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9-12進度:中士道-思惟別苦

72A 21:26 - 73A 24:35

子二、思惟別苦 分六
三惡趣苦
一、地獄
二、傍生
三、餓鬼

四、人苦
五、非天苦
六、天苦

別苦有哪六個?人道是善趣,為什麼資糧論中說人道亦有三惡趣苦?
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第一組>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現在說思惟六趣當中各別的苦,包括天、人、修羅三善道,以及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

那個,因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當中,有不同的幾個位次,我們所謂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個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現在我們看看,用另外這樣的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內容是什麼?啊,它也無不是苦!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在下士的時候,三惡趣苦已經講過了,現在講人、天、修羅之苦。

在前面共下士當中,已經把三惡趣苦說明了。唉呀,這個痛苦的厲害,我們現在一點都無法忍受呀!那麼人呢?說是善道,應該呀!結果,

四、人苦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
人道的苦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一天到晚煩煩惱惱。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

喏!這個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唉!又「飢渴」、又「寒熱」,又「不可意觸」。 (p264) 這個不可意觸通常是指外面,實際上心裡也是如此,我們一天到晚煩煩惱惱,一天到晚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為了這個問題、這個麻煩,被它牽著鼻子走。還有呢,去為了追求,為了要求這個妄樂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實在是顛倒啊!

p. 168
【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除了有飢、渴、寒、熱等身苦,還有求不得等心苦,再加上生、老、病、死等苦,一共有七種苦。

那前面已經說過了。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另外,資糧論中說:「至於三惡趣的苦,在人道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也有時貧窮得像閻羅王所管轄的餓鬼道一樣。那些強有力而欺負弱小的,或者遭受壓迫和損害的,就像畜生道中所受的苦一樣。這種苦繼續不斷地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儘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對不起,三惡道的這個苦,我們人當中也有。我們人當中有種種的身心的逼惱,這個就相當於地獄一樣,地獄的特質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熱兩樣東西的逼惱當中。那麼「貧如琰魔世」,那麼餓鬼呢?這個是鬼道,鬼道是閻羅王所管轄的,那是貧窮啊,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畜生呢?是種種被驅馳、恐怖、被傷害,就像這個比較體弱差的人被強力所使,以及制罰、損害,這種苦繼續不斷地像瀑布一樣,非常厲害!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貧窮的人,縱然苦不堪言,有錢有地位的人,卻因為不知滿足,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呀!」

(p265) 有很多苦由貧,有很多人呢,雖然你滿有,很富有了又不足。這個滿足兩個字真難哪!我們看那個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勁,為什麼?不足嘛!說起來真簡單!我們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兩餐就夠了,夜圖一宿,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偏偏有些世間人,有了百萬還要千萬,有了千萬要億,有了億還要萬億,有了錢還要地位。唉呀,不曉得要多少!那秦始皇併吞了六國,還要長生不老,就這樣,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貧固然不好,不貧也不行哪!那麼然後呢,你追求的話,種種,像我們曉得的,我們現在一切的士農工商,有種種的苦惱。然後呢,你為了這個事情,你生其他的,心裡邊謀計略、傷殺,都從這個上來。世間的真相,是善惡道一樣呀!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四百論中說:「優秀的人是勞其心,平庸之輩則是勞其身,不論是勞心、還是勞身,這兩種苦每一天都在摧殘我們的身心,這就是人道苦。」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窮人;好的人呢,意苦。說到這意苦,我也想起來了,現在那位已經死掉了,他本來不曉得是什麼大公司,我忘記掉了,那個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一天,他就隨便不曉得……說笑話,幾個老朋友,「唉!」他嘆了一個長氣,有人說:「像你這樣你還有什麼不如意呀?」他就說:「唉!不要去談了,我自己算算,我還不如我的司機。」喔!要是我做大老闆的話,同樣的兩個人,當然願意做大老闆。那個大老闆好舒 (p266) 服坐在那個地方,那個司機前面就開它,那個大老闆就說向東他就向東,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個大老闆那麼舒服!結果呢大老闆怎麼說?他說:「那個司機,我只要告訴他你向東他就向東,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裡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裡又要想這個,又要想那個,又要想那個……唉呀!這張支票要什麼時候到期了;這個禮拜六還要一個什麼應酬;還要跟誰一個人打一個高爾夫球;還要請一個客;政府某一個大官,還要這個應酬、這個應酬……。那晚上睡眠的時間都剝奪掉了。」他那個司機開到那個地方,他車子一放,回去呀呼呼睡大覺。千真萬確喔!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唉,之顛倒啊!
但是我們偏偏所有世間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麼?忙追這個,所以這個叫顛倒,人世的真正的顛倒!我們想想看對不對?我覺得現在是越想越對,以前我想我們諸位都是從在家人過來的,我也是,現在後來變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這個衣服,所謂白領階級,那個很講究哦!出去的時候要體面,當初是念書,然後跑出去西裝革履—通常人家說。到後來出家了以後,跑到我師父那裡撿幾件破衣服,就洗洗乾淨穿在身上,不要說小偷強盜你送給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裡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來拍拍屁股就好了嘛,那麼簡單!髒,髒一點有什麼關係?太髒嘛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就補,就這樣。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覺了,棉被一蓋就好了。用不著說一下嘛睡衣,一下嘛這個,白天 (p267) 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禮服,今天參加這個又要那個……。啊!一點都不要操心,這麼個舒服法。結果人就是這麼顛倒。
所以,我所以說這樣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從這個上面去體會,我們應該把這個原則,用在任何一個地方,用在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領會到,真正裡面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因為這個妄見,形成了現在這個東西,然後呢輾轉相應,真是苦惱啊!就被這樣的二苦,不斷地「日日中」,壞了!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這是人。

