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09-19進度:中士道-煩惱如何生起次第

73A 24:35 - 74B 01:40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煩惱的根本為何?相宗如何承許?性宗如何承許?煩惱是如何生起?
<第一組>
【◎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對此,首先宣說煩惱生起的根本,再說以此根本如何生起其餘煩惱的道理。煩惱生起之根本又有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不同或者相同的兩種觀點。

第二如何生起?進一步那我們討論它生起的次第,找它那個次第。這個我們進一步:

(p17)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有些人把「薩迦耶見」跟「無明」看為兩樣東西,那麼為什麼看成兩樣呢?就像天黑的時候地上有一根繩盤在那個地方,因為天黑你看不見這個實際上只是一條繩,你感覺是一條蛇,實際上這是你自己錯誤的認識,沒有明白地看見。

談生起的次第了,更進一步,這個一步一步地深入,看看這個煩惱從哪裡生起的,根在哪裡?那麼他就告訴我們呀,說這個原來在什麼?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薩迦耶見」,有一部分說「無明」,其實這兩個東西可以說一而二、二而一。那麼大師把這個都解釋得清楚,說有一些人把那個薩迦耶見跟無明看為兩樣東西,那麼為什麼看成兩樣呢?他也說明:就像天黑的時候地上有一根繩盤在那個地方,那麼因為天黑了,你看不見這個實際上啊只是一條繩,你看:「哦!一條蛇。」這條蛇,你感覺是一條蛇,實際上呢這是你自己錯誤的認識。為什麼原因啊?

【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
同樣,由於這個不明白的這個障礙擺在這裡,才會妄認「五蘊」為「我」。由於這個無明使你不明白見到,你把它看成功「我」,而實際上,沒有「我」的存在。只因「無明」,才妄執「五蘊」為「我」,一切的煩惱由此發生。

因為什麼?因為「障蔽明見蘊體」,說你沒有明白地看見,所以說無明。由於這個不明白的這個障礙擺在這裡,所以你把這個地上的繩看成功蛇。地上的繩,這比喻什麼?我們的五蘊這個樣東西,但是呢因為你不明白見到,你把它看成功「我」,同樣的道理。所以他是說,如果你把薩迦耶見跟無明兩個分開來看的話,喏,那麼根本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p18) 所以由於這個我,由於這個無明,無明嘛事情看不清楚,而看不清楚又偏偏把在不是我的這個五蘊上面看成功我,一切的煩惱由此發生,第一個。

【如許彼二為一,】
如果你許這「五蘊」與「我」兩個東西同一的話,

如果你許這兩個東西同一的話,

【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
那就是個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下面說: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
既然你不了解這個真實是明明是五取蘊,你把它看成功「我」,那麼有了我就有你呀!

【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於是產生「自」、「他」的差別,

說我、是你、是他。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貪煩惱,瞋恚他品瞋煩惱,】
當這種「自」、「他」的差別一旦產生之後,對於別人跟你不相應的,就會排斥其他,形成了貪著自己,瞋恚他人的情況。

對於自己的嘛種種貪著,我、我所等等,貪;對於別人跟你不相應的嘛,你就瞋,所 (p19) 以貪、瞋是由此發生。

【緣我高舉慢煩惱,】
因為有我啊,就慢就生起。

【執我常斷邊執見,】
因為執著這個「我」,之後對「我」的論斷因而產生是常,或者是斷,邊見就生起。

執我的,因為執著這個我的話,你考慮以後怎麼辦哪?或者是常,或者是斷,邊見就生起。

【於我見等見取見及彼相屬所有惡行戒禁取見,執為第一。】也因為有「我見」,所以又生出了「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相關惡見以及與這五種見相關的所有惡行,所以執著(薩迦耶見)為是第一的。

這這一個就是什麼?就是見取等等就跟著來了。

【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
於是對於佛告訴我們無我,以及佛所宣講的業果、四諦、三寶等種種的道理,由於「邪見」而完全的否定,或者懷疑,

於是對於佛告訴我們的種種的這個道理,業果啊、四諦啊,邪見—或者說它無,或者是什麼,這個就是邪見。

【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p20) 所有的十種煩惱都是由於這個薩迦耶見的根本上面從此生起。所以進一步找到了,我們不是要斷除煩惱嗎?煩惱的根本就在這裡。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如釋量論中所說:「有了我,才分別有他,因此貪自己排斥他人,而生出了貪、瞋、癡、慢、疑、壞聚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一切過失。」 因此,薩迦耶見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因為有了我,那麼即同樣的,就找到他。因為有我、他,我嘛就貪著,他嘛就排斥,瞋恚生起,那麼跟著所有一切的過失都從這地方生起。進一步我們找到了生起煩惱的次第,從這個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又找到了煩惱的根本。[073B] 生起煩惱的次第當中,又找到了煩惱的根本。
這個從前面的苦而找苦的因,從苦的因上面的惑、業兩樣找到惑,惑就是煩惱;由煩惱的種種行相當中,最後找到它的根本在這個地方。那麼下面呢,再看到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第三,啊,這真好啊!他每一個地方都分,經過這樣的層層深細地說明,最後找到根本。做任何事情你根本一下切除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

能生煩惱之因分為哪六個? 其中作意,師父為何說:「這一點是很糟糕
、很糟糕,很糟糕、 很糟糕!」?

子三、煩惱之因 所依隨眠、所緣境界、猥雜惡友、言教邪法、串習煩惱、作意妄執

<第二組>
p. 172
【◎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第三點是說明煩惱發生的原因。共有六種。
煩惱發生的第一個原因,是煩惱的種子。這個種子,在沒有遇到外緣時,潛伏在我們的第八識當中,處於一種睡眠的狀態,所以稱為「隨眠」,等遇到外緣時,就生起現行,因而發生種種煩惱。因此這個煩惱的種子,是煩惱發生的所依。
煩惱發生的第二個原因,是外面的境界。由於外面不同的境界現前,因此引發種種不同的煩惱。如順境現前時,引生貪煩惱;違境現前時,引生瞋煩惱;不順不違境現前時,引生痴煩惱。所以,外面的境界,是煩惱發生的所緣。

第八識阿賴耶識,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
諸煩惱隨逐有情而不離,故曰隨;
煩惱之狀體幽微而難了知,猶如睡眠之狀體,故曰眠。

