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2018-09-12進度:中士道-思惟別苦

72A 21:26 - 73A 24:35

子二、思惟別苦 分六
三惡趣苦
一、地獄
二、傍生
三、餓鬼

四、人苦
五、非天苦
六、天苦

別苦有哪六個?人道是善趣,為什麼資糧論中說人道亦有三惡趣苦?
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第一組>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現在說思惟六趣當中各別的苦,包括天、人、修羅三善道,以及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

那個,因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當中,有不同的幾個位次,我們所謂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個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現在我們看看,用另外這樣的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內容是什麼?啊,它也無不是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在下士的時候,三惡趣苦已經講過了,現在講人、天、修羅之苦。

在前面共下士當中,已經把三惡趣苦說明了。唉呀,這個痛苦的厲害,我們現在一點都無法忍受呀!那麼人呢?說是善道,應該呀!結果,

四、人苦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
人道的苦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一天到晚煩煩惱惱。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

喏!這個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唉!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 (p264) 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還有呢,去為了追求,為了要求這個妄樂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實在是顛倒啊!

p. 168
【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除了有飢、渴、寒、熱等身苦,還有求不得等心苦,再加上生、老、病、死等苦,一共有七種苦。

那前面已經說過了。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另外,資糧論中說:「至於三惡趣的苦,在人道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也有時貧窮得像閻羅王所管轄的餓鬼道一樣。那些強有力而欺負弱小的,或者遭受壓迫和損害的,就像畜生道中所受的苦一樣。這種苦繼續不斷地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儘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對不起,三惡道的這個苦,我們人當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地獄的特質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熱兩樣東西的逼惱當中。那麼「貧如琰魔世」,那麼餓鬼呢?這個是鬼道,鬼道是閻羅王所管轄的,那是貧窮啊,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畜生呢?是種種被驅馳、恐怖、被傷害,就像這個比較體弱差的人被強力所使,以及制罰、損害,這種苦繼續不斷地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貧窮的人,縱然苦不堪言,有錢有地位的人,卻因為不知滿足,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呀!」

(p265) 有很多苦由貧,有很多人呢,雖然你滿有,很富有了又不足。這個滿足兩個字真難哪!我們看那個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勁,為什麼?不足嘛!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兩餐就夠了,夜圖一宿,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偏偏有些世間人,有了百萬還要千萬,有了千萬要億,有了億還要萬億,有了錢還要地位。唉呀,不曉得要多少!那秦始皇併吞了六國,還要長生不老,就這樣,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貧固然不好,不貧也不行哪!那麼然後呢,你追求的話,種種,像我們曉得的,我們現在一切的士農工商,有種種的苦惱。然後呢,你為了這個事情,你生其他的,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呀!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四百論中說:「優秀的人是勞其心,平庸之輩則是勞其身,不論是勞心、還是勞身,這兩種苦每一天都在摧殘我們的身心,這就是人道苦。」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窮人;好的人呢,意苦。說到這意苦,我也想起來了,現在那位已經死掉了,他本來不曉得是什麼大公司,我忘記掉了,那個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就隨便不曉得……說笑話,幾個老朋友,「唉!」他嘆了一個長氣,有人說:「像你這樣你還有什麼不如意呀?」他就說:「唉!不要去談了,我自己算算,我還不如我的司機。」喔!要是我做大老闆的話,同樣的兩個人,當然願意做大老闆。那個大老闆好舒 (p266) 服坐在那個地方,那個司機前面就開它,那個大老闆就說向東他就向東,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個大老闆那麼舒服!結果呢大老闆怎麼說?他說:「那個司機,我只要告訴他你向東他就向東,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裡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裡又要想這個,又要想那個,又要想那個……唉呀!這張支票要什麼時候到期了;這個禮拜六還要一個什麼應酬;還要跟誰一個人打一個高爾夫球;還要請一個客;政府某一個大官,還要這個應酬、這個應酬……。那晚上睡眠的時間都剝奪掉了。」他那個司機開到那個地方,他車子一放,回去呀呼呼睡大覺。千真萬確喔!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唉,之顛倒啊!
但是我們偏偏所有世間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麼?忙追這個,所以這個叫顛倒,人世的真正的顛倒!我們想想看對不對?我覺得現在是越想越對,以前我想我們諸位都是從在家人過來的,我也是,現在後來變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這個衣服,所謂白領階級,那個很講究哦!出去的時候要體面,當初是念書,然後跑出去西裝革履—通常人家說。到後來出家了以後,跑到我師父那裡撿幾件破衣服,就洗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要說小偷強盜你送給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裡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來拍拍屁股就好了嘛,那麼簡單!髒,髒一點有什麼關係?太髒嘛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就補,就這樣。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覺了,棉被一蓋就好了。用不著說一下嘛睡衣,一下嘛這個,白天 (p267) 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禮服,今天參加這個又要那個……。啊!一點都不要操心,這麼個舒服法。結果人就是這麼顛倒。
所以,我所以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用在任何一個地方,用在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領會到,真正裡面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因為這個妄見,形成了現在這個東西,然後呢輾轉相應,真是苦惱啊!就被這樣的二苦,不斷地「日日中」,壞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這是人。

