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2017 讚頌觀摩會

永和覺苑寺 竹林路225巷39號6F09:30 - 17:00 福智廣論學員:心轉,境就轉 如英法師、教室長、各位師兄師姐,感謝我們 114 班的宥琪班長給我這個機會分享學習廣論的心得 一開始來上幸福十堂課感覺不錯,後來才知道有「廣論」 廣論學習心得就是都聽不懂啦!不過,或許就因為聽不懂,所以就不敢翹課,怕之後的課會更聽不懂。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廣論厚厚一本,別說看,用翻的,從沒想過認真一唸,今天有師父跟這麼多師兄姐的堅持與傳承,   湘涵師姐為了學習廣論寧願被扣薪水 瑞卿師姐精進學習 淑燕師姐會在 Line 分。享「如定法師」語錄 和合師姐在雙和醫院做義工 就因為班上有這麼多善知識,才能讓我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廣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修正與收攝自己的心,了解很多事情與預設立場,也都是自己內心造出的境界。 自己可以欺騙別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認清自己病得很重,並接受善知識的教悔,才有進步與成長的空間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我的毛病啊—好為人師,好為人師!」 學習到要如何認識善知識,與善知識學習正知正念, 己過如山積不見, 師過秋毫亦明察,   法不相應實由此, 勤加懺悔常憶念。 在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 持地菩薩:「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非為善類,與其他人總有些距離,最近研讀楞嚴經讀到上面一段話,總不能理解何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昨天聽到曉菁師姊分享善知識,早上送女兒上學後回家途中,忽然有些許領悟,原來是我自己先將距離與牆把自己的心先封閉起來,別人看到的當然就是一個封閉的自己。「我執」原來是這麼回事。 常常都是班長再講一次,才會久久有懂到某一次的一小段內容 !  不過有聽懂一點點(...

2017-05-03進度:P049L09 - P050L02 未修中間應如何-飲食知量

智慧小語: 聰明才智不要變成世智聰辯。 重要概念: 到這裡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肯學,想做,就對了!然後從當中,把我們的習氣,嚴格要求,慢慢地去升上。 https://youtu.be/74YuA6BU0nI ③    飲食知量分三: ① 正說 ② 飲食愛著之對治並思惟過患 ③ 善加行持之勝利與善思惟之內容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 ①    正說分四:① 非太少食 ② 非太多食 ③ 相宜消化而食 ④ 非染汙心中量食 ①    非太少食 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 其中,非太少食,即飲食不應過於少量,所食過少會導致身體饑餓、虛弱,無力修持善法,故飲食之量,應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如是身心安穩,方有力修善。 說不要太少,太少了以後這個體力不夠,所以吃的那個能夠維持到明天吃的時候。那個地方要注意哦!平常我們真正的肚子餓啊,它不是真的餓、真的不夠,不是的!你習慣了。譬如說我們平常的時候吃三餐,如果你忽然減得兩餐,到了晚上那時候自然而然覺得:欸,沒東西進去。它就有感覺,這個感覺不一定真的餓。所以那一天我們老和尚告訴我,我也曉得這個事情。在早一些時候,在三十年以前,整個的大陸上面,廣大的地區只吃兩餐,上午、下午就這樣,好好的,沒問題。我們現在三餐,還要營養,還要這麼多東西,還嫌不夠,憑良心說,太多、太多了!我們不妨自己試試看,就是不要說別人,你自己在你沒出家之前,然後自己量一下,我們兩餐吃下來的東西啊,比一般人三餐有餘,你相信不相信?你跑到哪裡去看好了,乃至於仔細看的,我以前也是這樣的。以前我每餐吃的時候啊,那個飯碗只是淺淺的一碗最多,後來我就持午了,一餐這個飯可以吃下三碗來!一餐哦,兩餐還不算,那個菜,你不妨去看看,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講營養,真正講營養,世界上最營養的是美國這個區域。這裡有人到過美國的,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國你們諸位都有機會去。美國人極大部分早晨起來,很多人根本不吃東西,這樣。有的人最多喝一點什麼,或者是吃一個水果,或者跑得去街上面買一(p50)杯咖啡,然後一個熱狗,或者是一個三文治,好了!中午亦是如此,晚上回去認真地吃一下。我們...

2017-04-26進度:P047L03 - P049L08 修習軌理-未修中間應如何?

智慧小語: 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 重要概念: 初機修行的第一步 引導:三合引導 。 1.以所緣的行相淨修其心 2.律儀戒 3.積集資糧,淨除罪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f9CU1CGyE ② 正知而行分二: ① 何為所行之事 ② 於所行事行正知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① 何為所行之事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以正知所行之事有二:即五種行動業與五種受用業。(出家人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 五行動業,指身事業、眼事業、一切支節業、衣缽業與乞食業。此五種主要是出門去城市等的行動,故名行動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真的感覺得:啊,這法相之美啊!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個部分,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這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的話,啊呀,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喔,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嘛! 這個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咧!喔唷,我想了這個辦法投了個巧哦,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啊,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地擺在這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是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啊,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啊!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p29)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

2017-04-19進度:P046L08 - P047L10 修習軌理-未修中間應如何?

智慧小語: 剛開始學得慢沒關係,但要學的紮實。 重要概念: 需常思維「修習」的利益與過患,多憶念師長功德而「修信、修恭敬」,要了解「正修」的基本概念。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分三: ① 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之助緣  ② 引發止觀之因  ③ 攝義 ① 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之助緣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 兩個坐之間,你還是可以禮拜、繞佛、讀誦經典,有很多的安排。而現在此處真正主要者,即未修中間一切所行,皆須成為正修之助緣。換言之,若於正修時極其用功,然於座間未修時,未依正知正念保持所修行相與所緣,而任其放逸散亂,如是所生功德極其微少(進ㄧ退九)。 總之,這個兩個座之間,就是前面一座跟後面一座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是舉說禮拜啊,然後呢繞佛啊、讀誦經典哪,有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座,「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座完結了,下面一座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哪,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哎呀,辛辛苦苦弄了半天了。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 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憶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座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哪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時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座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弛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 那個鬆弛跟放逸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譬如說,我現在去拜佛、念佛,那麼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在大殿上面,站在那裡全部精神挺起來。那時候身體是全部精神挺得直直的,然後呢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念,喔,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