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4-18進度:下士道-深信業果

55B01:05 - 56B10:47

業門分四:
① 福田門② 所依門③ 事物門④ 意樂門。
① 福田門分三:① 三寶等田門 ② 僧伽田門 ③ 其中菩薩田門

<福田門力大>
<第一組>
(p242)【◎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這個地方也說,下面有幾樣東西,它具有特別重大力量。這個地方造的業同樣一點點,而產生的這個業的果報不得了地大。第一個是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由福田方面導致業力重大,

這個是福田,這是最好的田,如果你把善種子種下去的話,一點點可以長出絕大的善報來;反過來,你做一點點壞事的話,就得到絕恐怖、絕嚴重的這個損害。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
由於三寶、善知識、尊長、父母等處,是我們的福田,

「三寶」,很明白。「尊重」的話,就是自己的師長。「似尊」就是,他雖然不是引導你三寶向上的這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對我們的價值,也像那個尊重一樣,那是指什麼?父母等。

【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所以雖然沒有強烈造善、造惡的心,但是只要稍微做一些損害或饒益的事,就能感得大福以及大罪。

這個地方,儘管你沒有猛利的意樂,前面說以猛利的意樂去加行,就結重的罪;那個地方不要猛利的意樂,你稍微做一點,好的得善果,壞的得惡果,這個要了解。所以我剛 (p243) 才講那個公案當中,王用予那個同學,他並沒有跟他父母睜大了眼睛還吵喔,他父母講的話他也做,不過做的時候委委屈屈,心裡面總歸覺得……他還是去做了。唉!所以我覺得這個最可惜的是莫甚於此。假定你真的不做了,那還情有可原;你還是去做了,時間還是去做了,精力還是浪費了,他心裡就是委委屈屈,就是不高興。對不起,結果不但白做,而且還受罪啊!你看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真正的樞紐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所以儘管,現在譬如說講戒,基本的講戒的話,總是講身口七支而不講意的,往往是這樣。實際上真正的戒是這樣嗎?我們仔細看看,不要說北傳的絕對不這樣講,南傳的,那個《清淨道論》說得非常清楚啊!還有《俱舍論》,《俱舍論》也是典型的。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由於起心動念,然後你形之於身口,哪裡說只戒那個身口的?你心裡面胡思亂想,不管你做得再好,胡思亂想沒有用。不管你行持得多好,你的心裡面老去東……像猴,心猿意馬地亂轉的話,這也不相應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王用予夢遇文昌帝君記「腹誹」公案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王用予,他侍奉文昌帝君非常的恭敬。而他們當地有兩個讀書人,特別受尊崇,一個叫俞麟,一個叫郁從周。俞麟是有名的孝子,甚至於還有其他地方的讀書人,背著書包來親近他,來向他學習。另外一位郁從周,口才非常的流利,辯才無礙,下筆如有神,幾千個字的文章一寫就出來了,當地鄉親父老看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兩個讀書人特別受當地尊崇。
而有一天,王用予他到了文昌帝君的廟,因為隔天有慶典,他前一天就去做準備。當天晚上就夢到,到了文昌帝君的行宮。結果剛好那一天,就是各地的這些城隍、這些鬼神都匯集來,討論今年鄉試的功名榜單。鄉試是整個省考試;殿試是整個國家考試。我們說的「舉人」,那個是整個省的鄉試,「進士」那是全國的考試考上的人。考上舉人才能考進士。那這一次是他們省的考試。
結果就很多鬼神匯集。其中有一個帶著冠冕,穿著大紅袍的,他等於是匯集所有考上的名單的,然後就向文昌帝君彙報。結果在彙報的時候,文昌帝君在很多名字前面猶豫半天,後來沒圈選。本來這個人是有名的,但是最近這幾年德行有虧,被銷掉了,就沒被圈選了。
結果那個穿著大紅袍的鬼神站在那裡,王用予就很好奇,就問他,「我們那個地方,這兩個讀書人有沒有考上?」包含他問說,「我有沒有考上?」結果他說三個人都沒考上。他就很吃驚了。
結果,這個大紅袍的鬼神退下來之後,文昌帝君就喊王用予的名字,請他上殿。他嚇得不得了,爬著進去了。怎麼會叫他呢?文昌帝君就講了,你侍奉我非常的謹慎恭敬,所以今天借這個機會,把一些道理跟他講。他說:你的父親、祖父做人都很好,很有德行,所以你應該上一次就考上了。可是因為你每一次在祈求的時候,都是求自己趕快考上功名,都是祈求太太的病趕快好,然後可以跟太太白頭偕老。而你母親撫育你不容易,又很早就守寡了,這麼含辛茹苦,你居然從來沒有一次是為你母親祈福,所以損了你的福報,你要下一次才考得上,延遲兩屆的功名。
講到這裡,他很慚愧,接著他就請教了,「那個俞麟是孝子,為什麼他沒考上?」文昌帝君講到,他雖然看起來是孝子,但是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內心都非常的不恭敬、不耐煩,這個態度叫做腹誹。對人,其實也沒打從內心的真誠。那對父母都不真誠,對人也不大可能是真誠的了。所以他這個陰德有損,他沒有考上。而且會在這些秀才當中,慢慢窮困潦倒終生。「百善孝為先」,假如不孝,折福也是最大的。
而他又請教,那郁從周有這麼好的學識,為什麼沒考上?接著帝君講,郁從周本來的命,十七歲就可以考上秀才了,但是他考上秀才之後,太傲慢,恃才傲物。本來二十六歲可以考上進士,三十歲當巡撫,四十五歲當大司空,大司空算是工部尚書,還兼司寇、司農的官印,官做得非常大。到五十四歲是太子的老師少保,六十九歲壽終正寢,這是他本來的命。但十七歲以後開始傲慢了,孔子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夫子這個話分量很重,一個人傲慢了,他往後的人生,那沒什麼大作為。甚至會因為傲慢,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非常的有災禍。
所以帝君講到,因為他的口才非常好,在議論的時候,人們都讚歎,最後慢慢的言語刻薄。陰間記載,他已經造了兩千四百七十多件口過了,所以他的功名整個都銷掉了。假如他再不改過,他的口過超過三千條,他的命就沒了,然後他的子孫會被記在乞丐簿裡面。「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殃及後代。
他問完這兩個人,就準備退下去了。突然帝君又交代他,「你們這一次考上第一名的解元,是當地叫周吉的這位讀書人。」周吉本身算是比較謹慎,一般人看起來比較懦弱。欸,他很驚訝,「他的文筆、學識都一般般啊?」
「但是他的父親、祖父德行很好,從來沒有引導人去上法庭,沒有去非禮過人家的女子。然後自己的曾祖父又寫了《百忍說》勸世間人,很多人受益。所以積了很厚的福。他考上解元,這只是他們家的福報剛開始,而且可以興旺三代。
而這個俞麟跟郁從周他們德行不好。尤其郁從周他是口過。人對於殺生、對於邪淫,敏感度比較高,懂得自愛的人,他會盡力去避免。但是這言語的口過,特別容易忽略。輕慢了,苛刻了,言人是非了。所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不知不覺,容易造,特別不好守。」
所以交代王用予,「你回去之後,好好把我跟你講的話記下來,告訴天下的人要謹慎。」結果他隔天就趕緊記了。過沒多久,放榜果然是周吉得了解元,他才把這個事情昭告給天下。所以我們也要感謝王用予,我們今天聽這個故事是他記下來的。
從這裡我們就感覺,文昌帝君仁慈啊!時時都護念著世間的人,要潔身自愛,要遷善改過,成就自己這一生的德行。尤其我們是念佛之人,有當生成就的機會,更應該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才能成就稀有難逢的機緣啊。真正真干念佛了,天地鬼神、諸佛菩薩都會護念的。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於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 (p244) 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猶如念住經中所說:「從佛法僧三寶處,雖然只盜取少許的物品,哪怕起很少一點點,也構成重大的罪業。若是盜取三寶物,事後以同類的歸還,盜取佛、法的,罪業可以得到清淨;但是盜取僧伽的,如果對方不接受歸還物,罪業就不得清淨,這就是福田門力大的緣故。