五、非天苦

【◎ 非天苦者。】
非天苦,是指阿修羅道的苦。

非天就是,我們說魔,修羅道是魔,修羅道。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如親友書中所說:「由於瞋心大,嫉妒心強,因此心常處於熱惱之中,雖然具有智慧卻因為這趣的自性障礙,而不能真正見到聖者之教體證聖諦。」

那麼這個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 [072B] 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他這個非天當中啊意最苦,這個心最苦。為什麼?他那個本性,他這種人的心裡瞋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個瞋心太大,就是這樣。雖然他也有天上面種種的好的條件,但是那個「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羅道那個特質就是瞋心特別重。那時候雖然也有智慧,但是這一道的眾生沒有辦法「見聖諦」—真正見到聖者之教。所以一到這一道的話,只有造惡,啊,那非常糟糕!不但絕沒有機會透脫,這個地方就先不談,談這一道特別的痛苦。

p. 168 (5)
(p270)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
非天因為嫉妒天人的富饒,心常處在熱惱當中,

因為他瞋心大,嫉妒心強,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裡面特別地強,啊,看見別人比他強就受不了。別人就偏偏比他強,那個天人都長得美不可言,修羅的福雖然大,長得個個醜陋。啊,妙不可言!還有呢,這個帝釋的這個太太,就是修羅的女兒,她長得,女的很漂亮,結果呢就嫁給那個天。啊!就這樣,種種不理想的。還有那個帝釋天吃的那種天上的果,那個樹那個根呢,就長在那個修羅宮當中,根長在那裡,長出來的果,可掉在帝釋天的園子裡邊。唉,這實在是難受啊!實在是難受。他本性本來就是瞋心很大,嫉妒心很強,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個天打。所以:

【由此因緣,與天鬥諍,】
又因瞋心大,常與天人戰鬥,

然後一打呢?

【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但多失敗,而遭受種種截身割裂的苦,因此愈發增長忿恚、羞惱等苦。由於長期處在這種身、心的憂苦中,所以雖然具有智慧,卻因為身、心果報的障礙,而不能體證四聖諦,也無法開悟、解脫。

他雖然有智慧,但是由於這個異熟,他所感得的這個非天這一趣,這個障礙存在,他沒有辦法見諦,沒有辦法見諦的。

(p271)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在念住經當中,將非天歸在畜生道,在瑜伽師地論當中,把非天歸在天道。如此,六趣或六道,成了五趣或五道。非天的名稱由來,是因為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所以稱為天。但卻沒有天的功德,那是由於瞋心大、嫉妒心強的緣故,因此稱為非天。

有一個經說他這個是旁生,所以畜生道—他愚癡;那麼《瑜伽師地論》上說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這個變成五趣,有的人列為專門一類,列入六趣。就這種狀態呢我們人間也有,實際上這種人,就是人間修福報,修得很大,但是瞋心。往往有的時候布施,我也曾經看見過的,人家去布施,他看見他布施:「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萬!」就是這樣。人家造一個大廟,造這麼多—「我造得比他更大!」對不起,你造了以後,如果你沒有造大的大惡業的話,那麼你大概是可能進入修羅道;如果你造大惡業的話,那更不談。所以這個我們必定要注意啊!造了福報尚且如此啊!你只要意地不清淨的話,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人間也是這樣欸,剛才說的這個司機真痛快,開完了以後回家去那好了,剩下來事情反正不管;這個老闆一天到晚躺在這個枕頭上,睡不著還要吃安眠藥,吃了安眠藥,明天還要頭痛。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來呀!那麼上界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呀!那麼最後看看天:

六、天苦 分二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色界與無色界)

<第二組>
【思惟天苦分二。 欲天三苦, 上二界粗重苦。】
天道苦,分為欲界天的三苦;和色界、無色界天的行苦。

天分成功兩種,一種欲界,還有呢上面—色、無色界。欲天有三種苦:

寅一、欲天三苦 分三
一、死墮苦 分二
(一)、死歿苦
(二)、墮下處苦
二、悚慄苦
三、斫裂殺害苦

六欲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p272) 【◎ 初死墮苦中有二,】
初死墮苦中有二,第一種苦,是死歿苦、以及墮下處苦。

