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01-02進度:顯示法殊勝(二)

006A 06:00 - 006B 17:45

宗大師引彌勒菩薩之教言,是為證成哪一個立宗?師父提到:「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這個地方〞所指為何?
<第一組>
【◎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徹底了解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修持方法,就是是菩薩所要學的饒益眾生的善巧、方法。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徧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所學的內容呢,也把它分層次,這個層次所謂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說道、地,這是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路。欸,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下面引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彌勒菩薩說:「所有想要饒益眾生的人,必須透過道種智來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

智度論所說:
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
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
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 (p167) 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道種智呢?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利益。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正是為你自己呀!這越為別人是越為你自己,要和做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然 (p168) 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它一層比一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正成就禪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做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呀!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在本論的精彩的地方,我告訴你,它不是一下把那個大乘怎麼好,怎麼內容先告訴你,不說這個。它先告訴我們,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做的時候,把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來,增長你的能力。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了這個壞處以後,能力嘛增長了,體會嘛加深了,慢慢地你走上去,成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處!你們將來學下去,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169) 【《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它那個《般若》它到底指哪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

【「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菩薩應該發心要去學、要去行一切道,也就是所有的聲聞道、獨覺道和佛陀道。都要達到圓滿學習的境界,這三種道應有的行持內涵,也都必須全部圓滿達成。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它那個內容都是,宗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得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哪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分,聲聞、獨覺、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阿含》只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 (p170) 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地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

師父對於〝相違因〞三字,開示了什麼重要的教誡?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對於些有主張學習大乘佛法的人認為: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持這種想法的人將修學佛法產生造成障礙的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說:有人說這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是指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一個圖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 (p171) 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對,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哎呀,這本書看起來好難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裡傻氣地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那麼繼續下去,那麼我們現在呢更深一層:

<第二組>
【◎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雖然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但這個基礎就是大乘與聲聞、緣覺相同的。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生死痛苦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在這些法門當中,有什麼原因使得某些法門應該棄捨呢?其中只有少數追求自我涅槃解脫的不共通法門是是修行大乘法門的行者要捨棄不學的,除此以外的劣乘所有法門,即使是修行大乘法門的行者,都應該要圓滿修行。所以,所有修持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者,都要廣泛且深入地了解三乘法門,其中的原因就在這裡。

(p172)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呢?就是不是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現在念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的話,那小學生不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的人,所以作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 (p173) 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哪幾個戒嘛是布施度,哪幾個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哪一個該做,哪一個不該做。

師父為什麼說:「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
(p174)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 (p175) 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我這個地方比方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看見不但是大乘的戒經,還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經典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小乘人是絕對不能殺的,這個大乘的菩薩有的時候殺人,還有很多大功德呢!我想我們這個公案都知道,我們不妨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次大家這個到海裡面去採寶,那麼採寶的時候那個都要那個大商主帶頭的,這個大商主他是個過來人。譬如說我們要去挖掘寶,他是曉得什麼是寶,路怎麼走,裡邊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地上去。那麼這個到了海裡的時候,喔,那個船上面哪,他是個大強盜,那個大強盜要謀財害命的,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商主曉得了,心裡想:這樣麻煩了,如果讓那個大強盜在這個裡邊的話,我們一船人統統被他殺光,你怎麼辦呢?但是呢你修學佛法的,你又不能殺他。後來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話,不但我們船上的人統統被他殺光,而且就這個強盜本身殺了我們,他也要墮地獄,一定要墮地獄!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話,我來墮地獄,我把這個商人殺掉,結果他就把那個商人殺掉了。
(p176) 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了解,這個裡邊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哪,我為了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啊!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是講的不是講一個道理,他每一個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時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曉得得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時候你去殺有大功德。你不要說:菩薩戒上面這樣那麼說的,然後你殺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這個事情,本論的,不但是本論,就是很多大經大論都說得非常清楚,就把它上面要指的這個心理的法相告訴你得清清楚楚,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才是要學的,真正要學的,要我們學不到這一點的話,學了一點經論,拿這個藉口作為自己的擋箭牌,這是一種。還有學了這個經論,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多,欸,我這個法這樣對,他這個法這樣對,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錯了!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那麼下面我們看,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曉得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自利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的都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因為你一定要學,學了以後,了解,幫他們,而且你那時候曉得裡邊的差別何在,那這個就是它的原因,這個就是它 (p177) 的原因。

