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2018-05-02進度:下士道-深信業果(九)

56B10:47 - 57A24:08

大乘的發心不可思議行相
<第五組>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寶蘊經》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擁有轉輪王的地位,他們各自都以大海那樣寬廣的燈器、須彌山那樣高大的燈炷來燃燈供養佛塔,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的大。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薩以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在佛塔前燃燈供養,則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 (p280) 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p281) 【此中意樂,】
下面說: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這裡意樂(菩提心)、福田(三寶境)都相等,供物卻是前者殊勝,可見導致果上後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後者的所依力大。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是在家人。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 (p282) 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

<第一組>
【◎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通過以上的道理,我們便能了知所依的律儀和造業的輕重具有直接關係。從修行上來說,無律儀和有律儀相比,有律儀修行殊勝;而同為有律儀,其中具一種律儀、具兩種律儀及具三種律儀的所依身,在修道進程上,後後比前前來得優勝。

哦!由於上面的我們了解了,你有沒有律儀,跟沒有律儀就差得很大。有律儀就是戒,可是這個律儀有七種,說近事、近住兩種:一個就是五戒,一個是八關齋戒。然後呢出家一共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受比丘尼戒前學法的沙彌尼),然後比丘,比丘尼,這個。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根本的是什麼?根本的是比丘,這個最主要的。比丘上頭的話呢,比丘是別解脫,然後呢攝善法戒,然後饒益有情戒,這個三種。還有一個就是普通一般的是比丘,然 (p283) 後呢大乘,然後呢密乘,三樣。總是這個層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道的時候,越後這個效果越大;換句話說,你這個律儀越大,那麼進趣的時候越大。這是所以我告訴你們,現在對於這個南北傳當中,你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我這個地方想到一個公案阿底峽尊者,這個是大家所了解的,他在印度當年的時候,那真是不得了!十八部奉為宗主,任何一部,換句話說,在任何一部,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性宗也好、相宗也好,有部也好、說一切有部也好、大眾部也好。真正的論,理論,他最清楚;真正的修持他最高明。所以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不但是其他大乘的人去請教他,小乘的人,有一次有兩個比丘,這兩個比丘持那個十二頭陀行,持得非常圓滿。喔唷!要小乘而持頭陀行,持得圓滿的話,這個戒律的嚴明,可想而知啊!那麼,那次去請教那阿底峽尊者,還是有問題,還是有問題!那麼請教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跟他說,啊!他說得非常歡喜,這問題解決了。
最後說完了以後,阿底峽尊者把大乘的道理跟他說,跟他說了以後,他就不願意聽,說:「阿底峽尊者,尊者啊尊者!(「阿底峽」就是最尊貴的稱呼。)啊!這個話你不要說,不要說!我聽了我覺得害怕,這個話我聽不進。」這樣。阿底峽尊者怎麼?後來走了以後就說:「可惜呀!像這麼兩個人,他持戒能夠持得這麼圓滿,稀有難能可貴啊,但是 (p284) 單單憑這個,無其所至!」他說了。你們自己看這個《尊者傳》,說得很清楚,他單單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沒有用」,我們不要誤解哦,不要誤解哦!這個「沒有用」是照證果那一點上來說。像這樣的人,他完了以後一定生天,然後呢生天一定是一再,一而再、一而再,生不曉得多少次,然後呢這個福完了以後下來,遇見下一個佛,證羅漢果,這種典型的例子。
阿底峽尊者說的「無其所至」,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他本來教你出家的真正的意義要你解脫,就是如果說你不了解這個佛法的特質的話,儘管你做得這麼好,對不起,這一生你不能解脫。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以後你們處處碰見這地方,要注意!總之,我們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要想辦法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去如理行持,現在這個地方就處處地方告訴我們這些。我們從正面、反面—反面來說策勵我們不要做壞事;正面來說策勵我們,啊!策發好樂心,不要怕,好好地努力去做,好好地努力去做。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認真,哪怕持一個學處的話,這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呢?
什麼是功德
所謂功德,是什麼叫做功德?就是你做了這件事情,留下來對大家有善的、好的果報的影響的,這個叫做功德。所以這個布施 (p285) 得到的功德是怎麼樣的?原則上面說,比如說你送一個銅錢,送給別人,然後呢他那個錢擺在那裡的話,這個功德不一定得到;他拿到了那個錢,然後呢買了吃飽,吃飽了肚子,那個時候你的功德就得到,這樣的啊!現在你做了一件事情,如果做了一件事情,你這影響力量,在世間產生了影響力量,那功德就得到。
假定我們現在很認真地去做,在正法的時候,像我們這樣去做的話,你做得再好,對不起,都是這個佛菩薩,再不然的話,都是這個羅漢聖者,你跑得去做對了有什麼用?還跟在後面都跟不上呢!現在呢?那個時候像法已經沒有了,大家都支離破碎,儘管你是個凡夫,你稍微認真做一點的話,哦,大家覺得: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那個留下來世間的影響是不可思議哦!這樣。所以經上說得千真萬確,千真萬確哦!所以你末法的時候,你只要認真做一點點,就有這麼大的大功德在。所以我們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我們就不要怕,只要心裡面只要懷著慚愧。不要怕而說:「欸!然後我做對了。」那個心裡面就已經錯了。這心裡面懷著慚愧,然後認真去做,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你做到一點點,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點說到這地方,特別對我們的一種最好的策勵,最好的策勵。繼續下去。

