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2019-06-05進度:深信業果P117L6~P135L1

50B 03:47 - 58B

<第二組>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嗯,對了,怎麼樣才能夠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個業果是引發一切好處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深深地思惟,引起內心當中一種強有力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深忍、安忍。這個決心就能夠安住在這上頭,不被動搖。
分三部份,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去思惟。

【① 思總業果,】
先思這個業整個的總相。

【② 思別業果,】
然後各別的內容。

【③ 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了解這個道理以後,那麼該怎麼樣如理取捨,壞的馬上停止,好的趕快努力!

【初中分二,】
那麼,總說這個業果的道理,分兩部分:

(p56) 【① 正明思總之理,② 分別思惟。 今初】
第一個呢,把這個業的整個的道理說一下,然後呢怎麼樣去一個一個地思惟它、觀察它。這個第一個。

【◎ 初中有四。】
這個整個的業分四個大綱,這四個我先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理,第二個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業沒有造碰不到,第四個造了以後,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業的特別的行相,我們要把握得住,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絲毫不差,這第一點。還有造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造小小的業,會增長廣大變成功很大的果,這個還有這個特質。第三個呢沒有造的業,絕對碰不到。造了,絕對不會失去,這是第四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對眼前的事情,沒有一點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點的苦樂,不要抱怨,抱怨誰?抱怨自己,你造了,就是逃不走;你不造,絕對不會碰上你,絕對不會碰上。
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千萬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這點的話,眼前的很多的是 (p57) 非等等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萬一有什麼不對,你總會反省嘛,很簡單。然後你反省淨除,欸,解決嘛!反之,你不懂得這一點,嘀嘀咕咕去的話,那輾轉增上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所以我們一般世間是未嘗不想找快樂,未嘗不想去苦惱,得不到辦法,所以叫做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跑越遠哪,越跑越遠。現在這告訴我們正確的道理。看文: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不管是異生凡夫還是聖者,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從樂的感受來看,不管他是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面去,涼風一吹,那時候有一點快樂的時候,一切樂受唯一是從先前所集的善業發起,

不但是我們「異生」凡夫,就是「聖者」,就是聖人,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不管他所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適悅的,這個快樂都是歡喜的。這個當然,人間、天上等等快樂不談,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邊去—這個地獄裡面難道還有快樂嗎?是啊!當你油鍋裡煎完了以後撈出來,擺在地上涼風一吹,那時候也有一點的快樂的時候欸,這樣。然後等活死完了以後,他喊:「等活。」他又活過來了,那個時候有一些快樂的時候。哪怕這麼一點點快樂,還是以前你造的這個善業,你看看!反過來,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個快樂若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這個道理。

這個快樂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是快樂,苦呢?

業決定理?50B2(0923~1039)手抄P58L6~P59L1

(p58)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苦受,無有是處。】
從苦的感受來看,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得感苦,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就是業決定的道理。

不要說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唉,教我們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對不起,這個羅漢的聖者還有「相續之苦」,還是痛苦的呀!這個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他感苦,絕沒有,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切的苦樂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諸位呀!不要貪便宜,沒有便宜可貪。你的這個一點點的好處都是你造自己的業,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要想找便宜,趕快努力,你造這個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處在。千真萬確的!
而造好因,唯一的是得到暇滿人身,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暇滿人身,尤其是穿了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樣的一點點好處,這個在家人怎麼造也比不上。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我們用兩隻腳跑,哪怕你飛毛腿,你怎麼跑,絕對跑不過汽車。要想跑得過飛機,那更不可能;跑得過火箭,那談都不要談。我們被了這件衣服,就像飛機一樣快,你儘管坐在這地方,對不起,你坐在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被這件衣服,弄得不好的話,固然是非常嚴重,弄得好的話,功德也不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曉得: (p59) 啊,原來這樣啊,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那麼下面道理說明了以後,引這個經論來證成。

<第三組>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寶鬘論》說: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引起的,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善業呢?會生到善趣去,而且得到好的果報。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不善業,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這樣。善業呢?然後到善趣去。反正總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報;壞的因,得到壞的,這樣。所以這個道理,決定如此。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天生如此的,乃至不是自在天等不順因所生。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說天生如此的,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他們持的論調,有的人說無因生,這個順世外道,順世外道是無因生。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說:「啊!這就是反正你碰運氣。」因為有無因生,所以世間的種種壞事,他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強得來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順因」,不順因。都是從什麼?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

(p60)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你怎麼樣的業,就感什麼樣的果。現在我們造的都是雜染之業,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們感得這個人間叫苦中作樂,這樂中是有苦啊,就這個樣。現在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賺了錢,對不起,賺了錢,有苦惱;但是你沒有錢,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快樂。這是什麼呢?就是善因當中有它的雜染之業,但是惡業當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種種的,一點都不亂的。

對業決定理發深忍信?50B3(1321~1516)手抄P60L7~P61L7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如果能夠對於業果的內容,和如是因、如是果的決定相,獲得決定的了解,而不被種種苦樂外相所蒙蔽的話,就是具備了佛弟子所有的正見,這個正見也被讚為一切善法的根本。

這句話記住,這句話記住!這個道理佛法的整個的根本。假定我們對於這個由業感果確定的道理,對它一點都沒有欺罔,換句話說,你認得得清清楚楚,心裡面絕不含糊而確定不移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見。我們所謂的正見、正見,就是什麼?就是這個,真正的正見。天下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決定從這個上來的,所以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就在這裡。我們所以眼前所有這些很多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都從得不到正見,不了解這個。你一旦真正了解這個,得到了這個,天下太平,所有的爭論, (p61) 所有的問題徹底解決。
人家偷人家的懶,你最多只有憐憫他:哎呀,這個人真可憐哪,我有力量幫忙他。你心裡面絕不會生起一點煩惱來。他來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點煩惱來;他來罵了你了,一樣地如此,乃至於他殺了你了,都是如此。為什麼呀?你懂得,就是業感果嘛,他為什麼要來罵你呀,他為什麼不來罵我?欸,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你前面怎麼去傷害他,現在還了債,還了債,那當然理所當然嘛!天下的所有的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這種事情了,這是佛法的根本。
因為它…… 有人說佛法不是講空嗎?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緣起的相就是什麼?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樣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麼因,感什麼果。所以這個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那麼現在這個第一個大原則,了解了是業。還有呢這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第二個

業增長廣大之理?50B4(1631~1810)手抄P62L1~P62L15
<第四組>
p. 118
【◎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業的第二個特質,是它能隨你的思心所,而增長廣大。思心所,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更詳細講,就是由心而起的意志作用。若是行善時,心裡充滿喜悅,過後依然維持這個心態,善業就能隨著喜悅的程度和時間,一直增長廣大。所以雖然是很小的善業,將來卻能感發很大的樂果。不善業也相同,雖然只造很小的不善業,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所以微小的善惡因,能感得廣大的苦樂果,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無法相等的。就如小小的稻種,能生出無數的稻穗來,因果也是無法相等的。

不但如此哦!這個業還有,你造了一點點的善業的話,欸,卻能夠感發大的樂果;反 (p62) 過來,從小小的不善業,可以感發絕大的苦果。為什麼?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的,它會增長廣大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那麼這個從哪裡增長廣大起?從內身因果增長。這個因果的增長,後面會詳細講。業本身是什麼?後面詳細講,我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呢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後呢譬如你想:哎,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就跑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欸,這個營養,這個好呀!」對吧?你的業,自然而然你就跟著來。然後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唉,這個不好啊,這個不好啊!」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個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
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這個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地了解,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關於後面也會詳細告訴我們,這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點,大家務必努力。聽完 (p63) 了以後,好好地自己看書,好好地自己再來重新溫習思惟。我現在繼續下去: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這個道理,和集法句中所說的相同:「雖然造下的是微少的惡業,卻能產生怕他世墮惡趣的怖畏,以及大苦惱,就如同吞入腹內的毒物,只要一點點,便能喪命。雖然造下的是微少的福業,他世卻能引生大樂果,這其中的義利,正如同五穀豐收般的喜悅。」

這個就是指增長,雖然你造了很少的一點點惡業,但是感果的時候,感到絕大的恐怖,極大的苦惱。為什麼?它增長嘛!就像一點點的毒,一跑到你身上,毒雖然一點點,結果把你這麼大的身體弄壞掉了,它會增長的。反過來,造了微少的一點點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絕大的快樂。就像穀子一樣,那個穀子種下去是那麼去一粒,喔唷,長出來是這麼多!長出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種一個隨便的一棵樹,蘋果樹,一粒子那麼小,喔!長出來的滿樹的蘋果,說不定幾百斤,它會增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金貓因緣公案?50B5(2041~2715)手抄P64L4~P67L9
<第五組>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所以,從輕微的業,能生起廣大果的種種內容,我們應當從阿笈摩、賢愚經、百業經等,所說的宿世因緣故事中,產生決定的了解。在這裡說一則以微少布施得大福報的故事,這個故事出於賢愚經。有一位嬰兒出生時,天空降下七寶如雨,遍滿整個家中,大家都覺得奇怪,便去問佛。佛說:在毘婆尸佛時,有一天,許多僧人經過一個村莊,大家都爭相請僧,作種種的供養,其中有一位窮人,滿懷歡喜也想供養,但是家中太貧困,實在找不到一件值錢的東西可作供養,於是便找了一把白色的石頭,看起來類似珍珠,以最至誠恭敬的清淨信心供養眾僧,並發大誓願。就是這樣的因緣,在九十一劫當中,感受無量的福德,使他財寶盈滿,衣食無缺。

(p64) 這個告訴我們,那輕微的業可以感到廣大的果,對這一點我們正確地認識。那麼下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說那些公案,很多公案。比如說,《阿笈摩》就是那個《事教》,還有就是這個《賢愚經》、《百業經》、《雜寶藏經》,那「本生」哪,談當中,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確定去了解。這裡我說一個公案,說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叫金貓因緣,金貓因緣;因為這個地方非常多。
那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生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生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園當中玩啊,一看見一個貓,這個貓從那個東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個貓跳過去,金光一閃,欸,一看原來這個貓是金子做的,金顏色的。那個金顏色的貓總沒有看見過吧!他馬上找,欸,不見了,一看一個洞,牠鑽到那個洞裡面去了。他是一個帝王嘛!哦,這個誰都沒有看見過,然後叫人家把牠挖出來,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貓沒有挖到,「咔!」一下挖到一個銅,一個大的銅罈,好大的一個大銅罈。結果打開來一看哪!一銅罈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個多!這個把它抬出來,抬出來一看,下面還有一罈;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罈,三罈。哇,這麼多金子!結果三罈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罈,啊,繼續地挖,反正他是國王嘛,結果挖了五里路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嗯,這個好 (p65) 啊!那個一大罈大得不得了,那個一罈這個容量我都忘記掉了,反正那個大罈裝幾合,一合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穀子都一百多斤,一罈的金子,那不曉得幾萬斤,這麼多啊!結果五里路,這麼一排排得去。   
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那惡生王也信了那個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好是壞呀?」「哎,這個好的,這該你得的。」「那什麼因緣?」哦,原來這樣。原來當毘婆尸佛的時候,毘婆尸佛是誰?毘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就是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毘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毘婆尸佛。所以從…… 平常我們說七佛、七佛,毘婆尸佛,毘婆尸佛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那麼那個時候說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個出家人在那個大街上面把一個缽擺在那裡,說這個是無盡藏,誰去供養他的話,得到的福是無盡的。那麼那個時候有一個樵夫,樵夫就是山裡面打柴的啦!他跑到山裡面打柴,那麼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賣掉了以後換飯吃。現在當然工業社會沒有的了,平常的時候,那生活很艱苦的,往往一擔柴,賣不了幾個錢。那一天就是換了三個銅板,他天天就是換到了,然後呢去吃。
那回來的時候,看見那地方,唉!他一想:我實在太窮了,人家廣興供養,我為什麼 (p66) 這麼窮,就因為以前沒有供養過,所以如果再不供養,也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今天遇見這個機會,他就要供養,所以他就捨掉了。他餓著肚子哦,這個不簡單喔!現在我們吃得飽飽的,叫你少吃一點都捨不得。他是餓著肚子,把僅有的三個銅錢,丟在那個缽裡邊。然後一路回去歡喜:「哎呀,好!越想越歡喜,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那個善業,啊,真是歡喜!」結果從那個地方跑到他家裡五里路,他一直歡喜、一直跑,到了家了。然後到了家了,欸,想起來了:「哎呀,今天吃的東西沒有了!」所以這個歡喜的心就停了,到那裡為止。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都生到天上,然後人間,永遠是這樣。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得到那麼多。
他說:你丟他的,供養三個銅錢,得到的什麼?就三罈。然後呢供養完了以後你一直歡喜,這歡喜什麼呢?隨喜嘛,他一路歡喜跑五里路,然後呢這個五里路一直在增長,所以五里路一直這麼多。這個說明什麼?業的增長廣大。這一點不要小看哦!平常我們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腦筋裡面,成天上晚地去想那件事情,這個惡業的增長廣大。所以我要告訴你們要思惟呀,碰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那裡,對不起!你老在那個地方的話,那個都是你的地獄業,你什麼時候放不下,什麼時候就在那個地方。反過來的話,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個的話,那個就是好,造的善業,增長廣大。你們有空好好地去看看那些《賢 (p67) 愚因緣經》、《雜寶藏經》、《百業經》,說得清清楚楚,太多這種類似的公案,上面說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看。
所以與其我們浪費這個時間,你去看,看完了你再歡喜,那個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歡喜的話,就有多少的功德在那裡。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時候固然,念完了你又歡喜:「哎,我真歡喜啊!剛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對不起!這個功德還在那兒一直增長,這個就是業的特別。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惱惱,我實在覺得這些人真可憐哪,不知道修些什麼!因為我現在說的千真萬確,你修行了、皈依了以後,就獲大歡喜。喏,懂得嗎?前面不是獲大歡喜嗎?千真萬確。你修的時候固然是歡喜,修完了以後,然後你想到這歡喜,眼前是歡喜,將來還得到這麼大的果報,這個三寶的威德的不可思議!修行人苦惱的話,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真是顛倒,也可以說非常可惜的事情啊!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哦,有兩個,好。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某法師,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這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 (p68) 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這個含含糊糊這個不是個辦法,注意啊!
那麼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概念,你們要了解。他前面說得很清楚,淨水以上都應該供。主要的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說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要分得很清楚。然後呢,這第一點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欸,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這個諸天看起來,啊!那簡直是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穢濁不堪。那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
所以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正在玩那個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呢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啊,凡是碰見這種情況,遇見這種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 (p72) 說:「唉呀!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只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這樣。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呀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了,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呢,就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前面說是皈依啊,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到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個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不了解的。那麼剩下來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有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有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你講講看,沒關係!(答:這要說這個,皈依法是不是我們一個,好像一個成佛道一種手段,那麼就是我們主要的成佛,皈依佛。)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你坐著說,坐著講好了。(答:一切的佛就是由法而來的,沒有法,沒有成佛,所以皈依法也是皈依佛。)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那麼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 (p73) 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並不圓滿,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那麼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有問題。像剛才這兩種解說,是,可以呀!所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
這地方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然後要找一個痛苦的人,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這個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當然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所以我們要了解,他前面講這個皈依,它這個界限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限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那麼他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得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清楚不清楚?那麼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也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p74) 然後進一步說,皈依了佛,說你的目的是要解脫苦,那麼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啊!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然後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地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他今天,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地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限本身哪,你一定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
關於這個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得非常清楚。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地把那個事情夾雜在一起。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那個他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越弄越遠。所以你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這個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麼時候再來。   
那麼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益,於此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說既然我們是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 (p75) 利益,結果呢我們就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這個以前也講過,那你們自己問問看:是啊,我們也曉得佛法好啊,乃至於也皈依了,乃至於這個出了家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呀?這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地思惟、觀察一下。其實這個道理呀講過好幾次,講過好幾次,所以在這裡不詳細說它,不詳細說它。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到《廣論》一百一十八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那麼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就是第八行。

p. 118 (8)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尸羅,是戒律。軌則,是軌範規則。淨命,是以清淨心來維持生命,出家眾以少欲知足為淨命。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四者當中,以正見最為重要。只要正見未壞,前三者若是不能圓滿清淨地行持,死後還可生在龍中。(龍族是人道以外,六道當中還能學佛修行者。)

進一步,這地方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地插到這個裡邊來,特別地插到裡邊來,這個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很大的原因的。因為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的話,是,我們會內心上面,會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撼。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哪,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哪,會產生絕大的恐 (p76) 怖。那麼這個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地害怕,不要這樣地害怕。因為是,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這麼次第慢慢、慢慢地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的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地淨除,這個是它必須要的條件,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熏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地向上,一定改得過來。
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的話,並不是說,啊!你呀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啊!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那麼向上努力的時候啊,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所以他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喏、喏、喏,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呢依照著這個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那個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那麼就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p77)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
這個四樣東西,那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地具足四個條件。「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那麼這個裡邊細別起來的話呢,就是說軌則,「軌則」就是說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對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個嘴巴還需要,那麼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這個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
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而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啊,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而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龍當中。這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這龍。而且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那龍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非常好的地方。

<第一組>
【《海龍王請問經》云:】
海龍王請問經中,

引那個經上面來證明。這個我們《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 (p78) 像在這個《海龍王請問經‧授決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地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龍王就曾經問佛,龍族的數量為什麼增加的問題:「我在賢劫之初,拘留孫佛出現於世的時候,大海中的龍王、龍子、龍女數量減少,我的眷屬也減少。

說這個經上面,是娑竭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然後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哪,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啊,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皆悉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龍族的數量突然繁盛,大海中龍王、龍子、龍女的數量多到無法計算,請問佛這是什麼因緣?

現在啊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這個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呀,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p79)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佛告龍王說,這是由於聽聞佛法後,受戒出家,但是出家後不能清淨圓滿持戒。對於軌則、淨命、尸羅有所虧損,不能圓滿,但因為正見還未壞失,

這個注意一下,

圓滿持戒的幾個公案?51A1(2059~2756)手抄P80L13~P84L5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所以這類的眾生,死後不墮地獄(邪見者墮地獄),而生在龍中。」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譬如說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坐……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相,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哪,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 (p80) 什麼戒啊?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樣事情。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是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哪,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了說:啊,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確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正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什麼?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這個東西沒壞。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啊,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哦,這個見不容易哦!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啊,我這個得正見了。」沒那麼簡單!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生到龍當中。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哪!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有這麼一個公案。這個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那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商那和修尊者所度的人,度人無量。他每度一個人,他就用那個竹籌丟在屋裡邊。結果他一 (p81) 生度的人哪,這個竹籌,換句話說它有一個尺寸的,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那時,欸,度了一個人啦,他成就了,然後呢擺一個竹籤放在那個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啊,你可想而知是度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
那麼那時候,她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那個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啊,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那個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地仰望,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拜訪她。然後呢這個老比丘尼,聽說這個商那和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因為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的話,那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啊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時候,她要試一下,怎麼做呀?她在這個進門口的時候,平常我們那個上面叫戶限、門檻,或者這個門檻鼓出來一點。那平常那個門檻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挖了一個洞以後,下面裝一個鉢,那個鉢上面─實際上不一定鉢,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鉢的油。上面呢,然後草啊什麼蓋好了以後,鋪得好好的,那房子,擺在上面。然後商那和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商那和修尊者進去,這樣。
進去了以後,當然你看這種大尊者的走路這個安詳啊,那個行、住、坐、臥每一個 (p82) 地方中規中矩。然後進來了以後,然後那麼要問法,問法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以後啊,那麼他進來了以後啊,她就把那個打開來一看,打開來一看以後,那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那個佛世的時候,一個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這個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哦!但是佛制的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又找漏洞,又照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他們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啦,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這樣。
說當年她這個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麼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那麼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他把那個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了以後,然後再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的話,那個鉢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鉢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啊,他們這種威儀啊!結果呢,現在那個商那和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那個油啊都跑到外頭來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看喏!這個、這個戒相啊,換句話他心裡面哪,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地,腿就咚咚咚咚在那抖,站在那裡他那 (p83) 個腳會顛,這個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那就他的一個心理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現在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啊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這是我當年開始,我跟仁法師,他在那裡,坐在那裡就坐這個樣子。他如果一坐,他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就在那裡。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然後呢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個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的,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沈或者什麼,他都不會。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的一個出來的一個比丘,那個時候他到美國去。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哪,我還覺得,唉呀!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啊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教你肅然起敬,肅然起敬。所以這個東西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是威儀有它的威儀這個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順便一說。
所以佛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像大智舍利弗尊者,他入佛因緣是為什麼?就看見那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哎呀,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哪,啊!他感到無比地感動。當年舍 (p84) 利弗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哦,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啊!就會得感受。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啊,三代禮樂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所以我們現在是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啊,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我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
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啊!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啊?唉呀,自己覺得我戰戰兢兢,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啊!雖然你這樣戰戰兢兢,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地這個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啊,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是一定墮落,那個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
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是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那個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啊!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行相做得好,你有這個心的話,乃至於龍可以都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喏,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啊!現 (p85) 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組>

大義有二:① 由於虧損軌則、淨命、尸羅而墮落為龍;② 由於正見未失壞,故能重新轉生人天,並且畢竟以此而般涅槃。

p. 119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賢劫當中,共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是拘留孫佛,當時的在家出家眾,共有九十八俱胝。第二位佛,是金仙大師,有六十四俱胝。第三位佛,是迦葉佛,有八十俱胝。第四位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九十九俱胝。這些佛的弟子當中,由於虧損軌則、淨命、戒律的人,都已生或當生在龍中。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一個大數字。那些人哪,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啊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唉呀,我慚愧呀!我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個正見早就不曉得哪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
正見是什麼啊?見到自己啊─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 (p88) 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在生死輪迴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行種種惡行,或破戒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也生於龍中。

也是這個樣,也是這個樣。

<第三組>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這些眾生,在修種種加行時,雖然不能清淨,但由於對佛法深具信心,已有勝解的正見產生,而且善根深厚不退失,所以在龍中死後,當生人、天。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 (p89) 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喔呀,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啊,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實在沒得辦法,你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
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哪!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呀,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它處處地方的力量。欸,平常我們做過了,「哎呀!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啊!」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下面還有一個好處喔!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其中除了能發菩提心,趣入大乘外,都能在賢劫諸佛中,證得阿羅漢果。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證得羅漢果。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 (p90) 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是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個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喲!欸,不怕!到龍當中。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越強,他回來的時間是越快,而且越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於再下一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證果了。不證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最大的一個策勵。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分的同修,這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好好策勵的。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業為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於業會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

(p91)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應對業果產生決定信解?51B1(0719~0842)手抄P91L4~P91L11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呀,第一件事情要產生一個決定信解。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你去爭取;或者是習性,唉,覺得懶得動它一動。不管是那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業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個時候了解啊,這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第四組>
【如《集法句》云:】
集法句中也說:

下面經證,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p92)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飛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造惡的話,就像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那個時候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就可以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這個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啊,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對微小惡應有的態度?51B2(1003~1307)手抄P92L9~P94L3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又說: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一個很大的容器很快就集滿了。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啊,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什麼啊?從一開始,這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往往忽視,唉!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 (p93) 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
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那裡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啊?你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唉呀,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闔,你跑出去,你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啊?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復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啊!如果說你在闔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了!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了。」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這種地方。這個,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這個「作意對治」這個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
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得多,有很多人講起來:「哎喲,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反而啊,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 (p94) 這個樣了,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最可憐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一下。這個啊,所謂「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哎呀,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啊!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又說:「切莫認為小小的惡業,將來也許不會受報,如同滴落的水滴,漸漸能充滿整個容器,如此積聚一個個的小惡業,有一天也會遭受極大的苦受。同樣的,切莫認為小小的善業,不會感得好的果報,如同滴落的水滴,能充滿整個大瓶,由於這些小善的累積,也能生出極大的樂果來。」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以為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啊!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地、慢慢地就滿滿地就集起來了。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你以為小的無所謂啊,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哪,大的善業也都集起來了。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 (p95) 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極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師父教誡本生論的內涵?51B3(1504~1908)手抄P95L3~P97L5

<第五組>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本生論中也說:「由於修善不善等業,會薰習成習慣性,成為將來的種性,他生來世不須特別用心盡力,造善惡業就像在夢中所作,完全出於自然。

這個話。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功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功習慣。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就要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你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這夢當中什麼意思啊?你在夢當中夢見的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是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啊?喏,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 (p96) 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
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勤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嗯,這個人天來的,說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潔,腦筋比較聰明;畜生道來的人,這個是馬馬虎虎。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啊這個脾氣很容易大;如果那個豬啊這些東西,那個貪心特別強,是這樣;如果猴子啊,牠那個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往分別,一往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告訴,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
同樣呢,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哪,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似。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地講下去;你們嘛聽,你們繼續地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地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唉呀!看看鐘,還不下課啊,怎麼樣……。哪!就是那個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 (p97) 劫都這個樣。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哪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好好地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若未修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若是今生不修布施、持戒等善行,即使具備了高貴的出生,好的相貌,是青年才俊,有大權勢、大財富,也不能保證後世依然能享用這些福報。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的,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它總共地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哎喲,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欸,儘管如此啊,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 (p98) 起,到那下面就受苦去了。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如果出生的種性,並不是好的家世,但能具備布施、持戒等種種功德,就能如夏天的江河水,慢慢將海水填滿,後世的安樂一定能漸漸增廣。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呀,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啊,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到後來的話,哇!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所以,應該善於分辨種種善惡業,所感得的種種苦樂果,在能產生決定的信解以後,努力地斷惡修善。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呀努力地斷惡修善。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若是對整個業果的內容,無法生出堅固不移的信心,又怎能生起要行善的欲求呢?」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 (p99) 來了,有了善法欲就精進就起來了。那麼「了解」哪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地聽聞。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地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是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啊,自己傷害自己啊!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哇,結果吃了大虧呀,教你偷懶哪,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
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地增長廣大。所以我們哪,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地去做一點點,哎喲,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喔唷,一點小便宜啊,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第三,

<第一組>
p. 120(p100) 
【◎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業的第三個特質,是沒有造的業,不會遭受果報。若是沒有積集能感苦樂的業因,一定不會感得苦樂的果報。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佛在因地當中所修集的無數福德資糧,悉皆迴向給未來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能受用佛的種種功德,雖然還不能累積一切成佛的善業之因,但至少要能積集一分的功德,才能和佛的功德相應。所以,沒有積聚成佛的善業、功德,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啊,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啊!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集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
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唉呀!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呀!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哎喲,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的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呀!」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 (p101) 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啊!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決定要受。

【◎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業的第四個特質,是已經造的善惡業,絕對不會失壞。就是已經造的善不善業,一定會生出苦樂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拾,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如超勝讚中所說:「外道婆羅門的觀點是,善惡可以交換如同取捨。(像商品一樣可以互換。)。佛所說的卻大不相同,佛說一切所作的業都不會失壞,未造的業也不會碰到。」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是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啊,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嘛,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呀!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作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銷掉了!沒有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三摩地王經》亦云:】
三摩地王經也說: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p102)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已造的業,不會不碰到,別人所作的業,也不會報在你的身上。」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毘奈耶阿笈摩也說: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即使是經過百劫這麼長的時間,曾經所造的業,也不會失壞,只要時間因緣成熟,果報還是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啊?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啊?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欸!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地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也是由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那所以哪怕是聖者,造了絕對逃不了!

佛的金鎗馬麥之報公案?52A1(0026~0752)手抄P105L4~P109L5
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要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 (p106) 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啊!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嘛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當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了!
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得去。跑得去啊,這個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欸,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那佛就沒辦法啦!「好、好!」那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然後呢,唉,大家餓得個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啦!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者,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哪!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他的五百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那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啊!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唉呀!不忍心啊!他就跑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個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嘛就吃了。
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 (p107) 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唉呀,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的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啊!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那大家,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唉呀!不對呀!我怎麼,不是已經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
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怎麼講?他說:「唉呀!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衛佛吧?還是維衛佛?(編者按:維衛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他本來啊,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啊,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哪,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分人都皈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
(p108) 就有一天,他那個大婆羅門帶了五百個弟子出來去要飯,要飯呢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啦!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禿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話:「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所以該吃馬麥,該吃畜生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唉!這老師說,怎麼說這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他五百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個禿頭沙門該吃!」
「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哎呀,這個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哪,他這一世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唉呀,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啊!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啊!跟我一起。」欸,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啊!
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 (p109) 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啊、懺悔啊,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地想一下。他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他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地想一下,好好地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哦!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啊!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啊!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啊!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哦,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第三組>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分成功兩部份:

(p110) 【①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② 決擇業果。 今初】
接下來分別思惟,是介紹十業道的整個內容。分二:先是說明以十業道為根本的原因。再進一步詳說十業道的差別。

因為現在這個業主要的就十樣東西,主要的就是這樣十樣東西─善的,一方面;反過來就是惡的。其次呢,決擇業果,這樣的業感果,跟業到果之間的種種的關係,我們了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些業以及業到果的這個關係,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惡的是萬萬不可以造,要斷除;這個善的要努力去修、去積累啊,就有一個行持的標準。所以這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如理地、正確地了解這些內涵。看文:

【◎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由前面所說,了知苦樂皆業所感、業能增長廣大、沒有造的業不會遇到已造的業也不會失壞。現今應當對於那些業果的內容,先產生決定的信解,以作為取捨的標準呢?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什麼樣的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認識了好照著去做呢?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p111) 總括起來說,能夠感得善惡的妙行、惡行,都從這個地方起的─三門。這個三個門,門是通達,那這個地方開始引導你,走向這個善惡業感善惡果─身、口、意三樣。這個身、口、意的一切的壞的、好的,雖然業道不能完全無遺地包含,但是最粗顯的、平常的,對我們凡夫來說也只是粗顯的,這已經可以統攝無遺啦!好的是善─十善業,惡的是惡─十惡業,世尊把這個綱要說出來,說十黑業道。把這個斷除掉了,那麼得到種種的、大的好處;善業也是,反過來叫作十個白業道。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俱舍論說:「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說明,論上面告訴我們,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辨阿笈摩》亦云:】
辨阿笈摩也說:

那個經上面也說,這個《阿笈摩》就是《阿含》。狹義地來說,《阿含》限於小乘的,真正廣義地來說,佛說的一切經教都是《阿笈摩》。通常我們大乘教法分開來的時候說,那麼就把那個小乘的經典是都歸到這個,實際上就是根本教典,根本教典。換句話說,這個大綱它這個裡邊都有的,可是深跟細的話,那麼這個沒有。就像小學,國語、算 (p112) 術都有,那麼國語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算術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這樣。所以現在既然講粗顯的,那個大綱全部有了。

【「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應該好好的保護,我們開口應該講善,然後意地應該行善、淨,然後身口也不要做種種不善業;如果能夠這個三業清淨的話,就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應得的種種好處了,這個就是略教戒經。」因此,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個就是《戒經》。《戒經》上面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這個略教戒,就是這樣。應該好好地保護,我們開口應該講善,然後意地應該行善、淨,然後身口也不要做種種不善業。如果能夠這個三業清淨的話,就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應得的種種好處了。這個就是略教戒,略教戒經。

<第四組>
p. 121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所以,在善於了知十惡業道及其果報的內容後,當嚴加防護,使身口意三門,不受任何的雜染。

我們對於這個十種惡業,以及感得的果,這個道理能夠了解了,那麼這個時候對於它的「等起」─就由此而起的,由於這個十惡業而起的其他的種種的行為,也努力地防護。主要的指這個十樣。那麼由這一個而其他的,其他的不外由這個十業而引發的,也努力地去防護它。總歸使得我們這個身、口、意三業,都不要染上雜染不清淨的。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 (p113) 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十善業道,是一切善行的根本,從聖者乃至凡夫,都是以此為基礎。修學十善業道的人,能成就三乘的果位。(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即使凡夫也能獲得二種義利。(二種義利,是增上生及決定勝。增上生,是生生增上之因,如持戒能得圓滿人身,布施能得圓滿資財,忍辱能得圓滿眷屬。決定勝,是畢竟成就之因,如得證菩提果、涅槃果等。)所以佛在各各經典當中,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稱讚十善業道的殊勝利益。

反過來呢,那我們就斷了十惡就是修習十善,而這個十善就是一切三乘士夫─下士、中士、上士所有的好處的根本,這個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然後慢慢地增長圓滿,這是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的根本。所以佛在各方面、眾多方面特別地說明。

【《海龍王請問經》云:】
海龍王請問經說:

這個《十善業道經》一樣的,這《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當中的一部分、一品。

【「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有種種善法,是得圓滿人、天眾生的根本依處,是成就聲聞、獨覺、菩薩三乘聖者的根本依處,更是成佛的根本依處,這根本依處的名稱是什麼?就是十善業。」

說這個「善法」,實際上這個善法什麼?就是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這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就我們下士來說,要想獲得人道,要想獲得天道,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的。你一定要有了這個,才能夠得到人、天。那麼根本跟圓滿要說一下。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得到人道當中,但是得到人道當中, (p114) 是不是人當中好呢?有很多人雖然生在人當中啊苦不堪言,那就是不圓滿,就是不圓滿。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樣。所以你這兩樣東西做到了,那一定在人、天當中,非常好。
不但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就是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根本依處」,而聲聞、獨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不過把這個根本上面更深、更遠、更廣。不但聲聞、獨覺,無上菩提還是它呀!還是它。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哦,原來為什麼真正修行,必定從這個上面。你有了根本然後向上,枝葉、花果樣樣都圓滿,沒有根本還談其他的圓滿,這不是開玩笑嗎?就像沒有根、沒基礎一樣。沒基礎,你造房子,你說造一個摩天大廈,那都是開玩笑。

【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又說:「龍王,譬如一切的聚落、村莊、城市、港灣、都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包括一切的收成,從種子播種、耕耘、到出生一切的穀子,都是依地而住,地是以上一切所依止的處所。

繼續又說,這個是佛給海龍王講的,說:「龍王啊!就像所有我們眼前的,不管城市啊樣樣東西,以及草木、樹林,所有這個,沒有一個例外的,事業邊際,種子集聚啊等等,都依地。這個地是根本,沒有地,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呢?說:

(p115) 【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上處。」】
龍王,同樣的,十善業道,是生人、天、聲聞、獨覺、菩薩、佛所依止的處所。」

同樣地,這個「十善業道」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人、天,然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依止這個上來的。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所以十地經中,稱讚能遠離十惡業所有的義理。

不管是小乘經典、大乘經典,都稱讚啊,我們修行要從這地方開始啊!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入中論當中也總結說:「所有凡夫、聲聞、獨覺、及菩薩的增上生因、決定勝因,除了戒以外,沒有其他的。」

經是這麼說,論呢?論也這麼說。它就說,「諸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諸語生」就是聲聞,聲聞是聽了佛所說的言教,然後修行而來的所以叫諸語生。「自力證菩提」就是獨覺,「若諸勝子」那個就是菩薩,「決定勝」究竟成佛。所有從人開始,一直聲聞、緣覺、菩薩到佛,他一切的好處,若增上生,若決定勝,都是什麼?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十善業。戒,戒的根本就是這個。

<第五組>
(p116) 【◎ 如是不能於一尸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云,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一個小小的戒,不能好好的守,反而說我是大乘,這種人那是極應呵斥。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了解,我們如果說對一個尸羅,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小小的戒,而不能好好地守,反而說「我是大乘」,這種人的話,啊,那是極應呵斥!不但是呵斥,應該,應該「極應呵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說:「啊,這個大乘,這個小的地方不計較啊!」錯了!反過來說,大乘尚且不可以說小的,小乘難道就可以說大了的嗎?這是我們要了解哦!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總是要懷著慚愧努力深學啊!努力深學。自己做到,這個才對,不要隨隨便便了解了一點名相、文辭,就以為對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乃至於了解了一點點文辭、名相,作為藉口,那更是非常可怕!