這個兩樣東西最主要,它有一個「所依、所緣」。煩惱依於什麼?煩惱的隨眠,就是我們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種子,就是前面講的等流哦!等流—這個同類因,以前是這樣的,以後是這樣的,你沒有對治,它永遠繼續下去。但單單這個生起不生起啊?不生起, (p22) 還要所緣,就是生起煩惱這個外面的境界;當外面這個境界生起的時候,你來了。這個外面不一定是在外面,眼睛看見的色、耳朵聽見的聲,然後呢意所緣的法—法有內外的,或者你看見前面而五根傳來,或者是落謝影子,「嗯,想起來了!」這個就是所緣。由於這個所緣哪,就種種煩惱生起,那麼這下面講的這四個就是一般的,說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
煩惱發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惡友的雜染。由於親近惡友,引誘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等,以致於引生貪、瞋、癡等煩惱。由此遠離佛法,貪著世間,難以生出厭離、解脫的心。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云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

P40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就是親近惡友。所以外面的種種惡友,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

言教者】
煩惱發生的第四個原因,是受言教的影響。由於聽聞邪法的言論、教導,因此不但不能伏斷煩惱,反而因為錯誤的引導,而發生煩惱。

就是他所講的種種的不相應的。

【聽聞邪法,】
一個是外面不相應的人,一個是不相應的法,這兩樣東西。不相應的法,這也是「順生煩惱的境」當中分的人、法兩樣東西。

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
煩惱發生的第五個原因,是串習力。由於每天繼續不斷地串習貪、瞋、癡等煩惱,因此只有增長煩惱,而無法斷除煩惱。

(p23) 這是習慣,習慣的力量很強,到那時候它來了。

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煩惱發生的第六個原因,是「非理作意」。煩惱發生時,不但沒有馬上「如理作意」來對治煩惱,反而「非理作意」地增加對喜歡、不喜歡的愛著。另外,如妄執「無常」為「常」等四種顛倒,也是因「非理作意」而產生煩惱的原因。

就是這個!這個「作意」,我們腦筋裡面這一點是很糟糕、很糟糕,很糟糕、很糟糕!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幾件事情。這個煩惱的隨眠,這個一下還談不到破它,一下談不到破它。平常我們就是對於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為什麼出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遠離,一定要遠離,住在……不但住在寺院,這個寺院還要遠離城市。一定等到你自己有了問題,你才能進一步幫忙別人,你一跑到那個外面,那一塌糊塗,完了!
在這個境界當中呢,一個是人,大家還覺得滿好的,啊!卿卿我我的,處處地方幫你忙。然後他講的種種道理:「喔唷,這個東西對你好啊!這個東西有營養啊!這個東西價廉物美啊!這個東西是這個樣啊!」你心裡面覺得一點都沒有錯—完了!就是種種的邪見,乃至現在的科學啊什麼,這種很多概念。如果你懂得了,在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它對人類的價值,你能夠這樣認識它,那就不怕了。就像一個騙子一樣,他雖然來騙你,你認得他了:「沒關係啊!我認得你。」對吧!就是你做的行為啊,你不妨你還是讓他去做,你只要認得。現在的問題我們不認得它,那麼偏偏對這東西啊你就作意,平常我 (p24) 們腦筋裡一天到晚想:「欸,這個傢伙!」你本來好端端的,就是你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地想,害了!
之所以這樣地妄作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前面那個,譬如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往往無緣無故地生煩惱,本來你心裡有一點小小的疙瘩,看見那兩個人坐在一起,你就想:「這兩個傢伙,又在那兒說我了!」其實他跟你了不相干啊!這是什麼?「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裡,天氣啊這麼有一點,唉呀,你就想:某人啊,或者怎麼樣啊,那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來了,這個就是生煩惱的主因。你了解這個因,從因上面可以對治,這每一個地方這樣。
不過在正式講對治之前,它下面還有一個叫煩惱的過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處。你了解它的害處以後,就把它看成功視如怨敵,那個時候你又了解它什麼原因生起,根本在哪裡,然後你就要找對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對治它的方法,又曉得它怎麼生起,又曉得它根本何在的話,那很容易就連根拔除。所以修行是這樣修的啊!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說,

子四、煩惱過患

【◎ 第四過患者。】
(p25) 說講那個煩惱什麼樣的禍患呢?

【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這個煩惱才一生起,心就雜染了,之後它就產生了緣,這個就是識心的作用。由於識心的作用導致你所看、你所聽、你所想的東西卻又看顛倒、又看錯。原本以前的隨眠的種子又把它繼續的增強,無始以來的習氣越弄越堅實,輾轉引發同類的煩惱,令同類煩惱不間斷的一直下去。煩惱對自己或他人以及自他雙方都會造成損害;對現在、後世,是俱生種種的罪惡。造了這個以後,讓人領受身心的苦、憂,憂愁懊惱失去一切快樂。煩惱能引起受生等種種大苦。永遠沒有辦法靜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處是受用衰損。與大眾相處時,內心常會膽怯、恐懼、慌張,自慚形穢抬不起頭,內心痛苦,無有安樂,不能心無畏懼。惡名會傳遍所有地方,常常被佛陀、護法和聖者們呵責。臨命終時,回憶起一生所造的大惡業,內心就會生起大憂悔,不但如此,而且此身壞滅之後,還要墮入惡趣中。不管自己、別人的利益,這個煩惱有這麼大的缺陷,沒有一點點好處。

