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12-26進度:顯示法殊勝(一)

005A 05:45 - 006A 06:00

<第一組>回答題綱
本論以何為藍圖?
又本論具足哪三個殊勝特徵?
p. 8 (7)
<第三組>
【◎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如何顯示本論所宣說的法是殊勝的呢?這當中的「法」是本論的基礎(或根本),它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p135)一個是必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p136)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菩提道炬論》所指導的修行次第最殊勝圓滿,所以很容易照著所說的方法修行。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尊者已經通達善巧深見和廣行兩大車軌的內容,因此能把龍樹和無著兩位菩薩的教授圓滿地介紹出來。綜合以上三點,我們知道菩提道炬勝過其他的論典,其法是最殊勝的。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軌統統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哦!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併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他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至於說殊勝的內涵,分成功下面的幾點: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指尊者所作之菩提道炬論為本論根本所依之典)分四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第四組>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本論法殊勝的內容,分四方面介紹

這個本論的內容,本論的精要的內容,它好的、特別殊勝的地方,分四部分來說明它:

<第二組>回答題綱
本論分為哪四個殊勝內涵?
又師父以何角度闡述本論『通達聖教無違』之殊勝內涵?
(p137)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是本論通達一切佛法的內涵,不論顯教或密教,都沒有違背的地方。
是本論介紹的佛法,都是正確無誤的聖教,所以是最殊勝的教授。
是如果能按照本論的教授修習,很容易就通達了經論的扼要。
是只要依本論所說,遮除謗法等重罪,一切惡行自然息滅。

分成功這個四部分,那麼這個四部分,現在我們先大致地來了解、說明一下。第一個呢,它這個論,我們現在所要學的這個論,它通達所有的聖教,這第一個。就它的整個內涵來說,包含了一切佛的圓滿的教法。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了解的這個教法,往往彼此之間好像有差別,乃至於有牴觸,乃至於有牴觸。說性宗講空,相宗講有,這個不對;小乘講的跟大乘講的,往往又是各說各的,互相不能容納對方。他現在說,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間絕不違背,這個不違背,擺在一塊兒的話,產生的卻是相輔相成。
平常我們學佛法,最感到困擾的一點事情,就是這個。說我們要學圓滿的,結果這個法師嘛,這個講這個,那個講那個,不一樣;等到你看經嘛,經上面又是說有各各差別,你不知道如何取捨。乃至於再退下來,說我們現在看看那個佛教當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這個的,那一派修這個,彼此之間又各說各的,你不曉得如何取捨。更進一層,總之我們看,乃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團體當中,也是大家呀,哎呀這個你沒有辦法把那些事情擺平。現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間相輔相成。
(p138)就是說就它的真正的意義來說,是指深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不是講這個大道理,現在講完了以後,我們下了課了做別的事情。不是!這個佛法本身,正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心上面種種煩惱,換句話說不調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這樣深遠的,當然同樣地,深遠的地方尚且調伏,何況是我們現在很粗猛的呢?從這個上面說,佛法也一定是把我們眼前的這種不調伏的事情,也一樣地調伏。如果這一點不是的話,那這個就是戲論,佛不會這樣說的。
我們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利用的話,因為我們對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來說,它這個通達聖教無違,它能夠運用在我們眼前日常生活當中,就把我們各各不能調和的,就能夠調和起來。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然後你能夠步步上升。要不然我們這麼粗猛的、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調伏,你說我要調伏三界一切眾生的煩惱,那不是空話嗎?那不是開玩笑嗎?
反過來說,現在這個是很難調伏呀,那麼我關起門來一個人去修行了,這個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呢對不起,這個情況之下,只有,說只有一點點,你這一點點上面,一點點當然沒有什麼違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這個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夠說,通達一切,包含所有聖教無違的話,不但是說深遠的理論,而且一定是(p139)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反過來說,它一定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才能夠一步步上升,通達最高深的地方,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話,你說了半天佛法,那是一個戲論。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懂得這個,學這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這個實際上眼前隨便一個例子,都是這樣。譬如說我們去念書,你剛進幼稚園,你說幼稚園學的東西馬上用來,那是沒有辦法用的,對吧?我們做任何東西,學任何東西,你剛開始對這東西,你對這個工具或者什麼,那個都沒有認識之前的話,因為你還沒有把握住這個中心。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所以本論的真正的好處,這樣!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的話,那個佛法就派上真實用場,就不是戲論。而且不但不是戲論,不但能夠派上真實用場,而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第二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說他歡喜這個,就不接受那個;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這個。尤其這種情況最特殊的,在禪宗當中。這個禪宗現在有它的特殊的價值,可是發展到後來的禪宗,他總覺得那個佛經好像沒有用的,好像沒有用的。那就是祖師的那一句話,給你一個「瞬目揚眉」,這個就是對。它有它的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先說一(p140)下。就是說,本來這個佛法的目標,這個佛經的原意是幹什麼?如「標月指」,那就像指給你這個月亮,看那個手指一樣,它的的確確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認得這個月亮,還一定要根據他的手指,指給你看,這個佛經的功效。
或者我們這麼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他給你看一個地圖,這個地圖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地方,譬如說台中市哪一條路,當然地圖是一張紙,怎麼能代表那個路?但是你把那個地圖認得了清楚以後,你就可以照著地圖上面所告訴你的這個走法,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有它這樣。等到你認得了那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是不要這張地圖。那麼有一些人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由於他的習性,或者有這個特別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這張地圖,說台中就是這個,就是那個地圖。譬如說我現在手上面這個是台中的地圖,說它現在本來這一張地圖,是告訴他怎麼到台中去走,他現在說這個就是台中。那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那個地圖拿出來,把它撕掉。「這個什麼是個台中?這是告訴你那個地圖。」萬一說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這是祖師的一番苦心方便。
所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兒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p141)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撿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