五、非天苦

【◎ 非天苦者。】
非天苦,是指阿修羅道的苦。

非天就是,我們說魔,修羅道是魔,修羅道。

【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如親友書中所說:「由於瞋心大,嫉妒心強,因此心常處於熱惱之中,雖然具有智慧卻因為這趣的自性障礙,而不能真正見到聖者之教體證聖諦。」

那麼這個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 [072B] 修羅道,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非天」,他這個非天當中啊意最苦,這個心最苦。為什麼?他那個本性,他這種人的心裡瞋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個瞋心太大,就是這樣。雖然他也有天上面種種的好的條件,但是那個「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羅道那個特質就是瞋心特別重。那時候雖然也有智慧,但是這一道的眾生沒有辦法「見聖諦」—真正見到聖者之教。所以一到這一道的話,只有造惡,啊,那非常糟糕!不但絕沒有機會透脫,這個地方就先不談,談這一道特別的痛苦。

p. 168 (5)
(p270)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
非天因為嫉妒天人的富饒,心常處在熱惱當中,

因為他瞋心大,嫉妒心強,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裡面特別地強,啊,看見別人比他強就受不了。別人就偏偏比他強,那個天人都長得美不可言,修羅的福雖然大,長得個個醜陋。啊,妙不可言!還有呢,這個帝釋的這個太太,就是修羅的女兒,她長得,女的很漂亮,結果呢就嫁給那個天。啊!就這樣,種種不理想的。還有那個帝釋天吃的那種天上的果,那個樹那個根呢,就長在那個修羅宮當中,根長在那裡,長出來的果,可掉在帝釋天的園子裡邊。唉,這實在是難受啊!實在是難受。他本性本來就是瞋心很大,嫉妒心很強,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個天打。所以:

【由此因緣,與天鬥諍,】
又因瞋心大,常與天人戰鬥,

然後一打呢?

【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但多失敗,而遭受種種截身割裂的苦,因此愈發增長忿恚、羞惱等苦。由於長期處在這種身、心的憂苦中,所以雖然具有智慧,卻因為身、心果報的障礙,而不能體證四聖諦,也無法開悟、解脫。

他雖然有智慧,但是由於這個異熟,他所感得的這個非天這一趣,這個障礙存在,他沒有辦法見諦,沒有辦法見諦的。

(p271)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在念住經當中,將非天歸在畜生道,在瑜伽師地論當中,把非天歸在天道。如此,六趣或六道,成了五趣或五道。非天的名稱由來,是因為阿修羅有天的福報,所以稱為天。但卻沒有天的功德,那是由於瞋心大、嫉妒心強的緣故,因此稱為非天。

有一個經說他這個是旁生,所以畜生道—他愚癡;那麼《瑜伽師地論》上說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這個變成五趣,有的人列為專門一類,列入六趣。就這種狀態呢我們人間也有,實際上這種人,就是人間修福報,修得很大,但是瞋心。往往有的時候布施,我也曾經看見過的,人家去布施,他看見他布施:「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萬!」就是這樣。人家造一個大廟,造這麼多—「我造得比他更大!」對不起,你造了以後,如果你沒有造大的大惡業的話,那麼你大概是可能進入修羅道;如果你造大惡業的話,那更不談。所以這個我們必定要注意啊!造了福報尚且如此啊!你只要意地不清淨的話,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人間也是這樣欸,剛才說的這個司機真痛快,開完了以後回家去那好了,剩下來事情反正不管;這個老闆一天到晚躺在這個枕頭上,睡不著還要吃安眠藥,吃了安眠藥,明天還要頭痛。所以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來呀!那麼上界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呀!那麼最後看看天:

六、天苦 分二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色界與無色界)

<第二組>
【思惟天苦分二。 欲天三苦, 上二界粗重苦。】
天道苦,分為欲界天的三苦;和色界、無色界天的行苦。

天分成功兩種,一種欲界,還有呢上面—色、無色界。欲天有三種苦:

寅一、欲天三苦 分三
一、死墮苦 分二
(一)、死歿苦
(二)、墮下處苦
二、悚慄苦
三、斫裂殺害苦

六欲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p272) 【◎ 初死墮苦中有二,】
初死墮苦中有二,第一種苦,是死歿苦、以及墮下處苦。