【《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
《地藏經》說:“說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十善業,是由一步步上去乃至最後究竟圓滿。如果說你這個十個根本當中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你都不能好好的努力持守,反而說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而不在意這種小地方;說這種話的人,這種人至極詭詐,完全是欺騙,說的是大妄語,是一切佛前說欺誑語,說斷滅語。這個好可怕。隨便一點點都不可以,何況十方一切諸佛?因為他這個愚蒙,命終以後一定墮落惡趣。”

這個引經,《地藏經》。實際上這個《地藏經》是《地藏十輪經》。平常我們說地藏三經:《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地藏 (p117) 十輪經》。這一段話在出在《地藏十輪經》上面的。說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十善業,十善業等,是由這一個努力步步上去,乃至最後究竟圓滿,這樣,這個都是它的根本。儘管你到上面去,將來越造越多,但是根本是決定啊是不能壞的!
如果說,你呀,那個不管你說什麼,你這個十個根本當中,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你都不能好好地努力,而反而說:「啊!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不在這種小地方啊!」這種話的人,這一個人「至極詭詐」,那完全是欺騙,完全是欺騙!他說的「大妄語」,說大妄語。這不但是大妄語,是一切佛前說欺誑語。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地,他們告訴我們: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十善業。而現在這個人,居然說這種話,那豈不是違背了佛說的?他反而說他是大乘,不從這個地方去,那豈不是欺誑了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好可怕!隨便一點點都不可以,何況十方一切諸佛?這個說這個斷滅語,因為他這個「愚蒙」,那麼命終以後墮落。這個墮落什麼呢?惡趣!一定墮落惡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顛倒墮落”,即是惡趣的異名。

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應該認識。好!整個的說明了, (p118) 現在我們說:哦!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要真正修習了,這個,說業是哪些啊?告訴我們十業,這個十種。現在我們把這個十種一個、一個分別來去認識它。說第二,

p. 122
【決擇業果分三,】
這個分三部份:

【① 顯示黑業果,② 白業果,③ 業餘差別。】
這個黑業,業跟果;白業,業跟果。以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相關部分。那麼了解一下。

【初中分三,】
關於黑業果分三部份。

【① 正顯示黑業道,② 輕重差別,③ 此等之果。 今初】
第一個,正式說明黑業道,這個十個黑業道是什麼;然後這個十個黑業道輕重內涵; (p119) 第三個,這樣的業感得什麼樣的果。分別來說一下,這就是所謂殺、盜、淫,身三、口四、意三,一樣樣說下去。

【◎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如何是殺生?《攝抉擇分》對此宣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種相,要有這個五樣東西,殺害這件事情就圓滿了。

殺生呢,什麼叫殺生?我們知道、了解的:殺害有情眾生。做這一件事情,這個業要經過,要有這個五樣東西的話,那麼這個殺害這件事情就圓滿了!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說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簡化一下。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
而本論是把中間的想、欲樂、煩惱三相攝入意樂一相之中,

「中三」是什麼?想、欲樂、煩惱。這個想跟欲樂,「想」就是你想對、不對,這樣;「欲樂」就是你為什麼要想這樣去做;以及你心裡的「煩惱」。這個都是什麼?我內心上的心理狀態。所以把這三樣東西總攝起來,說成功「意樂」─你內心的一種意樂、好樂,從你的動機開始,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的種種心理狀態。把這個變成功「意樂」,一樣。

【更加加行攝為四相,】
再加上加行,總共攝為四種相,即:事、意樂、加行、究竟

(p120) 然後再加是加行,「加行」就是你有了這個心理,然後開始用種種的行為去做了,變成四樣東西。那麼總攝起來:

【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以這種方式更容易了解,而內涵本身卻不相違背。

如果用這個四樣東西,來說明這一個殺生的話,更容易了解,而內涵本身卻不相違背,不相違背,所以他現在下面用這四樣東西。現在一樣一樣說一下。

<第一組>
【其中殺生事者,】
殺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也就是命根沒有斷絕而仍存活的有情。

所以我們所謂殺生,當然那個是我們要殺,一定要殺的一個對象,對吧?就是你所說的那個殺的對象,這件事情是什麼?

【謂具命有情,】
換句話說,有生命的東西,這個就是有情,有情。

【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如果是殺者自殺,只有加行罪,不得究竟罪。

因為這個殺生一定是殺的對方,所以假定說你殺的自己的話,你有加行罪卻沒究竟 (p121) 罪,因為這個四相當中,「事」沒有,你被殺的對象沒有,你殺自己了。這個它有一點,我們別小看這個地方哦!它所以對這個真正的行相,每一個地方都抉擇得非常清楚、非常細微,這有它的特別的原因在,暫時我們先不去提它。我們先了解這個行相,以後當我們學得慢慢地深入的時候,才了解它為什麼辨得這麼仔細。

【《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瑜伽師地論》以自殺不得究竟罪的意趣,或者為了分析殺生究竟罪的緣故,界定殺生事是排除自己的其他有情,但並不是說自殺沒有加行罪。

因為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謂殺生的事一定殺的對方。所以說如果自殺的話,你沒有被殺的對方,所以這個罪不究竟。但是你有殺的這個行為呀,所以有它的加行,加行就是你「殺」那個行為,這個是有的,你只要沾上一點,就沾多少就有多少罪。但是究竟圓滿的話,要做事情樣樣做圓滿。意樂呢,意樂就是我們的心理,心理分成三樣,這個三樣前面說想、欲樂、究竟﹙編者按:疑師口誤,似應作「煩惱」﹚,現在我們看一看:

【想有四種。】
什麼叫「想有四種」呢?譬如說:

【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殺生的想有四種:
① 對有情作有情想;
② 對有情作非有情想;
③ 對非有情作非有情想;
④ 對非有情作有情想。

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者想殺這一條蛇,或者想什麼,這樣。然後呢剛才我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牠,這樣。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欸!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對吧!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個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咧!
反過來呢,你想去殺那個蛇,結果跑得去你看見那個繩,那個時候你眼睛近視眼,你 (p124) 以為這是蛇。這個明明非有情,你跑得去殺它,那個時候又錯了。所以這個裡邊,它「非有情是非有情想」。你覺得這個不是有情,這個是條草繩,然後你隨便去跑得去,拿一個石頭丟過去,反正丟在那個草繩上沒有關係。欸!偏偏牠是一個有情的東西,你石頭丟下去把牠打死了。雖然打死了,但是你並沒有想要打死牠呀!這個概念不一樣啊!對不對?所以它分成功四部分:有情─有情想、非有情想;還有呢,非有情─是有情想、非有情想。分成四部分。

p. 122 (6)
【初及第三是不錯想,】
其中第一和第三是不錯誤想,

初是第一個,第一個是什麼?「有情有情想」,沒錯嘛!你說你想他,欸,你殺的就是他,那沒錯。第三個「非有情非有情想」,它不是有情,你做不有情想,它的確。你說這是根繩,它是繩,然後你沒有傷,並沒有錯。

【二四錯誤,】
第二和第四是錯誤想。(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殺一條蛇,我剛才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它,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了。)

第二是什麼?他─你想的這個有情,結果呢,他不是有情想,你想錯了。第四,非有情有情想。這兩個。

(p125)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
這裡說殺生中的欲樂(等起)還有差別,譬如心想:我要殺天授(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通常去求那個、那個天,或者求什麼祠堂,結果求到了,所以叫天授),但是卻誤殺了祠授(求那個祠堂的叫祠授),這種誤殺就沒有構成犯根本罪的條件。但是,其他的罪還有哦!

「等起」的話就是你的心裡面,由於你想這件事情,那麼你心裡想,你準備要殺,你就心裡面跟著這個想法而起的這個行為。譬如說你要想殺人家天授,天授。這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通常去求那個、那個天,或者求什麼祠堂,結果求到了,所以叫天授,是這樣,然後求那個祠堂的叫祠授。他要殺的那個人叫天授,結果殺的人殺錯了,殺到另外一個人是祠授,那沒根本罪,因為你的「想」不對啊!但是,其他的罪還有哦!

【故於此中須無錯想。】
所以,造根本罪的條件是需無錯誤想。

這個是「想」。第二呢?

【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
但是,如果發起加行時,等起是對於總的對象轉,也就是心想:不論是誰來,我都要把他殺掉。這就不需要無錯誤想。

這個「想」是─說你準備想這個,結果殺錯了。如果你想的時候,你想:不管什麼人來,反正來我就要殺。結果來了一個人,你就把他殺了。那本來你的原意就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不管他誰,都有根本罪。

【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本來你的原意就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不管他誰,都有根本罪。這樣的道理,在其餘九種業當中,都應按各自的情況如是了知。

(p126) 上面這個道理,說下面的都是這樣的。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殺生的煩惱,是貪瞋癡中任何一種。

煩惱就是貪、瞋、癡。就是你殺的時候,的的確確有不同的心情。有的是為貪而殺,譬如說吃葷的人,欸,歡喜:「喔唷!看見這個地方有一隻什麼東西,正好弄來吃啊!」他就殺牠,這是為貪心。為瞋心的話,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為癡心,還有一種什麼叫癡心?譬如印度的外道說:「哎喲,殺了這個東西以後,會得到什麼福報啊!」這個為癡,為癡。就是你不了解,到殺的時候並沒有貪、瞋之心。乃至於現在有太多的,「啊,這個動物本來是天生來要被我們吃的!」就是這樣。他心裡面並沒有貪、瞋之心,那個就是為癡。

【等起者,謂樂殺害,】
殺生的等起,是指你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殺生很歡喜。

「等起者」就是說,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煩惱相應的這種行為,就是說不管是什麼,你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殺生很歡喜。有很多人哪,欸!他歡喜了,尤其是小孩子,他看見這小動物,他又跑得去要弄牠,把牠弄死。就是你問他心裡面為什麼,他也說不上為什麼耶!的的確確你問他現在的心理,他也並沒有貪什麼,也並沒有對牠瞋什麼,也沒癡什麼,這種心情什麼?叫煩惱的等起。就是說由於這個煩惱的心,他現在心裡面並沒有直接 (p127) 的這個煩惱的行相,確實由這個而來的,所以這個叫「等起」。

【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
殺生的加行分二:一是能加行,一是加行體性。能加行,就是自作或教他作,

那麼我們加行要……這個去殺了。殺,誰來殺的?能作殺的這個動作,或者自己,或者教別人。

【二中誰作,等無差別。】
其中不管你自己做也是,你叫別人做也是。都是造殺生罪。

真正殺的時候不管你自己作也是,你教別人作也是。

【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加行的體性,就是使用器杖、毒藥或明咒,隨便以其中一種發起加行等。

加行的本體是什麼呢?那當然你殺人的時候,或者是你用刀,或者用杖把他打死,或者用藥把他藥死,或者用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究竟者,】
什麼叫究竟呢?

(p128) 【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
殺生究竟,就是通過加行因緣,導致被殺者當時死亡或者他時死亡。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圓滿,而且,

因為你這樣傷害了他,那個時候死了,死了嘛!對了。殺生的意思是什麼?把他的生命殺死,結果到那個時候他死了,那你的罪行就圓滿了。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圓滿。所以當你殺的時候圓滿了,就殺的時候圓滿;殺了以後沒死,到了後來死,那死的時候,你這個殺生這個罪就圓滿。

【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如《俱舍論》所說:「如果殺者在被殺者之前或者同時死亡,則無根本罪,因為殺者已轉為其他中陰身等身體的緣故。」此處也是如此(宗大師同意此看法)。以上事、意樂、加行、究竟四個條件具足,就是殺業究竟,得根本罪。

這個什麼意思呢?這個譬如說我,我去殺一個人,傷害一個動物乃至於。結果我傷害了他,被傷害了,他沒死;結果他沒死,我先死了。結果我先死了,這根本罪沒有,根本罪沒有。為什麼?我雖然傷了他,可是我已經死了。所以如果我死了,那麼這一生我造的業到此為止。因為我到此為止之前他沒死,所以這根本罪沒有,這樣。實際上呢,這個是小乘上面,當然現在是照《俱舍》上面。「已生餘身故」,因為你這一生已經完了嘛!你到下一生,到了中陰身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
所以實際上,真正的律部當中,它有各部的開合,各部的不同,這上座部怎麼判的,大眾部怎麼判的。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並沒有仔細認真地研究,據我所了解,譬如 (p129) 大眾部,根據南山道宣律祖說它的戒體的話,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這個說法跟上座部的很多,它有一點不太一樣。這我們這裡不談,在真正談到戒的時候,我們仔細研究。第一個殺,第二個,

造業的圓滿究竟四個條件

<第二組>
【◎ 不與取。】
不與取就是盜,他沒有給你,你自己去拿。

那麼在說「不與取」之前,我們這裡重新再提一下。說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究竟圓滿的,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個,你所做這件事情的對象,譬如殺生,那麼所殺的對象;偷盜,你所盜的東西。那麼盜的時候你一定起心動念,你心裡是什麼心,什麼心情;根據了這個心情,然後你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行動;採取了行動以後,這件事情做究竟圓滿了。譬如你偷人家東西,他原來的東西在那裡,你把那個東西搬走了,欸!那時候就成了,對吧?你要殺這個東西,把他殺死,那時就成了。每一樣東西,都是這個四個,這四個的內容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是如此。所以第一個呢詳細解說,後面呢我就把文這麼念一下,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實際上這後面的每一部分,你們都應該仔細地去認識它,仔細地認識它。所以我講雖然講得簡單,你們真正應該好好地把這個把握得很牢,然後呢如法行持。

容易犯盜業的等起心

(p130) 「不與取」嘛,就是盜,他沒有給你,你自己去拿。這個「盜」的行相,通常我們總是覺得好像狹;「不與取」的範圍很廣,凡是他沒有給你,你拿,這個都是,都是。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得清清楚楚。

【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
這個「事」就是隨便拿一種別人,這是屬於別人的,別人所攝持的。

【意樂分三,】
不與取的意樂分三:

心裡面。

【想與煩惱俱如前說,】
想,即於事無誤想;煩惱,即貪瞋癡中任何一種;

「想」還是前面,就是說「這個是他的」嗎?還是「不是他的」嗎?「不是他的」嗎?還是「是他的」嗎?就是分四樣。煩惱就是貪、瞋、癡。

【等起者,謂雖未許令離彼欲,】
等起,即在未得到物主許可的情況下,令財物遠離彼處的心情。

就是由於你這個心情,心裡想,他雖然沒有允許,得到的允許,但是你心裡想: (p131) 欸,要把它拿走,要把它拿走。就是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你倒不一定是說有什麼煩惱,你不一定貪,不一定瞋,但你也莫名其妙看見了。所以我們往往看見那個,隨手你就把它拿了,但是你說不上來你是什麼心情耶!你好像「我並沒有貪這個東西」,你也沒有討厭它,這個就是什麼?煩惱相應的「等起」。這個是我們常常容易犯這個毛病。有太多的情況之下,對不起哦!這個還是煩惱相應的哦!

p. 123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不與取的加行中,“能加行”即自作或教他作。

就是前面,或者自己做,或者叫他做。

【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
加行的體性,用了力把人家手上拿下來,或者偷偷摸摸的拿下來,都一樣。

【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
而且別人存在那個地方,或你欠了別人,或人家放在那地方,你用騙詐的方式,你把它吞掉了,那就是盜了。

那麼盜別人是這樣。另外還有一種呢,債,或者是說別人存在那個地方,或者你欠了別人,或者人家放在那地方,到那時候你要騙、詐的方式,把它……。欸,別人存在那地方,到那時候你把它吞掉了,反正沒憑據。對不起,那就是盜。諸如此類。

(p132) 【或為自義,或為他義,或為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
不管你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或者雖然你不為自己,為了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損壞他、你祇要這樣去做,結果都是一樣。

不管你這個「不與取」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或者雖然你不為自己,為了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損壞他、要害害他:「這個傢伙擺在那裡,把它丟掉!」這樣。你只要這樣去做,那個結果都是一樣。

【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
什麼是究竟呢?在《攝抉擇分》中說是“移離財物的本處”。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這東西本來在那裡的,你把它拿,從那地方移開了,拿到別地方,對了。

【於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於餘處,唯是一例,】
這個裡邊有很多意義,最主要的就是說,那個東西擺在這裡的,你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就算。

這個裡邊有很多意義,很多意義。最主要的就是說,那個東西擺在這裡的,你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就算。但是有一些東西你不能搬哪!譬如田,田你怎麼搬哪?

【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
但是有一些東西,你不能搬,譬如田,這個也有究竟的。換句話說你想辦法把人家的田吞沒,你覺得得到的時候,那這個究竟罪就成立了。

所以這個田這個東西,你沒辦法搬動的呀,那麼怎麼辦呢?這個也有究竟的。換句話說,你想辦法把那個人家的田吞沒,然後呢你經過了這番,你覺得:欸!我得到了。那時候 (p133) 你覺得得到的時候,那這個究竟罪就成立了。

【此復若是教劫教盜,彼生即可,】
假如你叫別人這樣去做,他聽你的,他有了這個想法,你雖然自己不知道,你還是得到了這個盜的根本罪。

假如你教別人這樣去做,他這樣地聽著你,你告訴別人想辦法把他那塊田弄下來,他然後經過了,他得到的時候,你雖然自己不知道,你得到了這個盜的根本罪。

師父教誡細微的盜相

【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譬如:叫別人去殺人一樣。當這個人去殺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殺了沒有,但是所受你教的人去殺人,這個被殺的人殺死的時候,你就得到了根本罪。

同樣地,就這樣,叫別人去殺人一樣。當這個人去殺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殺了沒有,但是你所受你教的人去殺人,這個人,被殺的人殺死的時候,你就得到了根本罪。這個是盜。平常我們「殺」容易看得清楚,盜相非常細微,唉,這個盜相非常細微。盜相是最難防,最難防的!「盜」跟「妄語」兩樣東西難防極了,難防極了!所以當年我看那個大祖師的這些語錄,乃至於《沙彌律儀》,我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覺得一看就懂了。就過了幾天去看的話,一看哪!啊,心裡面起個大警惕,發現我簡直根本沒懂,乃至於一點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看了一遍:「唉,這個《沙彌律儀》,我早就懂了,叫我再聽,我就聽不進。」唉!我心裡面聽了,真是呀!一個,我欽佩他,我說這個真是個大菩薩再來,我聽了這麼多都不懂,他一聽,居然就懂了。還有一個,我真是心裡 (p134) 面可憐,我說這種人他是邊都沒碰到,他自然覺得懂了。
所以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看見他們那個祖師的行持。古代的人固然如此,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剛出家的時候在紅螺山行堂,手上沾到一點糖,沾到了以後,那我們隨便的話,可惜的,那舔一舔,那屬於一種滿好的─愛惜呀!或者抖掉了。他不!沾到了糖,馬上那個手,馬上拿起來,跑到那個存糖的地方,抖得乾乾淨淨,就這樣。這樣哦!然後呢跑到水上面去洗得乾乾淨淨。就是一點鹽,哪怕是。這個常住的東西就這樣。   
以後我另外跟著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私財如土,公財如命。」自己的錢像土,為什麼?捨嘛!那個土這個東西,哎,那東西你看見就討厭,最好人家拿去,最好!「公財如命」,或是說公家的東西,像命一樣。喔唷,一點點損害呀,現在我們不要說命啊,小小螞蟻叮我、咬我一口,蚊蟲叮你一下,喔唷,你趕快趕走,反正公家的事情就保護得這樣。那時候我就曉得:哦!原來真正的這個沙彌律儀不是那麼簡單哪!這是值得我們警惕啊!哦,現在我們自己的一點點事情,大家努力得不得了,公家的事情誰都不在乎,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沒有賢善相。所以這裡順便一提,真正懇心修學的,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啊!
(p135) 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去做,即使你做不到,煩惱重,你能夠這樣恭敬、努力的話,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你份,一定能夠真解脫!剛才經上面佛親口說的,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的正知見。由於這個增上力故,儘管你這一世做錯了,到了龍當中,再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好,解脫!如果發了大心那是更好!一直成佛。這點概念我順便一提。
所以現在我們有情,有眼前的狀態,的的確確的,是,是。所以我剛才特別說商那和修這個公案,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欸,對不起!跑得去,一來,不如佛世的時候專門搗蛋的六群比丘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哦!我做到了。」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你拚命地努力都做不到,何況現在懶懶癱癱哪?不可以呀!所以我們要起大慚愧、大恭敬,拚命努力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那沒問題,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我們份。

<第三組>
p. 124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欲邪行,那是卷五。那麼就是:
【◎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
邪婬的“事”大略有四種情況,從對境、部位、處所、時間四個方面認定:

【謂所不應行,】
“所不應行”,即不應行婬的對境;
不應該做的事情。

(p136) 【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非支”,即不應行婬的部位;
“非處”,即不應行婬的處所;
“非時”,即不應行婬的時間。

【此中初者,】
第一個,什麼是不應行的。

【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首先不應行的對象,除了自己的妻妾外,都是不應行。包括所有婦女、一切男、非男非女(如陰陽人)、出家女等。(黃門太監)。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切的男女等等。

【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對於不應行婬的女性,《攝抉擇分》說:譬如說她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她一個保護的人;就是她是屬於,她有一定她的身分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的,都是屬於不應行淫的對象。

說凡是有人保護的,說母及母等。這個說明:譬如說她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她一個保護的人;就是她是屬於,她有一定她的身分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 (p137) 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如馬鳴阿闍黎對這個內容界定了七種情況:
一、他所攝者:他人所屬的妻妾
二、具法幢者:出家女
三、種姓護者:還未出嫁,有父母等親人,或姑婆,或主人守護者。或者雖然沒有他人守護,但為自己守護者,也屬於此類。
四、王護者:被法律判刑或監禁的人,也有監獄等為其守護。
五、他人已娶的娼妓;
六、諸親;
七、繫屬。

他下面就解釋。

【他所攝者,謂他妻妾,】
他所攝者,是指他人的妻妾。(譬如婚外戀。如果對他人所攝、尚未離婚的妻子行婬,即是邪婬。)

什麼叫「他攝」?就是所謂他人的妻妾,就是這個別人所攝持的。

【具法幢者,謂出家女,】
具法幢者,即出家具有法幢相的女性。

【種姓護者,謂未適嫁,】
種姓守護者,是指未到出嫁年齡,

【父母等親,或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
由自己的父母等親人,或者由岳父母、公婆守護,或者為守門者守護,或者雖然沒有這些,但自己守護自己。

雖然沒有父母什麼等等,她自己一個人,欸!但是對不起,她自己,自己守護自己。

【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於其人制治罰律,】
國王守護,譬如關在監牢裡,你也不能隨便侵犯他,因為對此人已制定罰律。

(p138) 這樣等等,她雖然自己沒有守護,犯了罪關在監牢裡。譬如關在監牢裡嘛,這個監牢裡邊的人管的就是他呀!你也不能隨便侵犯她。還有,

【於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為邪行,】對象是他人已經給錢的娼妓,說是邪婬。

就算,這個邪行的話,就是不應該的。那這個裡邊,這個指世間哦!世間的人到這個綠燈戶,綠燈戶那個妓女她本來是賣淫的,然後呢你給了錢,那個不算邪行。反過來,雖然是一個綠燈戶的妓女,可是別人已經說:「欸,這個。」那你再去,那個不可以。

【顯自給價,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說。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
這也顯示自己給錢的話就不是邪婬 。阿底峽尊者也作此說。所不應行婬的男性,包括自己和其他男性。非支分,就是除了產門之外的其餘部位。現在有種叫做雞姦,那個就是非支。

這個真正的行淫一定是個「產門」,其他的地方就不是應該地方,其他地方就錯了,其他地方就錯了。所以現在有種叫「雞姦」哪!那個就是非支,這些東西都是更糟糕、更糟糕!

【馬鳴阿闍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
馬鳴阿闍黎說:“哪些叫非支呢?就是口、肛門、兒童、腿逼和手動。”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這現在說起來這個世界是每況愈下,那個時候我在國外有一個地 (p139) 方,也不去說它是哪裡了,居然要求法律通過准許同性戀,要立法去保護他。唉!這個世間是每況愈下,顛倒!顛倒,這個我們就不去談它了。

【大依怙云:「言非支者,】
阿底峽尊者說:“所謂非支,

這個是不應該的。

【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并其自手。」此說亦同。】
就是口、肛門、童男的肛門、童女的大小便道,以及自己的手。”此處說法相同。

這種都是不應該的。此說亦同,此說亦同。這個「自手」,通常我們說自慰,自慰。這個自慰這點注意喔!這個往往我們容易去犯,往往容易犯,男女都會。所以睡覺的時候,這個手千萬不要碰到下體。尤其是你有的時候不知不覺會去碰,這個不可以,這個就是它的等起,非常糟糕!非常糟糕!要注意的。

【非處所者,】
非處有四種,

什麼是「非處」,不是地方。

【謂諸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眾前,若於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
即:① 上師們集會之處;② 佛塔、寺院中或者近旁;③ 大眾前;④ 處所中有妨害,指地面高低不平或堅硬等。

(p140) 這都不是,不是應當的地方。這個通常我們說,所以平常在……以前老規矩我所曉得的,如果說男女,就是夫婦一起出門,到人家的親戚,到任何地方去的話,通常一定到那地方去,男的跟男的,內眷內眷住,男眷男眷住,分得開,清清楚楚,絕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除非自己出門到旅館裡去。那時古代的人這個禮儀的確是操守得很嚴哪!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處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并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
馬鳴阿闍黎說:“此處的境,即在經書、佛塔、佛像等前,在菩薩的住處等,在親教師、軌範師前,在父母面前,不應行婬。”

這種尊長前面。

【大依怙師亦如是說。】
阿底峽尊者也作此說。

這個地方常常說「大依怙」、「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
I
<第四組>
【非其時者,】
非時,

那麼再下面呢?最後的就是說「時」,這個時間不對。

【謂穢下降】
即:① 出月經時;

(p141) 穢下,什麼是「穢下」?就是女性這個月事來的時候。

【胎滿孕婦,】
② 懷胎滿月的孕婦(男胎懷九月,女胎懷九月零十天),在臨產期間;

這個都不可以。

【若飲兒乳,或受齋戒,若有疾病,】
③ 正給孩子餵奶時;④ 正受持齋戒時;⑤ 身體患病時,房事不宜;

或者這個女的生產了以後,這個小孩子還吃奶;或者受齋戒,那當然。「若有疾病」,還有病。

【匪宜習故,若過量行,】
六、過量行,

這個都不應該。

【若道量行量謂極至經於五返。】
“量”指最多到五次。

這個就是講這個男女交的時候。

p. 125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
馬鳴阿闍黎說:“此處‘非時’,是指出月經時,婦女懷孕時,嬰兒在身(正給孩子餵奶)時,對方沒有行婬的興趣時,身心苦憂等,或者持八關齋戒時。”

(p142) 就是解釋上面。上面「有兒」,就是有小孩子吃奶。「非欲解」的話,就對方不想,那個時候要去強。這個普通我們當然不會,我們乃至於不知道。當然實際上有人說:「哎呀,我們談這個幹什麼?」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了解這個行相以後,固然是。還有一個,作為一個出家人,將來是人天導師,引導人家的各式各樣的人,如果在家人來問你,你不清楚的話,你怎麼回答人家?所以我們還是對這個行相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告訴人家: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什麼地方防範起。「及其憂苦等」,不但是欲解,就是憂愁苦惱,所以上面說疾病是生病,實際上就是心裡面不對的時候,這個也不要。「住八支」,還有呢就是受齋戒的時候,八支齋戒的一切的淫都斷,這個不是時候,不可以。像關於這種問題的話,特別的就是,如果說在家人來問,我們出家的法師回答他,就應該了解:「喏!就應該這樣。」

【大依怙尊亦復同此,】
大依怙所說與此相同,

凡是上面特別說馬鳴阿闍黎、大阿闍黎、大依怙尊等等,說明這種說法的確是有師承的。凡是這種地方注意哦!現在我們同學當中,常常有這種同學,曉得了一點點就歡喜亂開口,告訴別人這個樣、那個樣。看看他們這些大成就者,說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傳 (p143) 承源源本本,說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一定要了解得明明白白。不曉得的話,你寧願存疑說:「欸,對不起!這個我不大懂,這個問題你去問某大律師。」凡是這種事情的話,所以這個律師,為什麼叫作律師呢?不是說他持律叫作律師,所有的出家人必定要持律,所以稱為律師的話,他除了自己持律以外,對開遮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他能夠決斷任何疑惑。譬如說我們現在禪師,他根本的做好了,他一心一意深入禪觀,他自己不會犯,可是很多細緻的行相,他不一定弄得清楚,這個才是大的差別,不是說那些人不要持戒,這個我們要弄清楚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凡是碰見這種情況,自己不了解,那請問某大律師。那麼下面繼續:

【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
略有差別之處,即:在白天行婬,也叫非時。

那麼大阿闍黎又特別說,這個「時」那支,除了上面跟那個馬鳴阿闍黎所說的一樣以外,說白天也不可以。

【非支等三,雖於自妻,尚成邪行,況於他所。】
非支、非處、非時三者,即使是對自己的妻子也成為邪行,何況對他人妻,更是邪行。

這個前面所說的這個「非支」,就是自己的夫婦都不可以啊,都錯的,何況是別人哪!注意喔!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p144)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
邪婬的意樂分為想、煩惱、等起三者。其中“想”,在《攝抉擇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需要無錯誤想。《毗奈耶經》中講不淨行他勝罪時,是說不論想錯誤或者無錯誤,都是同等。

這個有兩個不同。「想」的話,〈攝分〉,〈攝決擇分〉說「彼彼想」,就是說你要犯行,你要對象找對了,如果不是的話不算。可是《戒經》當中,《毘奈耶》當中不!《毗奈耶》當中說那個不淨想,不管他錯不錯,你想這個,換了另外一個人,對不起,還是犯!

【《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為什麼《攝抉擇分》中所說的想,條件更寬鬆呢?因為《攝抉擇分》主要是根據在家人宣說的。《俱舍論自釋》當中說:作自妻想而趣向於他妻,不成為業道。如果對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則有兩種說法,即成為業道或不成為業道。

這個是辨,這個辨,這個辨沒關係。原則上面呢,我們了解各家有各家的判這個罪的輕重不同。以我們來說的話,我主要的,總是像這種事件從嚴,從嚴總沒有錯,從嚴只有好處。萬一另外一個,「從嚴啦,大家做不到啊!」
萬一另外一個,「從嚴啦,大家做不到啊!」是啊!就因為有嚴的做不到,所以引發你的慚愧,由於你的慚愧策發你自己努力向上,不是很好嗎?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所以前面為什麼在抉擇這個,總抉擇業果的時候,他下面告訴我們,說萬一你犯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不能圓滿哪,正見未破不怕;道理特別的,就是我們初機行持的人,的的確確要想圓滿不可能。而且《瑜伽菩薩戒本》上面特別說,什麼叫犯戒,什麼叫破戒。犯戒也就是說,就是我們一心想努力,然後呢真實去學,你了解了去學,但是因為你煩惱重啊,偏偏有很多做不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慚愧說:「哎呀,我怎麼做不到啊!」然後你懺悔,努力去學,這種情況不叫犯戒。那麼什麼呢?就是你自己還做得不 (p148) 對,還覺得我對了,或者雖然犯了,你不曉得慚愧,這個就犯戒了。這個犯不犯,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說你努力肯不斷地改善,正見未失,努力增上,時時向上,這個就是我們初機修學應該了解的,這個是我特別說明哪!
反過來說,你不要以為:「喔!既然這樣的話,犯戒不算,這樣地犯一點不算哪!」那就馬虎,這個心裡面本身,你已經把正見根本就破掉了。不要說龍中你絕對沒有份,地獄,只有地獄!這個概念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不要把這種小地方誤解了,為自己留下地獄之門來呀!那麼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p. 125 (5)
【煩惱者,三毒隨一。】
邪婬的煩惱,即貪瞋癡中任何一者。

這個煩惱,不管你貪瞋癡都是一樣。

【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邪婬的等起,即喜歡作不淨行。(師言:原則上面我們瞭解各家有各家的判這個罪輕重不同。以我們來說的話,我主要的,總是像這種事件從嚴,從嚴總沒有錯,從嚴只有好處。)

這個「等起」是指,就是同樣的道理,它不是說你有強盛的那個貪心、瞋心、癡心,但是你看見這個東西歡喜這樣來,就是這樣。實際上就是說,就是由於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明顯的煩惱的行相,而是由跟煩惱而來的這種雜染心理,然後呢你要去做這件事情,這還是這種心理狀態。

(p149) 【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邪婬的加行,在《攝抉擇分》中說:教他人邪婬,教者也眾生邪婬罪。《俱舍論自釋》則說:教者無根本業道。這個地方說有的地方說教他的也有,有的地方說教他的自己不算,這二個那就看你自己而定了,就這樣。你雖然教他,教了別人你心裡面也跟著轉,對不起那有的,教了他以後,你心裡沒有動的話,這個沒有根本罪。邪婬究竟,就是兩兩(男女根)交會。

這個「加行」,前面的加行,自作、教他都有;這個地方啊,說有的地方說教他的也有,有的地方說教他的自己不算,這個兩個那就看你自己而定了,就這樣。你雖然教他,教了別人你心裡面也跟著轉,對不起,那有的;教了他以後,你心裡沒有動的話,這個沒有根本罪,沒有根本罪。所以這一點,你自己看一下你的心理就了解了,看得很清楚。「究竟者是兩兩交會」,就是這樣,這個就究竟了。那麼這個就是身體上的殺、盜、淫。下面呢,語業。

語業分四:① 妄語 ② 離間語(兩舌) ③ 粗惡語 ④ 綺語

53A03:46
<第五組>
【◎ 妄語。事者,】
妄語之事有八種,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

【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
即:見、聞、覺、知,未見、未聞、未覺、未知。

什麼「事」呢?你看見了說不看見,聽見了說不聽見,知道了說不知道,感覺到說不感覺到,就是這樣,跟它「見、聞、覺、知」,以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

(p150) 【能解之境,】
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能解之境,是指他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二樣東西,

這個裡邊的事有兩個,第一個你自己那方面,因為妄語你要騙別人嘛,對不對?所以「能解之境」是他─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兩樣東西。


【謂他領義。】
他領會了。

他領受。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
妄語的意樂分為三種:想,看見了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這個都是。 “等”字包括聞、覺、知這三種情況,即未聞卻說已聞,未覺受變想為覺受,未分別了知變想為分別了知。

你看見了,哇!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了,這個都是。

【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煩惱,指貪瞋癡中任何一種。等起,是指覆藏想(指心裡想掩蓋這個事實)、心裡面想說的欲。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樂說之欲最容易犯最難改

「煩惱」是貪瞋癡。「等起」是什麼呢?「覆藏想、樂說之欲」兩樣東西,這個說一下。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這個掩蓋這個事實。譬如說見到了你說不見到,這個直接的;掩蓋的話,你想掩蓋起來,遮蓋起來,用種種方式。以及你心裡面想說,這個樂說之欲是最容易犯,最難改、最難改!因為我們常常心裡面就莫名其妙的,隨便碰見一點風吹草動,哎喲,這個嘴巴就忍不住啊!這個嘴巴,就心裡面想說,自己也不 (p151) 曉得為什麼原因耶!這是最難改的大毛病就是這個。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
妄語的加行有很多種方式:從表達方式上來說,有言說、書面陳述,有以默認所說的意義,有以手式等肢體語言表示等。

這是加行。或者有人問你:「你看見了沒有?」雖然你沒有說,可是你一個表示,讓他領會你的表示的意見,這個也是。譬如說有的人說:「你看見某人了沒有?」你沒有講,然後呢這麼來一下,欸!這個就是。你沒有說,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種更巧妙的,不管怎麼巧妙,就是你內心當中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在這兒行,就對了。

【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
從動機上來說,不論是為了自利或為他利,不論是由於怖畏,還是為了獲取財物,都屬於犯妄語罪。

