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12-11 進度: 解脫正道(七)

86B 00:00 - 87A 21:04

①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1.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宗大師引祖師教誡如何說明?  師父引導之理路脈絡為何? 
<第四組>
【◎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
想要清淨持戒,除了上面所說,時常思惟業果的道理以外,還要進一步對治煩惱,才能使戒律真正清淨。就如內鄔蘇巴所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與內在的煩惱爭鬥。

像上面我們指的這個淨戒,應該怎麼個持法呢?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說了,先思業果,當然思了業果嘛、思煩惱等等,這個都了解了。那麼現在呢,要淨修這個戒的時候,就像祖師告訴我們,目前我們忙的什麼?在裡邊,所以這個叫內法、內法,就是換句話說,你看看,跟煩惱鬥,就這一件事情,就「唯此」,就這一件事情,這真正重要的。現在不要說:「唉呀,那個地方不理想,我們要理想啊!」你不必說這個地方理想不理想,我問自己:「我內心理想不理想?」這個才真正重要的。
所以它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常常說的:「哎呀,你看看他對不對?」實際上呢,是,你看著他,沒有錯,可是現在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不是外面的對不對欸,而是你看見了外面那個狀態,你內心當中啟發你的現行欸!你應該真正了解你現在這個現行對不對,什麼叫對、什麼叫不對,佛法裡面有一個標準:煩惱相應的,不管你說多大道理都 (p202) 不對,煩惱嘛!見解上頭是見惑,其他的習性上頭思惑,沒有用!這個才是爭對不對的標準,這個非常重要!戒幹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戒幹什麼?破煩惱。現在你拿這個東西,覺得心裡面生起了很多煩惱,在見煩惱當中轉,在思煩惱當中轉,不管你講多少道理是了不相應!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

【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因為煩惱不被調伏,戒律就不可能清淨,

是我們要作的。所以三十五佛當中有一個叫「鬥戰勝佛」,你們看看鬥戰勝佛淨的什麼?淨煩惱障,一點都沒有錯,他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拿這個加持我們。這個才是我們不能忍的,不要看見人家,啊!覺得無法忍,這個人家、跟人家,人家引發你內心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是你才要看。如果人家引發你了以後,覺得你的歡喜:「哎呀,這個人成就我的忍辱!」你應該安住在這個上頭,上面告訴我們;否則的話,你覺得人家沒道理,你要給他講道理的話,這個你就錯了。這個才是我們哪,現在我們真正要作的,叫「內」,就是講這一點。「內、明」,反過來說,你對內心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要使得這個內心要跟明相應,不要跟無明相應,佛法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動不動說:「哎呀,現在那些不合理啊!」這句話本身哪,粗看很好,細看 (p203) 有問題,為什麼?就是,喏,你有沒有在內心上面照。外面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內心對這個境界上面所產生的這個反應,什麼?這是什麼?識,我們認識的識心的這個識。然後這個識心本身現起來的是善、是惡、是淨,這個就是我們應該檢查的。檢查它是無明相應的,還是明相應的,我們修學佛法的要說明相應,這叫內明。
我昨天晚上……就隨便講一個小故事。譬如說你平常看見蚊子,普通人嘛,哦,把牠打死;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把牠趕走;實際上,當然每一個人不同的,乃至於有人,就會哎呀,覺得牠是個善知識。這蚊子,同樣的蚊子,你打死牠順理成章,覺得「這個東西傳染細菌,你怎麼可以不打死牠!」欸,他有道理。現在覺得「我修學佛法了,不、不、不,我作好事把牠趕走。」也有道理。這個一個比一個進步了,這是沒有錯,但是他更進一步的話,說:「啊,好、好,牠是我的善知識。」那麼非常明顯,是非不在境界上面判斷,在哪裡呢?在哪裡呢?就是你的內心。注意喔!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情況。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現在於內要鬥煩惱,不鬥煩惱是戒不能淨,你如果不跟這個東西,跟它努力的話,講戒,那不行!