那麼下面馬上引那個經上面。對這個三寶,哪怕起很少一點點,再少一點點,這個就重大得不得了!因為這個三寶,所謂常住,常住通常我們說十方常住,這個通於十方的。你想想看,那麼隨便一點點,通於十方的,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啊!若不與取三寶的東西,那麼你同樣的東西去還給他,假定說盜佛跟法,你取多少還了他,清淨了。如果盜僧伽的話,對不起,你還他的還要受,說拿完了,我現在還給你,他說受了,可以,那就對;否則的話,還是不得清淨喔,這個東西非常可怕喲!
所以我昨天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這個常住的東西呀,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尤其是我告訴你們關於電話的事情,不要說:哎呀,這裡反正不要錢哪!你隨便想起了,今天高高興興就打一個。暫時我所以沒有立的話,因為立了你們馬上就犯重罪,在沒有立的之前,但是對不起,這個還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我先慢慢告訴你們,以後慢慢、慢慢地這種規矩都要建立起來。不是說要讓你們約束,這是對我們最佳的保護。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跑得來好好學的話,總希望不要墮落,總希望不要墮落。這個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持了那個戒,有境界現,擺在那裡:喔唷!對、對、對!隨時提醒我們自己。

(p245)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果所盜是僧寶的食物,將會墮入有情大地獄;如果是非食物的其他物品,將會轉生在地獄的間隙之中,也就是無間地獄附近的近邊地獄或獨孤地獄等極黑暗的處所。

如果說盜了這個僧伽吃的東西的話,那麼墮到那個有情大那落迦。喔!這個非常可怕,這個大地獄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可怕得不得了!不是食物的話,則生於諸獄的間隙,它每一個有情大地獄旁邊,它還有邊、旁邊的,還有一種間隙的地獄,那種無間的近旁,很多黑暗的地方。還有一種叫獨孤地獄等等,不管怎麼樣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是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下面又引:

<第二組>
p. 132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日藏經》中也特別談到: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即使只是享用少許僧眾財物,比如葉菜、花、果等,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受大苦的時間是非常久,出來了以後,生於曠野尸林中,無手足的畜生等類,以及無手足的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常領受大苦等。

這個又另外一個經。你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那個時候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受用一點的東西,乃至於花、果、葉,這是指很少很少的,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然後呢受的時間是非常久。然後出來了以後,然後生到那麼曠野尸林,這種無手足的旁生,那是可憐極了!什麼是無手足的旁生?蟲啊,蛆啊、蟲啊,我們看這種可憐極了,啊!那實在是。還有呢無手足、盲目的餓鬼當中,還要繼續受絕大的苦。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 (p246) 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到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
所以到這個地方,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要引起極大的警惕,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話,千萬脫下這件衣服來,這個利養不能受。反過來說,如果你有這個志氣的話,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得到了正見,儘管你不能百分之百地圓滿,你能夠做一點的,這功德同樣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功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是相等的,相等的,下面他會特別等一下會說明。

師父殷重的教誡

<居家不應受用常住物>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又說:凡是人家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享用,更不應該轉送給其他的在家居士們去享用,居士們若是受用這些物品,罪也極重。

還有呢,說凡是人家這個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去用,自己千萬不能,也不能轉送給別人。然後如果在家人來也不可以受用,受用這個東西有很重、很重的罪過。這一點我們大家要注意,大家要注意!現在目前這個環 (p247) 境,這一條好像行大不通,但是我們不要去管人家,不要管人家。千萬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大菩薩在這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注意,這是幹什麼?那我修行自己,很簡單。然後你修好了,推己及人,你幫助別人,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儘管你完全對,你管別人的話,你已經百分之百地錯了,佛法不這樣講的。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不要看見,常常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做的。」人家怎麼做的是沒有錯,你現在請問你學人家還是學佛?學佛,那人家怎麼樣做不管他,佛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概念很重要!在我們人家倒不一定說人家啦,有的時候說某一個法師、某一個道場。那個時候你要衡量衡量:喔!這個法師是一個大菩薩再來,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去做,我自己衡量衡量行不行?不一定行。所以有一個大祖師,他在那兒認真修行的時候,他非常艱苦,人家就說:「欸,我現在看見那種很多大法師們修的時候,都不像你這樣的那麼苦啊,你為什麼要這樣的苦法?」那個大祖師怎麼講啊?「人家是獅子,我是兔子啊!那獅子走的路子,跳的地方,那個兔子不能跟著牠走。」
我們要常常記住,那是大菩薩的行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地藏菩薩一天到晚在地獄當中救眾生,這個地方我是絕對不敢去,如果你們有這個本事,你們就去。所以看見別 (p248) 人的話,你要曉得那種人真了不起,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注意。固然不要隨隨便便……所以這個剛出家的時候,這個在家人啊,千千萬萬要遠離,攀緣的心理是萬萬不能有,不管你找什麼藉口,弘法什麼等等。真正重要的自己記到,你心裡面最清楚,自己衡量衡量:我這個心裡是不是很清淨?是不是真的發慈悲心?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世間,明明這麼厭惡,產生大厭惡,然後看見那些人墮落,我要去救他才去?那時候你就對了。如果心裡面啊,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拿這個美麗的言詞做為藉口,害了自己,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很重要。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ㄔㄢˇ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即前面《日藏經》中所說:“寧願以利劍,割斷自己的肢體,也不把已經布施給僧伽的物品,轉送給在家眾享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利劍割身,只是一世受苦,而把僧物轉給在家人,將會導致累世之殃。寧可用口去吞食如烈火般熾熱的熱鐵丸,我也不應當在僧眾中受用僧伽業。寧可取大如須彌山的烈火做為食物,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已供養僧眾的財物。寧可以銳利的大丳刺穿全身的一切支分,我也不以在家身受用僧眾財物。寧可進入火炭充滿的房屋中被遍體燒燃,我也不以居家之身夜晚住在僧眾的房舍。”