一大堆,啊,不得了!從那個地方,細微的地方說起。這個煩惱一生,才一生起啊,心就雜染了,這個是一切的根本。先「雜染」,那個心生起雜染,我們乃至於現在根本一點都感覺不出來,一點都感覺不出來。它生起來了以後呢,「倒取所緣」,它第一個心生起來了以後,它就產生了緣,這個就是識心的作用。識心一定有一個特別的,像猴子一樣,它一定要攀緣,到處去攀緣,瞪大了眼睛就看,耳朵就要聽。對不起,你不聽也非聽不可!那外面講話,你就是你沒辦法不去聽它。眼睛瞪大了,那個東西就是看,不能不看,就是這麼個麻煩。結果偏偏你所看、你所聽、你所想的東西,卻又看顛倒、又看錯,說「倒取所緣」。一錯,錯了以後呢,這本來為什麼?因為以前的隨眠,結果呢把以前這個隨眠—就是以前的種子,又把它繼續地增強,是「堅固隨眠」。所以這無始以來的 (p26) 習氣越弄越堅實、越弄越牢固、越弄越大、越弄越多,都是這個。「同類煩惱,令不間斷」,不間斷地一直下去,這個是它根本。
那麼這個生起來了以後呢,好了!害自、害他,所以自、他,或者單獨害自己,或者單獨害別人,或者同時俱害。對現在、後世,是俱生種種的罪惡。造了這個東西以後呢,領受種種的苦、憂;合起來苦憂是同樣的,分開來講,身上的叫「苦」,心上的叫「憂」,憂愁懊惱啊,身上的痛苦難忍哪!然後「感生等」,眼前是苦,將來是繼續。還有呢「遠離涅槃」,本來可以靜息的,你這樣下去的話,永遠沒有辦法靜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處是受用衰損。
因為這樣,「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就是這樣。啊!這個東西真正有種種的缺點,你不要說我們平常一般人說憂懼無樂,就是一個總統、一個有錢的人,其實他何嘗沒有這個憂懼啊!反而倒是窮人倒沒有這個憂懼,有錢人憂懼更多。喔唷,他有錢得不得了啊,非常有錢哪!他為什麼剛才說這個人一天到晚睡不著?就想這個錢:哎呀,不要萬一虧了本喔!如果買了股票,他就擔心那個股票跌價;如果他做了生意呀,就怕那個市場不理想,就這個樣。做了個總統,他一天到晚要注意,喔唷,萬一到那個時候不行了,下一次弄不上了,或者怎麼辦了,就這個。實際上,不管是窮人、富人,不管是貧窮下 (p27) 賤、地位高,沒有一個例外的。「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啊!我們人人都是這樣,表面上面稱讚你好、我好,背後的話,大家是—這一個傢伙!就是這種味道。我們也明明知道,可是偏偏我們做些什麼啊?自欺、欺人,然後呢被他欺,那就是真顛倒啊!這個什麼?煩惱的過患哪,我們要認得它呀!
這件事情是「大師護法聖者呵責」,真正的佛啊,護持的就是這個。我們現在這地方求神、拜佛、護法,沒有用啊!這是護法所呵斥的。所以大家說:「哎呀!護法護持你。」護法是護「法」啊,不是護持「你」哦,這個你要記得喔!你說「我」,護法就是絕對不是護我,護法護的什麼?除掉我。你能夠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話,護法來護你了,我告訴你。護法護的是這個,他護的是法哦!你現在顛倒了,非法,他要護你,怎麼叫作護法?他不叫護法呀!所以這正是護法所呵斥的,凡是這種真正有智慧的聖者都是。然後你忙了一輩子,「臨終憂悔,死墮惡趣」啊!不管自己、別人的利益,唉,這個煩惱有這麼大的缺陷,沒有一點點好處。哦!他指出它的行相來了,下面馬上引這個經論:

<第三組>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莊嚴經論》中說:「煩惱會毀壞自己、毀壞他人、毀壞淨戒。煩惱還會導致退失戒律,失去利養,護法、佛陀的呵責,與人鬥諍以及惡名遠揚。不但今生要受眾苦,來世還要轉生到地獄等無暇之處,相續中已有的功德會因煩惱而退失、毀壞,未來的功德也不能獲得;內心會生起強烈的後悔與憂苦。」

(p28) 這容易懂。已經得到了嘛,失去;沒有得到嘛,得不到,還得到憂苦。下面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入行論》也說:「瞋恚、貪愛等怨敵,他們有沒有手足等肢體?這樣一個不具形體、沒有智勇的敵人,為何能讓我如奴僕般俯首聽命,任之使喚?煩惱怨敵安住在我的心中,形影不離,我給他歡樂,他卻反而以地獄火燒等各種痛苦損惱我,對這樣一個怨敵本不應當忍讓,我卻一再忍受而不瞋恨,你所忍的忍錯了,這個不是你應該忍受的,這個是你應該呵斥的事。

這話很有意思。這樣,說現在我們很多怨敵,啊!都是非常厲害;結果這個煩惱,妙了,它呀,這個煩惱是不像平常的這個怨敵那樣。這平常的怨家他都強有力的,現在這個煩惱這個怨敵,既沒有手又沒有足,也沒有什麼勇,也沒有智—煩惱本身是愚癡嘛,也沒有勇嘛,結果偏偏把我弄得像個什麼?佣人一樣。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忙些什麼啊?請問我們忙些什麼啊?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忙、忙,一天到晚忙這個「我」。我是什麼?我是煩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煩惱的奴隸,對不對?我們沒有一個不是。貪,貪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瞋,瞋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慢,慢是煩惱,你偏偏跟著它轉,沒有一個不是,所以它令我們像奴僕。它在哪裡啊?嘿,安住在我的心當中。妙了!別的人你給他一點好處,他都幫助你,現在這個煩惱安樂、歡樂,你給它種種好處啊,它倒反而要傷害你,這個煩惱的相是特別的。
別人稍微對不起你一點,你就忍受不住了,這個煩惱對你這麼大的傷害,你卻忍受, (p29) 不跟它發脾氣,不跟它發脾氣。所以「忍非處」啊,你所忍的忍錯啦,這個不是你應該忍受的,這個是你應該呵斥的,懂不懂?所以這句話,「忍非處應呵」,我們現在一點小小的事情忍不住了,那我們完全錯了。我們應該忍不住的什麼?對這個煩惱忍不住。我這個貪心來的時候,我忍不住,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當「我」的念頭起來了,「對不起,我非要把你鬥倒不可!」這個才是我們不應該忍的,那個是,對了!現在我們忍的忍錯了,所以忍非處,就是非應忍處,忍了不應該忍的,這個是應該呵斥的,真正我們應該呵斥的。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
即便所有的天與非天,一起與我為敵,最多也只能讓我失去一世的生命,絕不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當中去。

不管世間外面任何的人,不要說世間的人—天,啊!這個天是不得了,以及修羅,不管他怎麼厲害,他絕不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當中去。嘿,妙咧!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
這個煩惱、這個敵人這個力量之大,哪怕是須彌山它能夠把它弄得乾乾淨淨,能夠把我一剎那就送到地獄裡面去。

因為這個惑,這個煩惱這個敵人,這個力量之大呀,哪怕是須彌山,它能夠把它弄得乾乾淨淨,能夠把我一剎那就送到任何地方去,送到地獄裡面去。

(p30) 【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這個煩惱怨家是無始無終,沒有任何一個敵人能夠跟我怨家對頭這樣的久遠。

就像所有的敵人,絕不可能跟我怨家對頭這麼長的,有一樣東西例外—煩惱,這個煩惱怨家是無始無終。啊!沒有任何一個敵人能夠這樣的。反過來,任何一個煩惱怨家,

【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如果能隨順承事外敵,他們的心態也會改變,還能對我作利樂,但煩惱敵卻實在難以相處,越是親近、隨順,它傷害你更加厲害。」

