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12-19進度:造者殊勝(二)-獲得功德事理

004B 14:15 - 005A 05:45

【第一輪】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分二
丙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第一組>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 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本論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成就分成兩方面
知識見解廣博,於教理方面的成就事蹟
依照教法行持實踐,而如實體驗悟得真理方面的成就。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 (p122) 麼了不起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師父講述尊者教量圓滿的功德時,揭示出修學佛法的必然次第為何?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解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地差別。世間所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功樂的。所以佛真正出來的一定哪指出世間的真相,說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相苦的,一定是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為覺得:哎呀,世間原來這麼苦啊!我以前不了解它呀,然後被它迷糊住了啦!被這無明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自 (p123) 己又推己及人。他說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哪!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
那麼那個時候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哎呀,這個世間這麼誤,大家迷糊啦,然後貪著難捨啊!」那時候勸別人:「哎呀,你要認得清楚啊,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因為不認識啊!」那時候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什麼啊!這不是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得很欸!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說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這個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個佛菩薩到世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跟我們哪,所謂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一塊兒,然後呢慢慢地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地認識,然後有了正確認識,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你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p124) 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沒有修學佛法,你這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嘛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欸,它是佛的標準欸!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就拿著來看別人,這是個照妖鏡,一看哪!嗨,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這個所有的大千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也已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哪,結果害了,自己下地獄了,諍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是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用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哪,哎呀,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確佛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哪,你不要隨便看別人喏!佛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所以示現這個量。你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喔唷,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喔!」這個錯誤的,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p125) 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哎呀,我是個大乘的,小乘不要;學密乘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最高的。唉,真正的教法哪裡是這個樣的!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讓我們明確地認識,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呢,在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第二輪】
【◎ 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
如《八十讚》中所說:『本論造者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精通了六十四種技術和其他各種工藝,同時也精通梵語文和一切論理學。』說明阿底峽尊者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精通內道和外道所共通的四種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明及醫方明。

佛法叫內明。二乘的行者只學佛法,不管世間;大乘的行者必定要博通五明,不但佛法,而且世間所有的東西都要究竟圓滿地通達。現在先看阿底峽尊者世間的成就,後面再看他出世間的成就。二十一歲以內,他對世間的四種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全部達到最善巧最究竟圓滿的狀態。他的天份是何等地高!在座的人很多都二十一歲以上了,我已經好幾個二十一歲了,連一種明處都不通達。看到這地方,我們並不因為這樣而氣餒,反而因此而策勵我們好好地先去集聚資糧。我所了解的,真正完整的教授無一例外,都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資糧。資糧是極端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好好集聚資糧,要想修學佛法無有是處。佛這樣講,祖師也這樣講。資糧分成智慧、福德兩種,《廣論》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建議大家,我也願意跟各位同學共同策勵,(p56)如果我們真正懂得的話,平常在這裡做任何事情都是集資糧。我們來這裡絕對不是說「我是來念書的!」當然這是智慧資糧當中的一部分,教是需要的;但假定你老是以為這樣的話,你可能學得文字很通達、字寫得很漂亮、能說善道,但這是無用文人。自古文人相輕,嘴巴上講得很好聽,做起事來一無是處,下一世比較好的是投生為鳥,吱吱喳喳叫得很好聽,可惜卻是畜生。佛法的內涵是學了以後一定要實踐,實踐過程是需要很大的努力的。後面特別告訴我們「資糧善中進第一」,集聚資糧當中精進是第一重要。精進需要很大的能耐,如果我們不從小就努力,在種種事情上面鍛鍊自己的意志,等將來長大後就沒有用了。像我這樣,年紀老了,又瘦又垮,一點氣力都沒有了,不要說拿重的東西,叫我拔草就氣喘如牛,但是我看見他們從小在田裡做慣的人,弄起來輕輕鬆鬆的,毫不費力,我卻一點力氣也沒有。建議各位平常有機會千萬不要放棄,不要說為什麼吃苦的事情又輪到我,要曉得這是給我們的最佳機會。這時候努力鍛鍊,養成堅毅的意志,一方面能耐苦耐煩,一方面培養氣力,各方面都有好處。我們現在碰見辛苦的事情總想辦法推給別人,這是自己愚癡,放掉最好的機會。前一陣子我看見一位居士,大熱天在山上幹活,擦汗的毛巾可以擠出很(p57)多水來,做了一天,他覺得不累,我真是羨慕。一方面是他宿生的體力,一方面是長期勞動的結果,自然而然有他的能耐。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平常有機會的時候更應該耐著心好好訓練自己。   
《八十讚》中說尊者二十一歲內外四共明處都學會了,這說明尊者腦筋絕頂聰明,有強大的意志力及各式各樣優越的條件。尊者傳當中有記載,你們好好去看。這裡邊特別有一件事要提出來:

【第一輪】
【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徧揚。】
就像尊貴的卓龍巴告訴我們的,阿底峽尊者十五歲的時候,只聽過一次《正理滴論》,就在一次辯論中贏過公認非常聰明機靈的外道辯論師,名聲立刻傳揚開來。

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
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法,合乎這個理則的,大家技巧地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呢都是國王、 (p117) 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所以這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兩個: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後服你了,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呢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呢,我頭給你,這樣啊!
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那時候去學的這個老師,他是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哪,這個老師生了病了。這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裡,精神不好的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那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麼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場。因為你萬一你辯輸了,那個所有佛教的廟,好、好,統統搬出去,然後把外道的像搬進來,那個和尚把和尚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啊!結果呢一般狀態當中,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啊,他就是裝病啊!」這個東西對外面來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呀!哎呀,大家覺得非常為難!
那麼,阿底峽尊者正好聽了一趟,他是絕頂聰明,這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想起:欸,這個人很精彩,何不妨問問他看呢?居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 (p118) 一辯。」「好!」要我們想這個怎麼可能啊!欸,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勝了!你可以想到,簡直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識見。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喔!要我們現在十五歲的,什麼都不懂喔,這可以說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啊,《阿底峽尊者傳》真動人哪!
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啊,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勝敵婆羅門,然後呢阿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明了杜鵑論師,這個大明杜鵑論師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喔,這樣。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真正講教理方面是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哦,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證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行位以上的。
這個加行位這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而知這個加行位 (p119) 何等地高明!現在我們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說,譬如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哎呀,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天台智者?」「喔,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哪,我只是了悟心中啊!」喏,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曉得位次,所以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個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
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員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阿底峽尊者還說,他是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一個老師,那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倒不一定耶!拿我們中國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啊?祖師,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宗主就是他。
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它的宗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是禪宗,這個是淨土,那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洞。每一個宗派當中,它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 (p120) 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百零八把,還是八百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哪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反正有諍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喔!
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喔唷,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宗開宗創派的大師。」欸,對不起,天台這不一定哪!只是覺得:欸,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喔!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啊,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啊、印光大師啊、太虛大師啊,乃至於什麼啊!我就曾經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欸,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啊現在的人不一定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說當代、後代大家宗仰他的。可是阿底峽尊者在整個的印度,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 (p121) 還有不遠萬里跑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他下面分幾部分,第一個呢,在第三頁上面說:

【第二輪】
【◎ 於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堠羅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為智密金剛。二十九歲以內,於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餘。
「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於其夢中,陳示眾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
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云若出家者,則於聖教及諸眾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p59)如讚中云:「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
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厥號戒鎧為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此後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於能飛聚落,法鎧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
他是黑山道場場主,成就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本尊,並且獲有金剛空行佛母之授記。圓滿無缺的領受金剛乘之所有灌頂,也就修習了所有密法,上師為他取密號為智密金剛。本論造者到二十九歲那一年,先後跟隨許多有成就的上師學習密教的一切教典和教授,而且精通到毫無遺漏。
本論造者曾因精通金剛乘諸大教典教授而生慢心,自認沒人能比。在他慢心升起之後,眾多空行佛母在他夢裡陳列展示許多盛裝密乘教法經咒的木盒,都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藉此降伏尊者的慢心。
從這個時候起,他的上師,以及他觀修的所有本尊,都隨著他所相應的,有時候在他醒著,有時候在他睡著的時候候,不時地勸他說:「假如你能夠出家的話,那麼,對佛教也好,對一切有情也好,將會產生非常多、非常深、非常廣的利益。」於是本論造者順從了諸尊重及諸本尊的勸說出了家,而根據《八十讚》的記載,尊者的親教師是加行位菩薩。
隨即敦請當時的大眾部持律上座戒鎧為他剃度出家,成為他的親教師,戒鎧親教師的成就是得到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本論造者於是正式出家,法號為勝然燈智。從正式出家開始,一直到三十一歲,在這期間不斷地學習相乘內明,和大小乘諸部的種種教典。之後在能飛聚落跟隨法鎧論師學習了十二年,這期間他精研了《大毘婆沙論》,不但大眾部的教典都極為透澈,就連其他三部的教典,也都極盡善巧。還除了根本四部以外的戒律,例如受食法、淨水法、緣起法,以及戒體之得捨等,各個部派間最細微的不同規定,互相間的差別,都全部明白通達,毫無混淆雜亂的情形。

羅睺羅多,人名,謂為修歡喜金剛及閻曼德迦瑜伽者,又名蓮花鎧

實際上那時印度是大小顯密各宗各派,在教量、證量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拿佛法的修學次第來說,剛開始是小乘,就是最基本的部分,到後來慢慢的是大乘,大乘又分顯密,密是最高的部分,都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學上來的。當然有一些人只歡喜其中一部分,譬如小乘行者。單單歡喜小乘的人不一定接受大乘,但學大乘的人一定含攝小乘。譬如我們現在讀書,讀小學可以不再升學,可是讀大學不可能不經過小學、中學的過程,越到後來就越究竟圓滿。現在這個「黑山道場」指出的是密教部分。舉出最高的,一定包含前面的基礎。我們如果要說某個人的學歷背景,你也可以說他幼稚園讀哪裡、小學讀哪裡、中學讀哪裡等等;可是如果說他得到博士頭銜,那當然一定小學、中學、大學的學歷都包含了。所以在此特別舉出密教的例子,來總括說明阿底峽尊者在內(p60)明方面的成就。   
在黑山道場,他的老師羅堠羅多的成就是「瑜伽自在」,不但是講講,而且是修行得到自在的。到什麼程度呢?親見歡喜金剛尊身。密有四部,最高的是無上密,無上密必須要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親見」是指修生起次第親自能夠見到本尊。舉例來說,我們念佛念了半天卻了無消息,他不但念,而且親自見到阿彌陀佛,那就說明他修這法門的成就,通常這個情況至少都是加行位上的。加行位再上去就是登地了。拿密教來說,不一定要這樣一步步,加行位上去就可以成佛的。換句話說,他這位老師最少是加行位的菩薩,那就非常高哦!以我們漢地的祖師而言,如智者大師,我們看起來是高得不能再高的,而他所示現的位次是加行位,他的老師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成就這麼高,親自能夠見到本尊,而且獲得金剛空行母授記。「尊重」就是師長,我們現在通常翻成「上師」,在羅堠羅多上師面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諱」就是後人對前人不敢直呼其名,古人也說為尊者、賢者諱,就是對於我們尊重的人、有賢德的人,不敢直接稱他的名字,這叫諱。譬如對父母不敢稱名,就用這個諱字。我們現在對阿底峽尊者也是一樣,他的法號為智密金剛。   
(p61)尊者二十九歲以內在很多有成就的師長前學習金剛乘教典,都能夠善巧。善巧到什麼程度?「無餘」。老師傾囊相授,而尊者也能夠完全善巧,這是何等了不起!所以尊者自己也覺得了不起。的確!如果我們跟著老師學,老師所有的內涵你全部都學到了,不但一位師長,所有的老師你都學到了,是不是我們會覺得很了不起?阿底峽尊者也是這樣。結果在夢境當中,空行母讓他看見很多他從來沒見過的密教經函,他自己就覺得錯了!以前認為自己學得最好,從此他的慢心就調伏了。為什麼這裡講這點?一方面說明阿底峽尊者真正的成就,一方面告訴我們,將來修學上去最大的障礙就是慢心。我以前也是這樣,才學到一點點就自認為很了不起,後來看見很多人也是這樣,這是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看傳記就要從這地方去看,稍微有點自覺了不起,那就完了!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成就這麼高,都是加行位以上的,他全部都學到了,這樣的成就竟然還不夠,這就策勵我們要好好認真努力。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尊重還有本尊(就是觀修的本尊,譬如修阿彌陀佛、修觀世音菩薩,他現在修的無上密的這些本尊,也都是佛菩薩),不管夢中或是醒的時候都來勸他:「如果你能出家,對你自己、對於眾生都有很多好處。」(p62)後來他就出家了。他出家所跟隨的老師是誰呢?「共稱汝親教」,親教就是和尚,他自己的剃度和尚是加行道者。換句話說,阿底峽尊者親近的大善知識,都不僅僅是通達文字而已,而且也有實證功夫,凡是加行位上的人都是有實證的修行內涵。他出家的親教師是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到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的戒鎧。尊者出家的名字叫勝燃燈智。以後到三十一歲,他還學顯教,相乘內明、上下諸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他的老師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法鎧論師,尊者跟隨他學了十二年,聽《大毗婆沙》,這是小乘論典中最圓滿的,漢譯本一共有二百卷。  
經過這樣學習以後,「極善根本四部教典」。一般所謂四部是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此處的「根本四部」是指律方面而言,也就是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總而言之,當年印度所有不同部派的內涵,他全部都了解,不但文字了解,而且事相上實際去做。下面說「諸異部」,除了他自己受的那一部以外,其他各部的「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出家人樣樣事情都有戒律上的規定,乃至於吃飯,連最細微的地方都有一定的法則。這些法則,有的部派這樣做,有的部派那樣做,彼此有很多不同。同樣(p63)是佛傳下來的,為什麼不一樣呢?這有它的原因。為什麼彼此間會有取捨的不同,我們並不清楚,可是我們往往會說我的好、你的不對;阿底峽尊者不是這樣,他非常清楚某部為什麼要這樣做,某部為什麼那樣做,彼此間絕對互不矛盾,而且能夠截長補短、互相呼應,他在這方面遍知無雜,能夠圓滿地通達,這非常不容易。我們通常會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別人,學到一些不同部派的內涵之時,往往是張冠李戴,勉強拿我們的概念去看,尊者他不是!這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p. 4 (4) tape 4a
【◎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本論造者究竟圓滿地通達各部派的根本教義。對於教正法的所有重要義理,都沒有顛倒地了解得清清楚楚。

佛在世的時候,以戒攝持大眾;世尊涅槃以後,弟子們由於根性的不同,對於戒的解釋方法也不一樣。剛開始一段時候,大家重心都放在修行,沒有什麼問題。到後來因為離開世尊也比較遠,大家意見也多,就分成兩部,第一次從上座部分出大眾部;接著,上座部當中又分出來,總共分成四部,就是剛才講的根本四部。後來這四個根本部又分成很多小的部派,總共有十八部,再加上上座、大眾兩部,所以一共是二十個部派。每一部派都有自己的開遮持犯,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從嚴、或者從輕。而尊者對每部都通達,也了解他們為什麼(p64)這麼解釋。就像我們生了病,各人吃相應的藥,只要這個藥能治好他的病,這藥就是對的,不同的病人吃的藥的確不一樣,所以彼此間諍論是沒什麼意義的,真正重要的是拿這個藥來對治自己。因為尊者充分地看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能夠超越,而且能夠正確無倒地解釋一切教正法中的重心,所以最後成為全印度當時的頂嚴--並不是普通人的頂嚴,而是五百大班智達中最最高明、最最精彩的一個人,大家都把他看成好像世尊再來一樣,以上是說明尊者教量方面的功德。

丙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分三
丁一、成就戒學
丁二、成就定學
丁三、成就慧學

丁一、成就戒學 分三
戊一、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
戊二、成就菩薩律儀
戊三、成就金剛乘律儀