欲界,在生的時候很好,到墮落的時候,那苦不堪言。

一、死墮苦 分二
(一)、死歿苦
(二)、墮下處苦

(一)、死歿苦

【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關於死歿苦,如《親友書》所說:「生在欲界天,每天享受著五欲之樂,這種快樂雖然很大,但是比起死亡時的痛苦,卻遠超過天樂。因此,有智慧的修行人,就不會想要死後生天享受福報了。」

天上很快樂,但是死的時候,唉,那絕大的痛苦,絕大的痛苦!就像我們現在,你沒有什麼,反正沒有什麼,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錢哪,哎呀,那個就要怕什麼?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們看,尤其是現在這種政治上面,這個鬥爭得厲害呀,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來。他所以爬上去,為什麼?他是拼命在人家的頭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頭上踩上去,當然不願意被人家來踩,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來的痛苦啊,就是痛苦極了。他平常習慣上面享受慣了,平常我們人家說,習慣了大,享受富貴的,忽然之間跑得去,你畏畏縮縮,唉呀!衣食不繼,還要看人家的臉色,這個痛苦之難受啊!了解了這個,啊!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貪。何況這個時間一下就過去掉了,像前面無常當中,切切要記住!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縱然快樂,但是等到將面臨死亡,尤其是五衰相現所引起的痛苦,更比生前的快樂大上好幾倍。

(p273)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過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時候,這五衰相,「五死相」現起的時候,那個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啊!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
五種死相的意思就像《親友書》當中所說的:「自身的光慢慢減弱而且身體膚色變得不可愛,

本來可愛的,變掉了。

【不樂本座,】
不喜歡端坐天人寶座,

本來坐的地方,這個帝座、天子座,那個時候坐在那裡坐不住了。

【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
頭上花鬘枯萎、衣服為塵垢所染、身體出汗,原先天人是不會出汗的。

身上的花鬘萎了,衣服是髒垢了,身上出汗了。這個五樣東西,先時不出的,到臨死的時候,欸!來了。所以: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天趣諸天人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非死不可,而其他天人也會像地上的人趣傳報死訊一般,互相傳達訊息。(死亡前的七天開始,就有五種衰相出現,以預示將死亡以及墮落。原來和他們共享天道之樂的天女,也因為厭惡這些衰相而遠遠地跑開,只留下他一人來面對死亡的悲痛。而這七天之長,相當於人間的七百年,也就是說他必須獨自度過最後漫長而孤寂的日子,沒有人能給予任何的援助或鼓勵,可見天人所受的壞苦相當的長,因此就顯得死苦更加強烈了。再加上他們大多能預見將來,見到自己來世必墮惡趣,更是悲從中來。)

那個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這種五死相。他「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諸天,就像地上的一樣,欸,這個東西有這個形相生起,就像我們病了,那個他也就是這個狀態。 (p274) 我們人病了以後不一定死,醫得好的,那個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麼這個「死歿苦」。第二呢,

(二)、墮下處苦

【墮下處苦者,】
墮下處苦,

死了以後呢?糟了,還要墮落。

【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如《親友書》所說:「從天道死後,如果沒有一點善業留下,就一定會墮在地獄、畜生、餓鬼,這三惡道的任何一處。」

從天上死了,如果沒有善的話,他自己沒有力量的,沒有力量,還是隨業而轉,到那時候墮落到畜生當中。上面我們曾經說過的,皈依當中那個羯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現,天人有這個神通的,死了以後可以看看到哪裡去,一看,要墮落。啊!這個一般來說,上升的機會少之又少,墮落的情況極大部分、極大部分。這個比數不是說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哦,經上說得很清楚,說大地土跟爪上土這樣,這樣的可怕法呀!所以那個天上是一無是處呀!

二、悚慄苦

<第三組>
p. 169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欲天三苦的第二種苦,是悚慄苦(恐懼、害怕的苦)。諸天的福報,是由過去所積善業來的,善業多的福報就大,善業少的福報就小。這些福薄的天子,見到福大的上妙五欲天子出生時,都會產生驚惶、恐怖的心,而且畏懼受其凌逼,因而生起大憂苦。

(p275) 那麼還有一種呢,這一種就是他害怕。說另外有更大福德的這一種天子,生起的時候,那個薄福的天子看見了,就要受大苦惱,受大苦惱。這個一旦那個大力的天子一犯瞋心的話,哇!那個差一點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其實一樣,任何到處都是一樣的,大魚吞小魚這個情況,天上亦復如是。他雖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啊,我們現在眼前看看哪到處都是,天上亦復如是。而更是,越是爬得高,那個時候被吞、被壓迫的時候這個痛苦是越大。還有呢,

三、斫裂殺害苦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欲天三苦的第三種苦,是斫裂殺害苦(砍截、破裂、殘害,以及驅擯的苦)。在天與非天戰鬥的時候,經常受到斷截四肢、身體破裂、以及殺害等苦,若是頭被截斷,就會死亡,如果是身體受傷、或四肢斷裂,便能漸漸復原。