這個還是前面的《日藏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很清楚。你就算是拿著刀割自己的身體,你也不要把僧伽的東西隨便地送給別人去。這個傷害自己都不可以,何況做一點小小的人情,不要做啊!然後呢,「寧食熱鐵丸,火燄……」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非常嚴 (p249) 重的事情,寧願吃這個,不要吃僧伽的東西。不過這一點注意,後面的諸位居士,你們是淨人,淨人可以的。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切都是如法,所以你們來了以後,一心想學佛,侍候很多這個團體,如法向上,這個情況。這個情況是注意!
說到這裡,我以前十幾年以前,我曾經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大家有幾個居士,那位居士很發心,跑到常住燒啊、忙啊,那有人要出去了,他就說:「欸,不要走、不要走、不要走,這個廟裡的東西是大家該吃的。」唉呀!那時候我一聽哪,背上面汗毛直豎,說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經上面可沒這樣講喔!所以現在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時下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說這個是末法。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真正地努力,你咬緊牙關好好地做一點的話,那個時候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平常有的人說:「哎呀!大家都這樣,要你這樣的話,那你這個不近人情。你如果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地方就沒人來。」沒關係,沒人來,沒人來我來,我在啊!怕什麼?沒人來供養你,餓死了,餓死了我正好生天到極樂世界去啊!本來我就不願意待在這地方,這個概念大家要牢牢把握住。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請問你跑來幹什麼?趕快脫掉衣服回家去,過你的舒服日子,可以啊!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不甘淡泊啊,這個地方不必來。但是這個淡泊有代價的喔,眼前稍微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可是好得不得 (p250) 了啊!所以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這個文字滿容易懂,就不必再進一步解說。

<菩薩門>
<第三組>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發菩提心的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

那麼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下面引一個經上面來證明說。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中說:“假如有人由於內心忿恚,而將十方一切有情全數幽禁在黑暗牢獄之中,這種罪業固然極重,然而如果有人以忿恚心背對著菩薩站立,口中說:‘我不願見到這個暴惡者。’ 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這個地方有個比喻。有一個人以忿恨力,換句話說大忿怒力,把十方一切有情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當中。啊,不得了欸!你現在無緣無故把一個人關起來都不得了,拿我們那個台灣人關起來,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這個罪過多大呀,大得不得了地大。欸!但是比起下面來的話,下面這個罪還要重。下面是什麼?說有一個菩薩,你背、你忿恨他,說:「這個人我才不看他呢!」就這麼,這樣一下,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啊,不曉得要重多少倍,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p251) 前面我們好幾處已經說明了,乃至於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常常說:「這個經上面說個比喻啊!」實際上不、絕對不!經上面這種地方,都是實際上的量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前面已經說了,這個極重的、最重的業是什麼?以猛利的三毒,現在這個猛利的三毒當中,如果傷害別人的話,貪瞋癡三樣東西啊,瞋最嚴重。現在這個人以猛利的瞋心,把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你可想而知,這個罪之重的,這麼樣的重法。嘿!結果呢,對一個菩薩,出家的菩薩,你對他以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罪還要重,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注意。 

善知識就在你身邊
  
說到這地方,常常提起一件事情來:說到底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所以儘可能地,不要輕易地隨便犯這個瞋心,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呢,就是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出了家了,那麼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注意,有的時候這個人家來教誡、告訴我們,不管是同行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有的時候來好好地說,有的時候會呵斥你。要曉得這個對我們說也好,呵斥也好,這正是指出我們的毛病所在。那個時候我們如果真的想努力修學的話,那時候應該至心感謝,說:感激啊!他指出我的毛病來。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往往不認識這一點,在這個愚癡當中,自己保護自己,自己說他……對方告訴我們,自己不服氣,自己辯護,完了以後心裡面還覺得:「這個傢伙!專門找我麻煩。」這 (p252) 一念引申下去的話,後果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尊長你隨便生一點點,萬一這個人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的話,那一念生起來的話,啊,那後果非常可怕!所以尤其是對於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特別注意。
這個也就是說,為什麼佛菩薩不是不來救我們,他沒辦法來救我們哪!因為你來了以後……他真正的佛菩薩救我們是什麼?就告訴你的毛病要你改。結果等到告訴你毛病,你聽不進,起一念瞋心,你改倒沒有改,一下自己送到地獄裡面,不曉得長劫才能夠出來,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事情啊!這是所以我前天一再給大家說:是的啊!的的確確不是說所有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啊,好就好在他不是佛菩薩,所以那個時候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不管任何人來告訴你,喔唷,趕快,你當他是佛菩薩來淨化你自己啊!等到你慢慢鍛鍊了以後,養成功了習慣,不管什麼人來說你,你反省,那個時候佛菩薩來的時候,欸!那就對了。要不然你這惡習還在,只一個不小心,人家一說,你犯了一個瞋心,你完了!你想到了這一點,任何人肯說你,這個是一個大善知識,這是我們千萬應該知道的,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上面開始。
所以就像我們平常練習任何東西說,你要學一個任何一樣東西,以前所謂劍術,現在的打拳,剛開始絕對不可以拿了真刀真槍來動的。你拿那個真刀真槍一動,對不起,唉呀!不 (p253) 是傷了人,就是傷了自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嘛!或者我們現在說,我在騎腳踏車沒關係,爬上去最多跌一跤;這開汽車的話,這個汽車引擎一發動就出毛病;如果你學飛機的話,那就完了,一出去保證你機毀人亡啊!這個東西只有在什麼?喏、喏、喏!一個玩具讓你玩一玩。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是的,眼前的所有的那些的人,不但是不要說是佛菩薩,不要善知識,哪怕他是個惡知識,他是他的惡知識,他來罵我,可是我從他那地方能夠學會忍耐,學會反省的話,這不是更好嗎?不是更好嗎?你想到這一點的話,很清楚,你跑得來幹什麼?修我自己。他現在由於對方而成就我自己,你不是應該感謝他嗎?
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認得這個,這種都是正知見。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唉呀!現在到處找不到善知識。怎麼會沒有善知識?你自己相應不相應,你自己完全錯得十萬八千里,然後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你真是找到驢年也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一直改還是改不過來。所以在這地方,我也常常跟同修,我聽見太多的同修,一開口都是這樣:「哎呀,現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我只好嘆一口氣,想一想我自己,這又是一個善知識,又來告訴我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254)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經中說:“又比如有人把南瞻部洲一切有情的財物搶劫一空,此人固然是罪大惡極,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