<第二組>
【◎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其中分三。】
阿底峽尊者修證的功德為總括佛所講的一切的教法,可以含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同樣地,依所有的教法去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用戒、定、慧三學來含攝。經論當中都很明白地說戒是定慧的基礎。定慧等所有的功德都從戒而來,戒學是定學和慧學等等一切修行成就的基礎。

理論了解了以後,照著理論去行持,不但如法去行,而且要親自驗證。阿底峽尊者修證的功德如何呢?總括佛所講的一切的教法,可以含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同樣地,依所有的教法去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用戒、定、慧三學來含攝,因此,對於阿底峽尊者的行持也是以戒、定、慧來說明。而戒、定、慧是有它的次第的,「至言」(就是世尊親口說的)以及後來諸菩薩袓師的解(p65)釋,不管是哪一種,都很明白地說戒是定慧的基礎。定慧等所有的功德都從戒而來,這個次第是不能亂的。換句話說,戒如果持不好的話,要談定慧則無有是處。   
關於持戒詳細的內涵,我們不要只學到了一點,乃至於名字都不一定認識,就很執著,這種地方都要很深細地弄清楚才知道。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目前有很多人犯了以下的錯誤,其中第一種是忽視戒,那是個很大的根本錯誤。世尊、菩薩、袓師都親口講:如果沒有戒的功德,定慧的功德不能生;沒有定慧功德,整個佛法沒有下足處。我們既然修學佛法,如果不要戒,那是違背所有佛菩薩的解釋。反過來有另外一類人,注重戒但卻執著戒相。戒有法體行相,有它真實的內涵,主要的是什麼、外面輔助的又是什麼,如果對這個弄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錯誤。所以,本論一開始大師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我們現在也是這樣,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流弊。但願我們共同勉勵,不要摸到了一點點,自己就很執著。學了這麼好的法,如果仍舊陷在這些錯誤裡邊,那我們白學了。所以要很認真地將整體把握住,然後曉得從哪裡下手。剛開始難免會有一點小小的錯誤,可是根本一定要把握住,這樣漸次(p66)地增上改善,那才真正不辜負自己。   
既然戒定慧三學有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先看尊者的戒行功德。戒又分成三部分,這是因為修學程度的不同。基礎是別解脫戒,也就是我們說的比丘戒,以此戒做為根底,持好了,上面是菩薩戒,再上面是金剛乘的律儀,或者稱三昧耶戒,以下先講第一部分別解脫戒。

戊一、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

【◎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關於阿底峽尊者在最殊勝的別解脫律儀方面的成就。如《八十讚》當中所說:『尊者進入聲聞乘門之後,守護戒律有如氂牛愛護牠的尾巴那樣。並且具足善妙清淨行的殊勝比丘,我向阿底峽尊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說明尊者從受種種圓滿的比丘戒起,就如同愛護尾巴的氂牛那樣,如果尾巴上的一根毛纏掛在樹枝上,即使知道獵人將要取牠的性命,牠寧願把命捨掉也要保護牠的尾巴,使牠尾巴上的一根毛也不致於斷落。像這樣,雖然只是最細微的戒律,尚且寧願捨棄性命好好地保護戒律而不違犯,更何況他所受的是重大戒律,所以他當然能夠成為大持律上座。

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根本,所以稱它為最勝,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上面的菩薩戒就統統沒有。對於別解脫律儀,尊者成就什麼功德呢?「尊」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出了家,受了比丘戒。學佛先皈依三寶,然後在家居士則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則受沙彌、沙彌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最圓滿的是比丘戒。受圓滿的比丘戒,受的時候固然很認真地受,受完了以後還要隨行,要照著所受的戒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就像我們說要到某處去須借重交通工具,譬如車(p67)子,僅僅有車子沒有用,我們還要去駕駛它。同樣地,我們受戒得了戒體,就要隨分隨力依戒行持。以前我們都是違背戒而做錯誤的行為;現在要反過來,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身口的行為怎麼相應,都要依戒而行。大的戒固然要守,細微的也同樣地重要。   
對所受的戒,要保護到什麼程度呢?這裡舉個比喻:西藏有一種牛叫做氂牛,或者稱牠為愛尾牛,為什麼叫愛尾牛呢?這種野牛的毛很漂亮,牠平常很歡喜自己的毛。有的時候在樹林裡,不小心牛尾巴會鉤到樹枝,牠一定會想辦法保護牠的毛,即使看見獵人來,牠都不放棄。獵人來的話,會送命的,因為獵人看見野牛一定會把牠抓住或者打死。在這種情況之下,平常我們逃命要緊,可是這種牛,哪怕還有一根毛掛在樹上,牠寧願捨命也一定要把毛弄下來。我們受了戒以後,對戒的守護也是要這樣,重的戒固然要護,輕的也是,哪怕是最小的也要捨命守護。尊者持戒的時候,即使捨命也不犯,這是非常難的。這並不是理論,而是要真正的功夫;這不是空話,嘴巴上說「我一定要做到」,嘴巴講講很容易,到時候就是做不到。所以真正做到大持律上座的人,他必定對於戒的內涵--法體行相真正指的是什麼,然後做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在(p68)什麼情況可以開許,什麼情況不准開緣,什麼情況才是真正的持戒,什麼時候是犯戒,這要非常清楚。這很不容易,所以不但是理論上面非常清楚,而且行持的時候要很堅固,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點,他都寧願捨掉生命而要把戒持得非常好,這樣才能夠成就。如果小的地方都能做得這麼好,那大的當然更不會犯,所以,他被稱為大持律上座。以上是說尊者成就三種戒當中最基礎的別解脫戒,再往上是成就菩薩戒。

戊二、成就菩薩律儀

【◎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關於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律儀方面的成就。如《八十讚》的頌文所說:『自從尊者入大乘以後。不斷增強內心的喜好,擅長盡離過失,盡斷垢染,發菩提大願,願度無邊眾生,所以我要向具有大智慧、大悲心的尊者禮敬。』總的來說,尊者具足以修習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之眾多教授。特別的來說,阿底峽尊者長時間依止金洲大師十二年,不間斷地修習由彌勒及文殊菩薩傳授給無著與寂天菩薩的最殊勝的教法。如《八十讚》當中所說:『能夠捨棄自己的利益,而以饒益他人為首要目標。這就是我的上師。』尊者是從心裡生起愛他人勝過愛自己的菩提心,並且以這種願菩提心所引起的行菩提心,領受修習廣大而善妙的菩薩行,學習、受持、隨行所有學處,而且因為做得極好,才能確實不違犯所有的菩薩戒律。