p. 134
(p286)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如果在家人修持布施、安忍等善行時,假如能受持齋戒律儀,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

你不要說出家,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不一樣。所以現在有的人說:「哎呀!你只要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舉行那個儀式啊?」好像皈依也不要,那個受戒也不要。說得清清楚楚,皈依跟不皈依,同樣做一個善事,就差得天差地遠。然後呢,你同樣地持那個戒,你受了這個戒去持,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就這樣耶!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

③ 破戒者等之罪業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制罰犯戒經》中說:比如世間人具足十不善業,在一百年中日夜不斷地造惡,與彼所集的眾多惡業相比,如果有比丘毀犯尸羅,而以仙幢覆身,在一日夜中受用信施,則後者的不善極多。從造業時間來看,前者是百年,後者是一日夜;從造業種類來看,前者是具足十惡,後者是非法受用信施。這兩者都是前者遠超後者,然而卻是後者的罪業極多,可見,這也是由於所依而導致罪惡的力量大。換句話說,因為破戒者以清淨幢像覆身,所依的身份很重,因此受用信施的罪業極為嚴重。

“仙幢覆身”:仙幢,是三世諸佛果位的清淨幢相,即袈裟。仙幢覆身,是指所依為出家比丘身。

前面講的是好的,好的固然好得不得了;現在呢,下面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壞的。說現在做一個比較,說世間人「具十不善」,換句話說十惡。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十惡不赦。」那可想是這種人壞到極點,換句話說,這個壞到極點的人,他經過一百年,啊!那個時間長得不得了,而且「恆無間缺」,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現在我們再壞的壞事啊,有的時候還做做好事咧!他現在這個人十惡不赦,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做 (p287) 這麼大的壞事情,這個罪不曉得多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是個出家人,毀壞尸羅—犯了戒,「仙幢覆身」,就是被的這件衣服,你只要一天一夜,你沒做壞事哦,沒做怎麼大壞事,就是你犯了一點點戒。「受用信施,不善極多」,就是施主來的,你跑得去吃,然後呢這個罪不曉得大多少。

南山律學辭典:比丘受用施物四種:
一﹑者盜用,若比丘破戒受施,名為盜用;
二﹑負債用者,受施之時,必須作念,不作得罪,負人信施;
三﹑親友用,謂七學人受供;
四﹑主用,阿羅漢。

所以對這一點我自己常常深深地警惕,以前我犯了個大毛病,總覺得:哎喲,出了家,欸!那個信施,當然我出了家嘛,他該供養你的。哪裡有這種事情,哪裡有這種事情!該供養是他的事情,你出了家該什麼?該如法行持,這個是出了家該做的事情。啊!說出了家,穿了這件衣服看看,我該什麼?該持戒,戰戰兢兢。他送來那他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我自己是不是跟它相應啊?所以吃的時候,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的「對施興治」—一面吃一面想,啊!吃一口想一口:我跟這個相應嗎?這樣才對啊!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注意的地方。