欲界,在生的時候很好,到墮落的時候,那苦不堪言。

一、死墮苦 分二
(一)、死歿苦
(二)、墮下處苦

(一)、死歿苦

【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關於死歿苦,如《親友書》所說:「生在欲界天,每天享受著五欲之樂,這種快樂雖然很大,但是比起死亡時的痛苦,卻遠超過天樂。因此,有智慧的修行人,就不會想要死後生天享受福報了。」

天上很快樂,但是死的時候,唉,那絕大的痛苦,絕大的痛苦!就像我們現在,你沒有什麼,反正沒有什麼,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錢哪,哎呀,那個就要怕什麼?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們看,尤其是現在這種政治上面,這個鬥爭得厲害呀,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來。他所以爬上去,為什麼?他是拼命在人家的頭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頭上踩上去,當然不願意被人家來踩,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來的痛苦啊,就是痛苦極了。他平常習慣上面享受慣了,平常我們人家說,習慣了大,享受富貴的,忽然之間跑得去,你畏畏縮縮,唉呀!衣食不繼,還要看人家的臉色,這個痛苦之難受啊!了解了這個,啊!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貪。何況這個時間一下就過去掉了,像前面無常當中,切切要記住!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縱然快樂,但是等到將面臨死亡,尤其是五衰相現所引起的痛苦,更比生前的快樂大上好幾倍。

(p273) 就是說,在天享樂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過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時候,這五衰相,「五死相」現起的時候,那個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啊!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
五種死相的意思就像《親友書》當中所說的:「自身的光慢慢減弱而且身體膚色變得不可愛,

本來可愛的,變掉了。

【不樂本座,】
不喜歡端坐天人寶座,

本來坐的地方,這個帝座、天子座,那個時候坐在那裡坐不住了。

【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
頭上花鬘枯萎、衣服為塵垢所染、身體出汗,原先天人是不會出汗的。

身上的花鬘萎了,衣服是髒垢了,身上出汗了。這個五樣東西,先時不出的,到臨死的時候,欸!來了。所以: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天趣諸天人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非死不可,而其他天人也會像地上的人趣傳報死訊一般,互相傳達訊息。(死亡前的七天開始,就有五種衰相出現,以預示將死亡以及墮落。原來和他們共享天道之樂的天女,也因為厭惡這些衰相而遠遠地跑開,只留下他一人來面對死亡的悲痛。而這七天之長,相當於人間的七百年,也就是說他必須獨自度過最後漫長而孤寂的日子,沒有人能給予任何的援助或鼓勵,可見天人所受的壞苦相當的長,因此就顯得死苦更加強烈了。再加上他們大多能預見將來,見到自己來世必墮惡趣,更是悲從中來。)

那個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這種五死相。他「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諸天,就像地上的一樣,欸,這個東西有這個形相生起,就像我們病了,那個他也就是這個狀態。 (p274) 我們人病了以後不一定死,醫得好的,那個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現的話,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麼這個「死歿苦」。第二呢,

(二)、墮下處苦

【墮下處苦者,】
墮下處苦,

死了以後呢?糟了,還要墮落。

【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如《親友書》所說:「從天道死後,如果沒有一點善業留下,就一定會墮在地獄、畜生、餓鬼,這三惡道的任何一處。」

從天上死了,如果沒有善的話,他自己沒有力量的,沒有力量,還是隨業而轉,到那時候墮落到畜生當中。上面我們曾經說過的,皈依當中那個羯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現,天人有這個神通的,死了以後可以看看到哪裡去,一看,要墮落。啊!這個一般來說,上升的機會少之又少,墮落的情況極大部分、極大部分。這個比數不是說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哦,經上說得很清楚,說大地土跟爪上土這樣,這樣的可怕法呀!所以那個天上是一無是處呀!

二、悚慄苦

<第三組>
p. 169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欲天三苦的第二種苦,是悚慄苦(恐懼、害怕的苦)。諸天的福報,是由過去所積善業來的,善業多的福報就大,善業少的福報就小。這些福薄的天子,見到福大的上妙五欲天子出生時,都會產生驚惶、恐怖的心,而且畏懼受其凌逼,因而生起大憂苦。

(p275) 那麼還有一種呢,這一種就是他害怕。說另外有更大福德的這一種天子,生起的時候,那個薄福的天子看見了,就要受大苦惱,受大苦惱。這個一旦那個大力的天子一犯瞋心的話,哇!那個差一點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其實一樣,任何到處都是一樣的,大魚吞小魚這個情況,天上亦復如是。他雖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啊,我們現在眼前看看哪到處都是,天上亦復如是。而更是,越是爬得高,那個時候被吞、被壓迫的時候這個痛苦是越大。還有呢,