度彼岸就是波羅蜜多,也就是大乘,波羅蜜多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把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度越到解決生死的彼岸去。這一段是講尊者成就菩薩戒,實際上,菩薩戒真正的重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簡單來說是為利(p69)一切有情願成佛,要利益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例外。我的親人,我固然要利益他;這個人跟我沒關係,我一樣救他;即使我的仇人來傷害我,我還是要救他,這才是發菩提心最了不起之處。我們想要救他,但這不是世間的救,世間的救沒什麼意思,弄了半天,仍舊在輪迴生死之中,所以是要真正徹底解決他的生死問題。救他要有救他的條件,如果自已做不到,怎麼能救他呢?所以為了要救他,我一定要成佛。既然為了救別人而希求成佛,那自己一定要努力,這個就是最了不起的一種發心。   
「增上意樂善清淨」,增上意樂是指什麼呢?我們現在為了要修菩提心,所以先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有它特別的原因,在本論後面會詳細說明。將好的東西給他,叫慈;他的痛苦願意幫他解除,叫悲。很多聲聞乘人也修慈悲心,可是修的內涵,只是心裡面覺得:啊!面對一切眾生,希望他離苦得樂。而菩薩有一個特點,不但是希望他離苦得樂,而且這件事情是我親自幫一切眾生去做,這樣一個特別的念頭,稱為增上意樂。眼前我們面對事情時,也許會希望別人不要受苦,但只是希望罷了!現在不但希望他不要受苦,而且是我幫他忙,這個就很不容易。阿底峽尊者他修習慈悲為本的菩提心,就(p70)具有這種增上意樂。  
要想修行要有修行的教授,他學過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教授傳承是來自金洲大師。如果大家想要多了解金洲大師的話,《阿底峽尊者傳》可以好好地看一下。尊者有幾種傳承,都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學習。菩提心的傳承有兩個:一個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傳下來的,傳給無著菩薩;還有一個是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傳給寂天菩薩,那是最殊勝的。本論後面講到大乘發心的方法有七因果教授及自他換教授,這兩個教授就是上述的傳承所傳的。覺心就是菩提心,內心絕不捨棄眾生,尊者具有這樣的條件,這個是尊者的成就。  
尊者不單單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母親,發起要救他們的心,而且到什麼程度呢?愛他勝自,這個很不容易。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是只管自己,能夠想到別人已經非常難。我們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講的仁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要的,就不要給別人,然後把你所要的給予別人,處處地方推己及人,從自己而想到別人,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佛法不但超越,並且把愛自棄他的心反過來,我真正最珍惜的是別人,一心一意幫助別人,解決(p71)別人的問題,完全棄捨了自己而去幫助別人,這是菩提心真正珍貴之處。所以這裡說愛他勝自。我們每一個人無始以來只愛著自己!要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正發菩提心呢?要起心動念任運地都是為別人考慮,代別人著想,解決別人的問題。誰去解決?我來做!希望別人好,這個勉強還可以做得到;如果要棄捨了自己去幫別人,對我們來說就很難。因為難,所以真正的教授就非常重要。   
我剛開始學佛時,什麼是菩提心也不知道,後來多多少少從《廣論》上面體會到菩提心是無比地珍貴,這個心實在是太重要了,於是就想要取代別人的苦。實際上,在旁邊看看很容易,真正碰見時,即使一點小事,要從內心真正想去代別人受苦,都會覺得怕怕的,「唉!這個我恐怕不行!」有一位印度的大師,他修的法門就是要代一切眾生受苦,他只要看到任何人受苦,就發心要代他受苦。他修行成就以後的狀態是什麼呢?有一次,那位大師在一場很大的講經法會上,外面有一隻狗走過去,有人看見那隻狗,就用鞭子狠狠地在狗身上打了一下。這個情形被那位大師看見了,因為他修那個法門,所以那隻狗被打後一點事情都沒有,而他大叫一聲,從法座上跌下來,大家也覺得莫名其妙。後來大師把衣服脫下來,在背上相對於那隻狗挨打的地方有一條很深的鞭痕,(p72)鞭子本來打在狗身上,結果因為他修了那個法門,那一鞭子完全打在他身上。剛開始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個故事,後來我確信就是這樣。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也想要去代人家受苦。後來想想:不對不對,好小的苦我都受不了,如果要代一切眾生受苦,那怎麼受得了!想到真正要去代人家受苦,心裡就怕怕的,所以現在不行,將來再說!實際上,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有無殊勝的教授。假定你真正得到了那個教授以後,代眾生受苦並不是像想像中這麼難,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自己錯誤的認識,再加上沒有得到正確的方法;理論既不知道,也不曉得方法,那絕不可能做得到。實際上,如果理論了解了,而且有正確的方法,做起來並不難。   
發菩提心又分成幾個階段,前面叫做願心,後面叫做行心。什麼是願心,什麼是行心呢?剛開始的時候發這個願: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求無上的佛果。發這個願,就叫做願心,就可以受願心儀軌。發了願心以後要去練習,雖然願意去做,可是要真的去做的時候,必須要先修願心。就是處處地方念頭一起來,就能夠想到我要利益別人,想到要幫助他成佛;必須要有這樣一個條件,你才可以說發了願心。有一些人很輕易地就去受菩薩戒,當我們學了本論(p73)以後,會覺得這樣不恰當,但我們不必隨便批評他們,至少種一點善根種子也好,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理論了解了以後,要回過頭來在自己身心上去提昇,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他們只接觸到一點點,不論對也好、錯也好,總算遇見佛法,種下種子,我們不妨隨喜他們。但是對自己要求應該嚴密一點,使得自己在理論上面乃至於行持上面,能夠步步地深入。發了願心以後,要不斷地練習,等這個能力增強了,然後你再去行。
願心跟行心有什麼不同呢?《入行論》上面有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想到台北去,可是我人還坐在這裡,這個叫做願心。當然為了要去,我要做準備--如果是坐車就要車錢。還沒有出發,人還在這裡,這叫願心;準備好了,然後我開始上路了,這叫行心。受菩薩戒是指行心而言。受了菩薩戒以後,要行持的主要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樣提示整個綱要,但是並不只做這六樣,所有的行為統統要跟菩薩的行為相應。菩薩行總共可以列成這六個大綱,所以我們稱之為六度萬行,以上就是願心跟行心的差別。  
尊者受學菩薩廣大的妙行,他不但受、學,而且去行,那個才是真正地廣(p74)大、真正地微妙、真正了不起。聲聞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這也是根本;而菩薩所學則是無所不包。學了、了解了以後去受菩薩戒,受了戒以後去做,所謂隨行就是根據自己所學的、所受的,如理如法地去做。以前我們沒有學、沒有受之前,做任何事情只是為了自己,難免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到別人。現在則不是,處處地方要幫助別人,以世間來說叫損己利人。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利益人家到他成佛為止,這是何等地偉大!這就是廣大妙行。所以尊者「行賢妙故」,他真的做得非常賢妙(賢是好),而且真正地清淨,所以能夠不違犯受了菩薩戒的人所應該有的律儀;勝者就是佛,勝者子就是菩薩。以上是菩薩戒的部分。   
從別解脫戒到金剛乘的戒,一個比一個難。各位容或有人曾經受過,或者有人看過戒本。我們如果單拿律本來看的話,好像比丘戒最難,菩薩戒比較容易,金剛乘戒好簡單,沒有幾條。實際上最難持的是金剛乘戒,其次是菩薩戒,最容易持的是比丘戒。因為我們凡夫是顛倒的,所以弄錯,這個次第我們要弄清楚。

戊三、成就金剛乘律儀

p. 5 (4)
【◎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p75)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
尊者受學金剛乘戒(就是密乘戒)的功德。如《八十讚》的頌文所說:『尊者入金剛乘門之後,觀見自身就是本尊,且具足金剛心,瑜伽自在眾中尊主,修習密法、護持戒律,我恭敬頂禮。』也就是說,尊者獲得觀見自身為本尊的生起次第三摩地和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等兩種成就的緣故。總的來說,尊者是瑜伽中尊。特別的來說,讚歎他如理護持三昧耶戒。

這一段是說阿底峽尊者受學金剛乘戒(就是密乘戒)的功德。進到密乘當中,第一步要受密宗戒。密教又分成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尊者受的就是無上瑜伽部;修的內容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什麼是生起次第呢?我簡單地說一下。學密乘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你必須先有出離心的基礎,而且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這是必須要的,然後要想快速地成就,而自己條件也夠,才可學密乘。密乘是最難學的,必須要有非常勇猛的心,不怕一切艱難。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觀修本尊法,不過必須先受灌頂。灌頂就是埋下成佛的種子,之前你已經先淨化了身心,所以透過灌頂把佛的種子移植到你的身心上。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空,跟佛的本性--空性是無二無別的,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慣都是跟無明相應,自己把自己看低了。經過前面的努力,再透過灌頂後,了解到原來我們的本性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只要努力淨罪積資,絕對可以成佛。我們常會覺得:「唉呀,我很差啊!」透過修這個法門,觀想「我就是佛」,這個叫佛慢。這並不是跟煩惱相應的憍慢,自己覺得很了不起,(p76)這種憍慢將來一定會墮落,重的話乃至會下地獄。佛慢不是和煩惱相應,而是知道要救一切眾生唯有成就佛果。   
所以之前一定對我執已經認識清楚,了解這是虛假的,傷害我們的。雖然我們本身都具有佛性,但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妄執有個我,產生種種的煩惱。現在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起心動念能夠任運地生起要救一切眾生,有了這樣的發心,然後要這樣去行持,那時候才可以受金剛乘戒,生起次第就是依此而觀想自己為佛。尊者修到「成就觀見自身即天」,這裡的天不是指天人,而是指他的本尊。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的身;或者有的人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本尊,修了這個法門以後,能夠觀見自己和本尊無二無別。據說有一位祖師他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剛,修成了以後,他觀想自己就是大威德金剛,人家看起來他就是這樣,要到這種程度。他內心當中真正覺得「我就是本尊」,不會執取自己為凡夫。這個就是「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的量。  
再下面就是「及金剛心圓滿次第」,那個都是真實的功夫,深的我們現在不去管它,總之要內心當中念念不忘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以這個為根本。既然是佛,當然行為一定要跟佛相應,這種行為就叫做戒。這個非常難非常難,(p77)如果一念忘記,你就犯了戒了,這是何等地難啊!這是金剛乘戒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之下,總的讚歎他是瑜伽中尊,就是所有修行當中最了不起的;特別讚歎他能如理護持三昧耶,三昧耶就是誓句戒,也就是說我受這個法門,誓願如理這樣去做,而尊者他能夠完全不犯。所謂不犯是怎麼樣呢?下面就說:

【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
如《八十讚》所說:『尊者具足正念與正知,所以剎那剎那的起心動念,都不違戒律。尊者的起心動念非常謹慎,沒有巴結奉承或欺騙說謊,所以不為違犯戒律沾染。』

要守這個戒,必須要具足正念、正知,密乘戒不是普通的戒,必須比丘戒這個基礎守得很好,而且還要有定的功夫,這個非常殊勝。真正的「定」一定具足念、知。念力是能夠將心維持在所緣上頭,知是正確地知道對、錯,知道內心有否離開了所緣境。因為有這種功夫,所以他起心動念不會違犯,不會去想與戒相違的事。就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腦筋裡想什麼?吃、喝、玩、樂,跟世間人一樣,雖然修學佛法了,可是習氣還在。他現在受了密戒以後,腦筋當中只有「要救一切眾生,我就是佛」這個念頭,不能有一念忘掉,如果一念忘失了,就犯戒了,要這麼嚴格的。而尊者就是這樣,他的念頭沒有一念掉失,而且沒有一點馬虎,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會犯任何罪。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p78)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讚歎尊者不但勇於領受三種淨戒,而且還確實如理行持,絲亳沒有違犯。即使稍有違犯,也立刻依照懺馬上去懺悔,恢復它的清淨。大家要知道,像這樣清淨的行相,是所有如理通達聖教、有智慧者都喜歡的行相,這是所有跟隨修行正法的人都應該效學的。

尊者對這三種律儀,不但很勇悍地去受,受了後還隨行防護,絕對不會違犯。萬一不小心犯了一點點,「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有懺悔的方法,照著方法馬上去懺悔,恢復它的清淨。譬如說我們受了戒,每半個月誦戒時,要去反省懺悔。實際上真正受了戒,不要等到半個月,犯了馬上照著戒律上的規矩,犯什麼罪就應該怎麼懺悔。有很多罪只是責心懺,這個是最小的,自己馬上想到:我是受了戒的,我怎麼這樣呢?馬上責備自己,下次絕對不可以。並不是單單這樣就好了,真正的懺悔是往後的確不再犯;實際上我們還是做不到,但是至少慢慢地越來越改善,到最後徹底地不犯。假定是大一點的罪,自己責心懺不夠,要對一位清淨的比丘如法地說:「我犯了某罪,現在在大德面前懺悔,我曉得我錯了,以後不再犯。」這樣懺悔乾淨,那你的戒體還是清淨的。如果這個罪更重一點,那麼不是對一個人,而是要多幾個人,如果大眾有什麼意見,那就要依循眾議,大家都認為你可以了,那才行,所以懺悔還淨有它一定的儀軌。別解脫戒是這樣,菩薩戒乃至金剛乘的戒,每一種不同的戒(p79)都有它懺悔還淨的儀軌。還淨就是從染污中重新跳出來,恢復戒體的清淨,透過還出儀軌可以很快地恢復戒體的清淨。他持戒清淨的內涵在傳記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像這樣清淨的行傳,都是如理通達聖教、真正有智慧的人所歡喜的傳記,值得我們後來的人效學。以上是說明尊者在證功德方面戒的部分。

丁二、成就定學 分二
戊一、共者 奢摩他(止)
戊二、不共者 生起次第

<第三組>
【◎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尊者在定學方面的成就,可以分成共與不共兩部分來了解。在共同的部分,他修持奢摩他(定學),獲得堪能心(把心定下來,專注在所緣境上頭,它就聽我的話,這叫做堪能心。),在所緣境中,能令心內住、安住、等住而不散亂。在不共同的部分,一方面獲得非常穩固的生起次第,一方面又修持三或六年的密乘不定行。其成就由尊者可以聽見空行母國度之歌聲,而且記得清清楚楚,足資證明。

定學分成兩部分:共、不共,什麼叫共、不共呢?大乘有顯密兩部分,顯教部分是不管學密、顯的人都要學的,這個是共同的;密教部分,學顯教的人可以不必學,只有學密教的人才必須學,所以叫不共的,也就是密教應學而不跟顯教大乘所共同的部分。尊者成就的定學,兩種都有。先說共的部分(就是顯教部分),奢摩他就是止、定,那他的成就到什麼程度呢?堪能心。平常我們內心非常散亂,胡思亂想,到底在想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哪怕睡覺了,還會作夢,永遠沒辦法控制得住。現在我們由於了解了道理,如法地行持,清淨持戒,然後去學定,由於定才能貫注在要學的東西上頭。我想把心定下來,專(p80)注在所緣境上頭,它就聽我的話,這叫做堪能心。實際上也就是真正地得到了定,這是大乘所共的。至於密教不共的,不但是能定,而且要能依所學的法門(譬如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觀想自己就是本尊,那是要更深一層極穩的生起次第。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修一種法門叫明禁行,明禁行是一種使三摩地(也就是定)堅固不動的特別的方便,尊者專門修這個三年或六年,修得很有成就。下面就是說明尊者修的成就,他能親自聽見「飛行國中」--就是學了密以後真正見到壇城裡邊的狀況,譬如修勝樂金剛,那就是勝樂金剛的壇城;修大威德金剛,那就是大威德金剛的壇城,可以看見或聽見其中的勇父、空行。因為尊者成就了這個,自然而然可以聽得見、看得見。就像念佛得了念佛三昧以後,會親見阿彌陀佛乃至看見極樂世界的菩薩。尊者修生起次第的時候,也觀想自身就是本尊,修到非常穩固,乃至看見壇城當中其他的修行男女,那些男女都讚歎他:「某人啊!修得真好!」聽見人家的讚歎,而且自己也清清楚楚記得,那就是尊者成就的定學。

丁三、成就慧學 分二
戊一、共者 毗缽舍那(觀)
戊二、不共者 圓滿次第

【◎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p81)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在慧學方面的成就,也可依共與不共兩部分來了解。在共通的部分,他證得止觀雙運(除了心要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面之外,又要能真正深細地去觀察),也就是止與觀同時現起;在不共通的部分,他證得圓滿次第的殊勝三摩地。如《八十讚》所說:『依照密乘的教義來說,這顯然是證得加行道的果位。』

