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B 00:00 - 88A 21:04
<第二組>
p. 201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中說:「由於放逸、懈怠,才使我們的心生煩惱。想要心不生煩惱,就該好好的守護,讓它住於正念當中,就像商人善於守護財貨一樣。」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哪,這世間法都不行。很簡單,就像我們做生意人,你要想去認真地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
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他會這樣,哪怕坐在這裡他端端正正,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乃至於孔老 (p243) 夫子說肉,吃肉的時候,他那個肉如果切得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時候心念就保持得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都規規矩矩地,稍微錯了,欸,他覺得:「欸,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是這樣;欸,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忙得個起勁啊,那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中說:「如果為了獲得天王的安樂而捨棄慚愧,心與正法相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穿破衣,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也沒有關係。」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要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檢察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哪怕讓你做天王……。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裡邊,如果這 (p244) 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沒有佛法,他不去。這裡也是如此,他說:「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得像個乞丐一樣。」
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得怨家對頭的「盛」就是,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要內心當中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指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
1. 此處宗大師引《親友書》、《入行論》是在說明哪種隨煩惱?其行相為何?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失念
親友書中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於身住身念,佛說這是求解脫者最大的一個過失就是忘失正念。因此,應當努力精勤地守護正念,一旦忘失正念,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就會失壞一切善法。」
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三十七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要把我們的正念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說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 (p245) 了。所以佛陀說,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那就害了。所以,「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式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地去守護這個正念。
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欸,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個時候你保持著這個正念,你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體,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你也可以說叫「念體」,也可說叫「念身」。我們要曉得,喏,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體、念身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旦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念心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就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十煩惱(P170):貪、瞋、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煩惱六因:所依隨眠、所緣境界、猥雜惡友、言教邪法、串習煩惱、作意妄執
隨煩惱
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
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
三、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四念住: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 觀法無我。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不正知
入行論中說:「即使已經具備多聞、正信而且精進不懈怠,如果沒有正知力來防護不失念,仍會因為心生煩惱,而使戒行有所違犯。」
(p246) 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你具足了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你啟發了正信,還有你一心好樂地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地了知的話,那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它是像個左右手一樣,但是這個正知隨時檢查,隨時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得滿好,實際上呢已經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忘念,想得不曉得到哪裡去了,自己坐在那裡不知道,坐了個半天,還覺得滿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哪裡。那麼這個毛病在哪裡呢?就是沒有正知。這個詳細的行相,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那就千穩百當了。
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沈、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引這個種種的經論,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要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作那個戒基礎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地努力,特別地認識,然後呢精進地去行持。