【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如果戒律不能清淨,就不會產生制伏煩惱的定學和斷除煩惱的慧學,如此終須在生死當中漂流。」

(p204) 戒既然不清淨的話,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定生不起來。由於戒所以能夠得定,定是什麼?伏煩惱。有了定得慧,慧是什麼?斷煩惱。所以斷煩惱、伏煩惱就生不起來,因為這個不能伏、不能斷,於是你永遠注定漂流生死,就是這樣。

2. 承上題,如何與煩惱鬥?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但是,如何與煩惱鬥呢?先要認識煩惱的內容(如前集諦中所說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再進一步思惟煩惱的過患和離煩惱的殊勝利益,最後以正念正知來防範煩惱的發生。

我們怎麼樣鬥法呢?你要鬥你要認得它呀!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認識煩惱。不但認識,單單認識了沒有用,曉得這個東西有什麼禍害,以及離開了以後,把它淨化了,有什麼殊勝的利益。要不然你就說:「喔唷,這個好東西,好吃得很欸!」叫你不吃,你捨不得。現在告訴你:「哎呀,這個沒有意思啊!眼前給你一點小的甜頭,像個小騙子,然後把你害啊!」啊!你了解,離開了以後,儘管現在小小的損失,將來得到大大的快樂,這個就是勝利。嗯!然後你把這個概念擺在腦筋裡,以正念正知,然後呢謹慎防護,就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這個特質。至於作法呢?欸!下面這句話,

根本煩惱: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一、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二、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 
三、慢者,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生苦者,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死生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四、無明(痴)者,於諸理事(非正知、正見)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五、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以上思惑(五鈍使)。 
六、惡見(不正見)者,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有五:謂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也。---以上思惑(五利使)
隨煩惱
分為三大類;
  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
  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
  三、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己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就馬上用法去對治。看清楚心中和那些煩惱相應,都要把它視為怨敵,不斷地用法對治,不讓它有絲毫喘息的機會。

這個煩惱一出來,這個「稍」字大有意義哦!剛剛一出來,你馬上就要跟它鬥。這個「矛」就是換句話說,你針對著要殺這個煩惱,我們要殺,殺無明縛,就是這個 (p205) 意思。這個真正我們絕對不能忍耐的,而且是剛一出的時候就要鬥,不管裡邊內心當中,任何煩惱一生起來,馬上,「生已無間」就是這個,「視如怨敵」。我們真正的怨家不是別的,是這個啊!這個才是我們的大怨家。所以這善知識告訴我們:「別人不能害你呀,真正害你的自己啊!」因為我們看見旁人總覺得,喔唷,這個傢伙怎麼,這個傢伙怎麼,對你不起,對你什麼。他怎麼能對你不起啊?是你自己害了你自己啊!你這跟著煩惱轉,你有什麼用呢?你如果不跟煩惱轉的話,哦,他成就來的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進,好得不得了耶!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呢剛一出馬上跟它鬥,這樣,絕對不停止!

大智度論卷一所載四悉檀之第三對治悉檀,詳述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思惟慈心對治瞋恚,以因緣觀對治愚癡之法。

3. 鬥煩惱時為什麼不能〝忍非應理〞?
【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
如果不如是行,在最初生起時,容忍它認為沒關係,這樣非理作意,等到它慢慢地滋長長大了,你能敵得過了嗎?那時候你一定擋不住,那時候你只有隨煩惱而行。