【《分辨阿笈摩》亦云:】
《分辨阿笈摩》中也說:

這個就是戒經上面說。

(p288) 【「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這一身毀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眼前受用蠻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烊銅熱鐵。”

專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謂之乘急之人,特嚴戒法而後研智慧,謂之戒急之人。因此生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之四種。是謂戒乘之四句。乘急戒緩之人,如維摩居士。戒急乘緩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菩薩。乘戒俱緩之人,不足言。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它這一身毀掉了,死掉了嘛就死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的話,哇!那眼前受用滿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啊,烊銅熱鐵啊,那豈只一趟的熱鐵丸!現在吃了一趟熱鐵丸你吃死了,到這個地獄裡邊,這個熱鐵丸一直在那裡,你就偏偏還不死啊!你願意受哪一個?我當然願意現在這個熱鐵丸,死掉了就算了,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④ 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此處通說了犯戒和鬆緩學處兩種。仲敦巴仁波切曾說:“說依著正法起的罪相比,造十種不善是極少的惡業。”現在看這個意義確實是如此。當然,從反面來說,依靠正法所起的功德,也成為極大的功德。

總之一句話來說,就是這個意思指什麼呢?前面說就是「犯戒」,還有一個「緩學處」。注意哦,現在我們常常有這個說,叫乘、戒—有一種叫「俱急」,有一種叫「乘急戒緩」,有一種叫作「乘緩戒急」,有一種呢「乘戒俱緩」。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戒,就是戒,我們說的戒。不過我們這個戒也要有一個了解,這個戒不是說單單戒相哦,戒的內容一定法、體、行、相—你了解這個戒為什麼這樣制;然後呢,你受戒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才跟戒相應,得到戒體;得到了戒體當中,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的正確的意念, (p289) 所以自淨其意,然後自然啊,心裡面的行為跟它相應;心理行為相應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戒相流露於外。
可是我們剛初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不可能完完全全學會,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絕對不是你完全學會了來做,你一面做,一面在學,那麼我們學戒也是如此。所以正規地學戒,現在你了解一點,然後你有好樂心,然後你去出家。出了家以後呢,第一件事情,在相上面,因為這個容易學。所以一定要有前人指導,所以一定要五年依止那個善知識。那個時候啊,這個善知識,前人告訴你,這個不可以,你就不要做。心裡想:「哎呀!對呀,我現在不懂得。」這個該做,雖然你不願意去,去做。相先弄好,然後靠著這個環境的保護,然後呢,一方面淨化自己的罪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地去了解這個戒法的內容,然後呢圓滿這個所受的法體,然後再依法起行,那個時候是戒相圓滿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學的時候要了解這個。
正學的時候的確,先從內心上面策發你的內心的好樂,然後呢進去了以後,那時候對法、體已經有一個依稀彷彿的概念,有一個強烈的好樂心。說正學的時候在戒相上面最重要,可是並不是單單戒相。然後呢在這個裡邊,一步一步真正學的時候—法、體,然後由體而了解如何去行,那個時候這個行相圓滿了,這個那是圓滿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 (p290) 戒哦!這樣。
這是為什麼以道宣律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聽那個戒,一聽聽了二十遍。然後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他這麼了不起一個人,他聽那個《大毗婆沙》,一聽聽了十二年,所以他能夠開、遮、持、犯完全了解。我們現在學一點東西,人家講了半天都不懂,啊!居然說隨便剃了一個頭就說:「啊,我就是!」這個就是我們太差啊,愚癡相啊,愚癡相啊!所以我提這種事情,無非提醒你說,想到這裡,說:「哎呀,好啊!我們趕快要努力啊!」這個是「戒」。   
什麼叫「乘」呢?通常人家乘的話,說這些人講道理,或者這是這些人在那個地方學禪。這個是不是?是。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那我們要說明的,這樣。真正學禪的人,比如說近代像來果老和尚。哦!他在任何情況之下要看,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他一定要找到那個東西,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所以他跑到了那個高旻寺以後,住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哪,我們大殿上面供的三尊,是什麼東西啊?」「哎呀,對呀!大殿上供的三尊是什麼?」他不知道。你說,要我們想想,這不是荒唐嗎?他天天上早晚殿做了三個月,大殿上供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是典型的「乘急」的典型樣子哦!他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我這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本性是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p291) 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我們現在有嗎?不要說三聖殿,十萬八千里之外一點動,欸,早就曉得了!喔唷,那個地方,人和馬路上面什麼消息一動,「啊!那裡什麼?」什麼事情都被我們了解,我們的消息遠比新聞記者還要來得靈,這個就算乘急了嗎?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啊!所以古來的人他的確,不管是乘,哪一個急,他有成就的。以我們現在這樣的話,你拼命去急,連它兩個一個都急不起來。這是我特別把那個重要的內涵說明一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哪,有一個好處,然後我們心裡面起慚愧說:「對呀!對呀!至少我現在有幸,宿生的善根,我要努力向上!」嗯!你能夠這樣去做,看看的,勉強可以爬得上去。
下面就引那個大祖師告訴我們這個話,唉!說依著正法起的罪,這個算十惡,那算起來很少很少一點點—眼前的確是如此。這個第二,所依的門有大力量。第三:

③ 事物門
<第二組>
【◎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由事物方面導致業力重大,

下面說

(p292)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譬如:和財布施、財供養相比,布施有情中的正法布施、供養佛中的正行供養等最為超勝。這只是略舉一例,其餘可以類推。

這我們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譬如說,我們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然後你布施,什麼最好?「正法布施」最好;然後供養中,「正行供養」,這是對我們出家同修來說最好的。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覺得:「哎呀,我們現在要造大廟啊!」在家人這個非常了不起,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不要說你弄得很多錢,這件事情,人家來送上來,這個好,這是你宿生的福報;你現在到處去動腦筋,這件事情千萬辦不得,千萬做不得!這個心裡面寧願拿掉,千真萬確重要的。沒錢沒關係,這時候你幹什麼?你可是身貧道不貧哦!那時候你正行供養哦,這是最大的供養,後面還說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說你求這個錢,不相應的話,你再大的三千大千世界,被你求來了以後,你只有下地獄的份,對不起!所以我們真正的供養當中,是正行供養,如法修行供養,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大。此是一例,你依此類推,我們就了解了。
意樂,那就是我們三輪當中的前面這個,一個「事」是對象,「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

④ 意樂門分二:① 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② 瞋恚尤為嚴重。
① 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p293) 【◎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由意樂方面導致業力重大,如《寶蘊經》說: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非菩薩的有情,都分別建造了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而且在經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中,為了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對這些佛塔承事供養,

先看看這個經上的,這是經上的,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正確性,千真萬確。說比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個人哦,所有的人!啊,不得了!他講一切有情,不單單是人,螞蟻等等都算進去。人很少,只有四十億,最多五十億,如果這一切有情算起來,那是一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哪都各建佛塔,造那個塔,像須彌一樣大,然後呢這些塔去供養它,「經微塵沙數劫」,啊!實在是不得了。供的東西呢?所有的東西,那個是不得了地大。這個福報比其於—

(p4)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如此供養所得福德雖然極大,但是相比之下,如果菩薩不遠離一切智心,僅僅散一朵花供養,所生的福德較前者極為廣多。

喏!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不離一切智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樂,以這種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麼?這個,那的確就是修相應的慧,修相應的慧。任運地,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這種心,那就是八地菩薩,初地菩薩剛剛跟這個相應。所以說,八地菩薩他隨便選一個花,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起來還要大,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我們要了解,假定說你肯發一個心,那個心就大。所以我們常常記得那個沙彌這個公案,說:「我一定要做!」你就這一念心的話,這個心力就有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哎呀,我很差呀!」處處地方顧全到自己。處處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怎麼樣!你平常的時候,只要肯內心當中這樣打這個氣,你就會很精彩。
我們在座的同修當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來非常魯莽,常常這樣,但是我對他非常歡喜。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這個人的心裡就有這樣,他總要學最好的。對我來說,不但歡喜,我覺得非常讚歎,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不過我不是說讚歎這個人魯莽啊,注意啊!你要想把那個心真正做到的話,那一定要智慧相應 (p5) 的,一定要智慧相應的。所以說明了,這個大乘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內心。所以你事情還沒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哎呀,我差呀!我身體不行呀!頭又痛呀!」這個也不行哪!叫人家做了一點又損失啦……不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發那個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就是這樣,這個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由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了知意樂和業力輕重的關係之後,在行供養等善業時,應當調整好意樂,至少應當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善。