別的人,就是怨家,你能夠好好地笑,你能夠承奉他,他也多多少少,好、好、好,看在你這個面上就放鬆你一點。煩惱不是哦!對不起,你呀把它這麼看得處處的好,它傷害你更加厲害,所以說「忍非處應呵」啊!我們現在談修行,不曉得修些什麼,這個都不知道,談什麼修行呢?所以這裡我們必定要知道。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對此處所說種種過患,都要一一反覆思惟而瞭解。

你了解了這個過患,你就不能忍受它;不能忍受它,你就是找它對治;找了對治,然後找它根本,那個時候你才有機會淨除;淨除了煩惱,痛苦也就解決了。下面,這個祖師說:

<第四組>
【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 (p31) 所說思惟。」】
又如阿蘭若師說:「若要斷除煩惱,必須先瞭解四個方面,即煩惱的過患、體相(我執)、對治以及能生煩惱的因。由了知過患,觀察過失,就能認識煩惱是怨敵。相反,若不知過患,就不會認識到煩惱是怨敵。因此應按《大乘莊嚴經論》以及《入行論》所說而思惟。」

那個祖師就告訴我們:你不是想「斷除煩惱」嗎?你要斷除呀一定要曉得煩惱的「過患」。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樣,你曉得它對你有害處,那個時候你就斷除它。譬如說我們現在忙得要命,這個東西對我們了不相干的,你忙它幹什麼?跟我們根本不相關,就這樣。所以現在遠在,譬如說遠在非洲,他們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我眼前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忙這個幹什麼?了不相干。說現在這個事情擺在那裡對你有大損害,唉喲,那馬上要去忙。所以第一件事情說,我要了解了這個煩惱對我有多大的害處,這樣。
那麼你要了解了害處,然後呢你要對治它,但是什麼—對治它,它是什麼東西呢,你要認得它,所以進一步要認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體相是什麼。我們現在所以講修行而修不來的話,忙了半天你要修的什麼啊?不知道!那你怎麼修呢?所以常常記牢這個比喻:你要去拔草,你先要認得草欸,你不認得草,去忙了半天,把菜拔掉啦,草都長在這裡啊!你不拔還好,越拔是越糟啊!所以現在的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這個越修啊,這個「我」越大,那就是這個毛病。很多人修行修了幾十年了,哎呀,還是苦惱無比,這個原因就在這裡。那所以進一步要曉得它的體相,這個煩惱的本質。那麼曉得了, (p32) 要「對治」,怎麼對治它?欸,說我曉得對治,要對治要從它的根本上面,以及它生起的原因,這樣,所以要知道它的「生因」哪!
這個次第,每一個地方是有它必然的條件。那麼由於你曉得它的過患,於是那個時候你的觀念當中原來:啊,這樣啊!你就把它看成功這個才是你的生死怨家,一定要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你不會去對治它。所以上面這個那些論上面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然後呢把這個道理我們才是應該真正思惟、修習的,所以目前真正要修的是修這個啊!真正要修這個。
當你這個認識了以後,那就好辦了。為什麼要念佛啊?平常你念的什麼?起心動念無非在煩惱當中,現在我曉得了:「對不起!這個東西對我一點用場都沒有,只會害我,那只有一心念佛!」那個時候你這個佛號就提起來了,教你不念也不行。因為為什麼?你曉得一把佛號丟掉了,都是煩惱,都是害你的。為什麼要參禪?你就要破掉它呀!假定你不認得這個的話,唉喲,你覺得苦得要命,你幹什麼呢?不會去享受的啊?現在你了解了:「哦,這個不是,不是!」那所有的禪、淨、律、密,為什麼要持戒?戒也是在這個上面。說你這樣去做,那才能夠把那個煩惱破除啊!所以你沒有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修行,如果這個不知道,談修行,那都在那兒開玩笑,都在那兒開玩笑!所以這個是修行的根本哪! (p33) 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如果這個不懂的話,就像打靶,那個靶在哪裡你不知道,這亂放一氣,沒有道理。再繼續下去。

師父說:「真正修行要從認識煩惱做起!」, 如何做?
p. 173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又說:「要想知道煩惱的體相,就必須聽聞《俱舍論》,最起碼應當聽聞世親菩薩所造的《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如此心相續中貪瞋等煩惱,隨一生起時,就能認識,這就是貪,這就是瞋。知道煩惱現在生起後,就能立即與煩惱決鬥。」 必須如是瞭解。