同樣一個比較,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一切的財物,那是說,換一句話說,前面的那個瞋,那個地方是盜,你把所有的有情的東西,你統統把它搶得來了,這不得了欸!戒律裡面盜五錢成重,那就不能懺悔的。他現在是把南閻浮提的統統搶得來的,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這個是一個比一個強。最後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又如有人將恒河沙數那眾多的諸佛塔廟焚毀無餘,此人罪過雖然極為深重,然而如果有人對勝解行的大乘菩薩生起瞋恚與損害之心,以不悅耳的語言進行嘲諷、批評等等,那麼相比之下,後者較前者所生的罪業無量無邊。”

還有呢,殑伽沙,這更厲害哦!前面這南贍部洲,恆河沙數的這個諸佛塔廟,唉呀,這不得了啊!現在我們隨隨便便壞掉一個塔,或一個廟,乃至於一個佛像,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地厲害啊,這個罪過是不得了啊!
因果公案一(印度乞丐)
我那幾次到印度去,看見很多乞丐,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個印度的乞丐之多是不得了。那年我在達隆沙拉,四月十五,然後呢他們那個法會,那個乞丐就來。那個是非常偏僻的一個小鎮,而且山上面,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相當於我們阿里山,那個小鎮。那地方的人最多只有嘛,大概幾百個人最多了,就這樣,那麼三分鐘就把那街就跑遍了,這麼一個地方。那天來的乞丐有多少?有一千 (p258) 多個!啊!你想想看。據說那真的要來,還不曉得多少。後來我聽人家,人家說朝聖那個聖地,那乞丐真是以萬計。你沒看見過那乞丐可怕的樣子,有很多手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眼睛瞎掉了,鼻子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的。我最深刻的一個小孩子,那小孩子都是光著屁股,赤著腿,身上曬得像黑炭一樣,這樣的可憐。到了冬天,冷得不得了,撿到了一個,不要說麻布袋撿不到,人家丟掉的那個紙裹在身上,就這樣子,就這樣的可怕法!
然後呢我看見一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一個女的,不曉得那個頭上生了什麼東西,那個整個額骨頭上,像蜂窩一樣,那個膿在流。唉呀我一看哪!我一生沒有看見過這麼個可怕法的。從那個頭髮,那個髮根上面這樣的下來,就像蜂窩,每一個地方,這樣。我老遠看見了,我本來想送她一點東西。結果他們那個乞丐,還有一個壞毛病,他還要來摸你,唉呀!我實在看見了她……一方面是摸這個東西,一方面跑來摸你。我想向前面,我不曉得怎麼跑過去。我就先跑到那邊,結果那個小孩子跟我到那邊,我趕快,快步地逃走來不及。唉!她看看追不上了,她在那兒,我心裡一直跳。我說不送她,我是不忍心,送她,我看見那樣子真可怕,這樣。   
那為什麼要說那個乞丐故事呢?我就告訴你。當年有一個,印度那個時候有一個大成就者,那個事情已經發生了前很久很久了。他就說啊,這個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 (p259) 力入侵,入侵了以後,把整個的那個聖物統統摧毀,摧毀,就是看見廟就破壞,就這樣。然後那個主犯不談,還在阿鼻地獄,不曉得哪出來。這個從犯,那個從犯就這樣,然後呢受了這個惡果,然後出來了。出來了以後,他的餘孽未盡,生生世世就在那地方。如果那時候,他那個佛像額骨頭上把他敲一下,就這個樣子,爛!如果他一個髒東西丟在這個上面,就這個樣。然後呢敲斷了手,那個手就沒有;然後呢敲壞了什麼東西,手就沒有。他什麼時候出來,還不知道。你看那乞丐的可怕,那真是可怕!所以這個毀南閻浮堤塔廟的這個罪過,是可怕,可怕得不得了!
欸!但是這個罪過怎麼樣?反過來,對勝解大乘的菩薩哦,那個大乘菩薩是勝解行地,還沒有登地哦,還沒有真正的見道的菩薩哦,還不是聖者哦,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只是如此而已;他是個凡夫。你只要起一個損惱心,然後呢瞋恚、討厭他:「這樣,這個傢伙!」然後呢你還說他壞話,這個罪過比前面還要重,看看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唉!所以對這個佛法上面,你隨便一點點的這個損或者是益,是不得了啊!剛才是說,對這個塔廟的損。這個地方不要害怕,我說一個高興的公案,給你們聽聽。 