<第三組>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縱使還不能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也不應當隨順著煩惱轉,任由它增長、串習。應該不執著貪等煩惱,而將它視為怨敵。就算眼前還不能減少它,至少也應盡力修習對治法,進而將來做到破除煩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清淨從內心守護所受的戒律。
2. 師父說:「不隨煩惱,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但如何做到?
(p247) 是,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說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後追蹤到根本上的是煩惱。這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但是它不是一口氣,一下就能夠把它斷除的。「諸煩惱及隨煩惱」,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哦─不隨煩惱,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是,我們目前的的確確不可能一下把它斷除乾淨,乃至於經常要跟著它,但是這個時候要什麼?不要隨順它。前面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呀?他有的時候被它壓倒了,但是壓倒了他並不服氣,在下面咬著牙,切齒。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雖然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絕不服氣,我一定要跟你鬥!這是現在我們就要這個心情,這個很重要的。
所以我以前一再地說,什麼叫持戒?引那個《瑜伽戒本》上面菩薩戒,不是說你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薩一樣,這個不可能的,絕無可能!我們因地上面是渾身煩惱的一個凡夫,怎麼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淨呢?天下絕無此事,佛法尤其不會講。而是怎麼辦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時候,像前面說,第一個你要懂得要怎麼樣去正確地了解,要學、要學,所以啊對治這個不正知,這是我們第一─無知對治。然後呢,了解了以後還要不放逸,否則的話雖然你多聞,前面說:啊,你也曉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這個悠悠散散的不行!所以不放逸,然後呢對它起個大恭敬。
(p248) 雖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煩惱還是盛,還是很強盛。不過下面就告訴我們,你不要隨順它,「不執彼品,視為怨敵」,這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儘管你還是不知不覺被它拉了去,常常被它拉了去,心裡面要怎麼辦呢?不要說:「欸,這個好的。」我們要內心當中:「這個真是我生死大怨家!」不管你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平常比如說瞋心重的人,他往往自己啊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看不順眼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完了以後,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088A] (p251)
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完了以後,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平常我們世間的人,就是平常的一般狀態,他完了以後,儘管人家勸下來,或者事過境遷了,他心裡還是覺得:「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我有道理!」這是什麼?那就是「執彼品」,他自己覺得這樣對的,他不了解這個瞋的害處;同樣地,貪也是如此。是,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擋得住,儘管嘴巴上面講不要貪,但是呢,人人有這個經驗:啊,理論上面也知道,嘴巴上面也講,境界現前又跟著它跑了。但是,境界現前可以跟著跑,平常事前跟事後,你心裡隨時要告訴自己:「哎呀,這個不對呀!這個不好啊!」我們平常如果說我們還在想:「哎呀,這個好!」那麼這個就錯了,這就錯了。
當然對我們現在一般來說,像這種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世間事情我們不會。我們比較容易犯的,那個地方自己注意,自己注意。凡是我們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的時候要 (p252) 了解:這是我真正跑到這個地方,要對治它的就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功這個對我們有幫助的。觀念上面,第一個要認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們在這方面,最難對治的是什麼呢?倒還是飲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緣,的的確確地。這個平常的時候不會,一跑到那個地方去看見了,心裡面就來了,來了以後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欸,回來的時候想:「哎呀!這個是生死大怨家!我總要用什麼方法,把它對治它。」千萬不要完了以後,還說:「哎喲!這個營養重要,這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不執彼品」,就是這個。
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沒詳細說。千萬不要把這個東西,再看成功好的、清淨的、美好的,然後內心上面去執著它。應該怎麼辦呢?把它看成功這個才是我們的對治的生死大怨家。那麼這個貪、瞋,其他的都是如此,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說,隨你個人自己的哪一個煩惱重,不是說我們現在一口氣,要把這個東西,把它拿掉它,我們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驟。那個次第步驟,現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兩句話大家注意,這個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講修行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哪,「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我們要努力,把這個對治這些煩惱的各 (p253) 方面的正確的方法,現在努力地學習,然後呢好好地把持住,去對治這個煩惱。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夠清淨,所以才能夠「清淨自內所受尸羅」。這很有意思,看見沒有?他那個所受的戒,不是在形相上頭的,而是在你內心上頭的。就是你內心上頭所受的戒,經過這樣的話,清淨了;你能夠內心清淨了,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就相應了,相應了。
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說忽視這個形相,形相非常重要。剛開始的時候啊,單單說那個內心,那個是說空話。剛開始的的確確地,我們要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嚴加防範,防範了以後,把自己保護在最好的地方;然後呢,努力學習,從內心上面,根本上面認得它,於是裡外夾攻,到那時候你就自然相應。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偏掉哪一方面都不行。現在聽說,哎呀!對,淨治煩惱,好像形相不管了,那是說空話。反過來說,你在那地方形相上面執得很牢,自己覺得做對了,裡邊一塌糊塗,那也沒有什麼用場─繡花枕頭。這兩點我們要都清楚。下面:
⑦ 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3. 祖師所承許之修所成,內容為何?