最後就是慧,這也分共、不共。共的,叫做止觀雙運。慧就是戒定慧三學的最後那部分,慧的特徵後面會詳細地說。簡單來說,慧就是把事情的真相能徹底如理如實地看清。譬如無我,我們會講,可是不知道什麼叫無我。經過了修行以後,真正地看見我們以為的我並非真實地存在,真正地親自見到了,這個才叫智慧。我們現在處處地方執著,這個叫無明,智慧是正破無明的。要想得到智慧的話,一定要有定,那麼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止觀雙運。止就是定,我們的心可以緣在一件事情上頭,但這時要是動一下腦筋的話,心就亂掉了。所以除了心要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面之外,又要能真正深細地去觀察,這就非常難。一定要得到定以後,再不斷練習,我們的心才能夠如我們所希望的,安住在想觀察的這個境上面。這個比定更深一層,叫止觀雙運。在這個情況之下,才能夠得到真實的智慧以破除我執,才能真正解脫生死。所以尊者是得到止觀雙運的成就,止觀兩個同時現起。「毘缽舍那三摩地」,毘缽舍那就是觀,三摩地就是定,這是共的部分。   
不共的,就是圓滿次第(生起次第的下一步)。圓滿次第成就的身叫幻(化)身,(p82)平常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所得的,實實在在的;幻(化)身則是如幻如化的,佛的身就是這樣。真正成就圓滿次第,最起碼是加行道。再上去,密教加行成就的時候,就成了佛身。讚當中說,在密教當中顯然他是加行道。尊者真正的成就絕不止加行道,他是圓滿成就了密乘的佛果,此生示現的是加行道以上的。以上是阿底峽尊者在自利方面的成就,接著是利他方面。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分二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丙二、於藏中所作事理 具足三種圓滿勝因

【第一輪】
【於聖教所作事中】
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分。利他部分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 (p126) 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天,雖然後來慢慢地下去了,但是呢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塗,原因就是說,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例引發我們對他的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好幾十位,好幾十位,像大明杜鵑論師、像阿都帝等等。還有呢,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個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這個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這個老師帝洛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帝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一,喔!不是帝洛巴,那洛巴尊者。帝洛巴是這個那洛巴尊者的老師。這個那洛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不願意在家,想盡辦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呢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學問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呢見到他的老師以後,在證量上面也達到最高的程度。
(p127) 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啊,嘿,在所有的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呢他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只是在自利。利他方面,有一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個是藏王,兩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去請。那麼,說印度真正成就的人很多,你譬如像剛才這個那洛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哪一個?阿底峽尊者。大家就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喔,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請得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就在眼前,碰見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
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哪一個廟,我現在忘記了,這個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不是哪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大廟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05A] 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師,喔唷!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是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p132)為「能仁第二」啊!所以這些詳細的不談,有一點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在第七頁上面,請翻到第七頁第四行,就是第七頁的第二段說:

【第二輪】
p. 6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於印度所作事理,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在聖教當中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弘法利生。分兩部分
①於印度所作事理,
②藏中所作事理

大乘行者的所思所行沒有別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要用佛法,所以在聖教當中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弘法利生。這是一件事情的兩面:要利益眾生只有用佛法,所以從佛法的推廣來說叫做弘法;而所以弘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現在就分兩部分,先在印度,後來在西藏。先說第一部分在印度所做的。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p83)類奉為頂嚴。】
尊者在印度勝金剛座的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佛法的辯論打敗了外道,使得佛教能夠安住在世間。尊者不但擅於降伏外道,即使是佛教內部,也同樣的能開釋疑惑,破邪顯正。不論是上至中觀、唯識的大乘教法,還是下至經部,有部的小乘教法,所有不能通達的、邪知邪見的、疑惑難解的種種惡垢穢,都能很善巧地排遣,使得聖教宏大起來。所以,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不分宗派的都奉阿底峽尊者為至高無上的大師,等同第二佛。

尊者在金剛座大菩提寺(此寺在菩提迦耶,是非常大的廟)曾經三次戰敗外道。印度當年有一個很有趣的習俗,印度在古代可以說是學術思想最發達的地方,是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相當於我們漢地諸子百家這種狀態。不同的宗教之間常常會辯論,很多國王並不偏袒那一方,而是讓兩方互相辯論,那一方勝了,另一方就跟他走。在論辯之前大家先立個約,我輸掉了我跟你,你輸掉了你就跟我。如果外道贏了,佛廟就變成外道的廟,反過來,外道輸了,佛法勝了,外道的廟就把原本所供奉的神祇請走,把佛像供上去。曾經有一度,那個地方外道很強盛,後來阿底峽尊者一個一個把他們戰勝,曾經一連三次把當時最了不起的外道都降伏,戰敗了外道的惡論,使得佛教能夠安住,「住持」就是能夠安住在世間。所以對外來說,他能夠護持聖教。   
「即於自部,上下聖教」,對佛法內部各個不同的部派,所有「未達」(就是不了解)或見解錯誤的,或有疑惑的,統統能夠很善巧地排遣。經過這樣,使得聖教宏大起來。所以不管什麼部派,四個根本部分成大小幾十部,乃至於(p84)大乘、小乘,大家都視他為最精采的。

【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
如八十讚中所說:「尊者在大菩提寺時,一切的集會論辯當中,不論是自部及他部,或是其他外道邪論者,都能以獅子吼般的智慧語,折服外道及自宗。」

佛經上有個比喻叫獅子吼,說當獅子一吼,其他百獸的腦袋就裂開了。這裡的意思是說,佛就像人中的獅子一樣,眾生都在邪惡的錯誤之中,當他站起來以正法一吼,所有的外道統統退倒,就好像百獸腦漿裂開一樣。

【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又說:「在能飛聚落這個地方上,岀家眾有兩百多位,能持戒清淨的不到一百位,而小乘、大乘的四部,全部能通達的,只有阿底峽一人,他尊重每一個部派。所以,整個摩羯陀國境內,一切大小寺廟的出家眾,都成為阿底峽尊者的四眾弟子,都推崇尊者如頂上的明珠般的尊貴,在十八部當中,也奉為首尊, 而且大家都領受他的教授。」

「能飛聚落」那個地方的出家人有二百五十位,尊者曾經駐錫在此。「能映覆戒」就是止迦摩囉室囉寺,「出家不滿百」,那個寺院出家眾有一百位。這一百個人是怎麼來的呢?這和漢地不大一樣。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寺院是專門學念佛的,有很多是參禪的,別派的人不會去。但當年印度不是,它是一個全國性的佛教組織。那時候有四個根本部--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每一部派當中派出最精彩的二十八人到這間寺院裡來,它是廣泛地容納(p85)所有部派的。實際上是一百多個,為什麼說不滿百呢?因為二十八個人中有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是護持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客比丘,那不算進去。在這些僧眾當中,尊者是最重要的。但是他非常了不起,「無傲舉」,他絕不因為自己是屬於大眾部的,就認為大眾部是最好的,他尊重每一個部派。因為他尊重一切人,他也了解一切部派,所以在摩羯陀(這是中印度大國,是佛法最盛的地方),「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所有寺院沒有一個例外,大家對大師都是無比地推崇,把他看成頂上之珠。所謂十八部,是由四根本部分出來的,上座部分三部,大眾部分七部,正量部跟一切有部各又分四部,所以當時印度是由四個根本部再細分成十八部。不管哪一部,大家都把尊者看為最精彩的頂莊嚴,而且大家都領受他的教授。

丙二、於藏中所作事理 具足三種圓滿勝因
一、通五明及具教授
二、從正偏知展轉傳來
三、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第四組>
【◎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鐸,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尊者在西藏,如何弘揚佛法及利益眾生。當時西藏叔姪兩代國王智光與菩提光王展現了極大的誠意,先後派遣精進獅子和拏錯戒勝兩位大譯師前往印度迎請尊者來藏。直到菩提光王才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西部的哦日鐸。菩提光王請求尊者幫助振興西藏佛法,特別是希望他能夠把顯密最重要的修行內涵傳授給大家。由於這個因緣,阿底峽尊者,總集了一切顯教(經)和密教(咒)最重要的意理,編成為很完整的修行次第,於是就造了菩提炬論等,開始弘揚教法。