因果公案二(象護因緣)
這個佛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比丘叫象護,「象」就是大象,「護」是保護,他的名字叫象護。他為什麼叫象護呀?從小他家裡出生的時候,他家裡那個金銀財庫 (p260) 都滿,然後這個庫藏裡邊,有一個小的金象。這個金子的象啊,牠自然來的,也不曉得哪兒來的。然後呢那個小孩子長大了,那個金象也長大,欸,跟那個小孩一樣長大。等到那個小孩子長大了,可以玩的時候,那個象就老跑出來,那個小孩子跑到那裡,這個象就跟到哪裡。然後呢,他騎上去跟牠一起玩,一直等到長大了。這個在印度啊,他使用的東西象是最好的,最好的這個騎乘。平常像我們馬啊、牛啊,你最多一個人,那個象,我在印度看見,你騎在象上面,他可以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坐的東西,那個像一個轎子一樣,擺在象的身上。像那個什麼?像那個……像那個我們中國說那個轎子,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在那裡,裝璜得非常好,那象的力量大嘛!結果呢那個小孩子就是,一生就跟著這樣了。
那麼他是摩羯陀國,他父親是摩羯陀國的大長者,非常有錢的人。凡是那個有錢的人,他們印度這個種族觀念,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有錢人都在有錢人一堆住。那個時候就說有五百長者子,那經常一起玩的。這個一起玩的當中,有一個就是國王的兒子阿闍世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做國王,也跟那些人一起玩。他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家世,或者天生來,每個人都有他非常殊勝的這種感應。那麼這個人就有這麼一個好玩的事情,就這樣。他隨時隨地,他想到要騎那個象,那個象就來了,蹲在那裡,讓他爬上去,這樣。就告訴他:「我不要了,你回去吧!」那象就先回去了,就這樣好。
(p261) 那麼他小孩子生的時候,通常他們要去問那個婆羅門,就卜一個卦,說小孩子吉祥不吉祥啊?起個什麼名字啊?那這婆羅門就問他,說:「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象徵?」他說:「有!這麼一件事情。」「對,這個小孩子是一個很好的好命,他的名字叫象護。」那麼後來他就這樣長大了。長大了以後,那阿闍世王,我們曉得,就做了國王了。他真是一個非常大的大暴君,他自己父親都要殺,所以他到處想辦去收擄、搜刮。當然他這個阿闍世王之所以壞的話,還是受那個惡知識的影響,這我們這裡不去談它,受那個提婆達多的影響,不談它。結果他就想:對呀!這個象護這個象,我以前沒辦法,現在做了國王了,想辦法把牠弄得來。所以有一天,他就特別邀請那個象護父子,說這個國王邀請他。當然,平常的時候國王邀請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他們曉得,邀請他沒有什麼好事,然後呢邀請函當中還特別說,把那個象一起帶來,這樣。那麼這個父親跟兒子商量,說:「這次看這樣子,這很糟糕!那這麼好的象,牠一帶去的話,那就被他弄掉,被他要去了。」那個象護說:「沒關係,他要不去的,要不去的,儘管去好了!」結果父子兩人就去了。
去了以後,然後大家玩得滿高興。玩完了以後,阿闍世王就說:「好了,好了!宴會結束了,你們可以回去了,那個象,就留在這裡吧!」那果然不錯,他父親心裡面嘀嘀 (p262) 咕咕,他兒子也很放心,好,回去就回去了。那就回去了。等到他們剛離開那王宮,沒多遠的話,欸!那個象自己啊,在那個國王的園庭裡邊,就不見掉了,又跟在後頭,又跟回家去,又把他們父子兩個人載回去了。他就高高興興—那個父親很高興,他兒子曉得不對!不對!這個象牠決定跟著你,你沒旁的辦法好想的。但是那個阿闍世王,他身為國王,他不會放得過我們的。想了半天想不著,所以只有唯一的辦法,那只有求佛出家。
大家也曉得這個佛,所以……本來啊,他那個父親有這麼好的兒子也捨不得,碰見了這事情也沒辦法了,那只好說:「那大家去求佛吧!」跑得去,佛就跟他說法,欸,說法—法眼淨,然後呢沒多久,就證了阿羅漢。證了阿羅漢,那好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但是那個象還是跟在那個旁邊,大家就說:「那已經用不著,證了阿羅漢,當然用不著這些東西啊!」這個象還是不走,那沒辦法,那麼大家就去問那個佛了。「這是什麼因緣?怎麼樣才好?」這個世尊就給那象護比丘說,就說:「你現在回去,跟那個金象說:『我今生分已盡,不再用汝。』你對他說三遍,說我現在生分—生死已經盡了,現在不要你了,不必你來伺候我了,說它三遍。」說了三遍,那個象就隱沒不見了,從此以後沒有。   
什麼因緣呢?哦,原來這樣:他在毘婆尸佛,毘婆尸佛就是我們說七佛之首,就是過去莊嚴劫的倒數第三尊佛。那個毘婆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像法當中,佛已經涅槃了, (p263) 那麼造了很多塔廟。造了很多塔廟呢,有一個廟裡邊,就是菩薩降生的時候。那個廟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比如說有的哪,平常的一般塑的佛說法的像,比如說我們這裡說法的像,或者是出世的像,左手托缽,右手按地;說法像有說法印,或者定印,或者什麼。那麼有的時候紀念他的,比如說出生的時候,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七步等等,有的涅槃像。那麼這一個廟裡邊塑的那個菩薩,是從兜率天降生的時候這個菩薩像,騎著那個大白象下來的,這麼一個像。
結果那個年久了以後,那個不是佛菩薩本身哦,那個象身上面那個鍍的金,有一點剝落了。有一個窮人,他跑到廟裡去拜佛,看見了那個象身上剝落了,心裡是不忍:唉呀!這個佛的地方,怎麼剝落了?他根本窮得不得了,想盡辦法是弄了一點點,不曉得什麼泥巴啊什麼東西,跑得去把那個象身上就補了一下。就那補了一下,從此以後他就生天,就這樣。那多生多劫有這個,一直到現在,那還是這個因緣。到現在呢,他這個跟法相應的善根成熟了,證了羅漢果。   