還有呢,這個或者被傷,或者被殺。那個非天經常要跟天上面鬥,那麼如果鬥了以後呢,如果說被傷害的話,那只是傷害的當時,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後他那個身體又恢復了,這個還可以。但是那個頭一斷掉了,對不起,那個命就送掉了,哦,這個頭很重要。那麼,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至於驅擯,是指那些勢力強大的天子,經常凌虐那些弱小的天子,只要一發怒,就會將這些弱小的天子,趕出他們的宮殿,強行霸佔宮殿以及眷屬。

這是為什麼前面心裡恐怖的,那個力量強的人哪,一旦發起脾氣來,那個比較差的人, (p276) 就被從他自己的地方就趕出去。那麼本來這地方好好地享受,你被趕出去,當然痛苦啦!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又如資糧論中也談到欲界天的苦。如論中說:「所有的欲界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安樂可言,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這個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這種散亂、放逸、掉動的欲界天本質,始終擾亂著心,無法寂靜,就像木材著了火,再加上大風吹,只有更助長火勢,愈燒愈旺。」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快樂,沒有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呀?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這個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麼?自己把持得住自己,這個才是。平常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實際上還是隨著外境在轉,啊,你看見好看的,你跟著心跟它去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有什麼快樂好言呢?就是這樣的狀態呀!所以這樣,這種狀態叫散亂放逸,那個本質是「擾亂」。擾亂就是混雜的,這個不是寂滅。就像有火的那個柴一樣,它一定在這個散亂的風當中燒。燒,那就是熾烈的狀態,就是我們沒有證得寂滅的必然狀態。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論中又說:「也像大病初癒,又進不適宜的飲食,只會使舊病復發,難以痊癒。」以上這兩種比喻,是說明生在欲界天,只有貪欲愈來愈熾盛,因此始終難得寂靜。

(p277) 病剛剛好,你還再吃不適宜的,對不起,它病又發了。那個天上的快樂亦是如此!世間由於布施,或者修種種的,然後呢生到天上。那個時候啊生到了天上,那個欲樂很大,它又來了,福不能積啊,貪心又增長了,再墮落。那個是欲界。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色界諸天指四禪十八天,即
初禪三天:
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
二禪三天:
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
三禪三天:
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
四禪九天:
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
四、無想天;五、無煩天;六、無熱天;
七、善見天;八、善現天;九、色究竟天。

無色界諸天
一、空無邊處天;二、色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第四組>
【◎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
色界、無色界這二界的苦,雖然沒有前面所說五道中的苦苦和壞苦,但是由於煩惱的種子還在,仍然會隨著業力輪轉三界。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

再上面呢,比較好,沒有像欲界天,這個苦是沒有的,但是啊這個煩惱還在那裡。這個痛苦生死的根本還在那裡,所以這個障礙也並沒除掉。所以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不是說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時候,他也一點辦法都沒有。

【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因此,上界諸天人也由於粗重而感得苦。

還是在煩惱當中,就像那個論上說。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
又如資糧論中所說:「色界與無色界諸天,已經超越了苦苦與壞苦,

是,苦苦是沒有了。

【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
這是由於他們大多住於禪定當中的緣故。儘管他們住於禪定當中的時間,可以超過一劫以上,(如以無色界的四空定來說,空無邊處定是兩萬劫、識無邊處定是四萬劫、無所有處定是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八萬劫。)但是並非真正的涅槃、解脫。

(p278) 他在定樂當中,他那個定樂,很長的時候。看他定的深淺而時間有長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萬大劫,對不起,到了以後你還是要墮落。鬱頭藍弗就是那個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後死了以後呢,墮落到畜生道當中。你看!啊,這個定是好難修,結果他完了以後還是要墮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況……不談了。

[鬱頭藍弗]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狐狸,專門吃鳥和魚。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所以住劫的時間一到,出定以後,仍然要墮落,繼續輪迴在三界當中。這種必須輪轉三界行蘊的力量,就像暴流水,縱使用盡了全力,也無法使它剎那間停留;也像空中的飛鳥,不可能永遠飛翔,飛累了一定會落地休息;也如童子奮力射箭,箭出後不久,也終究要墮於地上。

他到了最後一定要墮落的,所以當時看起來好像已經超越了,因為他苦苦沒有了嘛,已經超越了這個惡趣的種種大苦,但是對不起,他的行苦自性還在,他沒有辦法停得住的。就像鳥飛在空當中,暫時雖然飛一下,對不起牠飛一飛要停下來;又像人家射箭一樣,射上去呀到那時候力盡了,它又墮落了。他最後的,最後的邊際是就,跑到最後他還是墮落。

【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這種每一剎那生命都在減少的情況,就如同正在燃燒的燈焰,每一剎那都在變壞、減少。上三界的苦,就是這種諸行無常、變壞,絲毫無法自在作主的行蘊苦。