好!現在到了這個地方呢我們知道,哦,原來你真正修行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啊!那麼現在我們既然要想認識這些東西的話,這個你怎麼辦?還要聽對法,一定要聽。「對法」是什麼?論。經雖然告訴你怎麼,但是經上面,它並沒有這樣深細的層次說明這個道理,單單看經,我們不一定看得懂。那麼為什麼佛說經?那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說一遍。這個是說,那些人已經到了這個條件,善根已經夠了,就針對著眼前的問題告訴他一下,他問題就解決了,這樣。對我們眼前的人來說,不具這個條件也告訴你,沒有用,這個沒有用,這個沒有用。經與論
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說,隨便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譬如說你念書,那麼你念書,中間只是有一個生字,或者一個名詞不懂,那然後呢人家把那個生字、名詞一懂, (p34) 「哦!原來這個道理。」你就全部貫穿了。結果你看見他也只是解釋這名詞,也懂了;對你來說啊,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你也跑得去把那個名詞、這一個字認得了。請問:這本書對你有沒有什麼意思啊?你認得這兩個名詞,對於解釋這本書裡面道理,你還是沒有用場欸!所以你得非要把這本書的全部的內容弄清楚不可,這個是一定有它的特別的特質在。
所以他現在這個地方把整個的內容擺在這個上頭,那個時候你可以如理如量地選擇說,我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說你已經曉得了,的的確確你聽見隨便一點也成了。有很多宿生念佛的人,一個老婆婆,聽見一句念佛:「哎呀,很好!」回去什麼都不要了,她念念佛是成功了;這個六祖大師啊他也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念了一句《金剛經》,他就開悟了;佛陀就坐在那個河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他就成佛了。是的呀!你對嗎?你行嗎?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看見人家說—哎呀,人家告訴你怎麼修行,我也這樣修行啊!那不一定成。
所以在前面這個基礎,一步一步過來,說我們說現在我們了解了,這樣地層層向上,然後到這個地方,我們想認識這個煩惱的話,一定要聽對法。對法就是論,就是針對這個法的特質,然後告訴你用這個法,對症了,治你的煩惱。你能夠了解了,當然煩惱就淨化呀!最這起碼的,下面說聽《五蘊差別論》,為什麼聽《五蘊差別論》呢?我們現在這個 (p35) 煩惱的根本在哪裡啊?就是五取蘊,所以它《五蘊差別論》就告訴你:喏、喏、喏!這個不是你呀,不是我、不是我所啊,原來這個是什麼?五取蘊—生死的根本,這些東西在那作怪啊!它這麼分別,你了解了根本,那根本煩惱也曉得了,然後呢隨著這個根本而來的隨煩惱等等,你都曉得了。
當你了解了這個情況,那麼在身心上面,不管它哪一個煩惱生起來了,你一生起來,曉得:「哦,這個貪!」一生起來,曉得這個瞋,你就能認識它。那個認識它了以後,哦,說你曉得了:原來這個是我的生死冤家,今天我要跟它鬥!否則你不認識的話,喔唷,譬如說我們現在平常常常講的話,看見這種東西好得很:「喔唷,這個正是我要的!」其實你是完全在貪心當中喔!「喔唷,這個東西我要的!我要營養,我要什麼,要好吃,要忙、要弄……。」你根本不認識它,越走越遠。現在一起來了以後你了解了,原來這個本身,身本身嘛就是色,惡業所感;然後呢,你起來那個貪就是煩惱,一切無非是它。一對起來,你就了解清清楚楚:「哎呀,我的天啊!我以前還把你看成我的、親愛的,原來你是無始以來的大冤家啊!」你那個時候就不上它當了。儘管它的習性再厲害啊,你就說:「嘿!現在我真正要忙的才是這個,我真正要跟它鬥的才是這個,我不能忍受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你就要持戒了,「哎呀,幸好佛陀制那個戒啊!」那個時候才 (p36) 談得到戒呀!那個時候你要學其他的任何一個方法,都從這個地方說起。所以說,「須如是知」。
現在把這個總結一下,這個是整個修行最重要的幾個根本、最重要的根本。現在說,從對世間的真相認識起,說世間的真相是什麼?苦。這個苦的固然是苦,然後呢樂的也是苦;而由於這上面推到行苦,而這個「行」住在哪裡?就是五取蘊。啊,所以對它厭惡。但是厭惡你也沒辦法,找它的原因在哪裡呢?哦,它的原因在集。那麼集是惑跟業,惑跟業當中的主要的是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從這個上面你又認得煩惱的行相是這個;然後呢它生起的次第是這個;原因是這個;有這樣種種的禍害。對這個了解了以後,然後你下面才可以談得到進一步的,就這樣。
這個到這地方為止,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得清楚。不過,單單到這地方,如果談修道的話還不夠,雖然不夠是不夠,可是至少比之以前就有一個絕大的不同。以前我們說修道啊、修道啊,現在慢慢地了解了,說:哦,為什麼我們平常常常說修我、修我,修學佛啊,修我跟學佛之間的差別,現在是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

[弄假作真]
如果你不了解這個的話,的的確確耶!說我很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剛出家,二十多 (p37) 年以前了。那個時候,那時實際上我也不懂得那個道理,不過因為我所跟的前人哪,他是比較講究持戒,也不講究那種世間的很多享受。那麼我也不懂,結果一執著,執著什麼?執著苦的那一邊,所以衣服好的一定不穿,一定要撿破的。其實現在了解:有破的嘛就穿破的,有好的嘛就穿好的,這也沒關係嘛!偏偏要撿這個。然後呢吃的嘛,好的一定要不吃,剩菜嘛我就吃。人家就告訴我說:「某人哪!你不要這樣,這個啊,假借修真哪!」他這個話聽了滿有道理,借那個假的身體來修真的東西,聽得滿有道理。當初我沒有聽得進,後來想想倒是沒有錯,發現到最後變成什麼?是弄假作真。[074A] 發現到最後變成什麼?是弄假作真。
其實啊!假定我早一點弄假作真還好,我根本就沒有認得這個假呀!結果還沒有認得之前,再加上旁邊告訴你:「喔唷,你要假借修真。」你本來就沒弄清楚,說不定有一點希望,到那個時候,你再把它弄假作真,我們一天到晚這個。然後自己覺得:唉呀!吃嘛要吃得好好的營養,然後跑得去拜多少拜,我要晚上不倒單,要做這個……忙了個半天。然後你看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我一天到晚念幾萬聲佛,我晚上又不倒單,我又持戒,他又不行。啊!現在我想想真覺得可笑,也感覺得痛苦。所以我現在告訴你,這種話也可以說都是我錯誤的經驗,我幸好看見這個佛菩薩的慈悲,告訴我這個道理。所以我只能說,我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和盤托出—注意!有心學佛的千萬不要學我這個。它這個正確的道理都在這裡,如果你能夠真實把握住了,問題一定解決。

(p42)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73 頁,就是現在我們把第一個,說這個集諦門當中,生死流轉,第一個煩惱,煩惱的內容已經說過。那麼它怎麼會集業呢?怎麼會集業呢?

癸二、彼集業之理(此業積集增長之相) 分二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所作業積集增長之認識)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此積集增長法如何)

p. 173 (3)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這個就是集諦當中,這個「集」的意思就是造集、集起來。通常它意思就是說,凡是一切有漏的種子,能夠造聚感得生死輪迴苦性的這個特質,這個叫作集。那麼集裡邊通常我們,生、集、因、緣四相,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去說它。總之,由於這樣的一個內容,一個法,它就會感得生死輪迴,換句話說這就是苦的因,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一下。

【① 正明所集之業,】
先了解說感得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是業,先說明一下業是什麼。以前我們曾經談過業,曾經談過業,只是說明業的特相,說業決定一切,然後增長廣大,做了不會失去,不做不會碰到,但是業的本身是什麼呢?那個時候並沒有說明,現在這地方了解了。

【② 如何集業之理。】
(p43) 怎麼集起來的?現在看看。

我們所集之業的體相 為何?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所作業積集增長之認識)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已業

【初中分二,① 思業,② 思已業。今初。】
看解釋。

丑一、思業

【◎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
思業如《集論》所說:「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心理狀態。這一種心理狀態使得我們的心意去造作善、不善、無記業。」 