<難的是得不到正知見>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到「毀」的嚴重,反過來呢,你只要對他一點點,做一點好的。我這地方是反過來說,做一點的好事有這麼大的效果;然後毀壞的話,同樣地,可以想像得到,有這麼嚴重的惡果。但是這麼大的惡果,而你對於一個起了勝解大乘的菩薩,有一念 (p264) 瞋心,乃至於你說一點批評他的話,這個惡報這麼重。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隨便批評別人啊,菩薩戒上面告訴我們「說四眾過」。固然你受了戒,除了這個性罪,還有遮罪;你不受這個戒,一樣地,你只要一開口—罵,你只要心裡面起一個念頭,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損害,但是你曉得他是菩薩嗎?所以注意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的確確要想積功德是千難萬難啊,但是我們要毀壞的話,好容易、好容易呀!
真正的觀念不是它難跟容易,真正的難的地方,就是我們得不到正知見。所謂這個正知見,不是說今天文字認識哦!正知見就是說,你認識自己的心相,了解了以後,看心裡很清楚,欸!一念起來了,起來的不相應的惡念,你認得這個,這個叫正知見。然後呢,一念起來了讚歎,這個就對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要學的地方。繼續,還有一個經。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中說:“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了以後,現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重新恢復,這個功德不得了。前面所說的一切有情,關在監牢裡,你把它放出來,不但放出來,而且給他轉輪王的種種快樂,還有三世間最快樂的是梵天樂,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比起下面,對一個勝解行的大乘菩薩,那個不是登地的聖者,還是個凡夫菩薩,你淨信瞻視,你只要對他一個淨信心,看見了以後非常歡喜,乃至於稱揚、讚歎,單單這樣,生的福是無量無邊。”

剛才說壞的,現在好的。就是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弄瞎了以後,現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欸,重新恢復,這個功德不得了!你現在救一個人 (p265) 都不得了,你把十方一切有情都救起來。然後呢,前面所說的一切有情,關在牢監裡,你把他放出來,不但放出來,而且給他種種快樂。快樂到什麼樣子?轉輪王,那個世界最快樂的。還有呢,三世間最快樂的是梵天樂,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啊!
你現在隨便布施人家一點點錢,那就很好。我前沒多久聽說,說前兩天有這個什麼,如來素食餐廳,說他那個餐廳,凡是出家人去,他都免費的。啊!結果生意是越來越好,有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最近那個慈濟功德會,有很多委員,他拚命地救人,欸,結果呢,越來生意越好。那旁邊呢,大家都同樣的生意,人家都虧本,他就賺錢了,這很簡單,就是這個。所以做一點點好事有這麼大的果報,他現在把十方一切有情這樣的,那這個果報,大得不得了!
但是,欸,你看比起下面,對一個勝解行地的大乘菩薩,那個不是登地的聖者哦,還是個凡夫菩薩,他只是發了菩提心的那個菩薩哦,勝解行的菩薩哦!你「淨信瞻視」,你不要怎麼樣,你只要對他有淨信心,看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哎呀!這個菩薩。」你這樣很歡喜地看他,「淨信樂欲瞻視」,啊!你這樣非常歡喜地看他。乃至於「稱揚讚歎」,單單這樣,生的福是無量無邊啊!所以我們現在談到說:「哎呀!我現在很窮,沒有福德啊!」正因為你沒有福德,所以叫你供養三寶,所以叫你承事師長啊,結果偏偏捨不得。 (p266) 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叫你做三寶的事情,大家總覺得好像,哎呀,吃了虧一樣;叫你侍候那個尊長,大家又覺得:啊,這個又不好。我們這個福德從哪裡培養起啊?這地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如果正確了解了,那時候你就會了解,前面說為什麼供養自己的尊重善知識,有這麼大不可思議的果報。積聚自己的資糧福德,最好的就從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大家要正確地了解的話,那個三寶一定興!為什麼不興啊?大家只忙自己的,結果呢三寶既毀壞,我們也下地獄。現在你了解了以後,啊,人人拼命!自己的事情沒關係的,丟在那裡不管,你一定或者把那個大殿,把那個園庭,然後那些東西弄得好好的,人家看了也歡喜,我們自己也生生增上,佛法怎麼不興呢?這道理這麼簡單哪!喏、喏、喏!這個地方,經、論、菩薩的典型的很多的例子,都說得清清楚楚。下面,

<第四組>
p. 133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瞻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搏食施請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也說:“你把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統統殺掉了,把他的財產統統劫奪掉了,這個罪好可怕,可是比起下面來的話,這個罪還算輕的。說一個菩薩所修的善行,你並沒有傷害那個菩薩,只是他修那個善行的時候,你去障礙他,那個菩薩去施一搏食,施送給旁生,說一粒糖給螞蟻吃,你把他障礙掉了,這麼一點,生的罪無量無邊。” 由於對境深重,稍有違逆、損害就會結無量罪業,因此在三寶、上師、菩薩、父母等對境前,尤其應小心防護。

