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9-12-25 進度: 解脫正道(九)

87B 00:00 - 88A 21:04

<第二組>
p. 201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中說:「由於放逸、懈怠,才使我們的心生煩惱。想要心不生煩惱,就該好好的守護,讓它住於正念當中,就像商人善於守護財貨一樣。」

這個懈怠之前就是放逸,先開始的行相就是:哎呀,你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啊!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善法就鬆弛了,鬆弛了以後啊,煩惱都跟著來了。所以它一旦放逸了以後,那不要說佛法了,就是我們修學的人哪,這世間法都不行。很簡單,就像我們做生意人,你要想去認真地去做……馬馬虎虎的,生意都做不好,世間的事情都做不好,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真正有智慧修學佛法的人,絕對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一切時處提起來,心念上面提起來,哎呀!觀察:我現在在幹什麼呀?一點、稍微馬虎一點就不可以!
這個是所以你了解,為什麼古人他會這樣,哪怕坐在這裡他端端正正,做任何事情這樣。而我現在漸漸在了解,為什麼以前的人說磨墨啊,這個墨歪了也不行;乃至於孔老 (p243) 夫子說肉,吃肉的時候,他那個肉如果切得不方正的話,他不吃。這表示他任何一個時候心念就保持得啊,我們常常說,一點一劃都規規矩矩地,稍微錯了,欸,他覺得:「欸,這個路走錯了,不可以!」這樣。就這樣的心裡面,他這種警惕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一點不對都不可以。換句話,這個就是什麼呢?那就是典型的精進不放逸的。反過來,放逸是什麼呢?什麼事情都是悠悠散散、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心裡面覺得輕輕鬆鬆,滿好過的日子,這個都是愚癡畜生相、畜生相。然後呢佛法上面是這樣;欸,跑出去忙別的事情,忙得個起勁啊,那不相應,這我們要了解的。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中說:「如果為了獲得天王的安樂而捨棄慚愧,心與正法相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穿破衣,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也沒有關係。」

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通常我們碰見這種情況要認識:「哎呀,自己錯了啊,不可以呀!」時時提醒自己要感到慚愧。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檢察自心,不了解這個內心,而沒有慚愧心,捨掉了這個慚愧心,哪怕讓你做天王……。那世間的啊,這世間的比起天王根本比不上,不要說有錢的大老闆,不要說有勢力做一個什麼小小的官,做總統那個比起天王怎麼可以比呀!就是做天王,但是如果不……做了這個天王不能修學佛法─意違背正法,這個事情不要!所以在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他寧願跑到最苦的地獄裡邊,如果這 (p244) 個地方有佛法他也要去;反之,如果雖然上天堂,那地方沒有佛法,他不去。這裡也是如此,他說:「你如果是不能內心當中維持正念,沒有慚愧心提起來,違反正法的,就算叫你做天王,你不要!寧願幹什麼啊?寧願瓦缽蔽衣,窮得像個乞丐一樣。」
下面叫「觀敵家盛事」,窮得什麼都沒有啊,看見的怨家對頭就在那裡耀武揚威,沒有關係啊,我寧願做個乞丐,看得怨家對頭的「盛」就是,啊!非常好的耀武揚威的樣子。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我可是要內心當中怎麼樣─要修學佛法。而這個世間的事情,絕對不是我所要的事情,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的所謂放逸、懈怠、精進,他所指的,指跟法,尤其是正法相應、不相應而說。

1. 此處宗大師引《親友書》、《入行論》是在說明哪種隨煩惱?其行相為何?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失念
親友書中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於身住身念,佛說這是求解脫者最大的一個過失就是忘失正念。因此,應當努力精勤地守護正念,一旦忘失正念,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就會失壞一切善法。」