那麼,這個你目的騙人的時候,或者為自利或者為利他,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同犯。這個自利利他,現在在這地方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常常看見世間所謂講俠義,俠義的人他是很有意思,俠義的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他說起來是俠義,我跟你好,然後他跟你說,喔!世間上說起來這種還很好的,他為了你是不計一切。這個非常糟糕,不但是講妄語,乃至於其他的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太多的人的的確確應該了解,這個地方的衡量的標準,不要說俠義,俠義的人不要說佛法乃至於世間的很多法,他都會犯法的。他總覺起來:「喔唷!這個人哪……。」他有他那個道理!所以那個 (p152) 宋朝,這個所以寫《水滸》那個一百零八將,他創出了一個牌子叫什麼?「替天行道」,這種叫俠義。實際上寫了以後絕子絕孫,這個惡報不得了地可怕,這我們要了解。
所以現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衡量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我們世俗的概念去衡量,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不拿世俗的標準衡量,所以特別說明哪:我們不要說:「哎呀,不要得罪人哪!」記住哦!你不要得罪佛菩薩,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反過來說,你要記得哦!你真正地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拿世俗上溺愛去保護他,恰恰相反的,你要告訴他:「某人,你錯了,你要改過來啊!」這個才是真正地幫人忙啊!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得罪不得罪人,說起來這個東西都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是一副的偽君子面孔,這非常壞、非常壞!
當然說,是有一類,你要為了處理這件事情,的的確確要按部就班地來,絕對不是硬來,硬來完全錯了。所以那時候你委屈求全,不要去得罪,這個了不起,這個是大菩薩行的方便。所以我們剛才同樣的一句話,「不得罪人」這句話,單單不得罪人這句話不能判斷是非的。就是說你不得罪人這個的用心何在?你的的確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在,然後是那時候委曲婉轉,不要去得罪他,那了不起,你有的這個的的確確是佩服無比!否則的話,為了你眼前這種自己的私人的利益的話,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採取,這地方我們也 (p153) 順便一說。所以關於這個煩惱以及等起等等,那麼下面是加行。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從能加行來說,《瑜伽師地論》中說:對妄語、離間語、粗惡語,不僅是自說,即使教他說,也成為業道。綺語不算。

說妄語這個口業,除了妄語還有的離間,離間就是我們通常兩舌,還有粗惡語,粗惡語就是罵人,教別人說,這個都成。綺語不算,綺語不是。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
《俱舍本釋》對於四種語業,都說自作教他作都成業道。

那麼《俱舍》上面呢,說這個綺語,你教他也是。

【《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毗奈耶經》中則對四種語業究竟違犯的界限,界定為需要自己親口說才算,教他不算。

《戒經》當中怎麼說呢?《戒經》當中說:這個犯究竟的時候,要自說才算,教他不算。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妄語究竟,是對方已經領會語意。《俱舍論自釋》說:如果他人沒有理解語意,就僅僅成為綺語。離間語和粗語也是這樣判定。

什麼是「究竟」?究竟的話就是你要說的妄語騙別人,他被騙了,他聽懂你所說的了,這樣。那麼假定說你要騙他,他沒聽懂,那時候情況怎麼辦呢?《俱舍》上面說,因 (p154) 為他沒了解,「僅成綺語」,綺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還有呢,離間語、粗惡語也是如此。離間就是說你要破壞他,還有呢你要罵他,他沒有聽懂,那個時候就是綺語,不是這個,這個兩個的差別。這是關於妄語,離間呢?那麼我們也看一看:

<第一組>
p. 126
【◎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離間語的事,包括:① 諸和合有情;② 諸不和合有情。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指離間語的對象。只要是使原本和睦的有情,因為聽了你挑撥離間的話之後,變得不和睦,或者使原來已經不和睦的有情,更加的不和睦,都是離間語。

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
離間語的想有三,指說離間語時的心態。
1.想要離間的對象和話語的內容沒有錯誤。
2.煩惱,說離間語時的心,是與貪瞋癡三者任一相應。

這不解釋了。

【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3.等起,包括:
① 希望和順的有情變得不和順
② 本來不和順的有情,也不希望他們重修舊好。

這個等起由煩惱而來的,他們慢慢地好的啊,你就希望他們兩個人不好;他們兩人本來不好啊,你就不希望他們好起來。反正你懷著這個心,這個都是跟煩惱相應的等起。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陳說。】
離間語的加行(方式):不論所說是真實語還是不真實語,不論表達的言辭美不美妙,不論動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他人而說。(若是謊話,除了離間語還加上妄語。)

加行呢,就不管你說的實在的、不實在的,至於我們常常說:「哦,這個話是真的喲!」 (p155) 對不起!你真的也犯,假的也犯。如果假的啊,除了離間還加上妄語。所以不管你所說的好的話、不好的,不好的你故意破壞,好的呢,你有意地說甜言蜜語,說了它,讓他們兩個人受你的話的影響而分開,錯了,你還是離間。「隨其所求,為自為他」,為了自己、為了別人說,都是離間。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離間語究竟,《攝抉擇分》說:“所謂究竟,就是對方聽了你的話並且了解,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即聽者瞭解你所說離間語的意義。

十善業道經中所說: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若能遠離說離間語,而說令眾生和順的和合語,就能得到五種堅固、牢不可破的成就。)何等為五?一者:得不壞身,無能害故。(身體不會遭到破壞,如斷肢殘臂等。或遭人殺害,碎屍萬段。或意外災難,身首異處等。)
二者: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能感得好的眷屬,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等眷屬相處和睦,關係不會遭到別人的破壞。)
三者: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對三寶等佛法的信心不會退失,因為是順著自己本來的善業,如是修,如是證。)
四者: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所修的法門和道行,都能堅固不退,不會遭到種種魔障的破壞。)
五者: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得值遇道心堅固,誨人不倦的善知識,是因過去沒有以兩舌欺誑或誘惑別人的緣故。)是為五。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詛壞。(以上五者,是離兩舌所成就的功德,若能迴向無上菩提,將來成佛時,即能感得諸魔外道不能任意破壞的正眷屬。)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說,欸,他對方聽了你的話,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這個就是。好,今天到此為止。《菩提道次第廣論》126頁,上面離間語已經說過了,下面粗惡語。

【◎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的事,指粗惡語的對象。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這個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即屬粗惡語。

粗惡語意樂。指說粗惡語時的心態。分想、煩惱、等起三者討論。
想。想說粗惡語的對象等沒有錯誤。
煩惱。說粗惡語時,心是和貪瞋癡何者相應?若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而發的粗惡語,屬貪行。若是因為生氣而發的粗惡語,屬瞋行。若是為了逞口舌之快,以粗惡語損人為能事的,屬癡行。
等起,有意無意的喜歡說粗惡語。有意是故意想說,無意是不經意地說,如有夾雜一些穢語為口頭語的習慣等。

粗惡語的加行,就是以真實語或者非真實語,或者依他人種姓的過失,比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者依身相的過失,如:啞巴、盲人等,或者依他人身口意三業的過失,或者依違犯禁戒的過失,或者依於儀表行為的過失等,而宣說令人不悅意的語言。

粗惡語的究竟,《攝抉擇分》中說:“所謂究竟,就是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自釋》說: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

「粗惡語」,我們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惡口、惡口。那就是說的話很粗、很粗,很粗 (p156) 魯。那麼這個「惡」,是自己惡心還要傷害別人,還要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做這件事情的話,不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啊,這個很粗魯,還要傷害了別人。所以這個是「諸有情能引恚惱」,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乃至於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意樂」呢,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跟前面一樣,想跟煩惱前面都說過了。「等起」者,等起者就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樂粗言欲」,就是說這種心裡面就歡喜這樣,就是歡喜這樣。有的時候啊有意的,有的時候無意的,這個無意更難避免,這個習性一旦養成功了非常糟糕,一開口啊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一開口那個三字經就跟著來了,他往往有的時候說了三字經啊,他還不曉得自己說了什麼。所以這個習性的難改啊,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
「加行」者,那麼你的行為呢,就是你罵的時候呢,罵別人不管是實在的、不實在的,譬如這個人的確不好啊,那麼你這個以惡心或者以粗鄙的言說來說他;或者是它不是實在的,而你說。那麼至於所說的內容呢,「或依種過」,種就是種姓,就是換句話說他的出身,他的出身。有很多人家庭比較高貴,有很多人比較差,你就說:「你這個下賤胚!」那個下賤種,的確。那麼在我們現在目前大家很平等的,這個古代它那個門閥高低不同,尤其是印度,四種種姓,有一種賤民,那個賤民,就是奴隸,這樣,婆羅門、剎 (p157) 帝利是高級的。那麼現在我們罵人家說:「你這個下賤胚!」就是他的出身。「或依身過」,那麼身上面,或者這個人肢節不全哪,眼睛瞎了什麼這些。「或依業過」,他造了什麼業。或者是戒,這個我們了解的。「或依現行所有過失」,總是說不可愛的。
什麼是「究竟」呢?究竟有兩派: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說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的說呢,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罵了他。那麼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說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一個呢,大乘以你自己的心來判斷,就是你心裡面有傷害別人的這種想法,然後你開口的時候就說出這個來,那就是這個粗惡語就算究竟了。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這個,只要你說出口來。小乘他不僅僅是講你的心裡面,講那個事相。那事相的話,就是你罵出來了,他聽懂了以後,那個事相才圓滿,所以這是兩家判別的不同。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呢,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尤其是這個南山道宣律祖把這個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說明戒體的特質的話,通常我們都從嚴,通常我們從嚴。不過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師承當中是有這麼兩派。從嚴,換句話說,我們願意從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只要你心裡面這樣,開了口罵就算。

<第三組>
【◎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綺語的事,就是你說的這話沒有真實利益的。

這個一樣一樣來解釋。那麼最後是「綺語」,綺語就是說,你說的這話呀沒有真實利益的,沒有真實利益的。這個我們普通造這個業呀,這個語業最難防,而語業當中這綺語是尤其不容易、不容易。這個綺語是容易犯極了!要防是難極了!只要說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綺語。那麼這個意樂分成三部分。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
綺語的想,雖然《攝抉擇分》僅僅說是“於彼彼想”,然而此處,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所以,綺語不需要“於對境無誤想”這個條件。

那麼平常的想,講話,比如說你要講那個對象,你說給別人聽,妄語你騙哪一個人,罵人你罵哪一個人,那麼這離間的話,你準備挑撥離間哪兩個人。現在的這綺語不是,不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煩惱,是貪瞋癡中任何一種。等起,是愛樂宣說無關係的迷亂話語。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貪、瞋、癡隨一。「等起者」,就是心裡面這種,由於 (p159) 這個心裡面煩惱相應的欲樂,你說你心裡面就好歡喜說那種無意義的,無意義的。所以平常這一點我們不仔細檢查不知道,你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在這個上面。這個心裡面浮浮泛泛,一點風吹草動,欸!你就會:「哎呀!這個幹什麼?」這樣。說「幹什麼」,幹什麼就是你心裡面的散亂,非常簡單,就這麼一件事情。啊,你老遠聽見一個東西你就跑得去,瞪大了眼睛,「啊,這個熱鬧得很!」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所以平常我們真正要想努力的,真正用功的,就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
所以以前古人辦道的時候,啊,那的確是,他全部精神,一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比如或者剛開始持戒,現在我們心裡面就是悠悠散散,大家還覺得:「啊,好像還滿好啊!」其實你已經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一點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個地方先開始提一個頭,以後正式開始講的時候,真正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平常我們一開口,總覺得自己對的,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只要一念,這個精進的心,這個提持的心失掉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失念的時候,那就是放逸的根本,你已經錯了,這樣!所以自然而然,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碰見一點東西就來了,這個綺語的範圍很廣很廣啊,這我們特別注意!

(p160)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綺語的加行,就是你一動身口,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

「加行」就是你開始開口說,這個「勤勇」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努力,就是你一動身口,只要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就是。

【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所以它非常容易犯。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看見了人哪,總覺得:「哎呀,看見了!」世間哪,碰見了當然應酬話啦,不管它有意義沒有意義,總歸要應酬幾句的。所以人家說:「今天天氣……哈、哈、哈!」這個天氣跟你有什麼關係呀?欸!他就要這樣說幾句,就世間相,所以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啊說出世、出世,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世俗相就是如此,你看見一個人,當面看見了以後,瞪大了眼睛,你走你的,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啊!」欸,他要講人情的!因為你要講人情啊,所以註定你就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現在要跳出,這個時候另外一回事情,另外一回事情。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你合一個掌,然後呢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阿彌陀佛,夠了,或者說一聲早,最多這樣。如果看見 (p161) 師長的話呢,你跑到那裡,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就是如此夠了。不要說早晨一看見哪,大家也就開始了,哎呀,說什麼啊!一句話已經多餘了,往往站在那裡一說,說得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不相應的,十惡業。注意哦!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   
當年我記得我看那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就說跑到那個揚州高旻寺,哎呀!看見那地方大規矩小法則,不曉得多多少少。那個高旻寺規矩非常嚴的,他剛去第一天,一天之中被打那個香板,那個楊柳條,一下打了幾百趟,你無法想像欸!一天,白天除了晚上睡覺以外,就算吃飯也打的話,一共就十幾個鐘頭。十幾個鐘頭,一天打……一個鐘頭要打十趟才可以打個一百多趟,打幾百趟,要兩百多趟,豈不是一個小時當中要被打二十幾趟嗎?這一動就打,一動就打!那個時候我也好玩哪,原則上面因為我也是一個學工的人,學理工的人往往死腦筋,樣樣東西看那個數字總要追根究底,仔細算一算:他那個幾百趟,那豈不是一個鐘頭要打幾十趟嗎?有這個可能嗎?那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越來越說千真萬確。
如果你們仔細檢查的話,你們硬是,不要說上、下課,上課的時候都在這兒一直犯規。下了課你隨時隨地這樣,欸,這個走路有走路相,然後呢吃飯有吃飯相,你走路這麼 (p162) 隨便一來,那表示你鬆懈了,到那個下面那個香板馬上就跟上來。這表示你、你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的,譬如你坐在這地方,你振起精神來的話,自然坐在那地方;一坐在那裡……那一定是那個心裡面哪,就是放逸懈怠的時候,用功一定不相應的。真正這個辦道的道場啊,它有這麼嚴格,看見你一來,「叭!」香板就上來了,你也自己莫名其妙它為什麼上來了。要我們平常的話,覺得:「喔唷,我還自己個很用功的人!」跑到那裡一天到晚打他,你早就跑掉了。
所以這個祖師真為祖師的話,他有這個,完了以後,他就仔細揣摩:「欸,我為什麼被打?總有道理!」現在要我們被打了,或者呵斥了你一下,你還總覺得有道理咧,還要振振有詞跟人家辯咧!那註定你一定不得成功。所以我自己現在也漸漸體驗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喔唷!有的時候這師長說了幾句話,心裡總不服氣,找了機會總歸要去辯,慢慢、慢慢才體會到。現在反過來了,不管師長說什麼話,有時明明我有道理的,說完了,我總歸想:「這個話總歸有什麼問題!」找了半天找不到,還要去磕頭,然後呢請求師長:「哎呀!我這個,我的確什麼地方一定有錯的,但是我找不到,乞求老師慈悲。」因為通常這種情況啊,他往往還不告訴你,讓你想了半天,最後終於能夠想得出來,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地方我隨便想到,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那個散漫的這個習性當中,自己還 (p163) 不知道,你們真正要想講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就要好好地努力地提起。
其實我們不是改不過來,我們真正要改的話,的的確確你還是很容易啊!我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在座我們這裡的一個同修,平常啊,我總歸是嫌他什麼懶懶癱癱的那個樣。有一天說早晨他做維那,他跑得滿快,我就拉了他一下,我覺得:「你走得慢一點!」就說過一次。第二天再來,就是前天,欸!我發現他就慢了。啊,那時候很出我意外的啊!平常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說不定說他十趟八趟他不一定改過來,說了一趟他馬上很快地改過來,就是反正真的要有心,他很快就改過來。還有拿那個引磬,他敲起來一直乒乒乓乓一直敲,敲得非常快。因為在我這兒沒有仔細講,結果那一天我又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我沒有講,他就敲得很穩,我只是說說別人:「你們敲得慢一點。」所以我了解,你只要肯啊,你只要肯,你只要注意!
所以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法的時候啊,你聽了法有時候聽得心裡不對勁,心裡就排斥它,為你自己辯護,那就完了!所以他前面在正式聽法之前告訴我們,我們有三個過,自己心裡上面總覺得自己對的,你有這個擺在這裡的話,你再學一百年都學不上,因為講到你的時候,你總歸為你辯護,完了!如果你一開頭的時候,認得說我自己 (p164) 在無明大病當中,現在這個佛菩薩的教誡是幫助我的,你至心去聽他的話,你只要肯聽,很快就轉得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喔,這個事情可以說論它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它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錯,那你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做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地做的話,也慢慢、慢慢、慢慢就可以改得過來了,改得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哦!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所以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
(p166) 你這個認識了以後,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啊,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他。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地、慢慢地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欸,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地努力的話,行!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哎呀,這是菩薩的事情啊!」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下心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啦!這絕對不是說:「欸!我在這兒反正……等到什麼時候啊,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126 (9)
【此復七事相應,】
面宣說綺語的七種分類:
綺語有七類,即: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鬥訟諍競語(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

(p167)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啊?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諸婆羅門惡咒術語(跟佛法不相應的,愛樂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苦所逼語(傷嘆唉叫)、戲笑遊樂語(嘻笑喧嘩)、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啊,自己就覺得:哎呀……!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處眾雜語(高談闊論討論是非)、

再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 (p168) 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們跑得來說:「法師啊,你這兒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兒沒報紙啊?」「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是這樣。他說:「你看過啦?」我說:「沒看過!」我說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啊,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他還好心哪,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
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一看,叫你看書啊,哎呀!看了半天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得個起勁,但是你看了真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兩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啊,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哪,也肯勤勤懇懇地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地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p169)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顛狂語(醉語)、
這是一種。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邪命語(為名聞利養說無義語)。還有 “語無繫屬”,即前言後語不相關、不連貫。“無法相應”,即宣說雜染的語言, “非義相應”,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即引發無意義的言語,如:歌舞戲笑等,或者觀看舞蹈時發出的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欸!看見有兩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啊,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就、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兩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 (p170) 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哪,看見有兩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兩個昨天幹什麼?」嗯!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啊!兩個人在一個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欸!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喏、喏、喏!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兩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兩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哎呀,這個地方有護法啊!」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啊?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地親近他,他自己……。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呀!」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它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好看看哪,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呀!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p171)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是否屬於綺語,雖然有兩家說法,但此處按前家所說,判定屬於綺語。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兩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也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兩種,兩種這個說身、口。
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是貪、瞋、癡。

意業分三:① 貪欲 ② 瞋恚 ③ 邪見

<第四組>
p. 127
【◎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貪欲的事,就是屬於他人的財產。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所貪的對象是什麼呢?是別人的東西。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
貪欲的意樂分三:想,是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換句話說,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煩惱,是貪瞋癡任何一種。

(p172) 貪、瞋、癡。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等起,是想佔有此財物。

啊,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它。」

【加行者,】
貪欲的加行,

那麼這個前面身口的加行,是用身或者口的行動,現在的意業的加行它看不見的,就是你腦筋裡面所動的腦筋,你看見,欸,它這個東西你很歡喜,你想怎麼樣去得到它,這樣。說加行者,

【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就是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

你想的這個念頭,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說一般的大的大概不大有。我們容易犯的東西,譬如你看見這東西:「唉呀,這個東西也有,我怎麼想辦法……。」或者是關於吃的東西,你想到了以後,嗯,怎麼動一個腦筋啊,這樣。當你動那個腦筋的話,那就是貪的加行在進行當中。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之量 ③ 非圓滿貪欲

(p173)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貪欲究竟,就是你想了,這樣就對了,也就是心想:願這個財物等成為我的財物。

什麼是究竟呢?你想了:欸,這樣!就對了。就是當那個心裡具足這幾個條件的這個貪相就究竟了。那麼下面又說: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的量,就是必須全分具足以下五種心相:

貪心圓滿相,把那個貪的行相用這樣的五個次第分別說明。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第一,有耽著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愛著難捨。

這個心裡面,就是對自己的東西愛著難捨:「啊!覺得……啊……」這樣。這捨不得,很歡喜,這個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最起碼的一種心理。還有呢,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第二,有貪婪心,有了還不知足希求財物展轉增長。

「樂積財物」,有了還不知足。所以這個樂積,這個不知足,比原來對自己的耽著已經增加了一點了。前面只是自己覺得耽著,耽著了以後你就是如此了,就是我已經有了,有了就算了!可是呢,你還是覺得不滿足,那個心,那個心就……有了這個不滿足啊,你要想辦法再去獲得了。所以它下面:

(p174)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第三,有饕餮心,就是別人的東西你覺得這個好,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去貪著它。

別人的東西你覺得:「啊,這個好啊!」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就貪著它,那時候就是你的這個貪著的心開始增上,開始增上了。所以又由於這個增上那個心情又進一層了,因為你有這種貪著增上想獲得,於是你有謀略,

【四有謀略心,】
第四,有謀略心,就是動腦筋了,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就是你要動腦筋了:嗯!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就是這樣。當你犯了這個的時候,那個貪心到那個時候,究實說來,貪心圓滿相就是這個。可是下面還有一個,

【五有覆蔽心,】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於貪欲煩惱覆蔽的緣故,自己不覺得羞恥,也不了知貪欲的過患,因此不知道應當從貪欲中出離。

這個話怎麼講呢?

【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p175) 這個是貪心的對治,真正能夠對治貪心的唯一的藥,就是這個。應該對自己的貪著難捨感覺得慚愧啊,這是世間最起碼的。然後呢,在出世的來說的話,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過患:哎呀!它這個貪心,一切的過失,一切的患害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你見到了這個的禍害以後,你就生起一個什麼?厭離心,「啊!這個真可怕、真可怕!」你厭惡它。本來老是貪著難捨的,現在呢你要排斥、遠離它,這個是貪心的對治。你只要有這個對治,這個貪心就不圓滿了。那現在呢,前面已經有這個究竟的現象,又不知道對治的話,那你完了。所以三毒當中這個具足五相圓滿了,五相圓滿。後面那個最後一點很重要哦!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所謂蔽覆心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無明,就是我們無明,這個遮蓋著還自己不知道。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是講貪欲非圓滿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種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貪欲心相就不圓滿,

這個五樣東西缺一種的話,這個就不圓滿,這個就不圓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個蔽覆心,如果說你能夠了解它的過患,有出離心的話,它不但眼前不圓滿,而且可以對治,乃至於到最後連根拔起。整個地講佛法,主要的就是講這一點。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有人懷疑:貪欲只有意樂,為什麼還說加行?這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在該論中對十不善業都說了加行。

(p176) 那麼這個上面特別說,因為這個、這個身口是有行為的,所以說得出來;那個意三業說不出來的,但是《瑜伽師地論》上特別說加行,所以這個地方根據它這個來源說明一下,說這個地方的加行是有它的來源的。那麼前面已經把那個加行的相告訴我們了,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的人家在分辨的時候、計的時候,他不說這個是加行,加行的話你看不出來呀!怎麼叫加行啊?現在是這個意念、這個動向,就是加行。繼續:

<第五組>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徧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有關非圓滿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樣才能讓這位家主成為我的僕人,聽從我的要求?或者想:他的妻子、兒女、僕人等,或者他的飲食等資身之具,怎樣才能全部變成我的。或者心想:怎樣才能讓別人知道我少欲知足遠離城囂、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樂於布施等?“或者心想:怎樣才能使這些國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供養承事我,讓我獲得衣食等財物?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享受五種妙欲盡情地遊戲。如何能讓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讓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有無限的享樂。或者心想:如何能讓我獲得父母、妻子、僕人、朋友、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擁有的資產,這樣對資具發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對資眾生起貪欲。

它下面就隨便地舉出一起,下面這東西雖然不圓滿,但是這種都是貪欲心。它所以這麼一個一個例舉的話,就告訴我們那個貪欲這麼容易犯,這麼容易犯。明明平常我們起心動念,你仔細地觀察觀察,都在這種情況當中。這世俗上來說,哎呀!看見他好啊,你覺得:「嗯, (p177) 怎麼樣啊,我要策使他!」或者別人東西變成我自己有,就這樣。
如果我們修行人的話呢,自己總覺得願意自讚,自己讚自己,把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功德誇揚出來,讓人家曉得,就這樣。平常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很多地方有犯這種毛病。譬如說我們滿好在這地方,做一件事情,本來自己懶懶癱癱的,看見一個人來了,欸!做得起勁得很,為什麼?自己也說不懂,自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呢,就是讓他曉得我在那兒很用功,很認真地做,這個心理本身就是這種心理。其實這種心理不僅僅是貪欲,這種心理還有很多毛病在裡頭喔,這個心理又是個妄語的心理,這個心理又是跟貪相應的,又是跟癡相應的。你隨便仔細一檢查的話,啊!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十惡當中轉哪!都在十惡當中轉。所以下面這幾點,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好像很平凡哪,實際上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這個都是大學問,都是大學問喔!
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你要認真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最重要的要拿來去衡準自心。這個地方有一點注意!我們衡準了自心以後,我們會發現:「唉呀,我怎麼這麼差呀!」會有這樣的認識,那時候就好了。注意!不是叫我們衡準了馬上做到,你始終注意到:要衡準了,我認識它!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平常我們不認識總覺得自己還很好、還很對,那就完了,那就永遠沒希望!你自然覺得對的話,那你當然嘛,你對了,你還要學什麼? (p178) 你還要改什麼?所以你必定要先了解自己錯,了解了自己的錯,那個時候你才有改的機會。然後你改的話,你的善業成就了,結果好處是你的。現在你不了解你自己,人家告訴你,還自己賴,唉呀,還自己跟人家爭!對不起,這個業在,到那時候這個業啊,閻羅王救你不了,佛菩薩救你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一點以後,那時候我們自然會勤勤懇懇,自己找錯。
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哪,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曉得病,曉得了病以後要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要開那個藥,然後殷勤努力地如法修持。所以那時候拿這個法的鏡子照自己,發現自己:啊!說我身心上面這麼個差呀!那個時候才真正要咬緊牙關跟它鬥的時候。現在我們不是跟外人鬥,你不必跟人家去諍辯,要跟自己諍辯,說:「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鬥過你!」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了,那個時候你就有辦法了。所以它後面有這種公案,那是祖師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他就一天到晚自己為什麼咬緊牙關跟自己鬥。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主要的就處處地方提醒我們這一點,那個是貪。下面是:

<第二組>
【◎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瞋恚心的事、想、煩惱,如同粗惡語。
一、事。指瞋恚的對象。和粗惡語相同,只要能引發有情恚惱的,都屬於瞋恚。
二、意樂。指瞋恚時的心態。分想、煩惱、等起。想,須不錯想。煩惱,是指心起瞋恚時,和貪瞋癡三者那一個相應?若是因關愛而生的瞋恚,屬貪行。若是因為忿、恨、惱怒而生的瞋恚,屬瞋行。莫名的煩悶,屬癡行。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粗惡語一樣。 (p179) 這個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其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了,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地廣泛,這是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它們前面一樣。

【等起者,樂打等欲,】
瞋恚心的等起,就是樂意打罵等的欲,

就是你心裡面哪,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即心想:如何讓對方遭受殺害、繫縛等,或者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霉什麼等等。

就是說,你想:「唉呀,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哼,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楣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瞋心的加行,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的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p180)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地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之量 ③ 非圓滿瞋心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瞋心究竟,是對於打罵等,心裡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欸,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欸,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去了,然後跑得去,哎呀!他正如你所想的,或者跑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這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p. 128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若是具足以下五相,是為瞋心圓滿,如果有所缺少,瞋心就不圓滿。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瞋心圓滿有五種心:第一,有憎惡心,就是有討厭、嫌惡、不滿意、不痛快等情緒產生,隨不同情況而有所差別。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第二,有不堪耐心,是指對於不喜歡、不高興、不如意的事情,因為無法忍耐,而發生一種憤慨的心理。

(p181)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它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地這樣,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第三,有怨恨心,是對於已經發生的埋怨、不舒服、討厭等憤慨心理,不但沒有想辦法去平復它,反而繼續用錯誤的想法,使這種情緒慢慢地增廣累積,以致形成了怨恨心。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第三組>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第四,有謀略心,由於對怨恨的心,積壓在內,無法排遣,於是就想要損害他人,就作意: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捶打他?我要用什麼方法去殺害他?

就是這樣的心理。

【五有覆蔽心,】
第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理的層次。如果說粗粗地說我們不大清楚,你細細地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了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唉,這個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 (p182) 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是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嗯,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哪!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地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理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就是瞋,就是這樣。還有如果既沒有前兩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理,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
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所以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彩好的地方,它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具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喏!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

師父教誡如何對治瞋心
粗的障礙不拿掉,細的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去碰到它,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
說到這覆蔽心,有一點要特別……。現在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慢慢地了解了,所以在我們,所以真正好的,不管師長也好,共同的同學之友也好,在真正的共同增上的,師長一定隨時告訴你,說你錯了,說你錯了,然後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呵斥你。有人說:「欸,前面那個呵斥,不是個粗惡語嗎?」對!從形相來看,它是一個粗惡語,一樣的。可是粗惡語的內容有幾樣: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什麼意樂?意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樂、煩惱。所以說,假定你說你懷著瞋心去罵人家,這個就是粗惡語;假定你是懷著悲心幫助別人的話,這個就不是。懂不懂?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喔!所以前幾天我跟你們說:你們看見別人不對,你就告訴別人,你先檢查、檢查你心裡什麼心?說你幫助別人, (p186) 對不起,那個對的,那個可以;如果說你不是幫助別人,為了你心裡想,這一種想法,隨順你的胃口才對的話,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很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的的確確地,處處地方表面上面看起來,很多地方這樣地相似,或者是勸諫,畢竟不行的話就呵斥。因為有的時候的確,隨便跟你說,勸,勸了十趟、八趟他不行,大聲地呵斥一下,喔唷!他記得很牢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師長不得已用的一個方法。我們同學當中,說真正的大家的善友不是說,哎呀!你今天被罵了,他跑得來安慰、安慰你。其實他為什麼安慰你啊?因為他自己跟你犯了同樣毛病,兩個人同病相憐,你還覺得很好咧,結果大家兩人一起下地獄,最嚴重的現在莫過於此。大家希望偷懶,然後你也嘀咕說,這個地方要求這麼嚴,他也要求你,你們兩個還覺得很好呢,完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同修之間就應該這樣,互相諫勸:「啊!我們現在無始的習氣,現在這個好環境,要策勵我們,我們總要咬緊牙關努力啊!」應該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
為什麼前面不了解?為什麼後面呢?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所以修學佛法最難做的、最難深入的、最難突破的,就是無知;而不是無知本身,在無知而不曉得自己無知,還自己覺得很對,這個是一個最可怕,也最難弄的東西,最難弄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 (p187) 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跟他說了以後,他一犯再犯、一犯再犯。不過不管他怎麼一犯再犯,我還是非常歡喜地總是告訴他,因為我了解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可是他至少他肯想學啊,我們在座的確有好幾位同學,就是這個樣。這一點我心裡面,是,有的時候只是說,唉!這個東西實在不曉得什麼方法幫助他快點改過來,這個心理有的。但是我很少說對他起這種厭惡的心情,沒有。
另外一種,他也許做得滿好了,但是他心裡面就這樣的話,唉!我心裡想只是覺得,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有了能力,再去幫助他。這種人只好跟他遠離,免得等一下我也沾上,這個注意。所以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為無明所蔽覆,我們處處地方,要找到我們的病根什麼地方。雖然改不過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起大慚愧,說我要想辦法怎麼努力啊!那麼「覆蔽心」呢,是說:

p. 128 (3)
【謂於瞋恚不覺羞恥。】
就是由於被瞋恚煩惱覆蔽的緣故,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

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那就完了,你一有這個心,就完了!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的話,你趕快脫掉這件袈裟回家去,懺悔。等到你自己有力量再來,那還可以,要不然穿下去的話這好危險、 (p188) 好危險!下面是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也不了知瞋恚的過患以及應從瞋恚之中出離。

那更進一步地曉得它的禍害,曉得了禍害以後,策發了厭離心,這個是瞋恚的五相。下面又告訴我們,這種瞋恚的零零碎碎的一般狀態,讓我們用這個來檢點、觀察。

對逆境觀功念恩的道理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
如果不具足瞋恚心圓滿的五相,就僅僅成為損害心。譬如以牙還牙的心理,想到他對我已經作、或者正作了那些事,所以我也同樣對他作這些事。

有一種並不是圓滿的瞋相,他在心裡想:欸,這個傢伙怎麼來傷害我,嗯,這個傢伙背後說我壞話,這個傢伙什麼樣等等,那我也要怎麼樣去對他。那你這個心裡面生起來的話,就害了!人家對你怎麼樣,不管,不要說他不一定對你,你自己又胡思亂想;就是他真的對你怎麼樣的話,你應該怎麼辦啊?忍辱嘛!欸,他可是犯罪下地獄,對我來說成就我的忍辱啊!因為我成就了忍辱啊,我才是成佛啊!所以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今天使你成佛,你感激都來不及嘛,對不對?假定說沒有這種暴惡眾生,就沒辦法成就你的忍辱;你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話,你就成不了佛,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說:「喔唷!他傷害我,所以我們要報復他。」世間的人是對的, (p189) 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這樣的話,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也許你說啊,我這是小乘,小乘的你拼命忙你自己,解決你的問題都來不及,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不管入小乘、入大乘,絕對沒有你要給他講道理的地方,那何況是發瞋心啊!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包括報復心理、幸災樂禍的心理等,所有這樣的想法都屬於損害心。

不管你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想多少,那都是損惱之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叫應該講道理,「他沒道理,我有道理!」對不起,這個道理你都錯了,不管你這個道理多大。你真正如果跟佛法相應的道理的話,完全不是這樣的,完全不是這樣的。最基本的道理,他之所以來給你這樣,你要找到原因在何處。他之所以今天傷害你,對不起,那很簡單,緣起嘛!你什麼時候傷害他了,這個才是真的道理。更進一步,你說你真正要修行的,那麼正好,現在一方面要感到抱歉,我怎麼以前傷了他;一方面現在正好,現在成就我的忍辱,你還有什麼要跟人家爭道理的事情?這個就很清楚了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個瞋恚心就很容易平復了。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後面講到六度忍辱,他會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時再講。

(p190)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又如希望他這一世將喪失親人、財產、和一切善行功德;下一世會墮畜生、餓鬼、地獄等惡道受苦,這些也是損害心。

那個都是。最後。

學習瞋心圓滿的五種相,重在認識自心。必須抓住惡心的起點,知道最初的相是什麼,第一相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認識業從何而起。第五相也很重要,由此會認識最後將沈淪到何種狀態。中間三相是演變的過程。《金剛經》當中世尊所說:“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可見,心如果住著對方損害自己的相,就會引起瞋恚,而且隨著非理思惟的增長,業會由細而粗,由輕而重,以意推動身口,能使身心墮入惡趣。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就是能損害的相。對這種能損害相,心裡如果住著不捨,憎惡心就會不斷膨脹。

<第四組>
【◎ 邪見。事者,】
邪見之事,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

邪見是什麼呢?

【謂實有義。】
將錯誤的見解,認為確實有它的道理和意義,就是邪見。

對於實際上的,因為真正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但是空不是沒有喔!空而緣起有,就是這樣。實質上的東西,說這個本性是沒有的,可是呢緣起法相是有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邪見的人,他恰恰相反,或者是謗這個說,性空這一點他不接受;乃至於反過來,謗緣起,現在的事相的因緣的假有,就是換句話說一切事相,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他否定它的存在。就是關於佛法所說的,相反的這種。那麼,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邪見的意樂分三:
想,對於因邪見而起誹謗的內容,當作真實的來想。
煩惱,是起邪見時的心態,與貪瞋癡三毒相應。
等起,是心裡生起了要誹謗的欲想。
邪見的加行,是對所思所想策發誹謗加行。其中又有四種,

他所謗的東西,作實際上的……。關於諦實這個事情,到後面,講到最後的時候再 (p191) 來詳細地說明它,我們必定要對那個「緣起性空」清楚地認識。譬如說我們講中觀,是講這個真空俗有;相宗呢,恰恰相反,這個道理何在?你關於這個佛法所講的這個空有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世間上面的錯誤在哪裡。那麼眼前我們就把下面這幾件事相,就是粗顯的,這個性空緣起的道理了解了,那我們就判別得出來了。

【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即: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

關於這件事情,他就毀謗,這個下面解釋一下。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誹謗因,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惡行等,對於因上真實有善惡業誹謗為無有。現在有的人說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這個就是謗因。

什麼叫謗因呢?佛法裡面講,一切事情都是什麼—空、緣起,並沒有天生本性如此的。說這個人本性天生就是好的,本來就是壞的,沒有!他以前造了善的業因,所以這一世感得善的、好的果報,反過來說惡果。那麼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由這樣的妙因,感得這樣的妙果。現在有的人說:「哼!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那這個就是謗因,就是謗因。還有呢,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誹謗果,就是認為不存在善行惡行的異熟果,對善惡業實有苦樂果報誹謗為無有。譬如說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誰看得見?