這個「思」,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心所法之一,這種心理狀態。這一種心理狀態,使得我們的心意去造作,就是這樣的。我們心裡想:欸!看見了,這歡喜這東西。那時候我們心裡面就會歡喜,然後我們就想辦法去獲得這個我們歡喜的這個東西。你討厭,那個時候你會覺得要去排斥你所討厭的東西。所以我們種種的行為,都由於這種心理狀態而來。或者你不大歡喜,你就想辦法:嗯!怎麼辦法去逃避它,就是這樣。輾轉地由於這個相關的想很多—心理,這種是思。那麼這一個思,就是在造了種種的心理的行為,身心行為,這一個行為會感得善、不善、或者無記。什麼是無記呢?它就是沒有辦法分別得出來是好、是壞,換句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個力量比較弱,這樣,那麼這個叫作無記。這一個心理狀態叫作業。

(p44) 【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你這個起心動念的這個煩惱,跟你心裡邊行為相應的,這樣的意業。

就是此說自己的「相應心」,自己的相應心。什麼呢?就是你這個所起心動念的這個煩惱,跟你心裡邊行為相應的,這樣的相應心,這樣。那麼這一個心裡邊,對於所緣的境界,譬如說你看見:欸!這個你歡喜,然後呢,你心裡面就跟著它跑了。那麼那個所對的境界,你就會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去東想西想,所以攀緣這個境界,那地方所謂的「轉動」,這一個心理狀態,這一個心理狀態叫思,這個思就是心的業。

丑二、思已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
其次由於你這個心裡的這種思心所,緊跟著身、口就跟著種種的行為。

那麼其次呢?就是由於你這個心裡的這種思心所,緊跟著身、口啊,就跟著種種的行為來了,那麼這個叫作「思已」後所發起的。

【《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俱舍論》說:「業是思和思所發起,思是意業,彼起是指身業與語業。」

下面又引《俱舍》,換句話說,各家各派的說法,指這個特點都是這樣。業是什麼—「思」跟「彼起」。思本身我們了解了,彼就是思所起的。所謂思就是這個意業,彼起,起的什麼呢?這個由於這個思而引起的身、語之業。這個文字是這樣,那麼這個內 (p45) 心的狀態,我想我們很容易地明白的。你看見了歡喜的,你就想去獲得它,因為想去獲得它,你就站起來,要走過去做種種行為,然後呢你會開口說話什麼等等,目的無非是怎麼樣想辦法獲得你的東西。所以說「思、彼起」,整個的業的內涵,就是如此。

<第五組>
【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
身語業又可分成有表與無表二種。有表,是身語已經表示出來;無表,是身語並沒有表示出來,只是意業決定。

更進一層,說在這個身業跟語業當中,又分成功二類:一叫有表,一叫無表。什麼叫有表呢?有一種是可以表示出來的,有一種沒辦法表示的。意業本身沒辦法表示的。身業的話,譬如說你站起來走路,你講話,那個是表示得出來的;但是有一種就沒辦法表示的,那麼這個叫無表業。這個

【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有部宗的毘婆沙論師主張必定以身語已經表示出來的有表色,才成為思已業。世親菩薩破斥此觀點,認為一旦思業已經決定,不論身語二業有沒有表示出來,都應該屬於思已業。比如,與殺生或惡口同時而起的思,就是思已業。因此,身語業的體性都說是思。

那個就是不同部派的見解不同。所以見解不同的話,由於他了解的程度的深淺,那麼這一個地方我們不詳細說它,將來我們如果深一層地正規地去學的時候,或者學《俱舍》、或者學唯識,它這地方都會有詳細的說明。所謂「婆沙師」就是有部,有部通常說婆沙,他是說一切都有,他就是比較偏重於基礎方面的。那麼到後來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世親菩薩的話,我們曉得那就是大乘,進入大乘唯識的。那這個婆沙師說這個都是色,不 (p46) 管是有表、無表都是色法。什麼叫色法呢?那就是我們看得見的有質礙的,因為身、語的確,你可以,身體的行為,你可以看得見,嘴巴講的話,你可以聽得見,所以有所對的,可以表示出來的都是色。
那麼世親菩薩怎麼說呢?說不是,這是什麼?「與身語表俱轉之思」,說這個業,是跟身業、語業可以看得見的,同時的心裡的這種思心所,這個才是,這個才是。那麼,所以這兩種,不管是有表、無表都說是思。雖然身語兩個好像只是在外面的,但是它真正產生業,一定同時那個時候的心理狀態跟它相應,所以雖然是身、語,卻也是思,所以說兩種「俱說為思」。那麼這地方,我們關於這一點只要了解一個大概就行,或者已經學過會很深刻地了解,或者將來進一步去了解去,因為在這地方還並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暫且不去提它。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業總的可以分成善業、不善業、無記業三種,此處是說前二種。

我們總共地來說,講起來這個業,可以分成功三大類,那就善業、不善業跟無記業。現在這地方所說的集諦的當中業,見前面兩個:善業跟不善業。那善業跟不善業這兩樣東西,能夠繼續造集輪轉生死這個流轉的,而無記它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地方不說它。

(p47)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
善業有二種,即有漏善業與無漏善業,此處是說有漏善業(仍與煩惱相應的善業)。

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分:一種是有漏的,一種是無漏的。所謂什麼叫「無漏」呢?它不會流落在生死當中,既然不流落在生死當中,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並沒有在生死當中流轉的話,它自然就說不上集,所以這地方只是講有漏的。

【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有漏善業又有二種,即聖人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以及凡夫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此處是指凡夫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

這個有漏的裡邊又分兩種:一種聖人、一種是異生。聖人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輪轉,但是他那個輪轉,跟我們普通凡夫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所說的「異生」就是凡夫,異生就是凡夫。凡夫相續當中的中有,「中有」就是中陰身,這個後面還會詳細說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指後者。那麼換句話說善業、不善業、無記當中,無記業不算;然後呢善業當中有漏、無漏當中,無漏不是,因為它不會感得生死的。那麼儘管有漏,聖人還是造有漏業,但是他這個感的生死,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也不提。因為我們要避免的,就是避免凡夫被動的,你自己沒有辦法做主的,所以受苦;聖人他是主動的,為救我們,他並沒有受苦,所以這個不在這裡討論。
那麼這個凡夫當中,那就是指的這個,所謂相續身心上頭繼續相續的中有,「中有」 (p48) 是什麼?前面一個生命結束,後面一個新生命沒有感得的時候,這個中間這個。實際上這個東西,不是說我們前面死了後面未生,就是我們現生還是有,還是有,換句話這個就是生命的中心,是這一個東西。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
所謂不善業,指的是非福業。