下面這句話看看,假定你不這樣的話,剛剛起來的時候你讓它去,讓它去,這個是什麼?這是非理作意。它小的一點點你都擋不住,等到它慢慢地滋長長大了,你能敵得過了嗎?那時候你一定擋不住,那時候你只有跟著它,完了,那你就完了!這個很重要哦,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小的地方我們看不見,比如說我們這個車子,剛剛一個小洞你看不見,讓它去,那個讓它漏氣,漏漏、漏漏,漏到它爆,「叭!」一下那個胎破掉了, (p206) 那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那個小洞,你隨便一下都擋住了。
我就想起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造的那鍋,不像現在的鋁鍋,鐵鍋─那個造的鐵鍋。有的時候那個鐵鍋是翻砂的那個生鐵,翻砂那個砂眼很小一點點,欸,那個鄉下人補那個砂眼真有意思。他怎麼辦呢?就是用那個糯米團哪,揉了以後然後弄弄泥巴糊糊,然後不曉得怎麼燒燒,欸,弄弄,外面塗層油,好、好!所以現在有一句話,叫泥補,泥補,用點泥這麼補補它,居然就解決了,那麼一個小洞。但是你等到大了以後,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再也沒有用了,這個整個的鍋子就丟掉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哦!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持戒,就要小的地方謹慎起。現在不要大而化之,哎呀,總覺得現在這個沒關係,那個沒關係。那個有關係!這個有關係!你能夠在這個地方努力,你才有一點希望啊!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千千萬萬拼命鬥都來不及,還要找藉口,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千萬不要找藉口。還有呢外境,而這個藉口是什麼啊?他不是自己故意找的,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外境的引誘,第二個自己的宿習,沒有正知見。說起來很動聽哦,喔唷,要弘法、要什麼、要什麼喔!是,自己因為第一個知見不正,第二個呢,沒有能夠如理地檢查它的中心概念在什麼地方,所以不知不覺當中,已經走錯路了,不曉得,這是最可憐 (p207) 的!所以人最糟糕的還是愚癡。所以對治煩惱的最重要的是什麼?無知,要對治,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下面的話,不要放逸,得到了這個不放逸。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開始。一開始起來的時候,你就不要忍受它,一忍受你就不行了,一忍受不行了。
所以我說我這個早晨起來這個習慣,當年就是這樣,後來我看那個祖師很多,以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欸,這個他很有道理欸!他說啊,你在無明的長夜當中,當你偶然覺醒的時候,你馬上想辦法清醒,醒了,就有機會醒來了。否則的話你就睡得很濃,說「哎呀,稍微躺一下。」一躺下去以後睡著了,一睡又不曉得什麼時候起來。實際上這個例子啊,經論上面,我們平常的習慣也是這樣,你早晨聽見鈴響了,你「叭!」坐起來,坐起來,那個時候也就過去了。否則的話你在床上嘛躺一下的話,說實在的,假如沒有第二個板打的話,你一下說不定就一個、兩個鐘頭就睡過去了,對不對?在無明長夜當中,不是說一個、兩個鐘頭啊,再一沈淪,沒有出頭機會了。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增長惡業當中嘛!你有無量無邊的這個染污之因,一直把那個惡緣去滋潤它,你怎麼有機會?現在覺醒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把它擋住,現在覺醒的機會都沒有了,你就能夠爬得起來了嗎?這不是簡單的道理嗎?
所以他告訴我們一定要,真正做一定要這樣的,念頭起來的時候,「不可以!」念頭 (p208) 起來的時候,「不可以!」你慢慢地、慢慢地這樣地淨化、淨化的話,欸,這個障礙慢慢地減除了,所以你做起來容易了;還有呢,你的力量慢慢地增強了,當然更容易。剛開始的時候你都能夠做,現在力量增強了,障礙減除了,當然你能夠更好嘛,就是這樣那個增長嘛!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特別我們現在曉得,啊,原來真正這樣的啊!所以說看事情是大處著眼,但是呢是小處著手啊,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學這個也是這樣,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我們學上上,這個大處著眼,啟發我們好學之心。然後我們下腳是從下下,從基本的小處著手,然後呢自然而然你對上上增欲得心,同樣的就是這個道理。

② 煩惱雖起,然須精勤斷除煩惱的相續

<第五組>
【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
這樣努力即使暫時還不能遮止,也應當迅速截斷,不要讓它相續發展下去,