(p192) 謗果的話,也同樣地,一個是從因果的因上面著眼,一個是從因果的果上面著眼。實際上,除了現在佛法所講的,其他世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說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啊?誰看得見啊?」大家都會這樣說。的的確確地,「誰看得見」這句話,很多人被它難倒了。其實這個事情非常簡單,絕對難不倒。你反過來問:「你看見你的祖先了沒有?我們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祖先,對不對?祖父我們容或看見,曾祖父容或看見,再上面我們看不見,那你一定沒有祖先的。」這個話說得通嗎?說得通嗎?絕對說不通!這不簡單極了嘛!所以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我們不能證明它有或者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證明它沒有欸!這個道理很明白,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談這一點,如果真正談,我會告訴你們。現在很多說以科學來談這個—科學上面可不是這樣講的,是最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最糊塗的事情,所以在這謗因、謗果,這兩點。

【誹謗作用分三,】
誹謗作用有三種情況: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力用,這個叫作用。

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從因到果之間,必然有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這個功效。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力用,這個叫作用。那麼哪分三種呢?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即是否認有殖種的父,和持種的母來延續生命。就是說胎兒並非由父精、母血、中陰身的神識三緣和合而成。

(p193) 那我們說這個怎麼會誹謗啊?欸,不,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真正的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啊?三樣東西—自己的識種,加上父母的和合,而有生命這個作用的存在。這個作用的存在還必須在,有這樣前面的因,感得後面這樣的果。現在說沒有,否定這一點,就是這樣。這是世間的人都不接受這個概念的,這個是叫作「謗持種作用」。說: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誹謗往來作用,即認為沒有前生後世,有情並非從前世轉到今生,也沒有從今生去往後世;

什麼叫往來?就是怎麼從前世到後一世,就是因果關連過程當中的前後的相續。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誹謗受生作用,即認為不存在中有眾生等。就是沒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受生的方式。

就是這樣,那麼這個也就是三世流轉當中的,種種的、不同的功效。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化生」,一定還有前生,他這樣的業感得。他說化生—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什麼上帝創造的;毀謗這個。凡是總之,就是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否定「空緣起」這個法則的,除了佛法,以外的所有的這種見解,都是屬於這一類。有很多人,世間糊裡糊塗的人,他不會有很強盛的知見;有很多人理智很深的,通常都在這個上面。所以現在講的科學什麼等等,究實說來,都是屬於這一類,都是屬於這一類。

<第五組>
(p194)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誹謗真實存在的事,即認為不存在阿羅漢、三寶、淨土等。

「實有事」就是,前面是生死流轉當中的三世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是因果還滅的時候,所得到的真實的果報,這個是「阿羅漢」。所以說因果的順這個流轉,他也否定,當然還滅他也否定。由於順的這個流轉的話,產生前面這種因、果、作用等等;然後呢,從還滅來說的話,證得聖果,這個他都誹謗,這種都是邪見。

究竟分三:① 真實 ② 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③ 斷疑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邪見究竟,是確定覺得這樣的,指決定誹謗。

他確定覺得這樣的。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邪見也是由五相而圓滿,

哪五樣東西呢?

【一有愚昧心,】
第一,有愚昧心,

這就是這個心理,這個就是。這個就是普通我們都有的。

【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對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的了解。

(p195) 對他所……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地了解。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第二,由於生性暴戾,喜歡作惡,以為否定因果,就可以不受惡報,還覺得這一個是對的。

對這個東西,他還覺得不但不知道,他還覺得嗯,這個是對的,這個是好的。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第三,有越流行心,心中邪知、邪念太多,無法如理的觀察諸法現象,實際上因果的道理,非常淺顯易見,就如同麥種一定會生出麥子來,麥子是果,麥種是因,否認因果,就好像說麥子不一定從麥種生,一樣的愚癡可笑。

而那個時候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法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如法地去觀察,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我們世間,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大部分,尤其是做學問的科學家,喔,他很講究,他這個研究起來,研究的精密,那比起我們來,不曉得比我們要超過多少,但是這種都是什麼?不如理的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到今天佛法這麼衰,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外面的人都很認真地做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佛法是世間第一智慧,居然糊裡糊塗不要善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雖然最好的佛法擺在那裡,我們不懂;說外道他很認真地去觀察,因為他對事情的觀察深入,等到我們大家坐下來一談,他兩句話一談,你啞口無言。啊,這個真可惜啊!
這個前面具五心圓滿了,這個愚昧心,這個愚昧不了知,不如實了知。
我們應有的正知見
這個第二個 (p196) 呢,不但不如實了知,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邪見的根本。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些什麼呢?根本就是「二無我」。那麼談到這地方,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說:「哎呀!這個二無我,這個難得很欸!不要說法無我,我們談不到,人無我空了以後,要證羅漢果欸!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談不到,我們只有念念佛啦!」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說眼前叫我們破掉了這個東西,證羅漢果,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東西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第一步要認識了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你修什麼就成功什麼。
然後進一步來說,眼前我們真正所以要做的事情,修行什麼?就是認得了我們錯在哪裡,如何改過。你這個認得—了解錯誤,以及了解了錯誤了改過,就是我們修行的業因,眼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假定這個事情你不認識、不做,請問你修行修些什麼?正因為你了解了這一點,說:哎呀!從這個地方了解了,徹底根除這麼難,所以不要再聽自己的胡思亂想招呼,一心念佛,那個才是我們所謂「念佛法門」的特質。還是從這個特別的認識上面,才開出淨土的方便法門。所以信,信什麼?還是信這個,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真正「如實了知」的這個心情。
不過這個地方現在講業,講業。那麼我們退一步,這個實際上對事情的真相,又分兩 (p197) 部分,一個叫作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就是怎麼樣一件事情從因感果,造如是業因,一定感如是業的果,對這個因果關係不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所說的「不如實了知」指這一個。可是為什麼有因果啊?就因為表示一切法本身,它不是天生有實在的自性的,而實在的自性是沒有的;只是說如此因,所以有如此這樣的緣現起的現象。這個業果的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實實在在了解性空緣起,所以把這個業果更深一層探索,得到這個結果,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個。
如果我們學的只是人天乘法,那你只要了解淺的那一部分就對,可是這一部分人天乘法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三世怨,很不值得。你忙了半天同樣的修行,最後還是到地獄裡面去。現在呢你只要認識得更深一點、多一點,你修行並不要加多少,這樣的修行,你就能夠跳出輪迴,乃至於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錯就錯在那個知見上頭。所以在這地方雖然講淺的,欸,但是我們深的要了解。同時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地方所以講淺的,是引導我們達到深的、究竟圓滿的地方去,不了解的就是愚昧心。單單那個愚昧心哪,還有一個酷暴心,還要跟著它好樂歡喜做這個。
然後第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地善觀察」,剛才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你懂得了,然後如理去思惟、觀察這一切善樂的根本;然後呢不懂得的話,害了!如 (p198) 果說你不善巧去觀察,最多就是糊裡糊塗,那個世間啊,大家就是這樣的世間,還造不出大惡來;如果說不如理地這樣去觀察的話,很多大毛病都出來了。所以說世間那個大外道,進一步說,眼前的所有什麼世間的很多特別突出的,科學上的概念,也可以說屬於這一類的。不過這一點,我們不要隨便講,因為你弄得不小心的話,這個會產生種種諍論,諍論。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這樣,就是說你要把一件事情要真實地了解,不是說人家告訴你怎麼,你就聽見怎麼,這個跟佛法的精神是完全吻合,完全吻合。它細微的判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去談它,不去談它這個事情。那麼這個地方講的,就是說不但是愚昧,不但是樂作惡,而且照這個錯誤的事情,你願意深入去觀察。我們現在要如理觀察就對了。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第四,有失壞心,因為誹謗無布施、無供養、無火供等,誹謗沒有一切妙行等的緣故。

就是說你做種種的,也是前面的計畫,就是欸,你是覺得,你確定這樣的見解,誹謗那些不對的,這樣,這個邪見就圓滿了,圓滿了而也沒有對治。第五個,

【五有覆蔽心,】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沒有對治。

就是沒對治。那麼同樣地,

你(p199) 【謂由邪見不覺羞恥,】
是指由於被邪見煩惱所覆蔽的緣故,而不覺羞恥,往往還義正辭嚴的大聲疾呼自己的理論,

對於邪見不覺羞恥,自己還覺得得意咧!這個真正可怕的,就在這個地方。自己明明錯了,自己還覺得得意;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有道理;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不承認,還有一百二十個藉口。這個修學佛法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千萬注意啊!所以我們第一個真正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自己—我是個凡夫,自己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就算你不懂,你常常提醒自己的話,這有很大的幫助。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不但不知邪見的過患,也不知應該如何遠離邪見。

你當然不知道,不知道嘛你當然完了!就是這樣。

<第一組>
p. 129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以上五種心隨缺一種,就不是邪見圓滿。雖然邪見還有其他種類,而此處只說這四種(誹謗因、誹謗果、誹謗作用、誹謗有事)名為邪見,原因是:這四種邪見在一切邪見之中最為嚴重。為什麼是最嚴重呢?因為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因此,是一切邪見中最嚴重者。

這個邪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但是這個地方,單特別拿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原因哪?由於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由於這樣的這個邪見啊,什麼樣的惡行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個是邪見當中的最重的,最重的根本。當把因果這個法則,你一斷 (p200) 掉的話,就完了!說起來這「因果」兩個字,講起來容易,要想了解它實在是不容易喔!我們仔細想一想看。
講到現在,我們隨便談,當你一想到因果的話,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眼前我們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表示什麼?我們雖然嘴巴裡面講因果,的的確確心裡邊,對於這個「因果」兩個字並沒有如量地生起正確的認識。好的呢,至少我們在概念上面曉得有因果,接受因果,這個時候就應該下面緊跟著,就應該檢點一下:我們接受了以後,是不是派上用場了?我們能夠這樣地檢查,很快就進步了。單單接受都已經很難了,如果你不努力去檢查的話,很快就失去了。因為這個人身很容易失去,而不知不覺當中又造了很多惡業,造這個惡業,還是照著以前的老習慣走了,你又墮落,又墮落。
尤其是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一旦被了這件衣服,你不能跟它相應的話,哇!這個是可怕極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反過來呢,欸,妙了,你一被了這件衣服,你做一點善事的話,對不起,這個在家人跟出家人,你同樣做一點好事,儘管做的好事的量完全一樣,可是你一被了這件衣服,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功德之大,這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就像你走路一樣,欸,你平常走路用兩隻腳跑,你怎麼拼命地跑,能跑一點點。假定你得到一個善巧的工具,這飛機的話,你這個跑很短 (p201) 一段的時候,你就跑得很遠很遠,就這樣,所以這個戒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效。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十惡業中:殺生、粗惡語、瞋恚,最初是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瞋心圓滿;

那麼特別又檢查一下,殺、惡口、瞋心,這個煩惱都可以引起—由貪而殺,由瞋而殺,由癡而殺。但那最究竟、最厲害的是什麼?瞋心的殺最究竟。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不與取、邪婬、貪欲,最初由貪瞋癡引起,最終由貪心圓滿;

盜,盜也可能有貪、有瞋、有癡,可是貪心起的盜,是最嚴重、最究竟。那麼欲邪行跟貪欲也是一樣,下面:

【妄語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妄語、離間語、綺語,最初由三毒引起,最終由三毒圓滿;

這個剩下來的幾樣東西的話呢,發起跟究竟都是一樣。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邪見由三毒引起,最終由癡心究竟。譬如:殺生,以貪著肉味而殺,是以貪發起;因仇恨冤家而殺,是以瞋發起;認為殺牛祭祀有功德,壞人可殺、鼠蠅須殺等,是以癡發起。

這是容易明白。

(p202)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身語意三業來說,意業是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屬於業而非業道。但是由思心所在先,而後造下身(三)、口(四)的七業,就屬於業和業道,因為已經成事造業了。貪瞋癡三者,屬於業道而非業,因為它的本身是以煩惱為自性,所以能起惑造業。簡言之,思心所的本身並不會造業,只是思的作用,一旦和貪瞋癡等煩惱相應,便會造作種種惡業,所以思心所是業,思心所加上和煩惱相應的身口業,就成了業和業道,貪等煩惱的本身,則是業道。

然後這個仔細分的話,這個業又分成功業道。什麼叫「業」?什麼叫「業道」?這解釋一下。「業」,換句話就是你做的事業,平常說你做什麼事情啊,就是這樣。我們真正做事情的話,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這個,就是一種行為,一種行為。
所以身固然是一種行為,然後呢,口固然是一種行為,心理的行相也是一種行—心行相,心行相。那麼「道」,就是你那個行為在這條路上走。比如說我思惟,思惟是一種心理的行相,但是這個思惟,就一定要憑藉了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思惟才產生一種功效,產生一種功效。比如說我想走,然後呢站起來走,欸,對了!那個你這個思惟就變成功一種功效,所以這個地方說「思唯是業非業道」。那麼「身語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本身又是一種做的事情,又在這個上面可以產生功效。貪瞋癡三唯是「業道非業」,這個貪瞋癡三,就是業所走的道,這個思心所經過,在這個,乘著這個貪瞋癡,就產生種種的功效。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這個業跟業道之分,業跟業道之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業」跟「業道」之分。
現在這裡我不詳細講,你們仔細的思惟觀察,將來會體會的到業跟業道之間的差別。 (p204) 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時候,也曉得它對治的正確的方法。那麼上面第一個,就是正說明了這個業主要的是哪一些,主要的是哪一些。

<第一組>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
十業道輕重的差別。分兩部分:

說那個業當中,哪一些是輕,哪一些是重。我們了解了以後的話,處處地方,就曉得怎麼個對治,以及了解它的利害關係。

【① 十業道輕重。】
一是介紹業輕重的差別。

第一個是特別說十業道本身的。

【②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二是說明業為什麼特別重大的原因。

下面就說,有一些造業的門,它有特別的力量,凡是具有特別力量的這些,你造少少的業,就產生絕大的業果。

【◎ 初中有五,】
(p205) 這個「初」,就是十業道。

一、由意樂故重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一、由意樂故重:若殺生時的心理狀態,是和猛利三毒所起的,那麼業比較重。

同樣的這個殺生,殺生當中,哪一個是重,哪一個是輕呢?第一個說意樂重故。我們曉得我們殺生的時候,作任何一個業,一共分:事、意樂、加行、究竟。那麼每一樣東西以後,它由於你作的時候,特質的輕重不同,產生的業輕重也不一樣。當你殺的時候,你那個心理狀態也決定,猛利三毒所起的,那麼這個業也比較重。比如你殺生,你隨隨便便一個蚊蟲來咬你一下,你自己並沒有大的什麼貪瞋之心,欸,一看!直覺的反應,啪一下打掉了,那個時候,是,犯了殺業,可是這個殺業就比較輕。然後呢你看見那個冤家,喔!你這個惡膽旁生,想種種辦法,瞋心非常熾盛,那就非常厲害。雖然同樣那個蚊蟲,平常你如果非常討厭,你看見了這個蚊蟲,你就心裡面起了個大瞋心,結果同樣一打的話,雖然同樣的蚊蟲,後者的這個業比前者要重,這個三毒越猛利那麼越厲害。第二:

二、由加行故重
【由加行故重者,】
二、由於加行的因素導致殺業嚴重者,可以分多種情況:

就是你的行為。

(p206) 【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
第一種情況,是對於已作殺生、正作殺生或者將作殺生,內心踴躍,心中生起歡喜。

或正殺生,或者當殺生,「當」是將來。

【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第二,是自己作或勸他人作時,對所作的殺業口中稱揚讚歎,見到造殺業的同行者,心中便歡喜興奮。譬如:有屠夫不但自己殺生,而且開屠宰場教他人殺生,平時見到同行就讚歎稱揚,這些都是嚴重殺業。
第三,是經過長期蘊釀思量、蓄積怨恨心之後,才發起殺業,而且是不間斷連續地行殺,或者是以深重意樂行殺。
第四,是從量上來說,即一時之中頓時殺害眾多生命。譬如:以核武器瞬間造成大面積殺傷,或在屠宰場中,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一按電鈕便屠殺上百隻豬牛,這些都是屬於一時頓殺多生導致殺業嚴重。
第五,是殺的方式很殘忍,使生命遭受劇烈痛苦而做殺害。
第六,使被殺者心中恐怖,就像先對被殺者做種種不應理之後,才進行殺害。
第七,由於所殺的對象是痛苦深重的對境,如孤苦貧窮、哀戚悲泣等者,而導致殺業深重。譬如:被殺者孤苦貧窮、無依無靠或悲泣、乞求等等,在對方處於痛苦的狀態時,對他進行殺害,也是嚴重的殺業。

那個第二,加行。在你那個作殺的這個行為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看你,就是說你心裡邊歡喜,歡喜去殺,殺的時候殺得很起勁。不但自作,還要勸別人,對於殺這件事情還稱揚讚歎:「哎!殺得好!這樣做得好啊!這樣做得對啊!」這樣。然後看見別人做的時候,你心裡:「嗯、嗯、嗯、嗯,這個好!」殺的之前你心裡面,已經長時時候想了種種方法,怨恨,然後經過了這樣地去作。然後作的時候,「無間」,什麼叫無間?做的這件事情,就是說心裡面懷著這個瞋念,去作的時候繼續地這樣去,作的時候心裡面就很殷切、殷重。這個說「殷重心」,在這裡文隨便一看,好像看過了,平常我們一體會,我們就體會得出來。有的時候作那件事情,心裡面好像並沒有什麼,浮浮泛泛;有的時候你心 (p207) 裡面,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在那個地方,那個就是殷重心。「或於一時頓殺多生」,這個大的有情眾生,我們不會一口氣殺很多的,小的東西我們往往會—螞蟻、蚊蟲,這個東西往往會殺很多。
我現在想起來,我看見小的時候,現在想起來,真是心裡面很害怕。那個大人,我就看見那個螞蟻,然後呢他用開水燙那個螞蟻,然後那個螞蟻窩用開水澆下去。哎呀!現在想起來,那是真可怕,慘不忍睹的事情,慘不忍睹的事情。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已經出了家了,那新竹我們福嚴精舍後面挖土,挖土。說起來這個我自己,一直為了這事情不安呢!現在我一直那個病,很可能就為……大概都是因為受這個影響。那時我想的說那個地方沒水,弄個蓄水池,那麼後面就挖土。那麼既然挖土,結果挖開來啊,看見很多的螞蟻,那是一定傷它的。雖然我自己沒做,但是結果做了,那個工人就在那裡。 。
有一趟我看見,你們有沒有看見有一種螞蟻,這個螞蟻窩住在樹上的,有沒有看見?那個大大的,一個黑黑的對吧?啊!那個成千上萬的,不曉得多少螞蟻,那挖倒了以後,那個螞蟻就倒在這裡。結果裡面有個工人就看見了,就拿來火燒,我也沒阻止他們。已經燒了,哎呀!我心裡覺得殘忍,不要去燒啊!那些工人就是不聽,就燒。唉!我心裡一直為了這個事情,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沒多久這個工人有一次就被燙傷了,那個本來那個 (p208) 工人非常強壯,這個力氣真大,燙的渾身那個火傷,我天天看見,從那個精舍下面走過去,那個人瘦的,弄了半年弄不好,那時候心裡想你看!那是花報!所以這個一時頓殺多生那是慘不堪言!
現在我們常常看見,現在比如那個戰爭,往往有很多不可思議的,這種大的果報。比如日本人丟原子彈,一下,幾十萬人統統完了;或者像當年東京大地震,哎呀!那個整個的那個火燒,燒得啊,現在往往這種大戰,就是這種業因,你看,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在這件事情當中,那個工人往那個裡面一丟,我曉得將來這個劫難過程當中,我也在被這個大火當中的一員。你們注意,所以這個業因、業果是一點逃不了的,這唯一的辦法就是懺悔。對了!我想起來了,我昨天問你們一個,說業作了以後逃不了的,那麼懺悔怎麼辦?這個本來要考你們的,還是要考你們,我倒沒忘記,你們好好地去想一想。這個是「頓殺多生」。那麼還有呢,「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者是「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種種這種東西。還有,對於這個孤苦,值得哀愍的人也殺害,這樣,這種情形。   
講起來殺害,我想起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來。我今年春天,我看見那個電影片,電影片,就是那個 VIDEO TAPE,那個片子的名字叫「死亡的面貌」,一共有三集。有一次有一 (p209) 個同修拿得來,說師父您看看這個,我去看,結果他就告訴我他吃素,為什麼吃素啊?他固然是信佛,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就怎麼?看見了那個死亡的面貌以後。我說有這樣的效果嗎?叫他租一個來看一看。然後一看,果然!哎呀!誰,你們很多人一看見這東西,叫你吃肉啊你就不想吃了。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你們現在沒看見,不曉得有沒有這個機會,我真想介紹我們自己看一下。
有很多事情,我們所以做不到的原因為什麼啊?就是我們沒真實的感受!當你一旦到了真實的感受,你會這個感覺啊牢不可破!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人,我們在這地方,大家同行當中,有一個人—一個大壞蛋,那個人專門做壞事。但是呢他表面上面,哎呀,做那個人情做得很好,你還很歡喜他,你上了他一趟當以後,你曉得這個傢伙,這個傢伙是個大壞蛋。然後你告訴別人說:「欸,這個大壞蛋。」別人都不相信你,但是你印象心裡很深刻。你還覺得:這個傢伙總有一天上了當,但是你去告訴他,他就是不相信你,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我想很可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這很有意思。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個地方我簡單地告訴你一下。   
就是我們平常那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它有幾種作用—前面的五俱意識,你眼睛看見了,馬上這個第六意識跟著就動了;耳朵聽見了,跟著動了;嘗到 (p210) 了、觸到了,然後呢,所謂「眼、耳、鼻、舌、身」這個,前面這個五根所對的境,然後呢意識。第二個,緣那個「法塵」,法塵就是你腦筋裡,就這樣去想。但是平常的時候,因為這個五俱意識非常粗猛,所以緣法塵這個力量本身很薄弱,很薄弱。儘管講的時候聽,聽見了以後,但是因為你本身,你沒有經過這思惟、觀察的深切的力量,所以這個概念不深。一旦你親眼看見了以後,哇!那個印象很大、很大,那時候就產生效果了。所以剛才說的這個例子都是如此。
那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要多思惟、觀察?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就是說現在我們看見很多業果報應的這種事情,因果關係的事情,因為我們並沒有深入地思惟、觀察,為什麼沒有深入思惟觀察?就因為眼前前面那個五樣意識很粗猛,我們這個意識一天到晚跟著它跑。我們要坐在這裡看一下書,欸,偏偏胡思亂想。為什麼胡思亂想?你們有沒有想過啊?為什麼?就是你剛才眼睛看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裡;你耳朵聽見了,強烈的印象留在那裡;你嘴巴嘗到了,強烈的印象在那裡,就這樣,而就是這些東西擺在這個地方。
所以等到那個差不多到時候,十二點鐘你聽見一下,欸!打板了,要吃飯了,那口水就咕嚕咕嚕流,你就這樣。然後你看見了,如果這個人跟你是個好朋友的話,你聽見一點聲音的話,你心裡面就知道,哎呀,站起來跟他聊一下天。如果說這個人是你跟他不歡 (p211) 喜的話,你一想的話,「這個傢伙,他又在那兒說我壞話了。」這種情況你很容易,說明了—平常一直緣這個粗猛的、前面的五俱意識,這第六意識在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散亂的原因。就是懂了一個道理的話,你沒辦法深入地思惟。於是那個時候,你一再在造業,等到造完了業,下了地獄受苦的時候,沒辦法了!就是你生前有辦法的事,你都沒辦法修行,到了地獄你有機會嗎? 
所以現在唯一的怎麼辦呢?就是你必定要把外面的東西排掉,排掉了以後,你能夠深刻地思惟,使得這個意識所緣的法塵,產生強有力的功效以後,那時候心裡面就產生力量了。要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你內心當中思惟這個念頭,繼續不斷地思惟,強到能夠擋得住,前面五俱意識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換句話說,作意強到像你看見的一樣地強烈,那時候勉勉強強可以把你看見的事情擋得住,不被它引誘。實際上你還要超過它,當你真正超過它的時候,這個力量就產生了。我不曉得我這個解釋,你們清楚不清楚?對,如果有人已經很清楚了,不清楚的話,要了解,這是我們眼前真正修行第一個關鍵,第一個關鍵。
所以萬一你不行,實際上呢我們真正大部分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要環境來保護,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出家。叫你一個人恭敬,恭敬不起來;喔唷!大家看見這個地方的規矩很難,到那時候你自然肅然起敬,對不對?叫你恭敬,恭敬不起來,然後你信佛的 (p212) 人,跑到廟裡邊,喔,這個心裡面就恭敬起來了,是不是?做壞事,也是受外面的五樣東西而意識跟著它,做好事同樣跟著它,現在你懂不懂?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修行往往說,修行好像不要管外面的環境,完全錯了!初初真正用功第一步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賴這個好的環境,這個好的環境怎麼來的啊?說起來還是業感緣起!
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沒有好環境,請問好環境這個果,你有好環境這個因嗎?你有嗎?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哦!所以如果現在我們感覺到我們沒有的話,我們趕快勤勤懇懇,多掃一點地,多抹一個桌子,把這個環境弄好了。欸,眼前馬上就得到好處,將來你一定有好的去處,信得過這個話嗎?所以現在我常常看見,自己的東西,喔唷!保護得好好的,常住的東西誰都不管,這是註定我們每況愈下的原因。所以記住:私財如土,是公財如命啊!記住: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到的話,你一定成就。   
這是我隨便剛才談到那個事情的時候,這樣,我自己也是這樣。欸,那個同修一看見那個,他也是到處去勸人,結果勸的很多人呢,至少看過那個電影的一個禮拜,看見肉就不想吃了。唉!我自從看了這場電影,那個印象之深,是不得了地深!我要敘述給你們聽,你們也沒有這個大的效果。我簡單說一個,說一個。我們已經聽說過人家吃猴腦,你們也聽說過沒有?吃猴腦。我們現在 (p213) 好像聽見了,很好玩,欸,吃猴腦!就是這樣。我那次看見了吃猴腦以後,啊!一直到現在,印象深不可攀!就有四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都是西方人,穿得非常好,然後不曉得到哪裡去,那個地方我不知道。總歸這個地方一定不是歐洲,也不是美洲,可能是在哪個地方,波多黎各或者是非洲,或者是哪裡,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然後就坐在那地方,準備吃。那個檯子中間有一個洞,檯子中間有一個洞,然後四個人四個盤子,那個旁邊盤子、調羹,小的這個鎚子—那個小鎯頭。唉,講起來那個殘酷得不得了!然後那個侍應生抱了個小猴子,那個小猴子小的一點點,就抱得來,包得緊緊的,那個白布裹的什麼,拉進來。那個小猴子就吱吱嘎嘎、嘎嘎叫,大概那個小猴子也怕得要命。哎喲!我在那裡看,開始的時候已經不忍心,我就想,假如我是這個小猴子如何?哎呀!我一想那小猴子,我簡直是眼睛不敢看,閉上眼睛不敢看,但是瞪開眼睛又去看牠。結果那小猴子就抓得來,抓得來了以後,又塞在那個後面,塞在後面,那個洞還有個很巧妙的東西,這麼「卡噠!」一來,就猴子那鎖住了,下面那個身體整個綁住了。
你們想想看,假如是你們那個猴子的話,你們那時候什麼想法?然後那個佣人就用一點藥水,當然已經弄得很乾淨了,又把那個頭上,那個猴子的頭髮,把它「嘎噹、嘎 (p214) 噹」剃得光光的,然後再拿那個鎚子「咕!咕!咕!」敲。啊!假定是你看見那東西,不曉得,我想誰都到那個上面,好幾個人我看看他們,他們也把那個頭拿開了,拿開了,就這樣!最後那個敲開了,敲開了以後,他很有技巧的,那個人還不敢下手。開始的時候,那幾個人好像紳士,準備在那兒吃,到後來那個、那個,不管那個男士也好,那個女士也好,唉!那心裡面,皺著眉頭,他也這麼看他一眼、看他一眼。結果敲開了以後,腦殼就「啵!」一下撥下來。啊!那個猴子就吱吱嘎嘎叫,沒死啊!然後居然拿那個調羹就挖出來,那個白白的腦漿。唉呀!是這樣!這個人的之殘忍哪!是人的殘忍。
所以現在我們看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啊!總覺得殘忍,這個東西真的殘忍啊!要是你們看見,它還有好幾個,還有看見那個殺人。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那次親眼看見的,那是阿拉伯人,抓到那個仇人,拿了個刀,「蹬!」一刀,硬是那個頭就掉下去。那個頭掉下去並不死哦,那個頭掉下在那裡滾。啊!我又不忍看,下面到底什麼樣,我都沒看見,那就是死亡的真相,就這樣。然後看完了以後吃飯,誰都吃不下,不要說吃肉吃不下,吃素也吃不下。當你想到你吃了牠以後,將來說不定你要這樣還牠,怎麼可能哪!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我說到那個「加行」,平常的時候我們注意,你如果這樣去對別人的話,對不 (p215) 起,將來你就這樣,得還別人。一直到你成佛!成佛還要這樣的,昨天告訴你們那個金鎗馬麥之報,以後有機會告訴你,十,佛自己親身遭到這樣的十種大難,這個業是萬萬不可以造。這是講到加行重。第三無治,

<第二組>
三、由無治故重
【由無治故重者,】
三、由無治故重:凡是修一切的善因,都屬於對治罪業。

就是對治,這個是我們修行當中第一重要的。前面四個,貪瞋癡當中有覆蔽,有覆蔽就是沒有對治,能夠對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對治呢?

【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無治”,就是未生起業的對治。有五種情況:
第一,就是每天甚至不能以極少的半小時或十分鐘受持一條學處、修一善法,而相續不斷地造惡。
第二,從不能受持齋戒方面來說,即不能在半個月或初八、十四、十五等日受持一分齋戒。有一位屠夫白天殺生,夜晚受持齋戒。由於因地黑白業夾雜,後來感入鬼道時,白日受苦,夜晚享樂。
第三,就是在每天各種時辰中,不能布施修福或者不能在身語上做一些問訊、禮拜、迎送、合掌等恭敬的善業。
第四,又無法時時獲得猛利增上慚愧,對所作的惡業生起慚愧反悔之心。
第五,不能證得世間離欲、壓制粗大煩惱,或不能證得出世間四諦十六行相現觀、斷除煩惱,不具足此等罪業的對治。

就是這個,這個是對治,修行就是這個東西,就是懺悔,對治惡業。「不能日日」,最重要修行的話,時時刻刻要怎麼辦呢?持一個學處,學處是什麼?就是惡業的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正確的,該這樣做的。乃至於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最少的,這樣。通常這個半月、八日,不但是持一學處,通常還有特別的,比如八關齋什麼等等,「受持齋戒」。或者「時時間布施修福,問訊禮拜」,這個我們都 (p216) 了解的。「迎送合掌和敬等業」,注意喔!和敬,這個和敬從心裡開始哦!所以六和敬,見這最重要的,見解是你內心的事情。儘管我們現在,形式坐在這裡,心裡不相應,不好!反過來,就是我們現在形式做不圓滿,只要你見解正確,你起了慚愧心,說我要努力呀,就好!
所以我剛才說,不是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你只要心裡面稍微一轉。昨天就有個同修跟我說:「哎呀,我最近聽了那個論好歡喜啊!以前那個死角,總是轉不過來的,總是覺得自己對,總是覺得這樣,現在一下轉過來了。」他結果發現這一轉過來啊,原來這個問題容易得不得了!我就告訴他:是嘛!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總覺得:哎呀!這個佛菩薩做的事情,教我們這麼難做啊!真正難,不是在佛菩薩跟你;真正的難就在知見上面。有一天你得到那個正知見,你能夠接受的話,一轉過來的話,欸!整個的問題都開始就轉了。到那個時候你會感到歡喜啊!平常我們還自覺得有十二萬分的理由,到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唉!十二萬分的抱歉。那就對了!那個時候就是什麼?就對了!
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於時時獲得增上慚愧惡作」,他前面說不能,就是沒有對治;你能夠,就是對治了。說:慚愧啊!以前自己覺得我還對,現在覺得,哎呀!我錯啦,我錯啦!以前做得不對,「惡作」就是—我覺得以前做得不對啊,厭惡自己所作的。對於壞 (p217) 事情你能惡作,就對了,這個就是對治。作的時候你用這個心去作,現在呢你用這個心去厭惡、討厭,對你前面所作的這個心,產生不歡喜,這個是正對治,這就對了!
進一步再什麼啊?「證得世間離欲」,這個惡作、慚愧,通世間的,也通出世間的,修學第一步從這裡開始。你更進一步,然後呢要證世間離欲,曉得它的過患,乃至於「依法現觀」,依法現觀就是證得空性乃至於。「現觀」還沒證喔,就包括在「行」到「證」這個階段。所以真正你證得空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就是對治,如果說沒有對治的話,這個就是重的,反過來說你能夠對治的話,這個業會減輕了!這個修行,我們看見這一點,是對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不但是鼓勵,實際上我們真正要學的就從這裡。

四、由邪執故重
【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
四、由於執著邪見而造惡業所以嚴重。如行殺害牲畜祭祀來求福報等業,以為是正法;

由於邪執, 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正法,寺院供的;邪法所供的那個地方就是叫「邪祠」,他也供這些各式各樣的神,各式各樣的神,外道等等,其他的所有的那種神。然後呢,他們執種種邪見,執邪見而行殺害,這個是最嚴重。說:「哎呀,要拜拜呀!」所以殺一個大豬,殺一個大牛。哎呀!這個東西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這就是由這一個重。

(p218)【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或是認為畜生等,是造物主賜給人們的食物。殺害並沒有任何的罪業。以上種種,是依止邪見而行殺生業,所以業重。

喏,就這一個。「啊!這個畜生哪,這個世間主造來讓我們吃的,去殺啊!」那是邪見,這個是非常重的重罪。所以同樣的情況,雖然我們沒有這種執著,我們明明做錯了,還是覺得:「我對呀,我就應該這樣啊!」我們往往覺得,這個世間的,好像嫉惡如仇,「我覺得正人君子,嫉惡如仇。」對不起!你這是個邪見哪,這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平常在這個地方常常聽見大家諍論,諍論了以後他還覺得我對,他沒有,他錯。對不起!你那時候已經在邪見當中了。外道尚且不可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如果執著這個的話,那是很可怕的,這個地方自己要覺醒,自己要覺醒。第五:

p. 130
五、由事故重
【由事故重者,】
五、由事故重:由於殺害的對象不同所以業重。

前面這個幾樣東西,或者由自己的內心,或者由加行,這件事情由於事—就是你所作的對象。

【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若行殺害的對象,是大的畜生、人、父母、兄弟、尊長、出家眾、有學菩薩、羅漢、獨覺,以及知佛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等,都屬嚴重的殺業。以上五種屬於重的殺生,除了這五種原因之外,就屬於輕的殺生。

就是說這個,由看你所殺的對象,當然偷盜等等也是如此。「殺大身傍生」,一個比 (p219) 一個大—小的螞蟻,這個傍生比較小;然後大一點的狗等等,那就大很多;然後象、牛更大;然後「人或人相」那更大。人當中自己的親屬更嚴重,親屬當中的尊長是更嚴重。說「委信」是什麼?委信就是信處,就是出家的,有幢相那種人。乃至於有學的菩薩,那更不得了,獨覺是已經無學的聖者,以及如來。後面這個東西犯了這個的話,不得了地可怕,不得了地可怕—五無間罪。從父母開始,那犯了以後的話,那是五無間罪,越後越大。「違此五因」是輕殺。

【餘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十業中的其他九業,也是以此殺生為例,輕重相同。

這個是指殺生,其他的也是這樣。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內涵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不與取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
① 搶劫或偷盜眾多財物或價值昂貴的財物;
② 所盜是委信者的財物,就是他人對自己信任,而自己卻劫盜他的財物;

