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2018-12-12進度:造者殊勝(一)

03B 28:13 - 004B 14:15

<第一組>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菩提道次第的引導分為四個部分。

[04A]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p. 2 (9)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為了顯示這部教法的根源是清淨無虞的,而為修習者說明這部論的造者之種種殊勝。
為了希望修習者對這部教法的內容生起敬重心,所以說明這部教法內涵的種種殊勝。
如何講說或聽聞具備前說二種殊勝的正法。
如何根據經論正確引導修習者的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每一部分哪,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地學,那個細部都了解。一開頭,原則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 (p98) 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間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彩、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你說,哎呀,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地嚴重!尤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哪,嘿,會產生很大負效果,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地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他的條件,是決定因素。
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欸,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他譯了呢?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對呀!所以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啊,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嗎?」我們一聽覺得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却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解釋一下。
佛說的法,跟他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內證的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如,祖師更不如!但是他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是對不同的根性說的。他對小孩子,就講 (p99) 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所對的根性,跟你相應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
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真萬確。因為說得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哪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空話一樣的。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了菩提心嗎?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嘛!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 (p100) 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 (p101) 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這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又是智慧的人說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很多人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行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啊,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
那麼第一步呢,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是說:「哎呀,我有業障啊!」業的中心是什麼?「我」。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彩。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天也好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 (p102) 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這樣。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常所以愚癡,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麼說,哦,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哪,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分自然會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經歷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 (p103) 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嘛!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怎麼走,就這樣。那麼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
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囉,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嘛看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要加點油,哪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果汽車的話,那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啊!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如果準備不夠的話,不動滿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的話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地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重要、太重要!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這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指阿底峽尊者 ) 分三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p104) 【今初】
第一個就是造者殊勝,看文:

【◎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就是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呢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裡邊一共說八樣東西,叫作:第一個「三智」,什麼三智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第二個叫「四加行」;後面呢「一果」—佛果。
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說的「智」— (p105) 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是指一切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呢就是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行;經過的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
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去你走哪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出去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 (p106) 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噢,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禪!」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大有問題啊,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囉!四個字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哦!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地要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對吧!
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哪,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簡單的啦!我們不妨這麼說了,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哪裡啊?一想:喔,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哦!假定說美國在東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向西的,你說向東你怎麼,向西走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的。所以到哪裡去一定有它的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 (p107) 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死路一條,這很明白!
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哪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喏!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是一生取辦,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這是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
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念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剋期取證啊!」我聽了我非常讚歎,我說:「好啊,你剋期取證,我請問你,念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啊,他說:「我不但念一個七天,念了好幾個七,到現在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念不對還勸人家:「哎,你不要去管 (p108) 啦!」然後呢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這麼受了這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啊,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得說一下,說一下。
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啊,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說看不破,你看破了嘛就放下了,放下了嘛就自在了。啊,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分人一看就懂,然後呢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呀?這話怎麼講我要解釋一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兩個字,你只要念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越深,對不對?
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哎呀,忙這個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哎呀,女兒要嫁、媳婦要娶、股票又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啊,忙得不得了!一聽見看破:欸,好,看破了。真正 (p109) 地看破呢,你還在世間的量則當中,對前面忙這件事情你是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微放掉一點,兒子女兒的事情,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
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自己越覺得很得意咧。結果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啊?太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哎呀,我七天趕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仔細檢點一下呀!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 (p110) 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去嘛!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這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那麼是什麼呢?說《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

【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特別的來說,這部論是以《菩提道炬論》為理論根據。宗大師在這裡自謙說,《菩提道炬論》的造者,也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地照著,換句話他的藍圖,他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 (p111) 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說應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行的問題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便一提。那麼這個是誰呢?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他就是大家尊稱為阿底峽尊者的大阿闍黎勝然燈智。

「勝然燈智」就是他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現在呢,這個他的殊勝分幾部分來說。

分三部份。[04B] 
<第二組>
【其殊勝分三,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其身獲得功德事理, 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本論造者的殊勝功德分三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家世的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 (p114) 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無量無邊。
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 (p115) 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仁能」,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 (p116) 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甚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

乙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第二輪】
【◎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為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芻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如大譯師拏錯所造的《八十讚》偈頌當中說:「東邊的薩賀國,是個非常殊勝的地方,在那個地方有座大城,名叫次第聚落。「次第聚落」大城中央有座名叫「有金幢」的皇宮。皇宮非常雄偉壯觀,物產富饒,與中國不相上下。這個國家的國王名叫善勝,王妃名叫吉祥光。國王與王妃育有三子,名字依序為蓮藏、月藏和吉祥藏。長太子蓮華藏有五個太子妃,總共生了九個兒子。長子名為福吉祥,是當代大智者,人稱陀那喜。最年幼的太子名叫吉祥藏,出家法名精進月。二太子名叫月藏,也就是現在的至尊上師阿底峽尊者。」。