像燈一樣,現在是亮,可是它無時無刻,一刻都不停住地,正在慢慢、慢慢、慢慢地消失當中,最後仍舊為苦所侵。惡道是苦,善道結果也是如此。

世間人找快樂的方法,與佛法找快樂的方法,差別何在?
(p279)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像這樣思惟五趣或六趣的總苦與別苦,對於生死輪迴生起厭患而希求出離,

那麼經過了上面,不管是你總的思惟,不管是別的思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狀態,你觀察、思惟的結果,沒有一點點例外—是苦,是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以後啊,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厭患。所以我們現在總覺得:「唉呀,求快樂啊!」錯了!錯了!錯了!找不到快樂的,這個世間的特質就是這樣,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們眼前哪,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眼前到底忙些什麼?如果我們是對眼前不滿意,說「這裡不好啊,換一個地方去啊!那個地方可以快樂呀!」錯了,完全錯了。世間的人這樣想的,佛法不是。那難道不是找快樂嗎?是。差別在哪裡呢?就是世間一般人找的快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如此。佛法裡面說,是的,你找快樂,結果呢你跑到我這裡來,說我可以告訴你,我這裡有快樂的,指出來—快樂的特質是什麼,根本你的認識就錯了,你要從這個上面去轉一個方法。
所以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必定要了解。不要說:哎喲,這裡不理想啊,那裡不理想啊!然後要換哪、要找啊!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環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麼?喏,身心五蘊、煩惱。我們真正要透脫是透脫這個煩惱,所以必定要認得煩惱。把這個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是痛苦的因,所以說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便當觀察其 (p280) 因。】
於是就會去觀察總別諸苦的因之後,

那麼你整個的生死的內容無非是痛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的,沒有一個地方有安樂的,那找到它的因。如果找不到它的因的話,說反正沒辦法了!那好了,我們現在只要有一天哪,張開眼睛來就去享樂,然後你什麼事情都去做好了嘛,反正壞事……只要快樂。欸,現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決!所以進一步了解了這個苦,就找它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就要思惟生死輪迴的因到底是什麼?

說進一步我們要觀察,這樣的三界之內無不是苦,原因在哪裡呀?那麼進一步中,因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們找苦的原因,這個時候找到,啊!原來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叫什麼?集諦。所以現在我們哪,從了解了苦,要求脫苦而找到這個苦的原因是集諦。集,什麼呢?它的所謂「招感」,由於這樣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這個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所以既然是我們為痛苦而忙,那麼真正要找的,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特質。所以大家注意啊,大家修學佛法,務必要在這個地方認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說明、歸類等等,它原因無非是要說明這個—你要修不要說碰到一點去修,碰到一點去修,那個時候並不圓滿,乃至於並不是根本,你以為碰到了,結果漏洞百出。因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舊在,你沒摸到根本,沒摸到根本。
(p281)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哎呀,我們房間裡面有水呀,你把它擦掉。結果你沒找到漏洞,沒有找到水哪裡來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越弄越糟。結果嘛自己忙得疲憊不堪哪,屋裡面照樣都是髒水,有用嗎?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暫時其他地方先不管它,把那個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沒有再來了,然後你慢慢地把裡面的髒水清乾淨。好囉,問題解決!
所以我們修行哪,在這個地方,特別—這個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擺在腦筋裡面。不要說:哎呀,我現在要去修行去啦!人家告訴你怎麼修啊?參禪,人家告訴你念佛,人家告訴你……不管是哪一個法門,哦,這個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後你就跟著去修。實際上,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你沒找到,有沒有一點樣子?有一點樣子的。當然就像那擦地一樣嘛,你拿著濕布一擦,那塊地就乾了,等到你濕布拿掉了,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地方又來了。那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們現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這些,然後呢自己還不懂,還要去幫別人去,是越幫越忙啊!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哦,這個情況這樣的,根本在哪裡呀?由此而講集諦門,那麼就找。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此業積集增長之相)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第五組>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p282) 說為什麼會流轉生死,這個原因呢?分三部分: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這個為什麼會生死呀?由於這個因。因是什麼?煩惱跟業,惑、業,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煩惱怎麼發生的呢?先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個惑跟業會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講,這個為什麼會集業。那麼招感生死又是怎麼樣的招感法呢?所以怎麼死,又怎麼會結呢,這個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因找到了,然後從因上面看看,怎麼樣把它清除。翻過來。

成辦生死之因為何?最主要的是?
p. 170
【◎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生死輪迴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雖然必須具備煩惱和業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煩惱。

現在了解了,說這個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行,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呀,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是煩惱。下面看,

(p283)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如果已經斷除煩惱,即使還有數不清的舊業沒有受報,也一定不會感果。就像一粒種子,若是缺乏水、土等的潤澤及滋養,必定不會發芽。