師父提到: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偏向性的現象,結果就產生了不要經教的過失,如何改善?
這個裡邊說明就是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是說‥「啊,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想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以後,你這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玩笑嗎?乃至揹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
(p142)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所以像那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你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說到這裡,隨便也提一下,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現在講修行的人,不要經教的;講經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處處地方現在,近年來尤其特別感受到,這個話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毛病也都犯在這裡。平常我們常常講規矩,然後呢,因為規矩,兩個不同的規矩,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門當中講規矩,為什麼呀?它本來這個規矩是調伏你的煩惱,使你那個團體和合,結果弄了半天的話,那個規矩是越多,這個團體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煩惱越來越盛,還自己不知道,說「我這個對」,他說「我這個對」,那(p143)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糟糕的現象。在這裡,本論給我們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這裡我鼓勵也建議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個大損失。同時凡是真正看成文字,他沒辦法身體力行的話,他暫時不要學這個,先應該退一步,把他的基礎建立好,要不然對他是一個浪費,這個我順便說明。
那麼,再下面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就是指佛菩薩,真正的覺者;他這個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密意。為什麼講密意呢?就是說本來這個經論是介紹我們佛法裡面深厚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認得了,乃至於這個文字認識了,剛才說講得一大套規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這個規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幹什麼?弄不清楚,弄不清楚。那個時候,他經過這樣一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曉得‥「哦,他原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很多麻煩。說這個麻煩的話,短則幾十年,長則無量阿僧祇劫,幹什麼呀?幾十年只是浪費一點生命,長劫的話,往往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那麼現在呢,經過這樣的大善知識,最正確地說明了以後,你很快地就把握得住,哦,原來他這個話這樣說的真正的內在是什麼,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煩惱就淨化,然後你的染污之業,就轉化成淨業,生死就了!自己也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
(p144)那麼最後呢,「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個極大罪行特別指的一樣東西,平常我們愚癡凡夫一直在造罪當中,但是很少造極大的罪。這個極大的罪特別是講謗法罪,在所有的罪惡當中,譭謗正法的罪是最嚴重、最嚴重。我們說,我們修行人何至於謗法?唉,這個謗法這件事情,還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他造不起來啊!你們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見。這個很多地方他宗派之諍,大乘嘛說這個小乘不對,小乘嘛說大乘不是佛說;然後呢我說我的對,他的不行。假定說他不行的話,請問佛說它幹什麼?而你說他不行,這個就是佛說的,那不是佛說錯了嗎?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你如果說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那自然這種毛病不犯。所以因為你有前面這樣的三個層次了解以後,自然我們就不犯這個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滅」,這個太好了!
現在關於這個真實的內涵,我們一步一步地看下去。還有呢,這個四個內容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一個原則,大家看一看。我們現在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目的幹什麼?要想圓滿無上菩提。拿我們更通俗一點來說,或者使得我們很切近地馬上體會得到,說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徹底解決,把一切圓滿的功德要完全地圓成,這樣。那麼要什麼呀?那要一切的聖教。現在本論是第一點告訴我們,對,這個你要的目的、達到的方法等等,這個裡邊圓滿無缺地統統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你怎麼下手呢?我們看看‥唉呀,這個經不對、(p145)那個不對;然後乃至於像剛才說的,有很多宗派說這個經不要的,結果不是又矛盾了嗎?說,欸,不但全部包含,而且所有的經,正是眼前告訴你怎麼修行的最佳指導,這些經、論是給你最佳指導。不過雖然是最佳指導,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話,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05B] 摸不透,摸不透,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它講「無人說」,雖然有智慧,你沒有辦法「了」,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裡面宿生帶來的智慧,還是要有人教。其實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飛機、輪船等等沒人教,我們看天上飛一個東西來,我們看見‥喔唷,這個怪!當年這個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笑話,說人家在中國造了第一條鐵路,造在哪裡呢?從上海到吳淞口。結果造了個鐵路以後,欽天監,那個屬於以前那個觀天文的,說‥啊!天上出了一個星宿,所以國家動亂。出的什麼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來這條鐵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丟到東洋大海。有這種笑話!
現在看,喔,這個好得很哪!實際上你第一眼看見的話,你的的確確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沒有人告訴你,你不知道,世間簡單的東西你都不知道,這很明白對不對?這是非 (p148) 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說個笑話,這個不要說這種科技上的東西,你沒辦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東西,我也聽見人家說那個笑話很有意思,說人家北方人到南方來遊歷,說這個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結果水果當中,譬如我隨便舉兩個,香蕉、然後呢甘蔗。這個北方人怎麼說啊?「這個甘蔗是滿好吃,但是這個肉很難吞。」那甘蔗的這個肉要你吞下去的嗎?甘蔗是滿好吃,可是甘蔗這個肉的確很難吞,那這都不知道,發生這種笑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你要看人家,啊,說這個香蕉,把那個皮剝開來吃裡面的肉,假定你想這樣一定是剝開皮,吃裡面肉的話,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剝掉了皮吃肉,那就壞了!金柑是吃那個皮,就不是吃那個肉,對不對?欸,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啊!
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深遠的東西!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寫在書本上教你去看的話,你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體會得到;有一個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麼,欸,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經教是眼前告訴你最好修行的辦法,而且透過這個善知識,本論特別地告訴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後,他下面不說你,他不説你馬上得到功德,他先說什麼?把無邊的罪行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來了嘛!你要的什麼?要的就是這個。我們的目的幹什麼?要去掉一切苦,要得(p149)到一切功德,對不對?所以這個四個項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本論的真正殊勝—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對,對我來說千真萬確就是我要的!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看這個內容,進一步地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剛才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這個大綱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