三、斫裂殺害苦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欲天三苦的第三種苦,是斫裂殺害苦(砍截、破裂、殘害,以及驅擯的苦)。在天與非天戰鬥的時候,經常受到斷截四肢、身體破裂、以及殺害等苦,若是頭被截斷,就會死亡,如果是身體受傷、或四肢斷裂,便能漸漸復原。

還有呢,這個或者被傷,或者被殺。那個非天經常要跟天上面鬥,那麼如果鬥了以後呢,如果說被傷害的話,那只是傷害的當時,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後他那個身體又恢復了,這個還可以。但是那個頭一斷掉了,對不起,那個命就送掉了,哦,這個頭很重要。那麼,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至於驅擯,是指那些勢力強大的天子,經常凌虐那些弱小的天子,只要一發怒,就會將這些弱小的天子,趕出他們的宮殿,強行霸佔宮殿以及眷屬。

這是為什麼前面心裡恐怖的,那個力量強的人哪,一旦發起脾氣來,那個比較差的人, (p276) 就被從他自己的地方就趕出去。那麼本來這地方好好地享受,你被趕出去,當然痛苦啦!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又如資糧論中也談到欲界天的苦。如論中說:「所有的欲界天,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安樂可言,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這個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這種散亂、放逸、掉動的欲界天本質,始終擾亂著心,無法寂靜,就像木材著了火,再加上大風吹,只有更助長火勢,愈燒愈旺。」

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快樂,沒有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呀?因為這個貪欲還在,既然這個貪欲,內心這個貪欲之火熾然的話,那心裡面一直在這個煩惱當中。凡是這心散亂煩惱的話,絕不可能得到安樂,這個在這種狀態當中,一剎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麼?自己把持得住自己,這個才是。平常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實際上還是隨著外境在轉,啊,你看見好看的,你跟著心跟它去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有什麼快樂好言呢?就是這樣的狀態呀!所以這樣,這種狀態叫散亂放逸,那個本質是「擾亂」。擾亂就是混雜的,這個不是寂滅。就像有火的那個柴一樣,它一定在這個散亂的風當中燒。燒,那就是熾烈的狀態,就是我們沒有證得寂滅的必然狀態。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論中又說:「也像大病初癒,又進不適宜的飲食,只會使舊病復發,難以痊癒。」以上這兩種比喻,是說明生在欲界天,只有貪欲愈來愈熾盛,因此始終難得寂靜。

(p277) 病剛剛好,你還再吃不適宜的,對不起,它病又發了。那個天上的快樂亦是如此!世間由於布施,或者修種種的,然後呢生到天上。那個時候啊生到了天上,那個欲樂很大,它又來了,福不能積啊,貪心又增長了,再墮落。那個是欲界。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色界諸天指四禪十八天,即
初禪三天:
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
二禪三天:
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
三禪三天:
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
四禪九天:
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
四、無想天;五、無煩天;六、無熱天;
七、善見天;八、善現天;九、色究竟天。

無色界諸天
一、空無邊處天;二、色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第四組>
【◎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
色界、無色界這二界的苦,雖然沒有前面所說五道中的苦苦和壞苦,但是由於煩惱的種子還在,仍然會隨著業力輪轉三界。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

再上面呢,比較好,沒有像欲界天,這個苦是沒有的,但是啊這個煩惱還在那裡。這個痛苦生死的根本還在那裡,所以這個障礙也並沒除掉。所以對於這個死生,還是沒辦法自己把握得住—無自在。不是說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時候,他也一點辦法都沒有。

【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因此,上界諸天人也由於粗重而感得苦。

還是在煩惱當中,就像那個論上說。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
又如資糧論中所說:「色界與無色界諸天,已經超越了苦苦與壞苦,

是,苦苦是沒有了。

【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
這是由於他們大多住於禪定當中的緣故。儘管他們住於禪定當中的時間,可以超過一劫以上,(如以無色界的四空定來說,空無邊處定是兩萬劫、識無邊處定是四萬劫、無所有處定是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八萬劫。)但是並非真正的涅槃、解脫。

(p278) 他在定樂當中,他那個定樂,很長的時候。看他定的深淺而時間有長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萬大劫,對不起,到了以後你還是要墮落。鬱頭藍弗就是那個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後死了以後呢,墮落到畜生道當中。你看!啊,這個定是好難修,結果他完了以後還是要墮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況……不談了。

[鬱頭藍弗]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狐狸,專門吃鳥和魚。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所以住劫的時間一到,出定以後,仍然要墮落,繼續輪迴在三界當中。這種必須輪轉三界行蘊的力量,就像暴流水,縱使用盡了全力,也無法使它剎那間停留;也像空中的飛鳥,不可能永遠飛翔,飛累了一定會落地休息;也如童子奮力射箭,箭出後不久,也終究要墮於地上。

他到了最後一定要墮落的,所以當時看起來好像已經超越了,因為他苦苦沒有了嘛,已經超越了這個惡趣的種種大苦,但是對不起,他的行苦自性還在,他沒有辦法停得住的。就像鳥飛在空當中,暫時雖然飛一下,對不起牠飛一飛要停下來;又像人家射箭一樣,射上去呀到那時候力盡了,它又墮落了。他最後的,最後的邊際是就,跑到最後他還是墮落。