② 所依門分四:
① 以智愚而有輕重 
② 以具戒而有輕重 
③ 破戒者等之罪業 
④ 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下面又有一個比較,都是出於經上面的。你把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統統殺掉了, (p267) 哦,這不得了!還有呢,把他的財產統統劫奪掉了。單單一個殺已經不得了,還要盜,這個罪好可怕!欸,可是比起下面來的話,這個罪還算輕的。下面什麼呀?說一個菩薩所修的善行,你並沒有傷害那個菩薩哦,只是他修那個善行的時候,你去障礙他。他那個菩薩去施一摶食,一點點東西,施給、送給旁生,說一粒糖給螞蟻吃,你把他障礙掉了,這麼一點哦,生的罪無量無邊。也許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懷疑:「怎麼可能呀?」怎麼不可能!絕對事實,我告訴你!真正造的業,下面詳細說,這裡我簡單地說一下。
造的業真正的有三方面,《金剛經》上三輪體空,那個是已經證得空性以上的菩薩,在我們凡夫位上的三輪,這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慢慢地相似的清淨相,你去做就對了。哪三輪呢?你是作者,就是你的心裡面;然後呢你拿一樣東西,這個是所用的物,送給對方,或是施一粒糖,這個是你施的東西;給這個螞蟻或者蟑螂吃,那是受你的東西,那是旁生哦!這個三樣東西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會決定你的業的大小。但是所施的對象,這個是固定的,那個畜生就是畜生,佛就是佛,你沒辦法轉變,對吧?所以這個雖然有絕大的差別,可是這個主,由不了我們自己。你今天碰見一個佛,他就是佛,你碰見了蟑螂,你沒辦法把牠看成佛那樣。然後呢你施的東西,就拿我們普通凡夫來說,就算你王永慶嘛,你最多只有一百億的財產,你比起南閻浮提固然比不上,比起這個台灣省都比不上的。
(p268) 但有一樣東西啊,注意!就是我們發的心,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它是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就像那個算術當中,所以任何一數字乘那個無限大,乘出來的結果,都是無限大。哪怕一粒糖,哪怕施給一個螞蟻,不管另外的二輪是什麼,可是你的心是個無限大,結果是個無限大。他菩薩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以菩提心相應的,就是一個無限大。今天你把他障礙住了,請問:你賠得起嗎?這南閻浮提,只是個南閻浮提,跟無限大怎麼能比啊?這個南閻浮提,在太陽系當中,找出來小得一點點;在銀河系當中,找都找不到,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要曉得這個大乘的真正精神啊,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一點!這一點我們了解,這個業,它有特別大的大力量的,特別大,大力量的。
所以這地方,我們現在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一個問題。現在目前交通方便,所以南傳北傳大家又開始經常來往。往往我們南北傳之間,彼此有意見的不同,這一點我們應該採取個什麼態度呢?我告訴你們:自己總覺得我現在很慚愧,我現在不了解,最好把兩樣東西都了解了一點,那個時候才去開口。現在我們通常很容易犯的大毛病,就說:「啊!我們是大乘,他們是小乘。」對不起,你說這一句話非墮落不可,非墮落不可!這是根本,佛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的教法,隨便都不可以毀謗,何況這 (p269) 是根本!說大乘的根本,沒有這個小乘,根本沒有大乘。尤其是《瑜伽戒本》說得清清楚楚,不要說我們是大乘。反過來,同樣的所謂小乘的,因為有一點,關於這個維護得完整的話,那他們比我們維護得好得太多、太多。然後呢,你看見了這個好的形相,然後說:「哎呀,他們是,我們沒有了。」那又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這一點啊也不必……。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就一個事實擺在這裡。請問:像中國這樣的戰亂,到佛法最盛的時候,所謂唐—隋唐。隋唐以後,不要說經過「三武一宗」,除了這個以外,然後呢經過這個所謂五代,然後兩宋、元、明、清,這頻年戰亂是不曉得多麼厲害,一切東西都破壞得這樣厲害了。世界上很少有這個國家經過這樣的破壞,居然還能夠保存,假定說沒有一點真實的內容,請問,它憑什麼保存?不但保存,而且每過一個時候,欸!就只要有一個個把人出來的話,馬上佛法就旺,很興旺,憑什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哦!所以大乘的基本特質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的確確這個實在是偉大極了!
反過來說,我們不要說大乘而輕易毀謗,絕不可以!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的話,根本沒有大乘,你把你的根都挖掉了,你還談什麼大乘,自己還要毀謗別人,不,這第一個不可以。第二個呢,反過來,我們也要了解,不要看見,啊!說只有……現在好像這個佛法只是他們是。以他們來說,看我們不對,這個我們能夠原諒他的,絕對我們原諒他, (p270) 因為他並不了解我們的這個大乘的內涵、特質。平常我們看一件事情,總是表相上去看。表相,現在我們的確是支離破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產生這個結果。可是我們生在這一個大乘地方,這是我們宿生的善業所感哦!那個時候你不了解而跟著他們說的話,這非常嚴重。
其實不但是我們現在,所以我建議大家好好地學。你們不妨看看,不要看多的,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你去看看好了。然後呢義淨大師,凡是中國古代高僧,到過印度的,以及像《阿底峽尊者傳》。那一個時候,印度本身就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大小共同,有的地方只弘大乘,有的地方只弘小乘。彼此間就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就有各樣的意見,這意見的參差,你是無法想像的。上一次我就告訴過你們,那個無垢友尊者。那這個小乘當中絕頂聰明的人,他因為毀謗大乘,馬上生陷阿鼻地獄。玄奘大師去看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還立個華表;說:「喏!這就是某人,當年因為毀謗世親而墮落的地方。」這樣啊!所以這一點,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從這地方呢,注意啊!我們不要……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的話,自己只有一個心:「我們現在是很愚癡啊!我現在要好好地學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因為它這個業,具有絕大的力,具有絕大的力,你隨便一個念頭動的話,就產生不得了嚴重的後果!那麼再下面,

(p271) 【◎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由所依方面導致業力重大:按《俱舍論自釋》來說,

所依的門,這個什麼呢?先舉個例。

【謂如鐵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譬如,一顆鐵丸子體積雖小,但也會沈入水底;如果將它造成大船,體積雖大,卻會上浮。

說鐵丸再小的一點點,丟在水裡「噗通!」掉下去了。然後呢,你這個鐵再大,像大船幾十萬噸,不得了的,什麼東西都沒辦法,沈。欸!結果擺在水上,它就浮在那裡,為什麼呀?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
以此比喻智者和愚者所造罪業有輕重的差別,即:智者所造罪業雖大,卻能從罪業中出離;愚者所造惡業雖小,卻會因此而墮落。

就在這裡,這個。

【而有輕重。】
這個就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下面:

【此因相者。】
這個根據,

這個原因。

(p272) 【《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黏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在《涅槃經》中說:無智慧的愚者造作罪業,就像蒼蠅粘上鼻涕便不能脫離。意思是,愚者即使是對微小的罪業也不能脫離。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哪,就像那個蒼蠅沾到了那個涕。我們也看見的鼻涕,或者現在的這種膠紙,那蒼蠅一沾上面,對不起,是逃不走了。那實際上很小的一點點哪!我們愚癡的人,犯了一點小罪啊,就受大果、大果報。 

【由無悔心】
因為愚者對以前已造下的罪業沒有後悔心,

第一個, 

【不能善行】
日後又不能行持善業,

然後

【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
由於覆藏己過,雖然先前已有一些善業,也會被這個覆藏之惡所染汙。

所以

【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對愚人來說,本來這種小小的,在現在稍微受一點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伽的因,這個是愚痴。

本來這種小小的,只要現在稍微受一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迦的因。啊,這個,這個是愚癡啊!剛才我特別把那個「腹誹」,寫成什麼?就是肚子裡嘀咕,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其實一點很小小的事情,你就是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還擺在肚子裡面,嘀嘀、嘀嘀、嘀嘀咕咕,這樣的話。所以我告訴你們,就像平常我們這地方立的很多法,假如你覺得不合適,你可以說這地方不合適,我倒換一個地方去,千萬不要自己肚子裡嘀咕,嘀咕對你有絕大的害處。乃至於你到那個時候嘀咕了,還爭取同情,跟人家大家說,說了以後想辦法去使得這個事情不成 (p273) 功,那是更嚴重,更可怕!雖然這不是破僧,但是這是破僧的因哦,這樣,這一點我們注意!不但這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念頭說:「啊!我現在愚癡,我怎麼樣才能夠把它改善自己。」不管跑到哪裡去,就這樣拿這佛法來照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這又好比在一碗水中投入一把鹽,水便很難飲用;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也不動,就這樣。或者如欠他人一文金錢而不能償還,將導致難以擺脫他人的逼迫、捆縛等苦惱。