以造業的對象來說,其餘九者,分別舉出業較重的例子來說明。不與取:一次搶劫或偷盜數量眾多的上妙物,

「委信者」就是三寶之物。所以對那個三寶之物,是一點不能動啊!說到這裡,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總覺得常住的東西馬馬虎虎。對不起,這個你雖然沒有盜心,但是因為它這個本身這個東西重得不得了,所以隨隨便便你妄用一點,就犯不得了的過錯欸,犯不得了的過錯欸!所以到了晚上溫習的時候,我會告訴你們,歷史上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很好的一個出家人,他生前就因為妄用。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公案。
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一個公案。有一個人造一個大廟,他是非常好的人,有一次他人家供養一個石頭,不曉得作什麼碑的,他們沒有做,供在那裡也不做嘛!那時候正好造房子,在前面缺一塊階石,他想這個碑反正沒有用,在那裡做了一個階石,就是這樣,然後就做了,做了以後就死了。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裡,不曉得受無比的苦。但是他畢竟還是個修行人,後來他一個特別的因緣,就來託夢給他的一個弟子,說:「我生前就犯那麼一點點,現在一直不曉得這個大石地獄當中煎熬,不得了地苦啊!然後我還有一點點什麼東西,你代我贖出來……。」然後把那塊石頭挖出來,擺在那個地方,經過多少人的懺悔,才得到解脫。你看,太多這種類型的公案!
所以我們現在啊,這種事情說起來真可怕!隨便我想到一件事情,也是隨便提一下。 (p224) 我第一次到淨律寺去,淨律寺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他們那個打電話都要錢的。我那次跑得去打,打了以後,我這個同修真好,淨通法師,他也沒有跟我說,打過了,他就代我丟了個錢。當時我也不知道,後來我回過頭來想一想:好像這個地方有一個丟銅板的箱子嘛,我就一看,果然沒有錯。我心裡還想:這地方丟一點,這個打一個電話還要錢。但是,幸好我還算三寶加被,我說:「哦,不可以,不可以!」我自己還覺得種種理由,我自己覺得跑得來教書的,他們那地方,因為我的心目當中,對這個師長無比地恭敬,老師什麼東西給他;我來教書的,到那個打一個,打一個還要丟銅板。但是我心裡想:馬上懺悔,這個念頭萬萬不可以!我馬上拿一個銅板擺在那地方。以後看了一看,不、不、不,不是一個銅板欸,打到台北去要好幾個。然後我每次去打的時候,看那個,我還心裡想:煩哪!後來想:啊!這個就是我的錯誤,我就懺悔了好幾次。以後高高興興,每次看看,萬一這個錢不夠,寧願多丟幾個。
所以我說到這地方,倒不是說我什麼,所以有很多客觀的環境,我說明了什麼?像這個,我們平常以我這個條件,我常常給你們這麼講,我自己都做不到。所以我很了解,這種地方啊,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因為眼前這地方大家鬆鬆散散,目前已經這樣地努力向上,已經非常難得,我非常讚歎。所以我曉得一下逼得很緊的話,這個不是你們的過錯,那 (p225) 是我害了你們。大家肯這麼向上,一步一步努力,今天會提到這個地方,我順便一提,將來這個地方,我也要慢慢地改善。所以改善的原因,絕對不是為我,這個你們大家曉得的。這個地方,我來的時候,就是這樣來,去的時候也就這樣去,這是為了保護大家。
所以這個「委重」,這個是三寶的地方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錯。不要以為這反正不要錢的,坐在那地方,一個電話打個半小時。沒什麼事情,公事都不可以打,還在閒事無聊了,跟人家聊聊天,千萬不可以、千萬不可以!凡是三寶之物的話,千萬注意!所以這地方說到「盜,不與取」。不過這裡順便一提,就是因為我們常住,將來的的確確,你們有的人有錢;自己沒有錢,常住供給你們,這個沒問題,這一定沒問題,該用的一定要用。可是這地方,隨便一點小地方的話,千萬注意。

p. 130 (3)
【劫盜孤貧,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③ 劫盜痛苦對境的財物,譬如,劫盜孤兒寡母、貧困者、殘疾人等的財物;
④ 劫盜內、外道出家人的財物,以及劫盜修習內道正法僧人的財物;
⑤ 公開闖入城市攔路搶劫、大規模劫盜等等;
⑥劫盜聖者的財物,譬如,劫盜小乘有學聖人、阿羅漢、獨覺阿羅漢以及僧眾、佛塔的財物。

或劫盜孤苦貧窮者,及劫盜三寶物,尤其是從上師處盜取最重。還包括劫盜出家眾、有學菩薩、羅漢、獨覺、佛塔等所有財物。強奪比竊取重,在城市比曠野重,入宅比不入宅重。

這個是盜,這個是盜。想起來了,所以講那個盜,五台山有一個叫人皮鼓,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可能有人聽說過了,這個鼓怎麼會人皮的呢?不是。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這個道場有種種神異不可思議的。有一個大廟,那個大廟有一個人,那是廟裡 (p226) 的一個當家。那個五台山的香火盛得不得了,非常盛,但是有很多慢慢變成子孫廟,他也莫名其妙地亂搞,那個公家的錢啊,反正人家看不見,他就拿這個錢自己私吞了。私吞了以後,他倒不一定,出家人哪有錢的?弄了那個錢,然後給了他徒弟。給了他徒弟以後,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就投一條牛,就在這個常住裡邊。這條牛力氣特別大,因為他們那個地方都是自己耕作的,那個工人外面雇得來的,那個農具什麼等等,往往都是常住的,牛牠們也是一樣,做起來特別勤力,特別地勤力。
後來有一次,他那個徒弟就夢見他的師父來告訴他:「我生前因為侵了那個常住的錢,然後買了這個田,這個田現在在這地方,所以我要投牛,還那個。」什麼時候還得清呢?他說:「這個田,就是滄海,就是這個田變成功滄海桑田,幾番以後,對不起,我這個罪還消不掉。」你想想看,那個滄海桑田要經過多少時候啊?那不曉得要多少億劫,但是他這個罪還還不清楚。
我們眼前貪一點點,啊!所以注意啊!眼前我們好容易這麼貪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這個是我們真正講業的地方,講,講得很容易,你們好好地思惟。當你想到了這一點的話,眼前這個錢,千萬不要積在抽屜裡,積在這個銀行裡邊,這個常住一點點,寧願多給它一點,對你只有好處的,絕對沒有壞處。這個事情,我們千萬注意,千萬注意!所以 (p227) 剛才旁邊的人,就旁邊的人,我們不要說一個旁邊的人隨隨便便,已經在這個地方,不在乎。可是我現在曉得了,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定要保護他們,還給他們,還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的!下面哪,這個盜,盜下面是淫。

<第三組>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或勤策女,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
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由於邪婬之事有行不應行、非支行、非時行及非處行等,所以對“由於事的緣故邪婬業重”也應當由這四者來說明:
① 行不應行中,即行婬的對象是母親、母親的親戚、委信者的妻子,或者出家具戒的比丘尼、正學女及沙彌尼;
② 非支行中,即行婬的部位是面門;
③ 非時行中,即行婬的時間是對方受持齋戒之日、孕婦懷胎圓滿或對方身患重病的期間;
④ 非處行中,即行婬的地點是在佛塔附近或在寺院中。此處所說當然也包含自妻。

邪行:行不應行當中,以母親或等同母親、他人妻,或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勤策女等對象為重。非支行中,以口行婬為重。非時行中,以受齋戒、懷胎、或重病時為重。非處行中,以塔近邊、寺廟等處為重。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妄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從動機來說,譬如,為了詐騙、多多騙取他人的財物而說妄語。(經商之人對此尤須注意。)從對境來說,對於兄弟姐妹、生育自己的父母、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乃至對功德無上的佛陀,或對心地善良、具有道德的賢人,或對大恩善知識、情誼深厚的知心朋友,言說妄語;從引發的後患來說,能引發嚴重殺生、邪婬、偷盜等而說的妄語,或為破壞僧團和合而說妄語。一切妄語之中,為了破僧而說的妄語最為嚴重,所以屬於五無間罪之一。

妄語:為騙取他人財物而說妄語;於父母、尊長、善賢、知心朋友、上師、聲聞、菩薩、佛等對象面前說妄語;為破和合僧而說妄語。以上三類,是妄語業中最重的。

前面其他的比較容易,最後一點啊,「為破僧故而說妄語」,一切中這個是最重。真正破僧,現在我們也說實在的,不大……做不到,只有佛世的時候有。可是破僧的因,我們很容易犯,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一點小小的不好,大家說那種離間語,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搬弄是非的搬,「會說話的兩頭瞞」,我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難免地,人家有的時候,碰見事情啊有點不大痛快,然後我們往往願意做人情,「對 (p228) 啊!你對啊、你對啊!」你不要去說他對,你說他對,他覺得對的,火上加油。你倒是同情他,你是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你有這種機會的話,你不妨說:「其實他對方倒無心的,我了解,他做過了事情以後,我跟他談起來,他還覺得滿對你抱歉的。」如果你背後這麼一說,他心裡面這個也就慢慢地舒解,對不對?所以你無形當中就做了好事了,所以記到,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會說話的兩頭瞞。」如果說為了你自己的利益要去這樣說的話,那是更可怕,更可怕!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往往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然後呢,往往談佛法上面,說這個不對,這個對。所以說這個對不對,是為什麼?為你這樣。譬如說輪到我去做廚房,或者看見別人做廚房,欸!配我的胃口,然後他說種種理由,要這樣、要那樣;然後這個人要那樣、要這樣,然後呢這個團體起了個衝突了。這雖然眼前是一點小小的,可是使得這個……凡是你為了不管什麼理由,使得這個大家共同和合而不和合的話,你的破僧的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最嚴重的妄語跟離間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開口就在那地方,出毛病就在這裡啊,千真萬確!所以在這我這裡特別強調,不准大家隨便說閒話,說來說去,沒有別的,還是保護大家,你們千萬要注意!這一點是千萬注意,千萬注意!我們要想爬上去是千辛萬苦,要想墮落是容易極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隨便坐在那裡兩三句話 (p229) 一提,你不知不覺當中造了大罪惡了。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離間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譬如,破壞他人長期以來的血緣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等,或者是破壞他人在善知識方面的關係、父母方面的關係、男女之間的關係,或者依靠此語能夠破僧、能引發身體殺盜婬的嚴重罪業,諸如此類的離間語。

離間語:破壞他人長時親愛關係的離間語;於善知識、父母、尊長前所說的離間語;能破和合僧所說的離間語;引發殺盜婬身三重業的離間語。以上四類,是離間語業中最重的。

這個。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粗惡語罪業深重,有如下情況:對父母等世間有恩德之對境,以及對其餘上師、善知識說粗惡語,或以不真實的妄語而說粗惡語,或當面毀罵、說在家方面的過失,當面大聲呵責他人、說出家方面的過失,或者當面責罵,使人眾生畏懼。

粗惡語:於父母、尊長前說粗惡語;以非真實的妄語說粗惡語;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哪,這一點我們常常容易犯,也是太容易了。這個世間呢,在那個什麼?在那個這次講的《大寶積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迦葉尊者就說:「平常我們對菩薩起一念瞋心,或者瞋的行為,這個東西果報不得了!」但是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你怎麼曉得他是菩薩?的的確確有太多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我們的確認不清楚。我修學了佛法二十多年,現在總算經過善知識的引導,種種跡象看起來是,太多這種。我們現在大家了解,廣欽老和尚他就是那種再來人,他走了我們才說,不走我們不談的。有很多明確的事實,而這種不斷地一直有,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怎麼曉得現時沒有呢?所以我們隨隨便便妄加批評,妄加那個的話,都是對我們造成絕大損害,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平常我們總想到:我在無明當中,我總在無明當中。你能夠這樣想的話,總好!繼續下去。

(p230)【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訶責於他。】
毀罵、訶責他人時所說的粗惡語。這些是粗惡語業中最嚴重的。

<第四組>
【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綺語罪業深重,有下列情況:從廣義而言,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都屬於綺語,攝於綺語的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其輕重差別如同前文所說。其他情況,譬如,依靠打官司、競爭所說的綺語,或者以染汙心讀誦外道典籍等等。許多世間的書籍報刊都是宣揚邪知邪見、宣揚貪瞋癡,不具有真實義,如果讀誦演說,就會造下嚴重的綺語罪業。如果在父母、親屬、上師面前態度不莊重,輕侮侵犯、輕視譏笑,隨意亂說不真實語或非理之語,都屬於嚴重的綺語罪業。

綺語:打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時所說的綺語;於鬥訟諍競時所說的綺語;以染著心,讀誦外道典籍;於父母、親屬、尊長、善知識前調弄輕笑;說不合於道理,無意義的話。這些都是綺語業中最嚴重的。

這個我們最容易犯,最容易犯。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諸聰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貪欲罪業嚴重,有以下情況:從資產而言,對僧眾、佛塔所屬的財物生起佔有欲;從名聲而言,對自己的功德生起增上慢,自詡為智者;乃至從利養恭敬而言,對國王等嚴重的世間對境以及具有智慧的同梵行者處,生起增上貪欲,貪求利養恭敬。諸如此類都屬於貪欲重業。

貪欲:貪著屬於僧伽、佛塔等三寶處所有的財寶;對於自己的功德處起增上慢;在國王等權貴政要前,或者聰叡的智者、同參道友處,貪求名聞、利養、恭敬。這些是屬於重的貪業。

這個貪,這個重的是什麼呢?造寺院裡面,這是最嚴重的。你可以說積功德,這是最好的,不得了地好;反過來的話呢,是非常嚴重,一點的小便宜,貪了,不得了!然後呢,「己德起增上慢」,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共同的話,人家講的什麼,或者人家的德行,自己總覺得:「那有什麼了不起!」哦!這一句話,不得了地可怕呀!我們處處地方要想:啊,不如人家!啊,要讚歎人家!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下面是瞋恚。

p. 131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 (p231) 起損害心。】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瞋恚罪業嚴重,有以下情況:對父母、親屬、上師、無過失者、貧窮疾苦之人、可哀憫之人,或者對誠心前來悔過之人,生起損害心。總之,對恩德田、功德田、苦田起損害心,罪業嚴重。

瞋恚:對父母、親屬、尊長起瞋恚心;於貧苦可哀愍的對象起瞋恚心;對於誠心悔過的眾生,仍懷惡不捨起損害心。這些都是屬於重的瞋業。

這個是瞋心,對於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貧苦的,或者他來懺悔了,你還呀心裡面放不下。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
由於事的緣故,導致邪見罪業深重,就是由於對某事不如實了知,轉而趣向誹謗一切事。和其他邪見相比,這是最嚴重的邪見。或者認為世間不存在阿羅漢,沒有正至正行,也屬於嚴重邪見。?所謂正至,就是已經趣入各別煩惱寂靜。譬如:預流果已經永斷一切見所斷煩惱,趣入這一分煩惱的寂靜;一來果、不來果,進斷欲界的其餘煩惱而得果,都稱為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因為唯有聖者能證,故名正至。所謂正行,就是對有情已遠離邪行,所行持的都是無顛倒之行,故稱正行。

邪見:誹謗生死流轉中,沒有三世因果關係,是邪見中最嚴重的。

這個是邪見當中最嚴重的一件事情。凡是你的邪見,由這個邪見,而毀謗真實的因果緣起法則的,這個是最嚴重。

【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應知,由以上諸事導致九種黑業嚴重,如果是與此相違的事,所導致的黑業就較為輕微。

誹謗因果還滅時,沒有證聖果如阿羅漢等事,也是屬於嚴重的邪見。凡是與上面所說的內容相違的對象,就知道是屬於輕的惡業

跟上面相反的,那個就是輕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上面說重的,關於這個輕重的相,你們要好好地自己的細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思惟一下。平常我們修學佛法啊,剛開始第一步真正要注意的就是這個地方,往往一點點很小的,小的這個善惡,就得到無比地大的果報。尤其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近事或者居士,乃至於出家的同修們,這一點千真萬確,千真萬確!這件衣服,真是被上的是大幸、大幸,有絕大的功德!但是你弄得不對了,一被了這件衣服,造起罪來是可怕,也是不得了地可怕,不得了地 (p232) 可怕!所以佛經上面一直跟我們說:白衣人,白衣啊下地獄還不大容易咧,但是出家人的話,啊,那容易得不得了!當然反過來說,作功德的話,也是一樣,這個原因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自己也被了,周圍的人都是這個,不是佛寶,就是法寶,就是僧寶。我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菩提道次第廣論》131頁。關於這個業的輕重,我們同樣做一個事,結果往往因為不了解這個,雖然你做小小的一點,說業會增長廣大,固然。這個業的增長廣大是屬於我們內心的,這一點我們還容易了解,容易控制。而有很多啊,它本身因為它的這個事情的特質,就顯出了輕重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在一個很小的小事情上面,你做好的,感得絕大的善果;惡的,也同樣地感得絕大的惡果。前面已經說了,說這個重的,哪幾樣是比較重的。後面又說〈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上面也告訴我們:

<第五組>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說,有六相能使業力尤其深重。

本地分中也提及十業道輕重的差別,其中以六相說明尤其嚴重的內容:

這個六種狀態是最重、最重的,哪些?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一、加行故。由於強烈的貪瞋癡所發起的一切惡業,以及由於猛烈的無貪無瞋無癡所發起的一切善業,都是屬於重的業。

(p233) 這第一個。由於加行而產生的業,重,或者是你加行的時候,由於三毒,猛利的三毒—很大的貪心,很大的瞋心跟癡心。現在貪瞋癡的行相,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如果說跟三毒相應,那個是最重的惡業。下面是「猛利無彼三毒」,那個是善業,恰恰相反,第一。第二: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二、串習故。由於長時間的串習,親近修習的善惡二業,都是屬於重的。

這就是習慣。這長夜的話,就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目前我們不管是張開眼睛、閉上眼睛,那心理上面,你很清楚或者不清楚,都是。這一個習慣養成功了,真是很難改。現在我們常常自己找個藉口:「哎呀!這個習性難改啊,佛菩薩告訴我們習性難改。」那好像我們領了那個令箭一樣的,說佛菩薩告訴你習性難改,你就不要改,這完全錯了。你要修學佛菩薩,因為要修學佛菩薩,佛菩薩就告訴你這個很難改,你要注意喔!我們要聽懂這個話,你聽不懂的話,一句很好的話,你把它轉過來了。告訴你:「這個是很難改的,所以你要拼命努力去改,才可以改得過來!」這個才是佛菩薩的原意。所以我們現在弄錯了以後,說這個難改的,啊,你就不去改它了,那你修學佛法修些什麼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要去了解的。
(p234) 所以這個習氣還是最重要的,而且這個習氣啊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就害在這個裡邊。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一定要真正努力地去克服這個習氣。然後呢要克服這個習氣,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了解這個錯了,然後哪一個是對的。這個錯、對,不是文字上的認識,必定要把文字所指的,就是我們內心當中這種行相你認識。改的時候不是講文字,所以講文字,你講得頭頭是道,然後講完了,變一個大法師,哎喲,這個名氣很大,然後呢這麼多人擁護你,一點用場都沒有。如果你不能在內心上面這個地方淨化的話,那個都是染污的事情,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第三:

【自性故者,】
三、自性故。

它本身就是這樣。

【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以十業的本身來說,身語七支,前者重於後者,就是說殺生比偷盜重,偷盜又比邪行重等,這是以損害他人的角度,來判定輕重的程度。意業三者,則後者重於前者,就是說邪見最重,瞋恚又比貪欲重,這是以斷善根的程度來論,因為邪見斷盡一切的善根,瞋心會損壞善根,貪心只是微損或者不損壞善根。

這個身口七支當中,殺最重,盜其次,淫第三,越是前面,這個本質越重。然後呢,意:貪瞋癡三樣東西,越後越重,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貪瞋二相容易了解,這個癡相、邪見,尤其是邪見啊,最難了解。不要說外道這種邪見,就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很多同修佛弟子們,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 (p235) 清楚。
我現在聽見太多這種似是而非的那種說法,今天早上還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起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話我聽見不曉得多少遍了,太多人都犯這個毛病。他常常說我們現在這地方,譬如說我們要努力去做,他總覺得這個有護法,他如果做得不對,護法會護持他、會排斥他,把那個責任都推到護法頭上。然後呢,有的人做得很成功了,其實他做錯了,他完全是做的世間那個事情,然後說,他如果說做得不好的話,護法怎麼會護持他呀?這個概念你們說對不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實際上這裡邊大有問題。
護法絕對會護,但是護法只要護法,不是像我們想像的護。假定說真的樣樣是護法在護的話,現在這個時候絕對是正法,對不對?是不是很清楚?非常明白,有護法要護啊,難道這個護法會不護持佛法嗎?為什麼從正法而變成像法,現在變成末法,護法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地說明了這件事情嗎?所以我們動不動說護法,護法是什麼?就是如果你自己能夠真正如法地去做,護法會護持你的,這一個叫護法。你如果亂七八糟顛倒來的話,這護法可不一定護你喔!護法所以護的「法」喲,你跟法不相應,護什麼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反過來說,如果他真的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衡量護法的話,那盧勝彥應該對的了,他的 (p236) 事業做得這麼大,你看他一個人創出這麼大的局面來;一貫道這個事業創得這麼大,那不是護法在護他嗎?他在那裡也是拜的佛啊!這概念很明白,所以你們不要糊裡糊塗。這個邪見跟正知見兩個字,不是說我們看一點文字,啊!那隨便講一講,看一點行相啊,這個裡邊有它深刻的意義。所以首先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應該一個正確的了解,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好好地努力啊,我們這個起心動念,實在是大成問題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特別注意的地方。再下面: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四、事故。這是以對象的差別來論,如對於佛法僧三寶以及善知識等處,所行的損害和利益,都是屬於重者。

由於你所作這件事情的本身而判輕重,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恩田、尊敬之田,這種。譬如說佛法僧,那個是最重的地方,以及自己的父母師長等等。三寶當中就是三寶,在家的就是父母師長等。如果說你有點損的話,一點小損就大害;然後呢你益的話,好好地做一點小小的供養,就得到的大福,這個是第四點。第五類: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五、所治一類故。這是指對於惡業,沒有修對治的緣故。就是在一生當中,受行的都是不善業,沒有受行過一次的善法,所以嚴重。
所治就是我們所對治的,那種問題本來是修學佛法要對治的,這一類東西當然都是壞事了,這個壞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對治的。說你「壽存」就是在你一生當中,一向你做不 (p237) 善,沒有做過一次好事,這個不善都是要對治的,結果你偏偏都忙這個,那是最嚴重的。所以第五個是專門講惡的那一類。第六:

【所治損害故者,】
六、所治損害故。

那是專門講善的,就是說對治損害了的,經過你的對治,懺悔損害了的。

【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因為有正行修對治,所以能損害惡業的種子,使斷盡一切的不善品而證聖果,令一切的善業因離欲而得到清淨。

當然從開始的時候,你怎麼曉得它的過患,然後呢生起了厭離,然後如法地行持,先降伏它的現行,到最後斷除它的根本,能夠把這個不善的東西統統清除掉。那個,這個第六一類是善,這個特別重。

【《親友書》中亦云:】
《親友書》講了五個方面:①“無間”,就是恒時串習所作。② “貪著”,即猛利樂作。③ “無對治” ),即造業後沒有現起對治。④ ⑤ 是從對境上來說。所謂“開二成立”,是將對境開為“德”、“尊”二種,“德”是指三寶等功德田,“尊”是指父母、上師等恩德田。對恩德田和功德田,不論作善作惡,所作的業都很嚴重。

親友書中也說:「

除了這個〈本地分〉,再引那個《親友書》。本地分是相宗,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是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親友書》是龍樹菩薩,主要是性宗傳下來的。他就說: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恆常串習所作、猛利貪著樂作、於惡業無對治、對三寶等具功德處所作、及於父母尊長善知識等有恩處所起業,是五種最重的善不善業,其中應該精勤修習善行。」

(p238) 有五樣東西,「無間」就是時間,「貪著」就是猛利的貪心,沒有對治。那麼還有呢,從有德的,有德的,下面說就是三寶等等;尊重就是父母等等,有恩的。這五樣東西啊,做一點好的,就得到大的果報;壞的,得到大的惡報,這個都是最重的。它下面說: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
三寶業是具有功德的事,為眾生的敬田;父母等是具有恩德的事,為眾生的恩田,應該對於這二類具有功德的福田,多行善業,以積聚福德資糧。

「腹誹」公案
這容易明白。關於這裡我提一個公案給你們看看,這個公案是在《德育古鑑》以及《感應篇彙編》。所以在正式講那個公案之前,如果你們已經看過的,你們馬上可以曉得。那個山西地方,有一個人姓王,叫王用予。那個時候古代的人,他們念書人都非常重視供養這個文昌帝君,所謂文星,的確。然後呢一方面供養,一方面遵照著這個,他非常講究世間的德行。真正古代有功名的話,都要看他所積的福德,稍微有點虧損,往往本來得到的就削掉了。那麼他們以前都組這個文昌社,大家一定行種種的好事—戒殺、放生,雖然不一定吃素,但是初一月半,六齋啊,乃至於不吃牛啊等等,那麼惜字啊,做很多。他也做非常多的好事,那麼他有一個同社當中,一個姓薛還是什麼,我名字忘記掉了,他很早就進了學,換句話說考取了秀才,以後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
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那麼有一天他晚上作夢,那夢到這個,到這個文昌帝君那個地方去,然後呢文昌帝君召見他,給他解釋一些問題。然後他就說你平常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好。哎呀!他聽了心裡上非常警惕,然後他就代自己的一個朋友,姓薛的去請求,「他這個人平常在我們社裡邊是很好的人,他做事情很認真啊,那他為什麼考中了秀才多少年來,他下面就升不上去,什麼原因啊?」文昌帝君怎麼說?他說翻開那個功德簿看看他。然後那個判官翻開來,他說他表面上做得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相應,尤其是對他的父母。他就用兩個字來說明,叫「腹誹」,我這裡寫一下給你們看看。「腹」就是肚子裡面,腹誹,「誹」就是心裡面不同意。他父母面前,他當然,因為古來的人都很講究孝順的,父母告訴他怎麼樣,他心裡面是,不會違背他。但是他心裡面,儘管你嘴巴上面給他講,他也心裡面,好像表 (p240) 面上做得很好,他心裡面總歸嘀嘀咕咕不同意。說這種人怎麼談孝順呢?樣子做得很好,實際上他逃禍都來不及,還要求福啊,哪裡求起?
這個上面這種公案。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去看,在這個地方講業,業的道理,可是這個業的道理,你必定要透過我們第六意識,認真地去思惟觀察,如果你不經過深刻地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很難得到肯定的認識。因為這個不是眼前見得到的事情,那麼為了幫助我們起見,尤其是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原因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的業太重。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在這個六根門頭在轉,這個心是非常之粗暴,看見那個東西就跑掉了,聽見那些又跑掉了。然後呢,望了以後吃了個東西,心心念念掛在這個上面;跟人家稍微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腦筋老記著這種事情,這個心老被著這種境界在轉。所以那個時候你幾乎沒有可能能夠靜下心來,如理如法地去思惟觀察這種事情,那時候唯一對我們的幫助,就是你多看這種書。然後呢看了這種書,就像眼睛看見,喔!說看見這個人你看,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好的、壞的,馬上遭到這樣的一個,或者大的,或者是壞的,對我們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策勵,有這麼大的好處!
除了這個好處以外,你不看這個好的榜樣的話,你就在這個壞的榜樣當中轉。所以這個兩者之中差別,是不曉得差得多多少少,這是你們要了解的。所以別看說《德育古 (p241) 鑑》這種,好像這是世間的書,是的,現在我們這裡講下士道,這個就是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而這件事情呢,共下士、共世間的,這個行相,典型的行相都在這個地方。道理在這地方已經告訴你,然後你從這地方看見那個樣子,一看的話,你就產生很大的警惕。你才能夠從外面耳濡目染,從聲色犬馬當中,看那些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今天天氣哈哈哈,乃至於什麼張三、李四,這種事情上面轉移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上去了。   
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我們除開看這個本論,理路認識之前的話,務必要多看這一種因果故事,以及祖師的傳記。祖師的傳記是策勵我們說:啊,那些祖師們是這樣啊!叫你看了真是……。我每看到這種祖師傳記,總沒辦法,忍不住熱淚盈眶,有的時候乾脆就放聲痛哭,也覺得高高興興一點;想想他們這樣,這是策勵自己的。然後呢看這種因果故事的話,那個典型的例子擺在這裡,叫你不能放縱啊!它那個心情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馬上來了。所以以前那個功名就是這樣,往往這個壞事還沒做,他心裡面動了一個壞念頭,或者什麼在計畫當中,完了!他那個功名就削掉了,這樣啊!所以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特別說明,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情況,業不是外來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而一切的苦樂都從這個上來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從兩個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傳承,告訴我們輕重相。

業門分四:
① 福田門② 所依門③ 事物門④ 意樂門。
① 福田門分三:① 三寶等田門 ② 僧伽田門 ③ 其中菩薩田門

<福田門力大>
<第一組>
(p242)【◎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這個地方也說,下面有幾樣東西,它具有特別重大力量。這個地方造的業同樣一點點,而產生的這個業的果報不得了地大。第一個是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由福田方面導致業力重大,

這個是福田,這是最好的田,如果你把善種子種下去的話,一點點可以長出絕大的善報來;反過來,你做一點點壞事的話,就得到絕恐怖、絕嚴重的這個損害。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
由於三寶、善知識、尊長、父母等處,是我們的福田,

「三寶」,很明白。「尊重」的話,就是自己的師長。「似尊」就是,他雖然不是引導你三寶向上的這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對我們的價值,也像那個尊重一樣,那是指什麼?父母等。

【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所以雖然沒有強烈造善、造惡的心,但是只要稍微做一些損害或饒益的事,就能感得大福以及大罪。

這個地方,儘管你沒有猛利的意樂,前面說以猛利的意樂去加行,就結重的罪;那個地方不要猛利的意樂,你稍微做一點,好的得善果,壞的得惡果,這個要了解。所以我剛 (p243) 才講那個公案當中,王用予那個同學,他並沒有跟他父母睜大了眼睛還吵喔,他父母講的話他也做,不過做的時候委委屈屈,心裡面總歸覺得……他還是去做了。唉!所以我覺得這個最可惜的是莫甚於此。假定你真的不做了,那還情有可原;你還是去做了,時間還是去做了,精力還是浪費了,他心裡就是委委屈屈,就是不高興。對不起,結果不但白做,而且還受罪啊!你看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真正的樞紐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所以儘管,現在譬如說講戒,基本的講戒的話,總是講身口七支而不講意的,往往是這樣。實際上真正的戒是這樣嗎?我們仔細看看,不要說北傳的絕對不這樣講,南傳的,那個《清淨道論》說得非常清楚啊!還有《俱舍論》,《俱舍論》也是典型的。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由於起心動念,然後你形之於身口,哪裡說只戒那個身口的?你心裡面胡思亂想,不管你做得再好,胡思亂想沒有用。不管你行持得多好,你的心裡面老去東……像猴,心猿意馬地亂轉的話,這也不相應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王用予夢遇文昌帝君記「腹誹」公案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王用予,他侍奉文昌帝君非常的恭敬。而他們當地有兩個讀書人,特別受尊崇,一個叫俞麟,一個叫郁從周。俞麟是有名的孝子,甚至於還有其他地方的讀書人,背著書包來親近他,來向他學習。另外一位郁從周,口才非常的流利,辯才無礙,下筆如有神,幾千個字的文章一寫就出來了,當地鄉親父老看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兩個讀書人特別受當地尊崇。
而有一天,王用予他到了文昌帝君的廟,因為隔天有慶典,他前一天就去做準備。當天晚上就夢到,到了文昌帝君的行宮。結果剛好那一天,就是各地的這些城隍、這些鬼神都匯集來,討論今年鄉試的功名榜單。鄉試是整個省考試;殿試是整個國家考試。我們說的「舉人」,那個是整個省的鄉試,「進士」那是全國的考試考上的人。考上舉人才能考進士。那這一次是他們省的考試。
結果就很多鬼神匯集。其中有一個帶著冠冕,穿著大紅袍的,他等於是匯集所有考上的名單的,然後就向文昌帝君彙報。結果在彙報的時候,文昌帝君在很多名字前面猶豫半天,後來沒圈選。本來這個人是有名的,但是最近這幾年德行有虧,被銷掉了,就沒被圈選了。
結果那個穿著大紅袍的鬼神站在那裡,王用予就很好奇,就問他,「我們那個地方,這兩個讀書人有沒有考上?」包含他問說,「我有沒有考上?」結果他說三個人都沒考上。他就很吃驚了。
結果,這個大紅袍的鬼神退下來之後,文昌帝君就喊王用予的名字,請他上殿。他嚇得不得了,爬著進去了。怎麼會叫他呢?文昌帝君就講了,你侍奉我非常的謹慎恭敬,所以今天借這個機會,把一些道理跟他講。他說:你的父親、祖父做人都很好,很有德行,所以你應該上一次就考上了。可是因為你每一次在祈求的時候,都是求自己趕快考上功名,都是祈求太太的病趕快好,然後可以跟太太白頭偕老。而你母親撫育你不容易,又很早就守寡了,這麼含辛茹苦,你居然從來沒有一次是為你母親祈福,所以損了你的福報,你要下一次才考得上,延遲兩屆的功名。
講到這裡,他很慚愧,接著他就請教了,「那個俞麟是孝子,為什麼他沒考上?」文昌帝君講到,他雖然看起來是孝子,但是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內心都非常的不恭敬、不耐煩,這個態度叫做腹誹。對人,其實也沒打從內心的真誠。那對父母都不真誠,對人也不大可能是真誠的了。所以他這個陰德有損,他沒有考上。而且會在這些秀才當中,慢慢窮困潦倒終生。「百善孝為先」,假如不孝,折福也是最大的。
而他又請教,那郁從周有這麼好的學識,為什麼沒考上?接著帝君講,郁從周本來的命,十七歲就可以考上秀才了,但是他考上秀才之後,太傲慢,恃才傲物。本來二十六歲可以考上進士,三十歲當巡撫,四十五歲當大司空,大司空算是工部尚書,還兼司寇、司農的官印,官做得非常大。到五十四歲是太子的老師少保,六十九歲壽終正寢,這是他本來的命。但十七歲以後開始傲慢了,孔子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夫子這個話分量很重,一個人傲慢了,他往後的人生,那沒什麼大作為。甚至會因為傲慢,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非常的有災禍。
所以帝君講到,因為他的口才非常好,在議論的時候,人們都讚歎,最後慢慢的言語刻薄。陰間記載,他已經造了兩千四百七十多件口過了,所以他的功名整個都銷掉了。假如他再不改過,他的口過超過三千條,他的命就沒了,然後他的子孫會被記在乞丐簿裡面。「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殃及後代。
他問完這兩個人,就準備退下去了。突然帝君又交代他,「你們這一次考上第一名的解元,是當地叫周吉的這位讀書人。」周吉本身算是比較謹慎,一般人看起來比較懦弱。欸,他很驚訝,「他的文筆、學識都一般般啊?」
「但是他的父親、祖父德行很好,從來沒有引導人去上法庭,沒有去非禮過人家的女子。然後自己的曾祖父又寫了《百忍說》勸世間人,很多人受益。所以積了很厚的福。他考上解元,這只是他們家的福報剛開始,而且可以興旺三代。
而這個俞麟跟郁從周他們德行不好。尤其郁從周他是口過。人對於殺生、對於邪淫,敏感度比較高,懂得自愛的人,他會盡力去避免。但是這言語的口過,特別容易忽略。輕慢了,苛刻了,言人是非了。所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不知不覺,容易造,特別不好守。」
所以交代王用予,「你回去之後,好好把我跟你講的話記下來,告訴天下的人要謹慎。」結果他隔天就趕緊記了。過沒多久,放榜果然是周吉得了解元,他才把這個事情昭告給天下。所以我們也要感謝王用予,我們今天聽這個故事是他記下來的。
從這裡我們就感覺,文昌帝君仁慈啊!時時都護念著世間的人,要潔身自愛,要遷善改過,成就自己這一生的德行。尤其我們是念佛之人,有當生成就的機會,更應該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才能成就稀有難逢的機緣啊。真正真干念佛了,天地鬼神、諸佛菩薩都會護念的。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於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 (p244) 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猶如念住經中所說:「從佛法僧三寶處,雖然只盜取少許的物品,哪怕起很少一點點,也構成重大的罪業。若是盜取三寶物,事後以同類的歸還,盜取佛、法的,罪業可以得到清淨;但是盜取僧伽的,如果對方不接受歸還物,罪業就不得清淨,這就是福田門力大的緣故。