另外就是,「不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反過來。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
福業是指欲界人天所造的善業;不動業是指色界和無色界所造的有漏善業。

這個裡邊又分成功「福業」,那麼是欲界所攝的種種善業;還有一種叫「不動業」,不動業什麼?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叫不動?下面解說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如此也如《俱舍論》所說:「福業是欲界所攝的善業,不動業是上二界所攝的善業。」

什麼是福業?就是欲界的。不動呢?是再向上面色界、無色界,為什麼「名為不動」啊?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
為何名為不動業呢?譬如在欲界當中,曾經造下生天的善業,結果果報卻在人、畜生、餓鬼道中成熟。由於欲界眾生的果報是可以變動的,所以稱為福業。另外,色界和無色界眾生所造下的有漏善業,應投生於何界,就投生於何界,果報是不會變動的,所以稱為不動業。

(p49) 那麼為什麼叫作「不動業」呢?就是說在我們欲界當中,本來你造的業,這個順受。就是換句話,你下一生應該在天身當中,但是你臨時萬一有什麼特別的因緣,啊!會改變,生不到天上去,生不到天上去,乃至於人道,乃至於墮落到惡道當中,這個果,可能變,可能變動的。但是你造了欲界、色界那個定業以後,那個成熟的時候,它絕不會變動的,不會變動的。
我們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梁武帝的太太。那麼據說她這個臨終的時候,那個傭人給她搧什麼東西碰了她,碰了她,她臨終時生了一念瞋心,於是她墮落了,就這樣。如果說那一念不起來,她不一定是這個,就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凡夫臨終的時候,特別要注意不要去碰他,要怎麼樣,因為那個時候,這是他下一生升沈的關鍵所在。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話,引發他的特別的善業的話,他本來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他這個種子先成熟。反過來,使他痛苦引發他瞋心的話,他又改變了另外一個,這個叫作平常說欲界。不動業,沒有,不動業不會,他感得了這個就是這個。

【《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俱舍論》說:「由於在上二界之中,業果是不變動的。」

就是這個不動業它所感得的地,就是色界跟無色界,它這個成熟的時候,它不會動 (p50) 的。
那麼這地方呢就告訴我們,所集的業,什麼是業?現在我們也了解了,業的內容就是這個—思、思已,所以說就是我們的身、口、意。而中間主要的就是什麼?思,主要的思。雖然身、口也是,但是這個身、口是什麼?與我們的思心所同時一起生起的,就是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能感生死的所集的業就是這個,所集的業就是這個。如果我們要想得到善果的話,那麼就應該在這個所集的因上面去努力,怎麼樣注意不要走錯,不要走錯。如果我們要避免痛苦的話,怎麼樣想辦法把這個惡業避開,這樣對這個概念很清楚了,那麼那個時候你修行,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可以修習了。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此積集增長法如何)

<副班長>
p. 174
【◎ 第二集業之理者。】
這個業怎麼會感得生死呢?

這個業怎麼個集法呢?換句話說,這個業怎麼會感得生死呢?那麼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會集起來呢?還沒有感生死,怎麼會集起來呢?

【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總的而言,聖者積集的都是善業,但預流果與一來果的聖者也會造集不善業,然而諸聖者必定不會積集召感善趣和惡趣的引生死業。一旦證得了聖果了以後,不管是惡趣、善趣,他這個引業他一定不會造。

現在我們先看看,聖人是怎麼樣?他聖人造的一定都是善業,不一定是無漏,但是決定是善;那麼他一定在那個善業當中,不但要作而且要增長。但是在這個聖人當中,預 (p51) 流、一來,「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預流就是聲聞的初果,「一來」就是聲聞的二果,他那兩種聖人,有的時候還會造不善業的。他雖然會造不善業,但是他一定不會造引生死的惡趣業,他引業一定不會造。我們前面說過了,引業跟滿業,就是這個業有一種是引—─引導生死,有一種在這個所引的這個果位當中來滿、圓滿這一生的狀態的。所以他一旦證得了聖果了以後,不管是惡趣、善趣,他這個引業他一定不會造。

P137 深信業果 - 引滿差別者。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
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為何預流、一來聖者不會造集引生死業?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中觀論》說:「在生死當中,輪轉的主要的原因是業,諦見空性的聖者們必定不會積集引生死業,所以積集新的引生死業的有情是愚者,也就是凡夫。」 

下面引這個論文,同時也說明這個引業的內容。說生死的根本是什麼?依「行」。所以在生死當中輪轉的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行。行實際上就是業,不過這個地方講的這個業,是特別造什麼?講的引業。所以真正的「智者」,有智慧的人—那個地方指的就是聖者;哪怕是證初果的預流果,最起碼的,以及一來果,他絕對不會再造。凡是造的人都是愚癡凡夫,為什麼呀?他智慧沒有,沒有見到這個我們的真實的狀態,就是真如本性,空的本性是什麼,見不到。見不到所以這個愚癡者,因為這樣的關係,他就會造這個。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世親論師也說:「證得見諦不可能再造引生死的業。」此後一句是“離愛無後有。」

他見到了真實狀態,他就不會再造這個業。那麼所以上面這個引兩個說明了,不管是 (p52) 中觀龍樹菩薩一系,以及無著菩薩這個相宗一系,這一個觀點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沒有諍論—凡是聖者,他就不會再造那個引業。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
因此,只要自己還被人我執束縛,就會造下能引生死的業,

那現在就下面就說出來了。引業是什麼呢?引業的特質是什麼呢?根本是什麼呢?他說:如果說你做任何事情,這個「我執」的行相還在,換句話說,你還沒破這個我執,你隨著這個我執的這個行相轉,那麼那個時候,你會造這個能引的引業。是預流果最起碼的是見到什麼?見到:哦!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的,是見到空性,通常我們說「人我空」。哦,這個「人」,我們把它看成實實在在的,他一旦見了道、見了諦以後,發現這東西沒有真實的我在。既然沒有的話,自然而然他就不會再為這個東西空忙了。所以他下面的習性雖然在,他還是不知不覺當中要做一些有漏善惡之業,但是對於「我」這個行相,他已經真正見到了,他絕對不會再為它忙。而我們呢?因為不了解,所以處處地方,一天到晚忙這個東西。所以這一個東西是什麼?生死的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指的行,特別是指這個而言。

【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而在現證無我真實義之後,雖然在輪迴中由於往昔的業和煩惱的牽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會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業。