【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這種每一剎那生命都在減少的情況,就如同正在燃燒的燈焰,每一剎那都在變壞、減少。上三界的苦,就是這種諸行無常、變壞,絲毫無法自在作主的行蘊苦。

像燈一樣,現在是亮,可是它無時無刻,一刻都不停住地,正在慢慢、慢慢、慢慢地消失當中,最後仍舊為苦所侵。惡道是苦,善道結果也是如此。

世間人找快樂的方法,與佛法找快樂的方法,差別何在?
(p279)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像這樣思惟五趣或六趣的總苦與別苦,對於生死輪迴生起厭患而希求出離,

那麼經過了上面,不管是你總的思惟,不管是別的思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狀態,你觀察、思惟的結果,沒有一點點例外—是苦,是苦!那個時候你了解了以後啊,產生一個什麼結果?厭患。所以我們現在總覺得:「唉呀,求快樂啊!」錯了!錯了!錯了!找不到快樂的,這個世間的特質就是這樣,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們眼前哪,一定要把這個道理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眼前到底忙些什麼?如果我們是對眼前不滿意,說「這裡不好啊,換一個地方去啊!那個地方可以快樂呀!」錯了,完全錯了。世間的人這樣想的,佛法不是。那難道不是找快樂嗎?是。差別在哪裡呢?就是世間一般人找的快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如此。佛法裡面說,是的,你找快樂,結果呢你跑到我這裡來,說我可以告訴你,我這裡有快樂的,指出來—快樂的特質是什麼,根本你的認識就錯了,你要從這個上面去轉一個方法。
所以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必定要了解。不要說:哎喲,這裡不理想啊,那裡不理想啊!然後要換哪、要找啊!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環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麼?喏,身心五蘊、煩惱。我們真正要透脫是透脫這個煩惱,所以必定要認得煩惱。把這個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這個是痛苦的因,所以說厭患生死意欲出離,

【便當觀察其 (p280) 因。】
於是就會去觀察總別諸苦的因之後,

那麼你整個的生死的內容無非是痛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的,沒有一個地方有安樂的,那找到它的因。如果找不到它的因的話,說反正沒辦法了!那好了,我們現在只要有一天哪,張開眼睛來就去享樂,然後你什麼事情都去做好了嘛,反正壞事……只要快樂。欸,現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決!所以進一步了解了這個苦,就找它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就要思惟生死輪迴的因到底是什麼?

說進一步我們要觀察,這樣的三界之內無不是苦,原因在哪裡呀?那麼進一步中,因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們找苦的原因,這個時候找到,啊!原來這個地方。那麼這個叫什麼?集諦。所以現在我們哪,從了解了苦,要求脫苦而找到這個苦的原因是集諦。集,什麼呢?它的所謂「招感」,由於這樣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報,換句話說,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這個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所以既然是我們為痛苦而忙,那麼真正要找的,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特質。所以大家注意啊,大家修學佛法,務必要在這個地方認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說明、歸類等等,它原因無非是要說明這個—你要修不要說碰到一點去修,碰到一點去修,那個時候並不圓滿,乃至於並不是根本,你以為碰到了,結果漏洞百出。因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舊在,你沒摸到根本,沒摸到根本。
(p281)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哎呀,我們房間裡面有水呀,你把它擦掉。結果你沒找到漏洞,沒有找到水哪裡來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擦了半天,那個地方又來了,越弄越糟。結果嘛自己忙得疲憊不堪哪,屋裡面照樣都是髒水,有用嗎?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暫時其他地方先不管它,把那個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沒有再來了,然後你慢慢地把裡面的髒水清乾淨。好囉,問題解決!
所以我們修行哪,在這個地方,特別—這個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擺在腦筋裡面。不要說:哎呀,我現在要去修行去啦!人家告訴你怎麼修啊?參禪,人家告訴你念佛,人家告訴你……不管是哪一個法門,哦,這個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後你就跟著去修。實際上,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你沒找到,有沒有一點樣子?有一點樣子的。當然就像那擦地一樣嘛,你拿著濕布一擦,那塊地就乾了,等到你濕布拿掉了,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地方又來了。那有什麼用啊?所以我們現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這些,然後呢自己還不懂,還要去幫別人去,是越幫越忙啊!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哦,這個情況這樣的,根本在哪裡呀?由此而講集諦門,那麼就找。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此業積集增長之相)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第五組>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p282) 說為什麼會流轉生死,這個原因呢?分三部分: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這個為什麼會生死呀?由於這個因。因是什麼?煩惱跟業,惑、業,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煩惱怎麼發生的呢?先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個惑跟業會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講,這個為什麼會集業。那麼招感生死又是怎麼樣的招感法呢?所以怎麼死,又怎麼會結呢,這個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因找到了,然後從因上面看看,怎麼樣把它清除。翻過來。