破山禪師: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 雨颯颯
飄飄黃葉止兒啼

「飄飄黃葉止兒啼」就是《法華經》上佛說的,一切法門都是空拳誑小兒,都是黃葉止兒啼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p. 8 (11)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

什麼是聖教?其內涵為何?為何引《般若燈廣釋》來說明?
【◎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什麼是聖教呢?在《般若燈廣釋》中說到:「所謂的聖教,就是沒有顛倒,正確無誤的顯示,對於希望得到成佛的那些人天眾生所依止的苦、集、滅、道四諦法教。」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 (p150) 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他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呀?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他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作甘露。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地真正的問題在心哪!所以心理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問題徹底解除,然後把生死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方。
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 (p151) 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他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他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他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是些什麼呢?就是這個,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
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這個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它。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嘛,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到。
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一般來說我們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 (p152) 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它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對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得清楚。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在 (p153) 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
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釜底抽薪」才是辦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得很,你拿一點開水教它澆進去,沒有用!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麼呀?因為它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耶!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造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統統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 (p154) 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諦。
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立這個,譬如說小乘四諦叫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文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

【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

(p155) 喏,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自己看一看: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其中一個—世尊,就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地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什麼?下面看:

<第五組>
p. 9
【◎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與聖教沒有違背的意思就是說,凡是和四聖諦相合的,任何一位還在輪迴的有情眾生,如果希望成佛,都能明白指示令其成佛的法教。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要曉得呀,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趣」,是不斷地在六趣當中那麼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哪、人哪、種種的名詞,種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麼在本文本論慢慢地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候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
(p156) 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了完整的教授,它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它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是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得很清楚。現在講的法,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是這個!你會認得得清楚,就是它!所以它這個學教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地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啊,真好啊!不會像以前老樣子,這種毛病慢慢、慢慢地會淨除掉。繼續: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這其中隨不同的根性,開示不同的內容,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 (p157) 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

師父為何會說:「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成佛之路) 。」?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等諸道。】
談到菩薩希望達到的利生事業,就是能承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如何成辦世間一切的義利呢?他必須要普徧攝受下士、中士、上士三種種性,都能度化他們,所以必須學習三士道的內容。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p158) 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啊,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到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喔唷!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啊!然後你就跑,結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地跑到台東那裡,汪洋一片,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啊?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而然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
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地引導。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他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他也不忽視其他的;因為不忽視其他的,所以他從上到下他有圓滿的。那麼從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作為真正追求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所欲求的事 (p159) 情,是成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
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那個眼前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販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販得來。他為什麼辛辛苦苦地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非常愉快!這個這裡不深談。
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地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啊,對不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

(p160)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如《釋菩提心論》中所說:「如果要使眾生能發起堅定的信解,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06A] 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沒有錯誤。那麼下面是

p. 9 (4)
【《釋量》亦云:】
「釋量」是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二句話,

印度因明大論師法稱論師所著之《釋量論》。法稱論師著有七部量理論著,一般稱「因明七論」:《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諍正理論》。

【「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說「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幫助別人哪, (p164) 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因為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啊,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
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那下我們看不見了。就是它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沒辦法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宣。
說到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 (p165) 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啊,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去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彩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彩。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兩位大論師。真正精彩的地方,他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喔!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是馬馬虎虎的,是精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隨便一點。所以下面就解說,

(p166)【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