<第三組>
【◎ 復次】
繼續下去,

【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
所謂正徧覺者,既不是只斷除一小部分過犯,也不是圓滿一小部分的功德,

什麼才是佛陀?「正、徧」,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確,徧是圓滿,這個正覺、徧覺,這個才是佛陀,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正覺。你沒有這個「徧」的話,這個聲聞二乘也有的。那麼所以這個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他不是盡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德。

【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
而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

這樣的![06B] 

p. 10
【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
要能夠達成一切大乘道的修持內涵,也要滅除種種過犯,徹底地圓滿種種功德,

那麼在因地當中要修什麼呢?要所有的過失徹底地淨除,所有的功德要徹底地圓滿。

【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斷證德類。】
所以,修持大乘法門,是要毫無遺漏地修持所有種類的斷德與證德。

那個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說你不徧的話,這個遺漏、那個遺漏,你能大嗎?是,小乘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來是個小乘;你說大乘,大的是無所不包、絕待之大,結果把那個小乘擺在外頭,你這個無所不包怎麼講法?大乘是徧學一切,圓滿一切德相,然後呢斷盡一切過錯。

師父如何成立:所有的佛的教法,統統包含在成佛那條大路當中?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統統包含在這個成佛那條大路當中,

(p180) 這個是什麼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統統包含在這個成佛那條大路當中,這是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當中說,我學這個、那個不對,我學這個、那個不對,你在因地當中就已經偏了。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不是說叫你現在一口氣馬上要廣學一切,可是我要曉得在因地當中,那個因種非常重要。說我現在的能力不夠,可是我的目的是如此,這是第一個。正因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腳的地方,下腳的地方是必然是跟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你說參禪就參禪,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後一定要圓滿的,不圓滿不能成佛。你現在做不到,因地當中應該先把那因種放下去。反過來,我們現在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因地當中先排斥它,那個時候你的因種種的什麼?欸,障礙!這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留下來的識種,那個識種到那個時候它就啟發現行的,這個是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的圓滿教授告訴我們,大家了解不了解?
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讚歎這個參禪好、學教好;你參禪的一定讚歎念佛好,說等到我現在這個事情做好了,到了那個程度,那方面學圓滿了,再去學這個。所以當你到那個學圓滿了,將來這個因種在心裡啟發出來,你學這個的時候毫不困難。否則的話,等到這個圓滿了,你停在這裡,這個圓滿了嘛;這個我就一向就討厭它,你不知不覺當中,你就 (p181) 排斥這個東西,他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要淨除自己無始以來的這個業習,說業種子,這是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頭上先開始提一下,先開始提一下。那麼上面說的道理,下面呢,喏,來把事實證明。

【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
以佛來說,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過失他不能去掉的,圓滿一切功德,絕對沒有一點功德他做不到的。

以佛來說,以佛來說,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過失他不能去掉的,換句話說,佛絕對不留一點點過失;還有佛啊,圓滿一切功德,絕對沒有一點功德他做不到的。現在我們要學佛,是,沒錯!那麼我們從哪裡學起呢?我們因地上面就這樣:「欸,我要做到,我將來一定要做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不要說:「哎喲,這個不行,這個不行、不行、不行!」說我現在很慚愧做不到,是沒錯,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因為我將來要做到它,所以我現在就選定,牢牢把持我現在該下手的地方。你那個時候你同樣地參一個禪,同樣地念一聲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因地當中,就想我念了這一聲佛要幹什麼?學阿彌陀佛,所以你去了,當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彌陀佛那裡覺得,你聽見那個法相應了,你一定走這個路。
另外一種呢,你念佛,這個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後, (p182) 你聽見那個二乘苦、空、無常很歡喜,證了羅漢果,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差別大家要分得很清楚,這個差別非常明顯,但是也比較細緻,比較細緻!重要的,後面會在那個地方說。念佛是如此,參禪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了,欸,反過來妙咧!因為你的目的是究竟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說現在念佛固然是迴向往生,我做別的事情也迴向往生哪!那個時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時一直增長,正念的時候叫正行,不念的時候叫助行,然後呢,去還穩,品位還高。當然參禪一樣的。所以這個是它的根本重點,我們要把握得住,根本重點要把握得住。繼續下去,