(p53) 下面又說了,他見到了這個「我」的特性,「我」的特性什麼—空,原來找不到我!只是由於這個五取蘊,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輾轉地相續相生,前後相續,而這個裡邊找不到我們以為的這個「我」在,找不到。所以一旦已現在親證了真實的狀態—這個裡邊沒有我,這所謂見道、見道;但是呢他這個無始以來的業習氣還在,所以這個業的習氣還在,不知不覺當中,仍舊會跟著這個業的習氣。所以雖然生死當中由業、煩惱增上,這個力量還會受生,但是他不會再造新的「能引之業」,新的能引之業。
關於這個道理,下面用十二因緣流轉的時候,會非常詳細地說明,非常詳細地說明,所以這裡我就不特別地解釋清楚。等到關於十二因緣流轉清楚了,你回過頭來一看,非常清楚。說我們起一心、動一個念頭,那個就是留下一個種子,就是一個業;但是這個業種子,能不能感發將來的果,換句話說,這個業會不會到最後引導你在生死當中流轉,還要一些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那個留到下面會很仔細地說明。你認得了這個,那麼將來所謂引業啊、滿業啊什麼,這一些道理,我們就很清楚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先把這個真正主要的,他要所指出來的,大概有一個認識,我們繼續看下去。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
預流一來,它還是會在生死當中流轉,實際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斷除,他可以不流轉的,如同大力士制伏體質弱小的人一樣,

(p54) 那麼這個預流、一來,他還是會在生死當中流轉,也就是三界之內流轉。實際上呢,他有力量可以斷除,他可以不流轉的,所以他「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而就像大力量的人制伏比較差的人,這個力量很大的人,平常就坐在那裡顯不出來,他也覺得懶懶散散,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這個力量很大。所以這個預流果見了道以後,他真正在很用功的時候,在正觀空性的時候,他就安住在這上頭;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其他當中,這個習氣還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在這一個狀態當中,他還是會流轉,但是他要認真提起來的話,那他可以制伏那個習氣的。
這平常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現在曉得了一件事情不好,然後呢你的的確確,確定曉得這個不好,當你精神提起來的時候,那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擋得住。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說我不願意這樣去做,努力,然後呢這個境界引誘你的時候,根本它沒辦法動你。等一下你過了一下,精神又不好了,懶懶癱癱呀,這樣,到那個時候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擋不住了。那麼我們在聞、思慧上是如此,他修證慧上剛開始的時候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

【《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以《瑜伽師地論》如是宣說的緣故。

論上面告訴我們。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因此,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 以下的一切凡夫。

[074B] 這個,那麼所以凡是造集引生死業的人是什麼呢?住在「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異生。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再下去的話,見道了,見了道以後,他就不會再有,不會,絕對不會再造。那個小乘的預流,跟大乘這個裡邊有絕大的差別,那麼這地方我們不去進一步詳細說它,只是《瑜伽師地論》好像告訴我們這樣。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業、集諦的這個真正的行相本身還並不太清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可以把很多名詞在這地方說,我們會記得很多,但記了一大堆,這個對我們真實眼前來說意義並不太大,意義並不太大!這個地方我們只要曉得那個大概的行相就行。所以說這個集業,換句話說,喏!這個集的特質是什麼?能夠感得生死,從生死當中,前一生到後一生。那是什麼 (p56) 狀態呀?都是說凡夫、凡夫,那聖者、聖者就不會啦!下面就正式地解釋這個道理,解釋這個道理。

三乘五道,分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 修道、無學道;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凡夫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是聖者道。


加行道又稱作方便道。即為斷除煩惱而預備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後無間道而趣向涅槃之道。與唯識五位中之加行位相同,即「見道」之前的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之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八因三緣

八因三緣 第二思惟別者。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一異熟功德,二異熟果報,三異熟因緣。 思別 業果 一 . 壽量圓滿 二 . 形色圓滿 三 . 族性圓滿 四 . 自在圓滿 五 . 信言圓滿 六 . 大勢名稱 七 . 丈夫性者 八 .  大力具足 (住樂趣) (身) (生) (財位僚屬) (世間量則) (彼所有名稱) (一切功德之器) (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異熟 功德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謂成就男根 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異熟 果報 依自他利,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於大眾都無所畏。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異熟因緣 八因 1.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2.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長壽)。 3. 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杖等害眾生(無病)。 1. 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 2. 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姤果。 1. 謂摧伏慢心 2.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 3. 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1. 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 2. 設未來乞,亦行利益。 3. 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1. 謂發宏願。 2. 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七支供

七支供 普賢行願品偈頌 別名 十大願王 三項 修行要點 第一支 禮敬支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三門總禮 第一願 禮敬諸佛 順緣 積聚 資糧 以清淨心敬禮,清淨心應為無上善法欲即願自他成佛之心。應知即是禮敬皈依自性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身敬禮 三 門 別 禮 把自相續觀想成普賢菩薩,自相續具備普賢菩薩的威神之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意敬禮 發勝解:任何一個最小的微塵當中,有微塵數的佛剎,一一佛有微塵數的菩薩等等圍繞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語敬禮 第二願 稱贊如來 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 第二支 供養支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有上供 第三願 廣修供養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無上供 勝解、深信諸佛神力,以諸佛神力供養,供三千大千世界,供曼陀羅(指壇城、佛淨土)。 第三支 忏悔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四願 忏悔業障 除違緣 淨治 罪障 明確佛法中善惡的標准(此善惡標准與世俗的標准相差甚遠,應為自利、利他,利者即願自他成佛),然後對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均應忏悔。應“至心”悔除,至心者,必定要先深信業果,即充分認識作惡的嚴重後果、作善的殊勝利益,才談得上至心。然後一定要擋住一切惡,不再作惡。 第四支 隨喜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五願 隨喜功德 順緣 積聚 資糧 修自、他隨喜,於自所作善亦隨喜 第五支 請轉法輪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六願 請轉法輪 不僅是請聖者轉法輪,而且要勸請自己轉法輪,用轉法輪來清淨自相續、催破煩惱 第六支 請佛住世支 ...

十二因緣流轉圖說明-日常法師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一個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它。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 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痴。 豬代表痴,痴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那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它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他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他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毒蛇,專門傷人的。有些雖然有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這個很可怕的樣子, 但是呢他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痴是無明。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痴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他歡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髒水、清淨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嘰哩匡噹就這樣來,不知飢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所以貪瞋痴三樣東西,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   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是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就是這個。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上面,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