那麼下面馬上引那個經上面。對這個三寶,哪怕起很少一點點,再少一點點,這個就重大得不得了!因為這個三寶,所謂常住,常住通常我們說十方常住,這個通於十方的。你想想看,那麼隨便一點點,通於十方的,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啊!若不與取三寶的東西,那麼你同樣的東西去還給他,假定說盜佛跟法,你取多少還了他,清淨了。如果盜僧伽的話,對不起,你還他的還要受,說拿完了,我現在還給你,他說受了,可以,那就對;否則的話,還是不得清淨喔,這個東西非常可怕喲!
所以我昨天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這個常住的東西呀,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尤其是我告訴你們關於電話的事情,不要說:哎呀,這裡反正不要錢哪!你隨便想起了,今天高高興興就打一個。暫時我所以沒有立的話,因為立了你們馬上就犯重罪,在沒有立的之前,但是對不起,這個還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我先慢慢告訴你們,以後慢慢、慢慢地這種規矩都要建立起來。不是說要讓你們約束,這是對我們最佳的保護。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跑得來好好學的話,總希望不要墮落,總希望不要墮落。這個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持了那個戒,有境界現,擺在那裡:喔唷!對、對、對!隨時提醒我們自己。

(p245)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果所盜是僧寶的食物,將會墮入有情大地獄;如果是非食物的其他物品,將會轉生在地獄的間隙之中,也就是無間地獄附近的近邊地獄或獨孤地獄等極黑暗的處所。

如果說盜了這個僧伽吃的東西的話,那麼墮到那個有情大那落迦。喔!這個非常可怕,這個大地獄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可怕得不得了!不是食物的話,則生於諸獄的間隙,它每一個有情大地獄旁邊,它還有邊、旁邊的,還有一種間隙的地獄,那種無間的近旁,很多黑暗的地方。還有一種叫獨孤地獄等等,不管怎麼樣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是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下面又引:

<第二組>
p. 132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日藏經》中也特別談到: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即使只是享用少許僧眾財物,比如葉菜、花、果等,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受大苦的時間是非常久,出來了以後,生於曠野尸林中,無手足的畜生等類,以及無手足的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常領受大苦等。

這個又另外一個經。你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那個時候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受用一點的東西,乃至於花、果、葉,這是指很少很少的,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然後呢受的時間是非常久。然後出來了以後,然後生到那麼曠野尸林,這種無手足的旁生,那是可憐極了!什麼是無手足的旁生?蟲啊,蛆啊、蟲啊,我們看這種可憐極了,啊!那實在是。還有呢無手足、盲目的餓鬼當中,還要繼續受絕大的苦。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 (p246) 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到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
所以到這個地方,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要引起極大的警惕,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話,千萬脫下這件衣服來,這個利養不能受。反過來說,如果你有這個志氣的話,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得到了正見,儘管你不能百分之百地圓滿,你能夠做一點的,這功德同樣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功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是相等的,相等的,下面他會特別等一下會說明。

師父殷重的教誡

<居家不應受用常住物>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又說:凡是人家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享用,更不應該轉送給其他的在家居士們去享用,居士們若是受用這些物品,罪也極重。

還有呢,說凡是人家這個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去用,自己千萬不能,也不能轉送給別人。然後如果在家人來也不可以受用,受用這個東西有很重、很重的罪過。這一點我們大家要注意,大家要注意!現在目前這個環 (p247) 境,這一條好像行大不通,但是我們不要去管人家,不要管人家。千萬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大菩薩在這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注意,這是幹什麼?那我修行自己,很簡單。然後你修好了,推己及人,你幫助別人,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儘管你完全對,你管別人的話,你已經百分之百地錯了,佛法不這樣講的。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不要看見,常常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做的。」人家怎麼做的是沒有錯,你現在請問你學人家還是學佛?學佛,那人家怎麼樣做不管他,佛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概念很重要!在我們人家倒不一定說人家啦,有的時候說某一個法師、某一個道場。那個時候你要衡量衡量:喔!這個法師是一個大菩薩再來,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去做,我自己衡量衡量行不行?不一定行。所以有一個大祖師,他在那兒認真修行的時候,他非常艱苦,人家就說:「欸,我現在看見那種很多大法師們修的時候,都不像你這樣的那麼苦啊,你為什麼要這樣的苦法?」那個大祖師怎麼講啊?「人家是獅子,我是兔子啊!那獅子走的路子,跳的地方,那個兔子不能跟著牠走。
我們要常常記住,那是大菩薩的行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地藏菩薩一天到晚在地獄當中救眾生,這個地方我是絕對不敢去,如果你們有這個本事,你們就去。所以看見別 (p248) 人的話,你要曉得那種人真了不起,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注意。固然不要隨隨便便……所以這個剛出家的時候,這個在家人啊,千千萬萬要遠離,攀緣的心理是萬萬不能有,不管你找什麼藉口,弘法什麼等等。真正重要的自己記到,你心裡面最清楚,自己衡量衡量:我這個心裡是不是很清淨?是不是真的發慈悲心?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世間,明明這麼厭惡,產生大厭惡,然後看見那些人墮落,我要去救他才去?那時候你就對了。如果心裡面啊,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拿這個美麗的言詞做為藉口,害了自己,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很重要。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ㄔㄢˇ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即前面《日藏經》中所說:“寧願以利劍,割斷自己的肢體,也不把已經布施給僧伽的物品,轉送給在家眾享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利劍割身,只是一世受苦,而把僧物轉給在家人,將會導致累世之殃。寧可用口去吞食如烈火般熾熱的熱鐵丸,我也不應當在僧眾中受用僧伽業。寧可取大如須彌山的烈火做為食物,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已供養僧眾的財物。寧可以銳利的大丳刺穿全身的一切支分,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僧眾財物。寧可進入火炭充滿的房屋中被遍體燒燃,我也不以居家之身夜晚住在僧眾的房舍。”

這個還是前面的《日藏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很清楚。你就算是拿著刀割自己的身體,你也不要把僧伽的東西隨便地送給別人去。這個傷害自己都不可以,何況做一點小小的人情,不要做啊!然後呢,「寧食熱鐵丸,火燄……」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非常嚴 (p249) 重的事情,寧願吃這個,不要吃僧伽的東西。不過這一點注意,後面的諸位居士,你們是淨人,淨人可以的。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切都是如法,所以你們來了以後,一心想學佛,侍候很多這個團體,如法向上,這個情況。這個情況是注意!
說到這裡,我以前十幾年以前,我曾經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大家有幾個居士,那位居士很發心,跑到常住燒啊、忙啊,那有人要出去了,他就說:「欸,不要走、不要走、不要走,這個廟裡的東西是大家該吃的。」唉呀!那時候我一聽哪,背上面汗毛直豎,說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經上面可沒這樣講喔!所以現在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時下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說這個是末法。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真正地努力,你咬緊牙關好好地做一點的話,那個時候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平常有的人說:「哎呀!大家都這樣,要你這樣的話,那你這個不近人情。你如果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地方就沒人來。」沒關係,沒人來,沒人來我來,我在啊!怕什麼?沒人來供養你,餓死了,餓死了我正好生天到極樂世界去啊!本來我就不願意待在這地方,這個概念大家要牢牢把握住。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請問你跑來幹什麼?趕快脫掉衣服回家去,過你的舒服日子,可以啊!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不甘淡泊啊,這個地方不必來。但是這個淡泊有代價的喔,眼前稍微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可是好得不得 (p250) 了啊!所以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這個文字滿容易懂,就不必再進一步解說。

<菩薩門>
<第三組>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

那麼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下面引一個經上面來證明說。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中說:“假如有人由於內心忿恚,而將十方一切有情全數幽禁在黑暗牢獄之中,這種罪業固然極重,然而如果有人以忿恚心背對著菩薩站立,口中說:‘我不願見到這個暴惡者。’ 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這個地方有個比喻。有一個人以忿恨力,換句話說大忿怒力,把十方一切有情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當中。啊,不得了欸!你現在無緣無故把一個人關起來都不得了,拿我們那個台灣人關起來,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這個罪過多大呀,大得不得了地大。欸!但是比起下面來的話,下面這個罪還要重。下面是什麼?說有一個菩薩,你背、你忿恨他,說:「這個人我才不看他呢!」就這麼,這樣一下,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啊,不曉得要重多少倍,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p251) 前面我們好幾處已經說明了,乃至於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常常說:「這個經上面說個比喻啊!」實際上不、絕對不!經上面這種地方,都是實際上的量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前面已經說了,這個極重的、最重的業是什麼?以猛利的三毒,現在這個猛利的三毒當中,如果傷害別人的話,貪瞋癡三樣東西啊,瞋最嚴重。現在這個人以猛利的瞋心,把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你可想而知,這個罪之重的,這麼樣的重法。嘿!結果呢,對一個菩薩,出家的菩薩,你對他以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罪還要重,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注意。 

善知識就在你身邊
  
說到這地方,常常提起一件事情來:說到底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所以儘可能地,不要輕易地隨便犯這個瞋心,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呢,就是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出了家了,那麼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注意,有的時候這個人家來教誡、告訴我們,不管是同行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有的時候來好好地說,有的時候會呵斥你。要曉得這個對我們說也好,呵斥也好,這正是指出我們的毛病所在。那個時候我們如果真的想努力修學的話,那時候應該至心感謝,說:感激啊!他指出我的毛病來。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往往不認識這一點,在這個愚癡當中,自己保護自己,自己說他……對方告訴我們,自己不服氣,自己辯護,完了以後心裡面還覺得:「這個傢伙!專門找我麻煩。」這 (p252) 一念引申下去的話,後果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尊長你隨便生一點點,萬一這個人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的話,那一念生起來的話,啊,那後果非常可怕!所以尤其是對於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特別注意。
這個也就是說,為什麼佛菩薩不是不來救我們,他沒辦法來救我們哪!因為你來了以後……他真正的佛菩薩救我們是什麼?就告訴你的毛病要你改。結果等到告訴你毛病,你聽不進,起一念瞋心,你改倒沒有改,一下自己送到地獄裡面,不曉得長劫才能夠出來,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事情啊!這是所以我前天一再給大家說:是的啊!的的確確不是說所有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啊,好就好在他不是佛菩薩,所以那個時候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不管任何人來告訴你,喔唷,趕快,你當他是佛菩薩來淨化你自己啊!等到你慢慢鍛鍊了以後,養成功了習慣,不管什麼人來說你,你反省,那個時候佛菩薩來的時候,欸!那就對了。要不然你這惡習還在,只一個不小心,人家一說,你犯了一個瞋心,你完了!你想到了這一點,任何人肯說你,這個是一個大善知識,這是我們千萬應該知道的,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上面開始。
所以就像我們平常練習任何東西說,你要學一個任何一樣東西,以前所謂劍術,現在的打拳,剛開始絕對不可以拿了真刀真槍來動的。你拿那個真刀真槍一動,對不起,唉呀!不 (p253) 是傷了人,就是傷了自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嘛!或者我們現在說,我在騎腳踏車沒關係,爬上去最多跌一跤;這開汽車的話,這個汽車引擎一發動就出毛病;如果你學飛機的話,那就完了,一出去保證你機毀人亡啊!這個東西只有在什麼?喏、喏、喏!一個玩具讓你玩一玩。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是的,眼前的所有的那些的人,不但是不要說是佛菩薩,不要善知識,哪怕他是個惡知識,他是他的惡知識,他來罵我,可是我從他那地方能夠學會忍耐,學會反省的話,這不是更好嗎?不是更好嗎?你想到這一點的話,很清楚,你跑得來幹什麼?修我自己。他現在由於對方而成就我自己,你不是應該感謝他嗎?
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認得這個,這種都是正知見。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唉呀!現在到處找不到善知識。怎麼會沒有善知識?你自己相應不相應,你自己完全錯得十萬八千里,然後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你真是找到驢年也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一直改還是改不過來。所以在這地方,我也常常跟同修,我聽見太多的同修,一開口都是這樣:「哎呀,現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我只好嘆一口氣,想一想我自己,這又是一個善知識,又來告訴我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254)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經中說:“又比如有人把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的財物搶劫一空,此人固然是罪大惡極,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

同樣一個比較,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一切的財物,那是說,換一句話說,前面的那個瞋,那個地方是盜,你把所有的有情的東西,你統統把它搶得來了,這不得了欸!戒律裡面盜五錢成重,那就不能懺悔的。他現在是把南閻浮提的統統搶得來的,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這個是一個比一個強。最後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又如有人將恒河沙數那眾多的諸佛塔廟焚毀無餘,此人罪過雖然極為深重,然而如果有人對勝解行的大乘菩薩生起瞋恚與損害之心,以不悅耳的語言進行嘲諷、批評等等,那麼相比之下,後者較前者所生的罪業無量無邊。”

還有呢,殑伽沙,這更厲害哦!前面這南贍部洲,恆河沙數的這個諸佛塔廟,唉呀,這不得了啊!現在我們隨隨便便壞掉一個塔,或一個廟,乃至於一個佛像,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地厲害啊,這個罪過是不得了啊!
因果公案一(印度乞丐)
我那幾次到印度去,看見很多乞丐,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個印度的乞丐之多是不得了。那年我在達隆沙拉,四月十五,然後呢他們那個法會,那個乞丐就來。那個是非常偏僻的一個小鎮,而且山上面,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相當於我們阿里山,那個小鎮。那地方的人最多只有嘛,大概幾百個人最多了,就這樣,那麼三分鐘就把那街就跑遍了,這麼一個地方。那天來的乞丐有多少?有一千 (p258) 多個!啊!你想想看。據說那真的要來,還不曉得多少。後來我聽人家,人家說朝聖那個聖地,那乞丐真是以萬計。你沒看見過那乞丐可怕的樣子,有很多手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眼睛瞎掉了,鼻子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的。我最深刻的一個小孩子,那小孩子都是光著屁股,赤著腿,身上曬得像黑炭一樣,這樣的可憐。到了冬天,冷得不得了,撿到了一個,不要說麻布袋撿不到,人家丟掉的那個紙裹在身上,就這樣子,就這樣的可怕法!
然後呢我看見一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一個女的,不曉得那個頭上生了什麼東西,那個整個額骨頭上,像蜂窩一樣,那個膿在流。唉呀我一看哪!我一生沒有看見過這麼個可怕法的。從那個頭髮,那個髮根上面這樣的下來,就像蜂窩,每一個地方,這樣。我老遠看見了,我本來想送她一點東西。結果他們那個乞丐,還有一個壞毛病,他還要來摸你,唉呀!我實在看見了她……一方面是摸這個東西,一方面跑來摸你。我想向前面,我不曉得怎麼跑過去。我就先跑到那邊,結果那個小孩子跟我到那邊,我趕快,快步地逃走來不及。唉!她看看追不上了,她在那兒,我心裡一直跳。我說不送她,我是不忍心,送她,我看見那樣子真可怕,這樣。   
那為什麼要說那個乞丐故事呢?我就告訴你。當年有一個,印度那個時候有一個大成就者,那個事情已經發生了前很久很久了。他就說啊,這個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 (p259) 力入侵,入侵了以後,把整個的那個聖物統統摧毀,摧毀,就是看見廟就破壞,就這樣。然後那個主犯不談,還在阿鼻地獄,不曉得哪出來。這個從犯,那個從犯就這樣,然後呢受了這個惡果,然後出來了。出來了以後,他的餘孽未盡,生生世世就在那地方。如果那時候,他那個佛像額骨頭上把他敲一下,就這個樣子,爛!如果他一個髒東西丟在這個上面,就這個樣。然後呢敲斷了手,那個手就沒有;然後呢敲壞了什麼東西,手就沒有。他什麼時候出來,還不知道。你看那乞丐的可怕,那真是可怕!所以這個毀南閻浮堤塔廟的這個罪過,是可怕,可怕得不得了!
欸!但是這個罪過怎麼樣?反過來,對勝解大乘的菩薩哦,那個大乘菩薩是勝解行地,還沒有登地哦,還沒有真正的見道的菩薩哦,還不是聖者哦,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只是如此而已;他是個凡夫。你只要起一個損惱心,然後呢瞋恚、討厭他:「這樣,這個傢伙!」然後呢你還說他壞話,這個罪過比前面還要重,看看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唉!所以對這個佛法上面,你隨便一點點的這個損或者是益,是不得了啊!剛才是說,對這個塔廟的損。這個地方不要害怕,我說一個高興的公案,給你們聽聽。 

因果公案二(象護因緣)
這個佛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比丘叫象護,「象」就是大象,「護」是保護,他的名字叫象護。他為什麼叫象護呀?從小他家裡出生的時候,他家裡那個金銀財庫 (p260) 都滿,然後這個庫藏裡邊,有一個小的金象。這個金子的象啊,牠自然來的,也不曉得哪兒來的。然後呢那個小孩子長大了,那個金象也長大,欸,跟那個小孩一樣長大。等到那個小孩子長大了,可以玩的時候,那個象就老跑出來,那個小孩子跑到那裡,這個象就跟到哪裡。然後呢,他騎上去跟牠一起玩,一直等到長大了。這個在印度啊,他使用的東西象是最好的,最好的這個騎乘。平常像我們馬啊、牛啊,你最多一個人,那個象,我在印度看見,你騎在象上面,他可以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坐的東西,那個像一個轎子一樣,擺在象的身上。像那個什麼?像那個……像那個我們中國說那個轎子,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在那裡,裝璜得非常好,那象的力量大嘛!結果呢那個小孩子就是,一生就跟著這樣了。
那麼他是摩羯陀國,他父親是摩羯陀國的大長者,非常有錢的人。凡是那個有錢的人,他們印度這個種族觀念,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有錢人都在有錢人一堆住。那個時候就說有五百長者子,那經常一起玩的。這個一起玩的當中,有一個就是國王的兒子阿闍世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做國王,也跟那些人一起玩。他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家世,或者天生來,每個人都有他非常殊勝的這種感應。那麼這個人就有這麼一個好玩的事情,就這樣。他隨時隨地,他想到要騎那個象,那個象就來了,蹲在那裡,讓他爬上去,這樣。就告訴他:「我不要了,你回去吧!」那象就先回去了,就這樣好。
(p261) 那麼他小孩子生的時候,通常他們要去問那個婆羅門,就卜一個卦,說小孩子吉祥不吉祥啊?起個什麼名字啊?那這婆羅門就問他,說:「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象徵?」他說:「有!這麼一件事情。」「對,這個小孩子是一個很好的好命,他的名字叫象護。」那麼後來他就這樣長大了。長大了以後,那阿闍世王,我們曉得,就做了國王了。他真是一個非常大的大暴君,他自己父親都要殺,所以他到處想辦去收擄、搜刮。當然他這個阿闍世王之所以壞的話,還是受那個惡知識的影響,這我們這裡不去談它,受那個提婆達多的影響,不談它。結果他就想:對呀!這個象護這個象,我以前沒辦法,現在做了國王了,想辦法把牠弄得來。所以有一天,他就特別邀請那個象護父子,說這個國王邀請他。當然,平常的時候國王邀請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他們曉得,邀請他沒有什麼好事,然後呢邀請函當中還特別說,把那個象一起帶來,這樣。那麼這個父親跟兒子商量,說:「這次看這樣子,這很糟糕!那這麼好的象,牠一帶去的話,那就被他弄掉,被他要去了。」那個象護說:「沒關係,他要不去的,要不去的,儘管去好了!」結果父子兩人就去了。
去了以後,然後大家玩得滿高興。玩完了以後,阿闍世王就說:「好了,好了!宴會結束了,你們可以回去了,那個象,就留在這裡吧!」那果然不錯,他父親心裡面嘀嘀 (p262) 咕咕,他兒子也很放心,好,回去就回去了。那就回去了。等到他們剛離開那王宮,沒多遠的話,欸!那個象自己啊,在那個國王的園庭裡邊,就不見掉了,又跟在後頭,又跟回家去,又把他們父子兩個人載回去了。他就高高興興—那個父親很高興,他兒子曉得不對!不對!這個象牠決定跟著你,你沒旁的辦法好想的。但是那個阿闍世王,他身為國王,他不會放得過我們的。想了半天想不著,所以只有唯一的辦法,那只有求佛出家。
大家也曉得這個佛,所以……本來啊,他那個父親有這麼好的兒子也捨不得,碰見了這事情也沒辦法了,那只好說:「那大家去求佛吧!」跑得去,佛就跟他說法,欸,說法—法眼淨,然後呢沒多久,就證了阿羅漢。證了阿羅漢,那好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但是那個象還是跟在那個旁邊,大家就說:「那已經用不著,證了阿羅漢,當然用不著這些東西啊!」這個象還是不走,那沒辦法,那麼大家就去問那個佛了。「這是什麼因緣?怎麼樣才好?」這個世尊就給那象護比丘說,就說:「你現在回去,跟那個金象說:『我今生分已盡,不再用汝。』你對他說三遍,說我現在生分—生死已經盡了,現在不要你了,不必你來伺候我了,說它三遍。」說了三遍,那個象就隱沒不見了,從此以後沒有。
什麼因緣呢?哦,原來這樣:他在毘婆尸佛,毘婆尸佛就是我們說七佛之首,就是過去莊嚴劫的倒數第三尊佛。那個毘婆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像法當中,佛已經涅槃了, (p263) 那麼造了很多塔廟。造了很多塔廟呢,有一個廟裡邊,就是菩薩降生的時候。那個廟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比如說有的哪,平常的一般塑的佛說法的像,比如說我們這裡說法的像,或者是出世的像,左手托缽,右手按地;說法像有說法印,或者定印,或者什麼。那麼有的時候紀念他的,比如說出生的時候,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七步等等,有的涅槃像。那麼這一個廟裡邊塑的那個菩薩,是從兜率天降生的時候這個菩薩像,騎著那個大白象下來的,這麼一個像。
結果那個年久了以後,那個不是佛菩薩本身哦,那個象身上面那個鍍的金,有一點剝落了。有一個窮人,他跑到廟裡去拜佛,看見了那個象身上剝落了,心裡是不忍:唉呀!這個佛的地方,怎麼剝落了?他根本窮得不得了,想盡辦法是弄了一點點,不曉得什麼泥巴啊什麼東西,跑得去把那個象身上就補了一下。就那補了一下,從此以後他就生天,就這樣。那多生多劫有這個,一直到現在,那還是這個因緣。到現在呢,他這個跟法相應的善根成熟了,證了羅漢果。

<難的是得不到正知見>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到「毀」的嚴重,反過來呢,你只要對他一點點,做一點好的。我這地方是反過來說,做一點的好事有這麼大的效果;然後毀壞的話,同樣地,可以想像得到,有這麼嚴重的惡果。但是這麼大的惡果,而你對於一個起了勝解大乘的菩薩,有一念 (p264) 瞋心,乃至於你說一點批評他的話,這個惡報這麼重。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隨便批評別人啊,菩薩戒上面告訴我們「說四眾過」。固然你受了戒,除了這個性罪,還有遮罪;你不受這個戒,一樣地,你只要一開口—罵,你只要心裡面起一個念頭,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損害,但是你曉得他是菩薩嗎?所以注意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的確確要想積功德是千難萬難啊,但是我們要毀壞的話,好容易、好容易呀!
真正的觀念不是它難跟容易,真正的難的地方,就是我們得不到正知見。所謂這個正知見,不是說今天文字認識哦!正知見就是說,你認識自己的心相,了解了以後,看心裡很清楚,欸!一念起來了,起來的不相應的惡念,你認得這個,這個叫正知見。然後呢,一念起來了讚歎,這個就對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要學的地方。繼續,還有一個經。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中說:“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了以後,現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重新恢復,這個功德不得了。前面所說的一切有情,關在監牢裡,你把它放出來,不但放出來,而且給他轉輪王的種種快樂,還有三世間最快樂的是梵天樂,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比起下面,對一個勝解行的大乘菩薩,那個不是登地的聖者,還是個凡夫菩薩,你淨信瞻視,你只要對他一個淨信心,看見了以後非常歡喜,乃至於稱揚、讚歎,單單這樣,生的福是無量無邊。”

剛才說壞的,現在好的。就是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弄瞎了以後,現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欸,重新恢復,這個功德不得了!你現在救一個人 (p265) 都不得了,你把十方一切有情都救起來。然後呢,前面所說的一切有情,關在牢監裡,你把他放出來,不但放出來,而且給他種種快樂。快樂到什麼樣子?轉輪王,那個世界最快樂的。還有呢,三世間最快樂的是梵天樂,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啊!
你現在隨便布施人家一點點錢,那就很好。我前沒多久聽說,說前兩天有這個什麼,如來素食餐廳,說他那個餐廳,凡是出家人去,他都免費的。啊!結果生意是越來越好,有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最近那個慈濟功德會,有很多委員,他拚命地救人,欸,結果呢,越來生意越好。那旁邊呢,大家都同樣的生意,人家都虧本,他就賺錢了,這很簡單,就是這個。所以做一點點好事有這麼大的果報,他現在把十方一切有情這樣的,那這個果報,大得不得了!
但是,欸,你看比起下面,對一個勝解行地的大乘菩薩,那個不是登地的聖者哦,還是個凡夫菩薩,他只是發了菩提心的那個菩薩哦,勝解行的菩薩哦!你「淨信瞻視」,你不要怎麼樣,你只要對他有淨信心,看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哎呀!這個菩薩。」你這樣很歡喜地看他,「淨信樂欲瞻視」,啊!你這樣非常歡喜地看他。乃至於「稱揚讚歎」,單單這樣,生的福是無量無邊啊!所以我們現在談到說:「哎呀!我現在很窮,沒有福德啊!」正因為你沒有福德,所以叫你供養三寶,所以叫你承事師長啊,結果偏偏捨不得。 (p266) 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叫你做三寶的事情,大家總覺得好像,哎呀,吃了虧一樣;叫你侍候那個尊長,大家又覺得:啊,這個又不好。我們這個福德從哪裡培養起啊?這地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如果正確了解了,那時候你就會了解,前面說為什麼供養自己的尊重善知識,有這麼大不可思議的果報。積聚自己的資糧福德,最好的就從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大家要正確地了解的話,那個三寶一定興!為什麼不興啊?大家只忙自己的,結果呢三寶既毀壞,我們也下地獄。現在你了解了以後,啊,人人拼命!自己的事情沒關係的,丟在那裡不管,你一定或者把那個大殿,把那個園庭,然後那些東西弄得好好的,人家看了也歡喜,我們自己也生生增上,佛法怎麼不興呢?這道理這麼簡單哪!喏、喏、喏!這個地方,經、論、菩薩的典型的很多的例子,都說得清清楚楚。下面,

<第四組>
p. 133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搏食施請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也說:“你把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統統殺掉了,把他的財產統統劫奪掉了,這個罪好可怕,可是比起下面來的話,這個罪還算輕的。說一個菩薩所修的善行,你並沒有傷害那個菩薩,只是他修那個善行的時候,你去障礙他,那個菩薩去施一搏食,施送給旁生,說一粒糖給螞蟻吃,你把他障礙掉了,這麼一點,生的罪無量無邊。” 由於對境深重,稍有違逆、損害就會結無量罪業,因此在三寶、上師、菩薩、父母等對境前,尤其應小心防護。

② 所依門分四:
① 以智愚而有輕重 
② 以具戒而有輕重 
③ 破戒者等之罪業 
④ 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下面又有一個比較,都是出於經上面的。你把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統統殺掉了, (p267) 哦,這不得了!還有呢,把他的財產統統劫奪掉了。單單一個殺已經不得了,還要盜,這個罪好可怕!欸,可是比起下面來的話,這個罪還算輕的。下面什麼呀?說一個菩薩所修的善行,你並沒有傷害那個菩薩哦,只是他修那個善行的時候,你去障礙他。他那個菩薩去施一摶食,一點點東西,施給、送給旁生,說一粒糖給螞蟻吃,你把他障礙掉了,這麼一點哦,生的罪無量無邊。也許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懷疑:「怎麼可能呀?」怎麼不可能!絕對事實,我告訴你!真正造的業,下面詳細說,這裡我簡單地說一下。
造的業真正的有三方面,《金剛經》上三輪體空(施、受、物),那個是已經證得空性以上的菩薩,在我們凡夫位上的三輪,這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慢慢地相似的清淨相,你去做就對了。哪三輪呢?你是作者,就是你的心裡面;然後呢你拿一樣東西,這個是所用的物,送給對方,或是施一粒糖,這個是你施的東西;給這個螞蟻或者蟑螂吃,那是受你的東西,那是旁生哦!這個三樣東西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會決定你的業的大小。但是所施的對象,這個是固定的,那個畜生就是畜生,佛就是佛,你沒辦法轉變,對吧?所以這個雖然有絕大的差別,可是這個主,由不了我們自己。你今天碰見一個佛,他就是佛,你碰見了蟑螂,你沒辦法把牠看成佛那樣。然後呢你施的東西,就拿我們普通凡夫來說,就算你王永慶嘛,你最多只有一百億的財產,你比起南閻浮提固然比不上,比起這個台灣省都比不上的。
(p268) 但有一樣東西啊,注意!就是我們發的心,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它是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就像那個算術當中,所以任何一數字乘那個無限大,乘出來的結果,都是無限大。哪怕一粒糖,哪怕施給一個螞蟻,不管另外的二輪是什麼,可是你的心是個無限大,結果是個無限大。他菩薩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以菩提心相應的,就是一個無限大。今天你把他障礙住了,請問:你賠得起嗎?這南閻浮提,只是個南閻浮提,跟無限大怎麼能比啊?這個南閻浮提,在太陽系當中,找出來小得一點點;在銀河系當中,找都找不到,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要曉得這個大乘的真正精神啊,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一點!這一點我們了解,這個業,它有特別大的大力量的,特別大,大力量的。
所以這地方,我們現在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一個問題。現在目前交通方便,所以南傳北傳大家又開始經常來往。往往我們南北傳之間,彼此有意見的不同,這一點我們應該採取個什麼態度呢?我告訴你們:自己總覺得我現在很慚愧,我現在不了解,最好把兩樣東西都了解了一點,那個時候才去開口。現在我們通常很容易犯的大毛病,就說:「啊!我們是大乘,他們是小乘。」對不起,你說這一句話非墮落不可,非墮落不可!這是根本,佛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的教法,隨便都不可以毀謗,何況這 (p269) 是根本!說大乘的根本,沒有這個小乘,根本沒有大乘。尤其是《瑜伽戒本》說得清清楚楚,不要說我們是大乘。反過來,同樣的所謂小乘的,因為有一點,關於這個維護得完整的話,那他們比我們維護得好得太多、太多。然後呢,你看見了這個好的形相,然後說:「哎呀,他們是,我們沒有了。」那又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這一點啊也不必……。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就一個事實擺在這裡。請問:像中國這樣的戰亂,到佛法最盛的時候,所謂唐—隋唐。隋唐以後,不要說經過「三武一宗」,除了這個以外,然後呢經過這個所謂五代,然後兩宋、元、明、清,這頻年戰亂是不曉得多麼厲害,一切東西都破壞得這樣厲害了。世界上很少有這個國家經過這樣的破壞,居然還能夠保存,假定說沒有一點真實的內容,請問,它憑什麼保存?不但保存,而且每過一個時候,欸!就只要有一個個把人出來的話,馬上佛法就旺,很興旺,憑什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哦!所以大乘的基本特質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的確確這個實在是偉大極了!
反過來說,我們不要說大乘而輕易毀謗,絕不可以!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的話,根本沒有大乘,你把你的根都挖掉了,你還談什麼大乘,自己還要毀謗別人,不,這第一個不可以。第二個呢,反過來,我們也要了解,不要看見,啊!說只有……現在好像這個佛法只是他們是。以他們來說,看我們不對,這個我們能夠原諒他的,絕對我們原諒他, (p270) 因為他並不了解我們的這個大乘的內涵、特質。平常我們看一件事情,總是表相上去看。表相,現在我們的確是支離破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產生這個結果。可是我們生在這一個大乘地方,這是我們宿生的善業所感哦!那個時候你不了解而跟著他們說的話,這非常嚴重。
其實不但是我們現在,所以我建議大家好好地學。你們不妨看看,不要看多的,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你去看看好了。然後呢義淨大師,凡是中國古代高僧,到過印度的,以及像《阿底峽尊者傳》。那一個時候,印度本身就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大小共同,有的地方只弘大乘,有的地方只弘小乘。彼此間就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就有各樣的意見,這意見的參差,你是無法想像的。上一次我就告訴過你們,那個無垢友尊者。那這個小乘當中絕頂聰明的人,他因為毀謗大乘,馬上生陷阿鼻地獄。玄奘大師去看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還立個華表;說:「喏!這就是某人,當年因為毀謗世親而墮落的地方。」這樣啊!所以這一點,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從這地方呢,注意啊!我們不要……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的話,自己只有一個心:「我們現在是很愚癡啊!我現在要好好地學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因為它這個業,具有絕大的力,具有絕大的力,你隨便一個念頭動的話,就產生不得了嚴重的後果!那麼再下面,

(p271) 【◎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由所依方面導致業力重大:按《俱舍論自釋》來說,

所依的門,這個什麼呢?先舉個例。

【謂如鐵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譬如,一顆鐵丸子體積雖小,但也會沈入水底;如果將它造成大船,體積雖大,卻會上浮。

說鐵丸再小的一點點,丟在水裡「噗通!」掉下去了。然後呢,你這個鐵再大,像大船幾十萬噸,不得了的,什麼東西都沒辦法,沈。欸!結果擺在水上,它就浮在那裡,為什麼呀?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
以此比喻智者和愚者所造罪業有輕重的差別,即:智者所造罪業雖大,卻能從罪業中出離;愚者所造惡業雖小,卻會因此而墮落。

就在這裡,這個。

【而有輕重。】
這個就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下面:

【此因相者。】
這個根據,

這個原因。

(p272) 【《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黏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在《涅槃經》中說:無智慧的愚者造作罪業,就像蒼蠅粘上鼻涕便不能脫離。意思是,愚者即使是對微小的罪業也不能脫離。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哪,就像那個蒼蠅沾到了那個涕。我們也看見的鼻涕,或者現在的這種膠紙,那蒼蠅一沾上面,對不起,是逃不走了。那實際上很小的一點點哪!我們愚癡的人,犯了一點小罪啊,就受大果、大果報。 

【由無悔心】
因為愚者對以前已造下的罪業沒有後悔心,

第一個, 

【不能善行】
日後又不能行持善業,

然後

【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
由於覆藏己過,雖然先前已有一些善業,也會被這個覆藏之惡所染汙。

所以

【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對愚人來說,本來這種小小的,在現在稍微受一點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伽的因,這個是愚痴。

本來這種小小的,只要現在稍微受一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迦的因。啊,這個,這個是愚癡啊!剛才我特別把那個「腹誹」,寫成什麼?就是肚子裡嘀咕,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其實一點很小小的事情,你就是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還擺在肚子裡面,嘀嘀、嘀嘀、嘀嘀咕咕,這樣的話。所以我告訴你們,就像平常我們這地方立的很多法,假如你覺得不合適,你可以說這地方不合適,我倒換一個地方去,千萬不要自己肚子裡嘀咕,嘀咕對你有絕大的害處。乃至於你到那個時候嘀咕了,還爭取同情,跟人家大家說,說了以後想辦法去使得這個事情不成 (p273) 功,那是更嚴重,更可怕!雖然這不是破僧,但是這是破僧的因哦,這樣,這一點我們注意!不但這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念頭說:「啊!我現在愚癡,我怎麼樣才能夠把它改善自己。」不管跑到哪裡去,就這樣拿這佛法來照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這又好比在一碗水中投入一把鹽,水便很難飲用;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也不動,就這樣。或者如欠他人一文金錢而不能償還,將導致難以擺脫他人的逼迫、捆縛等苦惱。

就這樣。這很少的水,一點點鹽放進去就不行。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都不動,就這樣。那麼同樣地欠了錢,雖然很小,你不能還的話,很糟糕。世間的金錢還起來很難,佛法這東西很容易,你一要追悔、懺悔的話,問題就解決了。但這個懺悔不是個形象哦!我們現在太多的人,啊,就跑得去,今天就懺了悔,說懺悔就完了。那心裡面還在那兒:「反正懺悔可以完的!」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
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第五組>
p. 133 (6)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
又說由於五種相的緣故,導致本來只是在現世中將感得輕微異熟的業,卻轉成在地獄中成熟異熟果的因。

“五相”:
① 愚癡深重;
② 善根微薄;
③ 十惡業尤為深重;
④ 造罪後不起追悔之心;
⑤ 先前無有善行。

所以應當了知,罪業輕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條件,即: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造罪之後,千萬注意不要再犯。能坦誠發露,不覆藏罪業;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對治諸惡。如果不是按照這樣去修,卻自以為是智者,因為輕蔑的緣故,明知不能做,卻還以愚癡心故意去做,這樣罪業尤其深重。

下面這個五樣東西,就是一點很輕微的,本來現生就可以受到,那最輕微的!就可以感到那落迦有情地獄。這個不得了的可怕,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哪幾樣呢?