到西藏做些什麼呢?西藏當年佛法已經非常衰頹,後來智光王發願要到印度去請最有成就的人,因為沒有高成就的人根本不可能中興佛法。譬如說我們(p86)現在也許請來稍稍有名的人,但是其他的人不一定服他,念佛的人歡喜的,參禪的人就不一定相應,反之亦然,各說各的;各個宗派之間見解不同,彼此互相對立,一點辦法都沒有。因此,智光王就特別選了七個非常精彩的小孩,每個小孩派兩個人服侍,一方面要學印度佛法,同時還要迎請最好的佛學大師。第一批去的二十一人中,最後只剩下寶賢譯師和善慧譯師。第二次派的是精進獅子,就是書上說的洛拶賈精進獅子,他去了兩次還是沒請到;最後一次派拏錯戒勝譯師才請到了。請到時,在位的藏王已經不是智光王了,而是菩提光王,菩提光是智光的姪孫,前後經過好幾十年很認真地去請,最後才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天尊」就是指智光、菩提光叔姪二位。當時尊者到了西部的哦日鐸,菩提光就對他說現在佛法衰了,請求尊者幫助,特別是希望他能夠把顯密最重要的修行內涵傳授給大家。所以「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經就是顯教,咒就是密教,將最重要的中心,「束為修行次第」,一一照著修行的次第開示出來,所以阿底峽尊者就造了這部《菩提道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的藍本就是根據《道炬論》。《道炬論》的文很少,我們《廣論》後面的附錄就有,只有幾頁而已,但它都是非常精要的綱要;就是從下士、中士、上士這樣(p87)修上來,然後每部分再開出很多的內涵。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論著當中最精彩的就是這一部,透過這部論振興了教法。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
從此,尊者在哦日住了三年,之後又在聶塘住了九年,在衛藏其他的地方,前後住了五年,在這期間,為這些地方的善士,開示了所有顯教和密教的精要,而且能夠把它的中心徹底地闡釋清楚。

前面說的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的過程。請來了以後,由於藏王啟請的關係,所以把聖教的中心《菩提道炬論》造出來,而且這《道炬論》的教法,透過當時尊者一位心要的弟子就傳了下來;現在藏系的佛法之所以還能夠保留得這麼完整,主要的就是靠這個。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去過主要的三個地方--在哦日住了三載,聶塘是九年,衛藏跟其他地方一共五年;為這些地方的善士(善士不是普通人,是具條件的人,普通人聽了也沒用),開示種種顯教、密教的教典跟教授。「教典」就是世尊所留下整個的三藏;而「教授」則是裡邊的精要。「罄盡無餘」,就是能夠把它的中心徹底地闡釋清楚。

【聖教規模,諸已沒者,重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所有佛法的規模,到這時候都逐漸完成。原來已經沒落的部分,重新再建立起來,一些僅存少許儀軌的,把它加倍增廣使更圓滿,有些被錯誤見解的部分,都加以導正,使世尊的聖教寶能夠統統離垢染。

經過這樣一來,使得藏地以前建立的教法規模中,已經沒落的,再把它重(p88)新建立起來;沒有完全沒落,多多少少還保留住一點的,又重新增廣;如果有錯誤的則改正,使世尊的聖教寶能夠統統離垢染,恢復它最最正確的光輝,使得大家受用。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
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西藏的佛法,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的佛法,是由靜命大師建立了顯教的基礎和蓮花生大士建立密教的部分。這時有一位中國的和尚(當時中國禪宗盛行),這一位中國禪師對佛法並沒有徹底了解,他排斥種種的方便分,因此對於藏系佛法造成一些損害。當時的藏王請這位支那和尚去了以後,在西藏產生很大的影響,結果在見解上有了一些諍論,後來從印度傳來的那一系,就又到印度請了蓮華戒論師。蓮華戒論師就是靜命大師的弟子,他跟那位中國和尚辯論,最後支那和尚辯輸了只好離開。而西藏佛法經過蓮華戒論師破除邪執以後,就重新恢復起來,正確的開顯了佛法的密意,所以在整個前弘期來說,靜命大師對佛法和眾生的恩德是非常重的。
在後宏聖教時期,則有一類自高自大、妄自以為善巧有智慧的修行人和瑜伽師,由於顛倒執著佛法義理的錯誤知見,比如說戒律有些部分已不合時宜,可以不必遵守,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名聞利養,說那些獲利的手段是善巧方便,因此對於佛法的根本─嚴持戒律和修清淨梵行,起了很大的損害。對於這些現象,阿底峽尊者都善巧地把錯誤統統破斥、清除,使得所有錯誤的邪執全部改正過來,把世尊的聖教再弘廣。所以尊者對於「雪山國(西藏)」的一切眾生,有非常深厚的大恩。

西藏弘傳佛法分兩個主要的時期:一個叫前弘期,就是弘揚聖教的前半期;還有一個叫後弘期。唐睿宗時,金城公主嫁給藏王,生下一位太子叫赤松德贊,他當藏王的時候大弘佛法,時間大概是在我們中國唐朝玄宗時,相當於西元七百多年,也就是八世紀的時候。赤松德贊先請來一位印度的大師--靜命大師,由他而建立了顯教的基礎,後來又請來蓮華生大士,建立密教的部分,就這樣把藏地的佛法建立起來。佛法傳入西藏,一方面由印度,一方面也從漢(p89)地。漢地就是由唐朝初年的文成公主跟後來的金城公主二位帶去。當時漢地禪宗非常盛行,後來蓮華生大士跟靜命大師所建立的聖教,就受到「支那和尚堪布」的影響,堪布是西藏話,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住持,平常應該說和尚,一個寺廟裡就只有住持稱得上和尚。這位中國和尚是學禪的。就學禪本身來說,如果安對了次第,禪是不會錯的,因為禪也是由印度傳過來的;可是到後來就有一些偏了。本來成佛需要方便、智慧,可是到西藏的這一位中國禪師對佛法並沒有徹底了解,他排斥種種的方便分,因此對於藏系佛法造成一些損害。當時的藏王請這位支那和尚去了以後,在西藏產生很大的影響,結果在見解上有了一些諍論,後來從印度傳來的那一系,就又到印度請了蓮華戒論師。蓮華戒論師就是靜命大師的弟子,他跟那位中國和尚辯論,最後支那和尚辯輸了只好離開。而西藏佛法經過蓮華戒論師破除邪執以後,就重新恢復起來,所以說「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透過他一方面把那位支那和尚的錯誤破斥掉,一方面重新恢復佛教最究竟的深密的意義,這個恩很大,這是前弘期。   
後來到朗達瑪滅法,整個佛法就毀掉了,西藏亂成一團,一直等到智光跟菩提光兩位國王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才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朗達瑪滅(p90)法以前是前弘期,滅法以後是後弘期,所以等到阿底峽尊者入藏的時候,後弘期已經開始了一百多年,西藏佛法亂成一團。那個時候最糟糕的就是「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由於當時密教很盛,那些人「倒執相續部義」,他們對於密教的真正內涵弄不清楚,顛倒執持,所以就「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真的修行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戒行,因為戒是定慧的根本,有了定慧佛法的內涵才能真正地產生。當時很多學密的人都忽視戒律,而戒是根本,根本一壞,後面就沒有了,所以不是佛法的錯誤,而是人的錯誤,智光王去請阿底峽尊者時就是這麼亂成一團。後來尊者去了以後,這裡說「為此善士(指阿底峽尊者)善為破除」,能夠很善巧地把錯誤統統破斥、清除,使得所有錯誤的邪執全部改正過來,把世尊的聖教再弘廣。所以尊者對於「雪山國(西藏)」的一切眾生,有非常深厚的大恩。

造論之三圓滿勝因為何?
【第一輪】
p. 7 (4)
【◎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具備三種圓滿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需要這個條件。哪三種?

【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首先要通達內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五明。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什麼,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喔唷,這不簡單喔!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已經是,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要內明—佛法。說對這個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地懂得,具足這個,可(p133)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第二呢?