下面論上面告訴我們,說:你要知道啊,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什麼呢?念,念身住。所以佛一開頭的時候,三十七道品,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第一個重要叫「四念住」。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要把我們的正念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這個是唯一重要的,如果說這個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就害了,那個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害 (p245) 了。所以佛陀說,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啊?就是你不能維持這個正念的時候,當那個正念失去的時候,那就害了。所以,「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所以我們眼前正式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啊,最最重要的應該幹什麼呢?努力地去守護這個正念。
守護這個正念實際上還要一樣東西─正知。欸,你曉得現在對了,然後就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那個時候你保持著這個正念,你保持那個正念。所以這個時候的念體,是安住在這個正念上頭,你也可以說叫「念體」,也可說叫「念身」。我們要曉得,喏,把我們這個心念的念體、念身啊,安住在這個善法上頭,這個叫正念。一旦這個失去了,那麼什麼過失都來了,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最大的一個過失。前面說的懈怠是最大的過失,這個地方說失去正念是個最大的過失,好像是兩個不同,實際上是一個。他精進的什麼?精進的就是把那個正念、念心提起來,懈怠就是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啊,一個是就他提起這個正念的這一種力量來說,策發那個正念,念念向上;一個呢,是正對著你所提的內容來說。所以說的是兩樣東西,指的是一個行為。假定說你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什麼好事都做不成,什麼壞事都來了。

十煩惱(P170):貪、瞋、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煩惱六因所依隨眠、所緣境界、猥雜惡友、言教邪法、串習煩惱、作意妄執
隨煩惱
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
二、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
三、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四念住: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 觀法無我。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不正知
入行論中說:「即使已經具備多聞、正信而且精進不懈怠,如果沒有正知力來防護不失念,仍會因為心生煩惱,而使戒行有所違犯。」

(p246) 這個論上面這麼說,雖然你具足了很多佛法上頭的認識─多聞,還有呢,不但多聞而且你啟發了正信,還有你一心好樂地能肯精進,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正知。因為你不能正確地了知的話,那不知不覺當中啊,就「有犯染」,有犯染。就是說,所以這個正知跟正念,它是像個左右手一樣,但是這個正知隨時檢查,隨時檢查。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坐,自己覺得坐得滿好,實際上呢已經掉入輕昏狀態,尤其是這個毛病。或者是輕微的這種忘念,想得不曉得到哪裡去了,自己坐在那裡不知道,坐了個半天,還覺得滿好,實際上不曉得錯到哪裡。那麼這個毛病在哪裡呢?就是沒有正知。這個詳細的行相,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後面的「奢摩他」一章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那個時候你們才去學定,那就千穩百當了。
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把前面所說的睡眠、昏沈、掉舉,然後呢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每一個項目它的過失、禍患等,引這個種種的經論,在這個地方詳細說明一下。所以我們了解要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下腳第一步作那個戒基礎的時候,這個地方要特別地努力,特別地認識,然後呢精進地去行持。

<第三組>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縱使還不能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也不應當隨順著煩惱轉,任由它增長、串習。應該不執著貪等煩惱,而將它視為怨敵。就算眼前還不能減少它,至少也應盡力修習對治法,進而將來做到破除煩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清淨從內心守護所受的戒律。