成辦生死之因為何?最主要的是?
p. 170
【◎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生死輪迴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雖然必須具備煩惱和業等因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煩惱。

現在了解了,說這個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行,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呀,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是煩惱。下面看,

(p283)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如果已經斷除煩惱,即使還有數不清的舊業沒有受報,也一定不會感果。就像一粒種子,若是缺乏水、土等的潤澤及滋養,必定不會發芽。

為什麼這煩惱為主要呢?就是說假定你的煩惱沒有了,斷掉了,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宿業,數都不能數,但是就像「種子」一樣,那個種子如果說沒有其他的因緣—土呀、水呀、太陽呀!對不起,它長不出來,長不出來,這個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同樣的,業力的種子,如果失去了感果的俱有緣(煩惱),也一定不能發出輪迴六道的苦芽。

所以這個業之所以能夠感果,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就是惑,就是煩惱。有這個俱有緣才能夠感果,什麼叫俱有緣呢?或者叫俱有因?現在我們隨便說,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我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布做的對不對?這個布怎麼做的?經線跟緯線。這個經就是緯線的俱有緣、俱有因;這個緯就是經的俱有緣,這樣的。平常我們說架一個架子,三腳架,用三根架撐在一塊兒,那個你之這一根所以撐起來,就靠另外那個撐起來的,這個就是你的俱有緣。少掉了這個,對不起,你撐不起來的,懂不懂?就是這樣的。所以呀,如果沒有這個惑的話,這個雖然有業,對不起,它不可能成功,不能結果。反過來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反過來說,如果還有煩惱,就算你已經沒有舊業,也很快能再新造,而取輪迴後有。

(p284)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呀,它會煩惱為緣哪,會使你生長這個業。欸!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一跟著造,惑、業具足啊,它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
就像釋量論中所說:

下面引那個經論。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想要出離三界,使舊有的業不能感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滅盡一切的煩惱。」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是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啊是業,為什麼叫作「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定會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說明它。就是說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愛就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能夠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說「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呀?「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哪,統統弄乾淨了,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 (p285) 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它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得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所以像這一類事情,我們要了解。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又說:「如果還有煩惱的話,就一定會在六道中受生。」

反過來呢,如果你這個愛,愛就是煩惱,如果你這個愛在的話,對不起,由於煩惱,馬上跟著這個煩惱就造了業。一造了業的話,煩惱跟業具足,他就繼續地生死。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因此,如何對治煩惱,就成為修行最主要的課題。

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生死的因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就了解了,這個因當中主要的是煩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如何去對治呢?你要對治它,一定要認得它本質是什麼呢,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停一下,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你從哪裡修起?在這裡,在這裡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了,[073A] 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啊?你從哪裡修起啊?在這裡,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啦,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越修越大,跳不出生死輪迴啊!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是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越修越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地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現在要認真了解。現在他這裡告訴我們了,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啊!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嘛,最後找到了要對治這個煩惱;那麼你要曉得煩惱的道理,要如何對治的話,怎麼辦呢?

p. 170 (5)
(p4)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
但是在了解如何對治煩惱之前,

你先必定要曉得什麼是煩惱。

【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首先必須認識煩惱發生的原因,才能進一步探討對治煩惱的方法。

你要善巧地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呀!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那你算什麼呀?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得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來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
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層層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來在煩惱。找到了以後,所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煩惱是什麼?下面看: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分四
子一、正明煩惱(煩惱之認識)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煩惱的總相為何?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令我們身心相續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
別相為何?分十 貪、瞋、慢、無明、疑、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副班長>
【此中分四, 正明煩惱,】
第一個先說煩惱是什麼,對這個我們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地了解什麼是煩惱? (p5) 第二呢?

如何生起之次第, 煩惱之因, 煩惱過患。 今初】
為什麼要找那個生起的次第?你從那個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哦!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呢生起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它有什麼禍害。你這個了解了以後,它這個禍患了解了,你準備要消滅它;要去消滅它,你就找到它的什麼原因,然後它的根本在哪裡,就這樣,都找到了,以及它煩惱的行相,你每一個地方清楚了,那個時候你就容易下手對治。這個煩惱對治了,一切痛苦都解決,你能夠自己有問題解決了,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所以歸根究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學這個,如果你要學大乘的也從這裡開始。看文:

子一、正明煩惱(煩惱之認識)
一、煩惱總相
二、煩惱各別相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總相就如集論中說:「凡是一法的生起,能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極端不寂靜的狀態,這就是煩惱的總相。」因此,所謂的煩惱就是使我們的心,相續處在非常不安靜狀態的那個法。

說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 (p6) 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卻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唉呀!那個時候人就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啊!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啊,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就自己覺得心裡邊:「哎呀,這個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相對地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顯得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行的自相,這一點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反過來,你有了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哦,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了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個是它的總體整相。各別地說來,那麼十種,十種,就是屬於我們平常說的五鈍、五利。貪,第一個。