<第四組>
p. 201 (6)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吉祥阿蘭若師對內鄔蘇巴說:
那個就是個大祖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說:
(p254) 【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
「耶喜巴!以後有人問你的弟子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些什麼啊?大家一定會說喔喲,我現在發了神通,見了本尊了。其實應當說:對業因果越來越具有深忍信,對所受的戒律能清淨地護持。」
看、看!他為什麼這地方特別提這個人?這地方有一個原因哦!這個正教的圓滿的教授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看看,行持這個圓滿教授的真正的那個行持的行者,是怎麼個作法的。他們是這樣做的,說:「某人哪,後面有的人問你的徒弟,包括說你在裡頭了:『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什麼呀?』大家一定會說:『喔唷!我現在發了神通了,見了本尊了!』那個是說得到了定。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哎呀!學定啊,乃至於念佛的,趕快得一心不亂哪!持戒的嘛,哇!這個,這個各方面好像三衣、瓦缽……每一方面,一舉一動啊就這樣。乃至打坐的話,他會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說:「我這個一盤腿,可以盤幾個鐘頭,我也可以盤雙盤!」都是搞這個、講這些。
看看,這個地方呢,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嘿!妙咧!「實實在在應該說,是業因果漸漸決定。」啊!說經過了正確的認識,現在對業因感得業果的這個道理,由於認真如理地修習,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移的見解,這樣的這個才是。因為你對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確地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亂來,然後呢努力行持。這個時候的戒啊,拼命地護持,於是就能夠持戒清淨,這個是大祖師的典型的榜樣。下面這個解釋說明:
(p255)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所以,所謂的修行成就,應當是指無明等煩惱,逐漸在減輕才對。
⑧ 讚歎摧毀煩惱是大英雄
<第五組>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
能導致現世和後世純粹大罪苦的業,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說我現在能夠盤多少腿,能夠磕幾個頭,念幾聲佛。這個是的,可是我們必定要曉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哪裡?說斷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煩惱。所以「成就」是成就些什麼?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地減輕,這個才是嘛!所以他說要曉得,修行的真正成就是指什麼?嘿,你的無明這些惑呀,漸漸輕微喔!這個關鍵很重要。現在很多人修了個半天以後,哎呀!講的道理是講得天花亂墜,真動聽!然後呢功夫的話,講起來,一天一定可以定什麼幾個鐘頭,意象是什麼樣。結果煩惱如何啊?一動都沒有動!說不定還比別人還要厲害。這個、這個不是,這個不是!
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根本喔!所以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從一開頭時,認得修行的目的,那麼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哪裡。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這個上頭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這裡。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苦樂的因,如果說你這個淨除掉了,那麼增上生;否則的話呢,墮落!所以這個惑,這個無明啊,是能感得現、後二世的純大罪苦。現在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就是修這個。當你修了時候,然後漸漸增上生,由於這個增上生,最後獲得決定勝。由於這個理由,然後你去念佛,欸,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對!學教,對!這個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p256) 【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就是以瞋恨心和別人鬥爭。而在這樣造罪業的時候,一個堅強的人尚且能不畏犧牲,強忍一切痛苦,
這個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對治這個東西,要鬥。怎麼修呢?就是要跟它鬥,要跟它鬥。在真正鬥的時候,那個時候啊,的的確確要忍種種的苦,種種的苦。什麼苦啊?就是你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個樣,現在要把整個的習性扭過來,這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是苦。你能夠把這個習性扭過來了,那就問題解決了,那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捨命強忍」,這個真正、真正要現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個。命尚且捨得要努力,何況是眼前小小的事情?這個地方要注意啊!
【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而且還會自我炫耀傷疤:這是在那次戰爭中英勇掛彩的。如果是在勤發精進斷除煩惱時,所生的痛苦,就應該儘量地忍耐,這才是合理的苦行。
就是說平常我們哪,上面這個話這樣:就平常假定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家打架,那麼為了打架,吵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傷了。等到以後,欸,自己覺得:「你看!我這個受了傷以後啊,自己能夠忍下來,能夠把人家打倒。」自己覺得:「欸!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強悍的民族,譬如現在的那個德國人,很有意思。以前遇見、看見德國人哪,他來的時候刮鬍子,刮得滿臉都是血,我們覺得說,他怎 (p257) 麼老是刮了個滿臉都是血?弄不清楚。喔,後來曉得了,他們從小就這個訓諫。叫我們現在碰到一點,出了血了,喔唷!那害怕得要命!他這個就非常強悍,做任何事情,打起精神來。如果說你平常的時候刮得馬馬虎虎,刮不出血來的話,表示這個人很懦弱。他從小養成功這習慣了,所以他一點小苦絕不怕!養成功這種非常強悍的、精進的精神,所以德國人在歐洲之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
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小小的一點點,哎喲!一點點就受不了了,受了一點點風寒哪,就這樣縮在那個地方,頭就伸不起來。然後小小的傷風,就趴在床上,就爬不起來;然後呢稍微一點點東西啊,哎呀!覺得這個受不了,那個也受不了。這個不行!所以他告訴我們世間這樣,就表示你的勇敢哪!現在我們斷煩惱的時候,發勤精進,要忍耐這個苦,這是絕對合理的,絕對應該的,絕對應該的!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入行論中說:「若是無緣無故的被敵人毀傷,還把傷痕當成是自身的莊嚴,現在是為了解脫成佛的大義而精進,小小的痛苦對我而言又有什麼損害呢?」
這個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現在以世間的情況來說,我們隨便跟人家為了一點小事情爭吵,爭吵了以後的話,跟敵人啊,當然,兩個人互相打、爭,然後受了傷了。受了 (p258) 傷了以後,自己覺得勇敢:「嗯,你看!我這那個時候,打得這個上面的一個傷痕!」自己覺得這個一個「莊嚴」,這個莊嚴表示他的勇敢。世間的毫無意義的事情哪,你覺得勇敢;現在為了無比的大義而精進啊,那個時候你更應該勇敢,那個勇敢才是你真正的莊嚴哪!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小小的苦,對我們根本一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特別要策勵的喔!