【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這一切的共道,也都是修持大乘法門的行者所應該修學,也都應該成就。

這句話大家已經了解了,前面說過了。

<第四組>
【◎ 設作是云:】
有人這麼說,假定有人這麼說:

【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
金剛乘教法與度彼岸乘的法門不一樣,因此儘管同意修持大乘的行者,必須修持小乘的所有教法,卻認為對修密乘的行者來說,可以不必修持顯教法門。

(p183) 那麼有的人這麼說,說:沒錯、沒錯,你要學大乘哪,是的,它要那個小乘一步一步上來作為基礎,這是你的共道。但是呀,對於密乘的人來說,要趣入金剛乘密乘的人來說,那個是另外一條路,那個是另外一條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顯教所走的這個路,是不共同的,為什麼?這個並不相順。那波羅蜜多大乘是走這個慢的,這樣地慢慢地來,說金剛乘我走的這條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麼說?

【此極非理,】
如果持這樣的見解,是錯誤不合理的,

那個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這句話絕不合理,絕不合理!下面就引證。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
因為所有大乘道的體性,全部都含攝在金剛乘裡面。

說你要曉得,這個大乘當中顯教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道」,它那個本質全部包含在金剛乘當中,所以金剛乘當中的那個,一定含攝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質在裡頭。下面說,

【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
大乘的體性,包含了意樂,就是發菩提心。先有願菩提心,再有行菩提心,就是修行六到彼岸。大乘的體性,包含了意樂,就是發菩提心。先有願菩提心,再有行菩提心,就是修行六到彼岸。

那麼整個的這個特質是什麼呢?分兩部分:發的什麼心,修的什麼行。發的心叫「意樂」,金剛乘應該發的心,金剛乘的意樂是什麼?發菩提心。然後呢金剛乘應該修的 (p184) 「行」是什麼?「修學六度到彼岸」。請問金剛乘跟顯教的波羅蜜多大乘,是同?是不同?完全一樣欸!所以「是則一切是定應學習」啊,所以金剛乘的人決定要學!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諸位如果將來你們學金剛乘的話,千萬注意,說這個根底都沒有,說金剛乘,那結結緣可以,真正修持,這個不夠!
另外一點,其他的同修們,幫助別人,那是最好的。看!當年印度,這樣的能夠五印度的首—頂嚴,共同的結論,以及後來到了西藏以後共同的教法,說得清清楚楚,說得清清楚楚!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對我們自己是個最佳指導幫助,然後呢對於佛法是有一個最有力的一個認識,然後淨化它的,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經來作證,這個話絕對不是我講的,你看密教的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說:

【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如勝金剛頂說:「縱使為了活命,也不應該棄捨菩提心。」又說:「大乘的六度萬行,任何情況之下,都是不應該棄捨的。」其他的密教經論當中,也曾數數宣說此義。

前面說那個道理,第一句話斥破它,所以立那個宗:這個前面說的不對。那麼下面就解釋,最後引,現在你講密教,他現在,我就引密教的經典告訴你,密教的經典上說得清清楚楚,就算你為了命難,你絕對不能捨去這個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這個 (p185) 是意樂,這個是發的心,這個密乘當中這樣地嚴格地要求。然後呢行為呢?說「六度到彼岸,畢竟不應捨」。行持些什麼?就這個。你不是說金剛乘嗎?那金剛乘的經典,不但是這個經,還「餘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經典裡面說得清楚得很欸!都是這樣的。繼續,

<第五組>
【◎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
許多密乘教法在講說修持無上瑜伽觀想壇城的時候,大多數都提到必須修學共同與不共同的律儀。

那麼我們現在正式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時候同樣的戒、定、慧這樣上去。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這個無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於最高都是這樣的,當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說「無上瑜伽曼陀羅」,曼陀羅這個翻成我們中文叫壇城,壇城,它這個特別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就是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佛的所處的地方,佛所處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處的地方是淨土。當然真的說起來淨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的,那麼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沒辦法體會,我們耳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只是我們現在這樣。所以引我們進去的時候,還是用我們相應的種種概念、圖表來表示,使得我們心理上面種下這個種子。說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啊,是丘陵坑坎,種種不如意的穢土啊!現在這個地方,喔,這麼圓滿的淨土啊!就是這樣。
所以他這個真正的灌頂的時候,引我們進去的時候,是說這個是佛的,你修學的本尊 (p186) 的這個曼陀羅。那麼真正要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第一個什麼?受這個戒—三昧耶戒,這個戒當中也都說共、不共,同樣地,就是說基礎要共同的。那麼共的什麼?菩薩律儀呀!