那就是—這個他比較了,比較你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用什麼心情去得到的,從最開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應,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現在行的什麼心理。儘管你窮得一樣都沒有,不要去攀緣,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就拿這個供養三寶。我告訴你們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奔公甲,那是個大強盜,以前哦!喔,這個強盜,有一個老婆婆,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大了,人家就說了:一聲「哎喲,奔公甲來了!」她一嚇就嚇得馬上就嚇死掉了。你可想這個人,這個人多麼個厲害,這個強盜!
結果他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他這個人真努力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不是我們說,啊!一天拜多少佛,現在我們常常說,他自己好像認真地拜佛,常住的事情 (p6) 都不願意,自己用功,沒有這種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這個!他檢查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起了一念惡念,他就要打它:「你又犯罪!」這左手表示那個;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興,把那個手舉起來,跳啊!高興!然後呢,那個牆上面畫一個白圈圈;做了一念壞事了,他就牆上面畫了一個黑圈圈,就這樣!
他的老師過了幾個月跑得去看他,問說:「告訴你的,修了,修了些什麼?你最近做些什麼?」他說:「我就做了這些。」他的老師一看,「什麼?我教你,講了個半天你不做,這牆上面畫得一塌糊塗!」就把他痛呵一頓。然後呵完了以後,他就說,我為什麼這樣畫,原來這樣。啊!他老師聽見了就向他磕頭。他老師是誰?敦巴尊者哦!換句話說,他老師這個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六袓大師。喏!看見那個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說我們到處外面攀緣,我造了個大廟,不是這個意思。
有一次,有一個很虔誠的供養他的一個施主,一直供養他的,供養他。有一趟那個施主要來,他想:「今天某人要來了!」他平常一天到晚努力呀,「今天那個佛檯上,把它弄弄乾淨。」就這樣,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為什麼今天弄得乾乾淨淨?」一想:「我不是為了供養佛啊,我是為了討好那個施主啊!這個是修行嗎?不對、不對!」他馬上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把那個佛檯上統統撒上,就是這樣。好了! (p7) 然後那個施主跑得來,看見這副樣子。當然,人家問他了,他自己就說:「哼!這個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講。
後來曉得了,曉得了以後,當時另外一個大善知識就說:「在我們全西藏,供養佛供養得最好的,你曉得是什麼?奔公甲那把灰!」懂得這個典型的公案嗎?千真萬確!奔公甲那把灰,拿這把灰把那個佛檯上弄得這麼髒,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養。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喔!正行供養啊!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注意!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我們現在繼續把它下去。
它上面說:「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這個勝劣啊是看你什麼?最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緣自他利益等意樂」,你這個意樂是靠什麼?你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你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沒有用!你真正為了別人的話,就算人家看起來你做錯了,沒有關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並不是說,你這個表面做得不好也是對,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凡夫分上,走上去的那個本末,應該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p8)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除了上述意樂的差別之外,還須了知,由意樂的強盛與微弱、長久與短暫等,也會導致善業業力的輕重差別。

意樂本身這個量—下面講量,前面講的質,質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質的強盛,就是力量的強大,那表示量了,也就是「微弱、恆促」。有很多人呢,心裡面軟趴趴的,你雖然想做,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有一種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心裡面你能夠保持多少時候,你就是保持這個心情,這個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前幾天我們講的,記得不記得這個金貓因緣哪?他只是送三個銅板,然後得到三罈金子,然後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興,啊!想得越想越高興,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什麼?就是這個意樂,然後這個意樂的時間的恆常。他只是個樵夫,一點知識都沒有的,他只是說做了一點好事情,對於這件好事情的隨喜啊!
所以這個正行供養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正行供養不是說,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不去管它。你真的心好了嗎?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裡懶癱癱的,然後呢坐在那裡只想著:唉呀,我坐在那裡。有人叫你掃一個地,又不願意,抹一個灰啊,說我心好,這個心好嗎?這很清楚、很明白喲!所以凡是這種觀念哪,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地坐在後面,幹什麼?「我心好就好了!」你說這個心好不好啊? (p9) 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這種地方的話,真正重要,就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如法檢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應當了知」,這是我們應當了知的。