說就是這樣地努力,你就是不能遮止的話,也趕快把它斷除,不要跟它相續下去。這個意思怎麼講呢?譬如說煩惱起來了,你要想遮,但是偏偏還沒辦法擋得住,但是你這個念頭不要讓它繼續下去。有一個同修曾經跟我談,說:「哎呀,是的,我們現在的確這是,一方面自己修固然重要,還有呢客觀的環境也重要。」選擇環境當然在家、出家,然後這個出家不僅僅是個形式囉,還要這個內容;然後出了家以後呢,同修之中這樣,然後呢我們辨別善惡知識。在家也是如此,說這種情況之下,你在家,你沒辦法不做生意,沒辦法跟人家,那怎麼辦呢?那這個時候就是說,的確有很多情況之下,你雖然努力,但是 (p209) 那必不能少的,那個時候什麼?就告訴我們哪,「莫令相續」,我心裡面真的很清楚:喔唷,這個是個怨家呀!
平常像剛才說的時候,如果這個地方寺院也好,這個上座也好,告訴你不要這樣做,要告訴你要這樣做,你心裡面總不大對勁。旁邊來安慰你啊:「對啊,這個莫名其妙,本來這裡好好的,他就是這樣,你不要去理他就得了嘛!」以前覺得:「啊,很好,對啊,我就是打架。」是啊,他也莫奈何你。那時候想:「他不要奈何我啊,是我自己應該怎麼樣策勵我自己啊!」那時候你曉得一方面努力,然後那時候你警覺到:「哦,這個人哪,原來不是真正地幫我們忙的,他也在煩惱當中。」他倒不一定是惡心哦,那時候心裡面就注意,也不必故意說一定說:「好,從此以後我們『叭!』一刀兩斷。」大家還在這裡,心裡但是要警惕著。然後完了以後呢,不要讓那個錯誤的念頭繼續下去。

【應如畫水莫如畫石,】
應該像在水上作畫,讓煩惱立刻消失,而不要像在石頭上刻字,歷久不滅。

什麼叫畫水?什麼叫畫石?它下面看!

【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若於法品,與上相違。】
就如親友書中所說:「我們要檢查自己的內心的形相,像畫水畫土畫石,若是惡心起時,就要像在水上作畫,讓它馬上消失;如果是善心生起,就必須使它如在石上刻字,歷久不滅。」如果是用在佛法的修學上,情況則恰好相反。

(p210) 我們要檢查自己的內心,內心的行相什麼?像畫水、畫土、畫石。這個煩惱,當煩惱來的時候,像畫水,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難免,畫了水以後,你畫一下,一下找不到了那印子,對不對?畫在土上的話呢,土上畫了一下的話,那個印子留很久,你稍微磨一下磨掉了。如果你畫在石頭上面,畫了以後,對不起,你怎麼弄也弄不掉。欸,就是這個!對煩惱的話,就算讓它生起的話,像畫在水上一樣,很快,不要再留痕跡。「樂法」這件事情啊,那麼要像石頭一樣,這個法的這個落在心裡面,就像畫在石頭上面,一旦有了,永遠不去。現在我們樂法如畫空,連它找都找不到;好一點的如畫水,欸,總算還有一點印子起來,但起過來了以後,等一下就沒有了。這是我們為什麼凡夫是凡夫,現在我們要努力,真正要努力就是從這地方去開始。就是對這個煩惱,就算它現起來了不像空一樣、畫水一樣,但是一下沒有了。靠什麼?靠法來淨化。所以我們現在第一件重要的要跟煩惱鬥!啊,現在懂得了很高興。同樣地記得吧?我們為什麼前前是後後的基礎,要跟煩惱鬥,跟前面這種都相關的,對不對?所以,我們的的確確從下腳第一步,這個次第,你一定要慢慢、慢慢地了解。你能夠了解多少,你就能夠真正地開始行持多少;你行持多少,你就可以得到相應多少。

(p211) 【《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入行論中也說:「我應當視煩惱為我的大怨敵,而和它作戰,先認清這個敵人的形相,再設法除去它。無論如何,寧願被燒殺,甚至捨掉性命,也絕對不能對它屈服。」

這個就是《入菩薩行論》,真正的修學的菩薩應該這樣做。說我們平常發脾氣,要發的,跟誰發?跟這個發,「與此共戰爭」!像這樣行相的這個煩惱,那就是我要跟它戰的,要記在心裡面,要大瞋,就是這樣。所以你看那個密宗那個忿怒相,跟經上面完全相應,菩薩要什麼?大瞋。瞋什麼?就瞋這個。要大瞋幹什麼?殺無明縛,就這個。所以他有特別的意義在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對這個東西瞋,而不是瞋別的東西。然後我們要貪,貪什麼?貪法。菩薩要大貪,貪什麼?貪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這個只有一樣東西─壞煩惱,只有一件事情,除了這個以外,我別的是沒有別的事情了。我寧願被殺,乃至於斷頭,不管遭到任何困難,我絕不屈服,絕不屈服。這所以「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我們現在甘願臣服在煩惱的石榴裙下,還恭敬得不得了,喔唷,這個是好東西啊!嗯,錯了![087A] (p215)呀!恭敬的不得了,喔唷,這個是好東西啊!嗯,錯了!這個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努力做對的。