【謂重愚癡,】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的「重愚癡」,第一件事情正對治的就是什麼呢?正知見。所以我們儘管沒有得到正知見,當我自己覺得:唉呀!我是錯的。你有這個的話,這個愚癡就絕對不會重。真正重愚癡的人,他自己總覺得自己對的,總為自己辯護。這個實際上這種心情,這個本身就是個愚癡的現象。

(p276) 【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這個五樣東西,很清楚、很明白。對自己任何一點點事情,要隨時曉得:錯啦,錯啦!所以本論一開始學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斷三器、具六想。六想第一個,我們要了解,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然後呢具善行等等,這個尤其對我們目前來說,真正地,說到了這個地方還沒有善行的話,真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啊!
末法時代如何積福德
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在這種支離破碎的環境當中,更是你最容易積福、積德的地方。
所以當初我跑得來,別人一看那個支離破碎,啊!覺得一塌糊塗,有人告訴我:「哎喲!某人哪,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去呀?」我以前要是,也是一樣,我一看的話,趕快走!我現在恰恰相反,一看,哎呀!這麼個大肥沃的沃田哪,像我這樣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人,只有跑到這個地方,我多多少少做一點,馬上現出功效來了嘛!這是很千真萬確的事實。實際上我在這裡沒做什麼,都是你們做的,你們有沒有發現?那沒多久,前後這一個月你去看看,啊,這麼好啊!所以的的確確地,說跑到這個地方來居然還沒有善行,那個東西真是好可惜。我們現在地方,說實在你懂得了,要造惡倒不大容易,要造善啊,隨時到處都是,到處都是!這個五點我們了解。

(p277)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
什麼叫輕,就是有智慧的人。

【能悔前失,】
第一個,我們凡夫一定有錯的,但是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哎呀!我又錯了。」不要去保護它,保護它你就完了。然後呢,

【防護後過,】
以後的千萬注意,唉呀,不要再犯!

【不藏諸惡,】
對惡的事情拿出來發露。

【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就是這些事情。

(p278)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他現在不如此,「妄矜」,矜是矜誇—還自己覺得我很懂!「唔,這個怎麼不懂啊?我都知道!不但是什麼小乘的東西我都了解,大乘的唯識、中觀我都懂。」對不起,如果說你真的行相對了,那當然了不起。如果說只有嘴巴上面懂,像剛才這種心理的話,那就害了!這個情況是「妄矜為智」,還「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是為尤重!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看你有多少學問,講得多少好聽,真正看的,看你的行持。
其實不但是我們,我還記得,我們中國一個孔老夫子門下一個典型的公案—子張,那是一個能說善道的人。啊!腦筋很聰明。孔老夫子怎麼講啊?他說:「以前哪,人家怎麼講我就相信他,現在啊,人家怎麼講,我不!先要看看他的行為。我為什麼這樣啊?於予與改是。」予就是宰予,就是子張﹙編者按:疑應為子我或宰我﹚。所以說:「我因為看見了子張以後,就改了。」子張這個人哪,哦,這個講起話來,講得非常好聽,腦筋非常聰明啊!可是你一看他的行持,對不起!「我看見了這個人以後,不,我不聽他的話,先要看看他的行為。」非常簡單!這是別人來看你,我們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再清楚不過,非常清楚。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愚癡,努力改善,對! (p279) 然後呢自己啊,自己以為覺得我很懂,懂得很多佛法,你就錯了!乃至於你覺得人家看不見,更錯!這個就是說「尤重」,前面的已經夠重了,這個地方是更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寶蘊經》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炷來燃燈供養佛塔,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的大。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薩以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彌,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 (p280) 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p281) 【此中意樂,】
下面說: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這裡意樂(菩提心)、福田(三寶境)都相等,供物卻是前者殊勝,可見導致果上後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後者的所依力大。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人。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 (p282) 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

大乘的發心不可思議行相
<第五組>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寶蘊經》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炷來燃燈供養佛塔,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的大。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薩以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 (p280) 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p281) 【此中意樂,】
下面說: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這裡意樂(菩提心)、福田(三寶境)都相等,供物卻是前者殊勝,可見導致果上後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後者的所依力大。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人。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 (p282) 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

<第一組>
【◎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通過以上的道理,我們便能了知所依的律儀和造業的輕重具有直接關係。從修行上來說,無律儀和有律儀相比,有律儀修行殊勝;而同為有律儀,其中具一種律儀、具兩種律儀及具三種律儀的所依身,在修道進程上,後後比前前來得優勝。

哦!由於上面的我們了解了,你有沒有律儀,跟沒有律儀就差得很大。有律儀就是戒,可是這個律儀有七種,說近事、近住兩種:一個就是五戒,一個是八關齋戒。然後呢出家一共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受比丘尼戒前學法的沙彌尼),然後比丘,比丘尼,這個。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根本的是什麼?根本的是比丘,這個最主要的。比丘上頭的話呢,比丘是別解脫,然後呢攝善法戒,然後饒益有情戒,這個三種。還有一個就是普通一般的是比丘,然 (p283) 後呢大乘,然後呢密乘,三樣。總是這個層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道的時候,越後這個效果越大;換句話說,你這個律儀越大,那麼進趣的時候越大。這是所以我告訴你們,現在對於這個南北傳當中,你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我這個地方想到一個公案阿底峽尊者,這個是大家所了解的,他在印度當年的時候,那真是不得了!十八部奉為宗主,任何一部,換句話說,在任何一部,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性宗也好、相宗也好,有部也好、說一切有部也好、大眾部也好。真正的論,理論,他最清楚;真正的修持他最高明。所以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不但是其他大乘的人去請教他,小乘的人,有一次有兩個比丘,這兩個比丘持那個十二頭陀行,持得非常圓滿。喔唷!要小乘而持頭陀行,持得圓滿的話,這個戒律的嚴明,可想而知啊!那麼,那次去請教那阿底峽尊者,還是有問題,還是有問題!那麼請教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跟他說,啊!他說得非常歡喜,這問題解決了。
最後說完了以後,阿底峽尊者把大乘的道理跟他說,跟他說了以後,他就不願意聽,說:「阿底峽尊者,尊者啊尊者!(「阿底峽」就是最尊貴的稱呼。)啊!這個話你不要說,不要說!我聽了我覺得害怕,這個話我聽不進。」這樣。阿底峽尊者怎麼?後來走了以後就說:「可惜呀!像這麼兩個人,他持戒能夠持得這麼圓滿,稀有難能可貴啊,但是 (p284) 單單憑這個,無其所至!」他說了。你們自己看這個《尊者傳》,說得很清楚,他單單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沒有用」,我們不要誤解哦,不要誤解哦!這個「沒有用」是照證果那一點上來說。像這樣的人,他完了以後一定生天,然後呢生天一定是一再,一而再、一而再,生不曉得多少次,然後呢這個福完了以後下來,遇見下一個佛,證羅漢果,這種典型的例子。
阿底峽尊者說的「無其所至」,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他本來教你出家的真正的意義要你解脫,就是如果說你不了解這個佛法的特質的話,儘管你做得這麼好,對不起,這一生你不能解脫。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以後你們處處碰見這地方,要注意!總之,我們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要想辦法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去如理行持,現在這個地方就處處地方告訴我們這些。我們從正面、反面—反面來說策勵我們不要做壞事;正面來說策勵我們,啊!策發好樂心,不要怕,好好地努力去做,好好地努力去做。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認真,哪怕持一個學處的話,這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呢?
什麼是功德
所謂功德,是什麼叫做功德?就是你做了這件事情,留下來對大家有善的、好的果報的影響的,這個叫做功德。所以這個布施 (p285) 得到的功德是怎麼樣的?原則上面說,比如說你送一個銅錢,送給別人,然後呢他那個錢擺在那裡的話,這個功德不一定得到;他拿到了那個錢,然後呢買了吃飽,吃飽了肚子,那個時候你的功德就得到,這樣的啊!現在你做了一件事情,如果做了一件事情,你這影響力量,在世間產生了影響力量,那功德就得到。
假定我們現在很認真地去做,在正法的時候,像我們這樣去做的話,你做得再好,對不起,都是這個佛菩薩,再不然的話,都是這個羅漢聖者,你跑得去做對了有什麼用?還跟在後面都跟不上呢!現在呢?那個時候像法已經沒有了,大家都支離破碎,儘管你是個凡夫,你稍微認真做一點的話,哦,大家覺得: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那個留下來世間的影響是不可思議哦!這樣。所以經上說得千真萬確,千真萬確哦!所以你末法的時候,你只要認真做一點點,就有這麼大的大功德在。所以我們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我們就不要怕,只要心裡面只要懷著慚愧。不要怕而說:「欸!然後我做對了。」那個心裡面就已經錯了。這心裡面懷著慚愧,然後認真去做,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你做到一點點,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點說到這地方,特別對我們的一種最好的策勵,最好的策勵。繼續下去。

p. 134
(p286)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如果在家人修持布施、安忍等善行時,假如能受持齋戒律儀,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

你不要說出家,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不一樣。所以現在有的人說:「哎呀!你只要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舉行那個儀式啊?」好像皈依也不要,那個受戒也不要。說得清清楚楚,皈依跟不皈依,同樣做一個善事,就差得天差地遠。然後呢,你同樣地持那個戒,你受了這個戒去持,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就這樣耶!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

③ 破戒者等之罪業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制罰犯戒經》中說:比如世間人具足十不善業,在一百年中日夜不斷地造惡,與彼所集的眾多惡業相比,如果有比丘毀犯尸羅,而以仙幢覆身,在一日夜中受用信施,則後者的不善極多。從造業時間來看,前者是百年,後者是一日夜;從造業種類來看,前者是具足十惡,後者是非法受用信施。這兩者都是前者遠超後者,然而卻是後者的罪業極多,可見,這也是由於所依而導致罪惡的力量大。換句話說,因為破戒者以清淨幢像覆身,所依的身份很重,因此受用信施的罪業極為嚴重。

“仙幢覆身”:仙幢,是三世諸佛果位的清淨幢相,即袈裟。仙幢覆身,是指所依為出家比丘身。

前面講的是好的,好的固然好得不得了;現在呢,下面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壞的。說現在做一個比較,說世間人「具十不善」,換句話說十惡。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十惡不赦。」那可想是這種人壞到極點,換句話說,這個壞到極點的人,他經過一百年,啊!那個時間長得不得了,而且「恆無間缺」,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現在我們再壞的壞事啊,有的時候還做做好事咧!他現在這個人十惡不赦,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做 (p287) 這麼大的壞事情,這個罪不曉得多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是個出家人,毀壞尸羅—犯了戒,「仙幢覆身」,就是被的這件衣服,你只要一天一夜,你沒做壞事哦,沒做怎麼大壞事,就是你犯了一點點戒。「受用信施,不善極多」,就是施主來的,你跑得去吃,然後呢這個罪不曉得大多少。

南山律學辭典:比丘受用施物四種:
一﹑者盜用,若比丘破戒受施,名為盜用;
二﹑負債用者,受施之時,必須作念,不作得罪,負人信施;
三﹑親友用,謂七學人受供;
四﹑主用,阿羅漢。

所以對這一點我自己常常深深地警惕,以前我犯了個大毛病,總覺得:哎喲,出了家,欸!那個信施,當然我出了家嘛,他該供養你的。哪裡有這種事情,哪裡有這種事情!該供養是他的事情,你出了家該什麼?該如法行持,這個是出了家該做的事情。啊!說出了家,穿了這件衣服看看,我該什麼?該持戒,戰戰兢兢。他送來那他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我自己是不是跟它相應啊?所以吃的時候,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的「對施興治」—一面吃一面想,啊!吃一口想一口:我跟這個相應嗎?這樣才對啊!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注意的地方。

【《分辨阿笈摩》亦云:】
《分辨阿笈摩》中也說:

這個就是戒經上面說。

(p288) 【「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這一身毀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眼前受用蠻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烊銅熱鐵。”

專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謂之乘急之人,特嚴戒法而後研智慧,謂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之四種。是謂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緩之人,如維摩居士。戒急乘緩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薩。乘戒俱緩之人,不足言。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它這一身毀掉了,死掉了嘛就死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的話,哇!那眼前受用滿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啊,烊銅熱鐵啊,那豈只一趟的熱鐵丸!現在吃了一趟熱鐵丸你吃死了,到這個地獄裡邊,這個熱鐵丸一直在那裡,你就偏偏還不死啊!你願意受哪一個?我當然願意現在這個熱鐵丸,死掉了就算了,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④ 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此處通說了犯戒和鬆緩學處兩種。仲敦巴仁波切曾說:“說依著正法起的罪相比,造十種不善是極少的惡業。”現在看這個意義確實是如此。當然,從反面來說,依靠正法所起的功德,也成為極大的功德。

總之一句話來說,就是這個意思指什麼呢?前面說就是「犯戒」,還有一個「緩學處」。注意哦,現在我們常常有這個說,叫乘、戒—有一種叫「俱急」,有一種叫「乘急戒緩」,有一種叫作「乘緩戒急」,有一種呢「乘戒俱緩」。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戒,就是戒,我們說的戒。不過我們這個戒也要有一個了解,這個戒不是說單單戒相哦,戒的內容一定法、體、行、相—你了解這個戒為什麼這樣制;然後呢,你受戒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才跟戒相應,得到戒體;得到了戒體當中,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的正確的意念, (p289) 所以自淨其意,然後自然啊,心裡面的行為跟它相應;心理行為相應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戒相流露於外。
可是我們剛初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不可能完完全全學會,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絕對不是你完全學會了來做,你一面做,一面在學,那麼我們學戒也是如此。所以正規地學戒,現在你了解一點,然後你有好樂心,然後你去出家。出了家以後呢,第一件事情,在相上面,因為這個容易學。所以一定要有前人指導,所以一定要五年依止那個善知識。那個時候啊,這個善知識,前人告訴你,這個不可以,你就不要做。心裡想:「哎呀!對呀,我現在不懂得。」這個該做,雖然你不願意去,去做。相先弄好,然後靠著這個環境的保護,然後呢,一方面淨化自己的罪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地去了解這個戒法的內容,然後呢圓滿這個所受的法體,然後再依法起行,那個時候是戒相圓滿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學的時候要了解這個。
正學的時候的確,先從內心上面策發你的內心的好樂,然後呢進去了以後,那時候對法、體已經有一個依稀彷彿的概念,有一個強烈的好樂心。說正學的時候在戒相上面最重要,可是並不是單單戒相。然後呢在這個裡邊,一步一步真正學的時候—法、體,然後由體而了解如何去行,那個時候這個行相圓滿了,這個那是圓滿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 (p290) 戒哦!這樣。
這是為什麼以道宣律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聽那個戒,一聽聽了二十遍。然後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他這麼了不起一個人,他聽那個《大毗婆沙》,一聽聽了十二年,所以他能夠開、遮、持、犯完全了解。我們現在學一點東西,人家講了半天都不懂,啊!居然說隨便剃了一個頭就說:「啊,我就是!」這個就是我們太差啊,愚癡相啊,愚癡相啊!所以我提這種事情,無非提醒你說,想到這裡,說:「哎呀,好啊!我們趕快要努力啊!」這個是「戒」。   
什麼叫「乘」呢?通常人家乘的話,說這些人講道理,或者這是這些人在那個地方學禪。這個是不是?是。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那我們要說明的,這樣。真正學禪的人,比如說近代像來果老和尚。哦!他在任何情況之下要看,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他一定要找到那個東西,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所以他跑到了那個高旻寺以後,住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哪,我們大殿上面供的三尊,是什麼東西啊?」「哎呀,對呀!大殿上供的三尊是什麼?」他不知道。你說,要我們想想,這不是荒唐嗎?他天天上早晚殿做了三個月,大殿上供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是典型的「乘急」的典型樣子哦!他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我這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本性是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p291) 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我們現在有嗎?不要說三聖殿,十萬八千里之外一點動,欸,早就曉得了!喔唷,那個地方,人和馬路上面什麼消息一動,「啊!那裡什麼?」什麼事情都被我們了解,我們的消息遠比新聞記者還要來得靈,這個就算乘急了嗎?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啊!所以古來的人他的確,不管是乘,哪一個急,他有成就的。以我們現在這樣的話,你拼命去急,連它兩個一個都急不起來。這是我特別把那個重要的內涵說明一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哪,有一個好處,然後我們心裡面起慚愧說:「對呀!對呀!至少我現在有幸,宿生的善根,我要努力向上!」嗯!你能夠這樣去做,看看的,勉強可以爬得上去。
下面就引那個大祖師告訴我們這個話,唉!說依著正法起的罪,這個算十惡,那算起來很少很少一點點—眼前的確是如此。這個第二,所依的門有大力量。第三:

③ 事物門
<第二組>
【◎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由事物方面導致業力重大,

下面說

(p292)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譬如:和財布施、財供養相比,布施有情中的正法布施、供養佛中的正行供養等最為超勝。這只是略舉一例,其餘可以類推。

這我們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譬如說,我們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然後你布施,什麼最好?「正法布施」最好;然後供養中,「正行供養」,這是對我們出家同修來說最好的。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覺得:「哎呀,我們現在要造大廟啊!」在家人這個非常了不起,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不要說你弄得很多錢,這件事情,人家來送上來,這個好,這是你宿生的福報;你現在到處去動腦筋,這件事情千萬辦不得,千萬做不得!這個心裡面寧願拿掉,千真萬確重要的。沒錢沒關係,這時候你幹什麼?你可是身貧道不貧哦!那時候你正行供養哦,這是最大的供養,後面還說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說你求這個錢,不相應的話,你再大的三千大千世界,被你求來了以後,你只有下地獄的份,對不起!所以我們真正的供養當中,是正行供養,如法修行供養,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大。此是一例,你依此類推,我們就了解了。
意樂,那就是我們三輪當中的前面這個,一個「事」是對象,「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

④ 意樂門分二:① 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② 瞋恚尤為嚴重。
① 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p293) 【◎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由意樂方面導致業力重大,如《寶蘊經》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非菩薩的有情,都分別建造了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而且在經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中,為了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對這些佛塔承事供養,

先看看這個經上的,這是經上的,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正確性,千真萬確。說比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個人哦,所有的人!啊,不得了!他講一切有情,不單單是人,螞蟻等等都算進去。人很少,只有四十億,最多五十億,如果這一切有情算起來,那是一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哪都各建佛塔,造那個塔,像須彌一樣大,然後呢這些塔去供養它,「經微塵沙數劫」,啊!實在是不得了。供的東西呢?所有的東西,那個是不得了地大。這個福報比其於—

(p4)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如此供養所得福德雖然極大,但是相比之下,如果菩薩不遠離一切智心,僅僅散一朵花供養,所生的福德較前者極為廣多。

喏!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不離一切智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樂,以這種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麼?這個,那的確就是修相應的慧,修相應的慧。任運地,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這種心,那就是八地菩薩,初地菩薩剛剛跟這個相應。所以說,八地菩薩他隨便選一個花,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起來還要大,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我們要了解,假定說你肯發一個心,那個心就大。所以我們常常記得那個沙彌這個公案,說:「我一定要做!」你就這一念心的話,這個心力就有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哎呀,我很差呀!」處處地方顧全到自己。處處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怎麼樣!你平常的時候,只要肯內心當中這樣打這個氣,你就會很精彩。
我們在座的同修當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來非常魯莽,常常這樣,但是我對他非常歡喜。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這個人的心裡就有這樣,他總要學最好的。對我來說,不但歡喜,我覺得非常讚歎,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不過我不是說讚歎這個人魯莽啊,注意啊!你要想把那個心真正做到的話,那一定要智慧相應 (p5) 的,一定要智慧相應的。所以說明了,這個大乘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內心。所以你事情還沒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哎呀,我差呀!我身體不行呀!頭又痛呀!」這個也不行哪!叫人家做了一點又損失啦……不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發那個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就是這樣,這個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由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了知意樂和業力輕重的關係之後,在行供養等善業時,應當調整好意樂,至少應當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善。

那就是—這個他比較了,比較你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用什麼心情去得到的,從最開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應,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現在行的什麼心理。儘管你窮得一樣都沒有,不要去攀緣,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就拿這個供養三寶。我告訴你們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奔公甲,那是個大強盜,以前哦!喔,這個強盜,有一個老婆婆,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大了,人家就說了:一聲「哎喲,奔公甲來了!」她一嚇就嚇得馬上就嚇死掉了。你可想這個人,這個人多麼個厲害,這個強盜!
結果他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他這個人真努力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不是我們說,啊!一天拜多少佛,現在我們常常說,他自己好像認真地拜佛,常住的事情 (p6) 都不願意,自己用功,沒有這種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這個!他檢查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起了一念惡念,他就要打它:「你又犯罪!」這左手表示那個;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興,把那個手舉起來,跳啊!高興!然後呢,那個牆上面畫一個白圈圈;做了一念壞事了,他就牆上面畫了一個黑圈圈,就這樣!
他的老師過了幾個月跑得去看他,問說:「告訴你的,修了,修了些什麼?你最近做些什麼?」他說:「我就做了這些。」他的老師一看,「什麼?我教你,講了個半天你不做,這牆上面畫得一塌糊塗!」就把他痛呵一頓。然後呵完了以後,他就說,我為什麼這樣畫,原來這樣。啊!他老師聽見了就向他磕頭。他老師是誰?敦巴尊者哦!換句話說,他老師這個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六袓大師。喏!看見那個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說我們到處外面攀緣,我造了個大廟,不是這個意思。
有一次,有一個很虔誠的供養他的一個施主,一直供養他的,供養他。有一趟那個施主要來,他想:「今天某人要來了!」他平常一天到晚努力呀,「今天那個佛檯上,把它弄弄乾淨。」就這樣,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為什麼今天弄得乾乾淨淨?」一想:「我不是為了供養佛啊,我是為了討好那個施主啊!這個是修行嗎?不對、不對!」他馬上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把那個佛檯上統統撒上,就是這樣。好了! (p7) 然後那個施主跑得來,看見這副樣子。當然,人家問他了,他自己就說:「哼!這個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講。
後來曉得了,曉得了以後,當時另外一個大善知識就說:「在我們全西藏,供養佛供養得最好的,你曉得是什麼?奔公甲那把灰!」懂得這個典型的公案嗎?千真萬確!奔公甲那把灰,拿這把灰把那個佛檯上弄得這麼髒,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養。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喔!正行供養啊!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注意!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我們現在繼續把它下去。
它上面說:「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這個勝劣啊是看你什麼?最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緣自他利益等意樂」,你這個意樂是靠什麼?你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你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沒有用!你真正為了別人的話,就算人家看起來你做錯了,沒有關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並不是說,你這個表面做得不好也是對,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凡夫分上,走上去的那個本末,應該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p8)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除了上述意樂的差別之外,還須了知,由意樂的強盛與微弱、長久與短暫等,也會導致善業業力的輕重差別。

意樂本身這個量—下面講量,前面講的質,質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質的強盛,就是力量的強大,那表示量了,也就是「微弱、恆促」。有很多人呢,心裡面軟趴趴的,你雖然想做,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有一種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心裡面你能夠保持多少時候,你就是保持這個心情,這個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前幾天我們講的,記得不記得這個金貓因緣哪?他只是送三個銅板,然後得到三罈金子,然後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興,啊!想得越想越高興,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什麼?就是這個意樂,然後這個意樂的時間的恆常。他只是個樵夫,一點知識都沒有的,他只是說做了一點好事情,對於這件好事情的隨喜啊!
所以這個正行供養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正行供養不是說,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不去管它。你真的心好了嗎?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裡懶癱癱的,然後呢坐在那裡只想著:唉呀,我坐在那裡。有人叫你掃一個地,又不願意,抹一個灰啊,說我心好,這個心好嗎?這很清楚、很明白喲!所以凡是這種觀念哪,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地坐在後面,幹什麼?「我心好就好了!」你說這個心好不好啊? (p9) 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這種地方的話,真正重要,就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如法檢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應當了知」,這是我們應當了知的。

② 瞋恚尤為嚴重。
<第三組>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惡行方面,如果煩惱心猛利長時,惡業力就大,在種種煩惱之中,又以瞋心的業力尤其強大。

反過來呢,善是這樣,惡的話呢,那就是—煩惱心!煩惱心也是一樣,煩惱心當中三毒貪瞋癡,瞋是最大。下面又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入行論》說:“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親自供養佛,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你現在發一次瞋心就摧毀掉了。”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所以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親自供養那個佛喲!阿育王供養那個佛一點沙,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你現在一千劫供養這個佛,你發一次瞋心的話就摧毀掉了,這麼嚴重!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而且,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是同修當中,如果你有瞋心那更嚴重,還有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

這是普通的瞋心,他並沒有說。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所以現在我們有的人哪,跑得去說看見別人看不順眼,他自己還覺得:「唉,他這個錯啦!」他自己振振有詞,那就是 (p10) 對同梵行者生起瞋心,這點我們要注意,這點我們要注意!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三摩地王經》說:“假如同梵行道友之間互相瞋恚,這個異熟果報不是以具有戒律所能救護,不是以聞法能救,也不是以禪定、居住靜處或者布施供佛所能救護。”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然後學定啊,然後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入行論》中亦云:】
《入行論》中也說:

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也說。

p. 135
【「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假如有人對這樣的菩薩發起暴惡心,佛說此人生起多少惡心,就要住在地獄中受苦多少劫。”

勝子就是菩薩。

這樣,像上面這些勝子,勝子就是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其實啊你眼前,譬如說,譬如我們回想昨天:你坐在那裡一天,躺在那裡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來,一樣的,對不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懶惰,真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勤苦啊也就是白白地 (p11) 討了便宜,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你多想的話,自然容易。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已經習氣這樣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話,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這個是關於業,抉擇這個業的內容,以及它的輕重什麼等等,我們了解了。現在了解了以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真正應該怎麼做。下面呢又告訴我們,這個業是什麼個果,這個果分三部分,分三部分。

③此等之果分三:① 異熟果 ② 等流果 ③ 增上果
① 異熟果 (異性、異時、異地)

【◎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
首先,對十黑業道分品。每種黑業都可以按照事和貪瞋癡的上、中、下品,而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三樣東西: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這文字很容易懂哦,這個內涵是絕端重要哦!所以現在文字我簡單地說一下。你懂得了這個內涵,平常我們的修行,初步的修行的認識都有了。異熟,換句話說就是異熟因果,你宿生造了這個,這一世感得這個果報,把它唸一下就行。

【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 (p12) 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因為業有三品,因此所感召的異熟果也有地獄、餓鬼、傍生三種。按《本地分》所說:以上品的殺生等十黑業一一都能感生地獄,以中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生餓鬼,以下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所說中、下品業的感果情況與此相違,即:中品十黑業感生傍生,下品十黑業感生餓鬼。

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如果說惡業的話,以上品三毒的,那麼就感到地獄;如果是中品的,感到餓鬼;下品的感到畜生,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十地經》中說的,上品的還是一樣,中、下的,那麼兩個調一調,他這個道理,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換句話說,你造了惡業,如果是以猛利三毒造的話,十惡業的話到地獄裡面去,中品的是餓鬼,下品的是旁生,這個叫異熟果。
為什麼叫異熟呢?因為他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或者善性,或者惡性。是的,譬如說你造的壞事,這是惡業,將來你感得那個果報體,那個果報的體本身無所謂善惡,對不對?像我們得到那個身體,那個身體什麼叫善惡呢?所以這個性,異性。還有呢時間,你造業的時間是那個時候,感果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時候,異時。地方呢,造的時候是那個地方,感果的時候跑到那裡來,所以這個叫異熟果。
從因到果除了這個異熟以外,還有兩樣東西,第二個叫等流果。先把這個三樣東西說一下,然後那個內涵說一下。說了那個內涵,我們就馬上了解了:啊,我現在造了,將來到哪裡去;我現在所以這樣,以前從哪裡來的,你就清楚了。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那 (p13) 個修行,你就開始正式可以了解從哪裡下手了。現在說一下那個等流。

② 等流果分二:
① 領受等流果 ② 造作等流果。
(果和因相似,所以叫“等”。果是從因出生,所以又叫“流”。果是從相似因所流,所以叫“等流果”。)

① 領受等流果
<第四組>
【◎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不與取資財匱乏,邪婬妻不貞良,妄語多遭誹謗,離間語親友乖離,粗惡語聞違意聲,綺語言不威肅,貪瞋痴三,上品猛利。《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
領受等流果,按《本地分》所說,是指以黑業力墮入惡趣,受果窮盡之後,脫生為人時,仍然要按十黑業的自性,依次領受相應的果報,即:以殺生業會感得壽量短促;以不與取業會感得資財匱乏;以邪婬業會感得妻不貞良;以妄語業會感得多遭誹謗;以離間語業會感得親友乖離;以粗惡語業會感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聲;以綺語業會感得說話沒有威德力;以貪、瞋、邪見會感得貪瞋癡上品猛利,即以貪欲業會增上猛利貪欲,以瞋恚業會增上猛利瞋恚,以邪見業會增上猛利愚癡。
《諦者品》、《十地經》中說得更為具體,對每種黑業都宣說了兩種領受等流果。

殺人者人恒殺之,罵人者人恒罵之,離人者人恒離之,這就是領受等流果。

那麼等流果呢,什麼叫等流?就是說跟這個因行相等的、同等的。由於這個跟因相等的繼續而流,流是向前面過來。就是當因地當中造這樣的,果地當中跟這個因相應的又來了。所以說,那個時候如果你殺生,使得人家壽命不能圓滿的話,你這一生也感得壽命不圓滿。所以「如其次第」,殺生嘛壽命得短促;你要偷了別人,那麼缺少了,這一生你也資財缺乏;如果說你姦淫別人的妻女的話,你這一次你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你誹謗了別人,這一次也誹謗你。下面,這一樣一樣東西,貪瞋癡的話呢,以前你這個貪瞋癡,現在呢也是貪瞋癡猛利。這個異熟是這個因跟果不一樣的。等流呢,相等的,就是同樣地,它繼續地流得來。那麼這個是《諦者品》。《十地經》當中呢,說有感兩種,它哪兩種呢?

【謂「1殺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
第一,以殺生業感召“壽量短,還要多病。”。 

除了前面已經說的壽量短,還要多病。第二個偷盜的話呢?除了

(p14) 2不與取資財匱乏,】
第二,以不與取業感召“資財匱乏,沒辦法保有。”
還要

【與他共財,】
就是說你的財富,對不起,你自己沒辦法保有的。第三呢,

3邪婬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4妄語多遭誹謗受他欺誑,5離間語眷屬不和眷屬鄙惡,】
第三,以欲邪行的黑業感召“夫妻之間出現矛盾、互相怨恨,妻不忠貞有外遇。”第四,以妄語業感召“他人的誹謗和欺騙”。第五,以離間語業感召“眷屬和睦的關係破裂,關係進一步惡化。第六,以粗惡語業感召“經常會聽到一些惡罵,而且常常鬥爭。

哪!那個就是離間。你離間別人,到那時候,你的眷屬也不但是彼此間不和,而且你的家庭當中,就這麼亂七八糟,就是這樣,就這麼亂七八糟,總歸是這個家庭不和睦。還有呢,你常常說罵別人的話、惡口的話,

6粗惡語聞違意聲語成鬥端,7綺語語不尊嚴,】
第七,以綺語業感召“語不尊嚴、沒有威力,聽者心不尊重。”,

如果你綺語的話,語不尊嚴。

【或非堪受無定辯才,】
下面是

8貪欲貪欲重大不知喜足,】
第八,以貪欲業感召“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即:一方面欲望膨脹,像餓鬼一樣沒有滿足;另一方面,對沒有利益的事會有強烈的追求欲,對有利益的事卻無心尋求。

(p15) 貪欲嘛大,不知喜足,兩樣。

【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這個瞋,

9瞋恚損害於他或遭他害,10邪見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第九,以瞋恚業感召“損害於他或遭他害”。瞋心一旦串習成性,將會變成一種處處想害人、損人的病態心理,或者會常遭受他人的損害。
第十,以邪見業感召“見解惡鄙、諂誑為性”。邪見即顛倒見,如果過去世中曾經串習邪見而不對治,即使轉生為人,仍然會因業力的緣故,而習慣於執持惡鄙的見解。

這個就是貪瞋癡,這個容易懂。然後呢這個等流的果的內涵,我要解釋一下。文字雖然……我不解釋,有一點困難你們只要努力地看一下,很容易懂。但是關於等流果的特質,我一定要說明一下,那個時候你們才認識,有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行。最後兩句話先說一下:

② 造作等流果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過去的大德上師說:縱然轉生為人,仍然喜愛殺生等事,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十地經》等所說的是領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是因等流,即造作的等流;領受等流果是果等流,即受果的等流。

那個前面很多善知識說,這個等流果,說除了這個異熟果你造了以後要下地獄以外,然後生到人當中的話,欸,你殺生的話,你到那個時候又歡喜殺生。這個歡喜的殺生這個心情,跟它的因地當中一樣,那個時候你好歡喜殺,你這次又來了,這個等流叫作造作等流。另外還有因為你殺生的關係,所以你的壽量短促,多諸疾病,這個叫領受等流,這兩 (p16) 個不一樣的。
那麼另外這個等流,另外一個……等流有三種等流,有一種叫真等流,有一種叫假等流,還有一個分位等流,分位等流不去講它。什麼叫真等流?就是這個造作等流。就是你殺的時候這個因是什麼因啊,前面你就是「殺」這個心,當因地當中你存了這個的話,然後呢果地當中,欸!這個心又現起了,就這樣。所以這個是的的確確地、真實地,跟你的因相應。然後呢領受等流的話,這個叫假等流。因為你殺的時候把別人的壽命弄短了,所以你這一生,你的感得的壽命也弄短了;因為你殺了別人,使人家痛苦了,所以這一次啊,你就得到疾病的痛苦,這是跟那個因相似的。
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真等流。你平常的時候,如果說你眼前,我們常常說,要想看這個宿生什麼因,就看看我現在受的果;要想我現在的做的因,將來就曉得什麼果,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而這個真正重要的就是什麼?現在這個等流。平常我們心裡面哪,有很多人哪做起事情來,他心裡面這個勁道很大;有很多人,啊,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有很多人腦筋很聰明,有很多人腦筋就很遲鈍:有很多人歡喜這個,有很多人歡喜那個。為什麼?喏真等流,很清楚、很明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所以這個因最主要的,平常我們只是講異熟,實際上修行人真正應該體會到、了解得 (p17) 到的—這個,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平常你坐在這地方起心動念的時候,你不觀察它,就是這個樣,一觀察你就曉得了。平常你坐在那兒癡癡呆呆,那個就是你眼前的造作等流相,你宿生就是這個樣來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努力起。如果你坐在這個地方,平常的時候好歡喜管人家閒事,你宿生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那個時候你看見了什麼,內心當中起的反應,喏,就是這個狀態,了解嗎?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千真萬確的,這個業啊,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還不曉得到哪裡去,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很清楚,現在造了什麼業,同樣你也了解,宿生是什麼因,這一生會感得現在的果。異熟是這個樣,等流是這個樣,異熟是外面看得見那個行相,等流就是你內心,自己檢查得清楚明白的。這個指正報而言,依報在下頭。同樣地我們現在的依報,這個世間什麼等等,這個叫主上果,或者叫增上果。我看我們這個增上果講得完,講不完?啊,其實增上果這個裡邊,有一段最重要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最後兩句話,最後兩句話。哦,還是把它唸一遍吧!