就這樣。這很少的水,一點點鹽放進去就不行。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都不動,就這樣。那麼同樣地欠了錢,雖然很小,你不能還的話,很糟糕。世間的金錢還起來很難,佛法這東西很容易,你一要追悔、懺悔的話,問題就解決了。但這個懺悔不是個形象哦!我們現在太多的人,啊,就跑得去,今天就懺了悔,說懺悔就完了。那心裡面還在那兒:「反正懺悔可以完的!」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
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第五組>
p. 133 (6)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
又說由於五種相的緣故,導致本來只是在現世中將感得輕微異熟的業,卻轉成在地獄中成熟異熟果的因。

“五相”:
① 愚癡深重;
② 善根微薄;
③ 十惡業尤為深重;
④ 造罪後不起追悔之心;
⑤ 先前無有善行。

所以應當了知,罪業輕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條件,即: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造罪之後,千萬注意不要再犯。能坦誠發露,不覆藏罪業;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對治諸惡。如果不是按照這樣去修,卻自以為是智者,因為輕蔑的緣故,明知不能做,卻還以愚癡心故意去做,這樣罪業尤其深重。

下面這個五樣東西,就是一點很輕微的,本來現生就可以受到,那最輕微的!就可以感到那落迦有情地獄。這個不得了的可怕,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哪幾樣呢?

【謂重愚癡,】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的「重愚癡」,第一件事情正對治的就是什麼呢?正知見。所以我們儘管沒有得到正知見,當我自己覺得:唉呀!我是錯的。你有這個的話,這個愚癡就絕對不會重。真正重愚癡的人,他自己總覺得自己對的,總為自己辯護。這個實際上這種心情,這個本身就是個愚癡的現象。

(p276) 【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這個五樣東西,很清楚、很明白。對自己任何一點點事情,要隨時曉得:錯啦,錯啦!所以本論一開始學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斷三器、具六想。六想第一個,我們要了解,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然後呢具善行等等,這個尤其對我們目前來說,真正地,說到了這個地方還沒有善行的話,真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啊!
末法時代如何積福德
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在這種支離破碎的環境當中,更是你最容易積福、積德的地方。
所以當初我跑得來,別人一看那個支離破碎,啊!覺得一塌糊塗,有人告訴我:「哎喲!某人哪,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去呀?」我以前要是,也是一樣,我一看的話,趕快走!我現在恰恰相反,一看,哎呀!這麼個大肥沃的沃田哪,像我這樣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人,只有跑到這個地方,我多多少少做一點,馬上現出功效來了嘛!這是很千真萬確的事實。實際上我在這裡沒做什麼,都是你們做的,你們有沒有發現?那沒多久,前後這一個月你去看看,啊,這麼好啊!所以的的確確地,說跑到這個地方來居然還沒有善行,那個東西真是好可惜。我們現在地方,說實在你懂得了,要造惡倒不大容易,要造善啊,隨時到處都是,到處都是!這個五點我們了解。

(p277)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
什麼叫輕,就是有智慧的人。

【能悔前失,】
第一個,我們凡夫一定有錯的,但是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哎呀!我又錯了。」不要去保護它,保護它你就完了。然後呢,

【防護後過,】
以後的千萬注意,唉呀,不要再犯!

【不藏諸惡,】
對惡的事情拿出來發露。

【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就是這些事情。

(p278)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他現在不如此,「妄矜」,矜是矜誇—還自己覺得我很懂!「唔,這個怎麼不懂啊?我都知道!不但是什麼小乘的東西我都了解,大乘的唯識、中觀我都懂。」對不起,如果說你真的行相對了,那當然了不起。如果說只有嘴巴上面懂,像剛才這種心理的話,那就害了!這個情況是「妄矜為智」,還「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是為尤重!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看你有多少學問,講得多少好聽,真正看的,看你的行持。
其實不但是我們,我還記得,我們中國一個孔老夫子門下一個典型的公案—子張,那是一個能說善道的人。啊!腦筋很聰明。孔老夫子怎麼講啊?他說:「以前哪,人家怎麼講我就相信他,現在啊,人家怎麼講,我不!先要看看他的行為。我為什麼這樣啊?於予與改是。」予就是宰予,就是子張﹙編者按:疑應為子我或宰我﹚。所以說:「我因為看見了子張以後,就改了。」子張這個人哪,哦,這個講起話來,講得非常好聽,腦筋非常聰明啊!可是你一看他的行持,對不起!「我看見了這個人以後,不,我不聽他的話,先要看看他的行為。」非常簡單!這是別人來看你,我們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再清楚不過,非常清楚。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愚癡,努力改善,對! (p279) 然後呢自己啊,自己以為覺得我很懂,懂得很多佛法,你就錯了!乃至於你覺得人家看不見,更錯!這個就是說「尤重」,前面的已經夠重了,這個地方是更重。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寶蘊經》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炷來燃燈供養佛塔,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的大。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薩以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彌,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 (p280) 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p281) 【此中意樂,】
下面說: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這裡意樂(菩提心)、福田(三寶境)都相等,供物卻是前者殊勝,可見導致果上後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後者的所依力大。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人。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 (p282) 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

====== <<< 消文 >> ==========
1.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於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十業道的輕重,第二部分說明業為什麼特別重大的原因,其中分四:
① 福田門② 所依門③ 事物門④ 意樂門。

由福田方面導致業力重大,由於三寶、善知識、尊長、父母等處,是我們的福田,所以雖然沒有強烈造善、造惡的心,但是只要稍微做一些損害或饒益的事,就能感得大福以及大罪。

師父解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王用予夢遇文昌帝君記「腹誹」公案)

猶如念住經中所說:「從佛法僧三寶處,雖然只盜取少許的物品,哪怕起很少一點點,也構成重大的罪業。若是盜取三寶物,事後以同類的歸還,盜取佛、法的,罪業可以得到清淨;但是盜取僧伽的,如果對方不接受歸還物,罪業就不得清淨,這就是福田門力大的緣故。


如果所盜是僧寶的食物,將會墮入有情大地獄;如果是非食物的其他物品,將會轉生在地獄的間隙之中,也就是無間地獄附近的近邊地獄或獨孤地獄等極黑暗的處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