所以諸位務必要精進地,固然啊……這個地方更加強警惕,否則的話呢,真正我們下腳第一步,這個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來,心理建設,這個是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這樣的一個決心,然後呢事情來的時候,你慢慢地有了。否則的話,你還沒做啊,已經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保護在哪裡啊?保護在這個煩惱當中,你有什麼用?
<第一組>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
如果能這樣刻苦而戰勝煩惱,則稱為勇士。
你能夠這樣啊,那才是勇士啊!
【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戰勝其餘外在怨敵,等於是割殺死屍,因為即使不殺害他,他也會在百年之內自然死亡。
你戰勝別的人,那沒有用啊!平常我們常常誇耀自己,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p259) 這個沒有用啊!為什麼?你誇耀,你就是不去殺他,他最後自己也要死欸,對不對?就是這樣啊!真正重要的什麼呢?你要鬥煩惱才行。不管對方多強大的力量,多強盛的敵國,你不去傷害他,他最後還是要死的。欸,所以呀你雖然戰勝他,這沒有什麼多大意思;煩惱這個東西,你能戰勝它,這個才對呀!論上面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在和煩惱搏鬥的戰爭中,任何困難和艱苦我都不在乎,我會勇敢地摧伏瞋恚等敵人。能戰勝煩惱,才是名副其實的勇士,此外殺死世間的怨敵如同殺死屍一般,並不能稱為勇士。」
那就是引那個論上面。我們事先對這個苦─輕蔑。有意思!平常我們哪,自己傲慢,他後面告訴我們,修那個精進的時候要用三種傲慢,對別的傲慢不可以,對煩惱傲慢應該的!說:「我就、就、就看不起你!」我們不要看不起別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煩惱。「不管你多大的煩惱,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貪、多大的瞋,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這種心情,這個才是,這個才是勇士。其他的人哪,對不起,那你勝其他的,像割那個死屍一樣,為什麼?他本來要死的嘛,所以你雖然傷害他,有什麼用啊?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
又如論中所說:「苦是讓自己安住在煩惱當中,煩惱是不會受到侵害的,就像狐狸想圍困獅子,獅子一點也不會受到傷害。」
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能夠真正這樣做的話,你能夠輕蔑煩惱、戰勝煩惱。雖然在這 (p260) 個娑婆世間、五濁惡世,到處都是煩惱,欸!你呀,在這個地方泰然無事。所以這個大乘的行者菩薩,他就不到淨土,就在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他有這個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是一種狐狸類,不管你再多,這個獅王在那裡一站,牠只敢圍在周圍喔!獅王是大吼一聲的話,哈!不逃也爬在個地上,站都站不起來。要這樣,那麼這個對!