③ 增上果
<第一組>
【◎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增上果,主要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以殺生的惡業,能感召外界器世間一切飲食、藥物、果實等都缺少光澤,這一切外法的勢力、功能、威力都很微劣,即使食用也難以消化,反而生長疾病。

業果復習
(p18) 就這樣,這個叫增上果,主上果,有時叫士用果。就換句話說,你忙了半天,譬如說我們忙了半天,那麼有收穫。現在我們忙了半天,這個正報情況,前面是異熟跟那個等流,那麼外面剩下來的依報,就是這個東西。因為你殺生,所以感得外面的東西就少光澤、少勢力等等,吃的東西難於消化,容易生疾病。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由這些因緣,導致無量有情壽命還沒有圓滿就中途夭折。

這個是殺。「不與取者」,我也把它唸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講。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
不與取是奪人所有,以這種惡業會感得外境的衰敗。從數量上來說,果實結果很少;

這是尠,眾果尠少,

【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從成熟上來說,果實難以滋長成熟,即便結果也多數變壞、果實不貞實,或因天時不調,遭逢旱澇之災,而使果實多數乾枯或根本不能結果。

這個就是不與取,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有的地方啊下雨下得成災,有的地方旱得個不得了,那都是這種原因。再下面的欲邪行。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五頁。上一次已經把抉擇業果的道理,頭上面幾個原則說了一下。第一個,我們首先了解的,世間任何事情都由業來決定。所謂業就是前面 (p19) 所造的因,你造的什麼業的因,那麼將來一定感得什麼果,這個因果之間,一點都不錯。其次呢,這個業會增長廣大。這兩點是我們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重心,這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然後呢,不做的碰不到;造了一定哪逃不掉。如果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修學佛法始終在門外,始終在門外。
前面是皈依。我們了解,是了解世間的苦,所以呢,要找一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於是最後找到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這一個人,具足這個條件的是佛陀。於是這樣,然後呢怎麼一步一步推上來,追根究底,最後找到,啊,歸依了以後,所以能夠解決問題的,問題在哪裡?在這裡,那個時候我們要找到這個業。假定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儘管你信佛,沒有用!信佛的目的是什麼?解決你的痛苦,解決一切問題。而這個痛苦的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你雖然學了半天,沒有什麼用場。譬如現在我們平常看見很多學了佛的人,他還始終知見上面哪跟著佛法完全不相應。他自己覺得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儘管懂得道理,是講的時候,有的,用的時候,沒有!
那麼真正信了佛應該了解,一切法無非是空緣起,它不是天生如此的,它也不是不順的因,不是說自在天,或者是什麼。所以前面曾經特別說過了,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哪,雖然學了佛了,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照著佛告訴我們的話來說。佛告訴我們:這個因 (p20) 不要造,這個因應該造,我們不一定聽他的。倒是世間一個算命先生告訴我們的,乃至於現在各式各樣都是世間的概念,都是世間的概念。現在我們講科學,各式各樣的說,啊!這個科學上怎麼講的,這樣。稍微碰見一點皮毛,大家固執得要命,總是覺得這個有……好像很對的樣子。這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應該認得,什麼?是我們以前那種概念的錯誤,我們應該認得,一切是由這個業感果的。
那麼這個業的四個行相我們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就是說:那麼什麼樣的業是善的感得善果,什麼樣的是惡的感得惡果,我們也了解了。然後呢,下面又特別地說明,有幾種業它具有特別力量的,我們了解了。那麼最後曉得由這樣的業,感得那個果,那個果分三部分: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
這個等流果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要特別解釋一下的,這個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說,「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這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因地當中,是有善心相應的,到果位當中,它還是這個。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心念是善的,後一個念頭繼續地下去,繼續地向前面的繼續不斷地流衍,繼續不斷地向前面推衍,是前念、後念輾轉相生,而這個輾轉相生的前後,它特質相同的,這叫等流因果。我們剎那剎那地延 (p22) 續,一直不會斷絕,從前一世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後一生,就這樣。
所以我們平常的一切的情況,譬如說前面說異熟,當那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啊,當我們對了這個境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種知見、感受,跟它相應的生起的。那個時候的那種知見、那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就是說我們曉得以前我們這種習氣,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由於這樣的一種心情去做,所以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相應的這個心情又現起來了。前面這個叫做異熟的因果,那麼當那個時候,跟它相應的心裡面現起的這種狀態,就是等流因果,等流因果。
所謂修行
對這個認識,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所謂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行起。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現在前面有一個境界現起了,境界現起了。以前你曾經傷害過他,所以這個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話,你同樣地是被傷害,那麼這個叫作領受等流,這個叫作領受等流,你被傷害的那個感受。但是除了這個身體相續上的領受以外,心理上面你會起一種反應:「唉,被傷害了,那我要以牙還牙去報復他!」這個時候我們心裡一定會生起這種心情來;或者他對你好的,你也對他好的。總是我們心裡面有種種的這一種,以世間上面的……平常我們常常好歡喜跟人家論辯見解什麼東西,這個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修行就從這裡。(修行斷等流)
所以我們真正要認識,認識什麼?就是認識這個。假定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就談不 (p23) 到修行,這一點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會輾轉相續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原因就是這樣。你說作不了主嗎?好像作得了主,就是前面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還覺得很有道理—欸,他來害你嘛,「我當然要報復啊!」他罵你嘛,「他說得沒有理由,我當然要跟他辯論哪!」嗯,就是這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是可以作得了主,實際上你為什麼心裏會生起這種反應來?你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樣想?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無明所覆蓋的。現在修學佛法真正要認識,就是要認識這個,大家懂不懂這個?現在這裡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後面的時候才說明了。
那麼認識些什麼呢?認識就是說,現在我們不管你起了什麼念頭,說對於壞的境界你去報復,對於好的境界你去歡喜,或者感激什麼等等,這個無非是或瞋、或貪、或癡,不管你怎麼做,總歸在三界生死當中輪迴,三界生死當中輪迴。壞的墮落三惡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在這個地方跳不出去。因為什麼?這個是有漏的,無明相應的。是真正的整個的轉化,就從這個地方轉化起,你當下認得它—不對,這個錯的,這個錯的!
到現在為止,錯、對的內涵,我們還沒有深一層地去談它,但從這個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修行,什麼叫修行哪?就是對我們善所緣的數數憶持,然後呢不要 (p24) 讓它忘失;把無始以來所緣的惡的,把它改變過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緣那個惡的,說這個惡的不是一定做壞事,就是說凡是有漏的這種事情,我們整個地都要把它淨化。那麼這個基本概念,當時這一個道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回憶一下。   
下面又告訴我們四種資糧。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現在請你們翻到四十七頁,我們馬上可以用的,如果說你們好好地善巧的話,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四十七頁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第一種叫作密護根門,這個密護根門當中分成功五個項目,五個項目。就是說「根門」是我們曉得的,說六根門頭,為什麼要護它呢?因為我們一切有漏的善惡業,都是從這個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生起六識,造種種善惡之業。由於這個業,所以就感得種種生死果報,現在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起。
第一個叫以何防護。那麼你現在要修行就是修這個,所謂修習防護囉!那麼怎麼樣修習法呢?叫作「以正念」,這個正念要怎麼辦呢?對正確的認識,心念保持這個正確的認識,經常地,而且很認真地保持。喔唷!哪一念錯了,那你馬上不要放縱它;哪一念對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
是,對、錯的真正的內涵,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但是在座有很多修行人,譬如說他 (p25) 學禪的人,那麼當然,以前的禪我們不談,現在目前禪所流行的就是參一個說「念佛是誰?」看那個「誰」。然後呢或者你參一個是,趙州說:「這狗子有佛性也無?」參一個「無」。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總歸要把它那個根由找出來。念佛的人呢?一個念、一個心念,一直在那句阿彌陀佛上頭。為什麼呀?這因為當你平常起心動念,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這個本身都是染污的。那麼這個念頭,我們拿世俗的標準來說,容或是有善惡,可是這個世間善惡的標準,結果是什麼?在三界之內的升沈,跳不出生死輪迴,最後必定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是絕端地痛苦。這個正念是正法相應的,但是呢因為無始以來,它一直在散亂當中,所以要很努力地、經常地保持。
那麼那個念頭保持什麼呢,第二個保護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就是六根所對的境界,就是防那個六塵,這個是你歡喜的升起貪,這個你不歡喜的升起瞋,其他的你無所謂的升起癡,就是這樣。
那麼怎麼防法呢?那就是這樣,有兩種。一個呢,你曉得這個根對了境以後,一定跟著外面去轉,所以不要讓那個根去對那個境。譬如說我們為什麼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住在山林裡邊,乃至於我們為什麼說平常的時候不准出去?我們曉得,一跑出去,對不起! (p26) 你這個就亂掉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寺院裡邊,眼睛所對的,不是佛菩薩,就是經藏、師長、同學,都是三寶,就是這樣。然後使得你的意念這樣,這是一種防護的方法,所以你不縱那個根。
還有呢,這個實際上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做得到的,難免有的時候你需要這樣去做,有的是無意這樣去,那怎麼辦呢?當那個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你心裡上曉得:「欸,根對了境了。」對於所對的這個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什麼叫作「不取行相」?就是你看見了:欸,這個好看!你不去看它,曉得這個不對的。這個好聽!不去聽它。這樣的不看、不聽是離開貪。反過來說,這個不好的,然後呢你不去管它,是離開瞋。這個是行相,就是當下的這個相狀。什麼叫作「不取隨好」呢?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你剛才看過了,你心裡想:欸,剛才這東西也不錯呀!啊!這樣。或者剛才這東西很糟糕,你心裡就嘀嘀咕咕弄了個半天。這個就是不取隨好。
那麼最後它為什麼要防?防些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使得我們的意根哪,不要受著這一個塵境,而生起染污的意識。這個染污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煩惱,生死的根本,它真正的防,就是防這個。
(p27) 所以當我們心相續,前後相續的時候,一定在這個異熟的因果當中,所以我們無法離開我們這個異熟的報體,這個是正報。我們一定在那個增上因果當中,我們無法離開我們外面所對的境界,這個無法可想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真正重要的就是等流因果,當我們心裡面相應的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前面這樣來是為什麼。以前不了解正確的佛法,在無明長夜以來,這個長夜是無始以來,都在這個裡面轉,現在了解了以後曉得到此為止,切斷!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幾個條件,第一個,曉得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說起來是容易極了,做起來是難極了。儘管現在大家都在那兒聽,都在那兒講啊,碰見問題呀都在自己說我的對,啊,不曉得有多少道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人家跟我講道理我還是聽他,也原諒他,他本來不懂嘛!結果發現我們很多同修們,修學了那麼半天,他還是講那個莫名奇妙的道理。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最主要的我們應該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你那個道理是越講是越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過錯應該拿掉。然後正確的第一件應該認識什麼?應該認識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所以我們那個起心動念都是錯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最粗的,細的根本談不到,那個時候你才肯一心一意地怎麼去改善。那麼改善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
(p28) 現在這概念有沒有?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哦!平常我們必須把那個整個所講的那個次第啊,把它歸納起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了。當你這個基本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修行,為什麼修行第一步要教懺悔,懺悔如何懺法,都從這個上頭。所以今天講的那個東西特別重要,如果說你們把握得住的話,如法能夠真正去懺悔的話,那個時候你要修學的佛法都成功。如果這個概念把握不住的話,那—是,種種善根哪,總歸好的,可是你要想得到這個相應的結果的話,沒有這個可能,而且「絕無可能」,四個字!一直等到有一天,欸,等到你又轉過來,又跟這個法相應了,還是這一些!然後呢,那時候你成功了。
所以記住!我們不要讓我們轉了半天哪,那個說「半天」是形容詞哦!那個半天,可能無量阿僧祇劫,在地獄裡面去轉哪!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這個等流對我們這麼的重要。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等流的心識,念念地向前相續。所以說修行、修行就從這個地方,把前面這個東西到此為止,後面這個東西引發。所以我們在這兒聽呀!拜呀!幹什麼?就是薰習新的、跟法相應的,隨順正法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認識,把它薰習進去,然後時時刻刻地把這個增長,而不是把以前染污生死之業跟著它轉,不是!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認識的。下面再看:

業果正見
何謂主上果(增上果) ?以殺生為例,所感之果 報為何?
(p29)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主上果或增上果」,這個「主」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上面它還有「增上」。這個意思就是平常我們就唯識上面舉一個比喻啊,它說就好像農夫,你種了穀子以後,到了收割一樣,收割一樣。換句話說,你做了什麼事情以後,你一定跟你相關的,它有回報。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做了很多事情以後,這個正報是前面的異熟、等流。然後呢,外面這其他的回報,這個就是我們的,叫作士用果或者增上果。士用的話,士,就是你作者,用,就是你所受用的那些,那個主要的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那個文字很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感覺得這些東西不好,大家千萬不要說:「哎呀,營養不好,不要這個!」營養要的,所以我們既然感得了這個身體以後,我們不能不注意。但是假定說,你的概念都擺在這個上頭的話,你學佛完全學錯了,完全學錯了,不必來學佛。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主要的是什麼?還是我們的業這個最重要。我以前聽人家講過一 (p30) 個話,當時我還覺得笑話,現在想想千真萬確。他有一個人很胖,大家覺得胖不好,他就說:「我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喝水他也胖。」這是千真萬確的。譬如我們這裡在座的有一位同學,他現在只吃兩餐,我鼓勵他吃兩餐,他一向吃一餐,他也吃得很少,但是來得個胖,精力來得個好!別的人呢,就像我來說吧!那個不曉得多少營養,美國的標準哪,怎麼個弄,弄來弄去就瘦了個半天,這個非常明白。
現在世間人當然講那個,學佛的人還講那些,我是覺得完全顛倒,完全顛倒!我們不是說忽視,它前面說得很清楚的,凡是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用來做為我們的助伴,這我們必須要的。可是學了佛以後,居然不拿佛法來衡量,還拿這種世間來衡量的話,那錯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為什麼,就是我們宿生造了這個業,這是為什麼譬如說經論上面,乃至於戒經上面,《梵網》上面告訴我們,你遭到種種苦難的時候,你趕快跑得來讀誦、講說、書寫這個經律。那個時候我不懂,病的時候戒上面告訴我們病的時候你該休息,他為什麼跑得來讀誦、講說啊?很簡單!因為你以前不懂啊,然後你造了不相應的染污,現在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唯一的辦法從因地上面把它淨化。那時要因地上淨化怎麼辦?如法嘛!很簡單,就釜底抽薪,這是唯一的辦法呀!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曉得,現在之所以痛苦是為什麼?以前造了惡業啊!現在要趕 (p31) 快曉得,怎麼樣的惡的業因感得惡果,什麼樣的善業感得善果,從這個地方改善才可以啊!凡是現在,不管是異熟,以及主上或增上果,當我們感到的時候,我們立刻應該感受到。不必說:哎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責備人家,錯了,完全錯了!世間法,是對的;佛法不是責備人家,責備自己。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個現在你們懂得嗎?假定說你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不到的話,那就是冤枉了你們自己,冤枉了你們自己。不是說我們現在馬上做到,就是說,我們這個概念必須要認識,然後認識了努力去做。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它有一個原因的,那個後面會告訴我們,在懺悔裡邊,以及為什麼要懺悔,後面就再講。
所以關於到這一點,你們這兩天,心裡可以認真地思惟、觀察一下,講懺悔的時候詳細講。如果還有不了解的,那個時候在這裡把它提出來,我也會告訴你們。這是我們三乘的共法,下腳第一步的修行的宗要。繼續看: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那麼這個還是殺生的這個增上果、增上果,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見眼前那個世間就是這樣,哎呀,不管你科學多發達,病的人是比以前特別多,這個實在是千真萬確的。
因果公案
(p32)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那離開現在五十年以前。那鄉下去呀,因為那個時候的民風很淳厚,而且世代安居,通常一住在那裡幾百年,多則千年計,所以方方幾十里路之內都很熟。很少聽見人家說有什麼病啊,最多傷風感冒,傷風感冒也不必去看醫生,拿一點生薑,煮一點紅糖喝一喝好了,流兩天鼻涕就好了,很少有。現在啊!你跑到什麼地方去,到處都是病。以我自己本人來說,我一生啊得過各式各樣的病,胃病、肝病、肺病,那麼動過幾次手術,然後周圍的人也都是這個樣,這是基本的原因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第二

不與取所感的增上果報為何?師父為何鼓勵我們要多看因果概念的書?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就是因為你不與取,因為你不與取,所以你感得的那個果報的話,就是這樣的果報。你在世間的財物上面損害了別人了,那麼現在的世間就是這樣的狀態。現在的人真可憐哪,大家忙著物質上的,他用種種地方,用種種欺騙,是越騙越沒有,越騙是越沒有!大家都是顛倒啊!大家都是顛倒啊!現在我們往往是,越是沒有哇,越是大家要保存起來,結果你越保存,因為那個貪心增上的結果,最後這種東西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反過 (p33) 來,你能夠布施的話,欸!這個東西慢慢、慢慢、慢慢地、慢慢地多。
我們不必說看很多因果的故事,就是眼前,你看有很多很有意思哦!最近常常有這種報導,因為花蓮慈濟功德會,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所以有很多人起而響應。響應的結果啊,你們常常可以看見這種,結果他越發心越送,欸!這個錢越來越多。   
那前幾天還有一個素食店的老闆。他來了以後,一方面素食,一方面供養,結果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我那次到台中來也是一樣,我忘記掉那個什麼地方,有兩個店,一個素食店,一個是肉食店。那個素食店裡面哪,擠得呀排這個隊,我看看裡面小小個地方,總有七、八十個人。然後呢,另外旁邊那個普通的餐館哪,進去找的話找不到十個人,桌子都空在那個地方,就這樣。然後我吃完了,出家的法師他一定要供養,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我們平常,我們要多看因果概念的書,你理論了解了以後,知見上面雖然具足了,可是習性上面哪,還是受平常的這種習性所支配。你一定要多看,多看,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眼前的故事擺在那裡,就給你很大的警惕。喏、喏、喏、喏!你就看見他了,他做了善事就得到這個善果,做了惡事得到了惡果。這麼一來,就把你原來所了解的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強烈地,活生生地現在你眼前,那個時候就變成功很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 (p34) 這樣時候,你就變成功一個真正如法的修行人。要不然講講道理是對的,講完了以後,仍舊是懶癱癱坐在那個地方,只會講道理,也就是如此而已!
這種情況有沒有果報?有,有兩種可能,這個果報。如果你真正認真地這樣地去做的話,那麼這一種,是「修慧不修福,是羅漢應供薄」。將來你生生世世會修行的,但是始終啊,哎呀,飯也吃不飽,證了果了,你還討不到飯,這是一種。還有一類,儘管你文字上面做得很好,講起道理來很好,實際上法理根本沒有進入你的心目當中。這種人變成了什麼?世智聰辯。喔!那講起來聰明得很,講起來能說善道,道理比誰都強,但是對不起,跟佛法不相應,下一世連它這個佛法都不接受,這是種典型的例子,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再下面。

<第二組>
p. 136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ㄗㄜˊ,不可愛樂。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 (p35) 其地所多諸株杌ㄨˋ,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欲邪行的業多染汙,所以感得轉生的環境也是很不清潔,有許多糞便污穢、泥糞不乾淨,發出惡臭味,或者環境狹窄壓抑,很不舒適,或者有許多不悅意的地方。造妄語惡業,你的農作、航運等事業,不會發達興盛,生意不會好,跟人合夥也不好相處。譬如同樣一塊田地,前面主人有很好的收成,後面換了一位有妄語業障的主人耕種,莊稼就長不好。行船也是如此,前面船夫行船時有很多人坐,若換成後者開船,生意就會敗落。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離間語的業相,是使人關係破裂,矛盾重重,因此感得器世間處處不通暢,外境上顯現有山丘坑坎、有山河的阻礙,路很難行走,世間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粗惡語的相,是刺傷他人、內心無有慈悲,以此所變現的器世界:大地有許多枯木、荊棘、瓦石、砂礫,處處都是令人不悅意的景象。環境枯槁、不滋潤,沒有池塘、河流、湧泉,地面龜裂或者成為鹽鹼之地,到處都是丘陵、坑險,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第三組>
【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綺語的特徵,是語言沒有實義。因綺語業而感得果樹不結果實、還沒到結果的時節便已結果、到了時節反而不結果、沒有成熟卻看似成熟,樹根不堅固,沒有一個穩固的結果。園林、水池之中少有悅意景象,美好的事物漸漸消失,充滿了怖畏、恐懼的因緣。

這個內容容易懂,不過,看這個每一個項目當中,這就我們口業四種當中,都是說,這些地方啊都是「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都是這個。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因地當中所以說那個妄語的時候,提供不實的;或者是使人家感受到痛苦的,不管是離間 (p40) 也好、惡口也好;那麼綺語呢,毫無意義的,反正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的話,至少沒有意義的話。
業果正見
這個所謂意義的本身是什麼?善、樂。既然你現在開起口來都遠離這個的話,因地當中造了這個因,果地當中都自然的一定會產生這個現象—就是遠離安樂。遠離安樂嘛就多諸恐怖了,這是因果之間是絲毫不爽啊!下面這個三樣東西,我們要好好地認識一下。

貪欲心所感的增上果報為何?有人認為時代在進步,為何大師認為是漸衰,有矛盾嗎?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由於貪欲增盛的緣故,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只有損減,沒有增盛。

凡是貪欲心重的,這種業因感得的果報是什麼?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都在衰退。這件事情現在是特別地厲害,特別地厲害!也許有人說:「怎麼,現在在進步,怎麼個特別厲害法?」我說的這個盛事,以一個特別的眼光去看,我們要了解的,譬如說你,現在我隨便講一個吧!好像現在有高樓大廈,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我們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自己想一想看:請問你住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跑到日月潭或者溪頭去,在那個山林當中感覺得舒服?我想我們人人都會選擇後者吧!不要說跑到溪頭那種遊樂場所去,請問你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有個平房,啊!前面種一點花、草,後面有一點草皮,然後呢到了早晨,這個麻雀飛到你院裡吱吱喳喳地叫幾下,這種情況舒服, (p41) 還是這個高樓大廈悶在這裡舒服呀?不是很明白嗎,不是很明白嗎?
然後現在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交通很方便哪!」交通是方便,這個道理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那個噪音、空氣的染污,你簡直受不了!然後呢,你同樣的要達到一個目的,你平常兩隻腳跑,什麼都不要,跑完了以後身體還來得個健康。現在你坐這一部車子,一部車子要幾十萬,你為了賺那個幾十萬,不曉得要花多少功夫,你花那個多少功夫,可以做很多事情耶!我們人還說進步了。是,當然我不能說它完全不對,可是你如果把兩者當中對比一下的話,這個很難說。但是這個不在貪當中,這個真正的惡果在最後一個,在邪見當中。
真正的很多盛事是指什麼?我啊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來,以前說有一個農人,他自己種的水果,然後呢他自己種果園的。那麼有客人來了,他就接待他,他就拿出來接待那個客人的那個水果,那樣子都長得不好看,也沒有長得那麼大。那個客人心裡想:嗯,那個主人好像這麼小氣,他那個果園這麼豐收,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吃啊?他心裡有點嘀咕。然後那個主人很慎重地跑上來,告訴他,一個是果園裡面長出來,另外一個叫他嚐一嚐。他開始的時候有一點懷疑,結果仔細一看,噢,兩個馬上比較得出來了。
(p42) 這個如果說你們不注意,不會了解。注意的話,你們看,現在那個果實看起來好像很大,實際上吃起來的味道,不如以前那個老的,遠不如、遠不如!他在那個什麼,《營養與素食》這本書上面,《營養與素食》這上面,你們如果粗心的話,根本分不出來。自從我看見了這個以後,後來我仔細地體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有太多東西,好的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沒有了。我以前感受到的很多好東西,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沈香,我跟你們說過幾次,這個不再提它。現在這個時候,那個盛事慢慢、慢慢、慢慢地在減少。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瞋恚是想要傷害對方的一種惡心。如果瞋恚增盛,自然界就會失去祥和,戾氣增上便會出現許多惡相。外面種種傷害我們的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虫,裡邊是疾病,以災難來說,瘟疫流行,洪水、颱風、大火、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繁出現;會出現許多怨敵、恐怖、暴力活動或者惡賊(強盜)等等。這些都是由瞋恚心變現的惡相。

哎呀,那個外面嘛,種種的傷害我們的這個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蟲;裡邊是疾病,現在有幾樣東西非常可怕的病,說癌,然後愛滋病,啊,那簡直是……這個裡邊的。外面還有各式各樣的,這種。乃至於說蜂,有一種蜂叫殺人蜂,那個蜂非常可怕,那個台灣還沒有,台灣那個虎頭蜂還不可怕,那個殺人蜂被它叮一下的話,那個人就要送命喔,這麼個厲害法!你看一個蜂,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就是瞋心增上。
以前經上面說,當我們瞋心增上,慢慢地感到那個草啊都是像刀一樣,草都是像刀 (p43) 一樣。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自己親自碰見到,我以前還不相信,這個草怎麼像刀一樣呢?有一次,我們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出坡的。早晨去出坡的時候,拔草,一拔,哎呀,那個一手都是血,那個草邊上就把我的手指頭切碎掉,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那我才親眼體會到。然後呢乃至於那個書,我還有好幾次,不止一次,那個翻翻書,那個書邊上的頁子,居然一下子把我那個手割碎掉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碰見過?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瞋心增上的,這個世間的士用果增上的結果。這麼個嚴重法!下面,最下面那個是最糟糕—邪見增上的,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
邪見就是執持顛倒見,有謗為無,因為邪見力的緣故,真正的殊勝的、好的、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的沒有了。

這個真正的殊勝的、好的,這個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地沒有了。
佛經描訴人類的起源
在那個《起世因緣經》上面,那個經上面,最早的時候說這個人來的時候,從光音天來的。他雖然已經從天上面下來了,但是身上還有光明,他也不要吃東西,也沒有男女的慾望,都沒有!欸,那個時候地上長一種非常、非常美的東西(地肥),然後呢大家有人偶然歡喜,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他就一吃,哎呀,這個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就吃,這樣。那個時候吃得好,就吃、吃、吃,後來那個貪心轉盛了,貪心一轉盛,這個東西就沒有。然後呢一次不同、一 (p44) 次不同地生。到後來那個地味有一種,那個不要的,你就拿出來就吃就好了,就這樣。那麼到後來,大家覺得貪心增長了,就把它積聚起來,等到你一積聚,這個東西就消失掉了。後來長那個自然香粳米,那不用種的,它自然長出來,那東西也非常好。反正都是這樣,當你這個貪心增上了,這個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消失掉了。同時貪心增上了,還有一點,邪見也在增上,這個東西一定。所以很多真正勝妙的東西,都消失掉了。
我看見那個《大唐西域記》,玄奘大師到西域去的時候,還有那種叫大人米(編者按:供大人米),喔唷,這個米大得不得了!這樣。現在印度我去過好幾次,印度地方之窮啊你無法想像。我看過三百多年以前,有一個聖者的這個傳記,他到印度去朝聖,那時候還就說,哎呀,那個印度地方的富庶,怎麼怎麼富庶啊!就這樣。我這次跑過去的話,那印度地方之窮啊,那長出來那個洋芋,這個馬鈴薯這麼大,這麼大,它那個皮也不剝,也沒有辦法剝皮嘛,一口氣可以吃它三個吃進去。啊,這是為什麼原因?你如果仔細……將來你們如果說有機會去,不要說,哎呀,朝聖,馬馬虎虎,走馬看花,你去看看當地他們這種行為,他們那個思想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曉得原因何在。
喔唷!這印度有幾種典型的人,我們現在這裡不是隨便哪,不是輕易地誹謗人家,這個萬萬不可以!我們是藉人家的一個境來作為借鏡。他們有這個很有趣的習慣,他們總自 (p45) 稱為大,「喔唷,我這個……。」這個因為這個印度的確是個大國嘛,他常常說「這個東西,遠東第一」,他曉得這個比歐美是比不上的,就這樣。那我如果不從這裡過去的話,說不定聽了他們。他們常常告訴我:喔唷,這個遠東第一,它還外銷到哪裡去,蘇聯也用它,哪裡也用它。那我一想—哦,不是,亞洲第一—不要說跟日本絕對沒辦法比,那個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不曉得比它好多少,他說是他第一,這樣。真是有意思啊,那妙不可言!
然後普通人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懶的人,一天到晚去討飯,辛辛苦苦討到了五毛錢,然後一個大餅吃飽了,睡在公園裡,躺在那裡睡大覺。幾個人碰在一塊兒的話,大家講道理,家家吵,這個印度典型的樣子;再不然是乞丐。這個講起道理來,印度人這個道理的話,哇,那上至議會,下至平常的,到什麼地方他就會吵。有一次,還有一個妙咧!那個大路上面,那個大公路上面兩輛對開,開的時候,這個車子一個不小心,出了一個小小的車禍,兩個車子撞上了。那撞上了以後,然後兩個司機下來就去講道理,結果他一講,講了六個鐘頭,就沒講清楚。欸,下面這些人哪,才妙咧!那他們去講他們的道理,他們就坐在那個車子裡悠哉悠哉的,有的人去玩去了。你說這你無法想像的,他不是說我趕快把那問題解決了,做他的事情,他就有這個閒功夫去講那個。
(p46) 說明了現在這個世間,但是他講起來他有道理喔!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往往看見那些講道理的人,我一看見講道理,我就可憐他。所以學佛的人講道理的話,啊,我覺得這個是天下最可憐是莫過於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講道理,他不懂嘛,本來愚癡。所以這種什麼?都是邪見。他不是不懂啊,所以叫世智聰辯。你說他沒有嗎?他有啊!喔唷,這個講起道理來比誰都強,就是這樣。對嗎?那就另外一回事情。這是第一個,「勝妙生源悉皆隱沒」。還有呢?

起世經最勝品第十二
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訶波帝(娑訶者世界名,波帝者主也),為如是故有此名生。諸比丘!爾時復有諸餘眾生福壽盡者,從光音天捨身命已亦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悅住持以為飲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騰空而行,身色最勝,即於其間,長時久住。彼諸眾生於是住時,無有男女、無有良賤,唯有此名,名曰眾生眾生也。復次,諸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諸比丘!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鑽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試復甞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時,彼眾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齊一節,沾取地味,吮而甞之。甞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貪著。次以手抄,漸漸手掬,後遂多掬,恣意食之。時,彼眾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時,復有無量其餘諸人,見彼眾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學,競取而食。諸比丘!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澁惡,皮膚麤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邪見增上之增上果,除勝妙生源隱沒外,尚有何所感之果報?師父援引何例,讓我們體會?
【諸不淨物乍似清淨,】
明明是不清淨的,看似清淨,

你們懂不懂這句話?明明是不清淨的。你這個不清淨不要看它,唉呀,一個垃圾的髒哦!那我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剛才說的,請問汽車清淨不清淨,清淨不清淨?你仔細想一想看你就曉得了。譬如說我住在這個地方,你三天不擦桌子,桌子上有灰塵,一抹,最多抹一抹,手一撣,撣掉了。我在台北,你只要到了晚上,早晨出去,到了晚上手上一抹的話,那個手上的灰,你不用肥皂洗,洗不乾淨的。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那是外物的不清淨哦!然後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我們現在這個汽車、洋房不曉得多多少少,喏,就是這些事情,就是這些事情。

(p47)【諸苦惱物乍似安樂,】
很多苦惱的事會看似安樂。

這個不但是不淨,而且是苦惱。

【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

業果正見
這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這個是什麼?邪見,就是我們顛倒,顛倒的關係。明明,唉呀,這個汽車、洋房是最苦惱的事情,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是安樂,拼命去追求。所以我現在總覺得這個世間的人的顛倒,世間真顛倒啊!
以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普通一般的一個家庭,你沒有兩萬塊錢是很難生活。可是問我的話,我只要說我每天有兩個饅頭、一把鹽,大概可以過日子了。兩個饅頭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大概二十塊錢夠了吧!一個月要不了幾百塊錢,就這樣。如果說你能夠自己還省一點,這個都不要。這兩萬塊錢並不說好哦,如果你要汽車、洋房的話,賺了二十萬也不一定哦!請問你要賺那個二十萬,你得花多少功夫?我只要一點點,對不起,一天假如現在出去打一個工賺到了,我剩下來的都是我的,我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們現在不是,就把那個金子做的枷鎖,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面,自己還覺得高興得要命,拼命 (p48) 地扛也扛不動。現在世間人人都是如此,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他要維持這個洋房,要維持這個車子,要維持這個電視,要維持這個……。
所以那幾年以前人家說:「哎呀,法師你這裡沒有電視?」我想了半天,電視要它幹什麼,電視要它幹什麼啊?增長你的染污之業,然後呢要把你花這麼多的時間,眼前把你的時間,牢牢牽著鼻子牽在這裡,將來把你送到惡道去。覺得這個是好的東西—喏,是「不淨之物是乍似清淨,諸苦惱物是乍似安樂。」這兩句話不要輕輕放過喔!關鍵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邪見增上的關係,所以它叫增上果啊!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你們要好好地多思惟、多觀察!   
就像我們平常,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的,很多小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穿一件衣服,啊,你馬路上撿來,那個出家人說什麼?這個叫糞掃衣。你馬路上面撿來了,然後洗洗乾淨,穿在身上,嗨,你來得個舒服,又軟哪、又好!新衣服還很硬,對不對?你買了一件新衣服,那個小偷來得了,他又看中了。你穿了這件衣服,送給小偷他也不要你,你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要擔心,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是真正安樂,但是我們卻偏偏不要,然後呢一定要這樣。
(p49) 當然我們有的時候說笑話,但是這個裡邊卻有它的特別的道理。人家常常說愛虛榮心的人,一下時興流行的,流行這個,平常我們往往歡喜譏笑,譬如說女性,實際上男女皆然,沒有一個例外的。為了加強我們這個概念起見,我們不妨這樣說一下。說,一下時興那個高領子了,啊,那個領子,那個脖子擺在那裡真難受;一下那個矮領子,這麼一點點;一下那個敞了,一下又是高跟鞋,一下又是那個東西。嗨,你簡直是,你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他還覺得很得意。
實際上呢他自己被這個東西在牽著鼻子走,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他最舒服的什麼?最舒服的就是那件糞掃衣,就是軟趴趴地穿在身上,然後坐在家裡,躺在沙發上面,最快樂是莫過於此。欸,他就偏偏要忙了個半天,一個禮拜至少到忙它五天,然後賺那個錢來,然後自己就受那個罪。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那樣。然後回來以後又馬上弄髒了,洗洗乾淨、燙燙好,掛在那個地方,下面出去的還要表演給人家看,那多可憐!忙了五天去賺這個錢,還有最後這兩天,然後最後兩天呢去幹什麼?去表演給人家去看。表演給人家看什麼?還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對不對?他一點點自己就做不得主,這完全是個奴隸!什麼奴隸?就是這個東西的奴隸。這什麼?邪見增上啊!   
但這個地方真正可怕的,因為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它不在什麼?不在前面的異熟、等 (p50) 流當中,而就士用,整個的大環境都是這樣。儘管你今天了解了,你說了解了,你在這個圈子當中,你就穿一件破爛衣服,人人眼睛這麼瞪你,你也覺得:怎麼搞的,好像不大對勁。這個情況,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當作笑話看,當作笑話看太可惜了!我從這個地方,你們自己想你們的法則,然後檢點自己。檢點了自己,就在那個起心動念當中檢察自己,說:不要跟著前面這個錯誤的念頭轉,要那個地方開始改過來,要從這個地方改過來。
那麼這個前面是關於這一部分,關於前面這一部分,業—這個果的這個第一部分。現在我們先把它看一看這個什麼。所謂思惟這個……看看前面那個什麼?總業果,分別思惟當中,抉擇這個業果當中的說明,說明這個業果的差別,說明業果的差別,這個是黑業的業果的差別,三樣東西。那麼再下面呢就講白業,白業果。關於這個方面除了我講以外,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下去,好好地把它弄清楚。這個弄清楚了以後,我們再進一步才談得上真正地修行。或者應該更正確一點地來說,真正地你們能不能說,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乃至於跳出生死,基本的概念都在這個地方開始,都在這地方開始。下面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