② 瞋恚尤為嚴重。
<第三組>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惡行方面,如果煩惱心猛利長時,惡業力就大,在種種煩惱之中,又以瞋心的業力尤其強大。

反過來呢,善是這樣,惡的話呢,那就是—煩惱心!煩惱心也是一樣,煩惱心當中三毒貪瞋癡,瞋是最大。下面又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入行論》說:“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親自供養佛,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你現在發一次瞋心就摧毀掉了。”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所以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親自供養那個佛喲!阿育王供養那個佛一點沙,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你現在一千劫供養這個佛,你發一次瞋心的話就摧毀掉了,這麼嚴重!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而且,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是同修當中,如果你有瞋心那更嚴重,還有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

這是普通的瞋心,他並沒有說。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所以現在我們有的人哪,跑得去說看見別人看不順眼,他自己還覺得:「唉,他這個錯啦!」他自己振振有詞,那就是 (p10) 對同梵行者生起瞋心,這點我們要注意,這點我們要注意!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三摩地王經》說:“假如同梵行道友之間互相瞋恚,這個異熟果報不是以具有戒律所能救護,不是以聞法能救,也不是以禪定、居住靜處或者布施供佛所能救護。”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然後學定啊,然後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入行論》中亦云:】
《入行論》中也說:

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也說。

p. 135
【「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假如有人對這樣的菩薩發起暴惡心,佛說此人生起多少惡心,就要住在地獄中受苦多少劫。”

勝子就是菩薩。

這樣,像上面這些勝子,勝子就是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其實啊你眼前,譬如說,譬如我們回想昨天:你坐在那裡一天,躺在那裡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來,一樣的,對不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懶惰,真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勤苦啊也就是白白地 (p11) 討了便宜,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你多想的話,自然容易。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已經習氣這樣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話,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這個是關於業,抉擇這個業的內容,以及它的輕重什麼等等,我們了解了。現在了解了以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真正應該怎麼做。下面呢又告訴我們,這個業是什麼個果,這個果分三部分,分三部分。

③此等之果分三:① 異熟果 ② 等流果 ③ 增上果
① 異熟果 (異性、異時、異地)

【◎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
首先,對十黑業道分品。每種黑業都可以按照事和貪瞋癡的上、中、下品,而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三樣東西: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這文字很容易懂哦,這個內涵是絕端重要哦!所以現在文字我簡單地說一下。你懂得了這個內涵,平常我們的修行,初步的修行的認識都有了。異熟,換句話說就是異熟因果,你宿生造了這個,這一世感得這個果報,把它唸一下就行。

【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 (p12) 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因為業有三品,因此所感召的異熟果也有地獄、餓鬼、傍生三種。按《本地分》所說:以上品的殺生等十黑業一一都能感生地獄,以中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生餓鬼,以下品的十黑業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所說中、下品業的感果情況與此相違,即:中品十黑業感生傍生,下品十黑業感生餓鬼。

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如果說惡業的話,以上品三毒的,那麼就感到地獄;如果是中品的,感到餓鬼;下品的感到畜生,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十地經》中說的,上品的還是一樣,中、下的,那麼兩個調一調,他這個道理,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換句話說,你造了惡業,如果是以猛利三毒造的話,十惡業的話到地獄裡面去,中品的是餓鬼,下品的是旁生,這個叫異熟果。
為什麼叫異熟呢?因為他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或者善性,或者惡性。是的,譬如說你造的壞事,這是惡業,將來你感得那個果報體,那個果報的體本身無所謂善惡,對不對?像我們得到那個身體,那個身體什麼叫善惡呢?所以這個性,異性。還有呢時間,你造業的時間是那個時候,感果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時候,異時。地方呢,造的時候是那個地方,感果的時候跑到那裡來,所以這個叫異熟果。
從因到果除了這個異熟以外,還有兩樣東西,第二個叫等流果。先把這個三樣東西說一下,然後那個內涵說一下。說了那個內涵,我們就馬上了解了:啊,我現在造了,將來到哪裡去;我現在所以這樣,以前從哪裡來的,你就清楚了。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那 (p13) 個修行,你就開始正式可以了解從哪裡下手了。現在說一下那個等流。