為什麼這煩惱為主要呢?就是說假定你的煩惱沒有了,斷掉了,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宿業,數都不能數,但是就像「種子」一樣,那個種子如果說沒有其他的因緣—土呀、水呀、太陽呀!對不起,它長不出來,長不出來,這個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同樣的,業力的種子,如果失去了感果的俱有緣(煩惱),也一定不能發出輪迴六道的苦芽。

所以這個業之所以能夠感果,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就是惑,就是煩惱。有這個俱有緣才能夠感果,什麼叫俱有緣呢?或者叫俱有因?現在我們隨便說,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我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布做的對不對?這個布怎麼做的?經線跟緯線。這個經就是緯線的俱有緣、俱有因;這個緯就是經的俱有緣,這樣的。平常我們說架一個架子,三腳架,用三根架撐在一塊兒,那個你之這一根所以撐起來,就靠另外那個撐起來的,這個就是你的俱有緣。少掉了這個,對不起,你撐不起來的,懂不懂?就是這樣的。所以呀,如果沒有這個惑的話,這個雖然有業,對不起,它不可能成功,不能結果。反過來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反過來說,如果還有煩惱,就算你已經沒有舊業,也很快能再新造,而取輪迴後有。

(p284)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呀,它會煩惱為緣哪,會使你生長這個業。欸!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一跟著造,惑、業具足啊,它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
就像釋量論中所說:

下面引那個經論。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想要出離三界,使舊有的業不能感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滅盡一切的煩惱。」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是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啊是業,為什麼叫作「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定會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說明它。就是說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愛就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能夠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說「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呀?「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哪,統統弄乾淨了,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 (p285) 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它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得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所以像這一類事情,我們要了解。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又說:「如果還有煩惱的話,就一定會在六道中受生。」

反過來呢,如果你這個愛,愛就是煩惱,如果你這個愛在的話,對不起,由於煩惱,馬上跟著這個煩惱就造了業。一造了業的話,煩惱跟業具足,他就繼續地生死。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因此,如何對治煩惱,就成為修行最主要的課題。

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生死的因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就了解了,這個因當中主要的是煩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如何去對治呢?你要對治它,一定要認得它本質是什麼呢,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停一下,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哪裡修起?在這裡,在這裡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073A] 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啊?你從哪裡修起啊?在這裡,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啦,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越修越大,跳不出生死輪迴啊!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是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越修越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地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現在要認真了解。現在他這裡告訴我們了,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啊!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嘛,最後找到了要對治這個煩惱;那麼你要曉得煩惱的道理,要如何對治的話,怎麼辦呢?

p. 170 (5)
(p4)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
但是在了解如何對治煩惱之前,

你先必定要曉得什麼是煩惱。

【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首先必須認識煩惱發生的原因,才能進一步探討對治煩惱的方法。

你要善巧地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呀!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那你算什麼呀?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得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來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
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層層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來在煩惱。找到了以後,所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煩惱是什麼?下面看: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分四
子一、正明煩惱(煩惱之認識)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煩惱的總相為何?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令我們身心相續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
別相為何?分十 貪、瞋、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副班長>
【此中分四, 正明煩惱,】
第一個先說煩惱是什麼,對這個我們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地了解什麼是煩惱? (p5) 第二呢?

如何生起之次第, 煩惱之因, 煩惱過患。 今初】
為什麼要找那個生起的次第?你從那個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哦!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呢生起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它有什麼禍害。你這個了解了以後,它這個禍患了解了,你準備要消滅它;要去消滅它,你就找到它的什麼原因,然後它的根本在哪裡,就這樣,都找到了,以及它煩惱的行相,你每一個地方清楚了,那個時候你就容易下手對治。這個煩惱對治了,一切痛苦都解決,你能夠自己有問題解決了,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所以歸根究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學這個,如果你要學大乘的也從這裡開始。看文:

子一、正明煩惱(煩惱之認識)
一、煩惱總相
二、煩惱各別相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總相就如集論中說:「凡是一法的生起,能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極端不寂靜的狀態,這就是煩惱的總相。」因此,所謂的煩惱就是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非常不安靜狀態的那個法。

說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 (p6) 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卻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唉呀!那個時候人就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啊!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啊,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就自己覺得心裡邊:「哎呀,這個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相對地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顯得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行的自相,這一點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反過來,你有了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哦,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了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個是它的總體整相。各別地說來,那麼十種,十種,就是屬於我們平常說的五鈍、五利。貪,第一個。

