觀天文的,說‥啊!天上出了一個星宿,所以國家動亂。出的什麼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來這條鐵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丟到東洋大海。有這種笑話!
現在看,喔,這個好得很哪!實際上你第一眼看見的話,你的的確確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沒有人告訴你,你不知道,世間簡單的東西你都不知道,這很明白對不對?這是非 (p148) 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說個笑話,這個不要說這種科技上的東西,你沒辦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東西,我也聽見人家說那個笑話很有意思,說人家北方人到南方來遊歷,說這個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結果水果當中,譬如我隨便舉兩個,香蕉、然後呢甘蔗。這個北方人怎麼說啊?「這個甘蔗是滿好吃,但是這個肉很難吞。」那甘蔗的這個肉要你吞下去的嗎?甘蔗是滿好吃,可是甘蔗這個肉的確很難吞,那這都不知道,發生這種笑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你要看人家,啊,說這個香蕉,把那個皮剝開來吃裡面的肉,假定你想這樣一定是剝開皮,吃裡面肉的話,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剝掉了皮吃肉,那就壞了!金柑是吃那個皮,就不是吃那個肉,對不對?欸,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
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深遠的東西!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寫在書本上教你去看的話,你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體會得到;有一個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麼,欸,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經教是眼前告訴你最好修行的辦法,而且透過這個善知識,本論特別地告訴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後,他下面不說你,他不説你馬上得到功德,他先說什麼?把無邊的罪行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來了嘛!你要的什麼?要的就是這個。我們的目的幹什麼?要去掉一切苦,要得(p149)到一切功德,對不對?所以這個四個項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本論的真正殊勝—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對,對我來說千真萬確就是我要的!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看這個內容,進一步地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剛才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這個大綱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
破山禪師: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 雨颯颯
飄飄黃葉止兒啼
「飄飄黃葉止兒啼」就是《法華經》上佛說的,一切法門都是空拳誑小兒,都是黃葉止兒啼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 8 (11)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
什麼是聖教?其內涵為何?為何引《般若燈廣釋》來說明?
【◎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什麼是聖教呢?在《般若燈廣釋》中說到:「所謂的聖教,就是沒有顛倒,正確無誤的顯示,對於希望得到成佛的那些人天眾生所依止的苦、集、滅、道四諦法教。」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 (p150) 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他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呀?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他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作甘露。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地真正的問題在心哪!所以心理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問題徹底解除,然後把生死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方。
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 (p151) 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他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他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他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是些什麼呢?就是這個,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
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這個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它。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嘛,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到。
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一般來說我們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 (p152) 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它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對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得清楚。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在 (p153) 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
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釜底抽薪」才是辦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得很,你拿一點開水教它澆進去,沒有用!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麼呀?因為它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耶!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造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統統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 (p154) 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諦。
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立這個,譬如說小乘四諦叫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文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
【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
(p155) 喏,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自己看一看: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其中一個—世尊,就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地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什麼?下面看:
<第五組>
p. 9
【◎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與聖教沒有違背的意思就是說,凡是和四聖諦相合的,任何一位還在輪迴的有情眾生,如果希望成佛,都能明白指示令其成佛的法教。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要曉得呀,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趣」,是不斷地在六趣當中那麼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哪、人哪、種種的名詞,種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麼在本文本論慢慢地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候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
(p156) 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了完整的教授,它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它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是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得很清楚。現在講的法,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是這個!你會認得得清楚,就是它!所以它這個學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地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啊,真好啊!不會像以前老樣子,這種毛病慢慢、慢慢地會淨除掉。繼續: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這其中隨不同的根性,開示不同的內容,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 (p157) 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
師父為何會說:「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成佛之路) 。」?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談到菩薩希望達到的利生事業,就是能承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如何成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呢?他必須要普徧攝受下士、中士、上士三種種性,都能度化他們,所以必須學習三士道的內容。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p158) 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啊,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到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喔唷!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啊!然後你就跑,結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地跑到台東那裡,汪洋一片,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啊?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而然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
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地引導。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他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他也不忽視其他的;因為不忽視其他的,所以他從上到下他有圓滿的。那麼從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作為真正追求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所欲求的事 (p159) 情,是成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
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那個眼前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販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販得來。他為什麼辛辛苦苦地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非常愉快!這個這裡不深談。
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地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啊,對不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
(p160)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如《釋菩提心論》中所說:「如果要使眾生能發起堅定的信解,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06A] 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那麼下面是
p. 9 (4)
【《釋量》亦云:】
「釋量」是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二句話,
印度因明大論師法稱論師所著之《釋量論》。法稱論師著有七部量理論著,一般稱「因明七論」:《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諍正理論》。
【「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說「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幫助別人哪, (p164) 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因為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啊,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
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那下我們看不見了。就是它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沒辦法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說到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 (p165) 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啊,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去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彩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彩。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兩位大論師。真正精彩的地方,他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喔!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是馬馬虎虎的,是精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隨便一點。所以下面就解說,
(p166)【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