二、煩惱各別相 分十
(一)、貪
(二)、瞋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薩迦耶見
(七)、邊執見
(八)、見取
(九)、戒禁取
(十)、邪見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 (p7) 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至於煩惱的別相,共有十種。第一是貪。在六根面對六塵時,由於追逐外境,對於喜歡的境界,產生耽著難捨的心意,就像布上沾滿了油漬,無論如何都難以洗除。這種自心與外境難以分離的愛戀,就屬於貪。

這個就是貪的行相。不管你這個心所緣的、所對的是內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內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意地當中的見解,覺得我這個地位、我這個名譽、我這個什麼,這些。對這些東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這個上頭。這個東西叫油碰在布裡邊,我們祖師更有一句話:如油入麵—碰到布裡邊還可以洗得乾淨,如果這個油放在麵粉糰裡面,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貪就這麼個難弄法。
他又進一步說,「耽著自所緣境」,這個貪的行相就是對你自己所緣的歡喜它,不忍分離、難分難解的狀態,心裡邊就是這樣!這個就是貪的行相。所以平常當我們貪心生起來,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這個貪心的行相啊,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見,但是隨時隨地都在。哦,這樣,不但是我們經常說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錢什麼等等,眼前一切的東西,你自然而然覺得眼前有個東西總歸選好的;唉呀,累了就要去躺;碰見一點小的不如意呀就想……總歸對這個「我」產生種種的耽著,這就是這個行相。

【瞋者,】
第二個,

(p8) 【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第二是瞋。不論對象是人、事、或者物(如刀、杖、荊刺等),只要是能引發眾生苦受,產生恚惱心,或者忿、恨、惱、嫉、害等情緒,因而想到要對這些人、事、物,加以報復或損害的都屬於瞋。

第二個,瞋就是這樣。對於或者是「有情」—對方嘛!「苦、苦具」,這個苦就是苦的、痛苦的本身,或者是傷害我們的那些東西。傷害我們的東西,那些刀啊、杖啊、什麼東西啊,如果這些傷了你,你就對它:「好,這個傢伙,你!」譬如說你跑過去,一個東西撞你一下,這個東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這個,那是苦具。發那個不能忍耐、粗猛地對它這種心,瞋恚的心情,要想對所緣的、所瞋的這個境界,做無理的要傷害它的。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第三是慢。慢是依於薩迦耶見(我見),在自己和他人相較之下,所產生一種自認為高過別人的心態。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的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第四是無明。就是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業果;三寶等真實的涵義,無法明瞭,因此內心被愚癡所遮障。

這叫作無明—對於真實的內容不了解。這個四樣東西(四諦)是世間真實的行相, (p9) 世間一切真實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覺得這是苦。那個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為呀……找錯了非苦之因。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苦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欸,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嘛!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啊,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地淨除,徹底地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間,偏偏講這個道理的人,我們還自作聰明,說這是迷信,世間真顛倒啊!「業果」那是由業感果,「三寶的自性」等等,這個不明了,這是種無知,這是錯誤的、染污的無知,就是愚癡。這個愚癡啊,染污、雜染的,所以啊生死的根本。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第五是疑。就是對於四諦、業果、三寶等內容,產生懷疑。不能確定它們是有?還是無?是對?還是錯?

這個是懷疑,這個是懷疑。這個疑的反面是信,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哦!我們只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 (p10) 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狀態啊,那都是什麼?這個信心未淨,這個疑在這裡。
這個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五鈍使—貪、瞋、無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們說。為什麼叫鈍的、利的呢?因為這個行相非常地猛利;一個呢前面並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這個既然這裡沒提,我們先不去談它。那麼下面就是

何謂壞聚見?就是薩迦耶見,執取五蘊為我的一種錯誤見解。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錯誤見解
p. 171
【壞聚見者,】
第六是壞聚見。

平常就說我見。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就是薩迦耶見,執取五蘊為我的一種錯誤見解。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錯誤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不能體證「無我」的真實義。這種以為有「我」、「我所有」的見解,

那就是說,見到了「我」跟「我所」這個東西。那為什麼叫它「壞聚見」呢?實際上真的有我嗎?真的有我所嗎?沒有。原來這是什麼?這是聚、聚,「取蘊」或者是;這個蘊就是歸類,這個五樣東西聚在一塊,哪五樣東西啊?色、受、想、行、識。而這個東 (p11) 西在無常的變壞當中,它是虛假的,是一無可取的,結果因為我們「染慧」—染污的認識,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個觀照的力量透過了染污、雜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錯了,以為在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或者我所。所以我們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見,這個地方叫壞聚見。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就對這個東西,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這個我,原來這個是什麼—壞聚,真正騙你的根本就在這裡啊!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為什麼稱為壞聚見呢?壞,是指無常、生滅;聚,是指眾多,並非唯一。為了要顯示這個因緣所生的五蘊之身,是無常、生滅的;是許多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所產生的假有之身,並沒有一個永恆不滅(常)、獨一無二(一)的「我」存在。因此立名為壞聚見。