③ 煩惱雖然相續不斷,但若觀為怨敵則容易退除

4. 祖師大德鬥煩惱的成功經驗為何?我應如何學?
<第一組>
p. 199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
樸穹瓦也說:「我有的時候也被煩惱壓伏,對不起,我就是不服氣,最起碼也要咬牙切齒跟他鬥。」

這個祖師這種行持,都是值得我們作為榜樣的,我們看見祖師這樣,我們就心裡面不會氣餒、不會氣餒,我們就勇氣百倍。像這麼一個大善知識,樸窮瓦,欸!他有的時候也被煩惱壓伏喔!換句話說,它又現行了,它又犯,但是他怎麼辦呢?「從下而為切齒」,什麼叫作切齒呀?咬牙。我雖然被你壓、壓,壓住了,對不起,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要跟你鬥!你有這個心,欸!你就鬥得過它。現在我們還沒有鬥啊,已經臣服在它的腳底下了,你一點用場都沒有。現在我們還常常說:「哎呀,這個事情不行啊,這個事情少不了啊,這個事情這樣啊!」不是,這個事情我也不服氣,那個事情我也不服氣,我的目的就在這裡!它眼前雖然還在現行當中,但是我全部的精神就要跟它鬥!是的,我現在被它壓住了,但是我不服 (p216) 氣的就是這個!好了,這就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那善知識就是這樣來的。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博朵瓦大師聽到後說:「你真的這樣的話,對不起,煩惱當下就會退去。」

說你真的這樣的話,欸,對不起,它馬上就退了。別的敵人他壓在你身上,雖然你咬牙緊,咬緊了牙關,對不起,你力氣不如他,你沒辦法。煩惱這個東西妙極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話,它就沒有了!原因為什麼?簡單得很哪!所以是內法。所以說它難哪,是難極了;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當你一念覺醒的時候,請問你這個決心是什麼?覺相嘛,已經不是煩惱相了嘛!所以說,它的的確確非常容易耶!的的確確學別的東西啊,的的確確有的時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夠學耶!但是學佛的話,你真正會了以後,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時刻,沒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學的。為什麼?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簡單嘛,只要你的心提起來就對了嘛!
你說你現在做任何事情,你要去買一樣東西,哎呀,對不起,天氣不好;哎呀,等一下沒有錢;跑出去又不方便。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大堆不行耶!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掃一個地,找不到掃把,你還弄了個半天啊!但是煩惱這個東西的話,你一念覺醒,所以你只要切齒,「當下即退」!對吧?這個理論很清楚欸!然後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 (p217) 都有經驗,當你真正全部精神貫注在聽的時候,欸,沒錯、沒錯!真正重要的就是,前面你是不是在忍受這個煩惱?最嚴重、最可怕的─我們非理作意,他還覺得它:唉,這個有道理的!
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吧?你前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弄得很清楚。固然煩惱最主要的是它的隨眠、它的種子,它遇見了個境界啊,那就生起來了。那遇見的境界有幾種:有一種由人而引起的,有一種由法而引起的,有一種呢習慣而興起的。還有呢非理作意。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那個煩惱上面轉,非理作意,儘管聽見了法,你會說:「是啊,法師你說得很好啊,但是我就聽不進啊!」為什麼聽不進啊?你現在這個就是非理作意,你並沒有真的跟它切齒。這個就是牽涉到對前面所說的道理,或者對法的真實的行相你沒清楚。
如果你真實地清楚了以後啊,你能夠感覺到:「欸,對啊!我現在這個腦筋起心動念是非理作意。」但是它又偏偏不能解決,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認識這一件事情的真相─無明。所以它明明是「如非親」,然後呢「非實」,記得這個無明的特質吧?它明明不是實在的,是明明不是親的,就是你偏偏以為這個實在、寶貝的。由於這個無明,所以你執著,這個是第一個不認識它的行相─總的。然後呢,一樣一樣……然後呢,你也不要曉 (p218) 得它的害處,你也不曉得它的、淨化它了以後的好處。假定你這些東西都了解了的話,那個非理作意就生不起來了,你認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次第,大家現在啊,我要重新說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第一個;當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們在座的,我經驗到的─也應該這麼說啦,這不但我,在座的好幾位同學,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過了已經。有的人,哎呀,覺得怎麼弄啊就弄不起來;有的人覺得,欸!一轉轉過來,原來這麼個簡單法。是嘛,的的確確,就是你是不是照著剛才這個辦法去做。說你沒做的事情,哎呀,總覺得難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個次第摸對了以後,當那個心相一轉過來,覺得:啊!原來這麼個現成法,這麼個現成法。嗯,就這個!所以,