五明:內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

【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喏,這裡解釋了:

【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要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了。那麼第三種呢?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修證到親見本尊,並得到本尊的開許造論。

他修證了以後,欸,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那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啦!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p134)了。」要有這個,要有這個!喔唷,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
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至少那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圓滿具足,那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哪!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其他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甲二,第二個:

【第二輪】
【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雖然具備這三者之一就能造論,但是如果能三者都具備,就是最圓滿的造論之因,阿底峽尊者即是三者都具備的最殊勝的造論者。

尊者不但根據聖教破除當時的邪謬,而且能夠把世尊的聖教精簡扼要地統(p91)攝起來造了《菩提道炬論》(本論就是根據《道炬論》而寫成),這是弘顯聖教授最重要的寶貝。要想造論,無非是因為世尊宣說的教法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藉著此論能夠真正光大開顯世尊深密的意義。造論需要三種條件,這三種條件是造論圓滿的殊勝因由:第一個是善知五明,不但佛法的內明,而且世間的學問統統要懂,第二個是「具教授」,教授是指從正遍知(就是佛)親自傳下,始終沒斷地輾轉傳來,而每一代祖師都有具量的理論及修持,對於教授本身絲毫沒有偏差,具足這個才是具教授,這個主要是講教量。換句話說,傳下來的祖師都是教證具足的。除此之外,理論了解了以後還要去修行,修行還要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親自在修行當中見到本尊天顏;比如我們現在念佛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或者念觀世音菩薩能夠親自見到觀世音菩薩,現在修無上密要親自見到忿怒尊,他允許你造論;寫完了以後還要請問寫得對不對,他說「完全對」。在這種條件之下,那就跟佛所說的無二無別。這三者當中只要具有任何一種就可以造論,最好的當然是三個都齊備;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這種條件的確跟佛無二無別。阿底峽尊者三個條件都具備,也就是說,本論所根據的《菩提道炬論》是與佛無二無別的阿底峽尊者所造的。   
(p92)現在我們學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上造者宗喀巴大師跟阿底峽尊者的內涵是一模一樣的,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會對「造者殊勝」產生決定的信解以及無比的景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假定造論的人不具足這個條件,你學他,那不一定會有什麼好處;另一種情形是雖然造論者具足了條件,我們不了解他的殊勝的話,也不一定能啟發真正殷重的淨信心。造者本身殊勝以及我們對他的淨信心,這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組>
【◎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其中為本尊所攝受的部分,如八十讚中所說:「阿底峽尊者主要的本尊,如歡喜金剛、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千手千眼觀音)、主尊度母等,都能請見本尊而獲得開許,有時是在夢中,有時是現前,因此能時常聽聞本尊開示深見和廣行兩大傳承的正法。」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尊者五明具足;「其為本尊所攝受者」,是要證明他得本尊攝受的情形,在讚當中說的「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就是所修的本尊法,這些都是本尊的名字,一位叫喜金剛,一位是三昧耶王,而雄猛世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尊,另外還有主尊度母,這四位,也就是尊者修行最重要的本尊。他所修的法都能親自見到本尊,而且得到本尊開許。通常見到本尊有三種狀態:或者夢中,或者相中,或者眼前親見。最好的是眼前親見,其次是相中,還有一種是在夢中;尊者見到本尊的情況是眼前(p93)親見,也就是最好的那一種,而且常常從本尊聽受最深的法門。以上是說明造論三種圓滿勝因當中的「得到本尊開許」,下面是「具教授」。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
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恒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尊者所得到的教授,這個教授通常我們叫做傳承。在這裡有兩種:共乘、大乘;共乘就是共小乘,也就是大小乘所共的;還有一個是單指大乘的。大乘當中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顯教的,就是「度彼岸」;一部分是密教的,就是「秘密咒」。顯教當中又分二種-「見傳承」及「行傳承」,「行傳承」當中又有慈尊(就是彌勒菩薩)以及妙音文殊菩薩所傳二種。另外「秘密咒」當中還有種種傳承,如五派傳承,又具有宗派傳承,加持傳承,以及其他種種教授傳承等。
尊者恒常親近的幾位尊師長,如八十讚中所說:「阿底峽尊者恆常親近的善知識,有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等大師,其中大多是已成就的上師,尊者又特別具足了由龍樹菩薩輾轉傳來深見及廣行的教授。」尊者所親近的上師當中,有十二位是已得成就的,其他還有許多善巧五明學處的善知識,這點在前面已經說過。由於尊者具足這些珍貴的傳承教授,又善巧五種明處,因此他的確能夠如理地辨別佛法最深奧的意趣。

這是指尊者所得到的教授,這個教授通常我們叫做傳承。在這裡有兩種:共乘、大乘;共乘就是共小乘,也就是大小乘所共的;還有一個是單指大乘的。大乘當中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顯教的,就是「度彼岸」;一部分是密教的,就是「秘密咒」。顯教當中又分二種--「見傳承」及「行傳承」,「行傳承」當中又有慈尊(就是彌勒菩薩)以及妙音文殊菩薩所傳二種。另外「秘密咒」當中還有種種傳承,如五派傳承等很多。總之,所有的各種傳承阿底峽尊者無有不得,這是他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將來大家在看《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p94)可以好好地認真看。   
尊者得到這麼多的傳承,那是由誰傳來的呢?讚裡邊寫出他恒常親近的幾位尊重,尊重就是師長,通常我們稱為「上師」。tape 5b上師不是隨便叫的,必須是你的確從他得到了最好的傳承,他自己教量、證量具足,而你也夠條件把它得到,這樣才能把傳承代代地傳下去。不是說隨便灌了一個頂或者什麼就有了傳承,也可以說有,但真正說起來這個都不具足,如果要使教法繼續傳下去,自己要能夠如理如量地了解、修證,這樣才算。我但願各位同學好好努力淨障集資,相信我們每一位將來都有希望走上去。
尊者重要的師長非常多,這裡特別舉出幾位最重要的,其中一位是寂靜,就是響底跋,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師;還有就是金洲大師。響底跋大師傳下好幾個密宗的傳承;而金洲大師最主要的則是發心,前面說過發菩提心的教授就是金洲大師所傳;還有覺賢、吉祥智等,都是得到成就的師長,而這裡邊特別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深及廣大的二種教授。整個世尊的教法在大乘中分成二部分,就是智慧的深見以及方便的廣行,阿底峽尊者二者都得到。論上說他的師長中有十二得成就者;廣傳上面則說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一百五十二位,另(p95)一種說法是一百五十七位,他有這麼多的老師,而且都能夠得到老師所傳的全部。所以我們修行首先要注意:一定要好好努力地淨罪集資,然後不要以憍慢心得少為足,才得到一點點就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完了,實際上什麼都沒得到!這樣一來,還有什麼好精進?我們要不怕任何艱難地去學,這一次學不到,下一次再努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發心,再加上好好努力,那遲早可以得到。現在這裡只舉十二位最高、最重要的得成就師,其他的還很多。以上是尊者得到的傳承。「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尊者通達五明的狀況前面已經講過了。由於尊者具足這些珍貴的傳承教授,因此他的確能夠決擇(也就是能夠如理地辨別)世尊最深奧的意趣。

p. 8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阿底峽尊者在五個印度地區、喀什米爾、鄔僅、尼泊爾、以及西藏等地,弟子的數量多到數不清。

下面就是阿底峽尊者去過的幾個地方;在印度分五印度--東、南、西、北、中;迦溼彌羅是在印度的北方;鄔僅、尼泊爾是靠近中藏邊境的小國家;另外還有西藏。「所有弟子不可思數」,既然講到傳承,就必須提到他的老師、他的弟子,以及他的教法。所以前面是說他的老師得到這些傳承,以及學哪些法,現在說到尊者的弟子也是非常多,根本無法計算。

(p96)【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扎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種敦巴勝生是也。】
得到最高成就的人,主要在印度有四:與依怙智慧平等號為毗柁跋的大善巧師,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者加入友密為五個。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西藏的中部則是枯敦、善慧譯師、種敦巴三人。在這些人當中,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夠弘廣的,就是度母親自授記的種敦巴尊者。

得到最高成就的人,主要在印度有四:與依怙智慧平等號為毗柁跋的大善巧師,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者加入友密為五個。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其中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藏則有枯、鵝、種三」,中藏就是西藏的中部,也就是拉薩那一帶。「枯」是枯敦,「口鵝」就是前面所說的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在這些人當中,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夠弘廣的,就是度母親自授記的種敦巴尊者。這段是說明他的傳承,這個是很重要的。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對於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簡單的說明是這樣,要想詳細知道可以看他的廣傳。

以上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從他的出生背景、此生修行的自利功德、利他的(p97)經過這三方面來介紹。對於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簡單的說明是這樣,要想詳細知道可以看他的廣傳。這個就是本論正文當中的甲一。以下是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造論的人是這麼殊勝,而所造的法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