那麼就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壞」呢?無常呀!「聚」是幾樣東西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染慧所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是「非一」的,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稱為人、有情,就這樣。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作我,就這個地方立為壞聚見,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就是,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是可以主宰的,這種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
(p12) 至於這「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是不是你啊?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也不是一。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哦,心不是我耶,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啊,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啊?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欸,我說我這樣。」這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是算「主」嗎?主是什麼啊?主是主動耶,你完全在被動耶!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是這麼顛 (p13) 倒啊!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的那個安樂在,這個就叫作顛倒啊!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的,所以戴了個有色眼鏡,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戴了個黃顏色就看成黃的,戴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是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第七是邊執見。就是執著「有」或「無」兩邊。這是依於薩迦耶見,先執取有個「我」的存在,再進一步認為「我」是常住不滅、永恆存在的(落在「有」邊),或者是認為「我」會隨著死亡而斷滅,並沒有所謂的輪迴或來生(落在「無」邊),這兩種邊見,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體悟「中道」正見。

什麼叫「邊執見」呢?通常我們叫「邊見」。那麼邊執見就是執著一邊,或者是執常邊,或者是執斷邊。這個執常、執斷不是說莫名其妙地瞎執哦!都是從這個上面執起的—─從薩迦耶見。說看這個「我」,有的人說這個我是常的,有的人說斷的。什麼是常、什麼是斷呢?說執斷的人,現在世界科學家執的就是斷,說人死掉了就算沒有了,好了,到此為止,這個叫斷。執常的呢,印度當年外道,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般的人,說他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像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搬到那個地方,那房子雖然換了,這個東西還在,對不起!這個是常。乃至於常的更是說:人哪生生世世投人,狗啊生生世世投狗,就是這個常。平常我們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執著,所以這個真正的「邊」啊,斷、常的執 (p14) 是執這一個哦!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第八是見取見。這是依於薩迦耶見、邊見或者邪見,這三種不正見而來的。只要是執取其中的一項,主觀的認為這種見解是對的、是最殊勝的,就是見取見。這種錯誤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得正知見。

「見取」,就是我們這個見解,我們執取我們的見解。這個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這個對、我這個對、我這個對!那麼主要的原因還是什麼?因為薩迦耶見、邊見跟邪見,有這種觀念本身是錯誤的—通常都是主要的是由於「我」;然後呢你對你所執的這個對象,不是常、就是斷;除了這個,邪見。就是說不正確了解的當中,你以為這個樣的,你以為這個樣的,這也是「染慧為性」。平常我們談任何問題總有我的見解:「啊,我覺得如此。」這個見解不是邪見、就是見取。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第九是戒禁取見。凡是依照一些錯誤的禁忌,應當捨棄的戒條,或者其他種種行為、規則,認為身、語只要這樣行持,必定能淨除業障、解除煩惱,甚至了脫生死。但是這些錯誤的見解,不但不能達到這些目的,反而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永遠無法正確地淨除業障、斷除煩惱和解脫輪迴。

戒禁取呢,是另外一個,「謂緣壞戒,可捨之戒」,佛告訴我們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為什麼制那個戒?說你這樣做,那麼將來得到這樣的果,因為你要得到這樣的果, (p15) 所以你現在要應該持這樣的戒,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這個因果正確的關係。現在你這個戒啊,對不起!不對的,這個不應該的,所以可捨的,是壞的。然後呢根據你不正確的這種制定的戒,這樣地去行為、軌則,然後你照著它去做,這個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
那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哪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啊,說:哎喲,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唉呀,這個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啊都是什麼?戒禁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
實際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現在的普通人,這個啊,不要說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對於佛的無上的妙智不一定重視,倒反而看那個算命先生的人、醫生、乃至於世間的人,「哎呀,這個醫生怎麼講的。」像小孩子一樣,跑到小學裡邊說:「哦,老師怎麼講的。」啊!那個是好像金科玉律,我們就是這樣。這個是什麼呢?戒禁取,不外乎。所以說,一個叫通常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這個不是這樣的原因,你弄錯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生了病了,哎喲,講究這個營養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是受這個, (p16) 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戒禁取。最後的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第十是邪見。就是毀謗沒有前世、後世、業果等錯誤的見解;或者認為「大自在天」,以及「勝性」等,是造一切情、器世間的主宰。這樣的見解,染污了我們的智慧,使眾生無法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以及「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的緣生道理。

邪見前面已經解釋過,解釋過,不了解這個性空緣起,因此而產生的種種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緣起,必然是由前面的業因感得將來的果,種種這樣。所以啊他毀謗,說:「沒有這個東西!」那麼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是因果生起的,他現在執著了這個,說不是,這個天造的或者這自然有的,就是這個。這是這些錯誤的判斷,是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這十種煩惱,是出自集論、瑜伽師地論,以及釋五蘊論中所說的。


是根據這幾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十煩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