【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就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修密宗必須受的共同戒律,就是菩薩戒。內容包括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這三聚戒,都要受學。

而這個裡邊就是什麼,一定要從下面開始,所以三聚戒即菩薩學處,就是從前面的、前面的,一步一步開始,一步一步開始,都要含攝在裡邊。從這個共聲聞的別解脫開始,然後呢菩薩戒,然後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

三聚戒,為三聚淨戒之略稱,包含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攝眾生戒等三種戒,其中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所以密乘和大乘共道的部分,就是發菩提心、行六度、守菩薩戒和受學所有菩薩的學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內容。

除了這個發心以外,這個發心卻是前面說過的,就是上面說的覺心,這個絕對共同的,絕對不能少的。還有啊,發了這個心學上去的時候,你一定要學的,「所學處而修學外」,那個學的學處你一步一步學以外,這些東西也跟波羅蜜多一樣,並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這個是特別針對上面說:「啊,密教跟顯教是不一樣的!」是,它不共的地方是不一樣的,但是共道是絕對一樣的。其實何止是顯教,請問我們現在那個大乘的八宗當中,念佛跟參禪共嗎?對不起,他念阿彌陀佛,要牢牢地把住;那個參禪的人,要空掉一切,對吧!他當然你參念佛是誰,多多少少好像還有一個念佛的;它有很多,「萬法歸 (p187) 一,一歸何處」,乃至各式各樣的怪名堂,豈不是完全不一樣?那沒關係,基礎是共同的,大家都是發菩提心,圓滿的佛果,然後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樣。那麼這個殊勝的方便,這個才是不一樣的地方,這我們要了解。

【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另外,《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等密續中,在受阿彌陀部的三昧耶戒時,都這麼提到:「要一無遺漏地受持外乘(事部、行部); 密乘(瑜伽及無上瑜伽二部;波羅蜜多乘),這三乘的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個密教,密教當中那些經典等等。說這個裡邊當你受這個法的時候,受這個灌頂的時候,那阿彌陀佛的,學這個法門,以這個為本尊,然後你去修的時候,第一個,一樣地要受那個戒。所以那個時候受那個密宗戒的時候—這個密宗戒叫「三昧耶」—「悉作是云」,那個時候你就誓願「無餘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沒有一點點餘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這些統統要受,然後在這個三乘基礎上面,你再加上你不共的。所以呀,

三乘
外: 事部、行部;
密: 瑜珈及無上瑜珈二部;
波羅密多

【受咒律儀須誓受故,】
上述內涵在受密宗戒的時候,都必須要發誓受持。

你真正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時候,前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遺漏的,可以遺漏的;不可以,換句話說。那麼剛才這個概念我們重新再提一下,儘管前面說聲聞為了自 (p188) 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個對;大乘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儘管是相違背,究竟的目的還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這個,那整個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什麼諍論。同時你了解了一個,自然而然發生什麼,雖然沒有諍論,並不是我跟你做得一模一樣。恰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無縫。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沒有;我參我的禪,就要空,就怕一點點有,但是彼此間恰到好處。同樣的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眼前,你有這個長處,忙這個;我有這個長處,忙我這個,不要說樣樣聽我招呼,這個自然而然就去掉了。當你想到聽我招呼的時候,已經在我這個煩惱當中,你已經上了它的當。那麼現在我們再繼續下去,說

【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如果因為看到顯密之中有少許開遮不同的差別,便固執地認定一切顯密教法就像”冷”與”熱”一般互相違背,這顯然是自己的智力極為粗淺!

由於上面說的這個道理,它是有一點的開遮不同,但是就這麼一點點開遮不同,你就覺得這兩個完全不一樣。就像一個寒、一個熱,寒的時候,天氣冷的時候一定不熱,熱的時候一定不冷,這完全違背的。你就覺得這一點點的開遮,就覺得完全違背的話,那很明白,我們是愚癡呀!我們的智慧實在太淺太粗,所以這個地方要慚愧,要好好地努力、精進,改善自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