二、煩惱各別相 分十
(一)、貪
(二)、瞋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薩迦耶見
(七)、邊執見
(八)、見取
(九)、戒禁取
(十)、邪見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 (p7) 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至於煩惱的別相,共有十種。第一是貪。在六根面對六塵時,由於追逐外境,對於喜歡的境界,產生耽著難捨的心意,就像布上沾滿了油漬,無論如何都難以洗除。這種自心與外境難以分離的愛戀,就屬於貪。

這個就是貪的行相。不管你這個心所緣的、所對的是內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內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意地當中的見解,覺得我這個地位、我這個名譽、我這個什麼,這些。對這些東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這個上頭。這個東西叫油碰在布裡邊,我們祖師更有一句話:如油入麵—碰到布裡邊還可以洗得乾淨,如果這個油放在麵粉糰裡面,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貪就這麼個難弄法。
他又進一步說,「耽著自所緣境」,這個貪的行相就是對你自己所緣的歡喜它,不忍分離、難分難解的狀態,心裡邊就是這樣!這個就是貪的行相。所以平常當我們貪心生起來,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這個貪心的行相啊,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見,但是隨時隨地都在。哦,這樣,不但是我們經常說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錢什麼等等,眼前一切的東西,你自然而然覺得眼前有個東西總歸選好的;唉呀,累了就要去躺;碰見一點小的不如意呀就想……總歸對這個「我」產生種種的耽著,這就是這個行相。

【瞋者,】
第二個,

(p8) 【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第二是瞋。不論對象是人、事、或者物(如刀、杖、荊刺等),只要是能引發眾生苦受,產生恚惱心,或者忿、恨、惱、嫉、害等情緒,因而想到要對這些人、事、物,加以報復或損害的都屬於瞋。

第二個,瞋就是這樣。對於或者是「有情」—對方嘛!「苦、苦具」,這個苦就是苦的、痛苦的本身,或者是傷害我們的那些東西。傷害我們的東西,那些刀啊、杖啊、什麼東西啊,如果這些傷了你,你就對它:「好,這個傢伙,你!」譬如說你跑過去,一個東西撞你一下,這個東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這個,那是苦具。發那個不能忍耐、粗猛地對它這種心,瞋恚的心情,要想對所緣的、所瞋的這個境界,做無理的要傷害它的。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第三是慢。慢是依於薩迦耶見(我見),在自己和他人相較之下,所產生一種自認為高過別人的心態。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的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第四是無明。就是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業果;三寶等真實的涵義,無法明瞭,因此內心被愚癡所遮障。

這叫作無明—對於真實的內容不了解。這個四樣東西(四諦)是世間真實的行相, (p9) 世間一切真實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覺得這是苦。那個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為呀……找錯了非苦之因。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苦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欸,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嘛!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啊,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地淨除,徹底地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間,偏偏講這個道理的人,我們還自作聰明,說這是迷信,世間真顛倒啊!「業果」那是由業感果,「三寶的自性」等等,這個不明了,這是種無知,這是錯誤的、染污的無知,就是愚癡。這個愚癡啊,染污、雜染的,所以啊生死的根本。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第五是疑。就是對於四諦、業果、三寶等內容,產生懷疑。不能確定它們是有?還是無?是對?還是錯?

這個是懷疑,這個是懷疑。這個疑的反面是信,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哦!我們只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 (p10) 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狀態啊,那都是什麼?這個信心未淨,這個疑在這裡。
這個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五鈍使—貪、瞋、無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們說。為什麼叫鈍的、利的呢?因為這個行相非常地猛利;一個呢前面並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這個既然這裡沒提,我們先不去談它。那麼下面就是

何謂壞聚見?就是薩迦耶見,執取五蘊為我的一種錯誤見解。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錯誤見解
p. 171
【壞聚見者,】
第六是壞聚見。

平常就說我見。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就是薩迦耶見,執取五蘊為我的一種錯誤見解。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錯誤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不能體證「無我」的真實義。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見解,

那就是說,見到了「我」跟「我所」這個東西。那為什麼叫它「壞聚見」呢?實際上真的有我嗎?真的有我所嗎?沒有。原來這是什麼?這是聚、聚,「取蘊」或者是;這個蘊就是歸類,這個五樣東西聚在一塊,哪五樣東西啊?色、受、想、行、識。而這個東 (p11) 西在無常的變壞當中,它是虛假的,是一無可取的,結果因為我們「染慧」—染污的認識,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個觀照的力量透過了染污、雜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錯了,以為在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或者我所。所以我們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見,這個地方叫壞聚見。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就對這個東西,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這個我,原來這個是什麼—壞聚,真正騙你的根本就在這裡啊!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為什麼稱為壞聚見呢?壞,是指無常、生滅;聚,是指眾多,並非唯一。為了要顯示這個因緣所生的五蘊之身,是無常、生滅的;是許多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所產生的假有之身,並沒有一個永恆不滅(常)、獨一無二(一)的「我」存在。因此立名為壞聚見。