(p50)現在先看阿底峽尊者受生的圓滿,也就是他的出生背景。《八十讚》是拏錯大譯師所作的。拏錯大譯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他是西藏人,也就是菩提光王時代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人。簡單說一下西藏佛法的過程,西藏的佛法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位國王叫松贊岡布,年代相當於我們唐朝太宗的時候,松贊岡布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離開現在一千三百年左右。後來經過五傳到持松德真,那時候佛法在西藏地位非常高,民間大概多少都有了根底了,所以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兩位進到西藏,一位弘揚顯教的基本教理,一位弘揚密教。後來又經過了三傳,到朗達瑪即位毀滅佛法,西藏整個陷入黑暗中。之後將近二百年亂成一團,那時候有位國王叫智光,他一心一意要迎請善知識,因為大家各說各的,不曉得什麼才是佛法真正的內涵!那國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有本經論記載,國王跟阿底峽尊者多生以前發心將來一起去弘法,一位發願做講法師,一位發願做國王來護持,當時發願護持的就是後來西藏的智光王,發願講法的就是阿底峽尊者,這是以前的因緣。在這一生中,智光王派人去請尊者,沒有請到不死心,後來為了請阿底峽尊者而去搜尋各式各樣的寶物、金錢,乃至於奉獻自己的生命,這些事你們看《阿底峽尊者傳》就知道。   
(p51)迎請尊者前後經過多少年呢?你們很多人看過傳記,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後來我認真去看,發現前後經過七十多年!為什麼我要講這件事情?諸位今天到這邊,來了一個禮拜、三個月、二年,總覺得來了這麼久了,怎麼好像你一點法都沒教我!我們往往有一個非常大的錯誤,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急急忙忙好像我跑來你必須馬上教我,然後三天二天我就成了佛。佛沒有那麼容易成的!《阿底峽尊者傳》裡邊實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內涵,你們要仔細看。   
智光到菩提光這袓孫兩代,先後有四位大譯師去迎請,第一位是寶賢譯師。智光王遍尋全國非常精彩的小孩子,選了最聰明的七個送去印度,每個小孩還派二個人護持他,所以第一批去的總共二十一個人。然而因為西藏天氣冷而印度天氣熱,氣候等等各式各樣的不習慣,二十一個最後死掉只剩下二個,一位是寶賢譯師,一位就是善慧譯師。在西藏被稱為大譯師必須具備幾個特點,不僅是能夠把梵文翻譯成藏文,而且要博通五明,並不是能夠翻譯兩三句就是譯師。寶賢譯師在藏傳一系中是極端重要的人,他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去,但是沒有寶賢譯師就沒有今天西藏的佛法。因為對建立教法而言,就算(p52)請到了大善知識,沒有經還是不行。今天就是我們請到校長,乃至於請到法王來跟我們講,講完了以後我們沒有經也不行!所以將來你們仔細去看,蒙古人學佛法都是到西藏去的,他們也有很多格西,可是蒙古的佛法始終生不了根,為什麼?佛法要蒙化,必須要有它的文字還要有它的人,tape 3b有人有法才行。人包括兩個,第一個要有具足教量證量的袓師大德,以及很多學法的僧眾,外面還要很多居士護持,才能把法留在世間。西藏之所以能產生這樣子的效應就是因為有人有法。所以寶賢譯師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去,但是對於藏傳佛法是絕對有他的貢獻。
雖然我近七十歲,我說我年紀還輕,因為學佛對我而言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也不是三生五生,而是要生生世世做下去的。豈但是七十年、七百年,乃至七大阿僧祇劫,都要繼續不斷地做,這是個重要的原則。所以我們要用深遠的眼光去看,他們無量劫以前發了心,而此次的示現中,單單請法就經過了七十年。我們會以為如果沒有請到尊者,所做的努力就都無效,其實不是,寶賢譯師已經產生了這麼大的功效。第一次請不到,第二次再請;第二次請不到,第三次再請;一次一次地請。最後拏錯譯師把尊者請了來,請來之後一直跟著(p53)他,所以拏錯譯師對尊者最了解。以上是略提藏人迎請尊者過程中的幾個重點。   
阿底峽尊者出生的地方在東印度。印度地方很大,他們通常以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座做為中央,以佛法來說,它是世界的中心,佛成佛的時候一定坐在這裡。曾經有人告訴我,經上記載:因為佛有無量的福德,一般的地都無法承擔,無法讓佛非常安穩地坐在上面,所以如果他坐在這裡,地會向這邊傾斜,坐在那裡向那邊傾斜,唯有坐在金剛座上,地才不動。雖然就世間來講這好像是一個笑話,我卻相信它,本來佛法所講的內涵並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看得見的。尊者出生的地方就在金剛座東邊一個叫做「次第聚落」的大城,那是王都的所在。此地非常富饒,「等支那國王」,支那就是中國,這個國家的富盛如同中國一般,這說明尊者出生背景的圓滿。   
接著說明國王、王妃的名字,也就是阿底峽尊者的父母。國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蓮華藏,次子叫月藏,第三個叫吉祥藏。太子蓮華藏後來接王位,他有五位妃子九個兒子,長子叫做福吉祥。「現時」指拏錯大譯師在的時候,當時福吉祥是個大善巧,也就是說是位在家居士,可是對佛法非常善巧,叫做「陀那喜」,陀那喜的意思是最了不起的人。實際上太子蓮華藏(也就是阿底峽尊(p54)者的哥哥)後來也出家了,幼子吉祥藏就是比丘精進月,次子月藏就是阿底峽尊者--「即現至尊師」,尊者是拏錯譯師的老師,所以稱他為至尊師。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一切大班智達的頂嚴,我看過一本書上記載尊者是印度五百大班智達的頂嚴。大班智達要博通五明,能圓滿通達世間幾種學問的人已經很了不起,班智達要佛法圓滿,兼能夠圓滿通達所有的世間學問,這個太了不起了!當時印度有五百位大班智達,這五百位沒有一位例外,都把阿底峽尊者視為他們當中最了不起的人。我們稍微懂得一點點就看不起別人,現在這五百位大班智達,每一位都把阿底峽尊者看為他自己最了不起的尊崇者,可見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那是在尊者傳上面所記載的,你們自己去看。以上是說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