煩惱的六因是隨眠、所緣、猥雜、言教、串習和作意。
P172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④ 煩惱若退不再恢復

<第二組>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煩惱和世間怨敵不同:世間的這種怨家仇人啊耶儘管你一次把他趕走了,現在暫時的安樂了,等到他養精蓄銳有了能力時,仍然會來復仇。煩惱則不同,如果能一次從根拔除,他絕對沒再力量來報復你的,可是我們仍然被煩惱控制,這是由於我們不能精勤地斷除煩惱所致。

說世間的這種怨家仇人啊,儘管你一次把他趕走了,現在暫時地安樂了,等到過兩天,他慢慢地等他恢復了力量,他又來了!欸,這個麻煩。煩惱這個東西不是,煩惱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地能夠從根本拔掉了以後,它絕對沒再力量來報 (p219) 復你的,絕對沒辦法再報復你的。但是問題在哪裡呢?由於我們「不能精勤破壞煩惱所致」。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我們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這裡啊,真正要努力的這裡啊!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精進的。

5. 祖師大德在對治煩惱不得力時,是如何做?師父為何特別尊重時間?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
《入行論》中說:「一般的敵人被驅逐出境之後,他會盤據在其他地方養精蓄銳,等力量充足時,仍然會回來報復。

就是這個,前面解釋這個。

【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煩惱這個敵人卻不同,只要能夠以慧力斷除,它就無處可藏,將來無法再伺機報復。但儘管如此,煩惱的怨敵還是無法降伏,這都是因為我的意志薄弱、不能夠精進的緣故。」

這個煩惱之所以能夠迷惑我們,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你現在認識它了,有了智慧呀,有了明,有了正知見,被這個慧眼一斷,斷除掉了以後,從我們的心意當中,把它趕出去了。它能到哪裡去啊?它沒地方可去了!它豈能住在別的地方再來回報我嗎?不可能的。只是問題在哪裡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進啊!第一個是意志薄弱不精進,這已經是非常糟糕了,我們還找種種藉口:唉呀,這個也少不了;唉呀,那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裡本來就沒準備嘛,那當然就完了!

⑤ 須精勤於退除煩惱的方便

<第三組>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 (p220) 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女絨巴說:「煩惱生起時,不應當懈怠,當下就應以對治遮除。如果遮除不了,應當立即站起來設曼陀羅壇城和各種供養具,觀想供養祈禱上師本尊,然後對著煩惱念誦忿怒本尊的心咒,就能折伏。」