② 等流果分二:
① 領受等流果 ② 造作等流果。
(果和因相似,所以叫“等”。果是從因出生,所以又叫“流”。果是從相似因所流,所以叫“等流果”。)

① 領受等流果
<第四組>
【◎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不與取資財匱乏,邪婬妻不貞良,妄語多遭誹謗,離間語親友乖離,粗惡語聞違意聲,綺語言不威肅,貪瞋痴三,上品猛利。《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
領受等流果,按《本地分》所說,是指以黑業力墮入惡趣,受果窮盡之後,脫生為人時,仍然要按十黑業的自性,依次領受相應的果報,即:以殺生業會感得壽量短促;以不與取業會感得資財匱乏;以邪婬業會感得妻不貞良;以妄語業會感得多遭誹謗;以離間語業會感得親友乖離;以粗惡語業會感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聲;以綺語業會感得說話沒有威德力;以貪、瞋、邪見會感得貪瞋癡上品猛利,即以貪欲業會增上猛利貪欲,以瞋恚業會增上猛利瞋恚,以邪見業會增上猛利愚癡。
《諦者品》、《十地經》中說得更為具體,對每種黑業都宣說了兩種領受等流果。

殺人者人恒殺之,罵人者人恒罵之,離人者人恒離之,這就是領受等流果。

那麼等流果呢,什麼叫等流?就是說跟這個因行相等的、同等的。由於這個跟因相等的繼續而流,流是向前面過來。就是當因地當中造這樣的,果地當中跟這個因相應的又來了。所以說,那個時候如果你殺生,使得人家壽命不能圓滿的話,你這一生也感得壽命不圓滿。所以「如其次第」,殺生嘛壽命得短促;你要偷了別人,那麼缺少了,這一生你也資財缺乏;如果說你姦淫別人的妻女的話,你這一次你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你誹謗了別人,這一次也誹謗你。下面,這一樣一樣東西,貪瞋癡的話呢,以前你這個貪瞋癡,現在呢也是貪瞋癡猛利。這個異熟是這個因跟果不一樣的。等流呢,相等的,就是同樣地,它繼續地流得來。那麼這個是《諦者品》。《十地經》當中呢,說有感兩種,它哪兩種呢?

【謂「1殺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
第一,以殺生業感召“壽量短,還要多病。”。 

除了前面已經說的壽量短,還要多病。第二個偷盜的話呢?除了

(p14) 2不與取資財匱乏,】
第二,以不與取業感召“資財匱乏,沒辦法保有。”
還要

【與他共財,】
就是說你的財富,對不起,你自己沒辦法保有的。第三呢,

3邪婬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4妄語多遭誹謗受他欺誑,5離間語眷屬不和眷屬鄙惡,】
第三,以欲邪行的黑業感召“夫妻之間出現矛盾、互相怨恨,妻不忠貞有外遇。”第四,以妄語業感召“他人的誹謗和欺騙”。第五,以離間語業感召“眷屬和睦的關係破裂,關係進一步惡化。第六,以粗惡語業感召“經常會聽到一些惡罵,而且常常鬥爭。

哪!那個就是離間。你離間別人,到那時候,你的眷屬也不但是彼此間不和,而且你的家庭當中,就這麼亂七八糟,就是這樣,就這麼亂七八糟,總歸是這個家庭不和睦。還有呢,你常常說罵別人的話、惡口的話,

6粗惡語聞違意聲語成鬥端,7綺語語不尊嚴,】
第七,以綺語業感召“語不尊嚴、沒有威力,聽者心不尊重。”,

如果你綺語的話,語不尊嚴。

【或非堪受無定辯才,】
下面是

8貪欲貪欲重大不知喜足,】
第八,以貪欲業感召“貪欲重大、不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即:一方面欲望膨脹,像餓鬼一樣沒有滿足;另一方面,對沒有利益的事會有強烈的追求欲,對有利益的事卻無心尋求。