那麼就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壞」呢?無常呀!「聚」是幾樣東西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染慧所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是「非一」的,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稱為人、有情,就這樣。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作我,就這個地方立為壞聚見,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就是,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是可以主宰的,這種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
(p12) 至於這「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是不是你啊?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也不是一。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哦,心不是我耶,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啊,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啊?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欸,我說我這樣。」這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是算「主」嗎?主是什麼啊?主是主動耶,你完全在被動耶!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是這麼顛 (p13) 倒啊!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的那個安樂在,這個就叫作顛倒啊!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的,所以戴了個有色眼鏡,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戴了個黃顏色就看成黃的,戴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是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第七是邊執見。就是執著「有」或「無」兩邊。這是依於薩迦耶見,先執取有個「我」的存在,再進一步認為「我」是常住不滅、永恆存在的(落在「有」邊),或者是認為「我」會隨著死亡而斷滅,並沒有所謂的輪迴或來生(落在「無」邊),這兩種邊見,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體悟「中道」正見。

什麼叫「邊執見」呢?通常我們叫「邊見」。那麼邊執見就是執著一邊,或者是執常邊,或者是執斷邊。這個執常、執斷不是說莫名其妙地瞎執哦!都是從這個上面執起的—─從薩迦耶見。說看這個「我」,有的人說這個我是常的,有的人說斷的。什麼是常、什麼是斷呢?說執斷的人,現在世界科學家執的就是斷,說人死掉了就算沒有了,好了,到此為止,這個叫斷。執常的呢,印度當年外道,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般的人,說他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像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搬到那個地方,那房子雖然換了,這個東西還在,對不起!這個是常。乃至於常的更是說:人哪生生世世投人,狗啊生生世世投狗,就是這個常。平常我們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執著,所以這個真正的「邊」啊,斷、常的執 (p14) 是執這一個哦!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第八是見取見。這是依於薩迦耶見、邊見或者邪見,這三種不正見而來的。只要是執取其中的一項,主觀的認為這種見解是對的、是最殊勝的,就是見取見。這種錯誤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得正知見。

「見取」,就是我們這個見解,我們執取我們的見解。這個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這個對、我這個對、我這個對!那麼主要的原因還是什麼?因為薩迦耶見、邊見跟邪見,有這種觀念本身是錯誤的—通常都是主要的是由於「我」;然後呢你對你所執的這個對象,不是常、就是斷;除了這個,邪見。就是說不正確了解的當中,你以為這個樣的,你以為這個樣的,這也是「染慧為性」。平常我們談任何問題總有我的見解:「啊,我覺得如此。」這個見解不是邪見、就是見取。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第九是戒禁取見。凡是依照一些錯誤的禁忌,應當捨棄的戒條,或者其他種種行為、規則,認為身、語只要這樣行持,必定能淨除業障、解除煩惱,甚至了脫生死。但是這些錯誤的見解,不但不能達到這些目的,反而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永遠無法正確地淨除業障、斷除煩惱和解脫輪迴。

戒禁取呢,是另外一個,「謂緣壞戒,可捨之戒」,佛告訴我們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為什麼制那個戒?說你這樣做,那麼將來得到這樣的果,因為你要得到這樣的果, (p15) 所以你現在要應該持這樣的戒,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這個因果正確的關係。現在你這個戒啊,對不起!不對的,這個不應該的,所以可捨的,是壞的。然後呢根據你不正確的這種制定的戒,這樣地去行為、軌則,然後你照著它去做,這個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
那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哪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啊,說:哎喲,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唉呀,這個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啊都是什麼?戒禁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
實際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現在的普通人,這個啊,不要說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對於佛的無上的妙智不一定重視,倒反而看那個算命先生的人、醫生、乃至於世間的人,「哎呀,這個醫生怎麼講的。」像小孩子一樣,跑到小學裡邊說:「哦,老師怎麼講的。」啊!那個是好像金科玉律,我們就是這樣。這個是什麼呢?戒禁取,不外乎。所以說,一個叫通常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這個不是這樣的原因,你弄錯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生了病了,哎喲,講究這個營養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是受這個, (p16) 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戒禁取。最後的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第十是邪見。就是毀謗沒有前世、後世、業果等錯誤的見解;或者認為「大自在天」,以及「勝性」等,是造一切情、器世間的主宰。這樣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以及「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的緣生道理。

邪見前面已經解釋過,解釋過,不了解這個性空緣起,因此而產生的種種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緣起,必然是由前面的業因感得將來的果,種種這樣。所以啊他毀謗,說:「沒有這個東西!」那麼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是因果生起的,他現在執著了這個,說不是,這個天造的或者這自然有的,就是這個。這是這些錯誤的判斷,是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這十種煩惱,是出自集論、瑜伽師地論,以及釋五蘊論中所說的。


是根據這幾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十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