2. 師父說:「不隨煩惱,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但如何做到?
(p247) 是,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說生死是痛苦的,而這個痛苦的根本的原因呢,最後追蹤到根本上的是煩惱。這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努力,就是要斷除這個煩惱,但是它不是一口氣,一下就能夠把它斷除的。「諸煩惱及隨煩惱」,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哦─不隨煩惱,這個地方,這一句話千萬注意啊!是,我們目前的的確確不可能一下把它斷除乾淨,乃至於經常要跟著它,但是這個時候要什麼?不要隨順它。前面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呀?他有的時候被它壓倒了,但是壓倒了他並不服氣,在下面咬著牙,切齒。換句話說,對不起,我今天雖然被你打倒了,但是我絕不服氣,我一定要跟你鬥!這是現在我們就要這個心情,這個很重要的。
所以我以前一再地說,什麼叫持戒?引那個《瑜伽戒本》上面菩薩戒,不是說你今天一持,哎呀,就像那佛菩薩一樣,這個不可能的,絕無可能!我們因地上面是渾身煩惱的一個凡夫,怎麼可能一下就完全持清淨呢?天下絕無此事,佛法尤其不會講。而是怎麼辦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上去。就是你努力的時候,像前面說,第一個你要懂得要怎麼樣去正確地了解,要學、要學,所以啊對治這個不正知,這是我們第一─無知對治。然後呢,了解了以後還要不放逸,否則的話雖然你多聞,前面說:啊,你也曉得、也肯啊,但是呢你如果這個悠悠散散的不行!所以不放逸,然後呢對它起個大恭敬。
(p248) 雖然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煩惱還是盛,還是很強盛。不過下面就告訴我們,你不要隨順它,「不執彼品,視為怨敵」,這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儘管你還是不知不覺被它拉了去,常常被它拉了去,心裡面要怎麼辦呢?不要說:「欸,這個好的。」我們要內心當中:「這個真是我生死大怨家!」不管你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平常比如說瞋心重的人,他往往自己啊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看不順眼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完了以後,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088A] (p251)
那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完了以後,他立刻就感覺到:「哎呀,我這個……心裡面怎麼又瞋起來了?」平常我們世間的人,就是平常的一般狀態,他完了以後,儘管人家勸下來,或者事過境遷了,他心裡還是覺得:「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我有道理!」這是什麼?那就是「執彼品」,他自己覺得這樣對的,他不了解這個瞋的害處;同樣地,貪也是如此。是,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能夠擋得住,儘管嘴巴上面講不要貪,但是呢,人人有這個經驗:啊,理論上面也知道,嘴巴上面也講,境界現前又跟著它跑了。但是,境界現前可以跟著跑,平常事前跟事後,你心裡隨時要告訴自己:「哎呀,這個不對呀!這個不好啊!」我們平常如果說我們還在想:「哎呀,這個好!」那麼這個就錯了,這就錯了。
當然對我們現在一般來說,像這種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會,世間事情我們不會。我們比較容易犯的,那個地方自己注意,自己注意。凡是我們容易犯的那些事情,平常的時候要 (p252) 了解:這是我真正跑到這個地方,要對治它的就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功這個對我們有幫助的。觀念上面,第一個要認得很清楚。在我所了解的,眼前我們在這方面,最難對治的是什麼呢?倒還是飲食,它是生死第一增上緣,的的確確地。這個平常的時候不會,一跑到那個地方去看見了,心裡面就來了,來了以後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欸,回來的時候想:「哎呀!這個是生死大怨家!我總要用什麼方法,把它對治它。」千萬不要完了以後,還說:「哎喲!這個營養重要,這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個重要。」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不執彼品」,就是這個。
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沒詳細說。千萬不要把這個東西,再看成功好的、清淨的、美好的,然後內心上面去執著它。應該怎麼辦呢?把它看成功這個才是我們的對治的生死大怨家。那麼這個貪、瞋,其他的都是如此,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就是說,隨你個人自己的哪一個煩惱重,不是說我們現在一口氣,要把這個東西,把它拿掉它,我們必定要懂得拿掉它的次第步驟。那個次第步驟,現在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兩句話大家注意,這個是眼前必不容少的,真正講修行這是第一件事情,這是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哪,「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我們要努力,把這個對治這些煩惱的各 (p253) 方面的正確的方法,現在努力地學習,然後呢好好地把持住,去對治這個煩惱。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自然而然哪,戒就能夠清淨,所以才能夠「清淨自內所受尸羅」。這很有意思,看見沒有?他那個所受的戒,不是在形相上頭的,而是在你內心上頭的。就是你內心上頭所受的戒,經過這樣的話,清淨了;你能夠內心清淨了,這個行相自然而然慢慢、慢慢地就相應了,相應了。
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說忽視這個形相,形相非常重要。剛開始的時候啊,單單說那個內心,那個是說空話。剛開始的的確確地,我們要為外面的境界上面,要嚴加防範,防範了以後,把自己保護在最好的地方;然後呢,努力學習,從內心上面,根本上面認得它,於是裡外夾攻,到那時候你就自然相應。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你偏掉哪一方面都不行。現在聽說,哎呀!對,淨治煩惱,好像形相不管了,那是說空話。反過來說,你在那地方形相上面執得很牢,自己覺得做對了,裡邊一塌糊塗,那也沒有什麼用場─繡花枕頭。這兩點我們要都清楚。下面:

⑦ 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3. 祖師所承許之修所成,內容為何?
<第四組>
p. 201 (6)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吉祥阿蘭若師對內鄔蘇巴說:

那個就是個大祖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他的弟子說:

(p254) 【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
「耶喜巴!以後有人問你的弟子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些什麼啊?大家一定會說喔喲,我現在發了神通,見了本尊了。其實應當說:對業因果越來越具有深忍信,對所受的戒律能清淨地護持。」

看、看!他為什麼這地方特別提這個人?這地方有一個原因哦!這個正教的圓滿的教授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看看,行持這個圓滿教授的真正的那個行持的行者,是怎麼個作法的。他們是這樣做的,說:「某人哪,後面有的人問你的徒弟,包括說你在裡頭了:『你們現在學,主要的學習什麼呀?』大家一定會說:『喔唷!我現在發了神通了,見了本尊了!』那個是說得到了定。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哎呀!學定啊,乃至於念佛的,趕快得一心不亂哪!持戒的嘛,哇!這個,這個各方面好像三衣、瓦缽……每一方面,一舉一動啊就這樣。乃至打坐的話,他會跑得去得了定,或者說:「我這個一盤腿,可以盤幾個鐘頭,我也可以盤雙盤!」都是搞這個、講這些。
看看,這個地方呢,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啊?嘿!妙咧!「實實在在應該說,是業因果漸漸決定。」啊!說經過了正確的認識,現在對業因感得業果的這個道理,由於認真如理地修習,內心上面產生決定不移的見解,這樣的這個才是。因為你對這個「如是因感如是果」,正確地了解了,所以你不敢一步亂來,然後呢努力行持。這個時候的戒啊,拼命地護持,於是就能夠持戒清淨,這個是大祖師的典型的榜樣。下面這個解釋說明:

(p255)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所以,所謂的修行成就,應當是指無明等煩惱,逐漸在減輕才對。

⑧ 讚歎摧毀煩惱是大英雄

<第五組>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
能導致現世和後世純粹大罪苦的業,

真正的修行的成就,不是說我現在能夠盤多少腿,能夠磕幾個頭,念幾聲佛。這個是的,可是我們必定要曉得,修行的中心目的在哪裡?說斷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煩惱。所以「成就」是成就些什麼?就是你能夠把煩惱慢慢地減輕,這個才是嘛!所以他說要曉得,修行的真正成就是指什麼?嘿,你的無明這些惑呀,漸漸輕微喔!這個關鍵很重要。現在很多人修了個半天以後,哎呀!講的道理是講得天花亂墜,真動聽!然後呢功夫的話,講起來,一天一定可以定什麼幾個鐘頭,意象是什麼樣。結果煩惱如何啊?一動都沒有動!說不定還比別人還要厲害。這個、這個不是,這個不是!
所以他告訴我們,這個是根本喔!所以真正的修行,你一定要從一開頭時,認得修行的目的,那麼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步步探索它的根本在哪裡。所以修行的真正的成就,就指這個上頭是不是在一步一步上升,所以在這裡。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苦樂的因,如果說你這個淨除掉了,那麼增上生;否則的話呢,墮落!所以這個惑,這個無明啊,是能感得現、後二世的純大罪苦。現在我們要修的,就是修這個,就是修這個。當你修了時候,然後漸漸增上生,由於這個增上生,最後獲得決定勝。由於這個理由,然後你去念佛,欸,成!你去打坐,成!持戒,對!學教,對!這個基本的概念要把握得住。

(p256) 【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
就是以瞋恨心和別人鬥爭。而在這樣造罪業的時候,一個堅強的人尚且能不畏犧牲,強忍一切痛苦,

這個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修的,要對治這個東西,要鬥。怎麼修呢?就是要跟它鬥,要跟它鬥。在真正鬥的時候,那個時候啊,的的確確要忍種種的苦,種種的苦。什麼苦啊?就是你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個樣,現在要把整個的習性扭過來,這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是苦。你能夠把這個習性扭過來了,那就問題解決了,那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捨命強忍」,這個真正、真正要現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個。命尚且捨得要努力,何況是眼前小小的事情?這個地方要注意啊!