這個一個祖師說的。說煩惱起的時候不要犯懈怠,這是我們真正的時候,當下就應該去對治,這樣地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話應該怎麼辦呢?站起來!這個第一個對治,就是你當下一念認得它。萬一做不到,站起來設曼陀羅,曼陀羅就是供養。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設曼陀羅呀?這個曼陀羅就是我們……這個真正的曼陀羅叫作壇城,叫周界。換句話說,這個曼陀羅雖然是我們現在手上的形相,這個就是表示把我們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養,所以這個現在西藏還保留著。這個三種供養法,第一個供養的話,就是把我們那個南閻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身就是佛的圓滿報身報土─就是你觀想、供養一切諸佛。為什麼要供養?我們上面說那個四力對治當中說過的,這個對治煩惱當中,因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養,靠佛的力量,你靠這個金剛山,欸!這個力量就很大了。
然後呢,因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養了以後,「祈禱尊長本尊」。尊長就是師長,本尊的話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彌陀佛;然後呢,你念本師釋迦,就是我們世尊,釋迦世尊;乃至於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了以後,然後以他的力量「緣煩惱,忿怒念誦」,對著煩惱,以起大忿怒!這個真是大瞋相,來折伏它,來折伏它。
(p221)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啊!「煩惱起時不應懈怠」,要當下對治遮止。你們了解了這一個,漸漸就了解了為什麼我告訴你們,說我要尊重時間,為什麼要這個?就是你心裡當中平常是什麼?一天到晚隨順著煩惱。現在漸漸了解了沒有?所以這個地方你心裡面曉得:欸!我現在這個是,跑到這個寺院裡來訂立的規矩,他的規矩的目的幹什麼?就是「依法治情,依法淨情,依法化情」,還記得這三句話嗎?不是說斤斤計較在這個上頭,是,這個時間本身是的確有它特別的原因,可是它每一個地方有它各式各樣的原因在。哦,早晨一聽見板,「叭!」馬上起來,就是這樣。固然一方面對治煩惱,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這樣,它有種種這種好處。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個,你就不會說:欸!別的地方這樣,那地方……。那有它什麼關係嘛!別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環境當中用這種法治他的煩惱,就是如此嘛,這樣。這個法本身,那個是不管是法法圓融,然後呢,適應你的緣用這樣的法,所以這個叫作緣起之法嘛!你把握住這一點,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我們要根本上面認識的呀!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朗日塘巴也說:「別人又告訴他,女絨巴他不但如此啊,還說:移動一下位置,換一種姿勢,向上伸展脖子,也能折伏煩惱。可見當時他和煩惱鬥的情況。」

(p222) 另外一個人說,他又說呀─就是還是那個女絨巴─他只是說別的人又告訴他:他不但如此呀,而且他本來坐在那個地方,站起來,換一個地方,「勁擧項頸」,咦,努力地去咬緊牙關,就這麼來幾下……是這樣來,他也能折伏。這個實際上真正說明、說明,說明他的心裡的狀態,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見他跟煩惱鬥的樣子,跟煩惱鬥的樣子。
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說一個笑話,還有人曉得這個事情,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常常說的。說我們這個不認識,如果不認識菜啊,叫你拔草,結果你草沒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有它的一個原因的。那我常常說的,就是我老師,喔,這個人是非常努力、非常精進。大家就出坡了,幹什麼?就到菜園院子裡拔草,他一定第一個,「啪!」袖子捲得個,「蹦、蹦」,人家還沒準備好,他跑得去,他那個菜園已經拔好了。一看哪,草固然沒有了,菜也沒有了,那就是這樣。然後呢,大草是沒有了,小草在這個地方,所以常常人家拿來笑話。
剛才開始的也是這樣,到後來,我越到後來我越尊敬、越佩服。啊!一點都沒有錯,矯枉過正,你一開始就十全十美絕無可能的,所以你開始的時候一定要精進。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是拿出全部的精神去做。然後一做,一聽見,「碰!」馬上站起來, (p223) 別的人在那兒拖拖拉拉、慢慢吞吞,這麼弄了個半天,你跑得去看,他已經拔得乾乾淨淨。儘管這個本身是有問題,可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說明什麼?我那個時候才了解,是的,他的的確確任何一個地方,他就拿起精神來做,所以表示他心裡面絕不協妥的態度。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眼前我們第一件要學的,所謂「正知見」。
現在我們不但是協妥啊,而且還去保護,還去保護它,用種種藉口。你如果用世間的藉口來保護還好,我們還可憐的是用佛法來保護,總覺得:啊,我是行大乘,為了利人。這個啊,這種地方千萬自己要檢點啊,千萬自己要檢點啊!你拼命去對治都不一定能夠解決,你還保護!不但保護,用佛法來保護,完了,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佛法本來就是拿來對治這個東西的,結果你用佛法來保護煩惱,請問:怎麼辦?你修學佛法的人都用煩惱來保護煩惱,還靠誰來弘法?然後說:「哎呀,大家要弘法啊!你們不努力啊!」這個話怎麼說起啊?唉!我所以現在……想想以前我也這樣做啊,真是慚愧,到現在還改不過來。所以我特別把我的錯誤處處地方提出來,但願大家把我作為一個殷鑒,不要走這個覆轍,不要走這個覆轍啊!
所以我告訴你們,我對佛法的的確確實在談不到,只是我把我自己的痛苦經驗,錯誤的,告訴你們哪!再說一遍:拿世俗的藉口來寬容已經不可以,還有佛法來救他;現在你 (p224) 拿佛法來寬容,你也沒有救,佛法也完了!這個道理是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擺在心裡面警惕自己。觀察自己內心最清楚不過,觀察自己內心最清楚不過!最後一句話:這是觀察我們內心喔,不要看別人,如果你拿剛才這句話一看別人那就完了。的的確確現在有太多的大菩薩,他寧願自己下地獄救別人,這種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要「和光混俗」的,所以我們不必看別人。佛世以及佛的前世,有多方面的這一種人。最主要的,我們看自己,這個一點特別重要!