(p15) 貪欲嘛大,不知喜足,兩樣。

【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這個瞋,

9瞋恚損害於他或遭他害,10邪見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第九,以瞋恚業感召“損害於他或遭他害”。瞋心一旦串習成性,將會變成一種處處想害人、損人的病態心理,或者會常遭受他人的損害。
第十,以邪見業感召“見解惡鄙、諂誑為性”。邪見即顛倒見,如果過去世中曾經串習邪見而不對治,即使轉生為人,仍然會因業力的緣故,而習慣於執持惡鄙的見解。

這個就是貪瞋癡,這個容易懂。然後呢這個等流的果的內涵,我要解釋一下。文字雖然……我不解釋,有一點困難你們只要努力地看一下,很容易懂。但是關於等流果的特質,我一定要說明一下,那個時候你們才認識,有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行。最後兩句話先說一下:

② 造作等流果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過去的大德上師說:縱然轉生為人,仍然喜愛殺生等事,這是造作等流果。前面《十地經》等所說的是領受等流果。造作等流果,是因等流,即造作的等流;領受等流果是果等流,即受果的等流。

那個前面很多善知識說,這個等流果,說除了這個異熟果你造了以後要下地獄以外,然後生到人當中的話,欸,你殺生的話,你到那個時候又歡喜殺生。這個歡喜的殺生這個心情,跟它的因地當中一樣,那個時候你好歡喜殺,你這次又來了,這個等流叫作造作等流。另外還有因為你殺生的關係,所以你的壽量短促,多諸疾病,這個叫領受等流,這兩 (p16) 個不一樣的。
那麼另外這個等流,另外一個……等流有三種等流,有一種叫真等流,有一種叫假等流,還有一個分位等流,分位等流不去講它。什麼叫真等流?就是這個造作等流。就是你殺的時候這個因是什麼因啊,前面你就是「殺」這個心,當因地當中你存了這個的話,然後呢果地當中,欸!這個心又現起了,就這樣。所以這個是的的確確地、真實地,跟你的因相應。然後呢領受等流的話,這個叫假等流。因為你殺的時候把別人的壽命弄短了,所以你這一生,你的感得的壽命也弄短了;因為你殺了別人,使人家痛苦了,所以這一次啊,你就得到疾病的痛苦,這是跟那個因相似的。
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真等流。你平常的時候,如果說你眼前,我們常常說,要想看這個宿生什麼因,就看看我現在受的果;要想我現在的做的因,將來就曉得什麼果,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而這個真正重要的就是什麼?現在這個等流。平常我們心裡面哪,有很多人哪做起事情來,他心裡面這個勁道很大;有很多人,啊,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有很多人腦筋很聰明,有很多人腦筋就很遲鈍:有很多人歡喜這個,有很多人歡喜那個。為什麼?喏真等流,很清楚、很明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所以這個因最主要的,平常我們只是講異熟,實際上修行人真正應該體會到、了解得 (p17) 到的—這個,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平常你坐在這地方起心動念的時候,你不觀察它,就是這個樣,一觀察你就曉得了。平常你坐在那兒癡癡呆呆,那個就是你眼前的造作等流相,你宿生就是這個樣來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努力起。如果你坐在這個地方,平常的時候好歡喜管人家閒事,你宿生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那個時候你看見了什麼,內心當中起的反應,喏,就是這個狀態,了解嗎?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千真萬確的,這個業啊,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還不曉得到哪裡去,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很清楚,現在造了什麼業,同樣你也了解,宿生是什麼因,這一生會感得現在的果。異熟是這個樣,等流是這個樣,異熟是外面看得見那個行相,等流就是你內心,自己檢查得清楚明白的。這個指正報而言,依報在下頭。同樣地我們現在的依報,這個世間什麼等等,這個叫主上果,或者叫增上果。我看我們這個增上果講得完,講不完?啊,其實增上果這個裡邊,有一段最重要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最後兩句話,最後兩句話。哦,還是把它唸一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