【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而且還會自我炫耀傷疤:這是在那次戰爭中英勇掛彩的。如果是在勤發精進斷除煩惱時,所生的痛苦,就應該儘量地忍耐,這才是合理的苦行。

就是說平常我們哪,上面這個話這樣:就平常假定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家打架,那麼為了打架,吵的時候,那個時候跟人家互相打,自己身上受了傷了。等到以後,欸,自己覺得:「你看!我這個受了傷以後啊,自己能夠忍下來,能夠把人家打倒。」自己覺得:「欸!很了不起吧,很了不起吧!」有很多強悍的民族,譬如現在的那個德國人,很有意思。以前遇見、看見德國人哪,他來的時候刮鬍子,刮得滿臉都是血,我們覺得說,他怎 (p257) 麼老是刮了個滿臉都是血?弄不清楚。喔,後來曉得了,他們從小就這個訓諫。叫我們現在碰到一點,出了血了,喔唷!那害怕得要命!他這個就非常強悍,做任何事情,打起精神來。如果說你平常的時候刮得馬馬虎虎,刮不出血來的話,表示這個人很懦弱。他從小養成功這習慣了,所以他一點小苦絕不怕!養成功這種非常強悍的、精進的精神,所以德國人在歐洲之所以成就有他的道理的。
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小小的一點點,哎喲!一點點就受不了了,受了一點點風寒哪,就這樣縮在那個地方,頭就伸不起來。然後小小的傷風,就趴在床上,就爬不起來;然後呢稍微一點點東西啊,哎呀!覺得這個受不了,那個也受不了。這個不行!所以他告訴我們世間這樣,就表示你的勇敢哪!現在我們斷煩惱的時候,發勤精進,要忍耐這個苦,這是絕對合理的,絕對應該的,絕對應該的!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入行論中說:「若是無緣無故的被敵人毀傷,還把傷痕當成是自身的莊嚴,現在是為了解脫成佛的大義而精進,小小的痛苦對我而言又有什麼損害呢?」

這個經論上面就告訴我們,現在以世間的情況來說,我們隨便跟人家為了一點小事情爭吵,爭吵了以後的話,跟敵人啊,當然,兩個人互相打、爭,然後受了傷了。受了 (p258) 傷了以後,自己覺得勇敢:「嗯,你看!我這那個時候,打得這個上面的一個傷痕!」自己覺得這個一個「莊嚴」,這個莊嚴表示他的勇敢。世間的毫無意義的事情哪,你覺得勇敢;現在為了無比的大義而精進啊,那個時候你更應該勇敢,那個勇敢才是你真正的莊嚴哪!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小小的苦,對我們根本一點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特別要策勵的喔!
所以諸位務必要精進地,固然啊……這個地方更加強警惕,否則的話呢,真正我們下腳第一步,這個地方,心理上先要建立起來,心理建設,這個是很重要的。自己要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到!」你有了這樣的一個決心,然後呢事情來的時候,你慢慢地有了。否則的話,你還沒做啊,已經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保護在哪裡啊?保護在這個煩惱當中,你有什麼用?

<第一組>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
如果能這樣刻苦而戰勝煩惱,則稱為勇士。

你能夠這樣啊,那才是勇士啊!