和光混俗: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就是收斂自己的鋒芒而與世俗混同,有一點大隱市朝之作用。

⑥ 能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便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更應該如阿蘭若師所說:「我晝夜除了觀察自心以外,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情。」

現在我們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實際上呢,不管你醒著也好,不管你睡著也好。你說你睡著你怎麼辦啊?欸,它有個方便善巧的。你在睡了之前,你只要努力把持這個概念的話,對不起,睡著了以後這個它還在轉。這個道理你們先聽著,將來有一天我們真正有機會的時候,開始行的時候我告訴你們,妙不可言!如果是你臨睡之前,你說,哎呀,伸一個懶腰,啊,今天忙了一天,好高興睡在那個地方,然後呢今天晚上亂夢顛倒。然後你睡了之前先緣那個正法,對,沒錯!然後你想想想,儘管你想完了以後一定睡不著,你不要怕,慢慢地睡著了,今天晚上的夢當中,這個夢境一定是好境。就算這煩惱起來的時候,你很容易覺得:欸!為什麼?你這個細的現行還在跟煩惱鬥,就這麼妙法 (p225) 耶!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如果能夠這樣,一定能對治煩惱。

你照著去做的話,欸,它就生起來了。也只有照著這個辦法,你才能夠生得起來。

【又傳說大覺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又聽說阿底峽尊者,不論一天碰幾次面,他都會問:「善心生起來了嗎?」可見對治煩惱有多麼的重要,若是無法對治,就是想生起善念也非常的困難。


這個是阿底峽尊者說的,到了宗喀巴大師已經三百多年了,所以它「傳說」。那聽見,說這個這樣說的,不管你碰到幾次,他總歸問:「你的善心生嗎?」注意喔,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教誡哦!我們現在碰見了,幹什麼?啊,一碰見哪,那有不曉得多少這種閒話,一串哪,怎麼弄也弄不斷。大善知識碰見了,他就問你:「欸,你那善心生嗎?」這樣。所以記得雲谷法會禪師這段公案,碰見─《了凡四訓》─誰去,他丟個蒲團給你,然後呢,問你的時候:「別來功夫如何啊?」那是祖師的典型。佛是更高,我們現在要學佛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學起。自己問自己也問這個,大家遇見了也應該這個,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地煩惱就減少了,互相策勵的時候,也是策勵這個。那麼前面就是又把應學的,學的戒,關於戒的特質,重要的,以及降伏煩惱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留言

  1. Play at the Coin Casino | Best online casinos for crypto
    Coin Casino - Online 바카라사이트 casino that has a great user experience and is regulated by the UK Gambling Commission. Read more here.How do I claim my welcome bonus?Is there a 인카지노 Bitcoin casino? 샌즈카지노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