4. 師父在中士道結攝的開示中,有提到哪種錯誤的行相?其因為何?如何對治?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因此,所有對治煩惱的方法,都是防止不受煩惱的侵害,進而能戰勝煩惱。
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是說修那個中士道所對治的那些,這個是煩惱。關於這些煩惱啊,我們一定要去戰勝它,而千千萬萬不要被那個煩惱所損害。這個,到現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的,應該學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重新提醒我們自己一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戒。注意喔!這個最重要的─戒。那麼戒從哪裡開始做起,戒從哪裡開始做起?正知見,這個最重要。然後把你正確的認識,在念頭上面提出這個,護持這個正念。把這個正知正念率爾率爾,那個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心裡面在警惕:「欸,對不對?對不對?對不對?」一直這個樣。如果說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後還要那個正知觀察,你時時看一下:對,現在對不對,現在對不對?如果說這個對了,你就安住在上頭,如果不對了,隨時把它提起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第一步。
(p261) 用功的方式呢,他採一個字,很有意思─鬥!鬥。在別的地方鬥是不好,那個地方鬥就對了。我們不要跟別人鬥,真正要鬥的要鬥煩惱。要去鬥煩惱應該採取什麼呢?輕蔑,「輕蔑一切苦」。是,鬥煩惱是滿苦。啊,叫你平常的時候啊,要好吃的,要什麼……到那時候呢,偏偏吃得嘴巴裡不舒服。「沒有關係!這個苦我不在乎!餓,餓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鬥勝它!」現在這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能夠這樣去做,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勝者。是,我們重新不妨再仔細地,這個細細地把前面那一段話,在腦筋當中好好地仔細一再反覆,一再反覆。從開頭第一步,注意,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上來。你如果能夠把那個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到這個地方了自然哪,一點沒有錯,一點都沒錯。
所以記得啊!前面有一句話,有人哪,這個如果來問你說:「你現在修行,修得怎麼樣啊?」要曉得,要曉得,你修行修些什麼?不是說,啊!我現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麼啦!嗯,不是!而是什麼?對於業果、煩惱,漸漸決定,是這個。說這樣的業因感得這樣的業果,現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勝的見解。以前雖然聽人家這麼說,「欸,是、是、是。」但是呢,聽人家講可以,乃至於你講給別人聽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頭的時候,你做的事情總不相應。乃至於現在說:「哎呀!佛雖然這樣講啊,可是現在這個 (p262) 時代不行欸!」或者說:「喔唷!現在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不好欸!」不是。你心裡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發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曉得這樣去要墮落的,「我為了救他們,我也墮落。」了不起!否則的話,你找什麼樣的藉口,那個都是開玩笑。開玩笑還只是開開玩笑,滿開心的,你這樣去做的話,只有一條路─自己墮落。
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了解得很清楚,我們來修行的目的是幹什麼?修行的目的,是要徹底解決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你為什麼要念佛?你說,哎呀!這個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輪迴,而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又種種條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藉著佛的大慈悲,開這個方便法門,所以你要去。這個原則很清楚明白擺在這裡,你要跳出這個痛苦。那麼現在的「修」是什麼?痛苦的根本在哪裡?在煩惱。所以假定說你修行了半天,煩惱不能漸漸地減輕,請問你修行有什麼用啊?道理講了一大堆,然後呢,跟人家、大家談的時候,喔,談完了以後,或者自己越談自己越覺得,哎呀,很得意!這個得意是什麼?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在增長。你覺得懂得一大堆道理,卻是這個煩惱的根本在那兒增長,有什麼用呢?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
古來是告訴我們哪,這怎麼辦哪?「但自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內心當中把那個煩惱的垢,把它慢慢、慢慢、慢慢地把它減輕,「誰能向外誇精進」,這句話我一下記 (p263) 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沒關係。只是你裡邊啊,把這個煩惱垢漸漸地淨除,而不是跟人家去誇我如何精進。「誇精進」是什麼?增長煩惱、增長煩惱。這個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從這地方了解,也不單單從這個地方,從戒。所以說,你一定要從前面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來。現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進尚且不能誇口,而還忙世間的時候:「哇!這個人以前如何如何啊!」那你根本就錯得不曉得到十萬八千里以外去了!
【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以上共中士道次第的內容,已經宣說完畢。
所以像這種地方,說講到這裡,現在關於中士方面已經講完了。是呀,下面馬上要緊跟著進入上士去,緊跟著上士去。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有力的同學,正是在那裡依著次第上進的時候啊,一定要連貫著,從頭至尾都把握住。其他另外一部分同學,是的,眼前也許一下跟不上,那沒關係,那麼怎麼辦呢?至少在那個知見上面,就是見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這個是最重要的。說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這個,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參禪、念佛、持戒、學教,無往不利。好,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經講圓滿,中士道講圓滿了。那麼在這個下面的基礎上面,第一個下士最……下士的前面一個,還有一個道前的基礎。修道之前先要有個準備;準備了以後,然後呢基礎;基礎上面呢,然後建立,在這個一層一層上來。所以這個彼此間,有它必然的層次性,你前面這個沒有,後面這個不可能建立得起來,這個概念我們要弄清楚。 (p264) 所以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呢,也是一樣,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都踩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踩在這個基礎上面。現在我們進入上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