【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戰勝其餘外在怨敵,等於是割殺死屍,因為即使不殺害他,他也會在百年之內自然死亡。

你戰勝別的人,那沒有用啊!平常我們常常誇耀自己,自己覺得如何如何、如何如何…… (p259) 這個沒有用啊!為什麼?你誇耀,你就是不去殺他,他最後自己也要死欸,對不對?就是這樣啊!真正重要的什麼呢?你要鬥煩惱才行。不管對方多強大的力量,多強盛的敵國,你不去傷害他,他最後還是要死的。欸,所以呀你雖然戰勝他,這沒有什麼多大意思;煩惱這個東西,你能戰勝它,這個才對呀!論上面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在和煩惱搏鬥的戰爭中,任何困難和艱苦我都不在乎,我會勇敢地摧伏瞋恚等敵人。能戰勝煩惱,才是名副其實的勇士,此外殺死世間的怨敵如同殺死屍一般,並不能稱為勇士。」

那就是引那個論上面。我們事先對這個苦─輕蔑。有意思!平常我們哪,自己傲慢,他後面告訴我們,修那個精進的時候要用三種傲慢,對別的傲慢不可以,對煩惱傲慢應該的!說:「我就、就、就看不起你!」我們不要看不起別人,要看不起自己的煩惱。「不管你多大的煩惱,我就是不理你!不管你多大的貪、多大的瞋,我就一定要降伏你!」要有這種心情,這個才是,這個才是勇士。其他的人哪,對不起,那你勝其他的,像割那個死屍一樣,為什麼?他本來要死的嘛,所以你雖然傷害他,有什麼用啊?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
又如論中所說:「苦是讓自己安住在煩惱當中,煩惱是不會受到侵害的,就像狐狸想圍困獅子,獅子一點也不會受到傷害。」

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能夠真正這樣做的話,你能夠輕蔑煩惱、戰勝煩惱。雖然在這 (p260) 個娑婆世間、五濁惡世,到處都是煩惱,欸!你呀,在這個地方泰然無事。所以這個大乘的行者菩薩,他就不到淨土,就在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他有這個力量啊!就像「野干」,野干是一種狐狸類,不管你再多,這個獅王在那裡一站,牠只敢圍在周圍喔!獅王是大吼一聲的話,哈!不逃也爬在個地上,站都站不起來。要這樣,那麼這個對!

4. 師父在中士道結攝的開示中,有提到哪種錯誤的行相?其因為何?如何對治?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因此,所有對治煩惱的方法,都是防止不受煩惱的侵害,進而能戰勝煩惱。

