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2020-01-08 進度: 入大乘道(一)

88A 21:04 - 89A 21:04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三:① 頂禮 ② 過門 ③ 正道 ① 頂禮 1.學前為何要先皈敬? 2.出離心發起之量,如何檢查?如何脫離生死? <第一組> p. 203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現在每一個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主要的一定皈敬,皈敬。不但是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還有菩薩等等。這地方是「成就大悲諸善士」,特別是指菩薩,大乘僧眾。為什麼原因?因為這是要進入那個上士道,進入上士道,求他們的加持。這個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就看文。 ② 過門分五: ① 以理成立最初即應進入大乘  ② 大乘種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親而捨棄不應理  ③ 對一切利他應大力修持  ④ 救護苦難者如救頭燃般精進是士夫與智者所應行  ⑤ 於獲得勝妙大乘應生稀有想 ① 以理成立最初即應進入大乘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中士道所修習的內容,是思惟生死輪迴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有種種禍害過失。 要恆長地練習思惟觀察,那個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 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一心要求解脫,從這種錯誤的無明當中救脫出來, 才不會淪落這個生死,感大痛苦。 為了要得到這個,再來學習戒定慧三學,以期脫離生死。 經過前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這個簡單的幾句話, (p265) 也把前面那個綱要也說明,也是我們修習過程當中的一個原則指導。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質,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有種種禍害、過失的,這個。那麼了解了以後呢,還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不是馬馬虎虎,而要恆長地練習。那個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否則的話會變成什麼呢?嘴巴上面說說空話,再不然的話,他是說就是酸酒上面哪,撒一點點麵粉,沒有用! 現在你能夠如理如量地,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那時候我們的見解是什麼?「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這個,一個量,這是修行的...

2019-12-25 進度: 解脫正道(九)

87B 00:00 - 88A 21:04 <第二組> p. 201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中說:「由於放逸、懈怠,才使我們的心生煩惱。想要心不生煩惱,就該好好的守護,讓它住於正念當中,就像商人善於守護財貨一樣。」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哪,這世間法都不行。很簡單,就像我們做生意人,你要想去認真地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 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他會這樣,哪怕坐在這裡他端端正正,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乃至於孔老 (p243) 夫子說肉,吃肉的時候,他那個肉如果切得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時候心念就保持得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都規規矩矩地,稍微錯了,欸,他覺得:「欸,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是這樣;欸,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忙得個起勁啊,那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中說:「如果為了獲得天王的安樂而捨棄慚愧,心與正法相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穿破衣, 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也沒有關係 。」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要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檢察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哪怕讓你做天王……。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

2019-12-18 進度: 解脫正道(八)

87A 00:00 - 87B 21:04 ② 別別教誡分六: ① 教誡依止愚癡的對治  ② 教誡依止瞋恚的對治  ③ 教誡依止貪愛的對治  ④ 教誡依止貪著世間八法的對治  ⑤ 教誡依止慢疑的對治  ⑥ 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⑦ 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⑧ 讚歎摧毀煩惱是大英雄 1. 師父如何詮釋癡罪?如何對治?師父開示中為何提到上次考題?是什麼考題? <第三組> (p226) 【◎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 以下宣說如何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方法。 ① 教誡依止愚癡的對治 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這個斷煩惱當中,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他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它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它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呢,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 心平什麼境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叭!」抹過去,咦?怎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哦,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裡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個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咧!說心平,這個不是平!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那時候你心裡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p227)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與還滅,你能夠很善巧的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