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是說修那個中士道所對治的那些,這個是煩惱。關於這些煩惱啊,我們一定要去戰勝它,而千千萬萬不要被那個煩惱所損害。這個,到現在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學的,應該學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重新提醒我們自己一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戒。注意喔!這個最重要的─戒。那麼戒從哪裡開始做起,戒從哪裡開始做起?正知見,這個最重要。然後把你正確的認識,在念頭上面提出這個,護持這個正念。把這個正知正念率爾率爾,那個率爾率爾就是剎那、剎那心裡面在警惕:「欸,對不對?對不對?對不對?」一直這個樣。如果說一直安住在正念上面就安住下去,然後還要那個正知觀察,你時時看一下:對,現在對不對,現在對不對?如果說這個對了,你就安住在上頭,如果不對了,隨時把它提起來,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第一步。
(p261) 用功的方式呢,他採一個字,很有意思─鬥!鬥。在別的地方鬥是不好,那個地方鬥就對了。我們不要跟別人鬥,真正要鬥的要鬥煩惱。要去鬥煩惱應該採取什麼呢?輕蔑,「輕蔑一切苦」。是,鬥煩惱是滿苦。啊,叫你平常的時候啊,要好吃的,要什麼……到那時候呢,偏偏吃得嘴巴裡不舒服。「沒有關係!這個苦我不在乎!餓,餓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鬥勝它!」現在這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能夠這樣去做,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勝者。是,我們重新不妨再仔細地,這個細細地把前面那一段話,在腦筋當中好好地仔細一再反覆,一再反覆。從開頭第一步,注意,一步一步上來,一步一步上來。你如果能夠把那個次第把握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到這個地方了自然哪,一點沒有錯,一點都沒錯。
所以記得啊!前面有一句話,有人哪,這個如果來問你說:「你現在修行,修得怎麼樣啊?」要曉得,要曉得,你修行修些什麼?不是說,啊!我現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什麼啦!嗯,不是!而是什麼?對於業果、煩惱,漸漸決定,是這個。說這樣的業因感得這樣的業果,現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勝的見解。以前雖然聽人家這麼說,「欸,是、是、是。」但是呢,聽人家講可以,乃至於你講給別人聽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頭的時候,你做的事情總不相應。乃至於現在說:「哎呀!佛雖然這樣講啊,可是現在這個 (p262) 時代不行欸!」或者說:「喔唷!現在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不好欸!」不是。你心裡看得很清楚,你固然是發了大慈悲心,你明明曉得這樣去要墮落的,「我為了救他們,我也墮落。」了不起!否則的話,你找什麼樣的藉口,那個都是開玩笑。開玩笑還只是開開玩笑,滿開心的,你這樣去做的話,只有一條路─自己墮落。
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了解得很清楚,我們來修行的目的是幹什麼?修行的目的,是要徹底解決生死的痛苦。不管是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你為什麼要念佛?你說,哎呀!這個世界娑婆是苦啊!所以你要跳出輪迴,而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又種種條件不具足,所以唯一的,就是藉著佛的大慈悲,開這個方便法門,所以你要去。這個原則很清楚明白擺在這裡,你要跳出這個痛苦。那麼現在的「修」是什麼?痛苦的根本在哪裡?在煩惱。所以假定說你修行了半天,煩惱不能漸漸地減輕,請問你修行有什麼用啊?道理講了一大堆,然後呢,跟人家、大家談的時候,喔,談完了以後,或者自己越談自己越覺得,哎呀,很得意!這個得意是什麼?我見、我慢、我愛、我癡在增長。你覺得懂得一大堆道理,卻是這個煩惱的根本在那兒增長,有什麼用呢?所以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
古來是告訴我們哪,這怎麼辦哪?「但自心中解垢衣」,只要你自己內心當中把那個煩惱的垢,把它慢慢、慢慢、慢慢地把它減輕,「誰能向外誇精進」,這句話我一下記 (p263) 得不一定清楚,但是呢沒關係。只是你裡邊啊,把這個煩惱垢漸漸地淨除,而不是跟人家去誇我如何精進。「誇精進」是什麼?增長煩惱、增長煩惱。這個了解了,很清楚、很明白。而要想從這地方了解,也不單單從這個地方,從戒。所以說,你一定要從前面那個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來。現在你在修行上面的精進尚且不能誇口,而還忙世間的時候:「哇!這個人以前如何如何啊!」那你根本就錯得不曉得到十萬八千里以外去了!

【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以上共中士道次第的內容,已經宣說完畢。

所以像這種地方,說講到這裡,現在關於中士方面已經講完了。是呀,下面馬上要緊跟著進入上士去,緊跟著上士去。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有力的同學,正是在那裡依著次第上進的時候啊,一定要連貫著,從頭至尾都把握住。其他另外一部分同學,是的,眼前也許一下跟不上,那沒關係,那麼怎麼辦呢?至少在那個知見上面,就是見解上面,要把握得清楚,這個是最重要的。說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步步深入的次第如何,你把握住這個,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參禪、念佛、持戒、學教,無往不利。好,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到上面,把中士道已經講圓滿,中士道講圓滿了。那麼在這個下面的基礎上面,第一個下士最……下士的前面一個,還有一個道前的基礎。修道之前先要有個準備;準備了以後,然後呢基礎;基礎上面呢,然後建立,在這個一層一層上來。所以這個彼此間,有它必然的層次性,你前面這個沒有,後面這個不可能建立得起來,這個概念我們要弄清楚。 (p264) 所以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呢,也是一樣,一步一步上去的時候,都踩在前面那個基礎上面,踩在這個基礎上面。現在我們進入上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